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洪市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乡房价?

走进景洪市大渡岗乡,首先映入眼帘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茶海,整齐的茶园顺着山势绵延不绝,巍巍壮观。大渡岗乡是云南省种植绿茶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素有中国“茶叶第一乡”美誉,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3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中国美丽田园·十大最美茶园景观”。据统计,全乡茶园种植规模达90906亩,2020年干毛茶产量达3671吨,同比增长9.3%,产值达1.47亿元;茶园坚果套种9218亩,年产量62.38万公斤,产值达748.5万元。

曾经的大渡岗乡因茶而兴、因茶闻名,其65246亩连片茶园还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借力普洱茶产业优势地位,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出具有大渡岗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成为大渡岗乡乃至景洪市思考的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让全乡各族群众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景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与相关企业签订“投资建设景洪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约30亿元,在大渡岗6.5万亩连片茶园范围内打造以1.5万亩茶园为核心区的田园综合体。

该项目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契机,以打造“享誉世界、独一无二”的田园综合体为目标,以“绿色食品牌”与“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项目建设的重要纽带,重点实施高优茶园基地、茶加工仓储物流体系、茶海观光园、茶旅文化村、基础设施五大建设任务,做精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为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样板。2021年,该项目规划投入1亿元首批专项债券资金,坚持边规划边实施原则,主要实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项,有机化茶园建设项目4项。

“你现在看到的这一片茶地,树龄都超过了百年,我们对其进行了生态化改造。众所周知,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故乡和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世居于此的各民族种茶、制茶、贸茶、饮茶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茶马古道从这里交汇集散,绵延千里,走向世界。普洱茶是西双版纳重要的文化标签,而大渡岗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改造,重现这片古茶园的光辉,吸引更多游客来大渡岗寻茶访茶,发展茶旅项目,从而推动整个普洱茶产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步迈进。”大渡岗农场相关负责人、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副董事长许景坤向记者介绍。

据悉,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将以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为主体,充分发挥大渡岗生态条件好的优势,坚持走名优茶、有机茶生产之路,加快发展茶叶深加工,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标准,逐步打造绿色、优质、安全,具有本地特色的茶叶“名牌”。

一产、二产是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的传统产业,如何做精一产、做大二产,是公司发展的基础。据介绍,该公司成立于1981年,2010年农垦改革属地管理后属于景洪市大渡岗农场管理委员会管理,现有34个居民小组,3430户,总人口10976人。公司的茶叶加工厂有初制加工车间4个,毛茶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可生产绿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系列茶产品。

“活干得更少,收入却更多了!”大渡岗农场茶海社区第六居民组组长谢正文在自家茶地里修剪茶树时说。

谢正文喜滋滋地和记者聊了起来,据他介绍,2012年开始,全组83户人家就参与到了茶园生态化改造中。“生态管养,茶树不施肥、不打药、人工除草。最初几年确实比较难,产量一下减少了三分之一。但时间一长,生态茶园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病虫害大幅减少,我们干的活也相应减少了,价格也翻了好几倍,干毛茶收购价从改造前的20多元一公斤,涨到了100元一公斤。所以我才说,活干得更少,收入却更多了!”

近年来,大渡岗农场在“稳胶、兴茶、育果”的新型发展思路下,引导茶农进行生态化茶园改造,将传统价格低廉、品质低下的台地茶改造成生态化茶园。经过改造,生态化茶园茶叶品质得到提升,茶叶价格相较普通台地茶价格大幅提高,原台地茶价格在22至23元每公斤的干毛茶,改造后售价可达100元每公斤。2016年,大渡岗农场又开始实施撂荒茶园改造,对辖区内无人管理撂荒的900余亩茶园进行生态乔木茶园改造。经过改造,生态乔木茶园出产的干毛茶价格在2019年更是达到900元每公斤的售价。

通过生态化茶园、生态乔木茶园改造,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还增强了本地台地茶的市场竞争力,茶叶价格的提高也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增收的希望。

茶地管护活计减少了,许多和谢正文一样的普通茶农开始响应号召在茶地里套种坚果,没想到几年后随着坚果价格的稳定,他们的收入增加了近一倍。

“就拿我家来说,我今年的茶叶收入大约在3万多元,坚果收入大约是2.3万元。通过套种坚果,我们居民组的茶农多的增收近9万元,少的也有1万元,生活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谢正文说。

自成立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以“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求生存,信誉求发展”为办企宗旨,牢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取得了良好成绩。该公司已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云南品牌认证,被评为云南省先进企业、云南省重点龙头企业、出口茶质量先进企业、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定点企业、全国农垦工业利税百强企业、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先后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奖”“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金奖”“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中国最佳形象AAA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企业之一等荣誉称号。“大渡岗”牌注册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并入编为二十一世纪国际茶叶保健饮品推广名录。

茶叶的兴盛对促进边疆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增进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源:西双版纳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05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古茶山国际研讨会上通过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建议稿指出: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中的茶树。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主流的看法是只要百年以上就可称为古树,少数玩家认为要树龄300年以上才算。但我的观点是,即便按百年来算,云南古茶树面积也非常稀少,应该将古树茶的种植年限放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也就是1950年之前种的茶树都可以算古树。

以下为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政府部门外宣的主旋律数据:

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

普洱市境内古树茶面积达83187公顷,约合124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78633公顷,是普洱茶产区中最大的;古茶山12123公顷。

  临沧市因临澜沧江而得名。境内共有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

通过数据看,版纳州的水分较小;普洱市极大地夸大了野生茶面积,栽培型古茶面积也非常水;而临沧过于吹牛(所谓的“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其实是将大量的老茶园以及用古茶籽育种的小茶苗算进去,而其提到的“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水分较小)

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树30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

(一)西双版纳州(这是版纳州对外宣传的主流数据,还是有许多水分,只是相对于临沧与普洱要诚实许多)

西双版纳州现有古茶园82 234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个村寨之中。其中:勐 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有46 216亩,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的37个村寨;勐腊县有古茶园面积27 793亩,主要分布于该县北部的象明、曼腊、易武三个乡的46个村寨;景洪市古茶园面积较少,有8 225亩,分布于基诺、勐龙、勐旺、景洪四个乡镇的17个村寨。

古茶园大都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乡,分布区域内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汉、基诺、布朗、傣、哈尼、彝族、拉祜等。古茶园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格朗和乡15 000亩,象明乡9 721亩,布朗山乡9 505亩,易武乡8 279亩,勐混镇8010亩,勐龙镇5 170亩,基诺山乡2 900亩。全州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

西双版纳州古茶园分布面广。古茶园分布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为红壤、砖红壤.pH值在4~6.5之间,茶园中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古茶园海拔分布从。760米到2 060米,海拔高差较大,有1 300米。最低海拔在勐腊县曼腊乡曼乃新寨.最高海拔是勐海县勐遮镇、巴达乡、打洛镇交界处曼摞黑山。

西双版纳州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既有野生型古茶树,也有栽培型古茶树;既有大叶种古茶树,也有小叶种古茶树;树型有高大乔木的,也有小乔木的;有树高23米以上的,也有1米以下的;叶形有大叶的,也有小叶的;有圆叶的,也有长叶的;芽叶色泽有绿的,也有微紫的;叶腋色泽有绿的,也有红的等等。

总的来说。西双版纳州古茶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一、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二、栽培型古茶树中,绝大部分为大叶种,仅在勐腊县象明乡、景洪市勐旺乡有部分小叶种茶园或单株。三、从树型来看,勐腊县古茶树多为乔木型,勐海县和景洪市古茶树多为小乔木型。如勐腊县曼腊乡曼洒村委会杨家寨森林中生长着一株高为23.5米的大茶树,可谌称为至今世界所发现的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中最高的大茶树。所发现的古茶树资源,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丰富,为世人所属目,它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依据中山大学山茶属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的分类,西双版纳州分布的茶组植物初步可分为普洱茶(C.assamica)、茶(C.sinensis)、勐腊茶(C.manglaensis)、多萼茶(C.multisepala)、大理茶(C.taliensis)、苦茶(C.var.Kucha)、滇缅茶(C.irrawadiensis)七个种或变种。普洱茶在全卅茶区均有分布,其他茶种仅零星分布。

1、栽培型古茶园:临沧市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茶园约有23160亩,其中凤庆10600亩、云县5460亩、临翔区5000亩、双江县2000亩、沧源县100亩、耿马、永德、康镇等均有分布。(这个数据是临沧早年对外公布的数据,水分较少)

2、临沧市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除了凤庆数据水分较大外,其他茶山数据比较真实):

凤庆、云县一带岔河村古茶园群、漫湾白莺山古茶园群、石龙村古茶园群;临翔区邦东古茶园群、大石古茶园群;双江勐库芒洪至冰岛一带古茶园群;永德古茶园群。

   凤庆古茶园:凤庆小湾镇3200多年的香竹箐古茶树身边,56000亩古茶树再揭茶乡神秘,凤庆15 个乡镇均有野生古茶和栽培型古茶树分布,成林成片,随处可见。2005 年普查结果表明,这些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小湾镇香竹箐、大黑龙潭,腰街乡星源,大寺乡路山、清水,勐佑镇新林,诗礼古墨,永新乡团结、龙竹山、羊头山,三岔河镇柏木和雪山镇的黄竹林山等地。全县有大小野生古茶树群落17个,有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31000多亩。连片野生古茶树生长在诗礼乡古墨后山,永新乡团结村大尖山、羊头山、鲁史镇古平后山、三岔河柏木和雪山镇黄竹林箐等地。栽培型古茶树 6 个群落,面积 3000 多亩,分别生长在永新乡团结村、大寺乡平河村等地。全县有百年以上到五百年之间古茶园 8 大片,分别生长在小湾镇香竹箐、大寺乡平河村等地。

勐库大叶茶因产于云南省双江县叫勐库而得名,亦有称双江勐库种。勐库种系两百年前,由西双版纳大茶山移苗引种繁殖的。由于引种时,经过挑选,引种地区比较集中,因此品种纯度高,以致目前勐库种还保持着较高的品种纯度,品种纯度达到80%左右。茶树为有性品种,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品种纯度,在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中,实属罕见。勐库种,在云南又称勐库大叶茶,属于有性群体品种。植株乔木型,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树姿开展,生长势强。

冰岛村古茶园: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双江勐库土司派人引种200余株,成活150余株,1980年调查时尚存首批引种30余株。据2003年3日调查,冰岛村古茶园先后种植的茶树1000余株,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成为向凤庆、云县等地古树茶的传播源头。其后代在临沧繁衍60多万亩的规模,是名符其实的勐库大叶种的发祥地。

白莺山古茶园:往于云县漫湾镇白莺山古茶树类型多,规模大,栽培时间长,分布于白莺山村、哨街村委会周围,海拔2217m,分布面积近3000多亩的近2千株古茶树,有的树龄超过400多年,显示了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白莺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古茶资源被专家定义为银生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种质资源库。白莺山原为布朗族世居之地,茶从古至今都是布朗族的主要生活来源。

   邦东古茶园:位于临翔区东部、澜沧江西岸、临翔大雪山东面,北面是大朝山水电站,由于气候的关系,这里茶树并不十分高大,但是颇具沧桑感。邦东多石头,而且巨大无比,茶树就在满布巨石的环境中生长,构成一种奇异无序的自然群体。

大石古茶园:位于云县大朝山西镇南部,与临翔区邦东乡沿澜沧江连成一线,因石头多而大,故名。茶树就散种于满布大石的山坡上。这里有临沧市独有种大苞茶,茶树高11米,胸径0.76米,树龄约210年。

   永德古茶园:德党、明朗、勐汞、勐板、乌木龙、大雪山、崇岗、班卡等乡镇海拔在1700米至2200米之间的地区都有古茶树生长,比较连片集中的古茶园在乌木龙乡新塘村境内,面积约1500亩,古茶树树龄最长的已有上千年历史。

2007年普洱市的对外公布数据显示:普洱市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乔木古茶园36万亩。这个数据还是有水分,但比现在宣传的124万亩要真实太多。

至于古茶山,以前宣传思茅八大茶山,现在宣传“普洱市26座古茶山”。

26山为: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田坝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马邓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龙坝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迷帝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国庆古茶山、景迈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东古茶山。其实许多古茶山没多少古茶,最多只能算古茶园。

三、古树茶种植面积与产量分析

(一)云南的五代茶园隐藏的种植区域、年份、密度与面积的秘密

以下关于五代茶园的介绍,引用自云南著名茶叶专家张顺高先生的文章。

这五种茶园就是:混林茶园、满天星式纯茶园、等高条植茶园、速成高产茶园和生态茶园。

这类茶园建立于汉末至清代中叶,是最古老的茶园结构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树栽培农艺技术,茶树与其他一些林木混种,同时长成,茶树间距1.67m见方,挖穴单株种植,每亩100—200株。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茶园以多种植物成分、动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它带有采集农业的印记,由于生产的需要,先民们把茶树从森林中迁移出来,在茶树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反映出在栽培技术上持有谨慎态度。

2、满天星式纯茶园: 

在云南的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等地都是这种模式,这些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它们的成分结构单一,除茶树之外,别无其他;棵对棵,顺山坡栽种,3~5市尺一株,每亩200~600株。这种茶园产生之初,或许是一种技术进步。它的产生根源是商品生产的巨大发展,经营者要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混林茶、混农茶作为副业性的商品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必须向主要副业和专业生产转变,茶树必须从林子里走出来,茶园中的其他效益低的植物必须清除出去,为在单位面积上少投入、多产出,势必要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管理水平,于是纯茶园就出现了。纯茶园在我国东南文化与商品发展较早的地区出现较早,在西南较晚。纯茶园与大茶区应是同时出现。大规模的茶区产生,由于制茶烧柴对林木的消耗,造成区域生态退化;纯茶园以其单一结构天生的生态脆弱和经济不稳成为致命的痼疾,是茶园结构演变史中偏离生态目标最远的模式和技术。

3、等高条植茶园:  

这种茶园和技术早期可能是在中国东南形成,在新中国诞生后,输入西南,它是现代茶园结构和农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输送到云南,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导下,在60年代开始发展等高条栽、合理密植的新式茶园,这种茶园,从茶树本身改善了茶园种植结构,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亩种800~1300株,与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还开了梯台,提倡在茶园种遮阴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等,加强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包括云南所建立的茶园都是这种模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专业茶场。在云南,这种茶园有70万亩。

随着全球人民生活水准的迅速提高,社会需求不断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萌芽、60年代酝酿、70年代研究形成成套理论与技术,80年代推广应用的速成高产茶园,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茶叶生产的落后面貌,缩小了我国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这种茶园是在等高条栽的基础上,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握好修剪养蓬采摘的技术关键,进一步把种植密度提高2.5~4倍,每亩3000~5000株,以高标准、高质量作建园指导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产出作建园原则,在云南推广120万亩,在川、黔、江、浙、琼等省区亦大量推广,这些茶园,是现在提供产量的主体。速成高产茶园在设计中提出了多样性结构要求,但主要目标是快速高效。

  1986年,作者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和茶叶生产现状,在自己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和胶茶人工群落的启发下,提出了生态茶园的思想。以《生态学学习笔记》为题,发表在《云南茶叶》1986年生态学专辑上,以后又在“亚洲森林农田系统研讨会”、中国茶叶学会成都年会、《西南农业学报》上交流,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许。这种茶园结构的出发点就是,在进一步发展茶叶商品生产的大趋势中,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使茶园结构稳定,经得住自然的考验和市场的波动,如何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如何使环境质量不再下降,生态有所改良,资源能永续利用,茶区人民能长乐久安。这既牵涉到茶园的结构,也牵涉到茶区的生态经济结构,于是就提出了生态茶园与茶叶经济生态园这两个概念。从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茶叶综示区,勐海、澜沧、双江、腾冲、潞西等出口茶基地县建立起七千多亩的示范园,带动周围约一万余亩,估计现在以这种模式建立的茶园至少在15万亩以上。这种茶园,在云南叫第五代茶园,这种农艺称为第五代茶园技术。综上所述,各种茶园结构形式均取决于不同时代的农业生产水平,是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在它的变化的背后,都有社会需求在控制。茶园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它由以茶树为主体的生命系统和由光、热、水、气、土、生物等因子结合在一起的环境系统所构成,它的结构演变由从事茶叶生产的人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来导向,真正的制导因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三大效益的认识。茶叶生产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受经济规律的严格支配。当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学知识的限制,尚不能深刻洞察生命系统对环境系统的依存关系时,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经济效益)表面上高于重于生态效益的现象,会诱导生产活动偏离生态稳定性的运动轨道,最后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这一原理可以为某些文明消亡作出解释,也是茶园历史结构演变的认识根源。

(二)通过五代茶园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

1、云南古树茶主产地有:勐海、勐腊、澜沧、双江、临翔、云县、凤庆、永德、昌宁、景东、景谷、镇沅。其中,勐腊、勐海与澜沧的景迈早在明清时期就大面积种茶,双江的勐库西半山种茶很早,但真正大规模种茶始于清朝道光以后,勐库东半山、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都为满天星纯茶园,这些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

2、云南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但长期以来商品化程度低,都是作为副业,以自用为主,交易为辅,都为零星种植,成片的古茶园少。云南最早的商品茶基地诞生于明朝后期的古六大茶山,但其真正大规模种植始于清朝雍正年间以后。清朝光绪以后的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真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商品化时期,其标志就是满天星纯茶园与藤条茶采养法的出现,澜沧江中游两岸的景东、景谷、镇沅、双江、凤庆、临翔、云县的古茶园大都是在清末民国发展起来的。

3、云南树龄几百年成片的古茶园极少,现存古茶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种的,也就是以树龄70年到150年的居多。

4、古茶的树龄如果一定要百年以上,其数量非常少,我的观点是放宽到新中国成立前,即1950年前种的茶树都算古树茶。

5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云南种了70万亩等高条植茶园,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老茶园。

6、目前,全省包括野生型、过渡型与栽培型在内的古茶园有27万亩。据我估计,栽培型古茶树最多15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最多3万亩,其余的为树龄66年到99年的古茶。

古树茶亩产方面,要看茶园的商品化种植程度,采用满天星纯茶园结合藤条茶采养法的茶园,一年亩产可达30—50千克,而自然放养的混林茶园产量极低,过度采摘与管理的混林茶园产量可达20公斤,取平均值为20公斤。

按15万亩栽培型古茶计算:年产量=150000亩*20千克/亩=300万千克(3000吨)

按亩产春茶8千克、夏茶7千克、秋茶5千克分别计算:

按3万亩百年古茶计算:年产量=30000亩*20千克/亩=60万千克(600吨)

10月31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封槐松带队,副主任万福祥、秘书长魏有一行赴云南拜会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调研红茶和普洱茶主产区临沧市、凤庆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等地区。就推动普洱茶、红茶走出去,提高普洱茶综合价值,推动协会与地方合作交换了意见。最后征求了各单位对于我会在京举办的第一届北京春茶采购节、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等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封槐松副主任一行赴临沧市,就加强茶委会与临沧市的合作与交流,以及临沧市茶产业的发展与临沧市茶叶办公室主任李文雄、调研员李向东进行了会谈和交流。11月1日在李向东调研员的陪同下,茶委会一行赴凤庆县调研,首先参观了具有3200年树龄的茶王村古茶树,就连片古茶树保护和发展交换了意见。并参观了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庆大摆田茶厂等规模和特色企业,凤庆县茶办主任胡文君、副主任字芳红陪同调研。对于茶委会2019年举办的相关活动和工作,市、县茶办表示将大力支持,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希望明年市、县举办的活动,茶委会也能参与其中,给予大力支持。

封槐松副主任一行拜会了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与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平华、省茶叶处处长王兴源、副处长杨明华进行了愉快的交流。王副厅长首先对封槐松副主任一行表示热烈欢迎,王兴源处长整体介绍了一下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封槐松副主任、万福祥副主任、魏有秘书长介绍了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以及茶委会的整体情况,以及这次来厅里的目的和想法。双方关于云茶走出去,如何推动普洱茶进入一带一路国家交换了意见和想法。

针对明年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第一届北京春茶采购节等活动,王副厅长表示将积极支持,做好云茶组织和推广。王兴源处长对于展会和活动提出了几点宝贵意见,望茶委会能仔细研究。最后,对于2019云南普洱茶博览会,王副厅长表示,普洱茶博览会一直在积极探讨市场化运作,也在积极创新,非常欢迎茶委会能够加入进来,共同推动普洱茶博览会的国际化和品牌化。

11月3日,封槐松副主任一行到达西双版纳,在西双版纳州农业局副局长岩书、种植业科韩科长、景洪市经作站站长郭顺云陪同下调研了云南龙园号茶厂、云南昌泰集团、大渡岗万亩茶园等重点企业和基地。

11月4日,封槐松副主任一行在勐海县茶业局陈强、西双版纳州古树茶保护和开发协会岩罕的陪同下,深入布朗山古树茶基地、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就古树茶的保护和利用与州、县相关机构交换了意见。在与州、市、县茶叶主管部门的座谈会中,各负责同志表示将大力支持茶委会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茶博会、第一届北京春茶采购节,对于明年举办的勐海茶王节、以及一系列活动,希望茶委会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推动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双版纳大渡岗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