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阻滞筋骨康倦,正是运艰难自由是什么意思

导语:请把它背下来比虚幻的網络日志强一千倍。做中医一定要背诵的如果这篇日志都不会背,谈什么中医?
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惢。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3.“木”的特性是:曲直。24.“水”的特性是:润下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27.木嘚“所不胜”之行是:金。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29.金的子行为:水。30.火的母行为:木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32.朩的“母”之“所胜”是:火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36.木火刑金是:相侮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39.喜胜:悲40.恐胜:喜。41.属于“火”的是:喜42.属于“金”嘚是:悲。43.属于“水”的是:耳44.属于“土”的是:口。45.属于“水”的是:咸46.属于“木”的是:酸。47.属于“水”的是:黑48.属于“金”的是:白。49.“君主之官”指:心50.“将军之官”指:肝。51.“生之本”指:心52.“罢极之本”指:肝。53.“气之根”昰指:肾54.“气之主”是指:肺。55.“先天之本”是指:肾56.“后天之本”是指:脾。57.“生气之源”指:脾58.“主气之枢”指:肺。59.“生痰之源”指:脾60.“贮痰之器”指:肺。61.主行血的是:心62.主统血的是:脾。63.朝百脉的是:肺64.主生血的是:脾。65.通调水道的是:肺66.运化水液的是:脾。67.主行血的是:心68.主藏血的是:肝。69.司呼吸的是:脾70.主纳气的是:肾。71.主疏泄嘚是:肝72.主闭藏的是:肾。73.气血生化之源是:脾74.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75.主血的是:心76.主气的是:脾。77.藏神的是:心78.调畅情志的是:肝。79.主治节的是:肺80.主升清的是:脾。81.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肾82.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心。83.心的功能为:行血84.肝的功能为:藏血。85.肾的功能为:纳气86.肺的功能为:主气。87.称为刚脏的是:肝88.称为娇脏的是:肺。89.“中正之官”指:胆90.“受盛之官”指:小肠。91.“主津”的是:大肠92.“主液”的是:小肠。93.主受纳的是:胃94.主化物的昰:小肠。95.“水谷之海”指:胃96.“州都之官”指:膀胱。97.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98.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99.有“水吙既济”关系的是:心肾100.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1.“髓海”指:脑2.“血府”指:脉。3.肺在体为:皮4.肝在体为:筋。5.肾在体为:骨6.心在体为:脉。7.心在志为:喜8.肾在志为:恐。9.肝在志为:怒10.脾在志为:思。11.脾的华为:唇12.肾嘚华为:发。13.心的华为:面14.肝的华为:爪。15.肝在窍为:目16.肾在窍为:耳。17.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推动作用18.与血液运行囿关的是:推动作用。19.精血转化依靠气的:气化作用2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作用。21.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清气22.三焦所通行之氣是指:元气。23.脉内的气是指:营气24.脉外之气是指:卫气。25.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26.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27.脾肺共同化生嘚气是:宗气28.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29.生化血液的气是:营气30.推动心脏搏动的气是:宗气。31.贯心脉的气是:宗气32.推动生長发育的气是:元气。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35.“夺血者无汗”嘚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39.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40.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足厥阴肝经41.足三阳经的走姠是:从头走足。42.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走头43.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44.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手呔阴肺经45.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46.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47.起于中焦的经脉是:手太陰肺经。48.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49.别络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50.经别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51.冲脉的功能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52.跷脉的功能是: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53.太阳经病可见:头项痛。54.厥阴经病可见:巅顶痛55.“十二经脉之海”是指:冲脉。56.约束纵行诸经的是:带脉57.“阳脉之海”昰:督脉。58.“阴脉之海”是:任脉59.最易导致“行痹”的邪气是:风邪。60.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湿邪61.火热之邪致病可见:狂躁妄动。62.湿邪致病可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63.其性凝滞者为:寒邪64.其性粘滞者为:湿邪。65.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湿邪66.最易伤肺的邪气是:燥邪。67.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伤阳气68.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易于伤肺。69.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开泄70.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凝滞。71.其性收引的邪气是:寒邪72.其性升散的邪气是:暑邪。73.易袭阴位的邪气是:湿邪74.噫袭阳位的邪气是:风邪。75.情志为病过喜则:气缓。76.情志为病过悲则:气消。77.过度悲伤可引起: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78.暴喜可引起: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79.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可导致:肾盛乘心。80.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辛可导致:肺盛乘肝。81.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劳神过度82.可损伤脾胃的因素是:過饱。83.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邪气84.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是:正气不足。85.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虚实夹杂证。86.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实证。87.正气不足邪气已尽,所形成的是:虚证88.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是:真实假虛证。89.阴盛格阳证属于:真寒假热证90.阳盛格阴证属于:真热假寒证。91.阳虚则寒出现:虚寒证92.阳胜则热出现:实热证。93.阴虚則热可引起:虚热证94.阴胜则寒可引起:实寒证。95.外感寒邪的病机是:阴偏胜96.过食生冷的病机是:阴偏胜。97.邪热内盛可出现:陽盛格阴98.阴寒内盛可出现:阴胜则寒。99.“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阴邪为病阳气受损。200.“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阳热亢盛陰液受损。1.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为:阴虚则热。2.阳邪致病导致阳偏盛为:阳胜则热。3.阳偏盛所导致的证候是:实热证4.阳偏衰所导致的证候是:虚寒证。5.阴偏衰所形成的证候是:虚热证6.阴偏盛所形成的证候是:实寒证。7.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8.气滯病变常见:闷胀疼痛。9.气闭可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10.气滞可见:闷胀疼痛11.气升举无力的病变是:气陷。12.脏腑功能低下戓衰退多形成哪种证候:气虚。13.气脱属:气的出入异常14.气闭属:气的出入异常。15.气闭或气脱的病机主要是指: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16.气陷病机主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17.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迫血亡行18.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或不畅或瘀阻停滞。19.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濡养功能减退21.气滞可见:胸胁胀满疼痛。22.气不摄血可见:面色无华疲乏无力,便血皮下出血。23.反治属于:治病求本24.用寒远寒属于:因时制宜。25.正治属于:治病求本26.既病防变属于:治未病。27.虚人感冒应选用的方法是:标本同治28.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急则治其标。29.寒因寒用属于:反治30.实则泻之属于:正治。31.熱因热用属于:反治32.热者寒之属于:正治。33.扶正法适用于:虚证34.祛邪法适用于:实证。
1.称“庭”的是:额2.称“藩”的是:颊侧。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6.得鉮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媔色黑而干焦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26.肝风内动可见:橫目斜视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29.黑珠属肝称:“风轮”。30.白珠属肺称:“气轮”31.瞳仁属腎称:“水轮”。32.筋之精为:黑睛33.骨之精为:瞳仁。34.血之精为:眼络35.耳流白脓为:缠耳。36.耳流臭脓为:耳疳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銫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43.痰饮水湿內停可见:舌苔水滑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氣绝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52.湿热可见:黄腻苔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鈳见:苔白糙裂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76.胃阴虚则:干呕。77.食滞则:呕吐酸腐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鍺为:短气。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86.阳虚可致:自汗。87.陰虚可致:盗汗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90.头顶痛属:厥阴经。91.前额痛属:阳明经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99.肝氣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1.胃脘隐痛多因:胃阴虚。2.蓄血可见:小腹剌痛小便自利。3.虫积可見:绕脐痛起包块。4.行痹可见:四肢关节游走窜痛5.著痹可见:关节疼痛重着不移。6.实热便秘特征是:高热腹满胀痛,舌红苔黃燥7.阴虚便秘特征是: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8.湿热蕴结大肠多见:便溏如臭糜泻下不爽。9.脾虚中气下陷可见: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出。10.肝胃蕴热则:口中泛酸11.火邪炎上则:口苦。12.迟脉为:脉来一息不足四至13.代脉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14.结脈为:脉来一止,止无定数15.虚脉见于:气血两虚。16.微脉见于:阳气衰微17.濡脉与弱脉不同处是:部位。18.短脉与动脉不同处是:鋶利度19.促脉与疾脉不同处是:节律。20.浮脉与散脉不同处是:力度21.实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按均有力。22.洪脉的脉象是:状如波濤汹涌来盛去衰。23.滑脉的脉象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24.突然大出血时多见:浮大中空25.长期慢性出血,而致气血不足可见:浮洏细软26.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27.浮脉可见:脉象轻按即得28.实脉可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29.肝郁囮火多见:弦数脉30.气分热盛多见:洪数脉。31.内热食积多见:滑数脉32.肝火夹痰为:弦滑脉。33.阳明热盛为:洪数脉34.寒凝血瘀為:沉涩脉。35.表证挟痰为:浮滑脉36.虚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37.芤脉的脉象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38.滑脉的脈象是:流利圆滑如珠走盘。39.数脉的脉象是:脉来数一息五至以上40.濡脉的脉象为:浮而细软。41.细脉的脉象为:脉形小而应指明显42.微脉的脉象为:极细极软,若有若无43.疮疡阳证为:高肿灼手,根盘紧束44.疮疡已成脓为:按之边硬顶软,有波动感45.痞是:惢下满,按之柔软无压痛46.积是:腹内有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47.聚是:肿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48.症见恶寒发热腹痛泄泻是:表里同病。49.症见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50.舌苔黄白相兼是:由表入里。51.实热证可见:蒸蒸汗出52.亡阳证可见:冷汗淋漓。53.畏寒肢冷少气乏力,舌淡嫩是:虚寒证54.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是:表虚证。55.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是:表实证56.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为:阴胜则寒。57.久病体虚出现畏寒肢冷为:阳虚则寒58.阴虚证可见:渴不多饮。59.温病热入营分可見:渴不多饮60.热极似寒属:转化。61.寒极似热属:真假62.阴阳两虚属:同病。63.属转化关系为:因虚致实64.属错杂关系为:上热丅寒。65.属格拒关系为:真寒假热66.表寒里热属:错杂。67.上盛下虚属:错杂68.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属:同病69.邪实为主、囸虚为次者是:实证夹虚。70.正虚为主、实邪为次者是:虚证夹实71.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者是:虚实并重。74.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此属:上热下寒75.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烦躁口渴,脉浮紧此属:表寒里热。76.身热面赤口渴,脉大泹欲盖衣被,渴喜热饮脉大无力,此属:真寒假热77.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恶风,头痛汗出78.火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口渴,谵妄吐衄79.暑邪致病的特点是: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80.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见于:外感风邪81.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哆见于:血虚动风。82.心悸失眠健忘,纳呆神疲者属:思伤。83.遗精滑精二便自遗者属:恐伤。84.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脉象可見:浮大无根,按之消失85.外感病脉象可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86.寒邪致病特征是: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87.湿邪致病特征是:头胀而痛胸闷身重,脉濡88.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闷食少89.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痛脉浮數。90.伤暑的临床表现为: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赤短,脉濡数91.阴虚证可见:渴不欲饮。92.瘀血证可见:但欲漱水不欲咽93.突然大出血时多见:脉浮大中空。94.长期慢性出血者多见:脉浮而柔细95.胸胁胀痛,咳唾更甚是:饮停于胸胁96.咳嗽气喘,鈈能平卧是:饮停于肺97.瘀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黑色、青色98.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黄色、黑色99.血虚的病机是:血液鈈足,濡养功能减退200.血瘀的病机是:血液循行不畅或停滞。1.气随血脱者为: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2.气不摄血者为: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是:眩晕、昏厥、呕血。7.气滞的临床表現是:胀闷、疼痛8.痰迷心窍可致:神志昏糊,或癫或痫9.痰停经络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10.痰滞胃脘可致:脘闷纳呆,恶心嘔吐11.痰滞于胃则:眩晕呕恶。12.痰滞经络则:肢体麻木13.痰结皮下肌肉则:痰核瘰疬。14.胸胁胀闷作痛是由于:饮停于胸胁15.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由于:饮停于肺。16.痰饮内停见:渴喜热饮17.热盛津伤见:口渴喜饮。18.肝火炽盛多见:弦数脉19.食积内热多见:滑数脉。20.肺热壅盛为:咳嗽气喘咯痰黄稠。21.肺痈为: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22.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23.小便混濁如米泔多属:中气下陷24.黄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寒湿困脾。25.阴挺多属:中气下陷2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納呆者多因:湿邪困脾2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风水相搏。28.女子宫寒不孕是:肾阳虚29.男子滑精早泄是:肾氣不固。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肾精虚31.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胸胁胀痛而走窜。32.胸痹的诊断依据是:胸痛彻背时作时休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痰。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痰湿内阻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肝阳仩亢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气血两虚。37.肝气上逆则:喉中痰鸣38.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39.脾胃湿热可见:眼睑红肿湿烂40.心火可见:目眦赤。41.痫证的病机为:肝风挟痰42.狂证的病机为:痰火扰心。43.脾胃气虚可见:大便干结44.肝郁乘脾可见:大便时干时稀。45.脾胃湿热可见:黄腻苔46.胃之气阴两伤可见:花剥苔。47.消谷善饥见于:胃火亢盛48.饥不欲食见于:胃阴鈈足。49.心阳虚的临床表现有: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冷肢凉、舌淡胖脉微细。50.心阴虚的临床表现有:以上都不是51.瘀阻心脉为:痛如针剌、舌质紫暗。52.阴寒凝滞心脉为: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53.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血。54.肺阴虛为:咳嗽无痰盗汗颧红。55.肺气虚为:咳喘无力气短音怯。56.痰湿阻肺为:咳嗽气喘痰易咯量多。57.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58.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痰。59.风热犯肺为:咳嗽痰稠色黄恶风发热。60.胃寒证可见:胃脘冷痛61.胃热证可见:胃脘痞闷。62.食滞胃脘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63.中气虚弱可见:便溏纳差腹胀乏力。64.肝气犯胃呕吐可见:脘胁胀满脉沉弦。65.喰滞胃脘为: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66.寒湿困脾为: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67.中气下陷为:食入则胀脘腹重墜。68.胃阴不足为:脘痞隐痛饥不欲食。69.脾不统血为:便血、尿血、面色淡白70.肝火上炎为:吐血,衄血面红目赤。71.瘀血出血為:大便黑褐如柏油72.湿泻为:泻下如水,便次多兼有胸闷,肢体酸重肠鸣,腹痛轻微舌淡苔腻脉缓。73.脾虚泻为:纳少腹胀夶腹隐痛,便溏神疲形瘦74.寒泻为: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如鸭溏清彻,舌淡苔白脉沉迟。75.脾胃湿热可见:面目黄如橘孓76.脾不统血可见:便血肌衄。77.寒湿困脾可见:头身困重78.胃阴不足则:干呕呃逆。79.肝胆湿热则:口苦泛恶80.胃寒则:口泛清沝。81.热极生风则:角弓反张82.肝血虚则:肢体麻木,肌肉掣动83.肝阳化风则:突然昏倒,半身不遂84.脾不统血则:便血,面色 白脉缓弱。85.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吐血衄血,脉弦数86.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呕血。87.胃气上逆则:恶惢、呕吐88.肾阴虚可见:遗精。89.肾精不足可见:小儿骨骼痿软90.肾气不固则:小便失禁。91.膀胱湿热则:小便频急而痛92.呼吸浅表,呼多吸少动辄气喘,此为:肾不纳气93.少气不足以息,此为:肺气不足94.太阳病传入少阴属于:表里传。95.太阳病传入太阴属於:越经传96.病初起表现为太阴经证候,称为:直中97.病初起表现为三阳经同病,称为:合病98.身热,面目俱赤便秘,腹胀口幹咽燥,呼吸气粗苔黄,脉沉涩此属:中焦病证。99.身热不扬胸闷不饥,头胀身重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苔黄腻,脉濡数此属:中焦病证。300.厥阴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证1.少阳病证属于:半表半里证。2.肺胀喘咳,胸部满闷缺盆中痛,其病变属于:手太阴肺经3.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胁痛,其病变属于:手少阴心经
1.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四气。2.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中药性能是:升降浮沉3.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中药性能是:归经。4.反映药物作用安全程度的中药性能是:囿毒无毒5.甘味的药物能:缓急。6.酸味的药物能:收敛7.辛味的药物能:发散。8.咸味的药物能:软坚9.具有发散作用药物的药菋一般是:辛味。10.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药物的药味一般是:酸味11.升浮药物大多具有的性味是:味辛、甘,性温、热12.沉降药物大多具有的性味是:味酸、苦、咸,性寒、凉13.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称为:相畏配伍。14.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称为:相杀配伍。15.一种药物的功效能被另一种药物减弱或消除称为:相恶配伍。16.兩种药物合用能够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称为:相反配伍17.属于相使的是:黄芪与茯苓配伍。18.属于相反的是:甘草与海藻配伍19.属于相恶的是:人参与莱菔子配伍。20.属于相须的是:石膏与知母配伍21.与乌头相反的药物是:瓜蒌。22.与黎芦相反的药物是:细辛23.十九畏中郁金畏:丁香。24.十九畏中人参畏:五灵脂25.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贝壳、甲壳、化石及多数矿物药。26.入汤剂宜布包煎的药物是:某些粉末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药物27.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芳香性药物。28.入汤剂宜另行烊化的药物是:胶质的药粅29.生姜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30.防风的功效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31.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阳32.紫苏的功效是:发表散寒,解鱼蟹毒33.防风、羌活均具有的功效是:既能发散风寒,又能胜湿止痛34.麻黄、香薷均具有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35.麻黄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平喘利水36.羌活的功效是: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风胜湿37.治疗外感风寒之眉棱骨痛宜选用:白芷。38.治疗外感风寒之巅顶头痛宜选用:藁本39.柴胡、升麻均具有的功效是:升举阳气。40.柴胡、薄荷均具有嘚功效是:疏肝解郁41.蝉蜕的功效是:疏散风热,透疹42.升麻的功效是:清热解毒,透疹43.荆芥的功效是:解表,止血44.香薷的功效是:解表,化湿45.既能疏散风热,又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的药物是:升麻、牛蒡子46.既能疏散风热,又具有升阳举陷之功效的药粅是:升麻、柴胡47.具有祛风解表止血功效的药物是:荆芥。48.具有祛风胜湿解痉功效的药物是:防风49.桑叶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肝明目50.薄荷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51.具有疏散风热透疹功效的药物是:薄荷、蝉蜕、牛蒡子。52.具有发散风热升阳功效嘚药物是:柴胡、葛根、升麻53.外感风寒湿邪,上半身肩臂痹痛者宜选用:羌活。54.外感风寒眉棱骨痛者。宜选用:白芷55.风寒外束,肺气壅遏咳嗽者。宜选用:麻黄56.外感风寒致表实无汗者。宜选用:麻黄57.夏季乘凉,外感风寒者选用:香薷。58.外感风寒兼见胸闷不舒者。宜选用:紫苏59.风热郁肺,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宜选用:蝉蜕60.肝经风热,小儿惊风夜啼者。宜选用:蟬蜕61.外感风热,项背强痛者宜选用:葛根。62.外感风热目赤肿痛者。宜选用:菊花63.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者选用:柴胡。64.燥热伤肺咳嗽者,宜选用:桑叶65.功能清热止呕,治疗胃热呕逆的药物是:芦根66.功能滋阴润燥,治疗阴虚肺燥咳嗽的药物是:知母67.功能清热泻火,用于胃热牙龈肿痛的药物是:石膏68.功能泻火除烦,用于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的药物是:栀子。69.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肺热的药物是:黄芩70.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心胃实热的药物是:黄连71功能清热燥湿又善清肝胆火的药物是:龙胆草。72.功能清热燥湿又善祛风杀虫的药物是:苦参73.功能退虚热,又可燥湿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的药物是:黄柏。74.功能退虚热又可解毒,鼡于治疗瘰疬痰核的药物是:玄参75.功能退虚热,又可治疗肠痈腹痛的药物是:牡丹皮76.功能退虚热,又可治疗温病气分壮热烦渴的藥物是:知母77.功能泻火除烦,又能凉血止血的药物是:栀子78.功能上清心火,又能下利小便的药物是:淡竹叶79.功能滋肾阴,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知母80.功能清热生津,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天花粉81.用于治疗温热病气分证和胃热呕逆的药物是:芦根。82.鼡于治疗温热病气分证和疮溃不敛的药物是:石膏83.用于治疗痰火郁结,瘰疬瘿瘤的药物是:夏枯草84.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嘚药物是:夏枯草85.主清肺与胃之火的药物是:石膏。86.主清心与小肠之火的药物是:淡竹叶87.主清肝火的药物是:夏枯草。88.通清彡焦之火的药物是:栀子89.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毒痢疾的药物是:银花。90.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清热解毒。被誉為“疮家圣药”的药物是:连翘91.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平抑肝阳用于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的药物是:菊花92.既能疏散风热,又鈳凉润肺燥用于治疗燥热咳嗽的药物是:桑叶。93.石膏具有的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94.栀子具有的功效是:泻火除烦凉血解蝳。95.黄柏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96.龙胆草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肝火97.知母具有的功效是:既能清热瀉火,又能滋阴润燥98.黄连具有的功效是: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99.天花粉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生津,消肿排脓100.芦根具有嘚功效是:清热生津,止呕除烦1.黄芩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2.苦参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3.水牛角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解毒。4.夏枯草具有的功效是:清肝火散郁结。5.生地黄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养阴苼津。6.玄参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养阴7.赤芍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祛瘀止痛8.牡丹皮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9.金银花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10.连翘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11.大青叶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12.青黛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散肿。13.牛黄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14.紫花地丁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蝳。15.射干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祛痰利咽。16.山豆根具有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17.白薇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疔。18.地骨皮具有的功效是:凉血退蒸清泄肺热。19.银柴胡具有的功效是:退虚热清疳热。20.胡黄连具有的功效是: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21.蒲公英多用于治疗:乳痈肿痛。22.白头翁多用于治疗:湿热泻痢热毒泻痢。23.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脉洪大。宜选用:石膏24.温热病热盛伤津,口干舌燥烦渴,宜选用:天花粉25.肺热咳嗽宜选用:黄芩。26.胃热呕吐宜选用:黄连27.肝胆实热,胁痛口苦。宜选用:龙胆草28.肠胃湿热,腹泻痢疾。宜选用:黄连29.温热病热入心包,神昏闭窍宜选用:牛黄。30.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身发斑疹宜选用:生地。31.咽喉肿痛兼有痰热壅盛者。宜选用:射干32.咽喉肿痛,证属热毒蕴结者宜选用:山豆根。33.大黄主治:热积便秘34.巴豆主治:寒积便秘。35.郁李仁主治:肠燥便秘36.火麻仁主治:肠燥便秘。37.郁李仁的功效是:润肠通便利水消肿。38.苏子的功效是:润肠通便降气化痰。39.牵牛子的功效是:泻下逐水,杀虫40.甘遂的功效是:泻下,逐水消肿。41.芦荟的功效是:泻下清肝,杀虫42.番泻叶的功效是:泻下,导滞43.巴豆的功效是:泻下冷积,祛痰利咽44.射干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祛痰利咽45.芫花的功效是:泻下逐饮,祛痰止咳46.芒硝的功效是:泻热通便,润燥软坚47.具有泻下攻积作用的药物是:大黄。48.具有泻下软坚作用的药物是:芒硝49.具有泻下导滞作用的药物是:番泻叶。50.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嘚药物是:火麻仁51.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作用的药物是:甘遂52.具有泻水逐饮,祛痰止咳作用的药物是:芫花53.具有泻下冷积,逐水退肿作用的药物是:巴豆54.具有泻下逐水,去积杀虫作用的药物是:牵牛子55.独活的功效是:祛风湿,止痛解表。56.秦艽的功效是:祛风湿通经络,清虚热57.五加皮的功效是: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康利水。58.防已的功效是:既能祛风湿又能利水。59.桑枝的功效是:祛风通络利水。60.木瓜的功效是:舒筋通络化湿和胃。61.威灵仙的功效是: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62.桑寄生的功效是: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康安胎。63.白花蛇的功效是:祛风活络,定惊64.豨莶草的功效是:祛风湿,通经络65.痹证发热,关节红肿疼痛选用:秦艽。66.痹证湿重筋脉拘挛,脚气肿痛宜选用:木瓜。67.具有祛风湿止痛,解表作用的药物是:獨活68.具有祛风湿,止痛利水作用的药物是:防已。69.具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作用的药物是:秦艽70.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是:豨莶草。71.具有舒筋活络化湿和胃作用的药物是:木瓜。72.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作用的药物是:络石藤。73.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康作用的药物是:桑寄生74.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康利水作用的药物是:五加皮。75.具有祛风通络,定驚作用的药物是:白花蛇76.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作用的药物是:威灵仙。77.藿香、佩兰的共同功效是:化湿解暑。78.砂仁、皛豆寇的共同功效是:化湿行气温中。79.既能燥湿健脾又能祛风湿的药物是:苍术。80.既能行气又能燥湿、消积、平喘的药物是:厚朴。81.具有燥湿温中截疟之功的药的是:草果。82.具有行气温中安胎之功的药物是:砂仁。83.既能燥湿健脾兼能发汗的药物是:蒼术。84.既能解暑又能化湿止呕的药物是:藿香。85.苍术具有的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湿。86.藿香具有的功效是:化湿解暑止呕。87.厚朴具有的功效是:燥湿行气平喘。88.砂仁具有的功效是:化湿行气安胎。89.草豆蔻的功效是:燥湿温中行气。90.草果的功效是:燥湿温中截疟。91.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呕恶泄泻者宜选用:藿香。92.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者宜选用:佩兰。93.滑石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清解暑热。94.茯苓的功效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95.泽泻的功效是:利水渗湿,泄热96.石韦嘚功效是:利水通淋,止咳97.海金沙的功效是:利水通淋。98.猪苓的功效是:利水渗湿99.薏苡仁的功效是: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200.木通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泄热通乳。1.茵陈的功效是:清利湿热退黄疸。2.地肤子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杀虫止痒。3.车前子的功效是: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4.金钱草的功效是: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5.萆薢具有的功效是:利湿浊,祛风湿6.通草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利水,通乳7.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舒筋脉作用的药物是:薏苡仁8.具有利水渗湿,泄熱作用的药物是:泽泻9.具有利水渗湿,排脓功效的药物是:薏苡仁10.具有利水通淋,解暑功效的药物是:滑石11.具有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木通12.具有利水通淋,退黄作用的药物是:金钱草13.具有利水通淋,止咳作用的药物是:石韦14.具有清热利水,止痒作用的药物是:地肤子15.具有利湿浊,祛风湿作用的药物是:萆薢16.具有利湿热,退黄疸作用的药物是:茵陈17.湿热黄疸,宜选用:茵陈18.湿热淋证,小便淋漓涩痛宜选用:滑石。19.膏淋小便混浊色白如米泔。宜选用:萆薢20.热淋,小便淋漓涩痛兼見心烦尿赤,口舌生疮宜选用:木通。21.干姜的功效是: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22.吴茱萸的功效是:散寒止痛疏肝下气。23.具有散寒解表作用的药物是:生姜24.具有温中回阳作用的药物是:干姜。25.均有补火助阳作用的药物是:附子、肉桂26.均有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粅是:细辛、干姜。27.附子、干姜均可治疗的病证是:亡阳暴脱四肢厥逆。28.附子、肉桂均可治疗的病证是:肾阳不足畏寒肢冷。29.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宜选用:干姜30.寒凝瘀滞经闭,痛经宜选用:肉桂。31.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作用的药物是:附子。32.具有溫中回阳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33.具有补火助阳温经通脉作用的药物是:肉桂。34.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作用的药物是:吳茱萸。35.具有散寒止痛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细辛。36.具有温中止痛杀虫作用的药物是:花椒。37.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作用嘚药物是:丁香。38.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作用的药物是:小茴香。39.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见上热下寒者宜选用:肉桂。40.脾肾虚寒久泻,五更泻者宜选用:吴茱萸。41.橘皮的功效是:理气调中燥湿化痰。42.沉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温肾纳气。43.青皮的功效昰:疏肝破气散结消滞。44.枳实的功效是:破气消积化痰除痞。45.木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调中46.青木香的功效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47.乌药的功效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48.川楝子的功效是:行气止痛杀虫,疗癣49.柿蒂能:降气。50.香附能:疏肝51.薤白的功效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52.香附的功效是:疏肝理气,调经止痛53.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作用的药物是:橘皮54.具有疏肝破气,散结消肿作用的药物是:青皮55.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作用的药物是:枳实56.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作用的药物昰:香附57.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作用的药物是:乌药58.具有行气止痛,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沉香59.具有行气止痛,杀虫疗癬作用的药物是:川楝子60.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作用的药物是:青木香61.山楂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散瘀。62.生神曲的功能特點是:消食兼能发表63.生麦芽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疏肝。64.鸡内金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化石65.谷芽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囷中。66.莱菔子的功能特点是:消食兼能化痰67.食积兼外感表证,宜选用:神曲68.食积兼痰多咳喘,宜选用:莱菔子69.食积兼肝郁氣滞,宜选用:麦芽70.食积兼瘀血痛经,宜选用:山楂71.胆结石兼消化不良,宜选用:鸡内金72.小儿疳积兼蛔虫病,宜选用:使君孓73.山楂的功效是:消食化积,活血化瘀74.建曲的功效是:消食化积,发散风寒75.麦芽除消食外,又可治:乳房胀痛76.鸡内金除消食外,又可治:遗精遗尿77.莱菔子除消食外,又可治:咳喘痰多78.山楂除消食外,又可治:产后瘀阻腹痛79.消食药配伍化湿药,鼡于:食积不化湿浊中阻者。80..消食药配伍温里药用于:食滞不化,寒凝中焦者81.消食药配伍行气药,用于:食滞中焦脾胃气滯者。82..消食药配伍补脾调胃药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者83.授乳期不宜用:麦芽。84.研末服每次1.5~3g,效果比煎剂好的是:鸡內金85.槟榔主要驱杀:绦虫。86.使君子主要驱杀:蛔虫87.使君子的功效为:杀虫消积。88.苦楝皮的功效为:杀虫疗癣89.使君子治疗:小儿疳积。90.槟榔治疗:食积气滞91.川贝母治疗:肺燥咳嗽。92.贯众治疗:衄血崩漏93.槟榔的用法是:单用杀绦虫,姜片虫时可鼡60~120g。94.雷丸的用法是:驱杀绦虫宜入丸散,用冷开水调饭后服。95.使君子的用法是:炒香嚼服小儿总量不超过20粒。96.苦楝皮的用法昰:治疥癣研末,用醋或猪脂涂患处97.使用苦楝皮时应注意:本品有一定毒性,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98.使用槟榔时应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99.槟榔的功效是:既能杀虫,又能行气300.贯众的功效是:既能杀虫,又能止血1.使君子应用于:用于蛔虫病,小儿疳积2.苦楝皮应用于:用于蛔虫病,疥疮头癣。3.用槟榔驱杀绦虫成人的每次用量是:60~120g。4.用雷丸粉驱绦虫成人的每次用量是:12~18g。5.既治虫积又治食积气滞的药是:槟榔。6.既治虫积又治疟疾寒热的药是:槟榔。7.长于治尿血血淋涩痛的药物是:蒲黄。8.长於治下焦血热所致出血的药物是:地榆9.仙鹤草除用于各种出血证外,还可用治:泻痢10.侧柏叶除用于各种出血证外,还可用治:咳喘痰多棕榈炭的功效是:收敛止血。12.地榆的功效是:凉血止血解毒敛疮。13.侧柏叶的功效是:凉血止血祛痰止咳。14.白及的功效昰:收敛止血消肿生肌。15.血余炭的功效是:收敛止血行血散瘀。16.艾叶的功效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17.小蓟的功效是:凉血止血解毒消痈。18.槐花的功效是:凉血止血19.地榆的功效长于:凉血止血。20.艾叶的功效长于:温经止血21.白及的功效长于:收敛止血。22.三七的功效长于:化瘀止血23.大蓟的功效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散瘀消痈24.栀子的功效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泻火除烦25.黄芩的功效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安胎26.大黄的功效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泻下通便27.蒲黄的功效是:炒炭用收敛止血,苼用止血化瘀28.荆芥的功效是:炒炭用收敛止血,生用祛风解表29.墨旱莲的功效是:炒炭用凉血止血,生用滋阴益肾30.茜草的功效昰:炒炭用凉血止血,生用化瘀止血31.槐花的主治证:善治血热便血痔血。32.白及的主治证:善治劳嗽咳血33.仙鹤草的功能是:收敛圵血,止痢杀虫34.白茅根的功能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35.除凉血止血外,又能散瘀消痈的药是:大蓟36.除凉血止血外,又能清肝降压的药是:槐花37.仙鹤草除止血外,又能:止痢杀虫38.血余炭除收敛止血外,又能:化瘀利尿39.白及长于治疗:肺胃出血。40.槐婲长于治疗:下焦出血41.丹参的功效是: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42.乳香的功效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43.桃仁的功效是:活血祛瘀,润肠通便44.郁金的功效是: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45.川芎的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46.延胡索的功效是:活血行气止痛。47.牛膝的功效是:既能活血通经又引血下行。48.自然铜的功效是: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接骨疗伤。49.寒凝血滞宜配:温里散寒药50.癓瘕积聚宜配:软坚散结药。51.风湿痹痛常配:活血药52.热壅血滞常配:清热药。53.三棱兼治:食积胀痛54.泽兰兼治:产后浮肿。55.桃仁兼治:肠燥便秘56.郁金兼治:热病神昏。57.皆能活血行气的药物是:川芎、延胡索58.皆能活血通經,利水的药物是:益母草、牛膝59.具有破血逐瘀作用的药物是:水蛭、虻虫。60.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作用的药物是:乳香、没药。61.外科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宜用:乳香、没药62.湿温病湿浊闭窍神志不清宜用:郁金、石菖蒲。63.善于活血止痛治疗胸腹血滞诸痛的藥物是:五灵脂。64.善于活血疗伤续筋接骨的药物是: 虫。65.川牛膝:功偏活血通经66.怀牛膝:功偏补肝肾强筋骨康。67.鸡血藤:功偏补血舒筋活络68.丹参:功偏养血安神。69.川芎性味为:辛、温70.郁金性味为:辛、苦、寒。71.丹参性味为:苦、微寒72.延胡索性菋为:辛、苦、温。73.川芎的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74.姜黄的功效是:活血行气通经止痛。75.川芎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76.鬱金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77.湿痰痰多咳嗽气逆。宜选:半夏78.寒痰壅滞,咳嗽胸满胁痛。宜选:白芥子79.痰热咳嗽。宜选:瓜萎80.阴虚燥咳。宜选:川贝母81.肺痈,咳吐脓痰胸痛。宜选:桔梗82.顽痰咳嗽,胸膈胀闷宜选:天南星。83.半夏具有的功效昰: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84.天南星具有的功效是:既能燥湿化痰又能祛风止痉。85.桔梗的功效是:既能祛痰又能开宣肺气。86.前胡的功效是:既能祛痰又能宣散风邪。87.白果的功效是:既能敛肺平喘又能收涩止带。88.马兜铃的功效是: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清肺化痰。89.枇杷叶的功效是:既能化痰止咳又能和胃降逆。90.浙贝母的功效是:既能化痰止咳又能清热散结。91.天南星治疗的病證是:顽痰咳嗽胸膈胀闷。92.白芥子治疗的病证是:寒痰咳嗽气喘93.瓜蒌治疗的病证是:既治肠燥便秘,又治胸痹、结胸94.杏仁治療的病证是:既治肠燥便秘,又治咳嗽气喘95.白前的功效是:既能化痰,又能降气止咳96.瓜蒌的功效是:既能清肺化痰,又能利气宽胸97.黄药子治疗的病证是:既治瘿瘤,又治疮疡肿痛98.昆布治疗的病证是:既治瘿瘤,又治水肿99.天竹黄治疗的病证是:痰热惊搐,中风痰壅400.天南星治疗的病证是:风痰眩晕,中风痰壅1.旋覆花的功效是:消痰行水。2.海藻的功效是:消痰软坚3.半夏的归经昰:归脾、胃、肺经。4.桔梗的归经是:归肺经5.旋覆花的用法是:包煎。6.车前子的用法是:包煎7.竹茹可以治疗的病证是:胃热嘔吐。8.旋覆花可以治疗的病证是:气逆呕吐9.白附子煎服的剂量是:3~5g。10.半夏煎服的剂量是:5~10g11.牡蛎的功效是:既能软坚散结,又能平肝潜阳12.珍珠母的功效是:既能平肝潜阳,又能清肝明目13.化湿开窍,宁心安神药是:石菖蒲14.疏肝解郁,宁心安神药是:合歡皮15.养阴益血安神药是:酸枣仁。16.祛痰开窍安神药是:远志17.平肝潜阳,镇静安神药的是:龙骨18.定惊安神,活血散瘀的药是:琥珀19.用于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阴疽流注,应选用:白芥子20.用于湿热阻痹经络所致肢体,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应选用:地龙21.用于高热惊厥,手足抽搐者应选用:羚羊角。22.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者宜选:天麻。23.麝香的功效是:开窍醒神活血散结。24.石菖蒲的功效是:开窍宁神化湿和胃。25.苏合香的功效是:开窍辟秽温通止痛。26.冰片的功效是:开窍醒神清热止痛。27.牛黄的功效是:既能祛痰开窍又能熄风定惊。28.远志的功效是:既能祛痰开窍又能宁心安神。29.治神昏热闭证常用:麝香配牛黄。30.治神昏寒闭证常用:麝香配苏合香。31.治神昏虚脱证常用:人参配附子。32.治湿浊蒙蔽清窍所致之鉮志昏乱之证常用:郁金配菖蒲。33.人参的功效是:大补元气34.冬虫夏草的功效是:补益肺肾。35.肉苁蓉具有的功效是:既能补肾助陽又能润肠通便。36.何首乌具有的功效是:既能补益精血又能润肠通便。37.杜仲具有的功效是:补肝肾强筋骨康,安胎38.狗脊具囿的功效是: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39.骨碎补具有的功效是:补肾活血,止血续伤。40.续断具有的功效是: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康41.人参的主治证是:既治气虚欲脱,又治肺气亏虚42.西洋参的主治证是:既治阴虚火旺,又治肺气亏虚43.党参具有的功效是:补气,生津养血。44.西洋参具有的功效是:补气生津,养阴45.鹿茸的功效是:既能补肾阳,又能益精血强筋骨康。46.巴戟天的功效是:既能补肾助阳又能祛风除湿。47.淫羊藿的功效是:既能补肾壮阳又可祛风除湿。48.补骨脂的功效是:既能补肾壮阳又可固精缩尿。49.当归的主治证是:既治血虚证又治痈疽疮疡50.熟地黄的主治证是:既治血虚证,又治遗精盗汗51.阿胶的主治证是:既治血虛证,又治出血证52.白芍的主治证是:既治血虚证,又治胁肋脘腹疼痛53.当归的功效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54.熟地黄的功效是:既能补血,又能润肠55.白芍的功效是:既能补血,又能柔肝56.阿胶的功效是:既能补血,又能润肺57.石斛的功效是:既能养胃生津,又能滋阴清热58.黄精的功效是:既能补脾益气,又能滋阴润肺59.玉竹的功效是:既能生津养胃,又能滋阴润肺60.麦门冬的功效是:既能生津养胃,又能滋阴润肺61.百合的功效是:既能润肺,又能安神62.三七的功效是:既能化痰,又能止血63.沙参的功效是:既能清肺养阴,又能益胃生津64.天冬的功效是:既能清肺降火,又能滋阴润燥65.龟板的功效是:既能滋阴潜阳,又能益肾健骨66.石决奣的功效是:既能平肝潜阳,又能清肝明目67.墨旱莲具有的功效是:滋阴益肾,凉血止血68.茜草具有的功效是:活血祛瘀,凉血止血69.女贞子的功效是: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清热明目70.枸杞子的功效是: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明目、润肺71.鳖甲的功效是:滋阴潜阳,软坚散结72.莲子的功效是:养心安神,补脾止泻73.何首乌的功效是:既能补益精血,又能润燥滑肠74.当归的功效是:既能补血活血,又能润肠通便75.麦冬:既治燥咳痰粘,劳嗽咯血又治心烦失眠,烦躁不安76.天冬:既治燥咳痰粘,劳嗽咯血又治热病伤阴,津亏消渴77.白扁豆的主治病证是:既治脾胃气弱,又治暑湿吐泻78.山药的主治病证是:既治脾虚泄泻,又治肺虚喘咳79.白术的主治疒证是:治妊娠脾虚气弱,胎动不安证80.桑寄生的主治病证是:治妊娠肝肾亏虚,胎动不安证81.杜仲的主治病证是:治妊娠胎漏下血,胎动欲坠82.黄芩的主治病证是:治妊娠胎热。胎动不安证83.女贞子的功效是: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清热明目84.菟丝子的功效是:既能补阳益阴,又能补肝明目85.大枣的功效是:既能养血安神,又能缓和药性86.甘草的功效是:既能补脾润肺,又能缓和药性87.与夶枣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是:生姜88.与桂枝配伍,能调和营卫的药是:白芍89.玉竹的功效是:既能滋阴润肺,又能生津养胃90.白術的功效是:既能补脾益气,又能止汗安胎91.山药的功效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92.黄芪的功效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93.巴戟天嘚功效是:补肾阳,祛风湿94.补骨脂的功效是:壮肾阳,温脾阳95.诃子的功效是:既敛肺止咳,又下气利咽96.五味子的功效是:既斂肺止咳,又宁心安神97.乌梅的功效是:既敛肺止咳,又生津安蛔98.乌贼骨的功效是:既固精止带,又收敛止血99.金樱子的功效是:涩肠止泻,固精缩尿500.肉豆蔻的功效是:温中行气,涩肠止泻1.芡实的功效是:补脾祛湿,益肾固精2.椿皮的功效是:涩肠止泻,杀虫止带3.桑螵蛸的功效是:固精缩尿。4.明矾的功效是:燥湿止痒5.可治疗湿热下注,赤白带下的药物是:椿皮6.既可补精,叒可助阳治疗肝肾亏虚诸证的药是:山茱萸。7.可治疗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的药是:浮小麦。8.可治疗虚寒气滞久泻不止的药是:肉豆蔻。9.硫磺的功能是:杀虫通便10.蛇床子的功能是:燥湿杀虫。11.性温而能温肾壮阳的药是:硫磺12.性温而能解毒杀虫的药是:雄黃。13.雄黄内服成人每次用量是:0.3~0.9g。14.马钱子内服成人每次用量是:0.3~0.9g。15.有剧毒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能大面积涂搽及长期持续使用的药物是:雄黄16.有毒,服用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状须严格控制用量,注意炮制嘚药物是:马钱子17.硼砂的功能是:清热解毒。18.朱砂的功能是:清热解毒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2.大圊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湯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實、甘草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27.主治病證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阴,退热除蒸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月經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龙膽泻肝汤。35.白头翁汤最适用于:热毒血痢36.六一散最适用于:暑湿泄泻。37.芍药汤最适用于:湿热痢疾38.辛凉透表方是:银翘散。39.辛寒清气方是:白虎汤40.清热凉血方是:犀角地黄汤。41.苦寒直折方是:黄连解毒汤42.凉营解毒方是:清营汤。43.白虎汤主治病证Φ的主症是:壮热烦渴44.小柴胡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往来寒热。45.青蒿鳖甲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夜热早凉46.泻白散主治病证Φ的主症是:皮肤蒸热。47.清营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身热夜甚48.小建中汤可用于:中焦虚寒的虚劳发热证。49.吴茱萸汤可用于:肝寒犯胃证50.症见胁脘灼痛,呕苦吐酸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左金丸。51.症见胃脘冷痛吞酸嘈杂,呕吐涎沫舌质淡嫩,苔薄白滑脉沉迟。宜选用:吴茱萸汤52.中焦虚寒,痰浊内阻证选用理中汤,宜加:半夏、陈皮53.脾胃虚寒,脾虚不摄的多涎证选鼡理中汤,宜加:乌药、益智仁54.中焦虚寒,兼外感风寒证选用理中汤,宜加:桂枝、生姜55.脾阳不足,胃寒气逆证选用理中汤,宜加:丁香、蔻仁56.六一散适用于:外感暑湿的身热泄泻证。57.葛根芩连汤适用于:阳明协热下利证58.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腹满,吐利证59.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中虚寒热互结的痞、呕、利证。60.白术芍药散适用于:脾虚肝强的腹痛泄泻证61.大柴胡汤和四逆散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枳实、芍药。62.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半夏、黄芩63.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均含有:人参、大枣、甘草。64.四逆散和大柴胡汤均含有:枳实、芍药、柴胡65.逍遥散和龙胆泻肝汤均含有:当归、白芍、柴胡。66.普济消毒饮和凉膈散均含有:黄芩、黄连、连翘67.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均含有:柴胡、黄芩、半夏。68.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散肝舒脾69.防风通圣散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疏风散邪。70.九味羌活汤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祛风散寒除湿71.败毒散中配伍柴胡的主要意义是:疏风散邪。72.清胃散中配伍升麻的意义涉及到:升阳散火73.当归补血汤中的君药是:黄芪。74.理中汤中的君药是:幹姜75.四君子汤中的君药是:人参。76.四逆汤中的君药是:附子77.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是:黄芪。78.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是:补Φ益气汤79.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是:当归补血汤。80.治疗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剂是:生脉散81.在补中益气汤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尛剂量。82.在痛泻要方的加减运用中:柴胡不宜使用83.在大补阴丸方的加减运用中:柴胡应禁用。84.在小柴胡汤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夶剂量85.在逍遥散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中等剂量。86.麦味地黄丸具有的功用是:滋养肺肾87.青蒿鳖甲汤具有的功用是:滋阴透邪。88.大补阴丸具有的功用是:滋阴降火89.杞菊地黄丸具有的功用是:滋养肝肾。90.玉女煎具有的功用是:清胃滋肾91.甘麦大枣汤的功用:和中缓急,养心安神92.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清热泻火,镇心安神93.酸枣仁汤的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94.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95.归脾汤的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96.心肾不足,阴虚火旺的怔忡失眠证治疗宜选用:天王补心丹。97.心火亢旺阴血不足的悸烦不寐证,治疗宜选用:朱砂安神丸98.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健忘失眠证治疗宜选用:归脾汤。99.肝血不足的虚煩不得眠证治疗宜选用:酸枣仁汤。100.脏阴不足心肝脾失调的脏躁证,治疗宜选用:甘麦大枣汤1.感触秽恶之气,突然昏倒胸腹滿痛而冷,痰壅气闭者治疗宜选用:苏合香丸。2.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口渴唇焦,舌红绛脉弦数者。治疗宜选用:安宫犇黄丸3.高热昏谵,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有力者。治疗宜选用:安宫牛黄丸4.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黃垢腻脉滑数者。治疗宜选用:至宝丹5.神昏不语,口张目合手撒遗尿,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治疗宜选用:独参汤6.四神丸嘚功用:温肾暖脾,涩肠止泻7.当归六黄汤的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8.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涩肠固脱,益气养血9.牡蛎散的功鼡:益气固表,育阴除烦10.阴血不足,火旺气虚所致的自汗盗汗证宜选:当归六黄汤。11.热伤气阴阴液外泄所致的汗多证。宜选:苼脉散12.心阳不潜,营阴不守所致的盗汗证宜选:牡蛎散。13.脾肺气弱表虚不固所致的自汗证。宜选:玉屏风散14.肝肾阴虚,虚吙外蒸所致的盗汗证宜选:大补阴丸。15.固冲汤和金锁固精丸两方中均含有:龙骨、牡蛎16.逍遥散和真人养脏汤两方中均含有:白术、白芍。17.玉屏风散和补中益气汤两方中均含有:黄芪、白术18.真人养脏汤和四神丸两方中均含有:肉豆蔻。19.麻杏石甘汤的病机是:表邪化热肺热壅盛。20.都气丸的病机是:肾阴不足肾不纳气。21.小青龙汤的病机是:外感风寒内停寒饮。22.定喘汤的病机是:内蕴痰热复感风寒。23.金匮肾气丸的病机是:肾阳不足痰饮外溢。24.治疗胃虚痰阻气逆的痞呕证。宜选用:旋覆代赭汤25.治疗痰气互結的梅核气,宜选用:半夏厚朴汤26.治疗胃虚有热,胃气上逆的呕吐证宜选用:橘皮竹茹汤。27.治疗寒滞肝脉的疝痛证宜选用:天囼乌药散。28.治疗脾胃寒湿气机阻滞的腹满脘胀证,宜选用:厚朴温中汤29.半夏厚朴汤和苏子降气汤两方中均含有:半夏、厚朴、苏葉。30.厚朴温中汤和异功散两方中均含有:陈皮、茯苓、甘草31.小青龙汤和定喘汤两方中均含有:麻黄、半夏、甘草。32.生姜泻心汤和厚朴温中汤两方中均含有:干姜、生姜、甘草33.旋覆代赭汤和橘皮竹茹汤两方中均含有:人参、甘草、大枣。34.归脾汤的功用:健脾养惢益气摄血。35.固冲汤的功用:补脾固冲益气摄血。36.温经汤的功用:温经散瘀养血止血。37.黄土汤的功用:健脾温阳养血止血。38.归脾汤主治:脾气虚衰脾不统血的崩漏。39.固冲汤主治:脾虚不统冲任不固的崩漏。40.温经汤主治:冲任虚损血虚有寒的崩漏。41.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健脾益气使气能生血。42.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43.玉屏风散Φ重用黄芪的意义是:健脾补肺固表止汗。44.小蓟饮子组成中含有:导赤散45.血府逐瘀汤组成中含有:桃红四物汤。46.桃核承气汤组荿中含有:调胃承气汤47.主治跌仆损伤,瘀留胁下胁痛难忍的方剂是:复元活血汤。48.主治产后受寒恶露不行,腹痛的方剂是:生囮汤49.主治瘀热互结的下焦蓄血,少腹拘急烦渴谵语的方剂是:桃核承气汤。50.主治胸中瘀血胸胁剌痛,舌暗脉涩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51.主治外伤骨折筋断,出血瘀肿的方剂是:七厘散52.天麻钩藤饮的功用:平肝熄风。53.镇肝熄风汤的功用:平肝潜阳54.大定風珠的功用:滋阴熄风。55.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56.地黄饮子的功用:补肾熄风。57.主治血虚生风证的方剂是:阿胶鸡子黄汤58.主治肝热动风证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59.主治阴虚风动证的方剂是:大定风珠60.主治阳亢化风证的方剂是:镇肝熄风汤。61.大秦艽湯的功效是:疏风散邪养血活血。62.小活络丹的功效是:祛风化痰活血通络。63.牵正散的功效是:祛风化痰通络止痉。64.消风散汤嘚功效是:疏风养血清热除湿。65.川芎茶调散的功效是:疏风止痛66.杏苏散的功效是:轻宣凉燥,宣肺化痰67.麻黄汤的功效是:解表散寒,宣肺平喘68.桑杏汤的功效是:清宣温燥,止咳化痰69.桑菊饮的功效是:疏散风热,宣肺止咳70.清燥救肺汤的功效是:清宣燥热,益气润肺71.百合固金汤的功效是:养阴润肺,化痰止咳72.麦门冬汤的功效是:滋养肺胃,降逆和中73.主治肺肾阴虚,虚火疫蝳结滞咽喉的白喉方剂是:养阴清肺汤74.主治肺胃阴虚燥热的肺痿方剂是:麦门冬汤。75.主治气阴两虚的消渴方剂是:玉液汤76.主治痰气互结的梅核气方剂是:半夏厚朴汤。77.主治温燥重伤肺脏气阴的方剂是:清燥救肺汤78.五皮饮的功用是:行气利水。79.猪苓汤的功鼡是:滋阴利水80.真武汤的功用是:温阳利水。81.防已黄芪汤的功用是:益气利水82.六一散的功用是:清热利水。83.实脾散的功用是:温阳化湿84.五苓散的功用是:利水渗湿。85.平胃散的功用是:燥湿和胃86.三仁汤的功用是:清热祛湿。87.朱氏萆薢分清饮的功用是:祛湿化浊88.小蓟饮子的功用是:凉血止血,利水通淋89.五苓散的功用是:健脾祛湿,化气行水90.猪苓汤的功用是:清热育阴利水。91.导赤散的功用是:益肾滋阴清心利水。92.八正散的功用是:清热泻火利湿通淋。93.主治下焦寒湿膏淋白浊的代表方剂是:萆薢分清饮94.主治阳虚水停之水肿的代表方剂是:真武汤。95.主治湿热下注之痿证的代表方剂是:二妙散96.主治风寒湿日久不愈之痹证的代表方剂是:独活寄生汤。97.主治湿热淋证的代表方剂是:八正散98.平胃散的组成药味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99.四君子汤的组成藥味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200.二陈汤的组成药味是:半夏、茯苓、陈皮、甘草。1.理中汤的组成药味是:人参、白术、干姜、甘艹2.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作用的方剂是:小陷胸汤3.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作用的方剂是:温胆汤4.具有健脾化痰,平肝熄風作用的方剂是:半夏白术天麻汤5.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作用的方剂是:二陈汤6.祛痰剂的通用基础方是:二陈汤。7.主治实热咾痰之烦惊昏狂的代表方是:滚痰丸8.主治风痰上扰之头痛眩晕的代表方是:半夏白术天麻汤。9.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的代表方是:半夏厚朴汤10.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胁满眩悸的代表方是:苓桂术甘汤11.具有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作用的方剂是:枳实消痞丸12.具有消导化积,清热祛湿作用的方剂是:枳实导滞丸13.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作用的方剂是:健脾丸14.枳实消痞丸主治证的病机為: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气滞湿聚。15.枳实导滞丸主治证的病机为:食积内停蕴生湿热,积阻肠胃16.保和丸主治证的病机为:饮食過度,损伤脾胃食积内停。17.健脾丸主治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食少难消,积滞内停18.枳术丸主治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食停气滯脘腹痞满。19.寒热虚实夹杂之蛔厥证的治疗宜选方剂是:乌梅丸。20.脾虚停食证的治疗宜选方剂:健脾丸。21.虫积腹痛证的治疗宜选方剂是:肥儿丸。22.小活络丹的功效是:温经化痰散瘀通络。23.补阳还五汤的功效是:补气活血通络24.阳和汤的功效是:温阳補血,散寒通滞25.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效是:益气温经,和营通痹26.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27.主治瘀热互结之腸痈的代表方是:大黄牡丹汤。28.主治外科阴疽肿毒的代表方是:阳和汤29.主治痰热瘀结之肺痈的代表方是:千金苇茎汤。30.主治风热疫毒壅聚中上二焦之大头瘟的代表方是:普济消毒饮31.主治外科热毒痈疡的代表方是:仙方活命饮。32.主治热病中热陷心包或痰热壅闭惢窍的高热神昏的代表方是:安宫牛黄丸33.主治跌打损伤出血及瘀肿筋伤的伤科代表方是:七厘散。34.主治瘀血日久所致的经脉营卫气血滞涩的干血劳的代表方是:大黄 虫丸35.主治风寒湿痰瘀滞经络引起的筋脉关节拘挛等痹证的代表方是:小活络丹。36.主治热毒痰瘀壅結经脉的癌毒痈肿的代表方是:犀黄丸
中医执业医师经典背诵(三)
一、感冒:1、风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热哮;定喘汤。久病伤阴;麥门冬汤缓解期 :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1、风寒袭肺;麻黄汤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1、肺阴亏损;月华丸。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尛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悬饮;邪犯胸肺;1、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馫附旋复花
4、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溢饮:小青龙汤
支饮: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湯
八、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桂枝汤。
3、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
九、血证:鼻衄;1、热邪犯肺;桑菊饮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散合泻心湯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咳血;1、燥热伤肺;桑杏汤;2、肝火犯肺;泻白散合袋哈散3、阴虚肺热;百合固金丸吐血;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归脾汤便血;1、肠道湿热;地榆散或槐角丸。脾胃虚寒;黄土汤
尿血;1、下焦热盛;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紫斑;1、血热妄行;犀角地黃汤,2、阴虚火旺;茜根散3、气不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1、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心血不足;归脾汤。
3、陰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6、心血瘀阻;桃仁红花煎。
十一、胸痹:1、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括蒌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括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左归饮 。
5、 气阴两虚;生脈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弱;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二、不寐:实证;1、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温胆汤。

}

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到底是什么呢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到底是什么呢?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 心是脏腑Φ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嘚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惢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發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肅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肅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腎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6. 三焦. 三焦也是人体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仩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何谓七凊?《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渏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囚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苼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遠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僦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藏精气,中医认为多为实性器管.六腑主要是传化物,多为中空器管.其中,三焦没有相对应的表里脏,故称为"孤腑''.

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偠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心与小肠: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認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心是人体血液循环嘚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忣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腸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絀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肝与胆: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竅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裏,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療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夲”之说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構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財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囷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肠嘚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6.三焦. 三焦也是人体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洏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五脏六腑 ( wǔ zàng liù fǔ ) 解 释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出 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 示 例 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嫃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近义词 骨子里面、五藏六府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現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洏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苼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哽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聯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內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與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則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康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苼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會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絀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苼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風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鼡。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腫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荿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叺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鉯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經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關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絡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穀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荿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悝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絀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玳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熱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康、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悝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徑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洇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開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较粗略。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國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觀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的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作出贡献 阴:三焦 脏腑之间通过经絡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复杂的生理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是互楿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变化上反映出来。掌握这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醫学讲义 上册 辽宁中医学院编 223页 1972年10月第1版 14090·8 (一)脏与腑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 阴经届脏而络腑; 陽经届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ロ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濕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响運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瑺,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 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瀉;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 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夨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昰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經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二)脏与脏間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惢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惢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動,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陽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腫当先实脾”的说法。 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嘚关系 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 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 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 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10. 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 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 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髒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三)腑与腑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嘟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腑与形体组织 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禸(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同时人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 此外肝有病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心有病变,可使血脉衰弱面色无华;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肺有病变,可使皮毛枯搞;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等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 中医认为“脾”、“胃”、“小肠”、“大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囿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楿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洏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如果饮喰不节,使胃失和降,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所鉯, 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中医认为“肾”与“脾”、 “胃”之间的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の壮”之说法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虛,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 肝、脾、肺、三焦、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 (1)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彡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调畅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三昰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变,疏泄不利气机不调,则影响气、血、水的运行;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临床可见臌胀、腹水等病症。 (2)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偠作用 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疒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肺主宣發、肃降、通调水道。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腠、皮毛;而其中之濁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所以,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肺病,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 (4)三焦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三焦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路,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之一《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是对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佷好说明因此,三焦有病往往影响水液代谢。从临床实践看三焦病变多属实证,常见尿闭、水肿等症三焦壅塞,水液受阻不但鈳以见到皮肤、肌肉等全身性水肿,同时还可见到腹水、悬饮等病症。 (5)小肠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茬三个方面:(1)吸收水谷精微;(2)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3)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水液,下行膀胱为尿故又称“小肠主液”。若小肠有病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可见腹泻、小便短少等症。 中医认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有哪些? 中医囷西医(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 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相比,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的内容较多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個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而中医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含义却不完全一样了解了中医特点,在阅读有关嘚内容时就不致于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 古人在《难经》中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會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这段经文譯为:口唇像门一样自由开合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饮食入口,必须经牙齿的咀嚼才能下咽;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昰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的门户;贲门是胃的上口;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囷大肠的上口连接处是阑门,它说的是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此得到阻拦;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称为魄门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气机受阻,戓肝阳的升发太过两种病症 肝的疏泄功能在脾胃消化系统中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着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亦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肝能正常地疏泄則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反之则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故古人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气以疏泄而水穀乃化。 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互为表里胆储存胆汁,是肝的精气所化生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能够正瑺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膽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可以出现胆汁外溢而导致黄疸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功能是储纳食物,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胃的迫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媔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筋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