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厦门同安的名人有宰相科学家是哪位宰相提倡将?爱民如子的又是谁

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第一叙】同安人物传!灵秀古城&&名人知多少!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 “同安生活网” 关注 
资料配图(同安名人苏颂)
 吴 夲  吴夲(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同安县积善里白礁人。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4日),吴夲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名通,母黄氏,都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中早逝,夲乃立志学医以普济众生。为此,他终生素食,不娶妻室,云游名山大寺,向诸多医术高超的人求教,博取众家之长,注意收集民间验方,然后在盛产草药的东鸣岭下龙湫坑结茅为舍,上山采药,练丹济世,按病投药,如矢破的,虽奇疾沉疴都能很快治好。有一次,腮腺炎流行,死难村民不可计数,吴夲得知染坊工人不染此症,即反复揣摩,以靛青涂于患者肿处,没几天炎症就消失了。  吴夲的医术闻名天下,且救死扶伤而不取人钱财。同安县令江仙官、主簿张圣者都被感动,弃官跟他学医。据说宋仁宗曾召吴夲人宫为太后治病,吴夲以丝线切脉,铜针刺背,丹药内服,治愈太后乳疾。仁宗十分高兴,封他为御史太医;吴夲却不恋富贵,坚辞回乡为群众治病。明道二年(1033年),漳泉一带疫病流行,吴夲带着徒弟深入疫区医治患者,救活无数人。  景祐三年(1036年),吴夲上山采药不慎跌落岩坑,受了重伤,五月初二日在家逝世。人们感其恩德,在龙湫庵立像敬祀,奉为“医灵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赐建宫庙。乾道二年(1166年)赐额“慈济”,即取“慈心济世”之义,又谥“大道真人”,故民间亦称“大道公”。吴夲被神化以后,从宋到明受追封16次,其封号有英惠侯、慈济真人、普佑真君等等。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被封为“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今闽南乃至广东、台湾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居住地都建了许多供奉吴夲的慈济宫、大帝宫。在泉州市区中山南路有一座“花桥亭”,据说是当年吴夲到泉州行医施药之处。泉州民众于南宋绍兴年间在花桥亭建祠敬祀他,名慈济宫,又称花桥真人庙。清光绪四年(1878年),华侨在花桥亭设立“泉郡施药局”,光绪十一年扩大设立义诊,改称“花桥施药处”,其经费、药品多为华侨捐赠。  苏 绅  苏绅,北宋中叶同安人,字仪甫,原名庆民,苏颂之父,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  苏绅学问渊博,能文善辩。扬州州将盛度以文才自负,见到苏绅文章后大惊失色,自愧不如,苏绅因此知名。历任选拔贤良方正科考官、翰林院学士、史馆修纂、知制诰、集贤殿修纂、吏部郎中等职。  苏绅锐于进取,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安化土酋蒙光月寇掠宜州,打败官军,杀了钤辖、张怀志等6人。苏绅向朝廷提出制蛮方案:筹足军粮,作持久战的准备;派兵扼守关津要道,使其不能与外界沟通;警告诸蛮不得与蒙光月勾结,然后伺机直捣其巢穴。朝廷采用其策略,平定了蒙光月的祸乱。  苏绅为官多年,发表过许多政见,大多能切中时弊,得到朝廷的采纳。他主张谨慎地选择官吏,反对不看人品,援引亲戚故旧为官的腐败风气;提出国家要明确规定荐举原则,对荐举上来的人要先看他们的才能德业再确定拔擢,试用后的确好,先要奖赏荐举的人,试用后不行,就要罢黜。他还提出国家要修备防患,而修备之道,不能靠无休止的浮费杂税,要精简冗员,杜绝奢侈,制止弄虚作假;要减轻徭役,体恤百姓,人民饶足,国家才能富强。这些言论都颇有见地,使得千载而后人们读史,还能感受到他陈词时慷慨激昂的气概。  苏 缄  苏缄(年),字宣甫,宋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主簿,后调任阳武尉。阳武有个以李襄橐为首的强盗集团,官府无法抓捕惩治。苏缄到任后暗中侦察,得其巢穴,率官兵搜捕。李贼化装混在兵弁中想逃出,被苏缄认出,绰刀跃马追杀。府尹闻讯惊讶地说:一个儒生竟有如此胆略,真是文武全才!  皇祐三年(1051年),苏缄任英州知州。第二年,广源的土酋侬智高起兵反宋,连破数县,直逼广州。诸州县大都畏缩自保,唯独苏缄把印信交给提点刑狱鲍轲代管,招募勇士数千人,星夜赶至离广州20里处扎营,乘敌不备,捉奸细黄师宓之父,并捕杀其党羽60余人,招降盲目从叛者6800人,让他们各安旧业。侬军不知援兵多少,从何而来,怕后路被切断,急引兵退去。苏缄于要道置槎木柴栅,伏兵截杀,大破叛军,夺回叛军抢劫之物。仁宗闻报大喜,派太监赐朝衣、金带、玉笏,提升苏缄为供备库副使、广南西路兵马都护监。后因事被贬官为房州同知。英宗时才复职供备库使,出任廉州知州。  熙宁四年(1071年),苏缄以皇城使衔任邕州知州。那时交趾国(越南)叛服无常,屡谋入寇。苏缄把侦得的情报通报给桂州的沈起、刘彝,沈、刘不以为意。熙宁八年三月,交趾王率8万军大举犯境,十一月攻陷钦州、廉州,接着又破邕州四寨。这时邕州仅有弱兵2800人。苏缄把官府库银及他私人积蓄悉数取出作为军需,严令军民固守待援,宣布对违令失职及临阵脱逃者格杀不贷。大校翟绩欲乘夜潜逃,苏缄即以军法处斩。缄的长子子元,任桂州司户参军,适因公务顺道带家眷来邕州省亲。苏缄为示信于民,就将儿媳孙子全部留下,只派子元突围赶往桂州讨救兵。于是上下一心,誓与城池共存亡,并选勇士驾舟袭敌成功。刘彝得报后才派张守节来援。张一向怯懦无能,逗留不前,后来又在昆仑关中埋伏,全军覆没。邕州被围42日,敌军无论是驾云梯攻城,还是蒙棉被攻濠洞,均被苏缄击退,死伤达15000余人。敌军无计可施,正准备退却,获知邕州已绝外援,即仗着人多,以麻袋装着土石沿城墙堆积了数丈高,蜂拥登城。城陷后,苏缄仍率伤卒坚强抵抗,终是寡不敌众,仰天大呼“我义不死贼手”。回到州衙张榜写沈起刘彝“慢军怂贼”罪行于市,然后纵火自焚,举家尽节。时为熙宁九年元月二十二日。  神宗闻报感叹不已,称赞他是“近世忠义之臣罕见其比”,追封为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誉之如唐代守睢阳之忠臣张巡许远。邕州人建祠祭祀。元祐年间,朝廷赐匾,题额“怀忠”。  苏 颂  苏颂(年),字子容,同安城关人。10岁随父入都,少时学习勤奋。宋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  苏颂初授汉阳军判官。后历任宿州观察推官、江宁县知县、南京留守、国史馆集贤院校理、颖州知州、淮南转运使、知制诰、知审刑院、婺州知州、亳州知州、开封府知府、濠州知州、河阳知州、沧州知州、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实录院修撰、尚书左丞等职务。还任过史官,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又曾两次出使辽朝。元祐七年(1092年),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已73岁。第二年即辞职,出任扬州知州。绍圣四年(1097年)获准告老休养。  苏颂为官50多年,政绩颇著。任江苏江宁知县时,清查富户瞒田漏税情形,核实丁产,编成户籍,按册课税,既增加了国库收入,又减轻了穷人的负担。为南京留守,深得长官欧阳修的器重,赞许他“处事精密”。任颖州知州时,遇上朝廷为宋仁宗修筑皇陵,许多州县官趁机加捐派款,中饱私囊。苏颂却从州库拨款置办朝廷摊派的物资,不侵扰颖州百姓。  苏颂为官耿介,忠于职守。他担任知制诰的第二年,王安石要越级提拔李定,宋神宗让苏颂起草诏令,苏颂却以“威福之柄,人主得以自专。官守有责,臣下得以固执”的断然态度予以拒绝,结果被罢免了知制诰的职务。苏颂还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使辽后写成的《华戎鲁卫信录》250卷,记录了宋辽间80余年的外交秘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资料。  苏颂博学多才,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政绩。他在国史馆任职9年,利用接触宫廷秘籍的机会,每天坚持背诵2000字,回家后默写保留。他与掌禹锡、林亿等编辑补注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校正出版了《急备千金方》等书。又独立编著了《本草图经》21卷。这部书引用宋以前文献200多种,集历代药物学著作和中国药物普查之大成,记载了300多种药用植物和70多种药用动物或其副产品,以及大量重要的化学物质,记述了食盐、钢铁、水银、白银、汞化合物、铝化合物等多种物质的制备。对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也有记述。该书对动物化石、潮汐理论的阐述、植物标本的绘制,都在相应学科中占有领先地位。明代著名医学大师李时珍对《本草图经》的科学价值予以很高评价,其医著《本草纲目》引用《本草图经》的内容多达74处。  苏颂一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复制水运仪象台。宋代之前,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和唐代僧一行等人的复制品都已失传。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苏颂组织一批科学家,并运用自己丰富的天文、数学、机械学知识开始着手复制,元祐三年十二月获得成功。元祐七年又复制成铜质台。仪象台以水力运转,集天象观察、演示和报时三种功能于一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近代钟表关键部件“天关”(擒拿器)的创始人。在这个领域里,他的发明创造比欧洲的罗伯特·胡克早6个世纪。绍圣二年至四年(年),苏颂写出《新仪象法要》3卷,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及使用方法,绘制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机械设计图,附星图63种,记录恒星1434颗,比300年后西欧星图纪录的星数还多442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把《新仪象法要》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并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夏至后一日,苏颂病逝家中,享年82岁。次年葬于丹徒县王洲山,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南宋理宗时赐号正简。前述著作之外,苏颂尚有《苏魏公文集》72卷、《进仪象状》、《迩英要览》、《谭训》等著作传世。  朱 熹  朱熹(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尤溪县,徙居建阳。18岁登进士第,为官9年,主张修明政事,立纪纲,厉风俗,设社仓,外抗金兵,内抑豪强。但在仕途上屡遭贬谪,因此将毕生精力用于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桃李满天下,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朱熹初登仕途,任同安县主簿,为官以教养为先务。他对同安故宰相苏颂的道德学问深表钦佩,倡建苏公祠。走遍同安的山山水水,倡导植树,并留下许多墨迹。日常公务,细致入微,对赋税簿籍,逐日点对,以防吏胥从中作弊,凡对百姓有利的事,必恪尽职守,不惮劳累。  朱熹在同“兼领学事”,直接管理地方教育。他积极扩建县学,在明伦堂左边建教思堂,又增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在文庙大成殿后倡建经史阁,多方征集图书900多卷藏于其中。在城隅隙地开辟射圃。他不辞劳苦,足迹遍金厦,采风劝学。还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访得本县徐应中、王宾二位进士善于讲学,且德行诚实,就向县令举荐,聘二人到县学任教,同时“选秀民充弟子员,一时从学者众”。在学校管理方面,朱熹认为要以理喻人,他说:“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但他对违法乱纪的生员,也决不姑息迁就。他看到有些生员学习不认真,或投机取巧,或未到散学时间就回家,就专门写了《同安县谕学者》、《谕诸生》、《补试榜谕》等文告,要大家学习古人“爱日不倦,而竞尺寸之阴”,仿效“君子之学,以诚其身,非特为观听之美而已”,能“致思于科举之外”、“使学者有成材,而庠序有实用”,坚决反对“假手程文,以欺罔有司”的市侩作风。  朱熹在同安虽然只有5年,但他的诲人不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对同安文化却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讲究读书方法,曾极有见地的指出:“读书贪多,最是大病,下梢都理会不得。若到闲时,无书读时,得一件书看更仔细。”他培养了许升、王力行等门徒及许许多多的“再传弟子”。同安县的讲学之风,正是从朱熹簿同才兴起的。元至正十年(1350年)建的“文公书院”供奉着朱子画像,既是后代传道授业的场所,也表达了后学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与怀念。  谢图南  谢图南(年),南宋同安归德里埔边山人,奉直大夫谢绍光次子。少时兼习文武,过目成诵,深得光宗谢太后喜爱。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及第,踏入仕途。曾因奉旨招抚方岳农民军,封诰恩及夫人。嘉定十三年,广东沿海海盗猖獗,海南岛黎民也聚众起事。谢图南受命为琼州安抚使,专任征讨。图南用两年时间做好充分准备,造船备马,组建“乌衣军”,分海陆二路出击,征、抚并用,一举成功。光宗赠匾“南天一柱”,封开国男爵,食采同安300户,遂举家定居同安县城,建府第五落于小西门内。又听信堪舆家之言,以朝元观观址为“七星坠地”佳穴,于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兴工扩建朝元观并纳为家庙。三殿两庑,规制宏伟,被人上告,招致朝廷猜忌,险遭不测。因此深感仕途凶险,决定急退,告老还乡,以示韬晦。此后奸相贾似道专权,朝政日非,他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想法,一意优游林下,诗酒自乐,崇敬佛道,自号天饴子。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卒于家。  吕大奎  吕大奎(年),字圭叔,同安人。少时好学,年二十即登进士。初授潭州提举司,累迁吏部侍郎兼崇政殿说书。后因他讲南方方言,被派到福建兴化军任知军。任职期间,常以他的俸米冲抵贫困人家赋税。  吕大奎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对紫阳道学造诣颇深,因此向他求教的人很多。数十年间泉州府通经学古擢高第者大都是他的门生。南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吕大奎的部属泉州市舶使蒲寿庚与知州田子真降元,拘捕吕大奎,逼他签署降表。吕大奎大义凛然,严词拒绝,蒲寿庚准备杀害他。正好蒲家总管是吕大奎的学生,他偷偷放走了吕大奎。大奎化装逃往海岛,蒲寿庚派兵追捕,想逼他接受元朝封官。大奎不屑回答,因而被害,时为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年仅49岁。  吕大奎生平著述很多,大都被叛贼所毁。其行于世者有《论语集解》、《孟子集解》、《易经集解》、《学易管见》、《春秋或问》、《春秋五论》、《春秋要旨》等,大都是他的门人所传。  邱 葵  邱葵(年),字吉甫,号钓矶,南宋同安小嶝岛人。少时聪颖好学,进秀才后又拜吕大奎等许多儒学名家为师。吕大奎师事王昭复,而王昭复曾拜朱熹的门生陈淳为师,故邱葵为朱熹的四传弟子,其气节与学术造诣,在泉郡颇有名气。  宋景炎元年(1276年),邱葵的恩师吕大奎不肯降元被害,激起邱葵的民族义愤,他送长子必书随张世杰人粤勤王。后来,元朝廷知道邱葵在地方上有很高声望,派遣御史马伯庸来劝他出仕,邱葵避而不见。同安县达鲁花赤也带着重金至家礼聘,邱葵仍然坚决推辞,并写了一首却聘诗,广为后人传诵。  此后,邱葵长期隐居海岛,耕钓自给,刻志励学,一意著述。81岁时还作《周礼全书序》传世。可惜大部分著作如《易解疑》、《诗直讲》、《礼记解》等大都被元吏取走,留传下来的仅《周礼补亡》和《钓矶诗集》。  邱葵卒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享年90岁。  张 敏  张敏(约年),字辅德,同安县翔风里浯州青屿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沙县、尤溪农民暴动,波及全省。张敏的叔父招集乡里丁壮练武,准备自卫,却被仇家诬告“通寇”。成年男子被官府抓去充军,张敏和他哥哥张庆、张本等幼丁都被阉割送往南京,入宫中为太监。张敏年纪最小,却因其聪明睿智,被英宗选为东宫近侍。太子嗣位,是为宪宗。张敏早晚侍奉宪宗,宫中见闻,从不向外泄露;朝廷大事,概不越位干预。忠谨之名,溢于宫禁。后来,曾奉命操练腾骧四卫官军,兼理十九房马政,监督五军大营。不久又蒙赐玺书总督十二团营,恩宠有加,屡获赏赐,不计其数。张敏处事谨严,又能体贴下属。偏裨士卒,无不敬服。  宪宗年近半百,尚无子嗣。有个姓纪的嫔妃怀了孕,却怕专宠的万贵妃嫉妒加害,不敢声张,因而托病废居安乐堂。成化六年(1470年)朱佑樘出世,纪妃准备溺死他,张敏苦劝纪妃加意养育。纪妃乳水不够,张敏时常献些饼饴粉饵哺育。成化十一年,朱佑樘6岁。一天,张敏替宪宗梳头,宪宗对镜自叹年老无嗣,张敏乘机伏地求饶恕死罪,将全部真相禀告。宪宗喜从天降,连忙召见,册立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孝宗。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张敏病逝。赐祭葬,户部给粮,工部造坟,并赐冠帽、牙牌、玉带。孝宗嗣位后,又追赐玺书,赐茔地300亩于通州,守卒20人,“恩泽之事,闽所未有”。  黄 伟  黄伟(?~1537年),字孟伟,号逸所,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汶水头人,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初授南刑部主事,升刑部广东司郎中。治狱事以清慎明恕著称。任南雄知府,有例金一万余两,分毫不取。按察使派民夫抬着名贵木料送给他,他原物退回。  黄伟为官介直无所顾忌。江苏巡抚曾命令丈田加税,黄伟坚决抵制,辞官回乡。后改授松江知府。时张璁为相,黄伟在朝为官时曾上疏斥责张璁投机钻营、妄诞不经的行为。黄伟的同年、吏部侍郎霍韬想替他疏通调解,劝黄伟去拜见张璁。黄伟推托说刚从马上掉下,摔伤了脚,不肯去见,并坚决辞官。此后,累次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肯,而以讲学养亲为务。  嘉靖十六年(1537年),泉州府闹饥荒。巡按李元阳聘请黄伟主持赈济。黄伟日夜谋划,殚精竭力,因病发作而去世。所著有《海眼存集》。  林希元  林希元(年)。字茂贞,号次崖,同安翔风里山头村人。少年聪颖苦读,因家境贫寒,中秀才后到凤山天兴寺设塾授徒九年。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次年联捷进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评事。  嘉靖皇帝登基,希元上《新政八要》疏,历数前朝弊端,倡行新政。其中禁派太监到各省镇守等建议被嘉靖帝采纳,驻13省的太监都被召回。不久,希元被提升为南京大理寺正。  嘉靖二年(1523年),南道御史谭鲁包庇充军罪犯的行为被揭露。谭鲁畏罪,托许多人向林希元求情都被拒绝。谭鲁又去求大理寺卿陈琳。陈琳怕得罪人,竟然答应包容,让林希元不要追究。希元还是不肯徇情,终因忤逆寺卿遭劾,贬为泗州判官。  希元到了泗州,适逢当地闹饥荒。希元悉心赈济,日夜操劳,拯救饥民数万人。并上《荒政丛言》疏,详细陈述赈灾办法,得皇帝嘉许,颁行天下。  嘉靖九年(1530年),希元升任南京大理寺丞。次年辽东兵变,凌辱钦差。希元激于义愤,上疏极言姑息之弊,与权臣夏言之意相左,被谪为钦州知州。莅任后辟荒地、劝农桑、立社学、修营堡、固边防。钦州百姓感其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其时,安南莫登庸废主自立,侵我边境回峒。希元连上九疏,再三请求朝廷发兵,以安边境。然朝中大臣苟且偷安,无意用兵。嘉靖十九年,希元任广东按察司佥事,代行按察司职权,分巡海北,兼管珠池兵备。他再上一疏,力排众议,极力主张讨伐。朝廷这才派兵部尚书毛伯温率军出征。希元也受命到福建招募骁勇。莫登庸闻讯震恐,出关投降。在平息南部边境祸乱的过程中,希元本是有功之臣。但因他屡次上疏,对主抚派大加抨击,并力劝皇帝“勿为近臣所欺”,从而得罪大学士夏言等人。嘉靖二十年,夏言私拟圣旨,以“考察不谨”为由,罢了林希元的官。  林希元为人耿直,“凡事只论道理,不问利害”。虽然因此仕途坎坷,但从不动摇。认为活在世上,就要“益于时”、“益于后”。去职居家,逢同安连年旱灾。希元为民请命,连上三书请太守发银赈济。还亲自传授方法,参与施赈。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进犯同安。时希元已78岁,仍上书提出抗倭保境的策略。其他如增订重刊《大同集》,倡议重建文公书院等益于当时后世的事,无不尽心尽力。  希元一生精研理学。其学说“远宗程朱,近取《蒙引》”,非议王阳明的“心学”。他认为要获得真知,首先必须去接触外事外物,认为“古圣贤言学之得失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由此他要求“精学致用,言行一致”。  希元做学问善于独立思考,绝不盲从,敢于创新持异议。他在奏疏中提出,即使是朱熹所定之书,也不是不能更改,向皇帝提出改正《大学》经传编次意见。他对《易经》有深入研究,给予极高评价,认为《诗》、《书》、《礼》、《乐》犹如河流,而《易》却是海洋,大胆反对古人将《易》列入五经,而主张将它作为哲学认识门类独立提出。希元一贯反对科举取士“忽义理而尚辞华”,反对脱离实用的“训诂学”,提倡“文无古今,适用为贵”。手订家训20条,禁戒子孙崇尚佛道巫术。  希元主要理学著作《易经存疑》、《四书存疑》当时即由礼部刊行,后风行全国,流传海外;《新政八要》、《王政附言》、《荒政丛言》被视为救世之作;《程文绳尺》、《太极图解》、《读史疑断》、《古文类抄》、《考古异闻》等书都有独到的见解。世称一代宗师,理学名宦。后人又为他编印《林次崖先生文集》,并在文庙右边建专祠来奉祀他。  傅 镇  傅镇,字国鼎,明中叶同安县嘉禾里中左所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任行人、南京御史、广东道御史、云南按察使、广西参政、浙江右布政、湖广左布政。  傅镇担任御史,刚正不阿,对豪强贪官严惩不贷。曾疏谏皇帝停止频繁的祭祀山神活动,得到赞许采纳。太监潘真,挟私乱政,虐待军士。傅镇不畏宦官势力,拘捕潘真治罪。嘉靖二十年(1541年),山西总督樊继祖罔报战功,傅镇查出实情,上疏弹劾,罢其官职。  傅镇任官,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他担任河南副使时,治河经费溢余2000余两,全数封归府库。在广西参政任上,有人提议驱逐流民。傅镇说:他们同样是老百姓,况且其间必有一批师儒、医卜、商人,对地方也有益,怎么能驱赶他们呢?由于傅镇理政有方,颇受朝廷器重。  傅镇在担任南右都御史、操江提督后退休。万历年间卒于家,赐祭葬。  洪朝选  洪朝选(年),字舜臣,又字汝尹,号芳洲,别号静庵,同安翔风里十三都洪厝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吏部郎中,四川按察副使,广西右参政,山西左参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以左侍郎致仕。  洪朝选为官廉洁忠信,不阿谀权贵,不诡随世好,而以国法为依。自主事至司寇,在在宏猷大略,事事皆出谠论。初任户部主事,榷税杭州,盈额而止,即予开通津梁,任其往来;督放粮储,其规划为后人所学,惠及士民,被称为“洪佛子”;督学西蜀,端士习,正文体,川人向往其风采;参藩广右,厘正弊蠹,不挠权贵,忤逆权相严嵩,调官南都;参政山西,赈济灾情,抚缉寇贼,晋人有“唯惠唯威,乃文乃武”之颂;提督操江, “画疆界、严窝藏”,留都一带得以安定;巡抚山东,整饬吏治,均平徭役,严禁额外科课,查办王府侵夺民田,齐鲁百姓甚为感激;署刑部尚书篆,昭雪直臣沈练、儒臣阎朴冤案,依法追究冤案制造者江西巡抚杨顺。  隆庆三年(1564年),辽王案起,朝选奉命赴襄阳勘办,不附权相张居正坐以“谋反”私意,严词拒绝在相党锻炼成狱的成案上签字,据实勘查,以“淫虐有实,谋反无据”、“法可正,国不可除”复命,惹怒了张居正。张氏借考核的机会把朝选罢官归里。  朝选居家,更加狷激自持,读书写作之外,诸如国计民生、朝中情弊、地方善否,时刻关注。或陈谋于有司,或扼腕于同志。斥责张居正夺情不守父孝,非议劳堪搭新铸钱发饷,致失军心,劝诤里中官家子不要为非作歹等等,以致结怨谤,罹奇祸,被张、劳及同安知县金枝等罗织罪名,锻炼成狱,并诬以通夷大罪,由张居正拟旨,劳堪派兵至家逮捕下狱,断饮食、绝亲属,命狱卒以沙袋压迫胸口,气绝而亡于福州狱中。又以朝选有起死回生之药为由,停尸四、五日,不许收尸,尸腐虫生。时为万历十年(1582年)春,年67岁。  朝选生平有学行政事之称,居官清廉,以名节自砥砺,致身卿贰,而家贫如故。善为文,所作类其人,有气岸。著有《芳洲摘稿》、《归田稿》、《续归田稿》。  邵应魁  邵应魁,字伟长,号榕斋,明中叶同安金门人。同安县第一个武进士,著名的抗倭将领。  应魁聪明颖悟,曾攻读诗书,县试成绩优异,列考生之首。因父亲去世没有参加乡试。  嘉靖间,倭寇大肆骚扰我沿海省份。俞大猷视察金门所,应魁敬仰大猷的豪情壮志,于是弃文就武,跟大猷学武术,立志卫国。应魁勤学苦练,不但学得一身武艺,而且精通兵法。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登武举,次年联捷进士,授镇抚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猖獗,侵犯浙江。俞大猷为副总兵,奉檄征剿。总督张经让应魁归俞大猷指挥,大猷高兴地说:“邵抚军来,不怕倭患不平了!”不久,倭寇来犯,应魁以偏师绕其后,击败之,歼灭倭贼1000多人。倭寇侵袭衢山,应魁奉命率船队驰援。途中遇到2艘贼舰诱战,应魁率船追击,冲入倭贼埋伏圈。这时已近黄昏,应魁率船左冲右突,天明时身负重伤,包扎了创伤继续奋呼死战。士兵为之感动,人人振奋,终于大败倭寇。战后俞大猷亲自替他解衣敷药,抚慰再三,又命他移师吴淞。此后,嘉定有急就奔嘉定,上海有急就援上海,江阴有急就转江阴,打得倭寇闻风丧胆。  俞大猷晋升都督,镇守浙江,请派应魁同去。应魁悬赏招募勇士300人以为前锋。适逢天下大雪,倭贼据险立栅死守。应魁利用天时地形,令300勇士披蓑,持火药,夜半潜抵贼栅,都把蓑衣挂到栅上,再以火药引燃。蓑衣着火,立即火焰熊熊,风助火势,火助兵威,贼栅一片火海。300勇士一齐呐喊冲锋,倭贼被焚死杀死殆尽。这一仗,应魁以奇制胜,以少胜多,号称“冠军”。此后,邵应魁在黄窑港、茶山、北洋、乍浦、三片沙等多次海战中连战皆捷,被擢为南直游兵把总、永宁卫指挥使,最后晋升为福建都司署都指挥佥事,诰授昭勇将军。  倭寇窜犯江南,屡次失败,转而窜犯江北。总兵卢镗因此被以纵敌贻患论罪,打入监狱。邵应魁也受到牵连被解除职务。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在广东潮惠间登陆劫掠,应魁奉召赴粤。他带领的哨船不到30艘,遭遇了百余艘贼船。应魁自率中军,首当其冲,自寅时激战至辰时,边杀边射,越战越勇,终于冲破贼围,又联合诸路军兵,大破倭贼。事平,理应论功行赏,但福建巡抚却以应魁已被罢官不肯再起用。应魁就请求离职回家,闭户读书,校对春秋左传,寄情诗酒,附近名山如大轮、慈云、天马等,他都登临题咏。终年76岁。著有诗稿及《射法》一书行世。  谭维鼎  谭维鼎,字朝铉,号瓶台,广东新会人,夺明经科乡魁,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为同安县知县。  当时同安境内倭寇横行,掠杀乡里。饶平、漳州山贼草寇助倭为乱,肆意劫掠,攻袭县城。百姓苦于兵荒。  维鼎于是时莅任。下车伊始,就按照“未可以战,则谋所以守;既可以战,则谋所以抚”的策略,一方面发动老百姓自卫自守,旬月间筑成110多座碉堡,形成村村相望的防御工事。又把老百姓按什五之法组织成160多社,使他们互相呼应,共同防守,保护乡里安全;另一方面随时备战,抗击倭贼进犯。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山贼又大肆掠杀金门岛。谭维鼎得报后,亲自率领乡兵渡海增援,连战连捷,俘虏了倭寇头子阿土机、尾安哒等7人。  嘉靖四十年(1561年),自春至冬,倭寇伙同土贼林三显、马三岱等,每次纠众数千,乃至一、二万人,一再抢掠同安沿海地区,攻击县城。谭维鼎亲率民兵,频频出击,大小十数战皆获胜,歼灭马三岱伙于三魁山出米岩下,贼首马三岱仅以身免;击溃倭贼2万余人于县城南墙脚下;斩土贼张良朋、叶子溢、叶宗爱、黄大壮、吴用聘、郑大果、王子琪等,招抚林三显、马三岱,并用马三岱之谋,使率其部众出战,夹击攻城之敌,以解县城之围,取得最大一次胜利,擒获倭酋新三俘、老太、老白等,迫使倭寇退却,同安赖以为安。同安绅民为感戴谭维鼎抗倭保境的丰功伟绩,于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在城郊岳口村建造“铭恩亭功德碑”。  谭维鼎不仅以其武功显扬于时,还以其文治闻名于世。他天性爱民下士,虽干戈频仍,仍无所虐慢。治争讼,必诲谕不能解而后以理平之;判罪案,必刑罪不可随而后以法治之;待既往,必复教之以示无弃;急民困,必与有司争减免,不宽不已;决战抚,不以一己功利为念,而以民之利害为依。所以他率兵民共赴国难民仇,民竭全力以赴而无怨。  池浴德  池浴德(约年),字仕爵,号明洲,同安县嘉禾里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任知县、南吏部考工主事、北吏部稽勋司考功郎中、太常寺少卿。  池浴德为官清正廉明。他首任浙江遂昌知县,一到任即设案祭告天地,发誓不负黎民百姓,并立即着手处理前任留下的积案300多起。百姓来打官司,不必交任何诉讼费,只需带半升米作为途中伙食,即可结案安业。民众亲切地称浴德为“池半升”。为防皂隶横征暴敛,特将应纳赋税明文张贴于通衢道路,宽以限期,不准对有困难者强刑逼纳。丞相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以增国赋。池浴德首先从豪富劣绅下手,对隐瞒少报和行贿者绳之以法,并将额外的土地充作学田,以资助贫苦的读书人。池浴德将升迁时,百姓苦苦相留,直至上船,仍有许多人奋力曳舟不愿放行。后来,人们就在西明山畔建亭纪念,取名“曳船亭”。  万历八年(1580年),池浴德因在裁汰冗员的问题上与张居正意见不合,备受排挤,不久即称病告归。家徒四壁,两袖清风。后屡征不就,布衣蔬食,闲时娱情鹭岛山水,有《空臆录》、《怀绰集》、《居室篇》等著作传世。  黄文照  黄文照(年),字懋显,又字季韬,号毓源(据黄氏族谱)。祖籍同安金柄,出生于晋江安平里外祖父曾仲魁家。明末清初闽南著名理学家。  黄文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黄怀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泉州府庠生,兄黄文炳是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历官至陕西参政。文照3岁时即经历了倭寇陷城之难,14岁纳婚临江太守陈选之女,此后赁居于泉州城西铁炉铺五塔巷。  文照自幼聪颖勤读,24岁中秀才人郡庠,笃志性命之学(程朱理学),又精于琴艺。此间与师友颜桃陵、何镜山、谢修之等人结“紫云社”,赋诗弹琴,切磋学问,完成《琴庄》、《随笔》、《二笔》等著作。又庐居瑞峰山三年,著成《两孝经》。相国叶向高为之作序,说“即此两经(指《礼经》与《两孝经》),而六经之蕴具矣。”  文照学富五车,却命蹇事乖,科场屡挫。万历四十年(1612年),56岁的黄文照决然离开府学,次年携书执琴,四处游学。历雁荡、西湖、普陀、天台、太姥,足迹遍及闽浙名山大川。师事休歇上人于西湖,进谒心学大师王阳明于会稽,拜访四梁先生于定海,订业周海门于剡溪。以所学切磋于周,撰成《问答约言》一书。游学归来,长期隐居于泉州清源别洞,南台石壁,专事著述讲学。天启五年(1625年),致仕在乡的大学士叶向高礼聘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来闽布道,黄文照赶赴福唐(今福清),和叶向高、何乔远、张瑞图、池显方等70位闽中名士一道与之交游,切磋中西学问。  崇祯六年(1633年),黄文照与老友林云龙之孙林孕昌开讲堂于泉州笋江“在兹堂”,集徒讲授理学。后迁至一峰书院。3年后,经东林党前辈黄道周和曾樱的倡导,正式成立“笋堤社”,集徒邀友,讲经论史,成为泉郡著名的民办书院,与黄道周在漳州创办的“邺山讲堂”、“南屏文社”齐名。笋堤社分“出云堂”和“正学堂”,每月两期集合,分文、行、忠、信四大课艺,由文照、曾樱、林孕昌各出讲章(讲义),次日由学生问录相质,分组互为答辩。这种教师出讲义、师生定期分组讨论答辩的教育方式,堪称古代教育方法之创新。面对明末之内忧外患,讲辩特别重视行与忠,即品德与民族气节教育。据记载,“笋堤社”之教育成果显著。自崇祯九年至十六年(年),社中学生连中两解元、十进士。蒋德景、黄景匊同年(1642年)入阁。其指导下的文社尚有“宗镜社”、“颖社”等。明亡后,社中师生多有殉国、归隐者,显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黄文照的优懋学行和教育成就,深得朝野敬仰。早在天启元年(1621年),光禄寺卿、晋江人何乔远就疏荐于朝,称他“笃志圣学,潜心力行”,认为其著作可与福建的理学名家陈真晟比美。直指李嗣京也交相举荐。朝廷下旨征为王府教授。此次黄文照可能却聘未就。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南明隆武政权,吏部尚书张肯堂又疏荐黄文照,称他“品高嵩岱,学溯关闽……行年九十,称道不乱,忧国倍殷”,朝廷下旨“黄文照学行可师,特授国子监学正,行诸地方官至家赐存”。地方官奉旨送“天恩存问”金匾,月送肉米布帛。当年十月,文照应召到京(福州),前相国蒋德景赠诗曰:“从此安车见天子,真儒应压汉公卿”。文照具疏辞官,朝廷不允,但表示“姑准回家”,令地方官发银300两为刻书之费,刻完进览。圣旨备尽褒美之词,称他为“有德有学,忠君爱国……真有用之真儒也”,黄文照的“聘君”名号由此而来。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陷福州,隆武政权亡。顺治五年,清兵进军闽南,93岁高龄的黄文照离开泉州,回祖籍金柄避难。他拜谒了宗祠后,就隐居于同安轮山之北的星子庄(今址不详),常到三秀山中的雪山岩读书练武。顺治八年,黄文照卒于星子庄,享年96岁。终葬于长兴里美龙山,墓碑阴刻“明聘君理学布衣峨山黄先生墓”。世人称之为“黄布衣”、“黄同安”。其遗著除上述《琴庄》、《随笔》、《问答约言》外,尚有《道南一脉》、《仁诠》、《理学经纬》、《太极图说》、《南台志》、《九日山志》等书,惜已大部湮佚无传。  蔡守愚  蔡守愚,字体言,号发吾,明后期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初授南仪制司主事,后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擢虞衡司员外,迁屯田郎中,调四川副使,晋升四川参政、按察使、右布政、云南左布政使。  蔡守愚为官能体恤民情。在工部任职,供应内廷薪炭菜蔬,概从减省,不使溢余出售。惜薪司原有向炭商索要例钱的陋规,稍不如意即以不合标准为由驳还,且炭钱迟迟不发。蔡守愚撤换采办人员,订立明确标准期限,商民称便。守愚任右布政时,朝廷征收四川木材,他屡次上疏,陈说川南无木之难,无钱粮之难;陈说建州募夫、采木、出水三难,并奏请更换木材品种,努力减轻川民负担。  蔡守愚在四川任职时间最长。原来四川土酋常啸众剽掠,播州受害尤深,守愚督军平定。万历皇帝颁旨嘉奖,并改播州为遵义。在广大山区,土人蜂聚鸟散,窜扰无时,单靠武力很难荡平。守愚治川,恩威兼施,惩治首恶,余众不问,土人震服。守愚单车去建州赴任,途中遭山民突袭,侍从人等惊慌失措,守愚却端坐不动。山民见是守愚,齐说:“此菩萨也”,相率礼拜而去。  守愚为官清廉。任布政使时,曾溢余公银1000余两,守愚分毫不取。属吏说:“羡金归长官所有,向来是个惯例”,还说:“如果你不拿,后任怎么办?”守愚笑着说:“我任职自有结余,后人任职没有结余,两不相妨。”致仕归家后,闭门读书,给自己的居室取名“宁澹”,为诗有魏唐风味。传世之作有《百一斋稿》、《明伦宝鉴》、《水经注抄》、《艺林标准》。  蔡献臣  蔡献臣,字体国,号虚台,别号直心居士,明后期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献臣为官清介亮直,司寇王元美称赞他是“用世才”。调任兵部职方主事,任人唯才。迁礼部主客郎中,四方朝贡,一概依照典章办事。曾因审案、上疏,先后得罪右宗伯、郑贵妃。同僚为他担忧,献臣却神色自若。终在湖广按察使任上被借故参劾罢归。  后来,朝廷起用献臣为浙江巡海道。不久改任浙江学政,善于选拔士子,奖掖后进。状元朱之蕃即他所选之士。天启年间,福建巡抚邵维琏以献臣学问纯正,奏请朝廷把献臣的故乡改名“琼林”,并召献臣为南光禄寺少卿。但不久又遭太监诬陷,再次被罢官。  献臣归田后,对本县公益事业十分关心。仁德里海丰庄田靠苎溪灌溉,上游原建有朱埭,但屡修屡坏。献臣提倡重修,并自捐资,修筑石坝60余丈,改名海丰埭。该埭至今犹存。  蔡献臣著作有《清白堂稿》、《仕学潜学讲义》、《四书讲义》、《笔记》,并曾应聘修纂《同安县志》。终年79岁,赐祭葬,赠少司寇。  蔡复一  蔡复一(年),字敬夫,号元履,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刘浦保蔡厝(现属金门)人。少年聪明过人,12岁即写出洋洋万余言的《范蠡传》。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乡举,第二年又接着中了第七名进士,走上仕宦之路。  从刑部主事到总督的大半生官宦生涯,蔡复一始终奉行着自己说的三句话:“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为明王朝立下了“二百年未有之功”。  任刑部主事时,蔡复一不顾自己新任小官身份,上疏弹劾石显冒杀平民,邀功朝廷,使得石显在御审中被杀了头,朝野震动。迁任湖广参政后,他分守荆岳,致力于清积逋、核虚冒、革加派、足军粮、严保甲、禁驿扰、杜参谒、赈洪害、弭兵哗,事事做出成绩。任按察使后,平苗患、通官道。那时贵州总督想征调湖广永顺、保靖两土司的兵丁去帮助蜀土司征讨红苗。复一认为红苗之患主要在四川,不应该“黔代蜀忧”,更不该派湖广兵去越俎代庖,因此得罪了贵州总督,不得不引疾而归。  光宗即位以后,起蔡复一为易州兵备。任上正逢辽阳陷落,复一出俸金募乡壮,修器械,积极备战。朝中的达官贵人,诬告蔡复一被变乱吓得手忙脚乱,泣不成声。复一知道后上疏自辩,慷慨陈词:“请把兵器都加在脖子上,看谁先皱眉!请一块儿过三岔河去打仗,看谁先却步!”凛凛正气,见于形色。又说“须是靠送礼物去巴结权势、通关节托人情以外的人,才有真人品”。  不久提升为山西左布政,以病告辞不准。就任途中,又听到江西陷落的消息,感慨不是臣子保养天年的时候,立即带病兼程赶赴任所。在短短的7个月任期内既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边粮紧缺问题,又裁革浮征,勉缴正额,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天启二年(1622年),任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疏请免掉了旧欠加派郧赋计十几万金。此外,核屯额、肃军实、饬吏恤民,以突出的政绩成为朝廷的楷模。  贵州苗酋奢崇明、安邦彦起兵反抗明廷以后,把巡抚王三善打得大败而死。朝廷任命复一为兵部右侍郎巡抚贵州,不久又取代杨述申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兼巡抚贵州。复一受命于战败之后,兵士丧亡,兵食奇缺,要反败为胜,其难可知。但复一苦心运筹,指挥若定,经过七次大战,歼敌近万,克地数十百里。最后因事权不一,协讨邻军临阵脱逃,在水西一战大败,丧亡数千而被解任。  按惯例,解职候代的将军是可以离开军营的,但蔡复一不顾疾病缠身,以“一息尚存,岂可以贼贻君父忧”为念,日夜指挥作战,两战连破189寨,斩首3000余级,直至病死于平越军中。噩耗传出,“远近震悼”,平越人赞他“人三百年不到之地,成二百年未有之功”,朝廷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赐“清宪”谥号,归葬同安沙溪。  蔡复一不只是个运筹帷幄的将才,还是个灼识博学的文才。他著书立说,“崇论宏议,涵古茹今”;谈论国事,披吐肝胆,切中时弊;尤工于诗,触事感时,出而为诗。其诗作“渊远雄浑”,“一往情深处,读者如听唱大江东去兼晓风残月之致”。一生著作颇丰,计有《遁庵文集》18卷,《诗集》10卷,《督黔疏草》8卷,《雪诗编》,《骈语》5卷,《楚愆录》10卷,《毛诗评》1卷,《续骈语》2卷。  苏鸣岗  苏鸣岗(年),同安人,少时念过私塾,能文章,善武术,弱冠赴印尼谋生,初经商于西爪哇万丹,后迁居巴达维亚(今雅加达)。通晓马来语和葡萄牙语。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苏鸣岗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特命为首任华侨甲必丹,作为当地“华人之领袖,管理一切民事诉讼”。次年,荷印评政院正式成立,苏鸣岗又被任命为评政院议员。  苏鸣岗在任期间,为了华商利益,注意调和万丹苏丹与巴达维亚殖民政府之间的矛盾,凡有关华人利害事宜无不据理力争,解决了华侨聚居于低洼地的恶劣条件,以及向荷印当局争取减少华侨工作时间等问题,深得侨胞支持和拥护,任甲必丹达16年。荷印当局为繁荣新建的巴达维亚城,在极力招徕华人的同时严禁华人自由离境。苏鸣岗提出三项要求,当局同意华侨回中国时可以乘坐东印度公司赴台湾的便船。  崇祯八年(1635年),苏鸣岗辞去甲必丹职务,决意离开爪哇回到中国。次年7月离开巴城,准备取道台湾直抵厦门。8月5日,乘战舰抵达荷兰殖民者控制之下的台湾,准备发展巴城与台湾之间的商业贸易并回同安省墓。后因明末海禁森严,侨外子民回乡辄受治罪,不得已逗留台湾,受聘台湾总督府任翻译3年,崇祯十二年二月重返巴达维亚。次年,巴城政府设立华侨遗产局,苏鸣岗被任命为局长。  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八日,苏鸣岗病逝于巴城,时年65岁。  许 獬  许獬(约年),原名行周,字子逊,号钟斗,同安县翔风里后浦村(现属金门)人。因梦到自己中了榜头,改名獬。  许獬小时候以“神童”闻名于乡里。9岁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常有使人赞叹的佳句丽言。13岁熟读经史,被当时名人视为“天下材”,预言他将来一定能“魁天下”。先后拜李材、晋江李光缙为师。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乡举。过四年,又在礼部会试中得了第一名(会元),殿试得二甲第一名(传胪)。这时许獬仅17岁。  出仕后,许獬初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改任翰林院编修。他居官处世,常以“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干天下第一等事业,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自勉。处乡里,他疾恶如仇,痛责当地巨姓为非作歹,差点被打死在外出途中;治家事,他亲伦敦睦,婉谢丈人改换其他女儿嫁他的好意,执意完娶因得病而瞎了眼的未婚妻,并善待她;居庙堂,他清廉自守,不阿权宦,阻止了宦官在福建搜刮山海之利的计划。而自己病假归家时,口袋里仅有几十金。  在许钟斗之前的一百多年里,同安县以科举起家的人并不在少数,但夺魁于南宫,名列于翰林的,许獬却是第一人。他的诗作,被时人誉为“元品”、“超乘”,在当时就广为传颂,被称为“许同安”。  许獬大约于天启元年(1621年)病逝。  许獬的著作计有《丛青轩集》6卷,《四书合喙鸣》19卷,《易解》10卷,《存笥稿》4卷,《八经类集》2卷。后人为他编辑的有李光缙刊刻的《许钟斗文集》5卷,陈氏石云居刊刻的《许子逊稿》1卷。  林嘉采  林嘉采(年),字景则。其父林应翔,同安县嘉禾里湖边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翌年任永嘉知县,夫人生下第二个孩子,就取名嘉采。  嘉采自幼敏慧,又得父亲课授,学有渊源。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了举人,但次年会试落第,就回来住在同安县城。这时,明王朝已临崩溃前夕,他致书在宝庆为官的哥哥林龙采,谈到国事日非,忧心忡忡。不久,明王朝被推翻,清兵人关,两京继陷,江南各地先后落入清军手中。顺治二年(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小朝廷,许多人当上大官。林嘉采却认清了局势,不愿再追逐功名利禄,携带家眷移居大嶝,过着艰苦的生活。  顺治五年(1648年)闰三月,郑成功收复同安县城,以叶翼云为同安知县。为了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叶翼云敦请卓有声望的林嘉采回城居住。数月后,清朝援军拥至,有人劝林嘉采逃难,他执意不肯,说:“国破家亡身死,天之道也。”同安城破之时,嘉采也不逃避,端坐家中。有伙清兵窜进门来,一见林嘉采正襟危坐,便威吓道:“你不怕死吗?”他漫不经心地答道:“固知必死,何惧之有?”“多给我金,不杀你!”“我死,金则归尔所有。”清兵入内搜查,看到屋内还藏着兵器,立即将林嘉采杀死,一家十余口也同时遭难。  卢若腾  卢若腾(年),字闲之,号牧州,同安翔风里贤聚(今属金门)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奉旨入对四十名进士之一,授兵部主事。他秉性刚直不阿,弹劾朝廷权臣不怕丢官,惩治地方豪强决不容情,克尽职守,气节感人。  明末,国家动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若腾对权臣不以国事为重、纷纷争权夺利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当时阁臣杨嗣昌督师湖广,手握兵权却玩忽职守,迷恋礼佛诵经,花费大笔钱财。卢若腾上疏详陈其罪状,最后撤其官职。不久,卢若腾晋升武选司郎中,负责京卫武学,三次上疏弹劾定西侯蒋维禄,因而得罪了权臣,被外迁为浙江布政使。这时,若腾已查悉内臣田国兴利用职权,揽带货船,滥用人夫,辱及州县官员,阻塞闸口交通。卢若腾于行前再次上疏,揭发其劣迹,使田国兴受到了惩处。到浙江上任后,他洁己爱民。地方豪强欺凌百姓,若腾一经查出,即严惩不贷。百姓称他为“卢菩萨”。  清兵入关后,卢若腾效力南明,参与抗清。隆武元年(1645年)被命为浙东巡抚,驻扎温州,督师北伐。他广招贤才,扩大抗清力量。当年温州发生大饥荒,若腾带头捐资赈济,获得隆武帝嘉奖,加兵部尚书衔。清军攻绍兴,直迫温州。卢若腾7次上疏请求援粮却没有结果,人心动摇。他对大家说:“若欲降者先杀吾”,誓与城池共存亡。城破,若腾亲自率兵参战,背中三箭,幸为靖海水师所救。后又组织义师抗清,宁波父老夹道欢迎。终因大势已去,退至福建,与王忠孝、沈宸荃等隐居浯州,自号留庵,一意著述。后闻郑成功开府思明,即前往投奔。郑成功对他十分敬重,军国大事,咨而后行。鲁王朱以海病死金门岛,郑成功特别委派他和王忠孝参加葬礼。郑成功复台后逝世,卢若腾不顾年事已高,奉召赴台辅佐世子,从铜山乘船东渡,至澎湖不幸病重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卢若腾少时即聪颖过人,文才武略兼备,一生著述甚丰,天文地理,宏通博雅。他的著作有《留庵文集》26卷、《方舆图考》32卷、《浯州节烈传》、《耕堂随笔》、《岛噫集》、《岛居随录》、《岛上闲居偶寄》、《印谱》等,但多已散失,仅存《岛噫集》一书行世。  洪 旭  洪旭(?~1666年),字念荩,号九峰,祖籍窗东,出生于金门后丰港。父洪公抡,明万历年间官至守备,卒于任上。洪旭幼时念过几年书,父亡后辍学,在务农的同时精练武功,体壮力大。壮年投奔郑芝龙,以军功任千总。郑芝龙降清后,洪旭跟从郑成功,成为反清复明的一员重要部将。  洪旭为人老成持重,慎谋远虑,深得郑成功器重。永历八年(1654年)十一月,他奉命取漳州,入城秋毫无犯,百姓不惊。成功称赞他节制有方。次年二月任户官,五月为水师右军,会同甘辉等攻取浙江舟山。永历十一年十月兼理兵官事务。永历皇帝封他为“忠振伯”。  永历十四年,郑成功派驻高崎的部将陈鹏秘密与同安总兵施琅联络,准备接应清兵攻取厦门。但因计划不周,偷袭的清兵反而大败而归。此时郑成功得知陈鹏谋反,但恐其急变,密遣洪旭前往祝捷,以安其心,并见机行事。洪旭带着20名勇士,从水路到高崎,只带二名随从去见陈鹏,转达郑成功“祝贺”之意,且刻意谈笑风生。陈鹏以为机关未泄,设宴款待。席散,洪旭起身告辞而不即行,与送行的陈鹏走走停停,侃侃而谈。洪旭指着清兵溃败的地方,再三盛赞陈鹏杀敌之功有如眼前大海,一步步把陈鹏赚到海边,然后作揖相辞。正在这时,船中的勇士突然飞奔上岸,擒拿陈鹏上船。陈鹏的部下猛省却来不及追赶了。郑成功见陈鹏解到,讯问明白后即“令寸磔以示众”。  在此前后郑成功北伐金陵、东平台湾期间,洪旭均奉命留守金厦,屡建奇功,累官至中提督。洪旭在厦门鹭江边驻地建营房,筑寨门,操练水师,抗击清兵。该处至今犹称“洪本部”。  郑成功逝世后,郑经继位,仍信重洪旭。清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十七日,洪旭因年老且操劳过度病逝。郑经痛哭不已,说:“经何不幸,丧此元老!”亲为治丧祭奠。后归葬故里。  注:灵秀同安广出名人,【第二叙】后期再见!-------------------------------------提示: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朋友圈可永久保存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安生活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