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说的焦虑症犯了报警有用吗?

傍晚,小鱼儿无精打采地回来了,没有往日的开心与兴奋。

他低声对我说:“妈妈,今晚我不想吃饭。”

我摸了摸他的头:“宝贝,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副眼镜嘛,妈妈已经跟老师说了,多少钱都要赔给人家。”

小鱼儿一听,眼睛瞬间就亮了:“咦,你都知道了呀。”

放学前,小鱼儿的老师就给我打来电话,说课间几个孩子在走廊打闹,小鱼儿和志明同学把另一个同学的眼镜给弄坏了。

小鱼儿又耷拉下脑袋:“那副眼睛一千多元钱,很贵啊。”

我笑了:“没关系,那也得给人家。每做错一件事,都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以后和别人一起玩,一定要注意分寸。”

坐在餐桌前,他又对我说:“妈妈,谢谢你,放学时,看到志明妈妈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骂志明,志明都被骂哭了,我以为你也会骂我的,谢谢妈妈。”

每一次的犯错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儿童心理发展上,他们对于行为好坏对错的评定,往往是从权威人物而来。对他们而言,我们是第一权威。

当他们犯错走偏的时候,我们的批评是一种简单又常见的教育方式,能帮他们明确行为的界限,认识行为的是非曲直,不至于一错再错。

可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批评并没有达到我们的目的,反而会成为他们心里的阴影,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1、让孩子误解我们的爱

《爸爸去哪儿1》中,郭涛的儿子石头虽然才六岁,可是沉稳善良有担当,深受大家喜爱。

但孩子总有犯错的时候。

有一天中午,他吃面条时把汤洒到衣服上,晚上又把水洒到被子上,郭涛对他一通训斥,甚至把石头推出门外:“你要是不想参加节目,现在就可以走了!”石头满脸通红,一声不吭。

在后来的“真心话”环节中,节目组问他,他说:爸爸凶的时候就是不爱我。

过于严厉的批评,会让孩子心里产生恐慌:妈妈(爸爸)不爱我了。

2、容易患上期待性焦虑

几天前,我坐动车去外地,对面是一对母子。

妈妈上车后就去卫生间了,孩子坐下就开始吃零食,过会儿拿起易拉罐,打开拉环,“砰”地一声,可乐四处喷溅,我赶紧躲开,可衣服还是被溅到了一些,衬衫上星星点点布着淡褐色的痕迹。

孩子妈妈刚好在过道那边看到这一幕,“哎呀”地一声尖叫。

孩子回头一看,脸一下子煞白,眼睛紧紧地闭上,双眉紧皱,浑身不由自主地轻微颤抖着。

他听到妈妈的声音,不但没有找到依靠,反而更加紧张害怕。

为什么妈妈什么都没有做,孩子却如此害怕?

心理学上有种期待性焦虑:个体对即将发生的事,自我感觉会有最坏的结局,但不会积极面对,反而消极等待。

期待性焦虑症的人,容易忧虑、紧张和恐惧,形成自卑多疑、胆小怕事、适应力差的性格。

孩子一旦有错,就遭到严厉的、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的批评,心理上容易形成期待性焦虑症。

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成功,即使成功,心理状态也不健康。

果然,妈妈过来后,连说带骂,越说越生气,甚至把孩子很久前的错事也翻出来说,到最后甚至动手打了几下。

3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容易让孩子叛逆

《2017变形计》,网瘾少年郑子豪面对父亲的批评时一言不发,顶多“嗯嗯啊啊”应几声。

节目组问他为什么不回答。

我觉得他有病。我假装听进去,实际一点都没有听。

从小到大,我做什么他都不相信我。一旦有什么事,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骂我一顿。我懒得跟他解释,他说的话我也不想听。

孩子会复制很多父母的问题,你是如何对我,我也会如何对你。

先询问清楚再进行批评教育,这是解决孩子犯错问题的基本原则。

我们常常以为批评教育要随时随地进行,一旦发现孩子犯错,马上就得批评教育,要不然时过境迁就无效了。

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曾如此说:“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沉重的打击,从而失去信心,不想去维护自己的名誉。”

有个朋友说:五年级时,我和同学开玩笑,不小心把他推倒在地,他的膝盖磕出血来。老师通知了我妈,我妈一来,站在班级门口对我破口大骂,我站在那里感觉四面八方都是对我的嘲笑与讽刺,从那天起我感觉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

从儿童心理发展而言,12岁前的孩子是消除自卑感的关键期。

我们是孩子的权威,当众批评他们,将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信任自己,于是心里那与生俱来的自卑不但无法消除,反而扩大,从而一生都将笼罩在自卑的阴影里。

2、不因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批评

《2017变形计》中,叛逆少年刘一鸣半夜喝得醉醺醺回来,面对着责备他的父母说:我在外面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你们都没有问过,因为我没有达到你们心里的期待。

他哭了:你们觉得成绩不好,就是不行,就是坏孩子……只要有什么事,都是我的责任。小时候,你们打我骂我,总是想把我变成你们想要的人,你们考虑过我的心理感受了吗?

父母问:我们给你吃、给你穿、给你用了啊。

刘一鸣说:那你们给我爱了吗?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吗?

我们往往期待着孩子会变成我们想要的模样。

可是孩子并不希望如此。

他们生来就是自由且独立的。我们的期待并不能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果过于强求,他们终会失去自我,或者叛逆。

接纳他们的一切,我们会发现,上帝赐给我们一个多么美好可爱的孩子。

中午在小区门口,碰到邻居芳和她的孩子莉莉,芳让莉莉喊我阿姨,孩子没有开口。

芳就开始教育孩子要讲礼貌,可越说越生气,后来使劲掐了孩子一把。

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错,一旦发火,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们的负面情绪,失去了批评的意义。

生气的时候,忍一忍,不要带着负面情绪去批评教育孩子,这样教育才会生效。

我们常常批评孩子:你错了、以后不许再这样做……

可我们并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错了,错了的后果是什么。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是因为不知道哪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从儿童心理发展而言,孩子对于行为好坏,往往只是根据后果才能判断是非对错。

让孩子学习承担犯错的责任,这将在他们心里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将大大减少再次犯错的机率。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孩子做错事时,他心里有负罪感,但当父母责备他时,他心里的负罪感就会减轻甚至消失,因为他觉得已经受到惩罚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适当的沉默,孩子反而紧张,会进一步反省自己的错误。

正如文章开头的小鱼儿说的话一样。

我们应当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能改正过来,都是好孩子……”

再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既是安慰也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

这个拥抱,它会让孩子充满自信,不会因为这次批评而意志消沉。

6、不要在下面这几个时间点要批评孩子。

早晨心情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一天的状态。

不要在早晨批评孩子,让他们一天都能有个好心情。

吃饭时教育孩子,孩子的食欲会大受影响,严重的对吃饭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晚上睡觉前批评孩子,会让他们情绪波动大,精神处于兴奋状态,就难以入眠,甚至失眠,这对孩子的发育非常不利。

我们尚且不完美,何况孩子?

给孩子长大的时间,允许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地完善自己。

我们永远都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既优秀又可爱的孩子,时光终会把他们雕琢成一颗参天大树。

}

焦虑症患者在人多的场所或情境下相应的会增加交际的压力,所以这个时候会随着压力的增大引发焦虑症状加重,并且很多焦虑症患者本身还伴有社交焦虑,所以会在人多的时候犯病。焦虑症是一种神经症,通常引发焦虑症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先天因素以及与后天成长经历、环境因素都有关系,得了焦虑症应该系统的治疗,并且日常要防止受刺激。

针对人多状态下的处理:

焦虑症患者很多时候难免的处于一些人多的情境状态下,这个时候如果引发焦虑加重的话,需要进行一些自我调整来改善,常用的调整方法是可以进行一下深呼吸放松,通常建议采取腹式呼吸的方式,把手放在腹部,然后感受腹部随着吸气慢慢隆起的感觉。因为腹式呼吸能够保证呼吸的深度,可以更好的放松身心,通常能够做到在人多的时候,当下就放松下来。

深呼吸放松训练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对于部分患者可能效果并不好,因为需要多练习才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患者不适合采取深呼吸放松训练的话,通常建议可以通过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说看看远方或者是观察身边的一个小物件,细心的跟这个小物件完成一次相遇,或者是和身边熟悉的人交谈一下,都可以帮助在人多的场所,放松下来。

友情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提及药品相关信息,均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

题/晚年的朱元璋,其实是患了重度焦虑症,这是导致他死亡的根本原因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症表现能治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