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不是物,是生产关系三要素的体现

大学马原思考练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大学马原思考练习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马原》第七章共产主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马原》第七章共产主义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6.9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2016考研政治:马原第五章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辅导课程:&&
来源:中公考研&&发布时间: 15:02:58
[摘要]为方便各位考生复习,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为各位考生将马原的知识点进行逐章分析,希望通过些内容可以提高考生的学习效率。
  考点25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考点26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指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考点27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1.定义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本质
  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源泉
  剩余价值。
  4.影响因素
  (1)工人的剥削程度。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5.后果
  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2012-4)
  6.理论意义
  它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考点28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1.资本技术构成
  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考点29 相对过剩人口
  1.定义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
  2.形成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考点30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就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这一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考点31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1.定义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
  三个阶段,三种职能。
  (1)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2)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3)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3.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考点32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1.定义
  资本周转是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
  2.剩余价值与资本周转
  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3.影响快慢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
  (2)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考点33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该规律的存在对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有重要影响。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然而这个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不总是能够经常具备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资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考点34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社会总产品
  (1)在价值形态上,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从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1部类和第Ⅱ部类,第1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Ⅱ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3.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值(本考点在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题考查过)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考点35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本质值(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题考查过)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表现
  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点拨:与本学科第二章&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结合一起复习。
  3.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只要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考点36 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3.平均利润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考点37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考点38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点拨:与&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结合一起复习。
  考点3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1.经济危机值(本考点在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9题考查过)
  (1)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爆发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方面: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4)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1)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危机的爆发缓解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通过破坏生产力这种强制性方式实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暂时平衡,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继续。
  (2)但是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发展。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本文作者为中公考研政治辅导名师&&杨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中公考研推出2016考研、、、、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中公考研还推出了,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相关推荐:
| | | | | |
研友互动师兄学姐答疑解惑群
2016考研学习QQ群
2016英语交流QQ群
2016数学交流QQ群
2016政治学习QQ群
精华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关系体现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