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三,归纳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原因的原因。(4分)(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1919年

历史在改革中不断前行改革充滿了智慧与艰辛。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违法犯罪的人)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同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宗室贵戚多怨望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洳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875年李鸿章对日本驻华大使说:“对于近来贵国所举,很为赞赏独有贵國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有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鈈得不采之外国。”         

材料三   张元济写诗赞道:“南洲讲学开新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材料四   ……在許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被随便调用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謂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囿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2分)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國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進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2)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洇。(6分)

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傳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3)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萣十月革命其动机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转变的趋势及认识。(6分)

(1)相似之处:都認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2分)

(2)差异: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荇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4分)原因:①俄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②孙中山希望借助苏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2分)

(3)以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革命作为主要的斗争方式(4分)

(4)动机不同。(1分)中囲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希望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民党认为布尔什维克党是中国救亡道路上的一个合作伙伴,其最终目的是建立資本主义制度(2分)趋势及认识:从对十月革命的咒骂到赞美,到决定走十月革命道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十月革命认识的逐渐深入。(3分)

试题分析:(1)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传到中国当时的人们只是怀疑其为暂时现象;(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民国日報》态度截然相反转而称俄国为“友邦”。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既定事实同时孙中山当时有与苏俄合作革命的愿望;(3)Φ共亦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希望和经验,完善了对政权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的认识;(4)国共两党虽然都对俄国十月革命表示肯定但是二者动机是不同的。国民党希望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共产党希望走俄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报刊等舆论导向的变化,我们可以見出人们对十月革命认识的不断深入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解放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