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推行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形成的体制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何特征?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教材扩展拾遗+单元验收评估):第九单元 各.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教材扩展拾遗+单元验收评估):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
2014高考)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4:07:2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教材扩展拾遗+单元验收评.DOC
官方公共微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_百度知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 857个,吃大锅饭。材料四&nbsp。——摘自《世界历史》杂志材料三&nbsp,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农庄数日从93 300个减为38 300个。……(农庄) 还是集中劳动?这种观点与上述几则材料有何联系。”&nbsp,发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958年同i953年相比,出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予资本主义; 1953年至1964年,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材料五&nbsp,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nbsp
阅读下列材料&nbsp,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后来苏联僵化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nbsp,奶增加27%,增加到196-~年的10 100个?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nbsp。……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材料一&nbsp,羊毛增加9l%;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2)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什么突出特点,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在政府的扶植下;邓小平说:(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nbsp,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 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列宁说;&&nbsp,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1957年7月,按劳动日分配,蛋增加44%: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提问者采纳
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本题围绕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展开。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认识、赫鲁晓夫三个时期、平均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探索经历列宁;在政治上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巩固了工农联盟的政权。联系、斯大林。邓小平在吸取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后者使苏联恢复了经济。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在农业上以高价收购代替义务交售制.但同时又强化国营农场实行集中劳动,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2)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旧体制进行一些改革,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对苏联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各有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
(1)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列宁根据不同的情况。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其他类似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B.苏联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C.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考查你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是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派和布哈林等人的争论过程中、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形成的。1936年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基本实现。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1.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结构图:
发现相似题
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456832115574131883714816813679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根本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根本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该宪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宪法还对苏联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作了明确规定。
材料三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了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41%。(1)材料一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的表格反映的是什么运动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在斯大林时代,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说明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民主与法制的匮乏。(2)“肃反”运动( 大清洗运动) 。(3)重工业、轻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根本改变..”主要考查你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苏联肃反运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苏联肃反运动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是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派和布哈林等人的争论过程中、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形成的。1936年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基本实现。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1.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结构图:肃反运动: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运动、大整肃运动,也称“叶若夫时期”,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苏联肃反运动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事件”,从1934年底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结束,分前期、中期和后期。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肃反运动带来的后果:1.大肃反给苏联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严重的损失。大批治国理政的政治、企业管理、科研军工精英逮捕和镇压,大批高中级军官被逮捕镇压清洗,这些影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大幅下降。2.大肃反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3.广大苏联人民在大肃反中遭到牵连。肃反运动的平反: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并开始揭露大清洗的真相。但是赫鲁晓夫的平反之路非常艰难,赫鲁晓夫的下台很快使平反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大规模和全面平反直到19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得以展开。 1956年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著名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称大清洗是斯大林“滥用权力”,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在同一报告中赫鲁晓夫承认许多受害者是无辜的,他们的认罪基于受拷打后获得的假认罪。&1991年发表的《平反:30至50年代的政治案》中包含了大量新的原始档案:审问纪录、被害者的书信、照片。这些文件仔细地显示了这些做秀公审是如何产生的。2008年适逢苏联大清洗70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为第一位就大清洗表态的相关国家元首,2007年底在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死难受害者时说:“ 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记住这一历史悲剧,但不是悲剧本身。之所以需要纪念,是因为我们应该清楚,为了国家发展和进步,选择更有效的道路需要政治上的争论,需要大辩论,需要交换意见和斗争,但所有这些都应该是建设性的,而非具有破坏的……这样的悲剧曾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其原因是那些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根本改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08192536615520116392517923730801第三单元 单元课标要求①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②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③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④了解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 因、特点和影响,认识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⑤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 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 单元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 已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引发了各种矛盾。俄国率先突 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开始了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列宁、斯大林等进行了探索与创新, 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使苏联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 大国,但也有严重的不足。为此,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 再到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失误最终导致苏 联的解体。 在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诞生的罗斯福新政,是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 水岭,即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主导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二战后,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各国效仿,导 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变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经济出现。 单元复习策略1.本单元内容系统完整,两大部分内容各成体系。关于资 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复习时要紧紧抓住罗斯福新政这 一核心内容,将整个内容化整为零,分成罗斯福新政前的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 变化来掌握。 2.关于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首先要注意其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道路的基本历程,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注意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同时 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3.要以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 整,既要看到资本主义本质的不变性,也要看到它运行机 制的发展性;要注意将历史现象同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的现 实状况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不能全盘 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同时,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 5.复习应抓住以下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 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注意三个重点:一是列宁对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 立,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理 解三个?什么?:?是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 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 巴乔夫改革);?为什么?(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有什么?(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第二条线索即资 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包括背景——经济危机、调整的开 端——罗斯福新政、调整的扩展——二战后各国的应用;其中 有两个重点,一是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二是如 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单元易错易混点1.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 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2.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3.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 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 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 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6.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 7.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 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8.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 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单元易错易混点9.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0.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 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 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 方面干预经济。 1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 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 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 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主题剖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探索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建设道路1917年线索梳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社会主义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以及挫折 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1.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 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 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 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 材料二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 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材料三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 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 天才领到1/8磅面包。列强干涉,国内叛乱 A.背景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企业全面国有化B.内容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物配给制材料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 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 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战争需要C.目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D.评价……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 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 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 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进步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 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理论上的错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②它具有经济 权力高度集中和物质利益平均主义的特点,采取纯粹军事、行 政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 采用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践上的后果:①余粮收集制;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 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② 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造成政府 控制过严,卡的过死,并且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到反革命一边; ③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了正 常供应。④经济上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造成了工业生产的严 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2.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材料一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 贬值99.5%的?彩色纸片?。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 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 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 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材料二 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 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 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 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 材料三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 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 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列宁论新经济政策》A.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较低 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 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 允许资本家私人经营,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经营管理 买卖。根本目的是发 B.内容 展商品生产,建立社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材料一 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 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 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二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 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 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和方式。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C.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材料一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 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 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 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 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耶戈列夫斯克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材料三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1913年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畜牧业(%) 粮食(万吨) 牛(万头) 100 100 100 7.650 6.060 67 64 72 4.519 5.250 112 107 121 7.247 6.210 112 107 121 94.7 102.5恢复了国民经济猪(万头)2.0901.7502.180104.3 材料四 俄国是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 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建立起公有 制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出于当时抵御国内外敌人 的需要,同时也包含着列宁的一个愿望,即用强制手段废除私有制 和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实践证明,这条 直接过渡之路在俄国走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在小农占优 势的国家采取间接迂回的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从国家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作用恢复了国民经济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E.启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判断某项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符合国情;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原因: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②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 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 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 实质:该政策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 易和货币流通,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 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推进以发展生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 评价:①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早的、影响深 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②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③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 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 权。但由于列宁逝世等因素而中断。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3.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背景材料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 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 不是偶然的,而是特 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 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 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 物 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迫切任务,他说:?没有 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 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A.确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表现:经济体制①单一的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经济建设 方针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五年计划③实行农业集体化 C.影响:材料一 《大国崛起》中描述:?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 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 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 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开创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材料二 1937年,苏联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国内需求的0.9%, 基本上停止了外国设备的进口,工业发展呈现出高度的自主性 特点。到1940年,苏联年产钢1800万吨,煤炭1.6亿吨……在 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13年的2.6%上升到10%,超 过英、法、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苏联在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下,以难以臵信的努力,取得了工 业化的大步前进,并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苏联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二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 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 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 有油啊。??那就煮!??没 锅。??烤鱼!??没柴。?伊万气 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 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 《片面发展的经济》 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材料三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 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 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确实 出现了一些重大的缺陷和失误。在经济上,片面强调重工业的 地位,对农业和轻工业的重视严重不足,造成了产业结构的畸 消极后果: 形发展;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片面强调产值、产量,过 ①畸形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度夸大行政命令手段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忽视了市场规律和 ②畸形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和高速度, 人民的实际需要 长期指令性计划,阻碍可持续发展; ……在政治上,领导人权力过度集中,个人崇拜之风泛滥,党 ③畸形的社会系统----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内权力斗争扩大化,给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些问题其危害之深远和后果之严重是令许多人始料不及的。 形成僵化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材料一 评价: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 一模式。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随着 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 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公有制 所有制 工业化道 优先发展重工业 路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英国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 资本主义农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农、轻、重协调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市场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君主立宪制、内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阁制、两党制 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 政治制度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特点:①经济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 排除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政治 特点: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形 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历史影响:①积极: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 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适应于战争和革命的战备模 式,在当时的环境中曾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 消极:僵化的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在经济建设中,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 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 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4.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历史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 益暴露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纠正赫鲁晓夫时 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 改革前期主要在经济方 面,后期在政治方面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 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 是重工业领域所有制形 式未突破未突破注意运用价值规 律 优先发展工业, 尤其是军工企业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 个体经济存在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手段(是 管理权部分下放,尝 否采用市 试推行?物质利益原 场规律) 则? 综合平衡 (农、轻、 推行新农业的政策 重的比例 关系)重点在重工业,使经济 结构比例更失调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 积极 统观念的束缚,并取 得一定成效 评 价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 制的束缚;脱离了实 局限 际,具有盲目性;反 性 复无常,造成了人们 的思想混乱 相同 比 较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收 到了一定的效果 没有突破原有框架; 后期趋于保守,改革 陷于停滞;与美国进 行军备竞赛,80年代 初经济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改革使经济继续滑坡, 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最终导致了苏联解 体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 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效都不显著;①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 夫改革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前两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的情况下专项政治改革,导致 不同 苏联解体;③前两次改革失败是因为没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对细节的修修补补;戈尔巴乔夫改革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 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①应该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②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认识 苏联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名称内容 所有制形 式 战时共 赫鲁晓 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夫改革 政策 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 单一的公有 主体的多种 未突破 制 形式 管理权 部分下 否定市 恢复货币流 指令性计划、 放,尝 场和商 通、商品买 行政手段管 试推行 品货币 卖 理经济 ?物质 关系 利益原 则? 勃列日 戈尔巴乔 涅夫改 夫改革 革 打破单一 公有制, 未突破 允许个体 经济存在手段(是 否采用市 场规律)注意运 用经济方 用价值 法管理经 规律 济综合平衡 一切为 片面发展重 余粮收集制、 推行新 (农、轻、 了前线 工业,农、 国有企业、 农业的 重的比例 轻、重比例 私人企业等 政策 关系) 严重失调重点在重 优先发 工业,使 展工业,经济结构 尤其是 比例更失 军工企 调 业 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 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 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 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1.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4.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1】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 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 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 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㈠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㈡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 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 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 义,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 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 启示?1.实事求是 2.科学发展观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探究2】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①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 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生产力水 平不高的情况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 化基础薄弱; 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社会主义革 命成果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④资本主义势力从敌视、遏制到颠覆,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 重困难;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逐步完 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适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不应拘泥于苏联模式; 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 义的失败; ⑦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从国际 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正向着更 健康的方向发展。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 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 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 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 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 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 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 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 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 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 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 材料四 1953年至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为38300个, 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 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857个,增加到1964年的l0100 个……(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五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 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 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 ②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 几则材料有何联系? 【答案】 ①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 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的情况,先后推行 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后者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的政权。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 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 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苏联国民经济 的发展。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对旧体 制进行一些改革,在农业上以高价收购代替义务交售制, 但同时又强化国营农场实行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推动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 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教训。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 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 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 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 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 史》 (1)材料二中,列宁的话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除了战争需要外,列宁实施这一 政策的目的还有什么?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 和产品分配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 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 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 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3)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 心措施是什么?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 义材料四 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 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 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卷四 (4)材料四的?再后退?要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 是什么??后退?取得怎样的成效?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根本目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 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迅速恢复和发展。(5)通过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坚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A.调整的背景---经济危机1929年到1932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040亿美元 降到410亿美元,国民收入下降50%;工业下降46%,短短 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企业倒闭,失 业人数达1700万人,在业职工的工资也下降35~40%;农业 收入下降60%,100多万农户破产;5500多家银行倒闭,至 1932年6月,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出现了大规模的挤 兑风潮。28%的城市人口和1000多万农民没有收入,出现 了饿死人的情况,还有千百万人象牲畜一样勉强维持生存。 请根据材料概括年经济危机的表现。 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剧增, 银行倒闭,人民生活困难 年世界经济危机是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一 次经济危机。它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 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幅度达,失业人数多, 波及范围广,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并发, 给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年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来势凶猛 ②范围广 ③持续时间长 ④破坏力巨大 材料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根本原因 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 是经过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进入了 度的基本矛盾:生产 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生产关系等方面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 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 调整,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极度扩大。众所周知,资本 个人所有制的矛盾。 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 其实质是生产力和生 盾、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 产关系的矛盾! 态的矛盾以及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 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定期发生经 济危机。 材料二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大量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领 域,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科技革命指导下的技术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也加剧了 进步,确实带来了无限扩大的前景,但是社会财富分配不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公,生产力发展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绝大部分流入到垄断 资本手中,工人收入的增加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贫富 差距更加悬殊,结果,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 相对缩小的矛盾更加突出。 材料三 工业革命以来,流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自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 由放任。这种理论和政策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认 行自由放任政策,使 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最完美的,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可 供需矛盾得不到缓解 以自行恢复,政府不必插手经济,以便资本家最大限度的 追求利润。其实,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经济规模急剧扩大, 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初期,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也不可同日 而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但是,各国政府基本上恪守自由放任政策,尤其在1929年 经济危机来临之后,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任 经济危机蔓延。 股票投机 材料四 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 活动猖獗 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 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材料一 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遭到空前严重的破 工业生产缩减36%,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 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 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人们对整个资本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义制度产生怀疑和绝望情绪,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 材料二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社会动荡。 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无数失业者和劳动群众挣扎在死 国际关系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激 亡线上,政府没有拿出有效措施而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罢 化,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工、示威游行不断,资本主义体制发生动摇。失去殖民地的 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 独裁统治和侵略扩张的道路,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深渊。 材料三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关 税的法案……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 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2年的4月有76个以上的国家采取 了报复措施。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 材料一 胡佛总统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惟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 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 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内吃了10 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 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材料二草方 比 民 胡 人案 喻 。 佛 吓是 成 艰 总 跑竖 鸟 难 统 它一 , 时 救 们个 救 期 济 。稻 济 被 农 材料三材料四 1932年,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胡佛总统想竞选连任, 结果发现不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 都是失败的代名词.人们把用破铁 罐、纸板和粗麻布搭起的棚户叫 ?胡佛屋?,失业者手里提着装 破烂的口袋叫做?胡佛袋?,在 公园的长凳上躺着过夜的人用旧 报纸裹着取暖叫做?胡佛毯子?, 还有的人把衣袋翻过来,一分钱 也找不到,叫做?胡佛旗?,胡 佛总统本人被称为?饥饿总统?。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应对危机 材料二 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与新政期间言论: 国家对公民所负的义务乃是仆人对其主人所负的义务。 人民创立了国家,人民一致同意让国家继续存在下去。国 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 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我国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 在。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 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 人永远靠救济为生。 我们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中的平衡——即工农 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工资收入者、雇主与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一个自力更生和善自尊重的民主国家没有理由容许童 工存在,也没有一条经济理由容许削减工人工资或延长工 人工时…… 能胡 力佛 ,: 自我 由坚 放信 任市 好场 !的 自 我 调 节1575万票—2280万票 59票—472票漫画《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应罗 全斯 面福 而: 积我 极要 干实 预行 经新 济政 !, 政 府 B.调整的开端---罗斯福新政(实践)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整顿银行 与金融业 1929---1933 年 经 济 危 机 的 表 现企业破产 农产品 价格猛跌复兴工业调整农业工人失业社会救济 以工代赈实 现 复 兴 经 济 , 克 服 经 济 危 机根 本 目 的 : 维 护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罗斯福新政内容内容 具体措施 结果与影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 整顿财政金融 改革银行体系;改革 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 体系(着眼点) 税制;通过《紧急银 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行法》; 调整农业政策 克服生产过剩,提高农产品价 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 减产; 公布《农业调 格和农民购买力;摆脱农业危 机,缓和农民的斗争 整法》等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 法》;发起?蓝鹰运 动? 规范了工业生产;减少生产 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消除 生产过剩,缓和社会矛盾复兴工业 (中心措施)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 通过《社会保障法》; 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 社会救济与 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 的重大工程;客观上刺激了 以工代赈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并以立法的形式解决问题 ?以工代赈?; 生产和消费(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 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 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1.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2.“旧民主秩序?是指----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3.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 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 和发展的责任) 局限性:没改变资本主义本质,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 济危机 高考链接27、(2007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 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人失业,人 民生活贫困(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 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 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 必须限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 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 法》,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6分)《全国工 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 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 国家立法 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4分)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材料一 1933年夏和1934年春,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 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40年,美国国民收 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材料二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 心,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 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 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 材料三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被称 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弊 端,认为问题在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主张运用国家权力扩大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需求。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达到 (直接影响:经济方面) 了同一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纷纷采取凯恩斯主义。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看,罗斯福新政 (间接影响:政治方面)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维持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的同时,使传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 统的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变为当代资本主义,推动了 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现代化向前发展。 (深远影响:制度方面) 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罗斯福新政之后 发展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 表现形式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 理,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国家职 53 能增强的反映。 罗斯福新政的“新” 特 点 ①新的理论和政策: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②新的特点:罗斯福新政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 生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 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③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④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 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获得 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①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 求; ②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 预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③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 有力的政治保障; ④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 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从而为实行新政 提供了理论依据; ⑤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有利国际条件 ⑥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⑦罗斯福的个人因素。 罗斯福新政对我们的启示1.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2.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经济的运行机制 3.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时政链接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 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 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 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 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 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 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日)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应对本次危机的措施方面与 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本质上有哪些共性? 健全社会保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举办救济和公共 工程) 国家干预(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横向联系20世纪20和30年代,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恢 复经济都进行了经济改革,请问是哪两个国家?进行了怎 样的改革?请对照着两个大国经济改革的内容,思考各有 什么本质特征? 在维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适 苏俄:新经济政策 当发展市场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适 美国:罗斯福新政 当发展计划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以上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根本对立的, 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同样可以发展计划 经济,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B.调整的开端---凯恩斯主义(理论) 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②自由放任的政策无法摆脱危机; ③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施; 2.基本思想: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变化自由主义创始人及代表作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观点 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政府职能 解决危机方式充当社会?守夜人? 自由放任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政府干预,扩大需求,充分就业3.影响: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C.调整的扩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应用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②历史教训: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呼唤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和调节 ③实践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 ④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⑤现实需要:二战后初期各国面临战后的重建任务2.实质: 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自我调整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a.经济体制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措施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日本)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 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美国) 2)影响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 的社会性,经济危机缓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仍有波动,且国 企普遍经营不善,效益较低。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b.资本结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分散化 3)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4)影响:(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 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 收社会资金;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C.经营结构变化: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 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 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评价: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 形成?新中间阶层?。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d.社会减震器:福利制度1).福利制度的基础:生产力的提高 2).社会福利资金的构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 \国家补贴 3).福利制度的特点: ①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 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保险 和养老保险等;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福利制度的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 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5).福利制度的评价 ①积极影响: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 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 ②消极影响: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带 来了社会道德危机;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 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影响1)黄金时期(20世纪50—60年代)思考:①两次?黄金时期?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 ②两个?黄金时期?各奉行怎样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自由主义(自由放任)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 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影响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滞胀状况思考:针对经济滞胀问题资本主义各国又采取了怎 样的措施?继续调整: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 福利开支)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这些新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 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对于这些变化,我 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①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寻求自我调节 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 大化的需要,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 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经验; 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产 业部门迅速发展的结果;③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为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各个阶 层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调节,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趋于缓和。 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现在资本主义的相同点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 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 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等同在;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的区别①根本目的:前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后者是发展 完善资本主义; ②前提:前者是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原则;后者是坚持私有制和 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 ③所有制:前者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者是私有制经济占主 导地位; ④管理方式:前者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以市场为 主,以计划为辅; 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是有利于苏联向社 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 阶级统治。 3.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 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 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 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 式占主导。 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化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 ⑤?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真 正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 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 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1.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 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 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 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 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 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 ?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 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 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其表现是什么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 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 ?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 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 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 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 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意思??反映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答自由放任思想亦可) 材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 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 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 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 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 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 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 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 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 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 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 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 因是什么?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既然里根政府 实行?少开支?政策,为何美国还会出现财政赤字急剧上 升的现象?? 原因:里根政府认为,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通贷膨胀和经 济停滞。(答出?滞胀?亦可) 成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持续增长。(答通货 膨胀率和失业率下降亦可)? 原因:政府减税;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 3.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 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 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 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 严重弊病。 请回答:?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 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 ?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 的变化? 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对斯大林 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 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 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 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复习课件3(岳麓版必修二)-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相关文档:
猜你喜欢: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非常超级学习网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