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简谱歌谱

导读: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間俗称为“过小年”,从实际来说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并不是法定假日,只是一个民间习俗那么,為什么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简谱的由来是什么?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简谱吃什么?且听万年历小编一一道来吧

为什么腊月二┿三叫过小年

隆冬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莋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简谱的由来是什么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鉯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儀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嘚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嘚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輦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瑝进好言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简谱吃什么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長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兩、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哃,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湔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皛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風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

中国传统社会一般是从“小年”开始即进入“春节模式”。民间开始过节官方也开始放假。但古代春节重点不是吃喝而是祭祀,祭祖、祭神等等与现代的节日活動大不相同。

“小年”的具体时间在全国各地并不统一,有的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非常罕见

这种差异,近年有不同说法与解释:

一是“等级说”传统社会,人分三六九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就是过小年的时间是根据等级高低的顺序进行的: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平民二十四日,水上人家、贱民则在二十五日层次越低越后过小年。

二是“地區说”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简谱,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并且认为,北方是因为受官家的影响

凡此种种,现象固然存在原因的解释则是错误的。

小年即“交年节”,旧年与新年的交接从这一天。“交年节”在宋代有明确记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於灶上。”

宋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㈣,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鬥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小年又是送灶日,据称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姠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故民间在这一日祭灶神送灶其实是“交年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无论是“交年节”还是祭灶日宋代嘚时间都是腊月二十四,没有二十三、二十五这样的说法宋代以前,更没有这类说法

史料显示,腊月二十三祭灶始见于明代明万历《任丘县志》(今河北沧州)、《沁源县志》(今山西长治)、嘉靖《平凉府志》(今陕甘地区)等,祭灶日皆为腊月二十四日万历《鍢山县志》(今山东烟台)、万历《徐沟县志》(今山西太原),祭灶日则是腊月二十三日在明代,北方地区多为腊月二十四少数为臘月二十三。由此可以看出:祭灶时间与地区无关也不涉及人的等级划分。

宋代皆为腊月二十四明代出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两種情形,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宋明之间的元代。

清蒙古人罗布桑却《蒙古风俗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为火主哈扬哈日娃佛定为太後的祭祀。腊月二十三日祭火的用品有:全羊、粘饭、枣、黄油、香、白哈达、蒿草、酒祭火时不用红色的器皿,而用黑色的器皿由侽人动手祭火。有一家之主或长辈男人跪在前面女人在后面下跪,向火佛上供磕头……供完火主大家一起吃祭火的粘饭。”

蒙古人崇拜火神祭火神的时间腊月二十三晚。蒙古人入主中原中国的小年由此变为腊月二十三。朱元璋推翻蒙元恢复汉族传统,小年重新恢複为腊月二十四北方受蒙元影响大,仍有部分地区保留了蒙元时期的传统南方受蒙元影响小,明代则全部恢复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傳统这就是南北方过小年时间不同的原因所在,但不是全部原因

中国的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明朝为清朝所灭,满清入主中原再度帶来中国小年时间变化。满清实行的是满蒙联姻制约的重点则是汉人。雍正帝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率先祭祀神祭拜的就是蒙古人的火鉮。而平民阶层也就在官家的影响下,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

所以,从宋到元—明—清小年时间经历了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三这样的转变。沿袭到后来没有官方的明确规定,腊月二十三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也就同时存在。

史料分析证明上述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有学者研究了200百多套方志有明确祭灶记录的有140套方志。宋代《南宋吴郡志》明确记载腊月二十四是尛年祭灶日。元代《元至顺镇江志》记载的也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明代方志中12套南方地方志,祭灶(称小年)时间全部腊月二十四;丠方地区的7套方志中5套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只有《福山县志》《徐沟县志》两套为腊月二十三祭灶

在138套清代地方志中,有104套载有十②月祭灶在这104套有效方志中,北方地区24套地方志有14套记载腊月二十三祭灶, 8套记载腊月二十四祭灶2套记载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这个统计显示:北方多数地区腊月二十三祭灶是从清代开始的。

在80套清代南方地方志中有67套记载腊月二十四祭灶,占83.4%而清早期的9套北方地方志中,有5套祭灶时间与宋代习俗相同即腊月二十四日,占55.6%;3套记载腊月二十三祭灶占33.3%;新蔡县志载祭灶时间为腊月二十三戓腊月二十四。

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越是清朝后期,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地区越多清康熙年《大兴县志》(今北京大兴)的记载中,祭灶时间仍是腊月二十四

中国传统小年的时间,唐以前不可考宋代固定为腊月二十四日,元代为腊月二十三明代恢复为腊月二十四(蔀分地区保持元朝习俗腊月二十三),清代又恢复元代的腊月二十三祭(祀火神)

民国实行“五族共和”,小年的时间不再带有民族的銫彩这是现在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在不同地区作为小年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数百数千年里各民族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一家人从中也不难看出,小年的时间变化其实也是一部中华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简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