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用耕田养鱼需要找有关部门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续吗?

《建设法规》论文:关于耕地滥开鱼塘的防御机制与对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免费2页免费4页免费11页¥3.0016页免费 7页1下载券6页免费4页2下载券4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5页免费5页免费7页1下载券5页4下载券20页1下载券
《建设法规》论文:关于耕地滥开鱼塘的防御机制与对策|《​建​设​法​规​》​论​文​:​关​于​耕​地​滥​开​鱼​塘​的​防​御​机​制​与​对​策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投稿邮箱: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投稿电话:010--转载:浙江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处在两难境地
&&&&&&&&&&
转载:浙江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 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处在两难境地
&人民网&&时政&&各地要闻&&&&
浙江青田稻田养鱼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人民网杭州6月9日电
记者陈穆商报道:6月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农业厅以及浙江省青田县政府的官员和专家齐聚杭州,在这里召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田养鱼系统学术研讨会暨项目保护规划会。随着项目启动仪式的开幕,青田稻田养鱼系统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全球农业遗产保护项目旨在对受到威胁的全球重要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以建立一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保护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从2002年开始组织对全球重要独特农业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当时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共同将我国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与贵州省丛江县增冲村的稻田养鱼技术进行了申报。后经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投票,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系统脱颖而出,在全球数十个项目中被确定为首批四个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其在亚洲也是唯一一个选定项目。
  稻田养鱼系统最早是由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鱼共生系统。鱼在这个系统中起到了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又可以不占耕地,达到一田多用,既产稻谷,又出水产品,被农户称为“米袋子,菜篮子,钱匣子”。实践证明,稻田养鱼可以大幅度提高稻、鱼产量,并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
  稻田养鱼在青田县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青田农民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与特殊的小气候形成了其特有的田鱼地方品种——“青田田鱼”。该品种肉嫩味鲜,鳞片柔软可食,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15种氨基酸。据统计,2004年青田县稻田养鱼面积已达10万多亩,平均亩产田鱼20公斤,总产量达2000多吨,产值达4000多万元。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增多以及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提高,“种稻不养鱼”或“养鱼不种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随着农药施用量的增加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稻田养鱼技术也已深受影响,致使稻田养鱼技术面临遗失风险,迫切需要进行专门的保护。
  项目启动后,将由青田县政府直接负责该遗产保护的相关事宜,包括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及国内知名学者共同参与下研究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并经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后实施。青田县政府表示,将成立专门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并从经费与人力上全力支持该项目的保护工作。与会专家预计,该项目在青田的启动,不仅可以保护那里最原始的稻田养鱼技术,也可以使青田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景观与农业景观得到保护,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据悉,该项目授牌仪式将于10日晚在青田举行。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唐述权)
=============================================================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体卫新闻
正文&&&&&&
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700年稻田养鱼列为“世遗”
日 14:27:0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大学和国家农业部、中科院等单位的官员、专家昨会聚杭州,出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田共生系统’项目启动研讨会”。明天,他们将在青田见证一个重要时刻: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将正式宣布,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稻田养鱼文化系统,为全球首批农业遗产保护项目。
  稻田养鱼震惊联合国
  研讨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总代表莫奈博士,对青田“稻田共生系统”如此评价:
  “今年,我们组织首批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投票,在全球100多个申请项目中,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文化系统项目十分优秀,良好的生态环境令我们震惊。4月22日,正式决定将该村列入世界遗产系统的首批论证项目之一。”
  田鱼养殖条件得天独厚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东南山区,是一个千年古村落。1999年,该村被命名为“中国田鱼村”。
  在龙现村,一只只小水塘分布在屋前房后,那些未曾插秧的梯田也都注满了水。田里、塘里都是一尾尾田鱼。养鱼大户杨民康说,村里的稻田养鱼已有近700年历史,全村有农田396亩,水塘140多个,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田鱼优势。
  按杨的说法,村里最原始的稻田养鱼是一种粗放的养殖方式,只要将田鱼放入注满水的田渠中,任由它自生自灭。除了食用及换钱,村里也有人纯粹是因为喜好而养鱼。他们将屋子用石柱支撑,然后将部分屋基底部挖空,注了水养田鱼。最老的一条鱼曾经养了38年,重15斤。
  杨民康的养鱼方式和祖辈不同。放鱼前,先将田埂堆高,一般高出稻田50—60厘米。妻子编织拦鱼栅。杨捡些樟树枝、松树枝浸泡在田里,防治鱼体上生寄生虫。
  稻田养鱼可提供宝贵的蛋白。稻谷可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鱼类又可以为水提供氧气,吞食有害昆虫,有益于养分循环。
  青田田鱼与石雕齐名
  青田县县长邝平正说,目前青田县稻田养鱼产业化已经初步形成,全国已有30多个县市从青田引入田鱼鱼苗。全县20多万华侨,把田鱼带到120多个国家。青田田鱼“申遗”后,已与青田石雕齐名。邝平正说,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有幸被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5个保护项目之一,对长期保护、延续并不断推广这一重要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将有着深远的意义。青田正以此为契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导下制订详细保护计划,成立专门的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珍视与呵护好人类这一共同的财富。
&========================================================
浙江农业信息网//种植业信息网 &&&&
青田稻田养鱼入选全球首批农业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大学和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农业厅、青田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GIAHS)——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项目启动研讨会日前在杭州召开,这标志着中国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李文华,北京林业大学院士关君蔚,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守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立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欧阳华,浙江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政府县长邝平正,以及FAO驻中国、朝鲜、蒙古总代表Noureddin
Mona,FAO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中心项目官员Davi
Boerma,联合国大学官员梁洛辉等项目组织和合作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茅临生给大会发了贺辞和贺信。FAO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青田县龙现村的农民代表,就稻鱼共生系统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专题报告和研讨。项目启动研讨会期间,还分别在青田县城和龙现村举行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授牌仪式和揭幕典礼。
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勤劳的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正在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但是,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包括“稻鱼共生系统”在内的许多农业生产模式、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利用这些财富,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等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这就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更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灿烂文化发扬光大,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农业部作为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行政主管部门,将一如既往地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合作,与其他国家合作,积极推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 FAO驻中国、朝鲜、蒙古区域总代表Noureddin
Mona博士在致辞中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今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首批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投票,在全球100多个申请项目中,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文化系统项目十分优秀,良好的生态环境令我们震惊。4月22日,正式决定将该村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系统的首批论证项目之一。选择青田龙现村作为申报稻田养鱼这一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是因为不仅可以保护这里最原始的稻田养鱼技术,同时也可以使这里的优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景观与农业景观得到保护。9月10日晚在青田举行的授牌仪式上,这位FAO官员亲手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色铜牌授于了青田县人民政府。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FAO从2003年开始,组织了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项目的申报工作。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系统项目经农业部审核,得到FAO批准,被列入已确定的首批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也是亚洲惟一入选项目。已被确定的4个项目是:(1)突尼斯南部的传统绿洲,一年四季集约栽培,可以最佳利用供水,最大量地生产粮食、建筑材料和药用植物。(2)亚洲的稻谷/养鱼,即中国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3)法属圭亚那的迁移性耕作,其农业属于一个复杂的活动系统,包括采集、捕捞和狩猎。(4)东非放牧,那里放牧的定期方式有助于将资源利用扩大到广泛的区域,以免畜牧过于集中,从而造成过度放牧。
 青田稻田养鱼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全国已有30多个县(市)从青田引入田鱼鱼种,发展稻田养鱼技术。目前,该县稻田养鱼面积已达10万多亩,产值达4000多万元。项目保护地龙现村位于青田县东南山区,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村里的稻田养鱼已有近700年历史。1999年,该村被命名为“中国田鱼村”。全村现有农田近400亩,水塘140多个,具有得天独厚的稻田养鱼优势。
 青田稻田养鱼项目启动后,将由青田县政府直接负责该遗产保护的相关事宜,在FAO专家及国内知名学者共同参与下研究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并经FAO批准后实施。目前,农业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成立项目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青田县政府也正在筹备成立专门的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经费和人力上全力支持FAO对该项目的保护工作
 
 来源:中国农技推广网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供稿)
  浙江农业信息网//种植业信息网 &&&
&===================================================================
新华网: 首页 && 科技频道 &&
科技要闻&&&&&
14:10:49  来源:新京报
浙江青田稻田养鱼:世界农业遗产的两难处境&
稻田里养鱼的方式,在浙江青田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
《新京报》制图/程强
田鱼是青田县著名的特产,为一种变种的鲤鱼,有四种颜色。资料图片
作为亚洲惟一入选项目获世界认可,但当地专心养鱼的人迅速减少;保留原始农作生态还是现代改良成待解难题
&&& -核心提示
今年5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系统,作为世界农业遗产进行保护。作为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农作方式,浙江青田的稻田养鱼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惟一的入选项目。
在专家看来,入选世界农业遗产对青田的稻田养鱼模式会是一个促进,但当地那些掌握这一技术而又专心养鱼的人正在迅速地减少,稻田养鱼处于濒危状态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世界文化遗产不同,农业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专家承认,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该保护什么,怎么保护,一切还在摸索之中。
清晨5点,杨民康准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鱼。现在正是5月底,他的10亩田里都蓄满了水,几百条红色的鱼在空荡的田埂间缓慢游动着。“再过几天,就可以把秧苗插到那些养满鱼的田里了。”
杨是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龙现村人,当地有名的养鱼大户。他养的鱼叫田鱼,一种变种的鲤鱼,有黑红黄白四种颜色。
田鱼是青田县著名的特产,而杨民康在稻田里养鱼的方式也是一项古老而实用的农业养殖方式。在我国,这种养鱼方式仅在浙江、江苏、广西等很少的区域存在。
今年5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而濒危的农业系统。由它们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遗产系统———世界重要农业遗产系统。按照粮农组织的解释,世界农业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将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
中国青田的稻田养鱼就是此次被评选出的世界农业遗产之一。6月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派官员到龙现村为青田县的稻田养鱼举行世界农业遗产的挂牌仪式。龙现村也将成为世界农业遗产在全球第一个挂牌的保护区。
作为当地的养鱼大户,杨民康被邀请出席。
随着挂牌时间的临近,杨民康显得有点惴惴不安。给人递烟时,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杨民康解释说,他受教育程度不高,说不好普通话,因此有点害怕去见联合国的外国官员。
杨民康说,他不清楚什么叫世界农业遗产,也不清楚稻田养鱼怎么就被评为世界农业遗产,只觉得这似乎和老祖宗有些关系。
而在关注世界农业遗产问题的专家看来,入选世界农业遗产对青田的稻田养鱼模式应该会是一个促进。毕竟,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当地那些掌握农业遗产技术而又专心养鱼的人正在迅速地减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传统已经在一点点淡出他们的生活,稻田养鱼处于濒危状态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龙现村的遗产秘密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东南,是个远离一切交通干道的村落。
1999年,龙现村被国家海洋总局认定为中国田鱼村,村口有费孝通的题字。一片片的水塘分布在屋前屋后。那些未曾插秧的梯田也都注了水,就仿佛砌在山上的一层层水池。田里、塘里都是一尾尾鱼,或聚拢或分散。杨民康说,这个村子在稻田中养鱼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龙现村现有农田396余亩,水塘140多个,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田鱼优势。村里人女儿出嫁,有田鱼(鱼种)作嫁妆的习俗,象征热爱劳动和致富。
按杨民康所说,村里最原始的稻田养鱼是一种粗放的养殖方式,只要将田鱼放入注满水的田渠中,任由它自生自灭。
除了食用及卖钱,村里也有人纯粹为了喜欢而养鱼。他们都是些年迈的老者。他们会将屋子用石柱支撑,然后将底部挖空,注了水养田鱼。有些鱼养了十年、几十年了,也就有了感情,不吃不卖。据村里人说,最老的一条鱼曾养了38年,重15斤。
杨民康的养鱼方式和他的祖辈们相比已有很多不同。他养的鱼越来越多,原始而散漫的方式被愈来愈多的技术所充实。
“放鱼一般在2月底。”杨民康说,要等田里水温在10℃以上了,才用生石灰对水田消毒。然后放入用盐水洗过的鱼苗,“要在一天的清晨或傍晚时放鱼苗,中午水温太高。”
放鱼之前,杨民康会先将田埂堆高,一般高出稻田50-
60厘米。他妻子伍丽贞就坐在家里用竹篾、枝条编织拦鱼栅。杨民康还要到山上捡些樟树枝、松树枝,把它们浸泡在稻田里,用来防治鱼体上生寄生虫。
伍丽贞是金华人,嫁到青田县之前根本不知道稻田里还能养鱼。她负责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3点用麦麸、米糠等天然饵料喂鱼,“龙现村很多人养鱼是不喂的,那些鱼就很小。”
伍丽贞喜欢看鱼在田里找食物,觅食时,鱼搅动水体,翻动泥土,“就像牛在耕地。”伍丽贞现在不用下地除草,而这是她以前最烦做的事,“那些猪毛草、鸭舌草不除去,它们就会和水稻抢夺肥料、地盘、水分和生长空间。现在好了,都给田鱼吃了。”
实际上,稻田养鱼的这种好处正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关注的:种稻结合养鱼可以提供宝贵的蛋白,对管理雨育系统的自给农民尤为如此。稻谷可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鱼类又可以为水提供氧气、吞食有害昆虫、有益于养分循环。
龙现村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村里依循一种古老的规矩,将这些溪水公平地分到每户人家的田里。水质差一些的就排到沟里或塘里。“水对稻米对鱼都很重要。就是因为青田的水质好,所以田鱼鳞片都是柔软的,可以吃。同样的鱼苗放到金华去养,鱼鳞就会慢慢变硬。”
在9月份水稻收割前后,杨民康会分批将田鱼捞上来。
除了出售鲜鱼,杨民康更多的是制作田鱼干。在溪水边,他有间四五平方米的小房间,专门用来烘制当地著名的特产田鱼干。杨民康说,做鱼干时,鱼要一剖为二,两片鱼肉要均匀。然后,在鱼肚里抹盐,腌制约10小时后冲洗干净、晾干;再用铁制筛子放在温度约50℃的炕上烘烤。炙热的烟火将鲜鱼烘熏到鱼骨松脆为止。熏制好的田鱼干色泽黄,鱼骨脆,是龙现村地方名菜“田鱼干炒粉干”的必备原料。
不安分的遗产持有者
在龙现村,一些稻田虽然蓄满了水,但看上去里面鱼并不多,有的只浮着几条鱼。杨民康说,“那些都是家中的老人没事养着的。这年头,年轻人不愿意再留在村里种田养鱼。”
天气好的时候,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就坐在门口晒太阳。然后就是放了学后,孩子们飞奔的身影。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偶尔有些中青年人还是操着外地口音。“那些都是江苏、四川来这里打工的人。本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国了。”
杨民康说,由于历史渊源,龙现村是青田华侨的发祥地之一。在清末就有人去欧洲经商。而那么长的华侨史都是因为青田县穷,山多石头多,地本身不好种,年轻人就想着到其他地方去发展。当初的稻田养鱼也是因为水田面积有限,稻鱼共生可以节省空间。
杨民康粗略统计,全村50户,只有7户人家无人在国外。龙现村村委书记吴亮?F的统计是,龙现村现有人口765人,已有650多人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种现状让胡瑞法感到忧虑。胡是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也是此次参与申报世界农业遗产的中方主要人员。“世界农业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劳动力机会成本的问题。原来从事传统农作的人为了谋求更高的劳动力价值而改变先前的劳作模式,甚至放弃原有的劳动技术。”
吴亮镕有3个儿子4个女儿,现在只有小儿子和小女儿留在他身边。小女儿还是被他从西班牙召回来的,为的是帮他经营餐馆。吴亮?F的长子在奥地利,原先也是青田县的干部,辞职后去奥地利开餐馆。如今已在当地拥有了一套600平方米的别墅。吴亮镕骄傲地说,儿子家的一个客厅就能摆十几张圆桌,容纳100多名客人。
“没办法,要靠种田养鱼发家致富真的很难。”杨民康说。按照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一亩田只能产20公斤鱼,养1亩鱼需要1年,按活鱼1公斤30元算,农民养一亩鱼的收入也就600元。“而村里很多户人家只有几分田。”
方山乡政府宣传科的王志聪说,2004年,方山乡的人均收入是4703元,而其中通过卖鱼获得的人均收入是767元。当地没什么经济形态,农作物一般都是自己食用为主,所以这其中剩余的3000多元收入基本上都是侨资了,“实际上每户人家每年所获得的侨资远远要大于这个数字。你说,人们怎么还会有心思去养鱼?”
在龙现村,能看到一幢幢平地而起的小楼。吴亮?F的三层小楼就是其中一栋。小楼全部用大理石铺地,卫生间除了装上浴缸、抽水马桶,还在洗手池边安上了一个宾馆饭店才有的小便池。杨民康说,这些小楼的造价都在三四十万元左右,盖楼的钱都是家中亲戚从国外汇来的。
巨大的反差自然刺激着人们出国赚钱的欲望。杨民康说,自己也是个不安分的人。“我也曾办过出国,借了10多万,但最后没办成。”因为背了一身的债,老婆又怀上孩子,他才决定回家种田养鱼。
实际上,杨民康也有着自己的精明之处。在决定养鱼后,他向自己接触到的每一个人推销村子里的田鱼,向他们散发自己的名片。名片上印着,“中国田鱼村养鱼大户杨民康”。他接到的第一笔订单是在2000年春节前,青田县一个农行行长问他要180斤田鱼干。杨民康说,他们村从来没有一次性烤过那么多田鱼,“4斤活鱼才能烤1斤鱼干。”之后,就经常有人来电话问其买鱼干,杨民康现在每天都烘烤着田鱼干,总会有人来找他买,每个月都卖出几百斤,每斤鱼干可卖70元。
“不能只卖活鱼,一定要活鱼和鱼干一块儿卖。”去年杨民康赚了4万多元,但他并不满足,因为和在国外打工的人们寄回来的数目庞大的美元、欧元相比,他认为自己挣得不算多。
胡瑞法认为,当地村民放弃传统的农作技术,出国挣欧元美元,农业遗产将在这样的状态中一点点消亡。棘手的是,这种状况又不能通过政策或法律加以纠正。政府不能通过强制手段阻止那些掌握农业遗产的村民出国。这为继续保留农业遗产带来很大的难度。
遗产现代化的争议
除了村民养鱼积极性的消退,农技现代化也正在一步步影响着古老的稻田养鱼方式。
龙现村村口一些田块的田埂已经浇铸上水泥。因为那些田地在村口,会成为游客的观赏对象。“水泥田埂,脚踩上去更塌实。”杨民康说,以前的田埂都是泥土堆起,鱼在田里会用嘴啄泥和泥里长出的杂草。这样的田埂每年要堆一次,不然就要漏水。
杨民康说,用水泥硬化都是“县里农业局的官”想出来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青田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张强康就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稻田养鱼的产量。他除了提出要硬化田埂,还要求村民给鱼投放饲料,用生石灰清塘,用盐水给鱼体消毒,原本贱生易长的田鱼被现代农技精细化对待了。
但在龙现村,也只有杨民康等少数几个农户会采纳农业局的意见。即使连杨民康都觉得,这些方法只适用于他们这些养鱼大户。对于那些不求产量,只是因为传统习惯而养鱼的农户来说完全是无用的。
现代农技对传统稻田养鱼改造更彻底的地方是青田县仁庄镇。仁庄镇是青田县100个欠发达乡镇之一,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2003年,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派出科技特派员胡益民下乡扶贫。胡益民指导当地进行规模化养鱼,并帮助村民们成立了一个专门培育鱼苗的公司———仁芝源公司。田鱼的产量从每亩20公斤提高到每亩150公斤。每亩利润由350元提高到1500元。
胡益民的做法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他破坏了青田县稻田养鱼的传统模式,将放养野生的田鱼变成了商品鱼。“甚至县里领导一开始对农技现代化都有疑虑。他们也是用了很长时间才接受稻田养鱼需要投喂饲料。”胡益民说,农业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在保留农作生态的前提下,生产力必须提高,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青田县荒废的田地越来越多,养鱼的村民愈来愈少,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产量上不去。而长此以往,传统的稻田养鱼必将消失。
究竟应该保护传统的稻田放养的模式还是改良后的养鱼模式,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教授也说不清楚,“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具体应该保护什么,怎么保护,政策如何配合,这一切都需要摸索和研究。”
胡瑞法说,从这次申报世界农业遗产的过程中流露出这样的一个细节。申报时,中国稻田养鱼系统选取了3个点,江苏、贵州从江县和浙江青田。江苏的稻田养鱼现代化程度很高,而贵州当地的瑶族则还完全停留在千百年前最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中。青田县龙现村是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最终,龙现村被评为了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区。从这个选择来看,似乎这个农业遗产的评定标准和保护要求本身就在传统和现代间摇摆。
遗产的出路
胡瑞法正在为6月9日的世界农业遗产系统(GI鄄AHS)项目启动会暨龙现村挂牌仪式做准备。他说,此次申报世界农业遗产成功肯定会带动青田县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胡瑞法还有个未成形的想法,他认为将来可能会在青田县建立一个稻田养鱼的博物馆,将稻田养鱼从传统到现代的方式一一保存下来。
青田县县委宣传部的夏龙江则证实,青田当年提出生态县和中国田鱼村这两个概念完全是从旅游角度出发,县里正在考虑如何利用世界农业遗产这块牌子来开发旅游资源,带动本地的旅游经济。
县里的官员也承认,目前政府对旅游开发并没有太多介入,只是由村民自己在开发。
杨民康目睹了龙现村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历程。“1999年,龙现村经国家海洋总局认定为‘中国田鱼村’后,来村子旅游的人就多了,可这两年的游客明显比过去减少了许多。”
2000年,龙现村成立了龙谷山庄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餐饮业,愿意入股的村民出1.5万元就能成为股东。龙现村村支部书记吴亮?F则开设了一个叫龙源山庄的餐馆。在他的名片上印着三个头衔:中国田鱼村书记、浙江省旅游协会会员和青田县龙源山庄有限公司董事长。
龙现村邻村的邵山村村民杨则彬原在德国经商,2003年他在离龙现村千米之遥的山背处开设了聚龙山庄,一个带住宿和餐饮的两星级宾馆,共投资1000余万元。
方山乡政府宣传科王志聪说,按照乡里的估算,这些山庄每年的收入在二三十万元。
目前,只有聚龙山庄具备住宿功能,但往来的游客基本只会在村里停留用餐,真正留下住宿的寥寥无几。聚龙山庄的前台服务生说,宾馆的住宿业务一直在亏损,通常情况下都无人入住。宾馆营业1年,房间电话的外线服务都没有开通。山庄的餐饮业务还能正常维持,吸引游客来用餐的是田里的农家菜和山里的野味。他说话的时候,一条五步蛇就关在厨房的角落。
杨民康说,他对稻田养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也存在着很大疑问,“毕竟这里除了稻田养鱼,也就没什么更特殊的景观了。而稻田养鱼多看也没什么好看的。”
龙现村稻田养鱼被评为世界农业遗产并没有让杨民康完全湮灭出国打工的念头。
杨民康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已高中毕业。杨民康还是想着让她出国见世面。现在,杨民康安排她在青田县的酒店做服务生,积累工作经验,自己已经在为其办出国签证了,“今年她就应该可以出国赚钱了。还是出国好,毕竟在外面挣的是欧元美元。我自己老了,如果不老的话,我还是想出去的。”
&&& □本报记者 闾宏
浙江青田 报道 (责任编辑:陈淑君)
===================================================================
浙江青田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
日  中国水产养殖网  出处:长三角城市网
青田县的稻田养鱼自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县以来,就有养殖,至今已有1200多年。清光绪《青田县志》中有“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于稻田及圩池养之”的记载。这是有关青田田鱼养殖的最早文字记录。
田鱼是浙江省青田县著名的特产,为一种变种的鲤鱼,有四种颜色。虽出自稻田而无泥腥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鳞片柔软可食,营养十分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田鱼的营养价值高,据浙江省医学研究院测定:鲜田鱼可食部分含粗蛋白15.96克/100克,粗脂肪1.66克/100克,微量元素铁43.84微克/克,铜2.98微克/克,锌43.3微克/克,氨基酸15种。
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通常稻田里有许多杂草会和水稻争肥料、争水分、争空间,每年最少要耘田除草两次。放了田鱼后,杂草都给田鱼吃掉了,现在一年到头都不用除草。稻谷还可以为田鱼遮阴和提供
食物,田鱼又能吃掉水稻无效的分蘖以及稻飞虱等有害昆虫,增加田间通风,能明显减少病虫害。
每年3月,3年以上的田鱼就开始产卵了。每户人家就得上山去砍柳杉枝,砍回后放在自家的水田里。阳光明媚的上午,雄鱼就开始追逐雌鱼了,雌鱼躲来躲去,雄鱼也就追来追去。最后雌鱼没地方逃,就躲在柳杉枝里产卵了,雄鱼刚好追上来,让雌鱼刚产下的鱼卵受精。几天后,村人就把柳杉枝捞回到家里。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放在太阳底下,洒一些水,拍一下柳杉枝;拍一下柳杉枝,再洒一些水,如此往复。三天后,就可以把柳杉枝上的鱼苗放回稻田里,过几天就有成千上万条小田鱼出生了。这种古老而实用的养鱼方式,正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关注:水稻可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鱼类又可以为水提供氧气、吞食有害昆虫,有益于养分循环。
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系统,作为世界农业遗产进行保护。作为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农作方式,浙江青田的稻田养鱼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惟一的入选项目。
=================================================================
浙江省万村联网&&&
是农民信箱、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的配套工程,截止目前已经建立26413个行政村,8522个经济主体,1712个农家乐子网。&
&浙江青田县红田鱼养殖基地&&&&&
稻田养鱼资料&
我们青田稻田养鱼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种高效生态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可农民收入,并改善了农业生态,确保了粮食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和营养。但从古到今,由于技术落后,稻田养鱼产量一直不高不稳,传统稻田养鱼一般亩产稻谷400公斤左右,鲜鱼15-10公斤,为了提高稻鱼产量,根据我们青田县实际情况,按目标产量亩产稻谷450-500公斤,亩产稻鱼50公斤,制订本生产模式,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学习。
一、&&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选好田块: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不掺水不漏水,水源无污染,一般选用河水、泉水和库水等水源,如水温比较低,要设法升温后才能进入大田(如通过较长的水渠)。
稻田周围田埂要加高、加宽、加固,一般高50厘米以上,宽30厘米以上。可先在原田埂上加一层石头,再加田泥,并用锤紧打实,以防漏水,掺水或遇大雨冲塌。也可用水泥进行田埂硬化,田埂硬化可采取田埂内侧和埂面的三分之二用水泥硬化,外侧留三分之一种植豆科等作物。
搞好进、出水口和拦鱼设备:进、出水口要设置在稻田斜对两端,进水时可使整丘稻田的水都能均匀流动,增加水体溶氧量,使鱼在田里活跃游动,提高鱼饲料的利用率和鱼体生长速度,进、出水口内侧用竹帘、铁丝网等做好拦鱼栅,栅的上端要超过田埂30厘米,下端要埋入土中15厘米,呈半月形设在田埂内侧,用木棒等固定。栏内鱼栅的孔经0.3-0.4厘米,一般以能防止逃鱼和水流畅通为准。
4 .进水口投饲坑和遮荫棚:在水田进水口挖一个较深坑,作投饲用,并搭建一个遮荫棚,可种瓜类上棚,一举两得,防止夏季气温高
,烫伤鱼苗,并为鱼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鱼的增肥快长范围为15-33℃,最适合温度25-30℃)。
二、&& 稻鱼共生技术要点
稻田鱼种的选择:要选择适宜稻田生长的品质优良、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耐低氧、产量高的鱼类品种。为此,我们选定了青田红田鱼:该鱼种是青田历史上稻田养殖的当家品种,它性情驯良,耐高低温,杂食性广,生命力强,能在稳定的原水域栖息和寻食,能在污水、浅水中生存,有红、黑、白、斑、麻等色,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口感好,市场价格比普通鲤鱼高3-5倍。也可搭配部分草鱼、罗非鱼等,还可搭配少量的鲢鱼,泥鳅,田螺等。
投放鱼种:在做好田间基础设施后,就可灌水投放鱼苗,要选择鱼体光滑健壮、鳞片完整、体长10厘米左右的冬片鱼种投放大田。鱼种先喂以精饲,集中一至二丘田培养,待水稻施肥、耕耘田后放到全田饲养。在三个月份投放冬片鱼种300尾。在5月底至6月初,套养夏花鱼种500尾,为第二年培育好越冬鱼种,改春季放养为冬季放养,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到春季水温上升,使鱼提早寻食,提高鱼的产量。
三.&& 鱼体消毒和鱼病预防:
(1)鱼体消毒:在大田放养鱼种前,采用盐水浸洗法,对鱼体进行消毒预防鱼病,具体做法就是在鱼种放养前,将鱼苗放入2-4%的盐水中浸洗五分钟左右,高根据不同的水温和用药浓度,掌握好浸洗时间,掌握标准以多数的鱼苗浮头即可。
(2)大田鱼病预防:当大田鱼水温在10以上时,每隔15-20天,按每亩5厘米深水层用生石灰1公斤掺水全田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用纱布包扎挂在进水口,让水流将漂白粉溶入水田中,达到预防的目的。
(3)保持水源和大田内水质清洁,水体溶氧量要保持3ml/L以上,活水养鱼,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4、水稻选用优良杂交组合,尽量采用稀播培育壮秧,为稻、鱼供生创造有利条件。待水稻进入&&
盛期,再把鱼种放到全田饲养,吃掉水稻的无效分&&
5、水稻病虫害防治:使用农药时,适当加深田中水位,防止水中农药浓度过度,造成鱼中毒,要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注意禁止使用呋喃丹、水胺硫磷等菊脂类农药,对使用过菊脂类农药的器具,要先洗净后再用。养鱼田块上游要严禁使用高毒农药,以免串灌伤鱼。
6、粗细搭配,科学投饲:根据鱼在稻田中生长情况,应在本田放养绿萍,田边或就近种植黑麦草、印尼大绿豆、苦马菜等,克服夏季高温饲料不足之困难。还要配合饲料或米糠、麦麸、豆渣、动物饵料、人畜粪便等。还做到“定质、定量、定位、定时”。所谓定质就是指投喂时的饵料要新鲜和一定的营养成分,不含有病害原体或有毒物质;定量是指每次投喂的饵料要有一定的数量,一般以20分钟能吃完为适宜;定位是指每次投喂的饵料要有固定的食场,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吃食物的习惯,便于观察鱼类生长动态,检查鱼的吃食情况,是否生病或缺氧等;定时是指投喂饵料要有一定的时间,一般每日投喂两次,即上午8-9时一次,下午3-4时一次。
7、坚持勤巡回,做好“六防”(防旱、防涝、防逃、防害、防鱼病)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每天早晨、傍晚各巡视一次,检查田埂有无漏洞,栏鱼棚有无损坏,鱼的吃食是否经常,有无病鱼发现等。要预防水蛇、食鱼鸟、田鼠等对鱼造成危害,还要检查稻田水质和是否缺氧,发现鱼浮头而且听到响声不下沉,就应及时灌水补氧。
8、早放迟捕和分次捕获:我县无霜期长、气温高、有利与稻、鱼生长,鱼苗早放迟捕才能获得高产,要在三月份前放鱼苗,到是二月份收捕,充分利用温、光、热、水等自然条件,促进鲜鱼增产,并套养夏花鱼苗,为第二年培育大规模越冬鱼种。这样可在第二年水稻移栽前先收获部分生长较好的商品鱼,在水稻收割后再收获部分商品鱼,袄十二月再收获一次,降低田间饲养密度,获得高效。
&&&&&&&&&&&&&&&&&&&
浙江青田县红田鱼专业养基地&&
 青田縣紅田魚開發貿易中心&&&&&&&&&&&&&&&&&&&&&
  &&&&&&&&&&&&&&
&=====================================================================================
首页 - 食品资讯 - 国内新闻 浙江青田规范化稻田养鱼亩增效益高
13:55:00 来源:青田县农业局& 作者:-
截至到目前,青田县规范化稻田养鱼已达5000亩,其中仁庄镇1100亩,其它主要分布在鹤城镇、方山乡、小舟山乡、章旦乡、船寮镇及高湖镇、贵岙乡等地。
今年,该县还先后在季宅乡仙人坦村、仁庄镇应庄垟村、方山乡龙现村、高湖镇良川村建立规范化稻田养鱼示范点,农业局农作站的工作人员集中对示范点的养殖户进行了水稻栽培、田鱼饲养、水稻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训。
与传统稻田养鱼相比,规范化稻田养鱼主要是在一定面积的稻田里养一定数量的田鱼,这样既能不破坏生态环境也能让田鱼和稻谷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一亩稻田水稻的产量一般都在1000斤左右,要使田鱼养殖达到最大的效益,一亩田鱼的产量最好保持在50公斤左右。这样的养殖模式不但能提高田鱼的品质,也能极大地降低稻田养鱼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规范化稻田养鱼亩产的利润可提高400—500元。
=================================================================
您当前的位置 :杭报在线-新闻 & 浙江新闻 正文 养鱼成富人的爱好 稻田养鱼为啥只喜欢侨乡青田?
16:18 来源: 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 王素幔
  红色的鱼,你吃过吗?不去鳞的鱼,你敢吃吗?
  我很多年前在温州永嘉的小山村里吃到过这种鱼,当时只知道当地人叫这种鱼为“田鱼”,因为是在田里养大的。
  后来才知道,在与温州永嘉背山而立的丽水青田,这种有着1200年历史的传统的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亚洲唯一入选此项目的农业系统。
  而早在1999年,青田方山乡的龙现村,就被中国农业部授予“中国田鱼村”。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明明应该是举世闻名的田鱼,我却再没有在杭州或是其他地方的餐桌上遇到过,只看见有报道说,青田的田鱼在欧洲能卖到每公斤30欧元的价格。
  难道这田鱼,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于是,我想去方山乡一探究竟,却意外地发现,这个山村,正因为“稻鱼共生”这张金名片而在经历一场“革命”。
  今年3月,龙现村村长改选,50岁的意大利华侨吴碎明走马上任,开始将他对于中国田鱼村的那些中西合璧的狂想付诸现实。
  以前因为穷才会有“稻田养鱼”
  仔细了解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成为世界遗产的并不是田鱼,而是养殖田鱼的方式:方山乡的田鱼并不是养殖在鱼塘中的,而是养在稻田里。
  这种方式,为什么会在青田的这个地方出现?
  资料显示说,最早是因为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鱼共生系统。
  不过,青田人说:也是因为穷。
  从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的青田县城驱车约17公里,到达方山乡,方山乡四面环山,山高壁陡,中间小山丘错落有致,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只有5717亩。但方山乡下辖11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119个村民小组,3480户。也就是说,每户人家能分到的耕地也就两三亩。
  “我们的用地比较贫瘠,祖辈们想在有限的山地里寻求到最大的产值,于是就在稻田里养起了鱼。”方山乡党委书记王俊说,这就是穷则思变。
  “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房前屋后都养鱼”,这就是当地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在龙现村,那些屋子旁边不规则的甚至还不足一平方米的空间都被围成了水塘,养了鱼。
  稻田养鱼,并不复杂,却是个非常原生态的绿色循环系统:稻谷为鱼类提供氧气、遮阴和有机物质,鱼类又起到了耘田除草、减少病虫害、增肥的作用。
  这样一来,田间水稻害虫成为鱼的食物,鱼粪又成了水稻的肥料,同一块土地上可以获得种稻、养鱼的双重收益。只要把田鱼放进稻田里,根本不用人工喂饲料。于是,这稻田养鱼就世世代代地传了下来。
  如今养鱼成了富人的兴趣爱好
  也因为穷,很多年前,青田人就开始走出大山,走出国门,打拼另一片天空。
  曾经很穷的青田,如今可是富甲一方了。
  方山乡,就是有着300多年华侨文化的侨乡,乡村人口9000多人,同时有9000多人旅居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国外。
  在龙现村,我们经过一家幼儿园,里面收了52个孩子,竟分别来自38个国家。而留在村子里的,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他们每个月都能收到从国外寄来的生活费,大多是欧元。
  据说,在龙现,村民们见了面的问候语是“欧元涨了还是跌了。”
  拿着欧元,在青田的小山村里过过小日子,对他们来说,是衣食无忧的。种田养鱼的收入,早已变得不再重要。
  “家里的三四亩地,一年养上两三百斤田鱼,也就一万多元的收入。”龙现村的吴观乐说,自己有两个孩子在国外,每年寄回来的钱都不止这个数。
  原本在无锡开百货店的他,七八年前回到老家龙现村,算是养老享清福了,“养田鱼,就是个兴趣爱好,是个习惯了。”
  因为大家都不靠这个谋生,所以他们也并没有努力去打开田鱼的销路,这也是为什么外地的餐桌上很少能够见到田鱼的缘故。
  “一年这百来斤田鱼,自己家吃吃,送送国外的亲戚朋友都还不太够呢。”村民吴伯彬说,活的田鱼一斤卖三四十元,而烤成田鱼干后能卖到一百五十元一斤,但一般都是亲戚朋友需要才给,之所以会卖到欧洲去,大多也是因为在欧洲的青田人需要,这是青田人的送礼佳品。他们很少卖给外人,“有游客来,找上门了要我们卖一点给他们,才会卖一些。”
  最传统最原生态才是青田田鱼
  虽然,田鱼的产业,因为他们的随意而没有搞大。但是,我们恐怕还要感谢他们的这份随意,才没有破坏稻田养鱼最传统最原生态的形态。
  “稻田养鱼”入选世界遗产和龙现村被评为“中国田鱼村”时,时任龙现村副村长的吴伯忠说,这稻田养鱼的产量,想增加其实是很难的。
  同一亩稻田,你可以放几斤田鱼苗进去,也可以放几百斤田鱼苗进去,但田里的微生物等天然的养料就那么多,鱼苗放得多了,大家都没得吃,就自然长得慢,或是长不大了。
  据统计,方山乡稻田养鱼的最高产量是120公斤/亩,平均亩产40公斤。
  “如果要想养得多,就肯定得人工喂饲料了,那养出来的田鱼就不一样了。”吴伯忠说。
  王俊说,所谓农业,大多是要追求效益和产量的,但就好在方山乡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汇,所以不追求水稻和田鱼的产量,也就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反而将传统的稻田养鱼比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种纯生态养殖的田鱼,曾有测量数据显示,每百克含粗蛋白15.96克、粗脂肪1.66克,微量元素铁0.44微克、铜0.04微克和15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是浙江省绿色农产品。
  田鱼的鱼鳞和鱼鳃都可以吃
  田鱼,是鲤鱼的一个变种。最常见的田鱼,是通体鲜红的,现在也有一些黑色、白色、花色的变种,像极了杭州花港观鱼里仅供观赏的鲤鱼。
  田鱼和鲤鱼有什么不同,不熟悉田鱼的人是很难找到的,60岁的吴伯忠说自己养了一辈子的田鱼,才找到辨别的办法:田鱼有四条胡须,比鲤鱼多两条。他抓了一条田鱼拨弄开鱼嘴处的鱼皮,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内的短短的约只有两三毫米的两条胡须。
  他还特地让我摸了摸仍然鲜活乱跳的田鱼,竟是柔软细滑的,如丝绸一般的触感,丝毫没有鱼鳞伤手。
  “1985年的时候,我去南京,看到别人吃鱼都是先刮鱼鳞的。我回家也就有样学样地抓了条田鱼来刮鱼鳞,结果刮了半天,才刮了一两片鱼鳞下来。”吴伯忠说,田鱼的鱼鳞特别柔软,是可以吃的,而且营养还特别好。所以,青田人吃田鱼,从来不刮鱼鳞。
  除了不刮鱼鳞,他们杀田鱼的时候,还不去鱼鳃。“有人特别爱吃这鱼鳃,”他说,因为田鱼是在田里养的,方山乡的水又特别好,所以不仅田鱼没有一点泥腥味,连鱼鳃都特别干净,味道也很特别。
  他跟我说这话时,是在饭桌上。当时桌上一共有四道不同做法的田鱼,等我去寻觅时,只剩干菜田鱼这一道的鱼鳃还没有被吃掉。
  他特别推荐我吃鱼鳃内一块乳白色的腮肉,这是我第一次吃鱼鳃,也很难有个比较,但那块乳白色的腮肉,口感厚实有嚼劲,竟让我想起在日本吃到的三文鱼最美味的鱼肚部位。
  这天我吃到的田鱼,都只有六七两重。吴伯忠说,半斤到一斤之间田鱼是最好吃的,这般大的鱼要养两三年,一条一般一年只能长三两重,现在毕竟是世界遗产了,想吃的人比以前多了,也有个别养殖田鱼来卖的农户,在幼鱼的时候,喂一些豆浆、牛奶和鸡蛋,好让田鱼长得快一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鱼养几条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