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虚写与实写怎么如何区分实火和虚火

诗歌鉴赏该怎么做啊?_百度知道
诗歌鉴赏该怎么做啊?
诗歌鉴赏常用的术语及公式是什么?我上次月考竟然的了零分。
提问者采纳
  一、考试中如何读诗歌,个人归纳为如下“四读”:  一读题目;二读作者;三读诗句;四读注释  二、积累一些诗歌的基本常识  1、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中间接抒情者为多,往往是借助景物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从描写角度看,  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3、其它的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对比手法。  用典。  虚写与实写。  象征手法。  4、各种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夸张等  以上的这些不仅要有所了解,而且要能知道各种艺术手法的特点,其艺术效果。  三、诗歌笔答题考虑的方面  做笔答题我们通常从三个方面就行思考:1、内容,也就是说,诗句写了什么,通常就是翻译出诗句。2、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或主旨。所谓“诗言志”,一切作者都想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对某一事物的看法。3、诗句用了何种艺术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一般来说,能考虑到如下三个方面基本上是比较全面了,不大会丢分了。  但应注意,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白出题人让你答什么?  四、多读、多做是根本  任何题目,老师归纳方法,答题技巧,都只能是辅助,如果诗歌读不懂,那这是所谓的方法、技巧也是死的。所以,在平时的诗歌学习和练习中一定要多读,多体会,多琢磨,多动笔,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1、明确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2、作者平生的喜好,以及写诗歌的基调3、诗词的意境4,、时代思想及价值
没有这个,只能多做多练习了
抓住关键字词赏析
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学语文中诗歌鉴赏课的评价标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7页免费44页免费6页免费2页¥1.0046页免费 25页免费20页4下载券4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6页免费10页免费205页免费9页2下载券8页免费
大学语文中诗歌鉴赏课的评价标准|诗​歌​鉴​赏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4届高考复习(苏教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4届高考复习(苏教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 Word版含答案( 2014高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从高中所学古典诗词中再举一个恰当的例子补写在下面横线处。要求所举例子引文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字数在100字以内。(4分)人们在分析艺术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从高中所学古典诗词中再举一个恰当的例子补写在下面横线处。要求所举例子引文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字数在100字以内。? (4分) 人们在分析艺术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浓情厚谊,又是抒情。所写之景是实,所抒之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再如苏轼《(江城子》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而实则是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样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还比如 。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示例:例1:白居易《琵琶行》三次写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依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琵琶声的美妙动人和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例2:李煜国亡家破,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形象地表达出来。例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评分标准:作者、作品名称正确1分,引文准确恰当1分,虚实分析各1分,语言表达1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阅读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_百度知道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阅读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提问者采纳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法及答题基本模式1、
问:“这是一首什么诗?”体裁上:律诗、绝句内容上:托物言志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示例]村
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答:七言律诗。2、问:“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回答此题需要答出什么样的什么形象。[示例]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形象?答: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春山月夜图。3、问:“理解思想感情”回答的方式一般是:通过……表达(说明、揭露)……有时也直接答什么感情。[示例]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答:通过写三闾庙前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其报国无门的慨叹。4、鉴赏诗中的语言(某个词语)解答时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艺术角度,二是思想内容角度。[示例]如梦令昨叶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鉴赏“肥”、“瘦”两个字。答:“肥”、“瘦”两个字分别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5、问“景与情的关系”回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乐景写乐情(正衬),哀景写哀情(正衬),乐景写哀情(反衬)等。[示例]谒荆公不遇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鉴赏本诗景与情的关系。答: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以春江渺渺、烟草茸茸、柳花吹尽、春旗日下等哀景写出了诗人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6、笼统问“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技巧”首先,注意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其次,心中要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再者,动笔作答时,先总括,再具体展开分述,给人以醒目、清晰之感。[示例]雨
后春空霭霭暮云低,飞过前山雨一犁。明日却寻归云路,马蹄犹踏落花泥。鉴赏本诗的艺术技巧。答: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明日”的情况。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反衬,拟人等。7、问“表达感情的方法”可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景、借事)。[示例]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8、问“写景有什么作用“可以从渲染气氛、烘托环境、表达感情或比喻、、象征角度作答。[示例]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渲染 一种孤寂气氛。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一、表达方式的评析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二、艺术手法的赏析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6、用典。7、虚写与实写。8、象征手法。(以上内容详看附录)三、修辞手法的体味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附一: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附二:诗歌形象赏析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 ④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⑤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提问者评价
谢谢您的用心。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鉴赏古诗无需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特点。注意积累古诗词曲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思想感情等,还要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避实就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