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土地的政策遮荫的补偿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参考答案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土地资源的特性及简要说明:
(1)面积的有限性。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人口正在急剧增加,各种土地利用活动对有限的土地面积竞争异常激烈,对土地资源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固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一块土地绝对位置的固定性;各块土地相对位置的固定性;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基本上也是固定的。区域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各种土地形态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
(3)整体性。土地是地表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长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使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土地资源即被破坏。
(5)多用途性。土地资源根据各类土地质量状况的不同而具有多少不等的多用途性。
(6)社会性。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社会也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政策法规、风俗习惯等反作用于土地利用。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已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为了满足食物需求,人类将林地、草地、湿地等开垦为农田,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相当多的开垦耕地已成为不毛之地,人口的增加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等用地的要求也增加,大量肥沃良田正在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酸化、贫瘠化、污染等造成土地生物生产潜力降低或生物产品质量降低,大面积的耕地、林地、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高化肥、农药的投入,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球食物的98%是陆地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生产不到2%,植物性食品占人类膳食的92%,而只占8%的动物性产品大部分也间接来自于植物性产品,这些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之所以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因为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人口增加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其次是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使用要因地制宜;第三,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第四,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最后,是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就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光照影响生物生长,也会影响到土壤的发育。
(2)温度条件与土地利用。温度高低,直接关系到土壤内一些物质的氧化或保留,这将严重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和性质。
(3)降水与土地利用和保护。水分的多少,透水的好坏,会明显影响土壤的性质。
(4)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风吹落花流水和尘土,也能对土壤造成明显的影响。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1)山地丘陵区
山地与丘陵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层浅薄,坚硬的基岩埋藏浅,从而限制植物的扎根,土壤的水肥贮藏容量低。土壤含有大量岩屑砾石,漏水漏肥,保蓄能力低,易遭干旱。石质山地一般还有大量岩石露头,影响耕作,因此,一般不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决策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坡度因素,坡度直接决定了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的方式选择,而且也与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密切相关;二是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由于分布具有一定的立体性,类型丰富多样,在土地资源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生态经济系统;三是一般山地丘陵地区存在缺水问题,应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治理途径。
 (2)平原
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平原区的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平原交通方便,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也是建设用地的良好场所。平原可分为山前扇形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等。这些平原又各有其特点。
山前平原的物质组成及其特征一般是:出山口的扇顶物质较粗,坡度大,到扇的中、下部物质逐渐变细,坡度逐渐变小,面积逐渐变大,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由山前平原向冲积平原过渡。山前平原一般地面平缓,具有一定的坡降,故地面排水良好,既有丰富的地表水,又有水量丰富、埋藏不深而便于开采的地下水资源,发展农业的水土条件均较为优越,故常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基地。
  冲积平原: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由于冲积平原的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故均为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在地质构造的沉降低洼区,由于降水补给而形成湖泊,湖水携带的细泥物质经静水沉积而形成湖积平原。淡水湖泊在我国多为良好的渔业、农业和牧区。如南方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以及北方的白洋淀、微山湖等。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而西北干旱的内陆湖泊由于有盐化特征,因此多用于牧业,或因含盐量过高而成为非农业利用的土地资源。
  滨海平原一般均分布于沉降性海岸,包括河流三角洲与海积平原两种。河流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出海口附近沉积而成,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且肥力较高,故多为良好的农业垦殖区与海产品养殖区;而北方地区(如黄河的现代三角洲等),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且淡水资源有限,故其农业开发利用常受到一定限制。滨海平原的开发利用除用于海水养殖以外,主要视其淡水资源和面积等因素而定,一般淡水资源丰富、面积较大的滨海平原,适宜于围垦农用。由于滨海平原往往靠近大城市和工业区,特别是靠近沿海开发区,其开发效益相对较高。因此,对滨海平原、尤其是河流三角洲的土地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意义。
7.影响土地特性的水资源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降水:表示降水特征的变量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
  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水面蒸发速度和蒸发面上的水气压有关。蒸发速度还因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表面的蒸发,与水面蒸发情况不同。它与土壤的结构和土壤水分含量有关。土壤水分的蒸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蒸发发生于土表,第二阶段,土表开始变干,蒸发速度减慢,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较深的土层中。
  有植物覆盖的土表,因植物遮荫,白天土表温度较低,土壤蒸发比裸露土壤小。但是,土壤水分为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转变为水气进入空气中,故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多。
  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植物通过根毛吸进水分,然后经输导组织到达叶片及其它器官,再经气孔及植物体表面蒸发到空气中。
  植物的地面覆盖密度、根密度和深度的增加,都可使蒸腾速度加大。
  植物的需水量,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及地表水源两大类。地表水是城市主要的水源。
  地表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就人类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水资源,但一般可以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来表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这三个要素也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一个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与管理,受当地水资源总量的制约。仅有水资源总量还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是衡量水资源状况的重要变量,也制约着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水质关系到水资源可被利用的程度和用途。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矿质元素。对于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作物正常生长,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保证农产品品质。
8.影响土地特性的土壤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对土壤性状如养分含量、通气透水性、保水保肥性以及耕作性状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各粒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不同,对土壤的各种性状影响较大。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包括土壤的肥力性状、耕作性状和作物反应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性状的表现程度都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
 (2)土壤构型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中的物质不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的发生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表土层(A)、心土层(B)、底土层(C)。土壤剖面是土壤最典型、最综合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反映土壤形成环境的特征、土壤类型的特征以及土壤前发育程度等,对土壤的水分、温度以及肥力状况等均有显著影响。
  (3)土壤可溶盐含量和pH值
  (A)土壤中可溶盐对作物的危害
  造成作物生理干旱、破坏养分均衡、直接毒害作用
  (B)土壤pH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般pH值在6.0-8.5的土壤对大多数作物生长都是适宜的。但也有些喜酸性或喜碱性的作物例外。比如,茶树要在酸性(pH6.0-5.0)土壤上才能生长好,板栗适宜于在微酸性(pH7.0-6.0)土壤上生长。土壤的pH值影响土壤中的某些养分元素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土地管理上,对于酸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对于碱性土壤要改碱洗盐;或者是选择耐酸、耐碱品种;施用肥料也要注意pH
值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4)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A)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来源及其组成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产物。
 (B)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如在一定浓度下,腐殖酸能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土壤中农药的残留量和重金属的毒害等。
土壤有机质不但是植物养分供给的源泉之一,而且它也是保持土壤良好的物理性质的物质。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土壤综合肥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C)土壤养分的作用
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三大营养因素:N、P、K;同时,也从土壤中获取Zn、Mn、Cu、Fe、B等微量营养因素。因此,土壤中这些速效养分的含量影响着植物生长,是土壤肥力水平或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耕地生产力的指标。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2参考答案
1.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上、空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县级规划的要求和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确定本乡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和各类用地指标,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2)进行土地用途分区,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和限制条件;(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8大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对上述土地利用的各种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评述,总结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利用特点、成功的经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
3.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哪些数据?
  主要是在准备阶段的基础上,搞好用地分区,拟定用地指标,编制规划供选方案并组织人员论证,完成规划初稿、规划说明和总体规划图。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收集、整理和分析核实有关自然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图件资源、……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字等资料。
  重点进行土地评价、经济分析、社会分析和环境分析。
  要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综合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系统性原则;(3)灵活性与动态性的原则;(4)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5)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6)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7)部门和公众参与的原则;(8)以供给能力调控用地需求的原则。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哪些实施措施?
  实施措施包括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批准,作为地方性法规,由人大监督执行。政府要制定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贯彻执行。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启动和发展土地市场。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监督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6.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核心是对基本保护区内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其内容包括基本农田保护方案和保护区划定、落实规划方案、制定保护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包含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用地指标和用地分区中。
  耕地总量应该是动态平衡的。其内涵一是数量上的平衡,二是耕地质量上的平衡。基本内容有抓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小流域治理等,还包括占用耕地后复垦再造耕地。
7.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基本农田保护方案的编制和保护区的划定;其次是落实规划方案;最后是制定保护措施。
基本农田保护方案要在对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耕地分等定级,并根据人口发展预测,计算粮食需求,确定耕地保护面积;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规划方案要将方案逐级分解下达到乡、村,并落实到地块,在田间设立保护标志。在保护措施方面,应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建立基本农田登记制度、损失补偿制度、地力保养和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监督检查制度;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8.什么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什么要进行分等定级?分等定级的原则是什么?
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
  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与方法将具有不同质量或生产力水平的农用地分类为不同的等与级,以反映它们的差别。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综合分析原则、分层控制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以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3参考答案
1.耕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耕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方便生产,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
2.防护林带建设中要注意哪些
首先根据当地主害风风向确定林带的方向,主林带要垂直于主害风风向;
其次确定林带的结构,林带结构一般有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类,稀疏结构林带的防风效果比较好。第三要考虑林带的间距,林带间距根据林带防护距离确定,一般林带防护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
最后是考虑林带的宽度,林带宽度应能够保证树的正常生长和较好的防风效果,在平原地区,为节约耕地,一般以沟渠路两侧可以用于植树的土地宽度来确定林带的宽度。
3.果园规划些包括哪些内容?果园用地田间工程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果园规划主要有果园内各树种的分区配置、耕作小区设计、灌排渠系、道路网、防护林的设计、附属设施配置和果树的行列配置。
  果园用地田间工程规划包括道路、灌排系统、防护林、水源设施及附属建筑物等项目。
  道路包括果园外围防护林内侧及果园内部防护林两侧的道路。防护林网也包括果园外围防护林带和果园内部防护林网。平原果园的主要水源是河流及水井,山地主要在果园上部(水库、塘坝)以自流取水。附属设施包括给水站、生产资料库房、果品库等,应选在方便作业和管理的地方。
4.牧草地规划管理的策略是什么?
牧草地规划管理的策略:
1.确定合理载畜量(注意不同年份、季节的差异)
  2.加强冬春饲草贮藏,减少家畜冷季损失(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
  3.发展季节性草地畜牧业(当年育肥出售)
  4.加强草地的保护、改良和建设(补播、封育、浅耕翻、灌溉、施肥,修建围栏等)
  5.依法治草,落实有偿承包责任制
5.简要说明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山地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哪些?
  山地丘陵区土地类型复杂,既有海拔高度差异造成的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垂直分布变化,又有阴坡阳坡的不同造成的水分热量的差异;即使在同样的海拔高度和地形部位上,岩石和土壤特性的不同也会给予土地不同的特性。复杂的土地类型,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带来了便利条件。
  山地丘陵原本林草覆盖,植物种类繁多,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但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和开垦耕地,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条件恶化。特别是地面的坡度,为土壤侵蚀创造了条件。在治理中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山区耕地小,零散,耕地土层薄,砾石多,不利于机械耕作。农民为方便耕作,分散居住,村庄小,劳动多依靠人力。
  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
山地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一)水土保持林的布局
 & 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和沟谷防护林。
(二)水源防护林的布局
  包括库岸造林、沟道造林和坝坡造林等。山水田综合治理;立体农业开发;水土保持是根本;以林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山地丘陵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一)治坡工程设施布局
  1.梯田
  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式梯田等,以水平梯田为主。从建筑材料分,有土坎梯田和石坎梯田。
梯田的作用: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便于灌溉、机耕。
(二)治沟工程设施布局
  四道防线:沟头以上集流面,加强坡面和源面治理;临近沟头修建围堰等防护工程;沟坡上修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等,种树种草;沟底修谷坊、与堤坝、修小型水库等。
  沟底工程设施,分三类:小坝,又称谷坊;小水库;淤地坝。
(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布局
  包括蓄水池、水浇、水窑、防洪沟等。
6.简要说明滩涂的特点及开发利用。
滩涂的特点有三方面:经常有水淹的危险;质地为砂质;地下水位高。
滩涂开发利用:营造防护林带;修筑堤防;围滩造田;水产养殖;滩地牧场;湿地保护等。
7.盐碱土的特性是什么?综合改良措施有哪些?
  盐土的特性:分布:在土壤剖面中垂直分布;一年中可明显划分出淋盐期和积盐期。
肥力特征:“瘦、死、板、冷、渍”。
系统治理:改良与利用结合;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结合;土壤除盐与土壤培肥结合。
土壤改良的农业耕作措施:平整土地;深翻改土;晒垡养坷垃;适期播种;选育耐盐品种;土壤培肥;植物覆盖等方面。
盐土改良的水利措施:排水沟(深沟、浅沟、沟洫条田、暗管排水、扬水排水、深沟河网)、水井、渠道。
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稻改良等。
碱土的特性:钠离子含量高,钙、钾离子含量少。
碱土的改良措施:以水利改良为基础,淋洗排除有害物质。
8.废弃地垦规划的原则和内容有哪些?
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1.因地制宜;2.系统工程,统筹考虑;3.土地复垦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4.复垦规划与土地整理相结合。
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1.前言;2.复垦土地概况;3.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4.复垦土地的用途规划;5.土地复垦的技术措施;6.实施计划和经费预算。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4
1、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侧重某一方
开头可作如下描述: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要求的无限性构成了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一对矛盾,如何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在当前国家土地政策偏紧的情况下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前阶段我对我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现对调查资料分析如下:……
中间部分参考你村的实际情况写明即可。
&& 结尾可用如句子:
上述分析仅是对我村土地利用及产出效率的简要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供参考,如有不当,请指正。
实习1、请县里有关人员介绍本县利用规划情况,做好记录。
举例如下:(摘其部分抄写即可)
本县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学调控和引导结构布局,策划城市土地优化利用,确定产业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城乡人口与用地总量结构平衡以及拟定城市用地规模的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以达到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三、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从本县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合理调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各业用地,有计划地定量供应土地,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确保实现耕地总量目标,保障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在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前提下,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利用”的方针和省市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最大限度的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原则。根据占用耕地数量,充分挖掘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有效补充耕地。
(3)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原则。
(4)在确保耕地总量和市区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更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使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切实可行。
四、规划期限&&&
五、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
据日土地详查成果,市区(不含贾汪区,以后所提市区均不含贾汪区)土地总面积248.8平方公里(37.32万亩)。其中耕地7100公顷(10.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5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820公顷(14.7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47%;交通用地2193公顷(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82%;水域2753公顷(4.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未利用土地827公顷(1.24万亩),占3.3%;林地1607公顷(2.41万亩),占6.46%;园地580公顷(0.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3%。
2、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资源构成以建设为主,如市区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8.29%,近一半土地为建设用地,说明市区土地利用中建设强度大。
(2)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耕地加速递减,导致耕地紧张。因城市建设和乡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呈快速上升势头,据我市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结果,市区年非农业建设用地204公顷(0.3万亩),其中占用耕地110公顷(0.17万亩);年非农业建设用地306公顷(0.46万亩),其中占用耕地204公顷(0.3万亩);年非农业建设用地576公顷(0.86万亩),其中中用耕地322公顷(0.48万亩)。
(3)土地后备资源具有一定潜力。市区主要是城乡结合部有荒废地、废弃窑场、废水坑、空闲地、煤矿塌陷地等可以开发利用,据初步调查约有1967公顷(2.95万亩)。
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递减,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区的建设,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同时使耕地递减显著加快。
(2)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宏观调控不得力,注重增量土地的发展,忽视存量土地的挖潜,城市规模不断扩展,用地不尽合理,各业用地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非农业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乡村企业用地明显过大,存在滥用和浪费土地现象。
(3)非农业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率低,部分城市工矿企业和乡村企业占地大,闲置较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很低;一些农村村庄布局散乱,宅基地超标,居民点内部空闲地较多。
(4)城市核心地区用地水平偏低。成都市用地结构中,一是军事用地多,二是铁路用地多,三是煤矿等驻徐单位用地多,客观上降低了城市自身建设用地的比例。
(5)环境质量恶化,土地生产功能削弱,由于本市许多工业“三废”未能达标排放,水土污染严重,同时由于重用轻养,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方针
(1)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
(2)在严格控制市区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必要的城市建设,确保重点建设工程。
(3)结合市情,切实有效地开展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服务。
(4)充分挖掘和利用城乡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由于市区的建设发展,市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大,2010年比1996年市区耕地面积将净减少1333.3公顷(2万亩),2010年耕地面积为5766.7公顷(8.65万亩),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23.18%。
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996年市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9820公顷(14.73万亩),随着市区人口的增加,建成区面积将有所扩大,规划2010年市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将达到13100公顷(19.65万亩),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52.65%,比1996年增加3280公顷(4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553公顷(2.33万亩),非耕地1729公顷(2.59万亩)。
3、交通用地
实习2:与乡镇有关人员座谈土地规划情况,草拟座谈提纲,写座谈纪要。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区位及交通条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
1.耕地面积现状
2.园地面积现状
3.林地面积现状
4.牧草地面积现状
5.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面积现状
6.交通用地面积现状
7.水域用地面积现状
8.未利用土地面积现状
(三)、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1、规划理念日趋陈旧,缺乏相应的前瞻性与动态性,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我国土地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制约了土地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现行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划监管手段的有效性存在不足
4、规划编制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
年土地利用规划如下:
3.林地:。
4.牧草地:
5.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
6.交通用地:。
7.水域用地:。
8.未利用土地:
三、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一)法规措施
(二)行政措施
1.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农用地转用审批和项目用地预审制度。
2.严格土地利用的计划管理。
4、在严格编制完成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和修订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以规划为依据,制定我县近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使县级规划的实施落实到实处。  &
5.建立规划的公示制度。
6.加强土地规划的宣传,
&(三)经济措施
充分运用市场经济办法,切实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地价来调节土地利用规模和布局,促进节约用地和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二是制定存量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利用的经济政策,有效地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四)技术措施
为了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必须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技术手段。要采取实地定点监测的方式,定期对规划确定的各种发展方向和范围执行情况进行技术监测,提出年度规划执行情况动态监测报告,有效防止和杜绝随意更改规划用地布局的行为发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