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文字的资料20字

满族珍珠球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满族珍珠球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珍珠球是一种满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原名采珍珠,来源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珍珠,采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将绣球投到伙伴手里。所属地区黑龙江 · 哈尔滨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所属地区: 黑龙江 · 哈尔滨
文化遗产名称:满族珍珠球
遗产编号:ⅠⅣ-5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哈尔滨市
遗产级别: 省珍珠球是一种满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原名,来源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居住在白山
黑水的满族青
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珍珠,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将绣球投到伙伴手里。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满族人又把这项活动带到京城,供子弟游戏。乾隆
九年由北京传入五常市,至今已有历史。  珍珠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表面应为珍珠(白)色。球的圆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为蛤蚌形状,用具有韧性的
树脂材料制成。抄网兜口为圆形,兜口内径25厘米。     珍珠球队的抄网者在比赛中的抄球动作十分舒展  满族珍珠球的比赛规则为:   1、珍珠球的圆长为54至56厘米,重300至325克。   2、珍珠球场地长28米、宽15米,分为水区(内场区)、哈蚌区(封锁区)和威呼区(得分区)。   水区(内场区)内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者可将球传到任何方向,向抄网争取得分。   哈蚌区(封锁区)内双方各有2名运动队,持哈蚌(球拍),用封、挡、夹、按等技术动作阻挡对方进攻队员向抄网内投球。   威呼区(得分区)内双方各有1名手持抄网的运动员,他们的任务是用抄网抄(夺)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   3、每场珍珠球比赛由两队参加,每队上场7名队员。  4、比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比赛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竞赛采用单循环赛制,得分多者为胜方。  珍珠球的比赛规则也是在2003年取得3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为配合技战术提高要求而设立了2分球;为增加对抗性和战术配合空间,各队增添了1名队员在水区以及在得分区和防守区间设立了隔离区,减少了球场上的混乱和纠纷场面。到如今,珍珠球竞赛规则还是在不断地增加和成熟之中,参赛的队伍都需要临场不断地学习。  珍珠球这一满族体育活动,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多姿多彩。场上攻守往复,银球穿梭飞舞,4只蛤蚌急张忽合,一对抄网频频有所斩,其紧张激烈、精彩绝妙,令人目不暇接。珍珠球是民族体育之珠,将体育运动之骄健与生活劳作之优美,两者紧密融汇在一起了。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祖先和其他民族一样,创造了自己的体育项目——珍珠球。珍珠球,亦称“
采珠球”,初名“扔核”,满语“尼楚赫”。  满族的青年男女很早就有采珍珠的习俗,他们在欢庆收获之际,用“彩球”比做大珍珠,如果把“彩球”投进鱼篓里就视为采到了大珍珠。  采珍珠最初是作为一种游戏,在江河的岸边上玩的是“蚌”。后来演变为布口袋、牛毛球或彩球代表珍珠。场地划分水区、蛤蚌区和“威呼”(满语“船”)区。采珍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把布袋儿或彩球投到威呼区同伴的手里。这种游戏当时在松花江、拉林河一带,开展较为普遍。游戏时,蛤蚌区要夹住“来犯”之“敌”,保护珍珠不被夺走,于是就展开了争夺战。1990年,满族这个攻守兼备的民族体育项目——采珍珠,被国家体委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定名为“珍珠球”。  珍珠球的现行场地长30米,宽15米。中线两侧划三条线,依次为水区、限制区、封锁区和得分区。比赛在两队之间进行。每队出场6人,其中一位队员站在得分区,手持一个直径30厘米、高40厘米的网兜充当“渔网”,用网兜接住本队员投来的球即得1分。有两名队员充当“蚌”,手持球拍,在封锁区内,拦截对方投向网兜的球。其余队员充当“采珍人”,在水区内进攻与防守。比赛分上下两场,每场进行20分钟。  “珍珠球”为周长50—65厘米的充气皮球或橡胶球,还可以用小手球、儿童排球或小足球代替。球拍呈蛤蚌壳状,长40厘米,宽30厘米,木柄长18—20厘米。网篮用和网制成,铁圈直径30厘米,网深30厘米,长15厘米。  珍珠球的运球、传递、掩护、投篮、罚球等战略战术和篮球差不多。但由于得分区的持网队员可以灵活移动,增加了投篮的难度。场上队员不但要不停地跑、跳、投,而且还要注意与水区同伴和得分区手持抄网的队员默契配合,同时注意球的移动和对方队员的行动。所以,在比赛中要比篮球更激烈,更有趣味性。经常玩珍珠球,不仅能增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满族八旗的由来(历史资料)
满族八旗的由来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大清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抵御沙皇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八旗兵分为经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总称,由郎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郎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的人,如紫禁城内武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总人数也在十万左右。&
  镶蓝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正蓝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红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黄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黄旗满洲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白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满洲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後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八旗将官
  【都统】
  清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最高长官。清入关前,满语称固山额真,设1人;设左右梅勒额真(後改为梅勒章京)各1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从汉语,改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章京为副都统。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京师满蒙汉八旗各有都统1人,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24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2000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全国设将军衙门13处均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协领】
  清代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如吉林珲春、三姓、拉林等处。
  【参领】
  清代八旗甲喇额真(甲喇章京)职官的汉译名。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又为组织名。京旗每旗下分5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
  【城守尉】
  清代八旗驻防将领官名,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防卫,其与副都统等。全国共设城守尉衙门16个。城守尉所领兵一般为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个别地方也有超过千人的。
  【佐领】
  即牛??额真,牛??章京。早期满旗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10人选1人为首领,称牛??额真(箭主之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300人为1牛??,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牛??额真1人管理,始正式成为官名。天职八年(1634年),改称牛??章京,入关後,改为汉称佐领,正四品。驻京师者置於参领之下;驻防,则置於协领之下。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牛??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後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清代各所辖壮丁数在各个时期不同。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200人;唐熙时百三四十人;嘉庆时,则以150人为率。
  【领催】
  清代满语拨什库("催促人"之意)的汉译名。低总军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佐领下皆有设置,由马甲、闲散内优秀者礼之,每佐领下5人,专司登记档案及支领俸饷诸务。满洲之领催兼於本佐领下识字扩军内挑礼。
  【骁骑校】
  清代八旗低级军官名。满族社会早期称代子,满语称"分得拨什库",代行者之意。设於佐领之下,正六品。
  【马甲】
  即马兵、骑兵。又称骁骑。满洲等旗人成丁後,其出路主要是桃礼马甲,由本佐领下步甲,养育兵,匠役和闲散余丁中桃礼,由马甲再选为前锋,扩军等。京旗马甲隶骁骑营,满洲每佐领下20人,专辖於八旗都统。
  八旗兵制
  八旗兵制是清代军队的编制。清朝统一後,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拉了汉军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扩军、前锋、骁骑、健锐,火器和步军等营伍。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清驻防京师的满洲等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驻防指分镇各省者为驻八旗。八旗都统直接指挥是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择有前锋营、扩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下五旗亲军属於各王公,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十万七千余人分驻各省要冲。&
  【骁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起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顺治时详定制度,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满洲骁骑营所辖有马甲、领催、匠役,其人员从满洲八旗每佐领下抽调。
  【扩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皇太极天总年间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从满蒙 八旗中抽调,每旗设扩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增设了圆明园八旗扩军营,驻於该园周围,以司禁卫。
  【前锋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皇太极天聪年间葛布什贤超哈营。挑选满蒙八旗各佐领下的扩军马甲,养育兵等技艺优秀和身强力壮者锐部队,独立为营。清代大规模的巡活动很多,前锋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
  【锐健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也称云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营兵从八锋中壮健者挑选,兵额2000,满人居多。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火器营】
  清代京军之一。康熙因平定三藩战争之需,非常重视火炮技术,於1691 年定全营均练习火炮,并掌皇帝的守卫扩从。营兵从满蒙汉八旗中抽调,共辖官兵近八千人。火器营在平定三蕃,收复台湾和抵御沙俄侵略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步军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守卫京师,满蒙汉八旗分驻京城,人类较多,康熙十三年,定制兵额21158人。
  【神机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始建於咸丰十一年(1861年),主要职责是守卫紫禁城禾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并沪从皇帝巡行,神机营由满蒙汉八旗及八旗前锋、扩军、步军器、健锐等营伍中挑选的武艺高强和善骑射的营余构成。&
  【虎枪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二十三年设立,负责沪从围猎,如在塞外皇家围场的守猎,?a称木兰围场(木兰满语。原为哨鹿,後为地名)各个善骑射,都是从八旗、前锋、扩军和火器等营伍挑选的,兵额约六百。
  【相扑营】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年间设立,营兵被称为"少年大力士",善?埘印K?们协助康熙帝铲除了叛臣鳌拜,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旗盔甲
  满洲人在入关之前。主要以畜牧业、游猎为生。射马射箭几乎是成年男子必备本领。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军事行动和守猎的需要,创建了军民合一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人的必修课。清王朝入关以後,为不失崇尚武功、倡导骑射之风,由清太宗皇太极确立大阅制度。顺治年间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届时,皇帝全副武装,亲自检阅王朝的军事装备和士兵的武功水平。参加大阅的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军队则按旗列队,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军事项目。乾隆帝大阅多在南苑举行,人员多达数万。
  清朝皇帝除以大阅形式来训练八旗军队外,还用大阅向各族首领炫耀武力。
&&&&2006年末,岫岩全县总人口为512118人,其中满族人口占89%。城镇人口88905人,农村人口423213人。各民族具体人数是:满族450755人;汉族36807人;蒙古族2074人;回族1847人;朝鲜族200人;壮族79人;苗族50人;锡伯族45人;瑶族14人;土家族13人;藏族7人;彝族7人;达斡尔族7人;白族6人;维吾尔族4人;侗族2人;鄂伦春族1人。
&&&&925年(辽天赞四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率大军灭掉渤海国,将渤海国改为东丹国,为辽的附属。928年(辽天显三年)12月,辽将东丹国迁到(今辽阳)。982年(辽乾亨四年),辽废除东丹国。辽在将东丹国南迁同时还将渤海国遗民南迁,为防止渤海人的反抗,将女真中的“强宗大户数千人,移置辽阳以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其中渤海国原在今吉林省珲春县干沟子山城设置的穆州会农县的(革末)(革曷)人,户300、丁500,被迁到今岫岩东南的洋河镇附近,置穆州保和军会农县,隶道开州(今凤城)。实际上是人口与建置和地名同迁。这是满族的先世女真首次进入岫岩。
&&&&1115年(辽天庆五年),辽节度使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国。1116年(金收国二年)金兵攻下城(今辽阳),占领辽东半岛,辖属岫岩境地,在此设置秀岩县(明代改为岫岩县),女真人大量进入。当时在秀岩县境内设有“斡邻阿邻谋克”等女真人的部落联盟组织及军事组织和“万户”、“都统”等官职。这是满族的先世第二次进入岫岩。
&&&&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3月,后金派兵数万,大举攻明,13日取沈阳,21日攻下辽阳,“数日间金、复、海、盖州卫,悉数传檄而陷”,“辽阳即下,其河东之三河......岫岩、青苔峪等大小七十余城官民俱剃发降”,至此岫岩后金统治。后金“抚降岫岩城”后,大批后金兵进入岫岩,这是满族人第三次进入岫岩。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先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由于汉人和蒙古人的日益增多,又先后增编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八旗是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种职能的一种社会组织。八旗兵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后来,岫岩又增设一蒙古巴尔虎旗,所以在岫岩实际上是九旗。
&&&&清朝定鼎中原后,调拨大批八旗兵丁返回东北“实边”,一边加强驻防力量,一边垦荒种田。当时经盛京(沈阳)拨至岫岩的八旗兵丁,以康熙年间最多,仅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岫岩就增兵1000名。因为岫岩当时是战略要地,清廷对此地极为重视,不断增派官兵治理,来岫的官兵又随带家属,在岫岩各处大分散小聚居,圈地占山,落脚安身,使满族人口逐渐繁衍起来。至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仍有驻岫八旗兵丁658人(其中满洲兵527人,蒙古兵76人,巴尔虎蒙古兵55人)。至清末的1909年(宣统元年),岫岩满族人口已达46830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28.7%。
&&&&岫岩很多满族家族都立有族谱。族谱样式有两种:一种如书,叫谱书。另一种写在纸上或黄绸上,只有人名,即世系表,叫谱单,与岫岩地区汉族家谱相同。谱书的编写繁简不同,大致有家族的源流、迁徒、族居、祖茔沿革、祭田管理、宗规家训、典型人物及大事记等。行辈排字及世系是必有的。世系分支填写,谁生儿子,兄弟次序,某氏嫁夫,都清清楚楚。如有官名及别名列在本名下。&
&&&&族长和族规。满族初来岫岩时,人丁稀少,尔后人口日渐增多。满族最重祭祖,族祭是每一家族的大事,历来都由最有权威的人来主持,此人即为族长。族长是由选举产生而不是按长支世袭的。族长掌管族中祭祀,对由祭祀涉及到的和把同一血缘家族维系起来的坟山祭田使用、钱财帐目支使、排除族内外纠纷、教化族中子弟、编辑修纂谱书等事宜,均要过问。因而族长成为家族的代表。为了将家族管理好,由他主持全族会议,订下许多规章制度,这就是族规。有祭祖规矩、坟山祭田规则、钱财开支规则、处理纠纷规矩、家训等。
清朝建立直至灭亡,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旗人不一定是满人,满人绝对是旗人。”为什么呢?我的一位旗属整白旗的满族邻居李老先生曾给我简单地说过清朝八旗制度的由来。他说,明朝万历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由首领努尔哈赤率领,兼并了附近的小部落,逐渐强大。初时将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每旗大约七八千人,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整黄、整白、整红、整蓝,因为旗为纯一色,所以叫“整”,以后人们写白了,才有了“正黄旗”的说法。后来,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张疆域,对外征伐,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后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整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边,红镶以白边。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合为八旗。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女真族都隶属于八旗,也就是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将被征服的蒙古人和汉人编录在旗,称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相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形成了清朝八旗制度。但是,这些旗兵的民族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才有前面说的“旗人不一定是满人,满人绝对是旗人。”
  既然这位女星注明隶属“汉军镶黄旗”,那么她就应该是在旗的汉族人,而不是满族人。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满文:拉丁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人),河北省(2,118,711人),其他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400余万。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在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1]和茶啊冲文化。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长春市),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2],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史书上关于满族的祖先和中原往来最早的记载见于周代,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都是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渤海国7世纪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满族先人的一部)领袖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其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五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到9世纪末,渤海国被辽所灭。
辽代(相当于北宋)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创始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完颜部领袖),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金朝是当时中国华北、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一带,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在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成为构成北方汉民族的一部分。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香饽饽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满族人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族八大姓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