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要实行国有化改革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有哪些?_百度知道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有哪些?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出现了令世人广泛关注的新现象和新变化:由于苏东剧变的影响,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空前的低潮;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在这种新的国际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两个必然” (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否仍然有效?人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生了哪些主要的新变化?如何正确判断与看待世界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形势?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又应采取哪些新思路、新战略?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新科技革命不仅是新变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导致其它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极其深远。这次科技革命萌发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的军备与军事技术的竞争,到50—60年代开花结果;它源于美国,后来扩展到西欧与日本。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景象。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普遍较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最终发生了苏东剧变并导致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可以讲,由于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两制”力量的对比中,资本主义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形成,而且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战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危机感、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需要,也由于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机制十市场机制的垄断资本主义。在这种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干预和调节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规模与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国家可以把部分生产资料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主要指的是国有企业),也可以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管理和调节。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克服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克服资本主义经济无序发展的状况,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战后,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综合国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远远走在社会主义国家前面,这样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三)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发展和增长过程不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也表现为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就产业结构来说,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即工业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上升到逐渐下降,总的方向是缩减传统工业,发展新兴的尖端工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迅猛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从第二产业中崛起了新兴的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群,并逐步成为主导性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就业结构也依次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倾斜。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它们的经济结构开始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倾斜与过渡。这种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对于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模糊阶级矛盾与缩小社会差别以及对于迟缓资本主义变革,都具有很难估量的作用。  (四)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具体地说:资产阶级表现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战后又形成了几个新的阶层,即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被称之为“行动的资本家”的高级经理阶层与高级专家官员阶层以及以巨额股息、利息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大大加强,中等资产阶级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无论在物质生产部门或非物质生产部门都出现了新阶层与新集团,如以熟练工人与技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人阶层,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阶层,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职员阶层,以“蓝领工人”为主体的体力劳动者阶层等;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在扩大。伴随以小业主、小商贩、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为代表的传统的中间阶层的萎缩,以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社会福利人员、文艺工作者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崛起。另外,其它的阶层与集团如知识分子社会集团迅速扩大,边缘阶层、流动阶层等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在阶级关系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人民资本主义”、“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等措施和手段,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阶级利益得到调整,在阶级利益与阶级意识方面的所谓“一体化”和“趋同化”在加强。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对作为传统革命主体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性形成挑战;在阶级关系方面的“一体化”与“趋同化”对于“两个必然”的实现也会带来消极与不利的影响。  (五)国家的职能与上层建筑的变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着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逐步转变到非强制性的政治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上。国家主要不是依靠强力,而是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宣扬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优越性来维持与巩固他们的阶级统治。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职能也大大加强,国家不仅掌握经济命脉和大量的国有企业,而且还通过经济、行政、立法、金融等手段来调节经济,通过社会福利措施缩小社会差距,保持社会的稳定,以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长治久安”。其次,从上层建筑与法制方面来看,资方阶级通过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度来保持政权的民主性与稳定性。在社会管理领域,国家法制比较完备,管理机制比较成熟。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和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无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与“长治久安”起着重要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行社会变革更加困难。  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五大新变化表明,由于新科技革命注入了活力,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由于资本扩张,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度过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更加稳定,更加具有活力。这确实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论断形成新的挑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新的困难。  二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新现象、新变化,同时也针对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出现的低潮,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一方面要正视这一现实,另一方面又要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坚信“两个必然”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更要顺乎历史潮流和时代的变迁,克服教条主义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变革传统的、过时的社会主义战略,提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路与新战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尽快走出低谷,再创辉煌。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路与新战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又要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资本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近500年的历史,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发展已有360年的历史。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经历了重重危机,又不乏成功的经验。它比社会主义的历史要长得多。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新科技革命,为它注入了活力;由于自我调整,缓和了社会矛盾;由于资本扩张,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确实已今非昔比。因此,那种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灭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盲目乐观的。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仍有余地,由于资产阶级统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资产阶级统治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阶级矛盾、阶级对立、贫富差距不仅不会克服,有时还会激化;它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始终不会改变;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增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总而言之,资本主义不管如何改头换面,它终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它终究要走向自己的终点,并为更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一点,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二)应当充分认识与估计当代社会主义所遇到的曲折与困难,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  由于受苏东剧变的影响,多数原社会主义国家改向换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运动也受到巨大冲击,有的改名易帜,有的不复存在。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确实处于历史的低潮。另外,以中国为代表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无论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是在经济实力方面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都不占优势。目前在资本主义在全球占绝对优势、并且大有“高歌猛进”的形势下,如果把世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胜利”是不切实际的。当然“社会主义失败”论也是没有根据的。社会主义毕竟是人类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是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历史潮流、一种历史趋势在它行进过程中,挫折、困难、甚至暂时的失利,都是不足为怪的,而它的历史大方向和总趋势最终是不会改变的。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对此必须充满信心,并能在低潮中做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三)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应负起历史责任,起到更加积极的表率作用。  总结与分析苏东剧变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的原因,除了资本主义的分化、瓦解、甚至颠覆、渗透这一外部原因外,自身的原因还是主要的。长期以来,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始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闭关自守、中央集权、单一的计划经济、民主法制不健全,所有这些导致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声誉,破坏了共产党的形象,使广大人民对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逐步丧失信心。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尽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示范作用与吸引力,这是适应资本主义新变化,实现“两个必然”的长远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的情况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中国也曾深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论在经济体制方面还是在政治体制方面都很滞后。近2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空前强大,人民空前富足,社会空前安定。世界人民从中国的发展中重新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  (四)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又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和“两个必然”的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使社会主义在当前的“两制”竞争中处于不利的态势。然而,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而不是教条地、墨守陈规地看问题。  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信作为人类最高理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大丰富、人的潜能得到最好发挥的社会主义,无论在任何方面都超过当代资本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遇到挫折与失败,那绝不是社会主义崇高理想与信念的失败,而是某一种曲解社会主义的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将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资本主义的合理成分,而充实、丰富自己,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而阔步向前。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变化,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担心害怕,它毕竟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列宁曾经说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的形式,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准备了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准备了机构与手段,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和社会主义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更近了。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技术、管理、甚至在民主法制等方面,应该把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用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看成为是全人类共有的经验、财富加以借鉴和利用,以便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在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尽快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表率作用。  可以坚信,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最终将殊途同归,由一种制度,即美好的、公正的、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统天下。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08年金融危机美国就以救助的方式收购过银行等的股份.资本国家讲究市场自由.国有经济占市场比例很低.和我国正好相反.国有经济一般只有调节资本运行的作用
既然是资本的,那肯定有经济“垄断”的作用,还有在生产方面投入大,资金足够。
当代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途径有:继承传统的国有企业;通过实行资产阶级的国有化,将私人垄断企业转化为国有企业;通过政府投资兴建国有企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发展;第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调节了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第四,促进了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第二,国家调节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间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衡;第三,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问题、贫困悬殊问题,不能消除贫困现象;第四,国家干预不能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产生了新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3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欢迎访问《》,本站是全国文章总量、访问总量最多的历史学科网站,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推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 &>>& >> 正文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转贴自:&|&点击数:&|&&|&更新时间: 07:52:00&|&审核者: ]
&&下载点数:0 点
3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
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从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为了摆脱“滞胀”,发展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总结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阶级关系、经济全球化趋势等方面。
本课的引言首先对二战结束之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做出说明,为谋求经济快速恢复和长足发展,各国纷纷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因而资本主义发展在战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建议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发展、放缓、衰退、“滞胀”、复苏、繁荣的曲折过程。第二,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经过了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发展历程。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但客观上,也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政策进行调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这一切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1)美国经济的发展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其经济发展可说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典型。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战后初期至9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成几个阶段,并找出各阶段发展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规律性。
①战后20年的黄金时期
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工业国,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尚未取得绝对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削弱欧洲的同时,却使美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有、更强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上鹤立鸡群,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据1948年统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4%,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数字),黄金储备占74.5%。在此基础上,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从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期。因此,这20年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
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美国在大战后期开始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随着市场的扩大,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二,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第三,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②经济的“滞胀”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在石油危机的诱发下,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过后,没有出现繁荣。加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形成了“滞胀”局面。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滞胀”是“停滞膨胀”的简称。通常出现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而引发的,它导致价格下跌,企业破产倒闭,资金周转不畅,信贷萎缩。但滞胀时期却出现物价持续上涨,信贷不断扩张的新特点。“滞胀”的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止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在这种情况下,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冒通货膨胀的危险;要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于是,“滞胀”成为困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顽症。美国不断寻求解救危机的对策,但似乎都未见成效。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初,里根上台后,才稍有改变。
③经济复苏和繁荣
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结果。
1980年11月,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他在日晚对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指出,美国经济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两位数字的通货膨胀率、失去控制的政府开支、高失业率和低生产率。因此,里根的复兴经济计划的四根支柱就是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紧缩通货。里根的计划,采纳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资产阶级广泛关注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精髓,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198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回升,美国回升的势头最快、最大。到里根执政的第二个任期,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的局面。但即使如此,美国财政赤字还是难以削减,由于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举借债,使美国国债总额有增无减。
90年代,克林顿上台以后,美国政府吸收了一系列新经济理论学派的观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在此期间,美国充分吸纳世界尖端人才,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罗斯福新政的改革内容,并与里根的改革、克林顿的改革加以对比,寻找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2)西欧经济的发展
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纳粹德国对欧洲的无情掠夺,以及以德国为工业中心的分工计划,严重破坏了欧洲历史形成的经济结构。经历战争浩劫的西欧各国呈现一派衰落破败景象。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恢复和重建国家经济生活的艰巨任务。但经过战后初期的重建和调整,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超过了战前的水平。20世纪50至60年代,也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①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建议教师对一些历史概念作出解释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西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第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的重工业在短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美援使西欧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第二,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社会改革: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政策调整: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建议利用插图《美国国会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讨论》对“马歇尔计划”作出说明:“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战后初期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因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先提出而得名。主要内容为: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复兴”战后经济,但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等。英、法、意、联邦德国等十七个西欧国家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订了双边协定。计划原定期限五年(),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
②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战后德国政局比较稳定。二战后,占领当局鼓励联邦德国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在德国实行政治改革。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第二,实行非军事化。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第三,政府扶持工业的政策。德国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得到了合理运用,促使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发展经济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第四,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确保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五,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第二目“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与二战前相比,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当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正确地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时代“改革”这一主题和特征,具有积极意义。建议教师补充“凯恩斯主义”“供应学派”“货币主义”等经济理论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不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缓和。第二,在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充足的物质条件改善各个阶层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以缓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第三,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三大产业的比例有了变化,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金融、商业和服务等部门的比重不断提高。
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这些变化有其根源,受客观规律支配,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地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但是,这些变化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建议:组织学生展开“自学讨论”,利用【探究学习总结】中的“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怎样认识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引导学生完成本目学习。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对于本课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美国航天发射中心》、《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汽车工厂》,结合对引言文字的阅读,请学生思考后作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战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首先由教师介绍美国的经济发展概况,解释相关概念,比如“滞胀”。引导学生从经济体制、科技革命的影响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去探讨经济发展的原因。接下来的“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部分,可以交由学生讨论自学。
最后一目“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的最明显特征是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有什么积极影响?它可以杜绝经济危机的发生吗?战后西方国家的阶级关系如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哪些方式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有没有消极作用?产业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调整?
最后的小结: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否能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制度固有的矛盾?引导学生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形成完整的认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时,将罗斯福、里根、克林顿三位执政时期对美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总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列表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人物罗斯福里根克林顿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紧缩通货。增加公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财政赤字;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开支。案例二在组织学生讨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为学生补充一些经济学派理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理论支撑:
凯恩斯主义──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脱颖而出,享誉世界。凯恩斯抛开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需求或总收入与消费和投资总和的平衡关系,从而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所谓的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所组成。他还把心理因素引入经济研究之中,指出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即生产水平),从而造成“非自愿失业”。为了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藉此扩大总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凯恩斯这一理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的结束。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了印证,或者说它对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迫不得已采取的非正统措施提供了理论上的认可。自此以后,凯恩斯主义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一直在资本中义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直到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各种新兴经济理论才应运而生。
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也称现代货币数量论或货币学派,它是50年代中期,首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提出的。随着6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的恶化,特别是70年代西方经济受到滞胀的困扰以后,弗里德曼的学说逐渐受到政府重视,在美、英等主要西方国家付诸实践,他因此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75年开始,西方七大工业国中有五个国家公开实行货币供应增长目标。现代货币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货币最重要”,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提倡实行“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政策。现代货币主义是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经济学派,它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一场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但是,现代货币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经济矛盾之后,渐渐在失业率、高利率、增长缓慢等方面暴露出新的矛盾。例如,美国采用现代货币主义政策,把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至1982年的约4%,其结果却创下了战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纪录和高利率纪录。
供应学派──供应学派(也译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以后才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所谓供应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供应学派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渐趋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等。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克林顿政府的改革措施,对美国经济有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改革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思路引领:改革旨在消除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答案提示:有效地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递减,出现盈余;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实现了美国经济有史以来持续增长。
2.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第三产业有什么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解题关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思路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的
答案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将大幅度上升。同时,第三产业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其范围在不断扩大,增加了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探究性学习总结】
1.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继续发展,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繁荣景象?
解题关键:科学技术革命、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思路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政策对经济干预的加强
答案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解题关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引领: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各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
答案提示: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请与同学探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解题关键: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思路引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
答案提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新形式,它和私人垄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它同样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制约的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经济依然会有周期性波动。“福利国家”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并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许敏海南省海口市海口实验中学)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节选)
“蜜蜂之寓言”是一首寓言诗,内容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价格大跌,依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改行。由此所得教训是: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
……因此我们可下结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说所根据的基础──即每年之产量乃决定于该年可用的天然原素、资本、以及劳力三者之总数量,实在是错误的。反之,这三者之总数量只规定了产量之最高限度;产量当然不能超过此限度,但若因为储蓄过度,以致供给过多,影响生产,则产量可以──而且真是──比此最高限度低许多。换句话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费限制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
──凯恩斯著,徐毓丹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里根日记(节选)
“(日:除短暂地任命大使外,全天都在给议员打电话,商谈经济复兴计划。……下午晚些时候,参议院传来消息说,我们的计划以89∶11票通过。然后,众议院以238∶195票通过了我们的经济复兴计划。我们获得了40位民主党议员的选票的支持。这是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政治上的成功了。……现在我们要执行经济复兴计划了──我们会成功。”
“(日:上午会见我们共和党的国会领袖们。他们对赤字深感忧虑,看来决心要我们必须从我们的计划──税收和防务开支──后退。而且他们看来不情愿赞成我们要求的预算削减……。”
“(日:10时15分,对美国商会会议的2000名代表发表了演讲。真够刺激的。他们十余次打断我的话。我正在谈论预算和我们的经济计划。”
“(日:在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上我们得胜了:69票对31票。罗素?朗给我们投了决定性的一票。……我已最终批准在3年中增加983亿美元的商业税和货物税,换取民主党答应在3年中在预算中削减2 800亿美元。”
“(日:花了大半个下午听关于赤字的一个阴沉沉的经济情况简要汇报,我们几乎没有机会作进一步的预算削减……”
──罗纳德?里根著,王辛华等译:《里根自传》
克林顿总统经济报告(节选)
美国的经济政策实际上一直在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之间徘徊,克林顿执政后,选择了以“行动主义”为原则,综合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各经济学派之长的“克林顿经济学”,从而促生了“新经济”的到来。
“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12年来,利益逐层渗透的经济理论在堆积如山的联邦债务上造成一种虚假繁荣。全国放任自流的结果使如此众多的美国家庭,甚至连双亲工作的家庭都不再为他们的孩子作提高生活的美国梦了”。
──陈宝森:《评克林顿政府国内外经济政策》,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
2.课文注释
福利国家的利与弊
在经济学家看来,通常所说的“福利国家”是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内容在内的一揽子政策目标的总称。“福利国家”名称的由来虽然很早,但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国家重建问题时才得以真正确立的。其时,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政府要向贫穷、愚昧、肮脏、疾病、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开战,也即要建立“福利国家”。1945年英国大选,英国工党吸收了“福利国家”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与此同时,英国战时首相、声望极高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却奔走于各大国会场上,为战后安排筹划。7月28日,正在波茨坦同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苏联主席斯大林举行峰会的丘吉尔得到了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的消息,他极为震惊却不得不接受了这一现实。实际上,丘吉尔的失败恰恰说明英国民众的政治成熟,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谁会为战后英国带来福利,而非英国在战后世界舞台上占据多大地盘。“福利国家”自战后英国起很快被西欧、中欧、北欧国家所接受,福利制度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出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然而,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福利制度有利也有弊,当务之急是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时,一定要从真正的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才能利得其法,趋利弊害。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美国“新经济”
从1991年3月到2000年2月,美国经济出现持续107个月的良好运行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种三高两低(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美国“新经济”。
战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暂时摆脱了三十年代那种严重的大萧条局面,但由于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对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新的危机,即“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由此走向没落。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利用供应学派理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美国逐步从“滞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然而,好景不长,日,美国迎来其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遭到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危机迫使里根政府在第二任期内调整经济政策,转而用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开支等手段来缓解危机,实际上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的主张。老布什上任后基本延续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然而由于其任期内发动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因此经济调整后的效果并未显现出来。1992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实施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借助以往历届政府的产业调整和新“知识经济”出现的优势,美国经济真正步入稳定发展时期,这就是美国“新经济”。
“知识经济”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与“知识经济”密不可分。有人认为“新经济”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知识经济。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经济就是一个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对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起关键作用是思想、创新和技术被用于经济所有部门的程度。
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为例。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新经济增长源,约占美国经济增长的40%。从微软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比较来看,微软是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 000亿美元的知识经济产业,而通用汽车公司则已经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却仅拥有400亿美元资产,它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一文不值。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它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什么是知识经济(新经济),有人曾举例说,知识经济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知识经济是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知识经济是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还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式。
经济全球化通常以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如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统一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规则为标志,促进全球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则以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区域内的市场统一和规则统一为标志,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区域联合的产生一般有两大动因,一是统一市场和原料,扩张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收益,如不断发展壮大的欧盟;一是为联合弱势经济体,共同抵御强势经济的进攻,如东盟。无论何种动因,区域化组织都会在本区域内实现自由流通,对外实行关税壁垒,并利用区域组织来规避全球化组织中一些不利于自身的条款,因此,区域组织的产生对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悖反。
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的要受这两种趋向的影响。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原本是政治军事盟友的欧洲国家成为美国最大的经济对手,美国在努力倡导建立全球经济体系的同时,也不得不从本国利益出发,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区域合作组织,并于1989年同澳大利亚等国筹建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充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发展不仅要服从本国自身的经济建设规律,更要受到全球普遍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从最开始就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之下,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因此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就更为深刻。
3.学术观点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动因
关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界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协调是美国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二,科技飞速进步,尤其知识经济的形成是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三,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凭借经济、军事、政治等综合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这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战后美国利用先进的军工科技,靠出售军火,甚至靠战争来推动经济增长也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美国民间劳动力中每一百人中就有20个人在经济上依靠国防部为生。
克林顿是“新经济”的创造者还是时代的“幸运儿”
克林顿任职的八年是美国经济良性运行的时期,包括“新经济”的大部分时期,但史学界对于“新经济”是否应归功于克林顿政府意见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历届政府产业调整、财经政策调整的结果,也是美国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产业化的结果,克林顿不过是恰逢其时的“幸运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克林顿就职后,实行了同里根和老布什政府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即克林顿经济学),改变了前两任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采用“行动主义”的政府干预方式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地说,克林顿的经济政策调整确实是面对其时之经济难题的较好选择,显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的出现是经过多年酝酿的,决不是克林顿一人之功,而且克林顿执政时期恰好是经济运行周期的峰顶,称其为“幸运儿”也不为过。
4.插图说明
英国考文垂大教堂
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包括市中心一座自14世纪起就巍然耸立的大教堂。战后重建考文垂,这座大教堂遗址受到严格保护,残存的钟塔和墙垣被视为国宝。新建的大教堂就矗立在废墟旁边。
5.参考资料目录
刘友发、张力军主编:《世界经济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张卫国主编:《知识经济与未来发展》,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戴维?S?兰德斯著,门洪华等译:《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杨炯译:《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保罗?萨缪尔森,萧琛译:《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著,钟笑寒等译:《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伟民、黄苏:《衰落还是复兴──全球经济中的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美]赫伯特?斯坦著,金清、郝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日]林直道著,朱绍文译:《战后国际通货危机与世界经济危机》,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袁康、胡承统:《新经济探析》,载《当代财经》2000年第9期。
郁建兴、周俊:《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池小平:《凯恩斯与凯恩斯主义》,载《集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曹丹、李卿燕:《美国“新经济”增长原因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2期。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
such_a_ma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