唐高宗是否有个儿子叫李一事件,是谁生的。

转载:还原被妖魔化的女皇:武则天并未杀死亲生女儿
转载:还原被妖魔化的女皇:武则天并未杀死亲生女儿
转载自:中原网 & 16:29:28 来源:&人民网
  摘要:一直以来,“武则天为夺取后位,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也得到了正规史学著作的传扬。那么,“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究竟有无其事呢&新近,学者孟宪实提出,从种种迹象和史料来看,武则天其实并未“振喉绝襁褓之儿”  
  武则天(资料图)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怎么会出现一个女皇帝呢&皇帝制度的弹性,因此可以确定。
  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身后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围绕武则天的评价,妖魔化一直占据着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则天的历史记述中,“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从简至繁的记录变迁
  大约在永徽四年,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一个公主,但是这个公主不幸而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开始的记载是很简单的,《唐会要》卷三“天后武氏”条下是如此记载的:“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当时的武则天是昭仪,属于皇帝九嫔之首,正二品。这是武则天跟唐高宗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是长子李弘。
  根据《唐会要》的这个记载,武则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确实夭折,因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称作“暴卒”。武则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采用悲情主义的诉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责任推给自己的情敌王皇后。高宗看来是受到了武则天的影响,开始萌生废黜王皇后的念头。
  《唐会要》一书,虽然是北宋王溥编辑的,但是吸纳了唐德宗时期苏冕四十卷的《唐会要》和唐宣宗时期崔铉的《续会要》,所以保存唐代国史资料比较多,向来为学者所重。这里的记录,也相对稳重。当时,王皇后联合萧淑妃与武则天斗法,武则天悲情主义的战斗技巧适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毕竟是母亲丧女,说一些丧失理智的话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见受伤的母亲,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涌。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旧唐书》却没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则天皇后本纪的史臣曰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其中,后一件事是指武则天残酷对待失败了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绝襁褓之儿”,可能就是指扼杀亲生公主的事。《旧唐书》成书于后唐出帝开运二年(945),先后编写用了四年时间。为什么这件事没有写入《旧唐书》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曰”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确凿证据,推测起来大概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武后杀亲生公主的说法,但是不能坐实,只好用这种更具有个人意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旧唐书》这种比较概括的说法,到了《新唐书》中凌空一跃,变成了非常具体生动的描写。《新唐书·后妃列传》的文字是这样记载的:“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在这里,公主之死的过程详细而生动。
  《资治通鉴》的记载,直接继承了《新唐书》,文字如下: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仔细比较,《资治通鉴》这段文字基本采自《新唐书》。皇后看望新生公主,离开以后,武则天偷偷杀掉公主,然后伪装现场。唐高宗到场,武则天假装欢笑,掀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亡。询问左右,大家都说刚才皇后来过。于是皇帝大怒,认为是王皇后“杀吾女”。王皇后自然无法解释,于是皇帝开始产生废立皇后的念头。以上基本情节,两书都是相同的,而且细节越发生动详细。
  但是,细节越生动越详细,越发引人怀疑。且不说《通鉴》对《新唐书》这种细节修改,已经使得过程发生变化。我们要问的是,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图是什么呢&可是,细节如此考究的《通鉴》,在描写这件事的时候,却没有比较清楚的时间定位,因为《通鉴》把此事放在永徽五年的年底来叙述,按照《通鉴》的体例,说明此事具体日月不清楚。作为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这类史书的典范,对于历史事件时间定位的重视,《通鉴》也是典范。可是,在公主之死的问题上,《通鉴》可以花笔墨修改《新唐书》看上去不够合理的文字,为什么在更重要的时间定位问题上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坐标呢&答案是无法清晰的,但是《资治通鉴》对此事信息的掌握看来是有限的,以致于重要的时间定位都不能给出,只能在《新唐书》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合理化”的修改。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公主之死的文字记录,有一个由简至繁的变迁过程,在该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进一步的信息,但是细节反而越来越清晰。在中国古史研究中,曾经有过一个“层累地构造学说”,意思是古代的历史随着时间而越来越清晰,恰好证明是后人缔造的结果。文学史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和创造,最后的模样与初始状况相去甚远。那么宫廷秘史,是否也有这种规律呢&所有的当事人都没有留下记录,那么后人是通过什么途径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细节呢&所以,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的历史事实,有着一个由简至繁的描述过程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提出疑问。
  王皇后在武则天入宫前已失宠
  现在的史籍记录,不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对于王皇后地位的危机,多强调小公主之死带来的后果。具体而言,就是唐高宗从此开始有了废后的念头。其实,王皇后的危机不是从小公主之死开始的,而后来王皇后的被废,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之死发挥了作用。
  王皇后的危机,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在当时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名正言顺,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证以《唐会要》的说法“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的记录是有根据的。武则天二进宫,是王皇后引进的,而王皇后的动机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因为她召武则天入宫,依然是与萧淑妃争宠的继续,“欲以间良娣之宠”。只不过事与愿违,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的恩宠虽然解除,但是武则天后来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
  唐高宗不喜欢王皇后,才是王皇后的真正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危机,她的舅舅柳奭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酝酿确立太子之事。《新唐书》李忠本传记录到:“王皇后无子,后舅柳奭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显然,皇帝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纷纷出动,皇帝只好妥协同意。而立李忠为太子,文字记载很清楚,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挽回王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以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南北朝以来,道教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也就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如果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儿子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的更大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在李弘出生的这个时期,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的联盟,斗争已经有一段时间,而胜利的一方属于武则天。上文引证《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说明,各书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武则天作为当事人,唐高宗对待王皇后的看法以及皇帝与皇后关系的幕后因缘,都是应该一清二楚的。王皇后从来没有得过高宗的恩宠,对于高宗而言,王皇后早就是昨日黄花。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了若执掌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女儿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
  公主之死在废后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
  唐高宗采取确实步骤推动皇后废立的时候,在申诉理由的时候,从来没有一句谈及皇后杀死公主的事情。
  唐高宗推动废立皇后,是从说服太尉长孙无忌开始的,姿态低就,首先造访长孙无忌家。《资治通鉴》的记载是高宗“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高宗给长孙无忌的好处是为了换取长孙无忌的同意,而具体申诉的理由是“皇后无子”。《通鉴》置此段文字于永徽五年(654)年底,说明具体月份并不清晰。
  随后,到了永徽六年的六月,唐高宗继续推动废后,连续两天召开最高级会议,大臣中只有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于志宁参加。李勣也被通知与会,但是他借口身体欠安并没有参加会议。根据《通鉴》的记录,唐高宗开宗明义,对长孙无忌等人说:“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录略有增加,高宗说:“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唐高宗申诉的基点依旧是皇后无子,即使强调这是“莫大之罪”,也没有改变申诉基本点。
  以褚遂良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废王立武,首先是王皇后无过错,其次是太宗皇帝的生前意志。看来,他们并不同意皇后无子是莫大之罪的说法。第二天再讨论,褚遂良强调的重点是武则天不合适。褚遂良一派大臣,认为王皇后无过错,当然没有提及皇后杀小公主的问题,而高宗也没有利用小公主之死来要求废皇后。雷家骥先生比较仔细地讨论过这个问题,认为所谓皇后杀公主之事,虽然一方面皇后“无以自解”,但另一方面,别人也应无确证证明她是否谋杀。“今上为何不以皇后杀死小公主或厌胜为由&遂良为何径谓‘皇后未有衍过’&可见这两件事仅是宫廷中的风波,王皇后起码尚未被坐实此二罪。”
  所谓厌胜之事,我们下文讨论。这里继续讨论小公主之死。如果说小公主之死,确实让唐高宗开始动了废后的念头,那么他应该确实认定小公主是死于皇后之手。如果他不能确定小公主之死是否与皇后有关,那么他废后的想法就丧失了依据。同理,他如果认定是皇后杀了公主,那么他就应该理直气壮地用这个理由要求废皇后。反之,他在废后的申诉中没有提及这个理由,那么就说明他并不认定皇后是杀害小公主的凶手。总之,按照现在的文献记录,皇后被嫁祸杀公主,与皇帝产生废后想法是紧密连接的,但是在真正废后的时候,皇帝却不提这个事由,所以可以反过来证明,小公主之死,并不是皇帝废后想法发生的动因。
厌胜事件才是引发废后的导火索
  关于王皇后厌胜之事,各家史书的记载比较多,性质或有争议,但是不能认为是子虚乌有的。《唐会要》只说到武则天“俄诬王皇后与母柳氏求厌胜之术”一句,没有更多陈述。《新唐书》的武则天传观点与此相近,所谓皇后厌胜之事也是武则天诬陷的结果。《旧唐书》王皇后传记载为“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皇后是否与母亲柳氏厌胜,明显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但是,不管厌胜真假如何,唐高宗利用这件事收拾皇后一家则是真实的。大约永徽六年六月发生此事,高宗立刻下令柳氏不得入宫,七月,把皇后的舅舅吏部尚书柳奭贬为遂州刺史,途经岐州的时候,长史于承素告发柳奭泄漏禁中语,于是再贬柳奭为荣州刺史。
  从《旧唐书》的这个记载来看,厌胜事件才是唐高宗废后的导火索。《旧唐书》上段引文之后记述到:“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依照这个记载,高宗废后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努力。厌胜事件之后,不仅断后母柳氏不许入宫,罢去皇后舅舅中书令柳奭的中央官职,同时决定废后。因为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反对才作罢。后来,又出现李义府的支持,于是唐高宗才掀起再次冲击,最后在永徽六年十月完成了废后。
  再看《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确实也有呼应之处。《通鉴》罢皇后厌胜的事件记录在永徽六年六月,断后母柳氏不得入宫也是六月。七月是吏部尚书柳奭被贬官。然后记载的是李义府推动废王立武的经过和长安令裴行俭因为议论废王立武事遭到贬官事。观察《通鉴》的这一系列叙事安排,除了没有提到厌胜事件之后皇帝曾经有过废后的举动没有成功以外,增加了裴行俭贬官一事,其他过程都是基本一致。而从皇帝怒不可遏,不仅断了皇后母亲入宫,而且连续对皇后的舅舅柳奭进行贬谪,一气之下提出废后是完全可能的。
  比较而言,究竟是小公主之死引发废后举动,还是皇后厌胜事件引发废后动作呢&小公主之死,当在永徽四年,最晚是永徽五年初,因为三年七月以后李弘出生,五年十二月李贤出生,公主只能生死于期间。厌胜事件在永徽六年六月,距离废王皇后的九月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废后宣布之时距离小公主的死亡已经一年有余。《新唐书》等坚持小公主之死,导致皇帝有废后之念,然而只有皇帝的心理活动,未见任何举动。而厌胜事件则不然,皇帝先断柳氏不得入宫,然后连续贬官柳奭。所以,真正引发废后举动的是厌胜事件而不是公主之死。
  把公主之死与王皇后的废黜联系起来,用意其实不在皇后废黜史的研究,真正的目的在于揭露武则天丧尽天良。如本文所论,其实公主之死与废后事件距离遥远,没有必然联系。公主之死,更不是武则天亲手所害。所谓武则天杀害亲生女儿的说法,不过是众多妖魔化武则天的事件之一而已。
  《讨武瞾檄》为什么没有提及公主之死
  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在人物评价体系上,从来就有人性指标这个向度。即使在政治活动中,也要时刻遵守人性的基本原则。“杀妻求将”就被看做是违背人性的可怕做法。一个人的善恶品评,根本之处在于人性的底线是否能够坚持。而传统政治,要求的贤人其实就是好人,好人就必须经得住人性这条品评标准的考验。
  在这个文化背景下,攻击与表扬,都会采取同样的策略。公元684年二月,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元文明,中宗虽然在位,皇太后临朝称制。同年九月,李勣孙李敬业在扬州起兵,以讨伐武则天匡复唐朝为号召。在行为上,李敬业“求得人貌类故太子贤者”,谎称太子李贤尚在,所有旗号都打着李贤的名义。这是政治斗争中的策略,有利是原则。
  与此同时,文学家骆宾王亲自为李敬业书写了著名的《讨武瞾檄》。因为双方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檄文也有政治动员的功效,所以攻击武则天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檄文也是政治策略之一。但是,在这篇著名的檄文中,攻击武则天的时候,甚至攻击武则天“弑君鸩母”,说武则天杀害了唐高宗和自己的母亲。这当然是没有的事情。同时也攻击武则天“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这句话讲的是武则天临朝称制,唐睿宗虽然名为皇帝,其实是囚禁在别宫之中。但是,通篇檄文没有提及武则天杀害小公主的事情。如果确有其事,哪怕仅有一点点传言,骆宾王能不加以利用吗&想一想,如果武则天又杀母亲,又杀女儿,这种形象那多有利于造反者啊。但是,这篇著名的檄文并没有提到这件事。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那个时候,在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还没有这种传言。
  赵文润先生著《武则天》一书,在第四章专门列“关于小公主之死”一节,援引赵翼等学者观点,认为《旧唐书》比《新唐书》更可信。而对于骆宾王檄文不提及杀小公主之事,赵先生也认为太奇怪,如果确有此事,骆宾王会笔下留情吗&当然不会。雷家骥先生认为,武则天杀公主,“大概仅有她自己知道而已,史官不知何据而书&既然史官如此记载,则或许果真有据,后人若无确证则不宜轻易予以推翻”。其实,总体上雷先生还是倾向肯定确有其事的。
  武则天杀死亲生公主这种说法,在唐宪宗时期成书的《大唐新语》中也没有出现。最早提及这种说法的应该是《旧唐书》之《武则天本纪》之后的“史臣曰”,而到《新唐书》的时候才大张旗鼓地传播开来。我们从现在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录文字可以看到,武则天杀人的过程是被全程记录的。一方面说武则天杀人只有武则天一个人知道,而且她不可能对别人再提起,另一方面却有一个现场全记录。这个矛盾的现象,其实是五代北宋以后才出现的。
  公主之死可能的原因
  我们还是回到小公主之死这件事上来。公主确实死了,这是真实的。到底什么原因呢&雷家骥先生就怀疑过婴儿猝死症。婴儿猝死症是新生婴儿头一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发生率在每千名活产婴儿中约有2—3名的死亡率,典型的婴儿猝死症好发于一向看似十分健康的2—3个月大的婴儿,小于2个月或大于6个月的婴儿较为少见。婴儿猝死症多事发突然,常在婴儿平静地安睡后,父母并未感觉有何异样,然而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婴儿心跳呼吸全无,突然毫无缘由地死亡,即使病理解剖也很难发现有什么异常,这是一种至今找不出确切原因的突发死亡现象。
  武则天新生女儿忽然死去,伤心是难免的,把责任推给皇后的看望也是可能的。女儿虽然也是高宗的,但是这个事件对武则天的打击更大,高宗能做的就是体贴安慰,用更温柔的爱心减轻武则天的丧女之痛。小公主事件之后,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更密切了。新生公主之死,是一个意外。至于后来史书夸大其词的说法,都不可信。
  小公主这样的突然死亡,在唐代的记录中也不是绝无仅有。唐玄宗的武惠妃,与武则天还有亲戚关系,受到唐玄宗的宠爱,曾经动议立为皇后。就是因为来自武氏,所以大臣反对没能实现。死后,追赠为“贞顺皇后”。武惠妃的再从叔是武三思,从叔是武延秀。武惠妃也有孩子夭折的经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妃生子必秀嶷,凡二王一主,皆不育。及生寿王,帝命宁王养外邸。”大概不能归因于武氏的遗传,只能说当时这种情况比较多。母亲有丧女之痛是很可怜的,没有想到,后世更以非人性地说法加以攻击。
  关于武则天的文字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妖魔化,追究起来,也不是没有背景。陈寅恪先生研究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认为“李武为其核心,韦、杨助之黏合,宰制百年之世局”。所以,武则天虽然最后失败,但是因为与李唐千丝万缕的联系,百尺之虫死而不僵,武氏家族的政治影响依然存在。然而,从历史的立场上看,唐朝前期两大失败,一是武氏代唐,二是安史之乱,历史的追究不可避免。为了避免武氏之祸的重演,借鉴史学很容易走上妖魔化武则天的道路上去。于是,一些原本荒诞不经的传闻也被历史学家采纳,武则天杀害亲生女儿的故事因此得到正规史学著作的传扬。(中华读书报)
[作者:&&编辑:李一]
一键转帖:儿子两岁一个月生气就扔手里的东西,还不愿捡起来。怎样纠正他?
例如他刷牙想坐着,搬凳子你不让,他转身就把牙刷扔掉,让他捡起牙刷,无论怎样他都不捡。
按时间排序
他并不是想要扔东西发泄生气,而是表达生气,因为他还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生气这个情绪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父母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了他的生气,并理解他生气的原因,告诉他表达生气更好的办法和解决之道,他一定会放弃这个方法选择更好的办法。但是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并且知道不管他多小他都是一个正常的需要发泄情绪的人。
传统方案:一切不乖都是装的,打一顿就好了。进口方案:化身成为唐僧,念叨到他崩溃。综上所述任君选择。 _(:з」∠)_
两岁左右的孩子扔东西可能并不是大人所谓的“生气”,更多的是对空间、对它物的探索。因此题主你这种要纠正孩子的想法应该及时纠正过来才是。两岁左右的孩子扔东西非常普遍,有儿童教育工作者将这一现象总结为儿童成长必须经历的“空间敏感期”——表现为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1岁5个月的楠楠不久前刚学会走路,他喜欢扶着床边走。看见床上的枕巾,拉下来仍在地上,很满足地看一看,继续走;看见书,把书推到地上;自己的玩具也一件件通通往地上扔。有时候,他扶着墙走到鞋架旁,把鞋架上的鞋一个个全扒拉到地上。——(王灵雪)题主你看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家长大部分都会遇到。我们设想,幼儿早期可能以为自己和外界是一体化的,要明白自己和它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也是分离的道理,幼儿需要2到3年的时间。当他能够行走、使用手、移动物体就成为幼儿早期探索世界的集中表现。手的敏感期、走的敏感期、空间的敏感期接踵而至,使孩子开始“征服”他能涉足的任何地方。儿童通过抛洒、移动物体来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品、和空间的关系。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是幼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引自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在这本书里还说到:给孩子爱和自由。所有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会有这样的需求。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其实最根本的道理是:父母总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考虑孩子,而忽略了幼儿是在面对一个一无所知的世界,幼儿对这个世界、对自己身体的种种探索在成年人眼里看来都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让“爱面子”的家长气急败坏。这时候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爱和自由,给他一个探索、成长的宽松友好的环境,过了这一阶段,他就对这件事不感兴趣了。相反,若是探索的过程受到压抑甚至威胁破坏,那恐怕会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正确答案难道不是再生一个?
冷暴力,间接处罚。
究竟是站着刷还是坐着刷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会发脾气了,而这个发脾气过程被我们认为行为失当、是个不好的表达方式,从而需要纠正。我儿子马上满两周岁了,也有生气发脾气摔东西这类问题。据我观察很多小朋友都有,比较常见。下面分享我的处理心得。我儿子从小一直是我们夫妻俩和他爷爷奶奶轮换着带,在我们这儿住一段时间,在他爷爷奶奶那儿住一段时间。大约从他8、9个月开始,她奶奶就强调他脾气大,爱发怒,生气,表现为气的乱蹦、跺脚、哭闹。当时我不以为意,觉得孩子小,过一会转移注意力就淡忘了生气发脾气的情绪,不必刻意强调缺点贴标签,等大一点再观察看看。直到前几天我婆婆把儿子送回来,我忽然发现他的脾气相当暴躁,表现为易怒、摔东西、打人、甚至激动到打自己,我完全惊呆了——我儿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孩子出生时就是张白纸,身上的烙印都是家庭环境及其它生活环境刻上去的,嗯,一定是我们的家庭环境出了问题。所以我思索了很久,查找儿子易怒暴躁的源头,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嘛。我们夫妻俩对儿子说话及行为方式都是柔声细语的,尤其是本人。这里顺延一下,我从小说话就嗲,就是奶声奶气的那种,本人并不自知,一直到上班被同事取笑说我模仿港台腔,我录下自己的声音播给自己听,才慢慢意识到自己“港台腔”,后来慢慢刻意修正,避免发音过嗲让人产生矫揉造作的印象而反感我。所以我对儿子说话、行为都差不到那儿去,至于老公,那对儿子的态度也是温和的不得了。再反观他爷爷奶奶的行为。例如,他会对儿子发出威胁行为:儿子对爸爸妈妈表示亲近行为,他爷爷奶奶吃醋了,立马起身说:你跟你妈妈亲不理我了吖,那我走了啊,回我们自己家了。。。儿子会此时会又哭又闹抱着腿不让走。如此反复,一天重复个几次,孩子沉浸在负面情绪里,容易养成负面情绪爆棚的性格。再例如:儿子喜欢在外面玩不喜欢在家里待着。有时儿子自顾自在家好好的玩着,忽略了他爷爷奶奶,他爷爷奶奶觉得没有存在感了,就强行加入要求和儿子一起玩,或者做一些出格的事儿引起儿子关注他们(咦,不是老人陪孩子吗?),特意去把门打开:“我们下楼去玩了呀,不带你去噢!”儿子此时会着急忙慌的追到门边要跟随,这时他们果断拒绝儿子:我们不去了!儿子出去玩的欲望被吊起来又果断遭拒,必然被激怒啊。一天中这种情况随时来个几次,不停的平复、激怒;再平复、再激怒……他幼小的精神能抵御的了这种爱心摧残麽?像斗牛士不停的拿红布斗牛似的,孩子变成易怒暴躁爱斗的小狮子也自然顺理成章了。早上我带儿子出吃早餐,吃完后他表示想在外边玩一会,暂时不想上楼。我跟他讲了现在需要上楼的原因和理由,并要求他配合,他不同意,开始发脾气并把家门钥匙扔地下。我没有批评他的行为,温和的鼓励他捡起来,他不听。我就自己捡起来往家走。我不会真的放他自己在楼下不管的,故放慢脚步观察他的反应,我知道他一定会追上来的。等他追上来就是心里认可我给他讲的道理了,并且做出妥协跟我回家,此时虽然他还会想让我抱着回家什么的,不过无所谓了,他已经在大原则上向我妥协,我适当的抱他给予感情上的安慰也是有必要的,这个要求不过分。我总结了下,当我们面对自己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换作是自己,自己会怎么面对造成不良情绪的诱因。还有,消灭造成不良因素诱因的行为。有缺点的时候,不要围观,不要刻意强调,而是淡化处理,淡化处理这个手段真的很有效。
无伤大雅的事情,不要纠正。多做示范即可。教育在于以身作则。孩子最擅长模仿。
重要的不是生气扔东西 是为什么生气吧
我是口腔医学生、我一直坐着刷牙。我觉得站在水斗前刷牙严重影响了刷牙的持久性和专注度。坐沙发上慢慢刷牙、仔细感受自己是否刷干净了每个牙齿我觉得蛮重要的。题主你的孩子那么小、我不担心,你都那么大了还因为奇怪的刻板观念强制要求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有点担心。
这个年龄段还要锻炼扔这个动作呢,大人带孩子拿着球有目标的练习扔,同时告诉孩子有些东西不能扔。。。
让他知道东西除了扔,还有更有技术含量的折腾方式。
没关系,我家孩子不生气也扔,大概是这个年龄段的小爱好吧
早课回来看到这么多赞很惊讶。谢谢。题主孩子的情况可能要比我写的复杂。以下文字存在以偏概全的可能。请诸君筛选来看。 说的很对,若条件允许,题主可寻求靠谱的家庭咨询师辅助儿童行为观察,制定出比较细致的策略来(父母和儿童都需要)。或者阅读相关书籍,略微了解一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的规律。日20:02 补充 和
两位妈妈从现实的层面分享了教育经验。大方向从理论来说是正确的,期待二位妈妈分享更多的实践经验。其中
这位妈妈的文字是一个较好的儿童行为分析范例,推荐阅读。另外,有妈妈问到为什么下面的引文是1988年的书,不会过时么。我以为(个人观点),八九十年代,国家曾出版了一些育儿书籍,现在依然没有过时。那些作者多是老教育者或是儿童研究者、儿科医生等,专业能力很强,能够将科学的育儿理论以明白通晓的语句普及大众。而且因为无商业目的,几乎没有私心与私货。这些书籍不太好购买,多数绝版,但读秀大多有电子版,可以看看。以下引文是讨论一岁多到两岁左右扔东西的行为意蕴(现实需考虑情感和环境参数)一岁多到两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是由于手的动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手眼更加协调。不但能够握住物体,而且能比较准确地拿、扔等等。特别是学会走路之后,会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新鲜。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手里的球一扔,就跳起来……一踢,就滚远了……这些动作本身是孩子自我发展的表现,而且通过这些动作,孩子得以体会到自己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大满足(咯咯笑,拍手)。孩子是在活动中,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身心得到发展的。例如,学会开关,知道球能滚动,学会拐弯,能设法拿到自己扔掉和想要的东西。一岁多孩子的动作,会反复做,在重复中学会动作,他不知道那些是应该的,那些是不该的。家长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态度、声音等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对于幼儿来说,禁止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只有语言和禁令。应当转移他的注意力,用更有趣的动作吸引他。摘选自:北京市妇联,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 儿童教育 答青年父母问.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8.05. 「有删减(篇幅所限,去了些例子)」解释一下黑色加粗的词语:手眼协调:身体操作性,协调感,节奏感的形成自我意识:「我做的」自我认知的建立满足:自信心的建立,正向反馈知道球能滚动:因果关系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常识认知,知识学习在重复中学习动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复带来的安全感补充:如果儿童摔东西,家长可以在一边,也拿一个杯子,慢慢的蹲下,轻轻地将杯子放在地上。反复几次,儿童就能学会正确对待杯子和易碎品的做法。——这一方法已得实证。上面所解释的是儿童在这一阶段正常的表现。题主所描述的儿童,在出现肌肉控制的同时伴随了负面情绪的表露。首先,能表露出负面情绪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如果孩子漠然,无动于衷反倒不好。其次,儿童所表现出的问题需要从家长身上找答案。建议题主回想一下自身日常情况。不仅仅是刷牙这一件事情,生活中是儿童身边的人是否有情绪控制不佳,并且被儿童所感受到了的情况存在。其三,儿童表露出生气,是只有在刷牙时,还是有其他活动时都会发作?如果只有刷牙时,建议检查一下牙刷和牙膏是否适合儿童使用。如果不只是刷牙这一活动,家长可以做一做儿童的行为记录分析。再补充,儿童在年幼时,对语言和情绪的感知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而且语言和情绪若弄不好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还是要从始至终贯穿「温和的态度、正确的行为」这一原则。以身作则这个词,意义深远。最近在想:如果家长本身是「正确的人」,那么他对儿童的引导和互动是朝向一个「良好」的方向伸延和发展。如此,即便不必细究儿童行为细节,每个亲子互动的细节中也都蕴含着良性的教育意义和发展可能。可参考的书:北京市妇联,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 儿童教育 答青年父母问.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8.05. (美)Eva Essa著;王玲艳,张凤,刘昊译. 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 教师篇 万千教育 第6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0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湖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科编著. 育儿知识千问.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01. 道顿(Doughton,D.)著;钱景等译. 年轻妈妈须知.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06. (美)阿琳·艾森伯格等著. 婴幼儿养育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06. (美)麦考夫著. 海蒂育儿大百科 1-3岁.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4.02. (美)佛罗斯特等著. 学前教育指导译丛 游戏和儿童发展.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06.
两岁左右的孩子有一个叛逆期,提请注意
《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 推荐理由: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作者木村久一,一生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研究,日本皇室在给他授勋时盛赞道:木村先生成功提升了一代日本国民的素质。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著作颇丰,其《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更是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圣经",虽然出版已时隔近百年,但至今仍是年轻父母们的教育子女的首选书 籍。在中国图书市场超过"百万"的三本家教图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发现母亲》、《哈佛女孩刘亦婷》无一不受《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的影响。本书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适合所有家长阅读。 延伸阅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卡尔.威特)、《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日铃木镇一)、《斯特娜的自然教育》(美斯特娜)、《俗物与天才》(美塞德兹)等。 你可以去看看,当然要结合国情和自己的实际。资料来自网络。
对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我只是来吐槽一下上面的一些回答的。什么“把家长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了”什么的,题主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嘛,咱们来发散一下:同样是一个两岁的小孩,整天想要吃糖,假如每天的量是2克是最好的,超过了8克就对身体不好了,但是他吃了5克了还是要吃,不给就哭就闹,怎么解决?这个跟题主的是差不多的情况。题主小孩坐着刷牙对不对我不知道(坐着的话倒是容易把沫滴到身上地上),但是经常扔东西肯定要纠正的。折叠我吧
大人有时候是怕麻烦(比如弄脏衣服要洗)会不让小朋友干这干那,有时候是莫名的不让小朋友做某件事情,其实根本就是大人的问题。
小朋友想做板凳上刷牙,说明他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想法又没啥危险应该鼓励啊,而且小朋友还自己去搬板凳,动手能力和执行力相当好啊。如果坐板凳上刷牙,牙膏沫沫弄脏了衣服,他会体验到,或者大人指出来就是了,说不定小朋友会把衣服脱下来放水盆自己洗呢,这样他都有机会学习洗衣服了。
孩子发展到摔东西发脾气,就已经是积攒了许多的挫折和不满了,大人肯定经常干涉他的生活,他又没办法反抗。题主应该解决坐板凳刷牙的事,这件事解决了,摔东西的事就解决了。
必要的规则是应该有的,但不能事事都管啊。
大人们啊,换位思考一下吧。
最烦你们大人了。我刷个牙坐着怎么了?我碍着谁了?我是不是在我自己家用自己的手拿着自己的牙刷刷自己的牙?法律和道德我违反哪儿了?你为啥非要纠正我?你就仗着比我大几岁,就觉得自己说的全部在理,我跟你不一样你就要站在正义的制高点上“纠正”我吗?和你一样我就是对的了?你凭啥这么说?…【怨念并不是针对题主,只是希望题主能get一下童年的我的心理活动。五岁的时候我不爱吃猪肉韭菜馅的饺子,我爸当着小伙伴的面叫我“你必须吃,你吃下去我看你能死了吗。”我生气的哭着跑进了厕所,我爸妈当时的感觉应该和你一样。“韭zhan菜zhe猪shua肉ya多好,我喜欢,你就得喜欢,你不喜欢就是错的,我就要纠正你,你不让我纠正你就是性格有问题。”如有冒犯,还请原谅。希望您和宝宝能一起健康成长【什么鬼
这个阶段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孩子特别想自己独立做事情,但是没有是非观念,家长非把是非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说这不对那不对,谈到纠正就更有点过了。我家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这么处理,我会说“哎呀,可怜的小牙刷会不会疼啊,它想不想回家啊,我们捡起来让杯子妈妈抱住它好不好?”。小熊绘本里面有让小玩具回家的故事,所以我家丫头每次都会爱护东西或者玩具,放回原处。一切都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做示范,东西掉了,在孩子面前念叨几句。当然要从孩子的角度,这个阶段,所有的物品在孩子的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抓住这点,孩子会有同情心,同理心,慢慢也会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常理。切记,大人在孩子面前不要发火,扔东西!慢慢一切都会好的,两周多的孩子都有这个过程,家长需要的做的是榜样、耐心、爱心,豁达、冷静、体验、思考!
没啥大不了的, 用不着纠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一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