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已轻舟将过万重山山一句突出描写了什么

过万重山漫想_高二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
一、教学目标& &&&&&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 二课时 四、备课资料 1、& 作者简介 &&&&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 2、关于“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3、关于“三峡” &&& ①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黄鹤楼 &&&&&&&&&&&&&&&&&&&&&&&&&&& 崔颢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 &&&&&&&&&&& 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第一课时 &&& 一、题解: 1、&&& “万重山”DD李白《早发白帝城》 2、&&& “漫想”DD托物而言他 &&&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 1、&&& 词语积累: &词藻& 连绵& 耸峙& 啃噬& 端倪& 洪荒& 混沌& 追溯& 无恙 摧山坼地& 转瞬即逝 2、&&& 正音: & 夔门 kuí &耸峙& zhì&&& 侧 qī& 无恙 yàng & 篙工 gāo & &&抟 tuán&&&& 坼 chè&&&& 燧 suì&&& 翎 líng& &&端倪 nì 3、&&& 板书《水经注?江水》片断,理解三峡之奇、险
&&&& 三、介绍创作背景 &&&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DD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整山河,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DD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 &&& 3、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后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的提出扫清了思想上、认识上的障碍。有人担心搞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否定,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经济一旦动摇,将会危及其红色性质,因而不少人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项决定是前无古人的决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 4、1980年,党中央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宏伟策略,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建立了独具风格的经济特区,模仿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组建模式,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发了又一次众人关望、举世瞩目的“第一个”。 &&& 5、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帽子。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 &&& 6、在对待领土完整的问题上,邓小平在1982年初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 7、正因为有了以上大无畏的“第一个”,才有了下列众多的第一个具体尝试和成果: &&&&& 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 &&&&& 第一个私有企业的注册 &&&&& 第一个外商投资的申办 &&&&& 第一个下岗工人(失业) &&&&& 第一个股市开业 &&&&& 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 第一个安乐死的申请 &&&&& 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 &&&&& 第一个人体基因研究室的成建 &&&&& 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 &&&&& 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回归 &&&&& 四、分析本文的创作思路 &&&&&&&所见DD 奇、险&&&&&&所想DD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 1、& 久远的年代 2、简陋的工具 3、& 外界的干扰 4、& 认识的局限&&&&&&&收获――无数个第一个&&&&& &&&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鞯谋∥恚痈呱降娜笨谏斐黾傅拦馐缤扇松斐龇⒐獾氖直郏拷可仙衿娴纳省!焙汀拔颐堑拇蚰睦铮渴腔氐酵呕故鞘幌蛭蠢矗渴嵌槿氲馗故欠缮舷山纾课也恢馈!鄙柚昧颂然忻岳氲囊饩常鹑嗣堑腻谒肌U饩秃茏匀坏毓傻降诙糠值摹奥搿薄 &&&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那第一个,“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 5、6两节连贯、自然。 &&& 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接下来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 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 五、布置作业& 1、& 熟悉生字、词 2、&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歌颂什么? &②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 &&& ③这些漫想的文字可以分为几层?为什么? &&& ④这几层中各层的内部思路是怎样的? 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⑥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⑦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⑧第一个人穿过三峡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 &&& 1、2句是总写。 &&& 3、4句是具体写。 &&&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二、分析第二部分(3~9段)。 &&&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 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 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3段)。 &&& 学生读10~13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 &&& 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三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 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 五、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4、15段)。 &&& 1.学生读14、15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 明确:14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 15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 &&& 2.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 &&&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胜利的喜悦,他为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开拓三峡通道而自豪而喜悦。 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今天畅游三峡,观赏三峡奇景的喜悦,目睹当今建设宏图的喜悦和畅想美好灿烂未来的喜悦。 六、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七、布置作业& 1、& 做课后练习。 2、& 围绕“第一个”写一篇赞美“第一个”的杂感。 补充词语解释: 1、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2、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3、耸峙:高耸矗立。 4、啃噬kěnniè:①啃。马蜂啃啮花叶。②比喻折磨。这巨大的悲痛在啃啮着她的心。 5、端倪:①事情的头绪迹象。②边际。 6、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指远古时代。 7、混沌:①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避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②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③糊涂(常用来骂人)。 8、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9、无恙:①无灾祸。②平安;没有疾病。 10、摧山坼地:形容山倒塌、崩裂。 11、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 &&
过万重山漫想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5页免费7页免费17页免费2页¥1.0016页免费5页1下载券16页免费8页免费10页免费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页1下载券7页免费34页免费2页免费7页免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9分,每小题3分)三峡猿啼之谜江水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为什么“两..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9分,每小题3分)三峡猿啼之谜江水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
为什么“两岸猿声啼不住”呢?前几年,英国科学家波尔·杰丁通过到热带丛林实地考察,并用仪器测量,终于揭开了猿啼的秘密。每天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树梢上的时候,长臂猿的早晨大合唱便打破了森林的静谧,雄猿首先领唱,几分钟后,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阳升起时才结束。早饭后,合唱继续进行。波尔·杰丁发现,猿啼与它们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关。一般猿每隔两年产子猿,子猿长到七岁时,才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已经成熟的雄猿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发出求偶的啼鸣,直到邻近雌猿闻声进入它的地盘与其结成夫妻,建立家庭为止。这个家庭还有个规矩:未成熟的小雄猿在家中不许单独啼鸣,以免招来异性;当然,“父母”不在家时,小雄猿也会偷偷地叫上几声。建立家庭后的母猿仍会不断地啼鸣:一是为了保卫家庭的地盘和维护“一夫一妻”制而不许别人侵犯,二是为了呼唤离家子猿。?
说到三峡猿啼,有人认为猿声并非是两岸啼。?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自三峡七百里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当年李白过三峡,正是“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之时,故能听到不绝于耳的猿声。但是,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却写道:三峡的确多啼猿,但它们都生于南岸,而鲜见于北岸。史书中还曾记载,有人从南岸捉了猿放到北岸,猿非但不啼,还千方百计地逃回南岸去。由此认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应改为“南岸猿声啼不住”。为何猿声只在南岸啼呢?有人认为,三峡“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北岸巫山山脉是南北走向,正迎着北方寒风,山高林深,气温偏低,不适宜猿猴生长。所以,猿要逃回到南岸去。 “三峡猿啼”的根本问题,即“发出了啼声的是猿还是猴”。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世界上现有的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四种猿类,前两种分布在非洲,后两种定居在亚洲,其中在我国的长臂猿仅出没于云南、海南岛等地的林区。若由此看来,三峡上发出啼声的就不该是猿了。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1987年,中科院的一个考察组在错开峡西南大脚洞发现了一件长臂猿左侧下颌骨化石;其门齿、犬齿已脱落,前臼齿、臼齿保存完好,牙齿稍有磨蚀。与该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亚化石,这些动物骨骼的有机物质含量很高,与尚未石化的长臂猿下颌骨一致。此外,他们还从土层中找到骨簪和一些陶制品,经鉴定,这些陶制品和骨制品的文化性质与3000年前的川东大溪文化相近。由此证明,那一历史时期的长江三峡确实有过长臂猿的活动,李白并没有错将猴叫认作猿啼。7、文章末句“由此证明”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    )A.错开峡西南大脚洞发现了长臂猿下颌骨化石。B.与长臂猿化石一起出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亚化石。C.长臂猿化石及同期出土的骨簪、陶制品。D.长臂猿化石及同期出土的骨簪、陶制品,距今约3000年。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波尔?杰丁认为猿啼是建立或维护家庭的需要。B.清代学者认为猿啼只在南岸,有人认为北岸气候恶劣,不适宜猿的生长。C.长期以来,学者们经过对世界上四种猿类分布情况的研究,认定三峡无“猿”,李白听到的不该是猿声。D.中科院考察组对长臂猿化石的发现,可作为李白诗中“猿啼”的佐证。9、引用通常是为了证明作者观点。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对波尔?杰丁的考察发现,作者是赞同的。B.对清代学者和史书的观点,从“但是”一词,可见作者的青睐。C.引用长期以来学者们的观点,作者是为了提出三峡无“猿”的质疑。D.引用中科院的考察发现,作者意在证明三峡有“猿”,李白无误。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7、D(据后文“此”所“证明”的内容,D项对前文的概括全面、准确)8、C(文中有“若由此看来”一句,据此,C项的“认定三峡无‘猿’”,是作者据学者研究所作的推断,非学者的观点。)9、B(对“南岸说”,作者只客观引述介绍,未表明观点、倾向)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的后两句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的后两句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补充:要详细一点的
相同之处都是用空间与猿的关系来写诗人心情。万重山与巫峡长是特定的空间环境,置身其中的情感相当复杂。不同点正在于此:前者轻快,是猿声也阻挡不住轻舟的疾驶,后者悲苦,诗人停驻在巫峡里,或者说心停在里面了,被清猿啼叫所感,形成的凄苦情绪。
其他回答 (2)
一个心情愉快,节奏是欢快的,另一个则是忧伤的,低沉的
相同:三峡、轻舟、猿声,所描绘的情景是相似的
不同:诗人的心情不同,《早发白帝城》中李白的情绪是轻快、喜悦的;而后者是忧愁、悲哀的,从'泪沾裳"可以看出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中,诗人描述舟的运动选取的参考系是(  ) A.舟 B.船夫 C.岸 D.船上物_百度知道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中,诗人描述舟的运动选取的参考系是(  ) A.舟 B.船夫 C.岸 D.船上物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中,诗人描述舟的运动选取的参考系是(  ) A.舟 B.船夫 C.岸 D.船上物体
提问者采纳
舟的运动应是相对于山
由题意可知;故选;故诗人选取的参考系为山及两边的岸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舟万重山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