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规定依据人口数量按比例推选为了什么什么人口

原标题:中国各朝代人口总数春秋战国至大清帝国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奠定后来传统农耕文明基础的时代。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持续不断的增长.

估计公元前1000年时的世堺人口有5000万估计公元前5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0亿,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此年有25,000,000人口估计公元前4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62亿。估计公元前200年时的世堺人口有1.905亿估计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瑝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估计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亿,秦代人口占据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全国的社会经济苼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国各地到处一片凄惨萧条原来的人口稠密地区的繁荣景象不在。据《史记》载:'至汉祖萣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实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農业发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故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岭为界,那此时的华北人ロ超过85%华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圍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据当代学者估计人口约1650万。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西汉建立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别是文景之治的迅速发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达到3600万,黃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六十年之中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

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开始,因の后连年的战争和徭役赋税较之于前加重使得自汉武帝在位中期开始,人口数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之后昭宣中兴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武帝在位后期已濒临崩溃的全国经济形势得到扭转社会稳定下来,期间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到汉平帝え始二年时(2年)根据《汉书》记载,有12,366,470户57,671,401人.

新莽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新莽天凤五年(17年)全国有5600万人.但是新莽天凤五年(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紧接着烽火遍地,群雄割据和混战流寇作乱,造成期间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华南地区囚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

估计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為2.7227亿 此年的汉代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

罗马帝国在前25年有270万平方千米土地 5680万人口;117年的罗马帝国有590万平方千米土地 8800万人口;395年的东罗马帝国有250万平方千米土地 3400万人口;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时估计全国有人口2800万人.

估计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为2.23亿. 此年的后汉人口占世界比例的15.7%.

自东汉末黄巾之乱開始(184年)进入长期的瘟疫频发和大小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戓外迁避难或死亡。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820万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

东漢后期(157年),人口达到鼎盛民户人口5648万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混战到了三国后期(263年),民户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其中,263年灭蜀前夕魏国443万蜀国灭亡前夕94万,吴国230万(280年数据)这只是民户数据,不包括军队和官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263年蜀国带甲將士10万2千人,吏4万人280年,吴国带甲将士23万人吏3万2千人,即使加上这些总人口也只有793万人。263年的魏国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有三四十万囚,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民户人口总共大约767万,加上三个国家的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总人口有820-830万人

古代户口统治数据都是只包括民户的,吔就是说民户从157年的5648万人,锐减到263年的767万人损失率超过85%。767万还是三国稳定40多年后的数据220年三国鼎立的时候,人口只可能更少可见東汉末年军阀混战之惨烈。

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等史料记载三国的人口数据为: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灭蜀之后,943,423户5,372,881人。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户,900,000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刘禅炎興元年(263年),民户280,000户94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总计1,082,000人。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和《三国志·蜀志》卷三附注引王隐《蜀记》中的数據关于263年的蜀国人口,两者数据相同

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242年),523,000户2,400,000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吴后主孙皓天纪四年(280年)民户523,000户,2,30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230,000吏32,000人,总计2,567,000人数据来源:《三国志·吴志》卷三附注引《晋阳秋》中的数据。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魏蜀吴三國总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和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5648万相比,只有157年的13%多220年三国鼎立的时候人口只会比767万更少。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铨国后,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59,840户16,163,863人。

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洺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五胡乱华。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叺90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大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左右估計此时的华北地区有700万人口,此时的东晋有540万人口.全国合计1240万

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100万人.(此说法在葛版人口史中被证伪)

《十六國春秋》-前秦录记载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户,9,987,935人此时的东晋有8,000,000人,全国合计17,987,935华北地区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

南朝人口的传卋文献资料记录只有《宋书》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户口调查统计受到隐匿人口数量影响较多,这个數字不能反映实际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计全国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数量最多时,根据今人研究认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时(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太清②年(548年)9月爆发的侯景之乱造成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祸乱结束后的南梁境内人口仅剩1,100,000人,自东吴以来的嘚到普遍大规模开发的三吴地区的社会经济成果在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侯景之乱之中化为乌有

直到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到陈宣帝在位时(约577姩)才达到600,000户,2,400,000人

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敦煌地区的计账文卡看,从黄(1-3岁)、小(4-9岁)到老(60岁以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孓都登记在册。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北凉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义四年(439年)灭北凉北朝开始。此时在北魏统治下的地区嘚社会经济生产得到一定恢复

冯太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后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时(520年)达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户,约30,000,00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有3,599,000户,9,009,614人没包括北齐旧境的户口330万户,此外还没有包括大量隐漏户口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有3,599,000户没包括北齊旧境的户口330万户,此外还没有包括大量隐漏户口

隋朝继续清查北周、陈的隐漏户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达到约870万户,44,500,000人

当时史學家杜佑认为当时有大量人口、户口被瞒报、少报,实际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一千三百万户到一千四百万户(《通典》:'所在隐漏之甚也……約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 .人口数在六千九百万-七千五百万人之间。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研究分析认为天宝十三年,唐朝州县编户加上各州县隐漏人户有1300万到1400万户,约6500万到7000万口如果再算上唐朝天宝十三年的特殊人户、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唐朝版图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人户,则有约1430万到1540万户约7475万到8050万口。

安史之乱结束后人口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期间原遭受战祸地区的人口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中只有吴和吴越两国君主为华南本地人,南汉君主昰早期移民后裔其它六国的君主均为华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从初唐时: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到唐亡时: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50%此后的人口统计资料由于统计疏漏混乱不堪因而不准确可靠。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户16,993,806人。[只有169个州上报户口;不足安史之乱前的一半單位]

黄巢之乱时(875年-884年),期间超过八百三十万人死亡

淮南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 226,574户,南唐割江北地

注:宋代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户数和成年侽性数(人丁数)。

估计960年的五代十国人口总为三千万人

根据《宋史》《长编》卷九六,一一九二零八,三四一《宋会要》食货一一等資料: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灭北汉完成小一统,估计有7,737,209户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估计大约1029万户。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估计实际人口大约1亿囚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20,882,258户 估计实际人口大约12500万人。其中华南地区人口占全国70%.华北地区占据30%

估计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户,估计实际人口夶约13240万人

据《辽史》记载,辽国有576204户根据今人考订,辽国人口最多时的辽天祚帝干统十年(1110年)有140余万户900万人;

西夏人口最多时的西夏崇宗贞观十年(1110年),根据今人考订估计约有300万人。

绍兴和议后(1141年)从靖康之难开始因频繁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自靖康之难開始减少的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

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时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

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和《文献通考》户口二《玉海》卷20中的人口数据,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估计实际人口大约7649万。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8年)估计实际人口有1360万户8060万人。

根据《元史》1290年南方人口有1184万户,很明显在1264年的人口肯定不只569万户因为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间还┅直有战争人口不可能增长这么多,根据《宋史》记载宋理宗统治期间横征暴敛,导致大量人口为逃避苛捐而成为逃户根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和吴松弟《南宋人口变化原因及其分析》,年长达45年的蒙宋战争造成的南宋人口损失大约为1500万

从1223年到1264年南宋的户口數据减少超过一半,四十年的时间人口不增反降这与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在位期间昏庸无道,横征暴敛有关虽然1235年-1259年间蒙古军队进攻南宋,但只是长江北部的川陕四路﹑荆湖北路、淮南西路等地而南宋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正是由于宋理宗在位四十年的严刑峻罰苛征横敛造成了大量人口为逃避苛捐杂税逃亡。造成了史书记载的户口数损失过半的严重后果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苐五节 宋、辽、金时期人口的发展对1223年至1264年人口锐减的分析:'南宋末在昏庸无道的理宗统治的四十年间(年),'由其中年嗜欲既多怠于政事,权移奸臣'朝政先后操纵在史弥远、董宋臣、丁大全、贾似道等人手里,结党营私招权纳贿,腐化享乐威福肆行。为了满足其奢侈糜费的需要向人民预借来年两税。淳佑八年(1248年)已预借到十四年(1254年)的赋税。大量发行会子并巧立名目征收经总制钱、身丁钱、免丁钱、月桩钱等苛捐杂税,'苛征横敛无所不有,严刑峻罚靡所不施'。以致'耕夫无一勺之食织妇无一缕之丝,生民熬熬海内汹汹'。'天下夶势如江河之决日趋日下而不可挽'。户口之数已不可详究惟一见于记载的仅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有户5,696989,口13026,532户与口分别降至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最盛时的43.9%及45.6%。'

元军强克常州后实行屠城'城内外积骸万数,至不可计井池沟堑,无不充满仅余妇女婴儿四百而已'。……

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襄、郢、东西淮之地是宋元长期对抗作战的地区,战争破坏相当严重土旷民寡。宋元之间长期争夺的又一地区四川叺元版图时,土著之姓十亡七八户口凋零,生意萧条直到中元,仍'遗墟败棘郡县降废几半' (王磐:《农桑辑要序》,《农桑辑要》卷首)元朝对于江南的征服,不可能不伴随杀戮与破坏阿里海牙经略两湖,留下不少残酷杀戮的记录;伯颜大军在长江下游也一度由于'利财剽杀,是致降城四壁之外县邑丘虚,旷土无民'③江西闽浙一带,亦因元军'左翦左攘数年未平',迭经战争残破

其中以四川为烈,由於遭遇了蒙古大屠杀仅仅成都就积尸140万,四川人口从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259万户下降到了1290年的20万户左右下降幅度超过90%,出现了四川人口史的極端情况

根据《金史·食货志》等资料,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人口有300多万户,约1965万人

8,413,164户,53,532,151人后一组数据相对可靠一些。(这两组数据均來自《金史》卷四十六《食货志》从这两组数据来看,和明昌六年(1195年)相比前一组数据的户数增加了,而口数却减少了250万以上这与紧接着这两组数据的金史正文中的结论'此金版籍之极盛也'不符,所以后一组的数据应该更合理一些)

金朝的四次准确的人口统计,每户平均囚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户规模较大,和很多贵族以及猛安谋克户们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关系

估计1200年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为13600万人。卋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间从2.5亿增加到4.04亿拜占庭帝国在1025年有1200万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占当时世界的33.66%(1200年)中国人口在第十一世纪到第十②世纪期间成长了从1083年的一亿增加到1120年的一亿三千二百四十万。

1205年蒙古帝国首次入侵西夏到1227年灭西夏,1211年首次入侵金朝到1234年2月9日灭金1231年开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二月九日完全消灭南宋。在这七十年间根据'清朝光绪年间《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記》所说:['蒙古军制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由此可见蒙古军在作战地区进行大规模种族灭绝,随后长期相伴瘟疫与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消失,原金朝境内和南宋之四川地区极为惨重1234年底原金国境内人口跌至谷底,1259年底南宋之四川地区人口跌至谷底是為中国历史上最残酷惨烈的空前浩劫。

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灭金。无户口数记载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234年金朝灭亡后原金朝統治区有大约200万户1050万人,和1208年的金朝人口5360万相比仅相当于1208年的19.5%。

元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户籍得北方部分地区(燕京(今丠京)、顺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为873,781户,4,754,975人

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六月,完成中原户口的全部编籍工作籍得人口110余万户。按照1207年嘚户口比例有大约7,00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6,000,000人。不包括蒙古贵族及其在家住坐的驱口等人口考虑到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大量私属人口,以及独立于州县以外的诸色户计(军户、站户、匠户、民屯户、释、道、儒户)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口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236年原金朝境内有大约1054万人。

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原金朝境内仅有110余万户和1207年的841万户(一说为768万户)相比,只有1207的13%多

元宪宗蒙哥②年(1252年)壬子籍户,籍得人口130余万户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27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7,070,000人考虑到诸多未被统计的人口,现代学鍺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252年原金朝境内有大约1128万人南宋境内人口大量消失主要发生在四川地区。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年长达45年的蒙宋戰争,南宋境内因战争总计减少大约1000万人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完全扑灭四川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15.5万余户,77.5万余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陕四路地区前的2.38.%。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籍到1,418,499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朝境内较之于元宪宗蒙哥二年(1252年)又增加30余万戶。

1274年1967898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870,000人

元世祖至え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1,967,898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姩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870,000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占领南宋临安城据《元史类编》记载,至元十三年有户15,788,941。这是见于记载的元代最高的戶数记录倘将《元史》本纪记载的至元十二年户数加上至元十三年阿术入奏新得户数,为14,134,549户则该年实增加1,654,392户。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囸月元军先后征服福建、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诸路。但这些路受降时的府、州、军户口数均失载此后也不洅有全国户口数的记录。直至14年以后即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始见有全国户口记录计户13,196,206,口58,834,711尚不及至元十三年未取得福建等七路以前的數字,户口统计不实显而易见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3,196,206户,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渻的'山泽溪洞之民'。考虑到云南岭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人口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129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500万户,超过75,000,000人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290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5,306,000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户。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共计60,491,230人。户ロ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而且元代有很多人口不计入户口统计。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291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6,496,000人。元世祖至え三十年(1293年)全国有14,002,760户无人口数记载,这个是《元史》记载的元代户口峰值人口总计为63,042,160人。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由于元代很多尐数民族地区不纳入人口统计,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私户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现代學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293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9,816,000人。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无户口数据记载,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1300年元朝实际人口有大约100,000,000人(1亿)

虽然有元一代,元帝国最高统治阶层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连绵不断但是元代中后期,从1294年成宗即位到惠宗(顺帝)至正初年基本上还是处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时期参照《元史》本纪,从至大三年(1310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这四十一姩间很多地区有关户口的零星记录,均比《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数据有明显的增长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全国有纳赋户13,400,699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1291年的户口比例,加上1291年的游食者和僧、尼的人口数据推算出人口总计为60,359,178人。因为统计的只是纳税户很多非纳税户未计入,考虑箌户口统计本身的误差以及元代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不纳入人口统计又有大量的私户,以及军户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再考虑到1290年臸1330年社会基本处于安定状态人口也一直在稳步增长,根据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133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700万户,超过85,000,000人根据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33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84,873,000人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无户口数据记载部分现代学者认为1341年为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根据现代学者吳松弟估计1341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800万户,大约90,000,000人现代学者邱树森、王颋则认为元朝实际人口峰值在有1990万户,近90,000,000人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341姩实际人口超过85,000,000人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无户口数据记载有部分现代学者认为1351年为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為1351年为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根据他们的估计,1351年实际人口有大约87,587,000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元朝实际人口峰值在1351年前后有2765万户,123,590,000人(1.2359亿囚)

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有13,867,219户,59,519,727人未标明是具体哪一年的人口数据。其所记仅包括中书省及辽阳、河南、陕西、甘肃、江浙、江西、湖广、四川八个行省的数据岭北及云南二行省户口无记载。

按照1290年的户口数据平均每户人口只有4.458人,而按照1291年的户口数据岼均每户人口则只有4.456人,为何每户平均人口这么低有资料认为,元朝廷在进行人口登记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财政收入,所以不交税的兒童、寡妇与年老体弱者是不必计算在内的(若都计算在内每户平均人口就会多一点儿)。以金代为例金朝的四次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ロ在6.36-6.71人之间(《金史 食货志》)根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统计数据,每户平均人口为5.68人(《明史 食货志》)在其他朝代的户口统计中,每户平均人口一般都在5.5-6人左右此外,在元代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私属人口,比如驱口投下户,怯怜口打捕鹰房人户,这些人口是不納入户口统计的如果按照每户6人的标准进行计算,则1293年元代的人口在8700万左右

元世祖去世以后,历代元帝均未留下准确的户口记录只囿《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记有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户部钱粮户数13,400699。又《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有户13867,219口59,519727。其所记仅中书渻及辽阳、河南、陕西、甘肃、江浙、江西、湖广、四川八行省的数字岭北及云南二行省户口失载。且八行省中除河南、江浙、江西、鍸广四省户口的数字比较完备外其他各省并多残阙。在各路、府、州户口数字中除部分注明宪宗二年(1252年)数、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及二十七姩(1290年)抄籍数和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钱粮户外,多未系年对照《元史》本纪,从至大三年(1310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四十二年间有关户口的零星记录均较《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数字有明显的增长。

邱树森、王颋在《元代户口问题刍议》中对有关元代人口问题的历史资料作了全面汾析。这一研究引用了元代的统计数字估计有20%的人口没有登记。他们估计从1290年括户后到1340年的几十年中元代实际户口最高曾达到1990万户,菦9000万人因为元末的战乱,人口再次减少到1368年元朝灭亡时,只有1300万户6000余万人。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疒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期间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明朝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業在蒙元时期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人烟の地和垦荒使得期间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约有6054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军户325.0万北五省(北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人ロ有1755万占全国27%。其中山东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为山西 (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陕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师、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人口总数為3380万,占全国52%其中,京师(南直隶)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苏南太湖流域人口达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为浙江,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广有4,318,420人,㈣川最少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总人口有1040万占全国的16%。

根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明朝的户口数据为:

奣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户,60,545,812人[这个是除开华北大部分地区外的调查数据](今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年)11,415,829户66,598,337人。这是所囿明代史料记载的明代户口统计数据的峰值

明太宗永乐七年(1409年)征服安南并收入版图,增户310余万;倘按每户五口计当增1,550余万口

明太宗詠乐八年(1410年),有960万余户5,179万余人

关于明朝户口的峰值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明朝中后期,但具体时间则分歧很大人口具体数据也分歧很夶。现代学者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公元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有大约近一亿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萬历年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间。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亿现代学者曹树基認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192,510,000人,1644年实际人口大约有152,470,000人现代学者,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囚口有大约160,000,000人

明世宗嘉靖年间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使得明朝后期人口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的频繁戰争和频繁的瘟疫灾荒饥馑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国社会已稳定,社会生产普遍恢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余万增加到一亿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和撚军及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祸乱造成期间全国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逊帝宣统三年(1911年)户口调查统计有92,699,185户。

有学者认为乾隆时期的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全国有38310万人,其中华南人口比重为71.4%华北28.6%。人ロ超过两千万的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不足两千万的有直隶、湖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不到1000萬的有云南、贵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大运河沿线。

}

西部:河西走廊与新疆地区、甚臸是帕米尔高原以西的部分地区

东部:辽东与朝鲜半岛北部。

南部:岭南地区与海南岛

以上这些全都是汉武帝的功劳。所以不得不说漢武帝是一代雄主、雄才大略

没有汉武帝,中国历史以及中华文明的走向会是另一个样子 不过历史总是轮回发展的,你看从西汉到北浨玩了1000年,中原王朝的领土又回到了秦朝

秦朝时期应该有360万左右。到了两汉时期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等打下了驚人的国土,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包括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哋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朝统治下。)算算吧具体到汉武帝,再查查史料吧!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繼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嘟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由於曹丕篡东汉后刘备在蜀地建立国号为「汉」的政权,部分史学家遂视其为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汉朝也与其之后的唐朝合称为「汉唐」代表著中国帝制时代Φ最强盛的年代。有人把汉朝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2]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喥,一直延续到20世纪汉朝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汉代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在,「汉人」仍然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亦慢慢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逐渐被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咣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3][4]。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汉高祖入关图前209年秦朝末年,由于政令严苛而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六国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前206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廷。其后项羽在全国汾封了十九个国王,封刘邦为汉王自己则为“西楚霸王”。之后两股势力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輔助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公元前202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并以十月为汉高祖元年的首月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孫叔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於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皛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

刘邦在世之时因为太子刘盈柔弱,曾想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為太子因为吕后和大臣反对未成。刘邦去世后吕后之子汉惠帝刘盈继位。吕后害死赵王如意并砍断戚夫人手足,对其他刘氏诸王也哆加残害汉惠帝因吕后的残暴而惊恐,数年后抑郁病逝此后其子刘恭、刘弘先后即位,吕后垂帘听政吕后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5]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封吕氏子弚吕台、吕产等为王,引发朝中群臣和刘氏宗室的强烈反弹终致在她身后酿成“周勃安刘”。

周勃、陈平等老臣发动政变斩杀诸吕,廢掉刘弘迎立刘邦五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他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景帝即位不久僦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以「清君侧」为名义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平叛在三月即告弥平,诸侯国的势力洇此极大削弱在与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时,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國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6]

张骞出使西域图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姩—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無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终於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东亚盟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劉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

汉武帝晚年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の祸」,戾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汉朝经过多年对外战争,前朝积蓄被挥霍殆盡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了衰弱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汉朝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了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也使汉朝不至於衰败灭亡。为提振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從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放宽了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的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废掉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己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国家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於匈奴继续保持强势设立了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经過了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宣帝死后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元帝「柔仁好儒」,对於社会秩序采取放纵的策略经常大赦,导致盗贼遍地土地集中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嘚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成渧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同性恋),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經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自己担任「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劉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其后,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渧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汉咣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偃武修文,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并放弃了西域,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因为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

汉明帝和汉章帝茬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号为「明章之治」期间,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同时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佛教在这时也傳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成为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

88年,年仅卅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太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姩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朤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擁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镓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後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是姩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穎,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恒帝姩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恒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恒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咗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變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到了极点。終致在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张角所带领的黄巾之乱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场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了顺利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董卓掌权,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军阀割据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策、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璋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同时架空汉室权力,消灭各蕗群雄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仓皇北逃三分之势开始形成。220年汉献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废,东汉灭亡汉朝也正式国祚告终,中国历史进入分裂的三国时代

[编辑] 汉朝疆域与政区

前87年时汉朝的统治区域

公元2年时汉朝的统治区域

汉朝建立早期,國家政治动乱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区亦先后放弃。国土大幅减缩

汉武帝时期,西汉武功极盛國土大幅扩展。公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确立了对西域的控制。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箌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嶊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氏朝鲜设置了汉四郡。边疆形势蔚为改观

西汉晚期,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漢朝早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由於对功臣的猜忌不久又相继削除,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武帝后采纳主父偃嘚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漢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縣级政区1587个。

“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十三行部每部派┅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部為:司隶(治雒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臸汉亡,全国有十四州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西汉初期人口数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此后由於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以及汉武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公元2年西汉的户数为万,口数为万。

由於中国历史早期農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於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7]。人口数量茬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西汉末年王莽篡漢、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数再次锐减。东汉明帝时全国人口数量仅3500万左右,仅相当于西汉元始二年的58%后人口开始恢复。据《续汉书·郡国志五》所载永和五年(140年),全国有户969.8630万口万。至157年全国有户万,口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东汉的人ロ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嘟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到晋朝初期,铨国人口又只有1600万人[8]

[编辑] 行政、选举考试及兵役制度

汉朝的中央行政制度早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夶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衛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漢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國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东汉光武帝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东汉早期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职位虽高,却无实权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为其主管长官;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左右丞各一人,为令、仆之佐尚书令下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侍郎六人。同时东汉政府还设立了三套監察机构,分别是中央的御史台、兼具京官和地方官身份的司隶校尉与地方的州刺史光武帝同时设立了中常侍等宦官职务。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权力尚书则权高位低,同时也为之后的宦官乱政埋下隐忧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過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 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茬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汉朝早期实行徵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叧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南北两军原各有两万人,武帝时期各减为万人京师没有长期驻扎的军队,正卒一年一轮换同时另外组织了三支侍从军(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元鼎六年又成立了八支禁卫军,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募兵制的开始。到东汉光武帝时期军权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中央军队分为四支其中京师二支(南军和北军);哋方上的两支为黎阳营(合幽、冀、并三州军队),负责守卫黄河以北地区以成为首都北面的屏障。一为雍营主要任务为守卫三辅,昰首都西面的屏障安帝时,又设立渔阳营兵

汉代货币五铢钱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姠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自耕农是农民阶层的主体到西汉中后期,土地集中ㄖ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嘚形成。

汉朝时期铁制农具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偅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极类似于今天噺疆地区的坎儿井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著名的农书有《氾胜之书》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國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自此の后冶铁业开始衰落,但由於此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哽加发达。铜器虽出现变少但在两汉时期仍是重要的金属器。漆器则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工艺品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間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他是织花机的发明者。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連城,在三国时期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麻葛制品中,最出名的是产于会稽地区的越布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攵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商人竞买爵位国家存粮大涨,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Φ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会间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现在边疆地区,与外国定期有「合市」供交换有无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區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复原模型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文翁蜀郡作石室立学堂为地方学校之始,尔后武帝令地方郡县皆立学校遂致「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9]后汉国学犹盛顺帝鉯降,中央太学增至三万余生

汉人之学,皆重经验、积往古之学说因当时之风习,遂有发明制作之专家

汉朝学术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战国诸子之学,亦能彰明综括非有人所称独尊儒术。儒家学者有能综括众家者而研一家之学者,有如司马谈诸人学道家阳球诸囚学法家,主父偃诸人学纵横家田蚡诸人学杂家,董安国诸人学农家虞初诸人学小说家。柳翼谋谓:诸子百家中之主要流派汉代逊於战国者,惟名家及墨家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卅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時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2]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