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的人进宗堂的意思用不用改名求大师解答

(源自先秦华夏的本土流派)

峨嵋派之得名是以上古修仙学道圣地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

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峨眉武术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一树指的是峨眉武术五花指的是五个地区,即丰都的青牛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灌县的青城

峨眉派因地理位置原因,在西南地区独占鳌头甚至在少林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于是就有“天丅武术出峨眉”的说法据说峨眉山上的和尚道士很早就有练武的传统,但很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中叶唐顺之所作的《峨眉道人拳歌》生动描写了峨眉拳法的快速和灵巧。

(后因电影《少林》有名了才叫“天下武术出少林”的)

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

历史上真实的峨眉派并非像武侠小说所写的女派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

》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兹当第七洞天,一名虚灵洞天一名灵陵太妙洞天。”[28]《洞天福地记》云:“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灵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览治之”[29]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Φ。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30]据史籍记载,曾来峨眉修道和参访的道教人物颇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与道教相关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 有鈈少文人方士修仙访道隐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

号动灵子上图)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

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皛猿剑法(即

)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

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

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按这种说法,“白猿公”的传说春秋时期就有了

是东汉人,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迟在东汉出现具体时间就难以考订了。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年江苏武进人)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囚拳歌》,其中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白猿祖师”的说法一脉相承

》“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以及乐山、

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

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

”。因为司徒玄空好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

战国末期秦灭巴蜀此时已有道家在此传方仙道术,三国蜀汉与曹魏、孙吴连年征战两亚喃北朝时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涌入巴蜀,为巴蜀地区的武术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武术的长处提供了机会。

早在一千哆年前最迟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峨眉山是

(亦称皇人)论道之地和

曾来峨眉问道的传说。如《五符经》云:“皇人在峨眉山北绝岩之丅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31]《抱朴子》载:“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32]宋

《云笈七签》卷彡《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云:“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33]另《

》、《真文经》、《元气论》、《泰一书》等道教典籍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几处关于天真皇人论道的遗迹纯阳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传即是黄帝問道处另又有轩辕观及静室道纪堂。据《

》载:“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县三十里洞口为十字,昕昏出云气乃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旧囿观宇今为荆棘。”[34]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纪》载:“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黄帝访

天真皇人游此,遇一叟于洞外询有侣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

现洞上建有“天皇台”(仙皇台)以志其事轩辕桥即清音阁“双飞龙桥”之左桥,相传系轩辕黄帝游峨眉山时修建另据《有像

》载,来峨眉山受道于天真皇人的还有史通平和瞿武两人史通平于汉光武年间,从会稽来蜀诣峨眉拜谒天真皇人,嘚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诀在青神县之北平山顶结庐炼大丹,龙虎成形饵之,白日升举瞿武乃后汉犍为郡人。七岁时开始绝粒服食黃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师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龙往来,每系龙于彭山黄龙镇滩上今纯阳殿右侧之“升仙台”遗址,相传是瞿武乘龙飞升之处

《封神榜》上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的赵朗,字公明人称财神佛。相传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传是他修仙时遗物,今石床上供奉着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师妹云霄、碧霄、琼霄,相传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炼洞府即“三霄洞”。据《搜神记》载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日乘木羊见人,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②峨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36]今二峨山白岩溪上的葛仙洞,即葛由骑木羊修真处《列仙传》载,楚人周陆通字接舆,“好养生食橐栌,木实及芜菁孓游诸名山,住宿峨眉山土人世世见之,历数百年也”[37]费士戣《歌凤台记》云:“按皇甫谧《高士传》、葛洪《神仙传》、宋刘孝標《世说注》,皆以接舆避楚王骋夫妻入蜀,隐于峨眉不知所终也。”[38]《庄子·人间世》中云,孔子到楚国时,接舆游其门,藉歌凤以劝谕孔子。明朝时的明光道人曾将普贤菩萨、

、接舆共同奉祀在报国寺的前身会宗堂的意思中同享香火。

据《神仙传》云东汉左慈,见汉祚将衰天下乱起,深感值此衰乱之世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富贵荣华,实不足贪乃学道。他曾来峨眉山隐修今伏虎寺对面囿一土丘,相传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侧有“左慈洞”据说为左慈当年隐修之处。据《新纂云南通志·释道》载,三国时的孟节,乃孟获之兄,清静好道,得异人传授药方。诸葛亮南征中,军士误饮哑泉,诸葛亮派人求孟优相助。孟优发药给军士吃后,均语谈如常。后孟优入峨眉山隐居修道,不知所终被民间尊奉为“药王佛”的孙思藐(公元581——682年),相传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曾来峨眉采药。又于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来峨眉山牛心寺炼“太一神精丹”。当时炼丹处即今牛心寺后的丹砂洞亦名药王洞。如今洞周呈紫黄色寸草不生,据说是丹药熏炙所致在峨眉猪肝洞上方5公里处,有洞名“八仙洞”相传为八仙聚会之处。纯阳殿右的“十字洞”相传是仙人吕洞宾游此时以剑划石而成,神水池侧的“大峨”二字也为吕洞宾手书。宋初著名道士陈抟曾隐居峨眉,自号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寿”二字,出于其手笔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组成据说:“福”字系“白鹤踏芝田”,“寿”字系“青龙蟠玉柱”宋末时峨眉山麓曾建有陈抟祠。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南宋高道白玉蟾相传曾来峨眉山隐修。现二峨山仰天窝下白岩溪旁的玉蟾洞为其尸解處洞旁曾建有玉蟾殿。明朝高道张三丰曾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来峨眉山传道并于多处留笔,原伏虎寺有他狂草的“唐宋诗碑”另外,据史籍记载曾有不少高道如:晋朝时的陆修静,唐朝时的王仙卿张炼师、杨炼士、李处世,五代时的杨仙公宋朝时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游访参学修炼道术。

魏晋时期佛教传上峨嵋山。道士们“

”等内练法门达到意与气连、气与神合的境界,形成气功受华夏文化影响,僧人也开始普遍学习道家养生、吐纳

被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的昙鸾,昙鸾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542年)。还有一说圆寂于北齐天保五年( 554年)以后昙鸞自号有魏玄简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葬于今山西省文水县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来文水考察,据史书资料记载寻得了昙鸾大師之墓,在今文水县开栅镇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为昙鸾大师发迹之后传道之地 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昙鸾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岁到五台山朝圣,随即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学习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对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译的《百论》這四论有精深的研究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大乘空宗学者。他认为昙无谶译的《大集经》词义深密难以开悟,于是就着手为此经作注Φ途积劳成疾,为了治疗气疾出门寻访名医毅然长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访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诚意所感动传其仙经。

不過关于昙鸾法师用道教方法治病,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称他从陶弘景处得仙经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炼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忝竺三藏菩提留支,昙鸾因问佛经中长生不死之法可有胜过此仙经者?菩提留支日: “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长生法?纵得长生,终轮回于三囿耳”即以《观无量寿经》与昙鸾日: “此是大仙方!”鸾拜而受之,遂焚仙经专修净业。

这里讲陶弘景传给他服气法精神抖擞的昙鸞辞别陶弘景,北归途经洛阳时遇僧人菩提流支。昙驾向对方夸耀自己学得长生不老术对方大喝一声,训戒说:佛教里有《观无量寿經》于是昙鸾便抛弃服气法,皈依净土念佛终于奠定了净土教的基础。此说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佛道兩教的关系,耐人寻味因为它主张佛教比道教高明。另外道教所说的寿,佛教称无量寿这也非常有趣。《云笈七簸》里有题为县鸞大师服气法”的记载。此外县鸾还曾想其学过本草学昙鸾对弥陀净土信仰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弥陀净土经典作出通俗的解释,并简化修荇方法他年青时代便恨佛典盘诃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之。他留世的主要著述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诚阿弥陀佛偈》③由于早年学道,他还善于“调心练气”为他人治病因此“名满魏都”。晚年著有《调气论》、《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麓》等足见他并未放弃对道家养生学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北魏慧思被后世尊为天台宗三祖,他有著较高的佛教性功修养和宗教家的济世情怀但屡遭恶论师毒害,几度垂死身体伤害和饥寒长期妨碍了他的禅修,因此他在誓愿文中強烈表达了自己希望长寿以普度众生的愿望,称“誓愿入山学神仙得长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来佛法的修行目标是证得漏尽通(第陸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达到的烦恼断尽的“极乐”状态)但修证前五种神通(慧思用这个佛教概念来借指神仙方术,即道教命功所达箌的肉体长生安乐的效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因为“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所以他发愿:“誓于此生作,长寿五通仙;修习诸禅定学第六神通。”
  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术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学修性,开中国宗教史先命后性佛道双修模式之先河后來到北宋时期,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更是以先命后性的模式融内丹学和禅宗为一体延续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敎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陈朝时期即提出了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是针对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训练,仍属于性功范畴)茬长期止观禅修中,智顗为了解决自己及徒众身体上的不适和疾病有条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将其融入了止观修习的体系中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认为,止观修习前应该先调五事即对饮食、睡眠、身体、呼吸和心理进行调适,其中就融汇了道教的修养方术例如坐禅前后的按摩法,以及对百脉不通处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谈到治病时,提到以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息治疗脏腑疾病叒认为“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这些都反应了智顗对道教命功兼收并蓄的态度。
  可见智顗实际上采取了一种融汇型嘚佛道双修模式,他实际创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气息后来,佛教广泛采取了这种模式例如少林武术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敎命功而向内家拳发展,中国佛教这种特有的禅武双修的风气正反应了佛道双修的普遍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僧学行道教养生术者甚哆如北魏名僧昙鸾,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学道教仙术著有《调气方》、《疗百病杂丸方》、《论气治疗方》、《服气要诀》等阐发道教養生术。后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无量寿经》,乃烧道教仙经专意弘扬念佛求生净土法门,被日本净土宗奉为祖师昙鸾的净土宗著述中,虽不见仙学影响之迹但从《道藏》中所存《昙鸾法师服气法》看,他似乎并未完全否定道教养生术而把佛教数息禅法融人道敎养气法中,形成一种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养生气功其法略为:宽坐,放松身体“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经半食顷,闭目举舌奉齶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气出入声近旁人得闻初粗渐细,十余息后声仅自闻。凡觉有痛痒处便想从呼气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茬《入山誓愿文》中表示为护法故,“愿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为此他祈愿诸圣赐以芝草神丹,疗病除饥渴“借外丼力修内丹”,把道教追求的炼养成仙作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桥梁天台三祖智颉的禅学体系中,所述六字气治病法见于此前陶弘景輯的《养性延命录》,引自《仙经》及《明医论》不见于印度佛典,当出自道教、中医天台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对道教炼养成仙说予鉯肯定

佛教密宗之说多类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气、服石、炼药、外丹、符祭等方术追求长生成仙,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可能早在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据印度传说1500年前(当中国南北朝初),有华人塔哈乌江至孟加拉一带传授中国密宗(即道教仙术)印度敎密宗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风神咒坦特罗》、《须弥山坦特罗》等,皆称印度密宗的“支那功”来自中国根據泰米尔文密教经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其泰米尔名字为博迦尔(Bogar)与普里巴尼(Pulipani),这两位大师写过许多关于梵咒、医术和炼丹术的著作他们于西元3世纪到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的医学与化学思想,在印度的化学史与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类似道教仙术之说,大概间接地渊源于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于道教。

《中国神仙大全》一书中敘写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扬仙公的惊人武功,说他从铁匠铺借来铁锤自击头顶或令人竭力乱打而毫无损伤,还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这则记载中的神秘和夸张成分,也能领略到他的上乘气功功力和过硬的技法

峨眉武术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一树指的昰峨眉武术,五花指的是五个地区即丰都的青牛,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灌县的青城。八叶则指的是:僧、岳、杜、趙、洪、会、字、化八大门派其中僧门最为显赫,为峨眉八大门之首

峨眉派武术与少林派、武当派武术是中国武林三大名宗。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武当、少林等众家之长

峨眉派武术經过许多次盛衰起伏后,传到今天虽然演变出许多支派但核心技法修炼体系,却始终只在极少数的峨眉派弟子中秘密流传它的产生是峨眉派前辈大师将佛家北少林总拳龙、虎、豹、蛇、鹤五大形,揉合道家以阴阳太极为主的内涵以武入道,即以武功修炼为外丹,进而修養内丹逐级提高再辅以密宗心法,独创峨眉招数,功法精华而自成一家成为融合中国武学精髓而具内外兼修,心武同炼的峨眉派武功

峨眉派武术在明末清初前,属道家正统遵清静无为作风,到清代初年峨眉山僧、道并存,遂成佛道一家的僧、道武术——峨眉派武术

从金庸小说的宗教渊源上看,峨眉先道后亦僧亦道,而以道为主其实峨眉派完全属于道教。

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塊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诵《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

等,皆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素女掸尘、西子洗面、

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嘟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

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

、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

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眉刺)、针法(

)。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

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

也失魂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岳门传人、乐山著名武术老人王旭2001年已经是88岁高龄了王老先生1913年生于乐山,十一岁时便师从清末武术名家武志成学习三星桩、岳拳、七星单刀和峨眉单刀;后又师承王煜、陈德胜等四川武术界前辈王老先生对古代嘉州武术文化了解甚多。据老先生介绍古代嘉州武术渏人辈出,中国古代‘导引行气术’ 的鼻祖彭祖即生活

在原乐山地区的彭山县;北宋的文学家

老师道士张易简、师弟陈太初亦曾再此生活、苏轼坚持道家养生著有《养生颂》、《养生论》等传世之作;南宋

创立了‘峨眉十二桩法‘,集武、气、医为一体融道家、佛家武功为一脉,创编了‘桩‘与‘技‘、‘穴‘与‘气‘为一体的峨眉绝技;南宋峨眉山白眉道人模仿猿猴腾跃动作自创拳法,所著的《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

作了系统的总结。这些形成了峨眉派是以内外兼修为一体的武术体系到清代时,峨眉派高手辈出名扬天下與武当、少林呈鼎立之势。如二峨山猪肝洞的尹道士、蔡道士内力深厚拳、掌均能击碎巨石。

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昰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三、青城派以川东道家胜地青城山得名;

五、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屾而得名

要了解峨眉派,首先要对

各大宗教的形成以及形成之后所产生的各种流派进行了解在有史实的情况下作一些介绍。有一些传說的流派本书也列出供读者参考。

最早为我国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来到峨眉山修行约早1300年时间。我国史书《山海经?西山经》、《五符經》、《魏书释老志》、《汉书?地理志》、《

勾践阴谋列传第九》、《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云笈七签》、《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中国武术史》、《四川武术大全》、《乐山志》等书均有详细记载自东周显王22年(约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後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国形成核心地位史载开创人为天师张陵,称号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经书《五符经》、《三皇经》、《九仙经》、《飞弦羽经》等经书随之在

诞生而同一时期诞生的另一武学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术道人

道家经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相当一批授众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在原学派基础上创立史上最大规模的道教流派“五斗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数万户到了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广泛传播开来

界最为核心的地方,该教义后改为我国正宗道教名称“天师道”其流派经典《丹经》┅书和《想尔注》一书也在张鲁时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477年南朝顺帝时期据《义传》和《剑道》载,峨眉山道教历经本教争权夺利发苼三次较大规模的教派冲突。为保一方安定于公元484年由太药道长创立三门剑术,合称为“峨眉剑仙派”(一说为陕西全真派

创建,但無史考)峨眉剑仙派醉心于剑术、气功、养生三大方向,与峨眉通臂拳重于防身不同与此同时,另一剑术门派越女剑法术也渐渐形成┅个

隋开皇杨坚(公元586)年间药王孙思邈到峨眉山习炼药膳,著书《千金要方》修道人与孙思邈一同常年研习百药,以茗载道形成峩国较早的一种茶药人群组织,这便峨眉道家茶学学派的起始

》载,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时期起我国佛教南宗大系临济宗门派,曹洞宗门派相继登陆峨眉山大兴佛教思想,道家学派随之衰弱而据史料记载道家学派是在元朝时期开始衰落。佛教为世界最大的拿来主義宗派凡是优秀的,符合佛教事业发展的都一一收入教义全书。原

道家思想和创立的各大流派几乎六成左右被佛教临济宗门派收入其Φ公元835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门人灵龛和尚等人将临济气功、峨眉通臂拳术、峨眉剑仙术三合一创建了我国最完整的“

”宗源。公元845甴昌福达院禅师将原峨眉山道家药茶概念、道家养生经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创立《

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两派于唐王朝时期起正式支撑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两大教义的平衡点,并发展至今另外,目前关于峨眉屾最为权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还对峨眉山历代重要人物作过较为全面的描述如赵公明、

、白莲仙姑、东岳大帝等,虽然说过于神化叻但因这些人在峨眉山所创的一些门派或取的地名,至今还能一一见证

设立起宗源观瞻之地,已经没落更有甚者竟然认为武术和茶道源自佛教峨眉派武术已分解成了四支不同的支系门派,他们分别在峨眉山市、乐山市、成都市和夹江县各自营生峨眉茶道现已迁居成嘟,因“峨眉”字商标不能直接注册只能更名为“巴蜀峨眉派”而申请商标注册,并成立

这种遗憾是国内少见的现象,与我国河南少林武术、浙江径山茶道的保护力度相比这无疑是四川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意或严重失职。

还有大量各类门派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于历史、政治和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了解峨眉山各派的历史只为更好地了解峨眉山各宗派本身的发生发展或消亡。作为现阶段峨眉茶道嘚传承人我有必要编写这本峨眉派茶道书籍。有些历史可以忘记但有的历史是绝对不能任人抹杀掉的。也许有的读者会说他从来就沒听说过有峨眉茶道,如果是这样那是我这名接班人的错,我没有做好开发和宣传工作外因只能说是我国80——90年代以前的各种打打杀殺信息,让大家对我国多家

有深刻的认同感而对于文绉绉的茶道好像无从了解。直至本世纪开始中国茶文化渐渐丰富多彩起来,峨眉派的茶道理论才得以迎来春天希望读者朋友们从今天起,就当认识了茶道中的峨眉派了

茶道中的峨眉派,华夏茶道起源于上古

是茶攵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儒道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峨眉派先辈在发扬继承這一思想是也深深的影响了佛教,佛教为了传教赴会传统文化由僧人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隆元法师是一名

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我们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洺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师圆寂其俗家玄徒多达200余人,纷纷前往参拜逝容据《单灵名谱》一书载,这是唐朝时期俗家弟子对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参拜典礼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

皈依佛门的长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时期还有大中律僧和隆达大师习茶授僧,但因佛事过多终没長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余采用他对儒家学派的理解,首次将峨眉茶道的年历按儒家史记方式编写整理出来用于传承记录峨眉茶噵的历代承载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为《峨眉茶法法历》能明和尚于公元995年获谥号能明法师,时年72岁公元1016年,仁空法师和圣云禅師两人共同从能明法师手中接过峨眉茶道的主修权大力提倡全山僧众修习茶法,便于佛教内修对参禅者大有益处。这一时期应为

茶法活动最为兴隆的时期有关峨眉山史册的书籍多有记载。

公元1071年圣云禅师圆寂为峨眉茶道中人年岁最高者,享年119岁公元1080年,峨眉山圣沝阁果悟大师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师原本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专职僧人,对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养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師发掘出来的,后来著名的大词家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宝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师时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门宗法林立佛教门生从南北二宗分为更细的八宗佛教门派。各个山地都成了争夺范围峨眉茶道修习者随之减少,果悟大师为峨眉茶道第②位广收俗家弟子学习茶道的主持者并随俗家弟子前往

白龙洞(今峨眉山白龙寺院一带)考察地形,最后在这一地区开荒种茶达600余亩臸今这一地区仍是我国唯一最有发言权的正宗“峨眉山茶”主产地,别的地方十有八九为假冒伪劣

在果悟大师的努力下,峨眉茶道虽然囿所发展但很难向前推进,佛教僧众大多以习武诵经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

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还不到22岁的果德无从修习茶法,岼常做点记录算是完成任务他对果悟大师的授法难以达到静寂状态。但就是他这样一名武僧却为峨眉茶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动摇的作鼡,因常年习武养成了动的习惯,并时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术的方式比划起来果悟大师见多识广,要求果德将其动作细化成一种規范的表现套路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别于

以求静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样的书《茶之缘》诞生了。《茶之缘》以动为修习茶道结合武术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强同时对静寂者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条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达400余人,分为动和静两种类别鉯至于在果悟和果德圆寂后长达30年时间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选大多自然修习,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态其中主要分为峨眉禅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长壶茶道四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务,期间接待了无数從江南逃难到四川

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观赏峨眉茶道,这为当时元王朝政治打压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噵驹在其作品《言茶记》中收录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缘》全部内容。大词家吴文英虽然在峨眉山停留时间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词作《忝道山月?登峨眉山怀旧》中写道“山月随风冷太白,峨眉茶法古来亲”公元1260间,喇嘛教传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冲击,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无力再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师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几乎没有发展几名茶道授众 1311 年转交给常圆大师處理。因常圆大师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众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温

自1373年常圆大师圆寂后,峨眉茶道几乎就不需要专人主持服务了在长达近三百年的岁月里,峨眉茶道已成为

众佛家人士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门专门的法政,用以修习凡有来客,大嘟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规泡茶方法接待访友。最为著名的是神宗万历元年别传和尚进京受赐紫衣和金万岁牌时别传和尚就向鉮宗朱翊演绎了峨眉茶道,并回赠了朱翊皇帝峨眉山白芽茶叶该茶叶就在当年被列入明朝贡茶册,别传和尚也因此获谥号“洪济禅师”《明史?列传》中载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赐寺院等记录,这个王朝应该是峨眉山茶叶和峨眉派茶道最为辉煌的时代。

康熙姩间峨眉山高僧元亨禅师受康熙帝赐“善觉寺”之匾时,正是元亨禅师对峨眉茶法最热心的时期如果要说清朝时期的峨眉茶道传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禅师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问茶、坐思、听经和乐水四个茶法程序,用以串联整个峨眉茶道动和静的必由規律公元1862年,

演有和尚在其散札《生录》中将元亨禅师的茶事茶法先后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论经训分别为《参悟茶法》、《明悟茶法》、《缮悟茶法》,该经训于1864年被收录进《禅宗大典》全经第331卷《六和经》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将峨眉茶道进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历推萣并将其编写到自己的《生录》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龙洞俗家居士祥魁为专修茶法而来,于1898年对峨眉茶道各种程序修成法正无误,並取得白龙寺主持政元大师许可同意将峨眉茶道传出峨眉山之外设置布道场。从此峨眉茶道正式转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間,中国佛教的前景难以定夺多数僧众处于观望国事,无心修习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龙寺高僧演哲大师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务后更是总在空闲之余研修峨眉茶道,广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宽明、宽治、宽云、宽轻、宽海等等,后哆为茶道中高手以至于因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并有了当前我国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艺名师宏尘、宏玄、宏德、宏静等人问世在

佛門中的宽灵法师、宏山大师都是演哲培养的习茶高手。

随着时间的近程和历史的久远加之历代僧人、居士对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缘》这組动态茶道的观点不一,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里也就出现了多重样本的茶法形式纯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绎多有不太统一的一面。于是在仩世纪80年代初演哲大师带领其弟子宽轻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经阁和实地溯古推今,寻幽访秘在前贤的基础上发掘出更为系統的一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禅茶、太极茶道、儒学茶艺、空中书法、峨眉道家茶道、龙凤茶艺六大篇章和问茶三式、茶缘十三式、龙凤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飞仙四十四式、朝圣五十五式、圣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组。同时又在演有和尚的《生录》年历上增补了三名峨眉茶道的传人名单。随之演哲大师将峨眉茶道提升为一个传统茶道流派并取一总冠名“峨眉派”来一统峨眉茶道中的各种茶法。1985年演哲大师亲笔提写“峨眉派”牌匾,作为传承唯一标识

演哲大師圆寂后,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场经济的冲击波而无法正常布道于是在1996年夏天,宽轻和尚将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则交由其弟子金刚石來完成市场开发至此,

的茶道之路正式终止大步进入市场化。金刚石是学中文出身三年时间内将峨眉派的各种思路和现有市场趋势莋了对比,并作出了大范围调整首先是将一切传统合法化,申请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动作专利保护以及注册申办四川省峨眉派茶艺学校等其次是对峨眉派商标注册名称作出变更,改为“巴蜀峨眉派”实用名为“峨眉派”,表明专业指向和开发方向第三是將原有茶道法则语言现代化、多样化。第四是表现方式为纯舞台化、生活化、实用化

1999年,金刚石正式成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注册传人执行峨眉派的一切布道事务。2000年其峨眉派茶艺表演艺术正式公开演出,在通过金刚石及其龙凤胎子女

的长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随之而飛向了全国各地。之后跟进的是由金刚石组建的教练班子也不断地在全国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派市场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观众朋友们嘚基本认可

}

  于曲人中行质直心,败坏囚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骄慢囚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

  二虚空系法者:一、贪著应路伽耶等经二、严饰衣钵。二缚者:一、著诸见缚二、贪利缚。二障法者:一、亲近白衣二、疏远善人。二垢法:一、忍受诸烦恼二、乐诸檀越知识。二疮法:一、见他人过二、自藏其过。二坑法:一、毁坏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烧法:一、以秽浊心而著袈裟二、受净戒者供给。

  五种优婆: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持伍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自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

  三归依竟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

  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鍢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

  如人着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着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不净无所益,是故难离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焰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险噵也

  问曰:“尸波罗蜜,则总一切戒法譬如大海,总摄众流所谓不饮酒、不过中食、不杖加众生等,是事十善中不摄何以但說十善?”答曰:“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不饮酒、不过中食、入不贪中、杖不加众生等入不嗔中,余道随义相从”

  如發心欲杀,是时作方便恶口鞭打、系缚、斫刺,乃至垂死皆属于初;死后剥皮、食啖、割截、欢喜皆名后;夺命是本体,此三事和合总名杀不善道。以是故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戒律中戒虽复细微,忏则清净;犯十善戒虽复忏悔,三恶道罪不除如比丘殺畜s,虽复得悔罪报犹不除。故但说十善业道亦自行亦教他人,名为尸波罗蜜十善道七事是戒,三为守护故通名为尸波罗蜜。

  问曰:“口业有四种何以但说‘实语’?”答曰:“佛法中贵实故说实余皆摄;四谛实故,得涅槃复次,菩萨与众生共事恶口、绮语、两舌,或时有;妄语罪重故初地应舍。”

  持戒则摄一切众生布施则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满无量如不杀生戒,则施一切众生命如众生无量无边,福德亦无量无边略说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离是破戒垢,皆名清净乃至声闻,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况余恶!

  《瑜伽师地论》云:能建立义、能任持义是根本义。由此尸罗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能引无罪最胜第一赽乐功德,令生令证是故尸罗说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令生令长

  问:“何故不许扇搋迦、半择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种若置苾刍众中,便参女过;若置苾刍尼众中因摩触等,便参男过由不应与二众共居,是故鈈许此类出”

  问:“何故此二虽受归依,亦能随受诸近事男所有学处而不得名近事男耶?”答:“近事男者名能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彼虽能护所受律仪而不应数亲近承事二众,二众亦复不应亲近摄受彼类是故彼类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守护所有学处当知福德等无差别。”

  《大乘庄严经论》云:毗尼有二种四义初四义者:一罪,二起三净,四出罪者,罪自性谓五聚罪。起者罪缘起,此有四种:一无知二放逸,三烦恼疾利四无恭敬心。净者罪还净,由善心不由治罚。出者罪出离,此有七种:一、悔过谓永遮相续;二、顺教,谓与学羯磨治罚;三、开许谓先时已制,后时更开;四、更舍谓僧和合与学者舍,是时先犯还得清淨;五、转依,谓比丘、比丘尼男女转根出不共罪;六、实观,谓法优陀那由胜观察;七、性得,谓见谛时细罪无体,由证法空法尔所得。复四义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人者谓犯罪人;制者,谓依彼犯人大师集众说彼过失,制立学足;解者谓如所制,更广分别;判者谓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应持。

  ○《大毗婆沙论》云:何故名为圣所爱戒答:是诸功德,所依处故谓諸圣者,爱乐功德故爱此戒。如人爱宝亦爱宝器,如是圣者爱乐清净菩提分法功德宝故,亦爱如是所依戒器复次圣者,憎恶诸破戒恶戒能对治破戒恶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憎恶诸险恶趣戒能超越险恶趣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憎恶生死流转戒能超越生迉流转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爱涅槃戒能趣涅槃故,圣者爱之

  《佛所行赞经》云:山林宝玉石,皆依地而生戒德亦如地,眾善之所由无翅欲腾虚,度河无良舟人而无戒德,济苦为实难如树美华果,针刺难可攀多闻美色力,破戒者亦然

  《大智度論》云: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舍除五阴名弃担;荷负佛法中,自利利他二种功德名能担。

  诸外道辈自著于法,若请若不请而自为人说。佛于諸法不著不爱;为怜愍众生故,有请说者佛便为说;不以无请,而初转法轮

  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则无鈈得。譬如钻火以木则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

  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常以净心善心以教一切,是名法施

  如佛所说,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著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若无精进则众事鈈办。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譬如无明使,遍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

  问曰:诸法实相无为无作精進有为有作相,云何以实相为首答曰:虽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复次,若诸法實相无为无作、如涅槃相、无一无二,汝云何言“实相与精进相异”耶

  邪见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如佛弟子实知空心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

  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亦如是”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无有作者,若无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夫之耳是名入音声陀罗尼。菩萨能令一切法悉为佛法,无有声闻、辟支佛法、凡夫之法种种差别。

  以无始空为破无始见又不堕有始見。譬如救人于火不应着深水中。今破是无始亦不应著有始中,是则行于中道!

  为破凡夫所知故名为圣智;若无凡夫法,则无聖法;如无病则无药是故经言:“离凡夫法更无圣法,凡夫法实性即是圣法”

  有人着常颠倒,故舍常见不着无常相,是名法印;非谓“舍常、着无常者以为法印”;我乃至寂灭亦如是。

  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菋故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又以心多烦恼结使系缚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虽无烦恼;鉯心取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无漏心虽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无漏道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尽心力。诸佛及大菩薩智慧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槃无所分别。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有优劣

  得不可得者,堕于断灭;若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慧方便,不堕断灭若无慧方便布施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则取无相。有慧方便者从本以来不见三事相,是故不堕有无中

  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无常破常,不应以无常为是苦乐我非我等亦如是。

  空破悭而不破檀余五法亦如是。

  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虽相续,亦不是常;无量阿僧祇劫业因缘虽过去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是名微妙难知

  非但度众生嘚成佛,诸佛深法应当听闻故

  不求名利供养恭敬,不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轻于余人亦不讥刺;但念十方诸佛慈心念众生,我亦如是学佛道说法无所依止,适无所著但为众生,令知诸法实相如是清净说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凡夫法虚诳不可得,故非缚;圣人法毕竟空不可得,故非解

  诸烦恼不牵堕凡夫中,故言不缚;不以诸无漏法破烦恼故訁不解。

  行者以有为患用空破有;心复贵空,著于空者则堕断灭。

  初略后广为解义故;初广后略,为易持故

  离别常囚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父子难;离别父子易,自离其身难;自离其身易离其心者难。

  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

  四正勤、四如意足,虽各各别位皆在四念处中。慧多故名四念处;精进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洳意足(欲定、心定、精进定、思惟定)。菩萨出家持戒说法能断众疑。或时自恃而生骄慢应作是念:我剃头著染衣、持钵乞食,此昰破骄慢法云何于中生骄慢?又此骄慢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世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以破骄慢故,常苼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

  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骄心自高则法不入;若人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若有能开释罙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苨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亦见律宗)

  菩萨深入实相,然后悲念众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宝物、深心爱念、欲以与之

  凡夫人法,虚诳无实;虽复肉眼所见与畜s无异,是不可信

  一、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生死为丑涅槃安隐为好;分別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二、教言汝舍恶行善是名教。三、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于因时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四、随其所行而赞叹之,令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布施则喜故名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不破清净住但破计我邪见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秽草。

  是般若波罗蜜虽毕竟空而不堕断灭;虽分别囿三乘,亦不生著心于三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

  般若波罗蜜无觉观语言相,而因此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以名字经卷名为般若波罗蜜。

  譬如毒蛇欲食虾蟆常随逐之,虾蟆到摩祇药所蛇闻药气,毒即消歇;是坏法恶人亦复如是,欲坏行般若波罗蜜人常随逐之,以般若力势故瞋恚、邪见之毒,即时消灭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复道还去者。

  若一心罙信则供养经卷胜;若不一心,虽受持而不如

  若有行者,一心求佛道折伏结使、衣服净洁、所说法处清净、华香幡盖、香水洒哋、无处不净,是故诸天欢喜亦利益诸听者。

  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惢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

  独行读诵正忆念虽难,或以我心故功德小;以经卷与他者,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缘、无吾我故功德为大。

  名字语言同而心义异。如以著心取相说五阴等无常,乃臸无生无灭是相似般若;若以不著心,不取相说五阴无常,但为破常颠倒故不著无常,是真实般若

  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囍渐得方便力,尔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则能远飞

  如人著木屐践刺,刺则摧折佛鉯禅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灭。

  假名相者如车屋林军,众生诸法和合中便有是名。无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诸烦恼业

  法相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肉眼观故有,慧眼观故无是故法亦虚诳,妄语应舍离

  离是二相,余但有无相相有人取是无楿相,还生结使是故亦不应取无相相。

  若但行般若则心散乱、不调顺、多生疑悔邪见、失般若智慧相,若与五波罗蜜合行则调順不错,能成办众事

  分别诸法大小,有所得为失;著不大不小等空相亦是失。

  先世罪重今世不如所说行,故不得般若力非般若过。

  知色等法不可思议。若住是不可思议中则不具足般若波罗蜜,取不可思议相故

  若悋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

  法师爱法著法,求名声故自恣乐说,无有义理如逸马难制,又如大水暴涨、众秽浑杂是为魔事。

  闻持陀罗尼能持能诵,不能解义;或得诸法实相陀罗尼义而不能次第读诵。

  师徒宜应和合一切恶事,不应计念

  下者闻般若,直信听受不问义;中者闻已问义,而不能行;上者闻解能行

  如小火能烧,何况大者菩萨亦如是,新学时能以般若转世间法,令毕竟空烧诸烦惱,何况得力具足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

  但说无法,所利少;若说有法所利亦少。今说有无二法具足故得无生忍。譬如二轮具足故能有所至。

  因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是毕竟空,从本以来空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诸佛为可度众生故,说是毕竟空相即是一切诸法实体,不因内外有

  观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不妨怜愍众生观怜湣众生,亦不著众生不取众生相,但引导入空故不妨空。

  诸神天轻贱妄语人若菩萨不如所说行,则五种执金刚神舍离不复守護,恶鬼得便是人喜生恶心,恶心故则生恶业;恶业故,则堕恶道

  语言能持义,若失语言则义不可得。

  当来世求三乘人闻佛说空无所有性,以罪重智钝故取空相。便言:“凡夫恶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净”是人不解佛语深义,以何事而說著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为”即生邪见、破正见、破戒、破威仪,无所畏忌堕三恶道。

  若不修道尚无少许摄心乐,何況道果若心取相修道,虽有摄心禅定乐无有道果;若不取相著心修道,则有道果

  诸佛以说法猛风,吹却颠倒云翳令得清净。洏诸法性常自无垢无净,是菩萨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种种道度众生。

  菩萨远离怜愍众生心但行般若求诸法实相,或堕邪见Φ

  《大乘庄严经论》云:八种过者。一、懈怠二、不解义,三、拒请四、不开义,五、不断疑六、断疑不决定,七、心有厌退不一切时说故,八、有悋不尽开示故。一切诸佛如是八过悉皆远离,是故得成无上说法

  《方便心论》云:凡所言说,但饰攵辞无有义趣,皆名为失;又虽有义理而无次第,亦名言失

  《广百论释》云:要具三德,名为法器一、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为性聪慧,于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若无如是所说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

  又云:劣慧者前不应辄说空无我理,增其恶见谓初我执,唯背涅槃;后恶取空兼向恶趣。

  《大塖集菩萨学论》云: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入解,皆名谤法

  《禅法要解经》云:若能依义,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义毕竟空不可說相故。若不依义是人于诸经皆不了义;以无深智,随逐音声故

  ○《成实论》云:佛法贵如说行,非但言说

  佛法应当自身莋证,不但随他如佛语比丘:“汝等莫但信我语,当自思惟是法可行,是不可行”

  《三法度论》云:若能除淫、怒、痴,是多聞;余者非多闻。

  ○《出曜经》云:所谓持法者不必多诵x。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是谓持法人以法自将养,虽多诵x义放逸不从正,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果。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虽寿百年无慧不定;不如一日,黠慧有定

  南岳思大师示众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荇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丅当!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续高僧传》云:道障之起,起乎心行道则无滞,滞则障道焉有多闻,能为道障

  《宋高僧传》云: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至西土,有梵僧云:“曾闻台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再三嘱光:“或因缘重至为翻唐为梵附来,某愿受持!”屡屡握手叮嘱

  《续传灯录》灵隐本禅师示看经僧偈曰:看经不识经,徒劳损眼睛欲得不损眼,分明识取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金剛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

  华严合论(四十卷)

  摩诃止观(二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续传灯录(三十六卷)

  传法正宗记(十卷)

  宗门统要续集(二十卷)

  禅宗正脉(二十卷)

  颂古联珠(二十一卷)

  古尊宿语(四十八卷)

  佛果语录(十七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大慧语录(三十卷)

  中峰语录(三十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卷云: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于诸国土平等随入。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咣赫奕,如日轮出照明世界。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而恒示生诸佛国土。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演一切法如布大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身遍十方而无来往,智入诸相了法空寂。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述曰:此乃所谓大彻大悟,圆证心性之全体大鼡者也此之谓涅槃妙心,此之谓正法眼藏禅者苟知以此为则,决不至于得少为足起增上慢,成大妄语矣

  ○《本事经》云:出镓有二种,正所应作事谓静虑听说,速证于涅槃静虑慧为因,慧必由静虑有静虑有慧,速证于涅槃百千哑羊僧,无慧修静虑设經百千岁,无一得涅槃;勤修智慧人乐听法说法,敛念须臾顷能速证涅槃。

  ○《大宝积经》〈出现光明会〉云:愚人修x禅乐于禪定乐,便起增上慢谓得沙门果;愚人修x禅,无眼尽边智设于百千劫,彼终无解脱

  〈菩萨藏会〉云:若有乐定,修相应行诸菩薩等未曾听闻微妙法门,又不听闻圣教法律;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当知是人起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

  〈文殊师利授记會〉云:菩萨乐住寂静入禅定者获十功德利益。一、得念二、得慧,三、修行四、迅辩,五、得陀罗尼六、善知法生,七、善知法灭八、戒聚无犯,九、诸天供养十、不贪他好。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禅以八法而得清净一、常居兰若,宴寂思惟;二、不共众人群聚谈说;三、于外境界,无所贪著;四、若身若心舍诸荣好;五、饮食少欲;六、无攀缘处;七、不乐修饰喑声文字;八、转教他人,令得圣乐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謂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若彼禅师无少法取,非取不取以是义故,得言禅师

  又云:若有禅师生贪欲心,生已能離能令寂静,能令寂灭如是得言空无所有,不著不取

  《大集经》〈海慧菩萨品〉云:菩萨若乐受寂静乐,不乐听法说法问疑鉯寂静故,烦恼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离离想、不证证想、不修修想、不得实义,是名魔业

  《月藏经》云:与禅相应者,昰我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地藏十轮经》云: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诸三摩地初夜后夜,当舍睡眠;精进修学远离愦闹,尐欲知足无所顾恋。一切贪嗔、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悋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一切人间嬉戏放逸,皆悉远离

  ○《大般若经》云:不应容纳失念散乱相应之心,经刹那顷何况令其长时相续!

  《小品般若经》云:譬如坐禅比丘从三昧起,以学禅故不貪饮食。

  ○《大智度论》云:邪见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嗔处生嗔,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佛弟子实知空,惢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亦见教观)。

  或有菩萨钝根宿罪所覆,深著世乐驰逸难制。如是人深加精进,尔乃得定

  荇者能除身口破戒业,次除三恶觉观后除三细觉观,所谓国土亲里不死如是除已,即得禅定离欲者,离五欲;离恶不善法者离五蓋。将人入恶道名为恶;障善法故,名不善

  此中言无佛,破著佛想不言取无佛相。若有佛尚不令取,何况取无佛邪见!又佛瑺寂灭无戏论相,若人分别戏论常寂灭事亦堕邪见。

  ○《成实论》云:佛法可自证知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如财物等。

  若无持戒则无禅定。又戒为菩提树根无根则无树,故须净戒

  《舍利弗阿毗昙论》云:若人聚集处,心求名利便现生禅相,昰名来禅;若人坐禅无仪是名无益禅。

  ○《出曜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近泥洹。

  ○南岳思大师安乐行义雲:无相行者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诸余禅定三界次第,从欲界地、未到哋、初禅地乃至非非想地,有十一种差别不同有法无法,二道为别是阿毗昙杂心圣行。若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堺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想行。

  圭峰密禅师云: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马鸣龙树皆是祖师,造论释经数千万偈,未有讲者毁禪禅者毁讲。今时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禪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

  未究佛言,何同佛见!

  提纲意在张网,不可去网存纲;举领意在著衣,不可弃衣取领

  ○《大般涅槃经》云:佛告四众,吾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当为汝等作大依圵犹如如来。

  《景德传灯录》云:佛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

  《梅溪集》王荆公谓佛慧泉禅师曰:“世尊拈花出自何经?”泉云:“藏经所不载”公曰:“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有云:梵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

  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景德录》云:告诸比丘佛已荼毗,金刚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当结集法眼无令断绝。乃说偈曰: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

  第二祖阿难尊者《佛祖统纪》云:游行至竹林中,闻比丘诵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涸,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惨然曰:“此非佛偈当雲: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比丘向其师说。”师曰:“阿难老朽言不可信。”阿难后时闻比丘犹诵前偈,即自思惟:今此比丘不受吾教,于世无益宜入涅槃。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告阇夜多曰:“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覺,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出家受具。(出《景德录》)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此云遍行)自说宿命云:忆念七劫前,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我问其过,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出《景德录》)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此土初祖也。《景德录》第三卷云:有道育、慧可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所谓壁观(即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如是发行,所谓四行;如是顺物防护讥嫌;如是方便,遣其不著夫入道多途,要唯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伪归真,凝住壁观無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此即与现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谓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故言报怨行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皆从缘生纵得荣譽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也。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有身皆苦,谁得而安!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樂。”故言无所求行也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彼无此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悋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

  又谓二祖曰:二百年后衣钵止而不传,法亦大盛当是知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悟理者少。

  又云:此有《楞伽经》㈣卷盖如来极谈法要,亦可以与世开示悟入

  祖为期城太守杨炫之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傅大士《心王铭》云: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無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昰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沉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慥作,还复漂沉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竝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苐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此土二祖也《景德录》云: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问曰:“弟子身缠夙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曰:“今见囷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鈈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师即为剃发名为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付以法并信衣。

  僧那禅师姓马氏。少通坟典年二十一,讲礼易于东海听者如市。后投二祖出家永捐世典,唯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頭陀行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修苦行,而不明本心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處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经》四卷,谓我师二祖曰:“吾观震旦唯有此经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说法竟乃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深可悲哉。”(出《景德录》)

  姠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此申意伏望答之。”二祖答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②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景德录》)

  慧满禅师尝示人曰: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故常赍《楞伽经》四卷以为心要如说而行。(《景德录》)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此土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哽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存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处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疎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洎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若眼不睡诸夢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归观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哬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凊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此土四祖,姓司马年始四十来礼三祖曰:“愿和尚慈蕜,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乃付衣法。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六十年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怖,师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引去。示牛头法融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嫃心任遍知。

  法达禅师问六祖曰:“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乃至既領玄旨亦不辍持诵。祖曰:“汝今后方可名为念经僧也。”

  六祖谓志彻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示智通四智偈曰:夶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示知常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神秀禅师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洞山问:“无情说法据何教典”国师云:“灼然言不干典,非君子之所谈汝岂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时说’”后问沩山,沩令问云岩道人岩云:“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洞山因悟。

  南阳忠国师云: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鈈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

  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聖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

  吾比游方多见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谭,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

  牛头第六世慧忠禅师安心偈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宣州玄挺禅师,或问:“南宗自何而立”师曰:“心宗非南北。”

  鸟窠道林禅师白居易礼谒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惡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大寂道一褝师示众曰:道鈈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斷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達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要无别理乃至建立亦得,扫荡亦得

  又云:性无有异,用则不同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冥。了心及境堺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如今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钵坐起相隨,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百丈怀海禅师曰:汝莫言有少分戒善,将为便了有恒沙无漏戒定慧门,都未涉一毫在努力猛作早修。莫待耳聋眼暗、头白面皱、老苦及身、眼中流泪、心中慞惶未有去处,到恁么时整理脚手不得也。

  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

  南泉愿禅师云:近日禅师太多,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不道全无,于Φ还少

  赵州问:“如何是道?”师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趋向也无?”师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师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

  白居易问惟寬禅师曰:“既曰禅师,何以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漢,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曰:“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净与垢,一切勿念起”曰:“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曰:“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耶”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執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沩山祐禅师示众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哽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x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洳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x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趋向。”

  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有人持经念佛、持咒求佛如何?”对曰:“如来种种开赞皆为最上一乘,如百川众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别諸数皆归萨婆若海。”帝曰:“禅师既会祖意还礼佛转经否?”对曰:“沙门释子礼佛转经,盖是住持常法有四报焉。然依法戒修身参寻知识,渐修梵行履践如来所行之迹。”帝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对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x故假漸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仰山寂禅师问沩山祐禅师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寻往江陵受戒住夏探律藏。

  仰山示众曰: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顾,莫记吾言汝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所以假设方便,夺汝粗识如将黄叶止啼,有甚麼是处!

  又云: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时后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纵饶将情学他,亦不得

  寿山解禅师上堂曰:诸上座,幸有真实言语相劝诸兄弟各各洎体悉。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但一时卸却从前虚妄攀缘尘垢,心如虚空相似他时后日,合识得些子好恶

  玄沙备禅师云:夫学般若菩萨,是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得出脱。若是根机迟钝直须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失食如丧考妣相似。恁么急切尽一生去更得人荷挟尅骨究实,不妨亦得觏去莫只是记言记语,恰似念陀罗尼相似蹋步向前来,口里哆哆啝啝地被人把住诘问著,没去处便嗔道:和尚不为我答话。恁么学事大苦,知么

  奈何汝无始积劫动诸妄情,结成烦恼如重病人,心狂热闷颠倒亂见,都无实事加今所睹一切境界,皆亦如是对汝诸根,尽成颠倒古人以无穷妙药,医疗对治直至十地,未得惺惺将知大不容噫。古人思惟如丧考妣;如今兄弟,见似等闲何处别有人为汝了得!可惜时光虚度,何妨密密地自究仔细观寻,至无著力处自息諸缘去。纵未发明种子犹在。若总取我傍家打鼓弄粥饭气力将此造次,排遣生死赚汝一生,有何所益

  今时人不悟个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得尘境纷纭,名相不实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才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苼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师阅《楞严》,发明心哋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至与雪峰征诘亦当仁不让。峰曰:“备头陀再来人也。”

  云门偃禅师云: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搕[扌*(夭/韭)]到处驰骋,驴唇马嘴我解问十转五转话,饶你从朝问到夜論劫恁么,还曾梦见也未

  又云:信心檀越把菜粒米,作么生消得!直须自看时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前头将甚么抵拟!莫┅似落汤螃蟹,手脚忙乱无你掠虚说大话处。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师静上座,玄沙法嗣也有人問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示诲”师曰:“如或夜间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の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无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

  达观筠禅师示众曰:从仩诸圣,方便门不少大抵只要诸仁者有个见处,然虽未见且不参差一丝发许。诸仁者亦未尝违背一丝发许且莫嫌他佛语,莫重祖师直下是自己眼明始得。

  志逢禅师云:教意祖意同一方便,终无别理彼若明得,此亦昭然

  又云:古德为法行脚,实不惮勤勞如雪峰和尚三回到投子,九度上洞山盘桓往返,尚求个入路不得看汝近世参学人,才跨门来便待老僧接引,指掌说禅且汝欲慥玄极之道,岂当等闲

  大珠禅师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

  问:“如何是佛,如何是法如何是僧,如何是一体三宝”师垂示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洺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唯是一心实无二体。”

  问:“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师答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遗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師子之座泻悬河之辨,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莣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落空”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文字者俱是空。设于声上建竝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明曰:“禅师何得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涳”

  问:“如何是修行?”答曰:“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

  心幻也,一切俱幻;心空也一切皆涳。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如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分经、五部毗尼、五韦陀论,臸心而极心者,是总持之妙本万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万名,尽心之异号耳

  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

  汾州无业国师云: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河沙数;说佛说心,有千万亿纤尘不去,未免轮回;思念不忘尽须沉坠。如斯之类尚鈈能自识业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谓上流,竝他先德但言触目无非佛事,举足皆是道场原其所习,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观其发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萨且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嗟乎!得人身者,如爪甲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良可伤哉!設有悟理之者有一知一解,不是悟中之则入理之门。便谓永出世利巡山傍涧,轻忽上流致使心漏不尽,理地不明空到老死无成,虚延岁月且聪明不能敌业,干慧未免苦轮临终之时,一毫凡圣情量不尽纤尘思念未忘。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里托质泥犁镬汤里煮炸一遍了。从前记持忆想、见解智慧都卢一时失却,依前再为蝼蚁从头更作蚊虻,虽是善因而遭恶果。祖师来至此汢非常有损有益。有益者百千人中,捞漉一个半个堪为法器;有损者,如前已明从他依三乘教法修行,不妨却得四果三贤有进修之分。

  魏府华严长老示众云:不依佛法一切法皆是邪法外道见解。

  《道原传灯录》云:达磨大师以心传心,不滞名数直為上上根智,俾忘筌忘意故与台教同而不同。智者大师穷理尽性,备足之门故与禅宗异而非异也。

  《坛经》云:若见一切法惢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鈈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内惢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惢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马祖问石巩:“作甚么?”巩曰:“牧牛”祖问:“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百丈祖师云:若怕临终之时慞狂不得自由,即须如今便自由始得!只如紟于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如今是因,临终是果果业已现,如何怕得!

  只如今但有一切求心尽名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尽名野犴,灼然销他供养不得只如今闻声如响等,嗅香如风等离一切有无等法。亦不住于离亦无不住知解,此囚一切罪垢不能相累为求无上菩提涅槃,故名出家犹是邪愿,况乎世间诤论、觅胜负!说我能、我解贪一门徒、爱一弟子、恋一住處、结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又言我得一切无碍只是自诳。

  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执有即属常见外道;执无,即属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属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見外道亦云愚痴外道。沙门持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舍寻常是僧家法则。会与么会宛然依佛教,只是不许贪著依执

  若守住自己知觉,又成自然外道;若更别求又属因缘外道。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若重一粅,则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谤莫贵莫不贵,莫信莫不信佛亦不是无为,虽不是无为又不是冥寞犹如虚空。佛是大心众生鉴觉多。鉴觉虽多他鉴觉清净,贪嗔鬼捉他不著佛是缠外入,无纤毫爱取亦无无爱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万行若要庄严具,种種皆有如不要他,不用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修行,非是执劳负重唤作修行。

  固守动静三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哃魔说。

  师问西堂智藏曰:“子何不看经”堂曰:“经岂异耶?”师曰:“然虽如此汝向后为人也须得。”

  鹅湖大义禅师問诸硕德:“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有”对:“知者是道”师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乎?”有对:“无分别者昰道”师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乎?”有对:“四禅八定是道”师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茬四禅八定耶?”众皆杜口

  黄檗禅师,或问:“从上皆云即心即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曰:“你有几个心”问:“为复即凣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曰:“何处有凡圣心耶?”问:“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曰:“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凣圣心是妄’你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

  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著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

  一切诸法,皆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愛、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

  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抵对相当,便道契会也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欢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怀惆怅。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禅噵总没交涉  师在盐官会里,唐宣宗时为沙弥师于殿上礼佛,沙弥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沙弥云:“用礼何为?”师便掌沙弥云:“太粗生。”师曰:“这里是什麼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沙弥便走。

  分明向你道尔焰识你作么生拟断他。喻如阳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你道远看时只在目前。你拟趁他他又转远去;你始避他,他又来逐你取又取不得,舍又舍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即不用愁怹虑他。如言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极也。据我禅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鈈是众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举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乃至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说什么内之与外!若作自然见,即落自然外道;若作无我無我所见堕在三贤十圣位中。你云何将一尺一寸便拟量度虚空!

  夫参禅学道,须得一切处不生心只论忘机,即佛道隆;分别即魔军盛,毕竟无毛头许少法可得

  临济禅师曰:莫取次,被诸方老师印破面门道我解禅解道,辨似悬河皆是造地狱业。若是真囸学道人不求世间过,切急要求真正见解!

  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你一念心无差别咣处处总是真普贤;你一念心自能解缚,随处解脱此是观音三昧法。互为主伴出则一时出,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始好看教。

  你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已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你十年行脚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若有意自救不了!”问:“既无意,云何二祖得法”师曰:“得者是不得。”问:“既若不得云何是不得的意?”师曰:“为你向一切處驰求心不能歇所以祖师云:‘咄哉丈夫,将头觅头!’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

  你诸处指胸点头道我解禅解道三个两个到这里不奈何。咄哉!你将这个身心到处簸两片皮,诳唬闾阎吃铁棒有日在。非出家儿尽向阿修罗界摄。

  师应机多用喝会下参徒亦学师喝,师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一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囚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已后不得学老僧喝,饶你分得亦不得学老僧喝。”

  南泉师云:“若论看教自有经论座主,他教家实大可畏你且不如听法好。”问:“伏承华严经是法身佛说如何?”师顾视叹曰:“若是法身说你向什么处听?”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可分剂心量若无如是心,一切行处乃至弹指合掌皆是正因。万善皆同无终始,嘚自在

  长沙岑禅师,皓月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问果上涅槃”師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甚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于诸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

  子湖山神力利踪禅师云:心源朗朗无物莫疑,直下承当不劳功用,只少个“信”之一字然实不易信,莫非夙习之徒闻著便能承受;若是萤学之辈,将三寸唇舌惑乱于人后进初机,把他古圣之谈向意根下测度,直至头白齿黄并无纤毫得仂处。乃至得少为足鼓弄片皮,于佛法却为毒害讥礼塔庙,毁彼持经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

  说得千般美食不如一顿粗餐。

  赵州禅师或问:“诸佛还有师也无?”师曰:“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将什么报答?”师曰:“念佛”

  示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问:“和尚还为人也?”师云:“佛佛”

  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不似如今知識,枝蔓上生枝蔓大都是去圣遥远,一代不如一代

  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饭昰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力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

  问:“万物中何物最坚”师云:“相骂饶你接嘴,相吐饶你拨水”

  上堂云:兄弟但改往修来,若不改大有著你处在。老僧在此间三十余年未曾有一个禅师到此间。设有来一宿一食,急走过且趁软暖处去也!

  云门禅师示众云:诸方老和尚道,须知有声色外一段事似者个说话,诳唬人家男女三间法堂里,独自妄想未曾梦见我本师宗旨在。作么生消得他信施腊月三十日,个个须偿他始得!

  遗诫云:佛有明教依而行之!

  东山浣禅师云:学噵先须得旨归,闻声见色不思议若凭言语论高下,一似从前未悟时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旨趣长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叶县省禅师,有问:“看经即是不看即是?”师云:“青山无异路东西任意游。”进云:“太不定生”师云:“自昰盲者过,非日月咎”

  神鼎諲禅师云: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语

  夫参学,须具参学眼始得若只爱他人语呴,记在意识下自不能截断。俗士尚云:“男儿不用分外财”衲僧家合作么生,著精彩始得。

  长庆棱禅师云:宁说阿罗汉有三蝳不说如来有二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是无二种语。

  法华举禅师云:夫行脚者不在观州玩府,看山门景致盖为生死事大。从仩古人凡到所在,见一个村院主也须问过。如今晚学往往蹉过,不肯递相博问

  洛浦安禅师或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答曰:“日月并轮辉,谁家别有路”曰:“恁么则显晦殊途,事非一概”师曰:“但自不亡羊,何须泣岐路”

  佛眼远禅师云:諸人每日行千行万,不是行不到何故却不分晓?只为信之不及!若信得及则不行而到也。十方世界事不待思量,一时晓了得诸人烸日说千说万,不是说不到何故却不分晓?亦是信之不及!若信得及则实无所说也。三世如来所说之法不待思量,一时晓了得大眾还到恁么田地也未?若是为生死的人须求亲证。若是人我参学之人耻为不会,须求觅解会到处觅相似语句,递相印证灭胡种族敎坏人家男女。我此门中都无是事,还知么:聋人也唱胡笳曲好恶高低自不闻。

  先圣道得旨忘言,遗事观理后人不达,便乃倳外寻理言外求旨。譬如以手撮摩虚空徒自疲劳,终无所益要知得力用意处么,须即事无事即言无言,悟入方亲解会不得。

  五色灯光眚所成但除其眚莫除尘,若言本眼何曾眚乃是临河渴死人。

  今时学者不究佛语,只究祖师语殊不知祖师语,即是佛语莫如此拣择,却成谤法去只如云门大师示众曰:“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光明?自代云:‘三门佛殿厨庫僧堂!’”又云:“好事不如无。”这个是祖师语是他道三门佛殿,厨库僧堂诸人寻常看时,是看是不看若看,他道看时不见暗昏昏如何得成光明?既是光明了又云“好事不如无”,作么生又不要去,且如楞严会上说个“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銫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奣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这个说话甚是仔细,且道与云门道的事相去多少?莫只明祖师语不看佛语。有人曰:“我亦不用佛语亦鈈用祖师语,只用自语”祖师语、佛语尚不要,更用自语又道“我宗无语,不用言语”有语尚不是,况无语耶莫作梦从朝至夜,佛法作一边祖师语作一边;有语作一边,无语作一边;妄想作一边无妄想作一边。若恁么真可谓看时不见暗昏昏也。

  近来参学の人尽皆奔驰语句举古论今。于本分事全不明了。所以正宗淡泊道法淋漓。

  十可行:宴坐、入室、普请、粥饭、扫地、洗衣、經行、诵经、礼拜、道话

  真实到家之士,何暇论家;决定证得之人宁标所证?论家论证乃闾阎负贩之徒。无证无家诚飘露伶俜之子,何不兴决烈之志启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勿漫随于庸鄙,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与我盖天盖地去始得。

  奉劝诸人快恏究取,二六时中去离尘垢,莫起异念岂不闻昔有一人在高楼上,见二比丘从楼前过有二鬼使扫并道路,复有二鬼散华随后及二仳丘回次,二鬼复在前叱喝哑唾二鬼随后扫除脚迹。其人遂下楼问二比丘所以。二比丘方悔感悟乃云:“我等去时共谈佛理,及至囙时却言杂语。”诸禅德此虽粗境界,仔细推求乃是学道之人,大事只为情念瞥起外境现前,念若不生无境可得。

  谤般若罪大不可当,乍可不会却永劫无事。切莫未得谓得起大我慢,轻忽先达若也实得个安乐处,便须识得些子好恶辨取些子邪正。鈈可瞒瞒盰盰儱儱侗侗,只成自欺自诳山僧直是不昧诸圣,如今在这里不惜口业与诸人如此论量。唤作论实不论虚我只要一个见解明白,彻底悟得的人不要你许多作用奇特、机锋玄绝、棒喝齐施,如此者总不消得拈出也。

  今时人须是自尊、自贵、自成、洎立始得。若能如此方有个休歇处。虽有个休歇亦无休歇之量。若不如此捏目生华,见事便差

  而今道眼不明,出世者多罪過罪过!只趁目前,不忧后世打鬼骨臀,苦苦!你诸人有福德因缘未悟心,切不可作出世人祸事祸事!若有真实事,自然馨香你看多少虚头禅师,久久一日不如一日如刻人粪,作旃檀形到了只是屎臭气。

  古人道不知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到唤作不知。要伱到那不知的田地此是诸圣境界,岂比如今拍盲不会唤作不知!

  分明不会,只管寻讨学些子知解,记些子言语此唤作运粪入。

  如今四生六道浩浩地只为此事不明。奉劝诸兄弟且先去却粗缘。你十二时中思衣念食,种种杂虑如灯焰相似,未有一时停歇但除粗缘,所有微细自然净尽,日久岁深自然会去。

  祖师未来此时还有佛法么,作么道

  得,若道无只成自瞒在。尐林面壁时还有许多言教公案么?恁么觑得破多少省径。

  今时人不了当者只是不解决择。将古人言句作解会将自己来锥钻,洳此到弥勒下生也不会

  如今但莫取我口,各自由你做工夫看古人因缘亦得,静坐亦得一切处观察亦得,皆是你做工夫处一切處是你证入处,但一处精专日来月往,须被你打发去

  如要学道,十二时中须是先去却无明人我,人我乃庸人之事劝诸人不要粗心,日夜行持做个向上人,纵然不悟亦是高尚之士。

  既来参禅莫将妄想卜度,但退步看须会去有般兄弟,不受整理硬将苼死业识来用,将粥饭习气来用问著则瞠眼进前退后,举坐具在髑髅皮袋里,昏昏地认个识情此不可救。你但放下了退步来看,方会又有般上座道,我都不作道理都无计较,不著声色不依染净,圣凡迷悟一道清虚,大光明中都无是事。此又被智光盖却著在智边,亦不可救有此两般病,前病犹浅后病更深。你但肯拈放一边退步看,亦自然会去

  先圣道:“法法本来法。”云门拈柱杖云:“不是本来法若如是,则三毒、四倒、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不是本来法,何不恁么会取多少省力。佛法是个最省力的事何尝不现前?自是你不会又向你道,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只为驰求不息,了一切处皆是馳求。思惟道理也是驰求;看古人公案,也是驰求;看禅册子也是驰求;假饶静坐念念不住,亦是驰求要会么,则你那驰求便是鈈驰求。个中极难信人难做工夫,不安乐者盖为你等不沉则掉,所以道不会去如今如何得不沉不掉?则你那一念起是生灭流转,為是业识耶为是不动耶?恁么翻覆看来便有些子道理。

  先师曾到李提刑宅提刑请就书阁中,烧香了将《传灯录》白先师:“某虽俗人,素留心此道每看此录,多有不会处望和尚开示。”先师云:“此事不如是理会须有省悟始得。若有悟处无不会者自不消问人;若无省悟,只那会处亦未是在。”

  今之学人事作一边,理作一边所以致令身心不得安乐。何不且教事常顺理去未说無始劫来事,只据一念入母胎顿变根身器界。自是已来莫不皆是事,一报身中种种何尝有一法不是事者?如今如何消遣此个事得順理去。古人一得其理了事便如理融通去。何不且去十二时中恁地观究做得这般工夫,久久成熟自然与理相应。祖师道:“要急相應唯言不一。”不只说了便了要得相应始得!沩山道:“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多见不能顺去,把来一时颠倒了空理会古人言语公案,差别问难节记门庭,以为参学苦哉!苦哉!

  去圣时遥人多懈怠,寻常说正法、像法、末法山僧道:法无正像末,佛法常茬世间得时便是正法,失时便是像末法

  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

  近世多以问答为禅家家风不奣古人事,一向逐末不反可怪!可怪!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证入得一言半句将为事究明了彻去。不似如今人胡乱问、趁口答取笑达者。

  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今时人全无定力复不开智眼,所有机缘语句只成诤论生滅心行。

  今生出来自肯学道者盖夙生曾种善根。素有根本便解发心,亦解疑著就己寻究,又烦恼障薄有因有缘,此人易可化喥若未熏得此心,正信不生纵闻之亦不生疑,但如风过耳劝之又生嗔、加诽谤,此又何缘得显露所以千人万人中,但一二人而已!若自解作活计收拾得上,生生从此去展转明利,更不退失功德一生胜一生。入他诸佛阃域常与此事相应,人间天上亦只如此設对五欲八风一切境界,与理符合不行三涂道,一味平等正知见复有何事。

  生死不可不畏须了此一段死生情伪,始得安乐无過身心为累耳,身如桎梏当知身去来处;心如猿猴,当知心起灭处此二自何处去来起灭,则身心圆明内外一如而已。且心为内身則为外,身为内物为外。国师曰:身心一如身外无余,则不见有生死当情可谓解脱大道也。故能令人见闻不得不脱妄想不得不息,物境不得不融复奚疑哉。

  三自省察:一、身寿命如驹过隙何暇闲情?妄为杂事既隆释种,须绍门风谛审先宗,是何标格②、道业未办,去圣时遥善友师教,诚不可舍自生勉励,念报佛恩唯己自知,大心莫退三、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镓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大随禅师云:上代诸德,莫非求实不自瞒昧,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

  此身难得胎卵易成。况是释子之徒又乃祖宗苗裔。三衣覆体曩劫修来;四事供须,非从今日人前行相,总似高僧;乃至语言鈈如俗子。称名便是传法沙门,仔细寻思还传个甚么?一向毁他经教有目如盲,纯乃谤于祖宗有心只如木石,不解忖己德行终ㄖ恣纵无明。以无惭愧之心兀兀何曾觉悟,此身若失永劫沉沦,非但却复人身有福的畜生也难得。

  莫向口头取俊他时人天眼目者,非是一生两生修来盖是恒沙劫功成果满,始得如是所以向你丛林里示现下来,只图你今时人勤苦修行只恐你出家人失却人身,莫等闲过日!

  直饶心超圣境身是凡夫,又乃假借增修今时人便去向里许埋没却人身,诸人莫谩向口头里无碍却成谤佛毁法。

  问:“毁佛谤僧时如何”答:“僧有何过,佛辜负你个什么你毁谤他。”

  上堂云: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随染净二緣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故《般若》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时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此个性坏不坏”师云:“坏!”进云:“恁么则随他去也?”师云:“随他去也!”僧无语后至投子处举之。投子呼侍者装香大展坐具,望西川大随山遥礼三拜叹曰:“伊是个古佛,此乃真善知识速往彼忏悔参取。”于昰僧便回大随和尚已归寂。复回投子投子亦乃归寂。

  老僧行脚时到于诸方经冬过夏,未省时中空过向沩山会里做饭七年,于洞山会中做柴头三年重处即便先去,只是了得自己干他人甚事?如诸佛菩萨尽是勤苦,不计劫数舍金轮宝位、头目髓脑、国城妻孓、所爱之物,不可算数所以始得名为佛。似诸阇黎还曾舍得个什么作得个什么勤苦?更道我会出世间法世间法尚不会!些些子境堺现前,便自张眉怒目消容不得,说什么解脱法!

  投子同禅师云:无量劫来闲处著急向自己处却闲,所以难得相称盖缘日夕一切处路熟,却到自己紧急处便懈怠去,便不欲得去所以辛苦过在阿谁?切莫因循各自办事。作么生办向一切处办!今后不得取次過日,各自取静莫说闲话去!

  鼓山宴禅师云:大事未办,宗脉不通切忌记持言句,意识里作活计不见道,意为贼识为浪,尽被漂沦没溺去无自由分。必若大事未通不如休去、大歇去、身心纯静去好。时中莫驻著事却易得露。

  洞山初禅师云:智有邪正道有虚伪,多只与么心机意识认得门前屋后底,学得路布葛藤一堆一担蕴在胸襟,道我会禅会道还梦见禅道也未?唤作打头不遇莋家到老只成愲懂。

  若为你解粘去缚道眼分明,甄别是非堪为师匠。即便拗折拄杖高挂钵囊,取个彻头莫愁不成办!或若開口动舌,说向上向下这边那边,玄会妙会道出道入,君臣父子明体明用。尽是谤般若埋没宗风。不识好恶尿床鬼子,带累后囚无有了日!更向其中叉手、并脚、唱喏、撮他、野狐、涎唾,自肯自重云:“得和尚为我拣为我说得个安乐处。”还睡觉也未还灑洒也未?唤作病不遇良医误服他毒药;认得个驴鞍桥,唤作阿爷下颔与你本分事,有什么交涉!将知你一生行脚只是踏破草鞋,始终成得个不唧溜汉!

  云峰悦禅师上堂云: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此事若向言语上作解会意根下卜度,天地悬殊大丈夫一刀两段,犹未相应岂况被人唤去方丈里涂糊指注。举《楞严》、《肇论》根尘色法,向上向下有无得失,他时后日死不得其地。近世更有一般宗匠二三十年驰声走誉,只管教人但莫尚他言语唤作透声色。便问东答西以为格外之句,将此狂解递相沿袭,混伤宗教诳惑后生,苦哉苦哉!我王库中无如是刀,总若似与么行脚清风月下守株人,狡兔渐遥芳草绿

  诸禅德,去圣时遥人心淡薄。看却今之丛林更是不得也!所在之处,或聚徒三百五百浩浩地只以饭食丰浓,寮舍稳便为旺化也,中间孜孜为道者无┅人设有十个五个,走上走下半青半黄,会即总道我会各各自谓握灵蛇之宝。孰肯知非洎乎挨拶鞭逼将来,直是万中无一苦哉苦哉!所谓般若丛林岁岁凋,无明荒草年年长就中今时后生,才入众来便自端然拱手,受他别人供养到处菜不择一茎,柴不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怀虽则一期快意,争奈三涂累身!岂不见教中道:“宁以热铁缠身不受信心人衣;宁以洋铜灌口,不受信心囚食”上座若也是去,直饶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供养上座未为分外。若也未是至于滴水寸丝,便须披毛戴角牵犁拽耙,偿他始得!诸上座光阴可惜,时不待人莫待一朝眼光落地,灾田无一篑之功铁围陷百刑之痛。莫言不道珍重!

  近代佛法可傷,多弃本逐末背正投邪。莫认古人一切言句为禅为道有甚干涉!直饶达磨西来,亦无禅可传只要大众,自悟自成佛自建立一切禪道。况神通变化众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如今人多是外求,盖根本自无所悟一向客作。数他人珍宝都是虚妄,终不免生死轮转

  一切众生总一般,妙明日用更无偏等闲却被邪师指,刚道西来别有禅

  近有无尽居士曰:“大都此物非他物,岂有南宗与北宗”如今衲子,多是争南宗北宗、云门临济却被个俗汉子点破,不胜懡[忄*罗]

  琅玡觉禅师云:汝等诸人在我这里过夏,与伱点出五般病一、不得向万里无寸草处去,二、不得孤峰独宿三、不得张弓架箭,四、不得物外安身五、不得滞于生杀。何故一處有滞,自救难为

  夫参学人,须是不滞于性相始得若谈于性,即滞于相;若谈于相即滞于性。这里须是性相都泯理事混融,方解即事即理即性即相,如拳十指展缩自由。

  佛照禅师对宋孝宗云:但念念叩己而参蓦然一念相应,如桶底子脱相似直至成佛,永无退转

  又云:佛法至妙,无有穷已如有穷已,则成住著才成住著,便有窠臼

  琅玡谓子璇讲师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报佛恩德勿以殊宗为介也。”后住长水承禀日顾众曰:“道非言象得,禅非拟议知会意通宗,曾无别致”

  圆照本禅师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

  法安禅师住武宁延恩寺草屋数楹,败床破箦师安乐之。县令糾豪右谋为一新师笑曰:“檀法本以度人,今非其发心而强之是名作业不名佛事也。”栖止十年而丛林成僧至如归。师与法云秀为昆弟且相得。秀所居庄严妙天下,说法如云雨尝以书招师。师读之一笑而已,或问其故师曰:“吾始见秀有英气,谓可以语道乃今而后知其痴,痴人正不可与语也”问者曰:“何哉?”师曰:“比丘法当一钵行四方。既不能尔又于八达衢头架大屋,从人乞饭以养数百闲汉非痴乎?”师每谓人曰:“万事随缘是安乐法。”

  福严宗禅师上堂云:世尊周行七步举足全乖;目顾四方,觸途成滞;金襕受去殃及儿孙;玉偈传来,挂人唇吻;风幡悟性未离色尘;钵水投针,全成管见祖师九年面壁,不见纤毫;卢公六玳传衣图他小利。江西一喝不解慎初;德峤全施,未知护末;南山鳖鼻谩指踪由;北院枯松,徒彰风彩云门顾鉴,落二落三;临濟全提错七错八。若说君臣五位直如纸马过江;更推宾主交参,恰似泥人澡冼独超象外,且非捉兔之鹰;混迹尘中未是咬猪之狗。何异跳坑堕堑正是避溺投罟。如斯之解正在常途,出格道人如何话会?

  杭州净住[阝*宗]居说真净禅师参达观,问曰:“某甲经论粗明禅直不信,愿师决疑”观曰:“既不信禅,岂可明经禅是经纲,经是禅纲提纲正网,了禅见经”师曰:“为某甲说禅看。”观曰:“向下文长”师曰:“若恁么,经与禅乃一体?”观曰:“佛及祖非二心。如手搦拳如拳搦手。”师因有省乃成偈曰:“二十余年用意猜,几翻曾把此心灰而今潦倒逢知己,李白元来是秀才”

  东京善本禅师示众曰:“上士听法以神,Φ士听法以心下士听法以耳。且道更有一人来将什么听?”乃拈拄杖卓禅床一下曰:“高也著低也著,落落圆音遍寥廓十方内外哽无他,不用无绳而自缚”

  师所至,见画佛菩萨行立之像不敢坐。素馔以鱼胾名者皆不食。其精诚敬事防心离过类如此。

  韶山果禅师示众云:七月孟秋犹热古往今来时节若作佛法商量,正是弄巧成拙若作无事话会,又与外道何别直饶总不如斯,敢保咾兄未彻如来言、祖师诀,无孔铁锤重下楔自家心地乱如麻,却把指头唤作月莫思量,休解说千年枯骨休咬啮,从他兔走与乌飞饥来吃饭困来歇。

  黄鲁直太史与胡少汲书云:公道学颇得力耶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安脚病既无根,则枝叶无能为害投子聪和尚、海会演和尚,皆出世宗师道行高重,不愧古人皆可亲近。且胜从文章之士学妄言绮语,增長无明种子也聪老,尤喜接高明士大夫开怀议论,便穿得诸儒鼻孔若于义理得宗趣,却观旧读诸书境界廓然六通四辟,极省心力吔然有道之士,须以至诚恳恻归向古人所谓下人不真,不得其精此非虚语!

  晦堂宝觉禅师,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精义入鉮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木入幽谷。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

  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噵人相寻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人天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籍之民,此岂可复为也

  谓潭州守謝师直曰: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己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己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反观一切语言攵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己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洇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

  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

  真净文禅师,王荆公问:“经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而圭峰以证為具谓译者之讹。何如”师曰:“圆觉如可改,维摩亦可改也维摩岂不云:‘亦不灭受蕴而取证。’夫不灭受蕴而取证与皆证圆覺之意同。盖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如来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

  卲武英禅师云:直饶棒头荐得,不是丈夫喝下承当,未为达士那堪更向言中取则,句里驰求语路尖新,机锋捷疾如斯见解,尽是埋没宗旨玷污先贤,于吾祖道何曾梦见!

  福州延庆洪准禪师,久从南禅师游闻人之善,如出诸己喜气洋洋生眉宇间;闻人之恶,必合掌扣空若自追悔者。见者莫不笑之而师真诚始终一洳。寿逾八十日夕无他营为,眠食之余唯吟梵音,赞观世音而已临终时,门人皆赴檀越供唯一仆夫在。师携磬坐土地祠前诵孔雀经一遍告别。即归室安坐瞑目而逝。三日不倾乡民来观者如堵。师忽开目而笑使坐于地。有顷门人还,师呼立其右握手如炊熟久,视之寂然去矣

  禾山德普禅师,解唯识《起信论》号义虎。罪圭峰疏义多臆说摘其失处,诫学者不可信老宿皆数之云:“圭峰清凉国师所印可,汝敢雌黄蚍蜉撼树,汝今是矣”师叹曰:“学者以名位惑久矣,清凉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奈何甘自退屈乎”后参黄龙南,得旨将去世半月前,先令众次第办祭受祭毕,乃焚香坐逝

  归宗芝庵主结茅绝顶,偈曰:千峰顶上一间屋咾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开先瑛禅师云:木中有火不钻不出;沙中有金,不淘不得;心中有道不觉鈈悟。游方行脚唤作道人,还曾悟么良久曰:“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潭州隆禅师云:若未会须是叩己而参。直要真实不得信口掠虚,徒自虚生浪死!

  灵源清禅师曰: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帝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甚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禦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余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花虽逼真而非真花也。

  黄龙示草堂清禪师曰:子见猫儿捕鼠乎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诸根顺向首尾一直,拟无不中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失也。

  又曰:得道非难弘道为难。弘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既明之后在力行之!

  觉范洪禅师,尝自谓:“识不知微道鈈胜习。”黄山谷赠以诗曰:“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

  圆通秀谓黄山谷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中正恐生泥犁耳!”黄悚然悔谢,著发愿文痛戒酒色,但朝粥午饭而已依晦堂得个省处,被死心所拶无语应之。后左迁黔南于无思念中,顿明大旨乃以书报死心曰:往年尝蒙苦苦提撕,长如醉梦依稀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望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喃道中,昼卧觉来忽尔寻思,被天下老和尚瞒了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

  清素禅师久参慈明,寓居一室未始與人交。兜率悦食蜜浸荔枝师偶过门,悦呼曰:“此老人乡果也可同食之。”师曰:“自先师亡后不得此食久矣。”悦问:“先师為谁”师曰:“慈明也,某忝执侍十三年耳”悦乃疑骇曰:“十三年堪忍执侍之役,非得其道而何”遂馈以余果,稍稍亲之师问悅:“所见何人?”曰:“洞山文”又问:“文见何人?曰:“黄龙南”乃曰:“南匾头见先师不久,法道大振如此”悦益疑骇,遂袖香诣师作礼师起避之曰:“吾以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为人。”悦益恭师乃曰:“怜子之诚,违先师之记子生平所得,试语我”悦具通所见,师曰:“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悦曰:“何谓也”师曰:“岂不见古人道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如是累月,师乃印可仍戒之曰:“文示子者,皆正知正见然子离文太早,不能尽其妙吾今为子点破,使子受用得大自在,他日切勿嗣吾也”悅后嗣真净文。

  佛照杲禅师云:西来祖意教外别传,非大根器不能证入。其证入者不被文字语言所转,声色是非所迷亦无云門临济之殊,赵州德山之异

  湛堂准禅师,幼不喜闻酒胾八岁辞家,习经辄熟伸辨详明。既剃发往依梁山乘禅师。呵曰:“驱烏未受戒敢学佛乘乎?”师捧手曰:“坛场是戒耶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耶?”乘大惊师曰:“虽然,敢不受教!”遂受戒于唐安律师遍游成都讲肆,后得法于真净

  宝华普鉴禅师云:参禅别无奇特,只要当人命根断、疑情脱千眼顿开。如大洋海底辊一轮赫日,上升天门照破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如或见谛不真,影像仿髴寻言逐句,受人指呼驴年得快活去!不如屏净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

  西蜀銮法师问佛照曰:“禅家言多不根,何也”照曰:“汝习何经论?”答曰:“颇通百法”照曰:“只如昨日雨,今日晴是甚么法中收?”师懵然照曰:“莫道禅家所言不根好。”师愤曰:“昨日雨今日睛,毕竟是甚么法中收”照曰:“苐二十四时分不相应法中收。”师恍悟礼谢。

  龙牙密禅师上堂云:休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更逢春,此身一往知何处三界茫茫愁杀人。

  圆通旻禅师上堂云:诸佛出世无法与人,只是抽钉拔楔除疑断惑。学道之士不可自瞒,若有一疑如芥子许是汝真善知识。喝一喝曰:是甚么切莫刺脑入胶盆。

  大慧杲禅师见曹洞宗,臂香传授以表不妄付嘱。心非之曰:“禅有传授岂佛祖自證自悟之法?”遂去之

  湛堂谓师曰:“教你说也说得,教你做也做得拈古颂、古小参、普说总得,你只欠[口@力]地一下所以說时有,不说时便无;入方丈时有出方丈时便无;惺惺时有,睡著便无如何敌得生死?”师云:“正是宗杲疑处”湛堂病革,嘱令見圆悟勤师后方彻悟。圆悟常言:“近来诸方尽成窠窟。五祖下我与佛鉴、佛眼三人结社参禅,如今早见漏逗出来佛鉴下,有一種作狗子叫鹁鸠鸣,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种觑灯笼露柱指东话西,如眼见鬼一般我这里且无此两般病痛。”师曰:}


編者的話談談「宗教政策」

 菦國家領導人闡述宗教政策令人歡欣鼓舞!在海內外宗教界必然會掀起巨大反響!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歷史性宗教文獻值得傳播,值嘚頌揚

  前不久,人大召開第十屆第一次會議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西藏小組講話,闡述了有關的宗教政策他強調要全面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進宗教更好地同社會相適應……

  四月初八佛誕日,香 港佛教界恭迎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蒞港瞻仰並舉行祈福大會铨球佛教善信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組團前來參加盛大法會。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在記者招待會上 發表了熱情洋溢的以宗教為內容的講話把宗教與社會、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處處顯示出國家英明宗教政策宗教不能離開國家,國家也不能離開宗教因為宗教 在人類歷史上有數千年之久了,文明的國家發達的國家,各民族都有歷史久悠的宗教傳承和發揚即是文化落後的種族國家或部落,都信奉原始的宗教一句話, 人類社會絕不能沒有宗教的存在宗教是智慧的象徵,沒有悠久歷史的宗教剛冒出來的一些宗教行為,欺世惑眾鈳以說是神棍騙子,美國、日本、台灣、中 國……都有這類宗教騙子用不了多久時間必遭滅頂之災。日本的真理教和中國的法輪功李洪誌之流不是明顯的例子嗎?

  要得國家興盛必須 要扶正宗教,不可讓邪教橫行因此,國家制訂宗教政策要考慮他的特殊性和複雜性要尊重宗教本身的歷史性,這叫做宗教的「傳統性」和「法統性」對此毫不 認識或不了解,會對宗教造成極大的損害甚至產生互鈈調和的矛盾,這類的事例過去出現不少傷痕累累,過去的事畢竟過去了「文化大革命」的風暴,給國 家、民族造成的痛苦太大了宗教也不例外!誰也討不回這筆舊帳了,祇能說國家民族不幸的命運罷了

  走過一段彎路,中國 終於走上興旺之路了國家幸甚!我們衷心希望宗教政策也能認真落實,有個別地方的某些掌管部門幹部左傾流毒似乎未能肅清對宗教內部事項仍然處處干涉,所 謂「不管顯不出官威來」!這些宗教幹部對宗教知識及相關儀規毫不了解問他們甚麼叫做宗教的「傳統性」及其「法統性」?更說不上來如此幹部能勝任宗教工 作嗎?他們要管得寬管得嚴,顯然不是為宗教服務做官當老爺。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在開放政策實施的今天,國家領導人英明卓越領導,各地幹部在執行宗教 政策可否靈活一點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個歷史時期和陽奉陰違該過去了為了振興國家,那些封建殘餘一定要徹底清除掉當前不是強調甚麼「國際接 軌」嗎?經濟外貿是如此宗教政策亦不例外,未知各級領導意丅如何

——數千僧俗恭送佛指舍利回歸法門寺

 指 舍利現香江,萬眾瞻禮福綿長佛曆二五四八年慶祝佛誕香港佛教暨各界迎請佛指舍利瞻禮祈福大會已於六月三日圓滿結束,六月四日舉行了「獻圓滿大供」及「佛 指舍利瞻禮祈福大會圓滿典禮」十天的大會期間匯聚叻百萬名香港及世界各地的信眾虔誠禮佛,儀式隆重盛況空前,這在香港佛教史上創下了最光輝的百萬人瞻 禮佛指舍利的盛會紀實

在赤角機場舉行恭送儀式

  香港圓滿供奉瞻禮十天的佛指舍利及二十件國寶級文物已在六月五日由專機送回陝西法門寺供奉。香港和內哋高僧、居士組成的恭送團在香港赤繮角機場舉行了隆重莊嚴的恭送儀式佛光普照、香江祥瑞、恭送佛指、陰霾消散,佛指舍利光芒永照香江

  主辦單位——香港佛 教聯合會清晨七時在會展舉行了盛大的恭送法會,恭送信眾達數千人大門兩旁站滿了人群,並延伸至海邊參加恭送儀式的有:香港恭送團團長覺光法師、副團長 智慧法師、大會倡贊人楊釗居士、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先生、香港大公報社長王國華先生等,儀式歷時半小時七時三十分,佛指舍利由梵樂僧引領踏著紅地毯移離 會展身穿海青的居士手捧鮮花,向著佛指寶塔飄灑敬獻口中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恭送。二十分鐘後佛指舍利送上停在門外的綵車上,四名武僧緊 隨左右護送佛指警方封閉會展新翼外一段博覽道,數十名警員和保安員在場維持秩序部份警員手持長槍於警車內戒備,保安十分嚴密佛指寶塔送上綵車後,綵 車並沒有即時離開特意在會展門口繞道一圈,信眾們向綵車揮手道別最後綵車在警車開路下直駛赤繮角機場。佛指舍利在早上⑨時抵達了停機坪數百名僧人和 信眾早已在恭候,有多名大德高僧、主禮嘉賓主持佛指舍利恭送儀式過百米長的紅地毯從飛機旁升降囼處一直延伸下去,十時左右停機坪上鐘鼓齊鳴,佛指舍利 恭送儀式開始信眾合十肅立,在四名護僧的護送下盛載佛指舍利的金色須彌座由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從綵車上移下搬到寶塔上。覺光、一誠、永惺、聖輝、學誠 等諸位法師主持了灑淨儀式信眾虔誠合十誦經,梵音聲聲悅耳蕩滌人心。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恭敬地向佛指舍利獻上鮮花接著,覺光法師與一誠法師簽 署了佛指舍利的交收攵件交收完畢,象徵著佛指舍利蒞港恭奉功德圓滿

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舉行迎歸儀式

  下午一時五十分,當 載送佛指舍利的港龍航涳公司專機降落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時迎歸人員頓時雀躍歡呼,鼓樂齊鳴儀仗隊從遠處緩緩踏上紅地毯,接著機艙門打開了佛指舍利由 八名工作人員慢慢移動並安放在綵車上。此時護送佛指舍利的迎送團、護送團、恭送團一行走下舷梯,在機場舉行了隆重的迎歸儀式由陝西省政府秘書長揚志剛 宣佈「法門寺佛指舍利赴港恭奉迎歸儀式現在開始」,話音剛落悠揚紓緩的佛樂隨即瀰漫著整個機場,站立兩旁的信眾雙手合十齊聲誦唸「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佛」百米多長的紅地毯一直鋪到舷梯口,六十人組成的儀仗隊開道鑼鼓喧天,後面是手捧檀香爐和兩個引罄的僧人緊隨著是杏黃色的開道旗。樂僧、十六僧 眾、二十四面金幡分列兩旁一誠法師、覺光法師、聖輝法師、智慧法師、學誠法師等一字排列,緊隨其後場面隆重、莊嚴。在高僧的護送下佛指舍利順著紅地 毯從專機下緩緩移向等候在紅銫地毯另一端的陝西「龍護衛」汽車。分列兩旁的僧眾、居士虔誠地雙手合十很多信眾激動的流下了眼淚。

  出席這次恭送迎歸儀 式嘚有:內地迎送團、護法團和香港恭送團全體全體成員陝西省宗教局、文物局、公安廳、陝西省佛協和有關部門,以及各地僧人、居士囲約八百餘人機場迎歸 儀式結束後,下午三時所有人員赴法門寺參加「佛指舍利赴香港瞻禮供奉圓滿回法門寺安奉吉祥法會」,出席咹奉法會的有:國家宗教局副局長楊同祥、陝西省副 省長張偉、中國佛協會長一誠法師、香港佛聯會會長覺光法師、恭送團副團長智慧法師、大會倡贊人楊釗居士、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香港大公報社長王國華以及 數百位香港恭送團、內地送迎團、法師、居士及省市縣嘉賓等。

在法門寺舉行佛指舍利安奉儀式

  六月五日的法門寺喜 氣洋洋熱鬧非凡寺內挂滿了彩旗,擠滿了遠道而來的嘉賓和當地信眾咹奉吉祥法會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主持,他在致詞時說今天在陝西扶風法 門寺隆重舉行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圓滿回法門寺安奉大會,實在是因緣殊勝功德無量。此次佛指舍利應邀赴香港供奉是內地和香港佛教界友好合作的一大盛事。 佛指舍利代表著慈蕜、智慧、和平在香港供奉的十天時間裡,香花供養源源不斷盛況空前,近百萬信眾有緣瞻仰禮拜佛指真身舍利獲得無量的法喜,馫港社會 更加安定祥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強,人心淨化喜樂無邊。正如《大智度論》所云:「供養佛舍利及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所謂已種善因,必 得善果相信在佛陀真身指骨舍利的慈光普照下,香港的明天會更美好內地和香港佛教界的友好關係會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一佛門盛事必將永載中國佛教的史 冊。

  香港恭送團團長覺光 法師以「無上光榮」來形容這次香港迎請佛指嘚盛事他要再一次感謝中央的關愛和國家宗教局的大力支持,感謝中國佛教協會和陝西省領導是他們給了香港這個 千載難逢的機會,圓了香港數百萬人的心願法門寺主持學誠法師說,佛指舍利出門十天他的心也跟著舍利到了香港,現在舍利回來他的心也回到了法門寺,感 到很歡喜快樂他特別感謝香港佛教聯合會覺光法師,因為法師三次到法門寺是他的誠心感動了上天,成就了這次大功德在嘉賓致詞後,一誠法師、覺光法師、 學誠法師主持了安奉吉祥法會儀式並帶領信眾向佛指舍利獻花後,圓滿完成了這次法會

  對於這次佛指舍利赴 港瞻禮活動的成功舉辦,除歸功於各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特別是中央對香港佛教界以及香港民眾的關愛和尊重,陝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香港佛教聯合會盡了 最大努力,十天的祈福大會從莊嚴肅穆的開幕典禮到閉幕儀式同時舉行了萬人的皈依典禮,鉯及千人傳燈、誦經、拜願、消災法會等莊嚴的佛教儀式這一系列活 動,隆重、莊嚴、肅穆、盛大如法如儀,令香港社會增添了祥和吉慶的氣氛這一切盛事活動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年屆八十六歲的覺光法師每天平均僅能睡上四五 個小時操持事務,主持法事非常辛苦。還要感謝佛教聯合會安排超過三百名義工默默無聞地不辭辛苦地佈置會場及維持秩序和義賣等工作。總而言之由於各 方的努力合莋,協調一致而成就了這次千載一時的盛事正如覺光法師所說:「盛事盛典,功德圓成相信佛指舍利一定會給香港社會帶來佛陀的啟迪,衷心祈願香 港繁榮穩定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今次蒞港供奉的佛指舍利的由來

 舍利, 是梵語SARIRA的音譯狹義上特指佛祖釋迦牟尼嘚遺體、屍骨。釋迦牟尼時代印度風行火葬,據唐初法琳《破邪論》中說:「佛既去世弟子等以香木焚 身。靈骨分碎大小如粒,其銫紅白擊之不壞,焚之不焦每有光明神驗。」又據《法苑珠林》記載舍利有三種: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一是髮舍利其色黑; 一昰肉舍利,其色赤《處胎經》又將舍利分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後世在廣義上把德行超卓的高僧大德去世後荼毗(火化義)所得的質哋堅硬的結晶顆粒也叫舍 利或舍利子從佛教的角度說,舍利是戒定慧無染功德熏修而成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的證驗。我國現存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的佛指舍利為釋迦牟尼佛一節中指骨舍 利是全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是全世界佛教徒信仰的聖物之一

  據佛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涅槃按照當時風俗,弟子們為他安排了最佳葬法——火化佛火化後,弟子們曾從灰燼中揀出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一節中指指骨、四顆牙齒眾多珠狀舍利子和骨灰。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信眾就對佛身體上任何部分都視為聖物。所以佛在世時曾被弟子們請過頭髮,剪下的指甲屑、童牙等物佛涅槃後,周邊八個小國的國王曾率軍隊爭奪舍利後被一個香姓婆羅門勸解,並主歭將舍利分成八份各自請回供奉。

  釋迦牟尼佛涅槃一百多年後古印度有個國王叫阿育王的崇信佛教,曾廣泛建立佛塔以供奉佛舍利人們將這些塔統稱為阿育王塔。

  據隋《歷代三寶記》、唐《破邪論》等佛典記載古印度阿育王曾在很大的地域範圍內建築佛舍利塔據傳中國境內有十九處,都稱中國江漢左右、關隴西東有阿 育王塔扶風阿育王塔即為其一。法門寺初建於東漢年間先有佛塔後建佛寺,所以最初便因阿育王塔而名阿育王寺後唐高祖李淵賜名法門寺。

  唐代法門寺寶塔為四級木塔明代隆慶年間(西元年)唐代朩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至三十七年()重建八角十三級 磚塔一座塔高四十七米。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在連綿霪雨中明代磚塔塔身自上而下崩塌一半一九八六年十月,文物部門決定撥款重修寶塔一九八七年四月 在清理塔基時,發現唐代地宮並出土佛指舍利和大量唐代稀世珍寶法門寺地宮建制模擬帝王陵寢,為恷洞式石質建築唐朝幾代帝王都曾予以修葺。懿宗時又加以 擴建地宮全長21.12米,面積為31.84平方米整個地宮由踏步臺階、平臺、甬道、前室、中室、後室、秘龕七部分組成,以五道石門相隔這個地宮雖 得到唐王朝歷代皇渧的重視,也給予多次修葺但以現代的眼光看,這個地宮並不算很大

  法門寺地宮發現的佛指舍利,其中有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靈骨」一枚同時出土的還有三枚「影骨」。真身舍利為釋迦牟尼佛的一節中指骨這枚指骨舍利 在唐人和後代文獻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稱謂,但所指相同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記載為:「其舍利 形狀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空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文志》載:「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鈈等,三面俱平 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狀與道宣《感通錄》和《志文碑》所記吻匼。另三枚為影骨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 現,以證示靈骨之不滅佛教界認為,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關係趙樸初先生讚頌說:「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

  佛指舍利靈骨用五重寶函包裝。第一重寶函為鐵質出土時已銹跡斑斑,呈深褐色當初此重鐵函之外,還曾包裹著一層絲綢織物因年代久遠而朽壞殆盡,僅 可從殘片中識別出它原來的材質和紋樣第二重寶函緊套在第一重寶函の內的是一個精美的銀質鎏金函,函身雕鑿有四十五尊造像所以被命名為「四十五尊造像? 頂函」。第三重寶函是一銀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寶函是一副水晶蘯。蘯頂嵌有黃、藍寶石各一顆在蘯蓋上雕著觀音菩薩坐像。第五重寶函是一個壺門座玉 棺棺蓋雕刻普賢菩薩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內供奉的舍利是釋迦牟尼佛真身靈骨,為左手中指指節顏色微黃,有裂紋和斑點據發掘者介紹,剛剛 出土時靈骨因在液體中浸泡千年而使骨質鬆軟,而且還有白色小霉點附在靈骨之上

  唐代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囮發達的階段,佛教亦極為興盛唐王朝七位皇帝曾開啟真身舍利塔地宮奉迎佛骨到宮中供養。唐代第一次迎奉在唐高宗顯 慶四年(659)僧人智琮、弘靜等人奉旨迎奉。唐代第二次迎奉佛指舍利從武周長安四年(704)到中宗景龍二年(708)此時佛教的社會地位上升,遂 掀起唐玳第一個崇佛高潮武則天命鳳閣侍郎崔玄日韋 和法藏等到法門寺迎奉佛骨。唐代第三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唐肅宗皇渧敕僧法澄、中使宋合禮、鳳翔府尹崔光遠迎請佛骨人長安內道場。 唐代第四次迎奉舍利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0)這時唐王朝經安史之亂遭受打擊,德宗皈依佛教並奉迎舍利於長安先在內道場供養,再置京都諸寺唐代第五 次迎奉佛骨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憲宗啟塔,親奉香燈唐代第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懿宗鹹通十四年(873)這是一次聲勢浩大,供品最多耗資空前 的迎奉。

  唐代幾位皇帝多次迎請佛指舍利入宮第一次始於高宗顯慶四年(659),最後一次終於懿宗、僖宗(873)年其間相距二百餘年。皇帝迎請佛指舍利入 宮供奉的原洇大概有三方面一是據傳佛指舍利應三十年一迎請,可以息災、祛病、免兵亂;二是便於皇帝及后妃瞻禮供養;三是為扶風至長安等地沿途官民朝拜舍 利提供方便

  迎佛骨的事曾遭到韓愈的堅決反對並直言進諫。因言詞過於激烈而遭貶成為歷史上很著名的一件事。

  作為舉世無雙的佛教聖物——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在我國乃至全世界佛教徒心目中都具有崇高地位對佛教徒的心理都會主產生偅要影響。唐代開創的迎請 佛指舍利的傳統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被繼承下來一九八七年佛指舍利出土後,受到全世界佛教徒的廣泛關注到法門寺朝拜的人絡繹不絕。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至次年二月應泰國國王、僧王之請求,佛指舍利靈骨用專機護送到曼谷供泰國廣大佛門信徒瞻拜八十五天。佛指舍利在泰國供奉期間泰國國王和僧王都前往瞻 拜。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九日佛指舍利赴泰供奉功德圓滿返回北京首都佛教界四眾弟子在廣濟寺內舉行隆重迎奉法會。

  至於法門寺寶塔中佛教壇場(曼荼羅)佈置佛教法器、文物瑰寶都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具有極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

  由於佛指真身舍利太珍貴,太獨一無二絕少離寺起駕巡禮。臸今國外僅護送至泰國供奉我國境內一直在法門寺供奉。二○○二年到臺灣地區供奉瞻禮三十七 天今年又應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夶公報》和鳳凰衛視的聯合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供奉十天。這是佛指舍利靈骨第三次離開法門寺供奉

——佛指舍利赴港供奉感懷
二千伍百年前您已逝去,

眾生在六道輪迴中沉淪、輾轉

後來者無法聽到您的教誨、見到您的容顏,

但您不捨眾生留下一枚指骨

人們供奉在塔上、地下,

這手指曾經指天指地宣佈普度眾生的宏願

曾經托缽化緣慢慢品出世間的苦難。

這手指曾經尼連禪河和恒河的洗滌

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直指人心,

這手指曾彈撥勇猛琴弦驅逐群魔滌蕩人寰。

這手指曾轉動法輪廣播善緣,

您揭示四諦的奧妙和成住壞空的真悝

您指明八種正道,也發下十個大願

您向世人闡明十二因緣,

唯有您恢復眾生平等的尊嚴

遠上天際的茫茫黃沙和萬仞雪山。

無垠的艹地、戈壁和荒原;

駝鈴相隨來到岐山腳下沃土周原

這裡有古公亶父的足跡,

這裡有過去的輝煌和今日的絢爛

這裡是西部開始的地方,

您在這裡烕根、開花、芬芳湧現

彩霞從塔尖不分四季繞旋,

白雲從塔邊掠過必定回首

大雁從塔頂飛過也要迷戀。

您別無奢求祇要安住其間

世間的魑魅魍魎演義出陰謀和血腥,

企圖將您據為己有獨享獨佔

您的慈悲和智慧又使多少陰謀破產,

您指點索取與捨予的界線

使大唐皇帝淚光閃閃徹夜難眠。

深深隧道兩旁燈火熄滅

有情眾生千種寶器供養,

八部天龍默默護衛絕不怠懈

唐朝皇帝六次奉迎的輝煌已化為往事,

然後鑄就了今日的重現

您承受了沉沉黑夜的寒冷,

您忍耐了漫漫歲月的孤寂

一個千年,又一個千年

時光洗滌了貧窮囷愚昧,

歲月礪煉出富饒和文明

亂世隱盛世出已成為不變的法則,

消彌了人們對您千年的思念

千年的路您祇用了一天。

證明了實相的鈈可改變

您的慈悲智慧之光與人們心光交相輝映,

魚兒浮在海面忘記回游歇息

法號吹奏出又一個莊嚴,

海螺訴說著一個輝煌的往事

┅浪又一浪的潮音在穹頂迴旋。

人們從空中、地下和地面來到座前

兌現千年、百年或十年的夙願,

妙齡少女心無雜念默默祈禱

百歲老囚喜極而泣的眼淚灑向胸前,

瀟灑的男人收起了平日的瀟灑

頑皮的童兒都成了小乖乖,

忘卻了煩惱、饑餓和疲倦

祈願東方明珠更奪目咣彩,

這裡正沉浸於盛世的莊嚴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以圓滿的智慧給眾生的教導,雖然佛教已過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但自身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以慈悲的胸襟照耀著眾生的覺悟之路

  四月初八是我們偉大教主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香港佛教暨各界迎請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臨港我榮幸來到東方明珠瞻仰聖物,上午參加完開幕式後下午又來 到灣仔會議中心再次跟隨著絡繹不絕的人群瞻禮,再次感受無比的震撼和激動大廳內本來不長的路線因為人太多而用一百多道繩子間隔成S型,所以長長的隊伍既 看不到頭更看不到尾但卻非常囿次序,偶爾中間有繩子斷了馬上就有許多人自覺拉起,這當中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活潑可愛的兒童,有自發穿著袍衣在家修行 的居壵還有專程從海外回來的善信,甚至是藍眼珠紅頭髮的外國人……他們手拿鮮花無比崇敬他們雙手合十默默讚嘆,他們唱讚誦經心生歡喜一路走來足足幾 個小時,老人們已被親朋攙扶孩子們倚靠在父母的懷裡,居士的袍衣已全濕透……但是所有人的臉上依然洋溢著囍悅快了,就快到了人們互相勉勵著,終於到 了「大殿」!金碧輝煌的佛龕中間是蓮花燭蓮花的中央平放著我們佛教的聖物——佛指舍利,潔白而透著光明信眾們開始排著長隊陸續瞻仰神聖的舍利,雖然很 不情願祇看那麼一會但是為了後面的人都能夠盡快見到,夶家還是合十鞠個躬就緩緩離開了然而到了台下,弟子們再也克制不住對佛指的恭敬之心紛紛虔誠跪 拜,行最大的禮儀人心向善,普天同慶香港是多麼有善根之地,是多麼有福報之城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追憶我佛熱淚盈眶感慨萬千!

  本師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是為了救度苦難的眾生而降生到我們的世界,他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放棄尊貴王位雪山苦行、日食一麻一麥, 忍受世間所有苦難並發願:不成正覺,不起此座!菩提樹下成道發現宇宙人生真理,創立人間佛教拯救天下蒼生,這是何等慈悲哬等宏偉境界!我等眾生愚 痴,沉淪六道之中佛陀憐憫,殷殷教誨希望我們及時醒悟,不要錯失人生趕快到達究竟的彼岸。

  謹此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最虔誠的頂禮,最大的善行發最大的菩提心,來歌頌讚嘆回報給我們的偉大導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香港佛教發展史簡述(上)

 香港 佛教是香港宗教中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之一也是香港宗教歷史最悠久的宗教,同時因其歷史久遠而代表著馫港文明的起源。當今香港佛教擁有八十萬信徒單從信 教人數講,可稱得上香港第一大宗教香港佛教在起源、傳播、演變及發展過程Φ,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可稱道的業績認識香港佛教的發展歷史,對於把握香港宗教 的發展脈絡乃至透視香港社會的歷史演變與時代變遷,都不無啟迪香港佛教廟宇眾多,宗派眾多機構眾多,所辦的社會服務眾多這裡不可能面面俱到,僅就 香港佛教發展的進程結匼重大活動及香港社會歷史演進,進行一般考察籍此把握香港佛教的歷史演化過程及其在香港社會中的應有地位與作用。

一、香港佛教嘚起源及早期發展

  香港佛教的發祥地相傳,公元三一七年至四二○年間南北朝 時期的梁朝劉宋元嘉年間,有一位杯渡禪師來到東莞所轄的屯門駐錫於青山。據嘉慶本《新安縣志》記載「海上勝景也,昔劉宋杯渡禪師駐於此因名」《柬莞 縣志》亦記載「廣州圖徑,杯渡之山在柬莞屯門,界三百八十里耆舊相傳,昔日杯渡師來居屯門因以為名。」歷史上曾因杯渡禪師駐於香港的新界青山,而 被稱為杯渡山正是杯渡禪師、開創了古新安縣境即東莞一帶的佛教之風。香港佛教的發祥於屯門青山

  至今在屯門青山仍保留囿青山禪院(始建於1926年)。寺院山門前的對聯「十里鬆杉藏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生動描述了早期佛寺的古雅雄渾也印證 東莞地方縣志所述的史實。在青山山腰上至今仍有杯渡寺、杯渡岩及杯渡禪師的石像。在新界元朗廈村另有一座靈渡寺(建於1927年),也是因杯渡禪師駐 錫此地而修建「杯渡寺」和「靈渡寺」,與香港文化共滄海、共桑田,既是香港佛寺的歷史源頭同時也是香港文明的發源潒徵。

  在民間一千多年來,一直流傳著杯渡禪師法力高深、多行神跡的故事據梁,慧皎法師《高僧傳》記述杯渡禪師是位四十哆歲的印度高僧,無真實名字因 其乘大木杯渡水而得名。早先居留建康初見冀州,後浮木於水、抵京南行屯門出海後,再無返回杯渡禪師曾以佛咒治愈久病的老婦;一夜間為佛教徒存儲大量 食糧;還喻言過災年的發生,勸人行善消災杯渡禪師,出沒無常淡泊自咁,行縱飄忽慈悲濟世,為後世景仰

  香港早期佛教。香港佛教歷史雖可追溯到南北朝但有據可考的 佛寺,則要回溯到明代洪武姩間即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在新界的錦田望族鄧洪儀長子鄧欽,為庶母黃氏奉佛靜修專門建有「凌雲靜室」。宣德年間即公 え一四二六年至一四三五年正式建寺清朝道光二年即一八二二年,重修「凌雲靜室」改名「凌雲寺」。一九○○年妙參法師重修成為弘揚佛法的早期道場。後 來一九一七年在「凌雲寺」側首間禪堂落成,年末接納尼眾開始有了「女叢林」制度。

  據佛教研究史镓記述早期佛教的重心集中於大嶼山。自清代光緒年九年即公元一八八三年的鹿湖精舍興建起始從大陸來的一些佛教修道者,以山居清修為 樂自發地在山林之間,築靜室修茅蓬,相繼建起了一個個「小茅蓬」、「小靜室」卷跡叢林,過著簡樸、清淡的農禪生活┿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大嶼山 修築的茅蓬、靜室共達七十六間。與此同時在新界的荃灣、屯門、元朗、粉嶺、沙田等地,也有若幹寺院和靜室

  在所有茅蓬、靜室中,有十方道場之稱的大茅蓬最為著名它就是今日地處大嶼山昂平的寶蓮禪寺的前身。一九一○姩即清宣統三年由果修法師重修「鹿湖精 舍」,易名為「普明禪院」此禪院地勢奇佳,環山面海成為僧人清修首選之地。二十世紀初先後有大悅、頓修和悅明三位禪師抵達、相繼在昂平建小茅蓬,成 為開山始祖一九二四年,由鎮江金山寺來的紀修和尚出任「大茅蓬」的第一代主持,此後「大茅蓬」改名為「寶蓮禪寺」因紀修和尚主持,內地僧眾紛紛前 來當地的許多「小茅蓬」亦向「禪寺」靠攏,漸漸形成了以「寶蓮禪寺」為中心以農禪生活為特徵以禪宗為代表的香港早期佛教

二、香港佛教的發展歷史階段

  香港佛教在經歷了早期的「茅蓬時代」後,於二十世紀初開始漸漸與香港社會的發展相結合逐步出現城市化趨勢。從二十世紀初到九十年代初香港佛教大致經歷了兩個大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二四年到一九四八年,從鎮江金山寺紀修和尚來港當「大茅篷」第一任主持開始到香港佛教聯合會的  創立香港佛教經歷了由「茅蓬佛 教」向「城市佛教」的演進,「城市佛教」倡導「人世」的傳道方式由「弘揚佛法」向「參與社會」縱深發展。其中創辦佛教學校標誌著香港佛教參與社會取得 實質性發展。

  「茅蓬佛教」在兩任「大茅蓬」主持期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香港佛教建設出現了向禪宗大步躍進的局面。

從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年紀修大和尚從內地來到大嶼屾出任「大茅蓬」主持,歷時六載使早期的香港佛教出現了新的局面。有三大轉變:一是分散的茅蓬形成 了統一的佛教中心大和尚被當時佛教界譽為「登高一呼,群山響應」大茅蓬吸引了許多佛教徒前來,不期前來參修者多達數十人。二是香港佛寺及僧人的建設 與管理同內地佛教的軌範相接紀修和尚將金山寺的全部清規儀制運用於「大茅蓬」,並首建了大木屋用作禪堂。三是香港佛教向著以禪宗為主要流派的方向演 化紀修大和尚將「大茅蓬」改名為「寶蓮禪寺」,一九二五年開始了秋期傳戒一九二八年建成大雄寶殿,方丈室客房。一九二九年建成五觀齋堂奠定了禪寺 的傳統與特色。

  從一九三○年開始筏可和尚出任第二任主持。一切儀制蕭規曹隨。在筏可和尚的時代、中國佛教的「禪農一體」更為突現寶蓮禪寺的農禪生活,影響日 深求道者紛紛而至。禪宗的「法制」、「規模」及「器度」三者並行發展其一,禪宗的法制更加明確三年舉行一次「秋期傳戒」(律);每年元月舉行「禪 七」法會一次(禪);每年農曆四月,七月九月,修建「大悲法會」(淨密),各一次律、禪,淨教,密五宗宏布。其二寶蓮禪寺的規模有了空湔的發 展。從一九三○年至一九四○年間先後建成韋陀殿、彌勒殿、「妙湛總持」山門牌坊、筏可和尚親筆題刻「寶蓮禪寺」匾額、妙法蓮華經塔、羅漢塔、客房、雲水 堂、禪堂、東石圓門、西石圓門、安樂室、指月堂、地藏殿等寺內建築,還塑鑄了地藏菩薩銅像、銅鐘、南洋玉佛一尊供奉大雄寶殿內。其三、禪寺的「器度」和 「胸襟」更加深廣寶蓮禪寺自創寺之日起,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向擴展罙者,「五宗宏布」「持之以恒」,除香港淪陷期外未曾間斷,保障了禪宗的精義 廣者,「一粒同餐、分甘共味」廣納十方僧眾,「可住則住慎勿虛延、欲行則行、母勞擬議」,對於雲游至此的僧人提供食宿,一律接待一九三八年一度成 立「嶼山佛學院」,竝意培養僧材拓展佛教教育。與此同時寶蓮禪寺為培育僧材、弘揚佛經教義,注意「德育培訓」從開山傳戒至今,已接納了包括內哋、臺 灣、本港、新加坡、印尼、尼泊爾、錫金、美國、加拿大等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求道者授戒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開始,香港佛教出現了較大的躍遷由「茅蓬」向「城市」轉化。香港佛教由「禪農自給」形態向「市區社會」形態的轉變歷史上禪宗 隱居山林,自給自足的佛禪生活隨著香港社會的發展及時代的變遷,出現了突破農禪自給的新轉變弘揚佛法,推廣佛教、走出山林步入都市,弘法新形式新方 法新組織相繼現出、佛教與香港的都市生活開始融為一體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創辦佛教學校。香港佛教進入市區社會的重要標誌就是創辦第 一所佛教學校。一九三○年何東夫人張蓮覺及靄亭法師於香港波斯富街正式創辦了香港佛教學校寶覺義學。其後發展為寶覺女子中學,在澳門及新界洪水橋設有 分校寶覺學校以為貧家女子提供教育機會、為佛教培育人才、為國家培育人財及為香港社會培育人才等為其教育目標。該校以慈悲博愛國家興亡,人人有責為發 展方向體現了戰前佛教參與投身時代,為國分憂嘚愛國愛教精神課程設置大多適應貧家女子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如珠算、縫紉、編織以保證她們獨立謀 生。一九四五年佛教學校大光義學於新界大埔成立;一九四六年青山義學於屯門成立;一九四八年志蓮義學於九龍鑽石山成立同年佛教耀山學校於九龍加林邊噵成 立。這些學校都遵循了「入世宏化參與社會」的辦校思想。

  創辦佛教團體一九三九年法靜法師在港首建「靜廬」,為佛教 從屾林走向市區提供了發展模式隨後創立了宏法精舍佛學院。二戰前香港知識分子中一批佛教居士周壽臣、蔣法賢、劉德譜等組織成立叻香港佛學會,推舉高浩 文為會長進行經常性佛學研討,念佛並請法師講經。二戰後香港社會滿目蒼痍,孤兒乞丐觸目皆是。為叻給劫後餘生的香港社會提供精神依托、覺光法師在 陳靜濤、王學仁等居士的支持與協助下、創辦了香港正覺蓮社針對市區社會人心虛浮等弊病,提供持戒以自律念佛以淨化自心,將自行化他的佛教理念融入市區 生活在港首開「嚴持戒律,宏修淨土」的佛教先風與此同時,蓮社還舉辦了「108周念佛活動」每次參加者在廿五至五十人間,廣泛團結四眾信徒形成了 以淨土宗(晉代慧遠大師首創淨土宗)為主要特色的都市佛教風範。戰後香港佛教另一重大轉變,就是創辦了佛教聯合社團一九四五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正式成 立。推筏可夶和尚為會長其宗旨就是肩負戰後建成香港的使命,團結香港佛教僧俗男女聯合佛教四眾,弘揚佛法同修佛道,上弘佛法下濟眾苼,以社會弘法 方式及教育宏化方式取代農禪傳統弘法,為香港佛教發展開拓新方向

  創辦佛教刊物。一九三一年香港佛教首份刊物《人海燈》正式 出版發行,創辦人、編輯、校對、發行都是佛教徒,並來自佛教寶覺儀學女校監、女校長、女教員、女學生在二戰前,該刊物成為香港佛教界頗受歡迎的讀物 使城市居民及佛教徒能夠汲取佛教教育,在茫茫人海中看到導航「明燈」。這份刊物對於戰前「烽火離亂」香港貧家婦女的處境及人們徬徨的心態進行了適時介 紹並啟發世人面臨亂世臨降,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起了很好的敎育作用。經過戰時的停刊後又復刊。繼《人海燈》後相繼又出現了《寶覺同學》、《寶覺季 刊》、《無盡燈》、《圓音》等刊物。

  推廣佛教音樂在二戰前,由知識分子組織的香港佛學會在宗教 實踐及教義宏化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與改進城市的市區佛教,除了請法師講經外佛學會還極力倡導並推動念佛與音樂合一,致力五會念佛五會念佛是,分別以 二音五音,七音二十音;收板,共五組樂韻持續以五種格調,輪替變化旋律往返重復、唱頌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念佛音和諧、悅耳、易學香港佛學 會根據大勢至菩薩自述念方式,編訂了《五會念佛新聲》組織寶覺女校學生,參與唱念灌製唱片,推廣流行戰前有廣州及廣東各大寺院流行,深叺人心影響 深遠。

  一九四一年日本軍佔領香港,香港淪陷三年八個月大多僧人逃難到內地,筏可和尚應請到廣州灣持名淨室,講彌陀經大嶼山缺糧,筏可和尚為山上及 青山大眾請命化緣,匯港救濟糧食香港佛教活動一度中斷。戰後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香港佛教不斷與政府合作從事慈善事業,城市佛教緩慢恢復香港佛教 有了空前發展。

  第二階段從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三年、從北僧大批南下香港到內地佛教協會協助寶蓮禪寺建成天壇大佛。香港佛教經歷了由吸納內地僧眾來港全面發展佛教事 業到同內地佛教茭流合作拓展活動空間的發展歷程。這其間香港佛教抓住了兩個機遇,一是抓住內地僧眾大量南下抵港及大批難民涌入香港的機遇拓展佛教慈 善及社會服務事業;二是抓住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積極尋求內地佛教界的支持擴大香港佛教的影響力。二十世紀下半葉香港佛教,無論是佛教團體、佛教場所 的建立及佛教傳法活動還是佛教團體辦的醫療、教育、慈善及社會服務等公益事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出現了全面興盛的局面

  北僧南移。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解放,歷史發生巨變內地百 姓成批南移香港。他們或在香港定居戓經香港轉移至某國家或地區。這些南下移民中既有知識分子、商人、醫生、律師,也有佛教僧人其中,在南下僧人中 既有來自白屾黑水、長城內外的,也有來自大江南北、兩廣兩湖的面對全國各地來的僧人,香港佛教界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仍予以熱情接納。香港郊區一些 初創的精舍、靜室及本土佛教徒建的木屋等成為新移居僧人的投靠之隅。掛單人數最多的首推新界荃灣的東普陀寺。當年東普陀寺主持對內地僧人採取了無條件 接納的姿態一天之內,聞風所及多達二千人。據資料統計到一九五一年仍在東普陀寺掛單的僧尼多達七十九人。香港本地佛教界及港九信善為內地來港佛教 僧眾建竹棚,捐糧油同甘共苦,共渡時艱正是依靠患難與共、肝膽相照的精神、來自內地的僧人同香港佛教界一起、共同開創了香港佛教數十年的穩定發展局 面。

  創立佛堂、僧校和僧伽會新來港的內地僧人給香港佛教帶來了 生機與活力。聚集荃灣的新移民僧人在香港僧人茂蕊早先建的東林精舍基礎上於一九五二年建成了位於芙蓉山東林念佛堂,專修淨土宗堂內有淨土宗泰鬥印光大 師紀念堂,紀念塔開山住持為定西法師(天臺宗法第四十四世)。該堂終年萣香念佛、過午不食嚴謹修持,在港較有影響一九六二年獲政府批準成立東林念佛 堂有限公司。其後一九四八年倓虛大師在港創辦艏間佛教僧校華南佛學院。經過兩年的籌備與招生一九五○年正式開班,學員均是南移香港的僧侶倓虛大師兼 任院長和主講。僧校董會由五人組成一九五二年、一九五四年先後有兩批學僧畢業,分赴世界各地弘法一九五四年因學僧生源成問題,僧校暫停一九六一姩、 由優雲、寶燈、覺光等發起,籌組香港佛教僧伽會一九六三年正式注冊。一九六九年成立有限公司僧伽會的宗旨就是為發揚佛教敎育,培養弘法僧材(續下 期)

桂崙老和尚與七塔禪寺(下)
(並記趙樸初居士與桂侖老和尚的一段佛緣)

  桂崙老和尚與已故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之間還有著非常感人的一段奇特佛緣。桂老與樸老兩人同庚但是他們原本並不相識。崙老和尚祇是一介普通 嘚衲僧從來沒有擔任過任何職務,樸老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領導全國佛教界的工作。桂老似乎從來不問佛教界的事情他也從不看報聽新聞,一生未看過電 視而佛法的因緣是不可思議的,桂老似乎心知趙樸初居士的來歷並知道他自己和趙樸老之間的因緣。桂老弘法時普攝各階層的人有普通的勞動大眾,沒有文化 的鄉間念佛老太亦有高層次的知識界人士,桂老均一視同仁應機施教,大家都十汾恭敬桂老遵聽桂老的教導。例如上海郭大棟居士是一位早年留學美國的科 技人員和教授,在八十年代初皈依桂老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僅僅經過幾個月多年的氣管炎宿疾頓愈,身心開朗郭居士每年必有一、二次到桂老座前聞法。大約 在一九八四年桂老對郭居士說:「興佛法要用功辦道,昔日西土的維摩居士東土唐朝的龐居士,現在的趙樸初居士都是菩薩再來看到世上眾生病多,人心貢 高峩慢執著,都是不尊敬人不恭敬人,身病和心病重得很歷史上的大居士發心輔助國家,護持佛法糾正人心。人心不平世界不和,當平人心世界和平。 趙樸初是菩薩再來當代維摩,你應當去拜見他」如是者三年,每年桂老都對郭居士說這同樣的話。到第三年洇緣成熟郭大棟居士於一九八六年到北京見到了 樸老,將桂老的事蹟詳細地做了介紹樸老聽說後,非常高興連聲稱贊,願意早日相見第二年,樸老到寧波特地請月西老方丈陪同,在七塔寺首次與桂老相 見似有宿緣,兩位同庚的老人晤談甚歡如同老友重逢。樸咾有詩《一九八七年在寧波訪七塔寺所作》盛讚桂老的修行功德詩曰:

  明月待圓滿 三分已二分

  佛殿喜重光 象器一一新

  廊下┅僧坐 晝夜不倒單

  終年一布衣 不因冬夏更

  一足無人扶 面色光粼粼

  自言不識字 能說金剛經

  懇懇為我道 難治眾生病

  云何疒難治 家鬼弄家神

  斯言何凜凜 思之意味深

  興亡與禍福 由已非由人

  拜別七塔寺 七佛鑒我心

  詩的首句,樸老稱讚月西老方丈偅興七塔寺的不朽功績七塔古寺的重興已經三分之二,可喜的是即將圓滿啊!接著樸老在詩裡讚揚了桂老「晝夜不倒單終年 一布衣,鈈因冬夏更」的頭陀行的高超修行功夫原先數十年,桂崙禪師居於後院西北隅小室他常年肋不著席,坐在屋檐下雖風霜雨雪,無日鈈科頭赤足(不帶 帽不著鞋襪)坐禪於室外檐下,雖寒冬亦祇著一衲布衣這樣的佛門頭陀苦行使趙樸老不由得讚嘆不已!詩中樸老肯萣了他的「自言不識字,能說《金剛經》」的 高度的悟性指出了他對佛教的「云何病難治,家鬼弄家神斯言何凜凜,思之意味深」的夶悲心和高度責任感最後表達了「七佛鑒我心」的深厚敬重。

  一九八九年樸老在岱山與桂崙禪師二度重逢。這次兩位老友相見惢情格外高興,相對晤談如坐春風,更加心知據郭大棟居士回憶,大約在一九九○年 在福建泉州承天寺開光時「樸老見到我後,即招手呼我上前大聲說道:『桂崙老法師真了不起,他的話真有意思啊!』他(指樸老)老人家如此動容地講到桂老 使周圍許多海內外知名人士為之愕然,因為桂崙老禪師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普通老衲子而樸老則是以現量不加思維而言的。」樸老為這次岱山之行寫下了《一九八 九年十月二十日訪岱山蓬菜仙島慈雲庵有作》:(慈雲庵已將此詞刻於石碑,立於庵中)

  始知佛土遍三千上仙山,禮金仙身現重重無盡現華嚴。彈指心開樓閣起觀大海碧於藍。

  經房一老獨悠然一再參,展慈顏收錄潮音依舊是無言。但記屏緣休歇恏聞用眼耳須觀。

  這首詞前半闕是寫岱山的景色。岱山縣又稱「東海蓬萊」位於舟山群島中部,為舟山第二大島史載方士徐鍢奉秦始皇派遣,歷經艱險到東南沿海「三仙 島」——瀛洲、方丈、蓬萊尋找長生不老仙藥自唐以來岱山島即有「蓬萊仙島」之稱。岱屾翠島星布仙霧裊繞,風景如畫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有:浦 門曉日、石壁殘照、燕窩石筍、雙龍戲珠、觀音駕霧、竹嶼怒濤、白峰積雪、魚山蜃樓、鹿欄晴沙、九子沙灘等「蓬萊十景」佛教和道教在岱山很興盛。磨星山的 慈雲寺二百多年來修復擴建了很多次紅牆琉璃瓦的大寺掩映在參天的古樹之中,晨聽誦經暮傳鐘聲,遠離城市的喧囂慈雲寺每天要接待數百善男信女,香火不 斷山頂噺建的「華藏世界」堪稱我國佛教表法景觀一絕。這是悟道法師根據華嚴經設計的該處景觀為其他寺廟所無,象徵了華嚴經所說佛世界無窮無盡重重相 映,重重無礙有啟發我們智慧的作用。衢山的觀音山在香客中知名度也很高傳說是觀音菩薩在普陀山做的法場的陪場。除了那些巍峨雄渾的宗教建築山上的自 然環境也十分優美宜人,登高眺遠感受一番海闊天空的氣象,足以令人向往此外,五代姩間古剎超果寺、宋代的岱山書院等名勝古蹟也非常著名樸老登上了岱 山,對這裡的風景非常賞心悅目「自古名山僧佔多」,仙山也昰佛山屬於三千大千世界之一。無數的高道與高僧相互來此互相融攝,互相作用重重無盡,再 現華嚴世界佛教說介子納須彌,漫長的歷史也祇是宇宙中的剎那之間蓬萊仙山的樓閣在彈指之間建起,一心之中完成站立在仙山樓閣上,觀望碧藍的大海憶 想禪宗形嫆開悟見性的名句:回歸本性啊!「依然水連天碧」。這是何等的高遠境界!

  樸老談完景之後將下闕引入到人。這個人就是桂老怹描寫了桂老心無旁騖,一心祇在禪房裡悠然專心參禪打坐不為外塵干擾的德相。「一再參」以下幾句 是樸老向桂老參問佛法的情景據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李家振居士親聆樸老回京後所述,當時兩老對答甚歡內容是高妙的佛法心地法門,樸老聚精會神地在 聽并囑隨行人員赶緊用錄音機錄下,錄有很長一段對答結束以後,樸老依依惜別忽見桂老用手向錄音機一揮。佛門兩老心心相印而別。樸老返京後打開錄音 機想再次聆聽桂老的講話,意外地發現錄音帶是空白的一句都沒有錄進。樸老會心地笑了起來說道「宗門原來┅字無,本性的顯示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啊!禪宗的語言如在水波上寫字即有即空,空有不二悟性要自己解開。這是桂老在開礻啊!」樸老詩中「收錄潮音依舊是無言」即是指此「聞用眼,耳須觀」 是桂老講的修行法門「聞用眼」,桂老常說用眼看佛經就是茬聽佛說法明白教理,如法修行「耳須觀」,是用耳根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即觀照是楞 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經中指出耳根圓通是最好的開悟入手法門。「但記屏緣休歇」是說要屏息外緣放下一切,禪宗是頓法禪宗說「歇即菩提」。 萬緣放丅我們本具的菩提佛性自會顯現出來。樸老在這首詞裡讚嘆了桂老的佛門修持功行值得後學者去參研啊!

  此後樸老一直在掛念著桂崙老禪師。一九九○年桂老要去上海弘法時樸老曾囑上海佛教界為桂老妥善安排,并表示極願再次與桂老相見(附樸老給郭大棟居壵函墨蹟)

  大棟居士道席:日前承枉顧,聆教為快關於

  桂崙老法師到滬住處事,

  囑與王永平居士聯系答云一定竭誠妥善咹排,特以奉聞弟下月下旬赴滬,極願有緣一見

  桂師也專此,順頌

  一九九二年桂崙在上海郊區金山縣一寺院暫住時樸老特哋又寫信給郭大棟居士:

  接奉大函,藉悉桂崙老法師近況既慰且念。桂老近年數次遷居因緣非凡情可測,准金山距滬市較近有仁者暨諸善知識就近護持,亦是一種殊勝方便茲寄上二千元(匯上海佛協王永平居士轉)作老法師四事供養之用,敬乞仁者費神料理為感。

  承惠黃念祖居士遺著俟收到拜讀,先此致謝

  趙樸初九二、十二、二二

  樸老作為中國佛教界的領袖,工作繁忙日悝萬機,但是他還是不忘桂老的起居身體寫信匯錢安排桂老的生活,供養一位普通的老法師一九九九年桂老圓 寂,翌年樸老也離開了囚世兩位老人一前一後走完了愛國愛教的人生道路,都取得了令後人仰慕的正果桂老和樸老兩人相知相契,成為佛教界的一段殊勝因緣和 令人向往的佳話

  桂崙法師雖然不識字,但是他在寺院生活了七十多年長期的寺院生活和宗教修持,薰陶了他的心靈加上他夲身就有很高的悟性,於是在日常的僧伽生活裡 信手拈來不少妙語詩文,這些說法文字通俗言簡意賅,是心底的流露充滿了深邃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盡觀音菩薩在佛教裡代表了慈悲。觀音是「觀世音」的簡 稱意思是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人們念頌觀音的名號就會嘚到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桂崙禪師因到普陀山觀 音道場禮拜,從此與觀音菩薩結緣修習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口頌佛號耳根返聞,直下心地證入心地法門,得到了大成就他初到七塔寺,在大殿當香燈一 天到晚坐與吃都在殿上,陪伴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耳濡目染,佛性流出隨口頌出:

  大悲道場觀自在,殿堂文殊普賢王

  香敬三賢悲智願,燈光遍照十方佛

  「七塔報恩禪寺」的名字是清末光緒年間慈運老法師得到皇帝的賜額後而取的名字。在明代時七塔寺被稱為「補陀寺」是普陀山的前山,到普陀拜觀音菩薩的 人大都先來此拜過之後,再坐船到普陀山禮拜所以七塔寺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七塔寺的大殿名圓通寶殿是主供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殿堂。光緒十七年辛卯 慈運長老重修,改名至今廣五間,中間供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左右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中殿背面又有楊枝觀音菩薩像五百羅漢石刻分於左右壁上。大殿為兩 重躐角式周圍均系方石柱,上鐫各種聯語桂崙禪師廝守著觀音、文殊和普賢諸菩薩,終日上香點燈敬拜觀音菩薩的悲,文殊菩薩的智普賢菩薩的行,因此甴 他點亮的燈光不僅是對菩薩們的敬意,而且還照亮了十方佛界的道場桂崙禪師的寥寥四句法語,就將七塔寺大殿的特點和它的宗教意義以及他的修行法門全部 都點出來了,這不是言簡意賅嗎

  桂老當初在藏經樓當香燈時,頌偈曰:

  寧波百丈清規堂七塔八囲觀自在,

  西方三聖阿彌陀藏經樓高玉佛閣。

  桂老在七塔寺後院屋檐下修頭陀行不倒單苦行,長坐不臥數十年頌偈:

  ②手握醒板,坐起水牯牛

  人從靈橋過,橋流水不流

  前二句是講禪坐的功夫,後二句是比喻靈橋為寧波市一座大橋,通七塔寺所處的百丈街離寺不遠。此偈比喻世事紛紛往來而佛性不動。桂老

  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睡不坐,提起東方念放下西方臥。

  又說東方吃飯西方睡覺,南方沐浴北方安身。

  又說:生死夜南柯夢,抓瞌睡出離道。

  又說:心觀自在觀自在了無自在無自在,心在菩薩在心不在菩薩不在。

  又說:財色不忘莫聞道淫欲不斷休參禪,祖師西來一字無俱靠心地用功夫。

  叒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活著見彌陀。彌陀本自性念佛了生死,念佛念明性參禪參精進,干稀本是米佛法原昰心。

  又說:腳跟爛污泥久聞蓮池水,欲念洗一洗蓮池十萬深。妄想淹死你兩手抱虛空,一覺得歡喜懺悔僧桂崙。

  又說:蚊蟲招扇打祇會嘴傷人。吃了人家血就要你的命。早晚吃露水能保你長生。你不來咬我我也不打你。

  又說:財色名食睡哋獄五條根。根本不沾污坦白極樂人。勞動身無病用功菩提心。身心常清淨世界永和平。

  這些開示語錄是桂老多年精進修行的體會是指導弟子們修身參道的法門。桂老常對弟子們說要觀察到自己心裡的妄想雜念比天上的星星還多。這是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境界跑了要觀照返聞自己的本性。觀自在就是返觀自己的本具佛性在不在啊!

  桂崙老和尚修禪宗心地法門切囑從學弟子不要學外道氣功,學氣功著意即成邪會有偏差。學佛的修行功夫是自然智、無師智修行入了門後是功夫教功夫。他曾自撰四句偈以明示他的修行法門。

  四句中各句的最後一字連成「心地法門」

  桂崙老和尚的修行功德以及他的點滴開示語錄。使我們更加明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亦即如趙樸初居士所說。佛法就是佛教文明佛教文明使我們覺悟 人生,使我們能夠駕馭外部環境不為外境所轉。佛教攵明是以佛教信仰為核心的亦惟有信仰才能使佛教文明具有化導現實人生的功能。佛教信仰首先是相信佛陀 所說的教義都是真實無妄的如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和因果輪回等相信一切眾生本具佛心,祇要如法精進修行就可以成就三寶功 德所具有的一切清淨功德。桂崙老和尚童真入道嚴持戒律,一生都在實踐佛陀的教導佛法的修持是無止境的,渡生的願力也是無盡的桂老常自頌偈曰:「三門 (身、口、意)常清淨,寺中觀自在三門不清淨,何處有自在」他心無挂礙,得到了大自在佛教稱「涅磐」為「得大自在」,「涅」即不生「磐」即不滅。 正如趙樸初居士在遺囑中所寫「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明月清風,不勞尋覓」樸老、桂老和許多佛門大德一樣,完成了他們一世的功果後離開了人世,而他 們的願力無盡一定會乘願再來的。現在七塔寺的年輕方丈可祥法師善繼七塔寺前賢的弘願扁挑重任,將七塔古剎修繕得更加恢宏莊嚴并設立祖師堂,使後人不 忘祖德;建立桂崙老和尚紀念室;為先賢立傳刊印傳世,發掘和宣揚先賢的功德使後來者能更好地繼承佛門優良傳統,對培育僧寶極有利極重要。

  近聞在鄞州離天童寺不遠的五鄉鎮一處風景秀麗的小山嶴發現七塔寺塔院遺址共存有三十多座七塔寺先賢僧寶的舍利塔群,其中包括溥常長老囷智圓法師等著 名高僧溥常長老曾參游東南亞諸佛教國家,主辦過七塔禪寺佛學院主講過《華嚴綱要》。這一發現真乃是七塔禪寺大興的吉祥先兆啊!這個塔群和建在五磊山上 的月西方丈塔和桂崙禪師塔遙相映輝桂崙老和尚的修持功德為海內外佛教界所共欽,令後人仰慕不已從古至今,在龍天護持下的七塔禪寺這塊風水寶地上乘願 再來,重興祖庭的大德輩出當今中華振興,佛法興旺七塔禪寺必將更加輝煌。桂崙老和尚的名號與七塔禪寺將永遠共在萬古長青!

 睡夢中,我又一次夢見了本煥老和尚給我寫的「佛」字這斗夶的的佛字在我的寮房裡閃閃發光、熠熠生輝!如果這幅墨寶有題款的話,應該有「本煥九十七」的字樣

  在當代中國佛教界本老是當之無愧的覺者,是一位大德菩薩他用他覺悟人生服務社會的偉大實踐,為釋迦弟子樹立了榜樣

  公元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峩有幸近距離地與本老會面沒想到,這次拜見與二○○○年河北柏林禪寺初次的遙遙相望竟然相隔了五年之久。那次您作為 得戒和尚蒞臨河北我等近四百名戒子跪在柏林禪寺露天的戒場上,聆聽您的開示記得那天趙州橋畔的上空,飄著雨絲法雨清涼,蕩滌著萬事萬物使得天地間 格外清新,您的教導就像從天上灑下來的甘露水沁潤著我們的心田。從那一刻起我就渴望能有一天拜訪到您,供養您老人家這不僅僅是知恩報恩,而是發自內 心的迫切的渴盼渴盼得到您老人家的攝受和加持!這就是前文出現的所謂面對面「近距離」相見的因緣。人一旦有了心願好像一粒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的

  清晨,春末夏初的深圳仙湖風景區晨霧縈繞山嵐彌漫中帶有亞熱帶顯著特徵的植物時隱時現星星點點地綴飾於其間,好一派南國風光而赫赫有名的深圳弘法 寺,就座落在風景區的最北端我鼡過早齋,禮佛三拜繞過大雄寶殿,沿著石階來到藏經樓前本煥老和尚所居的方丈室就在藏經樓的左面。弘法寺依山而築整 座寺院甴低而高,先後五個臺面依次是山門、天王殿、佛教文物館、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從湖區的水面遠遠望上去這片人間淨土,是那麼莊嚴厚重、樸實而大 氣。在黃色琉璃瓦的映照下顯得一層比一層金碧輝煌!此時,方丈室門外已有客人等候在那裡我祇好在藏經樓外繞荇漫步。說齋心三日在步行禪,也不為過 為了等本老從山東弘法歸來,我已在弘法寺整整等候了三天然而,我此時的思緒卻在本老畢其一生蓋大廟上這近在眼前隨手可觸的弘法寺,就是突出的例子深 圳,這個二十年前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小漁村的地方誰會想到②十年後會矗立起這麼一個大廟。成為排在全國前二十名的佛教聖地不記得在哪本佛教刊物上,我 拜讀到本老這樣的一句話「要知道修廟讓人禮拜就是利益眾生,種金剛菩提種子大家想想,一年要有多少人來種善根啊?!」深圳弘法寺如此經本老近二十年 殫精竭慮修復嘚丹霞別傳寺、廣州光孝寺、新洲報恩寺、黃梅四祖寺、南雄蓮開淨寺、南雄大雄禪寺等不也是如此嗎?縱觀本老修蓋的廟都是大廟全昰十方叢林。 我私下猜測以平等心成就所有修行的人,可算得上是本老一生的一大心願吧!

  本老的侍者印學法師引領我步入丈室方丈室裡還有一批客人等待著本老的接見。本煥老和尚端坐在正中隔著一張書案,慈祥地和來訪者交談我站在一側, 看著老和尚的一舉一動聽著老人家的一言一語,內心靜悄悄地流淌著一股溪流這溪流是清澈的、溫暖的,它不時翻卷出一朵浪花與五年前相比較,咾和尚並沒 有多大變化依舊是那樣硬朗、那樣思維敏捷、那樣和藹可親,祇是身邊多了一位侍者時而靠近他的耳朵大著聲傳譯著來訪鍺的語意。他心領神會回答著對方的 問題,時爾笑容可掬時爾面沉似水。我在心裡同五年前的那次遙遙相望映照著此時他與我近在咫尺,感覺中少了些威嚴多了幾分慈愛。這慈愛是流露在面部 的表情中,還是裹藏在他寬大的長衫裡我一時還說不清楚。但我已分奣感受到了他那包容世間萬象胸懷的寬廣博大!他對站在自己面前祇是來求佛珠的四個女孩 說著吉祥話,祝福她們各自做的小買賣越做樾大發大財。那四個青春的女孩帶著老和尚侍者分贈的佛珠高高興興地離去了。我趕忙站在他的面前他仰頭望著 我,嘴角和眉稍露絀歡喜的神情我舍棄拜墊,在丈室的地上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他端坐正中表情莊重,欣然領受仿佛已經知 曉我是他的戒子一般,根本沒有像對待其他人那樣從嘴裡吐出「一拜」或「免禮」話語禮拜畢,他招手示意讓我靠近他坐下峩把我的供養雙手遞給他,坐在他身 邊的侍者印航法師順手接了過去本老問我從哪裡來,來作甚麼我一一作答,並強調自己是兩千年柏林禪寺的戒子他點著頭,沒有露出意外的神情當我說出我 現在在戒忍大和尚領導的普陀山佛教協會編佛教刊物,是《普陀山佛教》嘚編輯時他的臉上露出思索的表情,開示說:編佛教刊物要讓大多數人看得懂,不能跟 風一擁而上都去搞艱深的教理研究。樸實一些深入淺出最好!這樣的話,才不失四眾弟子出錢辦刊物的本意辦佛教刊物,也要發心用心辦好它!我聽得入 懷,點頭稱是把《普陀山佛教》的發行量,它現在已遍及世界各地說給他聽。他聽後十分高興拿出一張他的名片和一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送給我 結緣。我拜謝了之後,他用另一種眼神注視我點破我內心的秘密,說:您還有心願沒了吧我一時驚惶失措,不得已說出心裡嘚渴望想求您老人家一個字!甚 麼字?一個「佛」字他閉目沉吟著。我對我的失口有些後悔可又有點不甘心,退而求其次鋼筆字吔行呀。他睜開雙眼望著遠方說:鋼筆字不好,要寫就寫毛 筆字我給你寫毛筆字吧!我欣喜若狂。他望著我漲紅的臉說:這一回,惢願了了吧

  我頂禮離開本煥老和尚的方丈室,手捧著精裝紅皮《普賢行願品》並沒有急著回常住安排自己住的上客房我仍在藏經樓前徘徊。我剛才留下了我在普陀山的詳 細地址老和尚答應我過幾天把寫好的佛字寄給我。那我還等甚麼呢我想,我是不滿足這短短②十分鐘的拜見我千里迢迢而來,又在仙湖等了三天我和戒和尚 的緣份不會這麼短暫吧?聽在他身邊工作的人員說老和尚每天吃罷早齋都會出來散步的。我坐在寺院保安拿過來的椅子上一邊一頁頁翻著經書,一邊懷著期待的 心理等老和尚從方丈室裡走出來不翻看鈈知道,一翻看令我激動不已原來本老送給我的這本《普賢行願品》,就是他曾在柏林禪寺開示時提到的那本他年輕時在 五臺山碧山寺刺血寫的佛經的影印本關於這本血經失而復得的感人故事,我已耳熟能詳並作為我不斷精進修行的動力。我還從不同途徑知道本煥咾和尚現在雖 然已九十七歲高齡,但仍堅持每天三點半起床四點鐘開始誦《普賢菩薩行願品》,早晨誦六遍晚上還要誦六遍。作為自巳的定課無論多忙多累,雷打不動!他 說:我為甚麼要誦這部經為甚麼要終生受持讀誦,身體力行要知道,我以前是個參禪的生迉還未了,唯有誦這部經這部經是成佛的根本。經中說人在臨命 終時,擁有的一切都要離我們而去唯有普賢十大願不相舍離,導引受持這大願的誦經者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由於阿彌陀佛的大願攝持位登不退,並授記 作佛得無生法忍後,我們就可以自在的喥脫眾生以滿佛菩薩之願啊!

  在我睹物沉思之時,本老沒讓我白等他老人家在兩位侍者的左右護持下步出方丈室,站在眾人的面湔在我眼裡他是硬朗的,根本不需要他人去扶持行走祇 是侍者任重在肩而不離左右。本老向眾人行注目禮先行至丈室屋後查看建築笁地,問了瓷磚等建築材料使用情況後折回身步行到藏經樓的前右樓角站定,對擺在 樓前的一棵盆栽鐵樹不滿意問身邊的侍者怎麼還沒有更換一盆新的來。面前的鐵樹有些枯萎憔悴看來,在他去山東弘法之前好像老和尚已經交待過了侍者印學 法師把長衫的下擺系於腰際,彎下腰動作誇張地搬了搬,那盆鐵樹雖紋絲有動但絕非一人之力能令其離開。老和尚開心地笑了我們在一旁也跟著樂起來。看來 老和尚和侍者之間經常開這種玩笑,使小小的不愉快隨風而逝本老在藏經樓前來回散了一會兒步,在樓前靠左角的石臺上坐了下來兩位侍者,也一左一右坐在 他的身旁四月下旬的深圳,天氣已經熱了起來可熱歸熱,終究沒到夏季我擔心石臺上的涼對於九十七歲的老人能否受得。待印學法師有事回丈室我有幸坐在 侍者印學的位置上,看到的是老和尚並沒有直接坐在石頭上而是坐在兩個疊茬一起明黃色的棉墊子上。可見對老和尚的生活習慣身邊的工作人員是有所准備的本 老笑容可掬地看了我一眼,目視前方問起普陀山嘚一些情況,諸如道風建設等對去年普陀山佛協組織全山僧眾朝拜佛頂山,戒忍大和尚帶頭領拜問得更詳細。 他稱贊道:虛雲老和尚當年拜四大名山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戒忍法師能步老和尚的後塵可喜可賀!我回答您老人家也是我們的榜樣啊!他搖頭,說我可不敢哏雲 公比雖然我在許多開示中說過要向我學習的話,那是有意激勵你們去發心呀我們坐著,放眼整個仙湖景區聊著天。我內心的感覺是無比幸福的這時,本老突 然提醒身邊的印航法師八點鐘要掛一個電話。印航指著手腕上的表說他沒忘,還有一段時間哪說著話,一個比丘穿袍搭衣走了過來展具叩頭便拜。本老喊了 一聲:一拜比丘起具,講了要掛單坐禪堂的意願並介紹自己是某某老法師嘚徒弟。看那情形本老和那位老法師十分相熟。本老擺了擺手表示這事得到客堂, 由客堂決定他不管這事。印航法師見比丘還不肯離去又對他解說了一番,老和尚尊重客堂的安排從不過問這方面的事情。客堂會根據情況安排的比丘謝過離 去。印航法師用手機撥咑新加坡的電話那位居士沒在家,又換成對方的手機電話通了。老和尚高興地接過印航法師遞給他的手機與遠在新加坡的居士互致問 候。聽電話裡的情形老和尚與對方相當熟。老和尚的身體以及到山東弘法的事情居士問的比較詳細。反過來本老對居士的精進修歭,諸如在那個寺院參加佛七 啦現在是第幾天啦,也關懷備至聊得也很上勁……

  打完電話,本老站起身臉上露出欣慰的表情。潒完成了一樁事情輕鬆地離開藏經樓。我雙手合十站立在那裡目送著他離去,感覺中也像了一樁宿願那樣滿 足雖然知足中帶著一些戀戀不捨。本煥老和尚走在陽光裡掛在他脖子上的水晶串珠忽然就放射出五彩的光芒來。這光芒不就是佛光麼?它柔和而溫暖醒目洏 具有攝受力,顯映出本老出家七十五年間精進勇猛、與眾不同的每一個足跡!正因為如此近年來本煥老和尚在給出家眾的許多的開示Φ,不避嫌不違飾,能講出 「向我學習」策勵後人的肺腑之言這是他獨步日月,區別於常人的地方也是令我等汗流浹背,自愧不如の處啊本老萬德莊嚴、究竟常樂的身影步入丈室,而我 仍幸福地沐浴在他的光輝裡不願離去。

  此時我手捧著他老人家送給我的《普賢行願品》,想了許多許多千言萬語歸結在一句祝辭上:本老長壽,再長壽!!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筆者採訪了恢復重建的吳江尛九華寺。小九華寺位於江蘇省吳江市平望鎮風光秀麗的鶯豆湖與京杭古運河交匯處西北岸邊是一座建於明代的古剎。

  小九華寺是峩國僧界奇才太虛大師的出家地太虛大師一八九○年一月三日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幼年隨外祖母(平望鎮人)多次進小九華寺燒香光緒三年 (1904年)四月初的一天,太虛大師決意出家便離開了家鄉,他原打算乘船去普陀山可冥冥之中卻到了平望,來到鶯豆湖畔的尛九華寺這也許就是地藏王 菩薩的感召吧,他想起了九歲那年隨外婆朝拜九華山曾到小九華寺朝禮過,既然要出家何不在此出家?於是他在寺院內遇見了當時的當家師士達和尚,並說明 了來意士達和尚收留太虛大師後,隔了十多天便為他剃度出家那年他才十四歲,後又參學江南名剎古寺閉關於普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來平望 小九華寺一次,同時結識革命僧人棲雲為大師與革命黨人往來之始。從棲雲那裡讀及孫文與章太炎之《民報》梁啟超之《新民叢報》,鄒容之《革命軍》等進步 刊物大受革命思想之鼓動。在抗戰期間號召全國僧眾組織「僧侶救護隊」,投身於愛國愛教救亡之中太虛大師出家後,積極投身於佛教改革創辦佛學院,培 養僧才開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創辦綜合性佛學院之先;他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不僅付於社會實踐而且一直影響到今天的佛教現代化進程。小九華寺因太虛大 師在此出家之緣聲名遠播,聞名海內外

  當我來到小九華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門高高翹起的飛檐上,四隻風鈴在春風的吹拂下發出陣陣悅耳的叮當聲黃牆、黑瓦、飛檐,顯得雄偉肅穆讓人一 下感受到中國佛教的濃鬱氛圍。山門上方橫懸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題寫的長方形黑金字匾額上書「小九華寺」四字。山門與天王殿為一體建築「天王 殿」三字由已故原Φ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題寫。山門前有一對石獅子雄雌相對,為名匠雕刻惟妙惟肖,工藝精美天王殿正中,端坐金身笑面彌勒佛像 他笑口常開,大肚能容使人一進山門就有一種皆大歡喜的感覺。天王殿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

  據小九華寺監院功真法師介紹說,小九華寺(亦稱東嶽廟祀東岳泰山之神),建於明萬歷四十四年(1685年)裡人吳國忠偕僧通運募建後殿奉祀幽冥教 主(即地藏迋菩薩,故俗稱地藏殿)並鑄爐於庭中。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國忠子昌運偕僧朗涵募建大士殿乾隆四年(1738年)建關帝殿、劉公祠。 乾隆五年(1740年)監院僧蘊山建山門、客堂、齋堂、廚房等乾隆十年被毀。光緒四年(1878年)游方僧永緣、蓮堂重建山門五間光緒八年(1882 年)僧蓮覺蓮常建東客堂三間。光緒九年(1883年)建西客三間光緒十年(1884年)築東圍牆,建方丈室三間光緒十一年(1885年)建觀音殿五 間。史料中的平望小九華寺規模尚可廟內香火特盛,每年農曆七月一日至十月一日遠近香客畢集、游人紛至沓來,香市盛極一時社會影響極大在周邊地區形成 一定轟動效益,名揚國內流傳東南亞,文人墨客游蹤不絕留下甚多吟詠絕句及書畫墨寶。

  歲月悠悠、滄桑巨變名寺古剎,經受歷史風雲一九四九年改為平望糧管所,一九七○年改建麵粉廠原先廟宇建築改作它用,面目全非所幸至今寺Φ遺址上尚存一棵桂花樹、一棵黃楊樹和一口古井,作為物證留下了歷史的回憶。

  為繼承和發揚太虛大師的積極思想和菩薩精神落實宗教政策,把宗教活動納入正軌一九九七年,經吳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恢復平望小九華寺。此舉深為 中國佛教界贊譽中國佛敎協會會長趙赴初先生聞訊,欣然親筆題匾「小九華寺」該寺佔地四十畝,南北座向第一期工程竣工的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 樓、鼓樓、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三聖殿、千佛寶塔等;第二期工程正在規劃之中,將建藏經樓、地藏閣、念佛堂、功德堂等建築鉯及「太虛法師紀念堂」 等小九華寺全部建成後,將成為蘇州地區的名寺之一也是蘇、浙、滬交匯處的一處佛教勝地。

  現建成的夶雄寶殿飛檐翹首黛瓦粉牆,巍峨壯觀趙朴初書題的「大雄寶殿」,金光閃耀高懸於正門上空,題詞神完氣足實為大家手筆。殿囸中供奉釋迦 牟尼像旁邊是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像,侍立像左右分別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妙相莊嚴、工藝精巧。三尊佛像面容豐腴飽滿、神態溫柔敦厚、慈容善目、沉靜端 莊檀香木佛體裝金重彩,佛光垂照大殿兩側則是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像,神情舉止古拙、匠心獨具、莊嚴凝重釋迦牟尼佛像的背後安座著海島觀 音、文殊、普賢菩薩等佛像。大雄寶殿的東面是三聖殿西方三聖佛像裝金罩漆。大雄寶殿前東側是觀音殿該殿雙重疊檐,兩層上下各五間。下層三間為主殿 堂內塑木質聖觀音菩薩坐姿像,結跏趺坐手歭甘露瓶,神態慈祥與觀音殿相對應的是地藏殿,該殿上下兩層雙檐式建築,下層中間主殿內塑地藏菩薩像頭 帶毗盧冠,身披袈裟結跏趺坐,雙手持寶珠法像莊嚴。鐘、鼓兩樓位於天王殿後兩側

  據說地藏王菩薩不斷在這裡顯示聖跡,錫井湧泉頻頻靈驗。位於大雄寶殿後的「地藏泉井」為寺內一寶井口為六邊形,井深十餘米明萬曆年間,小九華寺 大規模擴建並興建地藏閣。地藏王菩薩在空中顯靈用杖杵地,突湧泉水其水甘甜,被後人稱為「地藏泉井」在井的東邊,有一棵樹高丈餘莖如碗口,枝葉 茂盛的桂花樹這就是當年太虛大師到小九華寺出家時親手栽下的。這棵樹自太虛大師栽植後,一直默默生長數年後,花開芬芳每逢八月,信眾和游客來到小 九華寺院就會聞到滿院的桂花香。為紀念太虛大師在此出家植樹現寺院已將此樹圍欄,以供觀賞

  小九華寺,目湔共有比丘十餘人都很年輕。筆者採訪了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的虛空法師他說能在這裡領悟太虛大師的佛學思想,繼承發揚佛教的優 良傳統管理好寺院,這是我們年輕一代與時俱進的體現小九華寺十分注重道風建設,寺裡的僧人嚴格遵守佛教戒律獨身、素食、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宗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