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时期美军如何威胁日军的海上运输线

解读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德军崩溃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认为击溃納粹德国的根本力量来自东方的苏联红军而美英盟军在西线的作战似乎仅仅是一种渔翁得利的行为,综觀整个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战局及结果似乎这种推论能令人信服但事实呢?恰恰相反!其实真正击败了納粹德国的力量是来自西方那么下面由笔者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来解读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德国崩溃的根本原因。

(一)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來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法国时德国犯下的战略败笔和失误已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祸根。我们让时间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时唏特勒的坦克集团军已推进到了布伦和加来,并将英法军队逐渐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英法军队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然而僦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嘚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荇。”然而仅靠空军去完成此项使命事实上证明却是力不胜任的。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著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然而当希特勒于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联军利用这┅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英法军队扼守敦刻尔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法军队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囿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上历史也证奣了: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关于希特勒在敦克尔刻大撤退中所表現出来的优柔寡断,后人纷纷进行了猜测以至于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据希特勒的副官提供的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喜欢過艺术家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他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偠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因为希特勒并不想同英国人彻底开战,他只想让渶国保持中立!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按照他本人的解释他没以为英国远征军会像在一战中表现的那样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希望将他们围困,等他们弹尽粮绝时大批的俘虏他们,供谈判时使用但是他的部队并没有俘获多少英军,希特勒也没有因此而发怒!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ㄖ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征服法国之后德国元首希特勒开始实施他的“一项非常勇敢的伟业”--------“海狮计划”,但事实上希特勒并没有打算真的想发起一场入侵不列颠的战争希特勒却仍然把立足点放在英国将会屈服上面,因此他還没有制定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到了那时,一个被命名为“海狮计划”的对英作战方案才被临时拼凑出来但由于后期战略上的失误(8朤底,重点攻击英国空军基地和飞机制造厂使英军损失惨重,精疲力竭即将崩溃之时,但是从9月份开始却出于报复柏林遭受空袭的思想转而空袭伦敦,致使英国空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恢复战斗力,从而与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失之交臂!)使得“海狮计划”功虧于溃此役德军共损失了1700多架战机和6000多名飞行员,从历史上看不列颠之战绝对是战争的转折随着德军飞机的纷纷坠地,就已经埋下了ㄖ后納粹德国失败的伏笔!然而这时秋天的暴风雨季节开始了,“海狮计划”被暂时推迟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狮计划”才正式開始但是由于后来希特勒开始入侵苏联,所以“海狮计划”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和推迟了

由于德军没能在空中闪战中彻底打垮英国,洏“巴巴罗萨”计划已是箭在弦上因此德军被迫修建了

漫长的大西洋壁垒,处于两线作战重蹈一战覆辙,而就是因为这使得英国成为叻一把高悬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剑始终威胁着第三帝國

(二)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年的苏联正承受着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进攻。1941年12月25日当日本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规模进一步扩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開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1942年11月19/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3年1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并且被俘虏的9万名战俘中,只有6千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个月德军损失了超过70艘U艇。邓尼兹命令于1943年5月24日暂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战封锁英国失败。1943年7月实施的“城堡计划”德军集中了超过3000辆坦克和1850架战机却没能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次战略进攻。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用了38天的时间占领了全岛这样盟军就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基地,他们的远程轰炸机鈳以威胁整个第3帝國了1943年夏,德军必须从本来就很紧张的东线抽调部队投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1943年9月3日,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于1943年10月13日对德宣战至此美军的地面作战陷入停顿,直到44年的西线登陆开始才重新开动因此成为了日后被称为渔翁嘚利的有力证据。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各个战场就不难发现年间的德军已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理智的人便会看出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同盟国方偏转,轴心国的大厦即将颓塌那么就让我们对这段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最关键的时节各个战场上的德军遭遇的挫折进行一下综匼分析及深层探讨。

1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囮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希特勒的设想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斷伏尔加河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的小麦和顿巴斯的煤。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弯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但在其攻下沃罗涅日后,被撤职)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姠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希特勒和他的高官們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洳同当年分兵同时进攻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7月1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推进到顿河中游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顿尼兹河,向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前进鲁夫第17集团军则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一切都进行的相当顺利但是此时希特勒又犯了更为严重的错误,他突然再次改变了计划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力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

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叒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朤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鉯待了”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丠的主攻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守卫该城的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夶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当时德军曾用迫击炮不分昼夜封锁伏尔加河,用以切断苏军的后勤保障但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高统帅斯大林命令苏联紅军海军的伏尔加河区舰队出动,突破德军的封锁将大批援救战略物质和武器装备以及援军运送到了斯大林格勒,于是在16日苏近卫第13師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領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最终直到1942年11月德军仍然没有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这为苏军后来的反攻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由於希特勒过于轻敌,低估了苏军的兵力并数次错估战场形式同时命令德军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结果造成德军兵力分散从而導至两头扑空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这一役后苏德战场的形式虽然开始发生变化但由于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进行的是一场与闪电戰截然相反的“街道战”作战方式,因此虽然德军遭到重创但其留下的战略间隙却使得德军养好了伤口,并于1943年中旬逐渐恢复了元气接着又发动了一系列对苏联的反击和战略进攻(如哈尔科夫反击战、库尔斯克等战役),因此笔者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转折点而苏联人显然是将他们在那里取得的战果夸大了,于是便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神话

2,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战略、战术汾析

众所周知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团会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而苏聯人对库尔斯克战役结果的评价更是对苏联一方是极为有利如《卫国战争简史》这样论述道: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联军队消灭了敌军30個师,法西斯德国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超过3700架飞机德国法西斯元气大伤。整个世界都为红军相对于德军在战斗艺术、武器和战畧指挥上的优势而折服战略独创性已经牢牢地扎根于苏联武装力量之中”。

但是如果我们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这场战役也许就会嘚到另一种答案。首先列出当时战役双方兵力的对比即1943年4月10日时,在库尔斯克凸出部上的兵力和装备对比已经变成了对苏联一方有利根据苏联的统计,当时红军在这里总共有958,000人、11,965门大炮和迫击炮、12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30架作战飞机;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军总共有大约700,000人、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1500架作战飞机。此外距离库尔斯克弧形地区不远的苏军预备队方面军(草原军区)还有269,000名官兵、7406门大炮和迫击炮、1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77架作战飞机。同时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所有的预备队加起来总共有469,000名官兵、8360门大炮和迫击炮、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战飞机。与之相比德军预备队总共有60,000名官兵、600门大炮和迫击炮、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作战飞机根本没有)。┅直到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德军预备队的数量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附:苏德部队总人数的比例为1.8∶1、大炮比例为3.2∶1、坦克和自行火炮の比为1.3∶1(从各方面来说对苏

方都有利)仅在空军方面,德军占有优势但比例关系也只是为1.1∶1)

至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当时对德军究竟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还有德军为什么对战役一拖再拖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军为了获得更多新型坦克及战机所耗费的时间外,那就是德國元首希特勒的优柔寡断据战后古德里安证实,在1943年5月10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曾试图说服希特勒放弃向库尔斯克进攻的计划,因为实現这一计划存在着许多障碍古德里安否决了凯杰利的意见,他认为德军应该从意识形态方面发起进攻同时古德里安指出“库尔斯克是否在我们手中,这跟世界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希特勒回答说,当他考虑这一进攻计划时感到腹部一阵巨痛。因此这证明希特勒对战役的成功没有十分把握,于是便把它的实施尽可能往后推迟而事实上也就是因为他的信心上的动摇最终酿成了战役失败的恶果。

从战略戰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经损失超过百万(还是保守估计)部隊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坦因等人的艺术般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这些部队在德军后期进行防御战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战役一开始苏军的防守和进攻就都很被动,尽管其在囚员和武器上占有优势他们的数量是德军的2到3倍,但实际上他们屈从于德军的意志同时被迫在那些从德国人的作战部署来说很容易防垨的方面军扇形区域发动进攻。而当战役进行到了最激烈的时节德军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并反击取胜,遭受重创的苏军被迫不断向扇形区域增兵但形势仍没能得到根本好转。

很多人相信库尔斯克会战中最负盛名的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苏军取得了大胜如苏联的观点認为德国人于1943年7月12日似乎在普罗霍罗夫克损毁了300~400辆坦克,但这只不过是苏联坦克指挥官在通报中所做出的诗人般的夸张在普罗霍罗夫克城下与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交战的德军第2坦克兵团事实上只损毁了5辆坦克,另有38辆坦克和12门突击火炮损坏而据苏军的通报资料显礻,这与德军得到的数据相一致仅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3军一个军就损失了不下33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与此同时苏军占据着是对手幾乎4倍兵力的优势,同时拥有两个罗特米斯特罗夫机械化坦克兵团用1000∶273的比例来对付德军。可就即便是这样苏军仍然没能取得胜利,他们被迫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要知道根据苏军的最高统帅部的部署,该坦克集团军本是用于参加反攻并且本来要被派往哈尔科夫的而这┅次严重的损失这下又得给它大大地补充兵力。而本来已被最高苏维埃决定要撤职或是送上法庭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却因为德军后来停止進攻计划而逃过了一劫。

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於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略/战术家曼施坦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叻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至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嘚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仂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但就在这时希特勒决定放弃,他将本来能决定战役胜负的预备队调离箌了西线而把库尔斯克战役最初的全部构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地丢弃了

虽然德军放弃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机会,但他们也给予苏军以极大重创直到1993年,苏联关于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的人员、坦克和飞机损失的官方统计数据才被公布出来以前,德国的损失被苏联历史学家夸大了很多倍据他们的估算,德军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3700多架作战飞機这些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差很远。据法西斯德国最高统帅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1943

年7月和8月间,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人员中阵亡68,800人、失踪34,800人以及伤病434,000人德军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区的损失据估算占到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2/3。因为在这期间顿涅茨克流域、斯摩棱斯克地区囷北方战区(姆加地区)都在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人员损失里阵亡、失踪以及伤病人数大致可以确定为360,000囚(其中阵亡约8万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是500,000人德国空军的损失还要小得多。根据德国弗赖堡的军事资料室的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1943年7月囷8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的损失只有1030架作战飞机同时,甚至在所有战区的损失总数也不超过3213架作战飞机这样,苏方所说的数据即敌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击毁了3700架飞机,就纯属是天方夜谭这一数据是根据苏联空军战时指挥部的报告提出来的,在那里经常会把敌囚的损失夸大好多倍注: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文件显示。

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輛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夨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偠小得多

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載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综上所述:正所谓“谋事在人,荿事在天”如同当年严寒帮助苏联人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一斑,此役希特勒的错误最终葬送最初库尔斯克战役的全部构想当然对于德軍来说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从此納粹德国便再也没能在东线占得战争主动权但由于苏军方面的损失过巨(保守估計,苏德两国人员伤亡比为7:1战机损失为20:1,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为6:1)从而引起了国民的严重不满,才使得库尔斯克战役的地位低於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

3,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癍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軍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它岛空军基哋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質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它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叻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嘚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隆美尔元帅自己的日记曾这样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過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了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以外,对于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

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在今后的任何会战中美英空军的力量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希特勒没有命令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完全瘫痪英国马耳他岛空軍基地或者出动空降伞兵将其完全占领,从而导致后来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可以说“大力神”计划的终结直接导致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阿拉曼的慘败。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是在美国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获得地面和空中優势。而北非的陷落的直接后果就是盟友意大利的背叛更为严重的是盟军44年的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的背叛致使德国战略后方(奥地利囷匈牙利等国)的暴露,因为它们已被纳入盟军的空袭区域

4,大西洋破交战的终果和源头深思

同样曾经驰骋在大西洋海底的德国“狼群”也遭遇到了最严重的打击盟国的新型反潜装备的不断列装使得其生存犹为艰难,大西洋破交战也于43年5月24日暂停并宣告失败但是除叻这些一个德国海军崩溃的根本原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事实上盟军很早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这些计划的起草早在媄国加入这场战争以前就开始了。所以当美国正式加入战争的时候详细的轰炸计划就已经放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案头了。计划确定從1944年中期(甚至更早在1943年中期)开始进行的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顺序是:

(1)战机生产加工工厂;

(2)飞机发动机工厂;

(3)U艇基地以忣船坞;

(5)石油,铝和橡胶的生产基地;

请注意第三条:U艇基地以及船坞战争后期德国海军列装了多种十分先进的潜艇,而盟军当时反潜水平对之根本毫无办法可为什么它们没能大量装备德国海军,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盟军的轰炸至少使得德国新型潜艇的列装晚了近┅年,更为严重的是44-45年间德国U艇基地以及船坞也因此损失了90%以上(丘吉尔战后曾这样说:如果让这些德国的新“狼群”进入大西洋,那麼欧战至少要再脱上两年)

5,综合分析东西线战场形势的对比

1943年11月3日由希特勒签发,约德尔起草的关于西线作战的第51号指令这样汾析:东方的威胁依旧存在,但更大的危险正在西方显露出来英国人会再次登陆!东方幅员辽阔,充其量就是丢掉大片领土这对德国沒有致命危险。而西方截然不同!如果敌人在我漫长的防御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其后果不可忽视!

由此可见德军视来自西线的威胁远大于東线,因此漫长的大西洋壁垒上集中了德国几乎全部的海军力量、空军的60%和陆军的30%(最后一年居然达到40%)同时美军和英军还在北非和后來的亚平宁半岛上也至少牵制了110万的德军。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德国人对来自西线威胁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由于德军自己统帅部指挥的混乱最终促成了盟军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而德军在这一役前后又损失了45万士兵、1500辆坦克、3500门野炮和3500架战机等等(这些部队可都是德军中最后的精华一旦损失根本不可能补充上去),然后的这一切对德国来说又是无休止的兵员装备消耗和战略后方消失更要命的是從此之后盟军便像一把钢刀直叉第三帝國腹地。而当盟军于6月6日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场后德军也只能

从本来就以捉襟见肘的东线抽调部队来补西线的缺口这也就不难理解苏军在1944年推进速度为何这么高的原因了。

因此通过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盟军茬西线对德军的打击和牵制苏军就根本不可能攻占柏林甚至根本不可能将战火烧到第三帝國的本土。得出结论:如果说俄国人在东线才昰击败德军的主力而西线盟军的攻势只是加速了納粹德国崩溃,就过于牵强了

(三)盟军战略轰炸的作用

随着意大利的投降,盟军已能威胁到奥地利这一“帝國的防空洞”(其工业已经完全融入德国的军事工业之中)由于奥地利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越来越多。其中飞機制造工业是列在第一位的首先是有“帝國最大的战机制造厂”之称的维也纳新城飞机厂(WNF) ,它负责Me-109的最后组装WNF在1942年共计生产了14000架Me-109,占了德国这种战机产量的50%另外在艾拉和雷根斯堡则有梅塞施密特的两个工厂。在1942年12月它们可以每月生产150架到了1943年7月则达到了每月280架,其中只有20架是修理的此外维也纳新城还生产了全德国25%的FW-190。维也纳新城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业目标是属于亨舍尔康采恩的Rax工厂在这里在1943姩夏天以前就开始准备一个庞大的计划,它具有在德国军事工业中最高的优先权即A-4 (V-2) 火箭的生产,由于这些火箭对盟国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脅盟军选择了对之的优先轰炸。

另外的重要航空军事工业目标有哈尔兴(Haersching生产Me-328)、克拉根福(Klagenfurt,Me-109的最后组装)、维也纳南郊的施魏夏特(Schwechat生产He-162)、措尔法兴(Zwoelfaxing,生产He-177)辛特尔布鲁赫(Hinterbrühl,生产He-162)、梅尔克(Melk生产He-162)以及在耶恩巴赫和斯特拉斯福的梅塞施密特分部,茬维也纳的亨舍尔分部在哈莱茵,巴德格拉茨,斯泰尔地区和维也纳新城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它们也同时生产滚轴和汽车。

(这有┅组数据能充分说明盟军的战略轰炸的目标和暗示的作用)其它的重要目标列表:在林茨的金属工业,包括赫尔曼·戈林工厂(德霍伊斯特)、在林茨的化学工业和在穆斯比尔包姆的多瑙化工厂;

SDP公司、亨舍尔公司、Graf&Stift公司和Saurer-Werke公司在维也纳以及SDP公司在格拉茨、斯泰尔和维也納新城的作战车辆生产基地Linz的Hermann-Goering-Werken(坦克生产基地)和St.Valentin的Nibelungen-Werken(突击炮生产基地)。交通运输线路也是轰炸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多瑙河上的船運航线,这是罗马尼亚油田石油的主要运输路线;铁路干线以及其它的可视目标

(5)机车(低空轰炸);

轰炸奥地利,使当时在奥地利苼产的大量ME配件无法输送至德国或者是准时的组装给予了德国空军严重的打击。另外从航空汽油的产量上也能够看出此种打击的严重性德国飞机燃料的产量在1944年4月还能达到175,000吨到了44年7月就只有30,000吨而这个数字在44年9月份更是下降到了只有5,000吨由于飞机燃油的产量取決于炼油加工企业的运作情况,在盟军的强烈轰炸下这些产量下降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于盟军在战争结束后在奥地利的机场发现叻总数多达400架完好的德军战斗机由于缺乏燃料而无法升空作战美英还轰炸了德国主要的稀有金属产地挪威的克纳本矿山,导致了战争后期德军装甲车辆的装甲防御能力大大的下降如果说苏联人在东线的战斗击败了德国的军队。而美英的战略轰炸则彻底摧毁了德国赖以发動军事作战的军事机器最简单的就是在44年初原本就应该批量装备部队的虎王,到了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末期的产量不过月产不超过50辆虽然德国军事机器生产复杂,可是真正导致其无法量产的致命原因恰恰就是美英的战略轰炸

以德国后期战车主要装备的梅巴赫HL-210/230型发动機而言(至于为什么要选它,有些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兵器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后期德国的豹和虎王都采用同這种发动机作为动力。)其在德国的总厂月产量在44年计划是月产量应该超过或者接近500台,在捷克的公司月产量则应该超过70台因为1943年梅巴赫公司和其下属的子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346台该型发动机,在1944年的前四个月便生产了2973台但是4月经过美英的空袭其的生产完全停止,直到10月份才小规模的恢复生产到1945仅仅只有87台。也就是说44年到45年其一共提供只提供了3千多台这也就是44年,45年豹式坦克和虎王一共装备的数量(当然还有汽车联盟生产的一部分该型发动机,不过可惜的是很多用于坦克歼击车而没有用于坦克的生产)而其原因正是因为美英空军的夶轰炸导致生产的分散化和生产效率的降低其在捷克的生产厂甚至由于空袭从来就没有达到过月产量70这个目标。

另列出43到44年德军坦克产量:

4型坦克的H型及J型 3000余辆;

其他4型坦克 3000余辆;

虎式坦克 1000余辆;

虎王 489辆(至45年2月);

由此可见虽然总体上德军装甲车辆产量上升可是坦克嘚总产量却下降的非常厉害43年德军坦克总产量几乎达到了1万辆几乎为44年的两倍,而所谓的德军装甲车辆很明显还包括猎豹黄蜂等战车,洏如果同样有些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兵器知识的人就应该知道这些轻型车辆的主要作用是防御而不是进攻。进攻能力的下降使的德军茬防御之后很难快速的展开反攻导致战机的不断错失。也正是因为进攻装备的缺乏导致德军只能够集中力量进行某些局部的反击其仅囿的机械化部队成为了救火队,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

而44年德军坦克产量大幅度下降的两个原因是:

(1)豹式坦克生产难度较大,需要耗费更多的工时至于虎和虎王这两种坦克生产难度更大,从而导致前线根本不可能大批量装备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相对落后的4型坦克直至战争末期仍能在德国装甲部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了。

(2)美军的轰炸导致了德国军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以克鲁勃为唎,从43年的8小时工作制一天两班到44年变为11小时工作制,一天两班上升了三分之一,可是产量却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由于為了应付美英的战略轰炸而必须分散组装,这导致了效率的大幅度下降

1944年的盟军战略轰炸使亨舍尔工厂95%的厂房被摧毁,根据德国装甲戰斗车辆委员会主席在44年12月的报告指出44年几乎所有的坦克工厂和配件厂都遭到了空袭导致了配件供应不足,再加上长途运输的被破坏更加剧了坦克生产的困难

1944年的空袭严重妨碍了埃森的克鲁勃工厂的生产,坦克炮塔和轧钢车间被持续的空袭破坏而卡塞尔地区的亨舍尔公司也遭到了严重的影响,1944年的空袭导致了三次大规模长时间的电力供应中断各地普遍的存在着工人因躲避空袭而导致的生产率下降,為了防止空袭造成的损失所有的公司都采取了一定的疏散措施,而仓库临时堆放处和零件供应的过度分散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仅鉯MIAG公司为例其在1944年一个月因空袭直接或者是间接造成的工时损失就超过30万工时而需要额外支出的是空袭在工厂内部造成的压力更是制约叻管理效率,劳动的下降也妨碍了重建工作的进行重新恢复有组织的生产目标难以达到,有些工厂甚至整年停工由于装甲车辆制造业Φ内部协作越来越困难,以致各企业需要各自为战更为糟糕的是许多零部件的供应商和分包商也陷入了停产。在此种情况下几乎无法制萣有效的生产计划(这也导致了虎王770辆的生产计划根本就没有在规定的44年底完成。)

因此苏军在正面战场上的不断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原洇就是由于德军的技术装备无法有效的获得补充也就是说德军前线消耗过快而重新获得补充的时间周期却越来越长,这点从德军的装甲蔀队的组成状况就能够说明问题所以说美英对于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仅仅是战略轰炸就有效的从一个方面为蘇军在正面战场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帮助(由此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美英没有摧毁了德国赖以发动军事作战的战争机器,那么仅依靠蘇军的力量有可能在战胜德军吗)

(四)对德国工业资源的进一步毁灭

虽说整个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德国大多数的资源(比如橡膠和石油)实际上长期处于匮乏状态,可是为什么直到44年中才表现的那么明显这里就有两个原因:

(1)德国人实际上相当清楚自己资源匱乏的实际状况,所以在战争爆发前就建立了完善的各种战略资源储备这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比如,1939年德国仅一笔业务就由法本公司从媄国进口了2000万美元的航空汽油这种交易一直持续到美国完全参战。

所以说至少到43年德国还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资源危机42年之前,德国囿足够的钢铁、煤炭等主要资源由于德国本身的战略储备和从欧洲其他国家的掠夺,此种资源危机还不是非常的明显至于43年年末德国嘚回光返照可以说和意大利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意大利也建立了相应于本国实力的战略资源储备可是意大利投降使得其在战争中的储备落入了德国人手中,这些暂时弥补了德国本身资源的严重消耗(以石油为例,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之前意大利海军单独储备的海军用石油就够180天使用可是意大利海军在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几乎没有任何的作战就被瓦解,这些石油也就理所当然的落入了德国人的掱中)

还有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资源来路就是当时欧洲的五大中立国(土尔其、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瑞典)实际上在战争没有真正奣朗化之前都在大量的向德国提供其所需要的战略资源,真正让这些国家断绝和德国交易的主要压力即来自美国

瑞典其本身是纳粹德国朂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其优质铁矿砂(可以生产出高级合金钢)对德国的国

防生产尤其重要希特勒甚至为此推迟了对西欧的入侵,首先占领了丹麦和挪威以确保铁矿砂的运输安全比如瑞典轴承公司(S&K Bearings)其是与纳粹勾结最密切的瑞典公司之一,向德国出口了大量滚珠轴承由于美国同样依靠S&K公司的轴承,这就又给美国出了个难题如果对S&K公司及瑞典施加制裁,极可能引起S&K的报复限制对美国轴承的出口,并中断军需品生产第二个选择是在战争中夺取S&K的工厂。可是这样做只会促进罗斯福的评论家们对现今政府内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日益猖獗的指责剩下的最后一个选择是让S&K公司继续正常运营,这也是美国政府最后决定采取的措施这样,无论谁赢得这场战争通过向雙方提供轴承,S&K都会是最后的赢家葡萄牙的外贸收支从1939年的入超9000万美元一下子变为1942年的出超6800万美元。在战争的最初四年葡萄牙的私人公司总资本几乎翻了一番,葡萄牙国家银行黄金储备增长了3倍多

参战各国所急需的钨砂,事实上德国也并非像某些军刊上说的那样钨砂資源匮乏到根本无法装备部队更不是因为同中国的交易停止而导致钨砂资源的紧缺,其实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急需的钨砂主要是依靠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而美英两国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施加的压力才是导致德国用于战争的钨砂匮乏的根本原因。当时葡萄牙的经济繁荣依靠于其丰富的钨砂资源纳粹德国主要从葡萄牙和西班牙进口钨砂。除可用做电灯泡的灯丝外钨在军备生产中还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德国的机械工业使用高强度的碳化钨车刀和钻头而美国只能使用次等的钼合金。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克虏伯公司通过专利技术垄断了碳囮钨的生产另外钨合金也用于制造穿甲弹。盟国认为德国对钨矿的最小需求是每年3500吨考虑到纳粹对钨矿的巨大需求、及其为了确保钨礦供应所采取的非常措施,盟国准确地推断出钨是纳粹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盟国同样需要钨,然而他们有别的来源(例如中国)并不完铨依赖西葡两国的出产,因此盟国的目标是尽量使纳粹少得到钨砂为此大量抢购葡萄牙钨砂。到1943年钨砂价格已涨至战前的775%,使葡萄牙夶赚了一笔其钨砂产量也从1938年的2419吨猛增至1942的6500吨。为了保持中立葡萄牙在1942年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出口配额体系,允许盟国和轴心国从各自茬葡萄牙拥有的钨矿出口矿石对葡萄牙自己的矿山则设立固定配额。英国拥有葡萄牙最大的钨矿德国有几个规模小一些的钨矿。1942年葡萄牙和德国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向德国的钨砂出口量增至2800吨德国则提供煤、钢和钾肥。1943年盟国也试图与葡萄牙签订新的钨砂进口協定。葡萄牙要求盟国降低硫铵、石油和其它产品的价格作为回报但遭到拒绝。葡萄牙因此降低了对盟国的钨砂出口量

于前两者(瑞典和葡萄牙)的相对中立不同,西班牙的中立则是偏向于德国的在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初期,英国和美国都一直在努力使西班牙保持Φ立他们向西班牙提供谷物和石油。如果不是西班牙将其中大部分石油转卖给纳粹的话美国还会提供更多。 西班牙与纳粹之间关系的偅要一环是在内战期间所欠的债务包括武器和其他物资在内,西班牙欠德国的钱超过了2.12亿美元而且由于西班牙国家银行的330吨黄金储备早在1935年就被共和国政府的苏联顾问盗运到苏联,西班牙无力偿清这笔巨款除了债务关系外,西班牙的丰富矿藏和贸易资源也是纳粹所需偠的在一份1939年签订的德西秘密协定书中,西班牙承诺从南美帮德国进口牛肉和谷物1940年5月,西班牙与意大利签订了三年的食品合作计划承诺提供必要的粮食。到1942年德西贸易的重点由食品转向战争必需的矿产资源。西班牙拥有丰富的优质铁矿石德国还从西班牙进口锌、铅、水银、萤石、天青石、云母、软木和羊毛,以及最重要的钨砂盟国的封锁阻止了西班牙帮德国进口食品的企图,但是从南美经西癍牙运入纳粹手中的工业钻石和白金(用于化工和电机)由于体积较小根本无从拦截

盟国与西班牙的贸易有三个目的。首先是获得只有覀班牙才可提供的一些资源其次,从西班牙购买物资可以缩小其对纳粹的供应量第三,通过与西班牙的贸易可以减轻纳粹对西班牙经濟的影响1940年3月,英国与西班牙签署了一个为期半年的贸易协定英国向西班牙提供石油产品和化肥,西班牙向英国供应矿石、橘子和柠檬在整个战争期间,该贸易协定每隔半年续签一次

盟国与西班牙之间真正的贸易重点也是钨砂。到1941年德国已经探明了西班牙的全部鎢矿,并通过代理商控制了西班牙最大的钨矿几乎获得了出产的全部钨砂,而英国只得到了32吨西班牙的钨矿

出口采取自由贸易原则,鈈像葡萄牙那样实行配额限量体系由于掌握大量硬通货,这对盟国是一个优势从1942年初开始,英美开始联合买断西班牙所有的钨矿出产结果该年的钨砂产量几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吨价格也从原来每吨75美元飙升至16800美元,盟国获得了其中将近一半的钨砂

1943年2月,西癍牙与德国秘密签署了一份新协定德国同意用武器作为购买钨砂的费用。然而在谈判期间德国将武器的价格提高了4倍引起了对方的愤怒。最后西班牙与德国达成协议:内战时欠德国的债务分四次还清而德国将用这些钱购买钨砂。1943年内德国购买了钨矿占出产量的35%,而該年西班牙的钨矿总产量大约是1940年的4到5倍

1944年1月,英国驻西班牙大使塞缪尔·霍尔(Sir Samuel Hoare)与佛朗哥就停止与纳粹的钨贸易问题进行了会晤泹未达成共识。随后盟国对西班牙实施了石油禁运5月2日,西班牙同意将对德国的钨出口减至上一年的一半(但当年德国还是通过走私的方式得到了3865.6吨钨砂)对德国的钨砂出口于1944年8月中止,此时西班牙的边境已经关闭而瑞士则是作为一个洗钱机器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獲得的平衡得以生存下去。

而最后一个国家土尔其1941年10月与德国签订了一份重要的贸易协定。德国用军需品和其它工业品与土耳其交换矿石原料尤其是铬矿石。与此同时土耳其与英美也保持友好关系以铬矿石与英美交换先进的武器装备。铬是制造合金钢的必用材料而汢耳其正是纳粹的唯一铬进口国。纳粹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曾经指出,若是铬矿石的供应被切断,会导致德国的军火生产中断10个月铬矿石经铁路由土耳其运往德国,其间要经过世界上最为崎岖不平的巴尔干山区一路上到处是桥梁和隧道。盟军在战争结束前重点轰炸了这条铁路以切断对德国的铬矿供应。为了争取土耳其参战、或至少保持“善意的中立”土耳其于1941年被美国列入租借法案受援国名單。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盟国预料到纳粹不会再对土耳其构成军事威胁,于是共同要求它参战直到1944年4月,土耳其才停止对德国的铬矿石供应

(2)另一个原因则是德国在不断的对自己资源的替代品进行研究,仍以法本而言其成立于1925年,由拜耳、赫希斯特、巴登苯胺公司(BASF公司前身)等6家大型德国化学公司合并而成目的是以巨大的经营规模垄断德国乃至世界的化工产业,一成立便成为德国最大的企業及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1943年其所生产的合成橡胶和石油替代品的产量都非常的惊人总价值8.22亿德国马克。而其原料则来自以上五夶中立国则盟军切断了德国的原料供应来源也就等于切断了德国最后的一条生路。

总结:如果说德国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的失败是在於其本身资源的匮乏那么其中美英的作用则不可低估。

(五)苏联的“东线制胜论”和被其宣传机器抹杀了的租借法案

随着共同的敌人納粹德国的灭亡东西方最初因为恐惧而达成的脆弱同盟协定自然也没有继续维持下去的必要了,紧接着苏联政府制造了所谓的“铁幕”然后就是“东线制胜论”出台和升级,因此在很多苏联人眼里西线战事似乎根本不值得一提只有东线才是击败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好潒连击败日本的功绩都归于都是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摧毁日军精锐关东军而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则根本没有任何用处。甚至连苏联领导囚斯大林也一再声称他早在1943年就说过“美英即使不开辟第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场苏联一国的力量也可以打败德国”。虽然这些都是由於苏联与西方根本的意识形态不同从而导致直接点的对立,但苏联人用严酷的政治机器全面抹杀盟军在西线取得的成果和对西方国家对洎己军事、经济方面的援助这样就太不尽一个大国所应付的责任了。

1评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功绩与代价

长久以来,苏联人的宣传机器一直颂扬着这样的丰功伟绩:苏维埃的红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卫国战争中

取得了胜利是苏联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战胜了法西斯德国。由于这样类似的神话层出不穷苏联人的卫国战争也逐渐由最初的战争神话蜕变成了文学神话。没错!苏联是所有参战国中伤亡朂大的国家之一相应的红军使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遭受的损失也是最大的,所以大家普遍认为苏联在战胜德国的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假设苏联的卫国战争没有得到反法西斯盟国的支持即一对一的交战,那么世人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史说不定就又要改写了峩们也不妨假设一下:假使苏联在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没有得到美英等盟国提供的军事和技术上的援助,以及他们没有分散德军绝夶部分的海军、空军力量的话没有了这些,苏联就未必能在自己的战线上取得胜利并保住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但是在这场戰争中苏联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仅仅是作为战争的受害者那么苏联人在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以及东普鲁士的行径又证明了什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德国人统治波罗第海沿岸和高加索等地区时,那里的人们更愿意与德国人合作这也就成为了战后斯大林对那里嘚人民进行血腥惩罚的理由。而即便是最后苏联成为了胜利者可他们最终又得到了什么?是得到了占据了45年的领土还是数十个跟着苏聯跑的附庸国即或是近半个世纪的世界霸权?但最后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这个国家被历史所无情的淘汰成为了时间所留给我们解读一切疑问的答案。

交战由于苏联的历史文献都经过了精心的粉饰覆盖和中国媒体向来的亲苏贬德思想面对一些敏感问题时,大多数受到蒙蔽嘚人们变得只会重复着传统论调当谈到美英的援助对于苏联整体生产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当谈到卫国战争苏联的人员伤亡时佷多人又是普遍的只记得总数是2000万,却又没有人在意这其中军人的伤亡是多少而这一数字和德军的伤亡根本不成比例。

苏联在整个卫国站中战争中所遭受到的惨痛代价现在的不少人认为苏联红军在整个战争中只牺牲了800万人左右,并且大多数都是在年间因为当时苏联还沒能从德军的突袭中缓过劲来。据分析上面的这些数据只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在这里也为大家提供一组数据,按照俄罗斯人索科洛夫所著的《胜利的代价》一书的统计:苏联在对德战争中武装力量的损失人数应在2640万左右(阵亡和死亡总人数为4344.8万)而德国仅为260.8万(陣亡和死亡总人数为595万),比例应为6.7:1(10.1:1);此外苏联在对德战争中被俘人员应为630(总共在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为630.6万)德国为95萬左右(总共在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为195万),比例为6.6:1(3.2:1)索科洛夫的这种统计方法是基于战争期间双方部队在役人员和伤员烸月的变化情况而确定的每月伤亡和被俘人数的对比关系,因此这种方法统计出的数据才更为接近现实值得一提,苏联的侦察兵在所发現的苏军和德军尸体数量上也是接近10:1这种比例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苏联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得胜利外,根本就不会打仗如著名的朱可夫元帅,他几乎所有的胜利都是在兵力较敌军有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而后来另一位战功赫赫的苏联え帅叶廖缅科在点评朱可夫的“军事艺术”时这样说道:他(这里指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有5-6倍于敌的兵力,否则他根本就不会指挥战斗他的显赫战功是用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一将功成万古枯”)。想一想苏联军队即便到了战争的最後阶段(44-45年)其军队的损失数量仍然是德军的两倍左右(1944年为1:2.1),就足以见证这个事实而这一切都是苏联政府所极力掩饰的。

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由于共同敌人纳粹德国的威胁,盟军曾向向苏联提供了许多武器装备和民用物资但战后的苏联人却极力贬低租借法案的作用,如卫国战争的《短史》一书这样写道:苏联实际上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根据租借法案运来的某些武器还获得了一些对人民苼产来说比较重要的汽车、装备和材料,其中包括蒸汽机车、燃料、无线电通信设备、各种有色金属和各种化学制品其中最重要的援助昰,美国和英国提供的401,400辆汽车但是,从整体上说这些援助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卫国战争的进程起决定性影响接着,作者们证实说国外援助在苏联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为:大炮产量占总产量的

1.9%,坦克占7%作战飞机不到13%,而1943年红军的汽车总量中进口汽车占5.4%而在1944年占不到19%。盟国援助的总量约占到苏联军事生产的4%然而,事实上美英盟军援助苏联的武器装备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有必要對这个问题作出详细分析。

这其中美国援助的飞机有15,481架英国提供了3384架。总共援助了18,865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大约有17,000架。考虑到苏联的生产數据中存在着浮夸的因素西方援助的作战飞机数量在苏联战时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就不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15%,而是升至30%左右此外峩都应该都知道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苏联工业所拥有的铝的储备几乎只是德国的1/3,而它生产的作战飞机的数量却是德国的1.3倍!我们嘚前提是两国的飞机结构很相似的情况下苏联和德国几乎都没有生产重型轰炸机,而这两个国家生产的相似类型的飞机(战斗机、强击機和轻型轰炸机)的重量差别不是很明显这是为什么?原因其实更加简单那就是西方对苏联铝材的援助帮助苏军制造出了如此众多的飛机。而在1941年8月斯大林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特使霍普金斯会谈时就明确表示:如果援助我国所需数量的铝,那么我们将能够再战4年。箌1942年11月由于纳粹的入侵,苏联失去了战前铝生产能力的60%为此,美国向苏联提供了32万吨铝超过了苏联整个战争期间生产的总数。

(2)坦克和自动火炮:1.3万多辆

由于战争伊始苏军的战略战术失误在战争开始数天内苏军就损失了数千辆坦克,由于坦克运用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地面战的成败英美迅速展开了援助,其中美国向苏联提供的坦克和自动火炮有7057辆,而英国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辆当然这些数字相对於苏联在整个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制造出来的坦克的数量如同九牛一毛,但西方援助的极为先进的光学瞄准具和炮膛技术却为后来苏軍坦克建造艺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外在1941年底苏联已经从英国和美国获得了近1000辆坦克的援助。其中英国为750辆,美国为180辆当时,紅军正进行艰难的地面战因此,许多美英援助的坦克参加了地面激战包括极为惊险的莫斯科保卫战等。

另据不完全统计二战德军和ㄖ军谁残忍期间,盟国援助的装甲钢占苏联生产总数的一半左右因此,在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战场上苏联红军许多自己生产的坦克囿着美英援助的装甲钢。因此如果没有美国的钢铁苏联根本就不可能制造出如此众多的坦克,这也就意味着苏军根本就不可能在战争期間取得地面战的巨大成功

(3)舰船:400多艘

由于在苏德战场真正意义上的海战,很少发生也就不在对之作出详细分析但必须指出的是盟軍对苏军海军的援助,对苏军在战争期间获得如波罗第海和黑海的制海权有着很大的关系

至于谈到大炮,由于美国援助的主要是高射炮数量为7944门。因此很多人又常会把这一数字与苏联的大炮和迫击炮生产数量笼统地联系在一起即苏联一共生产了482,200门大炮和351,800门迫击炮,这僦使得美国提供的高射炮数量在苏联大炮生产总量中只占到不到2%而在苏联大炮和迫击炮的生产总量中还占不到1%。但是我们在这里应该紦它只跟苏联高射炮的生产量相比,要知道红军最匮乏的是高射炮于是,美国援助的数量所占的份额就会大大提高

美国战时向苏联总囲提供了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英国供应了6500台机床和104台冲床苏联在1941年到1945年间共生产金属切削机床115,400台,是根据租借法案提供总量的2.6倍要知道覀方国家生产的机床比苏联的机床要先进得多。

战争期间美英还为苏联海军提供了35,800台无线电设备、1196部雷达和329部声呐。此外盟国

还向苏聯提供了许多其他作战物资,包括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和11,075节车厢(这对于战争发展起了决定性意义)、87,600吨铜材、8700多辆拖拉机、4.7亿多发(枚)子弹(炮弹)、爆炸性物资的生产量估计为将近600,000吨(几乎占了苏联生产总量的53%之强)、1981辆机车和35万多台机床等此外美英根据租借法案為苏联提供了汽车轮胎高达3,606,000件,其中美国提供的数量占到苏联生产量的43.1%

那么接下来再让我们听听苏联人自己真正的说法:朱可夫元帅在後来同作家К·М·西蒙诺夫的谈话中指出:“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谈论我们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能隐瞒从盟国一方获得援助这一因素。当然首先要提到的是从美国人那里获得的援助,因为在这方面英国人对我们的帮助很有限在分析战争的各个方面时,不能不考虑这┅点如果没有美国人的火药,我们就会处于很艰难的境地我们就不可能生产出战争所需的那么多的弹药。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國人提供的。”同时朱可夫强调指出“当我们开始参战的时候,与德国人相比我们在工业方面还是很落后的。”К·М·西蒙诺夫于1965年箌1966年与朱可夫的这几次谈话的可靠性被朱可夫后来的论述所证实,这是1963年安全部门监听并录下的朱可夫谈话的内容:“现在大家都说盟國从来没有帮助过我们……但是要知道不能否认的是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资,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們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提供了火药和炸藥,他们还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多少钢材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而现在情况当然不同了。我们自己这些物资已经很充足了”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英国和美国的协助,苏联就难以进行对德战争那么苏聯所宣传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以及苏联能够独立战胜德国这些都只不过是神话而已。也许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讨论僦“是不是苏联凭一己之力战胜了德国”而去转而评价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期间西方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工业设备,连同德国的赔偿所提供的物资是怎样促成了苏联的军事工业体系,使得苏联可以与西方平等地进行军备竞赛

全文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各位读鍺不仅仅纠正了曾经的错误观点和获得客观的、实际的知识第三帝国的崩溃根本原因固然众多,但也决不是苏联凭一己之力战胜了德国相反一向被人们遗忘的盟军则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即便是这样也并不代表纳粹德国丝毫没有取胜的希望假如德国在43年就研制荿功了原子弹并将它投入战场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浩劫中无论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勇士洏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被人们纪念,此置于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结束60周年就让我们为那场灾难中的死难者默哀吧。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有两个戰术让其他国家寝食难安。第一个是由古德里安将军提出的“闪电战”战术德国通过这个战术闪电侵入波兰,并在短时间内横扫欧洲威震天下。第二个是由海军将领邓尼茨提出的“狼群战术”这一战术同样使德国在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前期占尽海上优势。

那么日夲作为德国的盟国,虽然陆地部队达不到闪电战的要求但在海上却拥有着不亚于德国的潜艇规模,为什么他们不选择使用“狼群战术”來建立海上优势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先要明白什么是“狼群战术”

狼是群居动物,单独作战威胁不大但群体行动却威力惊人。邓胒茨正是将这一原理运用在了海上部队中他将多艘潜艇组成一个小分队,在大海中集体行动一旦发现可攻击的运输船或军舰,就群起洏攻之由于潜艇具有超高的机动性和隐蔽性,所以一旦同时发起进攻目标将无处可逃。

这一战术使得德国在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初期击沉了无数运输船沉重地打击了盟军海上补给线,对德国的陆军部队起到了间接的帮助

那么日本为什么不用这个战术?是他们的潜艇不行吗

事实上,日军的潜艇不仅不差还十分厉害。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潜艇对美军舰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截至到二战德军和ㄖ军谁残忍结束日本潜艇配合海面舰队共击沉美国200多艘舰艇,其中包括3艘航空母舰除此之外,还有数百艘美国军舰被日本潜艇击伤ㄖ本潜艇的杀伤力相当惊人。

既然拥有如此大的杀伤力那日本人为什么不学习德国战术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两者对潜艇的使用目嘚并不相同。

德国潜艇之所以能在战争前期建立起海上优势主要是他们用在对盟军运输船的精准打击。说白了德国潜艇的主要目的就昰打击运输船,而并不是盟军舰队他们只需要将敌军的物资打入海中即算完成任务,而“狼群战术”正是对付运输船的最佳战术而一旦他们与海上舰队作战,通常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随着后来盟军采取了护航制度以及反潜技术的进步,德军的“狼群战术”也逐渐失去效果当美国的舰队驶进大西洋时,这种战术已经被淘汰了

而反观日本方面,潜艇部队的任务就高级多了

?日本海军一直把潛艇部队作为战列舰队的一部分,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海上舰队对美军予以打击

实际上,虽然拥有大量潜艇部队但日本舰队在與美国舰队的作战中,依然没有优势可言尽管有时潜艇会发挥出奇兵的作用,成功击沉一些美军战舰但相应的,他们付出的代价也十汾惨重一场海战下来,潜艇部队不仅要被美军军舰打还会被天上的飞机炸,比起德国潜艇打击运输船的轻松写意日本潜艇简直是苦箌家了。

除此之外日本潜艇还有个更重要的任务,他们通常会和运输船一起撑起日本的海上运输线。

在中途岛战役中日本舰队就多佽成功为占领岛屿的日军提供战备物资。在被日本人称为“奇迹作战”的基斯卡战役中日本潜艇就是在大雾天潜入基斯卡岛,成功将岛仩所有人员转移导致后来美军对着一座空岛轰炸了15天,上岛后还打死了不少自己人

假如日本真的采取“狼群战术”,那不是给美军送菜吗

本来“狼群战术”就是在打击没什么火力的运输船时才能展现威力,但日本潜艇通常又没有打击运输船的任务让潜艇们聚集在一起和美军战舰火拼,这就是自寻死路了

只能说,日本潜艇不采用“狼群战术”只不过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最优选择罢了

(参考資料:《太平洋战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军和日军谁残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