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为什么很多都是海外食品?

(原标题:临期食品专区鲜有顾客问津)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见习记者 夏丹

《广州市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办法》已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大中型食品超市应当设置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将临近保质期食品分类集中陈列出售。此项规定已实施近半个月,那么,各大超市的执行情况如何呢?市民又接不接受这些临期食品呢?

今年8月,市政府正式印发《广州市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办法 》该办法自今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提出,大中型食品超市应当设置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办法》规定,未按要求设置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的,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9月29日,记者走访洛溪新城多家超市发现,除了华润万家已设置“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外,其余几家大中型超市均未设置专区。但10月1日后,记者先后走访了市内包括华润万家、家乐福、百佳、永旺、沃尔玛等大中型连锁超市,发现这些超市均已设置“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一些原来没有设立专区的超市也在10月1日后设立了专区。

在百佳超市江南大道南店,记者看到靠近收银区,有一排专柜上摆放着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并且在专柜上方的天花板上,设有一块招牌写着“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

“我们会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整理出来,摆放到这个区域。”该超市一名销售人员称。

那么,专区内哪些商品占据主导?记者发现,专区内的临期食品以零食类居多,其次是各种口味的调味品,其它类别的食品相对较少。另外,记者走访包括天河城永旺、正佳Taste、江南大道南百佳等超市发现,专区内都是进口商品为主,占比远高于其他商品。记者从多家超市的负责人处了解到,由于进口食品价格相对较高,虽然进货量不算太多,但购买的人数依旧偏少。

记者走访还发现,虽然这些超市都设立了专区,但专区的位置并不容易找。根据走访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专区都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商场超市收银台附近,二是在食品区域内。不过,为了满足消费者选购的习惯,也有超市会根据品类设立分别设立临期商品专区,比如家乐福万国广场店。

记者发现,不少超市对于临近保质期食品都做了降价打折处理。比如在百佳超市,一款产自台湾的苏打夹心饼干原价为19.8元,打折后为10.8元,同时柜台上标识着“临近保质期低至5.5折销售”。其它超市也有不同程度的促销,包括“买一送一”等方式。

记者看到,正佳Taste超市,临期食品的包装上直接贴有降价发售的标签,并标明销售价格,货架上也有商品原价的标签,其中不少商品售价低至五折。

而在永旺超市,临期商品都会贴上标签并写明销售价格,但不显示销售原价。永旺方面表示,进口食品在保质期还剩60天时,将作6折处理;国产食品在达到销售期的60%时,最低作7折处理。

此外,家乐福则选择大数据调价的方式。“我们会根据食品剩余有效期长短进行调价,并不会说什么时候打多少折,但如果调价机制没有及时做出价格调整,我们也会手工调整销售价格。”家乐福负责人称。

临期食品有“惊喜”也有“陷阱”

《办法》规定,临期商品要放入专区销售。那么,各位消费者记得要注意产品保质期,这将有可能发现“惊喜”或者避开“陷阱”。所谓“惊喜”就是有部分商品可能距离保质期还有不少时间,但商家会根据销售情况进行调整,提前把商品放入专区销售。记者从华润万家负责人处了解到,该超市对于临期商品的监控十分严格,一旦食品库存时间较长,就算尚未进入临期食品的界限,也会提前进行降价处理。

“陷阱”又是什么?就是有部分临期商品可能仅剩一两天保质期,但也会藏身专区,一旦购买后没有及时享用,就会变成过期食品。记者10月10日在海珠区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看到,一款名为“泰瑞香椒甜辣味薯片”的商品,保质期为2016年10月14日,实际上仅剩3天。

记者在几家超市走访发现,临期食品销售专区受关注度不高,很少有市民选择购买。“这些食品购买的人数相对较少,大家还是更愿意选择新鲜的食品。”华润万家超市一名销售人员称。

在沃尔玛超市(丽影广场店),清仓区设置在酒水类区域,位置并不显眼。记者现场看到,这里鲜有顾客光临,一名市民称,她并不会选择买临期商品,“因为本身包装也比较旧了,然后像饼干类还可能碎了,觉得外观和品质都可能难保证,所以不会购买。”

相对消费者的担心,超市员工对临期商品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一名大型连锁超市的负责人表示,虽然消费者更倾向购买保质期更长的商品,对于临期食品的购买欲望并不高,但超市内临期食品销售区内的食品也经常出现断货的现象。“很多都是我们自己员工来购买,因为实际上食品在保质期内食用是完全没有问题,而临期食品的价格相对优惠,所以一些食品还是挺抢手的。”

除了超市员工以外,也有家庭主妇对于临期食品表示出一定兴趣。“好像酱油这些常用的调味品,我们可以很快地用完,既然品质没有问题,又能及时用完,价格有优惠,为什么不能购买呢?相对而言,如果我们在家里做饭比较少,那么就肯定会选择保质期长的原价商品。”

据了解,食品临近保质期可以由食品经营者自行设定,也可以与食品供应商协商确定,但不得短于规定的期限:

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30天;

保质期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满之日前20天;

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期满之日前10天;

保质期为15天以上不足30天的,期满之日前5天;保质期为2天以上不足15天的,期满之日前1天;

保质期不足2天或者国家有关标准允许不标明保质期的食品,不设临近保质期。

(原标题:临期食品专区鲜有顾客问津)

本文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

}

超低折扣的临期食品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图虫创意

2.8元一瓶的巴黎水,6块钱一罐的星巴克……在刚刚过去的618,这些是转转上最畅销的零食。

其它电商平台动辄要十几二十元一瓶的饮料,由于被打上了“临期零食”的标签而变得格外便宜。在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聚集了7万多名“临食工”,他们的口号正是“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在豆瓣,搜索临期食品,你会打开一个热闹的新世界。

毫无疑问,“临期零食”正在年轻人中悄悄走红。这些看起来花钱大手大脚的年轻人们,正在用“抠门”追捧出一个数百亿规模的市场。

当你以为“抢打折鸡蛋”、“买晚市的蔬菜”是专属于老年人的幸福时刻时,实不相瞒,这届年轻人精打细算起来,比所有人都要夸张。

临期零食,如何俘获年轻人

微博上曾发起过一个关于临期食品的话题讨论,阅读量达612.4万。

对临时零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入坑”片段。

刚下班的庆庆曾在街边一家食品商店看到店员促销,商品的价格让他感到震惊:原价200多元一瓶的进口橄榄油,当时只标价40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远低于原价的大牌食品让他心动。店家说,这些都是临期促销的食品,庆庆在摊位前犹豫了一会儿,最终没有买。

回家之后,庆庆在网上查了临期零食的相关信息,才知道线上和线下都有很多类似的临期零食专卖店。这些食品大多还处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就会进入打折促销期,“日期越近越便宜”,有些原价高昂的进口零食因为运输时间长、保质期短,更是会有巨大价差。以进口的德运牛奶为例,保质期还剩3-6个月的1L装脱脂牛奶通常只要6、7元,相当于传统商超的五折。

临期零食的价格让人很难不心动。

便宜,是击中很多人开始关注临期零食的那个“决定性瞬间”。

“这样的物价是否让你回到了90年代?”

对当时有较大经济压力的杰哥来说,临期零食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杰哥从此“入坑”,闲暇时就会刷刷手机上的零食界面,下单一些自己平常爱吃的零食。动辄不到2元一瓶的可乐、1元一袋的薯片,成为杰哥待业在家时隐秘又触手可得的快乐。

消费降级?不,只是快乐加倍

买到好吃的临期食品是当代年轻人隐秘的快乐来源。

庆庆觉得,买临期零食能让他觉得很放松。与其说是为了省钱,不如说能低成本尝试更多新商品。除了买爱吃的坚果、鸭货,庆庆还会经常下单没吃过的进口零食。但庆庆坚持,有些品类她绝不会买临期的,比如面包,因为她觉得会影响口感。

对杰哥来说,不像别的消费,买临期零食不用有计划性。他通常会在闲暇时间拿起手机随便逛逛,看到感兴趣的就会下单。对他而言,逛临期零食的过程就是减压的过程,省钱解馋,双重快乐。

根据转转的销售数据显示,3元一瓶的依云矿泉水、1.8元一瓶的胃动力乳酸菌以及1.2元一盒的雀巢金牌咖啡,都是平台上卖的最好的产品。

虽然快乐是真实的,但实际生活里,一些买临期食品的年轻人有时面临着一种“快乐无法分享”的囧境。

阿颖是去年九月开始接触临期零食的。刚“入坑”的兴奋让她迫不及待地向身边好姐妹分享,有朋友因此入了坑,用原价三分之一的价格囤到了一箱临期豆奶。也有朋友向她泼过冷水:“喝快过期的东西对身体不好”,阿颖顿时觉得,开心的感觉少了一半。

但在“我爱临期零食”小组里,“临时工”们热闹地分享着自己新发现的店铺、新“剁手”的划算订单、甚至手把手地教新人入门。小组里还有个精华帖——《在吃临期的你,在哪里,正在做什么,有什么用的生活故事呢?》,不断有人在这个帖子下方回复自己的故事。这些有着共同消费观的年轻人,在这种分享里,共振成了一个有着相同快乐的连接体。

杰哥似乎没有这种纠结,他觉得男生们的世界比较简单,对食物的标准也没那么苛刻。常买卖二手商品的他,对临期零食有着相似的理解:“很简单的,食物没过期就是能吃的啊,又能省钱,还避免浪费。把每个商品都给到有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好呢?”

买得快乐,也要买得安全

临期零食到底安全吗?是初接触临期零食的人最普遍的疑问。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临期零食都是实体零售商卖不完,退回给供应商的尾货,或是大的电商平台囤积的余货。这些商品被代理商或工作室回收,出售给下一级商家,而这些商家再将这些商品销售,就形成了所谓的临期零食市场,严格意义上来说,临期零食也算作是一种闲置资源的流转。

同时,进口食品要通过国外品牌商和海关运送至国内,再由区域经销商层层经手,最终到达零售终端,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这也导致了进口食品更容易转变为临期零食。

庆庆觉得,接受并爱上临期零食,确实需要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当你真的认可买的东西是没问题的,你才能享受发现宝藏般的快乐吧。”庆庆说。

在我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临期零食的销售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商品一旦临期,商家是必须要告知消费者的。2012年,国家工商局明文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售卖临期零食都需要标注剩余保质期。

而对于不同的商品,临期的标准也不同,北京工商局曾明确临近保质期限的具体标准,分为6种情况,比如保质期为一年以上的,临期为保质期前45天,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期为前1至4天。大型超市、便利店,对于临期的界限会更加严格。大部分超市会在保质期剩余40%的时候,将食品退会供应商,正是这种漫长的食品流通过程,导致了许多临期零食的出现。

年轻人对临期零食接受意愿变高,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件各方都能受益的事情:商家减少库存,避免食物浪费,有需要的人也能够花更少的钱买到需要的东西。

在二手平台转转上搜“临期”,能发现一个巨大的闲置流转市场。

尽管如此,当下国内的临期食品市场还是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以庆庆自己的观察,对于一些商品来说,变成临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各大临期食品专卖店里,抢手货依然是那些比较“大牌”的食品,如某品牌的干果、苏打水、燕麦片……并不是每次都能买到。而库存很大的,往往是原本就销量较差的食品,如某款山药脆片,在各大临期食品店内都有极高的出镜率。

进口巧克力在临期食品里非常抢手。/图虫创意

而小的临期食品店铺缺乏资质,也不免踩雷的时刻,小张有时候会遇买来的零食包装破损,偶尔也有口味不好的时候。而因为临期食品的特殊性,大部分的店家都“不接受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在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当中,有人专门开贴子和大家分享如何“排雷”和“避坑”。比如说建议买还有3个月或者3个月以上过期的食品,这样能够尽量的保证食品的口味。

除此之外,庆庆还有一个“避坑秘籍”,那就是不要轻易的尝试自己不熟知的品牌,因为极大程度上会买到口味不好的零食。

而一些平台方,正在尝试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保障。以转转为例,目前已上线了“七天无理由退货”, 售出的所有商品在时效内均可以申请售后保障。

如今,各路资本都在鼓吹消费升级,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理性,反其道而行。这群“临食工”各取所需,既能降低生活成本,又可以减少食品浪费,何乐而不为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期食品能吃吗 知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