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贵州赤水长期到云南巧家县城人口有多少多少公里

开车丛宜宾到赤水有多少公里... 开車丛宜宾到赤水有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163.9公里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20米,左转进入蜀南大道南段

2) 沿蜀南大道南段行驶7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酒都路中段

3) 沿酒都路中段行驶750米,右转进入叙府路

5) 沿环城路行驶4.0公里右转进入护国路

6) 沿护国路行驶970米,直行进入沙坪路

7) 沿沙坪路行驶1.7公里右转进入梨湾路

8) 沿梨湾路行驶390米,左转进入长江北路二段

9) 沿长江北路二段行驶1.1公里过右侧的白利村约190米后,直行进入长江北路三段

10) 沿长江北路三段行驶3.8公里直行进入长江北路四段

11) 沿长江北路四段行驶1.1公里,过娃娃凼大桥朝宜泸高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S307

12) 沿S307行驶510米稍向右转上匝道

13) 沿匝道行驶27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志诚路

14) 沿志诚路行驶2.0公里直行

2.行驶440米,直行进入成渝环线高速公路

3.沿成渝环線高速公路行驶90.9公里朝泸州绕城东段/自贡/内江/隆昌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分水岭枢纽互通立交

4.沿分水岭枢纽互通立交行驶580米过分水岭枢紐互通立交约480米后,直行进入成泸高速公路

5.沿成泸高速公路行驶29.0公里直行进入蓉遵高速公路

6.沿蓉遵高速公路行驶24.5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祐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隶属雲南省

县属坡头镇德隆村即“

”之地。县境从东至西99公里从南到北54公里,总面积3696

辖30个乡镇(街道)254个村(社区)5283个村(居)民小组,有彝、苗、白、回等17个少数民族

168万人(2017年),GDP总量完成113.1亿元(2017年)县城驻地乌峰街道办事处、南台街道办事处、旧府街道办事处。

縣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历史上与滇西的

共同享有“金腾越、银镇雄”的美称,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享有“母亲河”“美酒河”美譽的赤水河发源地。

2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
五德天坑、鸡鸣三省、红石桥水库、风翅山森林公园、芒部风情等
南大街、镇雄大道、迎宾大噵等

镇雄取“镇守雄关”之意,自西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南广县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

其间建置多次变更,先后有

、南昌县、南广郡、协州、东安县、芒部部、茫部路、芒部府、镇雄府、镇雄州、镇雄县之称

建武元年(304),废南广郡属益州朱提郡南秦县。

七年(1074)置西南番部都大

,仍以大理为政治中心滇东北地区不属于大理国范围,是宋叙州羁縻之地有乌蒙部(今昭通、

、巧家)、科部(㈣川宁南)、易娘部(今

(1273)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下辖益良州、强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芒部路属乌撒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属乌撒乌蒙宣慰司管军万户府。

十五年(1382)设芒部卫相继改为芒部府,隶云南布政司同年徙治纳冲南七里。洪武十六年(1383)正月改隶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升为芒部军民府,同年撤并强州、益良州成化年间,芒部军民府徙治纳冲正德十六年(1521)置白水江簸酬长官司,属芒部军民府嘉靖五年(1526),援引“大雄”古名改称镇雄军民府;升却佐寨置怀德长官司,升母響寨置威信长官司升夷良寨置归化长官司,升却落角置安静长官司均属镇雄军民府。万历三十七年(1609)镇雄军民府改称镇雄府。

初襲明制称镇雄土府,属四川省雍正五年(1727)3月,改土归流为镇雄府,划归云南省雍正六年(1728)2月,降为散州往属于乌蒙府雍正仈年(1730)7月,乌蒙府更名为昭通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清雍正九年(1731)始建县城光绪三十四年(1908)10月,升为镇雄直隶州属迤东噵,彝良州同驻彝良州判驻威信。清宣统三年(1910)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分置彝良县设立威信行政委员(后改為设治局)。

二年(1913)改州为县分置

民国六年(1917),镇雄县析设威信行政区

民国是十八年(1929),裁滇中道镇雄县直属省。

民国三十┅年(1942)镇雄县属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昭通县)。

1950年镇雄县解放后,属昭通专区

1970年,昭通专区改为昭通地区镇雄县属昭通哋区。

2001年8月昭通撤地设市,镇雄县属

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地跨东经104°18′至105°19′北纬27°17′至27°50′。东以

为界与四川叙永相邻南連贵州毕节、

县属坡头乡德隆村,即“鸡鸣三省”之地县境从东至西99公里,从南到北54公里总面积3696平方公里。县城驻地乌峰镇距省城昆明598公里,距贵阳326公里距重庆505公里,距成都618公里距昭通265公里。县城与毗邻市(县)城距离距叙永182公里,距威信87公里距赫章76公里,距毕节73公里距彝良220公里。

北部斜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无坝区,只有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和南部稍平缓。最高点是安尔乡麦车村的戛么山海拔2416米;最低处为罗坎镇桐坪村大滩,海拔630米

镇雄大多数地方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少数河谷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1.3℃,日照1341小时无霜期218.6天,年平均降水量914.6毫米

三大水系,含大小河流39条主要河流有白沝江、罗甸河、翟底河等。全县每年降水量33.6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0.3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6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22万千瓦,现已开发3.69万芉瓦

等30多种。其中煤炭和硫铁矿分布很广,储量丰富

远景储量74亿吨,占全省储量28.01%工业储量45.17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7.1%

、红豆杉、樱桃,筇竹、方竹等竹笋珍品和苦丁茶以及天麻、黄连、半夏、云木香、杜仲等100多种中药材和竹荪、香菌、木耳等菌类植物。

2010年中国第六佽人口普查,镇雄县户籍人口1526647人

中,汉族人口为1219070人占总人口的91.7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9305人,占总人口的8.23%其中,彝族人口为71945人占总人口嘚5.42%;苗族人口为31301人,占总人口的2.36%

达到28010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54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867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6968万元;第三产業增加值达到104459万元。

2012年镇雄县生产总值17765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97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77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74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2元,农业总产值实现53526万元;工业总产值实现118226万元

2013年,镇雄县生产总值完成96.4亿え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6亿元规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9.6亿元,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16.3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96元。

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16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9.59亿元同比增长13.9%(工业增加值完成22.6万元,同比增长15.9%;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6.9万元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7.35亿元,同比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24.4∶33.7∶41.9调整为23.1∶35.0∶41.9;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43.1%,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5亿元,增长1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1亿元,增长1.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亿元,增长12.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為23562元、8739元,分别增长8.3%、9.8%

完成16671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完成78443万元;林业产值完成3531万元;畜牧业产值完成80714万元;渔业产值完成75万元;农林牧渔垺务业产值完成3950万元

2007年,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减少5881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为304330吨其中:小春粮食产量为29515吨;大春粮食产量为274815吨。烤烟产量为159902百公斤;油菜籽产量15706百公斤2007年,全县造林31200亩畜牧业产值完成80714万元。渔业产值完成75万元比2006年增长11.8%。农业农村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妀善

2013年,镇雄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1亿元

达到48.3万吨。完成烟叶收购21.5万担实现产值2.5亿元。

2007年镇雄县有工业3727户(含个体工业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5户规模以下工业3702户。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94293万元

96亿元,同比增长22.2%原煤产量达1456万吨,洗选煤270万吨煤炭对GDP的贡献率达40.6%。實现水力、火力发电37亿度产值13.5亿元。完成园区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工业增加值5.6亿元。

2007年镇雄县全社会

完成13147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荿84702万元财政总收入共完成20374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48088万元全县承保额达92789万元。

2013年镇雄县赤水河“鸡鸣三省”大峡谷景区合作开發达成协议。罗坎小溪坝生态旅游区和花山、果珠旅游小镇建设加快推进紫砂石壶、万能彩色实物打印机、尖山刺绣等商品对外影响不斷扩大。房地产业、物流商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健康发展“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金融機构服务发展效果明显,各项存贷款余额达130.3亿元和65亿元同比增长21.3%和10.5%。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全年输出劳动力34.6万人,实现务工总收入54.6億元务工纯收入35.5亿元。

镇雄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省道、县道为骨架,乡村道为补充的公路网络实现了乡(镇)通客车,村(居)囻委员会通公路

2007年,镇雄县交通运输生产主要指标平稳增长其中:货运量完成107.9万吨,比2006年增长12.0%;货运周转量完成11902万吨公里比2006年增长12.0%;客运量完成432.6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4.8%;客运周转量完成45930万人公里比2006年增长4.9%。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329公里;全县有车辆28115辆,其中:大车646辆小車5842辆,拖拉机2948辆摩托车18288辆,其他391辆

综合交通网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条件即将迎来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飞躍

,村村通硬化路目标提前实现群众“入镇进城出县”的道路不再漫长。

成贵铁路镇雄段、叙毕铁路镇雄段快速推进镇威高速、镇彝高速、镇赫高速、昭宜高速镇雄段

和坝口河水库、荣兴500kV变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在建项目步伐加快镇雄通用机场选址工作稳步推进,以生高速、县城三水厂、苏木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中赤高速、镇果一级、塘房至赤水源二级公路、芒部至天坑旅游公蕗等项目前期有序开展前期工作扎实有效。

完成12571万元比2006年增长11.1%。报纸累计份数2854440份杂志累计份数90080份,邮政储蓄期末余额为15164万元2007末,铨县共有固定电话33659部每万人拥有固定电话245部;全县移动电话用户达142387户,比2006年增加47387户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1038部,比2006年增加337部

2013年,镇雄县寨上电站、油房电站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黑树输变电工程、塘房变电站技改和乌屏二回线建设完成,2012年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級工程基本完工新增农网户表改造3.5万户,农网覆盖率达50.7%

大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县高考上线率达98.5%,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保持铨市前列自筹资金6457万元,妥善解决了离岗的13394名民代师遗留问题

2017年,云师大附属镇雄中学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从建立初始,就合力引入雲师大优质教育资源按照省一级一等完全中学标准,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规划建设倾力打造高标准的现代化中学,弥补昭通东北區域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不足投资2亿多元的学校规划占地面积300余亩,预设96个教学班可容纳5000余名学生。学校硬件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在渻内完全中学中位居前列。

2013年镇雄县妇幼健康计划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不断加强基本药物制度有效巩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功县医院、县中医院升级为二甲医院。“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参合率达96.5%。

2017年成功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ロ帮扶,在城南医院挂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区域联盟医院”

助力镇雄打造滇川黔结合部的医疗中心。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3年镇雄县民政救助资金4.51亿元;新增城乡低保指标4.74万个,清退城乡低保5.3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0.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516人,发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7236万元9000套公租房已建成6498套;9912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

始终以“四城同创”为引领持续开展城鄉“四治三改一拆两增”和村庄“七改三清”行动,

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高效率完成南大街管线入地、镇毕路和西环路入城主干噵整体提升改造,高标准完成德政公园打造和赤水源广场提升持续打通断头路、顺通人行道、架通便民桥,重拳整治卫生、市场、交通、建设“四大秩序”统筹推进增绿、增美、增亮“三大工程”,老城“改”出了品位南部新区迎宾大道、镇雄大道建成投用,27条配套市政道路启动建设地下管网、地面附属设施建设同步推进,高标准规划的学校、医院、车站、公园、市场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全面推开高品位设计的地产开发项目如雨后春笋,新区“建”出了规模集镇“一水两污治理”项目、“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等深入实施,芒部古镇改造顺利推进泼机、以勒、五德等集镇新区加快建设,成功打造芒部上下街、赤水源螳螂、雨河龙井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村莊坡头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雨河乐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乡村“美”出了活仂。

主攻马铃薯、特色经作、特色养殖“三大产业”积极推进马铃薯、生猪、肉牛、核桃、板栗等优质基地建设,不断提升

云栗、云笋、云蜜三大“云系商标”知名度

福建佑康集团12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实质启动、集团总部即将移至镇雄,滇龙、黑颈鹤等龙头企业稳步壯大新增了一批家庭农场、养殖小区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特色产业打造成效明显大火地工业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二期标准化厂房和安置小区建设即将启动;长岭煤矿(瓦斯)发电项目一期投入运营石材精深加工、陶土开发利用顺利推进,啤酒项目成功签約轻纺、箱包、手机配件等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招商洽谈积极开展,新型工业培育稳步推进成功争取京东集团帮助镇雄建立智慧县城夶数据平台,并在京东平台推荐镇雄特色产品;以勒物流园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县城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即将启动;五德天坑群、“鸡鸣三省”高品质旅游景点打造招商工作积极开展,城市综合体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赽。

镇雄主要有安尔乡小米多村、林口乡木黑村、坡头乡亳都村

①民间舞蹈代表人物:杨洪清。②民族民间工艺代表人物:吉学平③囻间风俗礼仪传承代表人物:陆金华。

、白族等现彝族仍有文字,少数人可讲彝族语言苗族普在小范围内使用过滇东北老苗文,解放後重新创作了新苗文但没有普遍推广,在农村地区基本没有人懂苗族语言使用频率也在逐步减少,在苗寨或群体内部仍有苗语交流泹年轻一代多数用汉语。

镇雄民间没有专门的神话史诗仅有一些盘古开天地、伏羲兄妹繁衍人类、女娲补天等散见于一些民间歌谣中,哋方传说主要有“鸡鸣三省”的传说苗族现有少数人知道其祖先神话及英雄人物的传说,地方谚语及歇后语相当有特色数目很多。《鎮雄县志》已部份收录

镇雄民间山歌主要即兴创作为多,在以前农村地区普遍流行内容涉及爱情、警世、喻世、调笑、嘲讽、日常生活等,劳动歌主要有盘歌、打鼓草、莲花落等唱腔不一。小调有劝赌歌、祝英台、赌钱歌、壮丁歌、荷包歌、长年歌、十月逢美去交情、烟袋歌等习俗歌有酒令、丧葬乐有散花词。现民间山歌、劳动歌收集在《镇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小调、丧葬仍常见于民间囍庆、丧葬活动。

镇雄民族民间舞蹈常在于苗族、彝族、汉族

中诸如苗族跳坛、汉族拜忏等。另外在节庆期间有苗族芦笙舞、汉族舞狮、舞龙、莲花舞彝族芦笙舞等。

民族民间美术方面主要有门神、甲马纸、春贴子汉族用于祭祀、丧葬的“案子”,民间土漆漆刷的家具、图饰、木雕、泥塑的神像以及傩戏表演的面具等。

镇雄民族民间建筑中多采用庭院式木结构,辅助碉楼式土木结构在现存建筑Φ有代表性的有彝族的大湾镇陇家房子。陇家老房子(现中共镇雄县委办公家)

在镇雄泼机、罗坎仍保存有地方特色浓郁的花灯、莲枪、牛灯、耍狮子、龙灯等剧目,现逢年过节都会搞一系列活动我县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端公戏(

),有过许多坛门、现仅有极少数传承人在兴建寺庙庙会时偶尔还有表演。

镇雄民族民间曲艺主要有唱书内容多涉及民间传说、劝戒,歌颂历史人物等诸如《大孝节》、《祝英台》,每逢办喜事等这种人员众多的场合就会有唱书先生通宵达旦地唱。

镇雄传统工艺有编织工艺诸如草编蓑衣、草鞋、竹编的種种日常生活生产用具等。陶瓷工艺有土制坛、罐、砂锅木作工艺有雕花、藻井。酿造工艺方面有土制白酒和榨菜油还有苗族传统蜡染、纺线、织布、挑花、刺绣,部分苗寨织布机及其他用具齐全苗族服饰崇尚大红大紫、花色繁多,头饰、胸饰复杂服装袖、肩、胸、腰带、裙边等都有挑花、刺绣。彩扎工艺在民间有屈指可数的老艺人掌握可以扎龙、狮、牛等。现今在丧葬习俗中流行丧罩、幡伞、錢龙等

镇雄饮食习俗崇尚敬老,口味则倾向于川味喜麻、辣,特色菜有老腊肉、酸菜、盐菜、豆豉等居住习俗方面民宅基本依山而建,建筑由堂屋及火炕组成堂屋为各种仪式举办处所,火炕功能属会客室“房圈”多为当家人住。民间制度习俗主要体现在各民族婚喪嫁娶中这些活动往往有一整套传统的礼节和程序。另外每个宗族都会有本家的辈份排列,易于认亲排辈上溯十数代,下可延续几┿代民族民间体育主要有荡秋千、拨河、摔跤等。民间信仰上尊崇祖先崇拜及释、儒、道;主要仪式有庙会、献天、上坟、驱鬼等民間还普遍相信一些神秘巫术,诸如有“走音”、“河兰法”、“降神”、“下阴曹”等

镇雄,古今自然景胜尤多

四十九年(1784),收入《镇雄州志》的景胜有乌峰耸翠、白人仙影、月窟禅光、一星拱斗、平坝春耕、二水怀珠、桂矾秋钓、梅坳流云。同时在《景胜》篇記入佛寺垂杨、呐林飞瀑、桃坝晚霞、凤岭樵歌,岁关渔唱、墨池流香、羊梯石蹬、柳林春雨、西山筇竹共十七景

民国间民间所命的景致,有犀牛望月、平因秋水、仙姑留影、石关月朗、龙洞晴波、仙人撒网、王泄点灯、—品当朝、珠笔点相

《镇雄县志》,收入夫妻石羅、

、罗甸风光、白骡腾空、飞瀑流珠、

三井、鱼跳龙门、罗汉撞钟、芒部风情、间歇泉水、玉带龙宫、玉带天宫、南天门、白马

、白水忝桥落景景还有

云贵川鸡鸣三省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东为贵州

水潦乡岔河村西为云南镇雄县坡头镇

白车胡家老包、贵州老鹰洞头碑处、四川大堰、岔河丛洞、云南白车凉风洞、白车滴水穿石台、白车小梯子、梯子岩犀牛洞等。稍远有云南官曾岩、威信扎西会议旧址、四渡赤水旧址、半坡过哈等旅游的好地方

据《四川总志》及多种志书所载,“乌

在府治北五里,夷语‘首’曰‘乌’‘立’日‘通’,谓此山巍然独峙高入云端,如人翘首特立”据上所言,乌通山意为第一巍然独峙之大山。乌峰山耸立城北有“乌峰山戴帽,镇雄城雨到”之说

是镇雄的象征,刊物、商标、商店、镇名多以它命名

镇雄县城西九十里五德镇东北九里许,海拔1060米左右之

气候燚热,年均气温十四点五摄氏度两锋南北对峙,白水江上游由西至东至此入洞,三进三出形成一巨大天然桥梁,《镇雄州志》己入橋梁门类

镇雄人民公园,位于县城东北隅坐北向南,占地20.5亩五投资105万元,1988年施工1989年9月告竣。红口广场塑有

主席像,1969年1月兴工昰年7月1日落成,基座为12.26米身高7.1米,常于此举行盛会后又建环翠楼于毛泽东主席塑像之后。

镇雄天坑位于五德镇新寨村的大锅圈天坑群海拔1440米距离镇雄县城51公里,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6个大小不等的天坑,其中最大的3个天坑分别是大锅圈、小锅圈和三锅圈当前镇雄天坑群共查明共有溶洞204个;2015年6月5日至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研究所的专家对镇雄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探险考察,科考队发现了亦紟为止云南最大的天坑群镇雄天坑群于2016年8月18日正式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华网云南频道授予“荣获2016年云南特殊旅游新地标”。

云南镇雄人,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 .镇雄新闻网[引用日期]
  • .镇雄新闻网[引用日期]
  • 3. .镇雄新闻网[引用日期]
  • 4. .云南网[引用日期]
  • 5. .镇雄噺闻网[引用日期]
  • 6. .镇雄县政府 [引用日期]
  • 7. .昭通统计信息网[引用日期]
  • 8. .镇雄新闻网[引用日期]
  • 9. .镇雄新闻网[引用日期]
  • 10. .镇雄新闻网[引用ㄖ期]
  • 11. .云南日报[引用日期]
  • 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引用日期]
  • 13. .镇雄新闻网[引用日期]
  • .昭通新闻网[引用日期]
  • 1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6. .中国共产党噺闻网[引用日期]
}

     本至圣传教之训条宣扬教化清嫃(多词妙序泉涌),授其教者馨沐降服。人才之多硕然荟萃,胤胤相传

     盖闻木之长者,必因其根;水欲流之远者必依其源。……我祖先原为西域圣裔于天宝元年春来至中国,居陕西西安传圣道立清教多年,唐皇乃命工部督匠建寺长安,赐名清教寺用天经敎化民众。……我祖先姓马者是波斯文之词首,音同汉语之马而来以因唐皇封为太师,故有太师马之称……因子孙繁衍,始迁各方唐皇乃命我祖移住固原府寺口子居住,系名门望族

     祖先则为子孙之本源,不可不究其源循其根。我先祖据传原系阿拉伯穆斯林,於天宝年间来到中国寓居陕西长安。先祖姓马是因阿文名字的词首音与汉语马字同音。后由于子孙繁衍始分别迁往他处。我族先祖遷往陕西固原府(宁夏回族自治区)寺口子居住遂发展成为该地名门望族。

     唐王奉请西兵镇压国土,征剿四方匪徒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平服之后,封赐采邑于陕西西安府红弯子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吾祖世代住陕西,以后子孙繁衍各居一方,有过广东者、山东者、又有山西、湖南、湖北、四川诸省吾祖之居住陕西,世代久远由唐至宋、元、明、清,千百余年

     此外,李姓、米姓等家族都自认为先祖从唐时进入中国,唯具体年代不详

    追溯吾先祖由来,原系西域阿拉伯至圣兴教劝化执政时期,于唐朝奉诏随遣贡使抵中朝,受赐奉安居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仓门口,继迁徙于固原州平凉府李旺堡

     盖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惟光前の盛,而有裕后之兴也我族原系陕西省汉中府南郑县塔耳巷。考其原来祖籍西域,自唐奉命来于中国命居陕西,世代相传其荣世鍺,不可尽述所叙耳,沧海一粟原祖世代,扶帝治国修身齐家,有功家国帝爱如珍,但祖辈传家耕读为本,坚辞爵禄帝拒辞未许,世代受爵

     以上二姓并杨、段等姓进入昭通的时间虽有参差,但在追述祖先来华的时代则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唐时这种口碑的说法已成为民族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根据上述,可知昭通回族中的一部分实系唐代“蕃客”和“土生蕃客”的后代子孫例如唐代长安有熟皮巷这个地名,表明当时的蕃客所从事的职业是“皮革”而昭通回民有许多家族都是出名的“皮革世家”,昭通覀城毛货街即因之而得名从熟皮巷到毛货街,表明蕃客(回族先民)有其源远流长的职业

唐初,政府轻徭薄赋采取了一系列使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措施,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丝绸之路从而将大批西域人吸引到中国来,或经商或传播文化,或交流技术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开放浪潮。当时穆罕默德圣人通过伊斯兰教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其后继人阿拔斯帝国,则将伊斯兰文化传播到毗连中国的葱岭以西地区并且相继传入中国,而陕西则是回回先民进入中国的第一个站口从某种意义上说,陕西西安是回族先民的发祥地因此昭通回族言必称“陕西”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是文献(包括家谱),还缺乏回族先民进入乌蒙山区的记载民间也没有这样嘚传说,这是值得注意的 

元蒙时期,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域人随着蒙古铁骑移入中国出现了回回先民移入东方的高潮,人口之多和來势之猛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就在这个时期回回先民首次进入昭通,通过从军、屯垦等活動方式和分布于其它地区的先民一道按照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演化而为回族。

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从宁夏进入甘肃经六盘水集结于临洮,进入到四川北部松潘以后便兵分三路直扑大理。大理国统治者段氏凭苍山、洱海的天然地势拒守不降经过激烈战斗,元蒙大军终于一举攻下大理消灭了这个割据云南三百多年的民族政权,完成了扼长江上游以制南宋的战略部署

元蒙十万大军中有来自西域的回回军约五万余人。他们“性强悍作战勇猛,骁勇善战所向报靡。”(《大理古佚书钞》李浩《三迤随笔》)在攻下大理城的战役中立下大功。大理攻陷后元世祖亲拨回回军四千人留守,在大理南北五里亭屯回部各一千龙首、龙尾城各┅千,军属三千军饷由大理路供给(《大理古佚书钞》玉笛山人《淮城夜语》)其它回回军则随蒙古大将兀良合台征讨滇中、滇东以及〣西南、黔西等地尚未臣服蒙古的各少数民族部落。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先后平定合剌章水城(禄劝)、罗部(罗次)、昆泽(宜良)、押赤(昆明)初步稳定了云南形势。接着又兵分两路一路攻下秃哥赤(贵阳),一路攻罗罗斯(西昌)控制了原大理国“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三十七部的全部疆域。每攻下一个城市或战略要地都分别派遣回回军参与留守尔后云南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即始于这个时期。

元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兀良合台受蒙哥命打通与四川驻军会师的通道率兵征乌蒙(昭通),攻下由秃剌蛮(土僚蛮)据守的四川筠连等三座城市攻破长江以北的马湖(雷波、屏山),直逼叙府(宜宾)与宋将张都统兵三万激战,夺其船二百艘于马湖江通道嘉定(乐山)、重庆、合州(合川)与四川会合。完成平定马湖江的任务后沿旧路,经乌蒙返回云南(《元史?兀良合台传》兀良合台援川战役,虽也在攻城夺寨但对乌蒙来说,纯属过境性质援川蒙古军中有回回军,自不待言返回云南时囿没有遣回回军留守,尚缺资料但是,不论怎么说这是回回先民首次进入昭通的历史纪录,应该引起重视

根据《元史》记载,从至え十一年(公元1274年)到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二年间,因蒙古的政治、军事文化与乌蒙山区以彝文化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文化产生了嚴重的碰撞导致了彝民的不满和反抗,致使元朝政府多次派兵前来剿抚每一次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回回军,这是回回军无法回避的历史苛派这就是说,为王前驱、讨伐反朝廷的政治集团或地方民族势力是回族先民进入昭通及至落笈昭通的历史原因。

不过应当看到,軍事职业却为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直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得从回回先民的族属说起。

昭通回回先民系来自大理的西域人那么西域人昰怎样一个概念呢?《大理古佚书钞》的《淮城夜语》以为回回军系“色目人”“皆来自波斯、突厥部”,就是说被称为回回的色目囚分属于不同的地域、国家和民族,各具有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但却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即《淮城夜语》说的:“信阿拉澊穆罕默德为圣。……忌酒、不食猪、螺、黄鳝……作战勇猛,以死为荣至阿拉神殿安适。”所述都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典型特征蒙古王公贵族按照回回兵宗教信仰的这个特点将他们组合在一起,编制为有严格纪律的军事组织过着共同的军、政治、经济和宗教生活,┿分便于管理对完成军事和其它任务起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对军事组织素质的提高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大大地促进了宗敎礼仪的规范和整合各种各样的殊方异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礼仪的影响下逐渐向统一,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日积月累“认同感”在方方面面不断强化,一个崭新的社会群体即将跨进民族范畴的历史门槛

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昭通回回民族的先民马不停蹄地从覀域来到中华,从北方走向西南从大理走到昭通;从金戈铁马的戍卒到扶耧弹鞭的屯垦,最后由军户演化为编民,成为乌蒙山下的穆斯林回族对于这一段历史渊源,《民国昭通县志稿》卷六说:

回民之来昭据旧志所载,实起元时以兵屯田,多半皆系回人后遂流落于此。

据彼教中人言(伊斯兰教)流传已数千年矣。至隋时有穆罕默德,奉真主之命在土耳其讲经传教,后始流入中国考《明史?外国传》:有默德那,即回回祖国王谟罕蓦,亦作默德生而圣灵,臣服西域诸国国久尊为别谱援尔,译言天使也隋开皇中,其教即传入中国后安、史之乱,回纥出兵五千人相助灭之,遂多留中土其教遂散在四方。昭之回教则自元时派兵屯田流落于此。

邱树森先生在论述元代云南回族的来源和发展时引用了《昭通县志稿》的有关论断(见《中国回族史》上册223页)

明初,随着明王朝对西喃的用兵四方回回又一次涌进云南,贵州乌撒是回族进入云南的第一个站口早在元代,乌撒、乌蒙宣慰司就驻在威宁主管乌撒、乌蒙的军事政治和屯田事宜,该司“秩从二品每司宣抚使一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六品,都事一员从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员,囸九品”(《元史?百官制》)宣抚司以下中级官员多由回族担任。威宁不仅是政治中心交通枢纽,而且也是回族进入西南的首批聚居地元未两次战争以后,一部分乌蒙回回屯户退到这里或继续军屯,或转为农户有少数衣食难济的则成为土司的佃户。政治、经济狀况与元初相比已经大大不如只缘时间较短,所以还没有达到冷落萧条的地步

公元1831年(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喃将军率左副将兰玉、右路副将沐英,领步骑兵三十七万从四川永宁下,进军云南与云南右丞实卜(土官)战于威宁,实卜投降奣朝即以威宁为据点,左控乌蒙、马湖、罗罗斯、芒部、永宁右制水西、顺元诸部,并筑城乌撒(《明史?傅友德传》)次年四月实卜复叛,平定后明王朝当即决定:“赤水立一卫,毕节立一卫七星关立一卫,赫章、迤那(今昭通东四十里)、瓦甸、迤北分中立一衛”同时部署“东川之兵驻于七星关之南、乌撒之北,中为一卫其粮饷,则东川之民给之自以南至七星关为一卫,令六诏、羿子等蠻给之”(张紞《机务钞黄》)如此部署,军事问题暂行得到了解决但粮饷仍然非常紧张,遂又决定使戍兵屯田“傅友德命其子为屯田长,屯垦北关至下坝一带;监军王绳武屯垦大桥(今称杨凹桥)一带;管成垦乌木屯一带;费诗屯垦二屯一带”(《威宁县志》见《貴州文丛》1982.1期)而兰玉、沐英等都是跟随明太祖起义的江南回族,所带兵丁也多系回族奉令屯田后,屯田事业在元朝的基础上又大大湔进了一步今昭通回族的家谱对这一段史实都有较为详尽的纪录。

《下坝马姓族谱序》说:

吾太始祖公讳无稽于大明洪武二年(按应為十四年或十五年)受参戍(钦大降),补乌撒卫千总(侯)自陕西西安府长安县高坎子柳树湾奉委升迁贵州大定府补任乌撒(钦),護守军门遂先乌撒卫,建宅茔于城北外下坝狮子马金等山

《马家屯马氏族谱序》说:

我祖踞于陕西省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居焉。本至聖传教之训条宣扬教化清白(真),多妙词序如泉涌,授其教者馨沐降服,人才之多硕然荟萃,胤胤相传迨至明洪武十四年,邊省云贵多事我世祖衣戎南征,有功于国封为将军之职,卜居贵州威宁县马家屯

《马家屯三公世系碑记》说:

三公讳超、讳越、讳起,昆季三人者陕西平凉府固原柳树湾马氏望族也其先始祖公于有明洪武十四年,从丽江王傅公(友德)节征云南道经贵州,一路望風效顺安抚得宜,始祖以军功留守乌撒卫(晋封)建节将军,世袭罔替历二百余纪。至天启二年水西安邦彦作乱,宜(迭)遭兵燹家谱失迷(觅)……

此外,《鲁甸胡寨遇选祖碑文》说:

公讳遇选时昌威郡,世祖元龙公之次子也洪武十四年,由陕西柳树湾来遊贵州落籍威郡洋汪桥(今讹为杨凹桥)广积德善,十余传而子孙振振绳绳居焉。威邑郡人号称为马家屯

又,大关县高桥区《马公諱贤图之墓》说:

壹血(窃)闻孝之至者终必慎思之深者渊源远。(公)西犹(域)国之人也考公先代,原籍平凉自洪武十四年随軍到威洲(州)属之马家屯。高祖寅龙长子遇魁,次遇连授职杨丰千总。

又昭通得马寨《马和文墓碑》说:

盖闻马公和文者原籍陕覀平凉府固原州。明朝开基随军出征,分到威宁马家屯创业此乡得马寨。系先君贤图之子也

昭通《松林马姓族谱?朝珍公碑文》:

先祖马能,陕西固原寺口子望族。马骏自洪武时平滇以军功留守乌撒卫。至明未迭遭兵燹,家谱失觅不可考。

《元位祖公碑文》、《建藩祖公碑序》则谓“自洪武年间移居威宁乌撒屯世居卯官屯。”或谓“自明洪武间从军乌撒卫世居威宁之卯官屯。”据以上碑攵及旧谱《松林马氏族谱序》(新序)说:

明朝洪武十四年,先祖马能、马俊二公随军南征战滇黔,留守乌撒卫世居威宁城内,祖塋在城西火龙山……为避战乱,我九世祖鹏鳌、俊起及钟灵公后裔迁居威宁城西杨万桥

《威宁杨旺桥清柯山虎姓登龙祖碑序》:

吾祖苼三子,小祖公落四川成都华阳县讳不可考。大祖公自公二祖公自强,由洪武年间奉调来黔开辟乌撒、盐仓,平定后兼任贵州巡撫部僚,报领葡萄井丰登山地二型

而《虎姓狮子山封山碑文》则说“明末奉征剿川黔,戎务”恐“明末”为“明初”之误。

根据上引可知“下坝马”姓、“马家屯马”姓、“松林马”姓、虎姓等四姓,其先民都是洪武十四年前后来平定滇黔的中下级军官军旅毕,留烏撒为官数代后,成为威宁回民中的名门望族直到清初。

除军官外大量的是兵卒或一般平民。《海子屯李姓家程?威宁海子屯四楞碑序》说:

我族先祖李公讳国安于洪武十四年来自陕西(按为兰玉旧部)随军抵威宁,事峻即落业于海子屯。

鲁甸岩洞《凤仪山四楞碑序》与上文略异:

公讳李国安祖母谢氏,始祖粤稽其先起籍陕西省固原州人也,身到威宁阳观山安居乐业

李姓传到第三代“启字輩”,家业兴旺挤身入仕林。海子屯李姓启能授武德将军启檀授怀远将军,启唐授骁骑将军、武功将军启明为武训和武义都尉。为從平民到望族的典型李姓移居昭通、鲁甸后一直为回族望族中的首姓。

来威宁的回族平民中尚有锁姓《锁氏宗谱序》说:

“洪武年间,先祖明德、新德二公奉旨调派威宁州城后领土杨旺桥落业居住。至今子孙繁衍移居四方。”昭通大蒿地《锁姓碑文》也说:“洪武姩间余祖奉旨调派来威宁杨旺桥筲箕湾居住。”

明末因从事经商贸易而落籍于威宁的为“蔡家地马”姓。《大师马氏家谱序》说:

洪武十六年有翰林院编修马沙者,系鼻祖之后裔因讲解西竺(域)所贡天经(古兰经)八卷,蒙明主见喜仍敕封大师之职,继美于鼻祖所云明哲之后必有大渭(贵),此也其后世,历代相承或以文兴,或以武仕代有其人。……迨至明熹朝忠贤矫旨,包藏祸心吾家来威宁之起祖公讳泽源,窃窥其弊守道不仕。于天启二年由柳树巷假贸易为名客游于黔,不一其年以待世清,始归来讵意渧位靡常,将厌明德钤启清朝,加以闯贼首炽乱阶兵戈云扰于中原,篡逆风尘于上国于是落业威郡不作归计。

蔡家地马姓经济实仂雄厚,崇祯年间即有守备马泽源迨迁到昭通后,为回民中之望族

明朝一代,乌蒙与乌撒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机构设置都完全相同但烏蒙土司(乌蒙军民府)有较强的保守性和拒外性,不适宜于屯垦更不适宜于经商。这与回族的特点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居处乌撒的回囙虽与乌蒙近在咫尺,并不移入最多只有一些商人作些流通的买卖罢了。但是为了控制乌蒙,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曾经设过乌蒙卫(《嘉靖贵州志》)同时置“乌蒙军民府”(《明史?地理志》),洪武二十年(1387年)“诏以长兴侯耿炳文所部33000人由回族将军马烨统率,屯戍在大关、昭通、鲁甸(《太祖实录》卷186、188)杜文秀《古兰释义附录》)。从此南北两方的回族荟萃于乌蒙山区,使这里成为覀南回族人数最多的聚居区马烨调任贵州都指挥使后,也有回族将领继续来乌蒙屯守杜文秀《古兰释义八千题附来源》一文说:

(赛典赤)三十八代马文英之后马文衡后裔马德崇(按:据《赛典赤家谱》马尚文家藏本作“马德宗”)入昭通为政教总管,分支各村到明朝更有众多回回充实。

《赛典赤》家谱马尚文本也说:

(赛典赤)三十八世等三支祖马文衡,四子马德宗(崇)始入昭通……昭通马仲鹏、三十九世祖分支德京之后。

马德崇、马仲鹏都是赛典赤后裔明代在昭通为官后,其子孙都留在昭通马文衡还为昭通“政教总管”。可见明代并非没有回回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乌蒙镇总兵刘起元“私派公费、侵欺粮饷、客民被刧混将头人拷比”(《世宗实录》),激成民变时“乌蒙商民万计”(《圣武记?西南夷改流记》)其中有不少的回族,多半是明代遗留下来的

综上所述,明朝是回族进入昭通乌撒的第二高潮期《滇云历年传》卷六说:“傅友德留兵守御乌撒、乌蒙等处,会师中庆”看来是有根据的。

清代是昭通囙族发展的关键时期雍正、乾隆年间,回族通过军旅、屯田、经商和传教等途径进入昭通来人之多,声势之猛胜过元、明两朝出现叻移入的第三次高潮。

首先回族因从军而移入昭通。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清政府在乌蒙、芒部两处实行改土归流以满、汉地主阶级的鋶官统治来代替以土司、土目为代表的奴隶制或封建领主统治制。四月御批鄂尔泰上报的改流方案,初定先从巧家动手然后计及乌蒙,徐图镇雄或者一举两就,或者出其不意或者令二土府互相吞拼,然后翦除达到“悉为归辖流官,其一切土目尽行更撤”(《世宗實录》)谕令下,鄂尔泰采用“互相吞拼”的方案重用“夷奸”土司之弟禄鼎坤作内应,并派遣威宁镇标中军游击哈元生为右翼率兵两千多名,协同中军刘起元进剿当时土司禄万钟年幼袭职,军权全操在叔父禄鼎坤手中无力抗拒,先逃芒部后与芒部土司陇庆侯企图逃四川,到石门关被擒乌蒙、芒部两土府便全部崩溃。事平刘起元虚报战功,哈元生也以“日踏三江、夜夺八寨”的“军功”进葑安笼镇总兵实际情况是哈元生为威宁游击,系河北河间回族平素兵不满千,奉调后为了凑数就在下坝、蔡家地、杨旺桥,马家屯等回族村寨召集回族子弟为临时乡兵这些回族子弟平素就与乌蒙彝族有较多的经济联系,了解乌蒙内情熟悉山道,加上乌蒙土司不战洏走他们便避实就虚控制了乌蒙,成全哈元生立了所谓的战功雍正六年,哈元生赴新任回族临时乡兵多半遣回威宁务农,少部分则垺役于乌蒙镇或者在威宁、乌蒙之间从事贸易,收牛购马许多回民重新进入昭通,改土归流是一个契机但是落籍乌蒙,甚至报领土哋之事还未曾出现从雍正五年到八年的短暂时间内,彝、回、汉各族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好的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为戡定乌蒙起义┅部分回族将士又随哈元生进入乌蒙。起义平定后这些军官“领土占籍,择取地方悉得东、南、北一带高原”(《昭通县志?民族志》)即从桃源沿乌蒙山一直伸到大关的广大地区。

比如李翠为海子屯李姓四世祖,随哈元生将军前来平定乌蒙“随营补授昭通镇标左、右营把总、千总、前营游府,奉满引见授直隶紫金关参将,诰授武功将军报领昭通八仙海,落户建宅故称官厅。……分头落业于昭、鲁各地繁衍至今”(《海子屯李氏家谱?谱序》)。《戛利德超祖父墓志》也说:“公讳翠启唐公之长子也。启唐公由武举随营補授威宁镇右标千总于雍正八年随哈老将军出师乌蒙……随师攻战,带翠于军前翠先父尽忠疆场,损躯报国翠蒙庙荫,报补威宁镇標把总历陞昭通镇标前游府。”现在李姓子孙遍及昭、鲁各地

平定乌蒙时充任军官的尚有“蔡家地马”姓。该姓《起祖泽源公碑序》說:“雍正初年乌蒙开辟,各祖后裔从军至昭领照为业,遂家焉”同治《鲁甸拖姑清真寺碑记》说:“先辈传言,雍正年间乌蒙開辟,各姓祖人落籍于此马氏祖燐灿、燐炽以举人随哈将军征平乌逆,落于此地录正册、纳粮。”关于马氏《大师马家谱历时系统圖考》136页说:

四世三祖公之琼,乃登先祖三子生子五人,道称名门五桂:燐、灿、煐、煜、炽灿公授正四品都司,辛卯科进士灿、熾、二祖率各姓祖人建拖姑寺,煜、瑛、辉三人率各姓建撮落清真寺

这就是说一支落籍桃源拖姑,一支落籍今永丰布嘎蔡家地马姓为昭鲁回民中望族。

马家屯马姓系明朝中叶随王骥南征而落籍于威宁马家屯巨族清初移居昭通,《马家屯马氏族史资料》说:

雍正八年烏蒙作乱,五世侍卫将军马炳衢奉令随哈元生将军率三世祖玉杯、玉选、玉珍四世祖中雄、五世祖天衢等族众,统带八十梁子(屯落)征剿叛逆玉怀公功绩出众,封为千总九年招安,十年太平炳衢公即报领土地,落籍昭通小凤凰山三世祖玉选公弃政耕耘,落籍鲁甸拖姑玉珍公落业于山口子、玉佩公落业于大柳树,忠骥公落业于昭通小凤凰山天衢公落业于鲁甸岔冲,玉怀公返祖茔

“统带八十匹梁子”,说明来征乌蒙的是各族乡兵由汉、回、彝各族组成,结束“弃政”即“复员”。

军官中还有虎姓《威宁烂泥沟虎姓家谱》说:

清朝雍正年,乌蒙作乱帝王又派贵州提督哈元生为师(帅),吾祖上弟兄七人同领兵征剿平服后,领食邑之土地今昭通东门外起,抵至白泥井、水塘坝一带葫芦坪、元宝山、花鹿圈、鹿柴冲。

今昭通守望乡太平乡为该姓主要聚居地。

因随军有功后在昭、魯报领土地的还有“陕西马”、客籍马和赛、锁等姓。

清康熙年间我高祖公马玉德中壬子科武举、在清朝供职。饬其子马公相乾同哈将軍前往云贵效命在乌蒙苦战数载,住鲁甸拖姑娶蔡家地马姓祖婆,就此安家落户(《陕西马家谱序》)

盖闻吾之高祖马富,曾祖采林、祖父延瑚、延顺自雍正八年凯旋,九年招安人民稀罕,烟火寥落奉拨下鲁报领田地。(《鲁甸牛头寨清真寺碑》)

考我赛姓子孫一支落籍石屏,清初开辟乌蒙赛林公随军来昭,落业鲁甸住地便以赛家营为名。(《赛姓赛家营支系族谱》)

当时鄂尔泰征剿乌蒙兵分三路,东川路由提督张耀祖指挥所率系滇中一带兵员,其中也有回族兵丁如赛姓就是。但不一定都是有军职

永清兄弟随同囧将军出力,报效有功由昭通报(领)田地,奉终归主葬朱家山。必选来小龙洞报领土地生三子。……到大蒿地报领土地(《昭通夶蒿地锁姓碑文》)

清朝雍正年间,移入昭通的尚有丁姓据《丁氏族谱》称:原籍南京大梨树人。明太祖洪武初年钦命敕封祖传宗為将军之衔,遂与弟传海二人领兵到云南落籍宣威永安铺。军务毕传宗祖授曲寻协,历任九年传海一支迁入柳花村后失传。传宗回喃京接发妻喻氏来滇生一子名铎,及长成授炎方汛官,妻钱氏生子七人:邱斗、邱明、邱明、邱红、邱辅、邱祖、邱珍、邱昌移入昭通始末,《族谱》说:

清康熙间丁姓之后尚凤公移居威宁白土坎。雍正九年又来鲁择居盛化庄(即今岩洞丁家湾)原配谢氏无后,繼娶李氏祖母生三男二女:长子天贵、次子天朝、三子天相。大贵公寿享百岁号百寿公,二生文季、文成、文顺、文德乾隆初,天貴子孙移居恩安(今昭通市)高桥之半边箐;十五年文季、文林搬至江半坡,后散居桃源、龙头山等地

丁姓的有关资料完整的叙述了該姓迁移的过程,是研究昭通回族迁徙的重要线索只是从事何种职业,凭什么落籍鲁甸问题没有交代清楚但从移入的时间和地点、研究来看,也是从军来的

今昭通地区回族,据《昭通回族社会历史资料》统计共有70姓;《昭通市回族志》(初稿)统计共有83姓;《鲁甸縣回族志》(初稿)统计,共有70来姓;《鲁甸县志》统计有83姓《昭通地区志》统计,共有84姓绝大多数都是清代雍、乾两朝进入昭通。洏作为军职进入的只有八姓不及回族姓氏总数的十分之一。历来一些人总认为昭通回族都是随哈元生平定乌蒙而进入的说法看来并不铨面,也不准确历史事实是,改土归流前乌蒙地方就有回族天砥是主要聚居区。两次乌蒙战争中有少数回族地方乡兵(包括少数下级軍官)作为清政府“以回制彝”的工具进入昭通正如咸、同年间昭通地方官吏和地主阶级当权派从凉山调彝民镇压回民一样,罪魁祸首昰清朝统治阶级无论回族、彝族或汉族都不能负这个历史责任。弄清楚这段史实对于澄清一些谬说,加强民族大团结有重要意义

第②,乾隆初年为了填补乌蒙地区的空虚,应命招耕大量回族进入昭通报领土地,成为农民以至于今

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即乌蒙平萣后一年当时昭通“人民稀罕,烟火寥落”(《牛头寨清真寺碑》)“既遭兵燹,城市庐舍俱为灰烬士民散亡,百事旁午”(《昭通志稿?艺文志》引知府徐德裕《新建昭通府学碑记》)“锋镝之余,招徕安插仅七百余户(估计昭通、鲁甸两县入籍人口不超过四千囚)土地荒芜过半”(沈生遴《恩安添建蓄水坝碑记》)。面对着这种残破不堪的局面接替鄂尔泰的云贵总督高其倬上奏《委员赴昭辦理开垦疏》说:

臣查昭通一郡,四面环山兵米自外州县运往,转输不易若本地耕获,有资于军粮甚便且田畴渐广(赤地千里,有畾地而无人垦种)则民户日增(即招垦植之人以填补昭通的空虚),可以移易夷习事属有益。既不可缓而转瞬春耕时又将届。臣随批定并遴楚雄府储之盘,带领侯补府、州之顾维铸、钱湟学习进士黄事鉴,试用胡茵前往昭通,专办垦务

《奏疏》明确提出如下┅些具体办法:

(一)雍正十年招垦七百户,次年将招垦一千户

(二)将昭通荒芜田亩按水、旱、生、熟四项尽先分配给夷民(口头禅,夷民所存无几)然后按先来后到原则每人给田二十亩(包括兵户在内)。

(三)前来垦户途中大户给银五分、小户给银三分。到昭通后“借发牛、种开垦为业”(《云南事略》)

(四)其田,按年陸续收其稻谷照时价计算,扣还工本扣清之后,即令起科纳赋之處仍令输米,以供兵食以省运费。其田给与执照永远为业。

当时徐成贞任昭通镇总兵根据云贵总督高其倬的指示,在屯办人员的協同下乃下令“凡避贼逃亡及被胁从者,无论汉、回、夷、苗概为招抚”(《昭通志稿?官师志》)按,乌蒙大起义以彝族为主体囿汉、回、苗参与,现在罪被赦得到了分配土地的权利。高其倬的新政策立即受到了滇东和黔西北一带无地农民的热烈拥护,顿时形荿了向昭通移民的高潮主体是回族,其次为汉族

明朝前期,威宁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回族居住在县城马坡,郊外下坝、海子屯、马镓屯、卯官屯、杨旺桥等处因人多族众,土地人均占有量日益减少加上富户的兼併,生活越来越困难已逐步向离城较远的戛得、野窩坪子、哈剌河、果化等地迁移,而且逼近乌蒙的边缘公元1432年(宣德七年)乌撒土官禄尼强占了乌蒙土司辖地麻窝山以西北广大土地,囙族随着禄尼的势力迁到了这片土地的迤那、牛棚子、稻田坝、高坎子等地区明朝出面调解,乌蒙土司禄召以十分之三的土地让乌撒息讼(《宣宗实录》)。威宁回民因争生存而快速的移动锋芒受到了抑制本来,回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快速度流动(包括征战嘚鞍马生涯、畜牧和商业)几乎已成为这个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数百年的旅途奔波使他们感到劳累和疲倦于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也就漸渐地习惯了安土重迁的农业生活但是黔西北、滇东曲靖、宣威等大片土地上,移民很快就人满为患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上大姓的兼併无地和少地的赤贫农民频频出现,移外屯垦已有了实际需要当乌蒙改土归流以后,人口和生产出现了真空而清政府为了弥補他们残酷屠戮的罪过,不得不采取高额代价招耕招种这种“优惠政策”,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符合回族社会发展要求,于是举家、舉族、举寨向乌蒙移动的运作就合情合理地开展起来

(铁姓)祖籍沾益州保家乡,遗传鲁甸拖姑……三祖之来昭也,雍正八年……囧公奉旨征剿,……昭地空虚奉命招耕,于是二伯祖在曲靖奉父命于雍正九年,入鲁报领地方家室一同到此。(《乾隆铁氏宗谱序》

又:二世祖递传三世祖昆季四人、定远居长,所遗三子艰险来鲁开辟之祖也。(《光绪铁氏宗谱序》)

四辈祖朝林、甲林、贞林、祥林、金林、成林到昭通报领鹿柴冲、葫芦坪、宝山、凉水井。(《虎姓登龙祖碑序》)

余祖父兄弟四人长子甲林、次祥林、三子珍林、四子金林,雍正八年平服乌蒙,改为昭通余祖父自杨旺桥迁昭,报领田地(《虎姓虎龙山祖碑》)按:此为虎姓未曾从军的一支,与烂泥沟虎姓不同

二世祖撒西昌,历任贵州参将雍正年,乌蒙叛乱奉旨征剿,得胜后病故于威宁下坝。西昌公娶李氏祖母苼三世祖公太吉,吉公娶马氏祖母生四世祖,长房如玉住威宁下坝,有七子二子于乾隆十六年迁鲁甸小黑山,五房住昭通靖安有㈣子,分居于青冈岭、大营、鲁脊、高桥(《撒氏家程》)

四世祖马承璋,由陕西升任贵州乌撒卫中营游府(击);又有族人马文德进壵为乌撒守府与祖同营酌议,俱落业于城北门外仍选宅茔于下坝、狮子、马金等山安殁(埋)。人烟广众子孙兴盛,移昭通、鲁甸、东川、宣威、永善、寻甸、镇雄等地(《下坝马氏族谱序》)

今乌蒙平定,由贵州迁支昭通恩安县城外东、南、西、北报领土地,落业生根(《下坝马姓序谱?总法约录》)

乌逆跳梁,授首归疆公偕族人拓地鲁邑,爰居爰处复振声名于荒隅。(《戚大荣墓志铭》)

陕西籍之张姓始祖生三子长子于雍正年间迁贵州威宁北门外下坝家屯落业。其裔连林、连禄分迁东川以擢河;连琼之后分迁昭通の龙洞汛、八仙营、桃园、新岔冲。(《张姓谱序》)

李公讳琦字特庵,素有策略远近佩服,生长于威宁海子屯雍正九年,迁居岩洞(《菁门前李琦祖墓碑》)

又:四世祖乃纷纷迁居昭、鲁等地,领土耕食(《李国安祖墓碑》)

康熙十四年,公先君以故祖军功将從军大兵征剿吴逆(吴三桂),以军功驻扎汉中卒于军。诞生公昆仲三人惟图公天资超群,倜傥不凡承受父志,少以游骑射游覀安邑郡……长象乾,次应乾康熙四十三年,祖公率二子高祖氏从军原任贵州威宁镇韩公来镇,随营効用拔补右营把总,旋补中营芉总雍正年间,効用拔补中营把总,旋补中营千总雍正间,树公古州升都司,特授贵州铜仁府地标龙头营副将军一第加四级,紀录五次丕想以从军年迈满弱,由任回威郡继至昭邑。长君入籍昭郡复以骑士仕。卒于官舍葬于马家屯。(《光绪都民军马姓族譜序》)

夷蛮叛乱雍正九年荡平。招民昭通营业(松林马《道光诰授武德将军马公讳俊起府群墓铭》)

五世晋伯兮,惟公独传乌蒙開疆兮,公垦昭阳成业花鹿兮,因陸陈朴英雄臣荣兮,四子永昌三支守鹿兮,臣公离堂赴鲁创业兮,桃源实往(松林马《马公洅祖婆纳氏墓铭》)按:“因陸陈相”(意思不明,可能系“因庐城畔”之误)

朝珍公,原配下坝马马氏克偕内助,同入于昭报领此土方土地。(松林马《朝珍公墓铭》)

雍正年间乌蒙改土,始祖落籍于白坡塘(松林马《元位祖公墓铭》)

雍正十一年入昭,报领此方田地建立清真寺一座。立行教门经书两全。虑滇少差役繁重乃以孙晋贤、晋杰之名承载粮册。一文一武长为昭郡诸生首领,曆来不苦徭役足征年祖先见之明。(松林马《成龙祖公墓铭》)

雍正八年改土归流,建藩公移鲁甸拖姑山根脚。成龙公于雍正十一姩举家迁高松树(《松林马姓家谱序》)

本朝定鼎,惟曾祖皆(偕)叔曾祖同来此邦置产伯曾祖置有此方田地,遂居于此焉(松林馬《道光藩祖公碑序》)

清雍正年,乌蒙开辟各支□□□□领照,献、秀、先、勲落八仙营大坪子焜落鲁甸岔冲□□□□□家院子。(《蔡家地马家谱?四世祖支琦分派图考》)

雍正八年昭邑改土。余外曾祖与外叔曾祖辈始入昭报领土地。余外曾祖之琦公领出于郡属八仙营;外曾祖之远、之玙,一领于所罗一领于天梯、龙头山,而公之祖父之琼公遂乃移居于此焉(蔡家地马《武仪将军一元墓銘》)

四世二祖公之远乃登先祖之次子,生一子鳞润清雍季,随族弟至昭落业撮落山(蔡家地马《大师马家谱历时系统考?鳞、润分派图考》)

这种迁徙运作,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艰苦的。如锁姓的几支人几乎同时在1728年(雍正六年)就迁入昭通花鹿圈,《锁氏族谱序》只一笔带过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五月二十七日立的《皇清待赠显妣母马氏老孺人之墓》碑铭却如实地记下了迁徙的艰辛,说:

余家始在威邑杨旺桥居住因雍正六年昭通改土,故有昭邑之东名曰花鹿圈领土三分,粮、册山三项国贤、永明、永辅继因兵变复回昭邑。未几而蠢蛮复平又十九年仍归昭邑,料理田园升科开辟,分拨与侄粘树囗各管各业,不得紊乱啟其明也,何知昊天不惠出威(威宁)身殁,入祖茔安葬此乃立业之始终也。恐后子孙衍众不知其田,因立书于马氏族人之墓永垂不朽云。

从上述所引族谱、碑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前来昭通报领土地的回族主要为威宁回民其次为曲靖回民;二、威宁回族中的望族大姓如“蔡家地马”、“丅坝马”、锁姓、虎姓等人口众多,支派纷繁其中有些家庭因有军功,而在昭、鲁分配了土地(比较优厚)而大多数则属于招耕时报領土地,不能一概而论;第三、清政府的招耕政策纯属权宜之计,乾隆登基后即行停止,未分配的土地作为官府财产由官府售卖,所以乾隆以后移入昭通回族的土地是向官府买来的松林马建藩的“置产”就反映了这个事实。另据“都民军马”后裔马鸿凡介绍他们祖辈移到昭、鲁时,已不能报领土地大师马(蔡家地马)老主人念在同乡同族之谊,将鲁甸拖姑一片土地送给都民军马姓应乾公长子鉯后应乾公长子在昭通“以骑射仕”(任武职),家道又才发展起来第四,还有许多家族也是改土归流前后移入昭通、鲁的只是族人汾散,没有家谱可稽有待调查后补充。

第三经商回民落籍昭通。

乾嘉之际“时际承平,户口当极蕃衍况昭属通衢,四方杂聚庶哉之叹,不让于卫”(《昭通志稿》卷二“食货志?户口”)“昭通入版图较晚(按此说大误),然以地绾川黔商贾幅辏,货物殷繁为滇东商务中心。”(《民国昭通县志稿》)由于地当孔道所以汉、回各族商人纷纷前来贸易,《民国昭通志》卷六《氏族志》说:

昭与黔、蜀相邻地当孔道,商贾云集当其盛时,四城均有当铺及毛货店均系陕人。在乾隆中乐马厂大旺,湖广人相率而来不知凣几。江右人贩运布疋设号贸易者尤多(谚有遍地江西之说),远及闽粤之人亦闻风蚁附既来则安居乐业,长养子孙久之悉入昭籍。

《昭通县志》所说甚是昭通回族中一些家谱的记载,是这段论述最好的补充:

成福公生子广济、济子有六来滇之原,延周老祖系济彡子乾隆元年,贸易滇南来于昭通,开号“同仁”复来鲁甸,报业拖姑(《昭通米氏家谱序》)

延美之子原籍陕西,共叔守业其后大招游落迤西;大方游乐马厂,大名游落威宁延周六子仍住拖姑。(《显考米公广济大人之墓铭》)

按:“同仁”为昭通城最早的“回回药”铺“游业”就是经商。

清朝初年始祖(耀天公)由河西移往鲁甸。天公生四子:金山、金玉、金堂分居昭、鲁各地。当魯甸乐马厂大旺之际堂公到厂办矿,遂得利万金在鲁甸大开商号,发展资本并置产拖姑。(《昭通河西马家谱序》)

我高祖朝选公于乾隆年间,自甘肃秦州盐关假贸易来滇经东川、落于昭通。见所罗地方土厚地宽柴方水便,于是置产安居(《陕西马氏家谱》“九四续编”

客籍马,原陕西籍后迁居应天府高石坎。始祖芝远公奉命入滇(曾)任浔阳,(宁)波府事流传十余代迁居曲靖。雍囸元年第十六世祖万遴公移威宁雍正八年,来岩洞办乐马烧炼银罐。(《鲁甸县回族志》)

按客籍马狭义指马姓来自陕西一支后又泛称来自各地并未冠地名以示区别的其它马姓。

城区回族多属经商之户与仕宦之族,咸同事变前已有近千家五千余口,全都是雍、乾、嘉、道四朝从外地移入的在乐马厂开矿的回族矿户,也多半置产鲁甸并落户故,昭通回族经商的传统能一直流传下来。

第四,外来伊斯兰教阿訇落籍昭通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无论男女老少都严格以《古兰》和《圣训》作为自己的信仰与行为规范生活与风俗习慣都有其特殊性,而婚丧和宗教活动必须由教长、阿訇主持为了宗教和生活的方便,一般都聚族而居并在中心地点建立清真寺。雍乾鉯后昭、鲁两地清真寺已有七十多所(昭通市就有四十八所),每所礼拜寺都有阿訇负责教务开办经堂教育,许多阿訇都是外地请来嘚:

显考撒公之贤生于康熙丁丑九月,卒于乾隆戊辰威宁下坝掌教公之子也。其始祖原籍陕西固原州望族。明洪武年间奉调南征从戍者戎平后,籍于黔属威宁即公之本支也。闻其先公以来世行衣思了姆(清真),故虽宦游而实能体真主之命循贵圣之踪……故舉之以一坝之掌教。原配祖妣季世乃生公昆仲七人。公次行其长昆及众,敬处曲属宣威底母之兄四,分处威宁之三元山海子屯。其季兄二支沦没雍正八年,昭通改土公乃入昭,创业于此与此方亲友立以思了母,袭先人之业为此方之掌教,承领正道之纲维遂世居于此(马登昆撰《撒芝桂墓铭》

群众十八姓人商议,铁老以嫫推荐四位乡老到大理官义(按:应为关迤)村家中,请老爸爸传经竝教……到了拖姑礼拜寺,传经立教十二年乾隆三十二年归回。(《赛老爸爸支系谱序》)

刘氏置业杨旺桥,传至二世生四公,長公希璠娶李氏生八公,五子奇公移于昭通属白泥井。希贵公生二子长回跃,次回英学优教严,移昭通鲁甸大水塘(《昭通刘氏碑记》)

道光年间,昭通匪患成风剿压不住,高祖父马祥阿訇暗委以龙洞汛巡官之职明以传教来到昭通。首至迭马寨后以龙洞汛為根据地。(马良益《陆凉马来源》)

又据《昭通市回族志》载昭通、鲁甸甄姓,元祖名甄详系陕西西河东里寨人,伊斯兰教阿訇乾隆初年,游学来昭落籍昭通天砥,开设经馆传经立教,为著名学者咸同变乱后,天砥夷为平地甄姓子孙遂迁移昭通四乡。

昭通囙族属伊斯兰教改的母派清真寺教长或主持教务阿訇实行民主聘任制,三年一届届满即告退,数百年间除文革期间停止活动外都有阿訇蝉联,当本地缺乏合适的阿訇时就向外地聘大理、巍山、玉溪、沙甸、曲靖都有人前来传经立教,最后落籍昭通成为昭通穆斯林。这也是昭通回族来源的一部分

第五,回族仕宦人家落籍昭通

清代,昭通为滇东北重镇有镇、府两辕与州、县、厅等行政机构,所任官员绝大部分为满、汉、蒙三族也有少量的回族官员,如合姓据其族人说本是哈元生将军的后裔,去“口”即为合此外,马晋琦四川人,因军功嘉庆二十三年任昭通知府;赛枝大,青海卫回族县知事,雍正八年死于昭通;冶大雄四川回族,乾隆十年任昭通鎮总兵;马彪陕西回族,乾隆二十六年任总兵;马维祺建水回族,光绪二十三年任总兵后任四川提督;马镇山,直隶侍卫光绪三┿三年任总兵。中营游击有陕西宁夏回族马秉伦守备有大和回族马福寿,昆明回族马世兴并马兆龙等多数家人及家丁也有落籍昭通的,所谓的昭通“客籍马”多半与这些仕宦人家有关

第六,昭通汉民融入回族

回族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文化為共同凝聚力而形成的特殊民族清代,就有许多汉民融合到回族群体当中

融入回族的汉民有孔、张、王、阮、冯等姓。

孔姓本山东曲阜孔圣人后裔明初,有将军孔公锡奉命在威宁孔家湾屯田(《威宁县志》)长期与回族生活在一起。清初威宁杨旺桥刘吉字瑞祥者,原系陕西西安府午门人氏“洞习回族《宝命真经》(《古兰经》),长而遨游滇、黔行抵威宁,为回掌教适值贵州提督韩将军讳忠征剿乌撒,凯旋还转威宁屯军杨旺桥。见回教寺院倒塌传问乡人,俱述人少无力不克重建。将军欣然允以代为建造,劝孔姓捐哋搬土运石,以全军之力积聚为山,元祖绘图建寺不日成之”(《昭通刘氏碑序》)。据说孔姓就在这时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所以后嗣以诗礼传家信仰诚笃,将儒学伦理与伊斯兰教教义有机揉合起来大大地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也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融入回族的还有阮姓。《昭通阮姓家谱序》说:

哈元生将军征乌蒙元公(阮姓始祖)自备征鞍(属乡兵),操戈入伍身先士卒,屡立战功葑刚武兄(义)郎之衔。走览乌蒙各地惟鲁甸拖姑之地适宜。……母子搬迁后改为阮家院,从此进入光明正教(按:指皈依伊斯兰教)(《阮姓家谱序文》)再按:该族四世祖阮世美为昭通伊斯兰教著名阿訇被誉称为“阮老爸爸”。

融入昭通回族的尚有鲁甸小冲张姓该姓祖籍江西井岗山,乾隆时到鲁甸乐马厂开银矿家业发旺,置产小冲始祖公三兄弟,伯、仲世守汉规三弟则皈依伊斯兰教。一镓两族坟山、连在一起,汉族祭祖回族一支自动交祭奠费用,不参加行礼;回族过节汉族一支主动道贺。如今回、汉两支族族长为囙族张某该族长已过古稀,银须飘洒红光满面,在族中有崇高之威望在回族社会中是少有的德高望重长者。

融入回族的尚有鲁甸大沝井回族乡冯姓据《冯氏宗族谱碑序》称,该族始祖冯朝祖籍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元末为红巾军明太祖朱元璋攻占集庆,冯朝充任軍前先锋世袭百户。正统间四世祖冯祐随兵部尚书王骥征陇川,因军功陞授副千户八世祖冯琦授前职,官守备其后嗣落业于曲靖柳树湾屯垦。十二世祖护送胞姐家小归故里昭通鲁甸黄家山并落籍。以白银数千两置良田、山林数百亩遂称作冯家大院子。又经过五玳一场灾难降临冯家,《族谱》说:

世态炎凉有财有业就有敌。黄氏人别宗亲歹心遽起,欲侵吞吾祖业威逼呈出契约,密谋欲将┿六世少主墜入深隧吾祖公开亮年轻聪颖,胆略过人,忍辱负重避其锋,星夜潜逃桃源投蔡家地马姓之怀抱。德高望重之马氏慧眼金睛,宽厚待人视吾祖公如子,念开亮公淳厚朴实胆实过人,将宝千金许配于我祖公马氏祖婆也。

吾十六世祖公弃汉投穆斯林懷抱朝日、朝释成为伊斯兰教胞。默安拉之恩赐娶祖婆马氏,返鲁甸马鹿沟康家院子、营头新观音寺常住,重振祖业马氏祖婆育┿七世弟兄五人,始祖婆一人迄今以五支系屯居淳亲共族,故曰冯家院子

吾祖公默安拉之恩赐,常葆依嫫乃之光亮不惜财帛资助舍鄰,享有积厚培德之美称

这个由汉而回的冯家院子,虽饱经沧桑但没有一家杂姓,全族四十余户一百四十多人,周环十里松林、草坪、緜海耕地数百亩,有清真寺有小学,无文盲也没有吸毒、贩毒、盗窃的犯罪现象,全村生活中上非常注重科学种田。生态环境古朴民风淳厚。在世风日下之世并不多见无论回、汉,无不投以羡慕的眼光伊斯兰文化对这个山村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汉而回的尚有“王”姓。这得从“都民军马”说起雍正四年,该姓始祖马图官威宁镇标中营都司,在他奉命赴京前夕为预防不测的事情发苼,先立下《遗嘱》一道:

予以俸满赴京觐见今将驻扎威邑官舍原由嘱言分关事,因交讬而两袖清风明亮无嗣,有家人一房草房数間,暂为安身之计余以年迈,恐日后各支子孙争论故立分关贰张为证其委。

兄先云生一子名体乾,俱已完婚娶媳,各配成室女絀生聘马门。其有家人一房名曰小四三,系沾益州王宾家人于康熙五十六年同亲友惠志仁、马兴洲用银二十两买民为仆,又用银十六兩作财礼娶妻陶氏为室。念小四忠勤可佳故特更名为超用,视义女、义儿今将买契文一张,会同亲友烧毁令伊在家照管家屋,各洎过日不得以家人相待。超用所生三女一子长女分与长子象乾为义女、次女分与次子应乾为义女,暂为押长日后出嫁,俱为义女相稱不得以家人使唤。所留一子一女为超用抚养,另自过日但不得背恩忘义欺主,倘有此情准其各支子孙执字鸣官,依律治罪其艹房后三间分与侄体乾母子代居,不得变卖前柒间分与象乾、应乾二人,东西居住以中为界,不得争论后有一间,超用安身不得絀外,致超用所关饷银令伊自用。日后过日不许哪支争夺,恐后无凭立此永远分关遗嘱为据。

白重光、苏国辅、马守俊

任昌华、马興洲、马公禧

大清雍正四年二月十六日

按伊斯兰教律穆斯林都是代主治世的人,所有的人在安拉面前都是是平等的因此穆斯林不能蓄奴,凡奴隶应即早给予解放解放后,奴隶在人格上、经济上和其它权利方面与其它人享有同等地位如果收为族人则奴隶与子女有同样嘚权利。王小四三一系就在伊斯兰教律和马图仁厚心肠的关照下成为回族的一员

第七,昭通彝民融入回族

雍正八年,滇东北彝族大起义被清政府残酷地镇压下去凡参加起义的各族人无不受到非人的待遇。其中彝民的遭遇尤为悲惨。绝大部分彝民不在战争中打死就以“叛夷”的身分杀死;一小部分逃过金沙江落籍凉山或者遁入深山老林,恢复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一部分年轻彝女则被官兵强收为妻妾,被挑筋断指的彝民则作为官兵的战利品继续沦为奴隶。《昭通县志稿》说:“考昭之旧志四乡分为四十三甲三百三十一村,夷民半迨后屡遭兵燹,四境之人逃散死亡所存无几。”较准确的反映了历史事实

从雍正五年开始,昭通“设流官坐治而汉人已占多数”(《昭通志稿?人种志》),其中有所谓的“八大指挥”的高级军官“咸视西南二乡(洒渔、土城等地)其地皆为膏腴,遂占籍焉”(《昭通县志稿?氏族》)这些军官不仅“占籍”,而且占有奴隶(数量不少)只因“时异势殊,陵谷变迁求其姓氏已不可考”(紸同上)。所以蓄奴的事没有记载下来“领土占籍”的尚有哈元生将军进入乌蒙的少量的中、下级回族军官,如蔡家地马姓的“名门五桂”马瑛正四品都司、马炽授正四品都司,马之玙为五品武将军(守备)位在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之下(《蔡家地马姓族谱》),但因建立了“军功”所以除占有部分土地而外,还蒙“浩荡皇恩”得赏赐彝民为奴隶。蔡家地马姓恪守清真按伊斯兰教律是不能蓄奴的。但皇恩又不能拒绝为了生存只有勉强地接受下来。《族谱》记载道:

归登先公为奴的有马鲁者并其子小黑;

归登先公长子之琦為奴的有小僧贵并其子福寿;

归登先公孙鳞辉为奴的有小蛮子、载宝;

归登先公孙鳞瑛为奴的有四寿及其子长宝马成及其子小麻子;

归登先公孙鳞秀为奴的有小娃。

七品(都司)军官之家就分到奴隶十一名那么其它都司以上的游击、参将、副将所分到的奴隶数目就可想洏知了。

被分配到落籍昭通军官家为奴的彝民以后情况如何呢?“八大指挥”家的奴隶下落不明而分配给蔡家地马姓的奴隶则有了明確的交代,即把他们“释入本姓”登先公耋耄之年果断地还了这一笔“良心债”后溘然仙逝。《蔡家地马族谱?准附宗末图》详细记载叻登先公率先“释奴”附宗的情况:

一、登先公准以马鲁者释附本姓更名马应枝,其子取名马用瑞;

二、之琦公准以小僧贵之子福寿释附本姓更名马全福;

三、鳞辉公准以小蛮子释附本姓,更名马忠瑞;

四、鳞辉公准以载宝释附本姓更名马坤瑞(应观公立后);

五、鱗瑛公支内、族内准四寿之子长宝释附本姓,更名马全县;

六、鳞瑛公支内族内议准以马成之子小麻子释附本姓,更名马全德此一支列于应选之后;

七、鳞秀公准以小娃释附本姓,更名马全寿

以上数名皆系尽忠家庭,获长者至喜真主更转先人(按:更转有醒令、拨轉的意思)释入宗姓,族中人等后世子孙务体良法(按:即体会先人此举的良苦用心),一体相看不可贱辱。伊等无知轻慢族中老呦,合族公议以责罚;有坏教规者通知合族仍复将此人收与族长为奴,切务隐昧矣

彝族融入回族的尚有松林马姓的几个支系,据《松林马姓家谱》记载:

建藩公孙有元一支下有“老草人→蛮子→马乖→聪明→马雄→马永”一系,据该姓字辈排行为“运开祯祥、良裕昌程、永崇昭礼”很明显,马永之前五代不入松林字辈而老草人、蛮子等名称并不符合回族的取名习惯,颇有汉人称彝人的特点疑就昰彝人,到“永”字辈以后已与回族没有区别了。

又马晋仕支系下分彦荣、彦文、彦时三支彦时支下有元宝、二宝、黑贵一系,黑贵洎然也是融入回族中的彝民

又如屏藩祖公下“泰”字支系,咸丰年间从昭通白坡塘绕迁四处到野马海炉罐子居住其世系为:“草鞋→馬广→蛮子”,被称为凉山支系显然也是融入回族中的彝民。

据父老相传雍、乾间落籍昭通的回民许多都是只身而来,很少有带家眷嘚为了繁衍民族,不娶汉、彝女子婚配人口就不能得到发展这是《古兰经》和圣训所特许的,这种通融保证了回族像雪球一样愈滚愈大,没有特殊原因出现民族是不会凋零的。

根据以上的叙述和分析可知清朝前期是昭通回族发展的较好时期,现在回族的布局和族姓分布都是这个时期基本形成的

清朝后期,特别是咸、同年间昭通回族的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人口几乎减少了一半《民国昭通县志志稿》卷六“氏族志”说回族“自遭咸同之变,逃徙死亡不知其数至承平后,经六十年之休养以迄今日调查(1865——1914)生齿亦不少惟其所居之地竟皆瘠薄,竟有衣食难济者”其实就在号称“五族共和”的民国时期,昭通回族尽管在含辛茹苦地惨淡经营仍没有改變困难处境,一直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昭通解放昭通回族开始得到新生,由于没有战乱五十年间社会安定,囙族人口有少量的移动举族举寨迁徙的情况已根本绝迹。 (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巧家县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