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自己的自制力?

“双减”之下,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是什么?一线教育工作者指出需要两种力量——自我内驱力和自制力。一个表示“想要做什么”,另一个是“不要做什么”。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研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

本文共4432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两颗种子”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

关于“两颗种子”,陈会昌先用学者特有的严谨准确地定义,接着又生动地描述说: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有一些孩子善于亲近老师,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通常被选为班干部;善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拥有较高威信;上课时能注意听讲,活跃地提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喜欢参加讨论;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自觉地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程;学习成绩优秀,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强,喜欢自己查找学习资料,购买感兴趣的书;能较早地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有些孩子还能掌握令人望尘莫及的专长…这就是主动性比较强的孩子。

“两颗种子”的成长情况不同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陈会昌娓娓道来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国内外心理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世界上最好的。

国外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略高于昂格鲁-撒克逊白种人,更高于美洲的西班牙后裔和非洲人后裔。1980年代以后,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成绩卓著,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美国小学生。

第二个事实是:自1901到现在,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犹太人获奖人数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多倍。在欧美各国的著名大学中,犹太裔的著名教授大大多于华裔教授。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裔约占60%,华人寥寥无几。

“这两个事实形成一个悖论:华人的智力并不一定比其他民族低,但是获得高水平成就的人很少。

陈会昌指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多少,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它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与文化。”

对中国孩子来说,前一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贫瘠,相反,西方国家的孩子,第一颗种子的生长环境可能不如我们,但是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

对父母而言,有责任在发扬第一颗种子环境优势的同时,改善孩子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

学校教育最缺乏对“模糊性”的容忍度

陈会昌的研究包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传记分析,他们发现,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包括:

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

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

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

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

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

其中5条与主动性有关,只有一条与自控力有关。“而我国传统文化对与主动性有关的前5条都是不支持、不提倡的,只有与自控力有关的第六条符合我们一贯提倡的‘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滴水穿石’等理念。”

说到创造性,陈会昌引用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话,“创造性包含善于发现问题、独创性思维方式、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强烈的成就动机、失败后重新尝试的意志力、时间和精力”。

他特别指出:“其中第三条的‘模糊性’,指的是解决问题时答案的非唯一性,这恰恰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最缺少的,也是家庭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

“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自由和民主极为重要,强调要给孩子充分的爱,认为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陈会昌话锋一转,提到虽然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风在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偏弱,对自控性要求过严,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又在教育环境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但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是两颗种子都得到发展,并且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发展,“过于强调主动性而忽视自控力的培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陈会昌说:“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对其学习成绩、学校适应以及成年后的事业成功均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智力。”

那么,如何处理既重视对孩子自控力、意志力的培养,又不压抑孩子天性这个难题呢?

对此,陈会昌建议,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爱和严、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

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期忽视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他们将很难适应要求自控力、纪律性和群体合作的集体生活,这些孩子将会尝到学习与社会适应不良的苦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孩子,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因为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转而打骂孩子甚至“破罐破摔”,走到了另一极端。

人的自我控制力是与生俱来的吗?

陈会昌肯定地说:“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人的行为受到来自外部的控制,最初都会感到不舒适甚至痛苦。”

“因此,儿童对外部控制都会产生反感,但是,如果对儿童的行为不加控制,在他们进入社会环境后,因为违反规则而遭到惩罚,会使他们遭受到更大的挫折和痛苦。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外控转向内控,是培养儿童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

陈会昌解释说,就是把来自外部的控制,如园规、校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内部需要。

其心理学本质在于,当一个孩子想违反规则时,能够预见到违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后果以及遵守规则行为可能带来的好结果,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表现出遵守规则行为。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如果只凭外控,而不引导内控,对儿童的自控力教育注定是不成功的、无效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是被迫去做父母、教师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身上的“第一颗种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趋乐避苦的本能还会表现出来。

自控力这么重要,那么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陈会昌说:“在婴儿期,就需要对孩子的某些危险行为或破坏行为加以限制,让孩子听话和顺从,这就是自控力的早期训练。1岁左右,像按时吃饭、喝水、睡觉,避免危险行为,爱护玩具、书籍和财物,遵守一些生活常规等,就应该循序渐进地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了。”

陈会昌强调说,培养孩子自控力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对孩子要疼爱、敏感、同步、耐心。可以想象,一个从不打骂、呵斥孩子的妈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更容易听话和顺从;相反,如果妈妈动辄呵斥、打骂孩子,那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很可能会反抗、不顺从。

孩子在家里受到尊重,出去才会尊重别人

“您提出的尊重平等教育对两颗种子的培养有什么意义?”

陈会昌告诉记者,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教育类)重点研究课题《尊重平等教育》过程中,他们曾调查了几百名中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是否受到尊重的情况。

结果表明,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多是在家庭和学校受到尊重的学生,而那些心理不健康、学习与社会适应较差的,往往是在家里和学校未受到尊重的学生。

“我们的研究证明,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孩子,走出家门才会尊重别人的心灵,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才会保护别人的自尊,平等对待别人。”

“一个人从小在家里受到平等、尊重的对待,以后才会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争取各种平等机会,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义务和责任,在资源紧缺时恪守公平原则,并且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

但陈会昌也很遗憾地指出,由于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成人不能平等、尊重地对待下一代的现象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爱孩子”、“爱学生”,但是“尊重孩子”、“尊重学生”仍然被多数人忽视。

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婴儿受到批评时的委屈和反抗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当孩子进入小学期以后,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发展,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严重阻碍他们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在缺乏自尊和被尊重的氛围中,孩子通常会以违抗、敌意方式对待周围人和社会要求,他的自控力尤其是自觉的自控(内控)自然不会得到良好发展。”

陈会昌举例说,我们说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的天性和独特人格的“人”,一个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

在进入小学和中学后,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判断、个人隐私以及他们的抱负和志向。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教师对学生,都应该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羞辱、嘲笑,不当众批评。

陈会昌还记得北京市一位品学兼优的初三学生这样说道:“家长做什么决定都会先问一下我,和我谈话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会把意见强加给我,对我的隐私也不会问太多,他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自由。”

最后,陈会昌特别指出,尊重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孩子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相辅相成,尤其是,要想培养孩子自觉的内控能力,必须从尊重孩子开始做起。“对尊重与纪律性的关系,我很赞成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般自由;而对纪律的要求,却要像岩石般坚定。’”

}

  齐鲁网健康频道8.20日讯(通讯员秦伟)很多家长都发现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存在差异,其中注意力就是比较凸显的差别,自己的孩子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别的事情,一点耐心也没有,坚持的时间往往很短暂。

根据一项研究报告证实:其实这个世界上98%的孩子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个天才,也只有1%的孩子智商可能是个弱智。那么为什么100个孩子当中成绩的悬殊会差距那么大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在学习时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孩子们在学习时无法持续的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或者是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

      对于如何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济南六一儿童医院儿科专家许玲给大家推荐六个专注力训练方法:

 “一心不可二用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的专注力是有范围限制的,对于自制力没那么强的孩子来说更甚,如果把注意力同时放在很多事情上,会分散注意力的有效性,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并不好,因此,每次只给孩子安排一个任务,该学习的时候就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就安心休息。

 自制力不仅仅对专注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对情绪控制、思维控制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自制力是不可忽视的一种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日常中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自制力训练小游戏,比如“一二三木头人冥想红灯停绿灯行等等。

      舒尔特训练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专注力训练方法,根据不同年龄可以自行改变难易程度,方法是在一张纸上画出相等大小的方格,在上面按顺序任意写上数字,被训练者按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

      每天选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安排孩子大声朗读,可以选择喜欢的故事节选,这是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不能丢字落字、错行,这会让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坚持下去会有好的效果。

      专注力最怕的就是家长总是无意的打断,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是在锻炼专注力,如果家长一会让孩子做这做那,无形中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的形成。

      给孩子讲故事也是有技巧的,不是讲完就算完成任务,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讲故事的同时,让孩子记忆情节,讲完之后,根据情节提出一些小问题,观察孩子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

      每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数字训练,不仅能增强专注力,还能提高记忆力。念一组数字让孩子认真听,比如9749634,读完之后让孩子正确地复述出来,每天根据孩子的能力增加难度。

      和孩子一起做时间计划,帮助孩子合理规划时间,让孩子定时定量完成任务,但是家长不要过于唠叨,也不要总是呵斥孩子,让孩子自己掌控时间,会增加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更自信。

  济南六一儿童医院院长,从事儿童发育行为障碍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对多种发育行为障碍特别是多动症、抽动症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采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和康复训练项目治疗多动症、抽动症,显著的疗效深受患者的好评。

  壹点号六一儿童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自制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