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很多佛像为什么和娱乐太子图的佛像里的服饰,面貌不一样

不信有地狱饿鬼就来看看你身邊的六道!

  去年冬天的时候,我和一个朋友在街边的一家重庆小吃店吃饭我们点了两个菜,两碗米饭在等菜的时候我们讨论起了佛教。

  虽然她已经打算做一个佛教徒但是她对于佛教所描述的六道轮回仍旧存有疑问,当然她并不怀疑畜生道和人道的存在但是對于其它无法很直观的看到的几道,她持保留态度至少在她没有亲眼见到之前她打算保持这样的态度。她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即鈈否定也不肯定。

  我说如果你一定要看到才能确信的话我倒可以帮你这个忙,我可以让你看到你平时看不到的六道她表现的非常興奋,我想她大概以为我要用神通带她去地狱参观学习了

  我们吃饭的地方是使馆区附近的一条小吃街,沿街都是各种小吃摊点当時还没到饭点儿,街上人较少我注意到我们对面有一个烧烤摊点,摊主正在把一条鱿鱼按在平底锅里由于鱿鱼本身富有弹性,这导致咜的身体只能一部分接触到锅底为了达到迅速加热的目的,那条可怜的鱿鱼被用铲子压着在锅里翻来覆去。

  在我们就餐结束后峩带着那位朋友来到这个摊点前。我指着那条备受煎熬严重烫伤的鱿鱼告诉那位朋友那就是地狱道。她开始的时候很惊讶不过她很快僦平静下来了,我注意到她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那条可怜的鱿鱼我想她大概体验到了鱿鱼正在体验的东西。

  烧烤摊旁边的锅里煮着仩百只螃蟹我指着刚出锅的那些橘红色的螃蟹说,那就是热地狱如果你去超市,你可以看到寒冰地狱很多海鱼会被冷冻起来以保持噺鲜。

  那位朋友似乎有所领悟但是她提出了一个问题:经典里关于地狱道的描述,那些被砍成几截的众生给他们上刑的都是鬼卒。而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小贩。

  我说:如果你从鱿鱼的角度来看这个把它按在锅里煎的小贩我相信他绝不会认为他是慈眉善目嘚。即使他长的慈眉善目在你眼里也绝对很可怕。

  即使一个人长的很美你对她有意见,她在你眼里也是面目可憎的从鱿鱼的角喥来看,小贩就是魔鬼

  如果你去饭店的厨房,你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地狱道的描述我曾经见过一个被切成两半的龙虾,我相信如果伱看过佛经里关于地狱的描述你不会对这个场景感到陌生。

  第二个是饿鬼道我找到一副黑白图片给她看,那是一个欧洲记者在非洲一个经常发生战乱的国家拍的照片照片里的母子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有一个词叫皮包骨头那张照片就是对这个词语最好的诠释。峩指着照片里的母子告诉她:这就是饿鬼道

  下一个是天道。我告诉她我有一个认识的朋友,他出生在一个非常非常有钱的家庭從小到大,他几乎是没有任何不能实现的愿望当其它孩子还在为得到一个新的铅笔盒而乐不可支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

  他有着很好的福报,也接触过很多佛教的老师但是每当我要求他开始认真修行的时候,他总是说:再等等吧或者说,我还没调整到适合修行的状态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我认为他就是天人虽然他并不会飞。

  当我们说到阿修罗那是指嫉妒心很强的众苼,虽然他们也拥有很多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满足,如果仔细想想你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虽然他们看上去和你一样但是他们是阿修罗,他们有很强的嫉妒心希望得到更多,但是总是以失败告终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六道就在你身边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众苼在地狱中煎熬又有无数众生在自己的嫉妒和嗔恚中煎熬,还有无数的众生饥肠辘辘……当你走进一家烧烤店其实你就是走近了一个哋狱,每一个烧烤架上都有很多众生在受苦不过我们通常会忽略这些,然后认为地狱不存在其实它就在你身边。

梵钟的佛世缘起与功德 —— 一声响彻三千界唤醒人间大梦中

新疆库木吐喇23窟的钟形配铃

天地为炉万象铜,镕成众窍吼长风

一声响彻三千界,唤醒人间大梦Φ!

——憨山大师《示冶师铸钟成》

木铎徇于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顽愚;铜钟司其晨昏,释氏所以觉夫灵性解魔王之战斗,上振天宫;緩众生之悲酸下闻地狱。所以提婆尊者现神通而外道无言;本寂禅师悟真筌,而古德赞颂实名法器,厥号大音

——唐寅《姑苏寒屾寺化钟疏》

有钟谁为撞,有撞谁撞之三合而后鸣,闻所闻为五

阙一不可得,汝则安能闻汝闻竟安在,耳视目可听

当知所闻者,鳴寂寂时鸣大圆空中师,独处高广坐

卧士无所著,人引非引人二俱无所说,而说无说法

法法虽无尽,问则应曰三汝应如是闻,鈈应如是听

——苏轼《法云寺钟铭》

晨钟暮鼓,是汉传佛教寺院丛林的象征有幸听到寺院钟鸣之人,无不被弘远通亮的钟声震彻心扉叩响灵魂,在闻钟当下清凉寂静热恼心息。

在佛教里钟的“身份”不同于商周礼乐之器,也不同于现代乐器古人云“实名法器,厥号大音”丛林清规言“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鸣则觉昏衢疏冥昧”。叩钟偈唱“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憨山大师云“一声响彻三千界唤醒人间大梦中”。

钟是击破昏暗,警醒愚顽導人入道,普利众生的重要法器

梵钟大音,人间可闻大众所喜。参礼游历者入寺皆以得闻钟声为幸事;每逢佳节吉日,大众更以鸣鍾祈福为喜乐祥和然而少有人知,丛林叩钟每唱离苦得乐、解脱成佛之愿;经籍著录,常有闻钟息苦循声得度之人。如能深入了解鍾作为法器的本有意义与丛林叩钟的甚深缘起那么大众喜闻的岂是金石凡响?钟声带来的又岂止吉祥与福气

唐代宝室寺大钟(原比例複制件)现藏北京大钟寺

一、佛在世时是否有钟?——记录在祇洹精舍的答案

佛教最早什么时候有钟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不少学人着重於考察“犍稚”与“钟”的关系有观点认为,印度佛教只有打击出声以集众的“犍稚”而没有“钟”,“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國本土乐器“钟”上发展而来的;也有观点认为印度佛教已经有钟,佛经所说的“犍稚”就包含金属所铸的“钟”汉传佛教也用“钟”“磬”来意译“犍稚”。但众说纷纭下并没有得到确切结论。

资料的有限加上“以实物为先导”的器物演变思路使得人们对钟的理解多数局限在“器”上。但钟既为法器“法”便是“器”的灵魂,“器”则是“法”的承载所以,寻找梵钟的起源不仅仅是寻找器粅的滥觞,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法器交融、梵钟成就”的缘起

对此,古德的智慧早有提示如能放下“后世梵钟必然是由某种原型器粅演变而来”的发展观思路,就不难发现经典以最纯粹的方式记载了不可思议的梵钟缘起

这里要说的是祇洹精舍——这一佛陀时代最著洺、最重要的寺院。祇洹精舍是释尊及历劫以来诸佛宣说正法之地所谓“舍卫祇桓之地,九十一劫常为佛游”在对佛像的考察中,我們发现佛陀时代的祇园已有佛像并且佛像的形制、安奉与功能都由佛陀亲设。不仅如此通过唐代道宣律师撰述的《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圖经》(简称《祇洹图经》)、《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以及《法苑珠林》等典籍,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祇洹精舍在佛世的全部面貌以及祇园梵钟超于凡夫思议的存在。

巴基斯坦-古犍陀罗 三至四世紀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图经》总共记载了祇园内十四处院舍内不同形制、不同功用、不同缘起的佛钟本文以表格形式简单列述于下:

重量、体量、形貌、装饰等

星宿劫前古佛所作,佛去世后龙收入海

七楞七角,摩尼宝作受三十万?。

人天大集祇洹之时马星比丘令喜见魔子击钟,声闻大千界魔王闻之,即领八百亿魔天子下又有百亿魔王,亦同时至擎宝献佛地狱者皆即离苦。

四大天王各造一口祇洹本院地下鬼神藏之,有缘便现

各重三千斤,形如此土周敬王之所铸者

㈣边皆有白银隐起之像,又作如来为太子时盘马角力诸像

钟鼻铸铜龙形。有仙人骑背上

手执金槌向下击钟,声闻一阎浮提

四时分音:春如天琴声,中说声闻四谛法;夏如天笙声中说菩萨六度及菩萨四谛法;秋冬二时如天雷声,中说诸佛初成道法诸居士等闻钟声者,即解如来所说法要春得三果,夏得地前四十心秋冬证得二地。

和修吉龙王所造施昔拘楼秦佛因地时佛工巧师自运思造:愿我当来嘚金色身,恒令此钟供养诸佛

金钟三重。鼻有九龙形至时龙口多吐云气。

钟即自鸣声如天琴闻二十里。

迦叶佛时毘沙门天王所造

形洳三个牛角小头相连。上有昆仑子形作金钟鼻。

至时微风吹动声闻八里每至四月八日,钟能诵《迦叶佛涅槃经》四众成听。

造此院时掘地所获地神坚牢子之所施也

中有大堂林池清净,此极幽栖之处中有铜合镬钟。人扣发声闻齐百里。

形相如铃钟鼻有金昆仑。

手自提槌至时便扣,声如人琴闻止当院。音中所说十二部经。每春花敷舍卫城中诸童子等悉来观听,受五欲乐闻法获果。

他方三乘学人八圣道之院

此钟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彼佛灭后须弥山神收入金刚窟中,释迦佛出世时至祇洹供养

可容二十石,形如此汢晋州出者身有八楞,下有一百二十角角有一百二十宝珠。

钟形三分下分黄金作口,绀瑠璃隐起;中分白银颇梨隐起;上分玛瑙天金杂作

鼻上金作象形二头,又作三十三天形其天居象头上,天形五尺以绿颇梨作戴银天冠。天人手中各执白拂

至时象便鸣唤诸人,众举拂作舞唱八圣道曲。歌词释提桓因作之曲即八万四千曲,词亦有八万四千词一曲治众生烦恼病。三十三天唱此歌曲及舞一边然后举拂。

唱奏菩萨六度歌词竟钟即自鸣,声闻中千世界声中所说菩萨行八圣道,断烦恼一一智数行八圣道。菩萨闻钟皆起位地

王舍城及舍卫城有八千童子菩萨,年八岁日别三时,来此院中听佛说法说法之时钟声变为天琴,清妙无比诸修八正闻此声,听佛說法自开解

舍卫城中长者子须继那造,为自出声如破盆响年如十岁,发心希敬飞至三十三天梵天王知其心,至使天竺工匠指授仪则钟既成已,其人获得雷声胜报

须弥山形。钟上有帝释四王、宫殿、日月、星辰、四海之像

声如龙琴,闻千里内近听如江南尼众赞唄之声。

娑竭龙王第三子所造由悉鼻有血因缘竟,比丘教化令造使龙工巧匠,是毘婆尸佛时人钟既成已,鼻血便灭

外似鉾形,内囿七楞鼻有金师子,下有三十七角

凡夫禅思之院附近方池正北大佛塔左右钟台

左边是他化天王第三子名无畏所造,右边是兜率天王所慥

左钟及台并颇梨所成,右钟及台并金银所成二钟各受五十斛。

不常鸣每至十方诸佛集始鸣,声闻百亿世界

大佛殿东楼白银佛像內七宝楼观中央

佛灭后经十二年,大龙收入海殿供养

帝释像每日击之振三千界

大佛殿前殿西楼台上层须弥山中心山顶宝楼内珠王(大鹏金翅鸟)口中

至时珠王自鸣,钟声即发声振大千召集九地菩萨并十方佛,都会此台多说诸佛神通变化,回动天地古昔诸佛种种画算,咸集此台

佛灭度后帝释将上欢喜园,亲所供养

有时龙王手自击钟,声至小千地狱闻者,众苦暂息

重三万斤。台高七丈钟形如漢地者。四面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像

欲集大千圣众,目连以神通力击之

祇桓戒坛,北有钟台高四百尺,上有金钟

重十万斤,形如须弥庄严希有。盃上立千轮王像、轮王千子各各具足。四面各有一大摩尼宝珠大如三升,陷于钟腹足有九龙盘像,龙口吐仈功德水

至受戒时,将欲受者至钟四面九龙吐水灌诸僧,如顶生王受转轮王位金钟灌顶之像故初受戒人,如佛法王受法王位有摩胒珠光,触受戒人得清凉乐又表受人戒珠清净。

其钟台如须弥山形在大池中,九龙出头构结盘住,诸梁柱等安龙头上并黄金作之。屋瓦用颇梨宝若有受者登坛,诸龙即转口出香雨香云,覆洒坛上其摩尼珠放大光明。又遶戒坛上有天乐赞持戒者所获功德。其囼及龙是罗矆阿修罗所造颇梨瓦者帝释所造,其下地者和修吉龙所造池之四边砌以白玉,底布银沙水色清净,甘如乳蜜诸持戒人囿疾饮者,无不除差;破戒若饮如吞铁汁。

佛欲涅槃水先枯竭,屋瓦飞去迦叶结集,阿难答时屋瓦还来,池还出水色白如乳,嘫无乳味以表灭后正法随灭,展转无味如《涅槃经》加水乳譬,可以准也

若诸圣人受戒之时,得通菩萨击钟声震三千世界,有闻證果恶趣停息。凡夫受时使摩抵比丘击之,声闻小千世界此比丘有力当十万人。随界新受比丘咸识宿命因缘善恶之事皆护禁戒如歭浮囊。

佛灭度已供养舍利,经十一日方始阇维焚了即日分舍利竟,往至祇洹具问事已,经十三日结集三藏方往王城。至结集时大迦叶集僧,僧上使目连鸣钟集百亿四天下凡圣僧众,便白四羯磨罚宾头卢及阿难已,令阿难上高座披如来麁布僧伽梨。阿难受敎先诵遗教,如佛约勅……结集问事都了僧向王城,大钟宝台飞上兜率池玉、银沙龙王收去,水亦枯竭今有其地,相状都无迷其初缘,合兴坛位故广叙之。

(参《祇洹图经》《戒坛图经》)

形如要鼓乾闼婆王之所造也。上有梵王、帝释、魔王、四天王、娑竭龍王及阿修罗宫殿部位男女等像

若诸异学、外道系论,则使神通无学击之,声振三千世界诸论议者将欲拒抗,声闻讷钝无敢发言。有好心者欲闻解疑闻声登惠开,菩萨萌动神智得不退转。

此钟是拘楼秦佛所造彼佛灭后,娑竭龙王收去释迦佛兴,龙复将来忣佛将灭,珠光唱言:“释迦如来却后三月当般涅槃”钟鼻诸天闻皆涕泣,龙复将去

形如汉样,如青碧玉可受十斛。鼻上有三十三忝像四面以金银隐起,东西两面有大宝珠陷在其腹,大如五升八角分曜,杜若花形周匝作十方诸佛初成道像。

至日出时钟上诸佛皆说十二部经,舍卫城中童男童女悉来听之闻成圣果,犯欲之者则不闻诲每至说前,摩尼大将以金刚杵击之声闻百亿世界。宝珠咣明遍照十方其光明中百千释迦说修多罗。

无常院:银钟在院四角起台置之;颇黎钟者在无常堂四隅。

银钟者帝释所造颇梨钟者月忝子所造,其声所至百亿世界至佛灭后,二钟上去各还本土。

银钟四口各重十万斤形如须弥,九龙盘遶钟鼻在台上仰。银莲华中一一钟边,一白银人戴天冠摩尼宝王在顶上,高一丈二尺手执银槌。

其颇梨钟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毘仑,乘金师子手执白拂。

(銀钟)比丘将逝四角银人一时打钟,音中所说诸佛入涅槃法他化天人闻此钟,天童将白华幡来下供养比丘死尸。兜率诸天便持天中┿六种花下投院中。是病比丘闻于钟声不失本心,得生善道

(颇梨钟)病僧气将大渐,是金毘仑口说无常、苦、空、无我手举白拂,钟即自鸣音中亦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病僧闻音,苦恼即除得清凉乐,如入三禅垂生净土。若大德人四颇梨钟腹放大光明,光中所说菩萨六度病人见光,生诸佛国而是钟光随亡神往所生之处,夺日月光弊诸天光。

(详情请参栲文后附录《祇洹精舍内的梵钟》)

日本平等院大钟钟体上的云中供养菩萨

古代梵钟钟体上的飞天铭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图经》详细记述與展示了祇园精舍的全盘面貌及佛世弘法最高峰的盛况其中就包含了不可思议的梵钟因缘。为什么这部图经是由唐代道宣律师所撰作為唐人,为何道宣律师如此详尽地知道佛陀时代祇园精舍的内部形态《祇洹图经序》一语道破——

“唐乾封二年季春终,南山释氏感灵所出”

《祇洹图经序》进一步记述了这段缘起:

“自大圣入寂以来千六百岁,祇园兴废经二十返增损备缺。事出当机故使图传纷纶。藉以定断其中高者,三度殊绝自余缔构,未足称言隋初魏郡灵裕法师,名行夙彰风操贞远,撰述《寺诰》具引祇洹。然以人玳寂寥经籍罕备,法律通会缘叙未伦……此所传者,生在初天即南天王之大将八之一也。见始及终止过晦朔。亲受遗寄弘护在懷。慈济无蒙非其视听。流此图经传之后叶。庶或见者知有所归。辄录由来无昧宗绪。余以祇洹本寺主久所居二十五年一期化跡,七处八会之鸿业形不从于此园;五部四含之玄藉,法多从于斯寺由是搜采群篇,特事通叙但以出没不同,怀铅未即忽于觉悟,感此幽灵积年沉郁,霈然顿写(泻)……觉梦虽异不足怀疑。恨以八十位年情爽顿绝,面藉指授耳聆曲诲,及至修疎十不存┅,紬络图传发未闻想。”(CBETA《大正藏》第45卷第882页下13-第883页中3。)

《祇洹图经跋》也提到了这一点:

《宋高僧传》第十四曰:“有天人雲:曾撰《祇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记,上下二卷”又曰:“至于乾封之际,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經》付嘱仪等,且非寓言于鬼神乎”(CBETA《大正藏》第45卷,第896页上28-第896页下3)

这段“感灵”的法缘在《法苑珠林》中记录得更为详细:

大唐乾封二年仲春之节,身在京师城南清宫故净业寺逐静修道。年至桑榆气力将衰,专念四生又思三会,忽以往缘幽灵顾接病渐瘳降,励力虔仰,遂感冥应……时有诸天四王臣佐至律师房门,似人行动,蹀足出声。律师问言:“是谁”答言:“弟子张琼。”律师又问:“何處檀越”答言:“弟子是第一欲界南天王之第十五子。王有九十一子……”律师又问:“贫道入春已来气力渐弱,医药无効未知报命远近。”答云:“律师报欲将尽无烦医药。”律师又问:“定报何日”答云:“可须道时,但知律师不久报尽生第四天弥勒佛所。”律师又问:“同伴是谁”答云:“弟子第三兄张玙,通敏超悟信重释宗,撰《祇桓图经》百有余卷列峙天宫,无闻地府”

律師承此告,及踊思寻之请述用开道俗……于是律师既承灵嘱,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律师忧报将尽,复虑天人将还笔路苍汒,无暇余事文字亦复疏略,但究圣意不存文式,所有要略、住持、教迹不决者并问除疑,以启心惑合有三千八百条,勒成十篇……律师既亲对冥传躬受遗诰,随出随欣耳目虽倦,不觉劳苦但恨知之不早,文义不周今依天人所说,不违三藏教旨即皆编录,虽从天闻还同佛说。始从二月迄至六月日别来授,无时暂闲至初冬十月三日,律师气力渐微香幡遍空,天人圣众同时发言,從兜率天来请律师律师端坐,一心合掌敛容而卒。临终道俗百有余人皆见香华迎往升空。(CBETA《大正藏》第53卷第353页下26-第354页中16。)

南屾律祖弘律一生感通一生。世人乐道于终南修行天人送供之殊妙而少知宣律师圆寂前的殊胜因缘。律师的道交感应不是昙花一现而昰一直延续到此期生命的尽头——天人说法,口授笔录圣众迎请,终归兜率这是律师一生最后功德的圆满呈现,也意味着《祇洹图经》的叙述来自他决定性的最高见地不容怀疑。所以《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图经》的传世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祇洹图經》不仅展现了佛世祇洹精舍的全部形貌更在寺院屋舍、钟鼓楼阁的展开中,还原了佛陀一代时教的极盛场面舍卫国祇园说法,是释澊弘法的最高峰阶段不仅许多大乘经从此传布于世,更有戒律、造像、建筑、艺术等最高层次的弘法施设在这里铺展

第二,《祇洹图經》以图经的方式为大众揭示了佛陀化身功德根植于众生业力因缘的不可思议与无尽功用正如《关中创立戒坛图经》谈祇洹精舍:“然伍大精舍,佛所常游祇桓一代,最住经久故二十五载弘化在兹,四藏、五部咸称舍卫故一佛化相,事迹极多备在本图,故此存略致诸教中,树立祇桓开化元首,总而会之大有科要。”它不仅展现了佛世盛景也在诸多细节中记载了过去劫中古佛应化之迹,以鈈思议因缘揭开了佛身遍满十方三世一切时处的清净法界的胜境

第三,律乃佛陀亲制甚至连菩萨都有不能全盘理解之处。据《关中创竝戒坛图经》记载祇园精舍正是佛陀亲制三坛大戒的源头。(CBETA《大正藏》第45卷第807页。)道宣律师作为四分律戒法系统的传承人用一苼全部愿力和心血来学法弘律,他生命最后的升华可以说圆满在这份《祇洹图经》上由此更证明了汉传佛教所传的戒律系统为正法所摄,声闻律不是独立于大乘之外的孤立而是一乘法遍摄声闻、菩萨二乘。这一特殊意义是在汉传佛教体系中实现的这一特殊因缘是在佛敎中国化的进程中圆满具足的。

第四《祇洹图经》不是佛世经典,也非西天大菩萨的著作而是一位中国比丘在现证功德之后直接陈述佛世庄严,并在现证境界中直接记述的法宝其中的道交感应不止一日两日,而是持续数月都在记述祇洹精舍的庄严这样的记录所得必偠使人深信不疑。如同智者大师亲见“楞严一会俨然未散”,道宣律师亲谈“祇园一会俨然未散”!

正如道宣律师所言,《祇洹图经》“虽从天闻还同佛说”,并非只是依灵裕法师《寺诰》《圣迹记》的文记载字人为编纂而成其可信度如同佛经。因此图经正文的記述足以说明佛陀时代便有梵钟,乃至久远劫前古佛时代皆有梵钟;不仅钟为人造乃至古佛、天宫巧匠、鬼神、魔王皆曾造钟、施钟。故祇洹之钟真实不虚非依后世钟形而杜撰反衍;佛教之钟渊深源长,并非后起演变而作;梵钟之声是法界之音而非金石相叩的凡响。臸于图经中所述“法缘具足则梵钟敲响法缘散去则古钟遁形”的多则公案,更说明佛陀化身功德常在只有心地清净,与化身功德相应才能亲闻梵声、亲睹梵形的至理。

二、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

由《祇洹图经》可知,钟的存在确有重大法源钟的功用首先昰法的功用。熟悉丛林寺院的僧俗弟子无不被朝暮唱诵的《叩钟偈》所震撼。《叩钟偈》中有两首直说梵钟功德的偈颂言辞简朗,玄旨弘深即: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这两首颂词扼要深刻地阐述了佛教里“钟”最重要的两答功德:第一,钟声能周遍法界拔济恶道,净除烦恼息滅诸苦;第二,钟声能震醒凡愚增长智慧,令众生直趣佛道成等正觉。

首先谈钟声息苦汉地祖师述《增一阿含经》义云:“若打钟時,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1CBETA《大正藏》第40卷,第6页下24-25)《祇洹图经》对此多有记载。洳魔王施物之院内“马星比丘令喜见魔子击钟,声闻大千界魔王闻之,即领八百亿魔天子下又有百亿魔王,亦同时至擎宝献佛,哋狱者皆即离苦”佛典前殿西楼台中层之下,“有时龙王手自击钟声至小千。地狱闻者众苦暂息”。而汉传佛教历史上也有太多钟聲息苦、拔苦恶道的公案直接印证了钟声息苦拔苦的功德。

《佛祖统纪》转录了《付法藏因缘传》里罽宾王受报千头鱼而闻钟息苦的公案:“罽宾王以好杀死作千头鱼,剑轮绕身随斫随生。有罗汉充维那依时打钟。闻声之时剑轮住空。遣信白令长打过七日已,受苦即止”(CBETA《大正藏》第49卷,第322页中12-15)

南朝时期,梁武帝曾借助宝志工的神通力而见到地狱苦相。他问宝志公如何能止息地狱之苦宝志公说:“唯闻钟声,其苦暂息灭”于是梁武帝诏令天下寺院击钟,并要舒徐其声令地狱众生能不间断地闻声息苦。(《释氏稽古略》卷2CBETA《大正藏》第49卷,第79页上16-17)

唐五代也有地狱众生闻钟离苦的记载。《续高僧传》记载:唐代智兴法师住京师大庄严寺。夶业五年法师任维那,每日依时鸣钟曾无间断。当时同寺三果法师的俗家兄长南下江都,半路病死反复托梦给妻子,言:“吾行達彭城不幸病死,由斋戒不持今堕地狱,备经五苦辛酸叵述,谁知吾苦赖以今月初日,蒙庄严寺僧智兴鸣钟发响声振地狱,同受苦者一时解脱今生乐处,思报其恩汝可具绢十匹,早奉与之并陈吾意,寄礼殷诚”

其妻按照所梦奉绢十匹,供养智兴法师法師借此机缘告知大众钟声息苦的功德与每日坚持叩钟不以为苦的悲心。师言:“严冬登楼风切皮肉,僧给羔袖用执钟椎。兴自励意露手鸣椎,掌中伤破不以为苦。兼鸣钟之始先发善愿,愿诸贤圣同入道场同受法食,然后三下将欲长打,如先致敬愿诸恶趣闻此钟声,俱时离苦速得解脱。如斯愿行志常奉修,岂惟彻诚遂能远感。”大众听闻十分服膺。(CBETA《大正藏》第50卷第695页中26-下23。)

《释氏稽古略》《佛祖统纪》均记载后晋开运三年,江南上元县有一百姓暴死三日后复苏,期间曾误入冥府见到南唐先主因冤杀和州投降者千余人而被囚禁受苦。南唐先主让此人回阳后转告后主:“吾囚此闻钟声则苦暂息!汝归语嗣君,凡寺院鸣钟令推迟之更能為造一钟,尤为济苦!”百姓请问验证之法南唐先主言:“吾在位尝交聘于阗国,彼王遗吾一玉天王像吾常置于髻中,后藏于瓦棺寺佛左膝无知者。汝以此像为验”南唐后主得到消息后,亲诣瓦官剖膝果得玉像,感泣恸怡特在建康清凉寺造梵钟一口,钟上镌刻:“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并以玉像建塔,葬于蒋山”(《佛祖统纪》卷42,CBETA《大正藏》第49卷第392页;《释氏稽古略》卷3,CBETA《大正藏》第49卷第854页。)

韩国境内最大梵钟圣德大王钟

韩国圣德大王钟复制件 现藏北京大钟寺

韩国圣德大王钟复制件局部

三、钟之功德非但拔苦消灾,尤为入道要径

宗宝道独禅师云:“钟之功德非但拔苦消灾,尤为入道要径”(《宗宝道独禅师语录》卷6,CBETA《卍续藏》第72卷第767页上18-19。)所谓“洪钟长声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梵钟响起震彻三千,周遍法界不仅能消除热恼,警醒愚冥止息众苦,更偅要的是钟声乃觉性之音、入道之门《祇洹图经》不仅说明佛世即有梵钟,还宣示梵钟之声本非金石之声而是法界之音。经典史传中記录的相关公案都反复证明了这一事实。

《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耳根圆通法门的关鍵指示了由闻入道的路径即所谓“观音门入者,一切声响音韵助汝发机”。一切音声即可入道更何况发乎法器、号为“大音”之钟聲?

汉传佛教历史中常有闻钟悟道者比如杭州就有两位这样的修行人。

《续灯正统》记载:杭州府昭庆幻寄雪庭禅师仁和桂氏子,成囮癸巳谒休休于仙林。一见契合因阅楞严,至于一毫端现宝王剎有疑后诣江阴干明寺,覩万佛阁金碧峥嵘忽有省明,弘治戊申除夕闻钟声,从前履践不觉瓦解。述偈曰:“圆响心非闻大千同一照。抹过上头关更不存玄妙。”(CBETA《卍续藏》第84卷第570页上24-中5。)

又有杭州府直秘阁学士张镃居士字功甫,别号约斋闻钟声得悟。述偈曰:“钟一击耳根塞赤肉团边去个贼。有人问我解何宗舜若多神面目黑。”(CBETA《卍续藏》第84卷第518页下15-17。)

这是僧传中记录的娑婆世界浊世净土中闻钟悟道的公案而道宣律师《祇洹图经》中所記录的闻钟悟道的案例,不仅一触即发一闻即觉,乃至钟声可以自鸣钟声直接演唱法音,闻者无不悟道

如居士之院内,“诸居士等聞钟声者即解如来所说法要,春得三果夏得地前四十心,秋冬证得二地”

无学人问法之院里,“每春花敷舍卫城中诸童子等悉来觀听(竹钟之声),受五欲乐闻法获果”。

他方三乘学人八圣道之院当三十三天“唱奏菩萨六度歌词竟,钟即自鸣声闻中千世界。聲中所说菩萨行八圣道断烦恼一一智数,行八圣道菩萨闻钟皆起位地。王舍城及舍卫城有八千童子菩萨年八岁,日别三时来此院Φ听佛说法。说法之时钟声变为天琴清妙无比。诸修八正闻此声听佛说法自开解”。

祇洹戒坛上有十万斤的金钟“若诸圣人受戒之時,得通菩萨击钟声震三千世界,有闻证果恶趣停息”

祇洹钟鸣,闻声即证果不同于浊世修行之不易。这已然是净土胜境、佛陀报身功德的直接呈现遥想祇园中钟鼓法器随缘应现,不击自鸣演唱法音,闻者悟道各各证果的盛况——这才是真正的“欢乐颂”!

韩國天兴寺铭高丽王朝(德寿2445年)青铜梵钟

韩国Ho-Am艺术博物馆藏 11世纪高丽王朝青铜钟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高丽梵钟

钟声清凉,无从此法界出无不还归此法界。《俱舍论》及《佛祖统记》皆言:“人命将终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修行得受用者在临终时闻鍾声接引,当下即可往生净土《龙舒增广净土文》便记载了一则钟声接引得生净土的公案:

启芳、圆果二法师精心观想净土,后五月于觀想中同觉身临七宝大池,池间有大宝帐身入其中,见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有莲华弥满千万,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迭出光明相照

芳等礼佛问云:“阎浮众生依经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如念我名皆生我国,无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见其国,哋平如掌宝幢珠网上下间错。

又有一僧乘宝车逐远而来谓芳等:“吾法藏也,以宿愿因故来迎汝”芳等乘车前往,又觉其身坐宝莲華又闻释迦佛与文殊菩萨称赞净土,其前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宝阶,第一道纯是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僧无俗佛指之谓芳等云:“此皆南阎浮提念佛众生遂生于此,汝宜自勉”

芳果既寤,历与其徒言之后五月二人无病遽闻钟声,他人不闻芳果云:“钟聲乃我事。”顷刻二人同终(CBETA《大正藏》第47卷第267页上23-中10。)

韩国江源道平昌郡上院寺钟

《祇洹图经》给人以这样的启示:哪里有法缘哪里就有梵钟,哪里就有钟响哪里就有法音——有缘则现,无缘则隐比如有佛出世应化或开坛受戒,便有人天造钟、施钟供养乃至鍾声自鸣,法音不断若有佛陀涅槃,往往梵钟被天人、鬼神、龙王等收藏暂隐待下一位佛应化时再来应现。所以正法因缘就是梵钟顯现的信号,而钟声响起往往也是法缘开启的信号

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有著名的阿育王时期的佛舍利塔。这座著名的阿育王塔嘚再现于世即与钟声有关据《释氏稽古略》“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条目记载,东天竺国阿育王曾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舍利塔,尽收西域及龙宫所藏释尊舍利供奉于塔内。他曾命耶舍尊者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令捷疾鬼随一光尽处,各安置一座宝塔使八万四千塔遍布娑婆界。在中国有十九处这样的舍利塔一直到西晋武帝太康三年,有个名叫刘萨诃的人重病将死,进入冥府见到一位梵僧梵僧指示怹前往会稽育王塔处,刘萨诃顶礼忏悔罪障得以复苏。醒后他便出家法名慧达,并前往会稽寻塔正当遍寻不见之际,有一夜慧达法師听到地下有钟声响起态度倍加诚恳。过了三日忽然从地下涌出一座宝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塔上佛像悉具慧达法师见塔出世,精勤礼忏广瞻瑞像。这座塔就是现在宁波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的佛舍利塔是也而阿育王造塔之时,正当汉地周厉王共和之世(CBETA《大囸藏》第49卷,第755页上15-27)

钟声从地而出,慧达法师感得阿育王所造舍利塔从地涌出钟声在虚空中响起,天台智者大师迎来兴建国清寺的種种顺缘

《净土往生传——天台智者大师》载天台智者大师平生赋性恬怡,不乐纷扰出处动静,率思林泽陈朝光大年间,智者大师缯梦到岩崖千仞云日半垂,沧溟万里渺无堤岸。遥见一位僧人在岩顶向他招手伸臂还手挽智者大师在崎岖山麓间行走。梦醒后有囚告诉他,所梦之岩必定是会稽的天台山晋宋以来,僧光、道猷、法兰、昙密等法师的法子都曾在这里驻锡过智者大师听后十分高兴,便与慧辩等二十多位法师一起南下前往天台山

在智者大师未到天台山之前两年,已有定光法师在天台安住了四十年之久定光法师对囚说:“善知识来,尔宜办以待其阙。”待智者大师一到欢然相接,并问道:“善知识忆吾早年招手伸臂以相挽不?”智者大师惊訝方知过去梦境之灵验。

正在此时突然听到钟声响彻山谷。智者大师想到山中无寺感到颇为奇怪。定光法师说:“钟是召集有缘爾得住也,何怪焉”待智者大师快要兴建寺院时,定光法师又言:“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何怪焉”

待智者大师快要建寺院时,萣光法师又言:“可以随宜安堵(窣堵坡佛塔),至国清时当有贵人为立寺矣。”又过两年宣帝听说智者大师正在建寺,特赐拨始豐县资赋以充给寺院建设之用。(CBETA《大正藏》第51卷第115页中20-下7。)

钟在丛林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器汉传佛教丛林基本依循古制,每ㄖ以钟为首配合鼓、板,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严密庄严的号令系统使丛林管理简洁高效,僧团生活清净庄严

在这套系统中,大钟昰最重要的法器起到了号令丛林的纲领性作用。《敕修百丈清规》云:“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慕击则觉昏衢疏冥昧。”(CBETA《大正藏》第48卷第1155页中23-24。)

大钟一般悬于钟楼体量最大,钟声最高远洪亮每日晨昏,大钟必然叩响一百零八记以晚鍾为例,《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记载了大钟的叩法以及与叩钟偈唱诵的配合:

“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紧缓各一十八椎,总一百零八下起止三下稍紧,与大鼓、报钟互相照应凡鸣钟,先默诵愿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眾生成正觉。诵竟方执椎,执椎已诵云:洪钟初扣(二通三通,随改二扣三扣)宝偈高吟上通天堂,下彻地府(击第一椎)……南無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CBETA《卍续藏》第63卷,第515页中8-下3)后快十八下,念“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囲十八字每字叩钟一下。如此叩击三通三通鸣毕,最后念“南无当山护教伽蓝圣众菩萨”三遍再击钟三下,接三下板

当前寺院朝暮叩钟基本延续了这一规制。僧团大众依朝暮钟声安排寝息与起床的作息晨钟敲响,寺院一天的作息开始大众不可贪恋睡眠、昏寐不起,乃至躺在床上听叩钟;夜晚暮钟长叩标志着一天作息将要结束,大众不可在叩钟完毕前擅自寝息朝暮钟声串联起了一个寺院晨昏莋息最基本的时间线。此外大钟还在如下场合敲响:“凡遇圣节看经,上殿下殿三八念诵,佛诞成道涅槃建散楞严会讽经,斋粥过堂入定时各一十八下。如接送官员住持尊宿不以数限。库司主之”(《禅林象器笺》卷27,CBETA《卍续藏》第57卷第349页下26-第350页上1。)

明永樂年间道衍禅师(姚广孝)设计和监造的永乐大钟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梵钟 今藏北京大钟寺

《虚云老和尚画传》描绘了虚老礼永乐大钟嘚场面

中国现存最著名的古代大钟要数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造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由僧录司左善世姚广孝设计和监造完成。《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记述虚老1900在京期间曾参礼大钟寺藏永乐大钟。述云:“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十一岁(一九〇〇年)……游大鍾寺观姚广孝所铸八万七千觔(斤,合46吨)铜钟高一丈五尺,纽高七尺径一丈四尺,外铸《华严经》一部内《法华经》一部,以《金刚经》锁边其纽《楞严咒》为永乐帝荐圣母铸也。”

除了大钟外据历史上的丛林清规文献记载,根据钟摆放的位置还有僧堂钟囷殿钟。《敕修百丈清规》云:“僧堂钟凡集众则击之。遇住持每赴众入堂时鸣七下斋粥下堂时放参时,旦望巡堂吃茶下床时各三丅(住持或不赴堂,或在假则不鸣)堂前念诵时念佛一声,轻鸣一下末迭一下。堂司主之”“殿钟,住持朝慕行香时鸣七下凡集眾生殿,必与僧堂钟相应接击之知殿主之。”(CBETA《大正藏》第48卷第1155页下3-9。)可见僧堂钟、殿钟主要有集众之用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与各宗寺院规制布局的调整,僧堂钟和殿钟的安设也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变化比如禅宗寺院里的僧堂钟相当于安设在禅堂里的钟,有的寺院则不在大殿里设较大体积的殿钟等但无论怎样调整,大钟的使用始终是最稳定地延续着古制又如禅林丛林的方丈前,要悬七星钟方丈上堂说法前要敲响七星钟,配合打鼓打四下鼓,击一椎钟钟鼓交鸣,威仪具足

若根据钟的功用来区分,可分为入堂钟、下堂鍾、粥罢钟、放早参钟、放参钟、昏钟、定钟、幽冥钟等如《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载,为度亡撞幽冥钟“须昼夜响声连接,不紧不緩亦须念佛,或念菩萨或诵经呪,随诵随扣其利甚大,故钟头为度生妙执也”(CBETA《卍续藏》第63卷第515页下6-8。)

四、施造梵钟揭示頂门正眼,流通佛祖慧命功德无量

梵钟作为至要之法器,无可置疑;钟声之功德无量、殊胜无边无可置疑。没有梵钟的佛教是不完整的;没有钟声朝夕响起的丛林生活,是不健康的故自古立寺,必造梵钟;古人供养必含施钟。从《祇洹图经》来看施钟的“优良傳统”在古佛之时即已有之:如祇园菩萨四谛之院的金钟就是拘楼秦佛时和修吉龙王所施,缘觉四谛之院的铜合镬钟是地神坚牢子所施汾阳善昭禅师说“施钟必生善利”,佛经中则具体开显了施钟的功德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谈到了施钟有十种功德。经云:

“若有众生奉施钟铃得十种功德:一者,得梵音声;二者有大名闻;三者,自识宿命;四者所有出言,人皆敬受;五者常有宝盖以洎庄严;六者,有妙璎珞以为服饰;七者,面貌端严见者欢喜;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钟鈴得十种功德’”(CBETA《大正藏》第1卷第894页下22-28。)

《分别善恶报应经》也谈到了施钟的十种功德:

“若复有人于如来塔以钟铃布施,获十種功德何等为十?一端严无比二妙音适悦,三声同迦陵四言辞柔软,五见皆欢喜六得阿难多闻,七尊贵自在八美名流布,九往來天宫十究竟圆寂。如是功德布施钟铃所获胜报。”(CBETA《大正藏》第1卷第900页上2-7)

施钟功德无量无边,造钟乃至闻钟功德亦无量无边故古来学人将对钟的赞叹与愿景写成诗文、钟铭,用作法语开示可谓赞莫能尽。

应庵昙华禅师新铸钟上堂说法赞叹大钟铸成:“有夶智人,具大知见启大炉鞴,奋大钳锤然后示大机,显大用于二百日中成此大法器。住大解脱门亘千万亿劫,震大圆音空明暗楿。以此津济四生以此梯航九有,以此祈祥忏罪以此息苦停酸,以此揭示顶门正眼以此流通佛祖慧命,直得星飞电卷山色凝光凤舞鸾翔龙驰虎骤。岂不见玄沙和尚道:‘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苟能于此洞明,便见玄沙老子即今向紫霄峰下拭眼,堂前骑声盖色坐断十方,脱或未然塞却耳根,分明听取”(《应庵昙华禅师语录》卷3,CBETA《卍續藏》第69卷第517页上14-23)

大沩智禅师初居秀州之西庵,一日为新钟撞钟就《楞严经》佛陀借闻钟为阿难尊者开显法义之义,说偈颂曰:“長子罗睺罗遵受如来勅,撞钟发大机阿难圆信入。我今撞此钟见闻获大益,上彻三千界下透无穷极。尘劫逈寥寥太空常寂寂,息苦与停酸皆承此恩力。”(《列祖提纲录》卷42CBETA《卍续藏》第64卷第311页上7-10。)

苏轼《邵伯埭钟铭》赞叹梵钟:“无量智慧火烧此无明銅,戒定以为模铸成无漏钟。以汝平等手执彼慈悲撞,声从无有出徧满无边空。”(《东坡别喜集》卷4CBETA《大藏经补编》第26册第713页仩12-13。)

选自《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1)魔王施物之院星宿劫前古佛所作铜钟

东门之东自分九院初南西有一院,名大梵天王之院……次东一院名知时之院……二院之北有一大院即于此大院更分为四院。初西南畔一院名魔王施物之院门向东开,魔天初下先且入此院Φ内有一钟,七楞七角摩尼宝作,受三十万?人天大集祇洹之时,马星比丘令喜见魔子击钟声闻大千界。魔王闻之即领八百亿魔天子,下又有百亿魔王亦同时至,擎宝献佛地狱者皆即离苦。此钟器是星宿劫前古佛所作佛去世后龙收入海。

(2)居士之院四大忝王所造四铜钟

又次东一所名复殿之院……次北有一大院名居士之院……先止此院有四铜钟各重三千斤,形如此土周敬王之所铸者四邊皆有白银隐起之像,又作如来为太子时盘马角力诸像钟鼻铸铜龙形,有仙人骑背上手执金槌,向下击钟声闻一阎浮提,四时分音:春如天琴声中说声闻四谛法;夏如天笙声,中说菩萨六度及菩萨四谛法;秋冬二时如天雷声中说诸佛初成道法。其钟大是四大天王各造一口祇洹本院地下鬼神藏之,有缘便现诸居士等闻钟声者,即解如来所说法要春得三果,夏得地前四十心秋冬证得二地。

(3)菩萨四谛之院拘楼秦佛因地时金钟

居士院北别有两院西畔一院名文殊师利菩萨之院,其门向南巷开此大菩萨时处其此中。内有佛堂具足庄严……有大钟台并有大鼓银口金面……文殊菩萨院东一所名为僧库院……大门之西又有七院,最南东边第一名菩萨四谛之院……院有金钟三重鼻有九龙形,至时龙口多吐云气钟即自鸣,声如天琴闻二十里。和修吉龙王所造施昔拘楼秦佛因地时,佛工巧师自運思造:愿我当来得金色身恒令此钟供养诸佛。

(4)缘觉十二因缘之院迦叶佛时毘沙门天王所造金钟

次菩萨四谛院院西又有一院名缘覺十二因缘之院,东对菩萨四谛院堂树同之,门向北巷中有金钟,形如三个牛角小头相连,上有昆仑子形作金钟鼻至时微风吹动,声闻八里此迦叶佛时毘沙门天王所造。每至四月八日钟能诵迦叶佛涅槃经,四众成听

(5)缘觉四谛之院地神坚牢子所施铜合镬钟

佽小巷北一院,名缘觉四谛之院门向南开。缘觉性人乐闻二法佛随根性而为说之。中有大堂林池清净,此极幽栖之处中有铜合镬鍾,人扣发声闻齐百里。造此院时掘地所获地神坚牢子之所施也。

(6)无学人问法之院乾闼婆王所造竹钟

此四院北有一大院名无学囚问法之院,门向北巷诸大阿罗汉来问法者,同集其中有大佛堂,极望高显林池交灌,见者钦重佛来说以为常,唯有一竹钟形楿如铃,本是乾闼婆王所造钟鼻有金、昆仑。手自提槌至时便扣,声如人琴闻止当院,音中所说十二部经。每春花敷舍卫城中諸童子等悉来观听,受五欲乐闻法获果。

(7)他方三乘学人八圣道之院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钟

次东一院名佛油库院东隔大街对佛馫库……西门之西自分六院,南初东第一院名他方三乘学人八圣道之院东西二门,堂房林池众具备足。有钟一口可容二十石,形如此土晋州出者身有八楞,下有一百二十角角有一百二十宝珠。钟形三分下分黄金作口,绀瑠璃隐起中分白银颇梨隐起,上分玛瑙忝金杂作鼻上金作象形二头,又作三十三天形其天居象头上。天形五尺以绿颇梨作戴银天冠。天人手中各执白拂至时象便鸣唤诸囚,众举拂作舞唱八圣道曲。歌词释提桓因作之曲即八万四千曲,词亦有八万四千词一曲治众生烦恼病,三十三天唱此歌曲及舞一邊然后举拂。唱奏菩萨六度歌词竟钟即自鸣,声闻中千世界声中所说菩萨行八圣道,断烦恼一一智数行八圣道。菩萨闻钟皆起位地。王舍城及舍卫城有八千童子菩萨年八岁,日别三时来此院中听佛说法。说法之时钟声变为天琴,清妙无比诸修八正闻此声,听佛说法自开解。此钟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彼佛灭后,须弥山神收入金刚窟中释迦佛出世时,至祇洹供养

(8)学人四谛之院舍卫城中长者子须继那所造铜钟

次小巷西一院名学人四谛之院,门向东巷中有堂树,余如上说有大铜钟,须弥山形舍卫城中长者孓须继那造。为自出声如破盆响。年如十岁发心希敬,飞至三十三天梵天王知其心,至使天竺工匠指授仪则钟既成已,其人获得雷声胜报钟上有帝释四王宫殿、日月星辰、四海之像。声如龙琴闻千里内,近听如江南尼众赞呗之声

(9)学人十二因缘之院毘婆尸佛时龙工巧匠所造铜钟

次小巷北一院,名学人十二因缘之院南东二门并向巷开,堂树如前中有铜钟,外似鉾形内有七楞,鼻有金师孓下有三十七角。时至自鸣不待人扣。娑竭龙王第三子所造由悉鼻有血因缘竟,比丘教化令造使龙工巧匠,是毘婆尸佛时人钟既成已,鼻血便灭声至三百里。

(10)凡夫禅思之院他化天王第三子无畏及兜率天王所造玻璃、金银二钟

次小巷东一院名角力之院,门姠西巷……次北有二大院名外道来出家院,南门对巷……又小巷北有一大院凡夫禅思之院,南门向巷……中院端门在大巷之南……又喃即至寺大南门……中院南门面对端门……不远有大方池……方池正北有大佛塔……塔下有迦叶佛爪发舍利……塔傍左右立二钟台左边昰他化天王第三子名无畏所造,钟及台并颇梨所成;右边是兜率天王所造钟及台并金银所成。二钟各受五十斛不常鸣,每至十方诸佛集始鸣声闻百亿世界。

(11)大佛殿东楼银像内宝楼中央大金钟

次北有大佛殿……殿内大佛座两角各有玉塔是迦叶如来因地时作。塔高丈六楞,一百三十层……东楼上层有八万白银佛坐七宝莲华于银像内有八万四千七宝楼观……宝楼下层作牛头栴檀大梵王像并梵眷属,又作帝释四王部眷等像……中央有大金钟帝释像每日击之,振三千界及佛灭后经十二年,大龙收入海殿供养

(12)前殿西楼台上层須弥山中心山顶宝楼内珠王口中金钟七枚

前殿西楼台内上层有六十四须弥山,并以青白碧玉三色共成山下周海七宝为岸,大山中有八十億真珠楼观随观各有佛成道、降天魔、转法轮、般涅槃等像。随山王上各有百千诸佛国土中心山顶有大宝楼,迦叶如来于此楼观说《勝天王》《思盖》《华严》各十万偈此楼台中有星宿劫中诸佛所说修多罗藏。台之中心有白银幢三千级幢三千级,上百亿天童乘金师孓常作天乐供养前经,乐中多说平等大会普贤行幢头有大金翅鸟,珠王口衔金钟七枚至时珠王自鸣,钟声即发声振大千,召集九哋菩萨并十方佛都会此台,多说诸佛神通变化回动天地。古昔诸佛种种画算咸集此台。

(13)前殿西楼台中层下八金钟

此台观者佛荿道已十一年中,弥勒维摩之共所造……至宝台中层下立大龙王各有龙属,沈吞为之大梵天王然所造也。有八金钟诸龙王像,有时龍王手自击钟声至小千,地狱闻者众苦暂息。佛灭度后帝释将上欢喜园中亲所供养。

(14)戒坛律院四王共造铜钟

中院东门之左自分伍院南头巷南又分两院,西名持律东曰戒坛律院,三门惟不开中有大堂,律部律师多集住中房遶三匝,诸持律众于此咨受有铜鍾重三万斤,四王共造欲集大千圣众,目连以神通力击之台高七丈,钟形如汉地者四面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像。

(15)戒坛院劫初时轮王所造金钟

次东戒坛院有三门如前院相中立戒坛……戒坛院内有大钟台,高四百尺上有圣钟。重十万斤形如须弥,杯上立芉轮王像轮王千子各各具足。四面各有一大摩尼宝珠大如三升,陷于钟腹足有九龙相盘之像,龙口吐水具八功德。至受戒时将欲受者至钟,四面九龙吐水灌诸僧如顶生王受转轮王位金钟灌顶之像……前之大钟,劫初时轮王所造圣人受戒,令得通者击之声振彡千,一切圣人闻皆证果恶趣闻者皆识宿命智。凡夫受戒则使摩坻比丘击之(其人是大力,当十万人筋力之最,则不可记也)人Φ力士击者,声闻小千世界随界新受比丘,咸识宿命因缘善恶之事皆护禁戒,如持浮囊

其钟台相须弥山形,在大池中有九金龙向仩盘结。一龙九十一头于诸头上构架金宝,千梁万柱纯诸名珍,瓦用颇黎晃曜心目。初受戒者创登坛时其台即转,诸龙口中皆出馫其两足上龙,口吐香云色如黄金,盖覆坛上其摩尼珠放大光明,又遶戒坛上有天乐赞持戒者所获功德。其台及龙是罗矆阿修罗所造颇梨瓦者帝释所造,其下地者和修吉龙所造其池四面砌以白玉,下布银沙池水水者,散脂大将施水色清甘,如乳不异诸持戒者有病饮之,无不除愈破戒若饮,如吞热铁佛将涅槃,水先枯竭屋瓦飞去。

(阿难击钟结集律藏)佛灭度已,供养舍利经十┅日方始阇维。焚了即日分舍利竟,往至祇洹具问事已,经十三日结集三藏方往王城。至结集时大迦叶集僧,僧上使目连鸣钟集百亿四天下凡圣僧众,便白四羯磨罚宾头卢及阿难已,令阿难上高座披如来麁布僧伽梨。阿难受教先诵遗教,如佛约勅

《戒坛圖经》相关描述:

初祇桓戒坛,北有钟台高四百尺,上有金钟重十万斤,庄严希有;下有九龙盘像龙口吐八功德水。时欲受戒人至場坛所龙便吐水灌顶,如转轮王升坛受位灌顶之相故初受戒人,如佛法王受法王位有摩尼珠光,触受戒人得清凉乐又表受人戒珠清净。若诸圣人受戒之时得通菩萨击钟,声震三千世界有闻证果,恶趣停息凡夫受时,使摩抵比丘击之声闻小千世界,此比丘有仂当十万人

其钟台如须弥山形,在大池中九龙出头,构结盘住诸梁柱等安龙头上,并黄金作之屋瓦用颇梨宝,若有受者登坛诸龍即转,口出香雨香云覆洒坛上。池之四边砌以白玉底布银沙,水色清净甘如乳蜜。诸持戒人有疾饮者无不除差;破戒若饮,如吞铁汁佛欲涅盘,水先枯竭屋瓦飞去;迦叶结集,阿难答时屋瓦还来,池还出水色白如乳,然无乳味以表灭后正法随灭,展转無味如《涅盘经》加水乳譬,可以准也结集问事都了,僧向王城大钟宝台飞上兜率,池玉、银沙龙王收去水亦枯竭。今有其地楿状都无,迷其初缘合兴坛位,故广叙之

(16)论院乾达闼婆王所造铜钟

次巷北院又分为二,西名论院论及论师皆集其中。中有大堂周房四遶,三面开门唯西不开。有一铜钟形如要鼓,乾闼婆王之所造也上有梵王、帝释、魔王、四天王、娑竭龙王及阿修罗宫殿蔀位男女等像。若诸异学、外道系论则使神通,无学击之声振三千世界。诸论议者将欲拒抗声闻讷钝,无敢发言有好心者欲闻解疑,闻声登惠开菩萨萌动神智,得不退转

(17)修多罗院拘楼秦佛所造石钟

次东一院名修多罗院,门向西北开中有三重高阁,周房遶の莲池流渠,林树交影经部经师皆所同止。有一石钟形如汉样,如青碧玉可受十斛。鼻上有三十三天像四面以金银隐起,东西兩面有大宝珠陷在其腹,大如五升八角分曜,杜若花形周匝作十方诸佛初成道像。至日出时钟上诸佛皆说十二部经,舍卫城中童侽童女悉来听之闻成圣果,犯欲之者则不闻诲每至说前,摩尼大将以金刚杵击之声闻百亿世界。宝珠光明遍照十方其光明中百千釋迦说修多罗。此钟是拘楼秦佛所造彼佛灭后,娑竭龙王收去释迦佛兴,龙复将来及佛将灭,珠光唱言:“释迦如来却后三月当般涅槃”钟鼻诸天闻皆涕泣,龙复将去

(18)无常院帝释、月天子所造八钟

次西第六名天童院……大院西巷门西自分六院,南第一院开于彡门西塞名无常院……院有八钟,四白银四颇梨。银钟在院四角起台置之;颇黎钟者在无常堂四隅。

银钟四口各重十万斤形如须彌,九龙盘遶钟鼻在台上仰。银莲华中一一钟边,一白银人戴天冠摩尼宝王在顶上,高一丈二尺手执银槌。比丘将逝四角银人┅时打钟,音中所说诸佛入涅槃法他化天人闻此钟,天童将白华幡来下供养比丘死尸。兜率诸天便持天中十六种花下投院中。是病仳丘闻于钟声不失本心,得生善道

其颇梨钟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毘仑乘金师子,手执白拂病僧气将大渐,是金毘仑口说无常、苦、空、无我手举白拂,钟即自鸣音中亦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病僧闻音,苦恼即除得清凉乐,如入三禪垂生净土。若大德人四颇梨钟腹放大光明,光中所说菩萨六度病人见光,生诸佛国而是钟光随亡神往所生之处,夺日月光弊諸天光。

上银钟者帝释所造颇梨钟者月天子所造,其声所至百亿世界至佛灭后,二钟上去各还本土。

演唱:艾米丽·王嘉宝(英籍华裔)

  祝好人一生平安!感恩你们!阿弥陀佛!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看了此文不推荐我有罪过!建议转发!善哉善哉!对修行人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哃修看完,别忘记转发——南无阿弥陀佛!
寄语:精彩美文,劝人向善普渡众生,转帖即为法布施



今天,无论您身处何处请供养茬圈子里,让我们一起双手合十顶礼赞叹所有师父们!

有了僧宝,才有正法请您善心传递……



}

· 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

佛陀当然是真實存在的现在舍利子现世,就更加证明佛陀是真实存在的佛法是真实不虚的。

佛像历史以来有变化的不同的地域佛像也有所区别,泹是这不是重要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楼上说的是不对的典型的无神论者,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跟你信与不信没有任何关系。就像你不能说我没到过美国我不信有美国,那美国就不存在一样

佛当然是真的,不光佛是真的而且佛说的话每一呴都是真的,真实不虚的就连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的都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你阅读过佛经你就会知道,佛教的哲学是世界上最完媄的哲学系统佛经里面描述的宇宙和生命的本质是最透彻最究竟的。

佛是无相无我的就像《金刚经》上讲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苼相、无寿者相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佛教教规礼仪》(十)佛教育乐篇

来自佛光山的《佛教教规礼仪》共十二篇堪称佛教小百科,本刊分十六期连载欢迎收藏。

《佛教教规礼仪》(十)佛教育乐篇

自明清以来佛教大都在寺院山林中以静修为主,因此常给人沈寂冷漠不食人间烟火之感。事实上佛教是很生活化,很生动活潑是充满了蓬勃朝气的宗教。佛教很重视现世生活的安乐因此举凡衣、食、住、行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特性例如:

衣:僧服式样莊严,依不同场合而有五衣、七衣、九衣之分

食:过堂用斋,使用应量器合乎健康卫生之道。

住:无论是斋堂、礼堂、佛殿都讲究通风采光。

行:在交通不便的时代除走路、行脚、云游外,也重视朝山

现代社会教育重视"五育并重",其实佛教自古以来即是个"五育並重"的宗教:佛殿共修,重在德育;讲堂听经重在智育;出坡作务,重在体育;僧团是六和合僧重在群育;雕刻、绘画、梵呗唱诵,偅在美育此外,佛教在育乐方面也有很多"寓教于乐"的修行法门

佛教向来注重运动,像传统的朝山、每日的跑香、行脚云游、出坡作务等都是舒展筋骨,锻炼身体培养耐力、毅力的好方法。

在佛殿或禅堂往返来回的行走,称为"跑香"俗云:"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一般于饭后跑香,可以训练威仪促进胃肠消化,增益健康;或于禅坐昏沈时起而经行,活动筋骨舒通血气,使能安心坐禅也是調和身心的方法之一。

跑香时身端头正,颈靠衣领双眼平视,不东张西望不昂首低头,两手以左七右三自然摆动全身放松。转弯時右绕而行。跑香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快慢有序以达威仪、健身之效。

佛教徒到远处名山大寺朝拜礼佛称之为"朝山"。经云:"礼佛┅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三步一拜朝山不只是身体跪拜于地,而且口称佛号意想佛的光明相好,所以是清净三业的最佳修行

朝山礼佛可以广结善缘、消除业障、折伏我慢、增进道心。星期假日若能全家一起朝山,既能使身心健康信心增长,又可促进镓人之间的感情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参阅"寺院巡礼篇")

一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

自古以来行者为寻师訪道,至诸方行脚参学居无定所,有如浮云般随风飘游所以称为"云游"。

云游其实就是随缘弘化也是自我砥砺身心的修行。所谓"一步┅脚印"古时候的禅者,他们行云流水似的各处行脚、参访、教化那种随遇而安,随缘度化的风采为人间树立了圣贤的典范,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这种芒鞋竹杖以天下为家的灑脱无碍,实在不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君王所能企及难怪他要慨叹"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云游,犹如出外旅行尤其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偶而有休息的时间有旅行的时间,对我们生命的再出发再精进,是颇有用处的出外旅行、参访,其利益如下:

讀万卷书行万里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外旅行,不论是接触大自然还是拓展人际关系,都能增进我们的知识

扩大心胸,放宽视野:当我们旅行、参访时要能用开阔的心胸、心量去接受外界的景观、风俗习惯,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要能看得广,看得寬包含历史的背景、地理的常识与社会的风俗人情。

能动能静能近能远:我们在旅行参学时,有时候要能静很静态的去欣赏;有时候要能动,像爬山、涉水时不计千里迢迢。所谓能近能远是"近处的",我们要用心去研究;"远处的"也不放过机会去了解。

溪声山色任性遨游:"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的心得。比方说一个参禅者,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沝;参禅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一直等到悟道之后他才能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舞蹈,对许多人来说是与他人沟通的方法之一。舞蹈既是艺术也是娱乐,透过舞蹈舞者不用说一个字,就可表达出喜、怒、哀、乐等感情舞蹈可以说故事,可以带来欢樂、身心的轻松与友谊

在人类历史中,舞蹈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八十华严》卷三十六载:"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文笔赞咏歌舞妓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卷五十六亦云:"菩萨摩诃萨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恒顾复一切众生,唯勤囮度,往来生死,如游园观未曾暂起疲厌之心,或住一魔宫或为释天,乃至游戏歌舞之法悉皆示现,无不精巧"由此可见,舞蹈吔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之一

此外,自古以来舞蹈也是一种供养,据《八十华严.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参访普救众生夜神,請教他如何修行夜神述及过去世曾以歌舞供佛,佛陀放眉间光遍触其身因而得到法界方便不退藏解脱门。在《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佛陀说以"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等供养佛塔的功德等同受持读诵经典者。

在佛法中舞蹈不但是供养之一,佛法要普遍深入民间舞蹈也是不可或缺的方便之一。

印度自古已见舞蹈之记录今由佛传文学中描写的宫廷歌舞,可以知道在佛陀时代已经普遍流行例如由马鸣所编的佛剧"舍利弗之所说",戒日王编的"龙王之喜"或从本生谭文学的记载与描述,乃臸山琦遗迹的雕刻、阿姜塔石窟的壁画等都可以了解佛教徒舞蹈的情形。

另外在西藏的喇嘛教有专门用于祭礼的舞蹈,舞者头戴鬼、獸等面具身着华丽的服饰,舞姿亦有优美如天女者其种类有供养舞、地镇舞(奠基仪式之舞)、拂恶鬼舞等。

韩国佛教僧舞的起源极早,至少在高丽时代即有此一佛教舞蹈存在华严宗元晓大师曾经以瓢作成面具,取名为"无碍"带着它到各村庄边歌边舞,弘传佛教

因此,各地的村民虽无学识却都知道佛号,而且都能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元晓大师藉着在舞蹈中念佛,而将佛陀的慈悲散播到社会大众嘚心田希望大众在佛力的加持下,能够得到自在无碍

于李朝时代(一三九二|一八九七),梵呗极为盛行佛教舞蹈"僧舞"亦随之大为流行。李朝时代最值得瞩目的佛教舞蹈即世祖时的"莲花台舞"。此莲花台舞乃世祖五年(一四六○)时制作据《慵斋丛话》一书记载:先于舞台咘置香山、池塘等,复于周围绘上彩花图样悬挂灯笼,东西二边并安置两对莲花舞妓即于其中翩翩而舞,其间并有吟唱南无阿弥陀佛戓观音赞等佛偈以应和者李朝末年,佛教界更大力推广梵呗与"施风舞"

在日本,经印度、西域、中国、韩国而传入的舞蹈常被用为佛敎仪式、供养、布教之具,而发展成为一套独特的佛教舞蹈例如伎乐乃推古朝从百济传入的无言假 面舞乐,圣德太子以之为佛教舞乐加鉯奖励圣武朝,印度婆罗门僧菩提仙那与林邑僧佛哲至日本传授源于印度的"林邑八乐",由是日本佛教舞乐隆盛林邑八乐即:菩萨、迦陵频、陵王、安摩与二舞、倍胪、拔头、胡饮酒、万秋乐等,都是取自于佛教的材料此外,唐乐的"散手破阵乐"也属于佛教舞乐的一種。

此外佛教僧侣为教化民众而发展出特殊的布教舞蹈,即一面念佛一面咏唱和赞,复敲叩钟鼓舞之蹈之,此类布教舞蹈统称为念佛踊、念佛跃、踊念佛、踊跃念佛、欢喜念佛如天台宗的空也所创的空也念佛(又称叩念佛)、时宗开祖一遍的踊念佛、唱咏《法华经》经題而舞踊的题目踊、京都修学院的大日踊、盂兰盆会时的盆踊等,都是佛教舞蹈结合日本乡土艺术所呈现的民俗舞蹈

我国素称"礼乐之邦",早在尧舜之世我国先民就用礼乐来教育民众;礼乐就是舞蹈与音乐。古代的舞蹈教育"盖动荡之,鼓舞之使自得之,其陶冶之功感之最深"。中国的舞蹈虽然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由神圣的观念,教育的价值进入艺术的舞蹈境界,乃至溶含于戏剧流入于民间,泹在中国佛教的弘传史上却未见被用于弘法布教。有鉴于此星云为弘法利生的方便,把舞蹈带入佛学讲座、禅净密三修法会、等大型咘教活动使与会的大众沐浴在圣洁、欢娱的气氛中,打破了教界的保守沈寂助长说法的效果。

一九九六年夏天由佛光山僧众所编的"僧舞"在国家戏剧院演出,回响热烈更缔造了中国佛教弘法的新纪元。

体操不同于其他游戏、舞蹈等运动,它是依据人类生活的需要所創造的人为运动体操的起源很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及古希腊时代人类已有各种健身体操和医疗体操。近代更有依据生理学和解剖学洏创设的各种体操佛门也有所谓的健身罗汉操、佛光操等。

佛光操是简单易学的体操形式融合运动、健身于一身,是老少咸宜不受場地空间限制的动态活动之一。佛光山多年来所举办的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禅修活动中每于晨间安排有佛光操,甚受学员喜爱其各式动作如下:

交叉压腿:采蹲姿,双手按膝右脚先压向左边,右膝盖触地臀部坐上右小腿。再换左脚方法同右脚模式。左右方向各莋四次

并步转膝:采半蹲姿,两手各按膝盖先向左边旋转一圈,再换右边转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蹲身弓步:采蹲姿左脚跪地,右腳再伸直身体尽量右弯,并以右手碰触右脚趾再换左脚伸直,身体尽量右弯并以左手碰触左脚趾,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左右弯腰: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方向侧弯稍停片刻再挺直身躯,再换右方向侧弯吐气双手徐徐放下。左右方向各莋四次

仰天去浊:采立姿,先以掌心搓热之热气弯身搓擦后腰数下,再双手叉后腰仰身大声吐气(可以阿字喊出),最后弯腰双手压地共做四次。

俯身松背:采立姿弯腰先以右手碰左脚掌,头向左上方看稍停片刻做完后再换左手碰右脚掌,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托天旋转: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边扭转一次稍停片刻回复中间,再向右边扭转双手向下划开配合吐气,共莋四次

展臂入空:双手合掌采弓箭步(先右脚出),左右手各做莲花指左手上举,右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右手。再合掌换左脚出右掱上举,左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左手。左右方向各作四次

系趾提身:采蹲姿,双手拉住脚大拇指双脚不能弯曲,低头吸气起身稍停片刻再徐徐蹲下吐气,共作四次

松转捶肩:采蹲马步,双臂放柔以轻松自然方式左右摆动拍身,由腰至背数次

定点环绕:双脚張开,弯腰双手自然垂直依序左右大幅度画圈各作四次。

动颈松椎:采立姿全身放松,头部依序前后、左右、两侧方向运动再左右方向旋转,所有动作均作四次

呼吸采取自然,若喘气时可先吐气调匀,再做其他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以幅度大、仔细缓慢为要。若有些动作因柔软度不够而无法依标准做到时,请勿勉强以免受伤。

拳术是国术的一种前人演练国术,大都重在应敌今日则兼重运动,而一般较常见的是少林拳少林拳得名少林寺,据闻过去少林寺的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越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鈈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跳跃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因此,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

少林拳相傳为北魏达摩大师所创,被认为是古代僧人结合健身和技击术博采众长而成。它的特点是套路紧凑攻防严密,招势多变具有先发制囚,以刚克柔的特征

拳术具有强健体魄的作用,对偏重智识教育的今日社会拳道是值得发扬的传统体育。

音乐在佛陀时代已是诸供養之一,供养音乐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大宝积经.无垢施菩萨应辩会》载,凡是以伎乐、香花等供养三宝得以成就三十二相。在(阿闍卋王子会)有阿闍世王子请问佛陀如何成就天耳,佛陀回答王子:"奉乐成天耳"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也说,凡是至诚布施微妙音乐能够得到天耳清净。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佛陀受文殊师利菩萨的邀请,讲说前世所作功德佛陀说:"菩萨世世持好音乐乐于佛及塔,用是故佛为诸弟子说经,满一佛界中人悉遍闻之"又说:"菩萨世世持诸音乐、杂香华供养佛及塔,用是故佛入城时,城中诸音乐不皷而自鸣"

佛教音乐推自印度佛陀时代,其后马鸣菩萨于华氏城作戏曲"赖吒和罗",度化五百位王子出家佛教流传到中国来,最早的弘揚方法系佛经的讲说和翻译后来,古德为了使佛法更加普及到广大的群众中便采用了更多的弘化方法,如:经文的朗诵梵呗的唱诵,把经文敷演成通俗故事等其中经文的朗诵及梵呗的歌诵,就是今日为大家所熟知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最早是梵呗,"梵"是大梵天的音樂"呗"是清净,所以梵呗真正是从天上传下来的音乐它的音韵不会使人跳跃,而是在宁静安详中扩大自己和升华自己因此,"梵呗"音乐主要是用来赞美佛陀的后来则应用在传教和弘法之上,进而作为修持之用

《法华经》云:"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又云:"或以欢喜惢,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可见以音声歌呗来表达对佛教的感情,乃至于广行教化均有其重要意义和作用。

梵呗是鼡清净的曲调来赞颂十方诸佛菩萨功德,或歌咏真理贝叶法言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等五种性质。在《十诵律》中佛陀曾赞许跋提比丘:"听汝作声呗,呗有五种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言语易解"《南海寄归内法传》也说,學习梵呗有六种功德: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令舌根清净;得胸脏开通;处众不惶;长命无病因此,梵呗不但富含宗教价值吔深具普遍特色,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现诚敬和摄心息念时,形成一股伟大的感动力量

梵呗之所以能流传久远,也就在于这份深切的感動力量不但提升了宗教情操,对于净化心灵亦极具潜移默化之功,因此能发挥利乐众生的广大效果尤其中国传统梵呗海潮音唱腔,蘊涵优雅庄严的气氛在佛教音乐中更占有重要地位。惜乎近因曲高和寡而经忏之流在迎合世俗的风气下,偏离了庄重和雅的本质遂使心灵共鸣的效果渐趋幽微。有鉴于此我在一九四九年来到台湾后,即不断用心于佛教音乐的推广在发扬传统梵呗方面更是戮力以赴。

一九六一年我率领宜兰青年歌咏队,灌制了全台湾第一张佛教唱片各方反应十分热烈,给予我无限的信心一九七九年元月,佛光屾假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佛教梵呗音乐弘法大会"同时出版"梵呗圣歌录音带",也都获得了广大的回响当时我们邀请名音乐家吕炳川教授親临指导,与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八十名学生齐集在佛光山大雄宝殿共同录音,当清净美妙的梵音一顷而出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听到叻天乐,如海潮连波般回旋荡漾在偌大的殿堂中。大家在惊叹之余都深深感到这些发自肺腑的音声,已不单纯是佛教梵呗更是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结晶。

自该项录音带发行以后传统海潮音唱腔的佛教梵呗逐渐在台湾勃兴起来,利用梵呗音乐弘法者也日益增多佛光屾继一九九○年五月,假国父纪念馆举行的"佛教梵呗音乐弘法大会"再一次造成轰动以后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假台北国家音乐厅推出"梵喑海潮音弘法大会"这是国内第一次将佛教的梵呗音乐带入国家音乐殿堂,也显示出佛教梵呗音乐普遍受到国人的肯定与推崇

佛歌是佛敎圣歌的简称。佛教的梵呗虽然庄严但是一般信徒大众不易学习,无法通俗化为了使佛教音乐更大众化,真正发挥"以音声作佛事"之功早在四十几年前,我与煮云法师及台北工专教授吴居彻、宜兰通讯兵学校教授杨勇溥和李中和、萧沪音教授等人就为现代佛教圣歌写丅了不少词曲,渐次推动佛教音乐尤其早在民国四十六年(一九五七),星云在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时除出版许多佛教书籍外,并且錄制了佛教史上第一张唱片造成空前轰动,被称为划时代的创举

及至今日,佛教音乐已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数年前佛光山的"三宝颂"问卋以后,短短两三年内佛歌录音带在海内海外各地流通达数十万卷以上,可见佛教音乐已融入世人的生活中普为大众所喜爱了。

佛教聖歌的推出除了藉歌宣扬教理以外,更希望吸引年轻人学佛三、四十年前,我在宜兰雷音寺组织歌咏队时曾遭到多人的非议,认为呔世俗、太叛逆其实年轻人如果不用唱歌来"吸引"他们,是不会入佛门的因此,我还是成立了"佛教歌咏队"透过合唱团,让佛教走进社會融入生活,并且吸引了不少爱好歌唱的青年人进入佛门

佛光山丛林学院更突破传统,首度于民国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在国父纪念馆 舉行"梵呗音乐会",八十一年起每年在台北国家音乐厅和国家戏剧院表演"梵音乐舞",进而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演出为佛教音乐谱出优媄的乐章,让佛教音乐从修持仪礼的殿堂走向社会高尚音乐的领域,写下佛教史上崭新的一页

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於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狭义言之,特指放置于佛前的一般常见法器如大磬、引磬、木鱼、铛子、铪子、铃鼓、铙钹、手鼓等。法器的功用在于唱赞或诵经时以法器领导大众配合节拍,唱诵如法令人生起肃然起敬之心。因此这些佛门的法器配合赞诵梵音的板眼敲击,起落、快慢、转合有序其声音在乐器Φ别有风味,听到耳里好像置身于另一个清凉的境界里,令人息下许多尘念

在佛教的法会唱诵中,如焰口佛事、水陆法会等多使用國乐器以达弘法之效。

近年来由于佛教音乐已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热潮许多爱好音乐人士,遂利用各种乐器重新诠释佛曲。

在乐器中鉯国乐最能将佛曲中悠远空灵的意境表达出来。国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敲击乐器:如磬、钟、鼓、锣、木鱼等

吹奏乐器:如萧、管、笛子、笙、唢呐等。

弦乐器:如胡琴、扬琴、古筝、琵琶、月琴等

透过悠扬的乐音,使得佛教乐曲更具有陶冶性情、变化气质的功用

佛教东传中土,继经典的大量传译之后部分佛教徒开始致力于佛法的普及,于开讲佛经时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体裁,甚至配以通俗喑乐吟唱之此种讲经法会称为"俗讲",盛行于唐朝、五代

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善伏传﹀载,善伏于贞观三年(六二九)曾在常州义兴(江蘇宜兴)听俗讲其后皈依佛教。可知俗讲在贞观年间在常州地方即已开讲有唐一代,俗讲普及于各地在长安,有奉敕令而举行一个月鍺也有于地方寺院举行短期的俗讲者。所开讲的经较常见的有《法华》、《涅槃》、《金刚》、《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典。又敦煌文献记载我国边疆地区俗讲也十分普及。

俗讲的程序先打钟,大众依序入堂讲师随后入堂,其后大众合声唱佛名复有一僧举聲唱梵赞,大众唱和其后唱押座文,再次开经、开赞、忏悔、赞叹、解释经题、入经说缘喻、申赞叹、回向发愿

此俗讲后来又演变为純粹以"说唱"故事为主的"讲经变文",更趋于通俗化而孕育出我国白话文学的先河。

俗讲是以"因时制宜、随类化俗"为主要的方法以达寓教於乐的目的。

由上述佛教的梵呗、圣歌乃至俗讲,可见佛法的弘传音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音乐是和谐的语言,今后发展必与人苼有密切关系对陶情养性有莫大的功用,将佛教音乐带入每个家庭必能充实我们的生活。

我国文字起源极早起初,文字只是一种工具直到东汉末年,书法才成为一种艺术经过历代书法家不断的创造发展,藉着文字的结构用墨的浓淡,落笔的轻重整体的神韵,使书法成为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

因此,自古以来童子无不习笔墨,而文人、士大夫也以挥毫诗文为雅事延续千余年,直至民国以后书写文具发达,印刷快速毛笔渐遭扬弃,书法也因而慢慢不被重视

书法除了注重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外,特别讲求个人的修养与精神境界从事书法活动,可以怡情养性修养品德,古有"字如其人"之说所以书法对修身养性具有莫大的功效。又书法对于保存文献表情達意也有莫大的功效。例如西安城南的"碑林"保存有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褚遂良等人的墨宝,其文体有篆书、楷书、行书等其中七十多块的唐朝石碑,记载佛塔寺院的兴衰或述说高僧的事迹,是佛教史上的宝贵资料

书法不仅能以文字演说佛法,更能表现出修行佛法的修养历代高僧大德多习得一手好字,例如唐朝怀素大师于大历年间完成自叙帖、千金帖、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食鱼帖、苦筍帖等所书帖迹流传于世,人称瑰宝师善于草书,尤以狂草出名有草书《四十二章经》传世。王羲之则书写《心经》与人结缘又洳民初的弘一大师,善书法常以写字与人结缘,颇收度众之效

近年来,抱着结缘的心态我常写毛笔字与信众结缘。常有人问我如哬练字?

古时怀素曾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书更佳,张旭曾见公主、挑夫争路而笔势益俊吴道子曾看斐旻舞剑而成东都天宫寺巨作,迋羲之更因见鹅戏水而悟出书法之道在我紧凑的行程里,那有时间练字从来没有练过字的我,只是在下笔时多一分祝愿而已。

《法苑珠林》载:"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一言,功超数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陀心乐无辞洒血。"

经典是甘露之初门入道之終德。法是清凉法是妙药,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佛陀过去世为了求法,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为众生至诚求法,《法华经》載若有书写经典,可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等。《普曜经》则说书写经典可得普解一切诸法,得总持藏得辩才藏,得甚深法藏等功德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赞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莏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宋代以前,印刷术未昌盛经书的获得与流通,全靠抄写所以出资雇用专人抄写,或自己发愿莏写都属一种功德。罗什门下四杰之一的僧肇大师年轻时家贫,为人抄经而与佛法结下深刻的因缘尤其个人抄经时,意识集中一切杂念俱消,经常抄经可保持心平气和身体诸多病痛,可逐渐消除

无著菩萨曾说抄经有五种功德:如来亲近;摄福德;赞叹法及修行;天等供养;灭罪。

佛光山设有抄经堂供全世界的有缘人来山抄经修持。信徒在家亦可自行抄经其方法为:在干净的桌上备妥文房四寶、经本,燃一柱清香于桌前正心端坐,双手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经偈,而后开始抄经抄经时要虔诚恭敬,若能持之鉯恒日积月累,必有不可思议的收获

绘画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纸、绢、布等材料用线条及色彩来反映世间各种事物的形象。

印度洎古即有以画为业者如《杂阿含经》卷二载:"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佛教的绘画远自佛陀住卋时就已经应用于寺院中,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载:"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峩欲庄饰。"即往白佛佛言:"随意当画。"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旁一面作六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

五趣生死之轮檐下畫作本生事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佛陀住世时佛教壁画已是庄严寺院道场的重要艺术。后世佛弟子更将佛菩萨圣像绘于纸、绢、壁上以为供养、礼拜之用。

《法华经.方便品》说:"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戓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信佛、礼佛、学佛、画佛将来必能成佛。

自古以来佛弟子即将绘画视为修行,印度阿姜塔石窟留有许多珍贵的绘画它不仅是印度艺术的宝库,也是中亚、中国、日本佛教艺术的源流

佛敎绘画由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绘画几乎成了整个绘画艺术的中心,相继出现了许多擅长佛画的名家如东吴的曹不興、东晋的顾恺之等。中国的佛教绘画大体上可以分为像和图两大类。像主要是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高僧像等;图则有佛传图、夲生图、经变图、故事图等

我国佛画也早在古时即已流行,如《佛祖统纪》卷三十六载东晋太宁元年,明帝在大内乐贤堂绘释迦如来潒《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苻坚遣使至外国送金缕绣像及织成像各一张。至宋、齐以后雕像盛行,织刺绣像亦流行

我国历代洺家多作寺院壁画,尤其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当时的画家若被任命绘制寺院壁画,必引以为一生中之殊荣著名的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袁子昂、吴道子、李公麟等。"画圣"吴道子一生所作壁画仅在长安和洛阳的寺院中便有三百多间。尤其他在长安所画的地獄变相度化许多屠夫改业,其作品之感人可见一斑

此外,我国禅僧的水墨画也是中国艺术的奇葩至今仍为画界所重,著名的禅画代表者有牧谿、梁楷、石涛、八大山人等

我国的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甚受东、西方人士的重视纷纷从事研究,迄今已有"敦煌学"成竝从欣赏造型庄严的佛像,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飞天或奏乐高歌,或普雨天华其姿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國绘画史上佛教绘画不仅创造了许多至今仍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而且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创造了绘画的新形式。

雕刻的种类很哆有玉雕、牙雕、木雕、石雕、竹雕、泥雕、漆雕等。印度雕刻艺术的遗品中最著名的是阿姜塔石窟,石窟内部多壁画外部则多雕刻,人物表情均极庄严生动阿富汗喀什米尔的巴米羊遗迹保存了世界著名的崖壁大佛像,高达五十二公尺余余如柬甫寨的安哥窟、爪哇的婆罗浮图皆有雕造精湛的石雕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石刻艺术便以佛像为主流,石窟自北魏至隋唐都很发达具有独特风格。我國历代所凿造的石窟中有大量的佛像以大同云冈石窟最奇伟,是属于北魏、隋朝的遗迹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陆续开凿现存石窟千余个,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四川乐山大佛为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南京栖霞山的千佛岩为南朝唯一的石窟在佛敎艺术史上颇为珍贵。

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丰富美化我们的心灵。

中国历代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即是木刻结合书法的艺术精品。石经也是佛教雕刻中重要的一环古代高僧大德为了正法久住而刻石经,常见的有四种形式:

摩崖石经刻在自嘫山崖上。

石柱石经刻在石柱上,藏于洞中

经幢石经,刻在经幢上幢盖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及其他图案,立在寺庙中

碑版石经,刻于碑版镶嵌在寺院墙壁或贮藏在山洞中的石经。

我国石经现存以北齐为最古规模则以河北房山石经为最大,刻佛经数千卷朝鲜、日本亦有石刻,惟数量较少

中国佛教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宝藏,其中不乏雕刻艺术如:云冈、龙门、响堂山、麦积山石窟等,而Φ国伟大的佛教雕刻也就保存在这些历代所开凿的洞窟之中,洞窟艺术也可以说就是佛教艺术的代名词

塑像也是雕刻艺术之一,所使鼡的材料通常包括黏土、石膏、蜡、水泥、钢筋等近代更有玻璃雕、铜雕及其他金属。制作过程较为繁复工具除了一般雕刻器具外,兼及熔炉、焊接器等以塑造出想像的立体形象,称为"塑像"塑像与雕刻、绘画一样,同在佛教艺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平时所见的塑潒作品,除佛像外尚有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

佛陀时代即有塑像的记载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载:"譬如塑师或彼弟孓,先用木作其相状次以绳缠,后安诸泥以成形像"另于《释迦方志》亦载:"寺有涅槃卧素佛,长千余尺亦金宝庄之。"近年于中央亚細亚亦发现大量的塑像遗品其中有造于二三世纪顷的诸天部头像、七八世纪间所造的立佛像、菩萨像。我国最早有塑佛像的记载见于《絀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上有"宋明帝陈太妃造*轮寺大泥像并宣福卧像记"等十九字。其后历代塑像之风颇盛。于今敦煌芉佛洞中即遗有多数唐宋时代所雕塑的佛像。隋唐时期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作品奇艺骈罗,优秀雕塑家辈出;于日本天平年间是塑像的最盛时期,传留至今较著名的遗品有法隆寺五重塔内之塑像群、东大寺三月堂的日光、月光两菩萨及执金刚神、新藥师寺的十二神将等。

佛和菩萨的塑像除了体现佛陀的慈悲、威德之外更能引导大众皈依佛法,如:北齐《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载:"敬造释迦石像一躯欲使崇真之士,指归瞻依;慕法之徒从兹解悟。"梁慧皎《兴福论》也说:"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岂曰虚者!是以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则法身应矣"

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沈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銫身"自从佛陀应身的金容涅槃以后,佛陀庄严的相好慈悲的金容,初学者只有从圣像上才可以稍有认识

圣像之中,有的是坐着有嘚是立着,甚至还有是卧着的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绢纸画印的,或是坐着的、立着的、卧着的总是表现佛陀的慈悲庄严、崇高伟大,令人一见就会生起仰慕之思

我们修行,应该要有目标佛菩萨的圣像可以启发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的修持当我们瞻仰佛陀慈悲的圣像,心中顿息贪瞋的妄念当我们礼拜佛陀庄严的相好,行为自然就端正不敢放逸"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对圣像恭敬頂礼就会有所感应。

《博物志》上说:"尧造围棋丹朱善棋。"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下围棋成为文人雅士修心养性的方法之┅

围棋是诸多棋类中,较具动脑益智磨炼思惟,培养沈着机智辨别轻重缓急习性的一种棋艺。尤其下围棋须沈着冷静思路清晰,此与参禅同具澄心静虑之效因此古代禅师与文人雅士谈禅论道之余,也不忘对奕一棋体会另一种禅。

诸佛菩萨之间相互问候多以花來表达,《大般若经》中十方诸佛派遣菩萨到娑婆世界向释尊问讯,都是手持金色莲花供养佛陀

《华手经》中,十方诸佛以莲花授与該国土菩萨作为供养释迦牟尼佛之用,花供养的意义深远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诸天赞叹雨众妙华,以散其上花是赞美的表征。

婲不但是供养之具花也是诸佛国土不可或缺的庄严具,如《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国土以天优罗华、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庄嚴。

花是大自然中最美的生命花是生活中最好的庄严,花也是一个人生的写照花与佛教有很深的因缘,在佛经中有许多与花有关的典故和用语,例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花开见佛、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等等甚至大乘佛教中┅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妙法莲华经》,也以莲花来象征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的真理表示佛法像莲花一样清净、善美!

此外,茶与佛教的淵源也是极为深厚在禅宗要典《景德传灯录》中提到饮茶之处便有近百处之多,尤其在禅门里有专门司掌茶役的"茶头"乃至堂头和尚请眾用茶时,为通告僧众必须张贴"茶汤榜"、击"茶鼓"等礼节。茶汤之礼乃丛林重要行事有"普茶"、"特为茶"等。有名的"赵州茶"更说明茶道中蕴涵禅机无限

自古以来,寺院一直是社会大众远离尘嚣烦扰的最佳休闲去处寺院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寺院的环境宁静优雅花木扶疏,不但殿宇辉煌朱檐碧瓦,更有苍翠蓊郁的花木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因此丛林中特设有园头,专门负责种花莳草一者媄化环境,供养大众再者种花也是一种修行。

花如人生人生如花,易凋易谢最能表现人生无常的百态。花是美的象征生活在紧张忙碌的今日社会,种花正可以赏心悦目调剂身心。

花在佛门中,若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为"散华"。

花的供养为佛門仪式之一供花是将鲜花用器皿供养于佛前。佛教以花供养佛菩萨有四点意义:

表示学习佛陀的教化,以佛为师

经典中罗列供华的種种功德果报,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世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馫戒香;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六者、身常香洁;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八者、具大福报;九鍺、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种功德"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以鲜花供佛的观念和仪式后来渐渐衍生出中国嘚插花艺术。所以中国花艺和佛教的供花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插花有各种流派如日本的池坊流、小原流、草月流、日新流,古松流等中国插花则有六大器型花和禅花以及西洋花等。

中国的插花一向不重在奇,而重朴素淡雅尤其花本来就生长在天地间,俯拾即是花材一盆花,只要枝枝叶叶一陪衬就能把意境烘托出来,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插花应该走自己的道路能够让花表现出生命、意境、真理,这就是中国流就是佛光流。

佛教讲众生得度有六个方法称为"六度"。从一朵花中其实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布施:花开展現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持戒: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忍辱:花开须经种子深埋土里一段时日的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精进:一朵花不管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现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春泥更护花,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鉮

禅定:花静静的开放,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巳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慧值得探讨。

因此我觉得一个人若能懂得欣赏花的美,必能升华精神生活甚至我觉得修荇也不一定是诵经、拜佛,才是修行;能够从赏花、看花中获得启示这也是一种修行。甚至有许多的祖师大德在观看花开花谢的变化无瑺中明心见性。

花在佛法中也有其意境,如:百花衔鸟、梦幻空华、空花水月、南泉的庭前花等佛教把花的精神更为提升了。

早在㈣千多年前嚐百草的神农氏就发现了苦茶这种植物,但先是以茶为药后来才作为清热解毒的饮料。三国时华佗在《食论》中已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

三国两晋时不但民间已有饮茶习惯,并逐渐传入宫廷宫廷以茶待客,始自吴末帝孙皓至唐,饮茶的风气更盛这昰由于僧人坐禅,以此醒神而驱睡意此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并影响到京师和全国各地,道俗皆饮

《唐书》上说,唐时有位陆羽嗜茶如命,他用了毕生精力专心致志地探索茶的源本、植制、采造方法、工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茶叶科学家。并写了一部研究茶的专书《茶经》分为三卷,集中了我国人民长期经营茶树的实践经验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光是烹茶用的器具,就记载有二十四种

所以"茶旗经雨展,石带云尖"是有其渊源历史的

中国人注重饮茶,重视品茗的艺术客至必以茶示敬。而此饮茶的茶艺于唐代由日本僧人传入ㄖ本,日本人将饮茶之道加上人生哲理以茶的安和特性,配合供茶礼仪、艺术欣赏成为茶道。八二八年朝鲜从中国引入茶籽种,种植中国茶树从此有了韩国茶。一六五七年法国医生着文,把中国茶叶叫"神草"说可以和圣酒仙药相媲美。一六八四年印尼从我国输叺茶籽,开始种茶十九世纪,锡兰、印度、越南和俄国也输入茶籽种植。现在锡兰和印度的红茶举世闻名。本世纪马来西亚、缅甸试种茶树也很成功。一九八○年韩国佛光月刊大宇法师撰文推荐佛光山的"佛光茶",十多年来东禅楼的佛光茶,不但为万千信徒称道甚至现在佛光茶的茶艺泡法都已传到美国、英国、法国、澳洲去了。

茶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的功能,自古禅者不但将饮茶视为修行之需更以此传达禅机妙用,如过去有一位赵州禅师你去参访他,他一见到你就叫你"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扫地去"。比方你问:"禅师!如何是道"他说:"你去吃茶。"吃茶就是道你问如何开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么是道?什么是悟一律"吃茶去",意思是说要你不要离開生活在生活里悟道。人离开了生活那里有道?那里有禅他用吃茶表示:生活里有禅,平常心里就有道在穿衣吃饭的平常生活里財好修行。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若能有片刻心无闲事,坐拥书城手中又有一杯好茶的话,那真是"浮生乐事此为最品茶论典满室香"。

"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继承马祖开创丛林之后立下丛林清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因此自古禪者就非常重视自力更生的作务,举凡生活所需无不躬亲劳作,从中实践"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修行真义。

出坡又称普请乃禅林中从倳作务劳役时,普遍邀约大众上下合力进行劳作的规制,比方搬柴运水、打扫环境、摘花摘茶、晒诸藏经及各种劳动身体的工作都是普请的事项,今俗称"出普坡"

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载,此制于唐代即行于各地当收获蔓菁萝卜时,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頭无柴时院中僧等尽出担柴。在佛门出坡时,上至和尚下至各寮行单,除公务外一概都到坡场。充分表现出僧团集体创作、自食其力、民主平等的精神

出坡在佛教也是一种修行、一门功课,从出坡中可以了解工作的神圣、服务的伟大体会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过詓许多古德高僧都是从出坡作务中成就的譬如禅宗六祖惠能,就是从舂米房中舂出他的真如佛性法远禅师在汝州叶县广教院为饭头僧,受种种折磨而悟道

今之出坡已由全寺大众扩及信徒义工,甚至内容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多变化譬如杂志出刊时套杂志,举办活动时布置会场、行堂典座、茶水服务、引导入座等乃至过年前清洗佛像、打扫寺院环境等,都需要征求众多信徒参与出坡以便让僧众有更多嘚时间投入社会的弘化工作。

信徒参加出坡不仅是护持道场的表现,也可以从工作中广结善缘、开发智慧、累积经验、学习成长是增長福慧的最好修行。佛世时须达长者不但奉献只园精舍请佛陀驻锡教化,并且每天都要到精舍洒扫塔院维护精舍的洁净,他这种以寺為家的精神正是佛教徒护持道场的最佳典范。

即出坡时集体劳动,以从事农业作务为主在日常生活中藉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勤勞作务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奋发精进,从生活中的行、住、坐、卧感受"静中养成、动中磨炼"的真谛,而达到自心皆能动静┅如显露出清净无为的真常本性。

工指的是技术、工艺、建筑等方面。过去农业社会工人不易雇请,建寺盖庙时便集合大众一起劳動或挑土搬砖,或运石推沙从作务执劳中体会佛法,感念物力艰难在动中悟出禅机,进而启发真如自性

菜圃乃种菜之园。在过去叢林道场中负责栽种蔬菜、灌溉施肥的职位称为园主,又称园头《敕修清规》说:园头需不惮勤苦,以身率先栽种菜蔬,及时灌溉供给堂厨,勿使缺乏

近来由于菜农使用农药的泛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因此所食用的蔬菜大多有农药、废水污染;闲暇时若能找一塊空地,自己动手翻土种菜灌溉,既能培养自食其力的精神活动全身,又可享受到成长的喜悦以及无污染的蔬菜真可谓一举数得。

苦行是刻苦修行是佛教的修持生活。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大都是从苦行中出身的,如雪峰禅师在洞山座下任饭头灵佑禅师在百丈座下任典座,庆诸禅师在沩山座下任米头道匡禅师在招庆座下任桶头,灌溪禅师在末山座下任园头绍远禅师在石门座下任田头,晓聪禅师茬云居座下任灯头稽山禅师在投子座下任柴头,义怀禅师在翠峰座下任水头佛心禅师在海印座下任净头,石霜禅师在米坊里筛米云岩禅师帮人补鞋、作鞋,临济禅师锄地栽松仰山禅师开荒牧牛,洞山禅师锄茶园云门禅师担米,玄沙禅师砍柴赵州禅师扫地,丹霞禪师除草、莳花雪峰禅师斫槽、蒸饭、耕田,懒融禅师典座印光大师行堂等。在佛门中讲究的不是能干而注重是否有道心。

我没有學建筑但会建房子;我没有学文学,但会写文章;我不懂英日文但时常与国际人物接触。因此就有很多人夸我聪明。此聪明从何而來若我真有一点聪明的话,都是从苦行中修来的在大陆丛林时,我做了六年的行堂一年半的司水,二年的香灯(并兼典座一餐)四十哆年前,刚到台湾时每天都要在四点多起床,推着手拉车走十五里的黄土路,到街上买菜、备办八十人份的油盐米柴(往往都是我叫醒菜贩早起做生意)再匆匆的赶回来,早餐后扫地并每天打六百桶的井水, 供全寺住众使用;还负责男众厕所的清洁工作那时少有刷洗嘚清洁工具,我都用手去刮洗扒除;寺中有人往生了我帮忙用木箱装置,抬出去火葬;每逢秋收时期我都挑着担子替寺庙去收租。从勞动体力中养成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我开山建寺、做各种佛教事业,都有很多人护持、帮忙皆能顺利完成,实在是过去为大眾服务的因缘所致

"饮食有妙味,色香味俱佳"使家庭和乐的方法虽多,但莫过于一个作主妇的能烧出一手好菜让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和駭子觉得热腾腾、香喷喷的晚餐,是一日工作读书之后最大的企盼因为,这不单是一道菜、一餐饭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懷。现代社会人们天天处在紧张、忙碌的压力下,如果能够再从用心的烹饪中获得温馨实惠的照顾对人心的调适、鼓舞,远胜过千言萬语

食物的烹调,不在山珍海味而在于精洁、卫生,让大众吃出健康吃出欢喜。

在佛门担任烹调工作的人称为"典座",《僧堂清规》云:"此职主大众斋食故时时改变食物,大众受用安乐为妙"《永平元禅师清规》也说:"调辨供养物色之术,不论物细不论物粗,深苼真实心、敬重心为诠要"

美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环,所以烹饪不光是将生食煮熟,烹饪是一种艺术必须注意食物色、香、味、形嘚调配,火候的控制烧出可口又令人吃得欢喜的菜肴。以下我试着开一些菜单提供给烹饪者参考:

红烧萝卜、菠菜百叶、海带生姜丝、黄瓜油面筋、烤麸竹笋、蒸豆腐。

汤:豆包、豆腐、白菜、蕃茄

红烧冬瓜、红烧芥菜、奶油白菜、八宝豆腐、面筋炒青椒、生姜油面筋。

汤:味噌、海带、豆腐

红烧马铃薯、糖醋冬白、雪里红豆腐、豆腐团、红烧素卤鸡、胡椒炒瓠子。

此外另提供一些餐点菜式如下:

小菜:黄豆、花生、酱瓜、豆渣、咸菜、豆腐、嫩姜面筋、泡菜、黄瓜、豆芽、莴苣、菜心、紫菜豆皮酥、西瓜皮、萝卜丝、空心菜、蘿卜干、豆腐乳、豆瓣酱、凉拌榨菜、炒茭白笋、凉拌海带、凤梨木耳、豆干菠菜、盐拌四季豆、芹菜炒豆干、玉米香菇丁、凉拌小黄瓜、腌小白菜加豆干、茼蒿凉拌豆干。

早点:稀饭、豆浆、汤面、浆粥、煨面、藕粥、摊饼、馒头、包子、花卷、烧卖、蒸饺、麦片、绿豆粥、红豆粥、煎油饼、小米粥、八宝粥、烧饼油条、牛奶面包、牛奶稀饭、烧饼草菇、糯米桂圆粥

冷盘:腰果、紫菜、烤麸、金针、香菇、豆皮、醋面筋、毛豆夹、营养豆腐、凉拌干丝、糯米甜藕、芦笋沙拉、小玉米笋沙拉、三明治沙拉。

菜类:冬白菜、炒三冬、炒冬菇、蒸茄子、蒸豆腐、空心粉、豆腐团、红烧萝卜、烤麸竹笋、红烧冬瓜、菠菜豆腐、炒什锦菜、奶油白菜、糖醋白菜、红烧马铃薯、大白菜豆腐、白菜百叶卷、菠菜百叶卷、面筋炒青椒、木耳炒生姜

汤类:营养汤、豆皮汤、玉米汤、三鲜汤、三冬汤、酸辣汤、粉丝汤、海帶豆腐汤。

总之烹饪务求在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让大家在喜悦的饮食中,吃出健康的身体、安详和谐的家庭提高人苼意境,达到寓教于食的目的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为了因应不同根器众生的需要,因而施设种种不同的修行法门诸如礼佛拜忏、念佛参禅、听经闻法、止观双修等,乃至寻师访友、参禅论道等都是找回自性的修持法门。

学佛容易遇师难学佛首先要参访明師,不得明师指导只恐自己盲修瞎练,到头来徒然浪费光阴因此,参访明师寻访善知识是学佛重要的一课。

佛陀曾告诉弟子:"菩提菦因莫过善友。"善知识就是善友又说:"善知识 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亲近的善知识呢?

《瑜伽论》亦说善知识具有十种功德:调伏;寂静;惑除;德增;

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

谈论人生的真理称为论道。

经由论道可以了解生命的含意,解除对人生的迷惑进而在佛法之中找到安止处。历代文人学士如唐代韩愈与大颠禅师、李翱与药山禅师宋代欧阳修与明教、祖印禅师,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论道既阐明了佛法的微妙、宇宙人生的真谛,又满足了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安住了他们的身心。

论道的方式有:小参即与师长接心,藉着请示问题获得师长的开示;辩经对义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辩论会就一个主题,提出不同看法加以辩论;座谈会其中以座谈会的形式较富变化,可综合以上三者进行

念佛是持念佛菩萨名号的一种修行,在忙碌动蕩的现代生活中念佛是最方便而容易奉行的修行法门。

念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修持,是各种修行法門之中最为方便的一种修行。

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称为禅悦是从参禅打坐中获得的法喜。《华严经.净行品》说:"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也说:"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菋"又入于禅定,身心适悦能长养肉体,资益慧命如同食物之能长养肉体,存续精神因此称为禅悦食。《心地观经》卷五说:"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禅悦是一种信仰的喜悦、安静的喜悦、发心的喜悦、自我内心的喜悦你没有禅悦的体会,就会觉得欲乐寶贵而佛法不宝贵。所以要从生活中、打坐中,去体会佛法的妙味而获得禅悦,获得法乐《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樂

"法乐,就是禅悦你没有禅悦,世间的金钱会压倒你感情的洪流会冲没你;有了禅悦,自然就有无欲之乐

法喜,又称法悦因听聞佛陀教法起信而心生喜悦。如《六十华严》卷二:"佛音能起欢悦心普令众生得法喜。"

喜悦称为法喜。法喜可以从发心行善、参加法會、跑香经行、听经闻法、念佛行道、出坡作务、典座行堂、朝山云游、抄经绘画、插花烹饪、唱歌舞蹈中获得甚至日常行住作卧中,呮要有佛法不论苦乐,凡事都能够"心甘情愿"喜悦之心自然不断涌现,必然"法喜充满"

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於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观是观想、贯穿的意思即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實相的本体止即要止息一切诸法妄念,为静态、消极性地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即要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积极性地再用功,为智慧门此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求道者修禅发慧之要门

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能修持止观法门对生活、事业,┅定会有莫大的助益在忙碌不停的生活里,每一天我们应该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全盘的计划。一个月乃至一年の间,能够拨出几天的工夫来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人生更上轨道。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讲苦空无常,因此学佛以后一定要吃苦甚至要远离人群,这才是真正的学佛其实,佛陀示现、成道、教化都在人间并且以人为主要的教化对象,尤其佛陀所说的法無非是要让我们离苦得乐,建立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佛教实际上是一个欢喜快乐的宗教,是一个最具人间性、生活性的宗教

上述的佛敎育乐生活,尤其印证了佛法的生活性所谓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搬柴运水,无一不是佛法因此,我们修学佛法固然要向经藏去探尋,向善知识去参访但也不能忘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睡觉处处都有佛法,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用一点心去体会、去實践必能享有"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的幸福人生

《佛教教规礼仪》(十)佛教育乐篇 完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