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饰贵在自然成是画家徐渭说的吗

徐渭诗歌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徐渭诗歌的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牡丹文化概说_市树市花_牡丹江园林绿化网
牡丹文化概说
加入日期: 10:57:23 查看人数:2808
牡丹文化概说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恿气(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引自《国花大典》编著:李保光1996.02)&&&&&&&&牡丹文化的概念与构成
一、牡丹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所有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成果,都是文化的内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随着花卉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不断被注入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了与花卉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以及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花卉文化。牡丹文化应是中国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牡丹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简单地说,它是与牡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二、牡丹文化的构成&&&&牡丹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诸如学术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实物文化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当然学术文化又包含哲学、宗教、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又包含许多学科。其特点是有文字载体,有著作传世。语言文字是学术所运用的工具,是学术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间文化,表现民间传说、社会风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载体。实物文化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建筑、雕刻以及各种文物等。因此,凡记述牡丹内容的类书、史料、专著、文集、笔记,题咏牡丹的诗词文赋、故事传说、小说、演义、传奇、书法、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图案、画谱、歌曲,以及以牡丹为题材的园林,各种欣赏活动(如花会、花展、书展、画展)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文化活动等等,均属牡丹文化的范畴。按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两大部分。&&&&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运用各种现代科学认识牡丹的自然属性,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合理开发利用牡丹资源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如各种栽培技术、品种选育技术、盆景与盆栽技术、药材生产与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利用习惯等,也包括各地在传统风土习俗中形成的对牡丹的各种认识和观念。&&&&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对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体作品,是诗歌、书画、音乐、雕刻、装饰图案、文学等艺术作品的总称,其中包括牡丹美学的内容。我国历代有关牡丹的诗词文赋、戏剧、小说、影视,书家书写的以牡丹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画家笔下的以牡丹为题材的山水花鸟画,宫廷与民间的建筑、家具雕饰,工艺雕刻以及牡丹专类园林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等等,均属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当然,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基于现代栽培技术基础上的大型花会、花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活动,就是科学技术、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引自《中国牡丹全书》第四编,总编著:篮保卿&&李嘉珏&&段全绪,主撰稿:王元明&&李嘉珏]
牡丹文化的发端与发展
一、牡丹文化的发端&&&&任何一种物质现象,只有经过人们的提炼、升华,注入精神和社会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文化。由于秦汉以前,牡丹、芍药不分,统称之为芍药,因而人们常常将牡丹、芍药的早期发展历史相提并论。其间经历了一个从药用、食用等实用阶段到观赏利用的过程。因而一部中国牡丹应用、栽培史,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牡丹文化史(李嘉珏,1999)。&&&&早期有关芍药(牡丹)的记载相当简略。如果从夏代帝相时在后苑种植芍药(牡丹)的传说(宋?虞汝明《古琴疏》)算起,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如果从《山海经》记述芍药(牡丹)的分布及《诗经》上的芍药(牡丹)诗算起,距今也有3000年左右。《诗经?溱洧》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谚,赠之以芍药”。说的是青年男女戏游于溱水、洧水之滨,在野地采上芍药(牡丹)花,作为信爱之物,表示惜别之情。《诗经》所反映的时代,是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芍药(牡丹)花进入了诗歌,当是牡丹芍药文化的起源。秦汉之际,牡丹、芍药均以药用植物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芍药进入了药物学。如果说此前的论据属于推断的话,那么,以记录两汉以来药物经验谈的《神农本草经》所反映的时代,作为中国牡丹文化的发端,也应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二、历史时期牡丹文化的发展&&&&两汉以后,中国牡丹文化的发展有了重大转折。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中表现了木芍药(牡丹),之后,北齐杨子华画牡丹极分明,牡丹发展到观赏阶段,并进入了艺术领域。隋代,隋场帝在洛阳西苑栽植牡丹,牡丹从民家栽培进入皇家园林。到唐代,唐玄宗令洛人宋单父在骊山下大片栽植牡丹,当时牡丹经宋单父的精心培育,已变异千种,红白斗色。牡丹开始涉足花卉园艺学。唐代牡丹诗词大量涌现,成为诸多文藿车闹匾獠模淮踊始以傲帧⑺饺苏诘剿旅淼拦郏薏还慵又种玻淮又磷鹛熳印⑽娜搜攀康狡矫癜傩眨薏灰孕郎湍档の质拢嬲恰盎苯诙┏恰!在大唐盛世,花期赏牡丹成为盛大节日,牡丹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高潮,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辉煌浓重的一笔。牡丹“国色天香”由此誉满天下。到北宋,洛阳牡丹盛极一时,不仅牡丹诗词长盛不衰,而且还留下了由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洛阳牡丹记》。这部文词优美,带有文学色彩的园艺学著作及随后的谱录,不仅对中国牡丹的发展,而且对中国花卉园艺学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以洛阳为中心的牡丹文化的发展又形成一个高潮。此后,四川、成都、天彭牡丹花事活动也曾形成高潮。明清时期,各地牡丹栽培又日渐繁盛,形成了众多的栽培类群,并曾正式冠之以“国花”之名。安微亳州、山东菏泽及国都北京,先后出现赏花高潮。而从宋代以来,散见于各类著作中,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民风民俗等以牡丹为主题的文化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以牡丹富贵吉祥为题材的各类绘画、手工艺品(如刺绣、剪纸)以及各种雕饰等,更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牡丹文化的发展&&&&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牡丹事业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牡,丹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有着以下特点:一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牡丹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牡丹作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散发着新的时代气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具体体现;二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牡丹与各种文化载体的关系更加密切,以牡丹为题材的各种文艺创作更加繁荣。影视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在文化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有剧作家吴永刚将明代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秋翁遇仙记》,并搬上银幕,常映常新。近期有由蓝保卿策划,宣奉华、王建国、张纯俭等撰稿的《中国牡丹》电视系列专题片,集中了阵容强大的创作队伍,著名女作曲家雷蕾谱写插曲,著名女作家张抗抗撰写《花王之歌》歌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专家雅坤、方明播讲,使其达到了画面美、解说美、音乐美、歌词美的综合艺术效果。10集电视片,各集独立成章而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把观众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而书法、绘画、摄影、雕刻等牡丹艺术,也是异彩纷呈,艺术家从不同的视角向民众奉献着美的享受。由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策划,崔子范主编,于1999年面世的《国色天香一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作品集》,就是颗令人百赏不厌的宝珠;三是牡丹产业化进程加快,牡丹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地的牡丹花会,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而河北柏乡县、山西古县利用古牡丹举办花会,也别开生面,很有特色,形成了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经济文化活动;四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陆续问世,如&&&&由王莲英主编的《中国牡丹品种图志》,由李嘉珏主编的《中国牡丹与芍药》等,都反映了当代中国牡丹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五是对中国牡丹文化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除先后出版了各种牡丹画谱、摄影集、牡丹诗词赏析等著作外,探讨历代牡丹文化现象与阐述牡丹文化内涵的论文与著作开始出现。由温新月、李保光主编的《国花大典》、李嘉珏主编的《中国牡丹与芍药》及李清道等主编的《洛阳市志?牡丹志》等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总的看来,中国牡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在反映花卉文化现象的中国花卉文学、中国花卉画、中国花卉工艺品与装饰艺术、中国花卉食品、中国插花艺术、中国花卉疗法等中国花卉文化门类中,牡丹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牡丹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文化象征寓意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及各种艺术形式中常常采用各种手法,如隐喻、象形,谐音等等,表达人们生活和思想中某种特定的象征或寓意,进而表达人们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愿、向往和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手法,是人类运用积极而丰富的想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的结果。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爱伯哈德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写了一本《中国文化象征词典》①,其原名是《中国符号辞典――隐藏在中国人生活和思想中的象征》。作者在该书的《导论》中引用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人的象征语言,以一种语言的第二种形式,贯穿于中国人的信息交流之中;由于它是第二层的交流,所以它比一般语言有更深入的效果,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隐含的东西更加丰富。”“他们形成了一个运用象征形式的社会。这种表达方式由于习惯而得到加强,并且将个人与公共秩序和道德结合在一起。”这是外国学者对中国象征文化的概括性认识。在W?爱伯哈德的著作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对中国牡丹及其他花鸟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描述。&&&&实际上,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植物,其基本象征意义早在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深化。“象征”这个词在古希腊的原始意义是一种识别标志,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特别在艰难的岁月,象征作为一种执著的希望,一种向往的符号,就特别为人们所看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更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一)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后李正封又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二)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牡丹花姥紫婿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①,他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明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姻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他也称牡丹为“富贵花”n清代菏泽赵世学写《牡丹富贵说》,他写道;“吾观牡丹一花,谷雨开放,国色无双,有独富焉,群芳圃中孰堪比此艳丽者乎?”“即以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实亦隐逸者也”。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应当提到,在旧社会,“富贵”二字似乎是剥削阶段拥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其实,“富贵”二字本身并不为剥削阶段所占有。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动力的。至圣先师孔子说:“不仁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只反对为富不仁,鄙视用不仁手段攫取富贵,并不将富贵视为邪恶与异端。实际上,在后面提到的民俗文化中,富贵二字应用相当广泛。牡丹被赋予富贵的品格,恰恰是牡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本质内涵。在旧社会,穷苦的劳动群众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能够富裕起来,追求富裕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历经苦难,痴心不改。今天,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出路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牡丹,正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期盼与追求。&&&&(三)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在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中,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倍受称赞,认为她“不特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正如《牡丹之歌》所歌颂的那样,她真正地表现出“把美丽献给人间”,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除此以外,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象征。在西北广为流传的民歌――“花儿”,“花儿”指的就是牡丹,也是对唱双方中,男方对女方的称呼。&&&&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牡丹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
中国民俗文化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吉祥文化、喜庆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由于牡丹的富贵吉祥的文化象征意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除了一些重要的观赏游园活动外,牡丹的绘画以及由牡丹组成的各种花纹图案,就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装饰、衣物服饰、生活用品、流通货币、窗花剪纸等等。色彩鲜艳的牡丹花,热烈奔放,欣欣向荣,绣在新人的被面上,张贴在门窗、粮囤上,多么使人感到喜庆和欢乐!也由此反映出牡丹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各族人民群众之中。&&&&民俗文化有多种形式。历代盛行的牡丹花会与各种赏花活动,可以说是一幅幅绝妙的风俗画卷,是民俗文化的充分展示。此外,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当密切的吉祥符(或称符瑞,吉利画)是中国人用具象的画样来表征抽象的理想、意愿和情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历代中国吉祥符因能反映时代的、民族的精神,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迎合人们趋吉避凶、厌恶近善的心理而受到青睐。各式各样象征吉祥美好的图案结合,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绘画、建筑、民间美术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信仰生活,成为中国人视吉祈福的“护身符”。在诸多的组合图案中,牡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由陈辉、黄战生编著的《中国吉祥符》一书,收录了286幅吉祥符构图,其中由牡丹构成的吉祥符20幅,约占6.9%。这些吉祥符中,主要表现如下的寓意:①由盛开的牡丹单独构图。以牡丹为百花之王,国色天香,为一国之选,寓意尽善尽美,独领风骚;②凤凰与牡丹组合成“凤戏牡丹”。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寓意天下太平,繁荣昌盛;③梅花、牡丹、海棠组合,称为“春花三杰”,寓意人杰地灵;④牡丹与枸橼组图。牡丹寓富贵,“橼”与“缘”同音双关。因为牡丹盛开,枸橼结果,象征姻缘美满,夫荣妻贵;⑤牡丹与公鸡组图。“公”与“功”同音双关,鸡鸣报晓,“鸣”与“名”同音双关。寓意功名利禄俱得;⑥牡丹、海棠、玉兰花组图。因“玉棠”与“玉堂”同音双关,寓荣华富贵之意;⑦牡丹与竹组图。因中国农历新年以竹竿除邪恶保平安,竹寓平安。该符样寓意富贵平安;又牡丹与月季组图,由月季别名长春花,该符样寓意富贵长春;牡丹与蔓草组图,蔓草为中国古人心中吉祥草,“蔓”与“万”谐音双关,寓意富贵万代;⑧牡丹与芙蓉花组图,“芙”同“富”,“蓉”同“容”,寓意福禄双全,大富大贵;⑨牡丹与猫组图。“猫”与“耄”谐音双关,寓长寿,牡丹正午盛开,寓旺盛。该符样寓意富贵长寿,老当益壮;又牡丹与一对白头翁组图,白头翁为长寿鸟,构成“白头富贵”,寓意夫妻白头偕老,富贵长命。&&&&[引自《中国牡丹全书》第四编,总编著:篮保卿&&李嘉珏&&段全绪,主撰稿:王元明&&李嘉珏]
牡丹的文学艺术氛围和美学特证
由牡丹本身所表现的内在美、素质美,曾引起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和陶醉,尽其才华为之描绘和讴歌,涌现出数以千计的以牡丹为题材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以及各种绘画和艺术品。众多的牡丹诗词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构成了牡丹文学的基础。唐、宋两代及其以后的一些文学巨匠留下的牡丹诗文,至今仍散发出光彩。牡丹诗文内容广泛,诗人常常借物咏志,借古喻今,不少诗篇思想深邃,表达了诗人执著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有些诗文还带有一些哲理上的思考。如“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花好,使游人若狂;而牡丹花期的短暂,也使人若狂,莫失良机,争相观赏,甚至夜间掌灯观看。明?谢肇J《五杂俎》中写道:“人生看花,情景和畅,穷极耳目,百年之中,能有几时?”由花的短暂,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容易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并可能产生这样两种结果:一是花天酒地,及时行乐;一是催人奋进,不负年华。后者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今天应该发扬光大的。而牡丹的自然美,又给人以熏陶,给人以信心和力量。“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白居易《移牡丹栽》)。这种“百处移将百处开”的精神,正是作者所赞扬的一种顽强战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徐凝《牡丹》)。这首诗描写牡丹有如喷薄欲出的朝阳能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心。&&&&牡丹花朵硕大,端庄秀丽,气味芬芳,是画家善于表现的题材。从东晋牡丹入画以来,以牡丹为题材的绘画艺术不断有所发展。唐代牡丹初名于天下,画牡丹者日盛。据董道《广州画跋》记载:唐代画家“边弯所画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五代南唐时徐熙所画牡丹,堪称当时花鸟画中一绝,他创造了叠色渍染法,落墨较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意趣生动,使牡丹内在美得到充分体现。明代画家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是当时的创举。他所作水墨写意,泼辣豪放,一扫前人呆板造作之气,使其所画牡丹更具强烈的表现力。清初花鸟画家恽寿平,所画牡丹润秀清雅,自成一体。当代画家众多,人才辈出,在艺术上有着更多的创造。&&&&牡丹五彩摈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花型,沁人肺腑的香气,硕大花朵上丝绢般的花瓣所表现出的风韵,给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而诗歌、绘画及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再创造,又使牡丹的自然美得以升华,从而表现出内涵更为丰富的艺术美,并以各种艺术形式使其形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长驻。对于牡丹文化中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思考,使其更加发扬光大。&&&&[引自《中国牡丹全书》第四编,总编著:篮保卿&&李嘉珏&&段全绪,主撰稿:王元明&&李嘉珏]
牡丹花卉园艺学内容丰富
牡丹的栽培应用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它涉及到生物学、育种学、药物学、园艺学、造园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其中又以花卉园艺学的内容最为丰富。&&&&牡丹最早的应用主要是药用。时至今日,牡丹根皮――“丹皮”在中草药中仍居于重要地位。以药用植物最早记载牡丹的当推《神农本草经》。该书为秦汉人托名“神农”所著,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隋书?经籍志》中的《素问》、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从药用植物角度记载牡丹的。1972年在甘&&肃武威柏树乡发现的东汉墓葬医简中,已有牡丹用于“血瘀病”的处方。可见,牡丹文化中,早就含有药物学的内容。&&&&千百年来,牡丹得以千姿百态,美名远扬,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牡丹易于产生变异的生物学特性。而牡丹由山野迁入田园、庭院,由野生变为栽培是其得以产生变异的基本条件,这是牡丹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使牡丹的生物学特性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花朵由单瓣、半重瓣变为重瓣,以至出现台阁花;花色也由少数几种颜色演变成九大色系;品种由几十种,发展到数以千计。经过花农的长期实践和园艺学家的深入总结,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牡丹栽培技术。其中用芍药根嫁接牡丹花、花朵染色法等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对花卉园艺学的重要贡献。而早期的栽培经验总结,主要是由文人参与其事。这也是中国花卉文化的一大特点。由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洛阳牡丹记》,不仅记述了当时全国牡丹的分布,洛阳牡丹成名的原因,记载了优良品种,而且记述了牡丹品种的来历、命名原则、育种方法、演化规律、栽培技艺以及赏牡丹的民风民俗等,这样将牡丹栽培与牡丹文化结合起来的创作方法,也是古代花齐园艺学著作的重要特色。这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今后研究中国牡丹栽培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从唐玄宗令宋单父在P山植牡丹万本,建牡丹园以来,中国各地引种、栽植牡丹的活动,培育新品种的活动,搜集各地名品建设牡丹专类园的活动,长盛不衰,以至在甘肃中部由汉、回、东乡等各族农民群众创建的农家牡丹园,星罗棋布,形成一道富有陇原特色的亮丽风景。&&&&[引自《中国牡丹全书》第四编,总编著:篮保卿&&李嘉珏&&段全绪,主撰稿:王元明&&李嘉珏]
牡丹发展是太平盛世的完化现象
牡丹栽培事业的发展与盛衰,与国家兴亡有着密切的关系。宋?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写道:“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t《名园记》之作,于岂徒然哉!”园林及花卉栽培事业犹如国家政治、经济的晴雨表,国家安定繁荣,事业随之兴旺,国家动乱衰败,事业则随之凋蔽。牡丹的兴衰可见一斑。&&&&国运昌,牡丹兴。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牡丹不仅仅是人们欣赏的对象,而且会在经济市场上成为真正的富裕之花。作为牡丹王国的中国,今后新奇品种的增多,种植范围的扩大,栽培知识的普及,应用范围的广泛,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发展,是必然的。牡丹进入现代商品生产,必然在国内外市场扮演新的民间花使的角色,成为联系人们精神生活与国际活动的一个多彩纽带。中国人民大学谢稻教授《题赠洛阳牡丹》诗是对这一现象的精辟概括:“洛阳牡丹花,兴衰记岁华。本是民间种,不属帝王家。寻根轩辕地,结彩洛神霞。雍容昔今胜,香泽惠天涯”。&&&
中国牡丹之最
文化象征寓意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及各种艺术形式中常常采用各种手法,如隐喻、象形,谐音等等,表达人们生活和思想中某种特定的象征或寓意,进而表达人们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愿、向往和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手法,是人类运用积极而丰富的想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的结果。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爱伯哈德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写了一本《中国文化象征词典》①,其原名是《中国符号辞典――隐藏在中国人生活和思想中的象征》。作者在该书的《导论》中引用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人的象征语言,以一种语言的第二种形式,贯穿于中国人的信息交流之中;由于它是第二层的交流,所以它比一般语言有更深入的效果,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隐含的东西更加丰富。”“他们形成了一个运用象征形式的社会。这种表达方式由于习惯而得到加强,并且将个人与公共秩序和道德结合在一起。”这是外国学者对中国象征文化的概括性认识。在W?爱伯哈德的著作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对中国牡丹及其他花鸟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描述。&&&&实际上,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植物,其基本象征意义早在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深化。“象征”这个词在古希腊的原始意义是一种识别标志,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特别在艰难的岁月,象征作为一种执著的希望,一种向往的符号,就特别为人们所看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更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一)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后李正封又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二)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牡丹花姥紫婿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①,他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明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姻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他也称牡丹为“富贵花”n清代菏泽赵世学写《牡丹富贵说》,他写道;“吾观牡丹一花,谷雨开放,国色无双,有独富焉,群芳圃中孰堪比此艳丽者乎?”“即以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实亦隐逸者也”。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应当提到,在旧社会,“富贵”二字似乎是剥削阶段拥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其实,“富贵”二字本身并不为剥削阶段所占有。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动力的。至圣先师孔子说:“不仁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只反对为富不仁,鄙视用不仁手段攫取富贵,并不将富贵视为邪恶与异端。实际上,在后面提到的民俗文化中,富贵二字应用相当广泛。牡丹被赋予富贵的品格,恰恰是牡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本质内涵。在旧社会,穷苦的劳动群众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能够富裕起来,追求富裕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历经苦难,痴心不改。今天,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出路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牡丹,正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期盼与追求。&&&&(三)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在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中,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倍受称赞,认为她“不特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正如《牡丹之歌》所歌颂的那样,她真正地表现出“把美丽献给人间”,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除此以外,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象征。在西北广为流传的民歌――“花儿”,“花儿”指的就是牡丹,也是对唱双方中,男方对女方的称呼。&&&&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引自《中国牡丹全书》第四编,总编著:篮保卿&&李嘉珏&&段全绪,主撰稿:王元明&&李嘉珏]
中国现代牡丹学术研究之最
芍药属(Paeonia)共分为三个组,即牡丹组(Sect.&Moutan)、北美芍药组(Sect.&Onaepia)和芍药组(Sect.&Paeonia)。其中牡丹组(Sect.&Moutan&)为我国特产,据最近沈保安先生在由药用植物分类学家肖培根院士主编的《时珍国医国药(月刊)》杂志2001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芍药属牡丹组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与修订”论文记载,除洪德元先生对洪涛先生发表的延安牡丹和保康牡丹提出异议的杂种以外,中国牡丹组植物共有8个种,7个亚种,在这15个不同等级分类群中,现仅有四川牡丹、紫牡丹和栽培种牡丹(实际是一个复合体)由外国人命名以外,其余12个分类群均由中国人命名或升级命名。因此,我们对中国牡丹学术研究之最进行了整理,现将其中主要部分发表如下:&&&&第一位对中国牡丹进行科学分类和全面记载的中国学者是方文培先生。共记载有6个种。(在1958年第四期《植物分类学报》发表)。&&&&第一位发现并发表地道药材药用牡丹的中国学者是沈保安先生。沈保安先生早在1984年就采集药用牡丹标本、研究鉴定出药用牡丹是一个不同于芍药属其他种的新分类群,并于1988完成了药用牡丹新分类群论文写作(沈保安先生处保留有洪德元先生1988年关于该新分类群书信),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在《植物分类学报》及时发表。其后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常用中草药》(1991年10月)以牡丹新变种发表(有拉丁文描述)。至1992年洪涛先生发表了杨山牡丹后。沈保安在洪德元先生(《植物分类学报》主编,原文下有相关注解)的指导下作为杨山牡丹的种下级药用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var.&lishizhenii&B.&A.&Shen,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报》1997年第4期。&&&&第一位深入研究中国野生牡丹(第一作者)的中国学者是中国林业科学院的洪涛先生。1992年以来在发表的三篇中国野生牡丹研究系列论文中记载了数个牡丹组植物新分类群,主要有杨山牡丹和稷山牡丹。&&&&第一位以美国地理学会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中国牡丹组植物(主要人员)的中国学者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先生。发表数篇牡丹组植物分类论述和新分类群。主要有卵叶牡丹和圆裂四川牡丹。&&&&第一位发现安徽巢湖银屏山野生牡丹为新分类群的中国学者是沈保安。沈保安1988年4月开始去安徽巢湖考察野生牡丹,发现其是一个不同于芍药属其他种的新分类群,并于1996年将此情况以通讯方式告诉了北京一位教授。沈保安已将其作为一个新分类群等级发表在由药用植物分类学家肖培根院士主编的《时珍国医国药(月刊)》杂志2001年第四期上。学名为银屏牡丹Paeonia&yinpingmudan&(D.&Y.&Hong,&K.&Y.&Pan&et&Z.&W.&Xie)B.&A.&Shen&&&&第一位由中国植物分类学学者出版的牡丹专著(主编)是李嘉珏先生。李嘉珏先生1998年主编出版的《中国牡丹与芍药》一书对牡丹组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和详细论述。&&&&第一位对牡丹组植物提出杂种异议(第一作者)的中国学者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先生。洪德元先生对洪涛先生发表的延安牡丹和保康牡丹提出了杂种异议。&&&&第一位发现并采集卵叶牡丹模式标本的是邱均专先生,该种的种加词qiui就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第一位对牡丹组植物分类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的中国学者(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先生。(发表于1999年《植物分类学报》)&&&&第一位对中国牡丹组药用植物进行全面论述的中国学者是沈保安先生,沈保安先生在1997年第十一期《中草药(月刊)》杂志上发表了“中国芍药属牡丹组药用植物资源与分类鉴定”论文,阐述了该组各种植物的主要鉴定特征、产地、药用部位及功效。&&&&第一位对中国牡丹组植物进行全面研究和公正修订的中国学者是沈保安先生,沈保安先生在由药用植物分类学家肖培根院士主编的《时珍国医国药(月刊)》杂志2001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芍药属牡丹组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与修订”论文,对特产于中国的芍药属牡丹组(Sect.&Moutan)植物重新进行了分类鉴定研究,对以往文献中混淆和错误进行了公正修订,共计有8个种,7个亚种,其中包括5个新等级,3个新组合(除洪德元先生对洪涛先生发表的延安牡丹和保康牡丹提出异议的杂种以外)。阐述了该组各种植物的主要鉴定特征、产地、药用部位及功效,并重新编出了中国芍药属牡丹组植物分类鉴定检索表。&&&&第一批发表论文提出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是复合体的中国学者,主要有洪涛、张家勋、李嘉珏、赵文忠、李明端先生(他们在1992年一篇论述中认为:“Paeonia&suffruticosa&Andr.为栽培牡丹品种群的统称。”,后来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裴颜龙先生于1996年写出“牡丹复合体的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先生也在1998年一篇论述中的第一句提出“紫斑牡丹是牡丹复合体(Paeonia&suffruticosa&complex)中一个自然的野生类群。”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学者也认为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是牡丹组数种植物的复合体。&&&&第一位对紫斑牡丹澄清混淆并正确升级为一个种的中国学者是沈保安先生。沈保安先生在由药用植物分类学家肖培根院士主编的《时珍国医国药(月刊)》杂志2001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芍药属牡丹组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与修订”论文中,对紫斑牡丹Paeonia&linyanshanii(S.&G.&Haw&et&L.&A.&Laeuner)B.&A.&Shen进行了澄清混淆和正确升级,论证了洪涛等先生在《植物研究》1992年第3期第234页图4发表的Paeonia&rockii&(S.&G.&Haw&et&L.&A.&Lauener&)&T.&Hong&et&J.&J.&Li,实际上就是太白山牡丹Paeonia&linyanshanii(S.&G.&Haw&et&L.&A.&Laeuner)B.&A.&Shen&subsp.&taibaishanica&(D.&Y.&Hong)B.&A.&Shen的模式图,而根本不是真正的紫斑牡丹Paeonia&linyanshanii(S.&G.&Haw&et&L.&A.&Laeuner)B.&A.&Shen。洪涛等先生在《植物研究》1994年第3期第239页图1发表的林氏牡丹Paeonia&rockii&subsp.&linyanshanii&T.&Hong&et&G.&L.&Osti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紫斑牡丹Paeonia&linyanshanii(S.&G.&Haw&et&L.&A.&Laeuner)B.&A.&Shen。&&&&引自(中国牡丹学术研究网,)作者:李春月
牡丹四大名种考
姚黄、魏紫、欧碧、赵粉、习称牡丹四大名种。《瓶史》中也讲过牡丹四大名种,指的是黄楼子,绿蝴蝶,西瓜瓤,舞青猊,唯知者不多。经考证,黄楼子即姚黄,绿蝴蝶即欧碧;而西瓜瓤与舞青猊,现已难寻觅了。&&&&约在1200年前的唐代开元盛世,牡丹由药用植物成为观赏名花,开始兴旺起来。由唐至宋,牡丹中号称洛阳花的,都是复瓣,其品种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那时的花园中已很少栽植单瓣品种。据《花镜》载:姚黄产于姚崇家、魏紫产于魏相家。姚崇是唐玄宗的丞相,魏相是汉宣帝的丞相,都是中国史上有政绩的贤相。丞相家里培育出一种名花,本属常事;但两人相隔千百年,按牡丹栽培史看,魏紫培育于汉代就成为问题了。所以,还是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讲述的魏紫来历较可靠。他说:五代时,砍柴人从寿安山挖来牡丹、卖给宰官魏仁溥家。原来此魏非彼魏。宋诗有“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惜买繁华。”说明姚黄、魏紫成为名贵品种,已是千年以上的事。明末东台举人徐述夔不满清王朝的统治,曾作紫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因被害。今墓在石湖,世称紫牡丹诗人。欧碧的历史也有800年,其名见于南宋陆游的《天彭牡丹谱》。《墨庄漫录》记载:“洛中花工,宣和(宋徽宗年号)中以药壅白牡丹,次年开花为浅碧色,号欧家碧。岁供禁府,价在姚黄上。前人对绿色牡丹,命名不一,似皆同物异名。《群芳谱》论述:“碧花一名欧碧,另有绿色品种―─绿萼华,又名佛头青、鸭蛋青、绿蝴蝶。”《花镜》说“佛头青一名欧碧,绿蝴蝶一名绿萼华。”现代人称这类绿牡丹为豆绿。《亳州牡丹史》载:“八艳妆,盖八种花也。中有绿花一种、色如豆绿,真为异品。”可能豆绿之名,即出于此。今人王世瑞在《牡丹名品简介》中说:“豆绿又名欧碧,为洛阳城古老品种。开候较晚,瓣质肥润透明,犹如碧玉。”足证古之欧碧,即今之豆绿。赵粉在四大名种中最年轻。据《桑篱园牡丹谱》中记载:“赵粉是将冰凌罩红石(一名童子面)从洛阳移至曹州赵氏园培育而成。芳香浓郁、善于着花,具有单瓣半重瓣,重瓣3种花型,有的3种花型同生一树。”由于它的优点特别显著,所以不胫而走,声誉大震。&&&&牡丹四大名种的识别法见下表:&
圆锥形,圆尖绽,口乳黄
重瓣楼子,外层二三轮20余大瓣,内层突起
初开乳黄,盛开黄白
稀大深绿,背而灰绿
重瓣平头,外二轮10余大瓣,内层卷褶,多旋心
粉紫,基部黑紫晕斑
稀小质厚,背灰绿有晕
圆形长圆尖
重瓣楼子,圆球形喜阴
初开绿色盛开绿色白
碎小短肥,绿色带紫
单瓣,外10余大瓣内细长
平头;半重瓣、3~4轮大瓣内锥瓣平头,重瓣,外10余大瓣,内细长楼子初开嫩粉近谢粉白
稀白瘦绿有光泽
牡丹花名拾趣
以数字而命名&&&&一捻红、二乔、三变赛玉、四旋、五彩云、七蕊、八宝香、九萼红、十样锦、十八号、一百五、千心黄、万花一品。&&&&按颜色而命名&&&&脂红、豆绿、夜光白、朱砂红、白素素、大棕紫、晨红、泼墨紫、沙白、御衣黄、深黑紫、芙蓉白、种生黑、种生紫、大叶黄。&&&&就人物而命名&&&&西施、昭君出塞、杨妃醉酒、嫦娥奔月、二乔、文公红、飞燕红妆、少女妆、淑女妆、杨妃出浴、洛神、观音面、绿珠坠玉楼。&&&&借花名而命名&&&&似荷莲、瑞兰、黑花葵、银边玫瑰、石榴红、胜荷莲、甘草黄、桂花黄、梨花雪、合欢娇、竹叶球、小桃红、红莲、迟蓝等。&&&&以珠宝而名&&&&冠世墨玉、璎珞宝珠、八宝香、蓝田玉、红宝石、元瑕玉、蓝宝石、玛瑙红、珊瑚台、玛瑙翠、紫玉、脂玉、玲珑塔、玉含金、紫如意。&&&&以吉祥宝贵而命名&&&&大富贵、吉祥红、大红袍、状元红、玉楼春、锦袍红、祥云、锦上添花、富贵红、观音面、云芳、紫如意、玲珑塔、醉鸳鸯、粉盘托桂、金玉玺。&&&&以姓氏而命名&&&&姚黄、魏紫、刘师阁、赵粉、胡红、王红、宋白、苏家红、李园红、赵紫、鲁粉、左花。&&&&以动物而命名&&&&洛阳红、彭州紫、延安红、云南粉、四川白、襄阳大红、梅州红、丹州红、陈州紫、洛阳春、青州红、神农花脸、成都白、岳阳红、绍兴春、丹景红。&&&&以动物而命名&&&&花蝴蝶、银狮子、醉鸳鸯、雀好、瑞玉蝉、青龙卧墨池、白鹤卧云、鹦鹉戏梅、六对蝉、粉鹅毛、鹤翎红、鹿胎花、杜鹃红。&&&&以景致而命名&&&&昆山夜光、瑶池贯月、凌花晓翠、雨过天晴、乌龙集胜、彩云映日、蓝海碧波、山花烂漫、青山卧雪、梨花雪、雨后风光、中秋月、玉楼春雪、花红迭翠、汉宫春。&&&&(引子《牡丹大观》编著:刘翔&&徐晓帆)
名人与牡丹(1)
牡丹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居有很高地位,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皇帝贵族无不喜欢牡丹。他们不仅爱花、赏花、宴花、结花、拜花,而且种花、插花、写花,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隋炀帝与牡丹&&&&640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建都洛阳并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奇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红、&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矫等名贵品种。”在皇家园林中,大量地种植牡丹,可见隋炀帝对牡丹的喜好。&&&&杨贵妃与牡丹&&&&杨贵妃尤好牡丹。唐开元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开元花本记》中载:“杨国忠以贵妃专宠,上赐以要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这里“专宠”两字即道出杨贵妃对牡丹珍爱的程度。&&&&武则天与牡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并州文水县人。&&&&在历史上曾有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将武则天描写成一个暴君。其实不然,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并且尤好牡丹。据舒元舆《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正说明了武则天的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且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许多品种,因此,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到都城来。&&&&后来,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时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来,是合乎常理的事。&&&&欧阳修与牡丹&&&&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善散文、诗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这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员院,遍植牡丹日盛于世。欧公大为感动,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周师厚与牡丹&&&&周师厚,字敦夫,鄞(今浙江省鄞县)人。皇&&进士,官至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周师厚于神宗熙宁3月路过洛阳,“精蓝名圃,赏及牡丹”。元丰四年,又一次来到洛阳时,他看到李德裕《平泉花木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及范仲淹的花谱,就按照这些文字记载,在洛阳各处寻讨不同的花品,元丰五年二月写成《洛阳牡丹记》。&&&&陆游与牡丹&&&&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宋代杰出的诗人、史学家、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在四川彭县的丹景山及当地民间,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大抵花品近百种”。后来,他著了一本《天彭牡丹谱》。&&&&刘禹锡与牡丹&&&&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祖籍中山(河北定县),曾任洛阳太子宾客,又称刘宾客。唐代伟大的诗人。在他众多的诗中,有许多赞美牡丹的,其中以《赏牡丹》驰名天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在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卞氏大参公与牡丹&&&&卞氏大参公,号济之,苏州枫桥人,宋代官陕西参知政事。为官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宋末,元人入侵,南宋败亡,乃隐退姑苏城,后来为避世乱,全家迁至盐城东溟镇(今便仓镇),并携红、白两株牡丹栽于家中。这就是现在的“枯枝牡丹”。&&&&据《盐城县志》、《卞氏家谱》记载:“卞氏始祖何取二色牡丹之意,而在植花明志,取红者,以示报国赤诚忠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廉洁。”&&&&宋单父与牡丹&&&&宋单父,字仲儒,唐代开元时,洛阳人,植牡丹名家,尝植牡丹千种,红白斗色。被皇上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株,其品种各不相同。皇上赐金千两。宫廷人皆称他为花师。&&&&达尔文与牡丹&&&&查理。达尔文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进化论者,他曾对中国牡丹的演化过程(从野生到家养)作了认真的研究,并把中国以人工培育牡丹的例证写入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作为他生物进化论学说的论据。&&&&慈禧与牡丹&&&&慈禧,清代皇后,自幼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薰陶,非常喜欢牡丹。在故宫御花园中和其它园林园中种了许多牡丹,就在她“垂帘听政”时,曾将牡丹定为国花。&&&&花木兰与牡丹&&&&花木兰,延安花源村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以抗击外侵,替父从军而留芳千古。她在“壮士十年归”时,路过洛阳、长安,看到当地农家种了许多美丽的牡丹,于是将种子采集后,亲手种于万花山上。她的家乡就在万花山下。&&&&蒲松龄与牡丹&&&&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善于用“鬼神”小说来揭露现实的阴暗面,其文笔流畅,寓意深长。他曾以牡丹为题材,写了《葛巾》、《香玉》二篇小说,以花写神,以神鬼喻人,文章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史料性。他若对牡丹不了解,是写不出如此生动的文章来的。(引子《国花大典》编著:李保光1996.02)
名人与牡丹(2)
毛泽东赏牡丹&&&&延安市西南有一条山沟名曰杜蒲川,唐代诗人杜甫避难陕北,从这条山沟经过一躺而得名。从宝塔山下七里铺出发,沿杜甫川走了十七里,便到了杜甫川的尽头万花山,一条曲曲折折的蹊径绕着遮天翠柏逶迤进入万花山中。&&&&1939年5月,正抗日战争激烈进行之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任弼时等中央首长兴致勃勃地来到万花山赏牡丹,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花丛中,他们尽情欣赏,谈笑风生。毛主席对陪同的一位老农民说:“这里是一座大天然花园,一定要保护好,待到全国解放,可以在这里修建公园内、疗养院、供劳动民休息、游玩。”&&&&今天,万华山已建成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加上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等人工作品,成为陕北高原独一无二的胜景。&&&&周总理与牡丹&&&&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曾于1959年、1961年、1973年三次陪同外宾访问洛阳,当询问起洛阳牡丹的情况,听说牡丹濒临绝境,周总理很难过。他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不久,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周恩来总理特意安排工作人员,要在主席台前拜访几盆牡丹,让议会人员瞩目。&&&&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督促下,洛阳人民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殷切希望。在三十年中,牡丹由当年的几十株,发展到现在的百万株。&&&&杨干丞与牡丹&&&&杨干丞,甘肃省临洮人,曾任杨虎成将军的参谋长,建国后,任甘肃省政协主席。离休后,回故里安度晚年。杨先生十分珍爱牡丹,家院中植四十余株紫班牡丹,每日必漫步牡丹丛中,并细心养护。以此养性。&&&&薛凤翔与牡丹&&&&薛凤翔,字公仪,明亳州人,万历时由例贡仕至鸿胪寺少卿。当时亳州牡丹最盛,他家花圃中种了许多牡丹,经过多年的细细观察,终于写出了《牡丹史》。&&&&周家琪与牡丹&&&&周家琪,我国著名的牡丹专家,北京林学院花卉教研组主任。毕生志力于牡丹的研究工作,他所主持的“牡丹芍药花型研究”课题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他逝世后,由北京林学院园林系牡丹研究小组刘淑敏、王莲英、吴涤新、秦魅杰等同志将其生前研究成果整理出书,书名为《牡丹》,为中国牡丹的研究写了光辉的一页。&&&&喻衡与牡丹&&&&喻衡,中国牡丹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致力于中国牡丹,主要是菏泽牡丹与洛阳牡丹的研究工作,并亲自考察过浙江一带。著有《曹州牡丹》、《菏泽牡丹》、《牡丹花》等专著。&&&&翟树勋与牡丹&&&&翟树勋,河南园艺家(年),牡丹专家,荥阳人,曾任洛阳市政协委员,河南省园艺学会理事,洛阳市牡丹公园工程师。他为洛阳牡丹的恢复和了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从事牡丹的栽培和研究工作,对牡丹品种识别了如指掌。在他晚年,因眼疾,视力减退,但他仍凭着以往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只要用手摸一下牡丹的叶子或芽子,便知道是何品种。他熟知200多个品种,被同行誉为“当代的活牡丹谱”。&&&&李白沉香亭咏牡丹&&&&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只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一)&
云想衣裳花想荣,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帝恩。从结构上看,第一首从空间写,引入月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写,引入楚襄王阳台,汉成帝宫廷。第三首归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以第一首春风与第三首春风,遥相呼应。&&&&一首第一句,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下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外娇艳,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实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中神女断肠,那及眼前的绝代佳人。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第三首一、二句把牡丹、杨妃、玄宗三位融合一体。倾国美人当指杨妃,第三句中“春风”二字即君王之代词。&&&&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后人编造说,高力士因李白命脱靴,认为受辱,乃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这是不可靠的。&&&&(引子《国花大典》编著:李保光1996.02)
国人喜用“牡丹”名
由于牡丹在民间备受宠爱,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与“牡丹”相同的地名、人名、物名。&&&&在我国的山东省菏泽市有一个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这里自古以来,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喜欢牡丹。院前屋后广植牡丹。现在菏泽市牡丹区栽培面积十万余亩,八百多个品种,是全国最大牡丹的观赏、科研基地。菏泽市曹州牡丹园占地1200余亩,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观赏园。&&&&在甘肃省天水市,都有个“牡丹”乡,广植“凤丹白”牡丹。在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境内,也人一个“牡丹”地名。即湖北省来凤土家族自治县“牡丹”乡。据当地人讲,古时,这里不仅有牡丹,而且还居住着与牡丹一样美的土家姑娘,她们心灵手巧,将牡丹图案常绣制衣物上,表达了土家人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美好心愿。&&&&在我国宝岛台湾省东部的屏东县境内,有个小镇,名叫“牡丹”。此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尽管台湾岛受到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甚大,可这里仍然保留着浓重的乡音和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即对“牡丹”的理解和厚爱。&&&&博大的国土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有多少江河、地名、人名、物名用牡丹命名呢?从鲜为人知“牡丹沟”到赫赫有名的“牡丹江”,还有“牡丹岭”、“牡丹坪”、“牡丹亭”、“牡丹石”、“牡丹卡”、“牡丹牌电视机”、“牡丹烟”、“牡丹大酒店”、“牡丹酒”、“牡丹保健品”“牡丹园”……举不胜举。&&&&[引子《牡丹大观》编著:刘翔&&徐晓帆&&(文章略有修改)]
牡丹的园林应用
牡丹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机关、学校、庭院、寺庙、古典园林等,到处可见牡丹的芳踪。以其万紫千红的艳丽色彩,锦绣的装饰效果成为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景观。&&&&⒈牡丹专类园(peony&zhuan&lei&yuan)&&&&以牡丹为主体设置牡丹专类园。以欣赏其姿、色、香、韵为主,集中栽植大量牡丹优良品种。暮春时节,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蔚为壮观。给人以艳冠群芳的感受,叹为观止。通常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布置形式。&&&&⑴规则式布置&又称几何式布置。通常应用于地形较为平坦的情况下,将园区划分为规则的花池,整体形成整齐的几何图案。花池内等距离地栽植各种牡丹品种。如北京景山公园、洛阳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盐城便仓枯枝牡丹园及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等处的牡丹园,都采用这种布置形式。&&&&⑵自然式布置&又称风景式布置。结合地形和其它花草树木、山石、建筑等自然和谐地配置一起,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从而进一步烘托出牡丹的雍容华贵、天生丽质,形成一个个优美的景色。&&&&在国内许多牡丹园中,多筑有牡丹亭、牡丹厅、牡丹廊、牡丹阁、牡丹轩、牡丹仙子雕塑、牡丹照壁、牡丹壁画等建筑小品,进一步渲染了牡丹园的主题。如菏泽曹州牡丹园、洛阳王城公园的牡丹阁、牡丹仙子,上海植物园牡丹园的牡丹廊,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牡丹亭,北京植物园牡丹园的卧姿牡丹仙子塑像等,都赋予牡丹园以主体特征和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⒉花台(hua&tai)&&&&牡丹性喜高燥恶湿。因此,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应筑花台栽植牡丹。花台一般高出地面60cm-100cm,在坡地可建成台阶式花台,层层高起,较单层花台效果更好。台内栽植的牡丹品种,要讲究株形、花色、株高的搭配,追求立面的艺术效果。花台也有规则式与自然式两种形式。&&&&⒊花带(hua&dai)&&&&常用于公园或庭园道路的两旁,或市区主要道路的分车带上。牡丹可作为构成春季季相景观的主要成分。春季花开时节,人们沿着园路漫步,或驱车行驶在市区道路上,可欣赏到牡丹的芳姿秀色,闻到阵阵花香。例如北京中山公园林荫道大道路两旁的牡丹花带;洛阳市中州大道的道路分车带上栽植许多牡丹,与雪松、芍药、紫薇、月季等配置一起,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⒋丛植和群植(cong&zhi&he&qun&zhi)&&&&牡丹常在林缘、草坪及山石边作自然式丛植或群植。如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牡丹园、杭州花港观鱼牡丹园以及北京植物园牡丹园都有此类布置形式,显得自然相朴实、妙趣天成。牡丹也是花境的良好材料。(引子:《中国牡丹图志》编著:王莲英)
牡丹江市绿化办公室 | 牡丹江市园林管理处 | 地址:牡丹江市光华街80号 | 电话:69132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渭 字文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