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联怎么贴雄心壮志展宏图,求下联

对联——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对联——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班级:高二(1)班
&&&&&&&&&&&&&&&&&&&&&
成员:周苓卉(组长)、&瞿春燕、邢夏、徐杨、陈娜、俞素琴、孙妮娜、王海霞
&&&&&&&&&&
&&指导老师:李佳颖&&&&&&&&&
开题报告……………………………………………………2
对联小知识…………………………………………………6
(一)对联简史……………………………………………………………6
(二)对联的特点…………………………………………………………7
(三)对联的种类…………………………………………………………8
(四)对联的形式………………………………………………………10
我们的活动…………………………………………………12
(一)采访记录…………………………………………………………12
(二)调查活动…………………………………………………………18
我们对对联的浅析…………………………………………20
我们的心得…………………………………………………26
结题报告……………………………………………………37
俗话说得好:“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联,正是这样的。它以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着不简单的思想,蕴涵着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这个高二,我们因为对联而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八个正值妙龄的女生,打开了对联的大门,决定投身于对联这个神奇的殿堂。正如我们本次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所说的那样“对联——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既是“奇葩”,我们当然要亲自领悟一下她独特的魅力。
说到对联,人们的脑海中最直接的印象应该是春联了吧。到了春节,对联市场就一派红火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卖春联、买春联、写春联的人,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以对春联为乐的人。我就曾经看到过一次这样的场景——在一次春节的活动上,主办方挂的都是上联,若谁对出好的下联,这幅对联就归谁。这引来了无数人的兴趣,大家就像古代的那些文人似的,有的托着腮、有的抬着脑袋、有的拍手、有的摇头……对出好联的,全场为他欢呼。更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的卧虎藏龙。然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们最常看到的应是一些民间艺人在街头写对联。他们虽然说不及大师的档次,但是写起来还是有模有样的,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恐怕他们要比大师来的亲切。只见他拿起毛笔,把墨水蘸饱了,在大红的纸上来回挥动,不一会,我们就看到了一副精彩的对联。尤其是小孩子,看到这种场景真是兴奋得不得了,总是跃跃欲试,想亲自拿起笔来写上一副。我小时候也这样,但拿起毛笔,那笔就是不听我的话,估计这也是许多小孩放弃的原因。
总之,春节挂上一副对联,似乎才会让人觉得有了过年的气氛。
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婚联、挽联、寿联,有些商家开业时也挂一副喜庆的对联、乔迁新居的人也爱为新居挂上一副吉祥的对联……“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是对新人的祝福,“白马素车愁入梦 天碧海怅招魂”是对死者的哀思,“鹤算千年寿
松龄万古春”表达了长寿的愿望,“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是对客人的吸引,“芳室芝兰茂
春风桃李新”是对新室生活的一种向往……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对联,我们的生活就更增添了情趣,我们的文化品位也有了提升。
我们现代人尚且如此,古代人更不必说。对联对古代文人来说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文人墨客们以对对子为乐,用对联的形式,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或喻讽、或言志、或谐趣、或相赠……所以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妙联及故事,也让我们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有一财主,父子花钱各捐了一个进士,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联曰: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村人王某读罢,在对联上寥添数笔,其联顿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财主见了又羞怒,只得把对联撕去。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天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这样的故事又何止两个?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志,杜甫对“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哀悼,四川眉山三苏祠前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赞叹……更是道出对联的实用性与价值性。
对联除了我们平常看到的简单的对仗形式以外,还有好多种形式的对联,如有这么一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乍一看,还真不觉得此联有何趣,但经过解释,第一、四、六个“朝”音为“潮”,第二、三、五、七个“朝”音为“招”,同样,第一、四、六个“长”音为“涨”,第二、三、五、七个“长”音为“常”。于是一这么读起来似乎能感觉到潮起潮落、云涨云消,这副联于是有了不一般的味道,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此联为河北山海关孟姜女庙联,它同时也表达出孟姜女对夫君的殷殷期盼和对秦暴政的不满。
还有一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真是正读也对,倒读也对,让人佩服乾隆皇帝的才华,然而纪晓岚对道:“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更是妙不可言,才子就是才子,如此之联竟然对得如此之妙。反反复复地读它,更有说不出的味道,真是“绝了”!读到这里,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对联之乐趣,让人爱不释手,让人回味无穷。
其实这样的联还有很多很多,在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报告中,也将会展示出来,会有详细的说明。说了那么多,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无非只是想说明对联的美、对联的妙。真正走进对联的世界,才发现我们之前也只是略懂皮毛,然而这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也不是我们用一个学期就能把它弄得清清楚楚的,只是通过这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对联这门艺术的灿烂,也让我们对古典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不仅阅读了各种资料,并整理下来,而且我们还粗浅地写了我们对一些对联的见解,也许我们是稚嫩的,也许我们的评价也只是肤浅的,但是我们总要踏出这一步,这是我们学习的结晶。就像新生的孩子,拥有着无穷的潜力,哪怕跌跌撞撞,总是要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
接下来,欢迎你们跟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对联的殿堂。我们将与你一起分享我们的成果,与你一起感受对联那独特的魅力!
&&&&&&&&&&&&&&&&&&&&&&&&&&&
&&&&&&&&&&&&&&&&&
对联小知识
(一)对联简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二)对联的特点
无论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
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下面就个别形式进行简单的解释和举例。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春联,春联也叫“”、“春贴”、“”、“”,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气氛。
&喜联,通常见于婚礼这样的喜庆的场合,寄托着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祝福,为喜庆的场合添加浓厚的艺术气氛。喜联一般应由撰写者根据结婚者双方的姓名、职业、身份、地位、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和结婚的时间、地点、气氛等临时拟写。如“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等。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写挽联应该是立意积极的,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对人民起正面作用。在写作中要求有针对性、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既适用于张三,也适用于李四;并要有艺术性,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讲求技巧,作到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的内容。以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为上乘。所以撰拟寿联,必须认清对象,立定主旨,选用恰
与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对人则恰如其分,对事对物则描譬生动,不务虚华,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寿联为求其以少数文字,包含很多的意思,所以多用文言文,并且多用成语、典故、专名。但用成语、典故、专名时,必须先了解其含义,如祝60岁寿用“花甲”,祝70岁寿用“古稀”。但如用“南极”二字以祝女寿,用“宝婆”二字以祝男寿,则就错误了。
一些专门的行业也会用他们的行业联来突出自己产品的特点。尤其是“茶联”。凡是以“茶”联谊的场所,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
其门庭上或石柱上都贴有对联;又如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如“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又如“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再如“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二曲之音,乐乐乐师之心;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此外,我国许多旅游胜地也常以对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对联:“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又如湖南岳阳楼的著名对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对联的形式
对联形式多样。对偶形式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用字技巧有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逻辑结构有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下面就来具体整理分析一些形式。(最后的括号里为特点分析)
顶针对:“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划线部分的字一定要一样)
回文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无论是正着读还是反着读都一样)
歧义联:“此地安能常住?&&(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其人好,不伤悲)”(一幅联中有两个以上的含义)
拆字联:“鸿是江边鸟,少水沙即现& 蚕为天下虫
是土堤方成”(“江”字旁边加“鸟”字就是“鸿”,“天”字下边加“虫”字就是“蚕”。同理,“少”、“水”为“沙”,“是”、“土”成“堤”。把几个字拆成不同的字形成的对联)
音韵联:“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用相同或相近的读音来组成一幅对联)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形式的对联,在这里就不再一一整理和介绍了。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发现对联的有趣之处了呢?我们收集整理的资料毕竟有限,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对联的知识,不妨去找一些有关的书籍和资料进行阅读。你将会跟我们一样,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
我们的活动
(一)&&&&&&&&&&&
专业人士采访记录
采访成员:孙妮娜&& 记录成员:孙妮娜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某户人家
被采访人:校外人士&&
职业:已退休&& 学历:大学毕业
采访内容备注:(采访人简称A;被采访人简称B)
A:您好,我是海南华侨中学的一名学生,我们正在进行有关对联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忙,接受我的采访。
A:您认为写好一幅对联需要注意什么?
B:首先,心里要清楚写关于什么的对联,要表达什么意思。其次要注意对仗,也就是所谓的压韵。另外作一幅好的对联需要写作灵感,往往不经意写出的对联是最美的,让人有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A:您对对联有什么看法?
B:中国对联可谓是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但由于它要求对仗工整,所以用对联总很难完全表达写者的意图,这也是写对联的难点。
A: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对联的?是什么激发了您的兴趣?
B:我高中时就开始练习写对联了,虽然那时写的不是很好,但也为我对联写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唐宋诗词,特别是律诗激发了我对对联的兴趣,一首好的律诗中有韵、有情、有境,让人百读不厌。
A:您觉得写好对联与您的文学功底有关吗?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吗?
B:上面我提到的唐宋诗词是我的爱好。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古代诗词的痴迷,使我写对联时左右逢源。对联相对于我们学过的诗词来说,比较严格工整。所以平时诗词对对联的阅读和积累也是必需的。有些对联可谓借古论今、高山流水,假如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较好的理解的话,不要说作对联,看懂别人的对联都有困难。
A:您写对联主要是为了什么?
B:我写对联最主要是兴趣和爱好,另外,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有义务传承这项文明。
A:您认为学校有必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吗?
B:我认为学校有必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了解我国的文化。
A:您能为我们的学校作一幅对联吗?
B:可以。“山高水远目看侨中学子多壮志,万紫千红放眼和谐校园尽是春。”横批是:“学海无涯”。
A:谢谢您配合我的采访,此行我受益匪浅。
B:不客气。
非专业人士采访记录
采访成员:王海霞、邢夏&& 记录成员:王海霞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海南华侨中学
被采访人:校内人士&&
职业:学生&& 学历:高二
采访内容备注:(采访人简称W;被采访人简称X)
W:你好,我们可以占用你的一点时间作个采访吗?
X:很乐意!
W:好,谢谢你的合作参与。
W:我们调查小组在研究关于对联方面的知识,对联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那你对对联方面的知识有些什么见解,比如你知道对联应如何编写或欣赏吗?
X:惭愧,对联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W:没有关系,我帮你恶补一些吧!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他的编写有规律,对联的欣赏应从字数、词性、结构等不同方面进行赏识。
W:那你会写对联吗?
X:会一点,但都只是在试卷上小试身手,很少对这一方面深入了解。
W:你觉得我们在那些方面经常接触到对联。
X:语文课、语文考试和春节时的对联。
W:我们有必要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吗?为什么?
X:一定需要的,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这个文化是具有中国独特性宝藏,同时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也是对祖国热爱的表现,并且用此可以渲染个人精神世界;培养崇尚的优秀人品。
W:非常感谢你的合作!你觉得我的采访如何!点评一下吧!
X:采访有点小紧张 ,语言不够精练,采访经验不足。但采访中的总体表现不错,整个采访过程很轻松。
W:谢谢你的评价,我会以此不断改进自己,希望我的采访让你对对联产生兴趣!
X:我会的,希望你的采访任务圆满完成!再见!
W:谢谢,再见!&&&&&&&&
心得:短暂的采访,却让我感受很深。采访前虽然作了许多的资料收集,但采访时感觉缺少了什么,遗憾没有把准备好的发挥出来。由于紧张没有让被采访者满意,很遗憾。这些让我有点失落,但我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努力完成采访任务。采访结束后,组长也信任的对我说——干的不错,加油!
采访成员:王海霞、邢夏&&&
记录成员:邢夏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海南华侨中学
被采访人:校内人士&&&&&&&
职业:老师(语文)
采访内容备注:(采访人简称W;被采访人简称L)
W:您好,我们可以占用您的一点时间作个采访吗?
W:好,谢谢您的合作。
W:您作为语文老师,请谈谈您对对联有何见解 。
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W: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那“楹”作和解释?
L:楹 ,就是建筑物的柱子。提在两根对称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W:对联是独立于诗歌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对此您有何见解?
L: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W:老师,如何编写对联,在写对联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L:写对联时则要选择放松的状态下,认真思考,编写。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此外,还要注意对联的书写与张贴。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着分别。
W: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那老师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一副对联呢!
上联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W:那老师对我们如何能学好这一方面知识有什么建议?
L:对此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对联真正的内涵,灵活运用,把这一方面知识当作兴趣来学习。
W:非常感谢老师的合作参与,请对我的采访进行一下点评!
L:看得出作了充分准备,问题都点到主题,但不够精确。采访过程能及时记录,删减把握有准。&&&&&&&&
W:谢谢老师的评价!
L:不用谢,加油!&&&&&&&&&&&
心得:有了采访1的采访经验磨练,第2次的采访时,心情放松许多,老师也积极配合,我的发挥总体不错,把自己精彩的一面展现出来。并且从对老师的采访中,我学会了不少知识,很开心!
(二)调查活动
1、你家过春节贴对联吗?
A、贴&&&&&&&&&&&&&&
B、不贴&&&&&&&&&&&&&
2、你知道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吗?
A、知道&&&&&&&&&&&&
B、知道一点&&&&&&&&&
3、你家过春节一般贴哪种类型的对联?
A、求财源&&&&&&&&&&
B、保平安&&&&&&&&&&&
4、你对对联的了解有多少?
A、完全了解&&&&&&&&
B、了解一些&&&&&&&&&
C、完全不了解
5、你知道对联的发展史吗?
A、很清楚&&&&&&&&&&
B、知道一点&&&&&&&&&
6、你会写对联吗?
A、会&&&&&&&&&&&&&&
B、会一点&&&&&&&&&&&
7、你所学的语文教材中对“对联”的知识安排如何?
A、当作重点&&&&&&&&
B、大概讲解一下&&&&&
C、没有安排
8、有朋友送对联给你吗?
A、经常&&&&&&&&&&&&
B、有过几次&&&&&&&&&
C、从来没有
9、你所知道的对联种类有几种?
A、4种以下&&&&&&&&&
B、4~7种&&&&&&&&&&&
C、7种以上
10、你认为对联的前途如何?
A、一片光明&&&&&&&&
B、可能会被遗弃&&&&&
调查问卷统计
注:调查人数为200人
1、你家过春节贴对联吗?
A、贴(96%)&&&&&&
B、不贴(1%)&&&&&&
C、偶尔贴(3%)
2、你知道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吗?
A、知道(54%)&&&&
B、知道一点(36%)& C、不知道(10%)
3、你家过春节一般贴哪种类型的对联?
A、求财源(33%)&&
B、保平安(36%)&&&
C、福满堂(31%)
4、你对对联的了解有多少?
A、完全了解(15%) B、了解一些(65%)& C、完全不了解(20%)
5、你知道对联的发展史吗?
A、很清楚(7%)&&&
B、知道一点(78%)& C、不知道(15%)
6、你会写对联吗?
A、会(2%)&&&&&&&
B、会一点(10%)&&&
C、不会(88%)
7、你所学的语文教材中对“对联”的知识安排如何?
A、当重点(20%)&&
B、大概讲一下(75%)C、没有安排(5%)
8、有朋友送对联给你吗?
A、经常(1%)&&&&&
B、有过几次(16%)& C、从来没有(83%)
9、你所知道的对联种类有几种?
A、4种以下(53%)&
B、4~7种(42%)&&&
C、7种以上(5%)
10、你认为对联的前途如何?
A、一片光明(65%)& B、可能被遗弃(9%) C、不知道(26%)
关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调查问卷统计的数据反映出,一般家庭在春节时都会贴对联,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虽然96%的家庭会贴对联,但只有54%的人知道贴对联的真正原因,还有36%的人只是道听途说知道一点。在春节所贴对联的类型比较平均,有33%求财源,有36%保平安,还有31%是福满堂。人们对对联的了解很有限,完全了解的有15%,了解一点的有65%,而完全不了解的竟占了20%之多。对对联的发展史有所了解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其实,对一般人来说“会写对联”这个要求太高,只有专业人士才会写,因为写对联很难,它涉及到“对仗”、“押韵”、“平仄”等,想写的好、写得妙更难,因而不会写对联的人有88%。其实,在语文教材中“对联”不是重点,只是大概讲一下,让你知道对联的种类,鉴赏一些千古名对,了解一下就行。人们知道的类型很少,一般在四种一下,学生知道的对联种类也不超过六种,也极少有人将对联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虽然有26%的人不知道对联的前景如何,但还是有65%的人相信对联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尽管对联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为对联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使它源远流长。
整理和分析:陈娜、徐杨
调查地点:高二年级各班
我们对对联的浅析
喜迎春风吹骏马
欣接瑞气展宏图
这是一幅春联,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人们对自己家贴的对联常常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要从很多方面考虑,比如对联的含义、压韵等。大部分春联都体现喜庆、祥和、好运……我觉得这幅对联很有代表性,对联对仗得特别工整,而且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但最终还是没有脱离一个主题,那就是红红火火、欢欢喜喜过大年。“喜”、“欣”正体现了欢乐的春节气息,“迎春风”、“接瑞气”正体现了人们希望家庭和和美美、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吹骏马”、“展宏图”体现了人们心怀大志,希望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伟大理想。这幅春联借一生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体现所要表达的意义,情景交融,从春节欢乐的气氛写到人们不平凡的内心世界,从美满的现在写到辉煌的未来。这就是中国文化美丽之所在。通过这幅对联,让我看到了蒸蒸日上的中国,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看到了辽阔雄伟的中国大地,看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中国人民。
我爱这幅对联,更爱这幅对联中可爱的中国及其人民。
&&&&&&&&&&&&&&&&&&&&&&&&&&&&&&&&&&&&&&&&&&&&&&&&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诗魂
这副联来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这是在抄检大观园之后,贾母强打精神带领大家中秋赏月。故事发展到这儿,我们明显能感受到贾府已经走向衰败。尤其在抄检大观园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各种各样的矛盾同时激化,这样使得这个中秋团圆日也变的凄寥起来。此情此景,引发了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和失去双亲的史湘云的愁绪,于是有了凹晶馆联诗,而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高潮。
这句诗的上联是湘云黛玉在黑夜里错把鹤影当作鬼影,后来湘云应景而写,下联自然是黛玉给对的。这两联对仗十分工整,也把凄冷的情绪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寒”和“冷”二字,最突出表现出凄凉,而“冷月”下的“寒塘”更把这种凄清表现到了极至。湘云的“渡”字用得妙,可见鹤几乎是擦着塘面而飞,也表现出鹤移动的感觉,也难怪两女子会错认为鬼影。“葬”是黛玉常用到的字,从“葬诗魂”中我们也能看到黛玉的日子不长了。两联渲染出一种颓丧的情景,连听诗的妙玉也认为“太悲凉了”。我们也可以由此嗅出贾府好景不长,众人即将散场的凄凉的味道。两联极富意境之美,读完之后,仿佛脑海里也能浮现出那个凄凉而单薄的画面,引起你的愁绪万千。这也让人对史湘云和林黛玉的才华而感到钦佩,更对这部小说“字字不寻常”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楹联丛话》卷六)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总是道貌岸然。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这是最早的用韵联,
&&&&&&&&&&&&&&&&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梁章钜也写过一副用韵联如上。此联挂在"藤花吟馆",记录了他在58岁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评价,对联用韵,并非必要,但用了韵,读起来更入调。十年后他又将此联作了修改:
&&&&&&&&&&&&&&&&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将两联比较,可以了解梁章钜&在诗艺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是何淡如为佛山"春色赛会"写的对联(《名联谈趣》54条)。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么美好的春夜!&
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秦桧跪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的楹云;忠骨指岳飞的尸骨,佞臣奸臣秦桧、张俊等。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写岳飞坟前以白铁铸造的秦桧夫妇像,不骂二人而写白铁无辜,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对联所用到“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青山”和“白铁”本是死物,根本就不会“有幸”也不会“无辜”,但经联子这样一写,天地万物仿佛有了人性!青山本忌坟头,因为这样会坏“风水”,但联中却说“青山有幸埋忠骨”,这就好比连山神都为忠臣而感动,宁可坏自己风水,也要做忠臣邻居!下一句“白铁无辜铸佞臣”也是同出一理!可见世界也为忠臣而感慨!
岳飞是南宋初抗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致死。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翻越城墙,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后宋孝宗以礼改葬于栖霞岭下,现在的岳飞墓阙南宋建筑风格设计的,墓道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王海霞&&&&&&&&&&&&&&
沁芳泉&&&&&&&&&&&&&&&&&&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杏帘在望(稻香村)&&&&&&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种“柳借”、“花分”的拟人化格式,似乎是红楼中所特有和常用的,甚至许多七律中的对仗句也沿用这种句式。“绕”之飘逸、“借”之空灵,道出了春天河岸风光旖旎,垂柳的婀娜风流之态,表面看,它是将“柳”进行
也就集中在柳字上了,但实际上还不止这些,后面的“篙”字才是灵魂所在。“篙”(借代用法,指河上小舟)从哪里来?实际上还是要归结于隐藏在字面以外的人。一幅再美的风景
,如果缺少了人的存在和感知,将会变得了无生气。但是如果仅仅是将人在其中的存在毫无特点与烘托的盘出,那么又会使这种幽雅的环境顿时变得生硬和无趣,失去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美感。而这个联句,就完全避免了以上两种缺点,上联在重点着笔“柳”字(实写)的时候,隐约以“篙”字点带出人物(虚写)的存在。结合下联的浑然天成,组合成一幅如诗如画、意境深远的完美联对。
李白的浪漫,苏轼的豪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在这些飘散的落花中,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我喜欢这首对联,它是那么的迷人,就像弥漫在风中的花香,淡淡的,勾起你的思绪.我想,这就是对联的魅力所在.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这是一幅很有名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每个字的部首都加入了“火”、“金”、“水”、“土”、“木”这五行。这幅对联的作者至今还不得知,但是其才华令人佩服。他将五行完美地糅合到一幅对联中,不仅使对联显得十分工整,而且也塑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在这幅对联中,我认为最妙的应当为“锁”字和“镇”字:一个“锁”,突出了烟雾的浓郁,但又可以依稀分辨出“池塘柳”来,制造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个“烟”虽然“厚重”,但是“厚重”的背后又有其“温柔的一面。整个画面显得很柔和、渲染出一份若有若无的意境;但是下联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那是一种很大气、很磅礴的感觉。“海城楼”一下被威力无比的大“炮”给“镇”住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那是一个多么令人鼓舞的时刻,可以看到战争之剧烈。这整一幅联,一刚一柔,刚柔并济,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后人也有对“茶烹銎壁泉”、“烽销漠塞榆”、“灯深村寺钟”的,其实都有各种不同的味道,但我总觉得本联中的两句更有韵味。
一幅对联,就可以给人那么多的感受和那么多的信息,怎么不让人觉得作联之人用心之良苦,炼字之准确,知识之渊博,联想之丰富,才华之横溢!
水冷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
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这幅联来自一个丁香花的故事:从前,京城某显官颇富文名,而虐待家中厨师。因穷秀才为厨师不平,教给他一个报复的方法。春节,显官举行大宴,在座都是朝廷大官。正当饮酒赋诗之际,厨师忽然献上一壶冷酒。显官大怒,责问为何进冷酒,厨师连忙下跪说:“水(水即冰)冷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请大人对下联。”厨师长跪不起,显官苦思再三,怎么也对不出这个下联。一场盛宴,弄得不欢而散。显官面子失尽,不久,即为此气死,想是死不瞑目。来春,显官坟上长出一株丁香花,其同僚见了大悟说:“他终于把下联对出来了——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万字的繁体字为草字头)
此联妙,此故事也奇。但无论如何,这幅联都堪称拆字联之佳作。“水”、“冷”、和“酒”偏旁都分别为一点、两点、三点;而“丁”、“香”、“花”则为“一”、“千”、“万”——巧妙地将每一个字拆成不同的数字,却又那么地自然,不落一点痕迹。对仗十分地工整,结构非常地整齐。让人赞叹古人的才华。这也告诉我们:对联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只是看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但这也有赖于一定的基础。对联其实是十分有趣的东西,懂一些有关的知识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地丰富而有内涵。
我们的心得
周苓卉的心得——
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了,身为小组长的我一定是对这一段的经历有着与其他组员不同的感受——
首先,经过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我最直接也是感触最深的当然是学到了不少有关对联的知识。为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和我的朋友们上网、逛书店、上图书馆、采访一些专业的人士……查找了许多有关对联的资料,也认真品味了对联中了乐趣,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我们大众喜欢的传统形式,这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里面有着许许多多我们从未注意到的东西,仔细品尝起来真是回味无穷!我想,这不仅让我对对联这个传统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对我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次,我是首次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当起来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小组长要统领整个组研究的方向,要讨论研究我们要拿出来的东西,要分好工,要安排好时间,要积极去做该做的事,遇到困难也必须努力去解决,最重要的事不能因为专注于研究性学习而耽误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很考验我的能力。还好我的朋友们都很支持我,也很帮助我,而且我还发现她们真的有很多很好的点子,也发现她们有着我平常没有发现的潜力!看来我们小组真的是卧虎藏龙呢,这也是对我的一个压力和挑战哦。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我这个“诸葛亮”还真缺不了这些“臭皮匠”!有了这一段经历,相信会对我以后走向社会累积宝贵的经验。
最后,我还是觉得,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是高二生活的完美谢幕,步入紧张的高三后,这段美好的时光还是会令人回味无穷……
孙妮娜的心得——
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虽然高一的时候曾经做过研究性学习,但是当时自己以为这只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所以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只是心不在焉地完成了。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事情,谈不上有真正的体会。不过,让我庆幸的是高二还有一次让我弥补遗憾的机会。
这次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对联,我的任务是专业人士进行采访。在这之前,我一直自恋地以为自己对对联很是了解,经过了这次的研究、采访,我才发现我对对联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以后我应该更多更详细地了解对联。象这次研究性学习一样,在实践中汲取知识。
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但收获到了许多有关对联的知识,更多地还是收获到了友谊。经过这次的活动,我们小组成员的友谊更加深厚了。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每位成员都很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相信我们是最棒的!
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不能少。在认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走出课堂,走到实践中去,这样我们才会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所在,才会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的含义。
邢夏的心得——
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泪水,更多的还是汗水。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付出了我们的劳动,当然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我,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我的实际行动,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
这次我作为我们组的一个“小记者”,不仅得到了许多关于对联的知识,而且还得到了当“记者”的快感。当我学着记者的样子,对别人进行提问,做好快速的记录,其实我也觉得很紧张。虽然采访的是我熟悉的同学,但是没有任何经验的我,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从采访前的准备到进行采访工作,再到最后的整理采访稿,整个过程都让我有些吃力。但我还是扛了下来,当然也积累到了不少的经验。采访后我的唯一感想就是——记者不好当啊!
再有就是,我在跟小组的成员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帮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于对联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我感到它对我的语文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我的语文成绩一向都不太理想,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阅读了许多优美的对联,我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使我非常高兴。没想到一次研究性学习,还有“一箭双雕”的好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浓缩在一幅幅对联中。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通过对联,我的精神世界得以极大的满足。我也希望再对对联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个愿望我在将来慢慢地实现。
王海霞的心得——
这是第二次参加研究调查活动,很开心,因为这些活动很有意义,让我从中学动了不少知识,知道如何与人做社会活动;如何与人合作完成自己任务;如何分享合作成功后的喜悦等等。
有人说:“做一件事,就好像喝一杯咖啡,就享受的时候,无非就是在品味这美味咖啡的过程。”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很享受,我用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任务,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第一次采访了别人,体验了一回当记者的快感,记者采访学要做什么,我并不知道,也许到现在我也不完全知道。按照我知道的,采访前要做一个资料收集,我从网上收集了许多资料,资料太多,有点杂,我进行了资料的筛选,然后就进行采访稿的设想制作。我把想好的问题记录下来,左思右想如何把问题问好问精。小组成员门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对方,她们帮我思索了许多采访问题,又给了我鼓励让我的第一次采访充足了勇气,虽然还是有点小紧张,但我圆满完成了任务。组长也小小的鼓励我说“干得不错”。汗水的付出,让活动更有意义,同伴的鼓励,让我更加的珍惜友谊,胜利的果实,让我们明白成功也很简单。
在21世纪不断的发展,中国也随之发展,中国文化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在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为了也能把我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调查小组才研究了这个有意义的话题,希望通过我们调查结果,能小小了解对联这一方面的知识。对联是一个渊博的学识,更多对联的知识需要我们了解!
俞素琴的心得——
在每次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任务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在组长精心的安排下,我的任务主要是负责上网调查资料以及协助其他同学完成一些琐碎的事情.
这看起来应该是一项较为简单以及轻松的工作,但因为大家对对联的了解并不深,所以有许多东西需要利用因特网上网查一些专业的东西.因此我的工作就显得繁忙起来.每次上网查资料总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因为网上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看得我眼花缭乱.在加上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总结的人,因此要在如此多信息中提取出精华对我来说比登天还难,但我每次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到最好.
完成了这次的活动我觉得我进步了许多,比如更加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在遇到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又应该如何解决,对对联也有了自己的一番看法不在以前肤浅的了解.利用因特网查资料更是进步了不少,能够准确的利用关键字查询,总结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还有许多方面的能力也在悄悄的提高,让我大有收获,这还得益于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有了如此大的收获.
在这次活动的我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因为我不仅认真地完成了组长给我的任务,还从这次活动中大有收获.希望如果下次还机会的话我能做得比现在更好.
瞿春燕的心得——
该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我自己呢?积极.聪慧.活力四射,也许是更多哟!这些都是被这次研究性学习激发出来的.所以收获颇丰.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我的人生格言.对于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同样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从选定课题到付诸于实践,一步一步,一点一滴,我和其他成员都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讨论课题名称,复印调查问卷,外出采访,总结心得.这看似简单的四个步骤却花费了我们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们坚定地相信这句名言,于是,每一个研究性学习的环节都从小处下手,再统筹全局,做到细心而周密.自然而然地,就将许许多多的小成绩都累积成成功.
就像小孩学走路会跌跤一样,我们完成这个课题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为了使我们的资料更加充实和引人入胜,我们曾多次到图书馆,上网去搜索,可他们就像珍稀动物一样难觅,这就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困难,也耽搁了下一步的工作.为此,我就曾有过懒惰的情绪.但最终,我还是重拾刚开始的热情,继续为课题而战。
&“可爱至极”是我送给其他几位女中豪杰的评语.当你注意到她们在电脑前搜索资料时专注的神情;当你听到她们在被访者前略带紧张而诚恳的采访;当你看到她们发调查问卷时奔跑的身影,你会不由的感叹:她们真可爱!
徐杨,我最帅气的同桌,平时一副潇洒哥的样子,似乎做任何事都漫不经心.可令人惊奇的是,她是第一个以最快速度完成自己任务的积极分子.这种专注令人为知叹服.不鸣则以,一名惊人是她的代名词.
孙妮娜,一个性格和肤色一样内敛的女孩,却出人意料的完成了她本不擅长的采访工作.要打败别人很难,但征服自己更难.妮娜竟做到了,除了敬佩之外,还是敬佩.
其他的组员也很优秀,我也不差.就是我们一起努力,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功!
陈娜的心得——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受益匪浅。这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这也是我与社会的一次深刻交流,更让我懂得与组员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懂得积极与老师交流,向老师学习。
我这次的任务是统计调查问卷的数据,还要和我的好搭档——徐杨同学一起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并且总结整个问卷,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这让我对对联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对联的种类、文字特点、平仄押韵、以及它的发展史等,提高了我的文学能力。其实,分析数据一定要耐心,还要认真仔细,不能出半点差错,这次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还还提高了我的细心程度,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和其他组员商量讨论,一起解决困难,这让我了解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也体会到“出门靠朋友”这句话的深度。
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很难忘,它让我们不再是“高分低能”的呆板学生,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是“劳逸结合”的好方法。
徐杨的心得——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对联,并主要研究其特点。对联从它的起源到现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而且经久不衰。特别是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总是喜欢互相对对子,并且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现在,人们虽然很少相互对对子,但是每当春节我们都可以随处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壁上都贴着对联,这给新年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研究性学习结束后,我对对联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并且学会了如何才能写出一副好的对联。学习对联对我们是很有好的,如试卷中经常都会出现有关写对联的题目,且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份量,通过对对联的学习,我们就能够较快速并正确地写出来了。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接触并学习有关对联的知识,使得在考试中遇到有关写对联的题目时,往往很难写上作答或着干脆不答,就算那些答出来的,也很少能够得满分。这都说明了我们在写对联这一方面还是很薄弱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了解对联的特点。其实,学习对联也是挺有趣的,特别当自己也能够写出一幅好的对联时,就会觉得无比快乐、特别有成就感。同时,它也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的知识更加渊博。
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使它源远流长。
一 、对此课题的认识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文字文化,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所有,是中国人民(包括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中创造、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文化样式;它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风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中国这块土地滋养出的、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花朵。对联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佛教对联、名胜对联、节庆对联等;按用途与场合分类可分为楹联、挽联、寿联等
实际上,欣赏对联,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艺术风格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对联的艺术风格,以确立对联艺术的审美标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欣赏和创作水平。我基本上赞同“对联十品”的说法,也就是将对联的艺术风格分为雄奇、婉转、工丽、典雅、自然、质朴、真切、浪漫、趣味、新异等十种。当然,对联艺术风格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即使同一副对联,也可以同时具有若干种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副对联,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其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
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总的来说,对联风格的形成与立意、写作手法密切相关。同时,研究对联文化,对提高我们的语文鉴赏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对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此次研究性学习对锻炼同学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和培养文学素养有着明显的提高.
二、 研究过程
从活动过程的总体上讲,我们组的组员都是十分积极的。在各项任务的分配和落实完成中,组员们都认真完成任务,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落实。当然,在某些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也因此沮丧过失望过。但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都顺利克服了这些难关。从整个课题上来讲,我们所有的组员都学到了许多东西。研究过程中有许多的困难,但我们的组员都十分善于积累经验,积极改进,认真进取。这次课题活动,深刻地锻炼了我们每个组员的实践能力及表达、鉴赏能力,也提高了组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随之提高.
.单从此课题来讲,尽管课题的研究性较强,但是所研究的范围也较为狭窄。因此我们这个课题对于组员的要求较高,难免有不足之处。尽管我们已经按照对联的内容分类汇总,有些地方还是略显单薄。从组员的活动来讲,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一定的不足,如效率不高、分配工作不均、组员积极性一度较为低落等。这使课题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我们最终都能克服,重新出发.
在后期的资料整理中,组员们对对联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作出对比和总结,并写下自己的个人评价及总结。在之前搜集到的许多杂乱无章的资料,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理清了思路,整理成有条不紊的电子资料。期间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较为紧迫的课业,外地的同学没有假日可以回家通过电脑对这些资料汇总作出更多的贡献,但大都十分积极地利用所拥有的课余时间为资料汇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在最终的结题过程中,组员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课题!
此次活动中,我们学到了许多,这不仅仅是对对联文化的进一步认知,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锻炼提升,更多的是对自身的思考,对文化的思考,对新生的一代的思考。即使是参与研究的我们,在没有深入了解之前,对对联文化也是毫不关心甚至有些嗤之以鼻的。尽管我们很快地了解到这种想法的浅薄,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青少年中抱有这样的想法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而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又不仅是青少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区的加速建设,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导致了文化的大量流失。对联文化的逐渐流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化的不重视,这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警惕.在新时代、新世纪的文明和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对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学习、借鉴和吸纳,并将其作为符合新的文明和文化建设需要的健康因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希望人们在追逐着新生的事物、国内外的潮流时,别忘了看看脚下这片美丽的土地。它的漫长的美丽文化,需要人们用心去呵护;这八百多年的浩浩历史长歌,需要人们用心去传承……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