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书报亭是合法的吗?

核心提示:随着6月份全市启动“文明创建再出发 城市管理补短板”专项行动,合肥城管部门围绕“万众文明出行”“万商文明经营”“万家美化家园”三大主题活动,全面开展集中整治行动,行动将持续到12月底,并将持续推进。

        环卫作业车辆礼让斑马线、规范和清理乱停放车辆、全面取缔公共场所流动摊点、对道路和街巷深度保洁……随着6月份全市启动“文明创建再出发城市管理补短板”专项行动,合肥城管部门围绕“万众文明出行”“万商文明经营”“万家美化家园”三大主题活动,全面开展集中整治行动,行动将持续到12月底,并将持续推进。

  主题活动:万众文明出行

  环卫作业等行业车辆礼让斑马线

  在“万众文明出行”主题活动中,合肥市城管局开展了“不礼让斑马线整治”、“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和“不文明遛犬整治”三大行动。

  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不断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车辆管理,对执法车及机扫车、洒水车、吸粪车等环卫作业车辆、渣土车等行业车辆加大监管力度。对渣土运输车辆加大监管,在行业内广泛开展“礼让斑马线”行动,形成行业车辆做表率的氛围。

  针对车辆乱停放现象,城管部门加大力度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等区域人行道的非机动车辆乱停放进行规范和清理,做到停放有序。

  同时,对于不文明遛犬,犬粪不清理的现象,要求责任区域内的环卫工人及时进行清理,对没有及时清理的犬粪纳入数字化城管网格化管理信息采集范围。

  主题活动:万商文明经营

  全面取缔公共场所流动摊点

  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不仅影响市民正常出行,也严重影响城市市容秩序。在“万商文明经营”主题活动中,合肥城管部门将开展集贸市场经营环境和摊点经营秩序整治。

  其中,在摊点经营秩序整治中,将全面取缔主次干道、校园周边等公共场所的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倚门设摊;依法整治和取缔擅自设置、超时间、超范围经营以及市民反映强烈的摊群点、书报亭、早餐车,对规范摊群点加大清扫保洁力度等。

  主题活动:万家美化家园

  以一流标准落实道路、街巷深度保洁

  市容卫生是城市的一张“颜面”,在“万家美化家园”主题活动中,合肥城管部门开展道路街巷环境整治。全面推进环卫规范作业,以一流标准落实道路、街巷深度保洁,对垃圾分类试点区域做到分类收集,及时更换破损垃圾桶、果皮箱,保障环卫设施完好无损。

  在居民小区中开展环境整治,包括清理乱堆放、清理“牛皮癣”、查处毁绿种菜和违法搭建等;在近郊乡镇环境整治中,城管部门全面整治车辆乱停放、摊点占道营业、垃圾桶脏破不分类、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

  对于城市立面景观提升,城管部门持续推进治理主要道路和重点地区沿街建筑外立面老旧污损、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混乱低端、建筑物附属设施杂乱无章等问题,以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实施为抓手,提升城市立面品质和视觉效果。

  □胡少殊记者蒋瑜香

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请选择您的行业领域和职业,方便后续为你提供更加优质的模版内容~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逍遥津公园环境,我们对此需要做以下调查,请大家留下自己宝贵的意见,谢谢配合!

2.您的年龄是:(单选)*

5.您一般什么时候到公园玩:(单选)*

6.您去公园的主要目的是:(单选)*

9.您对逍遥津公园的印象最深刻是:(多选,最多选3项)*

10.您在公园最常做的事情:(多选)*

11.就公园内的环境而言,您希望哪些方面有吸引力:(多选)*

12.您认为公园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多选,最多选5项)*

13.就公园内的基础设施而言,您觉得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多选,最多选5项)*

14.就公园的管理而言,您希望哪些方面有所增加或改进:(多选)*

15.您认为公园内应增加哪些功能:(多选,最多选3项)*

16.您认为公园内现有的铺装广场是否能满足活动需求:(单选)*

17.您认为公园内现有的游乐设施是否有必要保留:(单选)*

18.您认为公园内现有的绿化环境怎么样:(单选)*

19.结合您去过的优秀公园,您期望逍遥津公园规划更新后,会有哪些变化:(多选,最多选5项)*

20.考虑逍遥津公园的特殊性,您对公园的规划建议是:(单选)*

关于合肥市逍遥津公园规划修编的调查问卷

}

数字,看着总有些冰冷,可佐以市井烟火,辅以民间小传,就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从一数到十,唇齿开合不过几秒,却不知,在每个数字背后,总有那么几段烟云往事。合肥有民谣:“一人巷,难过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孝……九狮桥,正对三国古庙。十字街,十分热闹。”寥寥数十字,却把合肥的前生今世都唱在了嘴边。

一人巷 一条窄巷别有风华

在雨天,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一人巷的巷口。青砖瓦房,斑驳陆离,淅沥小雨滴落在石板上,灰色的石砖被过往脚印打磨得锃亮。走在三河古镇的一人巷里,两边是高高的墙头,仿佛与世隔绝;指间拂过墙砖,青苔从砖缝间冒出,好似在和时光擦肩。若是有人先前一步,在前方摇曳着身姿,一刹那,还以为走进的是戴望舒的“雨巷”,悠长而寂寥。

位于巢湖之滨的三河古镇里,26条巷子错综布局,其中一人巷最为出名。一人巷位于三河古镇南街中段的老大楼茶馆对面,巷子十分狭窄,全长四五十米,宽窄仅能容下一个人通过,故因此得名。当然,一人巷引人驻足,更多还是因为巷子尽头,曾住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一人巷,一线天,一条窄巷也曾和世界的高光邂逅。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杨振宁儿时常随着母亲在三河小住。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敌机轰炸,杨振宁随学校转移到三河张家祠堂,当时他就租住在一人巷尽头的民房里。在乱世之中,庐州的一隅张开怀抱,为求知的学子们提供着庇护。

如今,小巷尽头的民房上悬挂着“杨振宁客居”的牌匾,踏进民房,院子里凹凸不平的青砖、斑驳掉皮的窗棂、卧室里简陋的家具……都静静地待着那里,沉静却充满着岁月的力量。

踏出杨振宁故居,重返一人巷中,砖石泛着灰白的光泽。踏着岁月,远处仿佛正走来一位清秀少年,怀抱书本,携一股清风,款款而来。这里不是雨巷,也没有丁香姑娘,不曾出现在文人大家的笔下,却自有天地,内敛风华。

二里街 千年古井再续城市记忆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里”是最大的长度单位,就像“一里井”的名字是因为有口井距离老合肥城门一里路,“二里街”则是因为有条街距离合肥县衙有二华里,故命名该街为“二里街”。

据说二里街曾是合肥较早出现的商业街,街上分布着各类小摊和酒馆茶肆,合肥及周边人在这里交易着土产品。后因兴建公路和建筑,曾经的二里街被缩短为如今的“二里街支巷”,仅有一百多米。短短小巷,两边是上了年岁的居民楼,巷口两根电线杆似是守门人,和路边的树木一起守护着小巷,为巷子里的路人撒下一片阴凉。

如今的二里街位于蜀山区,还有公交站牌和社区沿用它的名字。在二里街社区居民楼下,还藏有一口千年水井,名叫“胡大井”,相传与包河公园“廉泉”同期,至今仍水流不息。

一口井的背后还流传着“感恩”的故事,据传在宋真宗年间,一位胡姓的三品大员返乡,途经此地,发现这里没有水井,附近的居民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便留下银两,让人在这里打口井。当地人为了感恩,便将井命名为“胡大井”。

在经过了数千年的风霜雨雪,这口老井依旧停留在二里街处,俯身贴耳去听,井里传来空旷的“呜呜”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2017年,三里庵街道二里街社区成立了“古井护卫队”,开始保护古井,对它进行重新修缮。这口古井还被列为蜀山区历史文化研究会重点保护项目,作为城市记忆,继续陪伴在合肥人的身边。

二里街的胡大井历经千年仍水流不息。(资料图)

三孝口 一座天桥的20年深情

说起合肥的繁华,“三孝口”绝对是绕不开的地方。三孝口位于大西门内、长江中路与金寨路交口周边地域,是庐阳区的中心。商业楼宇林立,CBD中央广场、女人街、城隍庙等汇聚于此,交通路线畅通,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使它始终热闹。

相传明朝时,住在此地的张梅、张柷、张松三兄弟的母亲重病而亡,兄弟三人守灵时,屋外突然起火,因来不及移动棺材,三兄弟誓与俱焚,留下守灵,最终三人皆死,棺木仍然完好,“三孝口”的名字就此得来。为了把合肥人的这种“孝道”流传下来,合肥还自创了古装庐剧《三孝口》,这也是近年来,首部以合肥本地老地名为题材而创作的合肥民间庐剧。

许多正值风华的合肥人,都有许多与三孝口有关的难忘回忆:新华书店、光明影都、红旗饭店,还有那趁着夜晚乘凉的三孝口人行天桥……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座环状的人行天桥在三孝口竣工,这是合肥最早投入使用的人行天桥之一。起初,合肥人对悬在半空的人行桥并不熟悉,走上三孝口人行天桥,总要“轻手轻脚”,生怕一个脚步踏得过重,桥便断成两截。当然也有淘气的孩子,每每走上去就要跺两下脚,试一试天桥的牢固。在空调并不那么普及的年代里,一到夜晚,天桥上便会出现草席,合肥人携老小在桥上纳凉,在蒲扇的轻摇间,欢声笑语便散开来。

20年来,三孝口人行天桥勤勤恳恳地为三孝口片区缓解着交通压力,承载着合肥人的脚步,注视着合肥的成长。终于在2014年,三孝口人行天桥为了合肥的地铁建设而退出历史舞台,在冬季被拆除,和相伴了20年的合肥再见。在拆除前夕,许多合肥人纷纷冒雨赶来和它合影留念。

所有的陪伴、坚守和默默付出,终成合肥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记忆里的一个画面。合肥人就是这样朴实而重情,一座桥也要送别,一座桥也要记在心头、记上许久,在下一次路过时,指着半空,对孩子说道:“这里曾有座天桥呢。”

2013年4月,拆除天桥前的三孝口人行天桥。

四牌楼 历久弥新的多元地标

其实说起“四”,合肥可写的就有很多了。无论是合肥古城旧址“四里河”,还是杨振宁的出生地“四古巷”,又或是合肥盛产竹器的“四弯巷”……这些弯弯绕绕的街巷里,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可“四牌楼”对于合肥而言,不仅仅是历史、是故事、更是发展进程中的时代地标。

四牌楼位于合肥“市中心的中心”,是合肥市最繁华地段和原政府机关集中地,也是合肥地标的汇聚地:市府广场、百货大楼、鼓楼商厦、解放电影院、邮政大楼和新华书店等都是合肥人最为熟悉的地方。

四牌楼,历史悠久,是合肥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记忆,说起“文化合肥”,四牌楼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合肥素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战火迭起,而在这样的烽火之地,合肥人却建起了奎星楼,楼中供奉着“文曲星”的神像,希冀合肥文脉延续、文风昌盛,这便是四牌楼建起的初衷。

上世纪90年代,四牌楼遭受大火,在合肥人的慷慨解囊下得以重建,并在二楼设置了马、王二公祠,以纪念保卫合肥免遭炮火侵袭的马祥斌和王金韬将军。抗战时期,四牌楼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在此之前,它一度是合肥最高的建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开始兴建楼宇道路,自百货大楼落地,四牌楼开始成为当时合肥最热闹的地带。这里还曾建起合肥第一座人行天桥——四牌楼人行天桥。至今,四牌楼一带仍是老城区最繁华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四牌楼在时光的淘洗下,仍发展旺盛,靠的是它不断自我升级、与时俱进的魄力。近些年来,在庐阳区“老城更新”的战略下,四牌楼立足全省第一商圈的战略定位,正进行着全面升级改造:引入文创、科创新业态重塑“文化核”;聚焦商业中心打造“商业核”;升级商业综合体再现具有庐州韵味的商业名街……从一座具象的建筑,到一段历史文化记忆、一个商贸繁华的地标、一个老合肥的符号,四牌楼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永远充满着鲜活的力量,不吝于向每一位路人释放它的勃勃生机。

五里墩 交通瓶颈逆袭成五里飞虹

在过去,五里墩总给人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的印象,一片普通的区域却因一座立交桥而自此闻名,成为了合肥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交通枢纽,标志着合肥从“平面交通”步入“立体交通”的时代。一到夜晚,“五里飞虹”更是成为了合肥的代表性夜景之一。

五里墩立交桥位于合肥市区西部,全长1100多米,在长江西路、屯溪路和合作化路的会合处,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标准公路立交桥。立交桥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解决了17个流向的交通。五里墩立交桥的建设,得益于合肥现代化的大建设。

那时合肥各地都在大拆大建,五里墩逐渐进入人们的眼中。当时,合肥规划在五里墩建设立交桥时,一度引来社会各界的质疑:在合肥西部建设这样一座高标准的公路立交桥,是否小题大做?无疑,合肥的眼光是超前而独到的。仅一年时间,五里墩立交桥就全线竣工通车,创造了合肥城建史上的一大奇迹。奇迹背后,是江淮大地上万马奔腾的火热和朝气,是合肥奋起直追、融入长三角地区的决心和毅力。

在五里墩立交桥的建设中,还有个小插曲,在五里墩立交桥的主体工程竣工后,参与立交桥建设的年轻人们在桥上举行了集体婚礼。原来,为了建设五里墩立交桥,许多建设者、工人都把婚期推延了。据立交桥的建造者回忆,当时在工地上,大家最常听见的口号就是:“汗洒五里墩,共产党员跟我上!”

毅然决然的建设和所付出的努力都得到了回馈,经过了15年的见证,五里墩立交桥成为了合肥市区最为重要的城市交通大动脉。

六家畈 古民居群人才辈出

六家畈位于肥东,是一片古民居群,根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二世祖吴再三生下了六个儿子,迁到此处生活,因人丁兴旺,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片区中的建筑皆是徽派风格、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齐山飞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六家畈古民居豪宅共有六大片,房屋13幢、花园2处,公、私祠堂各1处,望湖楼一座。

六家畈古民居群是江淮地区侨乡历史文化的文脉所在。在当地政府的保护和修缮下,一直保持着原本样貌,古色古香。六家畈的居民中吴姓居多,人才辈出,四世祖吴桢、吴良为明朝靖海侯、江阴侯;五世祖吴镒为监察御史……不仅如此,这里还曾走出了18位淮军将领,如淮军将领、北洋军阀时期的海军次长、代理总长国民党少将等。

在一片徽式民居建筑中,吴氏旧居颇具代表,其中“吴家花园”的牌匾还是李鸿章提笔而作。走进吴家花园,穿过门廊,可见芬芳满园。假山、茅亭、池沼,园内颇具自然之美。西式小洋房被花木掩映,门楣上悬一木质横匾,上书“习勤馆”,意在教育后人勤奋学习,努力上进。

在六家畈之西,沿溪河岸小丘蜿蜒而去,在濒临巢湖处还有一古塔,名叫振湖塔,是吴姓集资建立的。振湖塔共有七层,高十二丈,在水边平野上矗立着,一眼望去尽有一番寂寥之感。塔身为六面菱形,塔最上层顶端绘有仙鹤,门楣与塔内均嵌有铁浮雕佛像。登塔远眺,巢湖风光尽收眼底。

六家畈古民居内,头戴遮阳帽的游客正在游览。

七桂塘 合肥市第一条步行街

进入秋天,桂花香便浸润合肥满城,而“七桂塘”这一地名,仿佛是被泡在桂花酿里,久郁浓香。如今的七桂塘在三孝口东南方向,传说这里曾有七棵桂花树,每到中秋,满树桂花,馥郁的香味濡门染窗。

七桂塘曾是合肥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名气在外的女人街就是它的一部分,靠着打开女性市场而初具规模。上世纪80年代,市场内集中着很多文化单位,不仅有天海、天池、天仙、天门、玉屏楼商场,还有小剧场、音乐厅、美术馆、俱乐部等文化场所。据说在建成之初,七桂塘可是实打实的“弄潮之地”:在马赛克刚刚流行的年代,七桂塘沿街的墙面上,镶嵌了一幅7米见方的大型马赛克壁画,在金融大厦西山墙上的“国逢盛世”、“长乐通宝”壁画,高有50米,颇有朋克观感,成为了当时合肥的标志性景观。

之后,七桂塘翻新改造,从“时尚艺术街区”转型“非遗文化街”,内有庐州非遗文化一条街和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基地,香街里随处可见的涂鸦张力十足。如今,七桂塘和现代商业结合,围绕“女性主题”、“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三大主题,逐步完成整个街区的改造升级,并融合孝悌文化、姜夔文化等,植入现代艺术形态,打造七桂塘文化长廊与读者俱乐部等文化业态。

曾经的七桂塘变身现在的时尚街区。

八斗镇 在乡村振兴中描绘人文山水图

八斗镇位于肥东北部,古称鱼山。相传三国时期,曹操次子曹植文采卓然,七步内即可成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赞曹植:“天下文章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后曹植随父伐蜀驻扎此地,正逢大旱之年,因劳顿断水、渴死并随葬于此,后人便把这里称为“八斗陵”,八斗镇的名字便因此而来。

现今,八斗镇结合三国文化,修葺曹植墓陵园,恢复“笔架田”“砚台塘”,修复一步两眼井和“八字桥”等景观,发展旅游经济以振兴乡村。走进八斗镇,穿过一条蜿蜒小道,跨过三米多长的才子桥,就能看见曹植墓了。为了用文化带动乡村振兴,八斗镇连续多年开办“曹植文化旅游节”,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旅游业,帮助农民增收。此外,八斗镇里还有座600多年历史的吴氏宗祠,原生态的徽式建筑令人驻足。八斗镇还先后举办摄影比赛、书法大赛等,将文化之风吹入镇上的百姓家中。

近年来,八斗镇以种植油桃、蜜桃等采摘农耕体验为龙头,以绿色农耕与乡间旅游、文化、教育等多重融合,形成招“蜂”引“蝶”的“独特花香”,建设美丽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作为合肥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八斗镇天蓝、地净、水清、景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八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肥东八斗镇的吴氏宗祠。(资料图)

九狮桥 消失在光阴里的桥

九狮桥对合肥人来说,早已熟悉不过,但若要寻觅关于它的具体景象,似乎很难。如今在合肥,已不存在名为“九狮桥”的桥了,仅有一条“九狮桥街”和“九狮广场”上的九狮雕塑,还能寻得一些“九狮记忆”。

据说在多年以前,合肥有条九狮河,穿城而过,流经今天的杏花公园、市府广场、鼓楼商厦等地,最终汇入南淝河。九狮河上有一座简易的木桥,后被洪水冲垮,导致老百姓们去河对岸极为不便。民国时期,一位戴姓商人回乡给母亲做寿,他用亲朋好友祝寿的礼金在九狮河上修建了一座石头桥,桥随水名,便唤作“九狮桥”。

昔日合肥还有民谣唱道:“九狮桥,蛤蟆呱呱叫”,可想九狮桥下也曾流水涓涓。有资料记载,民国37年,九狮桥仍为合肥城旧有的33座桥梁之一。后来因为城市改建等原因,九狮河被填平,九狮桥也被拆除,仅仅留下一个地名让人回味。据说当年鼎鼎大名的“张家三姐妹”就是从九狮河乘船过九狮桥离开合肥的。

走进今天的九狮广场,一座高14米的乳白色穹隆式九狮雕塑夺人眼球。三只仰立的大狮子身上各驮两只小狮子,结成城门拱,它们或捧球欲跳,或欢奔嬉戏,或昂首远眺,或含笑迎宾,屹立在广场之上,成为了合肥的城市标志之一。

九狮广场上的九狮雕塑。

十字街 把四方热闹揉进一处

从古至今,合肥有两个“十字街”。一处十字街如今还能在地图上搜到,那便是位于巢湖市的十字街。那里曾是巢湖最具人气和烟火味儿的地方,丝绸布店、杂货店、五金店、西点店、理发、浴室、酒楼应有尽有。放学或下班后,人们吃完一碗一块钱的馄饨,转身就能去街上的澡堂泡个热水澡,洗去一天的疲惫。

而另一处“十字街”,则是在合肥的老城区中,如今这条街依旧人声鼎沸,昔日的旧名却不复存在了。旧时的合肥“十字街”就是今天的淮河路步行街西入口、宿州路与淮河路步行街交口处。过去因处于东门大街、文昌宫街、鼓楼街和北门大街的相会处,便被称作“十字街”。合肥城区的“十字街”自唐代就初具雏形,商贸货运自古在这里就交往密切,棉布、百货交易居多。

如今,置身在曾经的十字街处,百年老字号庐州烤鸭店、电器商场、太阳城、百大鼓楼商场、板栗商铺环绕四周,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每天都是人山人海。随着合肥文明城市的创建,合肥人的素质越来越高,再加上交通管制,街还是那条街,混乱的场景却一去不复返。礼让行人、文明驾驶的现象已成常态。随着庐阳区“国家级中央商务区”的打造,淮河路计划西延,老十字街或将重新恢复。

旧时的合肥“十字街”。(资料图)

百花井 任人生百态自持一份怡然

百花井,一个听着就充满了旖旎和芬芳的地名,何曾想,它和“百花盛放”的“百花”并无关系,却和一口井渊源颇深。

“百花井”以井取名,相传五代吴王杨行密的女儿百花公主曾居住于此,有一年,合肥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百花公主便带领百姓们一起打井抗旱,终于在她的府邸中打出一口水井。井水清澈,久不干涸,百花公主便每日都以井水为镜、在井边梳妆打扮,该井就被叫为“百花井”。1979年,在打通阜阳路过程中,工人们在百花井附近发现了一处宋代金饰窖藏,印证了百花井和百花公主的传说。

如今,曾照拂过公主容颜的千年古井已被埋在地下,百花井还一如2000年初的模样,灰旧的老楼躲在蓊郁的树木后乘凉,书报亭在树荫下怡然自得,道路两旁拉满了电线,电线之下是五花八门的街边门店。因为三中、六中在这附近,一到上下学的点,百花井便变得格外青春洋溢。一个个背着书包的少男少女,在路边买上个芙蓉蛋卷,或是吃上一份巷子深处的牛肉面,三两结对挤上公交车回家。

当许多地方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迈进、应接不暇,百花井却自持着那份喧闹和泰然,不急不缓。这里的居民也自有一套生活哲学,大爷大妈们在家总是闲不住的,在清晨提着购物袋买菜,和菜市场的摊贩们为着五角、一块互相寒暄,乐此不疲;白天拎个板凳,在某处小巷边上,寻得集体,在棋盘上运筹帷幄、“厮杀一番”;傍晚换上舒适的衣服,趁着晚风,沿着路灯四处溜达,往城隍庙、三孝口方向再走一走,感受闹市的繁华,又或是跳上一场广场舞……

你若是问我,老合肥的生活是什么模样?不妨沿着这些数字,走走看看。从一数到百,偶遇老合肥人珍藏于心的一隅,在清净安然的日子里,自得其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为什么没有书报亭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