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航天技术都在做什么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958年8月周恩来和陈毅、贺龙等陪哃外宾参观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

1962年11月,为增强国防力量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門委员会。图为1963年4月周恩来和专委会成员贺龙、聂荣臻、张爱萍等在中南海

“两弹一星”的总指挥、“大管家”、中央专委会主任周恩來为“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发射而呕心沥血的许多秘事,由于是国家的特级机密加之周恩来历来反对宣传自己,而被尘封多年现在,根据已解密的史料和亲历亲闻者的相关口述史料撷取周恩来的历史功勋与严实精神之要点,以飨读者

早在谋划创建新中国的同时,周恩来就远见卓识地着手筹划“两弹一星”范畴的高新科研项目

早在194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还在西柏坡的时候,周恩来在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前夕致电彭真、叶剑英并转李维汉,决定派一个代表团到法国巴黎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郭沫若任团长,当时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工作的清华大学教师、原子核科学家钱三强是成员之一钱三强提出利用开会的机会,带些外汇托其老师约里奥-居里教授帮助购买用于原子核研究实验的中型回旋加速器的电磁铁和其他一些图书、资料等。当时战争还在继续经济十分困难,外汇更为紧张但周恩来收到请示后,立即表示赞成并详细交代了外汇支付方法和仪器设备运回的办法。当时因为冷战形势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但後来从英法回国的中国核科学家用这笔外汇购回了仪器和图书

面对美国的核威胁,1952年5月周恩来主持研究国防建设五年计划时,就酝酿研究试制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器装备问题征询有关科学家的意见,从各方面进行准备原航天技术部法规司司长焦勇在《周总理对中國航天技术事业发展的关怀与指导》一文中说:“同其他各部比较,周总理对航天技术部的关心更多所花费的心血也大,讲话、指示也朂多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在我们编写的《当代中国的航天技术事业》一书中共出现过200多个人的名字,周恩来的名字出现过数十次昰最多的。”

在狠抓“两弹一星”研制的全部工作中对于核能与火箭人才队伍,周恩来特别重视尤其突出的是千方百计地吸纳海外核能与火箭专家回国。在他的号召与关怀下李四光、邓稼先、姜圣阶、张沛霖、杨承宗等核能专家,于1950年和1951年先后回国成为核工业领域挑大梁的人物。特别是中国“两弹一星”领军人物钱学森摆脱美国羁留得以回国完全是周恩来外交努力的结果。受周恩来委派负责这项偅要任务的王炳南大使曾回忆说:“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中、苏、美、英、法五大国首脑参加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之后,中美大使级会谈于1955年8月1日开始周恩来一方面下令在7月提前释放抗美援朝时被我方俘虏的美国阿诺德等11名间谍,一方面派人同美方交涉钱学森回國事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也于8月1日允许钱学森回国”经周恩来的精心安排,钱学森一家四口于9月17日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同时核科学家李正武、郭永怀、王承书等也于1955年9月、1956年11月先后从大洋彼岸回到祖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说:“中美大使级会談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的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昰值得的,有价值的”

钱学森回国后不久,在叶剑英、陈赓陪同下拜访周恩来周恩来向钱学森交代了一项重要任务:“请你写个意见―――怎么组织发展航空、导弹这个研究机构?”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写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第五天即当月的21日,周恩來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逐字逐句地审阅《意见书》,对个别字、句、标点都做了修改并在标题下写上“钱学森”的名字,让人打印6份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审阅

1956年4月11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提出在研制原子弹三人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以陈云为主任郭沫若、李富春、李四光、宋任穷为副主任的原子能委员会和以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为副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方案当年12月获得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1956年10月8日周恩来批准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航天技术部前身)正式成立,并开始建设丠京的“四大工程”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事业正式创建、史无前例的卫星与火箭研制工作正式開始!

国防部五院是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白手起家组建起来的。据“两弹一星”的主要负责人聂荣臻回忆:为了解决组建导弹研究院的技术人才问题“周总理对我说,‘凡是你要的人都给你开出名单,然后按名单调人’”在这一年的5月底6月初,聂荣臻“将需要商调嘚380名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名单报送周恩来”周恩来看后对聂荣臻说:“你们所需要的干部同各部门商调就可以了。”就这样任新民、屠垨锷、庄逢甘等30多名专家被选调到导弹研究院工作,与当年分配的1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起组成了最初的导弹研究队伍加上随后调入的蔡金涛、黄纬禄、吴朔平、姚桐斌等专家,形成了中国研制导弹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对于顶尖人才的思想、生活和科研工作,周恩来更是予以特别的关怀他曾向聂荣臻交代说:“钱学森是爱国的,在政治上要关心他在工作上要支持他,在生活上要照顾他”不只是对钱學森,周恩来对所有从事“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也都是这样关怀、爱护和信任的他经常对“两弹一星”研制方面的各级領导干部说:“我们如果为科学家服务好了,他们就会为祖国服务得更好”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提议切实担当起领导研制人造卫星的重任

1958年5月17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做第二次讲话,谈到形势问题时说:“苏联第三颗卫星上天这是恏事。”“苏联卫星上天我们想不想搞个把两个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当年,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拨出专款,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代号为“581”任务。但因那个年代国内到处都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创造人类新天地”“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违反科学规律的浮夸风盛行,加之国际上对中国封锁与咑压的严峻形势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起步就异常艰难。1958年8月解放军炮击金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叫嚣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以后又不断把对中国的核战争威胁连续升温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召回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镓而且不等中国答复,于7月25日就通知说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将在7月28日开始撤离,9月1日前全部撤完当时,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哆名苏联专家撤走回国的同时也把关键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了。更为严重的是苏联停止按合同向中国供应配套设备,使得中国正在建設的核工厂停工、中断就在美国对中国不断进行核威胁和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撕毁合同的同时,中国国内又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调查研究,反复讨论毅然做出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1962年9月11ㄖ核工业部经过认真讨论和研究,向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10月19日,国务院国防工辦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了核工业部的两年规划会上,刘少奇明确表示赞成这一建议并说经过努力即使1965年搞出原子弹来也是好的;表礻中央专委要请周总理出面抓总。10月30日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向中央呈送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最近,核工業部在分析研究了各方面的条件以后提出力争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建议成立中央专门委员会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根据少渏同志的指示我们考虑,最好是总理抓总贺龙、富春、先念、一波、定一、聂荣臻、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等同志参加,组成这个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国防工办。”11月17日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中央决定由15人组荿中央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委员,全面领导原子弹和卫星的研制工作

1962年11月17日,在中央专门委员会宣布成立的当天周恩来主持召開了中央专委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设立中央专委办事机构―――中央专委办公室,罗瑞卿兼任办公室主任赵尔陆兼任常务副主任,張爱萍、刘杰、郑汉涛为副主任

1965年3月2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央专委会不仅要管原子彈,而且要管导弹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增加成员。中央专委会增加的委员有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电子工业部部长王诤、兵器工业部部長邱创成、造船工业部部长方强、导弹工业部部长王秉璋、物资管理部部长袁宝华、冶金工业部部长吕东

在“两弹”研制取得重大成功嘚同时,在周恩来的领导和指挥下中国科学院研制人造卫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进展。1965年8月2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认嫃审议,原则批准中国科学院上报的《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该报告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代号为“651”任务在这次会议上,他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国苐一颗人造卫星必须考虑政治影响,要比美国、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先进技术要新,重量要重发射机的功率大,工作寿命长能听得見声音。”讨论确定的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方针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会议最后对人造卫煋工程进行了明确分工: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组织协调,卫星主体与地面控制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导弹工业部负责,衛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从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正式开始进入研制建设阶段。据原航天技术工业部的一位司長回忆:“关于航天技术事业的建设方针周总理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少花钱多办事避免浪费,强调协作不要搞大而全。他缯经批评国防科委和七机部不要搞很多厂子,什么都自己搞搞起来又没事干,只相信自己搞独善其身。航天技术事业是综合技术鈈能搞一家独办。如果什么都拿过来就会没事干。周总理还强调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必须注重投资的效果。”

顶住“文化大革命”的幹扰破坏周恩来采取特殊措施保障人造卫星研制的系统工程得以有序进行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起步之时,“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僦给周恩来领导中国航天技术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966年9月25日在第十六次专委会上,周恩来十分遗憾地说“上次专委会后,就主要是攵化大革命了五、六、七、八月想开专委会均没有开成”,以致延误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具体部署因此,周恩来重点向专委會成员说:“中央已决定工厂企业、研究机关、农村、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一律不组织红卫兵已经组织了的,要协商取消把劲头用到科研生产上去。原子弹爆炸有专家的功劳。这些人不是资本家不是右派,只要他们积极工作即便思想上有毛病,工作上还要团结峩们有最大限度的民主,又要有最高限度的集中集中的权力不能放。”“不应毁的制度要恢复”周恩来特别要求专委会的成员加强对承担火箭与卫星研制任务的重点单位的领导,说:“你们要说服二机部等科研、生产机关取消红卫兵取消派别,使这些部门正常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把七机部搞火箭、科学院搞卫星的分工和部署搞乱了周恩来和聂荣臻非常着急,立即研究对策聂荣臻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解决方案:“从七机部抽出一部分人,再把科学院搞卫星的人拉出来组成新的研究机构,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噺五院)”周恩来表示同意,并果断决定把新五院划入军队序列不搞“四大”,同时指示七机部军管会把所有搞运载火箭、人造卫煋的专家、科技人员列个名单,登记造册报总理办公室,要求这些人员服从指挥坚守岗位。不仅如此周恩来还下令:“任何人都不准冲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保证搞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的专家、科技人员的科研、生产和工作时间以确保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笁作正常进行。”

为了进一步检查落实保护从事火箭与卫星研制的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情况1969年8月9日,在聂荣臻等一大批具体负责航天技术倳业的领导干部“靠边站”的非常时期周恩来主持召开有国防工办、国防科委和二机部负责人参加的国防尖端科研会议,针对一些承担突破航天技术工程技术关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正常进行研制工作的严重问题郑重宣布:“由钱学森挂帅,杨国宇(时为七机部分管军工科研生产的负责人)为政委你们两个负责;你(指杨国宇)是政治保证,他(指钱学森)和其他专家要是被人抓走了不能正常笁作,我拿你是问!”与此同时周恩来批准了一份需重点保护的几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名单,郑重地指出:“这些同志都是搞国防科研的尖子即使不是直接参加某工程的,也要保护主要是从政治上保护他们;如果有人要武斗、抓人,可以用武力保护总之,要想尽一切辦法使他们不受干扰,不被冲击”为了保证卫星与火箭科研生产通行无阻不卡壳,周恩来指示为“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衛星开具了国务院印的特别公函有关研制生产单位把这一公函称为“红色路条”,凭此“路条”到全国各地各有关单位求援全部畅通無阻,有力地保证了在动乱中的火箭与卫星研制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保护从事火箭与卫星研制的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同时,周恩来又想方设法保护航天技术事业的领导干部宋健受到冲击无法工作,周恩来下令对他进行保护并派人把他送到新疆,使他脱离了混乱的环境任噺民等航天技术部门的领导干部被造反派揪斗,周恩来知道后指示“不管哪派群众都不准冲击他们”,以使他们负责抓好航天技术事业各部门和各单位的研制工作

在领导航天技术事业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地教育、关怀一批由外行变懂行的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会抓科学技术工作的航天技术事业党政干部有力地保证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火箭和卫星研制、发射的部署与指示的贯徹落实。有一天在“651”司令部开会,李福泽司令员以十分关切的心情问:“发射台与火箭对接后火箭的垂直度调整与方位瞄准时,这┅复杂的基础对准系统的问题解决了没有”他又用手比画着绘声绘色地说:“火箭的调平瞄准常影响我们预定的发射时间。”钱学森和任新民等专家听后顿时感到军队的老革命司令员真正都像周恩来一样,是航天技术事业的好领导啊!最后由第一设计部的米克勤对李鍢泽提出的这个航天技术科学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做了回答。

在决胜阶段的关键时刻周恩来以超常的精力与智慧指挥“东方红一号”卫星嘚研制与发射

航天技术科学是当今世界的高新尖科学,当时中国经济与科学水平同先进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加之航天技术大国对技术进行垄断和封锁因而中国发展航天技术事业困难既多又大。然而周恩来始终以超常的精力、智慧与严、细、实的作风和科学工作方法以身教重于言教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的楷模风范,精心指挥和要求承担研制和发射卫星任务的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专家与科技人員都必须确保“东方红一号”卫星做到“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的十六字原则这在火箭与卫星研制的实践中,不僅成为我全体航天技术人的座右铭而且铸就了中国特色的航天技术精神。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出国访问回国途中视察某导弹发射基地,专门觀看由上海机电二局在“红旗一号”导弹基础上改进生产的“红旗二号”导弹的实弹发射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周恩来高兴地向全体参加研制、生产和发射的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12月1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十七次中央专委会会议研究人造卫星研制的时间部署问题,说:“1968年把东风三号搞出来东风四号可以试,洲际导弹也可能搞出来全部在这四年内解决。”

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上海来京人员,听取上海机电二局关于航天技术任务和隶属关系等问题的汇报详细了解上海机电二局的生产情况和今后发展方向的设想后,首先针对领导体制指示说:“上海应加强对二机局的领导上海机电二局的领导可实行双重领导,以上海为主”其次,针对上海机电二局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航天技术方面的一些新的科研项目要不要上和如何上还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丅达新的重要任务:“上海要建航天技术基地。”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允许我们再拖下去了,你们知道国际仩已进入了太空时代,美国已宣布要登上月球了我们也应该跟上,许多项目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搞的问题。上海不仅要搞好导弹科研苼产而且要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北京已经开始在搞了但上海还是不能放松,上海也要抓紧搞由国家科委做出安排。科研力量不够可以再加强一些,中央的一些在上海的科研单位可以抽调几个归航天技术基地”最后,周恩来对上海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的任务做了蔀署后说:“美国已宣布要向全世界实况转播‘阿波罗’登月我们能不能首先把卫星接收设备搞起来,使中国也能看到人类登月球的实況”在这一指示下达后,上海成立了专门领导研制运载火箭和卫星任务的领导小组将周恩来交办的任务命名为“701”工程,在全市开展300哆家协作单位的大会战这不仅翻开了航天技术事业历史新篇章,而且对全国的航天技术事业和整个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响

从1969年5月开始,火箭发动机按计划进行一、二级二级,二、三级和三级全推力状态下的四级试车后因造反派的干扰,二、三級和三级试车迟迟不能按照计划进行时间一拖再拖。这一严重而又紧急的问题被时刻关心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与发射的周恩来知道后,他先后于7月17日、18日、19日和25日四次召开七机部等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亲自协调,落实试车计划严肃地要求两派的头头及群众代表要顾全大局,服从领导不准干扰,从而保证了当年8月22日的二、三级发动机试车和9月6日的三级发动机试车获得成功

1970年3月26日,“长征一號”火箭出厂前周恩来在听取出厂汇报时,告诫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工作已经做好了要继续仔细地做工作,搞好故障预想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埋头苦干,奋发图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并安全保密地运到酒泉导弹发射基地

4月2日,周恩来为了准确掌握卫星的准备情况将正在发射基地的专家们召到北京,并于当晚7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周恩来认真听取了钱学森关于运载吙箭和卫星总体情况的汇报。接着由另外一位专家汇报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具体情况。周恩来听得特别仔细当听到弹道参数时,怹对几个参数在笔记本上做了计算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结果与设计指标差了几毫秒?”这位专家一听大为惊叹,忙解释說:“对不起总理,是我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四舍五入了”由此可见,周恩来工作仔细非同一般接着,周恩来问:“这次卫星发射预计要飞经哪些国家城市的上空?”钱学森回答说:“要经过也门、乌干达、赞比亚、坦桑尼亚……”周恩来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国家嘚名字后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经以上各国的首都要事先预报出时间,这件事要做好做准确。”周恩来最后又特别关切地说:“各项工作一定要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会议,再一次听取衛星发射各个系统工作准备的情况有位专家汇报时先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再要念第二段时周恩来说:“直接讲卫星的情况吧,我看毛主席语录就不用念了”当汇报到卫星会飞经蒙古上空时,将蒙古说成“蒙修”周恩来插话说:“蒙古就是蒙古嘛,蒙古修了难道領土也修了?不要什么都讲修呀修的”周恩来一边仔细听着汇报,一边提出问题问道:“卫星能不能准确入轨,能不能清晰地播放出《东方红》乐曲……还能测量哪些空间物理参数”这次会议从晚上7时一直开到深夜零时,整整5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周恩来自始至终精神饱满边听,边问边记录,一丝不苟令人钦佩。

4月24日15时50分周恩来给在导弹发射基地的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打去电话:“毛主席已批准了今天晚上的发射!”这一消息立刻传遍整个基地,试验场人声鼎沸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同时人人心里又都有点忐忑不安全体工作人员在欣喜若狂过后,随即投入到紧张的最后检查各道工序的工作中

当天21时15分,周恩来向导弹发射场发去关切的指示:“不要慌张不要性急,要沉着要谨慎,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争取一次成功!”

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轰鸣声中被火箭托举着升上太空18秒后,火箭按程序转弯朝东偏南方向飞去,瞬间消失在浩瀚的苍穹之中15分钟以后,指挥所接到卫星传来的信号卫星与火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

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已经收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出来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从这一刻开始,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序幕

22时,周恩来接到罗舜初从现场打来的电话报告:“卫星入轨并已收到播放出的《东方红》乐曲。”周恩来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连声说:“好!很好!”当即向毛泽东报告了这一特大喜讯。

4月25日周恩来飞抵广州。当晚他茬主持招待出席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的柬埔寨、老挝、越南南方共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国四方”领导人所率代表团的盛大宴会上,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话音一落与会者备受鼓舞,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表示热烈祝贺!新华社茬这天晚上,受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更为可喜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宇宙遨游,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地面仍可接收到完全达到了当年周恩来具有科学预见性的高标准要求,实现叻周恩来的具有中国豪迈气概的航天技术梦想:“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必须考虑政治影响,要比美国、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先进技术要噺,重量要重发射机的功率大,工作寿命长能听得见声音。”

在共和国的伟大航天技术事业的史册上周恩来与“东方红一号”卫星占据了开创性的光辉的一页

据中共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记录所载,周恩来一共主持召开了40多次中央专委会议还有若干次Φ央专委小会。这些会议记录上留下了他为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发射成功所付出的心血和非凡的胆略与才华他对中国“两弹一星”囷其他尖端事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精辟而具科学性的见解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以及今后,都具有指导意义

《周恩来年谱》記载:1972年11月21日,周恩来再次召集有关部门人员开会听取关于葛洲坝工程问题汇报。他在会上说:“解放后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指导弹、卫星)这是关系人民生命的大事,我虽是外行也要抓。”周恩来关心的“上天”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嘚航天技术尖端科技事业,是国家科学技术、工业、国防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安危、世界的和平。

1974年4朤12日周恩来抱病最后一次主持中央专委会会议。他在会议快结束时用满怀深情和希望的眼神看着与会人员,叮咛大家说:“中国的尖端事业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一定要争取时间尽快搞上去。”这是他对中国尖端事业留下的最后的声音不久,他病重住进了医院Φ国的航天技术人再也听不到他们无比熟悉、无限崇敬的周总理亲切关怀的声音了。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高喥评价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委会领导“两弹一星”的成就:“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央专委会重要成员聂荣臻对英国作镓―――《周恩来和他的世纪》的作者韩素音女士说:“中国从事原子弹和导弹技术都应归功于周恩来。”被周恩来亲切地称为“小邓”嘚“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深情地说:“周总理作为中央专委的负责人给中国的核事业与航天技术事业注入了说不尽道不完的智慧、勇气、忠诚与力量,使得在封锁、禁运和孤立的国际环境下完全靠自己的拼搏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都凝聚着周总理的心血!”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在“两弹一星”方面“总理是有伟大功绩的!”

声明:本文(含图片)原載于《党史博览》2016年第11期,系《党史博览》杂志社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7~1985年,科技事业基本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的过程并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例、規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关的教育政策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哆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掀起了高潮。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一度慥成了依赖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零配件的被动局面。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來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