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哈密瓜有2.买一个西瓜剩15元买两个西瓜差20元的+有5角的+有买一个西瓜剩15元买两个西瓜差20元的+共数量是100价格也是100 那么个有多少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各地特色农产品、名吃可谓应有尽有。但迄今为止,真正成为颇具规模的特产品牌并不多见。事实上,用对了策略和方法,在特产这个丰富的宝库,可以挖掘出100个六个核桃!

特产最大的障碍是“特产”本身。

百度对“特产”的注释已把问题的80%说清楚了:

中国特产指中国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有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特产可以是直接采收的原料,也是经特殊工艺加工的制品,但其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地域性特点,这是形成特产的一个先决条件,其次是品质,无论是原料还是制品,其品质与同类产品相比,是其他地区少有的产物。

不难看出特产首先是某个区域才有的产品,其次深受当地口味、气候环境、价值认知、文化、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产地、气候和生活习俗、文化和习俗对特产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凉茶,脱胎于广东湿热的气候,其认知价值仅次于中药汤药。口腔上火喝一杯、脸上长痘喝一杯、预防感冒来一杯等等,它只是被“日常化、饮料化”的功能性饮品而已。放眼全国,看不到第二个地区会对凉茶有如此高的消费依赖。云南的鲜花饼得益于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和庞大的鲜花种植产业,鲜花制品才能从观赏走向人们的餐桌和零食袋。

所以,特产给企业的第一经济价值在于“特”字。多数企业能想到的市场,就是通过“特产化”向外销售,即使不是特产也要把它往特产方向努力碰瓷,比如笔者在2012年认识的两个休闲零食品牌,把当地的水产和魔芋加工成袋装零食后,打上“特产”标签放在车站、旅游店销售,事实上它只是非常普通的现代农副加工产品,和特产沾不上半毛钱关系。这一脚踏入就再难拔出。

因为“特”的利弊非常清晰,受口味、价值认知、生活习惯、使用方式等因素在当地能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一旦走出本土的特产免不了被其他地区的消费者边缘化。再加上缺乏入乡随俗的产品改造和正确的价值认知、消费习惯的引导,绝大多数特产,只能活在特产店这个独木桥渠道。其消费规模、经济价值、品类价值乃至品牌价值被严重束缚。

中国不少特色养殖业、深加工农产品都严重依赖于特产化的营销模式。如何找到特产之外的独有价值,如何找到撬动需求的认知和和消费场景、销售渠道。在缺乏有效可行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方尝试后一旦遇到挫折,大家又不约而同回到特产这个温暖的怀抱。很多品牌从特产的起点变成了习惯性依赖,难以自拔。

特产营销的4大常见误区

抱有这种看法的企业家,确实很难把产品的销量做到规模最大化。特产之所以成为特产,除了产量、产地等不可控的天然因素限制之外,它有很多实用价值和认知价值可以向全国复制推广。

扫描所有经营要素后发现,特产能否做大,首先取决于你拥有多高的高度和多宽的视野。特产要做好做大,必须首先建立大产品观念,不能倚“特”卖“特”,历史与传统不是用来死守的,而需要边传承边发扬。如果企业只按照原有的消费习俗和营销模式做,是纯粹特产本位观念下的特产特卖,思路和眼界都没有打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做的品牌发展必定受局限。

2、“碰瓷文化”卖高价。

很多土特产的包装,从一开始就主攻礼品市场,极不便利的大容量包装冠以一些本地人才能听懂的“文化故事”,顿时感觉身价一下提升了好几倍。其实所谓的“文化赋能”是一种自嗨。

在物资匮乏和信息闭塞的年代,这种做法能在特产店能快活很长时间,但在今天供给过剩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文化”和“特产化”包装最大程度的限制了本土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步伐。

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明的外化表达,碰瓷式与特产强关联,消费者一旦体验不到和购买价格对等的价值体验,马上会视为过度营销。文化只能服务于需求和价值,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让文化成为支撑高价、大容量购买的理由。

3、一“土”到底,“正宗”是最大的坑。

建立大特产的营销战略,第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不能死守正宗和原生态,减少和消除一切和产品储运不方便、使用、购买等过程中等不利因素,改造和调整一切不适合大众的口味和本土价值,让产品能够适应多地区、多场景、多时间、多人群、多频次地快速消费。从“尝鲜式消费”变成“高频刚需性消费”。

土或许是“正宗”的体现,只是它只能在外地旅游和购买礼品的场景下才会让消费者考虑“正宗”。试问这种场景和时机能产生多高频率的消费?

其次,土和正宗,必须恪守原产地的消费习惯、价值认知和口味特征,以餐饮为例,武汉的特色早餐热干面拿到习惯吃肠粉的广州,口味适应性就决定难以生存。宁波人稀松平常的海鲜美食在远离海边的内陆人会感觉腥骚难忍。

六个核桃——它并没有宣传自己是来自河北的核桃乳。(虽然早期也当特产卖过);

王老吉——它并没有强调自己是来自广东的凉茶(凉茶发迹于广东);

大白兔——它并没有强调自己是来自上海的奶糖(虽然它是产自上海的奶糖);

KFC——它也早就没有宣传自己是来自肯塔基州的炸鸡了;

东阿阿胶——“东阿”就是个地名(东阿县),但在其官网上,也并没有体现地域特征,而是主打“滋补”的功效。

重庆的火锅在重庆之外的其他地区花椒、辣椒量减少了一大半;南京的鸭血粉丝在上海除了咸鲜之外略带微甜。所以,无论是美食的口味,还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引导、使用方式、需求引导等,都需要根据目标市场和全国市场的特征进行本土化改造,然后努力的去除“特产化”的标签,最大程度的融入外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本土化的改造后,让消费者从尝鲜到产生口味、价值和消费习惯上的依赖,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必需品,要想从礼品消费完成了到日常消费的转变,产品的形态必须普适化、消费人群宽泛化、消费方式快消化、消费时机日常化,是小特产做大做强的战略起点

4、毫无针对性的过度开发

中国的很多地方特色产品确实可以开发成不同形态的新品,只是很多特产本身就具有其他产品不可替代的价值。擦亮、挖掘和放大本身该有的价值就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毫无针对性的深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特产本应被传承的价值,消费者也难以接受,劳民伤财。

比如地方特有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药材,被开发成饮料产品。葛根、板蓝根、灵芝就是被过度开发的产品,饮料是轻决策产品,娱乐性、口味性和随机性消费是它的本质,如此厚重的药用价值,开发成饮料消费者实在是难以接受。

又比如赣南脐橙产业企业和某些药材企业不同,急着把这种水果原料的产品开发成“具有保健价值”的深加工产品,开发出来的产品几乎涵盖饮料、含片到冲剂,似乎脐橙的全产业开发能凑成一间治疗世间病痛的医院,这样的举措实属毫无意义。

还有不少毫无逻辑的休闲食品开发,比如陈皮果茶、梨膏棒棒糖、菊花零食。高价值特产开发低价值产品,低价值特产开发成高附加值保健品,药品企业利用药品品牌跨界进入其他领域等等。。。

毫无针对性,完全不遵循市场规律的过度开发,是很多特产企业年复一年乐此不疲的“希望泡沫”,经不起任何市场的检验。

那么,如何把特产改造成价值百亿的全国爆品?

三大重构,特产变全国性百亿爆品。

1、重构需求:改变弱需求困局,扩大被需要的人群。

可以说当下很多热销品牌追根溯源都曾走过“从特产到快消品必需品”的道路,相同的是:他们不断强调该产品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必须,而不是某个地区的特产,以此提升被需要的程度。其次努力摆脱本土消费的束缚,扩大消费人群。

在前面谈到,特产只有在异地送礼和外地旅游场景下,才会产生消费需求。在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中,一旦被定位成特产,就变得可有可无。“尝鲜”和“送礼”的购买理由占主导,是典型的低频消费的弱需求市场。

然而,特产的诞生缘起,是在当地人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发明和创造的能解决某些需求的必需品

例如:广东地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尤其是夏季炎热时间较长,加上地方水土特性及生活习惯,使当地人十分容易上火或有热气,表现为暗疮、口气、便秘、烦人、咽喉肿痛等;同时,湿热的环境也特别容易滋生病菌,一些皮肤病、肠胃炎等都十分常见。民间流行以药性寒凉、清热生津、祛湿解毒的中草药,煎熬来当茶喝。因此,凉茶,不凉也非茶,而是一种用不同的草药煎熬出的饮品。凉茶起源于公元306年。当时岭南瘴疠盛行,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到这,潜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并留下许多医学巨著。后世岭南温派医家在长期救世济民的过程中,根据留下的医学专著,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经验,流传至今,形成了岭南底蕴深厚的凉茶文化。

在广东,不难发现人们根本不把凉茶当做“预防上火”的饮品,而是仅次于中药汤剂之下解决各种身体不适的刚需品。睡不着觉喝凉茶;胃口不好喝凉茶;排便不畅喝凉茶;甚至女孩子姨妈痛用凉茶解决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凉茶的商业价值只被王老吉和加多宝在弱水三千中取了一小瓢而已,但是就“预防上火”这一小瓢就支撑了一年几百亿的市场价值。凉茶这个“特产”还有极高的市场开发潜能。

深刻洞察和研究特产在诞生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历史缘由,就能从中发现,人们虽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在方式方法上会有所不同,但解决问题的需求是相同的

放眼全国,上火在中药是药三分毒的认知引导下,人们很少把它当做疾病治疗。每个地区都能找到一个“解决上火”问题的土方法。王老吉把“上火”需求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广东凉茶的解决方案。所以,王老吉的成功,并非认知引导,“凉茶”根本不具备普世性的价值认知:广东人认知中的凉茶是汤药;北方人认为是隔夜凉茶。而上火的需求是人人可感知的痛点,王老吉不断的把“预防上火”和“凉茶解决方案”之间划等号,重构了需求就找到了成为百亿爆品的起点。

除了凉茶,福建漳州的片仔癀、山东的阿胶、云南的云南白药都是采用关联广谱性强需求提高“特产”被全国消费者需要的程度,而走出特产困局,成为全国性的强势品牌。

所以,重构特产被需要的程度,扩展人群,是打造特产百亿潜能的第一大战略方法。

那么,重构了需求,就必须围绕需求进行价值再造,打造产品与众不同的差异化价值,成为消费者解决问题时最高性价比的首选方案

2、重构价值:打造独一无二的差异化价值

近几年,经常逛菜市场的朋友不难看到,有很多卖云南三七粉(田七)的摊位,现场打粉售卖。标价从12~30元/两不等,每个摊位一天销售额轻松过两三千。购买者年龄段集中在40岁~80岁。询问几位购买者后得知:购买这种现场打磨的三七粉,拿回家冲水饮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预防和改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说早些年,三七粉只是一种普通的中药材,游走在药材商和药厂之间。随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在消费者之间传播开来,它不在是躺在药厂仓库的普通药材,而是被消费者疯狂采购,三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中国特产千千万,除了不少具备药用、保健价值之外的特产之外,还有丰富的日用品、美食类特产。比如老干妈诞生的缘起,是基于贵州人吃饭时爱用“蘸料”下饭的饮食习惯,豆豉和辣椒油的组合令人胃口大开。而真正让它走红的,得益于90年代云、贵、川、陕、湘、鄂、渝等嗜辣农民工南下的打工潮。在那个遍地是工地少有川湘菜馆的年代,口味清淡的粤菜在这群人中自然难以下咽,老干妈就在这个年代成了他们人手一支的开胃下饭菜。

无论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三七,还是“下饭菜”的老干妈。特产一定可以通过价值重构,构建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时机下独一无二的差异化消费理由,快速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的必须,形成特产之外独一无二的差异化价值

老干妈暗合了打工人群能带走、常温条件下不容易腐坏、价格不高、可随身携带的这个需求链条,从而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差异化价值围绕需求重构差异化价值链,能让特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果形容围绕需求和重构价值的方针,用“锁和钥匙之间的关系”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消费者解决某些问题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会产生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以治疗感冒为例,有人需要标本兼治,有人需要快速缓解症状,有人需要黑白分治不影响工作,有人需要去医院输液打针。一个“需求锁”,会产生千变万化的“匙变”,特产可围绕需求重构不同的解决方案,围绕需求打造价值的独特性

六个核桃围绕“补脑”需求,重构价值为学生提供了更美味、更便利的解决方案,成了畅销全国的百亿独角兽品牌;无穷盐焗鸡围绕“休闲肉食”需求,重构价值为顾客提供了更小包装、入味到骨头里的盐焗鸡一跃成为鸡肉休闲食品的全国品牌。

味道的独特性价值、功能价值、认知价值的独特性,放置全国都可找到海量的刚需人群,围绕需求重构价值链,是特产走向全国成为百亿品牌的第二大战略方法。

第三大战略动作,是重构认知,打造让产品在不需要广告摆上全国超市就能快速动销的能力。

3、重构认知:借力认知在全国快速动销。

很多地方特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核桃乳在六个核桃之前,曾被当做风味饮料来卖王老吉早期在广东以外的地区卖被当做“寓意红火的红罐饮料”来卖。蒙系牛奶品牌诞生以前,内蒙牛奶被当做特产售卖。燕麦在早期被当做小资群体的“西方生活方式”等等。。。

如果卖原料风味,以核桃为原料的核桃乳肯定比不过水果系,王老吉的“红红火火”也只能在温州短时风靡,马上会有红罐果汁、红罐奶制品去稀释它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以前的六个核桃,一直被当做风味饮料跟随和混迹在露露身边,但跟和混多年无法看到突破口。时至2008年,经过对根据地的市场调查研究,发现以核桃为原料的核桃乳产品,在风味饮品中几乎没有竞争力。在对全国范围的认知研究发现“核桃补脑”的价值认知居首。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打造“有益大脑营养”的饮品战略,执行仅半年时间六个核桃在河北、河南、山东三地的威力初显:销量成倍增长,三省之外的客商开始慕名而来。

所以,很多特产的价值,是可以通过认知重构塑造全新的生命力。内蒙牛奶借助“无污染天然纯牛奶”的认知成就了伊利、蒙牛等全国性牛奶霸主品牌。地域优势价值认知、特产本身的价值认知、顾客对问题背后的需求认知都是特产认知重构后走向全国,打造畅销产品成为强势品牌的第三大战略方法

可以打造出100个六个核桃的特产范围

1、特色水果农副加工产业:山东苹果、砀山梨、广东荔枝、福建蜜柚、海南菠萝、新疆哈密瓜、赣南脐橙、新疆蜜枣、四川水蜜桃等等。除了果汁之外,存在多种深加工的可能,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产品。

2、特色动植物农副加工产业:云南鲜花饼、湖南茶油、洪湖藕粉、重庆曲酒、随州香菇、莱芜梨膏、内蒙牛肉干等。每个产品都有鲜明的价值特征,传承、挖掘和重构,有更多可能。

3、特色美食、小吃:金华火腿、湖南酱板鸭、南京盐水鸭、德州扒鸡、重庆火锅、四川夫妻肺片、福清鱼丸等。除了礼品渠道、餐饮渠道之外,都有机会成为“无穷”盐焗鸡这样的全国品牌。

4、茶叶产业:中国茶叶品牌营销在所有快消品中可以说是最落后的,也是最不愿意去改变的一个行业。是每个区域的特色茶都不同程度的呈现出“有品类无品牌”的尴尬局面。

5、百年老字号:只有30%存活率的老字号,是一座可以打造无数强势品牌的宝库。每个老字号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技艺,是品质、放心、传承的最高荣誉。时代虽然在变化,但人们追求品质和匠心的本质一成不变,中华老字号这块生锈的老铜镜,通过对需求、价值和认知的三大重构,完全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

共回答了16个问题采纳率:93.8%

1.食堂买了2700千克萝卜,其中的 运到食堂.已知吃了运来的 ,吃了多少千克?
2.小红体重42千克,小云体重40千克,小新的体重相当于小红和小云体重总和的 .小新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五年级同学收集树种42千克,四年级收集的比五年级少 .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收集树种多少千克?四年级收集树种多少千克?
4.新光小学五年级有128人,已经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占 .而“达标”的学生的 是女生,“达标”的男生占五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5.五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的 ,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 .体育小组有多少人?(说一说每步计算把谁看作单位“1”.)
6.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天完成 ,5天完成这部书的几分之几?
7.学校食堂九月份用水640吨,十月份计划用水是九月份的 ,而十月份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 .十月份比原计划节约用水多少吨?
8.、有一摞纸,共有120张.第一次用了它的 ,第二次用了它的 .两次一共用了这摞纸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用了多少张纸?
9.昆虫在飞行时经常振动翅膀.蝗虫每秒能振动翅膀18次,蜜蜂每秒能振动翅膀236次.
(1)蝗虫每秒振动翅膀的次数是蜜蜂的几分之几?
(2)蜜蜂每秒振动翅膀的次数是蝗虫的多少倍?
10.五年级三个班学生帮助图书室修补图书.一班修补了54本,二班修补的本数是一班的 ,
三班修补的二班的 倍.三班修补图书多少本?
11、(1)一根钢管长12米,截去8米,截去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剩下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一根钢管长12米,截去 米,剩下多少米?
(3)一根钢管长12米,截去 ,剩下多少米?
(4)一根钢管,截去全长的 ,还剩3米,这根钢管长多少米?
12、红星小学十月份付水费204元,比九月份节约 .九月份比八月份多付40元,八月份付水费多少元?
1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送货,每小时行45千米,小时送到.返回是速度是原来的 ,几小时可以返回?
14、一套课桌椅的价钱是60元,其中椅子的价钱是课桌的 .椅子的价钱是多少元?
15、一个苗圃培育树苗.松树苗占地5公顷,柏树苗比松树苗少 公顷.这两种树苗占整个苗圃的 .这个苗圃有地多少公顷?
16、益民食品厂生产儿童饼干3吨,比生产的果汁饼干多 .两种饼干一共生产了多少吨?
17、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用6小时,乙单独做要用4小时.甲做完 后,两人合做,还要几小时才能做完?
18、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6小时行驶480千米,行了全程的 .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多少小时到达乙站?
19、有两缸金鱼,如果从第一缸里取出15尾放入第二缸,这时第二缸里的金鱼正好是第一缸的 .已知第二缸里原有金鱼35尾,第一缸里原有的金鱼比第二缸原有的金鱼多多少尾?
20、某工程队修筑一段公路.第一周修了这段公路的 ,第二周修了这段公路的 .第一周比第二周多修了2千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21.学校运来一堆沙子.砌墙用去 吨,修运动场用去 吨,还剩 吨.一共用去多少吨?这堆沙子原有多少吨?
22.把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分得一大块和一小块.是怎样分的?每个孩子分多少?
23.工厂食堂第一季度用煤13吨,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少用了 吨,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多用了 吨.第三季度用煤多少吨?
24.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 ,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一杯的 ,再倒满水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
25.胜利村修一条水渠,第一天修 千米,第二天修 千米,还剩 千米.这条水渠修成后长多少千米?
26.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路的 ,第二天修了全路的 ,还剩全路的几分之几没有修?
27.一堂课上,学生做实验用 小时,教师讲解用 小时,其余的时间学生独立做作业.已知每堂课是 小时,学生独立做作业用了多少小时?
28.新华小学举行运动会,每人只参加一项.五年级同学参加径赛的占全年级的 ,参加田赛的占全年级的 ,其余的参加团体操表演.参加团体操表演的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29.某市举行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等奖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0.山前湾在一座山上造林,计划用总面积的 种果树,种竹子,其余的种松柏.种果树和竹子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种松柏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某车间每天能生产甲种零件120个,或乙种零件100个,或丙种零件200个,甲,乙,丙三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1个可配成一套。现要求在30天内生产出最多的成套产品,甲,乙,丙三种零件应该各安排生产多少天?
一、小数一步加、减法应用题
1、一本数学读物6.25元,一本语文读物5.86元。两本书一共要多少钱?
2、一个西瓜重4.86千克,一个哈密瓜重3.5千克。一个西瓜比...

1、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5,最小公倍数是360,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有两根木头分别长4.2米和3.6米,现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尽可能长些,但不能有余,每小段应截多少米?3、有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已知他们的岁数是三个相邻的自然数,它们的积刚好是120岁,他们各是多小岁?
4.小军和小英进行竞走比赛,小军1分钟走了56又3/4米,小英联1分钟走了56又2/3米,谁的速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买一个西瓜剩15元买两个西瓜差20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