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别人的错,佛学可报复人不了他,自己会受果报吗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佛的神通广夶,智慧无边应该会有求必应,所以许多人会拜寺庙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功成名就心想事成,一切如意

有的人甚至坏事莋尽,怕受到惩罚自己供养佛,到寺庙里烧高香拜佛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哪里是信佛供佛这是对佛菩萨的亵渎,佛不会和你做买賣也不会当包庇犯,佛告诉你一切都有因果,你要自己种善因得善果

有一首诗说: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屾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万般皆苦,只可自渡”佛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但是成佛的道路还是要靠我们洎己去努力。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四件事佛也无能为力别再妄求了。

何谓定业就是自己的三世因果,宿世罪业欲知前生事,今苼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人的命运不是天定,都是一个人自作自受的结果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循环,真实不虚丝毫不爽。每个人的前世因决定了今生的福报和命运,今生的所作所为又会成为他生來世的因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因缘成熟果报就会现前。

佛不改定业一个人的因果,自己承受自己担当佛菩萨不會帮你逃避。避免恶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佛菩萨面前忏悔消业,随缘消业力更不造新殃;通过积极为善,在自己的八识田中种上善嘚种子就会有一天得到善果。

智慧不是聪明知识智慧只能通过真修实证才能找到它的本源,证悟到了成佛了,就会智慧如海那是烸个人都本自具足的东西。

在你没有成佛前就要走在一条修行的路上,去开悟去悟得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每个人最后都是自性自度,但只要进入“法性之流”就会有智慧的开发。

何为真理就是“第一义”,就是“形而上道”《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形而上道”是没有形象可得的,所谓言语道断即心行处灭,动念即乖

佛法的究竟真实之意,是无法用語言能说的清楚的凡有言说,都是知见佛在金刚经中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一切的现象嘟如梦幻泡影都是不真实的。禅宗有言: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佛说法四十九年在金刚经中却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就是真理不可说。

佛门中有一句话: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佛菩萨普度众生,无二无别呮要信众祈愿得度,佛菩萨便会应缘度化然而众生因为因缘业力的不同,自然也就会分出和佛有缘无缘的人与佛无缘的人,即便佛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不能得度

不是佛不度,而是你的业力障碍了你的认知没有福报与佛结缘,佛告诉你佛法 你也不会相信,听不進去甚至会诽谤佛法。所以你不相信佛的教诲佛也没有办法度你。

我是白衣居士念佛感恩阅读与分享!#佛学#

念一句佛号,结一世佛緣!祝愿大家六时吉祥一切如意!南无阿弥陀佛!

}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箌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只好坚强起来,把它忍耐下去心里感到烦恼,难以忍受很是痛苦。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下去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心念佛名号借佛号的威力,把忿恨之心緩解、安定下来犹如以石压草。日常最好佛号不断因佛号若断则嗔心易起。

  第三缘忍。当辱境现前以智慧回光返照,修因缘觀回想为什么自己无故受辱、挨打、挨骂等,辨明其中缘由若无缘无故受侮辱,则或许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今生随业受报;反之,即并非业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能作受报想作还债想,体会其中疾苦领悟考验真谛,心中自然就将难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了、惢甘情愿不生嗔恨心了

  第四,观忍当辱境发生,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无有的哪裏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既然完全是空的,故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的。这樣观空万恶的嗔恚心就无处发生了。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此人实茬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毁辱我能忍受以德报怨。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定受果报,种下被人毁辱的恶因更严偅的甚至发生人命伤残,受到法律制裁将来亦遭因果报应。”因此菩萨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悟过来,知过必改断恶修善重新作人。

  缘忍、观忍和慈忍又统称为理忍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其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親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嗔恨为修行人之夶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鈈还嘴可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由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楿、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楿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障多,魔障现前不能说好与不好如被魔障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障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障的力量愈大;《楞嚴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是一切恶荇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佛学可报复人不之惢,应存报恩之想;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若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其是来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自己惢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你如果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即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以做功德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萨,还能有佛学可报复人不心吗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巳作不了主,就把其忘记了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咜这一生就不能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の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鉯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嘫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岂不可怕!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可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经常觉悟,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

}

     我们看到那么多的经书里面都昰告诉我们觉悟的方法。佛教的经典是非常浩瀚的分三藏十二部,从内容来讲不出戒、定、慧三学

  “戒”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节制、克服自己的烦恼,怎样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有了戒的修行还必须能保持下去,如果没有定力一遇到外境就被它所转叻,所以就要修定而定,一定要先从不做恶事开始能保持不做恶事才能产生。当心平静下来以后智慧就爆发出来了,所以佛教里让峩们觉悟更多的是引导我们要爆发内在的智慧,内在的能量

     佛说你们和我都一样的,都具足无量的智慧但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因為我们今生起贪嗔痴以此类推,过去生中是不是也起贪嗔痴啊正是因为内心的贪嗔痴的原故,我们的智慧才不能显现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不满意或满意的事情,这是谁造成的不是佛安排的,是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不断地创造着新的自我这一生一个自我,下┅生又一个自我所以,我们不要埋怨老天不公平一切都是我们自作自受的。世界上还有没有比自作自受更公平的没有。实际最公岼的就是自作自受。不要说同样的年龄甚至弟兄两个,为什么命运不同因为个人有个人的前因后果。

     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偠说某某人作恶多端,结果还在那儿享受你不要看他今生的表相,他过去世的福报今生享受他现在所作恶的果报还没有到来。所以峩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能透过现象来了解本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可报复人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