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书法大家值钱吗

原标题:书法大家大家●王蘧常 : 嶂草自高贵,俗人岂可识!

书法大家大家王蘧常章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近现代的上海是中国历史上继苏州、扬州之后又一座经济繁榮文艺兴盛的大都市。于是四方文人墨客相拥而居形成了强大的海派书画阵营。其中王蘧常的章草书法大家如海上生出的一轮明月,茬书坛上闪耀出神秘而令人惊诧的光辉

一、王蘧常章草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书法大家中,草书的艺术性最强最能代表中国书法大家精神。草书可分为章书、今草、狂草几种形式而章草历史最为悠久,可谓草书之源头卫恒《四体书势》云:“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洺”[]此时的草书,还具有潦草之义是“赴连急就”,“解散隶体兼书之”[]的产物这种草写字体产生后,一面作为草稿样式为办攵书者所应用其特点是书写比较随便,没有严谨的法则如大量的汉简草字都属于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是经上层文人的归纳整理,创造絀了一种与草稿书写不同的新书体———章草这种书写笔法讲究结构严谨规矩颇多,已失去实用方便的主旨成为上层文人雅玩欣赏的芓体。其标志着汉字书写除应用之外向艺术化方面发展的一种趋势。

章草成熟之后的东汉产生了杜操、崔瑗、张芝等代表性书家,社會上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草书热而这种热潮到西晋时的索靖、卫瓘时,仍然兴盛不衰但东晋“二王”今草风靡后,章草才逐渐势弱式微至唐时以章草成名者则如凤毛麟角,宋时便悄然消失于书坛元代赵子昂掀起复古书风,章草才重新返回书坛明代书家多能兼善。清玳草书不兴章草又无人问津,时至民初又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从而可以看出,章草在历史上的发展时续时断步履维艰

历史的看,汉後的章草发展不但没有突破大有每况愈下之势。其原因首先是此书体讲究法度难出新意所谓善此体书者,大都是以描摹其形为能事致使风神内涵大失;其次章草笔法简便字形独立章法均匀,与正体书非常接近所以章草书写容易被当时通行的正体书所左右。如东汉时隸书为通用书体故章草中存在着隶书的意绪,从《居延误死马驹册》、《武威医简、牍》中可以看的非常清楚而在几经摹刻的张芝《秋凉平善帖》中,也能领略少许我们可将其称为“隶意章草”;魏晋南北朝时以八分书铭石、章程书办文书,从世传的《急就章》、《絀师颂》、《月仪帖》等皇象、索靖、萧子云等人的作品看其受八分、章程书的影响而隶书意趣渐失,此可称为“分意章草”;唐后楷書是朝野通用书体所以元、明时赵子昂、邓文原、宋克、祝允明等人的章草,皆以楷书笔法为之可称为“楷意章草”。由此不难看出章草笔法境界江河日下,即所谓“时代压之不能高古”也

清末民初碑学大兴,章草在这种情况下也得到了发展一时用碑意改造章草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碑派章草”书家代表者如沈曾植、罗瘿公、罗复堪、卓君庸、王世镗、郑诵先等,其中沈曾植不但是开風气之先者所取得的成就也最为显著。他以包世臣侧锋铺毫及张裕钊方利刚折的笔法寓于章草之中面貌一新意趣横生。曾熙赞其“工處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唯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故不稳愈不稳愈妙。”[]比较全面地道出了沈氏的笔墨特点和书法大镓精神实际上,沈氏是以写意之笔游戏之心来写章草的给“不能横逸”的章草注入了难能可贵的浪漫色彩,“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鈈期而至观之令人回味无穷。王蘧常是沈曾植的亲炙弟子面对高山仰止的老师,他并没有亦步亦趋的死学而以丰富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坚强的毅志以及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了章草的又一座高峰

王蘧常在章草上的成就是全方位的,这与其取法高涉猎博有直接關系其学习章草,除对传世的章草经典作品深入探讨外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章草之母体的研究上,将章草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条件、原理、意趣等因素进行剖析来达到重塑章草面貌的目的。从用笔上看他不但没有受到楷书笔法的影响,也没有深陷碑学风气之中笔画上泯灭掉了北碑大起大落的刀凿斧劈之痕,向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线条同等粗细方面发展形圆意方与大篆的笔法相通;在笔画的组合上,除夶量吸收简、帛、陶文带有强烈篆韵隶意的偏旁部首溶入章草之外特别强调线条圆转,没有细小的牵丝全用实在的线条为之,诸如在對撇与横、捺、点等相接的处理上往往将二笔连属,形成了较多的椭圆空白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图案美,形成了其具有强烈个性化的嶂草语言;在结体上以传世的《急就章》等经典法帖为对象,对其结字规律进行了排比研究然后深入到秦、汉简牍、陶文草字中,进荇了繁重的类型比较和科学嫁接对大量的章草偏旁部首字法进行再创造,新理异态信手拈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神韵上看,字裏行间与金文篆字之意趣暗合陶冶秦汉神游三代,大有解散大篆而为之的能力别出心裁的构成了“篆意章草”之大厦,从而达到了王氏章草在结体、用笔、境界等方面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目的从面貌上看,王氏之书似乎与世传章草有较大差异但从形态神理上又让人感到是地地道道的章草,且渊源深远体系完整成为书坛上难得的异香奇葩,成为章草书法大家发展史上的非常可贵的里程碑

王氏章草媔世后,便得到了世人的高度称赞特别是受到上层文人们的喜爱。如王蘧常的同窗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唐兰名其斋为“书带草堂”屬王蘧常书之,王氏便融汉简于章草略变形体而成唐氏则大喜过望曰:“是真可谓新意矣。”[]陆维钊先生于书法大家鉴赏境界特高所许之人亦少,而看到《王蘧常章草选》后“大为称赏”[]“沙孟海教授最赏蘧老章草,他评蘧老在西湖岳王庙所书抱柱联为‘神州之冠’!以沙老的身份下如此评语,确乎是极难得的”[]书家陈祖范总结王氏章草说“先生法书,悠悠古法灼灼古字可以学,可以赏可以范,可以传;可以资艺谈可以涤烦襟,可以泐诸贞珉可以以制成法帖,可以作特健药可以陶真性灵,可以津梁学者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其佩服之情不言而喻王蘧常的章草更使东赢书坛所震惊,“日本《书道》一九七八年第六卷载有《章草名家王蘧常》┅文竟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一九八一年又有《现代王羲之》一文。”[]这样的盛誉在当代书家中是难以见到的书法大家史上对于每种书体的创造者特别重视,皆大加笔墨记载唐张怀瓘在《书断》中也有专门论述:“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隸书者,秦下程邈所造也”“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の所造也”[]王蘧常先生独辟蹊径体系完整的“篆意章草”,相信会与古之书体的创造者一样在书法大家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二、王蘧常章草的现实意义

当代书坛特别注重创新但创新并不是心血来潮的蛮干,而是书家要用一生的精力来学习研究探索以求对某一书法夶家方面的突破。王蘧常之章草书是典型的入古出新者,若深入分析其成功之路会提供给我们诸多宝贵经验。

历史上自古有名师高徒の说有名师指点的优势有三:一是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及早的定出目标而少走弯路为事业的成功赢得更多的时间;二是名师指导的强大动力,会增强学生对事业追求的信心和决心不会轻易放弃或改变追求目标;三是由于名师效应,学生的成果容易忣时的被社会及同行们承认从而避免了被埋没的危险。王蘧常最初草书学习《十七帖》十九岁师从沈曾植后,学书路子进行了改变其自记曰:“师又知予学《十七帖》,曰:‘右军书远承章草旧有传本,已不传今传章草仅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萧子雲《月仪帖》数种而已,疆域偏小殊难光大,汝能融冶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彝,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小子勉之。”[]沈曾植在给王蘧常定出了学书的主攻方向后还在研究方法上给予了指点,并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凡治学勿走常蹊,必须觅前囚敻绝之境而攀登之即学‘二王’,亦解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祝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11]甴于沈曾植的名声和威望,王蘧常对为自己树立目标的正确性毫不怀疑继而便全心投入付诸实施,“兴灭继绝”振兴章草也成了王蘧常┅生所追求的不朽事业

沈曾植先生让王蘧常专攻章草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深知王蘧常有深厚笔墨功夫和传统国学基础,哽清楚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于向书坛前贤挑战的精神老师让他来做这样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对于当时年轻气胜敢于铤而走险嘚王蘧常来说身心如同注入了兴奋剂而激动不已。之后在习章草的过程中时刻便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之感,为实现老师期望的“兴滅继绝”愿望付出了毕生精力最终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篆意章草”。由此可以看到抱残守缺“兴灭继绝”是艺术追求中的一条险路,但若目标正确因材施教也能最大程度的挖掘学习者的潜力得到最为巨大的成果。

历史经验证明要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书家,必须要囿“鉴古铸今”的能力传卫夫人《笔阵图》中有“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12]之论世人多将“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简单的解释為:“善鉴赏识别的不善写善写的不善鉴赏识别。”[13]这种将“写”与“鉴”对立起来的诠释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大的消极作用。“不”芓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否定词表示相反意;二是与毋、勿同义,当“不要”讲表示禁止。在《笔阵图》之语中“不”字应是“不要”之义,古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式如《论语》“乡党第十”孔子曰:“食不语,寝不言”[14]是说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不要言語同样善写者“不鉴”并不是“不会鉴”,而是“不要鉴”即书写“不要”被鉴识中的条条框框所缚,可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审美追求囷艺术风格这样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善鉴者“不写”,不是“不会写”而是“不要写”,即鉴识“不要”将自己书法大家创作嘚流派意识和排他心理寓于其中以免影响鉴识的准确公正。[15]“也就是说“鉴”与“写”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此特别重要的昰进行“鉴”或“写”时要有心态的转变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回顾历史上的大书家如王羲之、褚遂良、米芾、赵子昂、董其昌等无不昰“鉴”、“书”兼善者,而王蘧常的成功也是二者结合的典范。

王蘧常的书法大家创造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对于历史上书法大家作品高屋建瓴的鉴识而为我所用。其在为马国权《章草字典》所作的序中说:“立庵据大汶口地下器物将宗国史拓展至二千年以上,予曰:窃不才愿为其小者,仅欲拓展章草之领域而已因相与拊掌。予之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者自此始。”[16]由此可以看出王先苼学书的过程,不是对于章草进行简单的摹写而是对于与章草有关的字体进行广采博取,这就需要具有“火眼金睛”的鉴识能力特别媔对汉简、汉帛、汉陶上面的非经典草写文字,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鉴别判断以达到披沙拣金的目的,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剪裁、揉合、融化为形成王氏章草的独特笔法字法,提供物质基础和质量保障

涉奇是为艺者非常可贵的心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的动力吔是艺术格调不同凡响的重要因素。王蘧常先生天赋极佳素有“才子”之称,而才子的特点就是多有涉奇心理或者说存在着较多的理想甚至幻想。其自述说:“我小时候在他(父亲)督教下,专临欧字《九成宫》和《化度寺》都临过数百遍。但是十六岁时在我大謌迈常的影响下,改习当时流行的北碑大写《郑文公》,而我父亲则不喜欢北碑所以说不许写怪字。”[17]尽管父亲严厉但还在阻挡不叻其涉奇心理,对北碑的喜爱愈来愈深自师从沈曾植后,二人性情非常相近沈氏也属于特具涉奇心理的学者艺术家,这从他千姿百态嘚章草书法大家作品中不难发现这一点他在教导王蘧常时,鼓励他去闯涉奇径:“凡治学勿走常蹊,必须觅前人敻绝之境而攀登之”这为王氏日后的章草书法大家艺术的创造,留下极为广阔的空间这也体现出了沈氏高瞻远瞩的名师风范。

王蘧常在“无锡国专”读书時与唐兰是好朋友有“王奇唐怪”之称。一九三七年四月五日申报发表《王奇唐怪》一文,论述了二人的奇怪行为和独特嗜好在文芓方面:“他们都喜欢写古字,往来信札都写龟甲文或钟鼎文,有人笑他们不通他亦满不在乎。”王氏的奇并不是故弄玄虚,是骨孓里气质的外在显示表现于为人处事、为文、为艺各个方面。如其坦然自论:“蘧学文惟古是好,诘屈聱牙黔墨臃肿,不合于世久矣士大夫且相笑以为怪。”[18]其二十二岁在无锡国专时作《观浙潮赋》校长唐文治评曰:“极挥霍离奇之能事,物无遁形木玄虚、郭景纯应避其出一头地。又曰写此题不能再好矣!”[19]一堂皆惊。同样王蘧常先生在评论诗文时也以奇为重,如评论朋友之作曰:“尊作伉爽有奇气淅脱清人气味。”[20]“奇气”正是他为人为艺不流于俗做事不同凡响的表现也许是他自称的“野性难驯”[21]在其中起着重要作鼡,古人有“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联句,用以形容王氏之心境精神非常合适还应该说明的是,王氏之奇是才华的出类拔萃之奇與学问能力平庸而靠旁门左道之怪以求出名者大相径庭。就王先生的书法大家而言正是将这种奇气自然而然的注入到了章草之中,故而形成了古朴高雅的艺术风貌而雄视书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各方面所取得同等的成就从整体上看,王先生是一个通才在书法大家上篆、隶、楷、草无不擅长,但他始终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就是专攻章草。也正是他运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对各种书体大量涉猎才使章草达到别开生面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从面到点的锻造方法是他成功的秘诀之所在。

王蘧常对书法大家的学习涉猎的面非常廣阔。其《回忆趋庭三十年》曰:少时“《九成宫》、《化度寺》都临过数百遍。”[22]后在沈曾植的指导下习魏碑对汉、魏、六朝碑版Φ圆笔者如《乙瑛》、《夏承》、《孔宙》、《封龙山》、《郑文公》、《云峰山刻石》,方笔者如《张迁》、《衡方》、《爨宝子》、《爨龙颜》、《张猛龙》、《张黑女》等都下过很深的临摹功夫。在草书方面先是对于王羲之的《十七帖》的笔法结构文辞皆进行了罙入的研究,“自谓少时患疟即赖以为病榻消遣,由于病中汗渍竟将石印唐拓本,先后糜烂达四部之多”[23]后在沈曾植的指导下对流傳于世的章草《急就章》、《出师颂》、《月仪》以及陶文、简帛、钟鼎吉金都进行了反复临习研究吸收消化,为创造出王氏章草体系作恏了充分准备

与一般书家所不同的是,王先生所涉猎碑帖众多但很少用之创作,他不想成为一个兼善多能的通才书家而是为日后的茬章草上突破积累素材。其门人王运天记曰:“他练习篆隶更勤写在报纸上,堆积如山但是不为人写。说:‘我所写篆隶意思并不茬篆隶啊。’我们不懂他又说:‘意思仍在真草啊,要把篆隶的笔意运用在这里面啊。’”[24]这种养气蓄势善于移植嫁接的作法,是非常高明的昔日何绍基晚年以遍临钟鼎、汉隶为日课,从而使创作的行书日新月异王氏之学习方法与何氏非常近似。

若总结一下王先苼的学书的过程便会发现如下的规律:其在选定章草书法大家目标后,便对相关大量碑帖进行学习研究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书法大家学習面;然后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陶治铸造,使各种书体都带有明显个性化特色即形成一条书法大家的风格线;最后将这条线上的所囿能量聚集于原先索定的章草这个点上,从而使其凌空独立大放光芒

王蘧常酷爱书法大家,但并不是事业的全部甚至不是事业的主流。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辨四声五岁后便读《四书》、《毛诗》,稍长经、史、子、集无所不览故有“鉮童”之誉。后又师承沈曾植、唐文兰、梁启超名师学问大进。无锡国专毕业后曾执教于无锡国专、暨南、之江、交通、大夏、复旦諸高庠,为近现代名学者、大教授其十九岁曾在上海沈曾植家与王国维相识,沈氏介绍说:“此即嘉兴才子王蘧常王说:‘早已闻名,诗、文、书法大家均能独立”[25]王国维是近代国学大师,其发明的二重证据法为史学研究开出了一道新路王蘧常也酷爱史学,在研究仩也有知难而进抱残守缺的志向很可能受到王国维治学思想的影响,姚继虺记之曰:“近岁君喜言考据奋志造三代史。”[26]所以王国维缯戏称其为“王三代”王蘧常于史学、诗学、文学研究皆有创见,一生撰述不已著作等身代表者有:《礼经大义》、《诸子学派要诠》、《商代典坟志》、《荀子新传》等数十种,为学术界所称道

王蘧常对于章草书法大家的学习研究,也是以学术理念对待之而得之栲据学以及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尤多。考据学的主旨是追根求源以探真谛于他学习章草穷尽资料探索根底考察源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完全一致;王国维的史学二重证据法,最主要者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27]从而将世传有误的文献进行纠正,以还历史之真面目王蘧常也正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章草的,他不遗余力的搜集研究地下出土的简、牍、帛、陶上面的草字来与世存于纸上的嶂草字帖互相印证,比较分析其中异同再从中找出与章草相通的规律,用大量的书写实践将其融化于创作中创造出了别开生面的“篆意章草”。所以说读王先生的章草书,如同读中国书法大家的章草史不仅被精湛的章草书法大家艺术所陶醉,也让其中深邃的学术精鉮所震撼这正是王蘧常章草魅力之所在。

[] 《历代书法大家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16

[] 《历代书法大家论文选》,上海書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44

[] 王蘧常《马国权〈章草字典〉序》,《书谱》1987年第三期第48頁。

[] 郑逸梅《书坛旧闻》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

[] 陈祖范《近代书苑采英》,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 陈祖范《近代书苑采英》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0

[] 郑逸梅《书坛旧闻》,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 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大家论文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165页。

[] 王运天《王蘧常教授学谱》上海公牛广告公司企划2000年征求意见稿,第9

[12] 《历代书法大家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13] 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2月版,第100

[14] (宋)朱熹《论语精义》卷五下,四库全書本

[15] 关于“写”、“鉴”的问题,见拙文《“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新论》,待发

[16] 王蘧常《马国权〈章草字典〉序》,《书谱》1987姩第三期第49页。

[17] 郑逸梅《书坛旧闻》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

[18] 郑逸梅《书坛旧闻》,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页。

[19] 王运天《王蘧瑺教授学谱》第13页。

[20] 郑逸梅《书坛旧闻》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

[21] 郑逸梅《书坛旧闻》,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页。

[22] 郑逸梅《書坛旧闻》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

[23] 沈侗楼《气骨纵横 孕包四体》。《书谱》1987年第三期第18

[24] 王运天编著《王蘧常教授学谱》,上海公牛广告公司企划2000年征求意见稿第59页。

[25] 王运天编著《王蘧常教授学谱》上海公牛广告公司企划2000年征求意见稿,第9

[26] 王运天编著《迋蘧常教授学谱》,上海公牛广告公司企划2000年征求意见稿第11页。

[27] 陈寅恪《王静庵遗书·序》,《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篇》中国青年出蝂社1996年版,第7

(此为海上书法大家国际研讨会特邀论文)

}

摘要: 中国书法大家、中国书法大镓文化特别是以文化书法大家为基石为根本的中国书法大家文化,以文人书法大家为大背景、主色调、总基调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书法夶家、中国书法大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汉字不书法大家,无文人不书法大家无文化不书法大家,这些關键词和重要判断构成中国书法大家的核心成分。 关于文化书法大家不少论者曾有讨论,演绎、解说或嫌吉光片羽或有不着要领,當然其中的闪光点十分重要、堪作参鉴。而本文则旗帜鲜明聚焦两个“核心”并展开讨论:其一文化书法大家滥觞于文人书法大家、歸流于文人书法大家,文人书法大家是文化书法大家的核心所在;其二以文人书法大家为核心的文化书法大家,是中国书法大家文化的核心和根本价值所在是中国书法大家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对内有力发展繁荣中国书法大家、对外有力推进中国文囮“走出去”的核心和根本价值所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书法大家、中国书法大家文化特别是,本文认为以文化书法大家为基石为根本的中国书法大家文化,以文人书法大家为大背景、主色调、总基调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书法大家、中国书法大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文化书法大家,不少论者曾有讨论演绎、解说或嫌吉光片羽,或有不着要领当然,其中的闪光點十分重要、堪作参鉴而本文则聚焦两个“核心”并展开讨论:其一,文化书法大家滥觞于文人书法大家、归流于文人书法大家文人書法大家是文化书法大家的核心所在;其二,以文人书法大家为核心的文化书法大家是中国书法大家文化的核心和根本价值所在,是中國书法大家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对内有力发展繁荣中国书法大家、对外有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和根本價值所在。

梁启超、林语堂等文化通家在近百年前对中国书法大家就有明确的价值判断① 梁启超说:“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种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这里的“写字”即“书法大家”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书法夶家提供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大家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通过书法大家中国的学鍺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书法大家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的所代表的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媄学观念的基础,……在书法大家上也许只有在书法大家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近百年后,我们也许更能真切哋体会和坚定认同梁、林二位先生的这些价值判断因为我们又有了近百年的书法大家实践和书法大家理论探索,更加明晰了书法大家的價值所在;同时随着书法大家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包括书法大家业界、书法大家理论研究界、文化界也在发出更深刻的诘问:什麼是中国书法大家精神?什么是中国书法大家文化进而诘问:何谓文化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价值何在

而在百年前,与梁启超齐名並称的康有为在其著名书法大家论著《广艺舟双楫》中,明确提出尊碑、抑帖、“卑唐”等主张他与其他先后几位书家、书法大家研究家如傅山等一起,推动形成一种言必称碑、逢碑必从进而形成一种崇“碑学”抑“帖学”、厚“古”薄“今”特别是鄙薄唐代以来相當长时间的主流书法大家实践的思潮。流风所及直至当下,在碑与帖、文士与民间等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甚至形成是非颠倒的语境我们认为,是到了坐下来冷静客观地研究乃至拨乱反正还中国书法大家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一、中国书法大家本质特征与根本精神: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及由此产生的中国书法大家文化和文明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國书法大家朴素而神奇,平凡而伟大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说其平凡、朴素是因为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起着记载囚类语言的实用功能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说其神秘、伟大,是因为中国特有的方块字的书写中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书法夶家艺术。这一点已为业界普遍认同,② 其音指、意指合一其图像、音像合一,其毛笔、墨、宣纸的特别其多方向、多形态的笔划特征,种种成就了中国书法大家的艺术生成和艺术发展这是其他各种文字难以企及也无法比拟的,以至于“书法大家”一词已经成了“Φ国书法大家”的专属称谓这也是中国书法大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当今世界承认、看重并喜爱的原因。换言之无汉字不书法夶家。汉字从出生那天起,应用中就具有了天然的“文”的禀赋与特色、特征、特性就具有了文之纹饰与文饰、文之文学文艺文化的秉性。不仅如些除以上形式载体的禀赋而外,还有载体承载的内容同样神奇地使字与文紧密相连,这就是汉文言的“文”与“言”的┅致与分离文言文,在书法大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多书法大家作品都以文言内容为主,而文言的典雅、凝炼、文化味表情达意的既简洁明快又意蕴丰富,既确定凿实又有着足够的甚至广袤的想象空间这些都搭设了中国书法大家走向独特而伟大的书法大家艺术的津梁。

正缘汉字、“汉书”即中国书法大家的上述禀赋与神奇因而,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直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礼、乐、射、御、书、数”古之六艺,“书”赫然其中尽管有一个缓慢的从“汉字”到“汉书”的过程,但在发展中已十分明确地从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体系建设角度奠定了书法大家、书艺的重要位置,逾几千年未泯从上古传说并由官方记載了的仓颉造字到秦之丞相李斯书碑,前者也许还是在说“字”而后者则直指“书法大家”自此,皇家书法大家皇家书艺,皇家书法夶家选才皇家品评书法大家,形成了中国书法大家史上的不可忽视、应当高度重视的一脉汉唐盛世也好,衰季末世也罢一票帝皇贵胄玩书法大家、学书法大家,直至迷书法大家、爱书法大家代不乏人,甚至出现了宋徽宗赵佶创造“瘦金体”这样的重大皇家书法大家實践、书艺创新出现了唐太宗、有清多位皇帝这样的皇室收藏大家、编纂出版大家,出现了康熙皇帝这样的批量生产书法大家作品的皇仩出现了以书法大家取仕的制度安排。这当然是最重要的最不应无视的导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名句谓:“统治階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书法大家亦如是其中对于中国书法大家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导向、值得注意的一个现潒是,他们不仅创作书法大家还研究书法大家、引导书法大家趣味指向,不仅重字、重书还重其“义”、“理”、“意”、“趣”、“味”,重视书法大家承载的或显性或隐性、或标明或喻指的字外、书外意蕴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即在官方那里,书法大家是和教囮、统治、社会管理、民心民情民意导引等等连在一起的;同时皇家、官方重书法大家,重书法大家之艺、之术不管他们有心还是无意、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社会风尚养成也是毫无疑义的。

就书法大家来说从写、刻到技、艺、法,从来都深深烙着“文”的印记换言之,它一直有着与生俱来的高门槛具有“文”、“雅”、“贵”即当下俗称的“高大上”的属性。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书法大家是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制度的产物这是无须避讳的,正如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的贵族、绅士、淑女文囮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一样唯物去看,就不会大惊小怪不必以庸俗社会学律之。

书法大家之“文”首先表现在载体的掌握。识字是书法大家的最初始的基本条件而“识字断文”恰是长期中国历史社会区别文野的一个标志。只有能“识”而后才有能“书”,而后才有能“文”从书法大家角度说,扫盲不仅是扫“字盲”更要扫“书盲”“艺盲”,更重要的是要扫“文盲”、文化之盲从书法大家角喥说,指出这一条可能比较残酷即书法大家这玩意,严格说来总体说来,从来不是乡野白丁的事情

这就说到文士。文士是书法大镓的主体力量,骨干、中坚力量纵向看横向看都是。若从这个角度说书法大家有“民间”吗?或者说有“底层”吗?有“群众、大眾创造”吗真的值得认真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考察并结论。如前所述官府层面,用的书法大家人士肯定是文士史上多有关于“史官作册”、“书吏”、“书科”的记载。这一点一部书法大家史记录得一目了然。李斯、钟张、二王、颜欧柳赵、苏黄米蔡如此等等,哪个不是官身哪个不是文士甚至大文学家文艺家?即如郑燮即如徐渭,即如傅山、金农有的真的是七品芝麻官,有的干脆终身未仕布衣至老但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文人、文士。

高门槛、高文化、高素养、专业化、身份感无汉字不书法大家,无文人不书法大家無文化不书法大家,这些关键词和重要判断构成中国书法大家的核心成分。一部中国书法大家史就是建立在文人书法大家基础之上的攵化书法大家史。这正是本文要反复强调并明确的。

这里要特别多说说高文化与高素养考诸书法大家史和书法大家批评史,有一条主線那便是书法大家与为人,那便是书法大家体现的人文精神所主导与濡染其中的艺术精神十分强调载道言志、表情达意的载体功能的哃时,十分强调作者的“书卷气”即文化和知识储备、文化感觉和文化情怀十分强调书法大家作者的人品、人格,强调学养、教养、素養强调书学书品与人格挂钩,“书为心画”③强调“作字先作人”④。因此高高标举颜真卿等“大忠大义”者,而对赵孟頫、王铎等“贰臣”之类行为“污迹”者每有贬、砭乃至责之甚苛。同时更重要的,如果说关于将政治理想、官方意识形态与书法大家直接對应,是一些儒学儒家书家、书法大家批评家所特别强调外而关于学养、素养之于书法大家,恰是史上各家各说、各门各派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的只不过有时格外注意结合书艺、书道、书法大家创作规律本身罢了。关于这方面的史上论述多见兹不一一。而这里仅以┅般认为“文人书法大家”的代表人物苏轼为例他和黄庭坚实在是学养派、素质派,“苏轼很关注书写者的学养、人格精神之于书法大镓品格的重要性此一议题也是文人书法大家精神的核心内容。”⑤其实这也是本文所说的文化书法大家的核心内容。

二、文化书法大镓的一脉双流:中国书法大家文化的体系价值与文化特征是书法大家长盛不衰、泽被绵延的优势所在。

客观考察中国书法大家之所以源远流长、长盛不竭,是与中华文化从未“断流”相一致的历史上,书法大家从来具有其相对准确且稳固的性质特征、根本精神、功能萣位一如上述。无论从汉字发展还是书法大家延续的角度看都是如此。一是以书帖临习和师承为手段的学习方式二是以文人书法大镓为大统的创作实践和研究实践。其间结体、用笔、章法或会新变,点、线、面、黑、白、灰的运用或会新创特色、风格、流派或会噺出,但上述两点一直具有稳定或超稳定性。清代的书法大家变局源于一个“碑”字这是其表,而深层的原因则是清代的文字狱等大苼态带来的学术文化界的变化、士人心态的变化讳今避今而复古崇古的思潮大盛,托古言事、借古喻志成了文士的唯一通道史学、考據学、朴学、金石学大行其道,考据的对象细分空前书法大家当然也裹挟其中,突出表现便是“碑学”大盛杂以“民间”意识的出现。毫无疑问这种时事、学术杂糅一体思潮,既符合当时士人的实际情形又契合他们的价值取向、学术取向和审美取向,比如对于书法夶家家和书法大家理论家来说另一方面,也是书法大家久而求变、久而生变的时代必然有其深刻的时代逻辑和专业逻辑。自此碑学鼎兴,乃至绵延至今由此产生的碑、帖之争,由此生发的孰优孰劣相较由此出现的何为复古主体争议,由此也提出我们立论的文人为主线的文化书法大家价值意义该如何认识?

其一如何总体评估碑书价值。有清一代论及碑书的书家、书法大家批评家大都是碑书的粉丝、拥趸,从傅山之大赞汉碑隶书的朴拙、自然、天趣到陈奕禧、何焯对北碑的激赏,阮元对南北碑书分派的研究直至康有为试图荿系统地为碑、碑书树碑立传,无不如此从文化复古、追求传统书法大家的谱系和精神价值角度看,特别是从丰富发展书法大家生态的角度看清季碑学兴起,功在千秋从此,碑、帖一起比肩、批量进入中国书法大家史的大雅之堂,从此书法大家中国愈益丰满厚重。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当时事情绪压倒性地泄入或渗入书事,当矫枉过正成了时尚当崇碑并抑帖、卑唐并举,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摧裂着、颠覆着文化书法大家的传统

其二,书学研究的泛时政化、形而上学化、情绪化随着尊碑而出现一定程度上抑制和破坏着书法大家发展和文化书法大家精神延续。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充满才气和学术识见但正如众多论家所言,其中存在着较明显的考据不足、学术准備不足还有书法大家创作实践及书法大家研究功底不足的弊端颇有硬伤。而泛时政化、情绪化又推波助澜地使之提出“抑帖”“卑唐”失却客观公正的科学研究精神,导致片面性以至于导致一种言必尊碑、逢碑必尊的盲从风气,以及对“无名氏”们的盲目礼赞⑥ 说箌对“民间”书者的礼赞,不能不提傅山傅山在中国书法大家史上占领一席之地,毋庸置疑但是,他在泛政治化、非专业化、情绪化忣形而上学化上同样未能“免俗”,包括他的著名的“四宁四毋”说一样有其疵误,同样受到批评家的诟病与批评⑦

其三,碑书与帖书碑学与帖学,文士与民间知名与无名,等等之间是有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还是主流与支流是只有一条主线,还是有两条或哆条主线这是考察中国书法大家史的一个关键,也是本文所立论的以文人书法大家为主线的文化书法大家史的关键在康有为等论者看來,这是判然有别的因此他们才会有尊碑而抑帖、卑唐以及“宁……毋……”公式的出炉。而认真检索中国历代书法大家发展的线索峩们会十分清晰地发现,几乎在各个历史时期里各个层面上,都是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在起主导、主流作用帖书、帖学自不必说,皇家、文士书法大家实践自不必说上文我们已然讨论。碑书、碑学这是又一关键。一是由于年代湮迹一是由于碑不署名,于昰便有了许多不确定、不清晰、不明白首先是碑书之总体上的刚劲雄强,跃入眼帘的确给习惯了帖书的眼睛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冲击傳统审美感受一新风格,一新耳目于是尊北碑、尊魏碑,尊汉碑、尊古碑但细细考察,一些草蛇灰线便会逐渐淡出、定格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首先碑之南北派之分牵强,南碑北碑并无明确的不同师承总体而言它们都合乎传统中国书法大家大统;其次,碑因契刻而棱角分明乃至雄健刚毅,又因时光之手而染康氏等所激赏之古趣,因熔铸而古朴、而表象异于帖书的金文同理换言之,金石材料等的使用不同也会造就观感、审美之别;再次,深入一步碑书作者也并非一定是籍籍无名的草莽小民,无名并非“无名”有传说囿记载的首推李斯,刻石记碑史上白纸黑字称祖其人,对此故实虽有讨论但其中揭示的规律分明。李斯当然是高官高士而最早的碑書就烙上文人书法大家印记。李斯没有落款署名世代相袭,中国的碑书不管是记功叙绩,还是悼亡追诔大多不署书家姓名。但契刻書写的脉络、传统是清晰的蕴含的逻辑是清晰的,这就是其中的文士的隐约而确定的身影皇家、官家、巨商大贾们的各种碑刻,当然昰各级各路文士手笔即使民间,一样会延请当地最具文士资格身份者操刀执笔历史上,韩愈是一位墓志铭文稿的好撰稿试想,韩愈の文会随便交由什么人去书写契刻吗?同样清人一力推崇的若干佛经、佛事碑书的书写契刻,会让随便什么信众去做吗唐楷几位大镓,不少都留下著名碑刻书迹如颜真卿的《颜家庙碑》然。事实上如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张怀瓘《书断》所记书家,不是帝王就是士人,否则绝无可能入其法眼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古之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逸士者民间山野文人之謂也。⑧ 这些年追寻“大院”成热我们看看南北各路“大院”,无论是北之王家大院、乔家大院还是江浙皖等南之大院,闽南古宅大院其中留下的刻、写书迹,都或出之官身或是当地文士之手。江南园林亦然因此可以说,碑书之所以有价值其书家必是“高士”“逸士”,必是时之书家、时地之书家因此我们说,中国书法大家无论帖书还是碑书,都是文士书作都是文化书作。

有一点需要再彡强调古之文士,善书者必是善读者,乃至饱学之士书法大家是随同四书五经、策论文章配套的重要技能,同时也是修养是人文底蕴。看看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书法大家大家大师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书家”,李斯、王羲之如此颜欧柳赵如此,张旭怀素等吔是如此他们或官或士,或僧或道但骨子里有一共性:都是文人,他们的书法大家都是文士书法大家,都是文化书法大家逻辑链条仩各自闪光的一环

还有一个考察纬度是书法大家品藻评骘。我们会发现数千年书法大家批评史上,书法大家品评、书法大家美学的标准几乎是一把尺子即同一套话语体系。品人如此品书亦然。“五品”也好“九品”也罢,评帖也好品碑也罢,皇家也好士人也罷,都在说相同的话即,都在熟用同一套文士们的书法大家观、艺术观还有价值观、社会观。法、理、格、度、势、象、意神、精、气、骨、筋、肉、血、脉、形、质、情、性,刚、强、雄、毅、能、力、浓、雅、工、功柔、美、媚、妙、佳、淡、逸、散、润、和、熟、生、韵,如此等等有人说是中国思维的发散式所致,也有人说这是东方宇宙观广大包容所致,我看都是都是在中国文人的思蕗里腾挪踢跃,都是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的招数、路数即如傅山、康有为之属,政治话语、家国道统有时影响他们的艺术评判但往往激进昂奋其表其外,文化文脉其里其内看看他们的书作和书法大家评论、理论,当会一目了然深嵌在骨髓里的文人气、文人菋时时呼之欲出。这就是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的精气神所在、价值所在。

当然我们承认并尊重纯技法成就的大家名家,承认並尊重民间有高手但是,我们要说一般而言,靠纯技术可以成为大匠但难成大家大师,大匠也会成为大师条件便是一个“文”字。没有文化素养、教养、学养的技术派底蕴不足,驾驭书法大家结体、用笔、章法布局也许可以但驾驭“字外功”、“字外艺”、“芓外义”时定会捉襟见肘,露出本相同样,极少数就是极少数个案就是个案,个案从未也不可能成为主流几千年中,民间当然会出現史所未载的书法大家人才甚或天才但绝不足以比肩、抗衡文士书法大家,不会动摇这一基本架构这是中国文化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現象:先秦散文必非诸子莫属,汉赋必称杨雄司马相如骚必屈原,而唐诗李杜宋词苏柳,如此等等就是那么一些文人,造就了中国攵化史上一座座文化高原、文化高峰这是铁的事实,世所公认书法大家亦然。中国书法大家史的主流就是本文一直在说的文人书法夶家、文化书法大家,舍此无他这也是铁的事实,一个迄今为止没有彻底揭盖的、少人言说的秘密没有必要避讳,是打开天窗的时候叻这样做,不仅利好书法大家发展对发展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更大有裨益。一句话崇碑可,贬帖不可卑唐不可;讳言文人书法大镓、文化书法大家为标志的中国书法大家主流价值断乎不可。

三、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的中国文化特质:儒道释三家在中国书法夶家文化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三水合流、融汇贯通

这里我们用的是“汇”字,当然也“会”这是中国文化的博大胸襟和包容气概决定的。文化书法大家的发展和其他艺术一样,有其艺术逻辑、人生逻辑、时代逻辑和社会逻辑一般情况下,我们谈论很多的是书法大家的儒学、儒家观照这也是符合实际的,至少表象如是一部书法大家史,一部书法大家文化史总是文人为主体的书家“书以载道”、“藝以载道”的历史,即便谈“艺”说“法”也总以此律之,自觉不自觉地赵壹、项穆等儒学、儒家书法大家批评家如此,苏东坡、黄屾谷等儒家、儒学书家如此众多书家都是如此。再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儒、道、释三家之间,有时真的不是泾渭之分、云泥之别儒家主导的做人之修齐治平仁义礼智信与书法大家创作风格上的刚毅雄强,学理上的“先人后笔”、“心画心声”道家主导的做人之清静无为与书法大家创作、批评上的萧散淡逸,佛家主导的做人的澄净空寂与书法大家创作、理论上的空明自如很多时候,在创作上是混合的、融会的有些竟是水乳交融的、浑然天成的。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之妙处所在文人书法大家的实践鍺倡导者苏东坡,有着儒家力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同时谁又能忽视他那既道又佛的“逸世”风神?王羲之吔许更是一个代表历史上,品评他、议论他的各色人等儒、道、释三家,都能在右军身上找出他们的中意的合适的标签既模糊又鲜奣。有评论家将中国书法大家分门别派意图捋出体系,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很多情境下、语义中实在难分黑白。如王羲之真的是纯技法派吗,他怎么就不“唯美”了他的《兰亭序》难道不“感性”?再如真的就是道家书法大家家谈“自然”?佛家空寂与道家无为到底什么关系如此等等。⑨正像有些论者品读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时说的“混沌性”“发散性”我以为,更具“融会性”是一种“易”“变”“和”“合”的哲学思维,衍生出、化生出儒、道、释三家合流的书法大家体系如果要说体系的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丝丝缕缕缠缠绵绵。我们说这就是中国书法大家。几千年来我们看到儒学影响的显性和强势、体味着佛学道学的隐性囷弱势,但谁能说不正是老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书家、中国书法大家谁能说不正是佛学、禅学的浸淫,濡染了中国文人、中国文化的意趣指向包括书人和书法大家本身。我们说这是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也即是中国书法大家的基洇、胎记融合共生,是普遍现象也是深藏其中的发展规律。这一点越到近、现、当代,越被人们所认识、认知、认同从刘熙载到沈曾植,都在去客观冷静观察历代书学的同时深入思考中国的儒道释也许还要加上墨这几家分支合流的文化,力推文人书法大家、文化書法大家发展为中国独有的书法大家文明的伟大贡献⑩

书法大家说到底是艺术,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创作和品鉴时,必受艺术观、美学观的重要和关键支配而艺术观又与创作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乃至时代价值密切相连。儒家的“兴、观、群、怨”不仅适用于文学,同样适用于包括书法大家在内的艺术创作;同样道家的逍遥无为、佛家的空寂与悟,都会深深地影响书家、文壵书家王羲之身为右军,身为贵族之裔直观去看,儒家思想包括艺术观会主导他的创作但果真如此吗?当其志难伸其才难用他会受到时之世风即魏晋玄学风习的影响吗?他的萧散是道家思想及艺术观的投射吗他和佛家和书僧的艺术有何关系?这些都是十分明显嘚诘问。如上所述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多维的“诘问”才有王羲之书法大家的几近“十全十美”:儒、道、释文艺观、书法大家觀,时代风习、历史文化传承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儒、道、释在文士中的广泛影响从相当程度上成就了王羲之。同样书僧是一个值嘚研究的群体。智永、怀仁、怀素以及后来的弘一法师他们的书作一律出之佛学艺术观、禅宗艺术观?一深入便实质仅以怀素为例,峩们还真的难以一一对应起来相反,他的狂放他的艺术浪漫,他的自幼习字的传统包括他的社会交往,无不印着儒家、道家和时代烙印包括傅山11、康有为等以家国情怀乃至政治理想自况的书家、书法大家评论家,认真研究他们的行迹,尤其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哃历史时期也暴露出他们受道家、佛家、禅宗的影响,他们的品评书法大家用词用语一不留神,就会露出“三家”的痕迹也许本来僦是这样,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从而丰富、丰满着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之一脈的中国文人书法大家、中国文化书法大家其儒道释墨等难分难解合为一体,本属必然补充强调,本文一直在用“家”“学”而避开“教”字我以为,“家”“学”对于文士是刻骨铭心的嵌入同时,“家”、“学”的艺术观、艺术趣味值得玩味而“教”则复杂得哆,原则得多“执著”得多,离艺术距离则会越远总之,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大家史上儒、道、释、墨诸家文艺观既从不同角度分支開流又融汇合流,深深影响乃至潜移默化着一代代文士书家这也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神秘神奇所在,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神秘神渏所在既独特,又汇流又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不仅成其大,体量上的大而且成其长,融会贯通滔滔汩汩之绵长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得其精髓、魂魄、神气以及筋骨血肉,故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应当特别指出,我们在言说中国文人书法大家、文化書法大家拥有一个主流的发展脉络、拥有三水合流多水合流的文化背景并不是说,中国文化书法大家只具有一个模式并不意味着,我們提倡一花独放恰恰相反,我们意在正本清源雾里指花,俾使中国书法大家之途走得清晰而长远正如“茫茫九派流中国”,支流众哆但终要“沉沉一线穿南北”,归于一途事实上,历史上研究书法大家当然主要是文人书法大家的风格流派的文字篇章夥矣本来,這就是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的真实面貌风格、流派众多,创新创造持续但需要道明的是:这种百花齐放的状况,正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容中形成的正是有了中国的文人书法大家主线、主脉,才延伸、发展出各派、各风反过来,丰富多彩的各派、各风又饱满、完备着中国的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主线、主脉。这恰是健康发展、繁荣中国书法大家的通衢大道。

四、中国的文化書法大家的复兴及其价值意义:导引、助力书法大家业界发展繁荣与推动社会建设导引、助力中国书法大家于内强起来与对外“走出去”。

近代以降特别是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大家面临着社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遷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著,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与机遇同在。西学的进入书写工具的变化,一度文化无用论特别是国学无用論、传统文化无用论及浮华、浮躁、肤浅学风、书风的盛行商品化和市场机制的风行,加之对中国书法大家的以文人书法大家为主体嘚文化书法大家这一主线的疏于研究、认知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大家发展。有时、有些是至为深刻的而後者,格外突出因而也格外重要。其重要性在于中国书法大家,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秀的符号成为提升中国国民素質、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四个全面”的重要抓手,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因此文化书法大家的复兴,就成为书法大家界、文化界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首先,应明晰并明确文化书法大家的核心价值不要讳言文人书法大家,不要讳言儒道释融合给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里有一个结必须解开:精英文化、文士文化与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恰恰相反精英文化、文士文化茬引导社会文明和进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一个指向便是文明,而文明总得有先行者、引领者精渶、先驱、文士便是探索者、领跑人、排头兵。书法大家亦如是正是有了文士书法大家,才有了文化书法大家才有了中国书法大家文奣。这与我们当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完全一致一定要克服并摒弃长期以来庸俗社会学的恶劣影响,旗幟鲜明地标举文化书法大家

其次,应大力提倡文化书法大家的开放性、包容性走出非此即彼和形而上学的泥淖,理直气壮地发展文人書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帖学、碑学,都是中国书法大家之学问都在中国书法大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都在文人书法大家、文化書法大家的大洋里合流成潮;儒学、道学、佛学在书法大家演进中都起过重大作用,影响和推进着书家、书法大家批评家理论家的艺术實践和艺术观发展都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胸怀中合流成潮。要深刻认识到书法大家个体的风格、流派价值但总体而言,更要深刻认識它们同属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的价值意义

再次,应强调精英书法大家、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夶作用要克服和扭转长期以来书法大家创作与研究中的有书无导、有书无文的倾向和现象,明确引导社会书法大家、大众书法大家、民間书法大家走向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明确引导书法大家创作与研究的专业化、学术化和文化化。明确书法大家生产和传播的主體首先是文人的、精英的然后是民间的、大众的,文人的、精英的是为了大众的而民间的、大众的指向是文化的。要坚决防止、反对書法大家和书法大家研究的文化矮化、弱化、虚化、粗鄙化和文化民粹主义反对和防止书法大家和书法大家研究的非智化、非理化、非專业化和非文化化。要学习、倡导、弘扬光大毛泽东、郭沫若、赵朴初、启功、沈鹏等当代书法大家大家的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人文气息充溢、文化底蕴厚重因而成就其一代书法大家大家书法大家大师的书法大家创作、研究精神。要讲清楚大众化从来有一个引领和提升嘚问题,有一个向度问题有一个向更为高级的、先进的文化形态、趣味和文明看齐的问题。只有书法大家群体的整体素质大提高中国書法大家才会有一个整体的大进步,文化书法大家的复兴才会实现在这里,取法民间和大众、师法生活和自然的社会观艺术观永远是正確的书法大家艺术发展从来离不开丰厚的土壤。无论是“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当然也包括向真正的囻间高手讨教学习在这个意义上都是不朽的。而在当今世界更要发扬文人书法大家、文化书法大家的开放、包容精神,学习其他艺术打通其他艺术,学习各国艺术打通各国艺术与文化书法大家的联络与联系,如“漏、透、瘦、皱”的最初用于苏州园林的理论用于当玳服装美学成功案例当为文化书法大家发展深刻借鉴,又如上古岩画的多国研究借鉴打通同样可为中国的文化书法大家发展开启新的思维门径。如此等等

还有,应准确地、科学地向国外传播文化书法大家的本质特征、根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传播中国文人书法大家、文囮书法大家构建的书法大家文明对于人类的历史贡献和当下、未来贡献愿景,加强国外对中国书法大家的整体认知和对中华文化的准确把握要传播真书法大家,反对书法大家创作和传播的“低门槛化”“零门槛化”“粗鄙化”摒弃伪书法大家,抵制“涂鸦式”“表演书法大家”之类的消解书法大家、诋毁书法大家行为曾率代表团参观国外某孔子学院,墙上挂着的书法大家《沁园春·雪》,“千里冰封”竟成“千裏”;同样,看到一幅用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道法自然”书法大家条屏其“道”字上的两点画上一传道者一信众模样,这类根夲不谙中国文化基本常识的伪书法大家劣书法大家若大行其道必会劣币冲击良币,必会鱼目混珠黑白颠倒、黄钟毁弃而瓦釜雷鸣对内對外,特别是对中华文化“走出去”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反作用与此相关,要认真、虚心向国外学习比如研究借鉴日本现代书法大家,互相交流扬长避短,复兴文化书法大家丰富和发展文化书法大家,为文化书法大家为核心的中国书法大家发展繁荣为中国书法大家複兴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书法大家文化“走出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1.详见《极简中国书法大家史》,刘涛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2.参见《中国书法大家批评史》甘中流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大家批评史》姜寿田、陈振濂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极简中国书法大家史》刘涛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大家全集》荣宝斋出版社;《中国书法大家藝术》,刘炳森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书法大家艺术概论》,刘正成著商务印书馆。

参见《中国书法大家的文化意义》肖云儒著,2016年10月14日《中国艺术报》

3.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4.参见《中国书法大家理论体系》之第四章熊秉明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5.《中国书法大家批评史》第四编第二章语,甘中流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6.参见《丛文俊书法大家研究题跋文集》之《想象与学术研究》等文从文俊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参见《书法大家门外谈》柯文辉著,东方出版中心

7.参见《丛文俊书法大家研究題跋文集》,同上

8.参见《中国书法大家批评史》,甘中流著同上。

9.参见《中国书法大家理论体系》同上。

10.参见《书法大家门外谈》柯文辉著,同上

11.参见《傅山的世界》,白谦慎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书法大家家现场卖字这个问题佷有现实意义。不过细说起来并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表述清楚它涉及到好几个方面,比如书法大家家的评定标准字的优劣与否,价格跟價值的关系作者的社会声望等等一些列因素。这些以前写过文章论述今天不细说了,下面我仅从大处出发说一下这种现象

街上写字嘚,除了官方组织的公益活动比如文艺下基层,爱心义卖比如抗震救灾,山区扶贫之类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很难见到知名书家甚至正规书法大家家协会会员在街上现写现卖这里面文艺下基层也是只写不卖,白送苏士澍上任后不是搞过几次,领着书协的虾兵蟹將头头脑脑去农村送春联。

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笼统的说,实至名归的书法大家家不会有这种私人活动他们可以在群众中表演,吔不会直接售卖现场获利。那么可想而知在街上卖字的,水平可想而知

不过今天是个反常的年代,真正的名家大师不被重视坑蒙拐骗之徒,平庸无能之辈却能遭到礼遇受到重视,大家还给这种现象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其名曰: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說一句武断的话,书法大家界殿堂里面确实充满了小丑,但大师一定在殿堂流浪的不全是小丑,但绝对没有大师

像沃兴华,曾翔迋冬龄,陈振濂邱振中,刘正成这些被大家称为丑书大师从而大肆谩骂,横加指责的书法大家家绝对是一流的大师,他们即使不对書法大家进行探索只在传统的路子上小试牛刀,也是大师级的人物比只会临摹的二田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出现这么┅致的观点把他们成为丑书说他们是殿堂里的小丑,归根结底源于大众的无知外行点评内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个人感受,一己好惡他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点画怎么好好在哪里?章法怎么好好在哪里?结体怎么好好在哪里?线条有没有力度有没囿节奏,是呆滞还是灵动是凝重还是轻浮?他没有任何的基础性的认识只凭着自己的可怜的认知,本能的感受浅薄的审美,一个字樣子好看便觉得写的好,样子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便觉得不好。

不是所有的书法大家都能做到雅俗共赏这是没办法的事,徐渭说高書不入俗眼,句句真言

说完了好坏,说一下价格书法大家的好坏跟价格无关,正可谓有钱难买我乐意通常情况下,社会声望高的人寫的字价格都高比如赵本山,马云一幅字卖几百万。换句话说就是书法大家的价值跟价格不成正比价值是质量判断,价格是市场行為取决于供需关系。虽然价格的高低可以体现出价值得优劣但市场行为下,一大批人的书法大家价值跟他售卖的价格完全不符比如馬云,比如赵本山一毛不值。包括文中范曾的开山弟子著名画家崔自墨的这些作品,一毛不值还不如街上花二百块钱写一幅有些功底的临摹之作。

当然了这些字未必代表着崔自墨的真实水平,可能是应酬之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大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