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外的中国人返华 中国对于你看这些人人做法有什么看法

  第117节 泛原子化1
  接着说“原子化”倾象吧
  多年前,我记得在画册上见过一个外国雕塑作品好像是美国的吧。题目叫“在地铁上”一共雕了七八个人,挤茬地铁上或坐,或站有的打盹,有的发呆有的看表,有的读书有的看窗外风景。人人没有表情气氛很冷漠。作品想表现的是現代社会的人际冷漠。
  中国传统伦理社会是个熟人社会在农村,不仅是熟人还是亲人。由于我国是“大农村小城市”城市也跟著农村学,熟人关系大行其道比如我从小长大的城市,若在酒桌上遇到新朋友前三句对话都是这样的:“哪个单位的?”“市农机局嘚”“噢,你们局张三是我的高中同学李四是我姐夫的堂哥。”这样三句两句大家就不是外人了,喝吧喝吧
  近几年,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社会结构已经达到城市化的临界点。小城市越来越大大城市越来越多。中国人口越来越集中而中国人却越来越孤独。看来外国雕塑的那个情况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富士康的十三连跳万恶的资本家固然难逃干系,但现代社会人心的孤独和人际的冷漠吔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中国建设现代社会就要构建现化社会结构,其必然要求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出于经济原因,還是出于社会管理原因或者情感原因人们都有必要由一定的组织联系起来。
  我想这条路会很长很难走中国目前的倾向,不是走向組织化而是走向原子化。不仅农村千年以来的小农生产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在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又渐渐恢复了原样,这种原子化倾向還有向城市蔓延的势头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个哲学命题的含义很丰富有一次,我忽然冒出一个搞笑的理解:天那么大囚那么小,怎么直接就对接上了人是不是应该通过某种社会组织形式来跟天合一啊?“天人合一”会不会就是造成中国两千年原子化社會的思想根源啊呵呵,这个想法纯属没有根据大家别去当真。我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至今也没有想出什么经济效益,头发倒是想得逐年精简
  在关于人民公社的贴子里,我们长篇探讨了农村组织化问题还留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改革以后,三十年间中國没有形成类似于日韩农协那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而是把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深刻矛盾一直留到了今天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Φ期以前,农村没有形成组织化这个现象比较好解释。我认为原因是第一,改革之初中国社会结构还很简单,没有相应的经验、观念也没有政策环境。第二从人民公社转型而成的乡镇,当时还继续承担着一部分经济合作职能供销社等机构仍在发挥作用,没有新組织发展的客观空间第三,当时是买方市场产销矛盾并不突出,没有这方面的迫切需要
  仅管如此,国家组织力量毕竟是在逐步從农村退出不是一下子全退,而是越来越小谁来填补?确实是一个问题到九十年代以后,这个问题更突出了能不能重建宗法社会呢?不可能宗法对于人的约束,主要靠威信、血缘和伦理道德这本来就是软的。如果要来点硬的私设公堂,又与现代法制有冲突噺农村建设的五句话,其中就有“乡风文明”这一条有的学者提倡恢复一些乡村的传统良俗,我赞同但这不解决根本问题。我坚信鄉风文明如果以后能实现,肯定是一靠发展二靠法治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道德。传统的乡村良俗只能做为现代社会秩序的辅助力量,铨指望它不太靠谱。
  大邱庄的禹作敏是一个想恢复宗法的典型例子。以他的知识结构不会在理论上这样思考。以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会在不自觉中走上这条道路。只要他是传统的中国农民就不太可能跳出这种思维模式。大邱庄成功后他一言九鼎。以他为Φ心基于血缘和家族关系的农村人际网络,成为大邱庄的领导力量这种弄法,在明清那种“国权不下县、县下靠宗族”的伦理社会應该能行得通。然而现代不是古代。结果是1993年他私设公堂,打出人命被抓起来判了二十年。
  禹作敏事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兩句话一句话是他自己说的: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严重的犯罪。另一句放是《人民日报》的评论:中国决不允许出现谁也管鈈了的土围子和土皇帝
  1999年,禹作敏保外就医时去世终年69岁。
  第118节 泛原子化2
  我们不能因为禹作敏入狱而否定大邱庄的发展。我相信网上看贴的兄弟们中间,只要亲历过改革前农村那种彻骨贫困的人就会承认,能带着一个穷村富起来这本身就是无尚之功德。富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受穷是更大的问题。
  这个世界太奇妙了三十年来,联产承包是基本国策之一绝大部分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然而官方确定的两大样板,一个天津大邱庄一个江苏华西村,却都没执行分田到户而是延续了土地的集体管理模式。这說明什么是不是证明了某种方向性呢?
  有人这样论调:根据近年来小农生产的一些弊端提出对当年的大包干进行重新评价。这种哃志不是想哗众出名就是无知者无畏。我认为大邱庄、华西村也许代表了某种发展方向,但在改革之初它们的情况有特殊性,它们嘚存在不能证明如果所有村子都不分田也必然会像它们那样成功。
  这两个村共同点有两个。
  第一大邱庄于1976年创办轧钢厂,湔两年就挣了80多万这个收入在当时相当厉害。华西村起步更早据《精彩吴仁宝》一书中说,该村1963年办粮食加工厂1969办五金厂,1976年工业收入超过了农业所以,到八十年代初“大包干”兴起的时候两个村都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了。这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他们的“基本村情”
  第二,两村带头人的头脑清醒眼光远大,他们都趁着八十年代市场短缺迅速扩大规模,进行设备升级抢在九十年代买方市場形成之前,已经长齐了牙齿而同时代的多数乡镇和村办企业,都小富即安忙着搂钱,市场一变一命呜呼。
  大家可以看出来能同时兼具这么两个条件的村子,是很少很少的正是由于工业先行,使两个村子自己创造了非农就业岗位这样,村领导就有能力给大哆数人安排一个收入更高的岗位从而把集体土地交给少数人耕种。当时对于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以上的村子,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今忝,对于绝大部分村子仍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综上所述:八十年代大包干是对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没有形成合作化也是有理由的。那么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又过了十六年,这期间为什么农村仍然是原子化的小农经济呢
  这个问题,当时就提出来了前面讲合莋化的章节里,我谈到在农村,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针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农产品“卖难”问题,各地都有合作化、组织化的改革试點比如股田制、专业协会、“公司加农户”等等。国内的专家们结合第二轮土地承包,对农业合作化提出过不少思路和建议
  我認为,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虽然农村土地性质仍然是集体所有的,但搞合作化的法律障碍并不存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以及随后出台《物权法》都充分考虑到了农业合作化的可能需要。第二轮承包期长达三十年承包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承包期内原则不洅调整(但具体执行中没有完全封口)。根据《物权法》、《土地承包法》等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用来转让、转包、入股没有法律障碍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农村合作化发展并不理想。一方面农民卖难,甚至抛荒;另一方面合作化迟迟不动,协会发展很慢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有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客观条件仍不成熟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仍然沒有给农业合作化提供成熟的客观条件已有的客观条件,一是乡镇政府转型一般情况下不再直接干预和组织;二是买方市场形成,农囻要是不合作在市场上吃不开了,市场力量在逼农民合作但是,有这么两个条件就够了吗不够。我认为还缺少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城市化率和全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
  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城镇化率是30%左右。有一次几个朋友探讨农业问题。我指絀这个问题目前无解因为,如果8亿农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搞生产结果肯定是生产什么,什么就烂市这个烂市,一是因为产量肯萣太多国内消化不掉,二是因为生产成本没有竞争力不可能开拓国际市场。只有等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解决問题的客观条件。一个农民进入城市中国就多了一个买菜的人,少了一个卖菜的人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市场的天平才会逐步转向對供给方有利的方向在国外,农业协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来调节生产在现阶段,数亿生产者依赖农业谋生协會即使想要调节生产,靠它的力量也很难协调下来你让谁生产谁不生产?
  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农业投资回报率低于其他行业,风险倒是高于其他行业我的一个朋友投资农业,搞有机蔬菜我应邀去看看,宰了他一顿农家乐顺手牵羊一蓝菜。我的感受是他通过土哋流转,拿下几百亩或上千亩地这个规模仍然不够,远远不够信息、管理、交易成本仍然太高。别说农户了就是像他这样的中小老板,面对农产品大市场都感到没有好办法。挣钱一半靠运气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各地政府都把农业产业化列为引资重点实际上没有哆少人真正愿意投资农业。国外有人指责农业产业化困难是土地公有制(集体所有)造成的,其实我说了土地承包权流转根本不存在法律障碍。其实情况是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土地抛荒想免费请人来种,都没有人种虽然国家有规定,两年抛荒就可以收回承包权但集體把地收回来又干什么用呢?所以基本没有哪个村集体去收回抛荒地有的抛荒土地里的树都长到碗口粗了。
  这几年中国城镇化率巳达到49%。考虑到这是户籍人口实际上的城镇化率应该已超过一半了。我说过已经达到了农民社会向市民社会的临界点。这几年情况變化很明显,有许多可喜现象比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现在我到菜市场不花几十块钱根本出不来。又比如农产品涨价又使樾来越多的社会投资进入农业领域,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档次这几年都正在快速提高中。当然也有不少投机者进入。“蒜你狠”、“豆你玩”的问题不断出现有个段子说,几头大蒜狠狠地殴打一个洋葱一边打还一边骂:“你以为换个白马甲就可以装蒜了?”呵呵這两年蒜太贵了。有供求关系原因也有囤积炒作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这样再来探讨主观原因。
  第119节 权力边界1
  农业合作化發展不快主观原因就是“泛行政化”。
  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进行深层分析就会发现:是“泛行政化”制造和加剧了“泛原子化”。之所以“原子化”前面也要加上一个“泛”字是因为这个现象不局限在农村和农户,在城市也相当普遍的下面,我们城乡拉通了一起聊吧
  前文书讲过,“原子化社会”问题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不仅在古代农村,古代城市也是一样“党”这个词现在是個好词了,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在中国古代,党可不是好词在皇权看来,每个官员都应该以个人身份参政组成一个統一听命于皇权的文官集团。“结党”可是重罪你们几个人想干什么啊?要是这个罪名坐实了运气不好的要掉脑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也是一个原子化社会。城乡一样官民一样。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强势政府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有一种天然的控淛欲。而1949年至1979年中国又选择了苏式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恰是政府包打天下的制度设计所以,无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从各个方面都加强了这种无所不管的强政府趋势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趋势有所扭转但仍然很强,问题很多各类社团和非政府组织,要麼成长得不好要么成为有行政背景的组织,失去他们应有的功能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就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明确边界的问题在外国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很发达社会运行的大部分活动,都是由非政府组织操作的美国有个教授因为研究非政府组织出了大名,成为世界名人可惜他的名字我忘了,呵呵我认为,中国将来不可能发展成西方那个样子国情不同,选择不同小政府大社会也好,大政府小社会也好选什么模式都可以。但是不管多大、多小,政府权力总要有个明确的边界才行否则,如果行政力量一直延伸、延伸、再延伸最后抵到每一个人的鼻梁骨上去,这种“有政府而无社会”结构社会管理会有很多困难。
  边界之作用是为了隔开,更是为了交流两个国家,要在边界上去做生意两种力量,也需要在边界上交流比如,因为有工会的存在政府解决工人的问题,僦可以找工会谈因为有学生会的存在,学校要与学生沟通校长就可以找学生会主席谈。因为有行业协会的存在政府要调整产业政策,就可以找行业协会征求意见但是,实际上由于“泛行政化”,这个“边界”目前在很多时候是“伪边界”。比如前文提到学生会如果学生会实质上成了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是代表学校管理学生的就很难完全代表学生意见。这样校长与学生会主席交流的实际效果就大打折扣。
  今年胡总在中央党校讲课,他指出:“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认为,要落实这个思想首先是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认识。比如现在有的群众上访时,经常向干部反复表白:我们是完全自发的!因为他们生怕被认定为“有组织有预谋”其实,在现代社会管理中越是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越是容易管理因为有组织者在,他就要最终负责如果出了问题,他自己比谁都着急一帮子完全没有组织的乌合之众,才最容易发展成为打砸搶
  总之一句话,要解决“泛原子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泛行政化”问题。要在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中为行政力量划萣一个合理边界,真正建设一个有限责任政府
  第120节 权力边界2
  午夜里,随手敲字听着南洋海岛的鸣虫声,感受马六甲海峡吹来嘚微风手边是一杯从祖国带来的清茶,人生自此夫复何求啊。
  关于权力的边界请允许我漫无边际地发挥一下。
  刚才谈了行政力量边界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行政力量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边界这样做,不是为了给别人留下空间洏是为了给自己留下空间。因为没有边界,就无所谓空间了唯有边界,才有凝聚;唯有凝聚才有力量。一个四面出击的力量一个鈈为自己划定边界的力量,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老子》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房事过度小命不长。呵后面一呴是我加的。
  我想到了国家和文明的边界问题中华文明,背山面海,临沙漠无形之中在地理上划定了一条文明“边界”。
  縱观历史中国对异族的反击,实质上都有“自卫反击”的性质出击大漠,达到制敌之目的即行后撤。最多是在回国前登燕然勒功,搞一点野外涂鸦创作什么的汉如此,唐如此宋明清亦如此。有个学者将这个现象总结为“有限反击”即,以自卫为目的、适可而圵的反击战略正如杜甫所言:“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这诗写的太好了,不愧是诗圣啊
  这种有邊界的文明观念,帮助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聚元气以自养,历千年而不衰现代的对印战争、对越战争,仍然可以看见这种文化基因的无形作用
  我认为这种有边界的文明观念,是中华文明优越的地方之一万里长城,就是这种观念最为直观的标志有一个政治纪录片,曾把长城贬了个一文不值说长城代表了落后思想,代表了画地为牢和不思进取虽然我这个人一向很谦虚,但在这里我要声明本人洎认为比这个纪录片撰稿人看历史要更深刻一些。
  与中国相似近代史上美国的崛起,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北美大陆,得天独厚东覀一片汪洋水,南北两个鱼腩邻西进运动结束后,美国埋头搞建设目睹欧洲各国在全世界打得热闹,他很耐得住寂寞长期以来奉行嘚,就是贸易上的自由主义、军事上的孤立主义“门罗主义”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我们的教科书上解读为霸权主义说他想独霸美洲。在我看来门罗的主要想法仍是孤立主义,希望在美洲范围内关门闭户不想过多地去干涉江湖恩怨。
  二战爆发以后美国國内争议很大,到底参加不参加世界群殴当时报纸有个头条文章,题目叫:“WHY ME”那意思是说:凭什么就该老子去打仗啊?当时的主流囻意还是想关门闭户,任你世界打翻天俺在新大陆过安稳日子。但是“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以这时老美的实力,确实想藏也藏鈈住所以,他不小心也管了两把比如对日本搞禁运。但搞禁运不等于想打仗美国一直与日本谈和平问题,结果一直被日本蒙着一矗谈到了珍珠港事件前一天。最终汤姆大叔早上醒来,发现太平洋舰队不见了海面上还漂着两个美国军帽。这回不能不打了再不打會被全世界女人看不起。打着打着美国人发现,自己开始接管全世界了
  日本、德国的失败,也是因为把权力边界推向了自己力量鈈及的地方或者,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要设定边界心有多远,坦克就走多远德国坦克在东欧平原上向东玩命地推进,奈何苏联太大赱不到头。有德国兵自己回忆说:“每一天眼前永远是他妈一条地平线!”。日本的势力占了半个中国不说,向南打到了澳大利亚姠西打到了印度。这个范围说实话,美国人要是不去打它它自己也未必能长期挺下去。管的实在太宽了借用一句现成话,“德薄而位高力小而任重,此万恶之源也”
  今天美国的困境,原因有很多如果站到哲学角度分析分析,就是一个强大势力自我膨胀,喪失边界盛极而衰。在苏东解体以后老美独霸世界,舍我其谁一时寰宇之内无人可挡。这时他恰恰忘了当年聚气自强的好传统。媄国力量伸向了全世界在五大洲无限延伸。同时这种力量也在挥发和稀释。为了保持这种力量格局美国不断烧钱支撑,再加上国内高福利烧钱最后联邦政府把钱给花冒了,债台高筑花尔街搞的什么金融工具创新,实质上一句话就是为了能够继续借到更多的钱。這样借来借去最后金融危机爆发了。
  从这个角度说奥巴马政府从阿富汗、伊拉克撤军,是相当明智的有兄弟为此欢呼,说这是媄国的失败我倒是感到不妙。我宁愿几十万美国大兵被永远拖在沙漠里才好这样对中国崛起更有利。现在两个正在往回收的大拳头,真有点麻烦值得我们提高警惕小心提防。
  第121节 农业总结1
  已学习了各位兄弟的回贴呵呵。大家杜绝相互谩骂哈虽然中国五芉年历史充满了谩骂,但事实证明谩骂既无助于解决国家大事,也无助于解决家庭小事倒是搅砸了很多美事。所以如果没有诸葛亮那种把对手骂死到马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就不要骂了哈看来大家都对三农感兴趣。有必要再多说几句
  前面,我们回顾了三十年彡农脉络然后又探讨了几个问题。一是伦理社会解体及道德滑坡问题,二是农户的困境与农业合作化问题;三是,关于泛行政化和泛原子化的问题这个不局限于农村。
  对于你看这些人问题我的总体观点是:三十年的农业发展基本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要求。农業合作化是大方向它之所以进程很慢,主要是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原因但也有主观原因。近几年客观条件正趋向成熟我们在主观上克垺“泛行政化”倾向就显得更为重要。至于道德问题再靠宗法不行,新的农村道德体系会在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不要过度担忧道德沦丧,新道德肯定会形成的但这需要个过程,因为中国正处在数千年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
  如果再宏观┅点来说,三农问题解决条件都在三农之外,就是必须要靠城市化和工业化来创造客观条件2000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還不足以创造你看这些人条件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同时进入城市化加速期,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當年西方也一样进了这个阶段,中国三农真是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比如,农产品价格上扬劳动力价格上涨,工业反哺效应显现城市拉动效应显现,各级财政补贴猛增户籍制度瓦解,农村社保体系建立社会投资流入农业……条件正在成熟!我估计,再过十年三农问题将不再是一个大困挠;再过20年,三农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记得以前有个章节里,我曾提到“相信今后20年或者更长时间農民问题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问题”。这句话与上面一段话并不矛盾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目前“三农问题”所指的那些具体问题已经逐步具备了解决条件,如果我们主观上不犯错误应该能在20年内根本解决之。但是即便如此农村和农民仍然极为重要,新阶段上会有新的問题出现你看这些人新问题仍然会是中国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
  客观条件逐步具备之时主观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一些基层政府、┅些领导干部观念跟不上形势,老想在农村指手划脚搞点政绩。对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县农业局和乡镇领导的指导太多,干预太哆完全不给别人留空间。有的领导对组织化问题很警惕,潜意识里总怕农民组织起来闹事其实中国农民是全世界最怕事的一个群体,你不把他惹毛了他为什么要来找你的事啊。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的几个讲话和文件都明确提出了,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發展转变观念是一个时间问题,不会太难的
  观念问题还不是大问题。大问题在于有人表面是观念落后,实际上是揣着明白装糊塗——观念问题的背后还有利益问题这个比较麻烦,如果不解决肯定会影响社会发展进步。比如目前许多城市特别是地级市和县级市,他们的财政盘子里面土地转让收入是最大最肥的一块。关于建设用地制度以后再详细探讨。这么一个“土地财政”使他们必须搞到足够土地,才能维持财政收入近几年,随着农民维权意识的提高征地越来越难,矛盾越来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村和农囻组织化程度提高那事情就更难办了。所以对于当地政府来讲,原子化的农户最好办有利于各个击破。就算市长是一个经济学硕士在理论层面上深知合作化和组织化的经济意义,在实践中他会去支持吗他也许也想走出“土地财政”,但这谈何容易这又涉及到了國家财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
  改革的难就难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统筹兼顾。
  第122节 农业总结2
  今年公咘的六普结果截至2010年11月,全国人口13.7亿其中大陆13.4亿。大陆城镇化率是49.68%汉族比重91.51%,文盲率是4%这样算,城镇居民6.66亿农村居民6.74亿。中国發展快哈可喜,可喜!
  关于农业还没有总结完。前面提到过中国当年的农村合作化,与日韩农村合作化最大的不同在土地所囿制上。当时中苏实行集体所有制日韩(包括湾湾)是私有制。改革以后中国照旧,没有像俄罗斯那样改为私有制
  如何评价集體所有制呢?看法很多有专家把它视为中国崛起的重要密码。也有很多的人称它是三十年来的困挠中国的三农问题的总根子。综合前媔分析我个人认为,农业耕地集体化在六七十年代保障了国家汲取能力。这种汲取能对于建立国家工业框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小国如韩国,没有采取集体主义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实现了现代化但大国不同于小国,不要天真地认为美国会像對待韩国那样对待中国我觉得,若不采取集体化中国不可能实现如此高强度的汲取,也不可能在内外交困中建立现代化的框架积累卋界大国的本钱。印度就是一例
  但改革之后,有没有必要象俄国那样搞土地私有化呢我认为,没有必要俄国在改革前已是工业囮社会,城市化率很高(我手头没有资料印象中好像苏联城镇化率在60%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民人均耕地也高,可以进行机械化莋业而中国改革之初,仍有8亿农民城镇化率仅20%。我记得八十年代我还小,当时看大人们的书有一张城镇化率表,辽宁省最高是47%。在当时社会保障(包括低保、养老、医疗)不健全情况下耕地不仅是生产资料,还是农民群体赖以立命的基本保障若直接把耕地分給个人,则因天灾、人祸、疾病或其他原因势必出现耕地产权流转。失地农民真正无立锥之地大量流入城市,形成拉美式的贫民窟現在,中国流动人口上亿虽然收入不高,还是在农村有房有地而且他这个财产有法律保障。这是社会赖以稳定的重要根基
  所以,耕地集体所有制对于保障中国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前面贴子分析过近三十年来,中国农业组织化的程度低根本原因并不在集體所有制上,因为承包权收益、流转、入股没有法律障碍根本原因是中国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政府的主观观念原因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史无前例世界空前。耕地集体所有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征地难度和社会交易成本起到了极為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是像印度那样的私有土地所有权,那么中国在建设方面肯定会出现严重滞后和高交易成本。实际上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竞争,就是对国际投资的竞争也是对发展机遇的竞争。中国胜出了这种机遇,也许是最后的机遇
  当嘫,由于集体所有制在征地过程中存在对农民利益的损害问题。但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到位了。特别是2004年以后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后被征地者的保障已经比较完备了。
  目前国家确定,耕地第二轮承包权30年不变林地承包权更是每轮长达70年或更长。可以预测待30年期满以后(大约在2020年代),国家肯定还会继续推行第三轮承包这种承包方式近似于“永佃权”。国家废除农业税并给予补贴的情况下這种“永佃”的佃租都是国家倒贴给农民了。因此集体所有制下的长期承包权,农民得到了法律上的用益物权这种体制,克服了土地私有制可能造成的农村弱势群体失地的可能克服了土地私有制在公益性建设方面的巨大阻力,同时对农民而言土地使用和收益方面与私有制差别不大。可以说是去其弊、得其利的最优选择。因此结论是,中国未来不应该也不会去实行土地私有而会进一步完善集体所有制。
  有兄弟回贴提问原子化社会有什么不好?这个问题我在许多章节里都提到了不再详述。原子化的社会从经济角度讲,茭易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从政治角度讲社会各群体缺乏有效利益表达渠道,平时不出小事一出就出大事。因此农民组织化与农业合作化是大势所趋。如果各地农民协会发展起来有可能形成全国性的农民协会组织。我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是囿足够弹性接纳的。比如改革之前私营企业被禁止。但改革后逐步出现庞大的私营经济所以,他们的代表工商联在各级政协中地位鈈断加强,现在工商联负责人一般都是政协副主席可以预见,未来全国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后也可以在政协中找到自己参政议政的位置。
  第123节 存在即合理
    我一向懒隋很少动笔,偶发此贴立刻有兄弟盛赞“国观难得一见的好贴”,顿如腊月穿裤衩鸡冻不已,遂狂写至今昨天不想码字,就到别的贴子上逛逛以前只看主贴,不怎么看回贴昨天仔细一瞧,才恍然发现原来国观裏基本上都是“难得一见的好贴”啊!呵呵,不过能有幸加入99%也是好的
    现在,我们的探讨内容进入城市经济吧因为私有经济、国营经济、城镇企业、外资经济等几乎不可分割,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所以就笼到一起,乱乎乎地聊吧
    为叻防止板砖无意义地横飞,有必要提前打打预防针
    我上大学时,流行辨论赛记得最早是新加坡主办的什么国际大专辩论赛,當时复旦大学有个女生叫姜丰的出尽了风头所以,九十年代辩论赛在中国高校风靡一时低年级同学搞比赛,我就被请去当评委记得辯题叫“存在即合理”。当时双方的一辨发言,就直接厘清了这个问题双方一致认定,如果把“合理”的“理”理解为中性的客观规律的意思这个命题就正确,如果把“理”理解为公平与正义的意思这个命题就不正确。这样一来双方看法达成一致了,好像不用再繼续辩论下去了当时,评委和主持人面面相觑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局面。
    现在网上的许多板砖都是无谓的浪费。关键昰大家对“理”如何理解比如杀人案。一个社会只要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杀人案。现在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一样有杀人案。所以你如果把“理”理解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杀人案就可以说“存在即合理”然而,杀人行为本身必须否定而且永远否定。我想什么时候人们也不会承认杀人有理所以,你把“理”理解为公平正义的意思那么就不能说杀人案“存在即合理”。现在网上许多爭议,比如对腐败问题的争议对企业用工制度的争议,对污染问题的争议对安全事故的争议,对贫富差距的争议对食物安全的争议,等等许多情况下是无谓的,双方对“理”的含义理解不同如果这方面达成同识,就不用再辩论了
    又比如安全事故。前几姩山西省长孟学农因为事故下了台历史上,无论是欧洲也好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都有个共同规律,就是在经济起飞阶段事故高发媄国当年事故频发,纽约三角衬衫厂失火一下子烧死一百多个工人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在人均GDP1000美元至6000美元之间是事故高发阶段。只要樾过这个阶段任何国家的生产安全事故就都会出现大幅度下降。这是客观规律所以,对中国目前频繁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我们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认为国将不国而是要采取一个客观的、积极的态度。
    在此声明:我贴子里的所有观点都是把“存在即合理”的“理”,理解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是中性的。
  第124节 企业承包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肇始于1984年这一年是子鼠之年,一個新的甲子的开始这一年,我正在上小学呢当时我的父母都在国营工厂工作,一切平静如常小平在天安门的大阅兵,也是我长大以後才知道的也是在这一年,我国企业的承包制开始了始于石家庄造纸厂。
  改革进程始于农村城市里要比农村晚了几年。农村大包干的成功使当时的中国人普遍相信,在城里也是“一包就灵”所以,八十年代始于石家庄国有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很快席卷铨国最后,实践证明城市不同于乡间,企业不同于农田城市经济真的要比农村经济复杂得多。“一包就灵”在城市只能是昙花一现
  石家庄造纸厂改革的情况,大家都熟悉不熟悉的人也可以检索一下,百度百科的“马胜利”词条信息基本上客观全面。简而言の就是:1984年,有野心又有胆识的厂业务科长马胜利承包了连年亏损的造纸厂,当年扭亏为营盈利140万元,承包四年间利润增长了22倍創造了奇迹。当时他成为被媒体广泛宣传的改革英雄,石家庄造纸厂的经验在全国推开
  从文化上讲,八十年代里虽然波澜壮阔嘚革命英雄主义时代已经落幕,但中国人因为历史的惯性仍然停留在崇尚英雄的思维之中。中国人相信英雄可以引领世界。不像现在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兄弟姐妹,更喜欢把英雄当成调侃对象即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大家更倾向挖掘英雄背后的猛料最好整出个什麼录相带来,好尽快把英他拉下马摔个乌眼青
  八十年代可不是这样。当时中国提出振兴科技,就有记者从厦门大学的楼梯间里挖絀了一个陈景润虽然他看上去傻乎乎的,刚毅木讷近乎仁,英雄啊我们提出振兴体育,就对女排的五连冠疯狂拔高说这是中国振興的向征,英雄啊完全不去考虑以后输了球怎么解释。我们提出参与国际竞争就有了对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战绩的疯狂追捧,英雄啊官方甚至给老聂发了一个“棋圣”的头衔。以致于使我这个围棋爱好者以后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进行艰苦自我心理调整以适應棋圣隔三差五输给三段棋手的残酷现实。再后来棋圣就变成了一个经济存在,中央电视台上整天放着老聂把棋子“啪”地一拍:下棋做棋圣,喝酒古井贡!
  扯远了我不是否定上述的英雄。他们确实是英雄我的意思是说,现代社会把希望都寄托到英雄身上那昰不行滴。
  八十年代的企业承包制实际上“大包干”的城市版。把该交了交了留下就是自己的。然而由于国有企业从属于不同嘚政府部门,深陷于条块分割的利益格局之中很难像农民那么超脱。当时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都受到价格双轨体制的影响,离了政府吔不好办而且,对职工身份并没有任何改变仍然是主人翁,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承包者的权力很有限仅凭那一丁点儿承包权,对付市场竞争是远远不够用的
  那么,为什么承包制一开始可以尝到甜头呢原因有三,一是有限的改革,释放了有限的活力②是,当时中国处于卖方市场产品好卖,企业好活混到像沈阳防爆器械厂那样破产的(1986年),是极少极少的极品和特例三是,国企嘚竞争者民营和外资企业当时还没成长起来呢。
  所以一开始,一切看上去很美马胜利根据市场需求,把原来大卷的卫生纸改成陸种不同规格还增加点颜色和香味,就横扫了省内外市场这个经验,他当时可以拿去到处做报告1988年以后,英雄马胜利组建集团在铨国各地承包了上百个厂子,连石家庄造纸厂的工人都派出去当厂长了
  然而,好景不长无情的市场,很快证明这个弄法行不通。1990年马胜利陷入亏损1991年集团解散。1995年马胜利被免职承包制的旗帜——石家庄造纸厂宣告破产。
  第125节 特区时代
  国有企业改革探索试错的同时中国的外资经济和外资企业也飞速发展起来了。
  外资经济始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特区创业历程大家都知噵。近些年媒体报道成堆,对特区之父袁庚先生的采访也多到烂市了我评价一下四个特区吧。包括后来的海南大特区
  首先要肯萣,四大特区功不可没这个没说的。受文革极左思想的影响社会公众对于引进外资很难接受。引进外资这个思想观念的大突破始于㈣大特区,各个特区都有功焉、有荣焉其次,我认为特区自身的发展并非都是成功的。除了深圳取得了发展成功其余三个特区以及海南,发展都不算太成功所以,特区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反思:为什么有些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得天下之先的优惠政策卻没有取得超乎寻常的发展。
  设立四大特区当时没有指望老外,而是主要指望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完全囸确在九十年代之前,我们吸引到的外来投资主要是华人华侨的。你看这些人投资虽然产业层次不高但在中国经济起步阶段发挥了臸关重要的作用。从地脉和人脉上看深圳特区主要是面对香港,珠海特区主要是面对澳门以及“江门五邑”的华侨厦门特区主要是面對台湾以及闽南华侨,汕头特区主要是面对潮汕籍华侨
  海南特区设立较晚。海南偏居琼崖一隅虽然历史上出过海瑞和宋庆龄,但這里始终是广东的欠发达地区海南特区设立于1988年,是一个“面”式特区与前面四个“点”式特区不同。中央设立海南特区就是因为咜的代表性。这个海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又有城市又有乡村,又有工业区又有农业区又有沿海又有深山,又有汉区又有少数民族洎治县很好,很全面海南特区的设立,我估计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但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很多初衷没有得到实现。
  从理论上来讲特区发展没有什么问题。投资者角度不用太担心政策有变。发展之初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例如厦门特区第一镓台资企业是生产地砖的。投资不太大市场倒不小,利润有保障万一政策变化被共了产,损失也不是太大不致于逼到跳楼。从劳动仂角度来看大包干以后农民从土地上获得了部分解放,劳动力有了流动可能劳动力文化素质也没有问题。特区的主要问题是从中央箌群众的观念问题,所以创业之初特区要“杀”出血路,不是在经济和市场上杀而是在观念和体制上杀。
  从发展的起点来看厦門起点最高。厦门在清末已经是东南重镇是闽南几个府州的道台驻地,清末最后几年还设了思明府从民国到建国以后,它一直都是闽喃重镇陈嘉庚创办的华侨大学也在这儿,人才没有问题虽然地临台海,出于战争考虑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安排投资不多,但基础不錯汕头的起点也不低,它原属澄海县清末发展成为粤东重镇,民国析县置市珠海起点要差一些,它是一个建国以后才设的新县深圳的起点是最低的,它是宝安县下属的一个小镇
  然而,历史总是喜欢跟我们开玩笑三十年以后,偏偏是深圳发展的最好今天,廈门、汕头、珠海三大特区与不是特区的沿海兄弟城市相比,比如与烟台、宁波、湛江、南通、温州相比并没有体现出更“特”的发展优势来。我这还是充分考虑了可比性没有拿他们跟青岛、大连、天津、上海去比。海南省发展到现在在经济方面,无论是人均量还昰总量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也不具备明显的发展优势
  有人总把深圳的成功归结到客观因素上,比如它靠近香港香港在政治上仳台湾亲、在经济上又比澳门强。又比如国家在深圳设了一个股市但是我认为,深圳的经验90%是主观方面的总结起来,就是:不去东想覀想不去走什么终南捷径,塌塌实实一心一意,围绕制造业做文章通过产业聚集,形成集群效应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和创业,逐步發展壮大搞到一定时候,该升级时就升级以制造业为基础,再去搞别的沿着产业链一步一步向上走。目前深圳拥有华为、中兴、騰讯、万科、康佳、创维、深发展、平安保险、华侨城、海王、金地等一大批牛B企业。深圳和东莞连成一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实際上三十年来,中国能够崛起为世界工厂就是走了一条深圳式的道路。如果把全世界比成一个中国那中国就是世界的深圳。
  而其他几个特区这三十年间多少是走了一些弯路,尤其是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制造业这个中心比如厦门一度偏重于贸易,还出现叻远华案栽了跟头。汕头对经济秩序管理不严出现了增值税发票案,栽了跟头海南一度把很大精力用到发展房地产上去了,搞出不尐烂尾楼也栽了跟头。
  珠海情况有一点特殊它依托澳门,但是澳门的经济实力与港台确实差得太远澳门没有制造业,拿得出手嘚一技之长就是赌场这个珠海又不能学。所以珠海主要精力是搞旅游和会展业,城市规模不大但人居环境不错。深圳像一个逮什么吃什么、长得很壮的小伙子珠海倒像是一个东挑西拣、讲究品位、保持体型的女孩子。这在沿海城市中独树一帜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珠海模式也许能带来另一种启发。
  第126节 草根疯长
  中国经济体制像一片致密的水泥地在八十年玳终于裂开了大大小小的缝,憋了几十年的私营经济如同春草,疯狂生长
  1981年胡耀邦有一句批示:“可不要眼红啊!”这句话批在┅篇关于哈尔滨个体户的报告上。报告中说个体户一月收入150元。当时国企职工月工资都在百元以下所以胡告诫干部,不要眼红去干预囚家
  应该说,八十年代并不是全体中国人创业的最佳年代因为在体制上、在观念上、在硬件上的问题都很多。但是这个时期是Φ国草根阶层创业的最佳年代。原因一是短缺经济下,生意很好做;二是多数人还没有转变观念呢觉得站大街卖东西,实在丢不起这個人所以竞争者不多。
  我家一个朋友当时没有分配到工作,算个待业青年她就去倒腾服装。跑到上海广东进货在马路边上两棵树中间拉条绳子,挂着卖生意好时,一天挣200多元相当于机关干部两个月工资。当时她根本不敢说,把收入当成了绝密直到二十姩后,大家一起吃饭她才敢说。中国许多大老板就是这样在八十年代掘到第一桶金。可惜这个朋友不懂经营没有发展成大老板。后來市里建设服装批发市场,她就用第一桶金换了几十个摊位然后靠着租金过安逸日子,小富即安啊
  据我观察,八十年代主要囿几种“草根”。
  一是城市待业者其中许多是回城知青。没工作被迫下海。二是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的从业者你看这些人人当時脱离农业,成为工业新兵一开始,他们不是个体私营者后来,绝大多数乡镇和村办企业倒闭、出售、改制你看这些人人收购接手,或者另起炉灶成为私营企业家。三是广东等地沿海老板他们要么住在外资企业附近,要么就在里面打工慢慢摸清路数,然后承接外资企业的一些业务比如代销分销、外协生产等,逐步起家四是直接搞家庭作坊手工业的人。这种情况不多因为如果你在深山老林裏搞个作坊,很难经营它需要许多同业作坊和上下游作坊,形成规模和协作并有配套市场,这样才能活温州、绍兴、义乌等地就是這么起家的。
  当时温州商人可没有现在这么风光,可以组团出去呼悠横扫楼市。当时他们正在创业一分一厘地挣小钱。即后来總结的所谓:“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我印象深的一是温州发廊,二是温州眼镜店三是温州鞋。当时南方小作坊生产的鞋子卖到北方,人称“礼拜鞋”就是只穿一周就坏的那种。据说有的鞋底是牛皮纸做的这个极端情况峩没有碰到过。“礼拜鞋”还真买到过几双
  私营经济起步期,本来素质就差再加上市场双轨制,想不犯规都难你看这些人不规范现象,现在我们能客观认识了但在当时,各地执政水平差异大尺度不一。个体户常常被指为投机倒把轻则被罚几票,重则被铐几個星期甚至判刑劳改。连大名鼎鼎的“傻子瓜子”都被抓过
  国家为鼓励个体私营,可没少花心思九十年代初,春节联欢晚会上嘚小品很多主角是个体户和倒爷。我还记得一个小品的台词是:“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去了一趟独联体赔了一箱清凉油!”另一个更搞的节目是歌曲,高唱“北京倒爷震东欧”此歌后来被一些高尚无瑕的优秀人士痛骂,现在网上还骂声不绝我刚才搜叻一下,抄录几句:“央视春晚高唱北京倒爷震东欧害得西方政客莫不齿冷三天。这是社会性愚昧的具体表现更是民族文明没落的悲哀。”
  呵呵春晚高呼“北京倒爷震东欧”,格调的确不高很有“挣几个小钱就不知姓什么”之嫌。但是像上述这种批评,也太怹妈上纲上线了哪个国家的私企起步是文明礼貌不随地吐痰的啊。中国倒爷虽然有坑蒙拐骗至少没像当年欧洲人那样杀人放火。倒爷創业也不容易宽容一点吧!过了那个阶段,他们档次自然提高不提高的自然会淘汰。中国总有一些只动口不动手的完美的人混身上丅没有一个眼儿,从来就不用放屁
  今天,当我们回首那个草根疯长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让我感到有点不真实没有規则,没有路线但是有欲望无边,有希望依稀有雄心万丈,有失望无眠有丧尽天良,也有正义张扬那个时代的登峰造极之举,是1989姩(或是1990年)四川商人牟其中以物易物用八百节车皮的日用品,换回了苏联4架“图154”客机
  1992年以后,下海大潮席卷大江南北竞争開始激烈。下海者中有机关干部、高校毕业生、国企技术员,草根们开始力不从心不幸的是,国企改革又将更多草根——下岗工人推箌了竞争场上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个体户”再也不是让人羡慕的职业了1999年,牟其中因信用诈骗被捕此时,没有文化的城乡草根们嘚黄金时代已经终结了而且,是永远终结了
  第127节 殊途同归
    改革启动之初,浙江模式和江苏模式是最广为人知两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我认为应该还有两种发展模式,广东模式和山东模式四种发展模式正好造就了今天中国经济规模的第一二三四名。虽然現在趋同但四省在八十年代起飞时,主要驱动力量不同广东靠外资,浙江靠私营江苏靠集体,山东靠国有概括来说:
    ——江苏模式,也叫苏南模式代表地区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特征是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起家八十年代,主打内外兩个市场九十年代以后外向型程度逐年提高。这种模式在当时看来,似乎更能代表农民自发的共同富裕道路所以受到官方高度赞赏囷大力推崇。“乡镇企业”一度被视为中国农民继大包干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
  在乡镇企业时代结束之后,苏南地区没有陷入困境洏是迅速转型,其方向有三一是乡镇和村办企业升级。典型就是华西村二是引进外资,就是广东路子典型就是昆山的台资企业群和蘇州的新加坡工业园,二是转向私营就是浙江路子。苏南地区自宋朝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具有极强的商业和人文传统,做什么都有板有眼转业吸引外资以后,上海—昆山一线对台湾投资的吸引力很快超越福建再加上深圳—东莞也在大量吸收台资,福建沿海地区遭到南北夹击发展压力相当大。
    ——浙江模式也叫温州模式,代表地区是温州、台州、绍兴等地特征是以私有化的镓庭坊作、前店后厂式企业起家。八十年代主打内外两个市场九十年代以后外向型程度逐年提高。由于创业之初坑蒙拐骗现象比较多,所以争议很大许多争议上纲上线到意识形态上去了。对于温州“八大王”是存是留政府犹豫了很久。
  浙江模式真正得到历史的公正的评价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其他地区通过转型和改制最终转向私有以后才发现只有浙江是一步到位的。与其他地区相比浙江的企业最有活力,但企业制度最不规范直到九十年代后期许多企业才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广东模式就是特区发展模式,代表地区是深圳、东莞等地特征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拉动力量,乡镇和私营企业为之配套发展通过“三来一补”,主咑国际市场是最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港台资金拉动沿海是可以的但让他们去拉动全中国,不够拉不动。所以广东模式的意義在于一是发展了自己,二是解放思想启发全国。
    ——山东模式代表地区是青岛、烟台等地,特征是政府强力主导以国囿(集体)大企业投资为拉动力量,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之配套起步时期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现在外向型程度仍然不算高由于政府嘚力量,山东企业整合资源能力很强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形成全国龙头甚至世界第一的巨头。青岛企业群很有名九十年代以后上海开始起飞,2000年以后天津起飞实际上津沪两地发展路径,主要也是属于这种政府主导型只不过起点远远高于山东,外向型程度也要高于山東
    这个总结不太准确。四省的任何一个都比英国或者法国的人口规模还大。所以很复杂一省之内,同时兼具多种特征而苴以后越发展,越趋同例如,山东也有诸城那样的全部“卖光”转向私营的地区广东也有佛山那样的类似浙江直接以私企起家的地区。各省内部发展也不平衡鲁西、苏北、粤北至今都是欠发达地区。
  第128节 诸侯经济
  中国是个原发性的文明体系是“百国之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利益所在改革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央的“放权让利”给了各地空间。大家都跟着感觉走各搞各的。实践那是相当丰富建议各地领导们利用这一轮修地方志的机会,深入总结总结如果再拖二十年,当事人作了古就没机会收资料了哈!
  我没有系统研究过,但亲身走过绝大部分省区胡聊一点对各省的主观感觉吧。我觉的八十年代的华夏诸侯,对全国观念影响最深的是广东收到板砖最多的是浙江,被别人夸的不好意思的是江苏被自己夸的不好意思的是山东,最失落的是辽宁最不平的昰重庆,知觉最清楚却无可奈何的是上海知觉不清楚但自我感觉良好的是四川,知觉最多以致于反应较乱的是河南知觉最少长期迷迷登登的是河北,送别了英雄却仍然驻足神游的是湖南把大家叫醒了以后自己倒头又睡的是安徽。
  前面贴子中我曾分析过中国五个特区,发展路径选择及结果的差异性其实,中国各省的经济格局也不是注定必然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比如浙江和福建的基本情況差不多,但浙江实力明显强于福建又比如,广西在民国时期是响当当的模范省建国后中央政府又把原属广东省的钦州、北海等地划給广西,使之成为沿海省区改革开放后,广西享受了沿海开放、沿边开发、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一系列政策但与沿海其他省份比,他的发展不算理想又比如,七十年代辽宁省在沿海区位、资源结构、工业水平都是中国强省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率接菦一半号称“辽老大”,而山东当时的城市化率只有18%是一个农业省。但三十年后再看山东的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比辽宁更成功些。
  我的感觉是虽然沿海区位整体上优于内陆,但同等条件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今天的格局与各地政府的发展思路、策略、路径选择有佷大关系。发展最快的粤、浙、苏、鲁四省都有他们的成功之处。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许70%)得益于八十年代决策。九十年代以后地区间的发展竞争、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已无比惨烈,那时候后发者再想迎头追上,是非常困难的别人已经抢占先机,不会束手待毙所以,八十年代的四种模式基本奠定大局,形成今天前四名的经济强省
  当然,我这个“八十年代决定论”不能绝对化八十年玳没睡醒、但后来追赶成功的例子,全国只有两个半一是上海,它比广东晚走十年连小平同志自己都说后悔了。上海于1992年开始发力箌九十年代末已经迎头赶上,厉害啊!另一个是天津在2000年后开始发力,目前已经基本赶上去了最后的半个成功者,是重庆重庆1997年建市,目前已经苦苦追赶了十四年成绩还不错,打入全国一线城市应该没有悬念但它还没有最后成功,算半个吧!
  这种后发追赶的荿功是很难复制的上海是中国第一经济中心,基础极为雄厚区位无可替代。天津是清末到民国的北方经济中心直到1949年解放时,工商業规模还远远在北京之上重庆当过陪都,又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工业基础也很雄厚。即使如此如果没有中央的强大支持,如果没囿国家设立的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江新区他们的追赶也会非常艰难。我的判断是没有中央支持,上海晚几年仍然能追到全国最前頭去天津和重庆则完全没有胜算。
  第129节 制造为王
  下面我们看看粤、苏、浙、鲁四省,在八十年代都做对了一些什么事总结經验这个事情很难。把规律性的东西抽出来需要大量数据才行,我零星看过一些但没有收集。只讲主观感觉
  我觉得四省成功,┅个共同点就是跟深圳一样,把工业(制造业)放在重中之重在制造业上取得了全球优势。这是深圳道路是强省道路,也是中国道蕗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制造业集群,世界人民都知道就不用再说了。讲讲山东吧我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工作,十几年对北方没了解去年偶然回去一转,大吃一惊鲁西北一带是传统农业区,也是欠发达地区以前财政上发工资都很困境。我走马观花看了德州皇明、聊城时风两家企业一家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商,一家是中国最大的农用三轮制造商由于老外好像不生产三轮,说它是世界朂大的也可以我发现,在你看这些人传统农业区每个市县都有几种工业品很强大。可喜的是现在河南、河北的市县也要赶上来了(兩省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五、六名哈)。许多人说山东的发展是吹出来的。我的看法是山东的发展首先是埋头苦干出来,成绩摆在那兒然后,百尺竿头再吹一下就显得更突出。
  顺便说一句由于中国平均每省人口4300万,相当于中等国家(比如西班牙)的规模没囿工业的支撑,经济肯定起不来上海市在九十年代曾经高喊过一阵子金融、证券和商贸,后来一看不太对劲赶快把精力转回工业,去哏江浙兄弟拼抢项目没有大钢铁、大飞机、大重工、大造船的投资和就业拉动,光靠玩金融、玩股票腰杆子不硬。
  有的省区在制慥业下的力气不够比如广西,由于它的发展条件很好这三十年里,又忙着建设大西南最便捷的物流出海通道又忙着在北海大搞房地產,又忙着跟越南和东盟各国大搞边贸又忙着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区。你看这些人做法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但是问题在于,光靠你看这些人不足以支撑一个拥有4600万人口的经济体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跟广东差距越拉越大南盘江、红水河上的大电站,电力只有输往广东了在广西内部,现在的经济强者即不是沿海的北海钦州,也不是沿江的梧州贵港也不是桂林,而是深居内陆的柳州柳州的发展,就昰老老实实抓制造业发展出五菱汽车、通用五菱、上汽五菱、柳州钢铁、柳工机械、两面针、金嗓子、柳州化工等大批著名企业。现在咜的经济总量全区第二要是南宁不是首府恐怕也打不过它。所以我觉得除了少数特殊省区(比如北京和西藏),中国各省区都绕不过笁业化这一大关制造业发展不足的省区还得去多花点时间补课。
  怎么扯的这么长继续,长话短说
  四省的第二个共同经验是,适度容忍企业发展初期的不规范现象不要上去就一棍子打死。经济管理千管万管,总得把企业管活才算成功不能把企业管死啊。內陆许多省都在这个问题上太严厉了。特别是八十年代那时私企都是小苗苗,不经折腾啊说实话,这个很难的当干部的人,打击假冒伪劣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正义凛然,这个容易做真正敢于放企业一条活路,弄不好自己还掉帽子还可能被指为官商勾结,那何苦呢所以,像温州之类的地方大家要去感谢历任书记市长,是他们当年的宽容、理解和担当造就了今天的经济奇迹。
  四省的第三個共同经验是不能永远容忍不规范现象,条件只要一成熟就去管理引导,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品牌创建我觉得河南、山西在這方面的工作慢了一些,使企业不规范的发展阶段过于长在那里没完没了地搞原始累积,结果损害了整体形象有些好事者还拿着董存瑞、刘胡兰来编故事损河南。90年代以后浙江终于摆脱了当砖靶的郁闷,全国的板砖都朝着河南和山西头上飞过去了
  请注意本节的編号顺序
  第131节 招商大战
  有一次,我因为公干求见西部某市的一个区长。约了一个月总说实在太忙、实在对不起。碰巧我的一個浙江朋友过来考察想找块地,想把几条低压电器的生产线从乐清柳市迁过来我灵机一动,就帮他联系那个区长这样我可以陪他去,他咨询地价和免税优惠我顺便把公干说一说。结果下午四点打电话一说晚上八点半就安排在办公室见面了。日他先人啊!我终于深刻体会到在中国,你要是有一大笔钱去投资你就是太上皇他二大爷。难怪有的骗子扮成投资者骗吃骗喝几个省。
  八十年代开始各地政府就出现投资饥渴症。两个办法一,请求上级各部门投钱二,从银行、信用社找贷款自己上马项目。八十年代时政府观念还没有转,什么竞争性项目都敢上比如旅游业,光是西游记宫、红楼梦园、三国城、微缩景观就上了无数还发红头文件强迫干部教師们去看,最后仍然亏死
  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后吸引企业投资成为主流。一外资。内陆不好吸引二,吸引外地国企来投资就是挖外地政府的墙角。因为本地企业跑到外地投资市长跟老总吵架、翻脸、拍桌子的,那有很多啊!三吸引老板投资。老板們开始登堂入室了如果政府观念转变得再早点,也没用再早几年老板们还没有掘到第一桶金呢。
  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好处多多。┅政治效益。项目就是政绩可以让你提拔。二直接经济效益。创造税收咱有钱花。三间接经济效益。拉动就业促进繁荣,抬高房价推高地价。四灰色经济效益。利用权力尽量关照关照重点项目,老板们又不傻
  所以,各地官员对于投资项目有一种甴衷的偏爱。你招到商那就是官帽,就是地税就是过年的红包。各地招商竞争十分惨烈招商局长是压力最大岗位。有大型项目就茬签约前的头一天晚上,投资商被外市的招商局长从宾馆里拐跑了一般来讲,直到今天市县一级的党政班子成员,人人都有招商任务还有很多地方(比如前几年的北方某县),只要是吃财政的人都要完成招商任务,连小学教师都不放过不然扣奖金。千斤重任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全民招商!悬赏招商!谁跟投资者过不去,就是跟全县人民过不去!谁赶跑了投资者就是某某县的千古罪人!谁影响县里发展一阵子,我们就影响他的一辈子!
  好家伙你们说说,这么个搞法世界哪个国家能跟中国抢投资啊?而老板们正是利用了各地政府之间的竞争,在经济体制转轨不规范情况下在各种治理整顿险象环生的情况下,在腐败势力无时不想吃拿卡要的情况下实现了自我保护,提高了谈判能力扩大了生存空间,在政府竞争的夹缝中玩命地发展
  在这场招商大战中,由于投资短缺所以投资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主动地位。是政府求投资商所以传说中的“JQK”现象,即招商时“勾进来、圈起来、砍死你”这种现象實际上不多。我曾认真研究过十几起媒体报导的“JQK”事件实际上都是有客观原因的。
  政府没有搞“JQK”的必要领导只要关照企业,咾板一般都明白不用你去明抢。普通办事员平时打打秋风,过年吃拿卡要这个比较普遍。但官场有规则一般不会太过份,不至于讓企业承受不了老板对政府也有反制手段,他又不是你的他可以迁走。若投资损失他可以到上级不断举报你,到处控诉你找媒体曝光你。虽然因此落马的官员并不太多但这样很没面子,大家完全没必要弄到这一步
  据我的调查分析,这十几件“JQK”事件没有┅件是政府招商时就想好要砍人家一刀的,我觉得中国还没这种政府非洲倒是不少。你看这些人事件分两种情况
  一是政策原因和市场原因,80%都是这个情况就是招商时承诺的,因为国家政策变了没有办法兑现。你看这些人年中国发展太快政策一直在变。比如“伍小”型企业开始是支持发展的,后来说关就关又比如,1998年至2001年全国电力富余,卖不出去总理都愁得不行。许多地方政府就跟投資者签订了超低价的供电协议引进了高耗能项目。鬼才会想到不到三年,中国缺电一塌糊涂南方水电地区冬天大面积拉闸限电,这個协议签的实在太坑爹了完全没有办法执行。
  二是人的原因大家关系没处好、闹崩了。政府官员尤其是基层办事员素质是差了點。贫困地区更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而老板的素质,一点都不比官员强你看这些人年好些,前些年更糟可以理解,在那么不规范的环境下能挣钱发大财的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所以双方都有一些不守规则的行为发生,如果做面子事的水平再低一点像核平同学这样脾气不好,那就很容易打翻天在现阶段,关系翻了天在人家地盘上挣钱就很难了,结果就成了“JQK”
  扯远了。下面分析各地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对中国经济的正反影响。
  请注意本节的编号顺序!
  第132节 文化基因
  探讨政府博弈后果这个沉重话题之前我們先插播一个轻松话题吧,胡聊一下各省在发展竞争中的文化基因作用
  有个兄弟,今年上半年升职了但新岗位在遥远的青海,江鍸人称“惨遭提拔”饯行时,我用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深切勉励他——兄弟那地方“有个好姑娘”啊,而且不是在宾馆里開房,是“走过她的帐房”野战啊,而且还“拿着细细的皮鞭轻轻打在”,这回你小子要幸福了他深以为然,大喜而去两个月后,他打电话给我说姑娘和皮鞭暂时还没找到,正在继续找但他发现青海是个文化宝库,河湟文化悠久灿烂但国人知道不多,所以决萣用业余时间去拍个画册
  我说这个事,主要意思是我不认为经济发达的省很有文化、经济欠发达省没有文化。中国是文化古国各地文化都是悠久深厚的。特别是黄河中游的晋、陕、豫三省是中华文明的摇蓝文化积淀之厚,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过我认为,現在经济发达的省文化基因在一定外部条件下被充分激活,反过来发挥了促进发展的作用经济和文化形成了良性互补,比如江苏花夶钱恢复传统艺术,招商引资谈判之余大家一块听听昆曲,听听弹词比请人洗个桑拿有品位多了。而在中西部省区宝贵的文化基因還没有被充分激活,还没有发挥出来应有的作用
  江浙地区自宋朝以降,一直全国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化渊薮。我看过一套历代名囚图谱收录了几千张名人画像。后半部分的80%都是江南(苏皖南部)、江西、浙江三地的人真是“天下文章数三江”。我还翻阅过明清科举的皇榜第一甲基本上都是江浙才子的天下。好不容易才看到清朝第一次开科取士,开国状元山东傅以渐(傅斯年的祖宗)而且苐一甲都是北方人!老子顿时扬眉吐气。后来才发现当时清兵入关刚两年,江南正在血战估计是没有人来考试。而且傅以渐的祖籍也昰江西的
  宋代以来的千年间,广东形成了深厚的外贸文化传统而江南,形成了深厚的手工业文化传统这个传统,不仅在中心城市你在南浔、盛泽、周庄、乌镇、震泽、西塘等传统古镇,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初苏南会有那么多鄉镇和村庄创办企业。明清时代山西和皖南的商业文化传统也很强大,相信随着中部崛起你看这些人基因会被激活的。
  虽然明清┿大商帮里面有山东帮但在山东(还有河北),民间商业文化很弱而农耕文化很强。我想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的山东发展模式与广東江浙差别那么大,应该不仅仅是政府取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产权改革力度不够的问题,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原因古代,山东东北部的齊文化重工商西南部的鲁文化重农耕,但近百年来齐鲁文化虽略有差异,但基本合流形成了极具北方传统特点的农耕文化。华北五渻中在改革开放之前,若论重商观念山东和河北最弱,弱于山西、河南和陕西我没测量过,个人的感觉是这样
  国人对山东发展有不少误读。除了前面提到的“成绩是吹出来的”另外一个重要误读就是,认为山东善于“跑部钱进”发展成绩是要来的。其实偠论“跑步”的条件,河北“紧密团结在中央周围”更是近水楼台。其实这事很容易分析:现在中央这么有钱要搞汶川重建或者支援噺疆,还得去发动全国去对口支援中央自己扛着吃力啊。像山东这种九千万人口的庞然大省如果它自身的动力出了问题,光靠中央当姩那点财力哪能拉得动它!
  我觉得,山东发展文化底蕴发挥了不小作用。农耕文化发挥作用的方式跟工商文化不一样。我认识┅个山东人闹非典时他是副县长。全国对北京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听说,驴胶口服液可以增强免疫力能防非典,就花了几万元买装叻一面包车。他的司机要去他说:“我五十了,你才三十你要得了病,我怎么跟你媳妇交待!”独自开车闯进北京,呆了两天凡關照过他们县的各部委的朋友,一家一箱送上家门最令我钦佩的是,有的老科员退休多年哪怕当年帮他说过一句话,他都不忘开车┅回来直接被抓,关起来隔离十天
  有了这种义气,此人不用跑部项目和资金都是上面主动给,还是坚决要给这可能也算是农耕攵化传统促进发展的一个例子吧。这种文化基因不会直接促进下海经商,但对于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有点贡献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到更高嘚阶段,这种作用可能会更明显
  请注意本节的编号顺序
  第130节 政府博弈
  前面我总结了几个经济强省的三个共同经验,有必要進一步说说
  第一个经验是解决方向问题:就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一开始是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大量就業,有了就业才有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了,才有建设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推动工业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財可能拉动农业和反哺农业,形成城乡良性互动
  大家知道,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中小企业有优势。而中小企业中个体和私营性質的中小企业有优势。所以广东、浙江吸纳就业的能力始终远远高于山东。山东经济总量这么老大但始终没有形成吸纳外省农民工的能力,倒是有不少山东农民工跑到省外打工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强省的一大尴尬事。山东经济活力不足老百姓消费能力也比广东江浙弱。这是所有制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第二个经验和第三个经验,是解决路径问题这两个经验,是经济起飞阶段的管理艺术就是紦握尺度十分重要。我个人估计三十年来,全国被管死的企业要远远多于被管活的企业由于发展初期的不规范性,出问题属于“存在即合理”一旦出问题,中央台一曝光上级领导一批示,对于一个地区的小企业群体来说往往就是灭顶之灾。
  我没有亲历过八十姩代的整顿但我亲历过一场2004年的某地矿业秩序整顿。省上领导一批示半年整顿,民营小矿山以及围绕它们的运输业和服务业死掉70%。當时社会观念已经很开明了,法治已经比较健全了尚且如此。此前的情况肯定更惨烈特别是1989年至1992年期间,当时报纸电视上点名指出个体和私营经济都是“和平演变的经济基础”。这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一直在想,就温州家庭作坊当年那个弄法没有被政府絀手整死,简直是个奇迹三十年间,假如任何一任领导出手温州模式可能就完蛋啦。假定每任领导干六年应该有五任领导;假定每個领导出手的概率都是三分之二,不出手的概率是三分之一那么,连续五任领导都选择不出手的概率是三分之一的五次方:二百四十彡分之一。换一句话说温州模式生存概率应该不超过千分之四。我靠不容易啊!
  我这个算法,是一个孤立假定若真是这样,那Φ国经济就没有今天了实际情况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确实很艰苦但存活率没有低到这个程度。那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各地政府之间的发展搏弈,为私营企业创造了谋求生存的空间这个,倒有点像当年资本主义在欧洲马赛克式的封建小国中间的境遇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九十年代朱老板推行分税制改革之前主要体现为中央权力向地方的转移下放,所谓“放权让利”;而在分税制以後中央通过集中财力,逐步增强自身的权力地方力量相对下降。“跑部钱进”越来越重要还跑出来一大堆驻京办主任。但是无论昰分税前后,这三十年都是中央与地方利益深刻调整、各地政府之间激烈博弈的时期
  多说一句,实际上在改革以前中央与地方以忣各地之间的利益也不一致。但是当时搞完全的计划经济,经济权力高度集中国内没有市场。私营企业不允许存在所以大家不是不想博弈,而是博弈手段实在太少最多是到国家计委要要项目、到财政部要要资金什么的。
  下面我们来探讨:各地政府之间的博弈關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反两个影响
  第133节 重复建设
  中国不同于一般国家。考虑面积和人口因素以及财政体制洇素,国内诸侯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决非几言能尽。在一省之内各市县之间,仍存在着激烈的发展竞争对于这种政府博弈,如何评价呢
  第一,前面已经说过了它为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这里说“更大的”意思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已经创造絀这个空间,但这个空间是理论上的实际操作中有许多问题,比如前面我胡乱推算的温州模式千分之四以下的生存概率而政府博弈使涳间变大了、变实在了。换一句话说中央搞活个体私营经济的好政策,是通过政府博弈这个手段才具体落到实处的。
  第二是促使和迫使地方官员,想方设法推动本地发展各地争着发展,酿成的问题当然很多但发展成绩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你到其他亚非拉国家看看当官的懒洋洋那个德行,看看二十年修不成一条马路那种局面你就会发现,其实中国官员还算比较可爱他们肯定是为了政绩,鈳能还有一点个人猫腻但那种通宵开会研究、周未不准休息、为招商“能喝半斤喝八两”、满脑袋经济增长目标的领导,确实推动了中國发展
  现在国外一些人,包括国内一些人一说起当官的,就是吃喝玩乐、祸国殃民实际上大部分干部还是在干事情。大家可以想一想中国的政府规模这么大、权力这么大,目前监督制约又没跟上如果这帮子人都不干正事,那中国怎么会发展啊三年就垮了。算了不说了再说几句,五毛的帽子就把脖子压折了我们重点探讨政府博弈所造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重复建设
  中央文件來看,在高层领导眼里最大问题就是重复建设。国务院多次出手干预勒令一些已开工项目下马。朱、温等几任老板都没少干这种事這是对的。对的原因在于你看这些人项目不是老板投资,而是政府贷款投资老板投资,亏了是自己的他认赌服输。而政府投资亏叻没人负责。拍脑袋决策亏了,拍屁股走人这样银行贷款变成呆账,亏得挺不住了国家只好核呆。没人负责的重复建设就是当官嘚拿人民的钱来胡折腾。所以对这种项目干预是完全正确的
  仅管如此,我个人认为重复建设不是很大的、很要命的问题。
  其┅重复建设不可避免。这个好理解谁都想发展,有什么好挣钱谁都想搞。不仅政府在重复建设私营老板也在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濟下想避免,很难不可能。我们只能是通过监管和引导尽可能地避免那些无人负责的、非理性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其二消灭重复建设也没有必要。只有适度重复建设而且必须建到供大于求,才会形成市场竞争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同业竞争市场经济僦无从谈起。重复建设引发的竞争带来了产品换代和技术进步的压力,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前些年,有些记者一看到A哋在修个什么厂B地也在修同样的厂,也不仔细分辨思考立刻就撰文高呼“警惕重复建设卷土重来”,这是计划经济思维的延续其实,你像五十年代那样把投资权全都收到国家计委去,肯定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那不就得了吗,我们还搞改革干什么啊
  下面我们探讨政府博弈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才真是要命的问题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产业层次的“低端锁定”或者说,是有中國特色的“低端陷阱”
  第134节 一盆螃蟹
  有人曾跟我讲,用脸盆装螃蟹如果只有一只,它很容易爬上来如果有许多只,倒不容噫爬上来了因为那么多蟹腿搅在一起,缠在一起若有爬上来的,别的蟹会把它扯下去他们又不可能一起爬上来,所以只有一起呆在盆里
  我是一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有一年中秋买了二十多只大闸蟹,我想起这个事就试了一下。实验结果是:装在小盆子里蟹多蟹少都能爬上来;装在大盆子里,蟹多蟹少都爬不上来可能我家的盆子尺寸不对吧。不管怎么说把前面这个故事当成寓言来听,還是挺不错的
  在相互博弈十几年后,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越来越像脸盆里的一群螃蟹。
  三十年来中国是全球吸引产業类投资最多的国家。仅管如此你看这些人投资相对于一个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国家,仍然是太少太少了各地都觉得投资不够用。各地为了招商而建立的“项目储备库”要是全部启动,我估计20万亿美元也不够为了争夺投资,各地政府想尽了办法在土地转让、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市场准入、原料供应、能源保障、基础设施配套(N通N平)等方面,不断开出优惠条件相互比着杀价。有的商人就昰利用这种优惠求发展。加工型工业容易搬迁不像重工业那么夯实不好搬。你税收搞“三减两免”他就到你的工业园里干五年,用完稅收减免政策再换个地方,继续享受优惠政策
  工业用地方面,一般来说都是政府倒贴例如地级城市的商品房建设用地,拍卖价格150万一亩而同样的工业用地,协议转让价只有10万一亩实际上,每亩的征地和基础设施配套费用至少25万那么,吸引一个工业项目转讓土地600亩,政府光土地一项就要倒贴9000万工业用地比商业用地价格低,这有道理因为商业用地是一锤子买卖,建成住房要住几辈子而笁业用地能够每年为当地创造税收、就业和消费。所以便宜一点可以理解但问题是由于各地竞争,价格压得实在太他妈低了!
  政府叒能有多少钱呢地主家也没余粮啊。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政府离了中央转移支付,他工资都发不出但是,他们最怕掉进恶性循环:越穷越给不出优惠,越招不到商就越穷。这个担心也有道理于是乎,地方政府就咬着牙、吐着血给人家优惠但是,这需要钱呀“此银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从哪儿来呢羊毛出在驴身上,打老百姓的主意尽可能压低征地补偿,更有甚者补偿款打个白条,欠着2003年我亲眼见过搞的绝的,某县工业开发区征地打白条安置房没钱修,然后又一直招不到商开发区草长老高,失地农民在开发区牆外搭窝棚住这麻烦了。
  还有更麻烦的就是社会保障、劳工安全和环境污染三大问题。按说你看这些人方面,八十年代已有规萣九十年代法规已经基本健全。各省也有配套办法就是执行不到位。你治理污染别的地区正好抓住这个重要招商机遇,承诺宽松条件把企业吸引走。结果全国污染涛声依旧,你的财政倒先清洁环保了你保护劳动者权益,强制企}

不论是否结婚,都可以留在中国工莋,只是要解决2个问题:1个是签证问题,另一个是用工许可问题.而这2个问题,只要有单位愿意招聘的,实际上都是可以解决的.

}

世人皆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丅进行了英勇抗战,白衣天使、一线工作者等付出了万钧努力终于将疫情遏制住了,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效果和有益经验然,国外乱成叻一团有的干脆放逐不管,有的依靠“全民免疫力”有的有心无力管不来。

为此不少外籍华人方才想到了回国,一方面可以享受成功经验的医疗救助尤其在集体防疫意识、防控机制有序的环境下,至少感染风险和人身安全保障会更大;另一方面更多还是想蹭一下中國的免费隔离和免费治疗福利

这不,网络上流传一篇某外籍华人发布的帖子意在向网络大V和网友求助,为自己一家三口不能享受免费診治抱不平其中最为煽情和动听的说辞莫过于,“我确实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本想,这一句“爱国”感爆棚的话能让网友被打动、被感染。岂料事与愿违,不光没法让网友感冒反倒遭来一片骂声和口水,可谓是“打脸”

首先,既然加入了外国国籍必然建立茬对外国制度、文化、社会福利、教育条件、生活风俗等完全认同的基础之上,由而作出价值判断对之有向往、有坚守,代表的就是个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立场观当然,按照中国法律公民有选择国籍的自由与权力这里并非是以“中国人”的血缘去绑架某个人不应加叺外籍。而是想说中国法律也有不承认双重国籍的规定。故此既然是身份上、法律上的外国人,何必提及“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为自巳标榜呢

再次,什么是爱国感与中国心定然不是一句“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就可以证明的,也并非说外籍华人就没有爱国感与中国心历史上,不管是中国籍中国人出现过少数卖国贼和汉奸,或者是外籍华人和海外同胞也不乏很多爱国人士和英雄人物,为了中国发展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敢于呼吁和奔走。所以说“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说起来容易、唱起来好听,关键得看做起来是否漂亮经得住实踐和群众的检验。按照目前形势难道不应该跟自己信仰的国家紧紧在一起抗疫吗?为何要跑到中国来呢岂不是连自己的立场都站不住腳。

其次一向以欧洲福利、所谓民主与自由等机制为优越感和自豪感,是不少人加入外籍的信仰理由为此,放弃中国国籍也就意味著对中国制度等失去了信心,至少是权衡评比后的弃之当然,更不外乎少数外籍华人国内疫情严重,全家跑到外国;外国疫情严重跑回国内。无论哪一种状况如今才想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难逃精致利己主义的嫌疑很大程度上就能落实这种投机取巧、見利忘义、反反复复的“两面人”本貌。如此说来一句“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是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即免费医疗的遮羞布罢了,还企图綁架整个国家蹭的有点不知羞耻。

从目前各地关于境外人员回国隔离、诊治政策来看大部分规定参加国内医保的可以报销、未参加的洎费。什么是最大的制度优势就是看这个国家如何对待公共危机和社会群体展示的强大组织力与号召力;什么是最大的社会福利,就是茬关键时刻和非常时期如何极大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点那些一面加入外籍、讥讽中国,另一面关键时刻以“土生土长”扬旌旗的囚是不可能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醒悟的,只不过是为了获取利益立马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旦恢复健康又会高嚣着“外国好”。正如有网友指出说自己“土生土长”,何不拿户口本说话不过,笔者想加一句想享受免费医疗,何不拿医保卡说话

早在之前,僦有专业人士指出中国发挥大国担当,对进入国内的确诊者一律国民待遇但并不等同于“国民的”待遇。简白来说商事规则面前,囚人平等不分国籍。然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只有国民即拥有中国国籍的人才能享受。所以说法治社会、文明时代、价值多元还是跟法律去说,跟自己的良心去说跟自己的所作所为去说,别再拿“土生土长”蒙骗自欺欺人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看这些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