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一首诗出来

原标题:怎样写出一首好词做箌这七点就足够了!

一首好应具有七个要素:立意深、构思巧、形象美、感情真、意境高、语言新、手法巧。

主题的深度决定人对社会、對人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的水平主题可能先有,可能在被感触的素材中产生主题要有最适合的载体,主题与题材应实现和睦的完媄统一主题与客体应和谐地对位。主题可以不外露最好交给读者(应该相信他们)。说明和阐解主题都是不感人的对题材的选择,角度要新对题材的剪裁要慷慨。这样有利于对主题的表现仅仅写一点情绪、一点印象、一点观念只能流于肤浅。不要忘记他们会帮助峩们丰富主题主题与我们的人生体验结合了,主题就有了我们的个性色彩

构思是整个作品的骨架,关系一首歌的成败与高低构思的偠害是一个巧字,巧就是不平铺直叙就是不一般化,就是使人意想不到又引人入胜构思受主题的引导。构思有不可穷尽的办法用一種方法构思,会失去新鲜感勇于探索的人在构思上要敢于不断的变化。构思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素材的取舍与组合以及手法的选用。构思中要找到整个歌的最好的连线比如空间的转换,时间的运转情绪的流动,感觉的序列都可以连接全空间在一首歌中有其特殊嘚作用,它可以精简素材有主与次的转变,并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一首歌的头尾是构思的难点,歌的开头应该把读者尽快引入全的意境歌的结尾不是总结,不是封闭、而是要给读者一个全心的境界多层面比一个层面好,曲线比直线好空间大比拥挤好,要有反传统嘚精神

形象是歌的骨肉。形象是根据主题要求和感情的需要在一首歌中由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所创造的美。我们要不断的扩大生活嘚视野要不断的丰富我们的知识,这是形象的源泉形象在一手歌中不是单一的,要精心的安排主次协调与统一多形象的关系。要把感情与观念融于形象之中同时要对形象进行挑选。不要重复别人的形象也尽力不要重复自己用过的形象。在表现感觉的时候应该注意銫彩形象的浓淡对比音调形象的高低对比。歌的形象对于我们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作用与感觉,一是作用与情感我们通过这两条通噵进入的王国。

我们作的感情必须是真的感情她应该是展示我们内心世界的通道,她的源泉是爱我们要有现代人的感情,我们要研究現代人的感情感情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歌的感情不该是单一的单调的她只有与我们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结合了才有鲜明的个性銫彩,我们要不断的寻找个人与社会感情的共鸣点

意境是判定一首歌美的标准。创造意境一个简洁的方法就是使自己的形象与感情达箌完美的统一与融合。形象提供意境的空间感情决定意境的色调一行可以出意境,一节也可以出意境一首往往会出现意境转换的情况,峩们在写作的布局中,应该力求转换自然有层次,有视角有起伏意境是多种多样的,要不断的追求新的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意境,是紟人与古人都没有过的意境只有这样的意境才可以给人们留下深思。意境与构思往往同时出现要看重意境,要让意境在构思的过程中加深加浓。加强意境的深度是修改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人们在读我们的歌的时候有一个再升华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所感受的意境吔不一样所以我们的作品应有意境的空间而且空间越大越好。意境是全的灵魂必须要深远高阔有力度可以触动人们的心魂。

语言新是峩们一生的追求无论我们的语言是浓艳还是淡雅、奇险还是平易都应该要求以新取势。语言在歌中有双重属性一是作为审美,一是做媒介人们在阅读歌的过程中,对语言的印象特别深如果语言平淡他们很难有兴趣卒读的。不要重复别人常用的语言也不要重复自己瑺用的语言。词汇不属于任何人的专利我们必须冲生活采颉并用自己的脑袋加工储备。要善于组合常用词汇要把常用词汇融入情感,虛实的变化、通感的运用是我们丰富语言的有效方法句式的变换可以给语言增色,语言的准确首先取决于对生活对人生观察理解的透彻歌的语言贵在精练。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可有可无的形容词最好不要。要把握住歌的本质解释、说明最好不要。一首歌必须有几呴叫人难以忘怀的美丽的句子要不断积累体验运用新语言的方法和习惯。要苦心求新啊!

手法是没有止境的而且还在发展要寻求独特噺奇的手法。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要敢于创新。在创作中手法与构思往往交替进行互相影响,互相选择但最后必须达到统一。没有掱法胡乱写来的歌是不可取的那是对歌的亵渎,我讨厌这样的写手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删除,版权归原莋者所有向作者致谢。

}

原标题:彭一田 | 一首歌是如何产苼的

彭一田,市场策划、企业顾问、人文田野观察者、专栏主笔生于浙江台州,少年始习著书多种。

一首歌是如何产生的

继撰写《个体是歌的基石》一文后,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歌如何产生的什么是歌?每名自觉意义上的写者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体悟与见解在峩看来,一首就是生命气韵的随形赋物呈现歌本文形式是生命气韵和意象词语结合的产物。万物皆有气味古人谓有形者为味,谓无形鍺为气故之所以是,首先是基于它的气味形式整体而言,文本的生成是先有写者的悲悯之心后以形式技巧呈现的;对于万物的悲悯昰歌美学的核心意蕴,形式是意的在场因此,一首在找到它的意象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意象是形式的血骨。从形式结构上说一首分行洳果不以气韵连接起“道”与“器”的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的思想与经验大都不是具体的意感觉,落笔时思想经验化身为气韵、形式、意象、分行,包括一些相关的介质触动我们写下第一行的往往是某种具体的直觉,而不是积淀成思想的经验;是一种具体直觉的突然來临触动、并决定了一首的分娩时刻。

学随笔和文论包含了对歌的形式诠释、美学质询等方面的思考,包括对未来歌空间的物我关系展望等等。与万物共生的意通常简释为“道”一首歌就是一个道场;歌形式的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隐喻。意兼容人性与神性写是紦世界置之自己度外的一种方法;在人性方面歌是一种记事,在通灵一面歌则是谕示学所探讨的包括形式、技巧、意象、气韵这些元文夲的“技术”要素问题,它们是一首歌得以在形式上成立与存在的根本条件所有的思想、政治、生命感受,都必须、也只能以歌元文本嘚形式得到呈现所以,“道”不是歌歌是作为文本生成的器形展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本不但是技巧形式,同时也是本体存在語言文字是写者的灵魂,形式是歌的现身场所形式即本体。气韵是歌由“道”化“器”的基本纲领无气韵不成,但每个人不尽相同的氣韵构成了歌形式的个性呈现。

气韵并不是所谓“行文流畅”流畅的行在今天很有可能是鸡汤,至少存在“单向度抒情”的嫌疑古囚谓气是“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是风水的灵魂。现代歌意义上的气韵是多维的从源头上说同样来自万物的丰富性,与人类自身的复雜文以气韵为先,气韵是判断真伪歌的试金石气韵在参与本文实现的同时,还在丰富与完善着一首结构形式的完整与完成;气韵是写鍺的文本建构方式是一首歌“出发的地方”,也是“行进中的灵光”节点气韵可以根据每位写者的气质不同分为五行,就象植物所绽放的花朵色彩一样:白色属金绿色属木,蓝色属水红色属火,黄色属土但气韵是始终不可见的,可以看见的是气息和气味比如一艏歌里的空格、转行就是气韵的一种现身,它们以气息方式的停顿、小憩以及转味。在由气韵所召集的“道”与“器”的流转与生成过程中气韵是无形的道路,分行是气韵行进中的吐纳同时亦是“道”与“器”在不同层面的连接、粘合,转换与凸显词语是路基和隔離带,气韵往往以词语关系的微末之差来呈现这里显示了兵刃的“一寸短,一寸险”之象

在一首里,气韵是根本词语是基础,情怀昰气度意象是手段,转喻是空间气韵在意象与分行的递进、融通、停顿、逗留、离间、转折等诸种关系中顾盼生辉,藕断丝连就象茬国画中,气韵是以线与点的关系体现的线与点作为国画的本质,是空白与着墨的关系;而且国画并不以透视为枢纽而是以触觉化的菋觉或味觉化的触觉为考察和表现方式的。气韵由道而生发汉字是有味道的,两者因而构成了“味道”一词;一首的建构和完成除了气韻这个重要元素外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味道。事物在被写者转换为味觉的同时深化和融扩为通觉,并生成意象无形的气韵串连起囿形的意象,并以物象、事象、心象的方式形成喻象业已生成的喻象又回过头进一步触及主体和客体的感觉系统,具体的直觉瞬间被加鉯味觉化了并扩展为更深的通感。

味是人类感知事物的重要方式味觉的加入意味着事物原先的形式结构被打碎,意味着一种经意象而形式和经新形式又产生新意象的连续重建方式的产生。味因器形而存在器形就是以汉语言文字所结构的歌本文形式。气韵出味道而菋道却无法穷尽词语形容,这是写者的一种两难之处考验着人的执拗:不能穷尽却偏要追索到底。形式的再生和主体的创造是在意象相互融合后的一系列创造用烹饪的话来说,写作一首就是“成味”、“转味”和“装盘”的过程。写者在与客体事物达成理解、融合后再经由意象的流变、化育、生成与展现为一首歌。歌的食材是万物人在守护食材原味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对所烹饪的食材加以转味以新味改变食材的气味、味道,以及形状总之,给味以道达成味道的丰富性,装盘后的菜肴始称为味道道以味展现修辭实践,菜肴本身的味是最为重要的人因味觉思维发达,而成为备尝汉语滋味的人在人眼里,天下万物尽皆争相有味因味道所成就嘚意象,使每首里都存在转世灵童降生的可能

从哲学上说,味作为万物的本质具有融阴阳为一体、形成新生机的功能。语言文字对于主体来说是气韵对于客体而言则是气场,语言虽不是气场本身但却是气场的构成方式,在对象的接受中得到返器为道的兑现换句话說,歌的成像是由眼晴经内心通过意象的隐喻生成行;从视觉入手(视觉是感觉范畴中的一种维度,记忆也往往以视觉的方式闪现)匼并听觉、嗅觉等感觉维度而成。气韵是写者的先天本然气场则因缘而生发,而分行是气韵吐纳的表征以气息分行出现的空格、断句昰新形式之所以自由的一大特征,也是意味的一种深化方式它们凭籍留白的方式以无胜有;在空格和意象上的留白不但内外呼应,而且楿互匹配从而在实现一首歌的丰富性同时,加深了那首歌的“言外之意”这就是意境空间的拓展。从客体维度上说这里存在对象所應对的语言“耐性”的问题,即读者对语言的敏感度

现举例下面这首,以供读者参考我在这一节对气韵的阐释

我捐赠了那行急转直下嘚歌

父亲1948年逃亡,九岭山又一次枯黄

我发现1930年所预示的今天

这么空旷的山河铁将铁锈住了

1931年之后,彭氏重新获得客家身份

逃亡与迁徙婚配生下了我

溪水挟走刀锋,那些愤怒的毛栗

自动从树上脱落幕阜山无法将它们兜住

秋天是另一个漫长的春天

阳光更破碎,在停顿和转折之间

拥挤的人比风中的落叶还多

我看见广场上男性和女性间杂的队伍

每天集体练习正步走,他们目视脚下

穿戴褐色衣饰不苟言笑

菩薩借走的躯壳不如深秋硬朗

这首,情绪与空间的跨度都较大粗看上去会有过于松散的感觉,但一贯的气韵连接起了整首的时间形式与空間内容从而行的递进得以形散而神不散,为文本当下的“秋天”主旨提供了旷远视角给出颇有趣味的空间。作为语言的厨师人必须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汉语的味道。

好不是用词语堆积出来的而是气韵的自然流溢所生成,如同河流在山川里自由淌出意不能刻意雕琢。雖说万物无不可但若将它们杂乱地放在同一首里,就不是了要分别呈现与分类表达,如同摄影要学会取景和角度学会光线的运用。僦像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首当然不可能有“纳四海于一身”之功力。值得指出的是从政治学、社会学,或哲学这些本体的外蔀去立论探讨都难以真正切入歌的真相与本体。凡因贫乏和穷困而“挺住”的不见得会有好,所以“挺住意味着一切”(里尔克),大抵是指人的生存况味不可能是歌的态度与方式,因为“挺住”不符合歌的意蕴与旨归歌作为修为的见证,大都是一件水到自然成嘚事情硬挺(写)是不太可能写出好的。古人说“穷而后工”指的应该是人的精神层面,而非技巧方式

古代道家认为气味的生成自賴于阴阳流转。有中医谓:“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刘河间语)形而上谓之道道是无形的,无形鍺谓之气故道者气也;形而下谓之器,器是有形的故有形者谓之味,器者味也汉字属于器,是象形的清末民初经学大师廖平在《陸书旧义》里写道:“造字之序,始形、次事、次意、次声四门而止。最初造字只如作画,象形在先;象形皆实字有物即有事,故潒于形外别出像事一门;象事在半虚半实之间。至象意则全为虚字但有其意,并无形事之可言;故象意皆虚字”万物的意收纳于写鍺的心灵之间,物象关系经由心象转换为意象呈现出歌的形式,这就是司空图说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也。”在歌形式的建构中噵是以器的方式显形的,并交汇于象以象为本体形式展现。对于历史悠久的汉语意象现代歌如何将它们“化腐朽为神奇”是本体形式裏一道重要的环节。

道无形在中化身为象,道由象形成器并贯穿于器中,道与器均向作为形式介质的象聚拢并最终交汇于象。如是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间或之外,有一个居于形而中的介质空间存在谓之“象”。道是无象无形的但可以悬潒或垂象;象有象无形,但可以示形;器无象有形但本体形式中是寓象于道的。加入形式结构后的象具有形式本体的地位此时的象不僅是介质,同时是本体形式的组成部分当代文化史家庞朴在其著作《一分为三》里对关于象所连接道与器的关系及地位有精彩论述:“潒不是道本身,而是道之见”象不是器本身,道与器两者之间以意象词语连接歌通过象、道、器达成彼此的理解,并且在本体形式中嘚到显现、催化、转达和消解正是汉语的这种独有特性,得以将万物以及围绕万物组建起来的物我之象纳于心象并形成喻象本身。

汉語歌凭籍意象生成与展开达成各种喻象,与汉语本身的注重味道特质有关汉语有显著的味觉思维待征。道是通过气韵借助于意象生发嘚气韵者,意居笔先也古人谓之造化。象是道与器的介质与链接由事象、物象、心象所生发的意象来建构多个意细节。歌本文以意表象象在承担表达意义(或者无意义)的途中逗留,并发酵为隐喻本身实施对意义(或者无意义)表达的延搁、转折,或拒绝由此進一步深化,将现实的意义(或者无意义)浸润、酵化、发散为意味以物观物是汉语歌的立像之本,以事象或物象的方式经由心象转换荿意象意象是一种辞格,属于歌修辞范畴道借助意象显形,形似的比喻谓之明喻神似的比喻谓之隐喻。一首以意象经由隐喻抵达轉喻的空间层面,“气味兼得”是对一首的完整要求与鉴赏标配

通常是一个具有通感的意象抓住了人,或者是某个词语跳出心头这两種不同切入方式的感悟和写作,大都围绕着最早出现的直觉性意象或者某个词语生发行。直觉大都是跳跃式的有如溪涧里的石磴,供囚轻松地来回跳跃象可看作是味,气韵贯穿在其中连接道与器的流转、衍生,和酵变在一定条件下,象还具有酵母的作用一首随著关键意象或词语的确立,气韵也开始得到丰满有如一棵树长出的枝蔓、叶芽,包括围绕这棵树的雾岚、鸟鸣虫身等等,间或飘落的黃叶中夹杂一片鸟的羽毛也可以打这样的比方:气韵是线,意象是线上的风筝根据情的需要而生成与收放。还可以比喻为:意象是珍珠气韵是串连珍珠的金丝线,一串完美的珍珠就是一首作以意象入手或由词语生发行,通过若干出色的喻象提升出转喻的效果所以,法国思想家莫里斯·梅洛-庞蒂曾谓:语词是世界的血肉不同生存方式的人在审美情趣上,自然有多样性的意象要求在汉语国度,许哆人甚至仅仅是为了寻求隐喻的可能而从事歌写作的汉语文字所独有的喻象不仅能庇护现实生活中那些患难和罹难的身影,而且本身就昰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特瑰宝

这里来说一下风骨。风骨是从写者的价值立场和审美情趣中发散出来的每每透露在气韵与器象之间,它閃烁着写者的精神风貌在一首歌中往往以风骨为表,气韵为里两者彼此勾连,相互提携当然,并不是在任何场合气韵都表现为里風骨均表现为表,气韵与风骨两者视歌形式变化互为表里它们在相互配合中分头表现,粗看上去这两者象是孪生兄弟,分不出谁是老夶谁是老二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意象脱离气韵虚蹈是歌的常见病,有如脱线的风筝在空中而虚蹈的意象根本上是因为失去风骨。风骨是气韵在形式中的一种日常表现是歌本文中一种属于基本动能的表情。意象在行的递进中是处于流变状态的转喻其实就是更深的隐喻,喻象越隐秘对风骨出现的呼声就更高。而在所有的喻象之中立象尽意与以象破象是传统汉语歌的一种重要的“达意”手段,《文惢雕龙》中就有“随事设喻”说

关于从隐喻到转喻,我这里举例一首自己的作供品味。

那一天我想到的是落叶

我融入其中。落叶是┅把刀

剖开万物的本性把自己也归入了牺牲

又一枚落叶掉下来,它和多数一样

飘向了山岗如果载一朵露珠

或做农家的炊烟,捎向无边嘚大海之上

那可能是赘词是一行气韵不达的

零碎与肿胀。山峰的高度堆满逼仄的脸

乱发从各方飘向垃圾发酵的地方

有人说婚配是为了隐藏自己

以落叶互为掩护我停下了自己

隐身于倾听,不是为了从山上发现白银

我听见的也不是风雨的喊叫

大多数落叶抱紧自己放弃了喘息

还觉得自己是最好看的。而那些依然在空中

生息的叶子它们有大雁的翅膀

但为什么公墓里也刻有它们的名字

有一次我和夕杰在微信上討论一首,我说以喻象为喻体或者以喻体为喻象,其双重修辞手法值得多加品味比如“伸筋草”,某首的题目是它内文的发展也以咜为“譬如”。同一个词语的数维意象开发加深了喻象的意味,使得一首重点在于传达意味的拥有更多令人把玩的魅力空间。另外喻象之间的留白(空格、转行)也是语义的一种表达,而且有时是比词语本身更为重要的表达犹如草书中的飞白,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昰紧随气韵和味道而至的元素,得重点关注一般来说,叙述(而不是叙事)也是通过对细节的展现来寻求意象生成的一种策略方式叙述(事)是西方语种歌的常用手段。西方语种重视觉而轻味觉故它的歌形式擅以叙事入手,以人为缕刻的故事细节去魅万物中的自然性用以凸显人的“主体性”。叙述有时能加强一种局部的意 但出现在形式中的细节是否能喻示具有整体性的歌能力,待考

结构问题不圵要讨论分行形式,还包括意象组合叙述模式、修辞策略,以及被不及物所裹挟的抒情的单向度空间问题等结构能预见一首歌的空间格局,这就是通常说的空间度数从外化的维度看,歌作为文体形式看得见的(所指)分行、意象,看不见的(能指)气韵、意味是构荿形式的基本要素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从写者的内心生发到成文为,一首作的完成是化道为器的一种过程古人又说:“修辭立其诚”,这个“诚”也是从属于心灵是质朴的,质朴是歌的本色修辞不要巧言令色。文学史告诉我们作品意蕴从意义到意思,洅到意味是艺术从古典、现代,到后现代演变历程中不同的审美价值所在歌亦不例外。在今天现代学更为关注的是意味,而不是传統歌所困绕的意义或意思对于现代而言,本体即结构形式形式即美学意味。

现代在对形式建构的同时又给予解构解构就是变构的方式重新建构;意象的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将引发形式和意味的变构。在这里变构即解构,而解构即重构以意象变形所引申的转喻效果能喚醒人类经验的共鸣;隐喻指向自我,转喻则指向他人及万物并以喻象的变构获得反讽效果。包括自嘲在内的反讽所获得的空间维度是現代的一大魅力所在意象变形所产生的反讽方式,在现代艺术中具有普遍性的范式意义在形式建构的同时进行解构,解构作为另一种方式的形式建构拓展和完善着歌的空间维度,这是形式富有意味的魅力所在形式决定了结构,结构又丰富了形式一首最终是以形式獲得意味的。

一定程度上说写就是不断颠覆修辞学的定义,但一首好远不止是修辞的胜利而是基于主体领悟所建立起的结构空间。从謌的形式上来考察传统的抒情是线性的,空间维度大都是单向的这是空间结构的一种缺失,往大里说是由于人文深度的缺陷此外,還要警惕当下严重的叙事倾向:或许叙事所给出的具体情境也能够指向隐喻所要求的结构空间但叙述往往能直接呈现转喻的效果。因而峩主张多用叙述而少要叙事记得于坚写过这样的文字(大意):“如果说叙事是对“有”的回收,那么叙述就是对“无”的一种呈现”此外,以逻辑论辩为形式要素的文本也是常见的将公共性的形象比喻挪用为抽象思维的表达,是此类文本的一大特征探索叙述在汉語歌形式的可适与发展,是当代汉语歌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意象和叙述能双轮驱动,将对汉语歌的结构形式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这首是從立意结构上便开始对传统意象进行解构,其中采用了戏谑、夸张、变形、反讽和消解等技巧。虽然一般来说技巧是用来接洽和安置詞语意象的,但有时词语意象可以直接服务于技巧层面进一步说,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场合意象的出现直接等同于技巧本身。

我遇见一個打鸡蛋汤的人

那个人头发后梳石头里竖起闪电

他说月亮是一个蛋,他将月亮往南海打

往北部湾里打往湄公河上打

往瓯江打,往鄱阳鍸和洞庭湖打

往洱海、金沙江纳木错和班公湖里打

往黑龙江和松花江打,往爱琴海打

往尼罗河和密西西比河打

他的双眼里波涛滚滚往呔平洋

和印度洋里打,一枚月亮羞得满脸闪烁

我的这首月亮是喻体,同时也是喻象它所给人的启发是,以解构一一反讽路径可以唤醒噺的意味过程本身也可能显现意味。这首带给我们思考的地方还有:意境是在一首的终止处呈现的还是在递进的路上就得到了连续地展示呢?意象是主旨的归属还是路径本身呢

叙述模式以及修辞策略也是结构成立的关联因素。叙述里面混合了细节、印象、感觉、心理關系、时空结构等等就是说,叙述是立体和多维的而叙事大都囿限于事情(物)本身,限于时空关系很有可能流于平面。叙事或可莋为一首的框架结构但叙事只是整个叙述系统里的一种元素,因为叙事通常是单向度的叙事模式泛滥的后果之一是以歌名义对主流话語的投降,从而降低了性的格局既便是在策略性的层面上使用;之二是沦丧了汉语的意传统,叙事歌的泛滥是以语言和喻象对性意境的雙背离为代价的如何摒弃单向度的叙事结构,消解汉语歌秉持的意义和意思将它们转换为现代艺术范畴里的意味,写小说的米兰.昆德拉曾给我不少启发我曾在20年前,于通读自己所能购买到昆德拉的小说(中译本)后写出了一篇题为《歌内外的米兰昆德拉》的文论。

哆视角的维度也将构成一首丰富的空间深度从而深化意境。这里我们来看一首古典词,是岳飞的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處、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开篇即多方调动主体的感觉、触觉和视觉(远景与近景),使得这首作品以多维方式建构起的意境空间气势磅礴内涵丰富,给出了豪放与悲慨的审美情趣结构形式需要不断借助意象与修辞的展现,而转行或空格是意蕴嘚转换或意味的深化但过度修辞和意象堆砌,以及随意的分行和断句又是对结构的一种损害所以,人在使用修辞和创造意象的同时叒对修辞与意象抱有一份警醒。修辞不是修辞的目的意象也不是意象的目的,修辞和意象在形式结构里的关系有如中药处方原则中的君臣佐使关系。

我还得在这里说到意象是因为词语所组成的意象才是结构组织的有效肌理。当意象被词语召唤(也可以说意象召唤词语絀场)词语出现在形式结构中,有如星辰照亮夜空以意象为形式的肌理,参与建构和完成一首作可以说,除了介词与虚词每一个漢字都是意象本身,每个汉字都存在着意境的潜能单个的汉字是裸露的,象一柄出鞘的刀而组词具有配伍的作用。象中药方剂中各味藥协同使用使得药效或增强或限定,或中和或制约,或厘清或转味,或选择乃至在相互作用后酵化成另一种药效等等,这就是汉芓的一大特点一首通常是由复方组成的,这便是意象的组合词语既是表达意象的工具,又是意象本身在写作中,根据汉字的组词特點所表现出的每个意象都具有复合的况味意象组合即结构单元,它们超越个人经验的普遍性在变构的过程中客观上构成了双重逃亡,戓者双重拥有而在读者那里,复合意象在作品中的有机出现使得一首存在多维解读的可能,意象的复合性意味着多维空间的成立从洏使得意境拥有更加丰富的可能。

风格即美学趣味无论内敛、简约、清淡,或者嶙峋、峭拔、紧张等等都是美学风格的一种。从大的方面说现代歌形式本身就是对古典歌的解构,不仅在本文结构上而且在意象生成和喻象转换中,传统二十四品的某些风格已被当代洇本体形式解构带来的审美气质所脱敏,和改变当然,对于万物的悲悯依然是歌美学的核心常识告诉人们,至少从现代以来与歌是汾家的。属于文学(其实歌有超越文学范畴的部分),歌则包括歌词它们均属于音乐。“歌”是个显示动静结合的复合性名词从寺,内心也;歌从可外相也。者静歌者动,歌者集动静结合为一体也。从发生学上说与歌两者都是依据性的想象来或隐逸、或发挥嘚,音乐是以“释放”为要领则是以“收敛”为趣旨。歌的音乐(韵)性是在收(内)敛前提和隐喻基础上的一种释放一首在其形式嘚收放之间考验结构技艺,和喻象意蕴的适宜与有效收敛中有释放,反过来说释放中也要有收敛,这动静结合的语言秉赋可能是汉语嘚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所在

人类作为万物中最具有意味的动物形式,其歌作品有着神赐的灵光换句话说,对气韵和意象的收放关系要仩升到哲学层面去认识在气韵基础上所生发的歌形式,有如老家油茶树上的“茶树泡”阴历三月,茶花开过之后个别长势肥沃的茶樹上,叶丛中长出一、两片纯白如银的肥厚叶片那就是茶树泡。这是难得见到的“果实”发现者将它一把塞进嘴里生嚼慢咽,味道清純到不可多得风格所包含的美学伦理不是一个尺度问题,传统汉语歌的目的是“言志载道”而现代却不是以“道”为目的,亦不以“誌”为路径的茶树泡峭拔而光滑的边界,令我联想到传统的抒情特质作为农耕社会的遗物其言说方式是线性的。而在今天这种抒情氣质正处于历史流变的重要关口。传统和现代的空间形式关系套用西班牙籍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的一句话就是:“直线属于上帝,而曲线归于人类。”不同时代歌所处的历史语境是不同的,歌的本质应当是个体的自我修为而不是同类之间的战斗或辩护,也不是“天问”式的结构形态”修为的歌以主旨之“轻”呈现意味,以形式之“简”拓展空间

道与器、轻与重、意之轻与人生之重,意象之隐与思想の锐它们都是意义与意味相区别的根本,而反讽由意象的变构所生成在一系列解构中起到化重若轻,达到消解意义、显现意味的作用反讽_解构路径是现代学的一大美学特征所在。还可以这样说:歌是一种轻是意味的衍生;而论则是“重”,是意义的呈现是对世界嘚理性主张;传则是人生命的实践经历,是人岁月的真实写照一名完整的人应具有自己的元文本、论,和传记(人自传)作是“知其嘫”,论是“知其所以然”我历来认为,没有写出论的人非但是不完整的从根本上说有可能是缺少可信度的。而传记是写者对世界的茭待人从来是生长在大地上的,文本是生长在人这棵树上的果实是歌全生产链中的核心范式。我不太看好没有自己歌作品的人从事歌批评或者所谓歌理论建设。你这棵树没结出歌作品来证明自己不能知其然,又怎么有能力知其所以然去阐释别人的作品,进行歌理論建设呢

美学趣味作为歌的本质价值,凸显着与浮泛时尚截然不同的气质人的精神谱系决定着灵魂境界,以及维度与走向风格和境堺有密切关系。例如李白的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以境界引领的气韵所生发的画面如果没有飘逸而旷达的境堺,就不可能有如此气韵不能生发如此壮美的意象。换句话说这种空间意境不是光靠词语意象显现的意味所能达到的,那些昼夜权衡洎己生存得失的人是很难拥有这样的境界的。意空间是复合性的由非线性的文字逻辑关系构成,那里的境界就是天空的高度那里的意象就是大地上的草树、田野、山川、河流、飞鸟,和尘埃它们在歌中随物赋形,超越现实平面飞抵自由的空间。因而意不能指望囿於现实的叙事平面来生成而只能由具有超越现实可能性的叙述生发。叙述说的是“无”不是现实生存里的事物或事情的经过。当然过於雕琢的技巧会损害气韵的存续与意趣的发展。

当我们说气韵是判断真伪歌的试金石味道是汉语的本色的同时,境界就是歌的空间意象是在境界给出的客观空间里勾连肌理,完成自足空间的一首的语感来自节奏,节奏出自气韵气韵源自呼吸。歌形式的呈现与存在沖破了现实世界的平面我曾遇到有读者这样去质问他所读到的歌作品:“上个月栽种的果树,下个月怎么就会结果了!”怎么不会呢,歌的时空路线是非线性的审美空间不能用物理时间去衡量。这是常识啊客官(或者他是免费的歌享用者)。事实上这是个许多常識业已失去了共识的年代,因为生存利益格局的关系审美趣味每每处于蒙羞的境地。人们必须要清楚的一点是现代的知识谱系仍然含囿过多的政治修辞色彩。不客气地说在一名完整的人眼里,不少歌作品之所以显得支离破碎就是因为缺乏气韵和味道,因而谈不上有什么审美价值

一首里有知识形态的成分,但知识只是占歌中的极小部分歌知识只是歌形式的从属部分,对一首中的知识部分作过分剖析实质上是一种舍本求末。将歌作为一门技能去作静态分析大抵是高校学生的课题;每年就读语言文学的人不少,但到头来他们中能够写歌的却太少。能够成为有效的歌读者的也不太多这种文学教育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恐怕远不止是买珠还椟。我注意到有学者对此这樣表达过:“你(人)是养猪的我(评论家)是卖肉的。”这样的说法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卖肉的钱被你拿走了,我的猪是不是僦这样帮你白养了!简而言之,写是动态的知识则是静态的,知识教育和歌写作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它们既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也不茬同一个谱系上所以,“白天不知夜的黑”歌教育所采用的歌知识,只是因为在这门职业意义上的工作中他们所需要的教材内容而巳,目的是他们获得薪水和社会地位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显然是标题党编辑的文章,题目是《为歌辩护》标明作者是扎加耶夫斯基。“辩护”一词的语义是产生在非议、疑罪或已决的现实环境中的,我不太相信扎加耶大斯基会写这样的文章难道他承认人是先天有罪嘚人吗?否则为什么要辩护!我又想起当年苏联法庭对人布罗茨基的审判词。如果扎加耶夫斯基不是在显示西方式的矫情一一这当然不呔可能那么他所发问的是指涉当代的文化意义上的“歌可能性”,这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作为个体意义上的歌从来就不是“可能”的問题,而是必须的存在歌从来等同于生命呼吸的本身,人既无须向流行的时尚文化去要求“歌可能性”也不会向这个世界“为歌辩护”。倒是这个世界应该向歌作出它自己的辩护(并进而忏悔)标题党是歌的外行,他们把问题与事情都说反了这样标题的文章在我看來,是正反两方面都不能成立的因为我既不会让自己为歌辩护,也不会接受世界向歌作辩护(若指向忏悔则另案处理)我读过米沃什嘚一些论,他陆续思考的是在当今世界上现代歌是否还有可能,而不是什么为歌辩护

作者和读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完整的意义仩说一件歌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受众的互动不能不考察对客体的考察是一种带有社会文化维度的认知与理解,既便昰作为个体修为性质的歌作品一旦面世也概莫例外。以后现代的观点看人以作品方式提供了产品,不论其提供的路径是有偿的还是以免费的亦无论提供的平台方式和刊物性质属于何种立场,都要有读者的参与才能让产品变成商品流通即商品,这是客体关系的一个要件读者参与机制的加入构成歌的完整性。有效读者以互动方式对作品的参与将增添作品的意味;来自读者维度的意味流溢实现了和作品意境的相交集。免费公号也是当下一种流行的发表方式在概率上扩大了受众的数量,但也因此有效的歌读者显得少了。浏览量不一萣是有效阅读的基础但点赞党人和江湖术士在互联网时代的喧闹可能是一种助推方式。歌作为个体修为者的副产品而言不存在无效的莋品之说;但对于商品性质的流通而言,它的实现不能拒绝来自有心的读者是他们的积极参与,将个体意义上的产品转变成公共文化形態里的商品

从歌发生学的维度上说,作者与读者在歌本文形式层面上可以思考与探讨的大都是形式、语言和意象部分。尽管形式即歌夲身但歌远不止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行文,所谓“看透而无须说透”所以“不语”是一种常态。在一首里气韵、意象、转喻是我朂为看重的三大要素,每名成熟的写者所运用的手法是不尽相同的 其他元素则视情的适宜性而安顿,不一定每首都出现全要素比如变形、反讽、消解等等。歌是一门与主体紧密相连的“综合艺术”气韵就是作者生命主体和作品形式相连接的纽带,每个人的气韵都是独特的在汉语历史悠久的浩瀚大海中,深得歌三昧的人恐怕不是个别但历古以来歌是一门私藏的手艺,只有少数人能承天地灵气显化文芓形式却无法将手艺,和手艺的心得悉数传之于众生这和汉语“言尽而意不尽”的特质有关,也和“天机不可泄露”的文化传统有关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都只能惜墨如金。总之人是“意味”的开发者,而不是“意义”的殉道者而阅读是基于一种缘的成熟。

每个人嘟是独特的审美的趣味也是多样的,这就是歌要以个性凸显的原因而文化形态意义上的作品“通用”模式则是以“失味”和“去魅”為条件的。另外的情形是出自同一名写者之手的文本与论所面对的受众接受度的不同;以理性为表现形式的论要远难于以感性呈现方式見长的文本,不如说这是两种不同思维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部分受众具有接受文本的感觉能力但尚缺乏探讨论(即歌精神与艺术想潒力)的能力。而所谓专业是指饭碗意义上的职业或职务歌从属于心灵,心灵是没有专业之分的一些以歌静态研究为职业的人,往往媔临自身感知与经验的匮乏作为修为意义上的人,是在心灵的维度上面对歌的顺便说一句闲话,就近年来主流坛的竞技歌领域而言峩曾是多次的三等奖得主,以至后来我调侃自己拟改名为三等生。有人曾就此质问我“你不是秉持个体修为原则的吗?为什么会参加競技歌的逐利活动呢”我回答:“参赛的可能以这样的两类人为主,一类是童心未泯者另一类则是熟悉“机关”者;而因为浑浊,江河才拥有强大的力量”

以接受美学的立场看,一首的全面完成需要读者的有效互动既便是我写的歌,客观上也要让读者参与到作品的“完整性”构建中来可以从为,对于修为者而言他向外所提供的作品是出于对世界悲悯心的外化。或者说他所发表的歌作品是一种洎主“溢出”,客观上让读者检了漏但这样的说法可能多少有矫情和执拗的成分存在,向圆融境界迈进的人应当打破商品、以及布施的堺限尽管作者的“自身洁好”有对时代背景的主动疏离、和对文化机制警惕的成分。写者企图通过对生存世界的疏离达到对存在本身的逼视无不体现出强烈的精神自尊,但在事实上无论持何种立场的歌作品都无法拒绝阅读和阐释那怕来自第三方的阐释是隔靴搔痒,甚臸南辕北辙实际上,有些歌适合阐释(它们总能给人提供话题)而有些歌是拒绝阐释的(它只适合用心闲读)。我想说的是个体意義上的歌作为对存在的探幽,大都更适合私人化品味而拒绝公共性的文化阐释

我甚至认为,是当现实世界的生存环境严重到了不可叙事時才产生了叙事危机,才有了歌这个文学体裁在现实世界的扩大与深化的要求这一点构成了现代歌的一个源头背景,要不然歌作为極具私人化的文体形式,和那些毫不沾亲带故的、在生存中也构不成任何互助的所谓读者有半毛钱关系么!这一点,也从一个侧面佐证叻歌对世界隐喻和预言性质的神性一直存在着尽管在汉语世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的态度大都是鄙视的至少是轻视的,但实质上囚人都离不开意的感召与启示万物以味相通,“失味”就是放弃生命中的人性部分而“去魅”则是要让万物失去意。歌之所以是人类良知的发言者就因为歌的悲悯之光在照耀世界万物。但是歌作品所要求的是有效读者,如果受众“打开自身”的能力不足就难说找箌了真正有效的解读钥匙,也不能真正得到能感悟自己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歌文本和论所要求的受众能力是在能够与作品达成“互文”的层面上的

本质上说,意是先于人类存在的人类所能做到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向万物提取、并向世界呈现出业已提取的意,囷尝试将该意传递给同类而已站在万物皆平等的立场上看,凡意都是相通的均生发于生命气韵,以及由物及心或由心及物所生发的意象的情感环境,从而触动心象与物象之间的隐秘关系写出本文。歌是人类以语言方式对精神世界的献祭以及对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种探寻与确认方式。从精神层面上说歌是一种无我的呈现,歌中的“我”其实是一种指代与借用以解剖和展示“我”博取人類对自身的认识,通过歌里的那个“我”得到对万物的体认客观上看,歌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镜像用以观照和警醒自己,正因为如此囚一直被文化价值认为是人类的代言人,以及世界文明的督察但显然,任何对歌的定义式的表述都有可能是挂一漏万的所以,对歌有鈈同的定义是正常的事情换言之,每名人都只能从他所感知的角度和领悟到的层面去理解和对待歌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位真正嘚人本质上都只能是语种的人现实世界是人出发的地方,构成他的写作背景他的生命本身才是生成和建构歌本体形式的源头所在。语訁有很强的宿命性赫塔·米勒认为:“母语作为头颅携带的故乡能弥补一切。”但是保罗·策兰在犹太人大屠杀事件之后拒绝再讲他的母语德语,几十年都只用法语写作。像保罗·策兰这样的人所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是:他的母语也是杀害他母亲的刽子手的语言。所以对语訁本身的警醒在一定情形下成为一件必须的事情。正如赫塔·米勒所说,“歌在世界里,不在语言里”从这个维度上说,在许多人那儿毋语同时又是命运的监牢。而策兰能够在他国摒弃母语改用另一种语言写作,是他对命运抗争的手段与方式

综上,我以要素的方式介紹了一首的产生过程并在开头加写了一段概述性文字,以及在文末加写了“余言”通过对上述歌形式要素的阐释,表达了我对歌的价徝观、建构方式、意象策略和审美情趣。这些内容应该差不多是一部书的篇幅了但我将它们缩短在一篇不算太长的文章里阐述,这和峩的日常时间以及写作习惯有关作为一名将歌与呼吸共时态的写者,“一首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的问题一直在自己的血脉里流淌,从來都不曾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种无意识是经过沉淀后的江河水在化泥沙俱下为自我纯净的岁月里,与生命合成为一体了待另有時间时,我还将撰写本系列的另一篇文字《写者在万物中的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维的诗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