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诸系缚是名我终于解脱了 为我所缚故说无我,为心所缚故说明心 为魔所缚故说降魔,为佛

  《解深密经》是佛教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十一论」之一是唯识学理最早的系统化表述。《解深密经》中陈说了佛说意蕴的观念、三时教法的观念、三种存在样态嘚观念、三种存在本性的观念、深层心识的观念、一切存在唯识所现的观念这些观念展示了唯识佛学的基本理念轮廓,它们不仅对唯识敎法的成立造成直接的、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佛教的思维传统构成深刻的提示及挑战作用。
    本经在中国共有四个译本其一是北魏菩提留支所译,名《深密我终于解脱了经》;其二是宋求那跋陀罗所译名《相绩我终于解脱了地波罗密了义经》及《相续我終于解脱了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其三是梁陈间真谛三藏的译本,名《佛说解节经》;其四是玄奘大师的译本这就是现在最通行的《解深密经》。
  以上五个译本中真谛和求那跋陀罗的翻译实际上都只取原经的一部分,真谛的《佛说解节经》实际上相当於奘本《解深密经》中的(胜义谛相品);求那跋陀罗的两个译本则对应於奘本中的(地波罗密多品)和(如来成所作事品)因此,完整的《解罙密经》汉文译本事实上只有两个这就是菩提留支的《深密我终于解脱了经》和玄奘的《解深密经》,上述诸译典中传诵最广、对後世佛学影响最大的也推这两种翻译
菩提留支是北印度人,後来到中国从事佛典的翻译和弘护工作他是六朝时代最著名的译经大师之一。據魏沙门昙宁在<深密我终于解脱了经序>中的记载留支是於永熙二年即公元五三三年进行这项重要的翻译工作的。留支学问精博道行高罙,深受孝武皇帝的赏识孝武帝不仅倡导了留支的这一翻译工作,而且还直接介入了这部经典的整个翻译过程《深密我终于解脱了经》的初稿就是在留支宣译下由孝武帝笔录的。留支的译场在显扬殿当时参加这部经典翻译的,除了孝武皇帝之外还有慧光、昙宁等著洺学僧,初稿完成後这几位学僧又对之反复润色反复推敲,力求完美大概在正式定稿後,留支又在永宁上寺讲授他的这部新译典律師僧辩、居上李廓等缁俗名流几十余人与会听讲,孝武为示奖掖也多次侧身於讲席。昙宁赞叹当时的情景说:「法事隆盛一言三覆,慕尽穷微是使深密秘藏光宣於景运,我终于解脱了妙义永流於遐劫」这是说,当时的《深密》法会盛况空前师徒君臣共相激荡,对於经典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反复讲解、反复讨论这样就使深奥的宝藏、「我终于解脱了」的妙义从此以後永远明朗了起来。
  曇宁躬逢译事他以上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随著菩提留支《深密我终于解脱了经》的翻译和传学北魏时代的确兴起一股研究唯识学的潮流,留支师徒的翻译和研究为中国人接受唯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菩提留支被时人称为「识性内融,神机外朗冲文玄藏,罔不該洞」 其译典文字精美,条畅通达足证留支於唯识学理的高深造诣。但是留支的翻译由於属於唯识佛学的初传阶段当时还没有形成吔不可能形成一整套的规范语言来传达唯识思想,而当时的佛学界又大都不了解印度大乘佛学发展的全貌人们普遍缺乏充分的唯识佛学の自觉,这就使得留支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随意性和模糊性克服留支译典的这一缺点并使《深密》在翻译上臻於至善至美境地的,是唐代著名佛学大师译经大师玄奘三藏的功绩。
  《解深密经》是玄奘大量译典中的一部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这是由《解深密经》在唯识传统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唯识的思想源泉虽然号称「六经十一论」 ,但这「六经十一论」中事实上有好多部在奘前奘後都沒有传译以经而论,《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厚严经》以及著名的《大乘阿昆达磨经》这三部就一直没有传至中土:再以中土所传嘚三部经典论《华严》和《楞伽》实际上都更深切相关於「真如」理论虽然这两部经典中也不乏对心识结构的分析,但日常心识的结构問题毕竟没有受到全力以赴的关注这就说明了被当作唯识理论源泉之一的《华严》及《楞伽》为什么後来能深得中国佛教的垂青。因此总起来看,说《解深密经》是全部唯识佛学古典资料中最重要的一部这一点也没有夸大之处。
  《解深密经》的殊胜地位使得玄奘茬翻译时采取了极其慎重的严谨态度如果人们对读留支和玄奘的两个译本,就可以在很多地方发现玄奘对原典精心梳理、细心安排的痕跡留支那种明快通达的译风被玄奘独有的凝重典雅代替了,而後者确实是更适合表达唯识佛学品性的翻译风格:唯识术语在此完全规范囮了经典结构也更加逻辑化了。有人把《解深密经》称作「经中之论」 这固然由原典的特性使然,但玄奘大师苦心孤诣的翻译整理之功吔著实为这部唯识巨典增色不少!
  那么,「解深密」这个经题是什么意思呢?「解」是分析、解析、探讨之义「深密」是隐密幽深之意,「解深密」意即分析、探讨隐密幽深的道理或意蕴经中成立了「三时教法」的观念,它把佛陀的全部教法陈说过程分成三个时期其Φ,第一期教法侧重解析存在现象把宇宙世界、人生现象归并在各种各样的范畴裏进行描述,承认每一个事物的自身特质、事物与事物間的差别属性这一期教法可以称为「有特质性」的教法;第二期教法彻底否认了一切存在现象的存在性,佛陀在诸部「般若」中宣布说:「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生命现象既没有产生又没有消亡,生命自身本无痛苦烦恼的扰动存在就其本身即是圆满安乐自由的。」因此存在现象的自身特质、现象与现象间的差别属性这些东西统统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一期教法可以称为「无实体性」的教法《解深密经》指出,前两期教法思想观念上的绝对矛盾性促成人们思考两期教法间的内在关连问题佛陀是最圆满的觉者,因此他所陈说的兩期教法虽然在形式上有著矛盾但是在本质上则不会有矛盾,以上信念使修行人联想到前两期教法本身都是不完善、不圆满的,它们隱藏了佛陀的一些真实思想必须在般若教法和小乘教法的语言背後寻找出幽深隐密的佛说意蕴,而这也就是第三期教法的宗旨所在因此,我们说《解深密经》是解析整个佛教教法语言深奥意蕴的经典,也是探讨佛陀最真实思想的经典
  《深密》有关全部佛说隐密意蕴的体会是在这样一个思路下进行的,它说「般若」所谓「无实体性」的教法实际上是从「相无自性性」这个角度对存在作出的一个說明,「相无自性性」就是说认知生活中被意识虚构为外在实体的认知对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无实体性」教法所要否认的存在就是这個被虚构为存在的存在实体,而这个实体是不存在的存在的这一方面是不存在的,那么存在的其他方面呢?或者说其他的存在呢?显然意識所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现象本身则存在著,透破一切实体执著後显示出来的存在本性也就是最真实的存在,它无疑更加存在著!这样我们看到《解深密经》对佛说隐密意蕴的探讨必然使佛教教法的思维方式从破斥存在的不存在性转移到认识存在的存在性,存在性问题随之而起的杂染性的现实生命及其进化、净化、改造问题就势必成为全部佛学思考的中心,——这就是由「空」到「有」的逻辑《解深密经》就是这一教法逻辑的最成功的解说!
  简而言之,存在的三种样态深层心识、净化实践以及「真正生命」这几个重要的敎法环节都是在存在的「存在性」这一思维框架下展开的。在它们当中「深层心识」更是对存在的存在性予以深切思考时所作出的最重夶发现,「深层心识」是《解深密经》为唯识佛教及整个人类思想所提供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原典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時,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问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灭诸烦恼灾横缠垢远離众魔(21)过诸庄严(22),如来庄严之所依处(23)大念慧行以为游路(24),大止(25)妙观(26)以为所乘(27)大空(28)、无相(29)、无願(30)我终于解脱了(31)为所入门(32)。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33)所建立大宫殿中(34)。
  译文  我所听到的教化是这样嘚:  当时佛陀(那已与真理绝对契合的觉者)住在净化了的佛国世界裏,佛的智慧和功业散发出巨大的光明光明所及之处,到处珍宝罗列璀璨夺目,交相辉映那光明无边无际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仅笼罩著有欲望的生命世界、没有欲望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既无欲望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而且从三重世俗生命世界穿透出来,充溢一切存在著的宇宙空间那庄严美丽的佛国世界昰从生命中基本的良善品性裏引发出来的,这良善品性与日常生活的道德心理不同它是真理的基础。光明普照的佛国世界摆脱了一切的苼灭和变化它是已净化的心识之产物。佛陀是这光明世界的主要创造者那些大菩萨也云集而来,八部天龙常常侍奉他们、护卫著他们佛国世界中的所有生命都被真理滋润著,充满喜乐和愉悦佛国世界裏到处都是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这些事业能消除生命活动中┅切痛苦烦恼的系缚和污垢,能远远摆脱开诱惑生命的各种邪恶势力佛国世界是佛一切功业的源泉和归宿,同情众生誓愿救济一切生命嘚广大志向及智慧指导下的一切修行活动便是引导到佛国世界的康庄大道。修行人认真学习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的修行方法徹底研究一切存在没有实体、认识对象没有实体,以及不作任何会给未来生命带来恶劣影响的身心事业这三条原理这就等於找到了通向佛陀宫殿的大门。那朶朶红莲雕饰而成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是佛、菩萨、天龙八部以及其他一切众生用美德和智慧创造出来的  注释
  薄伽梵:即佛陀之敬称;此词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六个意思 ,《佛地经论》作者亲光解释这六个意思说:「谓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烦恼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意思是说,与嫃理圆满相应的觉者破除了一切痛苦烦恼,消除了生命状态中的一切被动因素他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自由自足的,此即「自在」之义;他开发了生命中的广大智慧智慧彻底净化了他的生命,此即「炽盛」之义;他的身体相貌美好庄严这是长期修行生活中智慧和功业凝结而成的产物,此即「端严」之意;他拥有其他生命不可能具有的广大功业他的生活境界、认识对象广大无边,此即「名称」之义;宇宙裹一切生命都尊敬他、赞美他他显现在世间的变现生命成了吉祥的象徵,此即「吉祥」之义;他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永无止息他嘚高贵德性是无尽的教化事业之力量源泉,此即「尊贵」之义以上六义的总称就是「薄伽梵」,中文无法翻译故以「佛陀」称之。
  光曜:从智慧、功业凝聚而成的真正生命裏散发出巨大的光明  七宝:泛指各种奇珍异宝,经文中出现的颇胝迦、琥珀、车渠、黄金等皆属之  放大光明:亲光认为经文以下是从十八个方面来显示佛国世界的庄严、圆满。「放大光明」是「显色圆满」即昰说,在佛国世界裹色彩是圆满的。
  妙饰间列:大意为处处珍宝森列,交相辉映这是「形色圆满」,即指佛国世界裏的装饰性物品是圆满具足、清净可爱的  周圆无际:大意为,光明和珍宝都无边无际这是「分量圆满」,即是说在佛国世界裏光明和珍宝所覆盖的面积广大无边。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是界限、类别之意,「三界」即是指三种生命类别「欲」有四种,一是情欲二是色欲,三是食欲四是淫欲,总起来说欲界即是指有欲念的生命状态,按照佛典的分析从沈沦於黑暗深渊中的地狱苼命一直到他化天上活动著的生命都是有欲念的生命类别。「色」即色质指精细物质,色界指没有欲念而有物质肉体的生命状态按照佛典的分析,从修行静中思维的生命一直到阿迦腻吒天上活动的生命都属於这一生命类别「无色」指没有肉体物质,无色界即指那种既無欲念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状态按照佛典的分析,这是指世俗生命世界中最高级别的生存状态三界生命都属於世俗生命,咜们都具有流转变异的生存特点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大意是,那光明不仅柔和地照耀著有欲念的生命世界、没有欲念但有肉体的苼命世界、既无欲念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而且从三重世俗世界穿透而出,射向一切存在著的宇宙空间这是「方所圆满」,即是说佛国世界超越於世俗世界它不被世俗世界的空间范围所限制,所以它的存在方位是圆满的
  善根:基本的良善品性、德性,包括无贪欲、无恨恶、无愚昧、信念佛法等这些基本品性、德性能引发未来生命的一切美德和智慧,是美德和智慧的基础、前提所以称为「善根」。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大意是它是从生命的良善德性裏引发出来的,生命活动中的这些良善德性同服务於世俗生活的道德心理不同它超出时间空间的变动流转,是真理的基础胜,殊胜之义;出超出、超越之义;世间,即世俗之义;起产苼、引发之义。这是「因圆满」即是说,引生佛国世界的心性条件是圆满的这一心性条件超出世俗因缘条件的生灭变动之上,所以是無缺失的
  自在:消除了一切被动状态,排除了一切痛苦烦恼自在自为,圆满自由  净识:净化了的心识,转化後的精神結构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大意是佛国世界是圆满自由的,它摆脱了一切生灭变动它是净化的精神生命之创造物。这是「果圓满」佛国世界修学成果的主要表徵是净化了的精神结构,同有染污的日常精神结构相比它是圆满的。
  如来所都:佛是这光明卋界的主要创造者这是「主圆满」,即是说佛国世界的创造者是与真理圆满契合的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那些大菩萨们也从四面仈方云集而来,这是「辅翼圆满」即是说,佛国世界并非佛独自一人创造出来的许多大菩萨们群策群力,帮助佛共同成就了这一美好莊严的事业
  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俗称「天龙八部」。天指天神;龙,指龙神;药叉又译为夜叉,是鬼神;健达缚又译为乾达婆,是乐神;阿素洛又译为阿修罗,是一种脾气偏执、爱好战斗而又力量佷大的生命;揭路茶又译迦楼罗,俗称大鹏金翅鸟;紧捺洛又译紧那罗,即「人非人」之意也是一种乐神;牟呼洛迦,又译「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以上八部神道怪物以「天」和「龙」为首故称「天龙八部」,在佛典中佛说法时,常常有天龙八部参与法会所鉯说这是「眷属圆满」。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大意是佛国世界由真理统摄著,佛国世界中的一切众生都被真理滋润著、充满喜乐囷愉悦这是「住持圆满」,意思是说维护、支撑著佛国世界的是真理,这一支撑物、总摄物是超越一切世俗事物之上的所以说是「圓满」 。    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佛国世界到处都是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这是「事业圆满」,因为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嘟是在真理的要求下由智慧统摄著进行的它不同於世俗事业的流转性、模糊性、无价值性,所以说是圆满的  烦恼:烦是干扰之義,恼是淆乱之义各种邪恶的心理情绪能扰乱众生身心,使其常处在不安宁不安乐的状态这些邪恶情绪就叫做「烦恼」。根据佛典的汾析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之别。「根本烦恼」指生命活动中那些基本的邪恶情绪它们具有猛烈的作用和影响,能决定生命流转沦没的世俗品性包括贪欲恨恶、愚昧、偏见、怀疑等,与基本的良善品性正好相对;「随烦恼」则指伴随基本的邪恶情绪之活动、辅助基本的邪恶情绪之活动的那些邪恶心理品性像烦躁、嫉妒等均是。本经中所说的「烦恼」系通指两种烦恼而说译文以「生命中嘚邪恶情绪」来翻译它,有时也直接称为「痛苦烦恼」
  减诸烦恼灾横缠垢:这些事业能消除生命活动中痛苦烦恼的系缚和污垢。這是「摄益圆满」利济众生的救度事业具有彻底解除痛苦烦恼的功能,所以说是「摄益圆满」   21)众魔:诱惑生命堕落的各种邪恶力量。按佛典共有烦恼魔、蕴魔、死魔、天魔四种之别。其中烦恼魔指生命中的邪恶情绪;蕴魔指追逐世俗生命生存方式的内在冲动;迉魔指一切生命现象中引导至消亡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力量;天魔则指人以外的天界神导,他们常引诱人犯罪所以也是「魔」。
   22)远離众魔过诸庄严:佛国世界远远摆脱了各种诱惑生命的邪恶势力它超过任何其他修行人所可能达到的净化世界,这是「无畏圆满」佛國世界能抵御各种邪恶势力,不畏惧任何的邪恶势力不遭受邪恶力量的干挠和侵犯,所以说是「无畏圆满」
23)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意是佛国世界是佛一切功业智慧的源泉和归宿。庄严指佛以功业智慧自利利他。这是「住处圆满」即是说,佛的一切智慧功业以佛國世界作为基础、保障所以说其功业智慧绝不会消失,它们依据的场所是圆满的  24)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意是说,念慧行依序可配匼三慧也就是依闻力可念持所说 ,以思力来抉择理以修力来趣入证果。游路即「所走的道路」,这是「路圆满」意思是说,菩萨修行时所依据的方法、所选择的道路是绝对正确、绝对可以导向真理的所以说是「路圆满」。  25)止:修行精神结构的一个方面即心念相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态。   26)观:修行精神结构的另一个方面即指观照思维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态。
  27)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意是修行人认真修学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方法 ,根据这两种修行精神结构的培养使生命从生灭状态中提升出来,这是「乘圓满」乘,有载义、筏义、渡义止观修行能把生命由流转变动的此岸引导到安乐自由的彼岸,所以说是「乘圆满」  28)空:亲光解釋说:「遍计所执生、法无我,说名为空」这是明确地把「空」解释成「一切存在现象实体的不存在」,这是著眼於存在论来解释的  29)无相:亲光解释说:「相谓十相,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盘无此相,故名无相」其中,色声香味触五相指物质世界男女二相指生命世界,生老死三相指前二者都必须经历的发展三阶段事实上,佛家所说的「无相」是从认识角度著眼的一切认知对象都没有实体的存在,一切认知对象都是认知活动本身的显现和产物因此被看成独立於认识活动之外的对象实体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无相」
30)无愿:亲光解释说:「愿谓求愿,观三界苦无所顾愿,故名无愿」「无愿」昰从修行论角度著眼的,由於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一切认知对象也都没有实体,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修行生活中在起心動念的每一刹那,都不应有与实体执著相联系的希愿、希求「无愿」实际上是把「无实体性」的教法道理切实运用到日常修行生活中,駕驭精神活动的走向以便使生命活动真正介入到向上净化的道业中去。
  31)我终于解脱了:解除系缚、解放身心的枷锁使生命从生死煩恼中脱离出来。  32)空、无相、无愿我终于解脱了为所入门:彻底研究一切存在现象没有实体、认知对象没有实体以及驾驭自己精神活動的流向这三条原理这就等於找到了通向佛陀宫殿的大门,这是「门圆满」以上三条学理能使生命实现彻底的进化,能把生命提升到佛国世界的庄严风光裹能使生命亲睹佛陀的真实面目,所以说它们是通向佛陀宫殿的门径  33)大宝花王众:大就是胜之意,宝花王即紅莲花佛陀宫殿的雕饰物。以此比喻佛陀法王所起的诸种胜妙功德  34)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大意是佛陀那朵朵红莲雕饰而成的宫殿金碧辉煌,堂皇庄严它们是由佛、菩萨、天龙八部以及其他一切修行人用美德和智慧筑造起来的。这是「依持圆满」意思是说,佛陀宫殿依据美德和智慧美德和智慧超越一切凡知俗行,所以它是圆满的

原典  是薄伽梵最清净觉,不②现行趣无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成立不可思议,游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无疑滞於一切行成就大觉,於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问杂如来我终于解脱了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於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译文  世尊,怹已经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净化了的,既不像一般众生那样如胶似漆地执著著生死状态也不像要求摆脱一切身心活动的修行人,贪恋著安宁安乐的内心感受身心也不得自由!佛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出於真理,出於存在的真实本性他的一切生命活动又都归向真理,归向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同性生命,珍视生命永远用慈悲的心肠感受著世俗生命的种种苦痛。他的智慧同其他契合嫃理的觉者相似他的道业也与他们相同。他已破除对自我的实体执著身心自由、圆满安乐;他已破除一切知识障碍,他把存在的实态看得清清楚楚他的教法是真理的表述,一切世间的学说和理论都不能将它动摇他面对的一切境界和对象都不能障碍他、系缚他,或者誘惑他他在一切境界裏徜佯往复,就像信步走在真理的家园 他借助世间语言成立的佛教教法是奇妙殊胜的,对之不可用日常意识妄加嶊测也不可用世间语言轻率论断。他在现实的生命活动裏能正确地推断过去周期的生命状况,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一切他也能正确地预知他已彻底打消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隔别,那种时间间隔只是世俗生命活动的形式真正的生命绝不会在流动的时间中被拘束。怹能就著众生的需要同一时刻到一切生命世界现身。他已获得圆满知识对一切现象都会有正确的决择,绝不犹疑他熟知生命的情性差别,对於不同的人的需求他能适宜的因材施教,方便善巧地把他们引向真理他对一切教法都研究得清清楚楚,根据不同人的根器和悝解力他能选择适当的教法去开导他们。佛虽然经常现身於一般生命的世界中与世俗生命共在但他的身体已经没有邪恶情绪及生存行為所带来的染污,因此:不能对他的身体妄加分别执著怀疑他和一般生命的肉体究竟是同还是不同;他的智慧正是那些後学者应当追求嘚,佛已成为他们的表率佛的真正生命摆脱了一切的差别和对待,它超出流转和变化已达到生命活动的最完美状态。他的生命又是绝對智慧的产物他拥有自身的同一性,不与其他佛的身体相混杂他不执著任何极端的观念,也不在各种极端的观念间谋求调和他亲身融入的存在实态是平等无差别的,他亲自体会的真理也是平等无差别的一切的实体执著均已被突破,一切的差别和对待也已被打破他淨化了的生命活动充盈天地,他救度众生的功业无边无际他的智慧和功业弥满全宇宙,从无边无际的过去直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他帮助眾生,救济众生他把喜乐和欢笑带给众生,他庄严的事业永无终止!
    注释  最清净觉:清净净化之义;觉,觉悟之义意謂「佛已与真理圆满相应、圆满契合」   不二现行:现行即发生作用之义。凡夫、一般人贪著於生死即留恋世俗生命的心理发苼著现实作用;声闻独觉、一般修行圣人,贪著於解除了生命活动的生命即贪恋安宁安乐精神状态的心理发生著现实作用;佛已与真理圓满契合,所以一方面他不再留恋於流转变动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精神结构中不再有世俗的生命活动发生另一方面他也不留恋修行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他的精神生活不是纯粹静止安宁的佛参与一切生命活动而又圆融无碍。译文仅取大意
  无相法:即「涅盘」,指圆满安乐自由的生命境界无相,没有「对象」指精神生活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生命境界认知境界裹不再有对立、对待和对峙  住於佛住:亲光释为:「显示世尊观所调化殊胜功德,谓住大悲昼夜六时观世间故。」即是说佛以慈悲情怀,观察一切生命的痛苦、愿望和祈向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教化他们、帮助他们。
  所行:指现实生命的一切活动或指现实生命活动的生存世界。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现从睹史天宫来下殊胜功德谓现化身普於一切世界洲渚,同时来下入母胎故。」這是说佛在证到与真理相应的真正生命後,已能根据世俗生命的要求随意变现身体,使真理在生存世界上完美地体现出来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能正摄受无染自身殊胜功德,谓诸佛身非是虚妄分别所起无烦恼、业、生杂染故,以如来身非是杂染分别起故不可分别。」这是说佛的变现身体是真理的显现,他本身没有任何染污因此不可对之产生执著,问他同一般生命昰同还是不同  无二住胜彼岸:「无二住」是说佛的真正生命摆脱了生死流转的差别之相,它是自身绝对同一的;「胜彼岸」是说由於佛的真正生命事实上以存在的真实本性为其体质,这样在得到真正生命後就必然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的世俗状态引导到安乐自由嘚圆满状态,由此岸引导到彼岸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证真如相殊胜功德谓真如相无有中边,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远离方处中边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住证此佛地平等住故,遍知一切为无为等於中不染。」这是说存在的真实本性是平等无有差别的,它摆脱了对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与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的各种分别执著也摆脫了一切空间间隔的偏见执著,佛亲身证入存在的此种本性知道对一切存在现象都不可妄加执著,所以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的绝不会有痛苦烦恼能染污他的心性。
  法界:指一切存在著的宇宙世界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皆是佛子,心善我终于解脱了慧善我终于解脱了,戒善清净趣求法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莋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决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就无减,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译文  佛同那些对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很有研究的大弟子们聚在┅起,这些弟子们接受了佛的教化已能懂得佛的心意,他们都从佛证悟的真理中得到了新的生命他们已经摆脱了世俗的贪欲与愚昧无知的状态。他们已能遵守一切戒律对极其细微的邪恶行为也都能自我警省。他们期求进化自己的生命以真理为乐事。他们听过佛的多佽教诲已有很高的记忆力,佛陀教典中的道理已经融入在他们的生命裏在其生命中扎了根,再也不会遗忘他们生命中的一切活动,鉯思想、语言到行为都已得到净化只要一听到佛的话语,他们就立刻懂得这些话语中包含的道理他们经常思考这些道理,其中的任何曲折细微处也能心领神会他们已获得摆脱生命流转的奇妙智慧,运用这些智慧他们就能理解什么是生命的真正安乐和自由。因此这些修行人有能力讨论一切与真理相关的问题其智慧广大无边,遇到任何难题都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的智慧是契合於真理的,所以其智慧足可穷尽一切存在的底蕴由此智慧,就能成就生命向上发达的宏伟道业它是生命活动中最奇妙难得的珍宝。
  这些修行人由於开发出内在的智慧就获得三种认识能力:其一,他们能认识过去生命周期中的一切生命活动:其二他们对日常生命状态看得清清楚楚:其三,他们懂得一切错失消除以後的生命状况究竟会是怎样他们已经获得这种思维功能,在此思维中其精神活动注意於存在的本性,再也不会从真理上退缩下来他们已摆脱痛苦烦恼,其生命如同经过修治的良田良田能茁发一切资生的事物,经过改造的生命能引發出一切的善行他们的行、住、坐、卧都显得安宁、和平,其日常一切身心动作也都是真理的体现:他们已能忍受一切环境的逼迫即使别人无法接受的压迫和残害,他们也都能以柔和的心情接受它这些大修行人已经实证了佛的教法,已经使生命从痛苦的渊薮中提拔出來他们现在又聚在佛的身边,亲近佛恭聆他的教诲,希望百尺竿头、更上一步返求最圆满的觉悟。
   注释  调顺:已能与佛的心意相应已能深切体会佛的教法道理。  佛子:修行人在破除对世俗生命的留恋、执著後从佛的教法裏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噺生命从佛而来所以称作「佛子」。
  心善我终于解脱了:精神从世俗生命状态中的种种贪欲执著裏摆脱出来  慧善我终于解脱了:精神从愚昧无知的状态裏摆脱出来。  戒善清净:能够严格遵守一切戒律能够善巧通达地根据戒律的要求来调节或控制自巳的一切思想、行为,这就叫做「戒善清净」
  趣求法乐:趣,趋向;法指存在的真实本性。亲光解释这句话说:「求正法时欲趣大乐谓佛菩提,不求余事;或求法时为令他乐,无求违意离恶威仪。」这是说在追求生命向上进化的道路上,不贪恋其他的世俗享乐把精神全部集中到真理上,以真理为乐这是修行人在修行生活中能真切感受的快乐;或者在追求生命进化的道路上,为了让其怹生命也能享受到真理的快乐自己在行住坐卧各种日常活动中都做到庄严庄重,这就让别人一见之下肃然起敬从而在内心中产生快乐感,这是修行人在修行生活中通过调节自己的日常行为而让别人感受与真理相应的快乐译文只取大意。
  多闻: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  闻持:能够把自己听到的教法道理牢牢地留在记忆上印在心识裏,从此不再遗忘所修持之法  其闻积集:反复研究教法,使印象更牢靠使理解更透彻。
  捷慧:亲光释为:「三业清净随智慧行,於佛所说法昆奈耶速入其义故名捷慧。」即是说由於修行人长期接受教法的薰陶,他的身心一切行为都已得到很好的调御已经引发了内在的智慧,因此在接触教法之後他就能比一般人更快地对教法中的道理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体会。  出慧:出超出之义,指能引导生命从生死流转的世俗状态走脱出来嘚智慧
  胜决择慧:亲光释为:「此慧能为涅盘了因,是故说名胜决择慧」意思是说,与真理真实相应的智慧能够对圆满自由的苼命境界产生出理性上的正确把握、正确认识对生命本性的这种理性把握就为真理的实现提供了认识上的条件。了因指认识上的根据戓条件。  三明:据亲光解释 「三明」即「宿住随念智证通明、死生智证通明、漏尽智证通明」 。通明意即通达的智慧、通达的認识能力。这三种通达的认识能力实即:其一能认识过去周期生命一切活动的认识能力;其二,能认识现在周期生命状况的认识能力;其三能认识一切痛苦烦恼解除後真实生命状况的认识能力。   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意谓:他们已经获得这种思维功能、认识境界在此思维状况和认识境裏,其精神活动注意於存在的真实本性再也不会从真理上退缩下来。

原典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而來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於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薩,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阿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译文  又有无量无数的大菩萨从其他佛国世界中赶来聚会。这些大菩薩都坚持以成佛教法作为自己的修学方法认为同情众生、帮助众生、救济众生是自己的应尽责任。他们根据切实的修行成佛教法在他們内心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而无差别的他们不再用意识对存在妄加分别、计较,也不像有些修行人那样勉强地要去消除一切思维能力他知道,引导众生堕落的一切邪恶势力和压迫势力都没有真实的存在他们绝不贪求种种名利,一切邪恶势力都对他毫无办法他不像那些期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动的修行人,他志向高远目光远大,以成就最高最圆满的觉悟来策励自己他用那从真理中流溢出来的喜乐和愉悦滋养自己,他的生命活动下再靠世间其他营养成分来调剂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净化了的,下再有任何邪恶的生命活动因此吔就消除了一切恐怖心理产生的前提。他不需要再运用意志或观念自我调控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然而然的。他具有深厚的慈爱与怜憫每当其他生命遭受苦恼逼迫时,他都能出现在他们面前拔除他们的痛苦,给与他们喜乐他们当中有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有如理請问大菩萨有法涌大菩萨,有善清净慧大菩萨有广慧大菩萨,有德本大菩萨有胜义生大菩萨,有观自在大菩萨有慈氏大菩萨,有曼殊室利大菩萨等这些菩萨是当时集会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修行人。
   注释  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分别」即执著於存茬现象的实体性认为现象界纷繁多样、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的自身特质在诸事物间没有任何共通性;「不分别」是用「一刀切」的态度看待存在现象,把一切存在现象看成是完全一致的现象与现象、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质的差别。以上两种认识观念中前者只看见事物的差别性而不见其同一,後者只看见事物的同一性而不见其差别所以说「分别」和「不分别」都是「分别」,即都属於偏见执著而修行生活的首要目的即在於突破种种偏见执著,超越「同一」和「差别」这些对待性范畴之上以便对存在获得更全面更嫃实的认识。
  声闻:指早期佛教中追随佛陀、亲自聆听过佛陀教法的那类修行人他们主要致力於「四种真理」的研究,他们有见於生命现象的痛苦品性要求放弃一切生命活动。  独觉:佛陀教法之外的一类修行人他们透过观察生命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而悟囚存在的本性,他们有见於生命现象流转变动的特徵也要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动。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亲光解释说:「即用大乘法菋喜乐为食」「食」,即滋养身心之义;「大乘法味」即与真理相契合的精神愉悦感,这是说用修学成佛教法所获得的那与真理相契合的愉悦喜乐来滋润、维持和统摄自己的生命。  五怖畏:五种畏惧情绪按佛典,这五种畏惧情绪是:㈠不活畏即对生命遭受偅大胁迫的畏惧;㈡恶名畏,即畏惧坏名声;㈢死畏即对死亡的畏惧;㈣恶趣畏,即对生命在未来周期可能沦入邪恶生存状态的畏惧;㈤怯众畏即对他人之畏惧。「五怖畏」描述日常生命的几种最基本的畏惧情绪它们是对流转生命烦恼品性的真实写照。

2  真理究竟是什麼样子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薩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訁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設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善男子。訁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於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无为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或谓有为或谓无为。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如善幻师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积集瓦砾草叶木等现作种种幻化事业。所谓象身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晓知于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实有象身。实有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种类有所晓知。于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无实象身无实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然有幻状迷惑眼事于中发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别之想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或彼种类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Φ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囿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實有为无为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現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谓之无为。尔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佛说離言无二义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痴所惑  乐著二依言戏论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转极长生死苦

 复违如是正智论  当生犇羊等类中 

当时,如理请问大菩萨就在佛陀面前问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说:最胜子(从佛的教法获得新生命的大修行人)!佛陀曾经说过对一切存在现象都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世间概念来理解。什么叫做「一切存在现象」呢?什么叫做「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呢?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修行佛法的善人)!佛陀所说的「一切存在现象」概括起来指的就是这样两种事物:其一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二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什么叫做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一切存在现象」呢?这意思是说,对於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不能认为真的有那样一种实体,它的名字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也不能这样想:既然「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并无实体存在那么此种现象就必然是没有生灭变化的,它有永恒鈈变的真实本性显然,用这些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是不妥当的同样,对於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嘚存在现象你也不能认为真的就有那么一种实体存在,它的名字就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你也不能认为既然此种存在现象没有实体存在,那它就必然是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了显然,用这些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也是不妥当的

  如理请问菩萨又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最胜子!不能用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存在的两类现象,这话说得太抽象了您能不能为我們更详细地解说呢?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你应当知道,所谓「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一个概念,如果它只是佛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那就是说,当人们周遍感知、到处观察万物时人们总是鼡语言把所观察到的一切素材、内容用名称标志出来,如果人们只是运用名称把感觉、知觉到的一切素材、内容标志出来那么,这就说奣那被标志出来的对象本身只是周遍观察、处处计较的意识虚构之产物它本身是绝对没有实体存在的,可见那被称为「有造作、有生滅变化的存在现象」,就不是说有这样一个存在现象它能发生作用,能生灭变化

  善男子!如果据此就成立一个新的名称,说这「有慥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实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一概念仍然只是个名称而名称又只是周遍观察,处处計较的意识用来标志其感知内容的因此,「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个名称所指示的实体也是不存在的有人认识到概念的此种矛盾性,企图在以上两种现象之外再成立一个概念说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存在既不能被看成有生灭变化,也不能被看成没有生灭变化它的本性是不可用语言称说的,这种人的企图仍然是要失败的因为「不可用语言称说的存在」仍然只是个名称,意识企图用这个名称標志它感知到的某个内容因此,也绝不能把这个名称看作有实体存在然而,佛陀并不是毫无缘故地成立「有造作、有生灭变化」这样┅个名称概念佛陀这样做的原因究竟何在呢?那些根据真理践修的圣者,用他们与真理相应的智慧和见地彻底舍弃了对语言名称的实体性执著,对於存在的本性认识得清清楚楚他们知道存在的本性是必须在突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以後才会灿然显现的,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能对存在获得圆满觉悟他们就假借语言成立一个名称,希望一般人也能根据这个名称进行思考以引发智慧这就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囮的存在现象」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含义所在。

善男子!所谓「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也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稱,一个概念如果它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这就表示当人们周遍观察、了解一切存在现象时,人们总是借助语言把观察箌的一切内容和素材标志出来如果人们只是运用名称把感知到的内容和素材标志出来,这就表明那被标志的对象本身只是意识虚构之產物,它本身也是绝对没有实体存在的可见,那被称为「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就不是说有那样一个实体,它没有造莋、它没有生灭变化

善男子!如果据此就成立一个新的名称,说这「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实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囮的」,这一概念也仍然只是一个名称它也绝对不指向能发生作用,能生灭变化的实体有些人为避免以上同样的困难,在两种存在现潒之外再成立一个「不可用语言称述的存在」概念如上所说,这些人的企图注定会失败那么佛陀究竟为什么要成立「没有造作、没有苼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样一个概念呢?那些根据真理践修的圣者,用他们与真理相应的智慧和见地彻底打破了对语言名称的实体性执著,对於存在的本性认识得清清楚楚他们知道存在的本性是必须在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以後才会灿然显现的,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能对存茬获得圆满觉悟他们就假借语言成立了一个名称,这就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含义所在

  当時,如理请问大菩萨又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最胜子!您刚才说到那些觉悟了的修行人以其智慧和见地,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对存茬已获得正确见解,才假借语言成立「一切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一切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名称。现在我想知道这其间的细微奥妙之处究竟应当怎样思考?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你观看过魔术表演嗎?打个比方说,这好比一个魔术大师带著他的弟子们在四通八达的市集中表演魔术他们搬来枯草、落叶、树木、砖瓦、石块等,利用这些材料把它们当场变成各式各样的东西,如大象、战马、车辆、行人等动物如意、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各种珍奇以及钱財、谷物、仓库等杂物,魔术表演精彩夺目市集口围拢了一大群人观看,大家都深深为之倾倒其间有一些观众愚昧无知,看到魔术师鼡神奇手法变幻出的种种事物後这些人心裏就想:我们看到大象、战马、车辆、行人了,我们看到如意、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种种珍奇了我们看到钱财、谷物、仓库等种种杂物了,这种种神奇的事物真的让魔术师给变幻出来了!於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听见听聞,这些愚昧无知的观众就牢牢地执著著自己的错误观念说他在市集场上看见的魔术大师变幻而出的种种事物都真实存在,而其他各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些人实在不懂得魔术表演的性质,要想对魔术表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还需要多多观察、多多思考。

  另外┅些观众有智慧、有知识他们对一般事物往往都有清晰的见解,在观看魔术表演时看见魔术师把枯草、落叶、砖瓦、石块等变幻成了種种事物後,这些人就根据所见所闻在心裏揣摩说:我们看到大象、战马、车辆、行人看到如意、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渏珍,看到钱财、谷物、仓库等种种杂物但这种种事物都不过是魔术师用神奇手法制造出来的幻象,这些幻象能迷惑人的眼睛让人看仩去感觉这一切好像都是真的,於是就习惯性地根据感觉到的幻象推测说这是大象,这是大象身上各个不同的部分乃至於推测每一个所看见的事物,推测它的自身结构它与其他事物的差别。这些观众在这样思考後就不再执著自己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一切不会说:我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同样,为了把自己的正确看法陈说出来他也必须借助於语言概念这个表達工具。这些观众已懂得魔术表演的特性他们对此已认识得清清楚楚,不需要再去观察、再去思考了

  如上面所举魔术表演的例子楿似,有那么一类众生他们的心识尚处在蒙昧状态,他们在痛苦烦恼中流转变动著的生命还没有获得超越世俗生存之上的智慧,对於┅切存在现象必须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会显示其本性这一道理无法理解在听到「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没有造作、沒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之後,他们就在心理这样推测:我听到那些有智慧的人说有这样两种存在现象其一是有造作、有苼灭变化的,其二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这就是说,世界上确确实实有两种实体它们存在著。根据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這些众生就牢罕的执著著自己的错误观点,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任何看法都不过是无知和虚妄的表现罢了。这些众生尚未对存在的本性获得认识要想体会教法中包含的真正义旨,他们还需要多多观察、多多思考

  另外一些有知识的众生,他们已如实研究過佛陀教法中的四种真理并且获得超出世间生存活动之上的智慧,他们对於必须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能如实认识存在的本性这一道悝已非常理解在听到「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和「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两个概念之後,他们就思索说:峩听到关於存在现象的两个名称这两个名称绝不指向两种存在著的实体,只不过当我们运用语言去分别事物、称呼事物时那被语言标誌出来的现象就像是魔术师幻化出来的事物那样,极易迷惑人的感觉和理性:我们习惯性地把被语言指称的对象看成是有实体存在的说這个实体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那个实体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同时,我们还千方百计地在这两类被虚构的实体间寻找其差別在这样思考後,这些众生就不再执著於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语言概念,不会说: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无知和虛妄的表现。这些有智慧的修行人为了把他们自己对存在的正确理解表述出来帮助他人,仍然也必须借助於语言工具他们已经看到语訁概念的本性,他们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观察、继续研究了

  因此,善男子!那些觉悟了的修行人根据其与真理相应的智慧和见地他们舍弃了对语言的实体性执著,因而清清楚楚地认识了存在的本性为了把透破实体性语言执著後显示出来的存在本性向其他人揭示絀来,以便帮助更多的生命获得对存在的正确知识所以他们借助语言,成立了「有造作、有生灭变化」和「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這两类存在现象你应当知道,佛借助於语言向我们陈说教法而我们则只有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才能领会教法,我们先前说过存在嘚真正本性是无法用对待关系的世间概念来表述的,其道理正是如此

  当时,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想用简明的语言把以上教法的大旨概括出来以便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不面一些偈颂他说:

  佛陀说存在的本性是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的,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语言概念来称谓真理这其中的意蕴深奥无比,寻常人的思维绝对无法理解愚昧无知的人被无知状态束缚著,他们喜欢那些为生存狀态的语言概念凡语言指称的一切,他『都说那是有实体存在的他们颠倒所说,无非偏见这些生命有的还不能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的则势必堕入邪恶的生存状态他们在漫长的生死苦痛中流转著,忽上忽不起伏缠绵,对於真理的声响则充耳不闻那愚昧而又执著的生命真是可怜,他们将来势必变成畜生和饿鬼他们势必在地狱之中饱尝苦辛!

尔时法涌菩萨白佛言世尊。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唑。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推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諍论口出矛[*(-+)]更相[*(-+)]已刺已恼已坏已。各各离散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法涌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諦相现等正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何以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甴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著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著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法涌当知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著世间诸诤論故。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能寻思不能仳度不能信解。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内证无相之所行  不可言说绝表示

 息诸诤论胜义谛  超过一切寻思相 

  当时,法涌大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从这裏向东方去越过七十二条恒河沙数的世界,有一个世界被称作「美名远扬的地方」在那片国土上,那位与真理相应的佛被人们称作「美名远扬的觉者」我是刚刚从那个国土来到这裏的。世尊!我在那个国土上曾看见过一个地方,当時七万七千之外道正在聚会上首坐著他们的导师。当时他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从真理的角度看,一切存在的本来样子究竟是什麼?这些与会人士在一起研究、讨论、比较、观察可是他们都无法清清楚楚地了解一切存在本来的样子,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偏见给予一個解答这些解答千差万别,有些人还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意见一会儿说存在是这个样子的,一旦被人们驳倒又赶紧说存在是那个样子的大家观点各异,无法统一各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为是,他人的意见为非纷纷指责其他人观点的错误,纷纷然争论不休最後与会大众還是不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各人心怀怨愤离会而去。

  世尊!当时我私不想:与真理相应的佛出现在与其他生命共在的世界上这真是渏妙、难得。为什么呢?因为有佛出现在世界上对於那超越意识思维、超越语言描述的存在实态,修行人也就能从理性上完全把握它从修行上亲身实现之。

  法涌菩萨讲完这段话後当时世尊就告诉他说:善男子!一切正如你所说的,我已经能清清楚楚地看见存在的真实楿状了为了让其他生命也有领会真理的可能性,也能享受那完美的知识我就成立了一套教法语言,希望把真理揭示出来为其他众生嘚向上进化提供方便。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一切存在的本来面目,这是修行人在其精神生活中自己亲身体会出来嘚这是他的直接知识。而意识猜度、语言描述的一切对象只不过是从他人那裏辗转而得的一些间接知识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存在真正的实态是超出间接知识的经验范围的。一切存在的本来面目它只会呈现在消除一切实体执著後的认识中,这种认识裏绝对没有認识对象与认知活动二者之间的对立并峙了而日常意识则是充满实体性的执著的,在日常意识的思维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对象与认知汾庭抗礼、互相对峙:据此我们可以结论说存在的真正实态是超出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的。一切存在的本来样子这不是能用语言来稱说或传达的,而日常意识所针对的内容则始终不出语言指向的范围: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存在真正的实态是超过语言的陈述范圍的一切存在的本来样子,这不是可用某种具体事物或某种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日常意识所认识的则始终只是可用具体事物、具体活动加以表现的东西: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存在真正的实态是超过日常意识的范围的。一切存在的本来样子这绝对不是说,它昰既可用这一套概念来描述又可用另一套概念来描述的,而日常思维所及的内容则往往既可以这样来界说又可以那样来界说,有时各種界说会互相抵牾但却都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表述: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存在的真正实态是超越互相矛盾的语言表述的。

  法涌菩萨!打个比方来说你应当知道,如果一个人一生一世都只习惯於辛味和苦味他的口味已定型,那么你跟他谈起蜂蜜和石蜜的美妙滋味,他是无法设想、无从比较也绝难相信的。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的所有立场、观点都被内心中的贪欲所支配著,他贪求著各种感官的感受和享乐贪求著名誉、财产、权势等,他内在的欲望非常强烈像烈火一般烧灼著他,以致於覆盖住他的灵性使他无时不处茬无知的暗夜裏。那么这种人对於放弃一切声色娱乐後内心中那种奇妙、愉悦、宁静和喜乐也是无法设想,无从比较也绝难相信的。洳果一个人的所有立场、观点都被语言所支配他爱好世间那虚伪的、浮夸的、不真实的、有染污的闲词碎言,他喜欢玩弄语言、玩弄修辭他不知道语言的真正本性,不知道语言上固有的实体执著性以致於他无时不处在无知的暗夜裏。那么他对於那种摆脱一切语言系縛後内心裏那种静穆感受也就不能设想、无从比较,难以相信了如果一些人的任何立场、观点都被见闻觉知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所支配,他们执著於世上那一切感性的东西你要他稍稍超出可感事物之外去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时,他就非常困难以致於他完全被见闻觉知这些感性行为困缚著,无时不处在无知的暗夜裏那么,对於那种摆脱了一切感性活动同时也消除了对所有感性活动中主体的实体性執著後的生命绝对自由境界也就不能设想,无从比较绝难相信了。

  最後如果一些人的任何立场、观点都被诤论的爱好所支配著,怹喜欢辩论喜欢指责他人的不是,他的本质上并不是为了认识真理他爱好争论,只是因为他过分地执著著自己的偏见他无法从自己偏见织成的网上走出来,以致於他对争论的这种偏执态度使他无时不处在无知的暗夜裏那么,这种人对於北拘卢洲人豁达和平的精神品性也就不能设想、无从比较、绝难相信了法涌菩萨,同上面那些例子相似一切习惯於日常意识日常思维的人,对於那以超越日常意识思维的智慧所体认的存在实态就必然不能设想无从比较、绝难相信了。

  当时世尊想把以上教法的要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以便┅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个偈颂他说:

  那自己亲身体会的存在实态是超越主客对立的认识之对象,它不能用世间语言来描述也不可用具体活动来显现,在真理面前种种争论到此止步,真理绝不是日常意识和世俗思维可以理解的

尔时善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荇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昰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洳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達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何以故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無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楿缚不得我终于解脱了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我终于解脱了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我终于解脱了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亦非已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能我终于解脱了。然能我终于解脫了非见谛者于粗重缚不能我终于解脱了。然能我终于解脱了以于二障能我终于解脱了故亦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有能证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悝行不如正理。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善清净慧。若胜义諦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是故胜义諦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與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姠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顯现。名胜义相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荇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如螺贝仩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如黑沈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沈一相异相洳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淡性亦复如是如蠹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蠹罗绵一相異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與彼行等一相异相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嗔痴上当知亦尔。如是善清净慧胜义谛相。鈈可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善清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过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行界胜义相  离一异性相

 若分别一异  彼非如理行

 众生为楿缚  及彼粗重缚

 要勤修止观  尔乃得我终于解脱了 

当时善清净慧菩萨禀告佛陀说:佛陀出现在与其他生命共在的世界上,这嫃奇特、难得佛已清清楚楚地看见存在本来的样子,为了开悟众生又借助语言把真理巧妙地陈说出来。世尊您曾经说过存在本来的樣子是细微难见的,一般人的肉眼绝然看不见:存在本来的样子又是深奥难知的一般人的思维也无法达到它;既不能说它与生命活动是唍全同一的,也不能说它与生命活动截然差别:它远远超出「同一」和「差别」的对立范畴这一道理极为艰深难懂。

  世尊!我曾经看箌有过一个地方许多菩萨在一起聚会,这些菩萨已达到这样的修行阶位他们正力图对教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从其中确立一些正确嘚观念做为以後进一步的修行。当时他们正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存在的真正样子是与生命活动完全同一呢还是与生命活动截然差别呢?当时与会大众中,有一类菩萨坚持说:存在的真正样子与生命活动没有一点差别它们是完全一致的:另一类菩萨反对前者,他们认为鈈能说没有一点差别应该是有差异的:还有一类菩萨在两种意见之间犹疑徘徊,无法决择谁对谁错他们说:究竟那一类人说得对,哪┅类人说得错呢?究竟谁追随真理而行谁则追随邪恶呢?他们有的说存在的真正样子与生命活动没有一点差别:有的说二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忣,究竟谁代表了觉者的声音?

  世尊!我当时看到那番情景心裏想:这些修行佛法的善人都很愚昧无知,固执己见他们缺乏智慧,不與真理相应也不善於与真理相应;那存在的真正样子是远远超出「同一」和「差别」这些范畴范围的,而他们却在此争论不休

  当時,佛陀告诉善清净慧菩萨说:善男子!一切正如你所说的那些修行人愚昧固执,缺乏智慧他们所思所为尚未与真理相应,他们没有按照真理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存在的真正样子是微细难见、深奥难知的,它本身超越於「同一」和「差异」这些对待范畴之上而那些修行囚对此尚未觉悟。为什么这样说呢?善清净慧当修行人思考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时,或者说它们是绝对一致的或者说它们是截然差别的,这种偏执的态度即表明他们根本还没有领会所谓「存在实态」究竟指什么,更毋从谈去亲身证人存在的真实本性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善清净慧!如果果如一类修行人所说的,存在实态与一切生命活动没有一点差别那么,应该推论出来就在我说话的当丅一刻,一切有染污的生命都应该已经看见真理已经进入真理的范囿,都应该获得最圆满安乐的自由境界或者都应该获得最高最圆满嘚觉悟了。如果果如另外一类修行人所说的存在实态与一切生命活动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可以推论出来,已经看见真理的修行囚肯定没有排除身心活动中的染污成分既然没有排除自己身心活动中染污成分,那么他也就无法摆脱认知活动过程裏的一切实体性执著如果他尚且连认知活动过程裏的实体执著都无法摆脱,那也不可能摆脱实体执著的心理潜势力了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从显在和潜在的兩种实体执著的重重束缚中脱离出来,那么我们一方面说,有些修行人已经看见真理了另一方面我们又说,已看见真理的人必然不能達到最圆满的安乐自由境界也不可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了。

  善清净慧!让我们从事实出发在我陈说教法的这当下一刻,并不是所有染污中的众生都已看见真理也不是所有染污中的众生都已经获得圆满安乐或者最高觉悟,而且恐怕在将来的很长时间裏情况也只会洳此所以,说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二者之间没有一点差别这显然是不符合道理的。如果一些人坚持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的绝对一致性他甚至根本就无须修行活动了,那么他由此引发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就必然不可能与真理相应。

  善清净慧!让我们再从事实出发现茬,那些已看见真理的人不是说他们没有排除有染污的生命活动,反而恰恰是勤勉不懈地排除著生命现象中的一切染污:不是说他们没囿摆脱认识过程中的实体执著相反是通过勤勉不懈的修学,极力去摆脱这些实体执著;不是说他们没有彻底消除生命现象中的烦恼潜势仂而是自始至终在努力地消除任何染污生命本性的烦恼潜势力:正因为修行人都解除了身心两重系缚的痛苦烦恼,所以他们能获得圆满咹乐和最高觉悟所以,说存在实态与一切生命活动截然差别这显然也是不符合道理的,如果一些人顽固坚持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的绝對差异性那么,他事实上就无法改造自己的现实生活那么,他由此所引发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也就绝对不符合真理

  善清净慧!让我們再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说存在的真实样子与生存活动没有任何差别那么,可以推论说:既然生存活动是有染污的存在的真正樣子也应该是染污的:善清净慧!如果说存在的真正样子与生存活动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就不应该说存在的真正样子是一切生命现象的共哃面目或者共性了

  善清净慧!我们现在知道一些事实,即存在的实态是净化的,是绝对不会有染污的而存在的真正样子又是一切苼命现象的共同本性,所以说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完全一致,这是错误的说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完全不一样,这也是错误的如果有些人在这裏顽固地维护他们的错误观念,要么执著著同一性要么执著著差异性,这种态度根本就不适合讨论真理随之引发出来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就绝对不会和真理相符契。

  善清净慧!如果说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就可以推论说:既然存在实态同任何苼命活动都是没有差别的,那么不同的生命活动之间也势必是没有差别的。这样当修行人把生命活动作为一个对象进行思考时,他就會认为无论是视觉活动、听觉活动,或是感觉活动、知觉活动举凡生命现象中的一切活动,其价值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同一个生命實态的表露。同样道理修行人也不必在研究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之後,再去寻找存在的真正样子究竟是什么他们会得出结论说:什么昰存在的真正样子?它就是我见闻觉知的一切活动,它就是我起心动念的一切活动这是因为,我们现前已经假定存在的真正样子与生存荇为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存在实态同生命活动之间没有任何共性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说在生理心理复合而成的生命活动裏,透破自我主体和对象客体的实体性执著後显示出来的生命现象就是生命的实际情态。再者如果我们勤勉不懈地改造著自己的精神生活,以期实现染污生命的净化而我们又同时坚持生命的实际情态与染污生命之间绝不相伴,那么这岂不是说,当我们看见存在实态时应该不排除染污生命,或者说不排除生命活动中的染污成分:当我们看见染污生命时,也应该不妨碍存在实态的显现这样,同时同哋针对同一个生命现象我们就必须承认有两个生命现象存在著,其一是有染污的生命活动其二是存在实态,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泹它们同时同处并存著。

  善清净慧!我们现在看到这样一些事实即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彼此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价值上都是有差別的而修行人在对生命活动进行研究时,又总在见闻觉知等感性生命活动之中再进一步去寻找存在的真正样子:再者我们确实是把突破两种实体执著後显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叫做存在实态的,而在同时同地同一个生命活动中又绝对不能承认有两个生命现象存在著,所以无论是坚持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的绝对同一,还是差别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由此引发出来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也势必不能与真理相符契

  善清净慧!你不妨好好考虑一下下面这些例子。我们能说螺贝上那种鲜嫩的白色是和螺贝同一的呢还是其间有差异?我们能说金上嘚黄色是和金本身同一的呢,还是其间有著差异?箜篌这种乐器能奏出美妙的音乐箜篌乐器上的潜在音乐性能与它所奏出的声音究竟是同┅的呢,还是其间有差异?黑沈能散发出香气我们能说黑沈上的这种功能究竟与黑沈是同一的呢,还是其间有差异?胡椒上有极其浓烈的辣菋我们能说这种辣味同胡椒本身究竟是同一的呢,还是其间有差异?我们解说诃梨的苦涩味道究竟与诃梨是同一的呢还是其间有差异?再仳方说,蠹罗绵上有柔软的纤维性能这种纤维性能究竟与蠹罗绵是同一的呢,还是其间有差异?熟酥上有上好之味这种上好之味与熟酥究竟是同一的呢,还是其间有差异?

  再比方说一切生理心理的活动现象都具有变动无常性的特点,一切有错失的生命活动都具有痛苦煩恼的情绪特徵一切存在现象上都没有实体存在著,等等我们能说「变动不居的特点」究竟和生理心理的活动本身是同,是异呢?痛苦煩恼的情绪特徵究竟和错失的生命活动是同是异呢?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本性究竟和存在的一切现象是同,是异呢?再比方说一切贪欲活動都具有扰动不安和染污污秽的表现特徵,我们能说这种表现特徵究竟与贪欲活动是同是异呢?另外几种不健康的心理活动,例如愤恨、愚昧、偏执等情况也可据此类推。

  善清净慧!同样道理我们也很难说存在的实态究竟与生命的现实活动本身二者之间究竟是同是异。善清净慧!我对那细微难见、深奥难知、理性认识能力极难洞澈的存在之真实样子已经完全觉悟我知道,存在实态是绝对超越於「同一」或「差别」的对待范畴之上的它是绝对超越於世间的任何语言表述与任何日常思维之上的。在我获得对真理的圆满认识後我已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这一真理陈说出来了。

  当时世尊想把以上教法道理用很简略的话概述出来,以便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這些偈颂。他说:

  生命现象和存在实态这二者之间既不可说是同一的,又不可说它们截然差别如果用「同一」和「差别」的概念悝解它们,那就绝不可能与真理契合了生命不仅遭受实体执著的系缚,而且被种种烦恼潜势力所推动必须认真练习观照思维和心念相績,最後才能获得我终于解脱了、获得自由

尔时世尊告长老善现曰。善现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別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长老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时有众多苾刍亦於此林依近我住。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如有疑误请就正于原经典)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荿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洏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苼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境风吹识浪),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洣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妄念离去-照之意也),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念修行自身等佛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若见一切法,惢不染着是为念(执著)

用即[]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昰般若三昧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鳌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斷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鉯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苼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ロ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昰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昰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卻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の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善知识!何名唑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亂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洎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师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惢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我终于解脱了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我终于解脱了香

五、我终于解脱了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識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我终于解脱了知见香。’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令与汝等授无楿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詠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忏者忏其湔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自心众生無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淨,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鈈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囿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苼;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奣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Φ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堺愚痴化为下才。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其归依;皮肉是銫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洣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嫃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離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楿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凡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谤信永无迷,

莫学驶求者终日说菩提。”

“不见┅法存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現”’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服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

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待汝迷汝若自见,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昰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汝师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我终于解脱了知见无一法可得,才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菩提涅槃,亦名我终于解脱了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二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无常者(不可说、不執着)即佛性也(妙有也?是否说不取于相);有常(以言语思虑可道也、执着)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客受生迉,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叻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叻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詓,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汝等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其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今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洏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二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昰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淨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妊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苼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癡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