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南朝宋是当时著名的什么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世说新语》的小-说价值及发现.pdf7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世说新语》的小说价值及发现
姓名:王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王立群;王宏林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作品之一。作为笔记小说的
代表作品,《世说新语》自问世起就备受关注和喜爱,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一直被当作史籍看待,并没有被当成小说进行阅读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世
说新语》成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材料来源和文本的分析,挖掘其固有的小说因
素,窥探作者的文学观念;然后通过考察其流传过程中的笺注、评价、引用和仿
续等接受情况,特别是刘辰翁的评点,探讨其小说价值的发现,说明刘辰翁的评
点初步揭示出了《世说新语》的小说特征,拓宽了它的阅读视野。同时,对明清
的小说评点和小说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文分引论、正文、余论三个
引论部分主要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小说”的语源义及其演变,说明其与现当
代意义上的小说概念的区别,并简述本选题的意义。
正文部分分三章。第一章,论《世说》的成书及文体之变。主要分三节论述:
第一节,考察文史合流过程中史学对《世说》的影响。《世说》体例脱胎于子书,
叙事方法兼受子史两个方面的影响,但是它既摒弃了子书论谏的性质,又破除了
史书的叙事俗套。第二节,通过考察“裴氏学"与两晋的文学观念,论述实录观
念在当时所受到的冲击,说明《世说》小说因素的形成并非偶然。第三节,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99%的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常识——樱花、美洲的发现、琉球与越南、阿拉伯与西方世界曾经崇拜中国及美国国父是法国路易十六等 - 地球天堂
当前分类:
99%的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常识——樱花、美洲的发现、琉球与越南、阿拉伯与西方世界曾经崇拜中国及美国国父是法国路易十六等
更新时间:
&&点击数:
&&&& 99%的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常识——樱花、美洲的发现、琉球与越南、阿拉伯与西方世界曾经崇拜中国及美国国父是法国路易十六等&&& 这是网友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本人又转载于此,以吮读者。&&& “1、星座不是西方发明,更不是古希腊爱琴文化产物,世界上最早发明星座的国家是中国,中国是世界星象占卜的祖师爷,中国四千年前就有了十二星座”。&&& “2、“一国两制”不是邓小平发明,千年前中国北魏王朝就有了“一国两制”。”&&& “3、樱花不属于日本本土产物,樱花是中国典型的植物,秦汉时中国已广泛种植,樱花原产地是中国,在东晋时期由日本僧人从中国首都建康(今南京)引进品种至日本。”&&& “4、雪糕、冰棍、冰激凌本就中国发明,南宋就已在民间普及”。&&& “ 5、黄瓜不是中国本土蔬菜,而是从西域引进的,原产地埃及。&&&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 “ 6、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是周朝而非秦朝。”&&& “& 7、最早发现美洲的是公元五世纪中国南朝梁国僧人沙门慧深而非哥伦布”。&&& “ 8、明朝灭亡源于1630年代的美洲白银供应短缺&&&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经济的崩溃,而导致明朝的经济的崩溃的导火索就是白银短缺,是美洲白银供应短缺毁了大明帝国。”&&& “ 9、琉球与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10、中国古代最极盛繁荣的黄金期乃至世界封建社会的巅峰在公元581到公元604年的隋文帝开皇盛世”。&&& “11、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曾经极为崇拜中国,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求知识,往中国”。波斯湾曾一度被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称为中国内海。”&&& “ 12、美国真正的国父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美国真正的国父是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国王,乔治.华盛顿只是徒有虚名。&&& 出于打击英国的目的,路易十六派遣陆军和海军到北美大陆协助美国人作战,约克镇战役时,不但封锁海面的是庞大的法国海军舰队。在陆地上进行包围地部队里法国士兵地数量也超过美国士兵;而另一个很重要关键的是。在大陆议会无法向它的士兵支付军饷地时候,是路易十六掏的腰包。”&& 下面就是相关的资料:&&& 99%的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常识_乘乾御宇_新浪博客( 16:17:57)转载▼标签: 奥巴马国际历史美国普京军事&&& 1、星座不是西方发明,更不是古希腊爱琴文化产物,世界上最早发明星座的国家是中国,中国是世界星象占卜的祖师爷,中国四千年前就有了十二星座,你们对照自己的中国古代十二星座,有如下:星纪 : 12/7~ 1/5玄枵 : 1/6 ~ 2/3娵訾 : 2/4 ~ 3/5降娄 : 3/6 ~ 4/4大梁 : 4/5 ~ 5/5实沉 : 5/6 ~ 6/5鹑首 : 6/6 ~ 7/6鹑火 : 7/7 ~ 8/7鹑尾 : 8/8 ~ 9/7寿星 : 9/8 ~ 10/7大火 : 10/8 ~ 11/8析木 : 11/7 ~ 12/6&&& 2、“一国两制”不是邓小平发明,千年前中国北魏王朝就有了“一国两制”。&&& 邓小平在谈“一国两制”时指出:“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确,中国历史上北魏就曾实行过“一国两制”。&&&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贵族。鲜卑族拓跋部居住漠北时,还是一个小部落,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该部从拓跋力微时强大起来,取得部落联盟世袭大酋长的地位。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始置百官,后又建都盛乐(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公元376年,前秦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逃跑,被其子所杀,诸部离散,代国遂灭亡。十年以后,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河)即代王位。同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魏攻灭匈奴独孤部,又灭掉后燕。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即皇帝位。拓跋珪即魏道武帝。因曹魏在前,故史称拓跋魏为后魏。后魏强盛时拥有冀、鲁、晋、陇诸省之全部及苏、豫、陕诸省北部和辽省之西部等地,占据北方大部分土地,所以又称北魏。北魏的胜利主要是依靠鲜卑诸部落大人对外掠夺,对内镇压。但诸部落大人不懂得在一个国家里服从一个皇帝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经常叛乱,总想回到北方故都盛乐去过游牧生活。拓跋珪为了巩固皇权,必须稳定军事力量,遂实行“颁赐群臣将士各有差”的新政策。新政策根据从征将士战功大小分享虏获品。鲜卑诸部将士从战争中分享的虏获品,要比游牧所得高很多,所以他们不再留恋昔日的生活方式,形成坚强的好战集团。从389年到451年,北魏俘虏人口百余万。俘虏被分配给鲜卑诸部各级将士。俘虏为鲜卑诸部将士织绫锦、盖房屋、种蔬菜、牧牛羊,成为奴隶。北魏在鲜卑族内部和故地上实行奴隶制度。&&& 北魏占领中原以后,拓跋珪敏锐地感觉到,无论人口、文化,还是生产方式,鲜卑族都比不上汉族。于是,他没有采取武力高压政策强迫汉族退回到奴隶社会,而是让中原封建制度继续存在,凡汉族士大夫“诸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广听意见,尽量采用。他任用汉族文人作官,建立封建的政治机构。平城四郊种田人大多来自中原,拓跋珪采取“计口授田”的封建生产方式。这样,北魏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政策。&&& “一国两制”的政策在北魏实行了约一个世纪。封建制度的优越性在与奴隶制度的和平竞赛中日益明显,终于导致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经过孝文帝改革,成为一个强盛、统一的封建国家。&&& 3、樱花不属于日本本土产物,樱花是中国典型的植物,秦汉时中国已广泛种植,樱花原产地是中国,在东晋时期由日本僧人从中国首都建康(今南京)引进品种至日本。&&& 中国是樱花主要原产地,早在秦汉时期,樱花栽培已应用于中国宫苑之中,东晋由日本僧人引进日本国内,大隋时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园,隋炀帝在东都洛阳曾有赋樱诗九十七首,可惜至今已失传,否则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樱花诗。&&& 樱花原产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在中国大别山系及大别山系以南地区、包括例如中国长江流域、中国台湾、中国珠江流域、中国海南岛在内地区都有漫山遍野的天然原产野生樱花,其花色品种繁多,千姿百态,花期各不尽相同,在全国范围内中国樱花的开花怒放期绵延相当长的时间。此外樱花生长的地区还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日本。这些地区都有樱花产出。&&& 日本只是樱花产地之中及其狭小的一个小产地区域,其品种相对于总的品种是十分稀少的,日本樱花的许多品种是从东亚、南亚其它国家引入的,特别是二战期间,日本大肆掠夺入侵地资源,包括掠夺入侵地动植物物种资源,其中就掠夺、移植了很多中国樱花[含台湾岛、海南岛中国樱花品种]、朝鲜樱花、中南半岛樱花等。&&& 全世界有50多个野生樱花基本种,中国约占38个之多,其次为日本、朝鲜、缅甸、不丹、锡金等仅产几种。&&& 4、雪糕、冰棍、冰激凌本就中国发明,南宋就已在民间普及&&& 炎热夏日,宋人避暑之法大概除了到山水之间旅游或是勤洗澡,还有就是喝冷饮料吃冷食品解暑降温了。&&& 宋朝成立不久宋政府就比较重视防暑工作,公元962年就成立了“冰井务”,专门负责制造研制解暑降温的冷食品工作。《宋朝会要》记载:“建隆三年,置冰井务。”宋政府每到夏日就每天赏赐给大臣们冷食品,解暑降温。宋人吕原明在《岁时杂记》记道:“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梅尧臣为此曾做首小诗道:“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上行下效,国家之导向作用必然会影响蔓延到民间。宋朝民间的冷食品业是非常发达的。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与吴自牧的《梦粱录》及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了一些宋朝的解暑冷饮料,有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香薷饮、紫苏饮、白醪凉水、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雪泡梅花酒、富家散暑药冰水等等。宋朝这些解暑的冷饮料早已经失传,如今的人谁也没喝过,谁也没见过。每种饮料到底有何独特配方,已经不可考,谁也不知道。这些粗略的记载的饮料名肯定不全面,也不能足以形容出宋朝的解暑饮料的丰富繁盛。但应该知道宋朝人在炎热的夏日和现代人一样也是喝着各种冷饮料降温解暑的。&&&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夏日爽口解暑的冷食品有“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沙糖绿豆”、“黄冷团子”、“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细料馉饳儿”等,这些东西都已经失传到底是什么谁也没见过,谁也没吃过。但这些冰雪食品是接近冰棍与冰激凌的冷食品是无疑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说“冰雪(食品)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这里是说卖这些冷食品开封最盛最高级的两家是用银制的器皿盛装的。可断知宋朝有高级吃冷食品场所及那些冷食品价格应该不匪。&&&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做的一首诗曰:“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亭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北人藏冰天夺之,却与南人销暑气。”&&& 这里的北人就当是指从北方搬到临安(南宋首都)的人,他们应该就是在北宋首都开封做卖冰雪生意的人。诗中里描写卖的冰是甘霜甜雪如压蔗的,这就是接近现代意义的冰棍了。从诗中可知在宋代夏日有以卖冰棍为生的流动商贩,也可以看出卖冰棍很热销,很受欢迎,所以利润也很丰厚,可以养活一家人。《宋史》里记到宋真宗曾赐大臣们一种冷食品叫“伏日蜜沙冰”。“蜜沙冰”如蜜一样甜,像细沙一样的冰。从字面上看这好像就是冰激凌。南宋的周密在《武林旧事》“都人避暑”中记载有“冰雪爽口之物。”&&& 这“冰雪爽口之物”从字面推测理解也很可能就是冰激凌。南宋的西湖老人在《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般水名”中记载有一种解暑的冷食品叫“乳糖真雪”。“乳糖真雪”由于早已经失传也没有具体描述,所以也只能从字面推测它是什么东西了。从字面推测“乳糖真雪”就是冰激凌,有乳有糖如冰似雪的解暑冷食品那不是冰激凌又是什么呢?关于宋代的冰激凌还有大诗人杨万里《咏冰酪》诗为证,“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消。”写得多么形象生动呀,“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这不是冰激凌又是什么呢?这冰酪就是冰激凌。&&& 在炎热的夏日,一千年前的宋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喝着各种冷饮料,吃这各样的冰棍、冰激凌等冷食品解暑降温。&&& 5、黄瓜不是中国本土蔬菜,而是从西域引进的,原产地埃及。&&&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 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不赦。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 6、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是周朝而非秦朝。&&& 周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秦朝只是第一个中央集权而非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周朝的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几个级别。西周期间,诸侯国要常常向周天子进贡,而且还要听周天子的号召,烽火戏诸侯中就可以看出周天子的号召力了。当时周天子在烽火台点起烽火,各诸侯国看到纷纷带兵前来营救。即使到了东周,虽然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但各国都是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周朝类似于现在美国的联邦制国家。&&& 7、最早发现美洲的是公元五世纪中国南朝梁国僧人沙门慧深而非哥伦布&&& 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中国的佛教徒,曾经沿着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到达了美洲的墨西哥等地,并且用文字记述了那里的物产和风俗习惯等情形。在墨西哥和秘鲁的某些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中,还发现了与中国一样的佛像;当地古代建筑和雕刻,也是亚洲的风格;墨西哥最大的民族之一——奥西德克族的全部文化都起源于古代的中国。&&& 中国佛教徒游历了大西洋彼岸的国家,那个国家的俄文名字是“AY—ⅢAH”。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够进一步确切地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按照俄文的读音,那个美洲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的中文译名就是“扶桑”。如果《知识就是力量》的资料介绍是可靠的话,那末,还可以更确切地说,中国古人所谓“扶桑”便是指的“墨西哥”。过去一般人把扶桑当成日本,那是错误的。古代史书中称为“倭国”的才是日本,而扶桑则是墨西哥。何以见得呢?《梁书》卷五十四《东夷列传》有如下的一段重要记载:&&& “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面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国王行,有鼓角导从,其衣色随年改易。……有牛,角甚长,以角载物,至胜二十斛。车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有桑梨,经年不坏。多蒲桃。其地无铁有铜,不贵金银。市无租估。其婚姻,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 这一段文字记叙中,有几点重要的情况,与上述资料相吻合,就是说:第一、它描写的恰恰是五世纪的情况。齐永元元年即公元四九九年,是五世纪的末期。第二、沙门慧深是当时著名的僧人,还不只是一般的佛教徒。第三、文中所述扶桑的物产和风俗习惯,的确很象墨西哥。&&& 扶桑决不是日本,这是可以肯定的。几乎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史籍中,对日本的正式称呼都是“倭国”。如《山海经》的《海内北经》早就写着:“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当时所谓“带方”即今之朝鲜平壤西南地区,汉代为带方郡。后来的史籍,包括《梁书》、《南史》等都在内,也一概称日本为“倭国”,与“扶桑国”区别得非常清楚,不相混淆。在这些史书的《东夷列传》中,“倭国”和“扶桑国”都分开立传,显然是两个国家。&&& 从地理位置上说,这两个国家的距离也很远。倭国的位置,只是“在带方东大海内”;而扶桑国的位置,则是“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查《南史》载,大汉国是“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而文身国又是“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这样算来,扶桑国距离中国共有三万多里,比日本远得多了。&&& 《梁书》记载的扶桑国物产和风俗,大体上与古代的墨西哥很相似。据说,所谓扶桑木,就是古代墨西哥人所谓“龙舌兰”。它到处生长,高达三十六尺。墨西哥人日常饮食和衣料等,无不仰给于这种植物。在墨西哥北部地区,古代有巨大的野牛,角很长。这同样符合于《梁书》的记载。&&& 古代的墨西哥和秘鲁等地,“会熔炼金、银、白金、铜以及铜和铅的合金——青铜,却没有发现任何地方会炼铁的”。这一点与《梁书》的记载也完全相符。&&& 《梁书》上面本来还有一段文字写道:“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贵人有罪,国乃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墨西哥的风俗恰恰也是这样。有此种种确据,乃可证明美洲大陆,实为中国人最先发现。其发现之时期,距今约一千五百年之久。&&& 8、明朝灭亡源于1630年代的美洲白银供应短缺&&&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经济的崩溃,而导致明朝的经济的崩溃的导火索就是白银短缺,是美洲白银供应短缺毁了大明帝国。&&& 在研究明朝灭亡时,大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明朝和农民起义以后与后金(清)的军事斗争上,以及明朝内部的激烈党争上,而忽略了了明朝末年白银的进口骤减这一事实。&&& 魏斐德利用马尼拉的港口档案证实了这一点:1620年至1660年间,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沉重打击。中国尽管与欧洲相距遥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在17世纪20 年代欧洲贸易衰退之前,停泊于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每年多达41艘。到1629年便降为6艘。加之当时与中亚贸易的萎缩,新大陆输入中国的白银便大大减少了。17世纪30年代。白银又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西属新大陆的白银又从海上源源运至马尼拉。大量日本白银被澳门人带到了广州,而更多的白银则从印度的果阿经马六甲海峡流入澳门。但不久,即30年代末和40 年代初,白银流入两次被严重阻断,而此刻正值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商品化的经济急需更多白银以对付通货膨胀之时。1634年后,菲利浦四世采取措施限制船只从阿卡普尔科出口;1639年冬,许多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0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 那么白银的进口量骤然减少,会对明朝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吗?在一般人眼里,古代中国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怎么可能因白银的进口骤减而受到重大打击。确实明朝的经济完全可以自足自给,但是致命的是明朝的货币白银主要依赖进口。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银的主要生产国。万历可谓中国历史上对开采金银最为热衷的皇帝,竟至“无地不开,中使四出。”闹得“群小藉势诛索,不啻倍蓰,民不聊生”,但万历及其矿监如此努力,最后开采了多少白银呢?据载:“自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诸铛所进矿税银几及三百万两”,平均每年二十多万两,即使算上宦官数倍贪污中饱之数,其开采量完全不能进口的白银相比。美国学者魏斐德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17 世纪的前30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 万至26. 5万公斤。美国学者艾维四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年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数在3公斤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从南美洲运来的白银也相当多,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南美洲白银达到5公斤之间。而且马尼拉不是南美洲白银进入中国的唯一门户,还有一部分从澳门、台湾、东南亚进人中国。艾维四估计,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143吨,仅1597年一年就有345吨。明朝到底进口了多少白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得到很精确的数据.但从以上学者研究的数据上看明朝的白银完全不能自足自给,严重依赖进口。一个不富藏银的国家,竟然去选择别的国家所富藏的贵金属白银作为自己的货币, 今天看来,这就是一件把金融命脉委于他人的非常荒唐的事情。&&& 那白银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明末人叶梦珠《阅世篇》卷七《食货一》中记载崇祯壬申(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二年( 年)“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七、八分,识者忧之”,十五年(1642 年)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文银五两,计钱一十二千有奇”。顺治三年(1646 年)“斗米几至千文”,四年(1647年)“白米每石文银三两。”六年(1649年)“大熟,糯米每石价止一、二两,珠米每石九钱,白米每石价一两耳。”也即是说,如以铜钱计,崇祯时十年间米价上涨了十倍,银价上涨了五倍。鉴于粮价是中国物价的基本指数,即便加上战争及灾荒因素,也较同时欧洲物价上涨的“三到四倍”更为严重。尤其是白银和铜钱比值的变化。白银和铜钱比值在短短几年内出现如此大的波动,不可能与当时进口白银骤然下降无关。&&& 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这里的通货膨胀是针对铜钱而言的),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极大灾难。在1635年至1640年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那些以要以养蚕为生的人们处境更艰难了。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大灾和疾疫又一起袭来。从1626年到1640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过这场浩劫,晚明的人口总数大幅度下降。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从1585年到1634 年,中国人口可能减少40%。不管怎样,中国人口的严重下降,恰恰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同时发生。仅这一点便足以使历史学家们相信,中国也被卷入了17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机。三吴向为出口贸易区的中心地带,亦为国赋之重点此刻已因外贸受阻及灾荒频仍而无暇自顾,因白银流入而获得的利益亦大打折扣。宋明以来国家财赋“取诸东南,用之西北”的传统做法也受到挑战,盖“东墙”既已穷绌,何以补缀“西墙”?&&& 所以崇祯困坐深宫,成天为饷银发愁。&&& 可以看出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重地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财政,使明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但是白银进口的骤然只是明朝经济崩溃的导火索而已,它只能削弱了明朝的财政,并打击明朝的经济重地,但这一切不能使明朝这一偌大的帝国崩溃。毕竟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是在帝国的西北爆发的而不是东南。那么西北的农民起义爆发与白银有何关系呢?&&& 西北的农民起义的爆发的原因很多如天灾,官逼民反,生态环境。但往往忽视了白银对西北的严重伤害。明朝时白银的主体从南方流人京师,从京师流人东北边防,又从东北回流南方(当然,一路上不断沉淀,成为达官贵人的窖藏)。处于市场边缘的西北、山东半岛等地成了白银所灌溉不到的蛮荒地带。作为传统的粟麦作物区,这些地方的资源已被长期的历史重负所耗尽了。西北缺乏原棉和生丝,而中国正是用丝绸和瓷器去换国外的白银。这样西北成了一个白银灌溉不到的地方。而一条鞭法实施后把国家税收折合为白银来征收。这使农民陷人了任人宰割的被动局面,即使丰收之年也难免凶厄:“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而开征太早,预向客(商)借,谓之揭谷,谷二十担始得银一两;倘期满不偿,则各台远控,拖累无休。浏阳之民折屋弃产,常妻卖子,殆无虚日失”“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往在山东,见登、莱滨海之人,多言谷残。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今来关中,自娜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顾炎武.亭林文集)丰年都得卖妻子,稍遇灾荒便难以活命了。这样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在西北就绝非偶然了。&&& 白银还导致明末那空前的粮食危机。明末的粮食危机很多人归咎于天灾,但白银在其中起的作用没有引起关注。对于白银的追求和外向型的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明代的经济和生产活动向着专业化、商业化、跨国、 跨区域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在江南地区, 比如松江地区,随着国内外对于棉布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改行从事全日制的纺织和棉布贸易。这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这对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有着“苏杭熟,天下足”美称的江南粮食生产成了问题了。在17世纪40年代,即使在丰收的年份,南直隶(指安徽和江苏地区, 包括皇帝的老家)、浙江地区的人们也要靠出售生丝、原棉、棉纱和棉布来购买粮食,一条鞭法实施之后, 还要用银两来缴纳赋税和地租, 偿还贷款。这些当年曾经是自给自足的地区,现在突然发现它的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而在交通运输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市场化很可能造成粮食危机。这样一来有天灾造成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因粮食的市场化被大大放大了。那些市场化最彻底的富裕地区被证明无法抵御粮食危机,因为这些地区不生产粮食,粮食要跨区域去买, 在粮价腾贵的灾荒时期, 你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其中以富裕的江南地区遭受打击最为严重。根据黄仁宇提供的资料,1640 年代, 苏州地区每斤大米的价格升到了100个铜钱,大批的人饿死, 许多豪宅低价出售而无人问津。&&& 因为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使明朝的东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同时也是原来的天下粮仓的粮食需要跨地区贸易。这使明朝始终面临这粮食危机的风险。而崇祯年间的天灾使粮食危机成了现实。而于此同时白银进口骤然减少,使东南地区的经济遭受重大打击。而帝国的西北因长时间没有白银的灌溉,而却需要用白银缴税,这导致西北的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最后由天灾为导火索,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帝国的东南和西北同时出现了极为严峻的问题,再加上东北后金(清)的军事压力,大明帝国最终走向了崩溃。大量的白银流入给明朝带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给明朝带来了挑战。而明朝面对白银提出的挑战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忽视了货币安全和粮食安全,最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好好发展起来,最后帝国反而走向了崩溃。&&& 9、琉球与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琉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最早在史书上关于琉球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早在大隋大业初年,公元607年(大业三年),当时的隋炀帝派使臣到琉球国宣示谕旨,之后又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招降安抚,不久琉球各国纷纷都归顺大隋。琉球王和百姓不仅都愿意向大隋称臣,并甘为中国藩属国诸侯国定期朝贡,隋炀帝册封琉球王地位在诸侯王级别。到了宋朝时期,琉球建立了封建王国,当时有山北,山南,中山三国。三国战争,最后中山国胜出,统一琉球。&&& 另一记载是十四世纪,明太祖年间是中国管辖琉球的又一鼎盛时期,琉球王正式向朝廷进贡,接受中国保护和册封,派出大量学生学习吸收中原的文明文化,和朝鲜、越南、缅甸、西藏一样成为中国附属国,即"tributary",它不同于近代西方"colony"殖民地,但类似于中古欧洲农业文明和"奥匈帝国"时期的"进贡国"或中世纪罗马教皇统治下的"statthinst瑷tes"(国中之国)",所以,西方在文化上是不难理解这一现象的,西方原则上视之为一个国家。&&& 明史对琉球的历史记载最详实。明太祖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告知琉球列岛上的国家,位于中部的中山国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明太祖回赐当时中国实行的历法《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此后琉球几乎每年都来朝贡。洪武二十五年,三国向明朝派遣了留学生。明朝为了使留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关怀,分季节给他们衣服和住的帷幄等等东西。当时琉球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琉球人随朝贡使团来中国大陆,所带的货物往往会因为没有报关而被负责海关的官员查没,造成很大损失。正统元年,琉球使者称所携货物都被“官司所没入,致来往乏资,乞赐垂悯。”皇帝命按照市场价格给了他们很高的费用,算作收购。在以后的交往中,琉球王国对明朝形成了一种贸易性的依赖情况,所以往往一年来中国进行多次“朝贡”,这其实是贸易,明朝政府“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在琉球遇到海啸,暴雨,以及台风的侵袭后,明朝政府除了给来朝贡的使团很多的援助物资外,还要求琉球朝贡期延长至十年一贡,以便休养生息,但琉球为了能和明朝继续贸易,以便国内经济的恢复,还是坚持一年一贡或隔年一贡。&&& 琉球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吸收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在文明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崇尚佛教,在岛上修建了崇元寺。宫殿和民房的建筑是带有海岛风格的中国古代建筑模式,而且建筑的方向一律向西,以示倾慕中国、慕义向化之意。明世宗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在中国东南沿海侵扰。琉球王协助中国破倭,不时向中国提供倭寇的动向,琉球王世子尚元还对从浙江败还抵琉球境的倭寇,“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送还明朝政府。受到皇帝的嘉奖。&&& 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越南设立象郡开始直辖中央政府,后汉武帝设立交趾郡、隋朝设立交趾县、明朝设立交趾布政司(又称安南省),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均对越南进行有效管辖,即使在中国分裂期间,越南也不是独立国家(三国归东吴管辖、南北朝归南朝宋齐梁陈管辖、五代十国归南汉管辖)。&&& 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越南都是中国直接管辖的领土,而不是藩属国,甚至没有自治;越南最重要的史书《大越史记全书》记述了越南人的历史肇始于炎帝神氏三世孙帝明——也可称之为炎黄子孙。汉语也是越南人祖祖辈辈使用的语言(使用1800多年),直到20世纪才被法国殖民者废除。今天的越南人使用的“国语”不过是罗马字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历经汉武帝、汉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明成祖五次大规模平叛和历朝历代广大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才没有让越南独立,从而保证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神圣尊严。而从满清开始中国不断对越妥协,对得起列祖列宗吗?10、中国古代最极盛繁荣的黄金期乃至世界封建社会的巅峰在公元581到公元604年的隋文帝开皇盛世&&& 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直到李世民服用长生不老药暴死后,李治继位,计户口380万户。李隆基开元之治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而李隆基开元之治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区区1430万顷而已。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李世民直到服用长生不老药暴死才有380万户,国力之差距可以想见。&&& 大隋的版图已经远超秦汉之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感叹道:“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天下之盛,极于此矣”。在大隋极盛武功达到中国历朝历代最高峰时,隋文帝依旧保持着理智清醒的头脑,他的雄心万丈撼天动地不是区区武功就能制止他建立更宏大的大隋主宰世界的宏伟战略,事实上他不仅仅满足了中国人对他的所有愿望,而且超额完成了指标,给了后世所有中国人无数的惊喜与意外。在“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后,他要偃武修文,打造世界封建社会的顶峰——太平全盛的开皇盛世。&&& 大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辉煌的时代,也是经济最富庶、文化最昌明、民生最优厚、法律最宽大、社会最繁荣、政治最清明、科技最先进的时代。&&& 大隋文化之隆盛为历代之最,史书记载了当时大隋文明最昌明的盛况:“高祖膺期纂历,平一寰宇,顿天网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设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僚,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博士罄悬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核异同,积滞群疑,涣然冰释。于是超擢奇秀,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无怪乎元朝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无比神往的颂赞隋文帝的开皇盛世:“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隋文帝开皇时,百姓太平承平渐久,虽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至於京师,相属於道,昼夜不绝数月。帝又躬行节俭,益宽徭赋,平江表,师还,赐物甚广,其馀出师命赏,莫不优崇。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帝曰:“朕既薄赋於人,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乃更开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诏曰:“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於人,无藏府库。”乃蠲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炀帝即位,户口益多,府库盈溢,乃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然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也。盖周之时,酒有榷,盐池、盐井有禁,入市有税,至开皇三年而并罢之。夫酒榷、盐铁、市征,乃后世以为关於邦财之大者,而隋一无所取,则所仰赋税而已。然开皇三年调绢一疋者减为二丈,役丁十二番者减为三十日,则行苏威之言也。继而开皇九年以江表初平,给复十年,自馀诸州并免当年租税。十年,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放。十二年,诏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则其於赋税复阔略如此。然文帝受禅之初,即营新都徙居之,继而平陈,又继而讨江南、岭表之反侧者,则此十馀年之间,营缮征伐未尝废也。&&& 史称帝於赏赐有功,并无所爱,平陈凯旋,因行庆赏,自门外夹道列布帛之积,达於南郭,以次颁给,所费三百馀万段,则又未尝啬於用财也。夫既非苛赋敛以取财,且时有征役以糜财,而赏赐复不吝财,则宜用度之空匮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则以为帝躬履俭约,六宫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非燕享不过一肉,有司尝以布袋贮乾姜,以毡袋进香,皆以为费用,大加谴责。呜呼!夫然后知《大易》所谓“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孟子》所谓“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者,信利国之良规,而非迂阔之谈也。汉、隋二文帝皆以恭履朴俭富其国,汉文师黄老,隋文任法律,而所行暗合圣贤如此。后之谈孔孟而行管商者,乃曰“苟善理财,虽以天下自奉可也”,而其党遂倡为“丰亨豫大,惟王不会”之说,饰六艺,文奸言,以误人国家,至其富国强兵之效,则不逮隋远甚,岂不缪哉!”&&& 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世界封建社会的巅峰是大隋。大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综合国力最雄厚、文化最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政府行政效率最高、国家机器最完善、军事上取得辉煌胜利最多的朝代。大隋的GDP占全球的89%。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大隋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大隋已经逐渐摆脱小农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隋文帝废弃秦皇汉武的重农抑商思想,鼓励市场商品经济的流通,隋文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金融机构银行——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这在世纪金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意义开创了新纪元。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决定取消政府的酒利,使酒近七百年来,第一次走上了无税之路。取消了酒税,意味着鼓励酿酒业的发展和民间饮酒的普及。&&& 大隋政治开明廉洁、经济发达富庶,文化昌明隆盛,思想繁荣包容,远超汉唐。大隋是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光辉灿烂的时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诸如天文学、地理学、历法、数学、医药学、机械学、火药、印刷术、建筑业、造船技术、制瓷业、雕刻、制茶、制盐、漆器、冶炼铸造等方面成果累累,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也发展到新的高度,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画家和诗人。此时的封建文明受极为强盛的雄厚国力之影响,中国在所有领域都进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此时太平的盛世、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世界综合国力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 四大发明中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诞生了无与伦比的古今中外世界第一城——隋大兴城,至今人类世界也没哪个国家的首都能与他比。大隋高祖文皇帝所开创的制度哪一项不是开天辟地!哪一项不是为万古瞻仰!哪一项不是影响世界!诞生了三省六部制,诞生了集整个人类封建社会法律之大成者《开皇律》,诞生了除隋大兴城外无比壮丽奢华的洛阳,诞生了州县两级制,诞生了三省六部制(至今日本朝鲜的中央政府部门还称为省),诞生了科举制度(科举制便是西方最引为自豪的文官制度由来),诞生了大运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诞生了均田制,诞生了义仓,诞生了赵州桥。&&& 大隋自建立就鼓励浮民开垦荒田,给予永业,不加征。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按衡量世界封建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大隋无论是从垦田面积还是人丁上都是世界封建社会的巅峰。大隋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隋文帝颁布均田制后中国农业大飞跃可视作是其经济大发展的基础,因为可使更多人口有余暇从事其他活动而无须专事粮食生产。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 大隋天子秉承兼容并受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实行开明专制,鼓励商品经济发展,不同于汉魏帝王受儒家小农思想作祟——打压商品经济与社会科学进步。当时拥有人口上百万的大兴城世界各地商贾云集,来自埃及、波斯、拜占庭的商人们遍及长安街头巷尾。隋文帝鼓励藏富于民,实行轻徭薄赋。隋文帝做了一件秦皇汉武都不敢做的事,废除酒税,鼓励商品经济。无不反映了大隋政府“藏富于民”、“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同时大隋帝国还和欧洲许多国家进行商业交往,在隋初打通河西走廊后,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还远销欧洲,罗马、波斯等,许多欧洲国家的商人居住在大兴城,很多欧洲国家的使节前往大兴城朝拜。每当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觐见之时,帝王御宫城正门受礼。“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显示一派雍容大方的景象。&&& 大隋无疑是世界史上最令人向往的天堂。不仅仅是因为藏富于民,而且大隋的人民生活生平是最高的,也是古往今来世界所有国家最幸福美满的。大隋国民的平均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美国的6倍,几乎人人都穿得起丝绸的衣服(罗马帝国只有凯撒一人能穿丝绸衣,可见大隋人民个个过着西方帝王的生活),家家都有黄金储备,只不过当时皇帝提倡节俭(隋文帝本人极为节俭,乘舆与日用之物,破损后修补再用,轻易不换新的;后宫妃嫔穿的衣服都已洗过多次;一次太医为他配药,需胡椒粉一两,遍寻宫内而不得;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子女节俭,把自己穿过的几件旧衣服送给太子杨勇,令他“时复观之以自警戒”,但他严于律己却宽于待人,只要是有功将士无论贵贱一律给予不惜血本的赏赐,即使导致国库空虚也在所不惜,开皇九年四月,平陈后举行赏功之时,帝亲临大兴宫城正南之广阳门,欢宴将士,自广阳门外夹道陈列所积布帛,以达于南郊,赏赐金玉布帛堆放绵延几十里,赏赐共用三百余万段布帛加上三亿钱,陈故国境内,给复(免除徭役)十年;其余诸州,并免当年租赋。文帝之仁慈慷慨特别是对有功将士毫不吝啬倾尽府库赏赐简直吓人,古往今来世界帝王从没像他这么大方的,现在的英国女王等欧洲王室赏赐众人比他小气多了)因此有“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之称,经济上绝对有能力,但是为了节俭不追求奢华而已。&&&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的创造了古往今来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世界第一城的皇帝。隋文帝建国后,认为建于西汉初年,后被北周沿用的长安城过于狭小,命宇文恺另建大兴城。开皇二年六月开始动工,次年初即告完成。大兴城建在旧长安城东南约7公里处的渭水南岸,总面积84平方公里,约为今西安旧城(明、清时建)的7.5倍。据《隋书·地理志》载:大兴城南北长15里175步(据考古勘察,实为16里125步,即8651.25米),东西长18里115步(实为18里133步,即9721米)。城东、南、西各开三门,北面开一门。城的北部中心地区为宫城和皇城。宫城为皇室所居处,皇城为官府所在地。宫城、皇城的东、南、西三面,分列106个居民住区--坊(包括官吏府第、百姓户室及寺观庙宇)。城东、城西各设一市,作为民间商品交易活动场所。宫城、皇城、坊、市由有规则的纵横25 条大街分隔开。其中通向城门的6条主干大街,最宽的达150米,其他街道一般也都有几十米宽。各坊四周垒建围墙,大门昼启夜闭;坊内有大街、小巷。为解决城内用水需要,还修筑了若干水渠,分别引浐水、藻河水流经城内。大兴城布局严整对称、规划整齐,同时它明显改变了自西周以来的面朝背市的旧的城市营建格局,较多地考虑到居民在交通、用水及商品交易活动的需要,是魏晋时代邺城、洛阳都城的进一步发展,大兴城是古代世界中罕见的巨大都城。日本古代京城的营建,受大兴城影响颇大。有人曾列举世界古代十座城市的面积进行比较:(1)隋大兴城,583年建,面积84.1平方公里;(2)北魏洛阳城,493年建,面积约73平方公里;(3)明清北京城,年建,面积60.2平方公里;(4)元大都,1267年建,面积50平方公里;(5)东京(洛阳城),605年建,面积45.2平方公里;(6)明南京,1366年建,面积43平方公里;(7)汉长安(年城),建于公元前202年,面积35平方公里;(8)巴格达,800年建,面积30.44平方公里;(9)罗马,300年建,面积13.68平方公里;(10)拜占庭,447年建,面积11.99平方公里。从上所列可以看到,隋大兴城的规模之大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古往今来世界第一城。&&& 大隋商品经济的繁荣举世无双,大兴城的繁荣经济显示在东西两市,洛阳则显示在洛河南北的三市。大兴城两市和洛阳三市在一定时期内都显得繁荣昌盛。据说大兴城的东市,其中“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大隋的洛阳丰都市,也就是当时所谓的东市,“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大隋时的大同市也相当繁荣,其中有“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这都是当时一般都会所少有的。大兴城的两市和洛阳的三市能够繁荣昌盛,大兴城和洛阳的户口众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都城本来就是人口最易荟萃的地方,再加上有意的徙民实都,当然也就更为繁多,隋炀帝初建东都之时,不仅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还徙来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这样多的人口,其中还夹杂着许多达官贵人,就必然会促使当地商业发展,以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大兴城西市的规模和东市相仿佛。东市在大兴县辖地内,西市则在长安县辖地内。长安县所领四万余户,比大兴县为多,浮寄流寓,犹不可胜记。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多为勋贵所占有,由是商贾多趋往西市,显得西市较东市为繁荣。市的繁荣与否和户口稠密的关系,这应是一个具体的例证。&&& 隋朝造船业空前发展,造船技术很高,令之后的朝代都无法超越。隋文帝为了准备攻陈,命杨素在江南永安督造战船,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均为历史所未见,之后的唐宋元明清都到不了这个水平。如所造"五牙"战船,船身高达一百多尺,起楼五层,左右前后设置拍竿六支,用来拍击敌船,可容战士800人。到了隋炀帝的时候,造船的规模就更大了。据《隋书》炀帝本纪称:“大业元年三月,……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又据宋代刘义庆的《大业杂记》,描述隋炀帝游幸江都时乘坐的龙舟,其规模是:“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周以轩廊;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妆以金碧珠翠,雕刻奇丽,缀以流苏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素丝大条绳六条,两岸引进。”此外,还有朱鸟航、苍螭航、白虎航、玄武航各二十四艘,又有青凫舸、凌波舸各十艘,又有五楼船五十二艘、三楼船一百二十艘、二楼船二百五十艘、黄篾舫二千艘,以及其它各种小船,名目繁多。当时舳舻相继,二百余里,联绵不绝,真是浩浩荡荡。用现在的话说,炀帝所乘龙舟,高45尺,长200尺,船上起楼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间房间,皆以金玉装饰。造这样规模巨大的船,技术要求很高,与当时的世界水平相比,隋朝的造船技术也是头等的。由于此时的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海船,通过波斯湾时,必须换小船,因此有“海上霸王”之称。&&& 11、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曾经极为崇拜中国,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求知识,往中国”。波斯湾曾一度被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称为中国内海。  中国的君主政体被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视为最佳政体,道德观被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视为最完备的道德规范,中国哲学被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视为最富理性的哲学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最早的交流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来自中国的丝绸布料已成为希腊贵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中国也因此在欧洲获得了“丝之国”(“赛里斯”)的美名。在悠长的历史年代中,古代中国的典籍、火药、炼丹术、造纸术、航海术、雕版印刷术、建筑技术、医学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法国学者莫里斯·罗宾曾这样写道:“在古代欧洲和启蒙运动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无所不在。”  欧洲大陆这阵“中国风”的唤起者当属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75年,威尼斯商人之子马可·波罗随同父亲和叔父万里迢迢到达中国,觐见了元世祖忽必烈。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1295年回国后,把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记录了中国元朝的财富、人口、社会生活、政治、物产等情况。此书的出版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一股持久的“中国风”,中国被当时的欧洲人视为世界上“惟一的文明国家”。  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总说中国有“百万这个”、“百万那个”,他因此获得了“百万先生”的绰号。许多著名的探险家,如哥伦布,在读了这本书后,开始扬帆找寻马可·波罗为他们描绘的遍地是黄金的中国。  16世纪以后,带着对古老中国文明的憧憬,大批西方传教士离别故土,踏上了寻找中国的旅程。这些来华传教士成为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交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如向中国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参与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的张诚、白晋等。在这些来华传教士中,有许多人还写下了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著作,如金尼阁编纂了《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史》和第一部拉丁化拼音的汉语字汇书《西儒耳目资》;马若瑟撰写了介绍汉字结构和性质的《中文概览》;宋君荣编写了《中国天文学简史》等。其中以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1585年出版的《大中华帝国史》成就最为突出。  与此同时,传教士们还把《大学》(西方译名为《中国之智慧》)、《中庸》、《论语》、《礼》、《诗经》、《易经》、《孝经》等大批儒家经典翻译介绍到欧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曾专门诏谕皇家印刷厂大批印制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四书》译稿;另一位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曾命令工匠铸造中国铜质字模12万枚,供印刷文法书及字典之用。在此基础上,一些欧洲学者还出版了有关儒家经典的研究著作,如巴多明的《六经注释》、钱德明的《孔子传》和《孔门弟子传略》等。  东风西渐的“洛可可”运动  在来华传教士的积极介绍下,中国文明进一步为欧洲人所知。与此同时,在欧洲掀起了搜集和仿制中国工艺品的一阵狂热。这阵狂热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洛可可”运动。  “洛可可”(Rococo)一词源于法文Rocaille,原指一种波纹山石或贝壳形的装饰品,特点是线条明快而自然,在18世纪则专指追求和模仿中国风格的艺术。  在当时的欧洲,人们从建筑、服饰、风俗到日常用品多以“中国风格”为时尚。1755年,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曲《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孤儿》在巴黎公演,引起轰动。  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等人都酷爱中国艺术、文物与风俗,在他们统治时期时常举行的中国式舞会和假面舞会是宫廷的重要娱乐形式。法国宫廷重臣贝尔坦和杜尔哥也一心想学习中国。贝尔坦十分羡慕当时中国的稳固,希望把法国也建设成像中国一样稳定繁荣的君主制国家。他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国器物,尤其是中国的乐器。杜尔哥则十分倾慕中国成熟的农业管理,并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农业管理经验。  “洛可可”运动的高峰是英、法、德、荷、瑞士等国的中国式园林,路易十四就曾为自己的情人专门建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庭院。在许多欧洲国家的著名王宫,如德国的波茨坦宫、俄国的冬宫、夏宫中,“中国宫室”至今仍是最著名的建筑。  中国文化影响启蒙运动  17—18世纪的欧洲正是启蒙运动兴起、专制主义走向消亡,资本主义走向逐步成熟的时期。欧洲思想界此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摧毁以封建神学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堡垒,以理性的权威代替上帝的权威,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新型资本主义精神体系。古老的华夏文明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和伦理本位的道德意识与强调理性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成为启蒙时期先哲极力推崇的思想体系。  在这时的欧洲,中国的一切都被美化了,甚至中国的君主政体也被欧洲人视为“最佳政体”,中国的道德观也被视为世界上最完备的道德规范,中国哲学被视为世界上最富理性的哲学。  近代欧洲第一位崇尚理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笛卡尔自幼深受中国文化浸染。他在其著名著作《方法论》中热情颂扬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性。  法国启蒙时代的“百科全书派”著名学者狄德罗曾经高度评价过中国儒家经典《五经》、《四书》。他说:《五经》是一部最神圣、最权威、最可信且备受尊崇的文采横溢的巨著,而《四书》则是评论《五经》并使《五经》更加完美的最重要的文集。他称颂孔子是“极其重视中国早期历史统治者的哲学”的圣哲:孔子建立的哲学是理性宗教,不谈奇迹和启示,纯粹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是中国人长期信奉的主流派哲学———实用哲学。他还称赞《论语》中的35条“道德警句”体现的道德观要比“他的超验哲学和经验哲学高明得多”。  启蒙时代另一位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则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哲学。他曾说:“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当中华文明已然昌盛、发达之时,欧洲人“还只是一群在阿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呢”。伏尔泰认为,中国人讲的“理”或“天”,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的古老”和文明的原因。尤其受到伏尔泰推崇的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切都是超自然的,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起就写得合乎理性”。  欧陆劲吹“中国风”  在启蒙时代,法国是欧洲文化发展的重要中心。这股由法国逐渐兴起的“中国风”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在欧洲大陆愈演愈烈,一时间,欧洲大陆到处劲吹“中国风”。  在沙俄,涅恰耶夫在1788年把伏尔泰改编自元曲的《中国孤儿》译成俄文,作家拉吉舍夫在西伯利亚写了《有关中国市场的信札》,诗人康杰米尔提到“奇异的中国智慧”,诗人杰尔查文的诗中一再提到中国文化。1819年在彼得堡上演取材于中国故事而编成的大型芭蕾舞剧《韩姬与陶》(又名《美女与妖怪》),俄国大文豪普希金还亲临剧场观看。普希金的中国情结很深,在他的藏书中,有关中国的书籍多达82种。普希金十分渴望来中国学习和参观,但由于沙皇的控制终未成行。  此时的英国,先后有威廉·坦普尔、安东尼·柯林斯、马修·廷德尔、蓝姆塞等人在其著作中谈及中国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文化和科技。18世纪中叶,“中国热”在英国达到高潮。人们竞相以有中国图案风格的壁纸、青花瓷、刺绣、壁毯装饰房间,中国园林也在英国盛极一时。  莱布尼兹和歌德是诸多德意志学者中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莱布尼茨非常崇拜中国儒家的自然神论。他认为,中国“有着令人赞叹的道德,还有自然神论的哲学学说……这种极富权威的哲学体系创立于3000年以前,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莱布尼兹从21岁起开始研究中国文化。他先是阅读了法文版的孔子传记和研究文集,又从在华传教士手中获得了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第一手资料。莱布尼兹在与白晋的通信中受到《周易》中卦象的启发发展出的二进制算法,成为近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莱布尼兹1714年发表的《单子论》中,充分吸收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宋儒理学的精华。  眼见欧洲的道德沦丧,莱布尼兹向整个欧洲发出忠告:“在我看来,我们目前已处于道德沦落难以自拔之境。我甚至认为必须请中国派遣人员,前来教导我们关于自然神学的目的和实践,正如我们派遣教士去中国传授上帝启示的神学一样。”在莱布尼兹的倡导下,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等地的科学院都将对中国的研究列入了研究课题。  德国大文豪歌德在斯特拉斯堡读中学时曾通读拉丁文版的《四书》。歌德毕生读过大量介绍华夏文明的书籍和中国文化典籍,还曾师从汉学家克拉帕洛特学习汉字,被时人称为“魏玛的孔子”、“魏玛的中国人”。歌德生活的德意志,诸侯林立,国家四分五裂,因此他赞赏积极入世、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的中国哲学。有学者发现,在歌德的不朽名著《浮世德》和《威廉·迈斯特》中,都隐约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在《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歌德这样写道:“视我所窥,永是东方。”&&& 12、美国真正的国父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美国真正的国父是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国王,乔治.华盛顿只是徒有虚名。&&& 出于打击英国的目的,路易十六派遣陆军和海军到北美大陆协助美国人作战,约克镇战役时,不但封锁海面的是庞大的法国海军舰队。在陆地上进行包围地部队里法国士兵地数量也超过美国士兵;而另一个很重要关键的是。在大陆议会无法向它的士兵支付军饷地时候,是路易十六掏的腰包。&&& 没有法国国王的金法郎,英国人肯定会赢得战争的胜利。因为在国王陛下的黑森雇佣军抓住“叛匪”的头目前,大陆议会地议员们和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将军已被哗变的美国大兵干掉了。&&& 考虑到自从一七九零年到现在,美国陆军不断因为军饷问题叛乱或者哗变,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与电影里的自由战士们完全不同,大陆军士兵和民兵从来不是为了自由而战的爱国者,他们要么是意图逃税的商人。要么是为了维护黑奴制的奴隶主,但更多则是为了金钱而战的雇佣兵,没有足够的军饷他们可不会给议员们卖命。&&& 所以,是可怜的路易十六挽救了美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巨额的战争开支、税额增加,并最终让自己上了断头台。&&& 尽管乔治华盛顿始终是大陆军总司令和美国第一任总统。但他是一个不能完全控制部队的总司令,也是一个缺乏权力和地位的总统&&& 作为大陆军成立第二天才获得议会任命的总司令,前英国殖民地民兵上校——实际地位仅仅相当于中尉——乔治.华盛顿从来就没能完全控制名义上属于他的军队,各个军团并不服从他的命令,不但各自为战,还常常绕开他与议会直接联系。&&& 霍雷肖.盖茨就习惯这样做,萨拉托加战役时不但没有事先联系华盛顿,而且大捷之后他又直接将战报送给了大陆议会,却没有同时报告他的总司令,结果华盛顿还是从议会那里得到的消息。&&& 而且这种事情还不仅仅只有这一次。&&& 但盖茨和其他军团指挥官还不是全部问题,华盛顿对直接受他指挥的部队也缺乏有效的管制。大陆军的步兵团全部由各个州组建,武器、弹药、服装和军饷由各州议会负责,团长由议会任命,士兵则由团长自行招募,因此每个团都只向议会效忠,总司令阁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指挥他们作战。&&& 然而不幸的是,华盛顿也没有值得夸耀的战绩。与盖茨等将军不同,他大部分时间只是带领部队袭击支持英国的殖民地平民,不但很少与英国军队交战,甚至遇到支持英国的民兵时也常常撤退。&&& 因此这就形成了一种很可笑的结果:甚至在弗吉尼亚州的军队里,弗吉尼亚的乔治.华盛顿将军也毫无威信和地位,他只是纽约的逃税商人——也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商业和金融巨头——雇佣来的军队头目,如此而已。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当一八七零年代财团巨头最终压倒可怜的南方佬、成为美国的主人以后,作为一种团结的象征,在独立战争中实际仅仅掌握着纽约州部分军队的华盛顿将军,就被日渐升华了。&&& 华盛顿,他不是拿破仑,相比之下,十美元上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百美元上的富兰克林,还有五千美元上的詹姆斯.麦迪逊,他们都比华盛顿更加伟大。对于不了解情况的人来说,华盛顿没有试图成为美国皇帝是出于他个人的高尚品格和对民主制度的追求,然而实际上,他只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华盛顿不可能成为皇帝。&&& 华盛顿怎么可能成为皇帝呢?由于没有值得夸耀的战绩,他在大陆军和民兵里没有任何地位与威信,不可能像拿破仑那样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得到军队的热烈响应——而且美国议会对军队的控制也远远超过法国议会对军队的控制。&&& 当然,如果华盛顿足够富裕,能够承担美国陆军至少大部分士兵的军饷,他也可以促使军队支持自己,使自己拥有成为皇帝的资本——然而问题在于,他仅仅是一个庄园主,就算掏光腰包也没办法承担哪怕一个营的士兵的军饷。&&& 所以,无论是否情愿,除非华盛顿将军希望自己被议会绞死然后再切成碎片丢进大西洋里喂鲨鱼,否则他只能将“美国皇帝”这个既尊贵又显赫的头衔遗留给未来的诺顿一世陛下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然后在这个位置上度过令人抑郁的八年时光。&&& 那的确是一段不那么愉快的时光。在美国独立的早期,这个国家仅仅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国会里议员们为了究竟应该实行联邦制还是邦联制争论不休,总统更多只是象征性的角色。而不是掌握实权地领导者。&&& 但事实就是事实。。美利坚合众国。最初它只是北美殖民地为了对抗它们地宗主国而成立的松散联盟,当英国被迫承认它们的独立地位之后,如何定义“美国”地性质就变成了新的问题。&&& 一些州希望将邦联变成更加紧密的联邦。因为这样做可以带给它们更多利益;另一些州则希望维持现状,因为它们担心组成联邦后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当然,也有人希望联盟解散,不过这种声音非常微弱,大多数时候都被忽略了。&&& 虽然在英国的强大军事压力面前,所有争论最终平息。美国也从一个松散的邦联演变为更加紧密的联邦,但至少在最初的几年里,也就是华盛顿担任总统的那段时间,争论仍然是十分激烈的。&&& 在这种时候,还有谁关心或者在乎联盟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分离主义者和邦联主义者根本不希望自己得到一个不得不服从的总统,而且联邦主义者也同样如此——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十三州紧密团结的美国,却不愿意联邦政府插手本州内政。&&& 不光如此,议员们还想尽一切办法削弱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因此美国政府甚至不能向自己地人民征收税款,并在几十年里一直维持这种状况,直到亚伯拉罕.林肯担任总统才宣告结束。&&& 因此华盛顿还能做什么呢?因为三权分立,立法和司法都不需要他关心;由于国家还是松散的邦联。除了联邦直属地没有一块领土接受他管理,但当时唯一的联邦直属地。也就是现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别行政区,还是一片有待开发地荒地。&&& 然后,他领导的只是一个规模极小的政府,后来的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不存在,仅有的几个政府部门也近似摆设,陆军和海军则完全近乎空白。最后,他也不需要接待外国使节和元首,也不需要出访,因为美国还没有邦交国,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哪位元首会出访大洋彼岸的国家。&&& 所以华盛顿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去做。&&& 事实上,他最重要的工作大概是应付国会的议员、其次则是安抚索要退伍金的独立战争老兵,以及与慕名来到美国的欧洲作家讨论自己的传记;作为第一位美国总统,就算华盛顿想做一点什么,他也没有半点机会。&&& 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在逐渐增强,而且还将变得越来越强,但作为起点,华盛顿……虽然不能说他的权力等于零,但也好不了多少。&&& 否则,美国的第一位总统也不可能由他担任——同样作为领导十三州殖民地获得独立的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些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华盛顿,如果总统宝座真那么炙手可热,他们绝不会将它让给别人。7喜欢阅读(206)┊ 评论 (3)┊ 收藏(1) ┊转载(32)
共有评论 0 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义庆南朝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