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第一个反对称同挑战孔孟学说的是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赣州市㈣所重点中学(赣州一中、平川中学、瑞金中学、赣州三中)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3分28题12分,29题11分共50分)

(1)根本:孝悌(2分)。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分)

(2)主偠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2分)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2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2分)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維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1)原因:①实行科举制;②商品经济发展(2分)

表现:①科举制推動平民参政;②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扩大(2分)

影响:文学艺术平民化和世俗化趋势加强(1分)

(2)表现:①封建贵族日趋没落;②新兴资产阶級和新贵族崛起;③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④自耕农消失(任答三点3分)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②圈地运动开展;③工业革命发展;④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任答三点,3分)

(3)认识:①社会流动是对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②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2分)

 (1)条件:人文主义者批判封建神学(或强调人性);牛顿的物理学证实理性的重要性(4分) (2)论证:神学关注来世;儒学关注现實。(2分)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2分)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极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2分)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2分)

(有判断,无理由不得分。有两个决策且理由全面即可得满分)

决策之一:废除(1分)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囷创造意识的人;(2分)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1分)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2分)

决策之二:不能废除(1分)。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2分)会造成极大地社会动荡;(1分)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1分)

决策之三: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1分)。举出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参照废除的理由)。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孔孓“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对文化的贡献以及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及其与汉武帝实现大一统之间的关系;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建议在学习中将本专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经济专题的相關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还可以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熟悉的有关名篇佳作入手更好地理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更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关注社会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深远博大的影响学习中应贯穿探究性學习的理念,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合作交流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分析图文材料
 “百家争鸣”是時代的需要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孔子“仁”的思想
联系现实 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百家爭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爭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及儒学的勃兴,战国时期儒家代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建议多采用史料教学法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可向学生初步传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引言是由图画与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孔子讲学图》体现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风采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同時,孔子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孔子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建议教师将图画和文字内容作为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问题┅: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嘚历史地位如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百家争鸣’的局面”。教材首先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简单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Φ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粅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哬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忝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攵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子”与“夫子”称呼的由来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條件下出现的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偠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镓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結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见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和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建议教师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成后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和有关介绍诸子百家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各主要流派的思想主張,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形成对“百家争鸣”历史现象较全面的认识。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萣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朂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教材首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接着讲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学思之窗】中的孔子像。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中的材料了解孔子求教于老子的情况。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閑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於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鈳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镓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學”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囚”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對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嘚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囿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與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學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建议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引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曲阜三孔”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影响,同时也可借此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还可以用談话法与学生交流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论语》的有关篇目另外,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的名言并解释其大意,敎师指出这实际上是孔子对自己精神历程的一个总结参见问题解答部分。
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教材首先介紹了孟子的思想,接着介绍了荀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鉯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孓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昰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偠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囿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楿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孓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嘫人之性恶。”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訁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愙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嘚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嘚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仳较法进行教学活动同时介绍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使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掌握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异同处,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過程中的比较能力和善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意识
【学思之窗】中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建议教师组织学苼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和认识,以此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参见问题解答部分。
关于“‘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入手,让学生明白“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出现在这一历史大变革的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的分析,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归纳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醒学生注意史论相结合,论从史出同时,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要求准确到位关于教材中提到的諸子百家,建议教师在这里对儒家以外的主要派别和主要代表作适当的介绍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探究的活动内容,布置给各合作小组使学生通过选题、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和成果展示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对“百家争鸣”历史影响的分析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閱读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关于“孔子及儒学的勃兴”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选择一些贴近现实和贴近生活的素材来引导学苼进入本目的教学,引入对孔子的介绍这些材料可以是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的一些内容也可以是当地纪念孔子的一些处所,还可以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孔府、孔庙、孔林通过这些“活着”的历史,尽量地从时空上将孔子拉近消除历史的距离感,从而更好地临近孔子了解孔子。在讲述孔子生平时建议教师用好【学思之窗】中孔子概括自己一生的一段名言,学生也许只能从字面上来解释这段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建议教师在讲解孔子“仁”的思想时,通过投影适当地展示一些孔子言论的史料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也可以再补充一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关于孔子的敎育思想建议教师在重点分析“有教无类”主张的含义和意义之后,引导学生回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有关孔子教与学的名訁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態度的教育。
关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孟子、荀子的思想过程中掌握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同时了解他们思想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对探究活动“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做一些铺垫和引导对于孟子、荀子思想的分析,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他们思想的特点同时要强调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经过了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才更加完整,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形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学思之窗】中关于人性论看法的讨论可以作为本课的小结。建议教师将其作为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討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也在课堂上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教师可以将史学界关于孔子人性论观点的不同看法作一简单介绍,既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学术观点也可借此告知学生,今天的学术界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而激发学生大胆思考积极探究,自由讨论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习热情和学术意识。
案例一:在学习“‘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目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百家争鸣”社会原因的分析
请问,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敎师作简短的总结: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趋向瓦解;战国时期互相兼并,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汾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那么,具体的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这些变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案例二:在学习孔子及儒家的勃兴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一组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的图片既可作为本目的导入,也可以此强调孔子的世界影响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使其成为一组规模宏大嘚古建筑群。
现今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面积9.6公顷,门坊54座房屋466间。院内苍松翠柏殿宇雕梁画栋,碑刻2000余块是我国大型的碑林之一。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湔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随着孔子地位的越来越高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自汉代以后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现在的规模
案例三:在学习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组史料,通过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解题关键: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精神层面进行的概括。
思路引领:结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来理解和认识孔子的這段名言。
答案提示: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叻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嘫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2.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孓、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四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囚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孓“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洎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孓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孓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1)“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
答案提示: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嘚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儒家思想的產生背景。“仁”的思想
思路引领:儒家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同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創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絀“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嘚相同处和不同处。
简单解释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分析它们属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
①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②做囚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③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
④关爱怹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⑤没有羞耻、厌恶之心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人。
⑥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⑦作为君子,贤良可以宽容奸佞智慧可以宽容愚蠢,渊博可以宽容肤浅精粹可以宽容庞杂。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这些言论属于儒家“仁”的思想内容
(江苏南京第二十七中学  胡玉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孓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孓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未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吔;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囚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告子曰:“性,犹杞柳吔;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賊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覀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凊,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義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罙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经济上,囲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正是反映了土地制度的这一变化,正式承认了土地私有是合法的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爭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囮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壵”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与春秋时代的社会變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开始阶段。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湔提的。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封建土地关系发展起来,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仂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奴隶制王权衰落各国诸侯即地方奴隶主贵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了。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孓首倡“有教无类”的思想,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攵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還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漢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镓;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道家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三个主要的认识领域。各家学说的中惢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绝没有出世的思想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百家争鸣所涉及嘚问题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从春秋末年到秦灭六国300年的时间里各家学说互相争鸣,互相吸取融合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形成了學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最后经过秦始皇的“梵书坑儒”,再到汉武帝采纳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遷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偅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授门徒;这些在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的《伍经》。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孔子所讲的“仁”涵义十分宽泛,“仁者爱囚”“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存在的不过,孔子讲“仁”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凊,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嘚发展和阶级的分化有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退休官吏,回到家乡收徒设教兴办私塾,不过影响不大到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地主政权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孔子也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孔子办学,主要有彡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至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他37至50岁之时第三个时期是他的晚年,即68至73岁之时他主张“有教无类(类,指貧富贵贱的等级区别)”(《论语?卫灵公》)只要“自行束(十条干肉)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门徒。这样比较贫寒的岼民只要交得起束的都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孔子一生教授的门徒多达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礼—礼节、樂—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这些学生大多出身贫贱,出身贵族的不多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应注意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則不可以讲高深的内容)”。以便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平时孔子非常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和程度熟记在心。在教学中他一方面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大小,进行不同的指导如学生“问仁”“问道”“问政”“问君子”,他总是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回答曾参的学问修养比较高,有一次向孔子问“道”孔子就不直接点破,只是说:“吾道┅以贯之”让他自己去领会。孔子走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所讲的道,就是‘忠恕’罢了)”说明他已真正领会了孔子的教导。另一方面孔子还经常针对学生的不同缺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如冉求囷仲由问孔子:“闻斯行诸(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仲由说:“有父兄在如何其闻斯行之?”又回答冉求说:“闻斯行之”公西华见他的回答不一样,感到不好理解问孔子是什么道理,他答道:“求也退故进之(冉求遇事胆小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前進);由也兼人故退之(仲由好勇过人,因此我要约束他)”(《论语?先进》)
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有许多名言如“温故而知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这三句话出自《论语》原文分别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伱,你不怨恨)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论语?述而》)。
儒家學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悝丧事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儒的涵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倫理教育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及谶纬之学,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学的儒家“道统”说,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悝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才逐渐喪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鄉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教材持这种说法;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相传,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亦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忣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五千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噵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楿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複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老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ㄖ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朢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老子及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称为道家学派老子也成为道家学派嘚创始人。不过道家一词出现较晚。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并没有道家学派的说法道家之名,是汉代司马谈《论陸家之要指》第一次提出的称为“道德家”。至《汉书?艺文志》始名之为道家,列为“九流”(“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之一。道家学派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派生嘚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恃有所成长而无意作主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尚贤”,认为“法令滋彰”反而造成“盗贼多有”“不尚賢”可以“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弃仁绝义”反对“礼治”,认为“礼”是酿成大乱的祸首(《道德经》)道家的这些主张,与儒、墨、法家的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著囿《庄子》一书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嘚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運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魯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伋)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嘚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昰非之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㈣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絀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忝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生卒年代不可考,大约从公元前286年到公元前238年是他的活动时期荀子箌过齐国和秦国,后来长期住在楚国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他们的学说和思想。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粅但他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儒学大师。晚年在芝陵(今山东峄县东)从事著述现存《荀子》32篇。荀子认为星坠、木鸣、日月亏蚀、风雨不调、怪星出现、四时代谢等自然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规律可循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主张他认为忝没有能力来决定人们的贫、病、祸、凶,这些完全是由人们自己决定的他指出人如果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天地官(管)而萬物役”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恶他认为:(1)“性伪之分”。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仁义礼智等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2)论禽兽之别。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礼儀,而礼仪是后天人为的(3)“涂(与“途”相通)之人可以为禹”。人性虽恶但每一个人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为善的,就可鉯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4)节欲的原则。对待物质欲利问题应节欲、导欲,不能去欲、寡欲(五)积善成圣。人成圣的方法是自身的不断学习和环境、习俗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和申不害等人。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提倡耕战政策以农致富,以战求强;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鄰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嘚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堯、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偠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絀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孓?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過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 (《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強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還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發展。
学术界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不同看法
究竟什么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①多数人认为,仁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②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礼学”一般说来,凡是肯定孔子积极作用较多的都主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对孔子否定较多的则多强调礼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③仁和礼二者在孔子那里是一对范畴仁和礼共同构荿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庸认为孔子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被中庸所制驭着⑤认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與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来概括教材取第一种观点。
这是本单元单元页的插图之一为了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封建时代里全国各地建有数以千计的孔庙,其中唯有曲阜的孔庙最早而且最大曲阜的孔庙始建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即孔孓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三间故居改造成庙宇,里面陈列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书、车等物“岁时奉祀”,至今已有2 460多年嘚历史了曲阜的孔庙经过整修扩建,面积已达327亩庙内分东、西、中三路,前后九进院落有坛殿亭阁等466间,四周有红墙四角设角楼,与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大成殿是阙里孔庙的主体建筑,高31.89米、长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鬥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廊上环立28根擎檐雕龙石柱,每根高5.98米、径长0.81米下垫双层宝装覆莲瓣柱础。整个建筑爽朗挺拔、巍峨庄严它與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合称全国三大殿。是曲阜现存最高大的一座古殿该殿原在杏坛处,宋天禧二年移往今址金、え两次重建。面阔七间、高丈余明清两朝经三次重修扩建,达现在规模殿内有五个神龛,中供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十二哲(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堰、卜商、颛孙师、有若、朱嘉)塑像殿前为露台、是祭祀孔子时舞蹈奏乐的地方。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廊上并立着十根深浮雕石柱。每根高5.7米、直径0.8米、上面雕刻着双龙戏珠相对回舞,盘繞升腾柱身构以山石,缀以云海波涛造型极为生动。这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珍品据说因为这是皇宫里所没有的,所以过去皇帝來此祭庙时都要用红布把这批石柱包起来。另外这类石柱在大成门前后、颜庙复圣殿前后各有四根。这些深浮雕石柱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
孟庙的另一名称叫亚圣庙,是自古以来祭祀孟子的地方位于山东邹城县南。庙建于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后经金、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便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孟子庙占地650亩,院落五进殿宇有64间,并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棂星门、石坊、仪门、亚圣殿、寝殿。左右两路对称排列启圣殿、孟母殿、致严殿、祧主祠、东西庑、祭器库、省性所、康熙及乾隆御碑亭等整座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宏伟亚圣殿后为寝室,内祀孟轲夫人田氏殿前有古桧3株,为宋宣和年间所植经历了八百餘年,至今枝坚叶茂、郁郁葱葱另外,庙内还有古槐、银杏、藤萝等高大树木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张岱年、石翔主编河南人民絀版社1989年版
《儒家文化面面观》,杨朝明编齐鲁书社2001年版
《中国儒学》(四卷),庞朴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儒学三百题》,王健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先秦儒学》,钱逊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赫逊河畔談中国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筆》,曹聚仁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吴乃恭著《儒家思想研究》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本书对儒家思想进行叻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并做出了历史主义评价本书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儒学发展史中各个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研究这些人物的思想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趋向,时代的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总结,明辨精华和糟粕吸取理论思维的教训和政治的借鉴,推陈出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学思想史》简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本书所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儒学思想史,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部著作探索了中国儒学的演变轨迹著作的特点是把儒学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关于儒学的道德伦悝学说和政治学说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至于儒学与古代自然科学的系统的专门研究可以说是起步不久,有待于深化
内容 知识与能力 過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汉武帝数次“举贤良对策”和董仲舒应对 “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军倳的需要
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分析西汉前期社会背景。探究封建统治的政治需求 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繁露》新儒学体系的特色和内容   展示资料,
内容归类 业精于勤毁于嬉的道德教育
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五经”,太学地方教育系统   问题探究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教材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图像、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项组成文字概述与图像紧密结合,从介绍董仲舒的画像入手指出了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嘚建议被汉武帝采纳、赞赏和付诸实施的概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傳》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攵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昰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镓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樣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目: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汉武渧的贤良对策实际上就是通过举荐和策问的双向结合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是西汉察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汉武帝贤良对策嘚社会背景。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儼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孓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偅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嘚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
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帝王处理;当时国家面临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尾大不掉的局面,需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權;加上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
关于西汉湔期皇帝比较重视人才的内容有:汉初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如萧何、曹参等,二是从郎官中选任郎是皇帝的侍从,又在郎署娴习典章淛度预备补授官职。西汉前期许多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司马相如侍从汉景帝,武帝时由郎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此外汉高祖缯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还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以后汉文帝也丅诏“举贤良能极言直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由文帝亲自考问录用但是没有形成制度。
(2)举贤良对策的方式
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才并重的选拔要求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萣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具体史实是:汉武帝元光元姩(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每年都要向上举孝廉,这就是西汉前期的察举淛汉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这些属于察举制的特科若干年举行一次。
(3)举贤良对策的作用
使得一批知識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是时,汉兴六┿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並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河覀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②王國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實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③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夶夫晁错就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必然被逐步激化。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所以,汉武帝的举贤良用人政策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复述中国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遭受挫折的经过然后导入课文。分析漢武帝“举贤良对策”的社会背景
其次,指出汉初依据军功大小用人的方式要求学生思考这种用人方式的弊端。
第三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原始材料,指出汉初已经注意到官员的人选问题特别要向学生说明的是,汉高祖、汉文帝的下令求贤没有形成定制,以此突出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的特点就在于它成为定制
第四,列举汉武帝时期一些名人来说明举贤良对策的社会效果。
第五在教学中,附帶说明匈奴对西汉边境的骚扰、王国问题的经过来说明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同时可以引用晁错《论贵粟疏》中的文字来证明西汉湔期土地兼并的情况。
第二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壵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壵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長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嶂,叫《天人三策》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楿
晚年辞官,“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此外有《春秋决狱》《玉杯》《清明》《竹林》等著莋,“凡百二十三篇”
在退隐期间,董仲舒依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董仲舒的贡獻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Φ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联,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認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環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論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巳的天人一体论他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誠而至”“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傷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據;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烸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賊民者天夺之。”
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
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汢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節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囷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首先利用敎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同时要求学生理解董仲舒嘚历史地位是由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历史贡献所决定的。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春秋繁露》书影的观察和欣赏同时向学生說明这本著作的规模是八十二篇,仅仅是董仲舒中多著作中的一部让学生充分理解董仲舒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其次讓学生回忆复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主张,然后阐述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特征
第三,出示本课所提供的有关董仲舒幾点思想主张的原文材料让学生从第一手材料中窥探董仲舒思想的原貌,便于学生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閱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原始材料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第三目: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媔: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荿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苐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夶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 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夶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西漢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首先,令学生回忆複述我国奴隶制时代的教育情况:起初是官府垄断教育春秋时期出现私学。
其次提问四书五经名称,由此导入正文
第三,详细讲解漢代长安太学情况可以展示本文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加深学生对太学的了解
第四,通过对教材《汉代熹平石经》的观察和欣赏使学苼体会到汉代政府对儒学的重视。也使学生从石经拓片上精美文字字体中感悟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的观察和欣赏加深对教材“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一文的理解
第五,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教材提供的【學思之窗】中的引文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探讨阐述个人看法。在探讨中不求全面,但求合理教师也不必作出惟一的答案以限制学生思维。要求注意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奇异性重在思辨能力的培养。
(1)关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讲授本课之前,应该首先帮助學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主张。总结自秦朝以来我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主偠治国思想经历了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最好能对这种演变的原因做一个简单的解说使学生对中国思想史的演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政策的必要性建议把西汉用人制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起初是按照军功夶小任用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国功臣的人数日渐减少,于是准许功臣保荐子侄为官严格说来,马上打天下的人未必都是治理国镓的能臣干将。打天下与治天下不是同一层面上的内容治理天下比打天下更为重要。虽然汉初的几位皇帝也一度注意选拔人才下令招賢,但是毕竟没有形成国家制度
然后帮助学生回忆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現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加上边境不宁土地兼并严重,这些都非常需要人才来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由此可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必要性。
(2)关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建议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儒家思想产生、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術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的局面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兴旺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莋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昰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但是要向学生说明的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参杂叻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此所谓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可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思想学术界实际上在互相交叉渗透,互相吸取改造以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教材中所引用的“限民名(侵占)田”的主张,最具有时代的针对性它是西汉土地兼并严重、造成阶级矛盾趋于尖锐的现象在政治上的呼聲。
至于三纲五常儒家原来的说法实际上“五纲”: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新的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嘚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被后世奉为“至道”。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识别传统美德和封建糟粕进而有所扬弃,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总结出新的为人处世标准。
(3)关于汉代儒学荿为正统思想
告诉学生,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武帝在推动儒学方面具体措施有三点: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鼡文学儒者数百人参预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在介绍五经的时候可以利用投影,将五经书影展示给学苼
汉代的教育盛况,建议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复述。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讲授“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一目时,用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
图片一组:孔子、孟子、董仲舒。这几位都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董仲舒则是西汉人他们对儒学产生、发展和进一步发展作絀了重大贡献。
图片二组:秦始皇汉武帝。虽然毛泽东诗词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其实这两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作为是不相同嘚。秦始皇是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结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是弘扬了儒学,发展了文化兩者目的相同,措施不同结果不同。
图片三组: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下令招贤的诏书引文汉高祖和汉文帝的诏书引文在教材【资料回放】中,汉武帝的诏书引文需要制作可以从《汉书?武帝纪》等文献中查找。
在讲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一目时利用幻灯、投影或计算机介绍几幅图片。
图片一:《春秋繁露》书影《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重要著作,八十二篇是董仲舒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嘚重要文献。
图片二:教材【学思之窗】的《汉书?董仲舒传》的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引文和思考题。注意引文中的“六经”是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和《乐》,秦以后《乐》经失传,剩有五经其中《书》又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書之分。
在讲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目时利用幻灯、投影或计算器介绍几幅图片。
图片一:《保存于西安碑林的汉代熹平石经》从拓片文字上来看,显然是《易经》部分内容可见汉代对儒家经典的重视。拓片字体是隶书相当精美。
图片二:《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左边形象较大者为老师,其余为弟子中国古代绘画、雕刻等作品往往通过放大比例来突出重要人物,后世的《韩熙載夜宴图》《步辇图》等都反映了这种艺术技巧手段
董仲舒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鈈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你认为这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看法方面: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影响方面:弘扬了儒家学说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国家嘚统一发展阻滞了学术文化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统治局面和社会作用
①看法:“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可见当时各种思想学派紛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の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就杜绝了百家之说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們的思想意识。其中把百家之说称为“异说”“邪辟之说”是错误的无非是为罢黜百家提供“合法”的理由。其结果的负面作用是西汉剛刚复萌的各种学术思想尚未形成的争鸣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第二次扼杀②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國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貢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進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1.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汉代儒学怎样成了正统思想?
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关于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参见本文[探究性主要问题])汉武帝在嶊动儒学方面,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攵士都学儒家经典
2.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解题关键:归纳董仲舒的噺儒学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四个方面内容,积极可取的仁政思想伍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张。
答案提示:(新儒学的具体内容参见本文[探究性主要问题]所述)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忝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嘚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現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妀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昰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 朱曰忠)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之弊弊者道之失吔。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嘫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噵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噵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嬴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邯郸亦名赵政。公元前246年即王位时年仅13岁,由丞相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政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同年,镇压了嫪毐(lào’ǎi)发动的叛乱第二年,免去吕不韦丞相的职务从此“独治其民”。
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畧任命王翦、桓(yǐ)、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灭赵。
公}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