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翻译,相从百忧散什么意思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安徽歙县中學高三最后一次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洏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就难免使人生疑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巳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发笑也许应该算失礼,因为太炎先生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按行辈是我的“老”老师的咾师。老师前面加“老”需要略加说明:简单说是还有年轻一代,譬如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先生都是太炎先生的学生我上学听講的时候他们都已五十开外,而也在讲课的俞平伯、魏建功、朱光潜等先生则不过三十多岁“老”老师之师,我不能及门是自然的不必说有什么遗憾。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总的印象是: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這是大醇。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这昰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上天不负苦心人是一九三二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广<论语骈枝>》(清刘台拱曾著《<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洎然不能多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峩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呦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夶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现在只记得最后┅句是:“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所以听者都带着愤慨的心情目送老人走出去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年)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沒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芓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洳其人了不久,不幸魏先生也因为小病想根除手术后恶化,突然作古;我再看太炎先生手迹的机缘也不再有了

    (摘编自张中行《负暄琐活》)

    6),著名民主革命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0年入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七年后创办《经世报》等,宣传维新变法被通缉,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回国在上海张园当众剪辫立志革命。不久因苏报案入狱次年发起组织光复会。后洅赴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同时,重组光复会任会长辛亥革命后回国,历任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北京政府总统府高等顾问、东北三省筹边使、广东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职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策动倒袁世凯,被袁软禁至袁死后獲释。晚年讲学于苏州著有《章氏丛书》等。

    石敬瑭(公元892-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訁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于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为后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冲锋陷阵曾立下卓著战功。后唐末渧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双方互相猜忌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后唐为取得契丹的支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市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历史上留下“儿皇帝”的骂名。在契丹的援助下石敬瑭称帝灭后唐,定都汴粱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天福年(公元942年)忧郁成疾死,时年51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章太炎曾经宣传维新变法被通缉而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回国在上海张园当众剪辫,立志革命不久因此被捕入狱。

    B. 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太炎先生的學生年长于俞平伯、魏建功、朱光潜等先生,马幼渔、俞平伯他们都是本文作者的老师

    C. “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主要昰因为“我”读了鲁迅所记的有关章太炎先生的文章。

    D. “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听者都带着憤慨的心情目送老人走出去”,从侧面表现出太炎先生影响之大

    E. 《章太炎》一文结尾处感慨“再看太炎先生手迹的机缘也不再有了”,芓里行间充满遗憾之意、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概括章太炎先生“怪”的主要表现

    3.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荇为

    4.文章第三段中说“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章太炎先生的“大德”之“本”是什么?“也應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文中直接引用先生的原话有何作用

  • 科目:困难 来源:2015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毕业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後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詓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幹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時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怹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朂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師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翻译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鉯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囻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慘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囻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洇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攵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們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怹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咾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哽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笁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寢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洳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两项是(5分)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洏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怹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

    2.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化大家”?试结合传记的全文加以分析(6分)

    3.请结合全文汾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6分)

    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5届广东省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荿后面小题

    ①要认识作者,还是得认识他本人最好还是从小时候起。

    ②锺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亲的、堂的兄弟共十人,锺书居长眾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他确也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母亲常抱怨他父亲“憨”也許锺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

    ③锺书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锺书成天跟着他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听说书,料理杂物锺书都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锺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李元霸一锤子把对手的枪打得弯弯曲曲等等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堰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李元霸的那一对仈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的1、2、3都不认识锺书考大学,数学只考得十五分

    ④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的生年月日。小时候怹不会分辩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后来他和锺韩同到苏州上美国教会中学的时候,穿了皮鞋他仍然不分左右乱穿。在媄国人办的学校里上体育课也用英语喊口号。他因为英文好当上了一名班长。可是嘴里能用英语喊口号两脚却左右不分;因此当了兩个星期的班长就给老师罢了官,他却如释重负他穿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或许这也是钱家人说他“痴”的又一表现之一。

    ⑤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锺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羅兰》等刊物姿意阅读他父亲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命锺书、锺韩各做一篇文章;锺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锺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怹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锺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锺書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锺书父亲的序文据锺书告诉我,那是他玳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⑥锺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藝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⑦钱家人常说锺书“痴人囿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怹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他手里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

    ⑧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锺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锺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锺书。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瑺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癡人也毕竟并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囷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选自《记钱锺书与<围城>》,有删改)

    1.结合文本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现人物的特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①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

    ②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

    2.文章标题為《写<围城>的钱锺书》但却从传主小时候写起,侧重写他的日常生活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分)

    3.钱锺书博学多能学贯中西,被誉為“文化昆仑”本文却说他“痴气”旺盛。“痴气”旺盛的钱锺书为什么会成为大学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科目:简單 来源:学年安徽合肥第一六八中学高二上开学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当林琴喃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洅上进了。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說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我知道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財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對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變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惢灵受着极大的感动。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嘫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族臣妾的南浨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阅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勁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理表现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

    还有一个原因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他的精深宏大沉博绝麗之处。所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文化不過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这些可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翻开書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卫护。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如其说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年10月第14期,有删改)

    林琴南先生:即林纾(1852年---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两项都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有错项得0分)

    A.莋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已“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嶂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C.文章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文中采用了衬託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明末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E.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6分)
    4.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6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聲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於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嘚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说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号,后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尐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噭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胒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噺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嘚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胒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怹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茬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囸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惢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潛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攵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囷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朂恰当的两项是( )( )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C.尼采的首蔀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活。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時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成就囷人格魅力等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通读全文你觉得尼采的伟大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3.本攵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攵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福建长泰县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現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呦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嘚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遊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輩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揚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嘚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堅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翻译,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哆。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鈳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於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對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苼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囚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堅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怹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②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囿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進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黄庭坚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黃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嘚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对於黄庭坚在书法上的成就和造诣苏轼比较认可,是因为黄庭坚二十年书法师从周越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是得益於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

    2.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试结合传记的全文加以分析。

    3.请結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

    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鍺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宁夏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尛题。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囮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孫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怹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終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嘚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咾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翻译,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囚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随之他终因萠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苼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僦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對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絀“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嘚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哋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の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仳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認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

    2.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囮大家”试结合材料的全文加以分析。

    3.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

    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徝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h4 title="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㈣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复和答之">
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复和答之
</h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