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雨巷原文揭示了什么主题,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2012届高一语文教案:1.2.1《雨巷》1(人教版必修1)
&&&&来源:河北博才网&&阅读:76次
[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老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 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听完之后)
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 作者简介:(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作者)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的诗集有《我们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朗读感受,把握基调:
1、听配画朗诵师:请同学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你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忧愁的。生②:哀伤的。)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诵读全诗。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师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处徘徊在哪里呢?
生齐声答:雨巷(意象1)
(紧接着,师出示雨巷图)
师:巷的特点是深,有诗作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这巷下着雨,江南的绵绵细雨,自然和愁联系在一起,有诗作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嚷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的心情。
生:在这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们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生: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师:看到过丁香花呢?
生(全体):没有。
师:老师可以满足你们小小的心愿(欲去打无课件,又停),请你们猜测一下,丁香花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生(七嘴八舌):白色、淡紫色、黄色、很美。
师:应该是偏冷的色彩,是吧?(生点头,教师出示课件:丁香图片)
师:(介绍):丁香花是一种很美丽的花,多为白色或淡紫色的,不妖艳,仲春时节开放,容易调零。因此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常和愁怨的情绪相连结,历来被视为愁品。古代有很多诗人以丁香写愁,留下许多千古绝唱。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各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憬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师:丁香是美丽 高洁 忧愁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中的女子不就是如此吗?可是诗中的丁香花和你们看到的还有不同之处,我们诗中的丁香花是指丁香花蕾。
生(部分):啊?
师:请从书中找出依据。
生(部分):“结”
师:很好。诗中的丁香花不是盛开着的,而是含苞欲放的,仿佛一个满怀心事的女子,把自己的怨愁层层地包裹起来。
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生①: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生②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生③: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生答: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也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徨。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睛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陈淡淡的幽香,象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行……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笆,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生略一迟疑)师: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生顿然悟出: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你有一个理想,我有一个理想,你有一个愿望,我有一个愿望,有时候我们以为理想越来越近简直就要实现了可就在即将实现的刹那它都与我们擦肩而过了,我们只能孤独,只能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现在, 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行上独行的妙处。
毕,师:“李社文章在,火焰万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忧伤的姑娘。
情感基调――幽怨低沉
雨巷――悠长 寂静
――社会现实
姑娘――美丽
――美好理想
我――独自
――理想的追求者高考试题库学优高考网高考试题库2012届高一语文教案:1.2.1《雨巷》1(人教版必修1)--博才网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英国女摄影师坚持7年自拍裸照记录生活(组图)
南极企鹅在看什么?
情侣拍大尺度婚礼视频 堪比三级片
范冰冰82岁鹤发苍颜 还原垂暮武则天
“武当妹妹”舞拳抚琴展清纯侠女气质 网上走红
俄罗斯美少女COS装网络窜红 可爱不输日韩女生(图)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 ? ? ?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后裔(y&)&&&&&汨(m&)罗江&&&&&枷(jiā)锁&&&&&溘(h&)然长逝
B.旌(jīng)旗&&&抛锚(m&o)&&&&&&殷(yīn)红&&&&&自怨自艾(y&)
C.谥(y&)号&&&&&逡(qūn)巡&&&&&&取缔(d&)&&&&&&刚愎(b&)自用
D.猝(c&)发&&&&&肇(zh&o)锡&&&&&缇骑(t&j&)&&&否(pǐ)极泰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迟暮&&&僵硬&&&斡旋&&&
B.逡巡&&&户牖&&&骷髅&&&
C.滞笨&&&苍穹&&&庚寅&&&
D.撕打&&&枷锁&&&招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
B.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琵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C.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匠心独运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D.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 。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 却很相像。
B.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
C.不论在式样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
D.这是一张国际巨星成龙摄于2006年的艺术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B.《师说》的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起八代之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琵琶行》(并序)是他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D.鲁迅,原名周树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孔乙己》《故乡》《祝福》选自《呐喊》。
6.选出对“瓮牖绳枢”的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A.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B.窗户像破瓮,户枢像草绳。形容房屋破旧。
C.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比喻门窗的样子。
D.破瓮像窗户,草绳像户枢。比喻家里穷。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华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_______,一连好几天,_______________,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______________。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B.
②③⑤
C.②③⑥&&&&&&&&&&&&&&&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1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
,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
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
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 面来探讨其精髓。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D.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
10.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分)&&(&&&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三、古诗文阅 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11-15题(共22分)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骂)。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选自《明史&循吏传》)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崇:崇尚、推崇
B.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白:报告、陈述
C.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看不起
D.良欲籍农故为兵者&&&&&&&&&&&&&&&&&&籍:籍贯、名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①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②久之,举于朝
D.①今絷者众,而捕未已&&&&&&&&&&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履宽政爱民的一组是(&&&)(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②履阅狱问故,立释之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④为丞六年,百姓爱之
⑤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⑥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A.①④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⑤
14.下列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履做南康县丞时,断案老练,使百姓惊服,不敢再做坏事,接着他改变措施,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使 百姓休养生息。
B.知县周以中被百姓辱骂之后非常气恼,抓了许多无辜的人,吴履在问清情况后把这些人释放了,并说服了周以中。
C.吴履做安化知县时,反对百姓以蛇为神的迷信活动,责罚了神汉,并把神像投入江中,这使当地盲目崇拜鬼神的活动得以禁止。
D.吴履做潍州知州时,让百姓以粮食代替牛羊输税,使百姓获得利益,他离开潍州时,百姓都哭着为他送别。
15.把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三个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3分)
译文:&&&&&&&&&&&&&&&&&&&&&&&&&&&&&&&&&&&&&&&&&&&&&&&&&&&&&&&&&&&&&&&&&&
② 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4分)
译文:&&&&&&&&&&&&&&&&&&&&&&&&&&&&&&&&&&&&&&&&&&&&&&&&&&&&&&&&&&&&&&&&&&
③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3分)
译文:&&&&&&&&&&&&&&&&&&&&&&&&&&&&&&&&&&&&&&&&&&&&&&&&&&&&&&&&&&&&&&&&&&
(二)诗歌阅读(5分)
&16.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 、“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2分)
(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3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17.补写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嗟夫!大阉之乱,&&&&&&&&&&&&&&&,四海之大,&&&&&&&&&&&&&&?
(2)素不闻诗书之训,&&&&&&&&&&&&,&&&&&&&&&&&&&,亦曷故哉?
(3)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
(4)&&&&&&&&&&&&&&&,何不改此度?&&&&&&&&&&&&&&&,来吾道夫先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白纸黑字&&
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
里一无所知。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主要的是犹如久旱甘霖般及时。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离开了卫生所。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学有难处
,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
要不,跟他联系一下,她怯怯地问。接着一家三口的目光都集中到爹的身上。爹却自顾自地抽着烟,一言不发。最后,爹使劲儿地掐灭了纸烟,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再难,还没到砸锅卖铁的时候,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辍学。&&&
上镇中学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是不幸却再次降临,小弟在上学途 中因雨天路滑跌落山崖,娘一病瘫在
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双手抱头,隐忍丧子之痛的爹,平生第一次把粗厚的巴掌气愤地掴在她的脸上,小弟搭上一条命,如果你不能读出书来,对得起谁?从此爹拖着那条残腿,苦苦维护着家的尊严,又一次打消了她动用纸条的念头。六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已有些泛黄,捏在手上,已经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娘长叹一声,唉--八年了,也不知写字的人还承认不?这个地址还管用不?&&&
她怔在那里,是啊,没办法,只能把命运交给这张纸条了……八年的精神支撑,随着一个普通信封寄走了,心里空落落地。两个月后,一个雾气没散的早晨,门前响起清脆的马铃声,邮递员大喊她的名字。在灶头烧水的她,手握尚在燃烧的半截儿柴火,夺门而出。&&&
有信件,还有汇款!信上说,几经周转,收到她的信晚了,让她快去学校报到,以后会准时寄钱给她。老天爷啊,老天爷啊,我可以上学了!她高声重复着,一头匍匐在地……然后向远方连连跪拜,口中喊道:恩人呐,恩人呐!……&&&
四年大学,她一刻不敢倦怠。从接到第一次汇款时,她心里就默默许诺,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一定要去探望恩人。这个诺言,如今就要兑现了!&&&
找到邮政所3019号信箱,没有具体地址,向汇款窗口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大吃一惊,反问她是不是那个被资助的大学生。这下,轮到她惊讶了:是她在这儿有名,还是姚国庆有名?&&&
邮政所几乎停止办公,大家七嘴八舌围过来……&&&
一切都明白了,是一个大娘给她寄的钱。起初,邮政所还奇怪,她一个捡破烂的怎么每月都要寄出两份钱。一份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另一份是以姚国庆的名义寄出。原来,姚国庆是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可她收到一个陌生女孩来信,纸条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她泪水涟涟。虽然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
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前,电视台记者见到长跪不起的女孩子。围观的人争相介绍,哭了一个多小时啦,都成泪人啦,人能有多少眼泪啊?可她还在不停地抹泪儿。&&&
现场观众焦急地把目光投向街道,只是那个供俩孩子上大学,甚至把住房都卖了的女人咋还不回来?记者的镜头更是急切地扫来扫去。所有的人都在期待那个女人的到来。大家心疼哭了那么久、跪了那么久的瘦弱女孩,也在构想另一个女人的模样,或她出现的场景……&&&&&&
&&&&&&&&&&&&&&&&&&&&&&&&&&&(选自《文化月刊
))2009年第l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凸显人物的性格。
父亲多次阻止女孩动用“纸条”,说明他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的勤劳农民,但他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
B.女孩在得到有人准备资助她完成学业的纸条后,曾多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但都被父亲阻止,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
C.这篇小说语言质朴,叙事生动,构思巧妙。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勾连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D.结尾描写了女孩、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兑现了承诺的女人,但她却没有到来。结尾的这种开放性设计,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E.大娘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卖掉了房子,靠拾破烂维持生计,供陌生的女孩完成大学学业,这种超越生命的承诺令人肃然起敬。&&&
(2)小说中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本文以“一张纸条”为
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着“一张纸条”展开的。(6分)&&&
(4)“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 作。
&&&&&&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遇到障碍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污浊的,是水;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雾,或结成晶莹如镜的冰,但不论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是水。
&&&&&&要求:就这段文字所揭示的水的一个或几个特点,或就自己关于水的特点的其他深刻领悟,以“如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 D& 2.B&3.C&
4.C& 5.D&6.A&
8.A& 9.C& 10.B
11.D(籍:登记)。
12.A(A、都是代词,译为“他的”。B、前一个是介词:用,拿;后一个是连词:因为。C、前一个是动词:到,往;后一个是音节助词;D、前一个是“而且”;后一个通“尔”,译为“你的”)。
13.B(①很显然不是;③是说他破除迷信,不能表现宽政爱民;④百姓爱戴他)
14.C(做南康县丞时的事迹,并 非做安化知县时。)
15.(1)(吴履)年轻时从名人梦吉那儿接受学业,熟读《春秋》众多史书。(“少”1分,“闻”1分,“通”,译为“通读”、“精通”皆可,
(2)现在被拘禁的人已经很多,而且抓捕还没有停止,急切(的抓捕)将会发生变故,那怎么办呢?(“絷”1分,“且”1分,“奈何”1分,文句通顺1分)
(3)恰逢改州为县,朝廷召吴履回去,潍州百姓都哭泣着跑来送行。(“会” 1分,“涕泣”1分,句意1分)
16.(1)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2分)
(2)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3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B“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错。因为女孩寄出纸条,是在父亲去世后,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寄出的。A“但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错。小说刻画的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明大义、爱子女的令人钦佩的父亲。E“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错,“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错,文中均无此意。大娘的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她是收到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认出纸条上丈夫的字迹后,才知道捐助的事,继而兑现的承诺。)
&&&(2)(6分)
&&&①信守承诺(坚守诚信)。在丈夫去世、家境困窘的情况下,受到
纸条的她毅然承担起帮助陌生女孩完成学业的重任,替丈夫兑现生前的诺言。(2分)
&&&②坚强。为了供自己的儿子和陌生的女孩读书,她卖掉了房子,多年住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里,靠拾破烂维持生计。(2分)
&&&③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不图回报。“她”连续4年以丈夫的名义给女孩汇款,但从未留下具体地址。(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务必结合文本,要做到形象与分析对应。)
&&&(3)(6分)
&&&①发现纸条。(1分)在试穿捐赠的衣服时,意外地发现“纸条”。
&&&②试图动用纸条。(1分)女孩上四年级时,爸爸摔断了腿,第一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上中学时,家中祸不单行,再次想动用“纸条”,均遭父亲阻拦。
&&&③寄出纸条。(1分)女孩考上大学,父亲含笑离世,万般无奈,她寄出了那张“纸条”。
&&&④寻找纸条主人,得知真相。(1分)女孩大学毕业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去那个陌生的小城,寻找恩人,得知恩人的身份。
&&&(每点1分,分析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①表面上看“白纸黑字”就是一张写着字的纸条,这是小说的线索。(2分)
&&&②从深层上看,普通的“白纸”上朴实的“黑字”代表着人间大爱,“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表达了“爱是一种苦难中的依靠”的主题。(3分)
&&&③“白纸黑字”作为一个成语,更代表着中华民族重承诺、守信用的宝贵品质。虽然丈夫去世,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的信念支撑着她完成了超越生命的承诺。这是这篇小说着力突出的主题。(3分)
(意思对即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巷诗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