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反映的是封建是指西周时期实行采取的何种制度到了春秋时期结果怎样

当前位置: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o郑风o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材料二&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一年级1948324212二年级1948234212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一一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材料三&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8分)(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6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变化:私学取代官学;(4分)原因: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局面出现,战争频繁;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6分)(2)特点:增设了近代西方教育内容;经学在全部课程中占居首位。(4分)原因:所培养人才仍立足于做官,封建教育根深蒂固。(答到第一层次“做官”给2分,能答到第二层次“封建教育”给4分,总分不能超过4分。)(3)称呼演变:夷学——西学——新学。心理演变: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6分)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正确分析材料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体现了春秋时期教育领域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取代官学的变化。要分析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化的原因,必须注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中贵族“无暇顾及教育”和“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等信息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春秋时教育领域变化的原因。(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清政府新式学堂出现前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表中读经讲经安排的课程较多,且出现了外国语、体操等近代课程。根据材料中“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回答。(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对西学称呼的演变就是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材料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西学篇”再到《新学书目提要》,表现了中国人对西学的称呼由夷学——西学——新学,也折射出中国逐渐接受西学的过程。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主要考查你对&&东盟的成立和发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发现相似题
与“(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4076214392274807211835211680225414高考历史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_历史教案_高考网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考历史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高考历史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2:35:25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考 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 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1)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政治制度: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封邦建国(1)目的: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对象:分封以
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商朝旧贵族。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的等级序列。④义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还必须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2.宗法制度(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性质:宗法制是周人把
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即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不仅是
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5)作用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背景:秦朝的统一(1)群雄割据: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2)大统一:经
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2.建立(1)特征:权力的
。(2)内容方法点拨 图解秦朝皇帝与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制约关系3.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封制问题主题1 分封的目的史料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顾炎武 据史料可知西周分封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主题2 分封的对象与布局史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史料二 据上述史料可知,分封诸侯的种类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在分布上的特点主要是:同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周王亲族占据富庶及战略要地;直观反映了“拱卫王室”、“以藩屏周”的分封意图。主题3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史料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孟子?告子》 史料说明周天子对诸侯巡视检查,诸侯则定期朝觐述职。主题4 分封制的作用(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2)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宗法制问题主题1 理解宗法制中的几个要点(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主题2 大宗与小宗史料 下面是大宗、小宗示意图 史料表明大宗和小宗划分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之别。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史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址;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本史料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史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本史料表明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史料三 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本史料反映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题1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制度(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3)郡县制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①形成及演变: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出现的;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为完善;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②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郡县制度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主题2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主题3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2)影响①积极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②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比较综合――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2.不同点比较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例1 (2011?全国新课标高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 C审题突破 审题的关键点在于对西周两大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把“国”与“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心理,结合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可判断答案为C。命题感悟 准确把握题干关键词(“周代历史”、“秦汉统一”),熟练识记所学知识(备选项细节),高度灵活理解主干知识是备考必须掌握的能力。例2 (2011?海南高考)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 C审题突破 题干与选项的内容均源于教材,但立意又高于教材。分封造成后来的争霸,故A项错;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中央集权否定了分封制,故D项错。命题感悟 对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识记仍是备考必不可少的环节。例3 (2011?浙江高考)(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答案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审题突破 首先要指出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制度,注意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君主‘独制’”等信息。其次要找出周制(分封)与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差别。主要从最高权力集中程度、血缘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等角度思考。命题感悟 由分封制、郡县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周秦政治制度的差别等高考涉及到的考点看,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将不同时期的制度综合对比是命题立意的常见形式,史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较高,这也给备考2013年高考指明了方向。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题点 宗法制与现实生活1.日,《北京晨报》: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 (  )A.井田制影响
B.宗法制、分封制影响C.八股取士影响
D.禅让制影响题点 秦朝中央集权措施与当今政治改革2.2011年7月,在建党90周年庆典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统一度量衡标准
D.首创郡县制度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题点 主干知识――中央集权制度3.2011年9月,易中天教授在《中国大一统》中讲道:“中国大一统局面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历经2000多年至今还是大一统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影响的结果”。这里的“精神文明”可能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B.“天下为公”意识的影响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D.“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题点 概念――分封制4.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 新价值观――热爱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5.《金乡县志》记录了明代地方官的一次祝酒词:“敦崇礼教,举行宴饮,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内睦宗族,外和乡党”。此中包含的中国传统观念不包括 (  )A.宗法观念
B.忠孝观念C.遵守秩序观念
D.崇信佛道观念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题点 传统价值观的影响6.日教育网信息:广东省某县近5年来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在150 ∶100左右,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严重存在。这种观念的历史成因表述恰当的是 (  )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
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
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 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A.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2.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个同学就这幅图的历史内涵进行推测,以下推论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3.有学者认为:“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学者将“封建政体之创兴”视为西周最重要的历史贡献的依据是该制度(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家天下”的局面形成并得到巩固C.“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稳定了统治
D.实现了权力、财产的平稳转移4. “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由此推断,“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
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6.某文章援引了这样一条史料:“封建之裂为郡县,盖不自秦始也。自庄公之世,而楚文王已县申、息,封畛于汝。逮后而晋有四十县。”对这条史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从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B.封建制度在春秋时期确立C.楚在秦之前已经实行了郡县制D.晋全面推行了郡县制7.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哪一时期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8.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载:“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o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9.秦始皇说:“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mì,安宁、平静)。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据此可以看出,秦始皇“除谥法”的目的是(  )A.全面改革政治管理制度
B.加强对社会的有序管理C.实行严格的阶级统治
D.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10.有学者指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该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度(  )A.贯穿中国古代始终
B.被历朝历代完整传承C.有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的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1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子争位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材料二 日,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1)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4分)(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如何评价?(6分)(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4分)(4)“授权”与“尽忠”在上述制度中有何体现?有何积极意义?(6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秦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议帝号的?“皇帝”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秦始皇确定名号的目的何在?(6分)(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确立了怎样的官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征。(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理解。(6分)答案知识整合二、1.(2)同姓亲族 (3)③周王―诸侯―卿大夫―士2.(2)血缘纽带 (4)家族等级
(5)①世卿世禄三、1.(2)商鞅变法
2.(1)高度集中 (2)②三公九卿
③郡县制 3.(1)大一统命题探究1.B
4.D 5.D 6.B课时规范训练1.B
12.B13.(1)老三将继承王位。老三是嫡长子。(2)王位世袭制。这种制度的实行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私有制发展,阶级对立下的产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3)指分封制度。(4)“授权”:周王将土地及土地上的臣民分封给诸侯并有世袭统治权。“尽忠”: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意义:扩大了疆域;稳定了秩序;巩固了统治。14.(1)背景:秦统一六国。由来: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目的:显示功绩,确立至尊地位。(2)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中央集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职有明确分工、配合与牵制。(3)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免费下载完整版教案: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