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肌活络修正汤治疗歪脖子效果好吗?

川乌、附子加蜂蜜与水后,先煎1——4小时,以不麻口为度,后下余药再煮半小时。汤成去渣,分3次温服。本方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主治痛痹证。

方解:方用大辛大热之川乌、附子直入少阴深处,温经散寒,开筋骨之痹;桂枝温通心阳以通脉痹;干姜温运脾阳以开肌痹;麻黄宣通肺卫以开皮痹;细辛搜剔深伏之寒,领其外达,层层宣通,又阳和烫的制方之意,即通散从皮、肉、筋、脉、骨之寒邪;从宣通气血津液角度分析,麻黄宣通气分之痹,桂枝温通血分之痹,乌附温行津液之痹,可使气血津液一齐流通。用甘草、蜂蜜,一缓筋脉拘急,一制乌附毒性,实为有制之师。

注:此方为已故火神派名家、成都戴云波教授之经验方,不仅收载于《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同时也被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谢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所收编,表明火神派名方已经受到后世医家的研究与应用,更明显表现出火神派扶阳理念之生命力。特别是大辛大热、有毒之方药,大剂量应用出现在教材之中,为火神派学习与寻求理论依据,找到了可靠的工具。当临床出现任何争议之时,不妨拿出教材来以利于保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舌质淡紫发暗,苔白腻,脉沉迟细弱;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细缓;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舌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浮紧;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细弱;

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脉沉弦滑

凡痹症患者出现以上等不同舌象、脉象时均可用“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但必须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呆板应用。

刘某,女,63岁,退休工人。1993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全身关节疼痛10年余,曾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遇劳或天气寒冷之季加剧,久治不愈,近3年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现症见:双膝关节及踝关节肿胀,肌肉渐渐萎缩,全身诸关节僵直酸痛,屈伸不利,双手关节弯曲变形,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痛不欲生,舌质淡紫发暗,苔白腻,脉沉迟细弱。证属顽痹气血虚衰,治宜温阳益气,散寒活血通络。

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以上前6味药先煎2小时后,再下余药;水煎3次,混合药液后,分4次服,6小时1次。5剂。

复诊:服上方后,全身有热感,自觉舒适,疼痛、脚肿显著好转,无不良反应,效不更方,守法守方,前后共服药200余剂,到1994年12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改服自制风湿药酒以善后调理。

按语:患者顽痹已几十年,即使辩证方药对症,恐怕一时半会也难以取效。此案大剂二乌,配合雷公藤,可谓治痹症专药大方,重剂大方复治,守法守方,调治尽年,病方才有效,可见治顽痹大证,非医患之间密切的合作,治愈此等顽疾痼疴可谓难上加难。

刘某,男,35岁。农民。1975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曾在山西某煤矿做工,因劳累过度,加之地下工作环境等因素,患上“关节炎”病,久治而无明显改善,日益加重。现症见:始由踝关节渐到全身各个关节僵直疼痛,夜间加剧,痛如刀割,下肢及双足踝肿甚,色紫黯发凉,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证属寒湿凝聚,痹阻血脉,治宜温阳散寒。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二诊(3月20日):服上方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但疼痛没有缓解,试思只要没有不良反应,草乌、川乌各加至120g后,方可能有明显好转,再服3剂。

三诊(3月24日):病人可自已骑自行车从10公里外来门诊看病。又在此方基础上加白术30g、槐花60g,再进5剂。以后肿痛逐渐减轻,草乌、川乌量及其他药量也逐渐减少,前后共服药60余剂,基本痊愈。

随访:至今仍健康,常有来往。

按语: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病久顽固,非常法常药可治,开始病重药轻,初服疗效平平,表明虽然方药对症,久病寒邪非轻易能取得效果,故二诊之后,加大二乌用量,逐渐见效,取效之后又逐渐减用二乌之药量,以保证病愈而药不至乌附中毒。

朱某,男,40岁,农民。1974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有“肩周炎”病史半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效果不显,现症见:左肩关节疼痛,不红不肿,夜间痛甚,子时以后疼痛剧烈难忍,需家人用热棒轮换锤打、按揉方觉减轻一时,畏寒怕风,觉得夜间有冷风直入左肩内,如在冰窑中,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细缓。证属寒湿痹阻左肩经脉,治宜温经散寒,除湿蠲痹。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复诊(5月15日):服药后效果良好,夜间不再疼痛,且服药后自感觉有一股热流直达病所,病处酸痛憋闷约30分钟后消失,疼痛有所减轻,病人骑自行车来诊,原方略作加减共服9剂,病愈。

按语: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用药须知一文中曾说:“阳药运行,阴邪化去。”而当阳药运行之时,患者会有一种明显的热流感,这正是郑钦安所说的“阳药运行”表现,只有出现这种感觉病情才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因为阳热一盛,阴凝则消,血脉畅通,自然会一股热流之感使气血流动。痹阻一通,气血运行,经脉凝解,则病自可愈也。

秦某,男,48岁,农民。1998年10月15日初诊。

患者在半年前因腰痛,而在外地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常服用中西药,效果时好时坏,进来天气渐凉,其痛益甚,已有3个月余,由他人背着就诊。现症见:患者腰痛,沿及左腿部至足酸痛如锥刺刀割,夜间痛甚,患处得热则舒,遇冷痛剧,可见左侧肢体肌肉萎缩,已明显比健侧细瘦,扪之患肢温度稍低,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证属阳虚寒湿,治宜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川乌头120g 附子120g 干姜60g 甘草30g 黑豆30g麻黄15g 桂枝50g 细辛12g 独活30g 羌活15g杜仲15g 川牛膝30g 木瓜30g 淫羊藿24g 葫芦巴子15g补骨脂15g 黄芪60g 白术24g 千年健15g以上前5味药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再煎2次,混合后滤出药液,每天分4次服,4个小时1次。5剂。

二诊:病人服完1剂之后,就来复诊,原因是:病人如上法把1剂中药煎好之后,没有分为4次服用,而是1次把药服完。而且病人服药后,就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已是第2天的天光大亮,腰腿已不痛了,身轻气爽,且自已单独来诊,并说这药太神奇了。并问其余药是否继服?安排他继续按原来方法服。随访:如法服完4剂后,腰痛消失,随访9年未见反复。

按语:早在古籍《尚书.说命》中就指出,服用乌附之后会出现:“药沸瞑眩,厥疾勿瘳”。这种认识说明由来已久,表明古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白术附子汤方后云:“……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也是谈到服用附子之后会有一些药效的反应,这个“冒状”就是眩晕,这个反应就是药效。陈氏多年应用乌附,所见这样的反应也不多见,特别是此例病人,不仅是冒眩,而且昏不知人,已经达到“瞑眩”的状态了,不然的话疗效不会如此迅速。经此之后,真正才体会到“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含义,为以后应用好乌附总结了第一手的资料。

㈤.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王某,男,27岁,工人。2000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1年前因用力过度而腰痛,曾做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经治而症状缓解。近阶段由于出差在外,着衣单薄,路上受凉,病痛再次发作。现症见:由其父母搀扶就诊,全身困痛,关节疼痛,尤以左下肢沿坐骨神经方向放散,酸痛难忍,呻吟不止,昼轻夜重,得热则舒,经过针灸、镇痛药等措施,只能减轻一时,苦不堪言。查舌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浮紧。证属寒湿在表,治宜解表温阳以散寒邪,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处方:

30g前4味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诸药,水开后再煎30分钟,随后再加水煎2次,混合2次滤出液,分为3次服用,4个小时1次。3剂。

复诊:回家后煎药,并未听医嘱安排,按照一般的煎药方法,煎好药后1次将药服完。10分钟后,患者突然昏不知人,口吐白沫。其后病人家属立刻到家询问是怎么回事,陈氏随即到患者家中观察病人,发现病人呕吐出部分药物,已浑身汗出如洗,问其有什么不适之处,患者只说疲乏,想睡觉。诊其脉浮紧已无,缓滑有力,无病之象。随后让病人服些热糖水,安睡即可。第2天骑自行车专程告知,其病若失,余下之药未再服用,病愈。

按语: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用药须知中说:“阳药运行,阴邪化去。”可出现从肺胃、从皮肤、困倦等相应的一系列症状,这些都是热药起效的反应。此例患者,由于误用常法煎服,使药物迅速起效反应,让陈氏始料未及,后经及时正确的判断乃为药效,所谓的“歪打正着”,从容地安排病人饮糖水并休息,由此而病愈。火神派人物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就是看看你对热药起效的反应判断与认识如何,从这例病案来看,陈氏确有火神派之特色和胆识,这与他多年跟师学徒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高某,男,40岁,市民。1992年2月17日初诊。

患者平素遇劳或是天气变化时,腰部及右下肢酸楚疼痛已年余,曾外地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因气候寒冷加之劳累过度,腰腿痛突然加重,几次欲结束生命未得逞。曾经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均未取效。现症见:患者不能转侧翻身,右下肢腰臀部至足阵发放射样疼痛,如锥刺似刀割,不红不肿,痛苦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细弱。证属风寒湿痹,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佐以祛风除湿。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处方:

以上前4味药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再煎2次;小时1次;二诊(2月21日):服上方药后,腰腿疼痛明显减轻;射疼痛减少;15g,余药同上,3剂,服法同上;三诊(2月25日):疼痛各症进一步地好转,已能够;人喜出望外;按语:患者为风寒湿痹,陈氏善用温热药为一炉火,姜;加重用川乌,并合祛风除湿之品,可谓一派火热之剂,;见风寒湿杂合为痹之难以祛除,非火神派之特色以上前4味药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再煎2次,混合后滤出药液,每天分3次服,4个小时1次。3剂。

二诊(2月21日):服上方药后,腰腿疼痛明显减轻,亦能自动翻身活动,右下肢阵发性放射疼痛减少。病重药轻,上方加温肾壮阳药:鹿角霜15g、葫芦巴15g、补骨脂15g、杜仲15g,余药同上,3剂,服法同上。

三诊(2月25日):疼痛各症进一步地好转,已能够坐起吃饭,大小便能下床自已解决,病人喜出望外。以后在上方基础上略有增减,共服30剂,病愈。

按语:患者为风寒湿痹,陈氏善用温热药为一炉火,姜桂附三把火一齐上阵,仍显病重力单,加重用川乌,并合祛风除湿之品,可谓一派火热之剂,病人连服30剂,病才得以治愈,足见风寒湿杂合为痹之难以祛除,非火神派之特色用药,如此之证在短时间是很难治愈的。

申某,男,54岁,农民。1989年2月25日初诊。

患者在半年前曾确诊为:“膝关节积液”,开始服用中西药无显效,后又住院治疗半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病人实在受不了疼痛之苦,用杜冷丁只能缓解一时,最后院方准备作截肢手术,无奈之下,求诊于陈氏。现症见:患者左膝关节肿大如杵,色明亮皮薄,不红不肿,疼痛如刀割,夜间更甚,不能屈伸,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脉沉弦滑。证属寒湿痰瘀,闭阻左膝关节。治愈温经散寒,化痰活血通经。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以上前6味药先煎4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水煎服,3/a,6小时服一次。1剂。

二诊(6月26日):病人按要求服药2次之后,其疼痛就有好转,左膝关节处有麻热感,这样感觉持续了1个多小时后,病人安静入睡约2个小时,4次药液服完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剂。

三诊(6月30日):如上法服完后疼痛消除大半,肿胀也明显消退,办了出院手续,回家继续中药调治。先后共服上药15剂,其症消失,可下田劳动。随访:1年后随访,患者健康如常人。

按语:膝关节肿胀伴积液,中医称为鹤膝风,其病甚为难治。患者疼痛剧烈,考虑要截肢手术,可见病情之严重性。陈氏依据病情,大剂乌附为帅,重剂量为向导之师,重在温通,因“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积聚之所”;佐以祛湿活血、通经宣散,使寒湿之邪从多路而祛。如此重症,非火神派之特色,岂能在短短半月之内治愈。

桂枝60g 芍药45g 甘草30g 麻黄30g 生姜75g白术75g 知母60g 防风60g 炮附子60——120g附子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药,水煎成,温服,日一剂。本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历节证。

方用桂枝、麻黄祛风通阳;附子大辛大热散寒止痛;白术、防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知母、芍药清热滋阴;生姜、大枣和胃调中;全方共达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兼以养阴清热之功。

注: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风湿历节的名方,特别是重用附子、桂枝、生姜之用量,临床疗效显著。除此之外,笔者也曾试用于多种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治关节炎则用药剂量较重,而治肾病的时候则用药剂量偏小。

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舌淡紫胖润,脉弦。火神派应用举例:

冯某,女,30岁,农民。2006年10月22日就诊。

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余,经过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每到冬天加剧,曾服镇痛西药而胃病诱发不敢再服。现症见:关节冷痛,夜晚加剧,畏寒肢凉,咽干不渴,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证属肾阳亏损,寒邪内侵,阻滞经络。治宜疏风散寒,温肾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水煎服,日一剂。6剂。

复诊:服药6剂后,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处有热乎乎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原方有效,再进6剂,二诊之后病痛若失,病人要求巩固治疗,又服6剂,隔1——3天服用,以增加疗效的持久性。

按语: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的范围。痹者,闭阻不通之意,《素问.举痛论》中认为痛症,十四种情况中十三种都是由寒邪凝滞造成的。因此,张仲景创用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关节炎,其中关键在于温通之品的应用,重用桂枝、制附片、干姜,目的在于温肾壮阳补水,“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郑钦安语),闭阻之经络得以开启,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谷某,男,59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3年,现症见:手指关节肿胀,全身大小关节均疼痛不堪,呈串痛,夜间尤甚,秋冬加重,每日须服止痛药西乐葆(塞来昔布),乏力,易于出汗,经常低热,体温//blog/

}

川乌、附子加蜂蜜与水后,先煎1——4小时,以不麻口为度,后下余药再煮半小时。汤成去渣,分3次温服。

本方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主治痛痹证。

方用大辛大热之川乌、附子直入少阴深处,温经散寒,开筋骨之痹;

桂枝温通心阳以通脉痹;

干姜温运脾阳以开肌痹;

麻黄宣通肺卫以开皮痹;

细辛搜剔深伏之寒,领其外达,层层宣通,又阳和烫的制方之意,即通散从皮、肉、筋、脉、骨之寒邪;

从宣通气血津液角度分析,麻黄宣通气分之痹,桂枝温通血分之痹,乌附温行津液之痹,可使气血津液一齐流通。

用甘草、蜂蜜,一缓筋脉拘急,一制乌附毒性,实为有制之师。

注:此方为已故火神派名家、成都戴云波教授之经验方,不仅收载于《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同时也被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谢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所收编,表明火神派名方已经受到后世医家的研究与应用,更明显表现出火神派扶阳理念之生命活力。特别是大辛大热、有毒之方药,大剂量应用出现在教材之中,为火神派学习与寻求理论依据,找到了可靠的工具。当临床出现任何争议之时,不妨拿出教材来以利于保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舌质淡紫发暗,苔白腻,脉沉迟细弱;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细缓;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舌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浮紧;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细弱;

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脉沉弦滑

凡痹症患者出现以上等不同舌象、脉象时均可用“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但必须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呆板应用。

刘某,女,63岁,退休工人。1993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全身关节疼痛10年余,曾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遇劳或天气寒冷之季加剧,久治不愈,近3年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现症见:双膝关节及踝关节肿胀,肌肉渐渐萎缩,全身诸关节僵直酸痛,屈伸不利,双手关节弯曲变形,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痛不欲生,舌质淡紫发暗,苔白腻,脉沉迟细弱。证属顽痹气血虚衰,治宜温阳益气,散寒活血通络。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仙灵脾15g白芥子15g露蜂房15g全虫10g蜈蚣3条

以上前6味药先煎2小时后,再下余药;水煎3次,混合药液后,分4次服,6小时1次。5剂。

复诊:服上方后,全身有热感,自觉舒适,疼痛、脚肿显著好转,无不良反应,效不更方,守法守方,前后共服药200余剂,到1994年12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改服自制风湿药酒以善后调理。

按语:患者顽痹已几十年,即使辩证方药对症,恐怕一时半会也难以取效。此案大剂二乌,配合雷公藤,可谓治痹症专药大方,重剂大方复治,守法守方,调治尽年,病方才有效,可见治顽痹大证,非医患之间密切的合作,治愈此等顽疾痼疴可谓难上加难。

刘某,男,35岁。农民。1975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曾在山西某煤矿做工,因劳累过度,加之地下工作环境等因素,患上“关节炎”病,久治而无明显改善,日益加重。现症见:始由踝关节渐到全身各个关节僵直疼痛,夜间加剧,痛如刀割,下肢及双足踝肿甚,色紫黯发凉,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证属寒湿凝聚,痹阻血脉,治宜温阳散寒。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以上前5味先煎4小时,再下余药再煎。3剂。

二诊(3月20日):服上方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但疼痛没有缓解,试思只要没有不良反应,草乌、川乌各加至120g后,方可能有明显好转,再服3剂。

三诊(3月24日):病人可自已骑自行车从10公里外来门诊看病。又在此方基础上加白术30g、槐花60g,再进5剂。以后肿痛逐渐减轻,草乌、川乌量及其他药量也逐渐减少,前后共服药60余剂,基本痊愈。

随访:至今仍健康,常有来往。

按语: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病久顽固,非常法常药可治,开始病重药轻,初服疗效平平,表明虽然方药对症,久病寒邪非轻易能取得效果,故二诊之后,加大二乌用量,逐渐见效,取效之后又逐渐减用二乌之药量,以保证病愈而药不至乌附中毒。

朱某,男,40岁,农民。1974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有“肩周炎”病史半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效果不显,现症见:左肩关节疼痛,不红不肿,夜间痛甚,子时以后疼痛剧烈难忍,需家人用热棒轮换锤打、按揉方觉减轻一时,畏寒怕风,觉得夜间有冷风直入左肩内,如在冰窑中,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细缓。证属寒湿痹阻左肩经脉,治宜温经散寒,除湿蠲痹。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以上前6味药先煎4个小时后,再下余药再煎。日一剂。3剂。

复诊(5月15日):服药后效果良好,夜间不再疼痛,且服药后自感觉有一股热流直达病所,病处酸痛憋闷约30分钟后消失,疼痛有所减轻,病人骑自行车来诊,原方略作加减共服9剂,病愈。

按语: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用药须知一文中曾说:“阳药运行,阴邪化去。”而当阳药运行之时,患者会有一种明显的热流感,这正是郑钦安所说的“阳药运行”表现,只有出现这种感觉病情才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因为阳热一盛,阴凝则消,血脉畅通,自然会一股热流之感使气血流动。痹阻一通,气血运行,经脉凝解,则病自可愈也。

秦某,男,48岁,农民。1998年10月15日初诊。

患者在半年前因腰痛,而在外地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常服用中西药,效果时好时坏,进来天气渐凉,其痛益甚,已有3个月余,由他人背着就诊。现症见:患者腰痛,沿及左腿部至足酸痛如锥刺刀割,夜间痛甚,患处得热则舒,遇冷痛剧,可见左侧肢体肌肉萎缩,已明显比健侧细瘦,扪之患肢温度稍低,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证属阳虚寒湿,治宜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以上前5味药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再煎2次,混合后滤出药液,每天分4次服,4个小时1次。5剂。

二诊:病人服完1剂之后,就来复诊,原因是:病人如上法把1剂中药煎好之后,没有分为4次服用,而是1次把药服完。而且病人服药后,就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已是第2天的天光大亮,腰腿已不痛了,身轻气爽,且自已单独来诊,并说这药太神奇了。并问其余药是否继服?安排他继续按原来方法服。

随访:如法服完4剂后,腰痛消失,随访9年未见反复。

按语:早在古籍《尚书.说命》中就指出,服用乌附之后会出现:“药沸瞑眩,厥疾勿瘳”。这种认识说明由来已久,表明古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白术附子汤方后云:“……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也是谈到服用附子之后会有一些药效的反应,这个“冒状”就是眩晕,这个反应就是药效。陈氏多年应用乌附,所见这样的反应也不多见,特别是此例病人,不仅是冒眩,而且昏不知人,已经达到“瞑眩”的状态了,不然的话疗效不会如此迅速。经此之后,真正才体会到“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含义,为以后应用好乌附总结了第一手的资料。

㈤.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王某,男,27岁,工人。2000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1年前因用力过度而腰痛,曾做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经治而症状缓解。近阶段由于出差在外,着衣单薄,路上受凉,病痛再次发作。现症见:由其父母搀扶就诊,全身困痛,关节疼痛,尤以左下肢沿坐骨神经方向放散,酸痛难忍,呻吟不止,昼轻夜重,得热则舒,经过针灸、镇痛药等措施,只能减轻一时,苦不堪言。查舌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浮紧。证属寒湿在表,治宜解表温阳以散寒邪,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前4味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诸药,水开后再煎30分钟,随后再加水煎2次,混合2次滤出液,分为3次服用,4个小时1次。3剂。

复诊:回家后煎药,并未听医嘱安排,按照一般的煎药方法,煎好药后1次将药服完。10分钟后,患者突然昏不知人,口吐白沫。其后病人家属立刻到家询问是怎么回事,陈氏随即到患者家中观察病人,发现病人呕吐出部分药物,已浑身汗出如洗,问其有什么不适之处,患者只说疲乏,想睡觉。诊其脉浮紧已无,缓滑有力,无病之象。随后让病人服些热糖水,安睡即可。第2天骑自行车专程告知,其病若失,余下之药未再服用,病愈。

按语: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用药须知中说:“阳药运行,阴邪化去。”可出现从肺胃、从皮肤、困倦等相应的一系列症状,这些都是热药起效的反应。此例患者,由于误用常法煎服,使药物迅速起效反应,让陈氏始料未及,后经及时正确的判断乃为药效,所谓的“歪打正着”,从容地安排病人饮糖水并休息,由此而病愈。火神派人物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就是看看你对热药起效的反应判断与认识如何,从这例病案来看,陈氏确有火神派之特色和胆识,这与他多年跟师学徒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高某,男,40岁,市民。1992年2月17日初诊。

患者平素遇劳或是天气变化时,腰部及右下肢酸楚疼痛已年余,曾外地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因气候寒冷加之劳累过度,腰腿痛突然加重,几次欲结束生命未得逞。曾经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均未取效。现症见:患者不能转侧翻身,右下肢腰臀部至足阵发放射样疼痛,如锥刺似刀割,不红不肿,痛苦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细弱。证属风寒湿痹,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佐以祛风除湿。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以上前4味药先煎2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再煎2次,混合后滤出药液,每天分3次服,4个小时1次。3剂。

二诊(2月21日):服上方药后,腰腿疼痛明显减轻,亦能自动翻身活动,右下肢阵发性放射疼痛减少。病重药轻,上方加温肾壮阳药:鹿角霜15g、葫芦巴15g、补骨脂15g、杜仲15g,余药同上,3剂,服法同上。

三诊(2月25日):疼痛各症进一步地好转,已能够坐起吃饭,大小便能下床自已解决,病人喜出望外。以后在上方基础上略有增减,共服30剂,病愈。

按语:患者为风寒湿痹,陈氏善用温热药为一炉火,姜桂附三把火一齐上阵,仍显病重力单,加重用川乌,并合祛风除湿之品,可谓一派火热之剂,病人连服30剂,病才得以治愈,足见风寒湿杂合为痹之难以祛除,非火神派之特色用药,如此之证在短时间是很难治愈的。

申某,男,54岁,农民。1989年2月25日初诊。

患者在半年前曾确诊为:“膝关节积液”,开始服用中西药无显效,后又住院治疗半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病人实在受不了疼痛之苦,用杜冷丁只能缓解一时,最后院方准备作截肢手术,无奈之下,求诊于陈氏。现症见:患者左膝关节肿大如杵,色明亮皮薄,不红不肿,疼痛如刀割,夜间更甚,不能屈伸,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脉沉弦滑。证属寒湿痰瘀,闭阻左膝关节。治愈温经散寒,化痰活血通经。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以上前6味药先煎4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水煎服,3/a,6小时服一次。1剂。

二诊(6月26日):病人按要求服药2次之后,其疼痛就有好转,左膝关节处有麻热感,这样感觉持续了1个多小时后,病人安静入睡约2个小时,4次药液服完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剂。

三诊(6月30日):如上法服完后疼痛消除大半,肿胀也明显消退,办了出院手续,回家继续中药调治。先后共服上药15剂,其症消失,可下田劳动。

随访:1年后随访,患者健康如常人。

按语:膝关节肿胀伴积液,中医称为鹤膝风,其病甚为难治。患者疼痛剧烈,考虑要截肢手术,可见病情之严重性。陈氏依据病情,大剂乌附为帅,重剂量为向导之师,重在温通,因“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积聚之所”;佐以祛湿活血、通经宣散,使寒湿之邪从多路而祛。如此重症,非火神派之特色,岂能在短短半月之内治愈。

附子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药,水煎成,温服,日一剂。

本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历节证。

方用桂枝、麻黄祛风通阳;

附子大辛大热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全方共达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兼以养阴清热之功。

注: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风湿历节的名方,特别是重用附子、桂枝、生姜之用量,临床疗效显著。除此之外,笔者也曾试用于多种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治关节炎则用药剂量较重,而治肾病的时候则用药剂量偏小。

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

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

冯某,女,30岁,农民。2006年10月22日就诊。

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余,经过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每到冬天加剧,曾服镇痛西药而胃病诱发不敢再服。现症见:关节冷痛,夜晚加剧,畏寒肢凉,咽干不渴,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证属肾阳亏损,寒邪内侵,阻滞经络。治宜疏风散寒,温肾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狗脊10g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

水煎服,日一剂。6剂。

复诊:服药6剂后,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处有热乎乎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原方有效,再进6剂,二诊之后病痛若失,病人要求巩固治疗,又服6剂,隔1——3天服用,以增加疗效的持久性。

按语: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的范围。痹者,闭阻不通之意,《素问.举痛论》中认为痛症,十四种情况中十三种都是由寒邪凝滞造成的。因此,张仲景创用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关节炎,其中关键在于温通之品的应用,重用桂枝、制附片、干姜,目的在于温肾壮阳补水,“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郑钦安语),闭阻之经络得以开启,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谷某,男,59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3年,现症见:手指关节肿胀,全身大小关节均疼痛不堪,呈串痛,夜间尤甚,秋冬加重,每日须服止痛药西乐葆(塞来昔布),乏力,易于出汗,经常低热,体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椎正骨后脖子变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