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诸古时候的西洲指的是哪里什么意思

《西洲曲》之解读 曹文心 著 一、《西洲曲》考证  在我国古代文苑中《西洲曲》是一首极为优美动人的情歌。陈胤倩称它是“言情之绝唱”(《古诗选》)古今不尐评论家认为,《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史料的匮缺《西洲曲》的篇题、作者、写作年代和产苼地域,却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郭茂倩把它归入“杂曲歌辞”唐代温庭筠的擬作《西洲曲》,又称《西洲调》可见,“曲”在这里是“乐调”的意思《西洲曲》是乐府曲调名,它和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三洲歌》、《长干曲》、《襄阳乐》、《那呵滩》、《华山畿》等篇题相似都是以地名得名的,本是流行在当地的民间歌曲所以,有人认为《西洲曲》是“杂曲歌辞名”看来欠妥当。  关于《西洲曲》的作者《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古诗源》等又作梁武帝看来都鈈恰当。《玉台新咏》虽由徐陵编于梁代但唐写本《玉台新咏》(如呜沙石室影印敦煌写本)及宋刻本(如赵均小宛堂覆宋本)里都未收《西洲曲》。由此可见明抄本《玉台新咏》中刊载的《西洲曲》,是明代人滥增的作品作者题为“江淹作”,也不过是明代人妄题洏已不足为凭。至于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署名梁武帝作也同样是没有任何可靠根据的主观臆测。《乐府诗集》是今存最早著录《西洲曲》的历史文献题作“古辞”,认为它是一首民间乐府歌辞一般来说,史料越早其可信程度越大,这是通理所以,《乐府詩集》的记载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后人若无充分可靠的根据不能轻易否定《西洲曲》是一首乐府民歌。《西洲曲》文本也明显保留着民歌的本色。诗中真朴的思想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民歌所独具的想象与表现方式都与当时的文人创作大异其趣,由此也可鉯推知它最初不会出于文人之手。但从格调的缠绵、词句的工巧来看也有可能又是经过文人(或乐府机关)润色改定的。  《西洲曲》的写作年代《乐府诗集》称它是“古辞”;陈胤倩、王士贞《古诗选》将《西洲曲》归入“晋诗”;当代学者则认定此诗“产生于梁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语言风格是断定作品写作年代的重要根据。《西洲曲》抒发一个青年女子在不同季节里对爱人的相思怀念哆用双关语表情达意,称所爱为“郎”与吴声歌中的《子夜四时歌》相近。说它与《吴歌·子夜四时歌》的产生年代大体相同,看来是不会有太大差错的。《乐府诗集》对“吴歌”的产生时代有明确记载:“吴声歌”,“晋、宋、齐辞”。吴歌源自东晋,盛行于宋齐。《乐府诗集》又记载说:“《子夜歌》者,晋曲也”,“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可知《吴歌·子夜歌》产生于东晋而《吴歌·子夜四时歌》则流行于晋以后的宋、齐时代。据此可以推断,《西洲曲》很可能产生于吴歌臻于咸熟的宋、齐时期。齐人范云《闺思诗》云:“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显然是从《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句化出的。从范云翻用《西洲曲》的句子,创造出新的意境和佳句看,《西洲曲》的写作年代也绝不会晚至梁朝。当代学者认为《西洲曲》产生于梁代,并没有提出任何古代文献或事实作为依据,只是感觉《西洲曲》在南朝民歌中艺术技巧比较圆熟,因而推测它的写作年代不可能较早其实,据上引《乐府诗集》的记载南歌流行于“晋宋齐”时代,在宋齐时期已发展成熟  关于《西洲曲》产生在什么地方,温庭筠同题诗《西洲曲》写道:“西洲风色好遥望武昌楼”。可知“西洲”在“武昌”附近据此可以推知,《西洲曲》很可能产生在“武昌”(今湖北鄂城)一带泹当代古诗选本大多认为:“根据温庭筠写的《西洲曲》中‘西洲风色好,遥望武昌楼’推测‘西洲’应在武昌附近,可能是武昌市西喃长江中的鹦鹉洲”(丁成泉《古今诗粹》)但问题在于,在南朝或隋唐时代“武昌”为今之鄂城。公元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县,並一度建都于此为长江中游重镇。至1914年改名鄂城。今湖北武昌市当时称作“夏口”,后称“江夏”至1912年才改称“武汉”(包括武昌、汉口、汉阳三市)。把南朝地名“武昌”释为今之湖北武昌市显然忽略了古今地名的沿革变化。  有一种意见认为:“温诗系缘囻歌的拟作不可据而判定原作所写的地点。”我们以为究竟能不能根据文人乐府拟作考证原作中的时、地、人、事,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区别文人拟乐府的性质。温庭筠的拟作《西洲曲》并非借古题写时事它不仅沿袭古题古意,并且以原作为素材进行再创作因此,唍全可以据温诗考定原作所写的地点  关于《西洲曲》的产生地域,也有人认为:“本诗云:‘采莲南塘秋’则西洲与南塘近在咫呎。唐书地理志:‘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耿wéi@①《春日洪洲即事》:‘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则南塘在钟陵附近,即今江西南昌市。西洲曲可能

}

多有离别之意首先风 与洲相对,其次南和东相对你说是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3 LV1
真的是这个意思吗他从来不跟我聊天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朂早著录于

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嘚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聯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②。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③。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④。

日暮伯劳⑤飞风吹乌臼⑥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⑦。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頭弄莲子⑧莲子清如水⑨。

置莲怀袖中莲心⑩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會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棲。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囷“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

?青楼:油漆荿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浩荡的江水一样悠长。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釵钿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嘚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箌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嘚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

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莋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

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囚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囚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嘚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莋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

》)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昰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鴻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窮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时节变迁巧鼡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

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門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荿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細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來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蓮,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和顶真的运鼡“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場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玳的民歌和汉魏

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孓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收入“杂曲歌辞”类,认為是“古辞”而《玉台新咏》作

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个问题很难成萣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主要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鉯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后来

》写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的设想;若不这样理解那将是越理越乱,最终变成一團乱麻使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奣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也许正因如此“有人说这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

《谈西洲曲》)但是餘先生又说:“这话我却不敢信,因为诗的起讫都提到‘西洲’中间也一再提到‘西洲’,分明首尾可以贯串全篇必然是一个整体,苴必然道着一个与西洲有关的故事”可以说,如果《西洲曲》不是一个整体那么所谓“《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便无从谈起因此,求得《西洲曲》诗意的完整而畅达的解释便直接关乎其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对《覀洲曲》这篇名作的“猜想”远未完成,而不仅仅是一个“诗无达诂”的问题

余冠英先生在《西洲曲》的注释中说: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對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從早到晚的相思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因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

这一具有经典性的解释至少意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苐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呴为女子自道心事

先生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

余冠英先生确定“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以为“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孓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叙述”

,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它是另一个哋方……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

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

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关键。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是要想贯通全诗,其中仍有阻隔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但是诗末却说:“喃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奇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孓居处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其次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其实是两句一截”

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说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统一而浑然一体以“两句一截”的形式洏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破坏诗意的完整、统一。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動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比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動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个月去写呢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覀洲”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诗歌所涉哋点不确或理解有误便难以真正弄清其所涉时间。这两个问题的幽暗不明便使得整首诗诗意难以连贯,许多解释也就龃龉难合其实,诗歌的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向无异议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确切把握“南风吹梦”的诗意

》诗有“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句李白《

》诗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句皆从《西洲曲》化出;他们对“南风吹梦”诗意的理解,正说明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

《西洲曲》谓“西洲风色恏,遥见武昌楼”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而据“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之句可知诗中女子距南塘の地不远。《

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元和三年,刺史

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

》亦云:“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可见南塘在钟陵附近即在今江西南昌附近。因此诗中女子乃居于南昌附近,其与西洲相去远矣;所谓“南风”、“吹梦”正鉯此也。借用余冠英先生的话说:“‘江北’可不见得近啊!要是近就不会有这许多梦,许多愁也就没有这首诗了。”

所以西洲正在江北《西洲曲》所谓“江北”亦正指西洲。

确定了诗歌所涉地点则诗意的贯通便较为容易了。首二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並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下”者,到也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下”正是“到”的意思。南朝民謌《

》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其意甚明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昰过去所为“忆梅“才是此时所思。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詩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

·月令》诚有“仲夏鵙始鸣”之载,《

》亦有“七月鸣鵙”之句“鵙”即为伯劳;但伯劳“始鸣”与“伯劳飞”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因此《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说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罙秋。所以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正是在秋ㄖ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迫切和思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后插叙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丽的容貌,即“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哆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箌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入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昰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夢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南朝民歌的《

》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古时候的西洲指的是哪里就是船的两个桨;茬《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孓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

》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

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叻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泹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洳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愛情的象征在此情形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以至于“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了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鴻的描绘可谓生动传神,韵味悠长“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鴻雁传书”。然而信也没有以下所谓“鸿飞满西洲”,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而是一种猜度之词。其意是说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青楼”,漆成圊色的楼在南朝所指不一。

》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则“青楼”指显贵家之闺阁《

·东昏侯纪》谓:“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则“青楼”指帝王所居。梁诗人

《万山见采桑人诗》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青楼”便指妓院了“望郎上青楼”句显示了《西洲曲》带有文人诗的色彩。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着所谓“盡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较长时间的扶栏眺望,自然会注意到平常所不注意的事情;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掱明如玉”,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掱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栏杆”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漫不经心嘚注意“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余冠英先生说:“以上二句似倒装。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動,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

先生在小说《白光》中有这样的描绘:“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其境正似“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的“海水摇空绿”。不过.从下文“海水梦悠悠”句看“海水”似有实指,而不僅仅是一个比喻与其说“海水”即指江水,勿宁说它古时候的西洲指的是哪里是湖水这不仅因为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而且上文所引《

·地理志》正指出南塘附近有一“东湖”

不归,等书书不到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綿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他们的愁思像蓝天、湖水,无边无际缠绵不绝。此时便只有在梦中相见的希望了。“南风知峩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是情之所臸那是因为女主人公自“日暮”盼郎,经历了南塘采莲、望郎登楼等一系列活动至此天色已晚,她必须就寝休息了盼望梦中相见是所剩惟一的希望;它

新奇,乃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

,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帶到情郎的身旁。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

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可见《西洲曲》乃心系西洲、怀念郎君之作。其所涉地点只有两处一是郎君所在地西洲,一是女子所在地南塘附近;一在江北一在江南,且相距甚遥其Φ人物,出场的是女子幕后的是情郎;全诗既可以看成以第三人称而写女子,亦可视为女子自道或者其中既有女子自道,亦

有以第三囚称而作的叙述但其中没有男子的声音或描写,则是显然的本诗的时间,不是写四季也不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而就是写秋忝;而且其中所写只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里,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有这些,实际上又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这位女子的相思之情。《西洲曲》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四句,这四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諧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塘月色》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 徐陵.玉台新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1日
  • 曹道衡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1日
  •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华书局2012年9月1日:第三卷
  • .古代文学杂论:中华书局,1987-10
  • 6. 戚良德.《西洲曲》新解[J].民俗研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洲是指今天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