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手苏教版计算能手六年级上册内容苏教版97页的解方程要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图片: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图片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复习内容]  课本第xxx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xxx页的第x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策略:  根据情境图让学生得到信息,在前面画线段图的铺垫下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有助于理解ax+bx或(ax-bx)可合为一项(a+b)x或(a-b)x之后能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比较直接的引入新知。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教师: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教师强调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引导学生一起板书  x+3x=180  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180  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教师引导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看图上的信息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先画线段图。  2.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边听边板书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则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  举例: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第96页试一试:  第97页练一练的第2题。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97页练一练的第3题,第4题。  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选两题进行板演。  学生看懂图意,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学生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  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新知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学习收获  并提出疑问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xx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xx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xx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xx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xx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x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xx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xx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 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20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习。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6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8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4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8【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06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3-06【热】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2-28【精】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能手六年级上册内容苏教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