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米线为什么容易裂口机制米粉条为什么易裂?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粮食和物资储备是保障国家安全、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十四五”时期,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期,是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全面提升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增强城市影响力、发展带动力、区域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奋力打造全省更具带动力的火车头、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加强贵阳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保障的关键五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贵州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贵阳贵安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方案》,编制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粮食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业经济稳步提升,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依法监管取得新进展,粮食和物资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也为贵州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作表率、作贡献。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贵阳市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区域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稳定。地方粮食储备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地方储备粮规模达到13.55万吨,其中市本级9.7万吨、县级3.85万吨,代储省级储备粮约10万吨;全市地方储备油规模1.58万吨。基本建成全市粮食应急保障体系,2019年12月印发了《贵阳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全市共落实粮食应急供应网点370个,应急加工企业8家,应急储运企业10家,粮食应急配送中心9个,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运营规范的应急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加大与粮食主产区的合作,引导各类粮油经营主体增加粮食调入量,不断加深产销衔接,充分发挥谷丰粮油批发市场的核心市场作用,年均交易粮油超过120万吨。军粮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高,为驻筑部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军粮供应。

粮食产业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末,贵阳市粮食产业经济总量达到105亿元,粮油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吨,规模企业不断增加,粮油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主食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饲料加工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产能突破170万吨,产业聚集程度进一步提升,利用铁路资源优势,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修文县饲料加工产业聚集区已初具规模。油脂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品牌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其中获得“贵州好粮油”品牌达到6家企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粮食有效仓容达到37万吨,粮食中心库建设位于全省领先水平。西南粮食城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建成45万吨仓储设施,物流、批发交易、货运中转、食品加工及综合配套等功能板块同步推进,实现了粮食从进库、进仓到出库、出仓的智能管理。改造提升部分老旧仓房,逐步推广低温储粮、环流熏蒸等科学储粮技术。全市粮库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一卡通”。

粮食依法监管监测取得进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粮食执法监督检查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定出台了《贵阳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政策性粮食购销、储备粮管理和粮食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粮食流通管理制度持续完善,运用“双随机”抽查应用平台开展检查,规范对定点、收购、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做到检查信息全过程留痕。粮食质量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市粮油质检中心软硬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综合粮食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高。

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建立。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初步确定了分工明确的物资储备责任制度,制定了《贵阳市应对疫情药品及器材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工作方案》《贵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政务公开标准规范(试行)》等。落实1200吨冻猪肉储备,7000万元应急医药防护物资储备和棉大衣6040件、棉衣裤6090件、棉被7698件、帐篷810件等救灾物资储备,市县两级物资储备库正在加快建设,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建立。

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亟待完善。贵阳市粮食产需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现有储备规模不足,与达到“强省会”城市人口规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粮食安全保障压力相对较大。储备粮轮换与就地加工未形成有效衔接,储备粮轮入和轮出“两头在外”,储备粮保管及轮换成本不断升高,轮换差价逐年增大。储备品种结构不合理,与当地消费需求不匹配。粮食储备管理存在权责脱节,运行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亟待加强,储备与经营未实现有效分离,国有储备企业改革亟待推进。

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亟需提升。贵阳市仓容需求缺口较大,现有库点布局不合理,库点规模较小,规模效益不高。2000年以后新建仓房占比不到50%,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仓房未实现全覆盖,部分库点仓房设施基础条件陈旧,储粮环境相对较差,粮食进出仓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较少;部分市级储备库位于主城区,已列入城市改造拆迁范围。仓储设施资金筹措难度大,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相对突出。区域物流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标准化与智能化水平不高,缺乏物流组织,大型物流园区较少,粮食流通效率较低,修文等饲料加工产业聚集的地区对物流园区建设需求较大。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贵阳市粮食产业整体相对落后,大部分的粮食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龙头企业数量较少,难以起到集聚带动作用。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水平较低,开工率普遍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购销、仓储、加工与销售环节结合不紧密。产业链延伸较短,粮油精深加工基本没有,粮食科技创新与新产品投入较少,粮油企业技术人才普遍匮乏。本地优质产品品牌少,知名品牌基本没有。

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贵阳市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综合管理监督体制尚未建立,市县两级物资储备制度管理方式不统一,未实现有效衔接。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目录还未确立,糖、食盐、药品、天然气、救灾物资储备等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位。基础设施短板相对突出,各类物资储备库点尚在初期建设阶段,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一)国际粮食安全形势面临新挑战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格局面临调整,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增多,国际贸易冲突、极端天气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和粮食贸易供应链中断相互叠加,加剧了全球粮食供给体系的不确定性。复杂的国际粮食安全形势对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亟待突破市场流通、生产供应、体制机制等障碍,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贵阳市作为粮食销区,迫切需要提高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二)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迎来新机遇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外资源进行品种调剂、参与安全治理等做出重要部署,这对贵阳市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为贵阳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等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贵阳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和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物流集散中心带来新契机。

(三)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提高粮油产品供给质量和流通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粮油产品需求,促进粮食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对贵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应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本地粮食产业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和品牌支撑,通过龙头带动,促进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增加优质绿色健康产品供给,开创贵阳粮食产业发展新局面。

(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带来新任务

“十四五”期间,贵阳市将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推动贵阳贵安加快做大经济规模,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也将达到700万人。随着城市能级、人口体量的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面临新考验,必须抢抓国家实施高质量发展和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带来的机遇,用好政策红利,加快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建设,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储备效能,做大做强产业,提升粮食保障能力,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保障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贵阳市“强省会”五年行动等战略机遇,深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聚焦储备核心职能,筑牢粮食生产基础,巩固粮食流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贵阳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贵阳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更具带动力的火车头、西南地区更具影响力的重要增长极提供粮食安全和物质储备保障。

——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制度供给、监管服务等作用,健全粮食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与物资储备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

——突出重点,补齐短板。紧扣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补齐短板弱项,集中优势要素在重大政策、重点方向和重点区域持续发力,统筹各项任务,整合存量资源,优化增量资源,提升整体功能,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发挥引领、主导和带动作用。

——绿色发展,集约高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底线思维,防范风险。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努力构建全方位综合防控体系,着力防范化解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风险,坚守安全稳定廉政“三条底线”。

“十四五”时期,立足“生产是基础、流通是保障、储备是核心”的贵阳发展特色,高质量建成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打造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升级谷丰粮油批发市场,补足设施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安全保障物质基础更加坚实,粮食和储备效能明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更为突出,行政监管能力大幅提高,体制新、产业兴、设施优、保障强的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精准调控机制逐步形成,粮食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执法督查方式不断创新,监测预警机制不断优化。粮食供应能力有效提升,产销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粮食应急体系更加健全,粮食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粮食储备规模达到77万吨,满足贵阳市6个月销量需求。

——粮食仓储物流绿色高效。粮食仓储设施水平大幅提高,高效粮食物流网络基本形成,设施设备现代化、绿色储粮生态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物流网络智慧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基本建成。到2025年,新建粮食仓容54万吨,完好标准仓容规模达到80万吨,形成超过300万吨/年的原粮和成品粮铁路接卸量。

——现代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基本实现,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凸显,优质粮油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粮食产业经济规模达150亿元以上,培育壮大至少两个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物资储备效能明显提高。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储备物资统一监督和分级管理机制逐步建成,资源网络化协同机制不断完善,物资储备管理组织体系基本构建。

——粮食和物资信息网络基本建成。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线上线下销售大力推广,粮食和物资综合信息监管系统基本建成,粮食产、购、储、加、销、用、调全过程及物资储备轮换、应急指挥调运动态监管基本实现。

专栏1“十四五”贵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指标

粮油加工业总产值(亿)

主营业务二十亿企业数量(个)

批发市场年交易量(万吨)

粮食物流铁路接发量(万吨/年)

应急加工能力(万吨/年)

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

粮食和物资信息化平台数量(个)

国有智能化粮库覆盖率(%)

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储备基础

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储备保障体系,健全储备机制,构建规范管理体制,深化储备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信息化与行业深度融合,着力建设调控有力、规范有序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全面增强保障能力,提升储备综合效能,更好发挥储备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有效增强贵阳省会城市承载能力。

(一)完善粮食储备机制

调整储备粮规模和品种结构。着力推动粮食储备体制适应贵阳“强省会”城市建设,满足人口聚集、产业发展需求,稳步增加粮食储备规模,持续增强粮食保障能力,实现储备粮“规模”与现代化城市建设“规模”发展相同步。强化粮食储备以口粮品种为主,兼顾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储备品种结构,适当增加玉米、优质稻、高筋小麦等品种储备占比,促进储备粮实现本地加工转化。健全成品粮应急储备,满足主城区达到15天销量。到“十四五”末,粮食储备规模达到77万吨,满足贵阳6个月销量。

创新储备模式与轮换机制。强化政府储备,鼓励社会储备,倡导家庭储备,实现多种储备模式相结合。探索建立规模以上大米、食用油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制度,制定激励和约束措施,引导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申报承担企业社会储备,发挥责任储备“平时正常经营周转,急时服从政府调控”的作用,实现“藏粮于企”。鼓励粮食经营企业建立合理商业库存,积极探索社会化储粮,鼓励学校、医院、企业等用粮单位和居民家庭储粮,逐步形成“政府储备、企业储备互为补充”的全社会储备共担机制。探索粮食滚动轮换、差价补贴与联动销售机制,推动储备粮轮换价差补贴由仓储保管环节向储备粮加工环节转移,降低储备粮保管与轮换成本。引导“储+加”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地方储备与大米加工企业、玉米饲料加工企业轮换联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储备粮本地加工转化,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衔接。

(二)健全物资储备机制

强化主体责任。着力推进物资储备保障与城市发展相匹配,建立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协同保障的物资储备体制,强化各级地方政府在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物资储备管理保障体制,探索建立物资储备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形成职责清晰、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物资管理机制。按照责任共担、合作建储、统筹使用、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物资储备责任落实和运用机制,强化物资储备的集中管理和统筹协调,形成以市级储备为支撑、县级储备为依托的物资储备保障格局。

健全品种目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参照省级物资储备品种目录,结合贵阳市突发事件、常住人口数量和市场需求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求,完善物资储备品种目录。适时对物资储备品种目录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储备品种结构,提升物资储备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物资储备品种目录原则上每五年调整一次。

落实储备规模。市县两级储备各有侧重,市级储备主要落实全市统筹保障,主要承担应急救援及救灾、食糖、盐、冻肉、医疗物资、天然气储备,县级储备立足于承担辖区内及周边地区保障任务,主要承担应急救援及救灾和医药物资储备。参照贵州省级物资储备测算方法,结合贵阳实际,合理确定各类物资储备规模。按照实际保障人口市级以4万人为基数、县级以0.5万人为基数测算各品类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规模。根据常住人口数量和消费情况,确定市级肉类储备满足3天消费量,市级天然气储备满足行政区域日均3天需求量,市级食盐储备满足1个月食用量。同时,为应对雨雪凝冻天气,储备一定数量的工业盐。按照省市协同、市县统筹的原则,参照省级药品储备目录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以保障市县医药物资应急需求,落实各级医药物资储备规模。推动落实市级食糖储备。

创新储备模式。构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分散储备与集中储备并存的多元物资储备体系,探索推广家庭储备,全面提升储备效能。应急救灾物资原则上采用政府储备模式,部分救援装备可采用企业协议或责任储备方式,鼓励和引导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医药储备采用委托企业储备模式,依托有实力的医药流通企业承担储备任务,参考省医药物资储备品种目录采购相应医药物资,推动与大型医院医药库存相结合。冻肉储备采用委托企业储备模式,进一步推进落实盐、食糖、天然气储备。探索建立冻肉、部分医药耗材、部分应急救灾物资的产能储备,研究制定物资产能储备特种目录,选择具有生产资质、综合实力较强、经营管理规范的企业纳入产能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推动产能转换,实现随时通过企业转产、企业联合、生产要素重组快速获得新增产能;探索建立定额补贴机制与产能转化运行机制,做到响应及时、快速投产,实现生产企业产能积蓄实物化。

创新轮换机制。建立集中存储动态轮换机制,按照“总量稳定、用旧储新、等量补充、动态轮换”的原则,推动紧密衔接的物资轮换,科学确定物资储存期限,探索“政府储备+政府轮换”“政府储备+企业轮换”“政府储备库点+企业代储+企业轮换”等模式灵活运用,根据存储的品种分类选择供应周转、调拨使用、市场销售、返厂轮换等方式,适时倒库更新,实现物资储备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发挥物资存储效能。加强对物资储备轮换监管,完善和修订相关轮换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物资储备采购、储备、调运、发放、回收(报废)、管理等标准和程序。探索通过竞价交易、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联营合作等方式完善储备轮换补贴机制。建立健全物资销毁标准,加强应急物资更新和维护,强化经常性监督检查,完善应急物资到期质量鉴定和委托评估机制。

(三)组建市储备管理公司

落实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求,按照粮食储备与粮食经营分离原则,突出主业、强化基础、转型发展,以现有市级粮食储备企业为基础,组建贵阳市粮食储备管理有限公司,承担市储备粮承储及轮换任务,服务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推动全市储备粮集中管理,切实解决权责脱节、运行机制不健全、储备粮管理成本偏高等突出问题。鼓励政策粮承储企业与粮食市场化经营企业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形成原料供应与业态发展连接机制,推动“储+加”结合的发展模式。

(四)加强储备规范管理

强化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监管,修订完善市级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加大对储备数量和质量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储备仓库的实物库存检查,逐步完善轮换动用、统计报告、监督检查等管理制度,提高储备安全管理水平。推动落实库长制,加大对储备管理和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绩效评估和年度考核,压实地方储备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加强仓储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规范粮食和物资的库存台账、轮换台账、季报制度、进出仓、轮换出售等业务流程及;推动库区管理集成网络化,鼓励粮食收储企业建设融合业务管理、出入库作业、智能仓储、远程监管、安防监控、办公自动化等于一体的粮食仓储信息系统,实现业务经营、仓储管理、作业调度等集约管理。加强物资储备资金监管,规范物资储备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序。

五、健全市场调控体系,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重点推进谷丰粮油批发市场升级,持续深化产销衔接,创新黔粮“互联网+”供应模式,提高区域粮食供应质量,进一步拓宽粮食供应渠道,全面提高粮食应急保障和军粮供应保障能力,建设更全面、更高效、更安全的粮食市场供应体系,着力提升区域粮食供应保障服务水平,在城市高质量供应保障服务上实现新突破,适应贵阳强省会城市更高要求的市场供应与应急保障需求。

(一)完善以谷丰市场为中心的批发网络

推进谷丰粮油食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升专业化粮食批发市场功能,建成集批发零售、仓储、加工于一体的成品粮交易专业市场,确保年粮食调入量达150万吨以上,将谷丰粮油批发市场建设成为贵阳市城市粮油应急保障中心,发挥保供稳价、应急保障等作用。

建设贵阳市粮食期货现货交割库。积极争取省粮食和储备局支持,推进贵阳市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建设,整合贵安新区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在贵安新区建设贵阳市粮食期货现货交割库。

提升县(市、区)批发市场辐射功能。依托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和清镇市国家级示范物流园等综合园区,布局3个县(市、区)粮油交易专区,完善粮油批发交易功能,扩大成品粮油集散辐射范围,保证粮食有序流通。

健全粮食终端市场网络。整合惠民生鲜、智慧微菜场、放心粮油销售网点,统筹建设“惠民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建成300个粮油产品供应网点,以“三感社区”建设为契机,在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设1-2个粮油产品供应网点,打通粮油配送网络“最后一公里”。发挥星力百货、北京华联、合力超市、永辉超市等大型商超销售终端作用,鼓励超市建立粮油商业储备,实现藏粮于市。

专栏2 贵阳市粮食市场体系重点建设内容

谷丰粮油食品批发市场。在现有设施基础上,重点加强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完善线上粮油批发交易功能建设,优化物流设施布局,提高物流组织效率,提升批发交易仓容规模,增强城市服务配送与综合保障功能,全面提高综合配套服务水平。拓展延伸增值服务功能,鼓励支持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粮食商品交易所等组织合作,探索期货交割、套保、供应链金融等服务。立足贵阳、面向全省,吸引优质资源,将谷丰粮油食品批发市场打造成为省内成品粮集散综合批发交易聚集地。

县(市、区)粮油交易专区。依托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清镇市国家级示范物流园等综合园区,完善线上线下粮油专业批发交易渠道,加大成品粮低温(或准低温)仓储配送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配送及区域应急保障能力,设置市场监控及风险管控点。

(二)持续强化“引粮入筑”

强化“引粮入筑”发展路径,持续巩固与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健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产销协作体系,重点加强与优质粮食产区政府层面和国内大型粮贸企业层面的双向产销合作,以引入优质稻谷、小麦、玉米、杂粮为重点,扩大合作规模,加强专用优质粮源合作。一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的原则,采用投资共建、协议合作、定向购买等方式,在粮食主产区打造一批优质稻谷、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专供种植基地,稳定优质粮源采购渠道。二是推动贵阳健全招商引资机制与优惠政策体系,加大招商引业力度,吸引国内大型粮油企业入筑,投资建设粮食加工、仓储和营销网络,增强对本地区域市场粮油供给;充分利用好各级粮食产销平台,推动产销区企业间互动合作,鼓励和支持贵阳本地粮食企业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优质粮食生产、收储、加工基地;拓展优质粮源进口渠道,鼓励企业开展进出口粮食贸易服务。三是加大政府间战略合作,推动建立产销利益补偿机制,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三)创新“黔粮网”云供应

建设“黔粮网”数据平台,创新“互联网+大数据+粮油产品消费”的云端供应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供应方式融合发展,打造“惠民黔粮”品牌,拓宽特色粮油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引粮入黔”和“黔货出山”,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特色粮油产品产销供应体系。探索推广手机售粮、网上粮店等线上零售新业态,畅通供应微循环。支持粮油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售卖、线下送货、社区配送等个性化服务,健全特色优质产品直供直营直销体系,推进优质粮油进军营、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等饮食集中的单位食堂。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外卖配送平台相结合,实现优质粮油产品的快速配送与终端服务。支持企业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线下的直营店、品牌店连接成配送销售网,将销售终端向社区逐步延伸,利用社区、住宅小区的自助销售设备等拓展优质粮油产品销售途径,探索餐饮结合的新型粮食零售业态。

(四)提高综合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应急网络布局。一是打造综合应急保障基地。依托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和谷丰粮油食品批发市场,打造国家级的贵阳综合应急保障基地,实现西南地区跨区域储备保障、应急配送、信息监管、指挥调度。强化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应急功能,完善成品粮仓、物资储备仓、配送物流设施、指挥调度平台等内容,具备粮食和物资综合保障功能,承担贵州省及周边城市群的跨区域应急保障任务;升级谷丰粮油食品批发市场功能,完善应急供应和配送仓储设施、物流组织调运能力及信息化,承担保障贵阳市及周边城市成品粮油专业应急供应。二是布局粮油产品配送中心。通过整合惠民生鲜、智慧微菜场、放心粮油销售网点,依托“惠民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建设等方式,每个县(市、区)布局1个粮油产品配送中心。三是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依托粮油产品供应网点资源,拓展应急供应功能,在每个街道布局1个粮油产品应急供应网点,其中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布局1个应急供应网点。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围绕居民消费需求及应急保障要求,逐步加强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建设,填补小麦应急加工空白,持续提升稻谷应急加工能力,逐步扩展应急加工规模,实现全市粮食应急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日。健全粮食应急调配与预警机制,成立专门应急指挥保障小组,完善应急指挥调度制度。加强常态化应急演练,协调各相关部门及应急企业,定期开展全互动、分环节等多种类型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协调配合能力,优化应急响应调运流程,确保紧急情况下反应及时、处置高效。强化应急意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强化应急物流配送。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及商贸物流企业作用,推动整合物流资源,实现全市应急物流“一张网”。依托县乡的寄递运输资源,推动乡(镇)应急配送物流全覆盖。加大与应急、交通、交管等部门相互联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建设应急物流绿色通道,提高应急物流救援效率。完善社会应急物资和运输能力紧急征用和补偿机制,将各类社会资源纳入全市应急物资动员保障体系。

(五)提升军粮供应保障水平

持续提升贵阳军粮供应综合保障能力,利用军粮优质品质和优势服务,打造面向社会的地方优势军粮品牌服务部队。坚持“粮食并举”“主副并进”,紧贴部队现代后勤军需保障要求,提高快餐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等军粮供应多样化水平,确保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供应保障。建设集军粮储备、主副食生产、应急加工、质量监测、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军粮综合应急保障中心,立足贵阳,辐射全省。进一步提高军粮配送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精准式应急保障。持续推进“粮油服务进军营”“粮油科技进军营”等活动,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专栏3贵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工程

提升改造谷丰批发市场;建设谷丰农业公司应急大米加工生产线;

建设贵阳市军粮综合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清镇军粮粮油仓储设施

六、加强设施建设,加快仓储物流现代化

紧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机遇,适应新形势,坚持省市统筹、市县协同,着力巩固安全保障核心职能,建设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持续补齐粮食和物资仓储设施短板,优化贵阳粮食物流体系,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与运作效能,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增强跨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一)建设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

积极推动联合中储粮公司、贵安新区及贵州省粮食和储备局等单位,以西南粮食城为基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业态结构,高质量建设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立足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核心功能,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粮食物流、特色加工、配送供应、期货交易、应急保障等功能“七位一体”融合发展,形成“大储备、大物流、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格局。完善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功能,持续加强特色园区与特色产业建设,完善配套服务政策,加大优质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成西南地区粮食和物资行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基地。

(二)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有序推进仓储设施建设,与粮食生产、流通需要、产业发展、应急保障相匹配,补足仓储设施短板,加大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提高粮食储备仓容规模。优化仓储设施布局,引导仓容适度集中,构建以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为核心、以县(市、区)中心库为补充的粮食仓储设施体系,推动粮食储备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省级储备与市级储备协作互补、市级储备与县级储备统筹联动的粮食储备协同发展格局,推动跨域联合保障、均衡轮换。依托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扩大仓储设施规模,承担全市粮食储备核心任务;利用综合条件良好的库点或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升级5个县级中心库,承担本县(市、区)的粮食储备任务;推动基层仓储设施优化整合,通过改造、撤并、淘汰条件较差的库点进行整合集聚建设,提升集并效率,优化基础功能。鼓励新建仓储设施采用高标准仓,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到两个高标准仓建设示范库点,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示范引领全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利用土地置换、老旧改造扩建、园区新建等方式,新增粮食仓容54万吨。

专栏4 贵阳市“十四五”新增仓容布局

按照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市新增54万吨粮食仓容,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建或合建方式落实建设任务。其中,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新增50万吨粮食储备仓容,含市级粮食储备仓30万吨,县级粮食储备仓20万吨(含南明区、云岩区、观山湖区、花溪区合建);其他县(市、区)中心库共计新建4万吨粮食仓容。

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

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合建

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合建

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合建

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合建

专栏5 高标准仓建设方向

自呼吸(强制循环系统)屋面、自然通风双屋面平房仓、双层顶浅圆仓、改进型拱板平房仓、新型粮仓墙体构造、气密性改造新型填缝材料及防水隔热性能综合性提升、分级分质优储仓配套技术

墙体传热系数0.46~0.52(W /m2·K),屋盖传热系数≤0.35(W /m2·K)。仓房的门窗应采用双层门窗,挡粮门除考虑强度外还应设置保温层。仓体的气密性宜满足空仓500Pa降至250Pa的压力半衰期大于300s;实仓500Pa降至250Pa的压力半衰期大于240s。

平房仓设计装粮高度不宜低于7m,不宜超过8.5m。浅圆仓装粮高度不宜低于20m,不宜高于30m

粮食保质干燥洁净能源和新工艺、现代低温保鲜储粮技术、氮气绿色储粮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静音储粮通风风机技术设备

达到绿色储粮要求。根据实际,可采用冷却机组、仓上空调控温及氮气气调系统结合的方式

新型平房仓环保高效清理、密闭输送、补仓及无尘装车输送等技术及装备;新型进出仓一体化装备、新型智能布仓装备;大产量房式仓出仓机及其配套输送系统、散粮进出仓作业高效环保输送技术、巡仓机器人

应配置自动取样、检化验、计量、清理、除尘、输送等作业设备;并配置入仓防分级防破碎装置,宜考虑机械化平仓作业。根据收储作业要求可单独配置全密闭清理中心。接发设备应采用全密闭、低破碎的输送和清理设备。设备应自带粉尘控制功能或配备粉尘控制系统,粉尘和噪音应满足环保要求

多参数粮情检测装备、智能粮情云图分析软件系统、粮堆虫霉监控预警和防霉技术、智能化仓库管理

仓房信息系统应包括以下基本功能:(1)出入库作业管理功能(2)仓房安全作业监控功能(3)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4)智能通风及冷却系统、智能气调系统(5)粮食储运物联网信息系统(包括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和关联信息上传、下传功能)(6)配置库存监管和在线数量监测系统(7)质量安全追溯、移动应用系统等

(三)加快粮食物流枢纽节点建设

紧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衔接国内国际粮食产业经济合作走廊南北运输大通道,对接国家粮食物流重点通道,以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为核心,连接谷丰粮油批发市场、修文玉米集散中心、湖潮铁路国际货运口岸粮食集散中心、都拉营国际陆海通道物流港粮食接卸中心、改貌国际粮食进出口集散中心等市内物流节点优势资源,构建功能完善、衔接畅通、运行高效的“中心+节点”的贵阳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多式联运、联程联运、高效运输,全面提升国内国际粮食物流运输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率,推动粮食物流实现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推动构建国际粮食互通互联走廊,发挥向西南开放优势,提升国际辐射能力,将贵阳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粮食进出口物流重要节点,持续加强与东南亚等粮食出口国的合作,大力发展粮食进出口贸易,拓展优质粮源渠道,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求。

专栏6贵阳市“十四五”粮食物流重点建设内容

构建“中心+节点”的贵阳粮食物流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物流中转、公铁联运等功能。持续提高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探索建设区域粮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加大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完善粮食物流铁路专用线、铁路场站、集装箱堆场、物流仓储设施、中转装卸设施等物流设施。依托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探索建设区域粮食物流信息平台,重点支持铁路集运调拨、货物临存仓储匹配、物流跟踪、第三方货代物流匹配、金融融资等服务功能建设,实现区域内物流集约化组织。

修文玉米集散中心。加大修文玉米集散中心的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打造专业玉米饲料粮食物流(产业)园区,集约周边粮食物流组织,重点推进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物流集散中转服务,建立粮食物流“玉米码头”,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完善粮食物流、展示交易等设施建设,打造核心玉米饲料贸易专业市场,推动贵阳乃至全省玉米饲料企业组成联合体,合作搭建枢纽级粮食物流组织及交易服务综合平台,统筹贵州地区及周边西南辐射地区的原料需求、公铁联运、空仓配置、成品供应等粮食流通组织及交易服务,融合多方物流资源,立足贵阳,辐射全省及周边省份饲料需求。

其他物流节点。实施谷丰粮油批发市场升级提升,优化提升物流中转及配送服务功能,包括粮食专用线升级、中转仓储设施升级改造、物流组织优化等内容。完善湖潮铁路国际货运口岸粮食集散中心、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粮食接卸中心、改貌国际粮食进出口集散中心的粮食进出口物流集散分拨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流中转设施、保税仓储设施、保税加工、进出口贸易服务、粮食进出口岸审批货代综合服务等内容。

专栏7贵阳市“十四五”仓储物流工程

建设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粮食物流专线及中转物流仓储设施;清镇市新建粮食物资综合仓储设施;谷丰粮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县级中心库升级改造;玉米集散中心建设等

仓储设施建设全覆盖项目

花溪区、南明区、观山湖区、云岩区等建设现代化仓储建设

龙家寨粮油仓库4000吨油罐建设项目

一个高标准仓示范县(清镇市4万吨粮食仓房建设)

贵安新区建设成品粮仓设施(10万吨)

(四)推进物资仓储设施建设

完善设施网络布局。结合各类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保障需求,优化物资储备仓储设施布局,构建以市级储备库为主、以县级储备库为副的物资储备设施网络。按照资源集约、协同保障的原则,依托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布局一个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库、一个市级医药物资库和一个市级盐储备库,推进天然气储备库建设,在各县以续建或新建的形式布局应急救灾物资库,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全市物资储备存量资源,构建市县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物资储备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仓储设施建设。根据不同物资储备特点,高标准建设物资仓储设施。确保仓储设施先进,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坚持节约高效、就近储存、使用充分的原则,盘活粮食储备闲置资产,推进物资储备和粮食储备融合式发展,建设综合型仓储设施,实现设施共建共享。结合库区搬迁、园区新建、老库扩建、粮库合建等方式,推进市县两级物资储备库仓储设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亦可选择与省级物资储备库融合建设。

专栏8 贵阳市“十四五”物资储备工程

新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市级以新建或改造为主,县级以与粮库合建改造为主。建设西南(贵阳)应急物资保障中心,按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建设。其他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库的建设规模,以满足本级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响应所需救灾物资储备需求为基础,兼顾其他类别应急物资的储备需求进行确定。改造提升一批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

新建医药物资库、天然气储备库、食糖储备库、盐储备库(含食盐储备和工业盐储备)、冻肉储备库。结合承储企业设施建设,适时推进天然气储备库、食糖储备库、盐储备库和冻肉储备库建设,仓储设施建设规模以满足核定承储计划为准。建筑物形式满足相关建设规范标准。

其他内容。提升物资储备库设施现代化水平,建设物资储备信息化网络

(五)推动设施设备现代升级

一是推进绿色提升。鼓励进行现代仓储设施升级改造,推广绿色建筑结构,完善现代粮仓功能性仓型。推广低温保鲜技术、多介质杀虫技术等绿色储粮技术,推行分品种、分等级、分仓储存。二是推进高效提升。鼓励应用高效进出仓及物流中转设施设备,大力推广自动化程度高的出入仓设备、高效防分级防破碎的散粮装卸与运输技术、物资进出仓自动堆码技术等,提高粮食和物资进出仓自动化水平;发展公铁多式联运,提升物流设施运输效率;推动物流节点之间有效衔接,鼓励采用集装箱等标准化载具,促进载具循环共用。三是推进智能提升。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库存状态、安全防护等动态监测,进一步提升预警和处置效率;推动智能化升级,应用巡仓机器人、智能库区管理系统、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等智能化设备。

七、打造贵阳特色,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做大做强贵阳粮食产业经济,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组建贵州粮食产业发展集团,建设特色园区,实施本地产业提档升级行动,推动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强对本地特色资源开发、转化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着力构建发展以饲料、菜籽油、稻米为基础的中高端特色精深加工。创新一二三产融合,培育产业新动能,持续加强品牌体系建设,打造贵阳现代特色粮食产业体系,满足大能级城市高质量优质产品供给服务。

(一)组建贵州粮食产业发展集团

整合粮食储备、粮食物流、批发交易等相关资源,组建贵州粮食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开展市场化经营,充分发掘省内资源优势,推动“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打造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粮食龙头集团,对标国内行业一流企业。支持贵州粮食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拓展粮油精深加工、保税加工、主食产业化、特色食品加工、冷链物流、配送运输、应急保障等业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发展格局,带动区域企业整体升级,促进全省粮食产业化发展,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二)打造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区

发掘贵州特色粮源优势,聚拢优势资源要素,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打造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区,作为带动贵阳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充分利用企业搬迁、引入名企入住、合作新建等方式,重点发展优质大宗粮油、传统面制主食、速冻米面食品为主的粮油制品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以地方特色饮食为主的中央厨房主食产业和以保鲜制品为主的冷链物流产业,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生态特色食品进出口贸易国际窗口和国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食品加工园区。

(三)推动粮食产业提档升级

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的总体要求,围绕“良种良法、提质增效”主线,加快推进种业新品种培育与推广,突出抓好以优质水稻为重点特色粮食产业发展工程。突出绿色增产增效高效创建工程,推行稻油轮作、稻菜轮作等耕作模式,推广“稻+鱼”“稻+虾”等“稻+N”生态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140万亩以上,产量40万吨以上。

持续壮大本地稻谷及植物油加工。按照区域农业生产资源、城镇建设布局,聚焦资源、壮大规模,大力支持米制品产品研发,围绕开阳富硒米、富硒油等本地特色大米及米糠油产品,推动本地稻谷加工向高端化、营养化、定制化、精深化发展。充分利用东南亚优质大米等国外进口优质粮食资源,依托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和贵阳综保区平台,建设进口粮食加工基地,发展优质大米保税加工,进行进口大米分装销售,提高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加大水稻秸秆、谷壳在白酒产业中的本地化供应和综合化利用,提升副产物综合附加值。加大以菜籽油为主的贵阳植物油加工企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品质,加大特色小品种植物油开发力度。

加快主食产业化发展。在贵安新区等区域,结合城市主食供应及农副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基地、综合产业园区,布局发展主食加工、“中央厨房”、营养早餐。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主食加工生产线,重点开发马铃薯食品、米粉、米线等适合本地饮食消费习惯的产品,加强主食产品与特色杂粮、中草药的融合创新,提升新、优、特产品的供给水平。丰富主食产品的社会化供应方式,鼓励企业采用“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销售模式,全面推进“互联网+主食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形成冷冻冷藏、物流配送、连锁专卖为一体的供应体系。

做大做强玉米饲料产业。依托修文县饲料产业聚集区,打造修文县玉米饲料集散基地,大力发展良种培育、饲料加工、玉米深加工、粮食物流、综合交易展示等业态,提升产业基地加工设施及产品专业化水平,重点支持特种宠物饲料、特种畜禽养殖饲料、各生长周期复配饲料、无添加绿色饲料等饲料制品和多元醇、有机酸等玉米深加工产品,促进饲料加工业发展。

(四)创新“粮旅文创”融合

充分发掘和融合贵阳区位优势、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创新粮食产业与旅游、人文、创意业态相结合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紧抓贵阳绿色经济发展机遇,鼓励本地粮油企业扩展业态,结合乌当区、修文县、息烽县和开阳县等地温泉康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等绿色康养旅游示范项目,在开阳县禾丰乡、清镇市红枫湖镇、流长乡、花溪区高坡乡、黔陶乡等地,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业、以观光文创为副业,依托本地粮食加工企业,以“加工企业+旅游服务公司+合作社”合作方式,推动打造一批粮食产业与农耕劳作、加工体验、特色美食、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形成完整的休闲观光、绿色康养粮食产业链条,将粮食产业有机融入到城市大产业、大生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企业增值增效。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对消费者直接互联,探索发展“互联网+企业生产”定制化经营新思路。

(五)强化多元品牌体系建设

实施“以主带副、同心组合、多元宣传”的品牌战略,建设由区域公共品牌为主导、若干优秀产品品牌围绕的品牌体系。加大绿色、有机粮油产品的推广和认证力度,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注册、质量管控、文化挖掘、科技创新等手段打造贵阳粮食公共品牌,系统推进公共品牌建设,完善公共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机制,提高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企业产品品牌,鼓励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促进品牌整合,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搭建产品对接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参加各类产品展示展销会,加大优质粮油产品品牌推介力度。

(六)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强化招商引业,通过招大引强,引进一批中高端粮食精深加工领军企业,重点加强与中粮、北大荒米业、深粮控股等大型粮食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同时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有特色、具潜力的中小企业。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向消费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壮大2个以上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龙头企业。

(七)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县(市、区)创建全国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引导地区企业积极参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绿色仓储提升、粮食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升、粮食质量追溯提升、粮食机械装备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建设3个示范企业、10个销售示范店,持续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应,带动区域农民增收。

实施“优粮优产”,鼓励企业建设优质粮源基地。实施“优粮优购”与“优粮优储”,支持订单定向收购优质粮食,大力发展粮食绿色仓储,鼓励分品种、分等级、专仓收储优质粮食。实施“优粮优加”,支持开发稻米油、谷维素、米糠蛋白等优质精深加工产品,鼓励企业发展主食产业化,推动本地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优粮优销”,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发展“互联网+企业生产”定制化经营新思路。加强优质粮油产品推介力度,引导企业参加产品展销会;加大粮油食品消费营养健康宣传活动,引导消费者科学选购米面油。

专栏9贵阳市“十四五”优质粮食工程

贵阳市粮食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食产业化项目

新建日产20万个高标准包子、馒头,5万个面包、200KG水饺加工生产线

清镇市智能化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仓储物流中心大米生产线建设项目

新建日产100吨优质大米加工生产线,配套相关设施

贵州四方粮油有限公司“粮油新产品”研发项目

创新研发及投建日产20吨黄菜籽油生产线

贵州粉龙王食品有限公司米皮米粉生产线建设项目

新建年产3000吨新型米粉加工生产线

八、提升监管水平,推进管粮管储法治化

完善粮食和物资法规制度,强化粮食和物资安全监管,增强质量监督和监测能力,推进系统安全生产,提高“互联网+”监督检查能力,建设粮食与物资综合监管与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加强粮食和物资协同管理,整体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监管法治化现代化水平。

全面加强依法管粮管储,完善规章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关于推进贵阳市贵安新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修订《贵阳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和《贵阳市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建立市级各类物资储备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物资轮换动用、统计报告、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深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四不两直”监管执法方式,统筹协调市县执法督查力量,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会商和联合执法监管,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与检查力度,强化开展综合性监督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检查等执法监管工作。完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行政执法行为。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着力增强在线监管、远程监控、实时监督的“互联网+”监管能力,探索移动执法,建立健全跨区域联合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推动产销合作区、业务关联地区、毗邻地区、监管重点难点相似区域建立执法监管协作机制,提升监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用好12325监管热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办案能力。

按照“三管三必须”的原则,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做好安全生产指导和督促检查。建立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防控体系,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监管。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检查机制,加大检查力度,提升检查效能,实现检查排查全覆盖、无死角。推动安全生产“三张清单”动态更新,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摸清安全风险底数,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现防范风险隐患制度化、台账化管理,综合运用通报、约谈、警示、曝光等有力措施,加强督促整改,坚决消除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检查机制,加大检查力度,提升检查效能。二是严格落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安全生产应急物资,督促储粮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突发紧急情况时能迅速科学处置。四是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联防”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宣传与培训,通过集体学习、专题培训、网络教学等形式,结合实际分层次、分批次、有重点地组织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培训,推进企业教育培训全覆盖,全面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全面提高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和处置水平。

(四)加强质检能力建设

以《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加强粮油质量管理为目标,完善县(市、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布局,以贵阳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为核心,建设中心突出、布点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上下联动、横向互通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根据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和企业不同业务需求配备粮食检验仪器设备,改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各级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水平。市级粮食质量检测机构能够检验主要粮食品种的质量、储存品质和常见卫生安全等项目,具备对样品进行筛选检验的能力;县级主要依托企业质检力量,能够检验主要粮食品种的质量与储存品质和卫生安全等必检项目。开展政策性粮食第三方检验监测服务,加强收储运销等环节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监督管理。探索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增强质量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着力实现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各个流通环节的源头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控,加强粮食质量安全追溯配套制度建设,鼓励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五)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

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粮食监管平台,加强对粮食产、购、储、加、销、用全过程动态监管,推动粮食价格监测预警、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粮食应急指挥调度的智能化和数据化,提高政策性粮食库存实时监管能力,提升政策性粮食及业务监管效能。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库信息化全覆盖,实现业务准确实时的自动监控和违规报警,建立粮食和物资网点地理信息一张图,实现一图通览,提升应急指挥和协同调度。探索建设粮食与物资综合监管与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粮食和物资储备轮换日常保管、在库监管、调度发放、应急指挥等网络化管理,持续推进全市各级、各系统粮食储备及应急物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

九、传承优良风范,倡导节粮减损全民化

传承粮食行业优秀风范,大力弘扬创业、创新、节俭、奉献的“四无粮仓”精神和“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粮食系统光荣传统,推动重点环节节粮减损,加大爱粮节粮宣传,探索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贵阳方案”,打造节粮减损工作的“贵州样板”。

(一)推动重点环节节粮减损

探索制定粮食行业节粮减损优惠鼓励措施及奖惩办法,探索建立粮食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引导企业遵循规章制度。在产业链上重点环节加强节粮减损控制,大力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内容。在仓储环节,推广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提高进出仓自动化水平。在运输环节,鼓励采用“四散”粮食运输方式,提升粮食运输装卸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在加工环节,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减少过度加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二)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引导餐饮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和主体责任,发放宣传海报、桌面便签等方式,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剩餐打包”,积极推动“光盘行动”,倡导和推广“分餐制”,杜绝铺张浪费,鼓励绿色健康生活新方式。发扬粮食行业优良风俗与节粮精神,发掘与宣扬优秀行业节粮榜样模范示例,积极引导与组织涉粮企业参与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爱粮节粮知识,通过打造“健康食堂、节约食堂”等活动,普及粮食领域科学知识、粮油营养及合理膳食知识,倡导“爱粮节粮、少食多样”的科学消费理念,培养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三)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

完善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机制,加强爱粮节粮教育宣传,建设1个贵阳市爱粮节粮教育基地。持续加大安全形势、安全用粮、科学储粮、爱粮节粮知识传播与介绍,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推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爱粮齐参与”等活动,推动爱粮节粮理念融入校园和社会文化,通过带动家庭和全社会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和爱粮节粮意识。

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指挥棒”导向作用,把重点任务纳入政府督查检查考核范围,作为年度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规划重点任务与考核工作融合促进。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切实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建立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规划任务分工,统筹推进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发展。各县发改、粮食和物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工作联络制度,可依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或方案。

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重大工程项目用地政策,对粮食和物资储备仓储建设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解决,其它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新增用地计划,在年度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严格落实财税、金融、产业、土地等保障措施。积极落实粮食加工和物资储备企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及手续,对纳入规划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提高审批效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强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高效使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专项、优质粮食工程等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工程、重点园区、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认真研究国家、省级层面对粮食安全保障和粮食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争取资金支持。

按照国家粮食风险基金管理要求,合理扩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和使用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优质粮油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加大对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对西南粮食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中心建设、贵阳谷丰市场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贷款给予一定支持。

推进“人才兴粮”“人才兴储”工作,完善人才引进柔性机制和优惠政策,深化粮食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吸引力。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产学研合作,通过课题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科研成果转化等,建设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粮食相关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支持政府或企业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部分岗位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鼓励行业人才自由流动。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专业领域、分层次的培训教育,重点围绕粮库智能化控制、检验检测设备使用和管理、物资储备管理技能提升等方面,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粮食和物资的管理水平。

加强项目资金的绩效监控,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权责对等、约束有力、及时纠偏”的原则,着力强化项目资金日常监控和重点监控,对监控发现的管理漏洞和绩效目标偏差,及时采取措施整改,问题严重的应暂缓或停止拨款。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项目资金再安排等的重要依据。加强规划的引领作用,围绕重点项目、重大任务抓督查、抓推进,以督查工作创新为抓手,将随机性、实效性贯彻到底,督促项目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推动项目建设等工作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对相关工作成效明显的予以倾斜支持,对工作进展慢、工作质量不高、重点任务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

}

米粉与米线是不是同一种食物?因为它们两个太像了,就像双胞胎一样,让人傻傻分不清楚,有的吃了四五年,还分不清这两种食材,在云南,米线无人不知,可以说是一日三餐不能少的食物了,因为是发源地,味道自然做得炉火纯青,有炸酱的、扒猪脚的、焖肉的、辣鸡的、小锅的、砂锅的、过桥的,从外观上来看,米线是比较细的那种,就像常见的红薯粉条一样,而米粉是那种粗粗的,有圆的,也有扁的,两种都是大米做的,颜色都是白色的。


米粉,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的美食,是一种特色小吃,它的地位就像北方的面条和大饼一样,在平常生活中,时常会登上餐桌,米粉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的米制品,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爽滑入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许多离开家乡的人,在外地经常会吃炒米粉,以此来缓解思乡之情,尤其是这道炒米粉,搭配自己喜好的蔬菜,胡萝卜、青菜、黄瓜、鸡蛋都可以,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酱料,吃炒米粉最爽的莫过于使劲搅拌,让酱汁完全渗透在米粉中,现在网上也有现成售卖的,无需过多的麻烦,足不出户,在家就能满足你空虚的味蕾,经验不足也能一次性成功,香辣可口,别具风味。


食材:米粉、酱料包、胡萝卜、黄瓜、鸡蛋、葱花

1、米粉想要好吃,离不开一份好食材,必须具备口感爽滑,晶莹剔透,鲜香味美,才算得上一份好米粉,酱料是搭配好的。


2、米粉是真空包装,这样可以锁湿保鲜,沿着包装袋撕开,整块放入清水中浸泡,时间为20分钟,因为很硬,操作别生硬,否则很容易断裂,影响后面的食欲。


3、趁着浸泡米粉的时间,可以准备一些配菜,胡萝卜半根,切成细丝,黄瓜半根,同样切成细丝,装入盘中备用。


4、米粉浸泡好之后,起锅烧水,看到水沸腾后,放入泡好的面粉,开锅之后,继续煮5-6分钟,捞出迅速放入凉水中。


5、起锅烧油,打入两个鸡蛋,小火煎成型,鸡蛋老一些才好吃,少放一些葱花,能提升一定的葱香味。


6、接着倒入胡萝卜丝、黄瓜丝,快速翻炒至断生。


7、酱料包已经封装好,直接倒入即可,无需其他的调味品,三分之一轻微辣,三分之二为中辣,全部倒入为特辣,非常的香辣可口。


8、把酱料搅拌均匀,即可倒入米粉一起翻炒。


9、大约一分钟后,即可关火出锅,直接出锅即可,也可按照自己的口味,再加点盐、鸡精,翻炒两下就可以出锅了。


10、米粉这样炒,简单营养又美味,口味麻辣,看着就很有食欲,非常的下饭,加个鸡蛋,再放些时令配菜,比大排档的口味还好吃。


1、米粉第一步很关键,需要提前用清水泡发,刚开始别硬掰,会断裂的。

2、炒米粉的顺序,鸡蛋、配料、米粉,最后稍微来一撮食盐和鸡精。

3、如果米粉很快结块了,原因是炒的时间太久了或火太大,油太少,应当适量的控制火候,大约翻炒一分钟即可出锅。

做法仅供参考、收藏转发,谢谢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信政〔2020〕2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制定本实施意见。
  到2025年,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实现“六高”目标:生产效率高,农机总动力稳定在700万千瓦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产业增加值达到2.8万元;经营者素质高,培育高素质农业经营者5万人左右;产品质量高,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登记数量年均增长6%以上;产业效益高,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超过650亿元;市场竞争力高,信阳毛尖、河南华英等品牌价值显著提升,信阳茶油、信阳弱筋麦、信阳稻虾米、信阳水库鱼等成功创建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省级以上农业品牌发展到80个以上;农民收入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一)布局区域化。在沿淮平原区着力发展优质粮油和草食畜牧业;在中部丘陵区积极发展茶叶、油茶、再生稻、稻渔综合种养、苗木花卉、生猪、家禽、水产、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在南部山区依托红绿古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农业农村局、林业茶业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水利局、文化广电旅游局)

  (二)生产标准化。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各类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农业良好规范(GAP)认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各县区整建制开展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地方标准超过35个。(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
  (三)经营规模化。加快土地托管和流转,开展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到2025年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71%以上。(农业农村局、供销社)
  (四)发展产业化。推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粮食和储备局、商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林业茶业局)
  (五)方式绿色化。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农业绿色化发展新机制。(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六)产品品牌化。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发布品牌权威索引,引导社会消费。大力宣传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探索建立品牌农产品营销平台,扩大市场占有率。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产品知名品牌超过80个。(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粮食和储备局)
  (一)实施淮上粮仓巩固行动。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亿斤/年以上。到2025年,优质弱筋小麦发展到260万亩,再生稻发展到8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稳定在110万亩左右。持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逐步将沿淮平原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弱筋小麦、优质食味水稻生产供给中心和全省重要的粮食储运交易中心、绿色米面制品加工制造中心,打造全产业链“淮上粮仓”。(农业农村局、粮食和储备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二)实施“多彩田园”提升行动。支持“多彩田园”示范基地提质增效,打造升级版“多彩田园”工程。推进油茶、茶叶优势区建设,创建畜禽、水产、苗木花卉、小果花生、双低油菜等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25年,茶叶面积稳定在220万亩,更新改造茶园20万亩;油茶发展到110万亩,其中高产油茶林20万亩;豫南黑猪、淮南猪较2020年新增8万头;大、中型水库绿色渔业生产全覆盖,苗种自给率达到90%;优质花木发展到70万亩;优质花生发展到120万亩,高油酸花生占比达到20%;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超过700亿元。(农业农村局、林业茶业局、农科院)
  (三)实施质量兴农行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扩大检测覆盖面。加强农资生产销售监管,加大农兽药残留整治力度。加快追溯体系建设,健全涉农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推广“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逐步完善从产到销重点环节追溯数据,强化多部门联动处置、上下游无缝对接,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2022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全覆盖,2025年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个以上。(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粮食和储备局、林业茶业局)
  (四)实施绿色先行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管护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化学农药减量替代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农膜回收。大力发展紫云英等绿肥种植,推进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集成推广成熟技术模式。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农村局、林业茶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五)实施加工升级行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推动弱筋面、优质米、畜肉禽肉、茶叶、油茶、水产品、药食同源等食品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202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增值率达到3.2∶1。(农业农村局、金融工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粮食和储备局、商务局)
  (六)实施集群发展行动。聚焦弱筋麦、优质米、茶叶、油茶、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统筹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融合现代农业科技园和电商物流园建设,全面实行“链长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园区,加快全产业链“专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集群。2025年,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一县一园”;建设1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形成10个5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科技局)
  (七)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园区体系,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以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本地特色种源繁育、良种选育、绿色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产业跨界融合等为重点,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攻关。推进农业试验站、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强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强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镇建设。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7%。(农业农村局、农科院、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体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
  (八)实施龙头带动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强强联合。支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与工商资本、企业集团合作,提档升级。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鼓励供销合作社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健全名录管理制度;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0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超过150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超过5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超过50个,县级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超过50家。(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邮政管理局)
  (九)实施新产业新业态培育行动。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康养、传统村落观光等,形成多业态集聚乡村旅游带和集中片区。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农产品定制、会展农业、共享农庄、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新兴业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合作等形式互助共享经济。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林业茶业局、气象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
  (十)实施农业农村数字化行动。加快实现农村固定宽带用户百兆接入全覆盖。推动北斗导航、遥感、大数据、5G、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农村中加快应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智慧农(牧、渔)场。建设全覆盖的乡村电子商务网络体系。招引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支持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2025年,争取建设1个“互联网+精准农业”特色园区和5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分别建设2个以上数字农业试点县和数字乡村示范县,打造1家以上农业农村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农业农村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政务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气象局、林业茶业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成立乡村产业振兴专班,统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观摩推进机制,制定考核评价和奖惩办法,定期召开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各县区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部门要将分解任务抓实抓细,确保落实到位。
  (二)强化投入保障。建立“三农”重点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债券政策。组织金融机构参与重大项目谋划,制订综合融资方案。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普惠金融。推动金融机构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发挥政府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支持涉农企业和主体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各类农业保险试点,增加农产品保险险种。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支持涉农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再融资做优做强。编制农村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水利局、林业茶业局、生态环境局、市金融工作局、人行信阳支行、信阳银保监分局、税务局)
  (三)落实用地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用地政策。完善重点涉农项目建设用地“批、征、供、用、管”全链条保障机制。新编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入股、租用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节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自然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
  (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跟进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供销社、国有农场、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农业水价等改革。(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水利局、林业茶业局、供销社)
  (五)扩大农业开放。支持涉农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端农业人才以及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农业农村局、商务局、财政局、教育体育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信阳海关)
  (六)强化风险防范。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农业气象预警能力,提升灾害治理、灾后恢复能力。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疫情测报和病虫害防治。健全农产品市场风险监测分析预警机制,提升应对能力。(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气象局、国家统计局信阳调查队)
附件:1.信阳市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信阳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实施方案

   3.信阳市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4.信阳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5.信阳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信阳市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30日

           信阳市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2020〕18号),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90%,主食产业化率达到65%,粮油精深加工产值占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超过330亿元;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大幅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能力,基本建成以稻谷、小麦、油料等为重点的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一)加快延伸产业链
延伸稻谷加工链。方向与重点是提升米制主食加工及稻谷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优化大米产品结构,提倡大米适度加工。强化以大米为原料,发展糯米粉、汤圆、米粥、米线及方便米饭等米制主食;以稻谷副产品为原料,发展米糠油、能源产品、板材、纤维素、化工产品等深加工产品。到2025年,稻谷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
延伸小麦加工链。方向与重点是提升面制主食产业化水平,优化面粉产品结构,提升专用面粉加工能力。强化以优质专用小麦粉为原料,开发高档饼干、高档糕点专用面粉,发展高档优质营养面条类、馒头类、烘焙类、速冻类、特色风味类等面制主食,以及精品酒曲、小麦淀粉、小麦蛋白等深加工产品。鼓励小麦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小麦加工企业发展优质小麦基地、中央厨房、品牌快餐连锁、商超电商销售等上下游产业。到2025年,小麦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
  3. 延伸油料加工链。方向与重点是提升油菜籽、花生以及山茶籽等油料精深加工水平。优化植物油产品结构,提升各类特色植物油加工能力。强化以各类油料及油脂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发展方便、休闲、保健食品和医药产品等深加工产品。到2025年,油料加工企业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培育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
  (二)着力提升价值链
提升绿色化水平。以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为重点,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引导原粮生产和收储绿色化发展,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种植和收储新技术,增加绿色有机粮油供给量。加快粮油加工和产品包装绿色化,促进优粮优加。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引领,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以“吃干榨净”为目标,支持发展粮食绿色循环经济。(粮食和储备局、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提升优质化水平。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加强优质粮油品种研发推广,优化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打造淮滨、息县的优质弱筋小麦,潢川县的优质糯米粉,新县、光山、商城的山茶油等粮油生产优势区。建立标准“领跑者”激励机制,鼓励市内科研单位、质检机构、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我市优势领域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粮食和储备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教育体育局)
提升特色化水平。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支持企业规模化生产知名特色米面、糯米粉、山茶油等名优食品,开发生产儿童系列、月子系列、老年系列、低糖系列、低脂高蛋白系列等个性化、功能性特色粮油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解决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挖掘粮食文化资源,发展“粮食+文化+旅游”产业和工业观光、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探索推进粮油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粮食和储备局、发展改革委、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7. 提升品牌化水平。加强粮食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开展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全省或区域性品牌粮油产品。打造“信阳弱筋小麦”“ 信阳糯米粉” “信阳稻虾米” “信阳山茶油”等区域知名粮油品牌。支持创建优质弱筋小麦、优质水稻等大宗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支持企业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知名展会,提升我市粮食品牌影响力。(粮食和储备局、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三)积极打造供应链
打造优质原粮供应体系。加强与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合作,依托国家、省和我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优质原粮品种选育和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鼓励育种、加工、种植等各类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优质粮油作物种植面积,促进优粮优产。息县、淮滨县重点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潢川县重点发展优质糯稻生产,稻谷主产县重点发展优质中籼稻和粳稻生产。支持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收购和订单生产、领办农民粮油合作社等方式,选择合适地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到2025年,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5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优质油料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农科院、粮食和储备局)
打造现代仓储物流体系。推动粮油仓储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和布局合理化,实施“绿色储粮”工程,促进优粮优储。建设面粉散装运输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粮油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所现代化建设。围绕跨省市粮食物流通道,支持平桥、罗山、潢川、息县、淮滨、光山、商城等县区粮食物流节点建设,支持淮滨县航运码头建设,提升码头粮食专业装卸能力;发挥我市铁路运输优势,加快完善公路、铁路、航运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努力打造现代粮食储运体系。到2025年,全市浅圆仓、立筒仓等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仓容突破50万吨,绿色储粮仓容突破100万吨。(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信阳海关、铁路信阳站,有关县、区政府)
打造粮油市场供应体系。依托粮库智能化升级和优质粮食工程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布局合理的粮油交易市场网络。支持粮食企业参与郑州商品交易所、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等粮油期货和现货市场。加快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粮校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畅通粮油产品供应渠道。推动粮食购销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打造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品牌,促进优粮优购、优粮优销。(粮食和储备局、商务局、教育体育局、市场监管局)
打造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服务平台,构建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监管链条,提高消费安全水平。落实省超标粮食处置办法,实施市县为主、省级补助的处置费用保障政策。提升粮油企业和粮食质检机构检验检测能力,提高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使用效能。健全进口粮食联合监管体系,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外来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管理,督促进口粮食储备、加工企业落实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农业农村局、粮食和储备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信阳海关、发展改革委、科技局)
  (一)加强部门联动。建立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在粮食安全县(区)长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考核先进的县区在市级分配资金时将给予倾斜。(粮食和储备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局、商务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科技局、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国家统计局信阳调查队,各县、区政府)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发挥各级财政奖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粮大县和产油大县奖励资金使用方向,各县区政府获得的一次性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60%。探索设立粮食产业发展市级专项资金,鼓励各县区设立粮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县(区)、示范园区、加工基地、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符合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法享受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各县区财政资金、政府债券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要加大对粮食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各县、区政府)
  (三)强化金融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粮油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提升信贷额度,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农发行要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各县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放宽粮油企业担保条件,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对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发行债券融资工具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实现融资的企业,积极争取省级金融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市、县级财政要给予适当补助。(金融工作局、人行信阳中心支行、信阳银保监分局、财政局、粮食和储备局、农发行信阳分行,各县、区政府)
  (四)落实用地政策。加大粮食主产区建设用地保障力度,重点保障粮食产业用地。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用地予以倾斜支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将划拨用地转为出让用地,依法处置土地资产,土地出让净收益(扣除上缴或上级政府应计提的费用)原则上通过支出预算安排用于企业发展。对接县域产业集聚区用地规划,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自然资源规划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各县、区政府)

            信阳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实施方案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0〕14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选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严格管护、良田粮用的原则建设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全市建成80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100万亩以上;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增加,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一)加强项目集中统一管理
统一规划布局。科学布局,统一规划,市、县两级都要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县级规划要把建设任务细化到项目和地块。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以及农田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选区要与交通和城镇发展等规划衔接,避开规划建设的交通干线和重点项目。建立农田信息监测机制,配合做好全省高标准农田大数据建设工作。(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水利局,各县、区政府)
  2. 统一建设标准。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规范要求,结合信阳实际,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统一规范工程建设、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在确保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对评估认定为基本符合及以下等级的已建项目区进行改造提升。严格执行建设标准,确保建设质量。(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水利局,各县、区政府)
统一组织实施。及时分解落实省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农田建设资金。严格按照项目前期准备、申报审批、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和监理、竣工验收、监督检查、移交管护等程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项目集中统一高效管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规范有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水利局、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统一验收考核。建立“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的任务落实机制,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程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评价,在验收合格的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标识,接受社会监督。按照粮食安全市长(县长)责任制考核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任务完成好的按规定予以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或任务完成差的给予相应处罚。(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粮食和储备局,各县、区政府)
  5. 统一上图入库。全面承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历史数据,把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各阶段相关信息上图入库,做好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建设有关工作。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完成上图入库,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有据可查、资源共享。(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水利局、财政局、扶贫办,各县、区政府)
  (二)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市、县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事项,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标准和成本,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地方财政负担部分按照省、市、县三级6:2:2的比例分担,财政直管县中省辖市负担部分由省级承担。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打造示范项目。电力部门因建设、接收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输配电设施增加的建设、改造、折旧和运维等费用,可在输配电核价中统筹解决。(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拓宽投融资渠道。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同时,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支持精准度。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加强与信贷担保等政策衔接。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使用政府专项债券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条件的地方在债券发行完成前,对预算已安排债券资金的项目可先行调度库款开展建设,债券发行后及时归垫。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的农业保险产品。(金融工作局、信阳银保监分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优化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和新增产能的核定流程、办法。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要共同做好新增耕地指标核定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耕地,拟用于占补平衡的,经自然资源规划部门核定后,可纳入补充耕地指标管理。按照“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要求,加强新增耕地指标跨区域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土地指标跨省域调剂收益要按规定用于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将省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示范创建
  1. 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亩均投资不低于3000元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示范区创建要做到科学布局、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达到标准化建设、现代化装备、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2. 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高标准农田生态功能。(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打造生态“家园”;与乡村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相结合,力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打造多彩“田园”;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相结合,形成规模效应,打造规模化“庄园”;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乡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互相促进,打造绿色“产业园”。(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四)构建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
健全工程管护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运行管护摆到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县区政府对建后管护负总责,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对高标准农田的管护进行监督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与相关部门办理资产移交及管护手续。项目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直接管理责任,负责辖区内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工作的日常检查,督促各行政村建立管护组织、明晰管护职责。项目工程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具体管护责任。属于政府投资且产权清晰的10千伏线路和配变设施,由县级政府统一无偿移交给县级电网企业后,由县级电网企业管护;农业灌溉低压供电设施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未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由村级组织负责管护。(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水利局、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 落实工程设施管护经费。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资金应通过各级财政专项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余资金、各级财政安排的可用于建后管护的奖补资金、村集体经济收益、新增耕地指标交易、灌溉用水收费等途径解决。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计量设施安装和其他农田设施维修。(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县、区政府)
严格保护利用。要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防止“非农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严格耕地占用审批,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要及时补充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及时修复或补充。严禁将不达标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倾倒、堆存到农田。(自然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区政府)
  4. 加强风险防控。严肃工作纪律,切实防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风险。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强工作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格跟踪问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信阳市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办 〔2020〕26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生猪产能稳步上升。加快生猪产能恢复,确保到2020年底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2025年年出栏不少于422万头,2020年、2021年、2025年生猪存栏分别为235万头、260万头、305万头。
  ——畜禽产品供给稳定增长。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增加优质畜禽产品供给,推进畜牧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发展。到2025年,全市家禽出栏1.18亿只,年均增长3%;肉牛出栏9.4万头,年均增长2%;肉羊出栏90万只,年均增长2%。主要畜产品生产正常,市场供给充足。
  ——生态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坚持绿色兴牧,依托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应用适合信阳特点的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业生态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率达到95%,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基本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零排放”;非规模养殖户畜禽粪便基本实现种养结合“全利用”。
  ——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推进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 供应链 “三链”同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畜牧业产值与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3。
  (一)推进规模化养殖。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加快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年出栏生猪5000头、肉牛500头、肉鸡5万只、肉羊3000只和存栏奶牛300头、蛋鸡1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推广“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养殖合作组织,以大带小,扩大养殖规模。支持发展立体养殖。严格落实畜禽养殖业环评文件告知承诺制审批制度。到2025年,生猪、肉鸡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85%、90%。(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制定完善标准化饲养、屠宰、冷链物流等管理规范。加快设施装备升级,提高大型养殖场智能化、中型养殖场机械化水平,完善家庭养殖场户防疫和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鼓励屠宰企业完善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在畜牧大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逐步构建以大型企业为引领、适度规模企业为主体、农牧结合型家庭牧场为补充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畜牧机械装备的支持力度。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0个。(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建立“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产销模式,推动畜产品流通由“调活畜禽”向“调肉”转变。引导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鼓励大型养殖企业自建屠宰厂,支持主销地龙头企业到我市布局屠宰产能,推进畜禽就地就近屠宰。稳步推进牛、羊、家禽集中屠宰。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鼓励产业化优势县区打造高水平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
  (四)推进绿色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划定、调整禁养区,引导畜禽养殖向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区域转移。依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大力推广节水、节粮等清洁养殖工艺,控制臭气排放。规范使用饲料、兽药,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广低氮、低磷和低矿物质饲料产品。支持粪污处理利用配套设施建设,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就地就近施用粪肥。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化肥减量行动,鼓励各地出台有机肥施用补贴政策,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有机肥施用。积极开展以种养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美丽牧场”创建活动。(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
  (五)推进品牌化提升。实施品牌培育行动,大力推进以绿色为主导的“三品一标”产品生产,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结合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培育优质畜禽等大宗畜产品品牌。围绕豫南黑猪、淮南猪、固始鸡等特色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信阳畜牧业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潢川县“华英鸭”做优做强,支持三高农牧“固佳”牌固始鸡笨蛋、新县兴锐农牧“嘿猪”淮南猪做大做强。到2025年,培育3-5家国家级和省级知名畜牧业品牌,示范引领品牌化发展。(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一)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市、县两级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建设,确保有独立场所、有专业技术人员、有设施设备、有规程制度,达到二级及以上生物安全水平,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乡级分所,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出人员,配齐交通、通信、快速检测、监督执法等设施设备。科学调整防控物资的品类、规模、结构,完善应急指挥系统运行机制,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保险联动、处理规范”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立专业化处理与规模养殖场自行处理相结合的处理体系。(农业农村局)
  (二)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生猪养殖大县对使用良种猪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养殖场(户)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政策。支持宏展畜牧、向阳牧业、三高农牧和兴锐农牧等种猪场加快种猪繁育,提高供种能力。支持区域性种公猪站发展,加快良种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对淮南猪、豫南黑猪、信阳水牛、淮南麻鸭、固始鹅、固始鸡等信阳特色遗传物质保种资金投入,加大保护力度,促进开发利用。(农业农村局、财政局)
  (三)强化饲料饲草供应体系建设。引导饲料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实施饲料原料提质工程,推广种植饲料玉米和优质牧草新品种。加强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粮改饲,积极打造淮河滩区和南部丘陵地区优质草业带。建立健全秸秆和饲草收加储运体系,发展专业化收储企业和服务组织。到2025年,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农业农村局)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市、县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能力建设,完善设施设备,强化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提升风险预警水平。推行网格化监管,实行合格证制度,建立健全 “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提高源头治理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等违法行为,并将违法行为纳入征信系统。实施检打联动和行刑衔接,落实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到2025年完成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
  (五)强化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依托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完善信阳地方品种淮南猪、豫南黑猪、信阳水牛、淮南麻鸭等产业技术体系。稳定基层技术推广队伍,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投身畜牧业创新创业,支持发展畜牧科技服务公司,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市科技局、农业农村局)
  (六)强化信息化体系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管、疫病防控、检疫监督、畜禽屠宰、监测预警和网上培训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指导企业开展数据直联直报,构建畜牧业动态数据库,促进技术、营销和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与产业有机融合,实现各环节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农业农村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一)加强政策扶持。继续落实恢复生猪生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动物防疫补助等扶持政策。落实建设畜禽养殖设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探索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优化财政供给结构,对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科研攻关给予重点支持,将畜牧业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兴村强镇等创建扶持范围。支持畜产品生产和物流企业申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各县区(管理区)政府要将动物防疫、良繁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畜产品应急储备等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品种规模化生产、肉牛肉羊扩繁和规模化生产、资源化利用管网配套等项目。建立市级财政稳定的投入机制。(财政局、税务局、农业农村局)
  (二)强化金融服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符合规定的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和活体畜禽纳入可抵押品目录,适当延长畜禽养殖类项目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探索开展存单质押贷款和订单、保单融资。支持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基金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农发行和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支农再贷款优惠政策,加大生猪全产业链信贷资金投放。扩大现有保险覆盖面,鼓励各地探索开展蛋鸡、肉羊政策性保险试点,探索发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信阳银保监分局、人行信阳中心支行、金融工作局、财政局、农发行信阳市分行)
  (三)保障畜牧发展用地需求。严格落实养殖用地优惠政策,将畜牧业用地纳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优先保障。依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积极引导新建或扩建的畜禽养殖项目合理选址,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畜禽生产。妥善解决畜禽养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洗消、粪污处理利用、屠宰加工等畜禽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城乡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计划以及盘活存量土地优先用于畜禽屠宰加工项目。(自然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

     信阳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数字乡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制定本实施方案。
  用3—5年时间,推动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市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全市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到2025年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全市“三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实现全部可追溯,到2030年所有农产品实现可追溯。
  (一)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保障能力
  1.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农村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百兆以上宽带网络接入和4G网络全覆盖。加快窄带物联网建设,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推动5G在农村地区应用。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加大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市委网信办、通信管理办,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
  2. 推进新型数字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系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农业农村管理数据、空间数据等数据上图入库,实现可视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动植物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风险监测预警。(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发展改革委)
  (二)用数字化引领驱动乡村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1. 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培育数字乡村特色小镇。(市委网信办,政务大数据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
  2. 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实施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工程,推动“互联网+党建”发展、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加强农村数字化监管,推进“雪亮工程”实施,持续推动网络扶贫。(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
  (三)加快数据资源融合共享,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数字化
  1. 深化数字化惠民服务。推动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实现服务全覆盖。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推广普及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互联网”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社会服务。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教育体育局、卫生健康委、金融工作局、文化广电旅游局、人行信阳市中心支行、信阳银保监分局)
  2.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经营服务融合。实施高素质农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程,推行“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气象局)
  (四)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农业农村数字产业
  1. 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主体。实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农业农村中小企业提速专项行动,支持骨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平台型企业培育,大力引进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农村数字化企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
  2.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培育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新产业。支持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交易中心。(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
  (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1. 加大关键信息技术攻关力度。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组织申报一批科技项目,加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共享、信息安全等方面技术攻关力度,重点研发农业图像识别、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挖掘分析、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农科院)
  2. 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建设市级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平台,推广涉农信息服务软件和手机应用程序。到2025年,建设数字化农业示范园区,积极争创3个省级以上数字乡村示范县。(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农科院,信阳农林学院)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1. 加快推进主要农产品可追溯。全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要全部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注册,实现产品可追溯。2021年,重点抓好小麦、水稻、畜牧、茶叶、茶油、渔业等产品的追溯;到2025年,全市“三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全部要实现可追溯。(农业农村局、林业茶业局)
  2. 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品牌推选、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的“四挂钩”政策,倒逼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参与。2020年底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要实现追溯;2021年,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要实现追溯。(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3. 加强追溯规范管理。指导企业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注册,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情况作为“三品一标”认证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认定的前置条件,提升企业注册的积极性。督促企业及时上传生产记录,规范、完整、及时上传追溯信息。(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
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到2020年年底,生产蔬菜、水果、活畜禽、禽蛋和养殖水产品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部开具出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加快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产地准入和准出衔接机制,夯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行“合格证+追溯码”上市销售,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对存在弄虚作假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列入“黑名单”,保障合格证和追溯信息的真实。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对发现问题的农产品,及时通知市场监管部门予以召回。(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市场监管局)
  5. 推进可追溯产品产销对接。2021年起,进入我市大型超市的食用农产品实现可追溯;2022年起,进入农贸市场、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的农产品实现可追溯。政府农产品推介、新闻媒体广告宣传、驻村第一书记网上推介的农产品必须可追溯,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学校医院餐厅、集中配餐单位等必须选用可追溯的农产品。(农业农村局、政务大数据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一)建立协调机制
  由相关部门成立联席会议,统筹做好数字乡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政府信息服务采购配套政策;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优先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平台建设以及重点应用示范;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或参与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金融工作局、财政局)
  (三)加强人才培养
  支持市内科研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鼓励信阳农林学院开设数字经济或数字技术相关专业及课程,与重点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积极引进人才,开展培训,将数字乡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科技局、教育体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农科院,信阳农林学院)

             信阳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20〕2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700万千瓦以上,农机具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条件有效改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机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和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水稻、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机插率达到80%。
  (一)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
  支持本市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提档升级,逐步发展为省内外知名品牌。积极引导本市茶叶机械制造企业围绕茶叶修剪、绿色防控、采摘、初加工开展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适于我市茶园地形地貌特点和生产模式的茶叶采摘加工机械。支持机械加工技术雄厚的本市企业转型升级,进军农业机械研发生产。(农业农村局、工信局、科技局、农机化技术中心)
  (二)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
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围绕水稻、小麦生产,在全市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以突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试验示范,创新集成区域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促进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方式与适度规模经营有机融合。针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这一短板,持续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提升行动,通过补贴购机、财政奖补、信息技术服务、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途径,培育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龙头,大力推动育插秧向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利用水稻春播春插时节,围绕育秧基质准备、育秧设施管护、育插秧技术模式、水稻育插秧机具操作保养及维修、水稻田间管理技术等专题,分区域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活动,各县区全年培训活动不少于2次。(农业农村局、农机化技术中心、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提升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把提升茶叶、油菜、花生、油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作为农业机械化新的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提升花生机播、机收,油菜机播、机收,茶叶机采、色选,油茶鲜果风干、储存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其中,把推进茶叶采摘机械化作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制定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加强对交通便利的浅山和平原茶区茶农的宣传引导,大力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夏秋茶综合利用率。加大对重点茶叶合作社、茶叶企业基地的扶持,支持合作社(基地)改造茶园、购置茶叶生产机械、开展技术培训、组建机采服务队伍,不断提升重点合作社(基地)自我服务能力和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力。(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化技术中心、财政局、林业茶业局)
补齐全面机械化生产短板。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促进种植业机械化向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延伸。畜牧业方面重点推进饲料收获、加工储存、养殖、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产养殖业方面重点推进水质调控、精准投喂和管控系统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业方面,重点推进高品质节能干燥、农产品检测分级及包装等关键环节机械化。(农业农村局、农机化技术中心)
  (三)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推动高端智慧农机装备应用。支持大马力、高性能、绿色、复式农机新装备和新能源农机产品在我市的应用推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积极引进无人驾驶机械、农业机器人及智慧农业相关装备,协同推动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系统在农机上装载应用。加快农业机械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搭建智能农机大数据平台,推进作业调度、诊断维修、监理办证、远程培训等信息化。(农业农村局、农机化技术中心)
  2. 推动绿色环保农机装备应用。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装备,着力推进农机装备总量、农机装备结构同步提升。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秸秆捡拾打捆机械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应用,推动从根本上治理秸秆焚烧问题。持续实施遥控飞行喷雾机项目,支持高效植保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遥控飞行喷雾机统防统治应用水平。(农业农村局、农机化技术中心)
  (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1. 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指导农机合作社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着力支持建设一批市级示范社,争创一批省部级示范社。推荐和评选40家以上市级农机示范社,并支持其承担涉农项目中的农机化作业任务,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激发市场活力。(农业农村局、农机化技术中心、财政局)
创新农机服务机制。鼓励农机服务组织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集中育秧、分等分级、烘干、储藏、农机具存放等设施和区域农机维修中心。落实农机安全监理免费惠农政策,支持农机监理部门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农机检测水平,确保农机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农业农村局、农机化技术中心、财政局)
  3. 加强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的新型农机能手。利用高等院校、农机企业等各类培训资源,重点支持开展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让他们成为既懂生产又善管理的新型农机职业经理人。(农业农村局、农机化技术中心、财政局、农科院)
  4. 提升农机化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做好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协调,促进农机科学、高效、有序流动,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加快农作物收获进度,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抢农时保丰收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做好农机配件供应、农机用油等跨区作业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指导农机户和农机合作组织严格按照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规范开展生产作业,有效降低农作物收获损失率,减少作业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工的大米怎么会裂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