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下成都这里公积金信用贷款的哪家风评最好?

做校园招聘十年,接触了上万名各种专业的毕业生,也见证了学生们在十年间“恐怖”的进化过程,当年毕业时候的自己如果跟现在的学生们一起面试注定会被秒成渣渣。

不过虽然能力和视野在不断地提升,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越来越丰富,但大多数毕业生对于职业选择的理解和认知都还处在不及格的水平。我整理了准备找工作时候常见的几个思维误区,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和启发。

腾讯校园招聘负责人:马毅

每一个毕业生都会觉得找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几乎没有人给予对等的准备。想保研的同学会从大一开始刷绩点,想出国的同学大二就已经考完了托福雅思,考研的同学会用整个大三的时间起早贪黑复习备考。

而说起找工作,大家都会觉得很遥远,还是应该先学习和享受大学生活,然后等到临近求职的时候陷入迷茫和焦虑。没有一个现成的红宝书可以买,没有一个现成的培训班可以报,这个事情似乎就可以不用准备了。

和其他事情一样,找工作准备不准备差别很大,拿出准备考研一半的时间精力来准备找工作,不敢说一定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但至少不会迷茫。

如果说国内的毕业生还知道按时迷茫,海外的留学生们对待找工作就显得更洒脱一些。不少人在还没去学校报到的时候就会对着校历订好了秋假/春假/圣诞节/复活节假期去旅游的打折机票,但很少有人会了解一下哪段时间可以用来找工作,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加上学制短、课业紧张,回国以后再找工作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于是每年6月以后公司论坛上就经常有人提问“XX大学留学生,错过了校招,现在还可以内推吗?”可以倒是可以,只是到这个时候真的没剩什么机会了。如果不是STEM这类的硬核专业,回国再找工作真的是个有些危险的选择。

拔草开箱、网红打卡、战略分析,都是属于年轻人的电视购物。

我没有做过严谨的AB test,但我知道如果在岗位名称里加上“分析”两个字大概能多收一倍的简历,加上“战略”两个字可以让简历质量提升一个档次,而如果一个岗位叫“战略分析管培生”,效果不敢想象。

投资优于战略,战略优于咨询;算法优于工程,后台优于前端。

在毕业生眼里,处于鄙视链上游的岗位会被放的无限大,什么高级投什么,什么热门选什么。只要岗位够热门,我就能觉得自己是合适的。嘴上说着擅长沟通和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但投简历的时候都要先投分析和研究的。

找工作不是买包包,虚荣感支撑不了职业发展。适合你的职业方向无外乎两点,能够使用到你具有优势的能力和特质,以及能够持续激发你的热情和投入。

找工作也不是抢火车票,只要上了车的人就注定能一起到达胜利的远方。拿到offer只是拿到了一个参赛资格而已,还要用30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职业赛道上奔跑,面对残酷的竞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鸡头凤尾的道理也考虑一下。跳槽可以到别的公司里去当强者,但很难到别的职业里去当专家。都说好的岗位是神仙打架,入了这个门,是要和神仙打一辈子架的

误区三,不想浪费了自己的专业

你可能会惊讶这也能算个误区?这还真的有可能是个误区。

张潇雨曾经探讨了人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悖论

如果你18岁的时候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那么纠正这个错误的最好时机除了19岁就是现在

“不想浪费了自己的专业”这个想法其实就是把第一个选择和第二个选择捆绑在了一起, 这种捆绑会让你失去一次审视和纠错的机会(当然也可能是不需要纠错的)。

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大脑会拼命寻找理由去合理化我们的选择,“那个工作虽然收入高但是压力太大了,那个行业虽然机会多但是不稳定,那个机会虽然发展快但是不知道以后怎么样……”

最终,你的专业给你带来的这个工作轻闲、收入一般、发展有限、圈子狭窄、转行困难的工作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你的最佳选择。好的决策应该尽力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道理我们都懂,但经常转不过这个弯来。

怎么做好的决策?请回看上一条

误区四,想当然的刻板认知

“HR就是面试选人,销售就是打电话卖东西,财务就是算账,不限专业的就是文科生才投的,我不是XX专业的所以不能投这个岗位,我没有实习经历所以投这个没戏的……”

以上的观点基本都是粗浅片面错到离谱,但很遗憾90%的毕业生都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凭借这种水平的认知直接排除掉了很多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

尤其那些处在鄙视链下游的岗位,更得不到一个被正眼看待和客观了解的机会。没有体验过,也没有系统性地了解过,甚至都没有找人求证过,但就是笃定地这么认为。影响半个人生的重要选择,值得我们用更严谨地方式对待。

经验主义自己是意识不到的,我把它分成两个类型。

第一种是不深入本质的经验主义。投资圈有个广为流传的小段子: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人原地跑步,一个人做俯卧撑,一个人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有媒体采访他们:你们是如何到十楼的?一个说,我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这个电梯,就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那三个人,则是各种宣讲成功经验的企业家。

那三个人,也是在各种求职公众号上分享面经和套路的“offer大神”。选人的本质是考察你的能力和特质跟岗位的匹配程度,这一个原则可以指导你准备从写简历到笔试面试的每一个环节。

把握住这一点以后你就会发现应聘结果跟你的简历是一页两页、群面里当不当leader、面试里带没带策划案、怎么回答自己的缺点都没有直接的联系。

找工作有非常多需要了解和准备的东西,但不值得花太多精力在这些上面,如果你对岗位的认知还停留在上面一条的水平,整这些有啥用。

另一种是不体察变化的经验主义,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思维误区,很难察觉和克服。

90%的父母都希望我们找个稳定的工作,因为他们那个年代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没有显著差异,稳定就是最优策略。而时代在变化,现在我们都知道过分追求稳定会错过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稳定早已不是最优策略了。

回顾过去二三十年,从外企的强势到民企的崛起,从快消管培生到“四大”再到金融、互联网,最先嗅到变化的人获得了最好的职业发展。

我没法在这里公开评论每个行业的兴衰趋势,但我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分析的出。学长学姐的经历和分享是你做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但他们的选择不一定就是你的“真理”。

有时候我们不敢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只是没有自信和勇气去承担一个结果。选择从众很简单,如果不如意还可以安慰自己说“大家都是这样的”或是“爸妈逼着我选的”。

误区六,我还没有准备好

像很多大公司一样,腾讯也会在学生毕业前一年的暑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实习表现优秀的同学会直接获得留用的“return offer”,实习留用大概会占去校招50%以上的名额。

我们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同学明知道秋招会少一半的名额,可还是不会申请实习的岗位。除了实验室有工作身不由己以外,大多数同学会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我项目经历还不够多,我活动经历还不够丰富,我题还没有刷够……我等秋招准备好了再参加。

等你项目经历够了,别人都实习过了;等你刷好了题,别人都拿到offer了。越往后竞争的人越多,越往后机会越少。机会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不是留着等你准备的,为什么你总是没准备好的那个?还一点紧迫感都没有。

我有一道经常用的群面题目,是让大家针对毕业生在校招中的一个核心痛点设计一套解决方案。

如果在秋招(毕业前一年)的时候用这个题,大家关注的核心痛点一般都是解决岗位和人才匹配的问题,潜台词是“我理想的岗位没有发现和赏识我”的怀才不遇。

如果在第二年临近毕业的时候用这个题,痛点一般会变成如何帮助毕业生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们略带调侃地总结为“校招挑公司,秋招只看top10,来年春招看top10000”。

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早期求职目标的过分理想化而影响了最终的结果,甚至完全丧失对自己的认知和信心。

找工作本来就是一个困难并且有一定偶然性的事情,每加入一个限定条件都会几何级数地提升难度。除非你有绝对出众的实力,否则不要加太多限定的条件。比如一定在哪个城市甚至哪个区域、一定要哪个行业、一定要什么职位、一定要多大规模的公司、一定要高于多少工资、一定要管培生、一定要算法岗、一定要用JAVA、一定要有户口等等等等。

校招是一个密集而短暂的周期,机会是一同出现一同消失的,你前期有多挑剔,后期就有多无奈。

有一个高一点的理想和目标肯定不是错误,但要充分预估困难和挑战,问问自己在理想范围内的底线是什么,及时启动plan B

职业生涯是非常长线的经营,不要一上来就孤注一掷all in豪赌,找工作可不是个宁缺毋滥的事情,总要恰饭的嘛。

关注职场动车,搜索小程序及公众号,免费学习职场动车精心设计开发的求职技巧视频课程,查看合作企业内推岗位,助力大家尽快拿到offer。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积金信用贷款哪家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