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朋友家的家门拿别人家钥匙不还可以报警么给了邻居,然后邻居进家把冰箱偷走了,报警后和我本人有关系吗?

  一、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知识 

  1、什么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指以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是导致2019年12月至今从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病原体,与“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同为β属冠状病毒,WHO将其临时命名为2019-nCoV。

  2、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肺炎疫情情况如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数据,截至2020年2月8日24时全国内地现有确诊病例33738例,其中重症6188例,累计治愈出院2649例,累计死亡811例,现有疑似病例28942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3例:香港特别行政区26例(死亡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例(治愈出院1例),台湾地区17例(治愈出院1例)。

  截至2020年2月8日24时,上海累计确诊292例,年龄范围7月龄-88岁,其中141例有湖北居住或旅行史,24例有湖北以外居住或旅行史。外地来沪人员97例,本市常住人员195例。目前230例病情平稳,10例病情危重,10例重症,41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已累计排除965例疑似病例,尚有205例疑似病例正在排查中。截至2020年2月8日24时金山区确诊2例,周边松江14例,奉贤9例,闵行14例。

  3、新型冠状病毒如何起源? 

  目前普遍接受石正丽等团队研究结果,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自蝙蝠,发生受体突变后感染人类。推测从蝙蝠传播到人可能经过某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已有研究穿山甲可能是中间宿主(或之一),但尚未确定。2019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但Lancet、Science等发布论文和评论提示海鲜市场可能并不是该病毒的唯一来源。

  4、新型冠状病毒怎么传播? 

  2019-nCoV有较强的传染性,目前主要通过人间传播,人际传播指数(R0)在2~4左右(R0>1即有隔离的必要)。目前有一些证据表明该病在潜伏期(1-14天,一般3-7天)内有传染性。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专家分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目前2019-nCoV的主要人间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尽管没有明确,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飞沫传播: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是2米以内)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日常面对面说话、咳嗽、打喷嚏都可能造成飞沫传播。临床上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也容易产生飞沫。不过飞沫颗粒较大(大于5μm),不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

  空气传播:可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一般直径小于5μm,能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目前还没有发现2019-nCoV空气传播的证据,香港淘大花园SARS冠状病毒社区感染事件据推测可能存在空气传播(NJEM ):)。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没有通过中间物品直接引起的感染。包括接吻和性交。没有证据表明冠状病毒的性传播途径,但亲密接触无疑增加飞沫传播的风险。

  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如手及日常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玩具、食具、衣物等)被2019-nCoV传染源的排泄物(如粪便可能存在传播,目前不能确定)或分泌物(如咳嗽喷嚏伴随的排泄物)污染后被手接触到,然后用手触摸鼻子、嘴巴、眼睛等粘膜从而进入体内。

  飞沫/空气传播的预防手段包括口罩和其他防护面具,接触传播预防手段包括洗手和戴手套。气溶胶传播预防手段还包括厕所通风和抽水马桶盖盖抽水。 

  5、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目前尚未有确切的流行病学证据区分易感人群,从通报数据看不同年龄段、不同免疫力水平的人群均易感,能否建立感染与接触病毒的量相关。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及有基础性病情(如肝肾功能异常、慢性病等)的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和死亡。

  6、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引起什么症状?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鼻塞、流涕和咳痰等少见)、气促。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部分感染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甚至传染他人但自己无明显症状(河南聚集传播案例)。

  7、新型冠状病毒致死率如何? 

  8、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哪些日常卫生措施? 

  最常见的防护措施是勤洗手、洗脸,勤开窗通风;出门戴口罩(医用外科级别)和手套;与他人保持距离(1米以上),避免或减少与他人同处一密闭空间的时间,避免去人流密集区域;如出现疑似症状做好自我隔离,进展时及时就医。

  9、如何初步排查自己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应对? 

  识别新型冠状病毒两大要点: 

  (1)发热等流感症状:病毒性感冒症状(乏力、肌肉酸痛)、干咳、发烧不退、呼吸不畅(气促)、腹泻等症状,经过抗菌药物治疗3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流行病学史:发热前2周内有疫区旅行居住史,或高度怀疑接触过感染病人。

  应对措施:若症状轻微不确定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可居家隔离观察,尽量佩戴口罩,与其他家人保持距离、物品不混用以防交叉传播;若症状较明显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汇报给部门领导。

  10、如何初步判断周围人员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应对? 

  同上,观察周围人员是否有发热等症状,如可能了解其流行病学史。

  应对措施:保持安全距离(1米以上),佩戴口罩、手套,若手套未佩戴则及时换洗衣物,洗手洗脸,洗手前避免手臂接触面部。

  11、个人及部门社交平台发布或转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相关资讯的准则。 

  发布或转发疫情相关讯息要尽可能权威、科学、谨慎。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在专业范围内及权威信息了解范围内发布科普信息,同类型及内容相似信息优先转发本院自媒体文章。本单位疫情工作内容勿私自发布,需遵循单位规定,部门公众号发布疫情相关内容需向宣传科申请通过方可。

  12、各科室负责人的职责。 

  科室负责人应组建科室应急小组,分配任务,排好备班;摸排本科室人员假期和返工动向及健康状况,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科室人员过度劳累,如有异常及时向应急办公室汇报;根据本指南完善适合本科室的内部指南,包括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开展科室内部员工培训,包括学习本指南,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每日检查科室环境卫生情况、通风情况和门禁情况。

  二、员工及研究生节后返工须知 

  1、员工何时返回单位和科室? 

  经院领导决定,自1月29日开始,全院所有员工取消休假,返院工作。假期前往外地的员工立即返沪并自觉隔离2周后上班。如有紧急情况需要提前上班,需签署承诺书,要自觉戴好口罩,与周围接触时要当心(1月29日早交班)。

  前往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湖北)的员工暂不返程,确因工作需要,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返沪并实行隔离观察。

  2、员工由外地返沪注意事项 

  (1)来自或途经重点防疫区域(湖北等)的来沪、返沪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自抵沪之日起,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观察14天的要求,自觉向社区和医院人力资源部报告并接受管理。14天后,无异常情况者,联系医院安排核酸检测,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者,可返回医院工作。

  (2)有相关流行病学史(包括湖北等重点地区旅居史,曾与重点地区发热或呼吸道症状人员有接触史、曾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有接触史)的,必须居家或集中隔离观察14天。

  (3)其他非重点防疫区域的来沪、返沪人员,需按照医院要求自觉隔离,同时联系医院安排核酸检测。初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可返回岗位上班,并做好安全防护;三天后再次核酸检测,结果仍为阴性者正常工作。初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立即隔离并报相关部门。

  (4)其他外来工作人员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由各主管部门联系人力资源部具体落实。

  3、研究生何时返回单位和科室? 

  2020年1月26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关于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安排的通知》,我院教育科通报依照此通知执行,具体开学时间和后续工作安排另行通知,原定开学前的考试等安排延期进行,全体同学务必不要提前返回部门。具体参考.

  4、单位宿舍人员转移须知 

  服从医院后勤和公寓楼前台安排,做好自我隔离,并将转移情况及时上报科室。  

  5、科室信息收集、排查与上报 

  为做好防范工作,各部门需第一时间统计科内职工及学生假期去向(是否往返疫区)、预计返沪时间以及住宿情况。

  6、党支部认领和发掘应急任务 

  按照公卫中心党委要求,组建应急病房临时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其他各党支部和党员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也应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本职工作外开展情况调查、应急协助等工作,并随时待命,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服从单位应急办统筹安排。

  三、居家防护指南 

  1、需要自我隔离者本人及其他家庭成员注意事项 

  (1)隔离人员与同住的家人均应佩戴口罩,避免密切接触;

  (2)隔离人员尽量单独居住或独处一室,隔离房间应通风良好,保持房门随时关闭,日常生活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最小化与同住家人的共用空间,尽量使用独立卫浴,与家人共用的,使用后应通风、清洁,必要时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

  (3)实行分餐制,隔离人员碗筷专用,单独用餐。

  (4)隔离人员的衣物、被褥等建议酒精或开水消毒后再清洗。取放脏衣物、被褥时,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并立即洗手,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等物品;

  (5)隔离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及时使用消毒液喷洒消毒,再扔掉。

  (6)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臂掩住口鼻,经常彻底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7)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8)隔离人员及家人要每日监测体温和身体状况,若出现持续发热、干咳、气促等新型冠状病毒症状应及时就医(参考第八节-其他-3流程)。  

  2、家中常备防护及卫生物品清单 

  家庭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75%酒精,含氯消毒液等)、手套,护目镜等物品。

  3、家中环境卫生注意事项 

  (1)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2)新型冠状病毒对热和化学因子敏感,56度30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消毒液,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因此可用此类物品以达到消毒的效果(例如桌椅,地面等)。

  (3)紫外线照射60分钟可破坏病毒的感染性。在自然条件下,3小时可杀死体外冠状病毒;勤晒被子和衣物等。

  (4)保持厕所通风,可以使用风扇改变厕所气流从房内流向窗外。用完厕所冲水时盖上马桶盖,半小时后再使用。

  4、家中饮食注意事项 

  (1)不要食用怀疑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减少食用禽肉蛋奶,或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蛋奶,食用前充分煮熟。

  (2)餐具使用后应煮沸或使用碗筷消毒柜或消毒液浸泡消毒,煮沸时物品需要全部浸过水面,或者使用5‰高锰酸钾消毒餐具、蔬菜和水果,浸泡1分钟之后用干净,清水再冲洗一遍即可。  

  5、外出前及回家后的注意事项 

  尽量减少外出,洗手后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外出,建议同时佩戴手套,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用一次性塑料袋密封扔到生活垃圾桶内,然后脱掉手套洗手消毒,手套、外套衣物立即清洗或挂在室外通风处。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每天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6、在家隔离人员如何工作? 

  家中工作环境整洁干净、通风保暖,办公用品定期酒精擦拭消毒。在家正常作息,劳逸结合,保持与科室联系畅通,正常进行文献学习、论文撰写、项目申报等工作。

  7、如何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另外心理因素也很重要,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焦虑。

  8、邻居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如何自我防范? 

  避免与其接触,根据风向关闭相邻门窗,保持其他地方通风,在家亦可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9、轻症发热病例的居家隔离建议 

  (1)将病人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

  (2)限制看护人数,尽量安排一位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慢性疾病的人进行护理。拒绝不必要的探访。

  (3)家庭成员应住在不同房间,如条件不允许,和病人至少保持1米距离。

  (4)限制病人活动,病人和家庭成员活动共享区域最小化。确保共享区域(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开窗)。

  (5)看护人员与病人共处一室应带好口罩,口罩紧贴面部,佩戴过程禁止触碰和调整。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必须立即更换。摘下及丢弃口罩之后,进行双手清洗。

  (6)与病人有任何直接接触或进入病人隔离空间后,进行双手清洁。

  四、医疗人员防护指南 

  1、医护人员工作条件要求 

  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物资,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走廊、梯口、房间等处常备速干或免洗手消毒剂,做好清洁消毒管理,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件允许情况下保持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通过设置等候区等有效措施,避免人群聚集。

  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提供营养膳食,增强医务人员免疫力。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和呼吸系统症状等。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2、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要求 

  全体医护人员应当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自我防护和诊疗筛查规范流程。

  所有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防护措施,防护佩戴要求见第八节-其他-1。根据不同情形,做到以下防护。

  (1)需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防渗隔离衣。

  (3)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时:1)采取空气隔离措施;2)佩戴N95口罩,正压呼吸器,并进行密闭性能检测;3)穿防护服,戴一次性乳胶手套,长鞋套;5)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

  (4)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严格执行锐器伤防范措施。

  (5)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第八节-其他-2)要求,正确使用、穿脱防护用品,戴手套前应当洗手,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应当立即流动水洗手。

  (6)每位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清洁与消毒。

  3、门急诊及预检工作人员防护要点 

  门急诊工作人员向进入诊疗区域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次性外科口罩,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佩戴口罩,正确实施咳嗽礼仪和手卫生。门急诊医师护士穿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实施急诊气管插管等感染性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诊疗措施时,应当按照接治确诊患者的要求采取预防措施。

  不明原因发热或不明原因急性呼吸道症状病史病人由发热门诊专岗护士预检、引导并陪同至发热门诊就诊。专岗护士穿工作衣裤、工作鞋、一次性帽子、N95口罩、护目镜/面屏、隔离衣、一次性乳胶手套。

  自行来院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诊治流程及个人防护参考第八节-其他-3流程。  

  4、发热门诊工作人员防护要点 

  门诊大厅设置发热预检台,发热门诊专岗护士负责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并通知备班财务人员10分钟内到岗收费。发热门诊医护人员接诊患者时穿工作衣裤、工作鞋、一次性帽子、N95口罩、隔离衣、面屏、一次性乳胶手套、短鞋套,询问患者流行病学史和查体,开具必要的检查,接诊完毕进行手卫生。如需CT则由专岗护士通知驾驶班接患者并陪同去CT3室检查CT。如需查血则由专职护士抽血,并通知7211,通过气动物流送至检验科。发热门诊医师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排除或将疑似病例收入应急病房。  

  5、CT3室工作人员防护要点 

  CT3室外操作人员穿戴工作衣裤、工作鞋、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如需进入CT室内接触患者,则加穿隔离衣、换N95口罩、护目镜或面屏、一次性乳胶手套和鞋套。  

  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隔离病区(房)医护人员防护要点 

  (1)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并按照指定规范路线由专人引导进入隔离区。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患者可以同室安置。

  (2)患者进入病区前更换患者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医疗机构统一保管。

  (3)进出隔离病房,应当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正确实施手卫生及穿脱防护用品。

  1)隔离病区潜在污染区需穿戴手术衣裤、工作鞋、短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乳胶手套、N95口罩、防护服(或白制服+隔离衣)、护目镜/面屏。

  2)隔离病区污染区需穿戴手术衣裤、工作鞋、长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乳胶手套、N95口罩、防护服、面屏(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戴正压呼吸器)。

  3)隔离留观区需穿戴工作衣裤、工作鞋、短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乳胶手套、N95口罩、隔离衣、面屏。

  (4)用于诊疗疑似或确诊患者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及护理物品应当专人专用。若条件有限,不能保障医疗器具专人专用时,每次使用后应当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

  7、新型冠状病毒样本采集、送检及检验工作人员防护要点 

  新型冠状病毒为乙类传染病,按最高级别甲类传染病标准管控。在含有或疑似含有此病毒的样本进行采集、运送和检验时需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版)》和《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相关规定执行。要点如下(详细参照第八节-其他-6,《2019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实验室检测的生物安全指南(试行第一版)》:

  (1)标本采集者须三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患者佩戴口罩或其他呼吸屏障,避开患者咳嗽、呼吸道诊疗操作等时刻。

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双层乳胶手套、面屏、护目镜、工作服外防护服、双层医用防护帽,加手卫生。必要时双层口罩(外医用防护口罩,内N95)

  (2)采集过程应尽量减少接触、避免气溶胶和飞沫产生、缩短样本采集的持续时间。

  (3)患者自主完成采集时,如鼻咽拭子、粪便标本,医师或护士交代完医嘱后即行回避。

  (4)标本密封后采用气动物流运送,若需人力运送则运送人员需穿着工作衣裤、工作鞋、隔离衣、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外科口罩和一次性乳胶手套。

  (5)接收、分拣、离心疑似或确诊患者标本时,检验科工作人员需穿戴工作衣裤、工作鞋、短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乳胶手套、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面屏。从密封袋取出标本后,须经紫外消毒,或75%乙醇喷雾消毒。

  (6)疑似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样本、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开展,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个人采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

  (7)实验完成后,将标本密封。如标本有复查的可能,建议在生物安全柜中重新加盖塞子(新的),按规定保存。

  (8)如直接高压灭菌,须塑料薄膜覆盖。高压灭菌前,喷洒消毒液后保存。

  (9)每天试验前后使用5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84消毒液100倍稀释)或75%乙醇进行桌面、台面及地面消毒。废弃物严格按照对应生物安全级别进行标记、处理和销毁。  

  五、后勤保障人员和安保人员防护指南 

  1、进出车辆检查与管理指南 

  门卫室设置有询问员和安保指引员,佩戴N95口罩,对出入院区车辆人员进行体温监测。监测体温高于37.5℃或咨询发热门诊患者根据医院建议,由安保指引或引导至发热门诊,其他患者或家属告知疫情避开隔离区域,提示禁止私自拍照等注意事项。入院后指定停车区域。  

  2、员工班车运行和清洁消毒指南 

  员工班车驾驶员佩戴手套和一次性外科口罩,并要求乘车人员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非本单位人员禁止乘用员工班车,每日班车进医院后进行通风和消毒。具体消毒操作计数指南参见《关于印发公共交通工具消毒操作技术指南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13号)》(本指南第八节-其他-4)。  

  3、疑似患者及医学观察人员运送防护指南 

  运送疑似患者及医学观察人员的司机穿戴工作衣裤、手套和一次性外科口罩。护送医护人员穿戴工作衣裤、工作鞋、一次性帽子、N95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防护服、短鞋套、面屏、一次性乳胶手套。如需转移运送确诊患者,按应急办要求穿戴防护,原则上车上所有人员均需达到护送医护人员穿戴要求。车辆院内通行保持通风,定期酒精消毒车门车座等常触碰位置。每日车辆结束运行后进行整车消毒。

  4、进入污染区域的保洁人员、维修人员、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尸体搬运人员等防护指南 

  穿着工作衣裤、工作鞋、短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乳胶手套、N95口罩、防护服、面屏后方可进行上述工作。

  5、医疗废弃物转运和焚烧指南 

  医疗废弃物密封打包,由转运人员穿戴工作衣裤、工作鞋、一次性帽子、一次性橡胶手套、N95口罩、防护服和面屏运送,焚烧炉工作人员需同等穿戴进行焚烧废弃物工作。

  6、人员就餐安排和送餐指南 

  非应急人员严格按照日常规定时间段前往职工食堂,避免人流密集,有条件下尽量保持距离。一日三餐不提倡堂吃,推荐职工自带餐具。职工食堂在应急期间中午推出套餐,共A、B、C、D四组套餐。市区食堂根据职工人数实际情况:推出2组套餐。两部面食窗口按常规开放。应急人员和医学观察人员有专人送餐至各应急病房和医学观察点。

  六、科研人员防护指南 

  1、科研空间环境、门禁和逃生通道要求 

  每日须对科研楼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消毒,电梯内外备免洗凝胶洗手液。每个区域使用的保洁用具要分开,避免混用。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对从事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人员及研究相关生物安全级别进行登记。进入科研楼的本单位工作人员需佩戴工作牌及口罩,并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佩戴口罩者在开始工作或办事前需到卫生间或手卫生点进行手清洁消毒。若体温超过37.2℃,请勿入楼,并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发热门诊就诊。保持科研楼各门禁关闭,对外来人员进行严格的登记制度,非预约人员禁止入内,其他注意事项参照本单位员工防护指南执行。逃生通道勿堆积杂物,如上锁则值班卡及门卫处需备有钥匙。

  收寄快递及临床样本进楼要如实登记包裹内容,如涉及生物材料应符合相应生物安全运送规范(参见《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版)》相关规定)。  

  2、申请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研究所需生物安全级别、法规和本院规定 

  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前需认真阅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科研实验活动原则(2020年2月7日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关于发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的规定(2020年2月7日版)》、《上海公卫中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科研项目合作协议(模板(2020年2月7日版))》,符合条件方可开展。

  根据最新法规,新型冠状病毒为乙类传染病,按最高级别甲类传染病标准管控。因此在含有或疑似含有此病毒的样本进行运送和检验时需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版)》相关规定执行。要点如下:

  (1)病毒培养:指病毒的分离、培养、滴定、中和试验、活病毒及其蛋白纯化、病毒冻干以及产生活病毒的重组实验等操作。上述操作应当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进行。使用病毒培养物提取核酸,裂解剂或灭活剂的加入必须在与病毒培养等同级别的实验室和防护条件下进行,裂解剂或灭活剂加入后可比照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防护等级进行操作。本单位BSL-3实验室已获得国家卫健委批准开展2019-nCoV相关研究,各实验室开展相关活动前,应提前与生物安全部联系评估。

  (2)动物感染实验:指以活病毒感染动物、感染动物取样、感染性样本处理和检测、感染动物特殊检查、感染动物排泄物处理等实验操作,同第一条,应当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操作。

  (3)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指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前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提取、生化分析,以及临床样本的灭活等操作,应当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操作,采用生物安全三级防护。(防护登记参考第八节-其他-6《2019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实验室检测的生物安全指南(试行第一版)》)

  (4)灭活材料的操作: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可靠灭活后进行的核酸检测、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生化分析等操作应当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分子克隆等不含致病性活病毒的其他操作,可以在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进行。

  3、科研人员办公室防护指南 

  保持办公区域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办公室公共区域中的家具,特别是门把手等需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热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接待外来人员双方佩戴口罩。  

  4、科研人员实验室及公共空间防护指南 

  实验人员均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和手套;保持实验室区域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门把手、冰箱、各类仪器、实验台面等需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勤洗手。

  5、有关新型冠状病毒重大科研成果发表、公开和宣传须知 

  需保证科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公开宣传应符合相关科研伦理和重大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如不了解可咨询单位应急办。  

  七、行政人员防护指南 

  1、行政楼进出口防护指南 

  进入行政楼的本单位工作人员需佩戴工作牌及口罩,并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佩戴口罩者在开始工作或办事前需到卫生间或手卫生点进行手清洁消毒。若体温超过37.2℃,请勿入楼,并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对外来人员进行严格的登记制度,非预约人员禁止入内,其他注意事项参照本单位员工防护指南执行。  

  2、办公室内防护指南 

  保持办公区域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办公室公共区域中的家具,特别是门把手等需上班后和下班前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办公室可自行轮流执行。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2人及以上共用办公室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热水。坚持在进餐前入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  

  3、办公资料处理须知 

  避免直接接触外来递交材料,设立送进/送出资料存放区,对该区域资料及时进行消毒及归档。条件允许情况下,通过钉钉或微信传递电子档文件。接触外来文件前后均需洗手。

  4、接待外来人员指南 

  减少在办公室内过长时间接待外来人员,如需要会谈建议转移至走廊进行。接待结束后场地、家具需进行消毒。接待外来人员时双方需佩戴口罩。

  5、参加会议防护指南 

  佩戴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时间过长,开窗通风一次。会议结束后场地、家具需进行消毒。茶具用品建议开水浸泡消毒。

  1、医护人员防护品佩戴要求 

  2、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 

  (1)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 

  1)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或布帽、换工作鞋袜,有条件的可以更换刷手衣裤。

  2)在进入潜在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潜在污染区。

  3)在进入污染区前,脱工作服换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共穿戴两层帽子、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鞋套。

  (2)医务人员离开隔离病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眼镜、外层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外层一次性帽子、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潜在污染区,换穿工作服。

  2)离开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3)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里层一次性帽子或布帽、里层医用防护口罩,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4)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5)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6)下班前应当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自行来院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诊治流程及个人防护 

  4、交通工具消毒操作技术指南(本单位适用版) 

  (1)做好物体表面消毒。日常保持交通工具上的环境整洁卫生,并采取预防性消毒措施。交通工具运行结束后,对内部物体表面(如车身内壁、司机方向盘、车内扶手、桌椅等),采用75%酒精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有效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座椅套等纺织物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洗涤、消毒处理。

  (2)设立应急区域。建议在员工班车上设立应急区域,如后部三排座位,当出现应急情况、或有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可在该区域进行暂时处理或隔离。

  (3)交通工具备有一次性大号密封袋、含氯消毒液、含氯消毒片和消毒干巾。当乘车人有呕吐迹象时,若无法停车则发放密封袋,建议乘客到应急区域呕吐,吐完密封袋里放一片消毒片后密封,扔于后排垃圾桶。若出现人员突然呕吐或呕吐物溢出时,应立即采用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再使用新洁尔灭等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消毒产生的垃圾置于密封袋中,车辆到院后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4)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车辆入院后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对照(3)操作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75%酒精擦拭或喷洒消毒(建议在无人条件下选择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

  (5)加强通风换气。日常情况下,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有条件时可开窗低速行驶,也可在停驶期间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注意个人防护。工作人员日常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和手套;一次性使用手套不可重复使用,其他重复使用手套需每天清洗消毒,可流通蒸或煮沸消毒30min,然后常规清洗即可。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个人防护。

  (7)手卫生。应加强手卫生措施,工作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可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消毒。

  (8)健康宣教。时刻注意开展交通工具上的防控健康宣教。

  5、六步法洗手示意图 

}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猫咪的好奇心是十分厉害的,许多猫咪就因为好奇害死了自己,网友@李艾家里的豆包就是一个好奇宝宝,因为好奇离家出走,到外面才知道社会有多残忍。

在前年的时候,网友和丈夫打算养一只宠物,于是去附近的宠物店挑选,在到达一家宠物店后,店主给网友和丈夫推荐了一只蓝猫,说这只蓝猫八个月大了,只要五百块钱就能带回家。

网友和丈夫有点不相信,正常的蓝猫都要好几千,为什么这只蓝猫只要五百块钱,网友怀疑这只蓝猫是病猫,或者这只蓝猫脾气不好很难养,所以才会以这么低的价格卖出去。

看网友和丈夫怀疑,店家向网友解释,这只蓝猫不是病猫,只是这只蓝猫比较难伺候,所以才会以这么低的价格出售。

经过几番周折,在店家如果是病猫包退的保证下,网友和丈夫将这只蓝猫带回了家,临走之前,店家还将蓝猫的猫食盆、猫窝、猫砂盆等都送给了网友,感觉巴不得这只蓝猫赶紧离开的样子。

网友和丈夫开始还有些担心,不过一段时间之后,网友和丈夫就不怎么担心了,因为豆包的身体是嘎嘎的好,不过豆包确实有些难养,因为豆包特别能吃,而且豆包特淘气,喜欢拆家、喜欢干各种坏事。

很多猫咪在住进新家之后都会有应激反应,喜欢躲在阴暗没人的地方,而豆包不一样,到网友家后就像住进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一样,一进家门就到处去玩,挨个房间去巡视,最后躺在网友家客厅的沙发上睡下了。

之后豆包在网友家更是肆无忌惮,完全不认生,整天撒欢地跑来跑去,而且豆包喜欢干坏事。自豆包来之后,总能看到家里的卫生纸被扯得满地都是,冰箱的门被打开,里面的肉被偷吃了很多,有的甚至被丢在地上……

网友家不得不将家里的卫生纸和很多东西给藏起来,不过就算这样也不能阻止豆包拆家,如果不是因为豆包长了一张猫脸,网友甚至觉得豆包就是一只哈士奇。

尽管豆包总是喜欢犯错惹网友生气,不过网友却舍不得惩罚豆包,每次豆包干坏事之后,网友也只是假装生气吓吓豆包就完事了。

网友以为豆包会这样一直闹腾下去,不过让网友没想到的是一件事的发生让豆包改邪归正了。

作为一只好奇心很重的猫咪,豆包对于外面的世界是很向往的,终于在一个夜里,豆包从家里溜出去了,网友到处找也没有找到,为了找豆包,网友还麻烦了很多人,可是依旧不见豆包的踪影。

网友以为豆包出去玩玩就会回来,可是豆包出去三天之后还没有回家,网友很担心豆包在外面过得怎么样,有没有被欺负,有没有东西吃,有没有住的地方,以后还会不会回家。

在经过几天的折磨之后,一周后的晚上,网友回到家时发现豆包蜷缩在家门口,网友把门打开,豆包赶紧冲进家门,豆包身上脏兮兮的,看起来十分的可怜,网友将猫粮和水放在豆包脚边,豆包立马狼吞虎咽的开吃了,一边吃一边流着眼泪,不知道是因为这几天受了欺负还是因为回到家心情十分激动。

不过好的是,自那次之后,豆包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了,而且豆包是再也不敢离开家门了,谁要把它往门外面带,它就会和谁拼命。

不经历社会的磨练,就不会知道家的温暖,话说过来,豆包像不像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想要去闯荡世界,可是却发现社会很残酷,只有家能让我们感到温暖。

最后问雪想问大家你家的宠物有没有离家出走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别人家钥匙不还可以报警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