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宣化上人的历史,人物,民族风情,民间文艺等相关情况查询

甘 肃 修 志
  甘肃省位中国西部偏北。从最早有县的建制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宋时,分属宋、西夏、金所辖;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设甘肃行中书省;明代属陕西布政使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康熙初甘肃始复为省,辖今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部分地区;光绪十年(1884)分置新疆省。1912年甘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1927年废道,1928年分设青海省和宁夏省。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日成立甘肃省人民政府,省会兰州,相沿至今。甘肃修志,历史悠长,大体与全国同步而行,并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自汉代到民国的两千多年间,共编修各种方志可考的约有380多部,加上各类图经、乡土志、调查记、采访录、要览等,则至少在452部以上,数量达近万卷,只是其中约半数,特别是早期志书已经散轶难觅。1986年,在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出土的“战国秦邽县地图”(前239年)和“西汉纸地图”(距今2100年),它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图之一。由于图上不仅标明山川、河流、居民点、县乡治所、道路、关口等,还有部分文字说明,这应当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方志雏形之一。还有甘肃出土的几万枚汉简,虽然说不上是志书,但其中许多记载(如典章制度、令册、记事、户籍、官员薪水等)简略而名目繁多,也可看作是早期方志的起源和发端。甘肃方志编修的最初形式是地记,主要出现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已知的方志著作至少有47部。这一时期的地记编撰中,开始孕育后世成型方志中的各种体裁的雏形,如已有了“记”“志”“图”“录”“传”等体裁名称。隋唐两代是甘肃方志编修的重要发展时期,可考的方志有16部。“图经”的编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图经的编修与隋唐王朝的重视和倡导直接有关。从残卷《沙洲都督府图经》可知,凡水渠、泊泽、池堰、城塞、驿路等记载十分“详瞻”,后人称此残卷“为人间鸿宝也”,理由是“唐代图经,久绝于世”,而此残卷可纠他史旁志之谬。宋元时期,方志的编修也到了定型阶段,可考的方志有25部。从当时修书的名称和内容来看,已完成了由编修图经向定型方志的过渡,并在体例上也有所突破。元代编修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时,甘肃于大德二年(1298)编撰并提供了《甘肃图志》。至明清,甘肃的修志先后出现两个高潮期,其中明代修志92部,清代修志173部,为甘肃史志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之所以出现这种态势,除与当时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政治稳定,中央政权重视思想文化统治,倡导编纂整理历代典籍有关外,更与甘肃境内宋元以前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不复存在,全省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体系有关。民国年间,甘肃修志得以继承和发展,共修各类志书67部。按照民国政府的要求,1928年4月成立甘肃通志局(后改名甘肃通志馆),各市县成立文献委员会,编纂府志、市志、县志和其他类志书。完成了甘肃史上第三部省志——《甘肃通志稿》。这一时期的修志,一是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并由省府聘任馆长、副馆长、编纂等,各市县亦然;二是对志书内容和编修方法做了统一的规定,三是编修手段有了新的要求,包括地图的绘制、文物古迹与特殊方物的照片、印刷装订等,还要求“特列大事记一门”,并规定了文献征集、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方法;四是明确了市志编修,为地方志书中的第二种。除省市县志外,民国时期另有人物志、山志、石窟志、乡土志、寺庙志、书院志等编纂,一些诗体、赋体、韵文体等稀有体裁的志书也多见于这一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被列入国家规划,受到各地重视。甘肃以永登为先,先后有十余县组织修志,进度不一,但大多未及付梓,就因“文化大革命”而止。1959年,甘肃开始历史上第四次纂修《甘肃省志》,规划16部,100万字,但由于自然和政治的原因,价值不大,多为油印本。1978年后,在全国恢复修志的大背景下,1983年甘肃省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重视编修甘肃省地方史志的决议案》为标志,各地全面开始新时期修志。1984年,甘肃历史上第五次《甘肃新志》的编修启动。1985年,省人民政府批转《〔甘肃省志〕编纂方案》(试行草案)。此后,省上有关部门、单位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89年12月,《甘肃省志》第1卷《概述》、第2卷《大事记》率先出版,至2011年,《甘肃省志》共72卷,基本完成。同时,县志83卷和部分市州志、地区志先后完成。目前,大部分单位和市州县进入二轮修志,少部分单位和市县已完成二轮修志,另有十余卷省志、专志问世。修志工作进入常态化。新时期全省修志共***部。甘肃旧志整理工作始于1986年,至2011年,正式出版旧志点校本82部,内部印制点校本10部。在旧志研究述评方面,也有少量文章发表。甘肃历代修志甘肃修志,大体可以分为两汉至元的发展、成熟和定型期;明清两代的编修高潮期;民国时期近代方志的继承和变化期;社会主义时期方志编修的全面展开等四大历史时期。甘肃两汉至魏晋修志&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地记,是甘肃方志的最初形式。仓修良所著《方志学通论》中,对魏晋南北朝时代所产生的人物传记和地记列表,在《地记产生顺序表》中,共列136部地记,其中涉及甘肃的有《西河记》《秦记》《秦州记》《仇池记》《沙州记》《凉记》《凉州记》共7种。目前已知甘肃早期的方志著作至少有47部,大多均已佚。其中较著名的有阚骃的《十三州记》和刘昞的《敦煌实录》。《十三州志》&&全国地理总志,又称《十三州记》。阚骃撰,共10卷。约北凉永和五年(437)成书。以在汉代版图内所设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13州为纲,介绍各地的郡县沿革、河道发源及流向、社会风俗等地理现象,是研究中国西北地方史、古代地理状况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该书被唐代刘知几誉为“言皆雅正,事无偏党”。已散佚,魏朝郦道元《水经注》、唐代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多有征引;清代张澍从《水经注》《后汉书注》《初学记》《括地志》《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诸书中辑录佚文299条,按地域进行排比,编撰成书,收入《二酉堂丛书》;另有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及《知服斋丛书》辑本。阚骃(?~约444)。字玄阴。甘肃敦煌人。初事北凉,得蒙逊器重,拜秘书考课郎中,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后加封都尉,官至尚书。入魏后,乐平王拓跋丕引为从事中郎。后流落京都平城(山西大同),饥寒而死。阚氏通经传,曾为王朗《易传》作注;撰《十三州志》。《敦煌实录》&&中国古代首部实录性史书,20卷,北魏时成书,已佚。刘昞撰。主要记载了敦煌地区的历史和人物。(补充点内容)是甘肃最早的方志佳作之一。《史通·杂述篇》曰:“郡书如常璩之详审,刘昞之该博,能传不朽,见美来裔。”又外篇曰:“敦煌僻处西域,求诸人物,自古阙载,既而刘昞裁书,则磊落英才,粲然盈瞩。”刘昞(约370——440年)。字延明。曾官拜儒林祭酒、从事郎中、抚夷护军等,著《略记》130篇84卷,《凉记》10卷,《方言》3卷,《靖恭堂铭》1卷。曾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五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辉煌的一页。晋末天下大乱,中原群雄逐鹿,民不聊生,甘肃境内的河西地区先后出现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地方割据政权,偏安一隅,史称“五凉”。这时中原世家大族纷纷避难西迁,一时学者云集,与当地文化交融,他们相继编著出一大批重要的史学、哲学、经学和文学著作等,“五凉文化”由此而生。当时五凉诸国都设立史馆,置著作或太史令,专修国史。除了官修,私修数量也多,也有少量为他邦所录。同时还积极与东晋和南朝保持文化史书的交流。此时期编写的史书数量较大,其中就有方志的雏形之作30余部,合计238卷,如《西河记》《凉记》《敦煌实录》《凉书》等。虽然这些志书后世无存,却为以后的《十六国春秋》《晋书》《隋书》等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为甘肃方志奠定了早期的基础。此时的著名人物有:索绥、刘庆、刘昞、索晖、张谘、喻归、段龟龙、宗钦等。甘肃两汉至魏晋方志著作47部著 作作 者朝 代《秦记》阮 籍魏《张掖郡玄石图》孟 众魏《张掖郡玄石图》高堂隆魏《西河旧事》佚 名魏 晋《晋太康秦地记》佚 名晋《陇西人物志》索 纬晋《西河记》喻 归晋《玄晏春秋》皇甫谧晋《年历》皇甫谧晋《凉国春秋》,又名《凉春秋》、《索绥前凉录》索 绥前 凉《凉书》索 晖前 凉《凉记》刘 庆前 凉《凉记》张 谘十六国·燕《拾遗录》王 嘉后 秦《凉州记》又名《西凉记》、《凉记》段龟龙后 凉《拓跋凉录》佚 名南 凉《十三州志》阚 骃北 凉《凉书》高道让北 凉《凉记》宗 钦北 凉《诸郡碑》李 暠西 凉《杂碑文》李 暠西 凉《略记》刘 昞西 凉《凉书》刘 昞西 凉《人物志注》刘 昞西 凉《秦纪》姚和都西 凉《西凉录》*宋承义《沙州记》段 国南 朝《吐谷浑记》段 国南 朝《秦州记》郭仲产南 朝《仇池记》郭仲产南 朝《凉州记》张 资南北朝《国记》邓 渊南北朝《参定朝仪律令音乐章》邓 渊南北朝《国史》段承根南北朝《国史》阴仲达南北朝《国史》李琰之南北朝《敦煌实录》刘 昞北 魏《中朝多士传》宋 绘北 魏《姓氏谱录》宋 绘北 魏《太和起居注》李伯尚北 魏《前朝功臣序赞》李仲尚北 魏《陇西记》佚 名《陇右记》佚 名《张掖记》佚 名《甘州记》佚 名《秦州地记》佚 名《凉州异物志》佚 名《敦煌耆旧传》佚 名甘肃隋唐修志&&隋唐两代是甘肃方志编修的重要发展时期,图经的编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可考的计有22部。其中《沙州图经》《沙洲都督府图经》《沙洲地志》《沙州城土境》《敦煌录》《寿昌县地境》《雍州图经》《陇右图经》等尚存残卷,其余散轶。《沙州图经》&又称《沙州志》,清末于敦煌石室中发现。中国最早的图经。唐代无名氏作,编于开元年间。首尾残缺,其存者长不逾三丈,有经无图。文字489行,计7073字。原稿在法国。后有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所收残卷影印本。书中记载了当地天象、池水、渠、泽、堰、堤、驿、县学、社稷坛、杂神、寺庙、冢、古城、祥瑞、歌谣、古迹以及行政机构和区划等,还保留部分新疆域内容。《沙洲地志》&&唐光启元年记载沙州、伊州地情的残卷。发现于敦煌鸣沙石室中。前人定名为《沙州地志》,日本学者羽田亨在其所撰《唐光启元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考》中,则题名为《沙州伊州地志》。此书卷首残缺,卷末从形式看尚属完整。该书先述州的沿革大事及州境内河流湖海,著名城镇,再分县叙述。对州下辖县的记载,诸如去州之远近、户口、乡镇、物产、寺观、烽戍、山川、湖泊、古迹、风俗等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载,甚至有零乱的情况出现。甘肃隋唐方志著作22部著 作作 者朝 代《西域图记》裴 矩隋《西域道里记》佚 名隋《沙州城土境》佚 名唐《河西人物志》赵武孟唐《沙州图经》(《沙州志》)佚 名唐《沙州都督府图经》佚 名唐《河西陇右地形图》佚 名唐《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贾 耽唐《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贾 耽唐《吐蕃黄河录》贾 耽唐《河湟十一州地图》佚 名唐《成州图》佚 名唐《庆州旧图经》佚 名唐《回鹘道里记》李 晟唐《安定图经》佚 名唐《沙州地志》佚 名唐《寿昌县地境》佚 名唐《敦煌录》佚 名唐《陇右图经》佚 名唐《雍州图经》佚 名唐《敦煌新录》李延范后 唐《使于阗记》高居诲五 代裴矩(547—627) ,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人,隋文帝时任黄门侍郎、吏部侍郎,隋炀帝时在甘肃张掖主管两域互市。期间,采访西域政权、风俗、山川、交道、物产等,著《西域图记》3卷,叙44国事(今佚)。贾耽(730—805),字敦诗,地理学家。沧州南皮(在今河北)人。唐代宗大历时任鸿胪卿,德宗贞元时为宰相。在任鸿胪卿时,主持与各族往来朝贡,熟悉边疆山川风土,勤于搜集资料,绘撰涉及甘肃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吐蕃黄河录》等。甘肃宋元修志&&宋元时期是甘肃方志编修的定型时期。方志编修计有25部,即北宋12部,南宋7部,元代6部。多数已佚。而方志名称,北宋时大多称“图”、“图记”、“图经”,南宋时则称为“志”、“记”,至元代,则大部称为“志”,还出现了“续志”,说明修志出现了连续性。这一时期甘肃方志在内容上突破仅记地理的限制,增加了人物、学校、风俗、碑碣、艺文等,同时在体例上有了细目或分纲立目。全面完成了从图经向定型方志的过渡。可惜这些志书已佚难觅,只是在后世的有关典籍中(如《太平寰宇记》)有零碎记载。甘肃宋元25部方志著作著 作作 者朝 代《秦州图经》佚 名北 宋《天水图经》佚 名北 宋《天水志》佚 名北 宋《庆州志》佚 名北 宋《秦州志》佚 名北 宋《镇洮州补遗》李 洪北 宋《至道西鄙图》杨允恭北 宋《河西陇右图》郑文宝北 宋《西域图》盛 度北 宋《泾原环庆西路州军山川城寨图》曹韦、张宗贵北 宋《山川郡县形胜图》冯 业北 宋《熙河六州图记》陈 冠北 宋《同谷志》李修已南 宋《续同谷志》李 绮南 宋《文州古今记》章 颖南 宋《文州古今志》杨 槱南 宋《文州续记》杜孝严南 宋《西和州志》张仕佺南 宋《环州志》佚 名南 宋《甘肃图志》佚 名元《元甘州志》佚 名元《元山丹州志》佚 名元《元肃州志》佚 名元《元文州志》佚 名元《元德顺州志》佚 名元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元惠宗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历官同知泗州事、中书刑部主事、翰林修撰、淮西副使、佥都元帅府事、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淮南行省左丞等。曾参与辽、金、宋三史的撰修,为修撰官。后以事被劾。归隐庐州青阳山。著有《青阳集》。甘肃明代修志&&这一时期,由于甘肃版图在行政上隶属陕西管辖,故甘肃没有省志,相关记载都录在陕西志书中,但省内的地方修志还是延续,并出现第一个高潮期。已知共修志91部,分属从永乐至崇祯的11个帝王时期,尤以嘉靖、万历、崇祯为多。其中嘉靖年间修25部,万历年间修21部,崇祯年间修22部,合计68部。此时的编修,数量较多,品类齐全,有府、州、县志,有边关卫、所志,还有山川古迹志。有“创修”、“续修”和“重修”。此外,家乘族谱的编修此一时期也开始兴盛,因属于私撰,故留存稀少。此时的修志著名人物有胡缵宗、赵时春、康海等。明代,与主体方志相辅的还有军事管制区编修的关镇卫所志。都司卫所为明代地方军事机构,虽是军管区,在不设府、州、县的地区也兼理民事和行政职能,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组成部分,故其志也兼记防地范围内的风俗、物产、古迹、人物、艺文等。在明代各行都司中,只有陕西行都司曾编修志书。明代在攻取河西后,为固边防,驻重兵防守,陕西行都司于洪武七年(1374)设于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原名西安行都卫,翌年改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九年(1376)罢撤。洪武十二年(1379)在庄浪(今甘肃省永登县)恢复建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迁至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先后辖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及肃州卫、山丹卫、永昌卫、镇番卫、庄浪卫、西宁卫、凉州卫共十二卫,并直辖镇夷、高台、古浪三个守御千户所。甘肃纂修有《陕西行都司志》和《凉镇志》《甘镇志》《肃镇志》。此外有卫,所志12部。其中《岷州卫志》3次纂修。《靖虏卫志》《甘州卫志》各2次纂修。另有《庄浪漫记》《庄浪汇记》《永昌卫志》《洮州卫志》和《高台所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 ①罗洪先编绘刊行的《广舆图》中,备载甘肃境内西起肃州卫之嘉峪关,经凉州卫、兰州、靖虏卫至宁夏府的军事地理要素的②《九边图》。甘肃明代府志&&共13部,其中《临洮府志》5次纂修,《庆阳府志》《巩昌府志》各2次纂修。另有《平凉府志》及《庆阳府志并属县志》《平凉府志并属县志》《巩昌府志并属县志》。还有《巩郡记》《徽郡记》和《北地记》。甘肃明代州县志&&共16部,其中《兰州志》4次纂修,《河州志》《宁州志》《肃州志》《阶州志》《静宁州志》各2次纂修,另有《秦州志》和《泾州志》;有县志约39部,其中《镇原县志》4次纂修,《伏羌县志》《通渭县志》各3次纂修,《秦安县志》《真宁县志》《兰县志》《安定县志》《宁远县志》《庄浪县志》《成县志》《渭源县志》各2次纂修,另有《华亭县志》《礼县志》《西和县志》《文县志》《崇信县志》《漳县志》《金城志》《会宁县志》《清水县志》《洮阳古今志》《张掖志》《灵台县志》等,计23个县编有县志。上列志书,大部散轶,现能见到的有:万历《临洮府志》,嘉靖《平凉府志》,嘉靖《庆阳府志》,嘉靖《河州志》,万历《宁远县志》(残本),崇祯《成县新志》,万历《庄浪汇记》以及嘉靖《秦州志·序言》等10多部。甘肃明代专志&《崆峒山志》万历十七年(1589)李应奇纂,计3卷,2册,明代甘肃3部山川古迹志之一,为甘肃最早刊行的山志,由分野、建革、疆域、形胜、田赋、仙迹、题咏等七门组成。资料丰富,考证详备、准确,被收入明万历《内阁书目》和《四库提要存目》。许登纂《崆峒山志》和胡缵宗纂《羲台志》(又称《伏羲台志》),均佚。甘肃清代修志&清代是甘肃方志编修的第二次高潮期,已知甘肃共修各种地方志175部,贯穿顺治至宣统的10个帝王时期,尤以康熙、乾隆为最,其中康熙年间纂修40部,乾隆年间纂修42部,道光年间纂修17部,光绪年间纂修27部,宣统年间纂修22部。其特点表现为修志规模大,地域广,成书多,品类全,体例完备。基本形成州县无不修志的局面。另有卫志、厅志、镇志、乡土志、人物志、山志、采访录及其他志书多种。如杨春茂纂修《重刊甘镇志》。这些志书有官修,有私撰,优劣并存,不乏张维指出的“官辑应征之本,”其中粗率错讹,多有所见。但总体上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各地资料,仍不失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清代甘肃省志&&清康熙六年(1667)陕甘分治以前,甘肃无省志。甘肃史料见于《陕西通志》。①(乾隆)《甘肃通志》又称《敕修甘肃通志》,50卷,36册,约88万字,甘肃巡抚许容监修,李迪、张能第、甄汝翼、郑铎、樊初荀、田吕叶、曹最等人先后参与编纂,历时9年,乾隆元年(1736)成书。此志为《四库全书》本;②(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为第二部全省通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陕甘总督前任升允、后任长庚监修,丁喜翰、安维峻先后任总纂。宣统元年(1909)成书,100卷,81册,计325万字,宣统三年(1911)刻印十余部。总目有十:天文、舆地、建置、祠祀、学校、兵防、职官、人物、艺文、志余;子目七十。全书上溯开天辟地,下至宣统元年。记述甘、宁、青三省之事。清代甘肃府志&共11部,其中《兰州府志》3次纂修。《庆阳府志》、《巩昌府志》各2次纂修,另有《临洮府志》、《甘州府志》和《平凉府志》。此外,张澍编纂的《凉州府志备考》,是一部方志初稿,成书于嘉庆十五年,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准”方志著作,未刊。在他的《养素堂文集》中不见其序文,屈万里、刘兆祐主编的《张介侯所著书》第6册收有《凉州府志备考》的《艺文》《职官》《人物》《西夏纪年》4个部分。甘肃清代州志&共36部,其中《阶州志》6次纂修。《秦州志》《宁州志》《狄道州志》各4次纂修。《河州志》《兰州志》《肃州志》《静宁州志》各3次纂修。另有《岷州志》《洮州志》《五凉全志》《徽州志》等。甘肃清代县志&共93部。其中《通渭县志》《镇原县志》各6次纂修。《伏羌县志》《会宁县志》《靖远县志》《金县志》《皋兰县志》《礼县志》各4次纂修。《崇信县志》《庄浪县志》《华亭县志》《宁远县志》《两当县志》《文县志》各3次纂修。《陇西县志》《临洮县志》《清水县志》《秦安县志》《成县志》《西和县志》《徽县志》《永昌县志》《山丹县志》《敦煌县志》《合水县志》《正宁县志》各2次纂修。另有《灵台县志》《泾川县志》《平凉县志》《安化县志》《定西县志》《渭源县志》《漳县志》《天水县志》《永登县志》《民勤县志》《武威县志》《古浪县志》《西固志》《环县志》《玉门县志》。计41个县编有县志。《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也简称《五凉全志》,总纂③张玿美,生卒年不详,字昆岩,甘肃武威人。清雍正元年(1723)举孝廉,授广东惠来县知县,后升廉州府(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知府,又升雷琼道。该志乾隆十四年(1746)成书并刻本。全志含武威、镇番、永昌、古浪、平番五县县志各一部,另艺文志一部。纂修以《周礼·地官·司徒》的智、仁、圣、义、忠、和的六条道德标准教养五县百姓为宗旨,借鉴康对山《武功志》的体例,定为七篇:地理、建置、风俗、官师、兵防、人物、文艺。是凉州现存较早的志书。尽管内容较为简略,且有疏误之处,但它刊印后流布较广。1998年由张克复等整理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清代甘肃各类方志编修统计表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卫志厅志镇志乡土志采访录人物志山志其他合计顺治14329康熙313194140雍正22乾隆13829141嘉庆2151110道光115117咸丰11同治314光绪161215227宣统145214522合计211369351473418175吴之珽,字乾玉,号赤谷,甘肃陇西人。康熙拔贡,曾任江西婺源,江苏宝应、浙江秀水等县知县。好读史,殚心著述,作《蠹书》2篇,作《襄武人物志》,将陇西人物分为30传。后客居静宁。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州黄廷钰请其协纂《静宁州志》14卷,该志义例简要,深得志法,于静宁故实,考证精详,对后世修志影颇大。沈青崖,字寓舟,浙江嘉兴人。乾隆初名士,曾任西安粮道。所纂《雍正·陕西通志》颇具史法。乾隆二年(1737)纂修《重修肃州新志》30卷。后应狄道州知州张儒、张永淑先后之请,采访吴镇及刘维瀚等纂录之稿本,于乾隆十年(1745)纂成《狄道州志稿》12卷,已佚。他在自序中说:“狮之搏狸,亦必用全力。仆纂狄志,不以狄视狄也,犹用纂全陕通志之法式。经纬组织具在凡例,不支蔓,不挂漏,是为志体。”邢澍(),字雨民,号佺山,甘肃武都人。清代著名学者,与武威张澍齐名,时称“陇上二澍”。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浙江永康、长兴知县,江西饶州、南安知府。家藏万卷图书,博学能文,精天文地理。主张地方官应热心方志编纂,以“扬前烈,光盛典”。提出“志之为书,体类于史,非藉学具三长,惟精惟博,相与上下其议论,将不足以信今而传后。”与钱大昕同纂《长兴县志》,成为清代地方志中善本之一。还在邵晋涵、孙星衍两家搜集刻石资料的基础上,增订辑录周秦至元代8000种碑目,著成《寰宇访碑录》,名噪一时。一生著述颇丰,据冯国瑞《邢佺山先生著述考》所列,有《十三经释义》《关右经籍考》《全秦艺文志》《西汉希姓录》《宋会要》辑本以及《金石文字辩异》等15种。此外,还协助吴鹏翱编纂《武阶备志》,并作序。张国常(),字敦五,甘肃皋兰县(今兰州市)人。光绪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父老,求终养,不复仕。主讲兰山书院二十余年,门生甚众。光绪十五年(1889).陕甘总督杨昌浚嘱其纂修皋兰县志,于光绪十八年(1892)纂成《重修皋兰县志》30卷。张氏去世后由③刘尔忻通过陇右乐善书局,交志稿于甘肃政报局石印发行。《陇右方志录》称:“志分图、表、志、传四纲,依类相从,有条不紊,旧志讹误,订改无遗;又始立方言,金石两目,义例谨严,文词渊雅,吾省名志也。”张氏一生勤奋著述,遗稿积数十巨册,惜散佚颇多,尚存《土司蕃族考》1卷,《甘肃忠义录》30卷。甘肃民国时期修志&民国9年(1920)陇南等14县相继成立县志局。次年,省署通令各县纂修新志。民国17年(1928)成立甘肃省通志局,省政府拨银洋35万元,纂修《甘肃通志》,编制70人,由省政府主席刘郁芬、孙连仲督修,总办为吴瀛章、杨思(兼总纂)。翌年,省政府颁发《甘肃各县县志局简章》11条,规定:“县志局以县长为监修,其纂修、采访及事务各员,由监修分别聘委”“县志或创修,或续修、通修,依各县情形自定之。”民国21年(1932)又改甘肃省通志局为甘肃省通志馆,杨思任馆长,张维任副馆长。各县县志馆按照民国政府令,相继改为文献委员会。在省县通志局(馆)和文献委员会的推动下,各地相继开局修志。民国时期,甘肃共编修各类志书92部。从版本上看,有铅印本、石印本、油印本,也有稿本或手抄本;从内容和编纂形式上分,有创修、有重修、有续修,有通志、有专志、有要览、有记、有采访录、有调查录;从修志体例看,大都承袭前代遗范,从不同方面记载各时期各地发展变化的史料、史实,也因时代之变而有所创新。如:记述辛亥革命在甘肃所引起的社会变革;注重国计民生史实的记述;增添或加强了教育、实业、民政、交通、邮政、军制等新目;采用摄影、现代绘图新技术等。哈锐、任承允、贾缵绪纂修的《天水县志》,采用分志条目体,标题新颖,充分运用当时所认知的科学知识,大量应用图表,扩展志书记述内容,设交通、教育、民政、民族等志,对新鲜事物给予足够重视。此一时期的甘肃修志,因为地处边远,避开战火,故得以兴盛一时。但由于时间短、内乱和外敌入侵,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和时代的政治局限性(如,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可能写入志书),因此,名志佳作甚少,即使有些撰成之志,也没能付梓。《甘肃新通志》(又名《甘肃通志稿》)民国18年(1929)甘肃省政府决议编修甘肃省志,筹拨经费,成立甘肃省通志局,正式启动甘肃历史上第三部省志的纂修。由时任省政府主席刘郁芬监修,杨思、张维、慕寿祺等编纂,张维总纂。工作初始,拟定了《甘肃通志馆章程》及《甘肃通志馆办事规则》,同时拟定《甘肃通志目录》和《甘肃通志采访纲要》,然后派员赴各地采访督促。后因战祸频仍,省政府主席多次易人,省财政拮据,至民国20年(1931)初,原筹措经费被刘郁芬提做他用,编纂工作由是而辍。民国21年(1932)根据内政部颁布的《修志事例概要》规定,甘肃省通志局改名为甘肃省通志馆,由省民政厅长杨思兼任馆长,张维任副馆长。民国23年(1934),原定五年限期届满,经费停发,书未杀青。副馆长张维与邓隆、廖元佶、朱秉衡共同商约,私人负责,义务尽职,坚持编纂,历经8年之艰辛,于民国25年(1936)修成。全志共130卷,450万字,分17纲,93目,具体为:舆地志15卷.分载总分图、沿革图表、晷度、疆域、山脉、水道、地质、气候、物产、古迹(含陵墓);建置志5卷,分载县市、廨署、庙宇、关梁;民族志10卷,分载族姓、移徙、户口、宗教、学艺、实业、风俗、方言;民政志5卷,分载自治、警政、水利、蠲账;财赋志7卷,分载贡赋、税捐、仓储、市籴、公债、官产、差徭、会计、货币;教育志6卷,分载学制、书院、学校、学田、留学、社会教育;军政志9卷,分载兵制、塞防、屯田、马政、互市、边事;交通志4卷,分载道路、驿传、河运、邮电;外交志1卷,分载交涉、通商、教会;职官志14卷,分载官制、职官表、科举表、武科表、议员表、学校毕业表;选举志6卷,分载选举例度、征辟制科表、科举表、武科表、议员表、学校毕业表;人物志28卷,分载上古至清末之烈女、寓贤、释道;金石志3卷,分载石器、陶器、金器、石刻、造像、摩崖、瓦砖、壁画、古木竹简;艺文志2卷,分载经、史、子、集、方言、译经;纪事志10卷,记载上古至民国期间之大事;变异志1卷,记载变异、天变、地震、人异、物异;杂记志4卷,分载轶闻、考证、拾遗、前志。全志上起远古,下迄民国17年(1928)甘、宁、青分省为止。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文字简赅,有创见和独到之处。对甘肃前两部通志中的错误、舛漏多有校正补阙。对山川河流记述详确。尤对甘肃各民族以历史先后为序,析其历史渊源、姓氏演变。对甘肃诸土司名称、种族、辖区、户口均归纳人志,颇具地方特点。由于时代局限,也难免缺失之处,如记载社会经济及科技方面的资料比较简略,对封建社会制度尊从道德的规范和选举制度文字较多,但仍不失为一部使用价值较大的志书。志稿完成时,因抗战爆发,经费无着,除《甘肃省县总分图》、《甘肃地理沿革图表》于民国23年(1934)由北平大北印书局铅印发行外,其余均未付梓。全稿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庆阳府志续稿》杨景修(庆阳县人)编纂,14卷,10万字。上限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下限止于庆阳府裁撤的民国3年(1914)。《兰州市志》&民国32年(1943)春,兰州市政府筹组由甘肃省主席谷正伦为主任委员,黎锦熙、蔡盂坚(兰州市长)为副主任委员,张维、水梓等为顾问,慕寿祺、王烜、袁翰青等为编审委员,李蒸、顾学颉、李恭为编纂委员的兰州市志创修委员会,创修《兰州市志》,其成员多为来自沦陷区任教于西北师院、甘肃学院的教授,亦有地方学者,阵容强大,虽然大部分脱稿,惜未成书。甘肃民国时期县志&共计64部。《会宁县志》《天水县志》各3次修纂;《靖远县志》《西和县志》《漳县志》《定西县志》《陇西县志》《西固县志》《夏河县志》《永昌县志》《平番县志》《庆阳县志》《镇原县志》《宁县志》《东乐县志》《安西县志》各2次纂修;还有30个县编有:《渭源县志》《徽县志》《红水县志》《礼县志》《康县志》《洮沙县志》《和政县志》《导河县志》《临潭县志》《镇番县志》《古浪县志》《伏羌县志》《秦安县志》《清水县志》《崇信县志》《华亭县志》《灵台县志》《榆中县志》《皋兰县志》《正宁县志》《高台县志》《临泽县志》《鼎新县志》《金塔县志》《敦煌县志》《张掖县志》《玉门县志》《酒泉县志》《平凉县志》《泾川县志》。共计46个县编有县志。甘肃民国时期专志及其他志书 &张维编纂的《甘肃人物志》《仇池国志》;张颖轩编纂的《首阳山志》安履祥编纂的《朱圉山志略》;冯国瑞编纂的《麦积山石窟志》;要览类有《甘肃要览》《酒泉县要览》《康县要览》《高台县要览》《文县要览》《西固要览》《成县要览》;采访录有《临泽县志采访录》《泾川县采访新志》;调查录有《渭源风土调查录》《永登县各项调查表》;乡土志及乡土教材有《甘肃乡土志稿》《镇原县乡土志》《皋兰县风土志》《张掖县乡土志》《天水指南》《天水乡土教材》《天水三字经》。另有《拉卜楞设治记》《青城记》。共计25种。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甘肃的乡土志和乡土教材颇为引人瞩目。会宁朱允明私修的《甘肃乡土志稿》(取材于)凡23章.121节,约50万字。张掖县知事李含青编著的《张掖县乡土志》更为独特,分历史、政绩、兵事,全志均为四字韵语,明白晓畅,易于上口,惜已失传。《天水乡土教材稿》(),李天煦编纂,稿成后油印,标明“高级小学使用”,并在当地学校试行,很受师生欢迎。本书名为教材,但资料基本上都取自方志,从编目到内容都具备方志性质。民国27年(1938)编成铅印的《天水三字经》、凡4篇,28目,万余字,借用少儿蒙学读物《三字经》的形式,注入地方志内容,虽有局限,但别具匠心。刘尔炘(),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甘肃兰州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二年(1894)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辞官,回兰州任五泉书院讲席、主讲、甘肃文科高等学堂总教习。他专心致力于地方文教实业,关心民众疾苦,创办学堂、修学社及陇右乐善书局等文化教育社团,1912年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5年创办甘肃省公立图书馆。热心修志事业,积极支持印行《重修皋兰县志》,并为《甘肃人物志》作序。一生著述甚丰,有《果斋日记》、《兰州五泉山修建记》、《拙修子太平书》等数十部。慕寿祺(),字子介,号少堂。甘肃镇原县人。清末举人。曾任甘肃文高等学堂教习。1907年赴京、津、汉等地调查学务,接受进步思想,入同盟会。后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甘肃省长公署秘书长、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省参议院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1929年任甘肃省通志局总纂。毕生著述颇丰,计有《经学概论》《陇上同名录》《甘肃省历代大事记》《西北道路志》等30余部,尤以记述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的《甘宁青史略》(40卷)价值颇高,还重修《镇原县志》20卷。杨思(),字慎之。甘肃会宁人。清末进士,翰林院检讨。1906年留学日本,同盟会员。历任甘肃省议会副议长,安肃、兰山道尹,护理(代理)甘肃省长,南京政府国民大会代表、省民政厅长。1932年任甘肃通志馆馆长兼总纂,主持并与张维、刘庆笃完成《甘肃通志稿》130卷。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周希武(),字子扬,号绳之。甘肃天水人。民国2年(1913)任甘肃省立一中教务长兼教国文、历史等课。次年改任省立武威四中校长,期间师从李叔坚询考订之学,并潜心钻研历史地理。民国6年(1917)随勘界专员周务学赴玉树勘界,载书陟昆仑,探河源,周行玉树土司25族,审察舆地,考诸载籍,撰《玉树调察记》一册附《宁海纪行》1卷,青海玉树自是有志。对西陲山水、民族、边事均有深湛研求,曾搜集典籍、网罗旧闻,自纂《青海志》(未成)。著有《汉书地理志今释》、《甘肃民族史》、《甘肃水道图说》等。民国17年(1928)去西宁途中遭土匪伏击,身亡。甘肃历代修志分类统计表朝 代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关镇卫所志乡土志人物志地记调查记采访录杂记山水寺庙志合计备注隋以前7427947全佚隋唐181110122全佚宋312419全佚元156全佚明13163920391存十余部清21134931974831173大部有存民国146371427392大部有存合计43275200129211037125177450甘 肃 当 代 修 志新中国建立后,新编地方志事业兴起。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当代修志,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建国初至1966年“文化革命”前;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甘肃“文革”前修志&&建国初修志始于县志,发端于永登县。1953年至1966年间,先后又有通渭、敦煌、永昌、陇西、岷县、甘谷、酒泉、张掖等九个市县陆续修志,还有市级部门志如《张掖市教育志》《张掖市卫生志》《张掖市体育志》等,但至“文革”前,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成果见微,大部分只是未定稿的油印本,有些未能完稿,有些则毁于“文革”。从仅存的油印稿或残稿看,价值不大。此间,全省有51个市、地、县参与编成部门专志《土壤志》,有庆阳县对民国时期县志完成整理。甘肃历史上第四次省志的纂修始于1959年,取名《甘肃新志》,成立以时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为主任,书记处书记霍维德、高健君为副主任的新志编纂委员会,具体有省委宣传部组织人力编写。两年多以后,完成《甘肃新志》中的《工业志》《文化艺术志》《交通志》《机械工业志》《教育志》《民族志》《铁路科学技术志》(上)《甘肃省近百年大事年表》《甘肃史》第二、四编;另有省政协副主席陆为公和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杨生华组织编辑的《甘肃解放前五十年大事记》(1898年戊戌变法—1949年),记述事件1631条,约16万字;1965年甘肃省气象局编辑出版《甘肃气候志》。总体看《甘肃新志》共16部,100万字以上,大部分为油印未定稿,内容粗糙,且政治倾向偏颇,但资料丰富。《永登县人民县志稿》1953年冬,时任县委书记的古国英、县长杨如升令张守身主编县志。张联络邓子云、周子明参用民国旧稿,补充新资料,1959年完成,志稿分为12个分志,一分志为一卷,即:沿革、建设志、实业志、财赋志、兵防志、县政志、教育志、民族志、选举志、人物志、职官志、艺文志等,分志下再设若干目,并附有永登县地图。《河西志》属于地区志,含甘肃河西走廊若干市县,1958年成立编纂委员会开编,1960年形成油印未定稿。全志上下两编,16卷,内容以新中国成立后为主,当时的政治烙印较为明显,加之时间仓促,内容散杂,价值不大。《甘谷县志稿》系民间编纂志书。安履祥撰稿,贾鸿逵编纂,全志12纲,80多目,计12万字。安为当地资深教师,闲暇搜集资料,从事著述,1963年病逝。其子以父亲生前所著《朱圉山志略》《冀城文献拾遗》托付贾整理增补,贾在经济拮据情况下,出售所藏旧书,艰难为继,并得到当地学人甄载明、魏鸿发的支持和资助,得以完成。甘肃新时期修志&&新时期修志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1983年甘肃省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重视编修甘肃省地方史志的决议案》为标志启动,全省陆续全面展开。1984年,甘肃历史上第五次《甘肃省志》的编修开始。此一时期的修志工作,主要体现在:1、恢复和建立、健全全省各级修志工作机构,以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恢复和建立为标志,各县(区)陆续建立地方史志工作机构(部分为合署办公),以后各个地区、市州也相应建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地方史志办公室;2、制定工作规划和编制修志方案,各地陆续制定规划,编写纲目,收集散失资料等;3、落实相关部署和经费、人员等;4、进入常态化修志工作。《甘肃省志》&始编于1984年,至2011年基本完成。共设73个分卷,由《概述》《大事记》及各专志和《人物志》《附录》组成。《概述》总揽全志,综述省情;《大事记》纵贯古今,摘记大事要情;各专志以类系事,分记各科;《人物志》以立传、简介和表录诸体记述入志人物生平;《附录》收录重要文献资料。各志以文为主,辅以数表、图片。全志约4000万文字,2000幅图片。是甘肃有史以来卷帙最为浩繁、资料最为丰富的通志。甘肃省政协主席王秉祥、副省长陈绮玲、原省长陆浩、徐守盛,省长刘伟平先后担任该志编委会主任,徐宗望(兼)、韩志德(兼)、杨若愚、夏荣生、王在鹏、金庆礼先后担任主编。历任副主编有:李光、邵文龙、田真、王顺、魏琦、郝玉屛、张克复、韩博文、周云凝、王杰、陈启生、钱旭、李振宇、孙奇明、车安宁。一轮甘肃省志共计73卷概 述大事记共产党志政权志·人大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含&&劳 改)民政志(含建置沿革)军事志(含人民防空志)地质矿产志地震志气象志测绘志经济计划志·计划统计志审计志农业志农垦志林业志畜牧志渔业志水利志农业机械化志机械工业志电力工业志石油化工志妇女志政协志旅游志煤炭工业志建设志环境保护志建材工业志轻纺工业志·二轻乡镇企业志财税志公路交通志航运志铁路志民航志邮电志军事工业志金融志标准化与质量志计量志物资志储备物资志商业志供销合作志工商行政管理志粮食志外经贸志民主党派工商联志群团志·工会外事志人事志劳动志教育志科学技术志社会科学志档案志#新闻出版志·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志文化志#烟草志医药卫生志·卫生体育志人口志民族志宗教志人物志#附录注:#为尚在出版中规划二轮甘肃省志共计72卷概&&述大事记*地理志建置志生物志国土资源志地震志气象志共产党志人民代表大会志政府志#政协志民主党派工商联志人口和计划生育志民族志宗教志人物志 #军事志(人民防空志)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民政志监察志*人事志*劳动和社会保障志发展计划志统计志建设志环境保护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工业经济志*物价志#公路交通志铁路志邮政志信息产业志农业志农垦志林业志*水产畜牧志水利志扶贫志粮食志商务志供销合作志海关志检验检疫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外事志侨务志旅游志教育志科学技术志报业志#出版志广播电影电视志文化志文物志#卫生志体育志社会科学志*档案志测绘志工会志共青团志#妇联志残疾人工作志附录注:*为已经出版; #为一、二轮合并。在历次“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的省志志书有:《甘肃省志·概述》(一等奖—1993年);《甘肃省志·教育志》(一等奖—1993年);《甘肃省志·计量志》(二等奖—1993年);《甘肃省志·财税志》(二等奖—1993年);《甘肃省志·地震志》(二等奖—1993年);《甘肃省志·气象志》(三等奖—1993年);《甘肃省志·金融志》(一等奖—1997年);《甘肃省志·农业志》(一等奖—1997年)。甘肃市县(区)志&首轮市、县志编纂按照首轮修志规划,甘肃全省86个县(市、区)计划编修县(市、区)志83部(合作、金川区、西峰市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未列入首轮修志规划),随着2005年《碌曲县志》的出版发行,首轮县(市、区)志已全面完成。市州志的编纂工作在80年代由于当时中央、省上都没有作明确指示,当时没有规划,随着首轮县(市、区)编纂工作的进行,一些市州开始了市州志的编纂工作,甘肃省志办根据形势发展,确定首轮编修10部市(州)志(缺失的四个市州为陇南、武威、平凉、定西)。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列入首轮规划的10部市州志均已终审或出版。甘肃第二轮市、县志编纂工作2004年2月正式启动。此前,个别县区自行安排开展续修工作。按照省政府批转的《甘肃省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要求,全省第二轮共编修市、县志99部,其中市州志14部,县、市、区志85部(漳县由于一轮下限在2006年,暂不续修)。至2011年6月底,全省列入二轮修志规划的99部市(州)、县(市、区)志都已全面展开。其中14部市(州)已出版2部:《酒泉地区志》、《白银市志》;通过终审2部:《武威地区志》、《平凉地区志》。占规划任务的29%,列入规划的85个县(市、区)已出版21部,通过终审7部。占规划任务的33%。甘肃省第一轮市县志编修情况统计表兰州市志天水市志白银市志金昌市志嘉峪关市志庆阳地区志张掖地区志平凉地区志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甘南藏族自治州志城关区志七里河区志安宁区志西固区志红古区志永登县志榆中县志皋兰县志秦城区志清水县志秦安县志武山县志甘谷县志北道区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会宁县志靖远县志景泰县志白银市平川区志白银区志永昌县志环县志合水县志庆阳县志正宁县志华池县志宁县志镇原县志庄浪县志灵台县志静宁县志泾川县志华亭县志平凉市志崇信县志宕昌县志武都县志文县县志康县志成县志西和县志礼县志徽县志两当县志定西县志通渭县志临洮县志渭源县志陇西县志岷县志漳县志武威市志民勤县志古浪县志天祝县志山丹县志高台县志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志张掖市志民乐县志临泽县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志酒泉市志安西县志金塔县志敦煌市志玉门市志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志临夏市志临夏县志永靖县志广河县志和政县志康乐县志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东乡族自治县志临潭县志迭部县志夏河县志玛曲县志卓尼县志舟曲县志碌曲县志甘肃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修情况统计表酒泉市志(一、二轮合并)白银市志()肃州区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志()玛曲县志()天祝县志()宕昌县志()会宁县志()临潭县志()永昌县志()《合水县志》临洮县志()皋兰县志()金塔县志()西固区志()通渭县志()瓜州县志()永登县志舟曲县志()合作市志敦煌市志期间,还出版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以及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公司、场队、院所志等276部,,较为特色的有45部。甘肃省特色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列表45部甘肃省地震监测志兰州水泥厂志八0五厂志靖远矿务局志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志长通电缆厂史简编靖远兴堡川电灌工程志长材厂志天水雕漆工艺厂志七四五二工厂志天水火车站志》甘肃省第三监狱志天水洛坝铅锌矿志国营第七四九厂志天水星火机床厂志天水二一三机床电器厂志天火长控厂志天水卷烟厂志天信厂志天水拖拉机厂志天水岷山机械厂简介甘肃棉纺织厂志甘肃绒线厂志庆华仪器厂简介天水新华印刷厂志天水长城电工仪器厂志《天水轴承仪器厂志天水长城开关厂志天水长城低压电器厂志五七二二厂史二0七厂志甘肃省军区华池县人民武装部兵要地志刘化集团公司志山丹军马场志山丹农场志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院史嘉峪关文物志武威通志大事卷酒钢志武威金石录新修崆峒山志戏剧史稿黄河三峡移民志刘家峡水电厂志景泰川第二期引黄提灌区古浪灌区志甘肃旧志整理&甘肃的旧志整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截至2010年底,全省点校、重印、校注出版及即将出版的各类志书共82部。其中白银市整理出版旧志10部,占现存旧志13部的76.9%;庆阳市整理出版3部,占现存旧志16部的18.7%;平凉市整理出版8部,占现存旧志29部的27.6%;张掖市整理出版13部,占现存旧志13部的100%;酒泉市整理出版3部,占现存旧志21部的14.3%;定西市整理出版3部,占现存旧志34部的8%;陇南市整理出版10部,占现存旧志37部的27%;天水市整理出版28部,占现存旧志28部的100%;武威市整理出版2部,占现存旧志9部的22%;临夏市整理出版1部,占现存旧志6部的16.7%。金昌市整理1部,占现存旧志6部的16.7%。、兰州、甘南两市州尚未整理。民国时期的《甘肃新通志》,现已由甘肃省地方史志办与甘肃省图书馆达成协议,准备整理出版。此外,编纂出版各类地情资料100多种,附表:已整理出版的甘肃旧志主要名录志名成书年代卷册编撰整理情况靖远卫志清康熙48年66李一鹏2004年校注出版续增靖远县志清乾隆43年11潘绍尧2004年校注出版靖远县志清道光13年88陈之骥2002年校注出版靖远县新志民国35年7范振绪2004年校注出版续修靖远县志民国4年刘可宗2002年校注出版会宁县志清康熙23年112005年校注出版会宁县志清道光11年124毕光尧2002年校注出版会宁县志清道光19年16徐敬2005年校注出版会宁县志民国28年段燕苹2002年校注出版打拉池县丞志清光绪34年8廖炳文2000年点校出版创修红水县志清光绪末年11李国华2002年校注出版正宁县志清乾隆28年18折玉兰2005点校出版庆阳府志明嘉靖36年20付学礼2001年点校出版庆阳府志清顺治17年14杨藻凤2001年点校出版平凉府志明嘉靖39年1310赵时春1999年通校静宁州志清康熙55年144黄延钰1996年点校静宁州志清乾隆11年84王烜1996年点校泾州志清乾隆18年2张延福1980年重印庄浪县志明嘉靖45年窦文1997年翻印庄浪县志清康熙36年邵陆2000年整理灵台县志清顺治15年4黄居中1997年校注出版重修肃州新志清乾隆2年3012黄文炜2008年点校山丹县志清道光年间104黄璟1993年出版新纂高台县志民国10年84徐家瑞1998年出版宁远县志明万历15年5邹造整理出版宁远县志清康熙49年6冯同宪整理出版宁远县志续略清乾隆27年8胡奠成整理出版宁远县志续刊清道光15年1苏得坡整理出版礼县新志民国22年44孙文俊1995年点校崆峒山志清同治11年22张伯魁1993年点校出版伏羌县志清乾隆14年124巩建丰已点校甘州府志清乾隆43年1610钟庚起1995年点校重刊甘镇志清顺治14年64杨春茂1996年点校创修临泽县志民国32年14章金龙2001年点校岷州卫志清康熙26年11胡可桢1998年点校出版武山县志民国17年7李克民整理出版《甘肃大辞典》&&由《甘肃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的一部地方综合性工具书,郭方忠、张克复、吕靖华主编,张克复通稿,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1994年9月,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启动编纂工作。省直百余部门和几十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历时5载,编纂成典。全书分16纲98目8052条9图表,约300万字。集资料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注重突出甘肃地方特色,内容翔实,文字简明,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两位甘肃的历史、地理、资源、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名胜和古今重要人物,是了解、研究甘肃的权威性百科全书。《甘肃史话》丛书&&由甘肃文化出版社策划,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准的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该丛书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也是为了弥补各地缺乏史话的缺憾。周德祥、张克复总主编,张克复、管卫中通稿,甘肃文化出版社年出版。全套丛书共94卷。其中《甘肃史话》(张克复主编)、《兰州史话》(邓明主编)、《白银史话》(冯理忠主编)、《定西史话》(牛承民主编)、《平凉史话》(甘成福主编)、《庆阳史话》(郭文重主编)、《天水史话》(刘玛莉主编)、《陇南史话》(罗卫东主编)、《甘南史话》(石为怀主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史话》(马志勇主编)、《武威史话》(郭承录主编)、《金昌史话》(祝巍山、李德元主编)、《金张掖史话》(张志纯、何成才主编)、《嘉峪关史话》(薛长年主编)、《酒泉史话》(安邕江主编)等15卷,又辑为一个小套发行,并被列为中共甘肃省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读物。各地史志办、文化局、文联及宣传部、人大、政协等参加了编纂工作。丛书采用史话体,在各卷中设“沧海桑田”、“悠悠往事”、“峥嵘岁月”、“山川胜景”、“物华天宝”、“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苑华光”、“传说故事”、“今日风采”等类目,总载文8000余篇,约1332万字,1.5万余幅图片。丛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一生动的语言、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甘肃和各市、州、县。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川、丰饶的物花、光辉的成就、杰出的人物和多彩醇厚的民族风情。《甘肃行业史话》系列,是《甘肃史话》丛书的延伸,仍由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统一协调,甘肃文化出版社组织实施,全省各厅局部门组织人员编纂。目前规划共计67部,其中《甘肃演艺史话》《甘肃美术史话》《甘肃图书馆史话》《甘肃审计史话》《甘肃电力史话》《甘肃兰州南北两山史话》《甘肃石化公司史话》《甘肃交通史话》《甘肃农牧史话》《甘肃地矿史话》等10部已经出版。其余为:《甘肃史旅游话》《甘肃政权史话》《甘肃档案史话》《甘肃宗教史话》《甘肃公安史话》《甘肃民族史话》《甘肃粮食史话》,已经完稿,待出版。还有《甘肃民政史话》《甘肃广播电影电视史话》《甘肃园林史话》《甘肃地震史话》《甘肃林业史话》《甘肃国土资源史话》《金川公司史话》《酒钢公司史话》《甘肃三北防护林建设史话》《甘肃文博史话》《甘肃邮政史话》《中国共产党甘肃史话》《甘肃环保史话》《甘肃体育史话》《甘肃税务史话》《甘肃财政史话》《甘肃工商管理史话》《甘肃有色金属史话》《甘肃烟草史话》《甘肃水利史话》《甘肃质量技术监督史话》《甘肃商务史话》《甘肃科技史话》《甘肃测绘史话》《甘肃统计史话》《甘肃民主党派史话》《甘肃工会史话》《甘肃统一战线史话》《甘肃工业史话》《甘肃审判史话》《甘肃监察史话》《甘肃司法史话》《甘肃教育史话》《甘肃金融史话》《甘肃改革史话》《甘肃轻工史话》《甘肃卫生史话》《甘肃医药史话》《甘肃人口史话》《甘肃煤业史话》《甘肃物价史话》《甘肃妇联史话》《甘肃残联史话》《甘肃军事史话》《甘肃建设史话》《甘肃农垦史话》《甘肃劳动和社会保障史话》《甘肃气象史话》《甘肃寺庙史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志》&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是我国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也是世界灾害史上的一件大事,伤亡之大,损失之巨,举世震惊。当年11月,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国务院决定编纂国家《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并于11月6日北京召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对该志书的编纂工作进行了部署。甘肃的陇南地区,也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根据编纂委员会的部署安排,由甘肃省相关部门承担了甘肃受灾区的志书编纂任务。取名为《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志》。目前,志书正在编纂阶段。甘&肃&方&志&机&构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1984年2月,中共甘肃省委批准成立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同年4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为地级事业单位。1994年6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将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机关定名为“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定名后性质、级别建制等均不变。2006年12月,省实施公务员法领导小组将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日省人民政府颁布《甘肃省地方志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进行地情资料开发研究利用等项工作的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职能部门。现内设五个职能处:秘书处、省志编纂处、市县志指导处、出版发行处、年鉴工作处。编制33名(含工勤人员5名),其中行政(或参公)编制28名。领导职数为:主任1名,副主任4名,处级领导职数8名。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日成立。是甘肃省地方史志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宗旨是团结全省史志工作者,努力开展地方史志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新编志书的编纂和先进文化建设,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有团体会员单位20个,个人会员200余人。首任会长王秉祥,现任会长张克复。原与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合办刊物《甘肃史志》(内部发行),出版&&期。成立以来,先后召开全省旧志整理、专业志编纂、市州县志编纂及史地问题等叙述讨论5次,组织优秀志书评奖9次,参与举办培训班多期,提交论文数百篇,参与整理旧志70余部。广大会员还积极整理地方文献资料,撰写地情著述,投入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发与建设。《甘肃史志》&由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办的综合期刊,季刊,内部发行。以指导全省修志工作,探索方志理论研究,进行新志评论和反映甘肃地情民俗为办刊宗旨。出刊时间为每年的3、6、9、12月中旬。16开本,彩色封面,内芯彩色黑白图文混排,每期80页,10万字左右。栏目设有:史志动态、续志研究、方志论坛、地方史研究、经验交流、年鉴编纂、旧志整理、读志用志、志书评议、专题研讨、陇原人物、篇目选登、志稿选登、修志文辑、转载、史志考证、新书介绍、特载等。主编金庆礼,副主编钱旭,编辑部主任贺红梅。该刊自2010年3月创刊后,至2011年7月,已连续定期出版6期。《甘肃年鉴》原由甘肃省统计局编辑。2009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将《甘肃年鉴》编辑工作划归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承担。新的《甘肃年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管、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办,是系统记述甘肃省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情况的大型年度资料性文献。设“特载”“专记”“大事记”“省情概览”“政治”“经济”“军事政法”“经济管理与监督”“国土管理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社会服务与管理”“市(州)县(区)概况”“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年度人物”和“附录”等15个类目。16开本,彩版印刷,公开出版发行。《甘肃年鉴》由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题写书名。主编金庆礼,副主编车安宁、钱旭、李振宇、孙奇明,编辑部主任石为怀。至今已出版三期。甘肃年鉴工作&目前甘肃省共有11个市(州)、22个县(区、市)的修志机构编辑综合年鉴,加上部门、行业、单位编纂的专业年鉴,全省约有70多个地方、单位在连续编辑年鉴。2010年的全国第二届年鉴评奖会上,甘肃有7部年鉴获得奖励。甘 肃 方 志 研 究甘肃历代方志,特别是早期志书大多散佚,仅有一部分为传世文献引存,但却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近百年国内外有关甘肃方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在存目稽考、佚志辑校、综合研究等方面。总体看,研究比较欠缺,成果很少,水平也不够高。特别是近年来研究工作开展不够,只是限于省内交流。《甘肃方志通览》&郝玉屏主编,高子贵、金钰铭副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583千字。全书分绪论、上编、中编、下编、附编五个部分。绪论概要叙述甘肃的自然地理、建置区划和历代修志;上编综述甘肃修志历史,从两汉的地记到隋唐的图经、宋元的定型方志、明清的修志高潮、民国修志的赓续,直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两次修志;中编对首轮新方志分省志,市州志,县(市)志,城市区志,逐一地进行评介;下编为甘肃古今方志编修系年录,分旧志系年录和新志要事录两部分;附编选编了明清、民国和新编方志的重要修志文献。全书以叙述为主,有叙有论,沿甘肃修志主线,通览古今。《城市志探索与实践》金钰铭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本书分为“理论探索”、“工作指导”、“新志实践”、“附录”四个部分,是一部专门探讨城市志编纂理论的文集,书中收录了自1988年以来作者的论文,以亲身参与《兰州市志》的编纂为主要案例,深入讨论了城市志的发展历史、城市志的整体性、城市志的宏观综述、城市志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全面总结了作者从事地方志修撰、领导工作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附表:国家级刊物刊载甘肃方志研究主要论文一览表文章名称作者刊载刊物甘肃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地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周丕显《图书与情报》1992年02期甘肃省地方志考略邵国秀《图书与情报》1994年01期对甘肃省甘南州地方志编修的思考孟海霞《中国地方志》2004年08期甘肃省天水市编辑地方志丛书的几点体会刘玛莉《中国地方志》2005年01期促进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金庆礼《甘肃日报》 日论张澍《凉州府志备考》的特点与价值崔云胜《中国地方志》2009年09期近百年来甘肃汉唐方志整理研究综述屈直敏《中国地方志》2011年07期甘 肃 方 志 收 藏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资料室始建于1984年,当时称“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中心资料室”。1995年8月,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撤销资料室处级建制,成立出版发行处。资料室归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秘书处管理。到目前,资料室共藏有各种方志资料7000余部,10000余册。其中本省新编志书152部,外省志书1200多部,其他资料5000多种。兰州大学图书馆&与学校同创于1909年。目前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约3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约13万册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该馆藏有大量方志文献,按成书时间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古籍方志,一类是民国以来所编方志,其中古籍方志藏量最多。古籍方志按装帧形式分为线装古籍和新装古籍两个小类。线装古籍中,刊行于1911年前的原本文献约120余部,多为刻本,间有石印本、铅印本等。其中善本约30余部,包括刻本《[康熙]宣化县志》、《[乾隆]甘州府志》及光绪铅印本《西陲要略》等。刊行于1912年之后的线装文献,主要是原本古籍的铅印版,以及石印、影印、抄录或油印的古籍方志,如民国《辽海丛书》版铅印本《[乾隆]钦定热河志》、民国石印本《[光绪]重修皋兰县志》、1962年影印祝枝山手写稿本《正德兴宁志》和1965年油印本《[乾隆]独山州志》等。线装古籍方志的特色之一,西北地区特别是陕甘地区方志较多,如《[雍正]陕西通志》、《[光绪]甘肃新通志》和《[光绪]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等。新装古籍是古籍方志的大宗。除铅印点校本《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通书局年)方志部分、《[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和《[光绪]昌平州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等外,多为大型影印丛书,其中《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年)全套总计5359册,收录最称宏富。其他重要藏品还有《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50册(中国书店1992年)、《西南稀见方志文献》50册(《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西北稀见方志文献》15册(《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线装书局2006年)和《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1994年起陆续出版)近1000册等。民国以来所编方志收藏也颇为丰富,同样分为线装、新装两个小类。主要有《黑龙江志》、《重修镇原县志》、《甘肃省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起陆续出版)、《天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8年)和《通渭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抗战爆发,地处华北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于1937年9月迁往西安,组建成立了“西北临时大学”,三校的图书馆也相应的合并为“西安临时大学图书馆”。1939年,西北师范大学在原北平师范大学的基础上独立建校,图书馆也于当年独立建馆,并于1944年随学校由陕西城固迁至兰州。至1949年,馆舍简陋,面积不足400平方米,馆藏书刊仅为38573册。目前,馆舍面积已达15752平方米,设有采编部、借阅部、期刊部、咨询和技术部、古籍文献部、文化服务部、图书情报研究所和馆办公室。典藏总量达40余万种,近180万册,其中包括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馆藏古籍线装书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总计4827种,93584册,其中善本书527种,7003册。大型的丛书、类书种类有400多种。主要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正、续、三编,《四部备要》《中国方志丛书》《孔子文化大全》《中华大藏经》《道藏》《敦煌宝藏》《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近代史料丛刊》等。馆藏拓片581张、字画96幅。名人字画包括清代唐琏的《山水》、潘天寿的《水仙》以及常书鸿的多幅作品。另外还保存了一批百年外文原版图书。古籍善本书主要有明景泰七年(1456)内府刻本《御制饮膳正要》,明天顺元年(1457)蜀府大字本《增修埤雅广要》,明嘉靖六年(1527)吴郡陆采仿宋刻本《艺文类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绍兴山阴延福寺比丘刻本《敕修百丈清规》(国内孤本),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张元善校刻本《合并字学集篇集韵》(存二十卷、全国只有我馆与江西省图书馆收藏),崇祯刻本《册府元龟》,陇人著作中有明嘉靖九年(1530)刻本《空同先生集》,明万历八年(1580)刻本《赵浚谷先生文集》等。20世纪初珍贵图书主要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华书局初版《大同书》(康有为著),民国十八年(1929)商务印书馆初版《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孙文著),民国二十七年(1938)初版《鲁迅全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和《中国文化史丛书》等。珍贵刊物主要有190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刊的《东方杂志》全套。教育类的有年刊出的《中华教育界》,年刊出的《教育杂志》等。文艺类的有1910年商务印书馆创刊的《小说月报》,年林语堂主编的《论语》。学术刊物有北京大学胡适主编的《国学季刊》,燕京大学刊出的《燕京学报》等。早期革命文献主要有“五四运动”时期的进步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创造》等。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向导》《前锋》。1947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续编及卷三),1948年东北书店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等。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与西北民族大学同步始建于1950年。现有总面积15060平方米,拥有文献250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150万余册,电子文献71万余册。纸质文献中,清代以前的珍贵文献近8万册。现设有6个开架书库、1个版本书库、1个古籍文献特藏库和3个专业书库,18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是超星数字图书馆一级站、CNKI一级检索站、万方数据资源中心。馆藏文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西北地方特色,被甘肃省确定为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少数民族文学和西北地方史志研究级收藏单位。馆藏藏文古籍最具特色,约有 4000 余种,代表性的如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师徒宗喀巴、克珠、嘉察的全集、五世达赖喇嘛全集、拉卜楞寺活佛历世嘉木样的全集等。最具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当推藏文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共 105 函,系用金粉、朱砂、墨汁三色,经明万历至清道光前后 200 余年手抄而成,弥足珍贵。此外,还有日本影印出版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和三种汉文版本《大藏经》,多种民族文字的合壁文献手抄本《清文鉴总纲》,《四体合壁文鉴》(汉文、满文、藏文、蒙古文),以及多种研究伊斯兰教、穆斯林文化的著述。图书馆还多次派人深入新疆、宁夏、青海、内蒙、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的民族地区,先后采集到大批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价值极高的大型文献。其中代表性的文献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续修四库全书》、《中国方志丛书》、《内蒙古史志》、《新疆史志》、《英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俄藏敦煌文献》、《国藏敦煌文献》、《清代蒙藏回部典籍》、《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中华佛教人物传记文献全书》和新编的西北五省区地方志等。甘肃省文溯阁&《四库全书》是清朝内廷四阁(文溯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之一,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文溯阁《四库全书》在岁月沧桑中经历了坎坷的命运,自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到抗日战争胜利,从建国初期朝鲜战争爆发到文革十年,文溯阁藏书地几经辗转。196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决定将这套《四库全书》由沈阳拨交甘肃。作为重点特藏文献保存于兰州榆中县甘草店的专库中。由于当地政府部门重视,气候环境干燥,在近40年保护中,文溯阁《四库全书》得到了很好的保护。2000年,甘肃省政府几经选址,先后投资近6000万元,在兰州市北山九洲台建成《四库全书》藏书楼,藏书楼仿照沈阳文溯阁建造,为外二内三的园林式仿清建筑。日新的藏书楼建成开馆。新建的藏书馆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757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主楼、副楼、办公楼。主楼占地1900平方米,一、二层为展览厅,三楼存放《四库全书》影印本;占地1400平方米的副楼主要为学术研究和接待所用。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按照国家特级文物馆藏标准与安全要求建设,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内部配套设施和器材属于目前国内外同等设施中技术、性能最先进的。根据专业机构的跟踪检测,新书库完全符合国家有关图书保存的标准要求,具备保存珍贵文献的条件。新建的兰州九洲台《四库全书》藏书馆不仅担负着《四库全书》收藏和保护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四库全书》的研究开发。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化战国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