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四郎女孩的称呼有哪些吗

清朝关于郡主、翁主等称呼
“格格”为满语音译,大约相当于“小姐”,不过此名称平民百姓不能用,它仅限于对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皇帝的女儿封为公主、称固伦格格;亲王女儿封为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女儿封为县主;贝勒女儿封郡君、都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儿称格格。
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
也是满语音译,其意为“哥哥”,它有两个义项:一是清代满族宫廷称皇子,可按排行称阿哥,如:大阿哥、二阿哥等;二是旗人的贵族称儿子,此处尤须注意“阿”读四声,“哥”
贝勒、贝子
在满语中原意是对男子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贵族男子的通称。依清例,满洲男儿都是旗兵。所以每旗都有很多个姓。例如正黄旗就不单是爱新觉罗一姓。反之同一姓也分布于不同的固山之中。和硕是指城或国(等同于汉朝的国,不是国家是王国)。多罗是指汉人的乡。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见上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位置:&-->&&-->&&-->&&-->&拍品详情
清代------同义堂梓行------《四言杂字上附称呼》
(拍品编号:)
当前价格:180.00元&&
领先者:hxx
起拍价:180元&&
最小加价幅度: 10元
开始时间: 21:00:14
结束时间: 21:05:14
浏览次数:30 次
出价次数:1次
线上收款方式:即时到帐,
线下收款方式:邮政储蓄(674770)
作者:不详
出版人:不详
年代:清代 ()
纸张:其它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品相:八品
品相描述:如图
详细描述:
申明:对于书籍中没有确切注明年代的古籍,详细描述中古籍断代只代表本人个人观点,如不认同请勿参拍、下拍即认同,请勿竞拍成功后以各种理由找麻烦,以免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有拍品只发快递,谢谢合作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最新20条留言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清代妃嫔 、皇后之间的称呼,还有福晋_百度知道
清代妃嫔 、皇后之间的称呼,还有福晋
我有更好的答案
皇后叫嫔妃直接叫职位啊,叫福晋也是嫔妃称皇后为“皇后娘娘”,福晋称皇后为“主子娘娘”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一名,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小结:从以上历代妃嫔等级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后的称号从秦始皇以来,历经二千余年,从未改变。妃嫔的称号却是历代屡有增减,且越是前朝设置的,地位越趋下降。如贵人,东汉始置时是妃嫔中第一等,到了清代却成了妃嫔(后宫主位)中最低的等级。赞同42| 评论
其他类似问题
妃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清朝皇室成员的称呼_百度知道
清朝皇室成员的称呼
封郡王2人。和硕公主为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县主,5人封公主,罗列如下,次子早殇、乳母各8人。 郡君,封亲王1人,其中保姆,十六到十八岁结婚. 固伦额驸。母亲是皇后则不分开、浆洗上人与锅灶上人。一个皇子有40个乳媪。 公主下嫁后被孤立,住东宫,1人为帝,就与生母分府尔居,公主没有声子女的: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和硕公主1人。雍正有10子。同治。太宗女14人,封和硕亲王1人,和硕亲王3人。道光10女,封固伦公主1人,封亲王3人,早殇无封3人。父皇死了。出生到结婚与母亲见面只几十次,封贝勒3人,1人为帝,4人封公爵、宣统均无女。雍正4女,早殇5人。顺治6女,1人为帝. 皇女 皇女与母亲的关系比皇子与母亲的关系更疏远。断奶后交给谙达:对皇子的称呼,有些称呼用词与历代有些不同:皇父 皇贵太妃:对皇帝之祖遗留下的妃嫔的称呼。清朝是满洲贵族的政权。乾隆女10人,那就是侧室所生、宣统均无子、光绪,初封郡君,1人为帝,封亲王11人,下代皇室男性辈分以胤。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帝的女儿 和硕公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郡王3人。亲王女儿称和硕格格,早殇5人。这24子、弘,和硕公主1人,入宫也不敢哭诉。道光9子,贝子女儿称固伦格格:对皇帝之父遗留下的妃嫔的称呼。 乡君,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的女儿就称格格:对镇国公,仁宗9女,帝1人。 父皇在世,凡饮食,另有4人早殇,5子早殇,过继他人而袭郡王1人. 清朝十二帝。十二岁开始学满语,是宗室的一部分、载。 固伦公主,无论嫡庶,封郡君1人: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十四岁时学骑射。 太祖有女8人、永,皇子共113名,无封者2人。因为这个规矩。 根据康熙帝的规定,早殇2人。太祖有子16:对贝勒女儿的称呼,不仅不能与家公:和硕公主的丈夫,5人早殇,封公爵3人。 皇子皇女 皇子 皇子出生,封郡王5人,3人封亲王,削去宗籍一人,过继他人而袭郡王1人。额驸要是有子女,帝1人、家婆同居,皇子不能跨越门槛. 县君,后追封和硕怀恪公主1人。 福晋,亲生母亲也不听。但由于使用满语和其他原因,封公主5人,活到50岁都不容易。否则,3人早殇、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钥种糙禾孬鼓扼浦呼、辅国公女儿的称呼,例如帝王之妻称皇后或后,封亲王1人。顺治有子8人,4女封公主,封贝勒1人:固伦公主的丈夫、溥为序,帝王母亲称皇太后等。公主感到委屈,由内侍举而置之门内,郡王,多罗郡王1人,12人早殇,管家婆一定多方阻止。 皇太妃,住处叫阿哥所,封郡王1人,长子为帝。康熙有子35:对亲王,咸丰2子,得交钱给管家婆,初封贝勒后升级2人、绵。 和硕额驸,4人早殇,和硕公主2人。同治、光绪。乾隆有子17,封将军2人,一下地就给乳媪,无爵或生前有爵被削6人:对贝子女儿的称呼,早殇1人。康熙有女20、言语、行动,5人早殇,1人为帝: 皇阿玛,与丈夫同居也都困难。公主要想与丈夫同床共枕,封和硕怀亲王1人。 皇女下嫁后赐予府第、奕。 皇子到了六岁送到上书房读书,《清史稿-皇子世系》载的“圣祖系”只提供24子的情况,帝1人,进郡主,咸丰1女。 阿哥,3人封亲王、贝勒女儿称多罗格格,无封者4人,袭亲王爵后降贝子1人,封固伦公主人;其他叫针线上人,封公主。嘉庆5子,县君2人,或者责骂她们不要脸。 格格。太宗有子11人,其中2人有追封,封贝子1人,皇室成员称呼有些与历代相同、骑射都由他教,其余8人分封固伦公主或和硕公主皇室是皇帝的家族,早殇7人(两人被追封)追封2人,精神自然受到极大的损害:对亲王到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的满语称呼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属高级贵族。贝子在亲王。在早期满族社会中 、觉罗及其他八旗贵族 、多罗贝子,那么亲王加双俸也应该是中间的一个级别,复数为“贝子”、辅国将军。满语,共十二级、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的,简称为贝子、辅国公、镇国将军、奉国将军。贝勒下设贝子,在王,全称为固山贝子。 贝子 中国清代贵族爵位名。 贝子,奉恩将军,如果你把这个分成两个级别。受封贝子者皆为宗室。获取途径有世袭 ,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在清代早期,将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称作固山贝子、多罗郡王、庄。归附于清朝的蒙古贵族亦实行这种封爵制、肃、怡、豫、郑、诸演愣冠绞攉悸襟稍大臣。但到1636年(崇德1年)、不入八分辅国公、醇、多罗贝勒,贝子意为天生贵族 ,称和硕贝勒,贝子一词用来泛指皇族的诸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 亲王和亲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以子侄为各旗旗主、镇国公、睿、恩封、恭。自皇太极后逐渐实行12级封爵制,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种、贝勒下设贝子爵。又称作固山贝子贝勒。后以贝勒:和硕亲王、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勒为第三级。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满语。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克勤郡王,初为贝勒的复数、郡王,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功封和考封数途,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贝勒之下,级别是一样
清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清朝皇子究竟怎么称呼自己父母和祖父母?&& [稽古问答]→[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2 total )
清朝皇子究竟怎么称呼自己父母和祖父母?
这个问题我一直都很好奇,因为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里都称“皇阿玛”“皇额娘”“皇阿奶”“皇玛法”
&
可是这种叫法不是很不伦不类吗?“阿玛”“额娘”“玛法”都是满语的音译,而“皇”确是汉语,“皇阿奶”就更奇怪了!满语里的mama才是奶奶的意思!
&
我的感觉是,要么就叫满语,要么就叫汉语,汉语应该是 皇父 皇母 皇祖母 皇祖父吧?
那满语呢?音译是什么?
叫父亲皇父,母亲母妃,祖母皇太后,曾祖母太皇太后。
就这样。
天子之家,君臣礼在前,亲人伦常在后。
当然,内廷之中皇帝和子女对话都是满语的。以上这些都是满文翻译成汉文的意思。具体满语不知道,问多尔金吧。
&
文学作品那是为了兼顾书面化和口语化,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皇父皇父的多生硬啊。再说一次,文学作品不是历史再现。
父亲叫皇父,母亲叫妃母,
记得雍正斥责宜妃的时候管她叫宜妃母
谢谢ge各位姐姐们啦!
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满语就是:汗阿玛(han ama& 皇父)、汗额聂(han eniye 皇母)、汗玛珐(han mafa& 皇爷爷)、汗玛玛(han& mama& 皇奶奶)。
&
汗阿玛这个称为是没有争议的了,因为满文奏折上就是这么写的。但是后面的三个就不知道是否也是按字面意思来说的,得看了满文奏折才能知道。
&
注:皇阿玛、额娘在满语中是不存在的。两者都是典型的满汉语结合,这才清朝是绝不会容许的,应当是文艺创作出来的词汇。(母亲可以叫额聂,也可以叫额么。)
&
&
那如果是嫡出的子女怎么称呼自己的母亲呢,总不能也叫"妃母"吧.
&
啊,原来额娘这词是这么来的。。
&
皇后不能是“后母”吧,是"母后"?那有没有叫皇父为父皇的?
&
緊跟一個問題:在劇集中皇子叫皇帝的其他妃子都叫母妃,而叫自己的親娘為額娘(當然,前輩在前面已說了“額娘”這詞在滿語中是不存在的)。我的問題是,在皇帝的妃子與自己的親生母親的稱呼有何區別?
以下是引用多尔金在 13:22:17的发言:
&
注:皇阿玛、额娘在满语中是不存在的。两者都是典型的满汉语结合,这才清朝是绝不会容许的,应当是文艺创作出来的词汇。(母亲可以叫额聂,也可以叫额么。)
&
&
我有一点疑问,额娘这个词在晚清回忆录中出现甚多,比如:
同治的三个妃和瑾妃联合起来找王公们说理,这才给她们明确了太妃的身份。从那天起,我才管她们一律叫“皇额娘”。 我慷慨激昂地说:“她是什么人?不过是个妃。本朝历代从来没有皇帝管妃叫额娘的!嫡庶之分要不要?如果不要,怎么溥杰不管王爷的侧福晋叫一声呢?”
我走到端康面前,看也没看她一眼,请了个安,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皇额娘,我错了”。
以上摘自溥仪《我的前半生》。
又如,嘉庆如妃谕绵愉书,亦多次出现额娘这个词。
“九月十五日& 额娘问阿哥好& 我自从八月十三日同你众位额娘你两妹妹进京俱往寿康宫本各处俱以平安你妹之病以痊愈饮食照常……额娘问九阿哥好”。
因此我认为额娘这个词在清代是存在的。并非影视剧创造的词汇。
楼上的说的有道理。我觉得额娘这个词很可能文学作品当年参照溥仪的自传的,不过谁能解释一下光绪干什么要叫慈禧皇爸爸啊??
叫皇爸爸也不是太匪夷所思,满人叫姑姑就是姑爸。有满人入关前母系氏族的遗风。满人入关前,旗下妇女的地位是满高的,这与后来因是旗下待选秀女而全家优待有着本质的不同。
&
还有的说慈溪让光绪叫她皇爸爸,是因为她想当皇帝,但她又是女人,不能称作皇阿玛,所以就叫皇爸爸了。
&
另:溥仪自己都说了,他的满语除了伊立外几乎都不会,所以他的满语是相当相当差的。至少在满文里,我没见过额娘 e niang 这个词。除了额聂、额么、讷讷,其他的地区性方言我也只听说过额妮。
哦~~~~~~~谢谢楼上的解疑,满人自己都不会满文,的确可悲
我的意思是“额娘”这个词会在旗人的汉语语境中存在。
我是满人我就不会满语~~~哭ING~
&
那当初13他由德妃养大~叫德妃母妃的话,叫敏妃怎么叫~?
总要有区分吧~~~~
去年看了份报纸(是什么报我给忘了) 上面说生活中用满语说话的最后一个老头也去世了.以后的满语只是会出现在学术研究中.& 那文章是为满语的就此消匿而伤怀.(具体是哪个老头我也不清楚了....知道的大大们详细说下哈& 别拍)
但是汗这个词语的用法在乾隆时期曾经引起一桩公案,就是圆明园阿哥弘曕的太监唤乾隆为汗阿哥,小44认为这是极不尊重的叫法,太监被狂打,还专门下了谕旨管教弘曕。
这个问题我在悠悠留在晋江的文下留了自己的看法,等会儿我转贴过来。
&
回复:
&
满语皇父为han ama 即汗阿玛。汗即是皇的汉译,阿玛就是父。而皇阿玛则是汉满合璧的叫法,有清一代估计是不允许这么叫的。应该是后来文学写作中书写的新名词。至于汗阿哥,本来阿哥在满语中就是对哥哥或青年男子的称呼。不过若亲兄弟的话,应该是称作阿珲(ahvn),而不是阿哥。且老罕王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后,重新制定了制度,阿哥一词为宗室皇子所特有,是身份的象征,民间不得再用。按此说来,若乾隆登基后为皇帝了,弘曕还称他为阿哥确是不妥。至少得叫汗阿珲。
乾小四真是注重礼法。。。。偶继续bs他
额……额滴神那= =b
&
汗阿玛就是这样说的,但是绝绝对对不可能出现“汗额娘”这个说法(但是有可能说hvwangheo eme/eniye,即 皇后额么/额捏 是有可能的),皇阿哥——不可能出现(但是可以说 huwang taizi 即皇太子),这里还是涉及到满文的文法问题。
&
han 和 后面的称谓是同位语……所以只能存在 han ama(做皇帝的爸爸)但是没有 han eme(妈妈不可能做皇帝……)
&
&
还有age在民间绝对是可以用的,你看清文指要,上面互称age的比比皆是~一会我再翻下字典上来,应该也有印证。阿哥在皇室的称呼里(君部),专指没有受封的皇子,还是挺没地位的……
&
&
另外 额娘 的说法京剧里也有,想来应该是有印证的。我在民间没有发现有谁家这么叫(我们一般叫ne),但是从语音上也未必就是不可能存在这样念的,下面贴一段我在别处的解释:
&
“是的,额妮的说法就是 eniye&&的口语,一般南满方言会说成这样,即正是5楼回复里说的“这个词在口语中读快了会变成类似 e ni 的音”。另,太师所问的“另外,还有“额娘”的读音,实际读法好像并不是和这个汉字音译词字面的读音一样”——5楼回复时,说“额娘的读法是错的”,当时没有考虑到满语京语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现在看来这个读音也是有可能为方言的T_T(但是我没有遇到过说自己家这样称呼妈妈的,所以仅仅是从语言角度的推测。还需要在京的老一辈旗人印证一下)~原因是,京语混杂了很多北满读法,比如文章里说到的“包衣昂邦”——这个昂邦一词满语书面语写作 amba ,意思是 大 ,南满都是读作 amba (或者 ambu),但北满就增加了鼻音 ng ,于是读成了 angbang。这种增加鼻音的增音现象在北满方言里非常常见,是北满方言的一个特点~以京语为例,ahūn---ahūakūn---akūyali---yargiyan---saiyūn---saiyūng....所以额娘一词的来历,从语音上讲,有可能是京语中把 eniye(满语中y不发音)读成了 eniyeng---enieng,这个 nieng 音类似于 娘,而且与词义也相符,所以音译成了额娘~而且太师说“朱家溍先生曾说过“额”是念成è音”——这一点也很大可能性说明了,“额娘”一词是由满人的实际生活中流传出来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一般来讲是不会特意说成è音的,这种重音的放置是满语的一个特点。”
下面列出《御製增订清文鑑》中,所有的阿哥、格格的解释(按出现顺序):
=700) window.open('/bbs/UploadFile/130.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onerror="javascript:errpic(this)" >=700) window.open('/bbs/UploadFile/699.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onerror="javascript:errpic(this)" >
&
【君部】阿哥。下面解释意为:汗未受封的儿子,称为阿哥。
&
&
&
【君部】按顺序:固伦公主(满文转写:gurun i gungju。此处 公主 为音译。下词同)
&&&&&&&&&&&&&&&&&&&&& 下面解释意为:汗的亲生女儿抬称为固伦公主。(此两处字典上似乎跟流传所说的皇后之女之说法不同。不知是怎么回事)
&&&&&&&&&&&&&&&&&&&&&&&和硕公主(满文转写:ho?oi gungju。公主 同上)
&&&&&&&&&&&&&&&&&&&&&&&下面解释意为:汗的养女抬称为和硕公主。
&
&&&&&&&&&&&&&&&&&&&&&& 郡主:(满文转写:ho?oi gege。和硕格格)下面解释意为:和硕亲王的女儿称为和硕格格。
&&&&&&&&&&&&&&&&&&&&&& 县主:(满文转写:doroi gege。多罗格格)下面解释意为:多罗郡王的女儿称为多罗格格。
&&&&&&&&&&&&&&&&&&&&&& 郡君:(满文转写略)下面解释意为:多罗贝勒的女儿称为郡君。
&接下帖:
=700) window.open('/bbs/UploadFile/390.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onerror="javascript:errpic(this)" >
&
【人部】格格。汉语同上——上面是eyun一词。下面解释意为:姐姐(eyun)称为格格。
&
【人部】阿哥。汉语同上——上面是akūn一词。下面解释意为:自己的哥哥称为阿哥。附一个前面的akūn一词:
&
&
【人部】兄。下面解释意为:父亲的亲生孩子,比自己年长的称为兄。同辈的亲戚,比自己年长的,也称为兄。
&
接下:
&
【人部】阿哥。下面解释意为:把人恭敬的称呼为 阿哥。
&
【人部】格格。下面解释意为:任何女子、女孩,恭敬地称呼为 格格。
&
所以阿哥和格格一词在民间是可以使用的,而且皇室里面通常也不可以乱用——比如单说“格格”的情况几乎没有,一般都要加称号。
&
还有,满语中 姑姑 就是说 gu,没有姑爸爸的说法
这个只是解释阿哥格格的本义 似乎不能说明这两个词民间可以使用吧
它们本来确实是民间常见的尊称 只是努尔哈赤将其规定为皇族专用的
康熙字典里还有“朕 我也”的话 难道能证明朕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自称吗
不是啊,你没明白我的意思……努尔哈赤什么时候规定是皇室专用了?字典是乾隆年间的字典,如果民间不可以用早就剔除在【人部】里面的意思了~
&
汉语里面可能有一些是皇帝专用语,但是满语里几乎没有这样的词~皇帝自称的时候就写 bi(我),没有敬称。而且乾隆年间的时候,有些词义真的变了会直接写当时的意思,不会有时滞性的~比如juxen这个词,努尔哈赤时代早期指的是“女真”,但是到了后期就变成“满洲臣仆”的含义——这个词在该字典里就仅仅写了这一含义;再比如原本beile一词指的是各种家族的上层,但是后来仅仅指代13个宗室等级中的第三级——字典里同样只保留了这个含义。
&
该字典本身就是清代满语对满语的字典,是属于要解释词义的。阿哥和格格可以指代很多身份,下面的释义就是在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来称呼其他人~而且这个字典是按照类别严格分类的。像【君部】就是只与皇室相关,这里面尽管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人部】里面了~所以【人部】出现的同个词就属于不同处使用的~比如age既有哥哥的意思也有对男子尊称的意思(见上),这两个含义出现在了【人部】里面的不同类别中(【亲戚类】 & 【老少类】~
&
这些分类也说明了其实满语中并没有太严格的禁忌,只是分场合说话而已。
&
另外其实还是有别的证据说明这几个词可以用于民间,刚才在之前的楼层说了可能没引起注意。清代民间有一本满语书叫做《清文指要》,这本书中age的称呼比比皆是,都是普通人之间的称呼。
贴一个清代成书的《清文启蒙》,《清文指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写的~
&
这里是两个人的对话,他们就是互称阿哥的(看上下文吧……那时候没有冒号……这里满文居然也没写标点,不可思议,囧rz)~
&
&
清文启蒙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对话,所以……阿哥满地跑= =b
&
&=700) window.open('/bbs/UploadFile/242.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onerror="javascript:errpic(this)" >
我现在查到的资料是皇太极说的 不过多兄说他看过一本书上说是努尔哈赤说的
东华录 卷三 崇德元年诏太祖庶母子称阿哥 六祖子俱称觉罗 违者拟死
我印象中还有别的地方有记载 等我有空查查实录~~~
=700) window.open('/bbs/UploadFile/62.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if(this.offsetHeight>'700')this.height='700';" onerror="javascript:errpic(this)" >
&
上图是《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二中的记载,其中有句:“……宗室者,天潢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甚或两相诋毁,詈及祖父。已令系红带以表异之。又或称谓之间尊卑颠倒,今复分别名号。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
&
最初关于称谓规范我是多年前在网上,看到别人的一篇论文里提及的,当时所说的是努尔哈赤。后来上星期洗桐给我清史满语词典中,age一词的解释中有提及《清太宗实录》与《东华录》,而说规范称呼的年代是在崇德元年(就是楼上长乐贴的那张图)。后来我又找了《清太宗实录》(再次感谢“得得地”~),截了本帖中的这幅图。
&
从以上言辞中,确实没有反映出民间不得使用阿格这个称呼,也没有相关的词汇。不过我很迷惑其中“称谓之间尊卑颠倒”这句。即在太祖子孙系与六祖子孙系之间,尊卑都如此分明,又遑论宗室与诸申呢?之前就以腰带颜色来区别身份,可是皇太极举得单是腰带颜色还不行,又“复分别名号”,而特意规范了称呼,以区分身份尊卑。
&
而后面的对于系腰带者又提及“六祖子孙俱系红带,他人毋得紊越。如常人与系红带者相诋,不得詈及祖父。其相互斗殴者听之,若以斗殴诉于官,亦止视事之曲直定罪。如目睹系红带而詈及祖父者。拟死。其不系红带而致人辱詈者,勿究。”这段可以看出,只要是不骂系红带者的祖父(六祖),即便常人与他们打架都没关系,打了,官员按照事理判就行了,系红带者没有特权可言(话是这么说,谁知道判的时候当官的偏不偏呢~)。而如果骂了系红带者的祖父,只要骂了,就得“拟死”。这是否也反映了觉罗们与常人的尊卑之别,而更加突出了常人与阿格们的尊卑之分?六祖之子孙都得用红带、卑称觉罗以与太祖子孙区别身份,何况一般的旗人?
&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推测(或者说猜测?~)。毕竟你给出的清代词典有很多带有age一词的例句,而且实录里也没用明说一般旗人不得再使用。
关于额娘的读音读四声我也觉得奇怪,满语不是没有音调的嘛?难道是说夹杂了北京的口音?皇额娘一词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有出现,提到因为谨妃和同治的几个妃找王公们为他们确立了太妃的身份,所以他后来称呼几位太妃一律都是皇额娘~~~
9楼长乐提到了。我觉得这个词义最初是满文音译的,可能后来有所发展,又结合了汉语言的一些字意。
另,现在已经能够确定的是,皇子称呼皇帝为汗阿玛,称呼皇祖为汗玛法,称呼皇太后祖母为太后玛玛,我觉得皇额娘应当是皇后额涅转化来的,应当只有皇后才配被这么称呼。
&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 13:28:56的发言:
关于额娘的读音读四声我也觉得奇怪,满语不是没有音调的嘛?难道是说夹杂了北京的口音?皇额娘一词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有出现,提到因为谨妃和同治的几个妃找王公们为他们确立了太妃的身份,所以他后来称呼几位太妃一律都是皇额娘~~~
9楼长乐提到了。我觉得这个词义最初是满文音译的,可能后来有所发展,又结合了汉语言的一些字意。
另,现在已经能够确定的是,皇子称呼皇帝为汗阿玛,称呼皇祖为汗玛法,称呼皇太后祖母为太后玛玛,我觉得皇额娘应当是皇后额涅转化来的,应当只有皇后才配被这么称呼。
&
满语是没有。他说的四声主要是由于知识有限(不懂满语),所以只能拿汉语的声调来描述。这里类似于四声的原因是:重读第一音节所致。无论是何地的口音,都要重读第一音节,几乎任何词都一样(除非出于口气的不同,在语句中略有变化)。
&
我同意后来结合汉语的字义这个说法
以下是引用长乐未央在 20:57:44的发言:
这个只是解释阿哥格格的本义 似乎不能说明这两个词民间可以使用吧
它们本来确实是民间常见的尊称 只是努尔哈赤将其规定为皇族专用的
康熙字典里还有“朕 我也”的话 难道能证明朕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自称吗
我终于反应过来你的问题之所在了&& 关于 阿哥、格格 的词义,字典里多出出现,所以我把出现的所有位置都列出来了,一共有三个帖子……你可能只看了最后一个或者两个,上一页还有,写的是用在皇室的情况里的解释~看这里:/bbs/dispbbs.asp?BoardID=56&replyID=90401&ID=5907&skin=1
&
“东华录 卷三 崇德元年诏太祖庶母子称阿哥 六祖子俱称觉罗 违者拟死”——这一点我个人理解是说,当阿哥和觉罗用作称号的时候不得胡乱称呼,但是并没有说其他情况就不能用这两个词了。举个例子,比如你知道一般介绍自己的时候要说到自己是哪个哈拉的,所以如果是其他人等不得使用这两个词,那其他觉罗哈拉的怎么跟皇帝介绍自己呢?bi XX gūsa, irgen ——哗—— hala(我XX旗,伊尔根——哗——哈拉) ...难道要这样说么……T_T
&
所以说在满语中很少出现皇室专用的词汇,但是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是存在不同含义的,在同场合下才谈得上不得僭越的问题~
&
关于多尔金说的不得骂祖父的问题,我觉得那是因为他们的祖父都是努尔哈赤的平辈的缘故吧…… 所以不能骂及……所谓“称谓之间尊卑颠倒”,说的也是皇室之间的称呼情况。因为贵族对平民,一般是不会用age来称呼的,尊卑本来就不同,所以不存在对下的尊称……直接叫名字或者说si(你)就可以了~
&
同为平民身份的人互相之间才可能互用敬称表现礼貌,而这里强调“不得颠倒”,也指的是贵族之间的称呼不能乱用【因为他们基本都叫称号】。比如不能管阿哥叫觉罗,不能管觉罗叫阿哥,这是很自然的~在【君部】里面阿哥的释义很清楚,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称为阿哥,觉罗的词义(不贴图了)写的是:六祖的子孙,称为觉罗。系红带子。
&
【君部】里的词全部都是称号,这时候已经不能把这些词当做一个词来看待了,它们就像代码一样……(额,很囧的解释)
父亲是 皇阿玛 皇父 罕阿玛& 别的就不知道了 正确称呼应该像五楼所说的吧, 满语& 妈妈 (额涅) 奶奶(玛玛)爷爷(玛法)
满文书书面语里就没有皇阿玛这个称呼,无论皇子称呼父亲,还是满臣称呼皇帝为皇父,书面一律用汗阿玛的。
引用 里面阿哥的释义很清楚,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称为阿哥 康熙朱批里提到平郡王讷尔苏的第六子,不是用的六阿哥吗?而且雍正继位后,那个西洋人穆经远提到允禟的儿子,也说是某阿哥的,好像类似的还有。
你说的这个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称为阿哥,难道又是乾隆时改的规定?乾隆继位后为了凸显皇帝的独尊地位倒是从礼仪、服饰以及一些称谓上做了很多的调整。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 18:34:08的发言:
满文书书面语里就没有皇阿玛这个称呼,无论皇子称呼父亲,还是满臣称呼皇帝为皇父,书面一律用汗阿玛的。
康熙朱批里提到平郡王讷尔苏的第六子,不是用的六阿哥吗?而且雍正继位后,那个西洋人穆经远提到允禟的儿子,也说是某阿哥的,好像类似的还有。
你说的这个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称为阿哥,难道又是乾隆时改的规定?乾隆继位后为了凸显皇帝的独尊地位倒是从礼仪、服饰以及一些称谓上做了很多的调整。
这里面就不知道了……书里面只写了郡王的继承的儿子称为世子,没有说其他的儿子可不可以用阿哥……康熙的朱批最好能看到满文,就知道当时是怎么写的了。我只知道满文传位诏书上写的,例如皇四子,就是duici age(第四阿哥)。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 18:34:08的发言:
满文书书面语里就没有皇阿玛这个称呼,无论皇子称呼父亲,还是满臣称呼皇帝为皇父,书面一律用汗阿玛的。
康熙朱批里提到平郡王讷尔苏的第六子,不是用的六阿哥吗?而且雍正继位后,那个西洋人穆经远提到允禟的儿子,也说是某阿哥的,好像类似的还有。
你说的这个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称为阿哥,难道又是乾隆时改的规定?乾隆继位后为了凸显皇帝的独尊地位倒是从礼仪、服饰以及一些称谓上做了很多的调整。
皇子称呼父亲是要看是哪一朝的称呼,貌似有好几朝的称呼都是不一样的,记得圣祖朝好像称呼为“皇父”,好像宣宗朝称呼为“罕阿玛”
看到上面几位大大对阿哥、格格词汇用法的争议,我也想问个问题。Champollion的解释全部是针对满语的,可是我觉得康熙以后民间也好朝中也罢,使用满语作为日常用语的应该已经很少了吧。满语里这些词也许是没有特指,或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汉语的翻译也没有吗?就像康熙在满语语境中自称我,但不可能在汉语语境中也自称我吧?所以我想问上面各位争论的词义在汉语语境的情况下是否也是如此的?谢谢
引用 皇子称呼父亲是要看是哪一朝的称呼,貌似有好几朝的称呼都是不一样的,记得圣祖朝好像称呼为“皇父”,好像宣宗朝称呼为“罕阿玛”
皇父是汗阿玛的汉译,二者是一回事……这个前面多兄已经说过了。
&
以下是引用纳丹珠在 9:59:57的发言:看到上面几位大大对阿哥、格格词汇用法的争议,我也想问个问题。Champollion的解释全部是针对满语的,可是我觉得康熙以后民间也好朝中也罢,使用满语作为日常用语的应该已经很少了吧。满语里这些词也许是没有特指,或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汉语的翻译也没有吗?就像康熙在满语语境中自称我,但不可能在汉语语境中也自称我吧?所以我想问上面各位争论的词义在汉语语境的情况下是否也是如此的?谢谢
我引用的字典截图都已经是乾隆朝的了,道光年间皇帝还在斥责侍卫满语奏事不得带有口音,一直到光绪年间民间还在刻印满文的课本……所以,是否作为日常用语还是要看个人家。一直到民国时代还有人家在使用满语作为日常用语,我姥爷辈的就是这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到了我母亲这辈的就彻底不教了。
&
至于汉语翻译的问题,第一,字典截图里汉语的翻译是随着不同场合(字典中的不同部)写了不同翻译的~
比如【君部】里面age翻译成了“皇子”,各种格格翻译成“郡主”“县主”“郡君”等(见第2页最后贴);【人部 亲戚类】里翻译成“哥哥”、“姐姐”;【人部 老少类】翻译成“兄长(尊称)”“姐姐(尊称)”~所以汉语翻译上是有分别的,但是音译没有分别。这要看翻译者如何处理这个地方的翻译~
&
在清代的时候,一般来讲涉及到皇室的时候(比如传位诏书的汉语写法),是要按照汉语的规矩翻译的(传位于皇某子,而不是某阿哥);但是在民间的这些读本中,因为是民间使用的境况,所以一般都直接写阿哥、格格如何如何。
&
&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 18:34:08的发言:
你说的这个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称为阿哥,难道又是乾隆时改的规定?乾隆继位后为了凸显皇帝的独尊地位倒是从礼仪、服饰以及一些称谓上做了很多的调整。
乾隆朝也不是只有皇子才能叫阿哥啊,皇孙皇曾孙皇玄孙也都叫某阿哥,难道只有皇帝自家能用?宗室应该也是可以的吧。
以下是引用deliay在 23:03:37的发言:
乾隆朝也不是只有皇子才能叫阿哥啊,皇孙皇曾孙皇玄孙也都叫某阿哥,难道只有皇帝自家能用?宗室应该也是可以的吧。
&
民间可以用,宗室当然也可以用……但是我怀疑这时候除了皇帝的儿子以外的宗室在用 age 一词的时候,与民间的意思是一样的……只能说 age 作为称号的时候只能用在“皇子”身上~也就是其他情况所说的 阿哥(如果汉语这样写了) 并不代表贵族。
其实,会不会跟皇父皇阿玛一样,额涅是口语,额娘是书面语呢?
以下是引用deliay在 22:39:52的发言:其实,会不会跟皇父皇阿玛一样,额涅是口语,额娘是书面语呢?
皇父跟汗阿玛两者都是书面语,只不过一个是汉语书面语,一个是满语书面语而已。
&
额捏恰恰是书面语词汇(当然还有 额么 这个更正式的称呼),额娘反倒有可能是口语(但是这个未经证实)。
回楼上:关于慈禧的问题~我看过一本书上说的是慈禧太后很希望她自己是个男人~为了满足自己这个愿望让光绪从小就这样叫~不记得哪本书了,可信度不高
另外,我认为光绪、溥仪的年代皇族对于汉语的使用和清初时会有出入的,会不会制造一些满文于汉文相结合的词汇呢?
单单以我家的例子来说……
&
爸爸叫阿玛……爷爷叫玛法……不过貌似也有叫玛父的……也有叫祖父的……
&
母系就很混乱了= =………………
&
我家里,对于“母亲”,有的叫“奶奶”,有的叫“爷爷”……
对于“祖母”,有的叫“太太”……
“父亲”,在悠悠文里看过,叫“汗阿玛”。还有叫皇父的。
&
母亲,皇后的话,叫皇母,我肯定看到过的~~
&
祖父叫什么不晓得了,祖母看到雍正在提到孝庄的时候称她“圣祖阿妈”,那应该是“阿妈”吧?
&
还看到过老三他们写给康熙的折子里,有把某某公主叫作“公主妹”的。
以下是引用洗桐女史在 18:34:08的发言:
满文书书面语里就没有皇阿玛这个称呼,无论皇子称呼父亲,还是满臣称呼皇帝为皇父,书面一律用汗阿玛的。
满臣也可以称皇上皇父的么?看悠悠的文里面十三的儿子这么叫雍正的,还以为是特权,难道竟是尊称的一种?
那么外祖父是什么呢?看到过哪里写的是“郭罗玛法”?
“玛法”和“玛父”是一样的么?
以下是引用人语驿边在 11:45:46的发言:
满臣也可以称皇上皇父的么?看悠悠的文里面十三的儿子这么叫雍正的,还以为是特权,难道竟是尊称的一种?
那么外祖父是什么呢?看到过哪里写的是“郭罗玛法”?
“玛法”和“玛父”是一样的么?
八旗子弟可称皇帝为皇父。
外祖父的满语为“goro mafa ”,即“郭络玛珐”。mafa(玛珐)的意思就是爷爷,老大爷,还有尊称。
玛父一词我不知道从何而来的。
以下是引用人语驿边在 11:45:46的发言:
满臣也可以称皇上皇父的么?看悠悠的文里面十三的儿子这么叫雍正的,还以为是特权,难道竟是尊称的一种?
那么外祖父是什么呢?看到过哪里写的是“郭罗玛法”?
“玛法”和“玛父”是一样的么?
只有有血缘关系才能称皇父。汗玛法就是皇帝的孙子用来称呼自己爷爷的~
&
外祖父是 goro mafa,就是读作郭罗玛法~直译是:远祖父
&
玛法和玛父是一个词,音译法不一样而已。玛法是按照书面语对应那样来译的;玛父是玛法这个词在口语中说的快了(而且满语重读第一音节),所以mafa的fa中的a音脱落,即 mafa—maf 。所以也说玛父~这个译法就属于按照口语读法音译。
不会啊,讷亲也喊雍正皇父呢。
最近看到了些资料
发现这个问题不能单单用满语来解决
&
启孮书里说,eniye在世家府邸内,只用于庶母的称呼,而一般用在嫡母身上,则是“奶奶”。而“aji”则和“奶奶”有同等的地位,eniye则沦为庶母的称呼
以下是引用juxuanya在 16:51:00的发言:
最近看到了些资料
发现这个问题不能单单用满语来解决
&
启孮书里说,eniye在世家府邸内,只用于庶母的称呼,而一般用在嫡母身上,则是“奶奶”。而“aji”则和“奶奶”有同等的地位,eniye则沦为庶母的称呼
&
恩,奶奶 就是 东北这边说的 ne,连说nene口语有音变(元音前移)——neini(参考 beye 一词)
&
aja书语里也是母亲,但是不知和eniye的区别。民间eniye也是用于庶母么?东北这边一般好像都说 ne(就是 奶奶),察县锡伯人说eni(就是eniye)。
&
父亲还有一个说法是 jeje 哲哲(噗),东北这边也有这样说的
查看完整版本: [--
Copyight &
Time 0.081382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You ca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钱人的称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