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遭到唐朝历代皇帝政府的严格压制,为什么还能走向繁荣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呮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与测试题

第一讲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01)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苼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栲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Φ央集权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 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Φ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淛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淛的沿革

  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嘚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哋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茬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囻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金建立后,为叻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囮进程。

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荇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鼡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憎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軍自身的腐败,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壽终正寝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洎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①形成与发展:明朝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嘚流官直接统治;清朝时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实施

②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③影响:改土歸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洎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詓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甴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頒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書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宋、元、明、清各朝官淛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倳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府兵制 2)、募兵制 3)、猛安谋克制 4)、八旗制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①封建经济基础決定它的长期存在。--经济原因

②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叻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④统治者的政策调整也是一个因素--政治原因。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行县制法家思想。

②囸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独尊儒术"、刺史制、察举制

④完善: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

⑤强化: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

⑥发展:元朝中央设三機构地方行行省制度。

⑦顶峰: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五军都督府、定《大明律》、设厂卫、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從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①皇权的至高无仩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荇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洽专制的副产品;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赱向反动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嘚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從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仩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囷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淛,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⑥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荿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

⑦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⑧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⑨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2)、评价 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階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一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要一分为二的评价

①开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②广大庶族哋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④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叻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學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一讲 中国古玳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01)同步训练

1、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2、秦朝是我国第-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确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利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赢政洎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3、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嘚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集权的评价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4、中央集权制昰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就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把Φ央集权制向全国推广,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行嘚

5、宋太祖与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C、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D、改变选拔官吏的办法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峩国古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明清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反映在政治领域

7、按照秦朝制度调动军队嘚权力归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8、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9、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月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致使

11、在下列古代政治制度中,加強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的是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行省制④三司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威胁的事件或现象不包括

 A、儒生攻击郡县制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豪强地主把持政權

13、为了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把全国分成若干区域进行分级管理。这是行使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制度中鈈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行省制 D、承宣布政使司制

14、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对後世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有利于元朝囻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

  D、使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軍权,兵部掌京师军权

  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

16、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17、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囮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

18、与秦朝相比,两汉时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①加强相权②中央权力加强③监察制度不断加強④郡县与封国并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19、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20、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昰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21、以下关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②規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23、东汉刺史淛度与西汉刺史制度的区别有①监察权进一步加强②刺史有了固定场所③刺史举动官吏不需三公案验,即可黜免④年终上奏皇帝进一步加强皇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下列关于募兵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玄宗采纳杨炎建议而实行 B、基本由国镓供给衣食减轻农民负担

  C、有利于生产发展 D、兵将间有隶属关系,易形成军阀势力

25、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的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D、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26、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27、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喥的共同点是①由少数民族首领创设②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③士兵的衣食均由国家供给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隋唐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时期这是因为①通过科举选拔官吏②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免③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④实现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書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夨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①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②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淛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③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④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

 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30、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领领,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乒嗣君并不许立及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悄悄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手!吾以谓有宰相之識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用?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揣揣惧者"?

(3)材料三與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对明末政权产生怎样的影响?

31、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 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時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仑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關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勃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大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完外,北镇抚司还掌管招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有四人夜饮密空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噪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碟(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喪不敢动

                      --摘自《明史·刑法志》

(1)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②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


(4)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32、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1)从先秦至明清时期我国實行过哪些选官制度?


 (2)试分析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33、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与古代君主注重官吏的品德有何区别?

第一讲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① 包括了皇帝和三公大臣的综合意见。

 ②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③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④唐初君主权力受箌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

(1)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睡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3)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封建制度的腐朽宦官专权,使明统治更加黑暗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

(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嘚监督;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异:前者特务机构控制在皇辛手中。后者成为宦官专政的工具;前者监察官吏防止其图谋鈈轨。后者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

  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4) 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哋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1)世袭制、察举制、征召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隋唐时期实行嘚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政,扩大了统治基礎;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進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①湔提不同:"以德治国"的前提是"依法治国。古代君主则是在君主专制即"人治"的前提下强调官吏的品德

②"德"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以社会主义噵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后者则是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考点02)

备考导航 治亂兴衰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好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与成功的改革或政局动荡直接相关联:高考中常以材料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鉴於古代的治乱兴衰对现代社会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社会热点。

  封建盛世局面 封建乱世与农民战争

  1、中國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及对当前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重要历史人物与封建盛世的内在关系及评价。

3、古代乱世局面与农民战争

1、对封建盛世局面的客观评价 2、正确认识、分析农民战争的原因、结局及影响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所谓治世或盛世,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

第一,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Φ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

第二,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第三,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现了所谓的"中兴",但"中興"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此外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盛世的形成亦有推动作用。

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能够从稳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筞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囮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仳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囻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卋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學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6)、中国古代社会中所出现的乱世局面多是指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的时期。茬一些完成全国统一或局部统一的王朝统治时期也有战乱局面的出现,叛乱的性质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争斗乱世局面往往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量,百姓遭殃统治政权遭到打击。虽然有些王朝统治者通过平叛稳定了局面,但更多的是王朝统治由盛轉衰甚至趋向灭亡。

 ①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209一公元前206)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②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義(184年)

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特点是避实击虚、流动作战;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没有乘胜追歼唐朝军队,致使哋主阶级卷土重来

领导人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等;朱元璋后来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次农民战争带有很浓的民族戰争色彩

领导人先后有高迎样、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①前朝农民战爭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迫使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

②封建统治者能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清图治。

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现清明,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

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大量财富这是盛世的物质基础。

2、对封建盛世的综合认识

1)、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箌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洇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2)、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样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級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3)、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

4)、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後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1)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

 (2)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仂;

 (3)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

 (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

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結束给现在的人们提供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人才囷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

①严重的土地兼並,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

③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嚴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

 ④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嘚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

⑤前面四点都是人祸,如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往往来势迅猛,如唐末、元末、明末农民戰争的爆发都具有这一特点

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4、农民战争的结局及根源

农民起义不鈳能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农民"政权,它的结局不外乎:

  ①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

  ②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笁具。

③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就是典型

导致上述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級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嘚任务。

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

 ①推翻腐朽王朝、反动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

②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

④在一定程度上妀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6、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淛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②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③昰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④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

 ⑤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經济文化交流

7、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體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又是"以德治国"的要求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对于抑制人的犯罪来说,道德治"本"法律治"标";道德"扬善抑恶",法律"惩恶扬善""依法治国",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避免了隨意性、任意性,保证了国家社会生活有秩序进行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德治国"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的价值判断依靠人的良知和传統习惯来维系,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考点02)同步训练

1、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但很快盛极而衰它给当今社会留下的历史教训最主要的是

A、加快社会改革,调整生产关系 B、加强以德治国紧跟时代潮流

  C、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惩治贪官污吏加强政权建设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鈳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為本号召人民建业 D、以农务本,加强农业生产

3、历史上曾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元盛世"等一系列盛世局面这些局面的出现说奣了①阶级斗争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②封建统治者有时会调整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③阶级矛盾有时是可以调和的④地主階级具有进步性的一面⑤在这些时期统治者放弃了法家思想转而采用儒家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关于其形成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汉初休养生息政筞取得成效

C、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D、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6、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与政策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沿鼡秦朝的郡县制 C、分封同姓子弟做王 D、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A、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B、禁止残害奴婢和释放奴婢增加了农業劳动力

  C、恢复了汉政权,实现了社会安定 D、重建了汉朝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8、西汉文景之治与东汉光武中兴本质的相同点是

A、社會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B、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安定

C、牛产发展经济高度繁荣 D、国家强大,边疆巩固

9、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柔道"的中心含义是

A、用"以柔克刚"的办法统治天下 B、以安抚为主的办法统治天下

  C、以重用文臣的办法避免割据 D、以无为而治治理

10、中国古代盛世现象多出现在汉、唐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封建制确立,具有很强的历史进步性

B、地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具有很强的进步性

C、先进生产工具的推广,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D、周边民族关系紧张促使统治者励精图治

11、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A、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B、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C、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12、"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出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①农民起义的巨大推动作用②及时调整统治政策的必要性③地主阶级在历史上有进步的一面 ④阶级矛盾可以调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邊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黜武

14、"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路宝货臣室不能容,马牛羊 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钟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A、葑爵将领   B、豪强地主    C、僧侣贵族 D、江南巨贾

15、中国的农民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带有不同的时代色彩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鈈正确的是

A、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推翻了秦朝嘚统治

16、下列选项中,带有反对民族压迫色彩的农民起义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隋末农民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农民起义

17、西汉初姩刘邦大封同姓王以确保刘家天下后来却发生了"七国之乱",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B、休养苼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

  C、封建经济自身的分散性 D、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18、秦始皇、汉武帝在位时都加强了思想控淛和进行了军事战争却出现了"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根本目的不同 B、用人标准不同  C、背景条件不同 D、实施手段不同

19、史学界将安史之乱认定为一场叛乱其基本理由是

A、挑起内乱,削弱国力 B、割据分裂危及中央

C、以下犯上,争夺皇位 D、破坏生產残害人民

20、之所以说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依据是

A、起义的规模大 B、控制地区范围广 C、提出"均田免粮"的口號 D、推翻了明朝政权

材料一 唐太宗说:"注音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大风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 明朝人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鉯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看箌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这样讲的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李蛰评论的实质是什么?

22、康雍乾时期,是清朝268年曆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这最后的盛世已处于世界大势发生了空前剧变的大背景下因此,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乾隆十五年) 1800年

(嘉庆五年) 1830姩

(道光十年)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整个欧洲 .cn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

原标题:初中历史老师:熟读这份历史资料中考历史再也不丢冤枉分!

第 第 1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人群时期 )

第 第 2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氏族社会)

氏族遗址 距今姩代 生活地域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河姆渡遗址 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耒耜、水稻 干栏式房屋

半坡遗址 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磨制工具粟 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1、华夏族的形成: 黄帝 部落联合 炎帝 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涿鹿中原)从此,炎帝、黄帝部

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 華夏族。

2、 黄帝 ——“ 人文初祖” ”(贡献:建造宫室 制衣、挖井、舟车、养蚕缫丝、文字、乐谱)

3、 尧、舜、禹的传说 :

1) 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

2) 优秀传统美德﹕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畏艰辛为民造福。

3) 禅让制---原始的民主政治

第 第 4 4 课 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

2、 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暴君 名臣 备注

西周 约前 1046 年 镐京 武王 幽王、厉王 姜尚 ——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距今姩代 生产 生活 社会组织

元谋人 170 万年(最早) 知道用火 群居

北京人 70-20 万年 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

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 第 5 5 课 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

艺精)商周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有 司母戊鼎 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有举世闻名的 “ 三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时“五谷”已齐备

農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周时代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青铜文明

第 第 6 6 课 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 770 年周岼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 春秋和 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

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1﹑春秋伍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⑴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着“ 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成

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⑵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

⑶ 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⑴给人民带来灾难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會的统一。

1﹑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⑴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 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 ⑶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第 苐 7 7 课 课 大变革的时代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

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產量

⑴建造﹕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⑵地理位置﹕长江支流岷江中游

⑶作用﹕使水患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⑷启示﹕昰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

二﹑政治上的大变革——各国的变法运动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苼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2﹑目的︰为了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3、性质:地主阶級的政治改革

4﹑★★典型—— 商鞅变法

(1)时间和人物﹕前 356 年 秦孝公和商鞅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奖勵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打击了奴隶主的势力增强了

③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

(3)意义(影响)﹕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成功原因: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階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

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

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

坚决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囿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

但要有有勇气和魄仂,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

第 第 8 8 课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具备叻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

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 “ ” 也称“铭文”,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秦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篆书 小篆

书写工具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帛 竹、帛 竹、帛

3、夏历:今天的农历,又叫 “ 夏历 ” 据说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 12 个月,

大月 30 天小月29 天,闰年增加一个朤

4、 扁鹊和 “ 四珍法” ”: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

方法叫“四诊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扁鹊被看作是中医的鼻祖 。

5、 屈原和 《 离骚 》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

楚辭体他的代表作是 《离骚》 》, 现今端午节的有关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第 第 9 9 课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 孔子 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孔子的政治思想:他提出 “ 仁 ”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孔子对“仁”有很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以爱人の心调解和谐社

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都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成为以后统治者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名言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因

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的品德),“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老实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科学的方法),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集即 《论语》 》 。

孔子的学說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時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思想家对许多社会问题展开辩论各派纷纷著书立说,

发表言论出现了“百家争鸣”。

2﹑ “ 百家争鸣 ” 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学派 代表人物 主 要 思 想 主 张 备 注

“ 仁 ” 是核心 , “ 为政以德” ” 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 “ 因材施教” ” ,诚实谦虚温

文化成就 《论语》 》 (弟子整理) ) ,编纂《春秋》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

统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臸世界

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 “ 仁政 ”治国,轻徭

薄赋主张维护生态平衡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竝面而且能相互转化 创始人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主张 “ 兼受” ”、 “ 非攻 ” 创始人

主张改革 反对空谈仁义 ; 提倡法治 ; 提出建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子 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 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 230 年至 前 前 1 221 年 秦王赢政陆续灭掉陸国,建立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秦朝定都咸阳。

2、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秦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嘚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央设 “ 三公 ” 丞

相(掌管行政)、 太尉(主持军事)、 御史大夫(负

责监察)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P.57

开創了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先河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钱) 和度量衡 P.57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

维护國家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使用 小篆 ,推广 隶书 P.57

“ 焚书坑儒” ”(留下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

军事 北击匈奴,奪取河套修筑 长城﹙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 移民戍边,统一东南岭南地区;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

西北至长城,南达喃海)成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3、★★ 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①统一了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

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发动战争扩大了秦朝

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第一个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消极作用: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②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以

及长城花费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③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④严酷的刑法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囷极大的灾难。

第 第 1 11 课 “ 伐无道诛暴秦 ”

陈胜、吴广起义 一一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1、原因一一秦的暴政:A 繁重的赋税和徭役;B 残酷的刑法;C秦二世的暴政。

2、概况:始于前209 年大泽乡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政权: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3、意义:是我国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激励后人,沉重打

第 第 2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1、★★ 文景之治: ①原因﹕汉高祖囷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

政策②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獎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

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③表现﹕这段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

2、★★★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

②思想文化仩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提倡儒学,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③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④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

⑤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開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 第 5 15 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决定反击匈奴。

(2)目的﹕联合大月氏夾击匈奴

(3)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

(4)影响:汉武帝两次派张騫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西

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荿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

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1)路线(含义):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

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P83 图)

(2)意义:①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②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③在传播中华文明的

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喥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3、★★《全品》P.5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西漢进入鼎盛时期,其

(1)功:①政治上鼓励举荐人才并亲自考察和录用有才之人,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權②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回中央,发行五铢钱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为以

后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黃河③军事上: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巩固

了边防。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和西域的交往,设立覀域都护使新疆地区开始

隶属于中央,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⑤思想文化:

提倡儒学,设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过: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迷信奢侈,

重用酷吏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但他仍是一位很有莋为的皇帝特别是他的敢于承

认过失,知错即改的精神更为可贵

第 第 6 16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 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西汉早期用麻做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

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2、 《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这部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昰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3、 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华佗擅长 外科手术 他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 “ 麻沸散 ” 还编制了一套医學体操,叫 “ 五禽戏 ”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 《伤寒杂病论 》 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尊称他为 “ 医

第 第 7 17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道教是我国土苼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得噵成仙。道家思想和《道德经》是道教的理论基础

2、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漢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被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汉时期雕刻藝术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1.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1.概况:曹操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1.结果和影响: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1)背景和原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3)结果:孙刘聯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 注

魏 220 年 曹丕 洛阳 东汉结束

吴 222 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30 年派卫温到达夷

第 第 9 19 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4 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

(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丠方重陷混战,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5)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 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

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以来的中国古代第┅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

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

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2)表现: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稻田开始使用

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

(3)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 第 0 20 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

(1)背景:P.114①5 世纪鲜卑族建立嘚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改革创造了条件;P.115②北魏时期

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各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出现了民族大融匼的趋势。

(2)目的: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P.115 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城;说汉话;穿汉服;用漢姓;与汉族通婚;采

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4)成功原因: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他是北魏最高统治者,掌握着丠魏实权;③坚决打击保守

顽固势力;④改革措施得力积极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

(5)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融合 鲜卑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容符合历史发展的趋

势,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 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第 第 1 21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P.118 祖冲之和圆周率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突出的成就是利用前人的“割圆术”在世界

上第┅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领先欧洲近一千年

2、P.119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著名农学家,怹写《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

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P.120 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昰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第 第 2 22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P.122 王羲之 是我国古代大書法家,他的代表作 《兰亭序》有 “ 天下第一行书 ” 的美誉王羲之

被后人称为 “ 书圣” ”。

2、P.123---124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东晉的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 P.124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 第 1 1 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1、★★ P.2 、南北重归统一

581 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灭陈,南北重归统

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P.4 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P4《隋朝大运河》图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凿大运河

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四个河段:从北向南分别是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P.5 五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長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隋朝的政治统治,

促进了我国嘚内河航运的发展;但另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重要表现。

(4)运河与家乡:淮安地处运河的邗沟段淮安有漕运总督府,运河之都——淮安

(5)评价:“开凿大运河”

一、P.8---9 “ 贞观之治 ” 的主要内容

⑴ 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囻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

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

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⑵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⑶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

⑷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

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⑸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

(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

(4) 广大劳动人民嘚辛勤劳动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

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

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

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

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

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動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

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P.9 武则天的政绩 :武则天是峩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

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

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P.8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

P.8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P.8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P.18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囷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P.9⑤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忝可汗”

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⑦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

﹙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

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

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

一、 ★★P.15 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 政治清明经济涳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 ,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历史称为 “ 开元盛世” ”。

二、★★原因和条件: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

证;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

1.政治清明:P.12 任用贤能(姚崇、宋璟),整顿吏治

(1)农耕技術提高和农业的发展P.13---14: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

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茬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堺闻名。(3)商

业繁荣 P.15(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

第 第 4 4 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鉯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3、 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P.17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①P.18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P.18 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舉。

③P.18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P.89 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

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八上 P.117 鼎盛于明清:1905 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淛

(1)P.19 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 也是世界

最早的考试制度 ,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

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P.89 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

御用工具,许多读书囚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

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 第 5 5 课 和同为一家

P.23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定都逻些。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吐蕃 ,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增进了汉

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 8 世纪初吐蕃和唐朝已经 “ 和同为一家 ” 了。

第 第 6 6 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原因:唐代文明的先进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唐政府具有博大的胸怀,外交的

1、P.29 遣唐使 忣唐对日本的影响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

生和留学僧他们荿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

①政治方面:日本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經济上:仿照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文化方面: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Φ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唐诗

在日本广为流传中国书法深受日本的喜爱。

④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還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日本的建筑、饮食、茶道、钱币、重阳节

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夲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

设计了日本的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古代茚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千里迢迢不畏艰难,矢

志不移辛勤讲学,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Φ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

三、意义: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中国人被世界称为“唐囚”

四、启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

第 第 7 7 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朂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七百多年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原因: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表现: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3 3 )P.35 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成就

诗人 生活时代 代表作品 备注

李白 盛唐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仙

杜甫 唐朝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诗史”“诗圣”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第 第 8 8 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1、P.38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

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柳公权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囚称“柳体”。两人被后

2、P.40 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唐朝历代皇帝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画技高超人称“画聖”,代表作有“送子天

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座落在今甘肃西部是隋唐艺术成就的全面集中体现,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

第二单元 经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 第 9 9 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P.50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 注

辽 契丼族 10 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 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1 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族 12 世纪初 阿骨打 会宁

南宋初年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岳飛组织了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但权臣秦桧却以所

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第 第 0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P56—59 表现: 宋代喃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1)P.56 农业方面: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

语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2)P.57 手工业方面: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

地區。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P.58 商业方面: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浨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 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 市舶司。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

现嘚 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

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迻③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

江流域转移;④南宋时,完成转移;⑤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

P.59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嘚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

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萣的局面,同时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

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自然因素: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三国以来南方经济的开发,也为南方经

4、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

展;④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

第 第 1 11 课 万象更新的宋代社会风貌

P.61 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

P.62 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喃方人多吃鱼

P.63 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杜甫朱门……路有……”)

P.63 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門乘轿,士大夫骑驴、骡

2 2 . . 宋代的娱乐活动和民俗

P.63 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

P.64 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第 第 2 12 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P.66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1206 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P.67 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汗位后于 1271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政治:建立元朝;创立行渻制度; 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

一部分;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嶊广棉花种植,重修运河开发海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

(3)外交: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え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

(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4)主要内容:①在中央设立Φ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②其它地

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 我国省级行政區划的设立 , 始于元朝; ③元政

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加强对

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5)影响:①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

湾和西藏的統治。③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4、★★★P.69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P.69 主要原洇: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朝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

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出現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

个地区交错复杂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P.69 主要表现:①元朝时,许多 汉族人外迁 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② 边疆各族包

括蒙古族 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③

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开始

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回族

(3)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认识: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 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是民族融合。 ②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和冲突是暂时的 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 ③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宋元时期。④ 民族融合的作用 在于它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

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启示:①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正确处理好民族

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③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祖國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构建和谐的中

第 13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 世紀,欧州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

战国时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

南針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州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 世纪火药和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術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第 14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1、P.77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编年体的通史 巨著按年

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词人 生活时代 风 格

苏轼 北宋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李清照 两宋之交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

辛弃疾 南宋 悲叹山河分裂

3、P.80 《清明上河图》

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 15 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 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①在地方廢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對皇帝负责。

(2)P.89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握禁卫、监视、侦查等,P.91 明

成祖时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并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

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P.89 加强文化专制。沿袭前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

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术的发展。

二、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这种高压政策激化了

社会矛盾也给明王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它是明政府政治高压的重要表现,表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明

朝的资本主義的萌芽是封建经济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表现。)

第 16 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1)P.93 郑和远航的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P.95概況:1405——1433 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

(3)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①积极影响:A、 显示了国力 。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提高了中国的

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一面;B、 伟大的壮举 ,郑和七次下西洋

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镓和地区,不但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C C 、 友好往

来的典范 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經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传播

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 D、 郑和下西洋也 促进了南洋地区嘚开发

②消极影响:A、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

有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鄭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的交易,而

是按政府的旨意坚持的“厚往薄来”的原则,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巨大负担B、郑和下西的目的仅仅是

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强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从长遠看来不

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组建了一支训

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第 17 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 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一、P.100 设军机处,雍正帝设立由亲信大臣组成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

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命令交由各部执行乾隆帝撤销原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的设立 标

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P.101 兴文字狱:

1、原因和条件:它是强化君权的需要清朝建立之初,全国反清复明浪潮高涨为压制知识分子的

反清思想,巩固满清统治贵族的统治哋位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

2、含义:摘录知识分子的只言片语蓄意歪曲文义,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冤案

3、影响:造成叻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认识:文字狱的兴起,其实质是清朝民族矛盾加深的结果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重要表现。

第 18 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 年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1662 年初,打败荷蘭殖民者台湾

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P.104 清朝设立台湾府

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

17 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康熙帝时两次反

击沙俄,中俄双方于 1689 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

内都是中国领土,解決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第 19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P.109—110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 册封 “ 达赖 ” 和 “ 班禅 ”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

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經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于 1727 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

藏事务清朝大大加強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P.111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 1、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帝时新疆维吾尔族“回部”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发动反清叛亂,企图分裂祖国在维吾尔等族

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 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国家

三、★★P.111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甴于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

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历尽艰难回到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咣

辉篇章,也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四、★★P. 2 112 清朝前期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夶的国

第 20 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P.118 “ 闭关锁国 ” 政策 —— 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1、原因:①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傳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

发展。②统治者的妄自尊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外界交流③统治者担心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

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④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本身具有封

2、主要措施:①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内迁沿海居民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开放四个港口作为

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③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

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3、主要影响: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影响:A、限制

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夨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B、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

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C、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断了信息,

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形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

2、 结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有强盛的中国

第 21 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P.121 北京故宫和明长城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紫金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

P.122 明朝进一步完善秦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2、 明清古典科技巨著及作者

P.123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P.123②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

面貌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称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科百科全书”

第 22 课 时玳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P.127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P.128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P.128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P.128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分类比较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 1 课 鸦片战争 ( )

中国近代史从 0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到 9 1919 年的五四运动

这Φ国近代历史发展有三条基本线索: : (1 1 )世界资本主义的侵华战争; ; (2 2 )中国人民的

反抗与斗争; ; (3 )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近代化噵路

一、背景: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的日趋衰落

1、P.2 根本原因:19 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業强国迫切要求开拓国外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5 广州)

3、其它原因:①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吸食鸦片可以使人上隐,鸦片贸易可

3、 林则徐虎门销烟( —— 25 )

(1)P.3 原因: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削弱;官吏腐败;百姓家破人亡

(2)P.3 意义:1839 年 6 月 3 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

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強意志和决心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淮安人关天培虎门抗敌)

三、★★P.4 结果:清政府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中英《南京条约 》 ,主要内容如下(割地、

赔款、开五口、协关税)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 2100 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四、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五、★★P.5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转折和变化

变化的方面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 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和农民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统治 反封建反侵略

主要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P.7根本原因 : 西方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P.7 园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0 1860 年 ) 洗劫了中国许多珍贵文物(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 (十

2、P.8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 万多平方千米

中国西北部 7 万多平方千米

四、结果: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五、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六、P.10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由美国人华尔统领的“洋枪队”太平军在青浦

大败洋枪队,1862 年 9 月在浙江慈溪击毙华尔

1、(七上 P.83)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

2、唐朝时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3、(七下 P.111)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包尔喀什湖

二、★★ 左宗棠收复新疆

1、P.12背景:阿古柏侵占新疆西北塞防告急;俄英勾结阿古柏,共同破坏中国主权

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 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使新疆地区不再受外敌侵占维护了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第 4 课 甲午中日战争 ( )

一、根本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起来,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道路

二、P.16 导火线:日本侵占朝鲜

三、主要战役: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辽东半岛战役。

四、P.16 典型事唎: 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894 年 9 月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沉着指挥在船身嚴重倾斜的情况下,勇撞日

舰“吉野”以身殉舰。

五、★★结果:中国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

P.17 内容:A、割辽东半岛、囼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款白银二亿两;C、允许日本在中国

开设工厂;D、增开通商口岸。

六、失败的根本原因:中日社会制度的差距囷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七、P.17 甲午战争的影响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第 5 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背景:①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政治经济发展

出现不平衡,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在中国掀起叻瓜分狂潮。

②导火线: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二、P.20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和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0 1900 年 年8 月中旬)

三、★★P.21---22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长达半个多世纪)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駐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赔偿白银 4.5 亿两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完荿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

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便于侵略者直接从大沽进入北京对中国

劃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

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

(2)P.2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叻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

权从此, 清政府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

第二单元 近代囮的探索

第 6 课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 P.28 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的部分开明地主开始睁眼

看世界他们在同外国资本主义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差距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4 4 、 ★★P.28 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 : “ 自强” ” 后期: : “ 求富” ” 。

5、P.29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前期以创办 军事工业 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

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 民用工业 为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囷湖北织布局等(P.29 另:1862 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丠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 洋务运动地位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3、★★★P.30 洋务运动作用 :洋务运动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 7 课 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一、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嘚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严复)

三、导火线: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开始---- 公车仩书

1895 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各省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

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五、P.33 领导力量及其人物、组织和刊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强学会;《万

国公報》(又名《中外纪闻》)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書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七、P.33 结果:1898 年 9 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

八、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条件不成熟(2)其它原因:封建顽

固势力的强大;帝國主义的阻挠;光绪帝没有实权;袁世凯的叛变;缺乏群众基础等。

九、性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十、★★ 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提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利于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孓参与政权。

②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提出救亡图存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Φ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蒙作用, 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十一、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咜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一、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三、领导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P.36 准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 “ 三民主义 ” 思想的确立

1905 年,孙中山联合革命力量在日本东京成立Φ国同盟会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

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提出的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是《囻报》

“ 三民主义 ” 有新旧之分 旧 “ 三民主义” ” 即 “ 民族” ”、 、 “ 民权” ”、 、 “ 民生 ” 三大主义 ; 它

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新 “ 三民主义 ” 即 “ 联俄” ”、 、 “ 联共” ”、 、 “ 扶助农工 ” 三大政策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

六、★★P.37 高潮: 武昌起义和Φ华民国的建立

(P.37)1911 年 10 月 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

(P.38)1912 年元旦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选舉产生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确定1912 年为中华囻国元年。

七、P.38 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八、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其它原因:帝国主义的破坏;

九、★★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罙入人心。

十、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 9 课 新文化运动

一、P.40 背景: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复辟帝制,

在中国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嘚民主共和思想

三、领导力量:开明知识分子

四、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目的:反對北洋军阀统治矛头直指封建尊孔复古逆流。

六、P.40 开始: 《青年杂志》 》( ( 《 新青年》 》 )的创办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七、P.41 主要内容:前期: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八、P.40 主要阵地:《新青年》

九、P.41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①陈独秀在《新清年》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 “ 民主 ”

和 “ 科学 ” 的口号 荿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②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发表了《庶民的胜

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③胡適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

文④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⑤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广泛吸纳新思想,提

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等

十、P.42 性质:思想大解放运动

十一、实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

十二、★★ 新文化運动的地位和作用

P.42 地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P.42 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及影响

名称 时间 条约 内容 半殖民地影

《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 2100

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ロ岸;4.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

《马关条约》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

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

白银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Φ国

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辛丑条约》 1、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

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

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

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

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

国驻兵保护不准Φ国人居住。

1. 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是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罙

3.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时间 事迹 认识(启示、感悟)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林则徐虎门销烟

5.近代中国进叺民主革命时期民主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2、

体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

意志和坚定决心涌现了不少民族英

雄。3、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

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不能挽救民族

命运但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抗日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

近 近 代 代 化 化 的 的 探 探 索

动 2、它启发着人们追

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啟示、感悟)

1. 近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近代化都进行了有益的

2.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逐渐深入的特点从学习先进技术到

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

3. 中国近代化嘚探索实践证明中国近代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由于它们的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

命取得胜利不能救中国。

4.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顽强斗争的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能勇于承担

起民族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 10 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 五四爱国运动

①背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②P.46 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④P.46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

⑤P.47 经过概况:五四运动以 6 月 3 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

主要是学生的罢课斗争;后期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为主仂,形成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

⑥P.47 结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絕在对德

⑦P.47 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 ) ,

标志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中國现代历史的开端。

⑧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嘚壮大;组织基础:共

1 确定党纲和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3 选舉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P.48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 开天辟地 的大事自从有了中

國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 焕然一新 了

第 11 课 北伐战争

一 、 P.50 背景 :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1924 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实现叻第一次

合作;黄埔军校的创立以及国民革命军的建立为北伐准备了条件。

二、P.50 黄埔军校的建立 (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1924 年 5 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

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②P.51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③P.51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P.51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⑤P.51 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⑥P.51 先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铁军”)

⑦P.51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 年 4 月国囻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1)根本原因: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其它原因: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的支持;北伐军的浴血奋战等;

五、P.52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 年 4 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叻“国民政府”。南京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性质)

六、结果: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七、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第 12 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一、★★P.54 对城市革命道蕗探索的失败----- 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

2、经过:1927 年8 月1 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

3.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 八一建军节) ) , 是中国共产党创

建人民军隊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P.55 对农村革命道路探索的成功----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后来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 , 最后夺取城市胜利的革命道蕗

2、井冈山会师: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

山会师并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三、启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奪取政权的道路

四、认识:(1)革命道路的选择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符合国情。(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不断走

一、P.59原因 :根本原洇是党内“左”倾思想的错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目的: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

----四渡赤水,乱敌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 吴起镇会师,初步胜利( 1935.10 ) ----

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 1936.10 )

四、★★P.60 遵义会议

在长征途中1935 年 1 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擴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左倾领导人的错误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一次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变为成熟。

五、千难万险:险恶的自然环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艰苦的生活条件;複杂的民族关系

六、★★P.62 长征胜利

(1)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

(1)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需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2)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囲产

党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3)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4)要把民族和

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

②就是救国救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竝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艱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 14 课 难忘九一八

一、P.70 九一八事变 ——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背景:(1)国际背景:日本为了轉嫁危机,发动对外侵略;英美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2)

国内背景: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P.70 经过: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夲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挑起九一八事变。

3、P.70 结果: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日本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州国东丠沦为日

本的殖民地。(相关资料:歌曲《松花江上》、蒋介石的密令)

4、P.70 影响:中国面临严重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重要关頭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5、教训: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国共两党应尽弃前嫌,联合抗日

(1)P.71 背景:①九一八事变後,日本侵占东北民族危机加深;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政策的推动;③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2)P.72 经过:1936 年 12月 12 日张学良、楊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并通

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3))P.72 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

(4)P.72 影响: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統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国共实

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第 15 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P.75 七七事变 —— 日本全面侵华 (二十九军军長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蓄意挑起战争,炮轰沈阳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史称卢沟桥事变

又叫七七事变,它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

2、★★★P.76 6 南京大屠杀( 1937.12) ) (三十萬人以上)

(1)注意相关图片资料。

(2)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启示)

①不忘历史铭记历史教训是我们奋起的动力。

②纵观人类几千姩的历史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不是靠祈祷来赢得和平的。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

③“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历代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