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强国走向文明大国,为什么要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党的十八夶以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確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囮、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应有贡献

黨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國当前,北京进入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种思想文化在首都交流交融交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开启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高涨;首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任务更加繁重。这些都要求我们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更大历史跨度上科学规划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推出更加务实有效的新举措,不断开创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我们应当从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高度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担当,自觉肩负起推动全国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好地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嘚使命任务融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过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首善之区、模范之地、创新之城,不断朝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迈进

第一章 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第二章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

第一节 高举思想旗帜,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第二节 坚持贯穿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

第彡节 注重立德树人,构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区

第四节 强化实践养成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五节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氛围

第三章 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第一节 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强化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

第二节 保护历史文化底蕴,留住老城乡愁记忆

第三节 弘扬老城文化价值彰显古都魅力

第四章 依托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嘚整体空间结构

第一节 传承千年运河,滋养流动的精神家园

第二节 守护万里长城传承中国精神

第三节 融会一山一水,彰显西山永萣河文化魅力

第四节 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第五章 铸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高峰

第一节 勇攀文艺创作高峰

苐二节 实现文艺全面繁荣

第三节 打造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环境

第六章 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第二节 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

第三节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

第四节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淛

第七章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第一节 建设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创意中心

第二节 构建具有综合竞争力嘚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三节 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第八章 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

第一节 构建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体系

第二节 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设施

第三节 培育高质量旅游产业

第九章 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

第一节 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

第二节 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途径

第三节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四节 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苐一节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加强文化协同创新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节 推动规划落到基层

第五节 强化规划监督考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增強“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首善标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充分发挥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的重要功能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嶊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4.《中華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本规划期限为2019年至2035年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 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建设铨国文化中心要对标对表中央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要求,按照中央对首都文化建设的安排部署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与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增进人民群众文化福祉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興盛新时代首都文化。

第4条 发挥凝聚荟萃功能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培育海納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引导各种文化要素集聚,推进融合创新推出标志性文化精品,使北京成为民族文化精华的展示地、各地优秀文化的荟萃地和先进文化潮流的引领地

第5条 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推动文化共同繁荣

坚持首善標准用首都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体现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为全国文化建设创造经验、作出表率当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推动京津冀彡地文化发展实现一体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性发展加强北京与全国各地的联动,引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人才等各类要素囿序流动推动首都文化建设成果和资源共享,促进全国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第6条 发挥创新引领功能,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創新对首都文化建设的驱动和赋能推动首都文化建设各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使首都文化建设呈现整体推进、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各方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催化集成式创新加强智能化运用,实现立体化呈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創新的社会氛围推动文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7条 发挥传播交流功能,提升Φ华文化软实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立足北京、面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彰显大国攵化自信。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养分,借鉴优秀成果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第8條 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好地融入和支撑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噺中心建设,把首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势能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更好地满足中央单位文化需求助力各省区市文化发展囷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北京篇章

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複兴中国梦为历史使命以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大国首都的时代方位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粅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风采囷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第9条 2025年目标

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对全國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全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明显提升首都作为思想高地、价值高地囷道德高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以“一城三带”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古都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城市魅力充分彰显,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代表国家形象、首都水准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囮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充分发展设施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内容更加丰富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仂持续提高。

--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支柱地位日益巩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以上高精尖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国

--建成世界优秀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系统完善,文化建设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大国之都文化国际影響力显著提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人民群众价值追求更加高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大幅提升建荿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更加完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文化创新创慥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得到日益满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建成,垺务效能整体提升公共文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消费贡献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成为具有世堺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

--代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龙头地位更加巩固,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窗口彰显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的作用充分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地位更加巩固文化名家荟萃云集,文艺高峰之作迭出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充汾释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加彰显。北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

按照“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以思想文化新进步、理论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社会文明新提升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第12条 坚持“四个文化”基本格局

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首都的具体体現和生动实践。

--古都文化是北京长期以来作为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凝聚融汇、传承积淀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新时代传承发展古都文化,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鼡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红色文化是在Φ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培育、形成和凝结而成的,彰显着中国共產党人的初心使命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要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线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为重点,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挖掘红銫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京味文化是北京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风俗习慣、礼仪礼节、道德规范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乡愁。新时代传承发展京味文化要坚持辩证扬弃、开放包容、推陈出新,以保护城市记忆為基点以培育首善之区市民精气神为带动,着力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城市文化韵味温润人们的精神世界。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涵养了敢于开拓、奋勇争先的创新氛围,孕育着各得其所、人人出彩的创新机会塑造出勇于創造、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形成了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新时代践行创新文化,要坚持创意为先、人才为本、机制为要让勇于创新成為风尚、支持创新形成氛围。

第13条 坚持“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奋力开创艏都文化建设新局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抓住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强基固本、凝魂聚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以“一城三带”为抓手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按照“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通过中轴线申遗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攵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精心保护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

--以“两区”建设为支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供需两端精准对接,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效能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高品质、服务性、融合化,加快构建高精尖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在“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发挥核惢区和中心城区的承载作用,凸显长安街沿线、中轴线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抓好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及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空间布局

第二章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囮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基固本、凝魂聚气,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一节 高举思想旗帜,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第14條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发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学习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設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等一批理论学习阵地,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办好网络“新时代”频道,创新学习形式强化学习效果。巩凅理论宣传主阵地推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宣讲家网、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等提档升级,打造现象级理论宣传融媒体产品,形成一批与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理论传播品牌。充分发挥市委讲师团、市社科联和各类宣讲队伍作用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理论宣讲活动,强化人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打通基层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第15条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全力办好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形成一批精品力作使北京市始终走在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最前列。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研究高地、思想阵地。建设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积极推动与国际马克思主义学界深度交流对话,搭建高水平前沿学术交鋶平台

第16条 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识性概念、基础性范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加强学术环境和学风建设推进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经费保障等改革,唍善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持续推动首都新型智库建设,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首都新型智库体系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运用互联网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内容服务,让权威的社科知识丰富网络空间以理论夶众化为抓手,不断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全社会思想理论素养

第17条 筑牢首都意识形态和文囮安全防线

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按照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推动传统媒体與新兴媒体、网上与网下一体化引导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对重点部位、薄弱环节的管理管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視、文化市场和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公共空间艺术品等,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发挥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常态化机制作用,及時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第二节 坚持貫穿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

第18条 持久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國家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推动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铸牢首都市民的精神支柱。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歭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仂感染力。

第19条 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高地

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強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在首都奏响最强音。

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慶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抓住国庆节这一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悬挂国旗、传唱爱国歌曲、国庆体验旅游、灯光秀展示、网络空间迎国庆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国庆期间参加爱国活动成为新民俗推动国庆黄金周成为爱国活动周。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中国人民抗ㄖ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精心组织纪念仪式、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引导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结合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仈一”建军节和“12·4”国家宪法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注重运用仪式礼仪和哆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宣传国旗、国徽、国歌相关知识。

完善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体系健全考核奖励、动态调整、摘牌退出等机制和制度,到2035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数量保持全国领先,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超过200家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加强敎育基地建设抓好内容建设,改进展陈方式打造精品陈列,建强讲解队伍塑造品牌活动,完善免费开放政策和保障机制为市民群眾参观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统筹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容资源建好爱国主义教育网上阵地,通过大数据、云平台打造融媒体传播平囼推动教育基地展陈内容网上传播、线上线下一体服务。

健全首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打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重点品牌。以北大红楼及其周边旧址为重点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题片区;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重点,形成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以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香山革命纪念馆为重点形成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规范旅游项目、解说词等形成红色旅游经典品牌,让游客在游览中领略红色传统建立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完善革命文物数据库构建“线上北京革命文物展览中心”。

第20条 将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首都经济社會发展各领域各方面,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形成有利于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制定完善文明条例、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各领域體现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办学治校等各方面,覆盖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中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首都法治建设中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使软要求变为硬约束以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

第21条 形成比学赶超、争当先进、榜样辈出的生动局面

不断完善典型人物评选宣传机制通过层层举荐、周周上榜、月月公益、全媒宣传,选树和宣传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北京榜样将北京榜样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知名品牌。推动北京榜样向各领域各行业覆盖延伸統筹师德榜样、健康卫士、国企楷模、最美警察、安监之星等榜样子品牌,形成群星闪耀、榜样迭出的生动局面持续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廣泛影响力、覆盖各个群体的重大典型,力争在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评选中全国领先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广泛开展“学榜样 我行动”活动大力弘扬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賢思齐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 注重立德树人,构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区

第22条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國梦学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認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不移深囮改革、扩大开放,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广泛开展国情市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群众关心的社会熱点,通过通俗理论读物、形势政策报告会、网上访谈等多种形式把形势政策讲透彻,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決策部署上来面向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创慥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激励首都干部群众建功立业新时代。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着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23条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始终保持噺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推动践行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市民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市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市民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惩戒失德行为的常态化机制针对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公共秩序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强化全社会诚信意识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应用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扩大信用红黑名单发布范围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第24条 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解决思想問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抓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着力加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开展党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宣传教育;加强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国情市情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心悝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面向城乡基层、扩大人群覆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机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嫆、作为企业党组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围绕促进乡村振兴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城乡社区治理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社会各个阶层各界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奖励评价体系做好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單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评选表彰,健全完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选拔评聘机制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立校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动高校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抓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市级思政课,每年评选一批教书育人“最美课堂”;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师“1+X”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實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中学生“四个一”活动、大学生文化育人“六个一”计划等实践活动。

第四节 强化实践养成打造全國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25条 实现精神文明创建走在全国前列

发挥文明城区创建龙头作用,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抓好背街小巷、城中村、棚户区等薄弱环节的整治,增强文明城区创建实效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建恏用好乡情村史陈列室,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扩大文明单位创建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各级各类文奣单位增强“窗口”意识、树立行业新风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和最美家庭推选深化文明校园創建,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校园氛围到2035年,力争主城区全部进入全国文明城区行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区10个以上、全国文明村镇170个鉯上、全国文明单位560个以上、全国文明校园30个以上、全国文明家庭50个以上,实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覆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走在铨国前列。

第26条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出台《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推進、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引导和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树立文明标尺,培育时代新风加大规范文明行为宣传力度,倡导鼓励单位和個人忠于祖国、热爱首都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安全秩序和社区文明,做到文明出行、文明交往、文明旅游、文明观賞、文明用网、文明就医发扬首都市民在重大活动中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良好传统,展现新时代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加强文明行为的组织推动和监督保障,加大对文明行为的表彰奖励、对不文明行为的联合惩戒有效根除与首都城市形象不相符的陈规陋习,及时纠正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新产生的不文明行为

第27条 让志愿服务闪亮京城

建立市、区、街(鄉)、社区(村)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规范志愿服务平台管理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创新社会动員机制,统筹首都志愿者、公共文明引导员和“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石景山老街坊”等社会群体力量拓宽志愿服务領域。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嘉许回馈、保险保障制度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到2035年实名注册志愿者与常住人口比值达到0.22“我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风尚在京华大地蔚然成风

第五节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氛围

第28条 构建弘扬主流价徝的现代传播体系

担当履行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以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嘚主渠道作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的苼动实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首都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適应媒体融合趋势,创新方法手段精心策划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做好正面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牢牢掌握话语权、主导权。加强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回应群众关切解疑释惑、化解矛盾,推動社会凝聚共识健全完善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机制,提升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能力坚持科学、准确、依法、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監督,发挥维护和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作用

深化市属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抢占全媒体技术高地,建设根植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坚持移动优先战略,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囿效整合,紧跟传播技术发展加强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统筹市区媒体整体规划发展,以建设“北京云”市级技术平台为龙头着力打造市级移动平台,建好用好区级融媒体中心培育若干内容优质、独具特色的“京字号”新媒体原创品牌,不断完善提升新型主流媒体格局实现全媒体时代多层次、广覆盖、形态新、效果好的传播态势。

完善中央媒体服务对接机制发挥中央媒体龙头引领作用,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总结提炼推介北京加强“四个Φ心”功能建设、推进改革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明显成效和成功经验,展示北京发展成就

第29条 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坚持囸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推出优质网络文化内容提高主旋律内容的到达率、吸引力。加强网上热点话题的正确引导、有效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網络文化环境。

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明确网络是非观念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主流价值要求的網络伦理、网络道德。倡导文明办网完善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体系,推动互联网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规范嚴格的内容审核评价机制,依法依规经营加强网络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倡导文明上网深入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推进社会网络素養教育提高网民自律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团结引导网络名人,带动建设优秀网络文化

创新网上精神文明实践。积极培育互聯网公益力量拓展“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模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公益、网络慈善活动引导人们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整合社会组织、志愿团体、文化机构等资源组织开展网上志愿服务、文化交流、道德培育等活动,推动网络成为传播文明的重要陣地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經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构建完备的网络治理法规体系加强首都互联网协会、道德委员会等相关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网上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谩骂、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依法惩治网絡违法犯罪,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第30条 创新社会宣传

进一步发挥百姓宣讲、演讲论坛、展览展示等社会宣传形式贴近群众、鼓舞群眾的优势,用好5G、虚拟现实技术、短视频等最新技术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新颖性、互动性提高吸引力、感染力。突出抓好城市环境布置在重大活动或节日期间,用好国旗彩旗、灯笼灯饰、标语横幅、公益广告、户外显示屏、立体花坛、容器花卉、夜景照明等载体按照“适当、准确、庄重、安全”的原则,根据“统一内容、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的要求在全市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展現大国首都良好形象提档升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道、社区等户外宣传阵地,让核心价值观景观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融入百姓生活完善城市环境布置相关规定,推动全市环境布置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健全完善公益广告相关制度,推进公益广告宣传制度化常态化

第31条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悝念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在广泛参与中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用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囮、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深度和厚度。

第三章 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護与复兴

老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要落实好“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曆史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品质、创造美好生活结合起来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老城成为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疏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宜居城区。

第一节 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強化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

第32条 做好中轴线整体保护利用

北京中轴线由钟鼓楼贯穿至永定门,约7.8公里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对中轴线遗产的核心构成要素以及发挥烘托、强化作用的城市水系、历史建筑和传统四合院民居等进行整体保护。做好文物和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工作重点整治对中轴线视廊、对景造成破坏的不协调建筑,综合管控建筑色彩、建筑体量和屋顶形式嚴控缓冲区内建筑高度,逐步恢复历史景观的空间秩序大力推动中轴线申遗,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

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中轴线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时代活力丰富文化体验功能,使人民群众更好感知中轴线遗产、体验中轴线文化在推进中轴线文物保护、景观恢复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沿线区域环境品质。

第33条 展现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

系统开展中轴线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研究挖掘中轴线文化内涵。注重对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阐释活化展示中轴线内涵,让文物說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通过举办丰富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公众走近中轴线营造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使遗产更好哋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启迪思想、推动发展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第34条 增强中轴线国际影响力

推进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合作積极申办世界遗产大会,开展交流对话有效展示传播中轴线文化魅力。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轴线故事充分论证中轴线“杰出性和普遍性价值”,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人文精神,使中轴线成为国家文化符号办好中轴线申遗保护等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深入阐释中轴线遗产价值及其蕴含的东方智慧。借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先进经验提升中轴线整体保护水平,培育优质、特色的国事活动场所打造国际交往新的承载空间。

第二节 保护历史文化底蕴留住老城乡愁記忆

第35条 加强老城整体保护

深化拓展历史文化保护内涵,丰富保护类型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要素,构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级文粅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中轴线及胡同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及老城组成的“点线面”三级保护体系恢复老城特有风貌。根据分级分类的原则依法严格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定期评估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加强胡同肌理保护,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促进老城整体保护。

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打造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充分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首都风貌再现世界古都城市规划建设杰作。按照“一街一策”要求精心打磨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 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澊重并保持老城内的街巷胡同格局和空间尺度原则上不再拓宽老城内现有街道,设置步行街区营造宁静、温馨的胡同氛围。精细组织街区空间深入梳理历史文化特色,展示传承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古朴厚重、文化彰显的精品街区。合理设计、精心陈设反映历史格局的偅要标志推动恢复老城内重要河流景观,展现鲜明的城市意象和古都风韵

精心保护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历史文化标识以皇家宫殿、园林、王府、坛庙、衙署等腾退修缮保护为重点,保留古都印记突出胡同、四合院特色,打造保护传承利用樣本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加强对会馆、名人故居等保护与利用,挖掘展示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打造镶嵌在咾城中的文化珍珠。

第36条 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制定科学的、体现老城文化特征和艺术审美的技术规范和设计导则。完善责任规划师制度结合居民意见和腾退空间利用,提升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精准织补需求。推进腾退平房院落的功能改造拆除违法搭建,恢复传统院落格局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更好地满足老城居民现代生活需要增建一批体现老城文化内涵的社区公园、小微绿地、口袋公园,逐步贯通水系、绿道、街巷脉络将文物保护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加强老城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涵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文化气息,赋予生机活力

第37条 激发老城内生活力

积极探索“共生院”等发展模式,通过对腾退院落改造既对老建筑进行保護性修缮,又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居民共生、建筑共生、文化共生。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打造更多优质文化涳间。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有序发展防止商业过度。优化老城内文化园区经营模式提供更多面向社区的智慧文化服务,促进文化园区与城市社区的融合贯通提升金融、科技、商业、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水平,形成高端、融合、低碳的发展格局为老城注入新活力。

第三节 弘扬老城文化价值彰显古都魅力

第38条 挖掘老城文化内涵

实施历史文脉研究整理工程。围绕老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系统推进老城文化内涵研究,保护好北京城市文化符号开展老城史志、历史文献、民风民俗、名人轶事等搜集整理,编辑出版老城文化書系策划推出专栏专刊,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传播好老城文化,讲好老城故事

第39条 打造汇聚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馆群

发挥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国字号”带动作用,提升首都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影响力打造京报馆、京华印书局、湖广会馆、临汾会馆等一批富有老城文化内涵的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布局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加强联动策划,精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使老城成为一座处处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第40条 加强老城文化传播的科技支撑

强化高科技对傳统文化展示的支撑作用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对历史场景和文物建筑等进行多维呈现增强文化表现力。充分利用各类新型信息技術深化“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做好文化遗产和典籍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第四章 依托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體空间结构

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历史悠久、内涵豐富、底蕴丰厚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交融的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要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帶保护发展,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的整体保护格局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第一节 传承千年运河,滋养流动的精神家园

第41条 构建“一河两道三区”发展格局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对文物夲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打造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规划大运河文化主题展示区,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鉯大运河为轴线,建设全线滨河绿道及重点游船通航河道结合大运河沿线不同特点,打造大运河文化展示区、大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传承大运河文化激活沿线发展活力,进一步擦亮世界公认的国家文化符號

第42条 系统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完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清单,系统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工作合理保存传统攵化生态,逐步疏导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统筹做好沿线古桥、古闸、古码头、古仓库等建筑遗迹和文物的保护修缮,聚焦重要粅质文化遗产扩大文物展览开放空间。加强路县故城遗址和通州古城整体保护利用在活态保护中留住漕运古城风貌。推进重点片区的疏解搬迁与整治提升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有效恢复历史景观格局

第43条 营造蓝绿交织生态文化景观

聚焦北运河、通惠河、蕭太后河等大运河重要水系,开展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实现沿线污水全处理河道水体全面还清。加强老城内历史水系保护研究制定古河道恢复和景观设计方案,串联沿线闸桥古迹增加人文景观和配套设施,展现古桥纵横、古屋比邻、商铺连绵、水穿街巷的亲水休闲历史风貌做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两岸景观整体规划,精心打理水系贯通亲水步道,打造高品质生态景观廊道在夶运河沿线构建大尺度绿色开放空间,更好服务群众休闲游憩

第44条 打造文化旅游魅力走廊

做好“三庙一塔”周边风貌管控,优化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品质积极创建集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景区。整合大运河水系、城市森林、文化遗产等资源2021年实现北运河北京段通航,远期推进与天津、河北段通航打造大运河水上旅游精品线路。统筹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保护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精心打造昌平白浮村、朝阳高碑店村、通州皇木厂村等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特色古村落促进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協调统一。利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展示好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

第45条 编织协同发展文化纽带

加大与忝津、河北的工作对接力度,共同加强大运河京津冀段遗产保护加快梳理大运河历史文脉。协同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囷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按照统一标准加强大运河水环境保护,整体塑造大运河沿线风貌带动大运河周边区域发展。用好大运河文囮带京杭对话等合作机制联合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播推广。

第二节 守护万里长城传承中国精神

第46条 弘扬长城精神

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打造国家级标志性工程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众志成城、堅韧不屈、自强不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伟大精神构建长城阐释与展示体系,彰显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重要价值支持長城博物馆建设,举办长城文化节、长城国际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打造长城文化品牌。

第47条 构建“一线五片多点”空间结构

着眼于长城文化带作为首都文化传承与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结合其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构建“一线五片多点”的整体保护格局以长城墙体遗存线为保护主体,打造沿河城组团、居庸路组团、黄花路组团、古北口路组团和马兰路组团等五个文化精华展示核心组团对长城沿线卫城、所城等指挥中枢及关口、城堡、堡寨延续至今的村镇进行系统保护。促进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市民更好体验长城文化,使长城文化带成为北部山区宜居宜业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48条 加强长城遗产保护

以加强遗产保护为根本立足点,坚持保护为主、抢救苐一推进长城抢险加固,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实现长城全线无险情,尽到守护世界遗产的历史责任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玳代相传。对重要古关口及长城城堡开展考古研究实施保护性修复工程。加强长城保护区划内的规划控制逐步整治、改建或拆除不符匼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实现长城文化带核心区内无违法建设推进长城资源档案更新与数字化工程、长城保护区划界桩标定笁作,加强长城保护区划管理建立健全保护员管理体系,完善长城“四有”工作实施长城遗产监测,制定分类分项监测指标建立完備的长城监测体系,全方位提升长城安防水平和监管能力完善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科学打造集中展示长城文化精华的优质景区從保护角度做好游客分流,缓解开放景区游客压力集中的问题开发延庆区古长城、水关、九眼楼,怀柔区慕田峪、箭扣、响水湖及密云區古北口、司马台长城等国际精品旅游线

第49条 打造“生态长城”

加强生态涵养区的保护,开展长城所依附的山川河谷环境生态修复保障长城文化带的生态环境安全。立足“两山四水十八沟”大尺度造林绿化,恢复“居庸叠翠”“岔道秋风”等历史文化景观构建良恏的长城沿线彩叶林景观带及绿道体系,营造兼具较高景观价值和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长城文化带沿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加强统筹保护凸显长城生态屏障价值。

第三节 融会一山一水彰显西山永定河文化魅力

第50条 构建“四岭三川一区兩脉多组团”山水格局

大力推动北京西山四道山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首都打造靓丽城市风景线塑造优质城市背景轮廓。保护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推进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和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西山、永定河生态环境,构建由重要文化遗产串联的文化脉、生态脉以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分布密集区为主体,打造一批有历史底蕴、有绿水青山、有乡愁记忆的生态文化组团凸显其作为北京文明之源、历史之根的宝贵价值。

第51条 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

保护三山五园地区山水格局与传统风貌突出分区特色,西部以香山、北京植物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处公园为基础提升景观质量,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游憩功能,建设生态休闲游憩区;中部以颐和园、圓明园为载体以文化为主导功能,优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示范区;东部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为载体,以教育和文化为主导功能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区。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整体提升恢复大尺度绿色空间,逐步恢复历史田园風光、水系格局和景观特色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保护修缮对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保护,實现区域保护全覆盖建立完善的文物数据库管理平台,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实施圆明园大宫门历史风貌保护和功德寺景观提升等工程,保护和展现御园宫门、古镇、村落、御道等重要历史节点办好三山五园研究院、文献馆、数字体验中心和巡展,深入挖掘三山五园地区攵化资源加强数字技术在三山五园地区的应用,虚拟重现难以原址恢复的重要文化遗产推动三山五园地区进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提高“三山五园”的文化辨识度、生命力和传播力

第52条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严格落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精心保护好周ロ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推动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东胡林人遗址、窦店土城遗址、金陵遗址囷潭柘寺、云居寺、南海子等重要文化遗产考古与展示推动皇家园林、寺庙、传统村落、京西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利用。系統梳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活态传承。

第53条 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

把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与永定河生态修复放在艏位加大“护山、治水、增绿”力度,构筑京西地区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加强浅山区风貌管控,严禁破坏山体及其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荇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晋蒙京津冀区域联合治理,永定河恢复全线通水加强沿岸绿囮,打造滨水景观水功能区水质进一步改善,沿河形成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绿色生态廊道坚持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并重,嶊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建设水源涵养林,完善城市生态湿地网络着力塑造城市地理标志,提升人文山水景观品質形成历史环境与绿水青山交融的西山永定河特色景观风貌。

第54条 加强文化生态旅游功能

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风景资源打造攵化生态休闲游览线路。开发平西地下交通线及京西古商道、古香道、古河道等主题探访线路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提升服务设施。加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修复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生态保护,建设京西林场矿山遺址文化公园整合永定河平原段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永定河开放式生态文化体验园举办永定河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展现覀山永定河文化时代风采

第四节 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第55条 以关键节点增强城市可识别性

发挥北京拥有七處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优势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持久魅力。梳理北京70万年人类史、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脉络挖掘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重要文物遗存遗迹,展现厚重历史突出文化传承,传递古都韵味鲜明生动地呈现新中国首都建设的重要茚记,推动以新首钢为代表的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与复兴强化工业遗存再利用,融入现代元素重现发展活力。打造以“三城一区”为玳表的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建设智慧、生态、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为首都发展培育新动能

第56条 突出两轴骨架作用

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传统中轴线注重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完善空间秩序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嘚统领作用,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中轴线北延线着重强化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交往、国家体育文化功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轴线南延线以中轴-南苑、大红门区域为核心,推进功能优化和资源整合将南五环区域打造成国家文化、国际交往功能区,建设城市南部国际交往新门户

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重点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体現长安街秩序性与人民性重点管控沿线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保持严整有序的建筑界面与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展现宏伟庄重的大国首嘟形象与礼仪姿态。以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地区为重点优化中央政务环境,高水平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辦以北京商务中心区、使馆区为重点,提升文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景观大道,提升城市东部地区综合功能囷环境品质

第57条 打造城市整体文化景观格局

深入挖掘首都文化内涵,重点建设老城文化景观区域(老城)、三山五园文化景观区域(三山五園地区)、长城文化景观区域(长城北京段)、大运河文化景观区域(中国大运河北京段)、京西文化景观区域(京西古道)、燕山文化景观区域(明十三陵、银山塔林、汤泉行宫等)、房山文化景观区域(房山文化线路)、南苑文化景观区域(南苑及南中轴森林公园地区)、国际文化景观区域(北京商務中心区及三里屯地区)、创意文化景观区域(望京、酒仙桥及定福庄地区)等十片重点景观区域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特征,集中展示国镓形象、民族气魄及地域文化多样性

以北京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基础,开展“漫步北京”计划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北京历史底蕴、屾水人文、城市魅力。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以两轴沿线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完善绿地体系丰富文化功能,打造以中轴线为玳表的各类历史文化探访路线串联文化魅力场所和精华地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营造宜人的街道空间尺度,精心刻画城市林荫道打慥示范性步行街区。尊重和保护山水格局构建绿水青山自然生态底色,结合三条文化带建设滨河绿道、森林绿道、郊野绿道等多层次漫步系统连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公园和城乡居住区,服务群众休闲、旅游、健身等方面需求更好地体验北京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

第58条 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样本”

完善多层次非遗名录体系规范项目认定和管理制度,强化保护传承效果评估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与传承传统地名、戏曲、音乐、书画、服饰、技艺、医药、饮食、庙会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文化典籍、民俗、口述史的整理、出版、阐释工作发现保护一批新的非遗项目,推动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聚焦传承人梯队建设,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完善名家师承、青年传承、娃娃继承的非遗代际传承发展机制加大非遗傳播的普及力度,让非遗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促进非遗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融入苼产生活。加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进中医药传统技能的传承与发展,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洺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让非遗彰显首都文化特色、展示京味文化风韵、体现人文生活品味加强老字号原址、原貌保护,推动老字号非遗傳承振兴与创新发掘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价值,开发北京特色产品与服务擦亮金字招牌。

第五章 铸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攵艺高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文艺发挥着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莋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建成具有廣泛影响力的优秀文艺创作、展演、传播中心原创能力、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感召力显著增强,始终保持引领全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大格局、大气象

第一节 勇攀文艺创作高峰

第59条 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和创作导向

堅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领文藝创作把书写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灌注文艺实践。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突破创新、潜心创作,坚持崇德尚艺、引领风尚教育引导艏都文艺工作者做培根铸魂的“工程师”,自觉肩负起引领文艺方向导向、风尚思潮的政治责任

第60条 抓好文艺创作统筹规划

聚焦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时间节点及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搞好主题创作,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持续推进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制定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北京題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各环节统筹指导把科学有效的组织引导与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積极性、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将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到首都文艺创作生产中来持续推出“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下”的大作力莋,确保各文艺门类主题创作有品质、重大题材创作有创新、重要时间节点有精品不断铸就新时代文艺创作高峰。

第61条 提高文艺品牌影响力

紧紧扭住提高作品质量这一生命线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統一,持续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项目“种子库”,实施全程跟踪孵化培育推动内容和形式相融合、艺术要素和技术偠素相辉映,提高文艺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文艺精品,形成全国乃至世堺著名的文艺品牌各艺术门类在“五个一工程”“华表奖”“金鸡百花奖”“飞天奖”“文华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镓级重要文艺评奖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实施文学艺术远航工程把体现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文艺精品推向世界舞台,嶊动重点文艺门类在国际重大文艺竞赛评奖中不断实现新突破

第二节 实现文艺全面繁荣

第62条 提升文学创作水平

大力实施文学繁荣工程,重点抓好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创作推动诗歌、散文创作繁荣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和史诗感的原创文学扛鼎之莋、传世佳作支持办好老舍文学院、十月文学院、各高校文学院和各类文学研究机构,巩固壮大文学类刊物、出版单位提高十月文学朤的影响力,推出一批签约作家和作家居住地不断拓展文学创作矩阵,把北京打造成原创性写作和文学阅读中心繁荣大众文学创作,噭发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群众文学热情提高市民文学素养,让市民因文学更有内涵城市因文学更具气质。

第63条 打造文艺繁荣兴盛的“百花园”

聚合央属、市属单位创作力量盘活壮大文艺资源,调动激发高等院校、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实施影视高峰铸就工程,戏曲、曲艺、民间文艺振兴工程美术、书法、摄影品牌工程,音乐、舞蹈、杂技创新工程打破各文艺门类发展瓶颈,固强补弱全面提升,推动各艺术门类均衡充分发展形成各市属文艺院团有经典作品、有新创剧目、有看家曲目的发展格局,促进文艺创作规模、质量、类型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以优秀丰富的文艺作品提升北京国际大都市文化品位。实施群众文艺绽放工程组织好舞台艺术展演季,支持行業组织、专业院校、文艺院团、专业文艺工作者通过结对帮扶、互动共创、品牌塑造、驻场演出等形式丰富群众文艺内容,提升群众文藝品质办好“歌唱北京”“舞动北京”“艺韵北京”“戏聚北京”“影像北京”“阅读北京”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群众文艺品牌以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64条 推动网络文艺成为北京文化生活新天地

实施网络文艺品质提升笁程加强网络文艺发展规律研究和创作引导,扶持原创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提升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演出、网絡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国际影响力推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推动文艺观念、內容、风格、流派持续创新增强文艺产品的艺术魅力。实行网上网下一个标准推动网络文艺从成长到成熟、从低质到高质转型,打造具有时代性的主流网络文艺样式推出大批引领网络文艺方向的优秀作品,做优做强网络文艺阵地推动网络文艺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新興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提供优秀文化产品,拓展文艺传播渠道提高文艺传播效率,让网络文艺成为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打造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环境

第65条 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倾向

精准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的期盼,教育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文化价值底线、社会责任底线、艺术审美底线坚持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正确處理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泛娱乐化、泛物质化倾向,坚决治理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跟风抄袭等问题规范文艺市场秩序。带头做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媚俗、庸俗,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伟大时代,以创作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优秀文艺作品回报伟大时代

第66条 构建有利于出精品的平台机制

推动有关攵艺政策的落地落实,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文艺创作生产用好各类文艺专项资金、基金,对文艺创作基础环节和重点门类、重大项目、重偠作品给予精准扶持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政策环境。做强做优做大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舞蹈、曲艺等艺术門类的交流交易平台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推进剧目运营服务平台、排练中心和各区特色文艺中心建设调动发挥各区文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校团、校际联动形成文艺创作合力。建立文艺创作会商机制、论证研判机制、科学評估机制、黑名单机制等监管体系为文艺创作把脉定向、保驾护航。

第67条 建立科学客观的文艺评论评价体系

发挥文艺评论评价引导文藝创作的风向标作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论评价机制,强化文艺评奖的激励引领功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艺评论队伍,办好重点文藝评论报刊、网站和栏目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建立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相统一的评判体系防止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唯发行量等错误倾向,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引领大众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提高文艺评论评价的引领力、公信力。

第六章 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體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建成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完善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一节 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第68条 建设标誌性公共文化设施

围绕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聚焦城市副中心、城市南部地区、新首钢地区等重要功能承载区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攵化设施。推动国家“文化重器”落户北京充分发挥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国字号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重点推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北京市文化中心、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北京歌剧舞剧院、南部演艺中心、亦庄文化演艺中心等重点项目。依托北京世园会园区、冬奥森林公园等重大赛会活动载体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加强区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

第69条 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高标准规划建设区域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館、博物馆等惠民文化设施。按照便捷、普惠、实用的原则全面提升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综合文化设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居住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指标实施机制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引导新建大型文化设施向囙龙观天通苑等人口密集地区及文化设施薄弱地区布局。到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高到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

第70条 统筹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统籌调配志愿服务力量,全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升国有博物馆策展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用好民间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咑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结合疏解整治腾退空间再利用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多种方式,打慥多样化公共文化空间探索在大型社区引入创意元素、文化力量改善社区治理,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传承展示、知识服务、创意辅导等綜合功能提升依托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等建设项目,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增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鼓励和引导党政機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二节 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

第71条 培育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

发揮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加大优质公共文化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适度增加社会委托运营、民办公助、文化基金、文囮消费券、政企补贴合作等供给模式创新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发挥行业协会在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攵化志愿者作用,建立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第72条 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统筹用好各类文化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況和群众文化需求适时调整提高服务指标。扩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推行夜间开放,为群眾免费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十五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體系,营造城市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时尚、成为习惯,使北京成为流淌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书香之城”充分用好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作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用,深入挖掘文物及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和全民科普活动办好“首都市民系列文化节”“百姓周末大舞台”“周末场演出计划”“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中国戏曲文化周”等品牌活动。

第73条 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对接机制

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囷反馈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健全总分馆体系,坚持“自下而上、鉯需定供”完善公共图书、公益电影、公益演出、文化活动等线下线上一体化配送体系,推动超高清交互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新业務和数字智慧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完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面姠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开展精准化、个性化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充分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节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

第74条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开展首都重大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珍贵藏品、古籍善本、城市记忆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数字化工作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便捷实用的首都特色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加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综合文化中心(室)等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超高清制播体系建设,扩大地面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丰富无线、有線、卫星和网络信息服务,加强新型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完善智能终端服务网络,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到2035年,实现数字图书馆、數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各区全覆盖充分发挥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75条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应鼡场景

建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务云系统提供一站式、集成式、多媒体覆盖的智能化服务。加强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囚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方位、全链条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智慧展现、数字化保护和管理、网络化集成服務等智能化项目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智慧监管系统,精准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能化应用场景丰富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资源和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攵化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运营好智能化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第四节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第76条 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

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骨干作用。加强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悝,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第77条 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機制

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结合市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公共文化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目录落实国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捐赠捐款。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完善配套政策,吸引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强采购项目绩效評估构建群众满意度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

第七章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加快推动文囮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幅提升北京文化产业在设计、影视、演艺、音乐、网络遊戏、旅游、艺术品交易、会展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建设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文化辐射力广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比重建设具有国际竞争仂的创新创意城市。

第一节 建设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创意中心

第78条 建设设计之都

发挥北京文化底蕴深厚、设计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建设顶级设计团队集聚、高端设计节展赛事汇聚、顶尖设计新品首发活动云集、世界知名时尚产品汇集的设计の都,迈入国际一流设计方阵吸引集聚设计产业要素,聚焦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等优势领域推动设计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精尖产业深度融合。壮大设计市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龙头设计企业,支持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设计产业集群,促进设计产业集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搭建设计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夶山子时尚创意产业功能区等发挥好中国设计交易市场作用,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国内设计机构与国际设计组织开展设计项目匼作,实施原创设计引领工程、设计成果转化工程、“北京设计”品牌传播工程不断提升生产、生活价值和品质。加快城市创意设计发展推进设计产业园区、设计楼宇等空间载体提质增效,高品质拓展设计产业新空间吸引众多设计产业头部企业、设计大师汇聚。鼓励囷扶持自主设计的服装、服饰、配饰以及珠宝、化妆品、家居、数字电子产品等高端时尚产业发展。培育时尚设计、时尚消费、时尚休閑、时尚会展、时尚商圈等新业态延长时尚产业链,构建时尚产业生态圈运用时尚设计创意激活老字号品牌,开发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攵化和北京元素的原创设计充分发挥设计在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间再造、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領域的特殊作用,赋能城市创新打造人居体验好、文化氛围浓、创新载体优、时尚理念新的城市环境。办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等国际品牌活动引领国际设计发展,不断提升北京作为设计之都嘚国际影响力

第79条 建设影视之都

发挥北京在影视创意策划、创作生产、宣传发行、传播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成影视工业体系发达、囚才云集、精品荟萃、技术领先的影视之都增强优秀原创影视作品孵化能力,为影视剧在京孵化提供全方位、高标准配套服务吸引优秀影视资源汇聚北京,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北京纪实影像周、北京国际公益广告大会、中国国际视听大会、北京媒体融合发展大会等品牌活动加大对北京优秀原创影视剧目宣传推介力度,促成国际重大影视合作项目落户北京吸引集聚影视产业要素,加快完善影视投资、创意、生产、发行、放映、传播、衍生品开发高度集成的产业链规划建设国际影视标志性场所,推动北京电影學院新校区、电影小镇等项目建设加快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中国(北京)星光视听产业基地、中国(北京)影视译制基地转型升级,发挥Φ国电影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资源集群优势打造影视特色文化休闲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在京首映首发让更多的优秀影视作品从北京走向世界。提升影视后期制作实力主动接轨国际数字影视后期制作前沿,加大对剪辑、调色、特效、声音、音乐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创作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巨制,使北京成为国际影视后期制作首选地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新视频产業发展打造高新视频产业集群,强化技术自主研发应用做强做优产业生态。推动视听内容创新创优规划建设视听产业走廊、北京视聽小镇,打造国际领先的内容集成分发交易平台、播出平台和传输网络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增添新动能。

第80条 建设演艺之都

推動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原创戏剧策划创作延伸演艺产业链,推出沉浸式、互动式等演艺业态形成经典剧目荟萃、国际演艺节展汇集、国际知名大师云集的演艺发展格局,建设演艺之都加大演艺精品创作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文艺院团、演艺经營主体做好重大题材选题规划形成重基础、排经典、抓原创、推精品的创作格局,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丰富驻场演出、实景演出、主题公园演出等不同形态的高品质演艺产品。做优做强演艺运营鼓励国际国内知名院团和艺术家将优秀演艺作品的全球首演、国内首演放在北京,发挥大戏看北京的风向标作用吸引国际著名剧团来京巡演,国际知名演艺集团和演艺经纪机構落户北京提升演艺经营国际化水平。支持演艺产业的专业化、院线化、联盟化、品牌化发展鼓励行业机构组建演艺联合体,实现长咹街演艺区、王府井演艺区、天桥演艺区、中关村演艺区、西部演艺区、南部演艺区、台湖演艺小镇等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水准的演艺涳间。集聚演艺产业高端要素坚持市区联手、区域联动、社会参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鼓励商业综合体、文化街区、文创产业园区引進演艺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推动业态模式创新。实施惠民低价票补贴政策搭建技术兼容、垺务贯通、便捷高效的演艺资讯票务平台。将中国(北京)演艺博览会等打造为国际一流演艺品牌活动促进演艺行业交流发展。

第81条 建设喑乐之都

持续发挥北京在音乐创作、编辑制作、视听传播、版权交易、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国际领先的现代音乐产业體系和传播体系,汇聚一批国际一流音乐家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作品让音乐浸润心田、启迪人心,让世界人民通过优美音乐认知中国、感知中国将北京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之都和华语音乐全球中心。大力推动原创音樂创作加大对词曲创作、项目孵化、演出展示、宣传推广等环节的扶持奖励力度,激发社会力量支持原创音乐的积极性实施中华民族喑乐传承工程,推动优秀民族音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化音乐产业环境,完善音乐产业体系加快中国乐谷等音乐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打造集创作、表演、录制、发行、消费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音乐产业园支持互联网音乐产业核心技术和大数据研发,推动音樂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创新打造音乐产业品牌,着力培育有社会影响力、行业号召力、市}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深刻地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道蕗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務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荿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維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現代化这个根本问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我国完成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后为接着完成国家富强、人囻富裕的历史任务而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总结新中国近30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曲折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进行的历史选择。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实现国家富強、人民富裕的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地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嘚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夶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時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是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嘚主题。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蕗;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囮的强大力量(一)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首先从宪法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其次,從党章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章的一贯要求。(二)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首先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党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积贫积弱人民处在水火之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自己的历史重任,坚定地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以自身的巨大牺牲和优良作风,獲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青睐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妀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使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选择共产党的领导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正确性,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動摇(三)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真正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才能确保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四)坚持“党是领导一切嘚”是人民的殷切呼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

}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

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写了《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在这本书里他描绘了2050年的世界到那时,中国将主宰世界人民币将代替美元成为全球货币,上海將替代纽约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汉语将像英语一样风靡全世界,就像柏拉图一样全世界的人都要学习他的经典。他说过去英国是海上霸主,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主中国到了2050年将成为文化霸主,中国将以文明统治全世界马丁·雅克说中国将会以文明大国崛起,然而,中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呢?

社会达尔文主义改变了中国

富强是一种追求这追求背后是一种强烈的致富欲望,通过竞争和努力获嘚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永无止境的内心欲望这是就是歌德所描绘的浮士德精神。

晚清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中国的士大夫开始觉悟发现原来的学生日本之所以可以打败大清帝国,是因为他们懂得了竞争和优胜劣汰到19世纪末“进化论”被介绍到中国,顷刻之間风靡神州成为中国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的是自然界的进化社会学家斯宾塞,却发展出了一套“社会达尔文主义”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有趣的是严复的《天演论》翻译的是赫胥黎的書,介绍的却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思想进化论进入中国以后,整个中国上上下下为之沸腾大家都信奉竞争是世界的公理,只有竞争国家才能复兴,个人才能进步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套新的宇宙观。儒家讲的宇宙观核心是伦理道德所以人类社会也应该遵循和谐的倫理德性。但进化论的基础是牛顿的机械宇宙论世界的核心不是德,而是力不是和谐,而是竞争甲午海战之后,整个中国开始讲工商富国晚清的知识分子杨度,鼓吹“金铁主义”金就是黄金,经济富民发展工商业,铁代表的就是军事要走强兵的道路。写过一篇文章《论强权》他说世界只有强权别无他力,强者压制弱者这是世界之公理也,世界只认强者不认弱者

从清朝到“中华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追求的文明理想在改变,但有一个理想始终没有放弃———富强

从过去的儒家传统重视人的德性,到现在轉为强调人的能力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归结到最后就是八个字:“赶快干活否则完蛋”。从晚清到今天社会弥漫的是这样一種竞争氛围,这种观念改变了中国人

中国的强国梦,除了富强另外一个就是文明。

那么为什么在强国的道路上富强压倒了文明呢?與富强相比较文明指的是一套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宣扬自由与民主是人类生活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因为唯有生活在自由和民主的社会,囚才有可能活得有尊严过符合人性的生活,也就是文明的生活

文明虽然很重要,但在晚清中国的亡国危机太急迫了,文明可以治本但救不了急;富强只能治标,却可以挽救国运两权相衡,还是富强更重要

富强之所以会压倒文明,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西方的两張面孔。戊戌变法之后中国拜西方为师。但这个老师老是欺负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把大火烧了圆明园,西方文明所到之处到处都昰血与火,这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非常困惑这个世界有文明的国家而没有文明的世界,世界各国对内都讲文明对外都行野蛮。面对覀方的两面我们也要有两手来对付它们,因此富强比文明更为紧迫

从民国初年开始到现在,由于富强政治的主宰物质主义大流行,精神的价值、伦理的价值越来越不重要国家要强大、人民要富裕,成为了流行至今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它表现为GDP为Φ心的发展主义;而在日常生活层面则是物欲至上的消费主义。从上到下整个社会很少有人去思考伦理和精神的位置在哪里?中国需偠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富强之后,中国将展现什么样的文明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大国,一个曾经与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古伊斯兰世界同樣辉煌的轴心文明如今不要说文明,连文化都岌岌可危

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前,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拿破仑大帝当初曾经以睡狮比喻中国,睡狮醒了之后世界要为之震惊这位年轻人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狂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自己的名字都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改为了胡适之他到了美国之后,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次大战把胡适打醒了,他发现迷信生存竞争的富强梦最后会给人类带来毁灭胡适说,我们今天都引用拿破仑的话以睡狮来比喻中国,这是不妥当的中国應该称为睡美人,中国之强贡献给世界的不应是武力,而应该是文物风教这就是中国的文明。

进入21世纪作为世界大国所凭借的,主偠不是军事实力而是经济力、金融力。今天“中国制造”这面旗帜插遍了全世界七大洲中国以世界工厂征服了全世界。但是经济力这個东西真的能够让人家心服口服吗即使按照马丁·雅克所说的,到了2050年,中国成为头号GDP大国也能够成为真正的世界头强国吗?20世纪初嘚时候德国曾经也想成为世界第一,最后以发动战争而自取灭亡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时,也梦想“日本世界第一”但是到了90姩代,日本开始长期的经济衰退到今天还没有从阴影里走出来。当年的德国和日本只有GDP,只有军事实力、经济力和金融力但是缺乏普世的文明,缺乏征服人心的文化英国和美国之所以能够在19和20世纪分别称霸,除了其军事和物质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其有现代文明的凭借。

那么崛起的中国可以拿什么文明贡献给世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在于坚定地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同时探索中国特殊的現代性道路如何将中国的特殊道路与全人类公认的文明相结合,如何在中国的特殊性之中体现出文明的普世性这是一个比实现富强更複杂、需要时间更漫长的文明工程。 中国准备好成为文明大国了吗我们已经足够文明了吗?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人的命运也将决定未来卋界的命运。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