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蟹壳黄和萝卜丝饼的区别和做法?最好有图!

对老上海人来说,在上海这块热土上,街头巷尾的小吃也是爱上海的千千万万理由之一。小菜场里刚从锅里卷出来的蛋饼,老城里刚炸好的“香”嫩臭豆腐,诱惑着每一个踱步而过的人。随着城市的发展,街头的小吃越来越少,但你仍然可以在上海的角角落落里找到这些传统的美味——每一种都被上海人骄傲地深爱着。

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格局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

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

以前的上海人几乎都住在这种小而挤的弄堂里

他们一起生活、起居、玩乐...

躲在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小马路上

组成了上海美食的又一面

弄堂小馄饨、长脚面、大肠面、阿大葱油饼...

这些口口相传隐藏在弄堂里的美味,你都吃过吗?

食材简单到略显朴素,但以熬香的葱油加上烧透的开洋,和面条一起拌着来吃,那种满足的味道即使桌子上有再多的小菜,保证你看也不会看一眼。

据传,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初一,因皇太后丧事刚完,宋太祖不受百官朝贺新春,不思茶饭。午后独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气飘来,顿感心旷神怡,便寻着香气走到了御膳房,但见御厨正将没煮完的剩饺子放在铁锅内煎着吃,看到太祖进来大气不敢出。这时太祖几天也没好生进补,此时香味勾起了食欲,就让御厨铲几个尝尝,这一尝不要紧,直觉得焦脆软香,煞是好吃,一连吃了四、五个。后问这叫什么名字,御厨一时答不上来,太祖看了看用铁锅煎的饺子就随口说,那就叫锅贴吧。正月庚午十一太祖到迎春苑宴会射箭,宴请大臣时让御厨做了这道锅贴赏给大家享用,御厨们从口味到外形加以改进,众臣食后倍加赞赏。后来这道锅贴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又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今天的锅贴。

看看这白白净净的年糕,碧绿青翠的荠菜,粉白的肉丝点缀其间,是不是觉得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尝一口,这个味道,啧啧年糕软糯不粘牙,肉丝Q弹鲜美,荠菜清爽甜香,简简单单到不行的组合,却会有令人amazing的口感!

吃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小笼包店,只是觉得小笼包南翔做的历史最悠久,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黄明贤首创,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为皮,采用手工剁成的猪腿精肉为馅料,肉馅里还加上肉皮冻,所以每次我们在吃小笼的时候会有一包汤汁。

油墩子是江浙沪地区的街头小吃,又叫油端子或油墩儿。油墩子分为两种,素菜馅又称萝卜丝饼,甜味的用豆沙馅。荤菜馅是用肉馅。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白萝卜丝、鲜肉或豆沙做成的园团,再覆以面糊入油锅炸。由于属油炸食品,外表呈黄褐色,吃起来香脆有味。传统的做法是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白萝卜丝、鲜肉或豆沙做成的园团,再覆以面糊入油锅炸,这个就是油墩子了。

生煎起源于1920年代的上海,它分为“混水生煎”和“清水生煎”两个派别。我们吃的那种小杨生煎里面有汤汁的属于浑水生煎,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生煎做法。像大壶春那种里面没有汤汁的属于清水生煎,虽然没汁水,但依然很有名气。

此面有硬“两面黄”和软“两面黄”之分,硬“两面黄”是生面油炸,软“两面黄”是下的硬面滤干再炸,要两面都炸成金黄色,香味飘出,然后捞出放在盘子上,再将浇头连卤浇在面上,让面条吸足卤汁,味道又香又可口。

正宗粢饭糕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为了让吴国百姓免受战乱饥荒之苦,在苏州相门城下埋下了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城基作为备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吴国城民在都城被团团围住之时,便挖出了糯米砖石,敲碎,重新蒸煮,继而食用,可见粢饭糕其历史之久远。如今在上海,粢饭糕更是以早餐中的四大金刚而存在,可见其在上海的受欢迎程度,一般都是配着豆浆吃的~

三鲜馄饨是以鲜河虾、鲜青鱼肉及鲜猪腿肉制馅,故名三鲜,吃的时候兑以鸡汤。无论是早饭,中饭还是夜宵,一碗热腾腾的三鲜馄饨无疑是上海人饭桌上最畅销的实物之一。

烂糊面是上海人的叫法,就是把面煮得烂烂的,带有一定的糊状,但却又要烂而不黏,糊而不焦,简单却非常“吃功夫”。考究点的烂糊面,里面有青菜,肉丝、虾仁,鸭肫干碎粒,茭白碎粒等不少辅料,味道极其鲜美,有“鲜的眉毛掉下来”之称。

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的。春卷,又称春饼、薄饼。是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

面在上海夏日里已经盛行多年,父母辈的儿时就已经享誉上海滩,大大小小的饮食店一到夏日最火爆的就是各色冷面,三丝浇头的是最传统的,历史悠久,现又多了好些品种,鳝丝的、菌菇的、牛肉丝的等等,味道都各具特色。

上海人秉承一贯的精打细算,烧卖里的馅比较经济,外面一张烧卖皮,里面是一团米饭。但就是这一团米饭,也可以做出别样的滋味来!

上海久负盛名的特色点心,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它采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扁圆形饼,饼面粘上一层芝麻,贴在炉壁上经烘制而成。馅料有咸有甜,咸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因饼形似蟹壳,熟后色泽如蟹壳背一样深红,所以称为"蟹壳黄"。

“老虎脚爪”是一种形似老虎爪子的甜烘饼,过去,它是苏浙沪一带居民的日常点心。做法是将和好的面团,揉搓成圆状,然后在面团上分切三刀(深度大概是面团的三分之一),面团就成了“爪子”的模样。放入烤炉烘烤约20分钟,就香喷喷地出炉了。吃起来外脆内软,带甜味.老虎脚爪表面脆而不硬,稍显坚实是其特色,还有略一点点碱香味,用老面发酵的传统方法制作,据说可以帮助消化。以前胃病患者胃痛起来,都要买老虎脚爪吃。老虎脚爪过去也曾是春、秋游的必备干粮。 相比大饼,老虎脚爪体积小而不耐饥,一般不做早饭食用,早上店家也不售卖。往往在卖完大饼之后,为节约起见,店家要封煤球炉,以节约煤球。为了利用大饼炉内还有的余火余温,店主就让师傅将做烧饼多余的实心面团摘成一小块一小块,先贴在炉膛里,再封炉口。因为余温有限,所以体积不能太大,一般只有拳头盖大小。一直烘到下午三四点钟,店家会利用余温,再烤上一炉香脆饼,或者重新开炉,生火放煤,为晚茶做准备。经过长达五六小时的微火烘焙,使老虎脚爪变得外脆里香,另外它个头小,算是一种消闲食品,售价也低,深受市民的欢迎。

麻球是上海最著名的大众化传统名点。最早始于清代,近100年来,在上海极为盛行。最喜欢吃里面是豆沙馅的,一口咬下去,糯米带着外层的白色芝麻嚼起来特别有劲,伴着不多的豆沙馅,甜度也是刚刚好,基本上只要路过看到麻球都会买上一个!

崇明糕是上海人必吃的食品之一,崇明糕不仅好吃,还代表着团圆、美满、幸福和甜蜜。崇明糕有硬糕和松糕两种,松糕一般吃冷的,硬糕一般都是热过了以后再吃,有时候是蒸热,有时候是放些酒酿做成酒酿糕丝汤,很好吃。

中国民间一种特色食品,将菜肴与主食结合在一起,制作方便,味道鲜美,颇受百姓好评。唯有这样浓缩时光的精华的咸肉,才能够吊出菜饭的鲜味。炒好新鲜的青菜,和米饭一拌,加入一点点的猪油,和饭一起烘熟,那个香啊,连吃3大碗都没问题。

豆浆之于上海人,就如胡辣汤之于河南人,豆汁儿之于北京人,是永存记忆中的一抹温暖色彩。宽口浅底的蓝边大碗里,一勺酱油一勺醋,一撮榨菜一撮葱,讲究的再搁点紫菜虾皮。豆浆烧得滚烫,功夫好的老师傅,舀上一大勺,乳白的热豆浆飞流直下,倾入碗中,瞬间起花。一碟炸得焦脆的油条,切寸许,即泡即食。

上海八宝饭是一道传统中的经典点心,传统的做法是用猪油拌糯米饭,以重油、重糖、色艳、香浓、软糯而闻名用橄榄油代替了猪油,少了油腻感,增加了橄榄油的清香味,里面的馅料豆沙也自己动手用橄榄油制成的。

油豆腐粉丝汤是很有特色的上海特色小吃。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最早由小吃食摊经营者,价廉物美,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虽然它看上去有点清汤寡水,但看它的烧制过程却算是一种享受:锅内汤汁翻滚,煮着铁丝网勺里的线粉,闻一闻,香气四溢。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

上海豆腐花又称嫩豆腐、豆腐脑、豆花,是利用大豆蛋白制成的高养分食品。人体对其吸收率可达92—98%,豆腐脑除含蛋白量外,还可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多类维生素和矿物量。小时候,“四大金刚”配上一碗豆腐花,绝佳的搭配,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白白脆脆的,有一股子鱼虾鲜味,最讨小孩子喜欢。上海龙虾片是用鲜鱼肉掺淀粉及调味料经蒸熟后冷却切片,干燥所得到的制品。

小时候最喜欢吃外婆做的这道美味了,特别是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的时候,那个香味实在让人情不自禁想马上吃到!锅巴炸得很酥松,咸蛋黄用料要足啊!

鸡鸭血汤是上海城隍庙特色小吃的代表,最初是在20世纪早期由一位叫许福泉的小贩首创的,他使用一个俗称“铁牛”的深腹铸铁锅烧汤,中间用铝皮隔开,一半烫血,另一半以鸡头鸡脚吊汤。有客人光顾,就从盛器里拨少许鸡心、肝、肫、肠和鸡卵,浇上一勺血汤,撒上葱花,淋几滴鸡油。肝肠的鲜嫩、血块的滑爽和汤汁的味美加上低廉的售价使得鸡鸭血汤广受食客青睐。

绍兴鸡粥属地产的上海风味小吃,由三黄鸡、上白粳米辅以各种佐料制成。本粥鸡肉白嫩滑韧鲜美,粥中带绿,颜色鲜亮,营养丰富,是一道滋补佳品。

酒酿圆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甜而醇的酒酿,配上糯而Q的小圆子,考究点的圆子还有各种味道的馅料,上桌前撒一圈桂花,飘香四溢,未尝心已醉。

海棠糕可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年轻人恐怕有很多都没吃过。它的外层是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象海棠花,故得名。

千张包和我们经常地百叶包其实是不同的,千张包更细致,里面的“花头”也更丰富,开洋、火腿、猪腿肉泥,好食材加上极品的吊鲜辅料,这千张包能不好吃吗?

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

上海人的水铺蛋做法很简单,一过水就好,考究点的做法可以加入牛奶,或是桂圆。有时候,美味就是这么简单。

每年冬天,上海街头总会出现一部部板车,炉子上摆放着一些正冒着热气的烘山芋,老远就能闻到那股甜甜的香味。烫手的山芋,拨开烤焦的外皮,露出黄红的内心,咬一口,很糯很甜!

糯糯的皮有些Q弹,甜甜的豆沙~~一下子可以吃好几个呢!有木有!

糯米汤团煮熟后滚上一层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里三牌楼附近的雷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采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

条头糕,上海人最喜欢的点心之一。吃上去甜甜糯糯,中间还夹着豆沙,所以老人喜欢、小孩也喜欢。因为是传统食品,上海的老字号里都可以找到。

定胜糕倒是真正的上海小吃,但是上海人却离不开他,就好像逢年过节,新婚乔迁,都是买上几百块馈赠亲友。定胜糕倒也真是好吃又耐饥,红色的糕,颗粒很粗,带一点点甜味,入口不腻,而内藏的夹心馅料,则带厚重甜味,两者一结合,完美。

枣泥酥饼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枣泥为馅,经油炸成熟的面食。其色泽金黄,小巧玲珑,外皮酥松,馅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游者欢迎。

真宗的上海奶油五香豆是以嘉定“三白蚕豆”为原料,添加茴香、陈皮、桂皮、食糖、香精等配料烧制,使蚕豆口感软中带硬,咸中带甜。这也是上海较早使用食用香精的食品,未尝味已闻到一股清淡的奶油香味,遂称“奶油五香豆”。上海现在的五香豆中,当属城隍庙的最为正宗。

用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精细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为高桥四大名点(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

其实写这个文章,小编心里感觉酸酸的

因为这些老上海魂牵梦绕的美味正在逐渐没落

现在很多都没有继承,那真的是很遗憾的事情

到底这些小时候的美食,还能吃到什么时候,谁都不知道!

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吧~~~

原创:魔都小“T”转载请注明

}

       做菜无非是“煎炒烹炸”四种基本技法,但是在不同的方言中可以衍化成许多说法。其独特的写法、独特的读法,尤其是独特的词意,寄托了当地人对于食物以及烹饪方式独特的解读,代表了该方言所处区域的乡土文化,是本土居民思维方式、生活情调、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比如吴语中的烹调方式就有煠、焯、煸、炝、笃、煨、籷、糟、氽、汆,等等。如下:

       煠(zhá,吴语音近“杂”。在沸水或沸油中烧煮谓之“煠”);焯 (chāo,吴语音近“抄”。在沸水中略微煮一下就捞起来谓之“焯”);煸(biān,吴语音近“边”。在热油中略微炒一炒谓之“煸”);炝(qiàng,吴语音近“枪”。用作料浸渍食材谓之“炝”,且此种食材多为“活货”,如虾、蟹等);笃(dǔ, 吴语音近“do”。文火熬煮谓之“笃”);煨(wēi,吴语音近“喂”。慢火熬煮食材及汤水谓之“煨”,苏州人一般特指鸡汤、鸭汤);籷(zhé,吴语音近“扎”。勾芡谓之“籷”,苏州人叫做“扎腻”);糟(zāo。用酒或糟腌制食材谓之“糟”)。

       尤其是“氽”、“汆”俩字非常有趣,粗看极其相似,很易混淆,但实则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词意迥然,落在烹调方式上,更是大相径庭。

      【字汇】土恳切,吞上声。水推物也。【字林撮要】人在水上为氽,人在水下为溺(《康熙字典·巳集上·水字部》)。

 上述《字汇》是明代宣城人梅膺祚所著的一本字典,是海内珍本、稀世典籍。全书共计14卷,将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作了重大改革。在《康熙字典》问世之前,《字汇》是我国古代唯一完备的大字典,现存最早的《字汇》版本为明万历四十三年。但《字林撮要》一书未查到出处。有一本古代字书叫《字林》,是西晋文字学家吕忱所著,增补《说文解字》所未备。可惜已佚。不知《字林撮要》是否为《字林》的“简要”版。

       看来,“氽”字也是一个古老的文字,且在吴语中也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比如苏州闲话中有些俗语都用到这个“氽”字。

       这里“氽”均为浮的意思。眼看木排和筅帚都浮在河面上要飘走了,却只顾捞起不值钱的筅帚,放任大的木排不管。“氽脱木排撩筅帚”形容“丢了西瓜拣了芝麻”。筅帚即竹丝做的刷镬帚。

       “烂木头氽勒一浜里”意为烂的木头都浮到一个河面上了。有“物以类聚”的意思,但是贬义词,形容品行不好的人都集中一起了。

       还有苏州人形容某人做事慢腾腾、不起劲、效率低,把这种状态叫作“氽法氽法”。人好像浮在半空中,真是惟妙惟肖。

       另外,苏州人下馄饨、饺子、汤团、小圆子,食物熟了浮起来的那种状态,称之为“氽”。

       因此,吴语中的烹调方式“氽”即是该字的原意衍生:食材浮在滚油之上。油炸为“氽”(吴语音近“吞”)。

       但苏州人不叫油氽花生米,叫“油氽果玉”。花生果(苏州人叫长生果)剥皮(苏州人叫“衣”)后放在油里炸,熟后浮在油面上,颜色如玉。苏州人雅称其为“油氽果玉”。老法头苏州人过小日子,晚上一般吃粥或泡饭,常备四只吃粥小菜,除了咸菜炒毛豆子(或老卜干炒毛豆子)、酱小菜、“两蛋”(冬吃皮蛋、夏吃咸蛋)外,雷打不动的就是油氽果玉了。

       “老酒咪咪油氽果玉过过”,这就是苏州人的休闲生活了。苏州人下馆子或者家里请客,有四道冷盘是必点(备)的,熏鱼、白切肚丝、酱鸭,还有就是油氽果玉。油氽果玉往往还是“备胎”,不会点菜的,或者没什么菜可点了,就会说“来一盘油氽果玉吧”,雅俗共赏。与油氽果玉“异曲同工”的还有油氽黄豆、油氽豆瓣,都是苏州的有名食品。

       “近数年中,苏州风行一种油煎猪肉,名曰排骨。骨多肉少,每块售铜元五六枚,前此所未有也。一入玄妙观,排骨之摊,所在皆是。甚至茶坊酒肆,亦有提篮唤卖排骨,见者辄曰:'阿要买排骨?’”(程瞻庐《吴侬趣谈》)。

       这是苏州通俗小说作家程瞻庐描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玄妙观吃油氽排骨的景象。

 据老苏州们回忆,那时的油氽排骨摊主要在玄妙观三清殿西侧。店家摆足阵势,在门口置一大口油锅,一副作台板。新鲜猪肉大排蘸上五香调料,放入锅中,现氽现卖。氽熟的排骨从滚开的油锅中捞出,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摊主用黄色的油纸一包,顾客都有些迫不及待了,赶忙咬一口,虽然有些烫嘴,但松,嫩、香、鲜的感觉顿然齿颊生香,回味不尽。

       氽排骨时遗落下来的碎肉,味道也十分鲜美,纸头包包,买回家去吃老酒。这或许就是苏州人现如今喜欢吃的“油氽五香小肉”的“雏形”吧。

       说起苏州点心,想起网络上流行的一段《苏州小吃民谣》,非常有意思,但不知谁人原创,或许是“集体创作”吧。笔者抄录如下,也适当进行了一些小小的修改。

       60多种传统小吃中,有7种属于油氽食品,其中包括:氽面衣、氽油条、油氽紧酵馒头、油氽馓子、油氽臭豆腐干、油氽萝卜丝饼、油氽三角包。这里面最具苏州特色的就是紧酵馒头,又称作油氽紧酵。

       紧酵馒头是一种以鲜肉为馅的食品。所谓紧酵,指做包子面皮时,用酵母不多(约一般用平常做馒头时酵母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量),进行轻度发酵。紧酵馒头蒸熟后不及一般包子软松膨胀,冷后呈塌陷状。但一经油炸,却能继续膨胀,给人的感觉是馒头发起来了,所以讨个口彩,谓之:发家兴隆。紧酵馒头油氽后外脆内松,颜色金黄,汁多味鲜,香味扑鼻。

       老法头造房子、搬新家,苏州人习惯送馒头、糕,紧酵馒头便是最理想的首选,被称为“兴隆馒头”。送人时,把紧酵馒头放在一种扁扁的大眼(孔)竹篓子里,篓子底垫油纸,馒头顶面上铺张红纸,红纸上一般有店家的名号,用一条纸捻的绳子扎好后手拎着。春节时也可以用紧酵馒头在亲友间互相馈赠。

       再说“汆”(cuān,吴语音近“窜”)。物体(食物)入水中谓之“汆”。用到烹调方式上,水煮为“汆”。

       “用猪精肉二分,肥肉一分,剁极细,入葱、椒、杏仁酱少许、干蒸饼末少许,和匀。用醋着手圆之(用醋抹在手上,把拌匀的肉酱做成圆子),以真粉作衣(用好的淀粉调成薄糊,在肉圆的外表涂一层)。沸汤下,才浮便起。清辣汁任供”(元·《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这是一道古老的菜肴——水龙子的做法。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有上述菜谱的记载。

       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曾居于太湖,家有云林堂,著菜谱《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这是一部反映元代太湖饮食风格的烹饪专著。书中汇集饮食50多种,有些被后世烹饪书籍复录。

       “水龙子”就是典型的“汆”的烹调手法。“汆”讲究一个“快”字。将食材(如肉丸、鱼丸)放到沸汤中煮一下,“才浮便起”,随即捞出。苏州人叫做“一汆头”,菜的那口鲜嫩就跑不了。而且这种烹调方式锁住了营养成分。

       比如时令的鸡头米上市了。哪天清晨,把鸡头米在滚水里汆一下即捞起,放在白瓷碗里,舀上一小勺白糖,撒上一撮桂花。啧啧。

陶然,网名:苏公子。1964年10月出生,祖居苏州。吴地文化的守护人。高级经济师。苏州悦读人生读书会会员。平素喜欢藏书、读书、写作。写有《香干集》、《收藏旅踪》、《浮生散记》、《城市的年轮》四本随笔小册子。

}

以下内容来自最多苏州人关注的美食微信号:吃货老板娘(sdszchihuo)

你是地道的老苏州?还在混迹了很多年的新苏州?在大苏州吃喝玩乐都有自己的小经验,是不是?可苏州的美食实在太多了,为了增加吃货们的经验库,老板娘为小伙伴们又收集了这么多家小吃~

做蟹壳黄的现在不多了,平江路的姑苏特色小吃店,山塘街的大阿二家都有,有些好吃的隐藏在菜市场中,需要小伙伴们发掘。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老苏州们会吃撑腰糕祈福。各大老新村糕点店都有,黄天源有的也不错呢~

地址:沧浪区 观前街86号(玄妙观旁)

四月生莼菜最清美,苏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鱼食饭稻的莼菜银鱼羹未带还可以。

地址:沧浪区平江路68-76号

清明三大时令美食:大方糕、青团子、酱汁肉,白、青、红三色,老苏州每年都会一个都不落的吃一遍,推荐:桂香村。

地址:平江区东北街178号拙政园园外苑A-2号

老店陆稿荐的酱汁肉每年都很受欢迎,入口即化的口感实在是太棒了。

地址:平江区观前街8号

春季的时令点心,只卖一季。通常到了时节,观前的老字号采芝斋、黄天源、叶受和都有售卖。

小馄饨是江南人家最寻常可见的小点。几乎透明的皮薄如绉纱,中间透出一点粉红色的肉馅,汤里撒上些碧绿生青的葱花、嫩黄的蛋皮丝,再添少许紫菜和虾皮,汤鲜味美,意犹未尽。陈记馄钝还不错~

地址:平江区吴趋坊106号

同里古镇的名小吃,这种糕点只在清明前后一个月卖~别看卖相不好看,但是吃起来是细腻甜糯。

地址:同里风景区同里古镇

苏州卖生煎的不少,但好吃的话哑巴生煎算一个,有吃货感叹感觉味道不如从前。所以推荐大家尝试下苏州人经常去的早餐店去吃,比如老大坊生煎~

地址:平江区白塔东路26号

这家位于金门路野栗王一直都排队的状态,老板娘觉得没吃过好吃的糖炒栗子,作为吃货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地址:金阊区金门路252号

看颜值的吃货们对汤包的第一印象是丑丑的。但汤包的美味是高于它的颜值的。现在做汤包做的好的越来越少了,推荐去朱鸿兴和荣阳楼~有更好吃的小伙伴们也可以告诉老板娘。

这种团子每年清明后到端午前前,在木渎、东山、旺山,横泾,越溪一带售卖。松花粉的时令性强,松花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能够采制。产量十分有限~

粢饭糕炸的外脆里嫩,深夜党,宵夜不错的选择。还有些新村的会和萝卜丝饼一起卖,味道也是不错。

四月十四是苏州人庙会“轧神仙”,这天一定要吃神仙糕的。五月份的一小段时间供应,最短的时候就只卖三五天,所以,要吃得小伙伴们得抓住时间。

同样上过舌尖上的中国2。鱼米纪的还不错粘糯劲道。不过要数好吃的话,据可靠小伙伴推荐还是要去木渎镇上吃。

据说小姜锅贴是苏州最好吃的,特别是牛肉锅贴,还加了咖喱。一咬下去,这多重口感,让很多吃货深深不能自拔。

地址:沧浪区书院巷81号

卷起来的蛋饼里夹着油条,还有甜辣酱,吃着挺爽的。很多小摊上的蛋饼也是好吃爆了~

地址:吴中区天幕西街14栋

酸酸甜甜的腌金花菜,非常爽口,可以配粥或者当零食吃。觉得和榴莲同理,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估计吃一口就不会再尝试第二口。现在去天平山和灵岩山运气好的话还是能买到。

王天井巷的豆腐花,老板一般都是下午出摊,晚6点左右就收摊。他家的豆腐花很嫩,茉莉花豆腐花一定要尝尝,满足的江南味道~

这是很多人小时候的薯片吧?总觉得茨菰带点涩味,但是茨菰片就很好吃。现在老新村(如:彩香一村)有时还有得卖。

吃炒肉酿团子,皮糯糯的,里面的馅儿又多又入味,这是老板娘最爱的早餐之一。每年夏天才登场的团子皇后,万福兴、近水台、黄天源、南环菜场都有卖。

其实也叫糍(刺)毛团。外面是一层糯米,里面有馅,平江路的品芳里就有卖~

地址:沧浪区观前街123号乾生元二楼

推荐:长发、叶受和和稻香村有售。咬一口,一嘴香浓。

鸡头米一般8月上市,每年都能引起一场骚动。一碗鸡头米羹足以收服挑剔的嘴巴,挑花源记的还不错哟~推荐自己去葑门横街或者三元新村买新鲜的鸡头米回家煮。

甜而不腻!糖芋艿糯糯烂烂的很入味,芋艿的量很足,熬得又暖又糯,糖水甜甜的。老板娘超级喜欢吃~每天一碗都不会腻~老苏州大课堂、黄天源、随柳居都有卖~

去潘玉麟糖粥摊,每天都是现做的,人气也是爆棚。偷偷告诉你,人家还是注册商标呢~

地址:平江区皮市街172号花鸟市场北门外

苏州百年老字号乾生元,他家的枣泥麻饼最有名。

地址:平江区观前街123号

每年长发门口都排长队是在干吗?那就是买肉月饼,热乎的时候,吃一口真是太好吃了!推荐长发西饼、水天堂、采芝斋~

每当时节一到,除了苏州人还有不少外地小伙伴就开始想念这一口。去年冬天,老板娘的北京小伙伴还在网上代购了冬酿酒,可见冬酿酒真魅力四射。可惜每年只在冬至前夕上市,上市的时间只有10天。除了在超市能买到,推荐去观前街的元大昌。不禁感叹:淡淡桂花香,浓浓苏州情~

地址:沧浪区宫巷93号

油炸或者清蒸,甜甜的,糯糯的,带着桂花的清香。黄天源的桂花糖年糕,这是每年过年前必备的小食之一。

冬天来一碗羊汤,真是好瑟意。随着大家对羊汤的热爱,羊汤已经不是冬天的代名词了。吃羊肉还是要去木渎,正宗的羊肉还不少。不过经老板娘勘察,很多新村的小羊肉店,羊汤也是非常美味的。

这是老板娘小时候,放学后最常吃的“零食”了。以前五毛钱一只,萝卜丝、三角饼和臭豆腐,还被称作黄金搭档。这是巷口最实惠的小吃,不过现在只有老新村附近才有卖,推荐朱家庄公交车站后的。

每年六月黄上市,面拖蟹是最zan的烧法,超好吃!推荐大家去莲花岛的农家乐~

在山塘街二十多年屹立不倒的阿坤卤菜店,每天都有人早起排队买猪头肉 。一碟猪头肉配上一杯老酒是多少老爹们的最爱。

地址:金阊区山塘街331号

比起“荷叶包死人”还是比较喜欢叫“荷叶包美人”。一层面饼皮,涂上甜酱,再包裹上油条,油条君就彻底的变身了~相信不少小伙伴们都在阊门姚记尝过了。

地址:平江区西中市60号

大饼油条一份咸豆浆,苏州最传统的早餐之一,也是很多人宵夜的选择。阊门姚记豆浆的咸豆浆值得一试。

鲍鱼面?是爆鱼面噢!美味斋的爆鱼面堪称苏州一绝,慕名而来吃面的人非常之多。

地址:平江区西北街111号

被收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枫镇大肉面。它的调味不用酱油,加入了酒酿,推荐同得兴。

地址:沧浪区人民路嘉馀坊6号

超级激萌的熊爪面皮,加上喜爱的配料,真是好喜欢,而且蒸的吃着比较健康。

地址:沧浪区临顿路品阁时尚园A幢101-3室

最爱最爱最爱。现在很多店都有卖,饭店里面也是必备冷盘之一~

绿味卷饼佐料太多,牛肉、鸡肉、鸡蛋、黄瓜、牛肉、豆干……喜欢什么加什么,一口一下,迫不及待要吃第二口。

地址:吴中区钟南街238号永旺梦乐城1F

湘城人和园麻饼,他家的八宝饭推荐一吃~

地址:平江区景德路王天井巷

每年5月上市,青种白沙都是非常好吃的~但今年枇杷产量下滑,不少吃货小伙伴们真是伤心欲绝呢~

吃完枇杷,杨梅就出场啦~推荐冰镇杨梅,好切个!

白杨梅啊吃过?比普通的酸一点。树山的白杨梅大家可以尝一尝~

老苏州人戏称,一年四季,就是要吃好四块肉:春天吃樱桃肉、夏天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吃扣肉、冬天吃酱方。推荐木渎石家酱方~

地址:吴中区木渎古镇中市街18号

酸酸甜甜的,采芝斋的时令货,没有添加剂。

地址:沧浪区观前街91号

得月楼的船点技艺也上过舌尖2,现在不仅200元一份还要提前一天预,才能吃到。

地址:沧浪区观前街太监弄43号

鸡爪看起来很有型,入口即化,没牙都能咬下来。鸡爪煮的还是挺糯的,热的时候吃起来很嫩,口感很好,入味,有辣椒调味,但不辣。祥鑫应该是大家公认的好吃~

地址:沧浪区锦帆路通关坊对面

油氽团子味道好,外面脆脆的,里面汁水多肉鲜美。

地址: 金阊区山塘街329号

现在不多见了,有卖这个的地方很少,想吃的小伙伴去彩香一村的菜场看看~

有5种口味可以选择哦,原味辣味孜然黑胡椒梅子粉。皮酥脆,肉肉鲜嫩多汁,里面也很入味,超级解馋哒!

地址:高新区学府路汇金新地8-112

很多超市都有卖,但是散装比较好吃。乾生元的口碑还可以~

猪油糕是用猪油制成,洁白晶莹,葱香翠绿,糯软润湿,入口油而不腻。

粽子很有家里的味道。一共有六种味道,肉粽和蛋黄超级受欢迎。味道好肯定是用料讲究,肉肥瘦搭配的很好,用酱油腌过。糯米,又香又糯,吸足了肉的油水,别提多香了,好吃到难以形容。吃过的人都懂!

地址: 沧浪区司前街126号

是苏州消失很久的面点,一度被称为“面条中的皇帝”。做这道面最起码要耗费半小时。推荐大家去裕兴记面馆尝一尝。

地址:平江区西北街11号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法律顾问:北京市惠诚(苏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政律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宗蟹壳黄做法窍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