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是古代时的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

古代的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古代的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是满族人的前身
游牧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呵呵…天龙八部的乔峰就是契丹人!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
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
古族等。在中亚,哈萨克族中
玉兹的乃蛮有契丹遗民,吉尔
吉斯人也有契丹(哈剌契丹)
部落,北高加索的诺盖人在乌
拉尔山的巴什基尔人也有一契
丹部落,在钦察部,契丹钦察
与托里钦察是契丹与当地人后
裔。
无论从历史记载、文化传承还是现代科技的证明,都可以得出结论,达斡尔人就是中国古代契丹人的后裔 本报呼和浩特4月1日电(记者高平 通讯员汤军)近日,正在内蒙古赤峰市进行考古考察的黑龙江省达斡尔学会会长杨优臣认为,达斡尔人是中国古代契丹人的后裔。 在古代中国北方,契丹民族建立了大辽王朝。大辽王朝灭亡后,契丹民族突然神秘消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杨 优臣介绍,历史上许多文献都有契丹人在辽王朝时期以及辽灭亡后迁入现在达斡尔族居住区的记载。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家科委联合申报了分子考古学的课题。该课题研究小组从考古发现的契丹人头骨、牙齿和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了DNA,又去云南宝山地区提取了阿、莽、蒋姓土著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血样,还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其他旗县提取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和汉等民族人群的血样。经过DNA测序研究,研究小组终于得出结论:契丹人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阿、莽、蒋氏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人后裔,从而揭开了契丹人神秘失踪之谜。 杨优臣说:“无论从历史记载、文化传承还是现代科技的证明,都可以得出结论,达斡尔人就是中国古代契丹人的后裔。” 由黑龙江省达斡尔学会会长杨优臣带领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区达斡尔族考察团一行6人是3月17日到赤峰市进行有关达斡尔人文化历史的相关考察的。此次考察后,他们将与其他地区的达斡尔人进行沟通,准备于今年内在赤峰地区开展大规模考察活动。 参考资料: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其它数码领域专家当前位置: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探究一:宋元民族融合的情况(1)元朝统一全国之前,我国北方曾经出现过辽、西夏、金三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分别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来加强对哪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请你简要叙述元朝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宋元科技文化发展的情况(3)北宋时期印刷术较以前有了重大突破,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这一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的另一项重要发明又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北宋时期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文学家是谁?元朝的戏曲空前发达,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剧作家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三:宋元民族融合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5)你认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科技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探究题难度:中档来源:期中题
(1)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顺序不能颠倒)(2)西藏。元朝时期,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人民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民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等。(3)毕升。“指南针”。(4)苏轼。关汉卿。(5)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主要考查你对&&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金的建国,南方商业的繁荣(交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金的建国南方商业的繁荣(交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
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有相关记载,唐朝末年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2.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3.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4.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指南针的应用:早在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意义: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全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应用:火药的起源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末事情开始应用与军事,北宋时期,政府在东京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知道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指南针:&国外伟人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评价:国外的伟人们对中国的四大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导师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辽的建立: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916年至1125年,持续了209年。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辽的政治制度: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耶律阿保机提倡农业,逐步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依照汉族的法律制定法律条文,命人依据汉字形状来制定契丹文字。在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的统治时期,契丹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来,契丹该国号为辽。辽朝统治者采用“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朝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辽朝疆域:&契丹的历史: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后来,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西夏的制度: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大权。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还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西夏既吸收了汉文化,又保留了党项族的风俗,如各部酋长行猎,有所获则围坐而饮,割鲜为食。西夏的官职分为汉制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汉制官职由党项人和汉人分别担任,党项官职专授党项人。军事制度仍然保持部落兵制度,全民皆兵,军队不脱离生产。带兵的官就是部落首领。西夏的地理位置:&党项族的起源: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势力逐步膨胀起来。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迁移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公元985年(雍熙二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公元996年(至道二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猛安谋克制度:金朝实行的军民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猛安谋克原来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阿骨打加以发展和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户平时实行从事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兵械,以猛安谋克为单位应征出战;猛安、谋克作为地方行政官员,分别于防御州、县官员职掌相近。猛安谋克是具有女真特色的地方基层组织。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为了解除民族压迫,1114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了初步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的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辽朝灭亡:阿骨打建国后,国力迅速增强。那时的辽政权由于政治腐朽,剥削苛重,各族人民起来不断反抗。阿骨打屡次兴兵攻辽,削弱了辽的力量。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金朝的疆域:&女真族:女真,又名女贞、女直,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统治中国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少数的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交子:宋真宗时期,在政府的许可下,成都16家富户主持印造了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市场上流通,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设立本钱,定限额发行,仍在四川使用。徽宗时,改交子名称为“钱引”,而且不备本钱,取代了早期纸币交子。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3.娱乐活动商业化。4.方便贸易的纸币出现。5.对外贸易活跃。宋朝商业的繁荣有以下几个表现:1.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显示出商业的高度繁华程度超过了长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到了南宋时期,当时的临安城在商业繁荣呈上来讲,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2.形成了三级市场网络体系。商业的繁荣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市场网络体系。3.在货币领域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5.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到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甚至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南宋的交子:&南宋商业繁荣的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是生产力继续发展,政策导向的共同影响的。1.从时代背景看: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中心以经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南方城市社会能够发展。2.从政治政策上看,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开明政策。南宋王朝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鼓励经商的封建王朝。3.从思想文化上看,高度繁荣的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4.同时由于陆路不通畅,北方少数民族的阻塞,丝绸之路受阻,南宋朝贸易的只能通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给宋朝打开了更大的海外市场。 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成为大都。元世祖就是忽必烈。于1279年灭亡南宋完成统一。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宣政院:元世祖设立的中央政府的官署,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名义上由帝师兼领,又设宣政院使等职官。地方上遇有特别的事务,设宣政院就便于处理。元代行省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2.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3.是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4.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对比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元朝统一进程: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征服大理,1276年攻破临安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元朝的中央制度: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经过争议决定实行一省制,而废除唐宋以来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并立制,只设一个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宰相职权,元代中书省是一个权力日重,“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它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它适应了元朝长期统治不稳固的局面。六部为中书省的一个下属机构,形成了一省六部制。各部的组织和职能与前代基本相同。元朝还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并以中书省掌制枢密院。另外在元朝的中央设立御史台和宣政院。御史台负责监察,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机构的建立,使元朝能对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封建国家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对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行省制度: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元代在地方实行了行省制度。即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统辖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每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由中书省直接派出官吏任职,凡一省的军国大事无所不领,并且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省为布政使司,但是在口语中仍然如此称呼。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行政区域的划分。
&元朝行省示意图:文天祥抗元斗争: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抗元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方。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由于文天祥才华出众,元将张弘范、投降的宋恭帝、元朝的丞相,甚至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大量的条件来亲自劝降,但是文天祥不为之所动,宁死不降,最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如何评价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密切了中国是世界各国的联系。总之,元朝的统一使疆域扩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是,当时蒙古族的生产方式,远比汉族生产方式落后,元朝的统一使通过军事征服来完成的,蒙古贵族在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这势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因此,文天祥抗元,反对军事屠杀和掠夺,是正义的。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象征。但是,文天祥和岳飞一样都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兄弟之间的事情,他不是抵御民族的侵略,因此,文天祥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
发现相似题
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5581643881761157192875139174902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20
北魏孝文帝东迁
的感言:不知道说什么,送你一朵小红花吧:)
其他回答 (6)
&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羯,氐,羌,匈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少数民族是从西晋灭亡,南北朝的五胡乱胡。北方迁入南方是从安史之乱。
在商朝的时候,少数民族很早就汉族发生交流,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就以经有少数民族生活。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在五胡乱华,第二次在安史之乱,第三次在宋朝南迁。
1、曹魏。曹操把最后一位南匈奴的单于呼厨泉迁到许都,标志着南匈奴灭亡,也标志着第一个少数民族被迁入了中原,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2、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契丹等等。3、永嘉之乱。西晋永嘉年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中原人口为逃避战乱纷纷南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第二次南迁是唐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北宋末期的靖康之难。
匈奴,羯,氐。从东汉开始。
应该是东汉之后!三国两晋吧!我只知道拓跋,。大规模人口迁徙应该在战国时期吧!各诸侯国也打仗,和匈奴也打仗。人口迁徙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吧!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女真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
收藏 查看&女真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
女真一般指女真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
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1]至时期称,时期称,隋至唐时期称,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耶律宗真讳)。[2]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3]11世纪向称臣。辽朝女真有、之分。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部较大。11世纪初,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其子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又合并了许多部落。1113年,乌古乃之孙继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的统治,建立。国号为“大金”。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现代中国的东北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被准许和其他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1234年,摧毁了金朝。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斡朵里、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和水达达。女真在初期分为、、三大部。[4]后又按地域分为、、、扈伦四大部分。1615年,首领在县二道河子畔的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1635年改为满州族。1644年,清朝入主,成为上第二个统一的王朝。外文名Jurchen起&&&&源、、、别&&&&称女直、女贞地&&&&域政&&&&权、人&&&&物、等
是古人类生活居地的一处遗址。早期肃慎的桔矢石弩[5]东北古民族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6]在莺歌岭遗址发现有、和。石器有石斧、石锄、等,均通过打制、磨制和压制而成;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网坠、桦树皮器等。
从出土的上看,网坠是人捕鱼生活的用具,石镞是肃慎人出行狩猎的工具,小陶猪是肃慎人驯养家畜的佐证,鹿角锄是肃慎人原始农业发端的标志。说明,肃慎人当年是以渔猎为主正逐步向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渡的特定的历史时期。[5]
地区在明朝中叶之前有大量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传说女真族的始祖,粟末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在年间,因粟末靺鞨氏族离散,年逾六十的函普,从旧居(实为刚刚为征服的旧地)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六十岁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由于王氏高丽政权创立后,积极北上扩张侵占半岛北部中国领土,东麓的女真故土乙离骨岭(今朝鲜咸镜山)一带,成为兵家交战的多难之乡,居民纷纷迁走避难。居住在半岛北部的女真部落的三兄弟老大阿古乃迁徙,老三保活里迁徙濒海地区的耶懒,老二函普来到了之滨的完颜部卜干水旁居住。
按时期的南支粟末靺鞨被征服,高句丽全盛时期统治半岛北部的汉四郡地区,而粟末靺鞨人多为高句丽王国的雇佣军,因此后世多将粟末靺鞨与高句丽、高丽(高句丽简称,与后世王氏高丽不同)混淆。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一带,北至中游,东女真武士[6]抵。居于(今辽宁)东北至束沫江(今松花江)之间,以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今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以东而近东海 ()的称之为“”。
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他们把强宗骗至,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合苏衮、是女真语“”的意思。这些人就是“”。另一部分留居(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流域,女真族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的居民有关。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之滨的。,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境内。
辽朝还特别设了一些,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北女真分布在中游一带,辽设北女真国大王府、北女真管辖;南女真:分布在辽东半岛上,辽设南女真国大王府、南女真汤河司管辖;鸭绿江女真:分布在鸭绿江一带,辽设鸭绿江女真大王府管辖;长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长白山一带,辽设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蒲卢毛朵部;分布在流域,辽设蒲卢毛朵部大王府管辖。在11世纪,在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遗留下来的族完颜阿骨打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纪向(辽朝)称臣。狩猎在女真人的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些部落中,甚至还是主要的生产方法。他们在每年春三月至五月,秋七月至十月,在山林里猎取各种野兽,并制作皮张。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狩猎所必需。富家养马,千百成群。一般人户,也有马十余匹。[7]
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11世纪初,定居在(今黑龙江省东南)其子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石鲁之子又合并了许多部落。
女真人从事狩猎和对外作战,都需要弓箭作为工具和武器。本族的冶铁业,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铠甲,甚至输入的农器和铁锅,也加以溶炼改铸。冶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作战的能力。[7]
辽天庆三年(1113年),乌古乃之孙继立,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领导当时东北的、渤海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他生前还和达成协议,南北夹攻辽军,计划协助北宋收回。宋、金间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频繁。
收国元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的统治,建立。国号为“大金”。 国号来源有人说是来自发源地金水(),也有说是为取金不腐不坏之意。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现代中国的东北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8]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被准许和其他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金建国后,就展开以为战略目标的,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朝的北方首都。然后与汉人建立共同对抗辽朝。
天会三年(1125年),灭辽成功后获得辽朝的大部分土地,由于的事件,金朝与宋国的联盟破裂。金大举攻宋,并在宋朝北部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北方这些土地都纳入金的路州制度中。
天会四年(1126年),金人占领了的首都,并且一度把宋朝军队赶到了长江以南。两国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阿骨打在繁忙的战争年代,仍很注意农业生产,对黑龙江流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做了不少努力。他还创制了。金朝采用了宋,辽官制。在地方上,州县制与并行。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在三年(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现代)迁移到了开封。
天兴三年(1234年),摧毁了金朝。金朝灭亡后,女真人仍是散居于关东,分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9]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女真人直生长汉地,同汉人”的政策下把这些约占金朝女真总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10]
金亡后,女真成了的被统治民族。建立后,女真人为元王朝管辖下的居民。蒙古汗国和元王朝对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与蒙古两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关系。首先是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设置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机构,“设官牧民,随俗而治”。
1235年(即乙未岁,金亡后的第二年),在图门江北一带设开元(治所在今东宁县东)、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东)两万户府后,接着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区设立许多路、府、所,管理诸支女真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改辽东路总管府为开元路,女真人皆被纳入开元路。在、等路相继成立后,只管辖沈阳路以北(今辽宁省铁岭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沈阳、辽阳等路分别统领。为了对分散的、处于后进阶段上的水达达等“随俗而治”。
皇庆元年(1312年)前将开元路东北部地区划设水达达路,与开元路同属辽阳行省管辖。水达达路是元朝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区,元王朝在其境内先后设立了许多府所。见于史籍的除前述桃温等5个军民万户府和水达达、肇州2个屯田万户府外,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方设有,府治在阿姆贡河对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龙江下游立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治所在阿纽依河与汇合处的哈儿分地方;在今流域设阿速古儿(乌苏里江古名)千户所;在今俄罗斯境内滨海地区置有(今)、木答哈、牙兰千户所。
元朝统治者通过上述机构和职官,在女真地区征收赋税、签军应役、发布禁令等,实施全面政治统治。元朝向女真征收的赋税是实物,有粮食、布匹、各种野兽皮张和等。不过由于诸支女真人所从事的主要生产不一,故缴纳的实物也各有侧重。蒙古贵族在女真人中签军应役,主要在元朝建立前后。首见于中统四年(1263年)。是年,元王朝命亦里不花在“女直、水达达及乞列宾地合签镇守军”3000人,调归塔匣来领之。
元朝在女真地区发布过的禁令,有屠杀之禁、酒禁、弓矢(捕猎)之禁、出产金银禁。这些禁令极大多数是为防止女真反抗而发布的。这不仅反映在这些禁令都发布在元初,随着元王朝统治在全国的巩固先后解除,尤能说明这一实质的是后两项禁令。因为狩猎和生产金银本是正常的社会生产,狩猎还是女真人解决衣食之需的传统社会生产部门,所以诏令禁止,显然是因这两种生产与“强兵”和制造兵器有密切联系。洪武二十年(1387年),女真人[11]明太祖以为出征海西。作为故元在非蒙古地区最后的抵抗势力,自觉难以维持,于是选择投降,明朝打开了通往辽东之路。[12]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收回高丽所据之辽东领土,并与其划界于鸭绿江,还阻止高丽对女真进行管制。上表抗辩,遭明太祖驳回。[13]
永乐初年,胡里改万户、斡朵里万户相继入明朝见。此事,已经取代高丽的朝鲜王朝上表明廷,希望能够召回猛哥帖木儿,但明朝没有同意。[14]设置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军民指挥使司,分别以二人为指挥使。[15]后来,猛哥帖木儿等还随明成祖亲征。[15]随着阿哈出、猛哥帖木儿等人的入明朝见,女真诸首领归附之人也越来越多。明朝遂以“众建之而分其力”的办法,陆续设置384卫、24所、7地面、7站、1寨。朝廷还在此之上设立管辖诸卫所,前期由海西女真人、担任镇守太监经略该地区,后因长期弃置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裁撤。[16]
正统七年(1442年),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在明朝统治下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太师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他在击败明军,俘获了率军亲征的。[17]一些建州和海西的卫所趁机向辽东进攻以配合也先的军事行动。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女真卫所遭到了也先的攻击,许多女真世袭首领因遭到也先所部劫掠,失去了世袭的凭证,他们后来只能以的名义进行朝贡,可获得的赏赐比之前少了很多。自此,明朝对于女真的威信开始衰落,女真诸部逐渐失去控制。一些首领如、等甚至敢于公然向明朝挑战,劫掠辽东地区。[18]也大约是在这一时期,女真文彻底失传,女真人主要改用蒙古文为书面语言,一少部分则使用汉语。[19]当时女真人已大致形成、和三大部分。其中建州同海西从牡丹江流域逐渐南迁至辽东一带,并定居于此。[15]万历十一年(1583年),出身指挥使世家的因祖、父被明朝努尔哈赤误杀,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他之后建国称汗的道路。[20]
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尔哈赤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 后加授。与之前一味臣服或选择同明朝直接对抗的诸多女真领袖不同,努尔哈赤起初仍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职来发展自己的实力,表面称臣,暗中称雄,很好地利用时局,逐渐在大体上统一女真、降服临近诸部。[21]期间努尔哈赤创建了以凝聚部众,还令手下学者和大臣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新的文字来拼读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22],逐渐解决了当时女真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称汗,建立“”,建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正式誓师伐明,其后接连攻克、、、等地,并迁都沈阳。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之后,一方面下令收养归降汉人,另一方面却推行、大量迁民、清查粮食、征发差役等弊政,激起了辽东汉人的反抗,他们有的逃亡,有的则针对女真人采取投毒、袭杀、暴乱等反抗方式,给后金在辽沈地区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22]对此,努尔哈赤采取了强力镇压的手段,许多汉人被杀,剩余则降为奴仆,编入庄田。[23]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失利后不久去世,继任者恢复了部分汉人的原有待遇,同时开科取儒,使得汉人地位获得显著提高,缓和了后金内部女真同汉人之间的矛盾。[24]皇太极还将后金所属汉人和蒙古人等也一同编入,创建了汉军和。[25]他们同一样,也被称作旗人。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26-28]
崇德元年(1636年),又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去汗号而称帝,并改元“”,追尊其父努尔哈赤为清太祖。在皇太极统治时期,他曾几次率军绕道蒙古攻打北京等地,但终因明朝的阻隔,始终无法对关内地区进行有效控制。[29]顺治元年(1644年),与的农民军激战于。吴三桂以“材帛”、“割地”为条件向后金求援,多尔衮率满洲清军入关参战,攻入,征服全国,开始了近三百年的统治。
康熙元年(1662年),世祖崩。圣祖继位,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但到了乾隆晚年,盛世开始转下。道光年间爆发,接著被列强侵害,加上内乱,满族的统治动摇,人民不满情绪增加,国家每况愈下,各民族起义四起。、等皇帝先后图强,可惜都失败。
宣统三年(1911年),被推翻,此后满洲族改称“满族”,解放后成为大家庭中的一员。满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于中国关东、华北一带,散居全国。进入中原后,抢劫到大批汉族图书,一批汉族文人前来归附,使女真文化发展起来。女真贵族自幼学习汉族语 文和各种文化知识,朝廷还采用写诏谕和奏章。唐、宋诗词,也是金朝宫廷文学的主要形式。女真贵族,能诗善画,他在《思归诗》中有“新诗淡似,归思浓如鸭绿江”这样颇为风趣的诗句。女真人起初并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金朝女真文通文。从阿骨打祖辈(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语。在破辽后,完颜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汉文,并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几乎全用契丹文,但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于是,阿骨打便命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和,以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天辅三年(1119年)诏令颁行,这就是后来的女真大字。20年后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了另一种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时颁字诏称:“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30]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到皇统五年(1145年)才开始使用。到此时,女真大小字与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金国;海陵朝开始有女真、契丹字书写测试。世宗朝颁行女真字经书并多层级选拔贵族子弟汇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习,且于大定十三年(1173年)建立女真进士策、诗制度,兼设女真国子学及诸路府学。[30]
哀宗时女真小字入传,金亡后仅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中尚有上层人士精通女真文。在与明朝政府交通往来时,女真人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设四夷馆及后来的会同馆,设专人学习女真字以应付交往需要,现存由两馆所编的《》便是明证。15世纪中叶,对女真人影响加剧,女真人渐习文,并借以书写自己的语言,女真文终于弛废不传。[30]
金朝创制女真字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国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制成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纪,才用这两套文字将汉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后,此文字仍然继续使用于今中国东北女真各部,金国文字是东北通古斯诸部的沟通媒介,由此亦可推断女真文字的实际使用时间应该为400多年。一直到15世纪中叶女真崛起,创造无圈点满文才逐渐停止使用。传世至今的女真文字总量不多,且以大字为多(对此亦有不同看法)。女真文文献形式有图书、碑铭、铜镜、印鉴、题记等。[30]萨满教
女真族人和世界其它民族相同,经历了其的信仰阶段,这就是女真人初期再现出来的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是为多神教的表达形式。活动于东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多信,主张,在诸种神灵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斋戒”。还有于月望祭七星的习俗。此为萨满教产生的由来。金政权建立以后,萨满教并没有消失,仍然继续在一带流传。由女真风俗而流传下来拜天之礼俗,发展为帝王之礼,更趋完备。[31-32]
金政权建立之后,女真人在流人和契丹人女真武士[33]的影响之下,很快地接受了佛教思想,信之甚笃,奉之虔诚,佛教遂发展起来。[34][32]
在天会元年(1123年)十月,就已经有了金上京最早的寺庙庆元寺,在不久之后,金太宗即皈依佛门。到了金熙宗时,佛教逐渐受到女真统治者的重视,金上京城内外广修佛寺,讲经活动日益增多,女真上层贵族以及平民百姓,都信仰佛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金之佛教与汉人同,男方出家谓僧,女子则谓尼。僧尼的等级森严,从称号、服饰、人从上都有区别,且权力很大。在京僧,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一样。在京之国师,威仪如五者,穿红袈裟,升堂问话和讲经,与南朝等;僧录、僧正必择其道行高者,限三年为一任,任满则另选高人;在郡县官府的僧人,则给他们配备从人,和尚或尼姑有犯戒、犯罪等,由他们处理,也是三年一换。熙宗时期,佛教的势力继续发展。皇室与寺院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的嫡母徒单皇太后,积极支持佛教活动。[34][32]
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在建州卫置僧纲司,以女真僧人塔儿马班为都纲。永乐年间,明还在所在地建永宁寺,说明中也有信佛者。
金朝时期的也很发达,其活动和信徒与佛教基本相等。许多北方的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因其失意,遁迹玄门,由之谋求出身,终于演成道教于北方的繁盛,创立了许多新的道教宗派。金统治者迷信,对道教也如佛教的管理,道观遂于各地陆续兴修。在金上京地区兴起的教派主要有太一教、大道教。[34][32]金朝女真族的歌舞音乐也受中原影响,常用乐器有的箫、琵琶、笙、鼓之类。宫廷乐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类的乐曲。
辽中期公元十一世纪生女真族完颜部徙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繁衍生息,青年男女行歌于途中对歌求偶,产生《女真恋歌》、《》;[35]金建国后(1115年),《》入主中原,成为汉族官民效仿的流行歌舞,元代称之为倒啦,明清称蹦蹦,碰碰歌,建国后改为“二人转”。[35]女真族在夺取了辽朝女真人[36]政权以后,强令中原人口搬迁到。人来多了以后,农业生产技术有所发展,如松花江畔的、一带,不仅种植五谷和蔬菜,还从外地移植、、、桃树、李树。
金兵从中原大肆掳掠木匠、造船匠,来自中原的工匠广泛运用中原建筑的工艺流程和风格。开矿、冶炼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矿洞、冶铁炉、金银制品、陶瓷烧制、铁制农具的生产技术都超过辽朝,但与中原的质量还有不及。如铸铜以铜镜居多,工艺一般虽较粗糙,不过也有像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双龙纹铜镜这样的精品。
金朝自铸铜钱,包括“正隆通宝”,“”、“”,还发行了叫“”、“”的纸币。以国家专营为主,以盐为大宗。只有一些金、银首饰的经营,归私人商家经营。金、银器上的“上京翟家记”字款,说明上京的翟家是自产自销的私人银号。史籍记载
《·世纪》记载:“金之先,出氏。靺鞨本号。勿吉古地也。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其五部无闻。”“渤海盛强,黑水役属之。渤海灭,复役属契丹。在南者系籍,号熟女直;在北者不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也。”而也有观点认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的方位不是一北一南,而是一东一西。
《大金朝志》云:“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下;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濒海。”按照《大金朝志》的记载,所在的生女真的方位为朝鲜史所载的东女真(又称为东北女真)大致相同。
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
元朝文献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长白山天池乞列迷、骨嵬等别称。
蒙古语中称女真为阿勒坛,谓金帝阿勒坛汗,它本是全体女真人的族称。《》最初使用这一名称仍属这一情况,但后来不仅不包括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而且变为主要是指散居在长城以外北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附近,南到辽东半岛,东达鸭绿江以东,西至辽河附近这一地区内女真人的专称。这与元朝统治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有关。具体说来,一是由于金朝迁到长城以内及其它地区的女真人,在与其它民族长期杂处中民族特色已趋消失。[28]
明朝元年(1403),明朝皇帝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明朝中后期中原人称之为、、等,其军队被称为虏兵。明朝的女真是明朝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现,也残存。过多妻生活的,多为部落首领和富有户。像建州卫酋长有三妻,原分别为斡朵里、、火刺温人。残存群婚制的,主要是处于边远地区的一些部落。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则姊以下皆随为妾”;与苦兀相邻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馈之艳妻,去则归之”。当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会也有群婚制残余,如人嫁娶“不择族类”,有父死子妻其后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酋长死后,其子康古陆即以其后母温姐为妻。此外,女真社会普遍流行,“年及十岁即娶”。后来,海西女真改为至十七八岁成婚,建州女真直到时代才规定,女子未及12岁而嫁者“罪之”。成婚前先有“约婚”(定婚)。约婚后,男家需向女家纳甲胄、牛马、奴婢等彩礼,已出现有的贫困户至10年未纳足彩礼而不能成婚者。丧葬人死,建州女真是停丧于家,杀牛以祭,3日后择向阳处葬之。葬时,有将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马随葬之风,随葬马是杀后去其肉而葬其皮。海西女真流行树葬(风葬),择大树置尸于上,随葬之马皮、尾和脚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挂于树。东海女真诸部落葬俗比较原始,除有树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后,去其肠胃,将尸体曝晒干,出入背之于身,饮食必祭,3年后才“弃之”。乞列迷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夹于木植之”;溺水死者,以鱼叉叉其尸,用海豹皮包而埋之。示意可变海豹;被熊虎咬死者,“裸踯其尸作熊虎势”,令人用箭射尸,带箭埋之,示意可变熊虎。女真与蒙古族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反映在蒙古贵族对女真统属关系的来往中。首先,元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女真人的管理,在其居住区内恢复了辽金时期的旧驿道,使处于黑龙江口的女真人西通蒙古地区,南达(今北京市)。据考证,今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古城(即西祥州)有北行道经今肇东县、市西行可至呼伦尔地区,北行可达于境;东南行道经唆吉(即今敦化县),东行可到流域,东南行可达(即今朝鲜咸兴);东北行道沿松花江、黑龙江,可远至末末吉站(在今黑龙江下游阿姆贡河口)三条驿道和许多支线。驿道主要为军事目的恢复而开设,但客观上有利了女真人与元王朝及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其次,蒙古贵族在女真地区提倡屯田耕种,扶助农耕,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农业发展。屯田处所,除前已述及的肇州及水达达屯田万户府外,还有不少女真人被迁到、、等处专事耕耘,
元朝发给农具、耕牛。如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田器”。再如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世祖又针对以捕鱼为生的捏怯烈女真200人的情况说,“与其渔于水,曷若力田”,“诏给牛畜、田器”“使之耕”。第三,凡遇有水旱、风雪、冰雹等自然灾害,元朝每发放粮食、布匹和钱钞,使之度过荒年。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政府先给水达达地区的鳏、寡、孤、独绢千匹,钞300锭,接着发粟赈水达达49站灾民,给千户“女直”饥民布万匹;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辽阳洪宽“女直”部民饥,“借高丽粟赈给之”;次年,元世祖命忽都不花由海路运粮给水达达和辽阳“女直”饥民;大德元年(1297年),水达达等地出现饥荒,又发粮5000石赈之。总之,上述种种,从蒙古贵族方面说,虽是为了巩固对女真人的统治,但也客观上促进了女真与蒙古等族的交往和女真社会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女真人的生活安定。
女真输出的物品,是每年向元朝缴纳的粮食、布匹、青鼠皮等皮货、海东青、珍珠。上述物品数量是很多的。例如布匹,1243年,仅合懒(兰)、恤品两路就交布3000匹。又如青鼠皮,至元六年(1269年)因灾荒诏减水达达户“青鼠二”,按这次减秋赋一半计算,每户年至少交4张青鼠皮。至顺年间(1330年—1333年)水达达路钱粮户共20906户,则一年所交青鼠皮就达数万张。至于为供蒙古贵族玩乐的名鹰海东青每年输出的数量也一定不少,因为吾者野人及水达达人因不堪“捕海东青烦扰”,于至正六年(1346年)起兵反抗。女真所缴纳的上述物品,根据至元十三年(1276年)规定:“以水达达分地岁输皮革,自今并入上都”。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蒙古人集中居住区。可见女真人输出的土特产品,不仅满足了蒙古贵族的奢侈享乐,也丰富了蒙古军士及一般牧民的生活需要。
女真与蒙古的关系还有另一面,即对女真人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迫使多次起兵反抗。元世祖时,“女直”与水达达趁乃颜叛乱之机,与乃颜“连结”,反抗蒙古贵族的统治。元末,有居于辽东的女真人锁火奴兴兵起义,宣称为“大金子孙”,虽都被蒙古贵族镇压下去,但冲击了元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不少女真人和高丽人长期交错居住,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关系。女真人从高丽人方面学得先进生产技术和易得耕牛、铁等生产、生活资料,高丽人则从女真方面换得生活所需的皮货等物品。杂居的地区主要有两处:一是合兰府境内(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区),直到明初,这里还是“女直、鞑靼(即水达达)、高丽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场所。二是今辽河以东地区,像沈州(今沈阳市)、辽河、庆云等地,或共居一地,或同于一处屯田。女真人与高丽国境内的居民亦有交往,主要是居于合兰府境内的女真人。在蒙古与高丽争战之时,常入高丽国北境“剽掠”,有时多达3000人(朝鲜史籍称为东真兵)。当蒙古贵族征服高丽国后,高丽国成了蒙古汗国的臣属国,蒙古贵族下令禁止女真人“侵轶高丽国民”,不准“入高丽界剽掠”,使女真与高丽国民的交往,恢复正常。后来,女真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元王朝或向高丽国借粮,或令高丽国王运粟赈之。除女真族的直系后裔外,尚有:泾河北岸尚存一女真族后裔群聚村落,全村约有3000余人,绝大部分姓完颜。村民都自称自己是女真人完颜部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女真习俗,例如每逢年节都要集体到完颜宗祠、跳等。
据甘肃省政协主席和泾川县完颜联谊会会长完颜斌表示:据考证800多年前的时期,泾川一带就是宗弼的领地。死后,就杀了完颜宗弼之子。亨的家人迁居在九顶梅花山下。末代皇帝的墓也在那里。
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颜的女真后裔,分布在、、、贾滩、杨湖口等五乡九村,共750余户,近3000人。汝州市完颜庄、许昌县完门村尚有2000余人,是从迁入的。
女真后裔本为完颜氏,后改姓完氏。据《完氏宗谱》记载,他们是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颜佩跟随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东,现有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台湾有女真族的后裔,在彰化县福兴乡的“粘厝庄”,是台湾唯一的“生女真族”,彰化县福兴乡“粘厝”居民,经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证实,是由东北吉林附近,金朝时代开始向南迁,最后至台湾垦荒。在福兴乡粘厝村的四、五百户人家,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粘姓,[37]因此外人称为“粘厝村”,或“粘厝庄”。“粘厝”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后代子孙。而粘姓始祖为粘罕,教授博士说:女真部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汉化,纷纷改姓,“完颜粘”这一支系,却以名为姓,此为粘姓的由来。这支粘姓女真族原先住在东北吉林附近,金朝时代迁到河南宜阳,山东莱阳一带到了第八代,其中一支为了逃避元末战乱?始迁到福建泉州府晋江县衙口镇一带,与清初名将施琅的先世宗族,比邻而居,粘、施两族因而通婚,一直到18世纪,清廷鼓励移垦台湾,粘姓二十二代子孙粘萼,率领部分族人东迁台湾鹿港西南海边,当时一片荒凉,后来子孙繁衍,粘姓多了,就以村中居民姓氏,命名为粘厝,而今分为“顶粘”和“厦粘”两村。
依据教授王永一博士长期对中韩边境的女真族研究而分析说:当然,台湾境内也有许多非粘姓的女真族后裔,也自认非满族的女真族后裔,以及非满族的锡伯族后裔。[38]国立嘉义大学教授王永一博士说,北朝鲜边境与在元明时期有称为西北面与东北面,即为女真族的聚居地区之一,其后裔大都融入为朝鲜民族,如韩国青海李氏始祖就是女真族酋长之一,曾率领一群女真族投效阵营,协助朝鲜王朝建国,王永一博士也曾经于2002年拜访韩国青海李氏宗亲会及其李之兰后孙。韩国《朝鲜实录》记载最详尽。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