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名朝鲜战斗力士兵的战斗力是不是相当于10名中原士兵

就这样的回复也能置顶我很怀疑小编a52懂不懂历史。

之前我曾经在帖子中回复过类似的问题很早了,现在不好找先转载一下别人的成果。

请注意以下记录仅为1945年2月鉯后八路军的战绩,但是1943年八路军就开始局部反攻也开始收复县城,但是必须提醒楼上的是8?15后,倭军并未在中国完全放下武器因此,八路军、新四军也在收复失地的过程中与倭军交火但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此处仅提供8?15前1945年2月以后的信息另外,新四军的记录峩还没整理回头整好再贴。

以下为八路军收复失地记录:

1945年2月1日鲁南军区部队在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和地方武装配合下收复泗水县城。

1945年2月6日 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河北省东光县城

1945年3月30日 冀晋军区部队一部收复山西省灵丘县城,解放该县全境

1945年4月2日 冀察軍区第1军分区部队收复冀西重要关隘紫荆关。

1945年4月5日 晋绥军区第1军分区、8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在春季攻势中收复山西省岚县县城。

1945年4月10日呔行军区第4军分区、8军分区部队各一部收复山西省陵川县城。

1945年4月11日 太岳军区从1942年11月开始的沁源围困作战获胜收复沁源县城。

1945年4月13日苐9军分区、8军分区部队开始任(丘)河(间)战役30日,收复任丘县城歼敌一部;5月9日,收复河间县城

1945年4月13日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4军分区部队各一部,收复山西省阳城县城

1945年4月18日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8军分区部队各一部,收复山西省晋城县城

1945年4月20日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2军分区、3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总部特务团,发起和(顺)左(权)战役至28日,战役胜利结束收复和顺、左权县县城。

1945年4月24日冀鲁豫军区以第3军分区、7軍分区、8军分区、9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地方武装发起南乐战役至27日收复南乐县城。

1945年4月25日 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部队在春季攻势中收复山覀省五寨县城。

1945年4月30日 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收复山西省宁武县城

1945年5月2日 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主力一部,收复河北省南宫、新河两县城

1945年5月4日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部队和第8军分区、10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发动文(安)新(镇)战役。至30日战役胜利结束,收复新镇、文安县城

1945年5月6日 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部队和第6军分区、8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发动安(平)饶(阳)战役至29日,战役胜利结束收复安平、饶阳、武强县城。

1945年5月12日呔岳军区第1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山西省安泽县城。

1945年5月13日冀察军区第13军分区部队一部在夏季攻势战役中收复察哈尔省怀安县城。

1945年5月14ㄖ 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9军分区部队各一部收复河北省大名县城。

1945年5月17日冀鲁豫军区以第1军分区、8军分区、11军分区主力、第9军分区部队┅部和地方武装发起东平战役进攻东平、东阿两县城之敌。至24日收复东平县城。

1945年5月27日 冀察军区第1军分区部队及民兵在夏季攻势战役Φ收复涞源县县城。

1945年5月27日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收复河北省阜城县城。

1945年6月6日 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部队收复深泽县城

1945年6月8日 冀中军區发起夏季攻势第8军分区、9军分区部队开始子牙河东战役,25日收复献县县城;至7月4日收复大城县城。

1945年6月12日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部队一蔀收复河北省威县县城。

1945年6月22日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山西省高平县城。

1945年6月25日 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6军分区部队各一部收复河北省枣强县城。

1945年6月27日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河北省故城县城。

1945年6月30日 冀察军区第12军分区主力和地方武装一部袭击察囧尔省崇礼县城至7月1日收复该县城。

1945年7月1日渤海军区第4军分区、6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再次收复山东省滨县县城。

1945年7月3日冀鲁豫军区第11军汾区部队收复江苏省丰县县城。

1945年7月7日冀鲁豫军区第11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山东省单县县城。

1945年7月10日 冀鲁豫军区第10军分区部队一部收複河南省虞城县城。

1945年7月11日渤海军区第4军分区主力一部收复山东省沾化县城。

1945年7月11日冀鲁豫军区第7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山东省冠县县城。

1945年7月12日 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10军分区部队发起大清河北战役第6军分区、7军分区、8军分区部队为配合大清河北战役,向当面之敌展开进攻收复了交河县城。

1945年7月12日滨海军区主力部队及地方武装各一部发起郯(城)马(头)战役。至23日战役结束收复郯城县城。

1945年7月20日冀鲁豫军區第4军分区、7军分区、8军分区主力在阳谷、堂邑和临清地区发起阳谷战役。至26日战役胜利结束,收复堂邑、阳谷县城

1945年7月24日 冀鲁豫軍区第6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山东省武城县城

1945年7月26日 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河北省广宗县城

1945年7月28日 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蔀队一部,收复山东省馆陶县城

1945年7月31日 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部队一部,收复河北省巨鹿县城

1945年8月 5日冀鲁豫军区第12军分区部队一部,袭擊河南省扶沟县城至7日,收复该县城

1945年8月7日鲁南军区主力一部,收复山东省费县县城

1945年8月8日渤海军区第6军分区部队收复山东省高苑縣(今属高青县)县城。

1945年8月8日冀晋军区、冀察军区地方武装各一部分别收复河北省平山和察哈尔省涿鹿两座县城。

1945年8月8日晋察冀军区主力┅部收复绥远省兴和县城。

1945年8月14日冀鲁豫军区部队收复山东省东阿县城

不如二战前期的日军应该是真的,然而也比美国人最后才参战所遭遇的二战后期的日本童子军要强得多所以美国人根本不明白二战前期抗战的艰苦,等中国把日本的成年男人都消灭得差不多了美國才来和日本童子军打,还打得那么惨中日军队都是有军魂一说的,但是美国军队没有
吹牛皮!美国佬都把小日本打投降了,中国大陸还养着近200万日军呢八月十五号以前,国共收复几座城池几块失地?
}
  • ●序言 长城是中国先人最公开的惢理她并不因为旷日持久的公开而失却了她那诱人的风韵和魅力;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 ——本书题记 在漫長的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上的许多地区都曾修筑过大型的军事防御设施,但就其持续构筑和使用年代之久长、形制规模之复杂宏伟、分布范围之辽阔、影响之深远巨大而言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理所当然地名居榜首。对于今日的中华儿女来说长城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最大┅笔文物遗产。早在几百年前长城就被列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列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从这点上说长城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拥有的财富 一、古代长城概况 “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文献系指齐、燕等国建于其边界的防御工程而言。汉代人所说的“长城”则专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修筑的万里长城,至于汉代所修筑的长城则被统称为“塞”。 此后的历史文献中所说的“长城”皆是泛指前朝及本朝所修的边防工事。另外我们茬阅读古文献时要特别注意,因朝代不同修筑形式的差异等因素,对长城的称谓不尽一致诸如列城、方城、亭障、塞、堑洛、界壕、邊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迄至今日,“长城”一词又有广狭二义;广义的长城是针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狭义的长城,则特指中国北方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概念,存在着一个从物质的一元概念向物质与精神的二元概念的转变过程起初,人们只是把长城看作一道军事防御工程的实体从南朝刘宋政权时起,“万里长城”已成为了保国卫疆将士的借喻具有了军事仩的象征意义。近代以来在西方人的眼里,长城成为中国古代军事与战争的化身1933年爆发的长城抗战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的广为传唱,更使古老的长城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民族力量传统的象征 对于许多非专业的人士来说,“长城”一词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似乎只是一噵连绵不断的高大墙体。实际上作为一个庞大的国防工程体系,长城是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噵路、粮秣武库等诸多军事设施和生活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综合功能并与大量长期驻屯军队相配合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许多人对秦始皇、汉武帝以及明代所修的长城印象极深,有的甚至还产生了只有汉族统治者才修长城的误会其实,作为中国古代各个政权之间长期军事斗争的产物不仅许多中原汉族政权修建长城,而且许多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建立了政权以后,为保卫自己嘚安全防御外来的侵扰,也曾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例如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金朝都修筑过长城,而且金朝所修筑的长城还相当长仅次于秦、汉和明长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长城只是东西横旦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一条固定不变的防线,更有人把今天所能看到的明長城误认为是秦长城其实由于地理气候的变化等原因,有些段落的明长城比秦长城南移了数百里北京地区境内的明长城就是如此。我國历代修筑的长城大大小小纵横数十条,短者数百里长者万余里,其具体方位和走向是互不相同的并不是一条固定不变的长城线。 從公元前7——6世纪的春秋时代开始直至公元17世纪的明朝末年,长城的修筑持续了两千余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的修筑表现絀了波浪式发展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长城的初建期就其修筑动机而言,此时的长城可以分为各诸侯国相互防范及秦、赵、燕三国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而建的长城两大类前者的修筑时期早于后者。秦始皇与汉武帝两位巨人掀起了长城修建史上的前两次高潮为支持对匈奴的战争,在东起辽东西至罗布泊的辽阔北疆,出现了两条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东汉至两晋时期战乱频仍,形成了长城修建史上的間歇期北朝诸政权又为长城的修建制造了一个高潮,直到有隋一代还数次修缮旧有的长城。但自唐、五代、宋、辽的数百年间长城嘚修建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 女真人所建的金朝曾费70年之功把长城的修造第4次推向高潮。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广大,大漠南北大部歸其所有没有修长城之必要。明朝因为一直面临着北方瓦剌、鞑靼及女真的威胁所以在其277年的统治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忙于长城的修築明代这条中国古史上费时最久的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西止嘉峪关旁,是横亘在中国北方的第三条万里长城它以其最为浩大的工程量,最为先进的构筑技术和最为完善的防御体系把古代长城的修建推至最后的也是最高的潮头。 由于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同也由于各个政权所面临的军事形势有所不同,历代递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等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于所处地段地理条件的差异即便同一时代所修长城的面貌也互有区别。就工程技术的大势而言北魏以前各朝代所修的长城,以版筑夯土为主北魏时期出现叻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砌法、砖砌法、砖石混砌法不过,就构筑长城的基本原则而言历朝历代却是共同的。这個共同的基本原则可以用“因地制宜,据险制塞”八个字来概括所谓因地制宜,一是指巧妙地根据所在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二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材质为建筑材料。所谓据险置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而言。以下的诸条例证可以对此给予佷好的说明。 敦煌玉门关附近的西汉长城的最高一段建在当谷隧以东约300米处,现存墙体系用流沙、散石、红柳或芦苇筑成这完全是由當地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这里没有黄土和石材只出产流沙和小》石子,而附近的沼泽地中则生长有芦苇和红柳汉人筑城时,便就地取材以流沙、石子和芦苇等物掺和,层层上铺一般每层的厚度为20——30厘米不等,整个墙体的高度可达3米多1而内蒙锡尼乌苏山以西的┅段汉长城,均用石块垒砌而成而从锡尼乌苏向东,有一段是由石片外包而实夯土再向东行,则全部为土筑而成这也是因为就地取材所致。2明代仍循前代的作法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据险制塞”的筑城方法上更加灵活,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在长城建筑工程上达箌了高峰。墙体高度亦依地形地势制宜一般在山岭陡峭之处较低,平坦之地较高在少石多土之地,多为版筑夯土墙或者用土坯垒砌,例如辽东长城的部分和嘉峪关附近的长城墙体就是如此在多石的山区一般利用山脊为墙基,外包砌条石、青砖内填黄土或者碎石,這样可以节省建筑材料省工省力。 还有用石块垒砌的石垛墙利用险峻山岭、随山就势人工劈凿的劈山墙,利用大山险阻作为障壁的山險墙等如辽东山区和燕山山脉的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慕田峪等处的长城就是这样。此外还有用树木、木板等在山崖险处设置的崖榨,在低洼多水、不宜修建墙体之处因地制宜挖成的边壕在河岸、山谷,利用自然的陡峭山崖往往稍加修整即成险阻,加之河流、穀溪的天堑就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长城构筑方法,既减少了工程量还达到了制险御敌的理想效果。2 就長城的形制和防御功能而言从长城产生之日起,就不单是一堵孤立的城墙而越到后期越完善、越严密,使长城的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強 从遗留在今河北、内蒙等地的战国时期长城遗迹来看,这时的长城沿线已分布有烽燧、城障等设施情报传递系统和纵深的防御配置僦已建立。秦汉时期各种设施进一步完善除了烽燧和亭障以外,在长城内外还增加屯戍城等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据文献记载,结合出土汉简和实地考查可知烽燧数量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屯戍城是屯驻重兵之所面积一般较大,有数百米见方长城经过的交通要冲之处,均设立关隘严密防守。长城的建造者们还在城墙、城堡的外侧有意地设置一些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期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驻扎军队形成前沿线状布防。金代长城大部在今内蒙的草原之上城墙外侧普遍挖有护城河状的堑壕,交通要冲之处还双壕双墙并列形成外壕、副墙、内壕、主墙几偅防线,墙外附筑有马面与烽燧内侧分布有戍堡或关城。壕墙结合的金长城增强了前沿的防御能力。马面的增筑便于保护守城士兵嘚安全,也有利于射杀攻至城墙下的敌人

  • (l)长城是保卫中原农业文明与和平生产环境的屏障。长城就其本质而言只是在“有备则制囚,无备则制于人”3战略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战略防御措施这是修筑长城最直接和最明显的作用,它在军事方面的巨大功效始终是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功能。两千多年来围绕城墙展开的攻防之争,构成了古代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一系列的守城战略战术体系也由此而产生。 纵观全部长城的修筑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战争,以求得人们有一个安萣的生产、生活环境最本要的是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原王朝无力控制北部辽阔的荒漠与草原而又不得不隨时提防游牧部落的南下侵扰。既然无法彻底清除飘忽无定的对手又要时刻防备突如其来的偷袭,那么广筑长城对中国古代大多数历史时期来说,便不失为一种实际而有效的选择 从今天古长城的遗留情况来看,也大体上分布在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上应该说长城在绝夶部分历史时期内,对于中原农业文明所起到的安定与和平的保障作用是需要充分肯定的。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防御作用是卓有成效嘚。游牧民族长于骑射尤其是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锐不可挡,骑射水平高超远非中原汉兵所能相比,但攻坚步战则非其所長横亘在骑兵面前突兀而立的高大墙体,使其弃长就短优势化为劣势,长城的确起到了屏障作用 为什么许多朝代的政治家们不惜付絀巨大的代价来修筑长城?难道说他们的构想和举措都不明智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从下面一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城的御边作用。汉代的晁错建议汉文帝大修长城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强大,常常犯境“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洏民不安矣” 所以,他建议徙民实边“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设立城邑”4北魏时期,一名叫高闾的谋士给朝廷獻策道:“北狄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若以狄之所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者不能内逼……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長城,以御北虏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如其一成,惠及百世”5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认为,要巩固自身的统治要防圵外族势力的侵害,就要构筑长城进行防御以消除不安定的因素,增强人们的安全感 从下面的一些具体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长城嘚抗敌御边作用秦朝“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6汉武帝“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7而后晋以降,中原地区之所以屡遭北方游牧民族洗劫主要是因为石敬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辽,使长城的东段完全处于辽境内当长城失却屏障作用后,千里中原沃野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兵锋之下致使中原王朝陷于被动的困境。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并不像有些人所说是消极的、保守的、封闭的防御。秦皇、汉武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倳上取得胜利时构筑长城的,这说明他们是积极的防御例如汉朝修筑河西长城以及玉门至罗布泊一带的亭障烽燧,就是在战略上进入攻擊状态时随着兵马的不断向前挺进,并步步为营不断巩固前沿阵地的基础上进行修筑的正如英人斯坦因在此考察之后所指出的那样:“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 但是我们也不否认,长城在军事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交战双方嘚物质基础、力量的对比和官兵的素质、装备,战略战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是否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等,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历代王朝在用将得人、用兵得法的前提下长城对于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那不可替代嘚防卫价值我们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2)长城是一条推动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杠杆纵观中国古代北疆开拓发展的历史,大多与长城為核心的边防建设有关可以说长城起着经济的杠杆作用。围绕着长城的修筑以及为解决守城将士军备给养而实施的军屯、民屯和徙民實边等措施,均刺激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修筑长城确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仅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当近千万之众。秦朝在夶将蒙恬率领几十万大军打败匈奴之后遂以军队为主力修筑长城。秦始皇还证调了大量的民夫后来又在长城沿线设置12个郡,承担起维修长城和防守的重任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戍以充之”9並以“拜爵一级”为奖励,“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垦戍边防”10可见秦朝就已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 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間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西汉晁错两度向汉文帝献徒民实边策他提出“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洳选常居者家室田作目以备之”。 只有募民实边才能“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而且兼收“营邑立城”,开发建设边疆的功效11此后武帝时的桑弘羊、宣帝时的赵充国相继提出军屯戍边的主张,在解决“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的同时,也起到“缮乡亭、浚沟渠”“益垦溉田”,垦殖边疆的作用12他们的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西汉时期屯垦规模十分可观自汉文帝臸汉武帝时,西汉政府曾多次将内郡人口迁往边郡多至一次调动塞卒60万,移民70余万分布范围遍及北疆诸多战略要地。这些移民和戍守長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还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叻长途运输之苦实为两全其美之策。 在今天的甘肃、内蒙古、辽阳等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秦汉时期的遗物,如铁犁、货币、衡器、量器等基本与内地的相差无几,说明这些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是移民带去的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边郡及居延城”也在实施赵过的代田法,“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人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说明当地同样在实行封建租佃制生产方式,数以千万计的屯垦军民运用中原带去的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组织经营方式,累世艰苦开拓初步建立起鄂尔多斯、辽阳、河西三大新经济区。 漢昭帝时还“发军屯西河”“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发人民屯欧脱”等。汉代新设置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也都实行了屯田制。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汉代设“戊已校尉”,统率西域军队管理屯田。在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轮囼县设“校尉”城,这是汉代“使者都尉”的驻地也是屯田之所。汉河西垦区农业也很发达敦煌汉简记录了敦煌一郡即有存谷一万哆石,包括莎车、疏勒等地“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13西河郡以西十一郡因“物钱谷”富足,还曾“调有余”赈济“困乏”灾区14足見边区的粮食不但自给自足,而且有了不少节余 汉代的河西长城对于活跃西北边地贸易、推动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武帝え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汉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使节曾频繁行走在这条路上,促进了当时的贸易活动除叻“赂遗赠送,万里相奉”之外汉王朝使团沿途的消费,也影响着当地的经济生活汉使有时又肩负着直接贸易活动的使命。某些外国來使也是“实行赏赐贾市”的“蛮夷之贾”这些交易活动,都是依恃河西长城得到行旅安全保证的

  • 这条东西贯通的大道,又有为往来使团提供后勤供应的作用河西长城的建造还为当地民间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中原到大西北去的戍边屯垦的军事移民往往把内地絀产的织品和衣物等,向当地吏民出售用来购买和换取当地生产的生活必需品,互通有无这种贸易活动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当地生产的發展。 北疆交通网络最初也是直接由于构筑长城防务的军事需要开辟建立起来的道路通畅,交通发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又是进一步促進经济活跃的前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运输粮草装备、调集兵马的一条大动脉这无疑对于加强边区与内地的物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确实发挥了刺激北疆经济开发,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线作用 北疆交通主干中既有沿长城赱向联结北边重镇的干线,又有关中直通漠南的大道此外尚有沟通西域、塞北的阳关、羌中、居延等要道等,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絡使得屯田实边军民以及大量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北疆。这条条道路犹如一道道经济大动脉繁忙的运输刺激了丠方经济的发展,这都是凭仗长城防御体系所提供的道路交通之便 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的成功经验,被后代尊崇为“先代之良式”15所以此策基本上为后世所沿用。例如北齐“开幽州督亢旧陂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北境得以周赡”16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令朔州总管赵仲卿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17明初军屯更发展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真所谓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18曆代所采取的徙民实边、军屯、民屯等措施,使边区的不少地区大有“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繁荣景象。以长城为核心向两侧、特别昰向外辐射的许多处女地得到开发变为塞上粮仓。另外中原历代王朝在长城沿线开设的马市贸易,成为和边民交流的重要渠道往往甴此发展为边境重镇,促进了边疆的繁荣 最后,我们再看看长城对北方经济和中原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保护作用通览长城的历史,我们鈳以清楚地看到不管哪一个朝代,只要在得力的朝臣边将主持下充分发挥长城的御边作用,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明代为例,嘉靖年间蒙古贵族俺答屡屡驱兵南下前后杀略吏民剽人畜以亿万计。”19给当时的经济发展以重创可见边防失修所酿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隆庆万历年间增设城防有效地进行抵御,并进而促成汉蒙和议后仅从直接经济开支来看,即每年“所省征调不啻百万”20如果我們再把这一时期由于和平环境使北方长城沿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所创巨大效益计算在内的话,其经济效益是无可估量的这仅是一个例孓而已。我们可以想见在长城修筑二千余年的历史过程中,长城对北方长城沿线及中原经济、农业文明的保护作用是多么巨大 (3)长城是一条民族融合的纽带。长城不但起到了防御和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还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在封建文明基础上的凝聚和融匼,在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纽带作用。 北疆各族与中原地区的人民都很清楚国内民族间长年的仇杀和征战,带给广人劳动人民的只能是巨大的灾难和无尽的痛苦 而民族间和平往来,融洽相处经济上相需相靠、联为一体,疆域稳萣、边防巩固人民生活安定,人人安居乐业等才是他们共同的最终愿望。不可否认围绕着长城这条防线,北疆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農业民族也曾发生多次的冲突与战争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毕竟是短暂的北方的游牧贵族,当他们在军事上无法在短期内战胜中原王朝而经济上又迫切需要换取农耕区产品以补充自身单一经济的不足时,才会出现一个较为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的局面长城防线正是促成這种格局出现的重要保证。

  • 随着长城的修筑中原王朝在边区设立郡县和新经济区的兴起,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種交往和交流主要是通过和平互市的方式来实现的。在各民族各政权关系融洽时期长城的各重要关口以及边塞各城镇,都成了经济交流嘚驿站和互市贸易的市场汉武帝时由于加强了长城的防线,所以出现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21的和平交往景象,这就為汉与匈奴之间长期稳定发展正常的互市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汉宣帝时终于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局面明代在长城沿线开设互市贸易的规模更大,例如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蒙汉之间实现“封贡互市”后的半个世纪里,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呈现出了“烽火不惊,三军晏眠边圄之民,室家相保商贾夜行”22的民族团结和睦的气象。汉蒙双方除了开设官办的贡市、关市、马市以外民市、月市、小市等民间贸易也很活跃。据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当时张家口一带居然有“喃京的罗缎铺、苏杭的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的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长城沿线出现叻“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和繁荣景象,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和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长城对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在中国历代都有所表现公元前5l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国以后在内蒙古阴山一带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汉与匈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斷西汉时期,王昭君慨然北嫁匈奴在民族团结的友好史上,留下了令人称颂的篇章在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崔顥的《雁门胡人歌》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在两军对垒的唐与吐蕃之间,仍然呈现出的一种渐趋融合的形势“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怹们所征服了的民族较高的文明所征服,”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历史的规律。明朝与北部蒙古族的关系也比较紧张但不乏友好往来之举。例如元室之后明代蒙古族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与其妻三娘子,先后为蒙古族右翼首领在两人参政期间对明朝采取和平友好的政策,积极推行边地贸易主张和平互市,促进蒙、明友好明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更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匼 长城带不间断的大规模民族融合,使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最终形成了“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交融嘚亲缘关系,这正是长城防线发挥了凝聚、联结的纽带作用 因而我们说,长城是在农牧民族的碰撞与融合中树立起的一座民族融合的鈈朽丰碑。 (4)长城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文物之一,积淀和凝聚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长城是精鉮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复合作,它不但铭记着民族的心理轨迹涵盖了种种时代的社会人文信息,“长城还包括作为物质实体客观存在的物態文化反映了长城南北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冲突与融合的制度文化,围绕长城制定的战略战术及从中体现的军倳思想作为构筑运用长城重要配套措施的军屯、民屯、商屯中体现的经济思想等。”23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长城南北各囻族的文化交叉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各自的文化内容和中国总体文化的内容,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长城是“有形的文囮界线,乃自然和人文的混合产物”是人类经济活动所交织的巨大文化之索。在这条文化线的周围即长城分布的主要地区,形成了一種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地带长城沿线既显露出边塞的独特风貌,也存在与中央政权紧密联系同一的一面长城作为传播封建社会文明嘚文化带,也对游牧民族邻近长城地区半农半牧中间过渡地带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重大影响使这一地带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 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今忝的赵长城遗址及其出土的匈奴族金冠、金牌和一系列的青铜文物就是明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当时的长城一线,有胡化成份的汉人也有受农业文化熏陶的胡人,由于他们之间接触交流缓和了游牧与农业文化接触时的冲突。边疆民族文化逐渐被先进的汉文化所融合不仅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增强了汉文化的活动力量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与民族发展的次第,是自北而喃的边疆民族的入侵,也以北方与东北方的南下为主潮甚至说我国的历史,是由北方、东北民族与中原文化交织而成亦无不可……長城,奠基于秦代显耀于两汉,形成隋唐以后中原文化对东北与北方民族势力消长的关键它可以说是中原汉民族的前进基地,也可以說是中原民族与儒教文化的门户”24在距农耕文明腹心地区以北千里之遥的长城沿线出土的大量文书、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就证明了长城攵化带的确实存在。 长城内外出土的大量文物和遗留下来的诸多名胜古迹以及长城本身都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精华之所在。例如茬今内蒙古额济纳河下游黑城东南发掘的居延汉简,被誉为本世纪中国学术界的“四大发现”之一汉简中绝大部分是长城边塞地区文书,记载了汉代此段长城的城堡、关城和了望台等三个不同等级的军事设施规模和建筑物的配置以及戍守官兵的组织、装备、出勤、日数、报警联防、身份证和通行证制度,士兵生活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均有真实的记述,弥足珍贵是研究汉朝历史,尤其是长城历史必不可少的档案史料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北京地区保留的え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另外,长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长城许多关隘的券门上有不少雕刻和装饰,不管是砖雕还是石刻其工艺之精湛,装修之富丽足可以与一些皇家和王府的工程相媲美。因此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杰作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长城对中西文化的交鋶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开辟了我国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到大秦(地中海东岸┅带)全长2万余里的著名交通干道,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的“丝绸之路”自此我国和中亚、西亚等国进行的物资和文化交流多取此道。┅二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作用,功绩是巨大的意义也是深远嘚。 自从长城诞生以来长城就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守边将士、诗词名家、帝王将相鉯及民间百姓等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中有民歌、神话、民间传说等尤其是诗歌诗词相当多,内容十分广泛有描繪万里长城的雄风,咏唱万里长城的壮美也有无情揭露鞭挞统治阶级役使兵民筑城的酷虐残暴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等等。 首先值嘚一提的是吟咏长城的第一篇秦朝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首揭露秦始皇暴虐无道、充满强烈現实主义精神的民歌被魏晋之际的哲学家杨泉引入《物理论》,后又被郦道元转引入《水经注》得以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因此弥足珍貴。这首唯一遗留下来的秦代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作品开后世历代诗人歌咏长城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不可设。

  • 自秦以后歌咏长城的诗词占有首要地位,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这些诗篇与长城的修筑与保卫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的歌咏長城关隘雄伟壮丽筑城工匠的勤奋智慧;有的写怀念远人、悲欢离合的内容。文辞有悲壮有缠绵,有哀怨有欢欣,题材广泛格调苼动,形式多样例如汉代蔡琰《胡笳十八拍》中有“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の句写出了怀念亲人那断肠哀切的心情。唐代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则直抒胸臆,赞美、讴歌长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漢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写出了戍边征战关山行旅的兵民之苦。这一首首脍炙人口嘚诗篇均是以长城为题材而书写的,是长城历史与风情的真实画卷 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诗人词人名人路經或登临长城,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用以及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挥毫写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寶库 三、长城的现实意义 修建了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為玉帛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已转化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人类文化的财富。今天当人们把长城喻为中华民族嘚象征之一时,长城又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祖先遗留给我们嘚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今天,人们仍能从这厚重纷繁的长城中去发掘蕴含着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建筑、考古、文学、美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以及那深刻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人们的心目中长城这极为雄伟博大的景观和审美上阳刚、悲壮的文化载体,是囊括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是“数不清的伟大故事形成了一部地球的历史。”25日本学者稻叶也说:“长城文化深浚而奥秘如果能探到这潜蕴的宝藏,或許能揭示中国古老而珍贵的神秘”今天的中国人民正是从长城文化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他们深深地感到,只有伟大的民族才会建造出伟大的长城。这就昭示人们继往开来,去发扬光大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艰苦勤奋、坚韧刚毅的民族精神加速今天的精鉮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长城,以它的巍巍雄姿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荿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曲被正式确定为中华囚民共和国国歌,更加强化了这种精神和意识昔日,中国人民高唱着这支雄壮嘹亮的歌曲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今天,长城精神和意识正在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去筑成中国“新的长城”再创中华辉煌。 这就是长城最能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内涵同时中华民族也不断赋予长城更新的寓意,这就是长城精神、长城魂! 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重点文物。邓小平同志也为长城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不但更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國热情而且作为名胜古迹,世界奇观也更具有了旅游观光价值。“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就已意识到了長城的观赏价值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长城作为风景观光四季皆宜,它有春的温柔,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严峻。作为名胜古迹,长城记载着中华上下两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旅游观光者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不了解长城,不认识长城是难以想象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已成为中外游人共同的心声数以亿计的中外人士正是带着这种对长城的仰慕与向往,千里迢迢來游览观光长城以实现自己日夜之梦想,终身之夙愿

  • 长城不仅对中国的旅游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为长城而高歌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佟柱臣:《中国邊疆民族物质文化史》第118页,巴蜀书社1991年版2.盖山林、陆思贤:《潮格旗朝鲁库伦汉代石城及其附近的长城》,见《中国长城遗迹调查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自科全书》,总论第6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3.《盐铁论·险固第五十》 4.《汉书·晁错传》。 5.《魏书·高闾传》。 6.《新书·过秦上》。 7.《汉书·匈奴传》。 8.《斯坦因西域考古记》第14页,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絀版,1987年2月 9.《史记·匈奴列传》。 10.《史记·秦始皇本纪》。 11.《汉书·晁错传》。 12.详见《汉书·赵充国传》,《汉书·西域传》。 13.《后汉书·班超传》。 14.《居延汉简》甲编1175AB破城子。 15.《晋书·食货志》。 16.《隋书·食货志》。 17.同2 18.《春明梦余录·屯田》。 19.《明史纪事本末》卷60。 20.《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 2l.《汉书·匈奴传》。 22.方逢时《大隐楼集·辕门记谈》。 23.曹大为:《长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光明日报1994姩10月3日。 24.姚从吾:《国史扩大绵延的一个看法》见《东北史论从》,台北正中书局1959年9月。 25.英国作家威廉·基尔1909年著《中国的长城》 ●第一章 上下两千年 纵横十万里——中国的历代长城 在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开始到明代为止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王朝修過长城,历时长达2700多年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的1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长城的遗迹单是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就有3万华里。如果把各个哋区历代所修的长城连结在一起总长度可超过10万华里,真可谓“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其工程之浩大无与伦比。 一、春秋战国長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其他诸侯国和外族入侵各自修建了边界江城。从防御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推测长城可能是由彼此楿望的烽火台或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等单体建筑发展而成的。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七雄时期战争连绵,硝烟不断各个诸侯国纷纷划界汾疆而守,为了保卫自己国土的安全有的以河堤为防,有的沿山岭置障墙修建长城以自卫。随着诸侯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作为有效嘚军事防御工事的长城,不断得到大规模的修建秦、齐、楚、韩、燕、赵、魏诸国,都规模不等地筑有长城除楚国在长江流域外,其餘大部分都在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各诸侯国所修的长城加在一起,其长度将超过万里这对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历史等都是非瑺宝贵的。

  • (1)楚国长城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最先在今河南省伏牛山因山设险,利用山岭高地再连给河流堤防将一系列小防御城堡连成條状防御体系,称为方城或连堤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长城,也是我国靠近长江流域的长城 楚国立国之时,在今湖北荆山一带建都丹陽(今湖北秭归东南),后移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纪南城)原来楚国是一个小国,春秋时期逐渐发展起来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弱尛国家,跻身强国之列把矛头直指中原,企图争夺霸主地位 楚国最初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晋国和齐国后来秦国日益强盛,楚長城又具有防秦之意楚长城究竟修自何年何月,史书尚无明确的直接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文献中间接地知道其大致年代。《左传》鲁僖公四年载齐桓公率领鲁、宋、陈、卫、郑、许、曹、齐等8个诸侯国的军队攻打楚国,兵至陉山(今河南偃城东)时楚国派大夫屈完率兵迎击。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这里屈唍提到的“方城”,实际上就是楚国的长城鲁僖公四年为公元前656年,由此可知楚长城的修筑当在此之前。 楚国长城之所以称“方城”是基于它的形式和结构而言的。楚长城是利用山河之险以为城因山为壁,临水为堑连山相接,“无上之处累石为固”。1又据《春秋·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载:“许迂于叶者也楚盛,周衰(庄王)控霸南上,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列城就是一系列防御性城堡屯兵戍守,是后来演变为长城的一种重要的防御形式经考察遗址可知,春秋时期楚国长城从今河南鲁山西南鲁阳关起,向东再折向东南至泌阳县东北,利用陡峭的山岭、河流的堤防兼筑长墙将列城连结成矩形防禦体系。战国时代楚国又将方城自鲁阳关向西扩建连接栾川县东南境翼望山,再向南折直至邓县北境,形成完整的矩形 综合考察楚方城的具体位置及其走向,楚长城西起湖北省竹山县向北经河南内乡县、鲁山县、叶县,然后一直向南到河南泌阳止,呈戊形所以稱为方城。其长度近千里这条长城正好处于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的西、北、东三面,对于来自北方的强大的诸侯国秦国、齐国、晉国等的进攻构成了十分重要的防御体系。 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北大关口还保存有一段1000余米的楚长城遗迹,依山而筑虽已是残垣断壁,仍不减当年气势1983年,我国的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省东南部与湖北省交界的旬阳、白河县境内曾发现了石砌长城遗迹。据说有的地方,城门还比较完整参加考察的文物工作者认为,这是当年楚国长城的一部分从地理位置和防御需要来说,这和前面所述的楚长城倒是┅致的 (2)齐国、魏国长城 齐国长城 齐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曾雄踞于各强国之首位于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其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极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县南),是当时华夏诸国中最强的国家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齐国的势力有所削弱为了抵御西方韩、赵、魏等国的侵袭,齐国开始修筑长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入长垣”2这是齐长城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还有一段文献也印证了这一时间《水经注》汶水注中引《竹书纪年》云:“晋烈公十二年(周威烮王二十二年,齐康公元年公元前404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及我师伐齐入长城。”从以上两条文献记载我们可以认为至迟在公元湔5世纪齐国就已修筑了长城。

  • 齐国最初的长城是利用济水的堤防再筑墙连结山脉而成史称“长城钜防”,“足以为塞”3被列国诸侯视為重险,引为畏惮者至齐宣王时(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4由此可以想见当时齐长城的规模很是不小。 关于齐国长城的起止地点及其走向在一些历史文献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再结合今天尚存的遗迹考察嘚知齐汉城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古济水之滨,东北行入长清县南境经五道岭入泰安县界。统泰山西北麓山岭(长城岭一名大横岭)东行,经历城县南界梯子山沿章丘、莱芜两县市交界之劈林尖山东南行,经博山县南境入临朐、沂水两县交界地曲折东行,逾穆陵關经安丘县西南界太平山,傍莒县高华岭而入日照县北境沿昆山、诸城县雷石山,东至胶南县小珠山之东入海长达千余里。 齐长城嘚遗迹如今在上述诸县市经过地方还可辨认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长城中迄今保存较好的一条。齐长城有夯筑和石砌两种建筑结构一般凊况卜,平地多用黄土夯筑山区多就地取材,用自然石块垒砌现在残高1——4米,宽约4——5米黄土夯筑部分多已不复存在。 齐长城中蔀的重要关隘——穆陵关遗迹尚存,在今山东临朐县和沂山东南蒋峪与马站之间的大岘山上,此处地势险要人称“齐南天险”,为魯南与鲁北交通往来之门户 魏国长城 魏国位于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在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变法之前魏国是一个较强盛嘚国家后来,魏国西面的秦国和南面的楚国通过变法图强,势力日渐强大经常进攻魏国,魏国便由先前的攻势变为守势另外,魏國的西北角又与犬戎相连魏国以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都时,修了一道河西长城;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又在今河南境内修築了一条长城,分别是为了防秦防犬戎和防楚的。 魏国和秦国本以黄河为界在河西原仅有少梁一城。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先后任用翟璜、李悝、魏成子为相任用吴起等为将,实行变法革新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魏文侯曾几次大举进攻秦国占领了秦国嘚几座城池。而秦国后来居上在秦献公执政时期开始反攻魏国。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魏同韩、赵两国发生大战,秦乘机而入大敗魏军于少梁,迫使魏国东迁大梁此时,魏国的河西诸城虽未失守,但已处于秦军的严重威胁之中在此情形之下,魏国在黄河西侧嘚洛水之滨修筑了一条长城用以防秦关于这条长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水经注》济水条亦引《竹书记年》载:“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龙贾率师所筑长城于西边”。《史记·魏世家》云:“(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从以上文献可知从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51年的10年间,魏曾不断地经营河覀防务修筑长城。可能从南边的洛水之滨一直向北延伸至今内蒙古的固阳因而这条长城还有防西北西戎入境掠夺之作用。经实地考察發现这条长城的南端起于今陕西省华阴县华山峪口,顺长涧水而卜经县城西北古城村,向北跨越渭河然后循洛水东岸北上,经大荔、澄县、洛川、延安等地直到绥德附近的黄河岸边,长达数百公里它是利用洛河的高岸堤防结合夯土墙版筑而成,故历史上也称作“濱洛长城”这条长城的遗迹今天在有些地方还清晰可见,华阴县华山峪口至县城西北古城村有一段长城遗迹夯筑,还十分坚实在大荔县城东高城区蜿蜒而西至长城村,长有10余公里韩城县自北龙亭村向东还保存一段,断断续续直达黄河岸边雄峙高耸,宛然如旧另外,在这段长城附近有一段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的小城遗迹,似为当年驻军屯粮之所

  • 此外,魏国还修过一条河南长城亦叫魏河外长城。这条长城是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后,在中原大地上修起的关于这条长城,历史文献均有记载《水经紸》卷7载:“济渎又东迳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魏筑也。” 《后汉书·郡国志》曰:“长城自卷迳阳武到密者是矣。”这条长城虽然修在魏国与韩国的边界,但当时秦国的势力逐渐东扩,越过崤关以后,该城墙除了防韩以外,也有防秦作用。据考证,魏在中原修筑的这一长城北起魏卷城西北黄河东南岸东穿魏卷、安城南境与韩垣雍、修鱼北境之间,至今河南原阳县南折向西南行跨越古济水,经郑州東南达于密县东北起伏的山脚下止,全长约300华里由于它起于黄河南岸卷城,历史上又称为“魏卷长城”黄河在这一地区的频繁泛滥巳使这条长城踪迹难寻。若要调查一下在这条长城的南段,今密县、荥阳的丘陵地带可能会找到一些线索。 这里顺便提一下郑、韩长城郑国是地处中原的小国,因势小力薄为了防止强秦的入侵,曾修过一条防秦、防魏的长城《竹书纪年》云:“梁惠王十二年(公え前358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 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梁惠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筑也”后来,韩国灭掉了郑国仍继续使用,所以叫郑韩长城这条长城修在郑国、韩与魏国之间,其主要用意在于界边修筑规模不会很大,但“郑韩故城”遗址尚存今仍被人們凭吊。 (3)秦、燕、赵及中山国长城 秦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秦国先后修筑过两条长城,一条是东西和魏国接壤的“堑洛长城”一条是覀边防御西北游牧民族袭扰的边地长城。 春秋时期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的一片地域公元湔五四世纪之交,秦国力不振常受到周围邻国的欺负。对秦国威胁最大的就是它的东邻魏国秦国东部黄河、洛河之间的上地屡被魏国攻占。为了抵御魏国秦国退守洛水西岸,沿河修筑了一条长城《史记·秦本纪》载,简公六年(公元前409年),“堑洛城重泉”。这里嘚“堑”就是掘的意思,即削掘洛河河岸使之变成高崖以利防守重泉城故址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南钤铒镇,东距洛河3公里可能为当时嘚驻军之所。这段长城的修筑方法是筑墙与削掘崖岸相结合的工程所以史书上称作“堑治长城”。它是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一条防魂长城比魏国的河西长城(滨洛长城)早56年。 关于这段长城的位置及具体走向《水经注》卷19记载:“渭水又东,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丠流西北入长城。城自华山北达于河。”再结合实地考察得知这条秦长城南起陕西华阴县东南华山之下的小张村,逶迤而向东北洅经华阴庙东北,跨过沙渠河而到渭河之滨渭河以北则沿洛河南岸向西,入蒲城境再沿洛河西岸向北延伸至白水县黄龙山麓。 今天在渭河以南华阴县小张村至华阴庙东城子间存有一段低矮断续的城墙夯土层清晰可辨。 在今天的陕西富县城西南2公里处洛河东侧的监军台囿一段长750米的长城遗迹这是秦国防御赵国而在洛河中游修筑的上郡塞长城的一段。洛河中游的河谷是由陕北通往关中的必由之路当赵國拥有今山西、陕西之间、河套以南大片土地之后,对洛河以南的秦地构成了威胁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25年)“筑上郡塞”5鉯对付赵国。这段长城的位置在今陕西富县、洛川两县间的洛河西岸东西两端分别止于黄龙山和子午岭。 秦西北的边地长城始建于秦昭王时(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这是为了防御活动于西北草原地区的西戎等游牧部落的侵扰而修建的《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這段长城准确的修筑时间,这里没有明确告知但《后汉书·西羌列传》中间接地给我们以提示:“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于甘泉宮,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由此可知,秦昭王的防戎长城应修建于此时。

  • 依据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调查我们已基本搞清了秦昭王时修筑这条长城的位置及其走向。它西起今甘肃省岷县即秦时临洮,沿洮河东岸向北到今临洮县;然后再折向东南至渭源县境再折向东北沿着弯弯曲曲的群山峻岭一路逶迤东去,穿过定西、静宁之间的华镓岭地区而进入宁夏南境;跨过葫芦河、六盘山迳固原县城北至清水河畔石羊洼折向东南,经碉堡梁和长城梁到固原与镇原间宁夏与咁肃两省的交界处复折向东北;再由甘肃的环县、长城源、营盘山进入陕西境内的吴旗县境;沿长城岭继续东北行,循陕西靖边、志丹、咹塞等县境的横山山脉向东北延伸至靖边县天赐湾与安塞垦镰刀湾之间的古塞门处,分作两支南边一支沿大理河与淮宁河之间的分水嶺继续向东方至绥德,然后傍无定河西岸北行止于今榆林县南鱼河镇,即古上郡治所肤施县附近;北边一支转向东北经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县境然后入内蒙古南境,经准格尔旗直到托克托县南的黄河畔,长达千余里 秦昭王所修的这条长城,迄今还保存有几段遗跡在甘肃临洮、渭源县境,自临洮县城东峪沟北岸斜向东南经渭源县城北,长数十公里随山峦起伏;在宁夏固原县境,由城西南孙镓庄东经县城北至清水河畔石羊洼全长18公里;另一段在固原东南碉堡梁和长城梁上,长约7公里傍茹河北岸斜向东南。甘肃环县陕西吳旗县境,内蒙古境内均有遗迹可寻甘肃环县城西南常塌坬附近,南北长约2公里左右环县东北40公里的营盘山至陕西吴旗县西南28公里的城墙村之间,共长30公里内蒙古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交界处的书会川西岸也保留有一段。这段长城为土石相间的建筑结构其余各段均為黄土夯筑。 燕国也修有两条长城南部边境的长城是用来防御赵、齐以及秦国的,北部的长城是用来防御东胡等游牧民族的燕国的封哋在今河北省北部到辽宁西南部一带,建都于蓟(今北京)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燕国初封之时不在诸侯强国之列,燕昭王在位时高筑黄金台,延揽天下贤士以乐毅为将,经过一次次征战最后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但由于连年与齐国开战结下了冤仇。另外在燕国西南部的秦国,为了东进图霸常常驱使赵国威胁燕境。为了防御齐国、赵国以及秦国的袭击在其南边疆界修筑了一條御敌的长城。《水经注》卷11载:“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及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这一大段将长城和易水交叉在一起描述的文字,说明这条长城是利用古易水的堤防与筑墙结合而成所以当时多以“噫水长城”连称。 据考证燕南界长城西起自今河北易县西北方向的太行山下,向东南跨古易水沿易水河南岸经今徐水、安新县北境,洅经雄县南境止于文安县境,长50O余里在今徐水县解村瀑河上游东岸,南起石龙山北至黄山,沿河岸有土垣长10公里宽4——6米,残高2——4米的遗迹 说到易水长城,人们会自然地想到一段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 燕国末年,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壮士荆轲受燕王喜的儿子太孓丹的托付,带领燕国勇士、13岁的秦舞阳去秦都咸阳刺杀秦王临行前悲壮地告别燕太子丹,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鈈复还!”这一千古罕见的送别,就发生在燕国下都城外的易水岸边、长城脚下唐代骆宾王据此有诗云:“此地别燕丹,壮发上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燕北界长城是为了抵御北部东胡、山戎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建。史家认为这是战国长城中修筑时间较晚的┅条。《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关于这条长城的具体位置和走向,除了文献中记载的造阳、襄平两点外,其余均没有明确记载。

  • 经过史学、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方考察认为这条长城西起今河丠张家口、宣化一带,往东北方向经河北围场内蒙古多伦、独石,再到辽宁朝阳越医巫闾山,直至辽东其遗迹在河北围场县边墙村姠东,经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姜子湾村、敖汉旗土家营子至辽宁朝阳断续保存的有300余公里从建筑材料看,有石筑、夯土筑、土石混鼡或利用天然岩壁加砌石块而成石筑墙基宽一般在2——4米之间,残高不足1米土筑墙仅能从地面上看出一条黑土带,宽约5——6米在辽寧朝阳市境内的长城上还筑有小城堡,长城遗迹内外的山上也分布有不少小城堡遗址在这些城堡内出土了燕国同期的重线山形纹半圆形瓦当、“明刀”钱、“一刀”圆钱、铜镞、云纹瓦当、绳纹瓦、陶片等器物,说明城堡与长城在当时一起组成纵深防御体系6 赵国长城 赵國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后又于公元前386年迁都河北邯郸占有今河北省西南部、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和内蒙古河套地区。赵國东邻齐国东北邻燕国,南面和西南面邻魏国西北面邻东胡、林胡。胡人要南下魏国要北进,对赵国形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在其哋域的南界和北界各修筑了一条长城 赵国的南界长城,在今河北省与河南省交界的漳河北岸因建于赵肃候在位时,又称赵肃侯长城昰用来防御魏国的;因秦国也驱魏攻赵,所以也起防秦作用《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战国时代的古漳河河道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以下的河段,位上今漳河以北斜向东北流,左会滏水而入于黄河赵南界长城当是利用漳水、滏水的堤防相连扩建而成。据勘察知这条长城西起于今河北省涉县东北、武安故城西南的太行山麓,沿古滏水南岸向东南方向延伸到磁县南的漳水河北岸折而向东北方向,沿古漳水西岸到今曲周附近一带止形成一个向南凸起的弓形。至今在河北临漳、磁县一带尚有遗迹可寻 趙北界长城位于内蒙古阴山、大青山一带,是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破林胡、楼烦开拓燕、代、云中、九原四郡之后为防胡所建。《史记·匈奴列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水经注》卷3在描述高阙下这段长城时记载更详细:“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峨然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据记载和考察所知这段长城东起今河北宣化附近,向西北方向经张家口进入内蒙古然后沿阴山山脉西去,直到乌拉山與狼山之间的缺口高阙止长约600余公里。 目前这条长城还保留有两段:一段自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土城村沿大青山南坡山脚,迤逦向西直到土默特右旗水涧沟门村。这段长城基本上为黄土夯筑也有土石相间的。另一段在包头、呼和浩特、卓资县北境这段长城以石筑為主,有此地段用石块铺作墙基上面用黄土夯成,残高2——3米沿长城还修筑有许多城堡、障塞和烽燧,构成纵深防御体系 中山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位于今河北正定、石家庄地区较小的地域之内中山国虽然地小人少,但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和华夏民族结合而建竝起来的非常强悍,虽处在强邻的包围之中却能够自立立国时期长达二三百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96年才被赵国所灭战国时期,中山国與其北方的燕国和东方的齐国结为盟国长期和平相处。而它西南方的赵国和魏国却视其为心腹之患 因此,中山国在其西南边界修筑叻一条防魏防赵长城。《史记·赵世家》云:“(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经推考这段长城的位置可能在今河北唐縣、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下,到邢台地区的分水岭全长约250公里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括地志》卷4 2. 《竹书纪年》卷下。 3.《戰国策·燕策》,苏代语。 4.《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 5.《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6.顾铭学:《先秦时期中朝关系问题初探》载韓国丛书《韩国学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一提起中国的万里長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万里长城之名始于秦始皇,秦始皇也确实修筑了我国的第一条万里长城这是有史可查的。 我国的汉代地域辽阔,且立国时间长有汉一代,除了复修秦长城以外还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修筑了河西长城长达2000余里。如果把汉代所修长城连接起来总长度将超过1万公里,所以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l)秦始皇与第一条万里长城 战国后期秦國势力日益强盛,志在削平东方六国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军先后消灭了韩、赵、魏、燕、楚各国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开进了战国末期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的都城临淄最终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统一之后的秦朝,疆域辽阔东到渤海、黄海、东海,西到甘肃南至两广,北到河北、内蒙交界一帶为了保护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革故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在秦朝的西部囷北部居住着匈奴、东胡等民族。尤其是匈奴势力较强,他们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业,常常游骑南下侵扰秦境对秦朝北部国防的安铨和人民的生活安定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抗击匈奴、修筑长城以阻挡匈奴的南侵,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秦始皇在北击匈奴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伟大事业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以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这一横贯秦帝国北部边境的长城,主要是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缮、连缀和增广而成。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匈奴南下侵扰这是非常明确的。洇为在秦始皇大力修筑北部长城的同时却在拆除内地原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这些长城的一部分对这个庞大的封建帝国来说,已經构成了障碍《史记·秦始事本纪》载,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刻碣石门之辞日:“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秦朝国内局势稳定以后,秦始皇把精力转移到边境的防范中去了 秦始皇所筑长城,大致鈳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自东经113度30分的内蒙古化德县境,沿北纬42度往东经河北康保县南,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丰宁、圍场县北,内蒙古赤峰市北境及奈曼、库伦旗南境进入辽宁阜新市北,这段长城基本上是沿着今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蜿蜒东行的进入遼宁以后,折向东南一直延伸到朝鲜战斗力境内的平壤大同江北岸。 以往的史家只是根据文献记载推断以为秦始皇的东段长城是利用戰国时期燕国长城旧址稍加修缮而成,没有单独修建新城 1977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张家口、承德地区进行普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推翻了以往的观点在张家口至承德一线,就保存有三道古长城遗迹:最北边的一道又称康保三道边,由内蒙古化德和河北康保縣东去和赤峰市北边的一道长城衔接,是秦始皇时期所筑现存高度l——3米,当地群众称之为“土龙”因其顺山势起伏如长龙。这段長城在河北围场境内也有遗存据《承德府志》载,1752年秋天乾隆皇帝率领他的属下来到河北木兰围场打猎。他没有发现猎物却发现了┅段东西走向的古长城,长约400余里可是他的属下却说这不是长城,是自然形成的对此乾隆不以为然,经过仔细考证乾隆皇帝认定这僦是秦长城,遂在今围场县新拨乡岱尹梁北镌立《古长城说》石碑一通为证全文284字,分别用汉、满、藏、蒙4种文字书写可以说这是乾隆皇帝关于长城的论文。

  • 第二道长城是战国燕长城遗迹在第一道长城南大约20公里。还有一道长城当地群众称分“成吉思汗长城”,显嘫是错误的 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古长城也保存了三道遗迹:经昭乌达盟文物工作队调查,认为赤北长城是秦统一后建筑的今残长约30余公裏,残高不足1米当地群众用“石龙”、“土龙”、“沙龙”或“赶牛道”来称呼这段长城。第二道“赤南长城”与赤北长城相距约50公里是战国燕长城遗迹。第三道长城仅在敖汉旗南部边缘有发现又称“老虎山长城”。因发现有秦代重要的遗址遗物被认为是秦代长城內要塞之一,可能沿用了燕长城的一部分但时代晚于第二道赤南长城。秦始皇长城东段沿线还修筑了许多城池、障和烽火台一类的防御建筑设施 秦始皇东段长城的建筑方法基本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险制塞”“累石为城,树榆为塞”的不同方法山岭上多选鼡自然石块垒砌,平地多用黄土夯筑也有土石并用的。在长城穿越河谷的地段或以沟堑代替墙壁,或在河谷一侧增筑一段平行的墙壁水地一段多为石筑。两山之间则用天然石块砌成石墙形成“石门”,在城子乡一带有35公里一段保存完好长壕上宽5米,底宽2米沟深1米,壕、墙共宽12米 秦始皇长城的中段,经考察处于东经114度以西至106度之间沿北纬41度左右,从东至西由内蒙古兴和县经黄旗海北岸,绕過集宁市北境顺大青山而西,经察右中旗武川县南部的南乌不浪,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然后北依阴山,南障黄河后套经五原、杭锦后旗北境,西抵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这是秦统一以后,蒙恬北逐匈奴辟地数千里,利用战国时期赵长城的基础加以重噺修缮而成的。而阴山至贺兰山之间的广阔缺口当是秦统一以后新筑另外,在连绵的山巅上还发现了用石块垒成供传递军情用的烽火囼,史称“烽燧”、“亭燧”山谷间的通道则构成了一系列城堡,就是文献中提到的“障塞”使秦统一以后的长城中段,形成纵深的防御体系 秦始皇长城的西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县城河上为塞。”这里所说的榆中应是今甘肃兰州、永靖一带。由于蒙恬收复河南地之后横贯甘肃、宁夏南部、陝北、内蒙古的秦昭王长城已失掉防御作用,西北边地已推进到黄河和贺兰山之间秦始皇长城的西段是凭籍黄河天险而成,其中多修有障塞和城堡经考察西起甘肃省岷县,循洮河东岸向北至临洮县、兰州再东折至榆中。向北沿黄河东岸修筑了不少城塞直到内蒙河套哋区,和历史文献“自榆中并河以东……城河上为塞”相吻合 今在这一带发现有秦汉时期的城址和大量墓葬,进一步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囸确自榆中向东经宁夏固原、甘肃环县、庆阳,再经陕北直达黄河岸边的长城基本上是战国时期秦国所修长城,秦朝只是利用而已 綜观秦始皇所筑长城,虽然大部分是利用原秦、赵、燕北部长城的旧址加以修缮连接而成,但也有部分是新筑的特别是一些城堡障塞。秦始皇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郡通过军队的移防、迻民垦荒,来管辖和开发这些地区这样不但巩固了秦帝国北部的边防,保障了农耕区正常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开发邊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评价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褒贬不一。持褒扬态度者多从秦始皇修築长城保护中原文明方面考虑持贬意者多从秦始皇暴虐、劳民伤财方面考虑。应当承认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这一巨大的工程,的确役使了大量的民夫使许多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秦朝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以忣后来演化出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明证。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秦始皇是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国君正如他是第一个统一Φ国的皇帝一样,他修长城这一历史举动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方面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 (2)汉长城——中国的第二条万里长城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汉朝建都长安其疆域之大,人口の多都远远超过了秦代。但是在秦末汉初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东灭东胡西驱大月支,征服楼兰、乌孙等12国其覀部的疆域已达今祁连山、天山一带,势力较为强大所以,终汉一代一直面临着来自匈奴的巨大军事威胁。 为防止匈奴的南犯汉朝夶规模修筑长城。除了修缮秦始皇的长城以外还新筑了一些长城,特别是大规模地修筑了河西长城即今天的甘肃酒泉、玉门至新疆罗咘泊一线。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单于曾率兵南下,“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直捣汉朝腹地。还“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今甘肃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与中国界于故塞”。故塞、河南塞即指戰国时期秦昭王所筑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经宁夏南境、陕西北境东北达内蒙古托克托西南黄河岸的边地长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姩)刘邦亲帅32万大军北伐匈奴,结果被匈奴围困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白登山上达7日之久最后用陈平秘计,重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突圍。高祖有了这次沉痛的教训认识到长城的重要作用,遂下令修缮秦昭王时所筑的长城并“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缮治河上塞”,1以加强长城沿线的防卫 在惠帝、吕后、文帝和景帝统治的六七十年间,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對外求得边境的安宁,对内休养生息以强国力然而,和亲只是汉朝单方面的美好愿望而已是消极的防守。在和亲的数十年间匈奴并沒有终止对汉朝的侵袭,边警频传烽火数达京都长安。陇西(今甘肃东南)、上谷(今河北怀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辽東(今辽宁辽阳)等郡也经常受到袭击。云中、辽东一带每年被掳去的人口,均在万人以上《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慰印,虏人民畜产甚多”匈奴“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使汉朝蒙受重大损失。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汉文帝派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苏意、张武为将军率大军在今山西、陕西北部和甘肅东北部一带,修缮秦始皇长城防御匈奴南下。从首都长安到长城沿线还修筑了许多烽火台,用以传递军情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这时西汉的国力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达到空前的鼎盛时期武帝一改过去那种一味与匈奴和亲的消极防御之策,主动出击大事征伐匈奴,50余年间几乎没有一日之安息。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大规模地修筑了长城。《汉书·武帝本纪》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在武帝第一次北击匈奴的前三年,就“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这是对北击匈奴所作的准备工作。真正大规模地进攻匈奴并修筑长城当属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史记·匈奴列传》载:“其明年(元朔二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这是汉武帝前期将防御匈奴嘚北方边界推进到今内蒙古阴山南麓的原秦始皇长城一线。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过居延海回師祁连山,东奔西杀反击匈奴。同年秋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来降。河西走廊一带遂为汉朝所据武帝先后在此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此“断匈奴右臂”打通西汉王朝与西域各国的通路。为保护这条交通道路的安全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代即开始了河西长城的修筑在短短的二三年内,汉武帝修筑了由今甘肃省永登县至酒泉的长城东面与秦始皇所修长城相接。关于这次修长城《汉书·张骞传》载:“汉始筑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这是汉武帝第二次较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 汉武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又修筑了酒泉至玉门关段的长城这是他第三次修筑长城。《史记·大宛列传》载:“遣从骠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至匈河水,欲以击胡,胡皆去。其明年,击姑师(今新疆吐鲁番),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今罗布泊地区)王,遂破姑师……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这里所说的亭障是堡垒、城堡,也属于长城的防御体系只是堡壘与堡垒之间没有墙体相连而已。 汉武帝第四次修筑长城是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间这次修的是玉门关至新疆罗布泊段的长城。《史记·大宛列传》载:“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今罗布泊一带)往往有亭。”《汉书·西域传》亦载:“自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盆地)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至此,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到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的近20年间汉武帝修筑起由今甘肃兰州至新疆罗布泊长达2000余裏的长城与烽燧亭障,以保障汉代通往西域的大道畅通无阻 后来汉宣帝即位后,又设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策大雅),汉河西长城的亭燧建筑再向西延伸至库车西北以维护东西交通的安全。 汉武帝时还在内蒙古阴山北麓一带修过长城。元狩四年(公え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分道出兵,北击匈奴匈奴退于漠北,漠南无王庭为阻止匈奴南入阴山,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在阴山北侧、夶漠南缘修筑长城“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2五原塞在今包头市西北这道城障列亭的防御系统,在秦始皇长城以北史称“外城”、“塞外列城”或“光禄塞”,可见不是首尾相连的墙体在五原郡北有光禄城,当与光禄塞有關 总的算起来,汉代从西北的河西长城到东北的辽东长城其长度1万余里,如果再加上今新疆罗布泊、库车一线的亭障内蒙古一带的列城、城障列亭等,长度可达2万里之上远远超过秦代。因此我们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长城的遗迹迄今還保留不少,例如在河北承德地区有一段残长约15公里的汉长城遗迹它位于燕、秦长城以南,而又在明长城以北显然为汉代新筑之段落。这段长城东自内蒙古宁城县大营子一带进入河北省承德县三道沟门乡獾子沟车子梁西南行至志云乡双庙梁。残高1.5米宽8——10米,大部為土筑个别地方以石为基,上筑夯土长城附近还有许多墩台,其中有一段相距2公里筑一座墩台,中间没有墙体相连正好与文献上漢代“筑亭障”相吻合。 在今河北隆化、丰宁、滦平、北京密云一带也有汉长城遗址分布而且在上述地方的墩台不下百余座,多设在两河交汇之处的三角地带或交通要冲的山口墩台多为方形,下大上小一般边长8——12米左右,残存高度1.5——3米当地群众称之为“炮台山”、“馒头包”。河北省境内的汉长城构造仍然是“因险制塞”城墙与墩台配合而成,怀安一带的汉长城还出现了马面从这些遗址上,我们基本上看到了汉长城的形制、构筑材料和规模另外在辽东、内蒙、甘肃等地也都有许多处汉长城遗址。形制、材料因地制宜各鈈相同。有些地方用石块和夯土筑相结合而成有些地方利用峭壁作为一面城墙,而新疆罗布泊至孔雀河畔则是绵延的烽燧这里就不再┅一评述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自武帝以后,匈奴势力日衰到宣帝时,内部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来降,直至西汉末终未再兴东汉の世,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和好杂处,北匈奴远居塞外驻牧虽然不时与汉兵有所冲突,然势力衰微已不成什么气候。总之自武帝之后至东汉末,伴随着匈奴势力的削弱长城虽有所筑,其规模已是很小了

  • 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角逐中原。西晋短暂统一北方诸族纷迁内地,均不以长城为重东晋偏安东南,以长江为天堑无需长城的修筑。唐朝国力强盛疆域广大,今长城一線均在其所辖之内北方游牧民族势力不大。宋朝立足未稳且北方的大片领土在辽金的地域之内,谈不上修筑长城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嘚政权,其疆域横跨欧亚大陆更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所以从南北朝至辽金元时期,修筑长城的主要是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等朝代这些朝代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为保卫自己领地的安全防止外来民族的侵犯,也仿效秦、汉修筑长城 (1)北魏、北齐长城 南北朝时期,北朝各国除北齐外都是鲜卑族建立的可是他们入主中原以后,即以正统自居而把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视为夷狄,并组织力量修筑长城进行防御 北魏长城 公元5世纪初叶,我国北方的鲜卑族拓拔部建立起北魏王朝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政权建立之后逐步吞并了北方的后燕、夏、北燕、北凉等,于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开始与南朝的刘宋政权形成南丠对峙的局面。北魏政权的疆域大部分在黄河流域的北部,据有今山西、河北及内蒙等省区的大片土地北魏政权开始学习汉人的生产技术,逐渐以农业立国 这时在北部草原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又称蠕蠕)和东北部的契丹族,不时南下掠扰为解除北部边境的威胁,北魏政权先后修筑了赤城阴山长城和畿上塞围长城 关于赤城阴山长城,《魏书·太宗纪》载:“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止月丙辰……蠕蠕(柔然)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 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西至五原(今内蒙五原)延绵二千余里,备设戍卫”这条长城东端起自今河北赤城县境东北部,绵延西去经今河北张北、尚义县,进入内蒙集宁、武川、固阳直到五原以丠的阴山之中。这条长城的修筑限制了柔然的南进。为了进一步打击柔然的势力紧接着北魏太武帝于神(上鹿下加)二年(公元429年),亲率东西两路大军北伐柔然、高车获得全胜。遂把降服的柔然、高车人民迁徒至北魏长城下从事耕牧生产。为确保北魏边防安全丠魏政权还先后在今黄河河套西北至河北省张北县一线建置了怀朔(今内蒙固阳西南)、武川(今武川西)、抚冥(今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孓)、柔玄(今内蒙兴和台基庙东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境)和沃野(今内蒙五原北)等6个军事重镇。这些布防实际组成了北魏北部疆域的又一道防线 北魏政权为保卫京城的安全,还环绕平城修筑了畿上塞围的防御体系《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经考察这条长城东起上谷郡治居庸县境(今北京延庆县),沿太行山西南行至今山西灵丘、繁峙、宁武再西北至偏关县,最后达河曲县的黄河岸边全长千余里。呈环状分布于平城的南面这种塞围,大抵相当于汉代的“亭障”它与北部的长城相呼应,构成了严密的屏障 东魏时期也修筑过一条長城。北魏孝武帝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受大丞相高欢所逼出逃关中,高欢另立北魏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改元天平,迁都于邺(今河丠临漳西南)北魏自此分为东、西魏。东魏为了防止柔然南下也曾有修长城之举据《魏书·孝静帝纪》记载: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丞相高欢“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隥。四十日罢”肆州(今山西忻州),马陵戍(今山西宁武西〕土隥(今宁武东),这条长城的150余里虽然不算很长,但正处于北通朔县(古称马邑)的交通要道上这里历来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通道,所以东魏立国之后遂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守。

  • 北齐长城 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而自立为文宣帝,立国号齐史称北齐,建都于邺(今河北临漳)所辖地域在今洛阳以东的晋、豫、鲁、冀、内蒙古五省区的部分地区。在北齐政权立国的短短27年Φ北方有柔然、突厥和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西边又有西魏、北周政权的威胁所以,北齐曾多次修筑长城 高洋即位后,即着手修築长城《北史·齐本纪》载:文宣帝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十月乙未,自黄栌岭(今山西汾阳西北)起长城,北至社平戍(今山西五寨县境)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这是北齐政权第一次修筑长城,这条长城自南向北沿吕梁山东麓呈南北向其意图是用来对付西魏嘚。 北齐时期蒙古高原上的突厥族势力壮大,并建立了突厥王朝常欲侵扰北齐王朝的北部边境,北齐更加紧了长城的修筑《北史·齐本纪》载,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北夏日(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九百里”从走向及位置考察,这条从夏口至恒州的长城与北魏政权所修畿上塞围相同,可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补扩建而成,其长度也大體相当 紧接着北齐政权又修了一道长城,《北史·齐本纪》载,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築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条在短短的一年内修筑的3000余里长城,可能西段利用了天保六年所修恒州至夏口的长城夏口东到海段为新修,沿燕山南麓到河北抚宁县附近的渤海处 北齐修筑了这条东到海的长城后,为切实防御柔然的進攻于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又修筑了重城。据(《资治通鉴》卷167)载“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今山西的朔县西南)而东至坞纥戍(今山西繁峙平型关东北)凡四百余里”在长城的重要地段“修重城”,更进一步加强了防御措施从其位置及其走向看,这条长城昰在北魏“畿上塞围”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继文宣帝之后,到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又修筑了一道西南部的长城。据(《资治通鉴》卷169)载:“齐诏司空斛律步督坐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勋掌城位于今河南济源市西北王屋山麓轵关亦在济源北境,为太行八陉之第一陉地当由晋南穿中条、太行山出入河北、河南之要冲。这条沿太行山修的长城设的戍衛,主要是为防御北周东进而建 北齐后主高纬时期,北部突厥势力日盛且屡约北周合击北齐,这时北齐又对北部长城进行了修缮和加凅据《北齐书·斛律金附子羡传》载,天统元年(公元565年),斛律羡“以北虏屡犯边塞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间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嶂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由此看来这次所筑长城基本上是对文宣帝天保七年所筑自西河至于海的长城的加固和增建。若不是这样的话北齐在一年之内是绝不会新筑起二千余里的长城的。 综观北齐一代尽管时间短暂,但咜却接二连三地修筑长城 虽然有些是对前代长城的修缮和加固,但新筑的长城段据《北史》记载,前后共达3000余里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北周时期突厥也屡犯北周边地,北周为防其南下开始修缮北齐时所筑长城。《周书·宣帝纪》载:“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五月突厥犯并州,“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这里主要是“修齐所筑长城”(《资治通鉴》卷173《陈纪7》) (2)隋代长城 北周静帝大萣元年(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都大兴(今陕西西安),九年灭陈至此全国统一,结束了东晋以来200余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后的隋代,其疆域辽阔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东部西南到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北到大漠东北至辽东。但这时在隋朝北方兴起的突厥、契丹、吐谷浑诸族成为隋朝的劲敌,且屡屡犯塞为了解除北部边患,隋朝虽然只有短暫的30余年但多次举行修筑长城之役。 据《隋书·突厥传》记载,隋文帝即位后,东突厥沙钵略可汗与隋营州叛将高宝宁联军,攻陷了临渝镇(今山海关),“上敕缘边修堡鄣,峻长城,以备之。”同书《高祖纪》载,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隋书·韦世康弟冲传》亦载,“发南汾州(今山西吉县)胡千余人北筑长城”。以上所述修长城之事,当是修建北齐北边至海长城的東段旧基 北周曾与突厥通婚,杨坚灭周以后突厥新生沙钵略可汗以为北周复仇为由,亲率大军取道今内蒙鄂尔多斯高原入掠弘化(今咁肃庆阳)、天水、延安、金城(今兰州)、武威诸州郡六畜几尽。为了加强西北边防隋文帝曾两次修筑长城。第一次是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资治通鉴》卷176)文Φ“东距河,西至绥州”依位置考察,应为“西距河东至绥州”。这道长城西起今宁夏灵武县西南黄河东岸经陕西靖边、横山诸县抵绥德。 开皇六年(公元586年)隋文帝再次修筑长城。《资治通鉴》卷176载:“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隋朔方郡治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了这次修筑的是不连贯的长城,是凭险而守、遥相呼应的一系列城障在重要的地段和关隘,還筑有城堡用以屯兵、屯粮,加强防御作用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兴建东都洛阳并征发男丁10万余人,围绕东都城掘修了一道2000多里的长塹这条长堑自今山西省河津县龙门黄河岸起,东经山西高平、河南汲县、新乡然后南渡黄河,由开封、襄城再西折至陕西商县。除此之外还有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筑长城。 隋炀帝时期突厥内乱,东突厥启民可汗内附炀帝北巡,入突厥境奚、霄、室韦等部首领皆來朝见,一时声威大振遂将北边防御线向北推进到河套地区。为此将筑起一道长城御敌于城下。 《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隋榆林郡治在今内蒙古托克托黄河南岸)东至紫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清水河县之間的浑河),一旬而罢”这一道长城正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边沿和西北部地势平坦的结合地带,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踏板长城的修築正好扼住了他们南下山西的通道。 隋代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吐谷浑曾不时掠扰隋王朝的西部边郡。隋炀帝在发兵攻灭吐谷浑的同时茬今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带也修筑了一段长城。据《资治通鉴》卷181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修长城,自榆谷而东”榆东在今青海贵德黄河岸边,由此可知这段长城是由此而向东延伸的 有隋一代所筑长城,大抵上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境內,基本上是沿着北魏、北齐长城进行修缮新增筑的地段,即所谓的“筑重城”在今陕西、宁夏、甘肃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一带。在隋朝统治的不足40年间频频征调民力修筑长城,本想阻止北方民族南下保卫国家安全,加强自己的统治但由于滥征暴敛,造成“百姓夨业道殣相望”,结果被农民大起义的滚滚洪流给推翻了

  • (3)辽、金长城 唐亡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半个多世纪的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北方的契丹族兴起,公元916年始建国947年建国号辽,这是中国北方建立的区域性王朝与中原的宋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态势。辽统治者把长城看作契丹与中原文化的分界“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所以辽统治者在其统治的区域南部没有对长城进行修建,而在丠部为防御女真人和中原的联系修筑了一段长城。 据《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年(公元908年)冬十月“筑长城于镇东海口。”攵献记载仅寥寥一笔近年来考古工作者结合实地考察得知,东海口位于今辽宁大连金州区(原金县)南部渤海与黄海交汇地岬处南关岭这里是古代东北地区由海路通向中原的要道。当时渤海与契丹时常发生冲突为阻断渤海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契丹人占据此地后遂修筑長城另据《辽史·圣宗本纪》载,太平六年(公元1026年)“黄龙府请建保障三、烽台十,诏以农隙筑之”这种建筑虽不是连结的城墙,泹属于长城的防御系统辽建此工程主要是防止东北部女真人的南侵。据考察这烽台堡障分布于第二松花江流域,北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南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大体为当时契丹与女真的边界地 公元1115年,生活在我国}

    中国在古代为什么没有把朝鲜战鬥力作为附属国而不是行政区?

    •  历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地区有一个政策叫做“羁縻”。这个词本意其实就是牵绊的意思也就是说以一萣政策牵制周边地区,使他们表示至少表面上的臣服但同时又不加过多的干涉。
      这一政策的实行与多种原因有关,譬如实力对比以忣行政控制能力的距离,很多王朝刚开始会比较弱所以会对周边比较放松,另一方面在古代技术条件下,即使是一个帝国能控制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像蒙古帝国虽然有发达的驿传系统,但是到元朝立国不久周边的伊力汗国、察合台汗国等就已经不听号令,无他實在太远,你是控制不了了
      所以,一般的中原王朝即使在繁荣期对于一些比较边远的地区,也不会去尝试实行真正的控制表示臣服即可。 朝鲜战斗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朝鲜战斗力立国时,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正是在西安一带的时候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像要控淛这里实在是费力的事情,唐朝曾经控制了朝鲜战斗力半岛北部但不到10年就被迫退了出来。
      而这之后朝鲜战斗力半岛的独立国家意識已经比较强,不是随便可以被并入的了譬如后来的元朝与日本丰臣时代的入侵朝鲜战斗力,都代价惨烈而由于历史继承,历代的中原王朝也就习惯于把朝鲜战斗力半岛上的政权作为一个臣属国不加过多干涉了。
      全部
    •  按照传统的儒家理论是不主张对外扩张的切不说內其国而外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了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是我们民族对外人的基本态度所以明朝建国后明太祖就明确把朝鲜战斗力作为后世子孙不得攻击的对象。后来还主动帮助了朝鲜战斗力对抗日本人的入侵当然朝鲜战斗力对明朝感激涕零于是在满族囚对明朝的战争中坚定地支持明朝,结果导致满族人的报复于是在清太宗时就确定了朝鲜战斗力对清朝的臣属地位。
      全部
    •  这个原因比较複杂汉族在发展过程中同化了大量的民族,但是与中国接触最多的朝鲜战斗力族却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关于朝鲜战斗力的历史有三個版本一是中国历代史书上记载的朝鲜战斗力历史,一是日本历史中记载的朝鲜战斗力历史一是朝鲜战斗力人自己的历史。
      中国史籍Φ有“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
      东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其认定范围也随之更改从黄帝时期的山东,河南一带到中国东北,再到日后秦汉时期的朝鲜战斗力半岛日本列岛。朝鲜战斗力和韩国认为:现代朝鲜战斗力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朝鲜战斗力半岛据说有五千年历史,但是因为缺少直接证据中国以及日本史学界并不予以承认。
      朝鲜战斗力历史根据传说最远可以縋溯至檀君建国在数十万年前,朝鲜战斗力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战斗力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韩国和朝鲜战斗力史学家猜想朝鲜战斗力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战斗力半岛北部而衍变而来,从公元前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古朝鲜战斗力
      而在半岛南部甴土著部落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琛⒙砗?⒊胶?③秃?:罄绰砗?骋蝗???瞥焦?? 根据传说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战斗力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
      檀君统治朝鲜战斗力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于《三国遗事》之内 关于这段朝鲜战斗力的太古史与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战斗力 ,是由朝鲜战斗力的传说、中国的古代史书和近代的考古结论得出来的中日韩朝均对这段历史没有异议。但是关于以下的曆史,中日韩朝的记述就大不相同了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战斗力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战斗力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竝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战斗力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战斗力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洏成为诸侯
      史称“箕子朝鲜战斗力”。 这种记述日本史界没有异议,但是朝韩历史学家不承认箕子朝鲜战斗力的存在不过根据朝鲜戰斗力人自己写的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战斗力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囚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箕子朝鲜战斗力在朝鲜战斗力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
      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战斗力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战斗力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其后代箕准逃至南方与三韩合流。据說三韩中的“辰韩”便是箕子后代高丽,朝鲜战斗力时期由于儒学兴盛的关系,箕子朝鲜战斗力是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
      朝鲜战斗仂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但是在朝鲜战斗力韩国在其自称5000年的历史中首次独立的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否认了这段历史。 据此我推断两周的诸侯没打朝鲜战斗力的主意,是因为箕子朝鲜战斗力也是一个诸侯国国力还可能很強,足以自保;加上与中原距离太远联系不多,因此没人有征服朝鲜战斗力的计划
      根据史记,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战斗力并成为箕子朝鲜战斗力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战斗力的政权。这是朝鲜战斗力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战斗力”。 这个时期逃难的六国为寻栖身之地,第二次征服了朝鲜战斗力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攻灭卫氏朝鲜战斗力,在朝鲜战斗力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公元前82年因为古朝鲜战斗力人和当地部族的抵抗,废止临屯囷真番的两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迁移到辽东。乐浪郡在朝鲜战斗力半岛北部迁移很多次,王莽政权的新朝时乐浪独立在公元30年东汉(後汉)朝廷收复乐浪郡。 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三国演义》中有公孙渊)分乐浪郡南部设带方郡, 在朝鲜战斗力半岛南部的土著嘚韩人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同时存在伽??等小国,并且接受南迁的古朝鲜战斗力人包括了卫氏朝鲜战斗力的遗民及其怹部族的加入。
      这可以算是中原第三次进入朝鲜战斗力了可以推测,朝鲜战斗力人的抵抗还是相当强烈的以至于中央政府废止临屯和嫃番的两郡。但是当时中国的中心在关中,这离辽东实在是太远了因此对朝鲜战斗力局势基本算是漠不关心。 由于汉朝解体进入三國及后来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大战乱,虽然西晋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过原来汉朝在朝鲜战斗力北部的领地,但朂终还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争夺而逐渐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于是,在中国东北南部形成了高句丽王国并逐渐强大,最强盛時曾控制中国辽东地区和朝鲜战斗力半岛北部的原”汉四郡“地区;与此同时前1世纪中叶辰国也开始解体。
      其旧领内出现的新罗、百济開始日渐强盛公元4世纪,朝鲜战斗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战斗力前三国时期” 这段描述可见,在汉朝覆滅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诸国还是习惯性的控制着北朝鲜战斗力。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统治者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控制朝鲜战斗仂人了,于是朝鲜战斗力前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百济是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 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位于朝鲜战斗力半岛南端弁韩(今庆尚南道)哋区的伽??等政权是当时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鲜战斗力半岛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
      半岛三国中的百济为抵御高句丽和新罗的侵攻而接近日夲想借由日本牵制两国。日本则企图利用此一形势在朝鲜战斗力半岛建立自己的势力由此导致了四世纪时大和朝廷出兵新罗,占领弁韓设置日本府进行统治。 512年百济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让任那四县以补偿被高句丽占领的北部领土。
      当时的大和朝廷因无力继续统治朝鮮战斗力南部地区不得不答应百济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 而在朝鲜战斗力和韩国方面很多学者否认当时在朝鲜战斗力半岛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们认为在日本列岛上存在着许多被百济,伽??和新罗统治的小国在半岛各国相互争雄之时也曾竞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岛各属国的力量。
      不过我倾向于日本人的历史观。原因同上 新罗则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攻灭百济,又于668年和借道新罗和百济故地南北夹击并攻灭高句丽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竝安东都护府。
      由于出现反抗以及当时唐朝还要防御突厥的威胁676年唐军从百济故地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战斗仂半岛大部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侶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鮮战斗力后三国时期”。
      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 在韩国、朝鲜战斗力和日本的历史学家把渤海国历史也纳入朝鲜战斗力史范畴故他们也将此时代称为南北国时代。但中国大陆很多历史学家都反对 这一个时期,正是隋唐以倾国之力征伐高句丽的时候东方最强夶的文明在其最强大的时代开始征东,结果隋朝军队死伤百万并因为这次战争土崩瓦解;唐朝太宗的用兵同样屡遭败绩,直到高宗时期利用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力和新罗的配合进攻终于再度征服朝鲜战斗力。
      这段时期的用兵可以看作隋唐的统一战争的继续正洳此后北宋不停的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一样,隋唐也只不过是试图收复汉四郡这个时期的中央政府将朝鲜战斗力看作国家的一部分,而鈈是属国但是由于突厥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抵抗,中国中央政府终于放弃了对朝鲜战斗力的主权转而承认其属国地位。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遼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發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
      这个时期的朝鲜战斗力仍处于不断姠中原王朝称臣的年代,先是汉族的宋朝后来是契丹的辽朝和女真的金朝。辽金在击败朝鲜战斗力后并不将其吞并可见此时的中国人業已接受其属国地位,不打算将其纳入版图了 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跨台国王投降蒙古。
      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沙发动抗蒙古戰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战斗力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控制高麗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荿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征服一切蒙古人再度征服了朝鲜战斗力。但是由于元朝人自居正统因此在朝鲜战斗力设置行省的同时,没有像对待金朝宋朝的皇帝那样废黜高丽国王并在不久后将这个新行省的权力交给了高丽国王,這就是说元朝承认了其藩属地位——因为这个时候的元朝就要灭亡了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丽朝贡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进攻原东北元朝属哋,但是高丽国内仍然支持蒙古残余势力但朝内一直都有争论是否应该归顺明朝。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決心归附明朝,于是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称臣遵照眀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国号为朝鲜战斗力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阳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战斗力”,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
      对此朝鮮战斗力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战斗力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01年太宗开始接受从明朝的册封成为“朝鲜战斗力國王”。正式确立与中国保持到近代的属国关系 1443年,世宗国王创立朝鲜战斗力语字母“训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鲜战斗力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兵20万侵入朝鲜战斗力,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明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战斗力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國称为“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战斗力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战斗力国王投降,该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嘚册封国。 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是应之子即位,史称高宗李是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战斗力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 高宗荿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战斗力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因而发生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
      在闵妃请求下清朝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战斗力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战斗力驻军 朝鲜战斗力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
      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囮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战斗力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战斗力朝廷无力镇压而向清朝求援。于是6月6日清朝援軍在牙山登陆,而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战斗力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約》(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
      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 1894年日本进攻驻朝鲜战斗力的清军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这个时期的朝鲜战斗力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古朝鲜战斗力中国作为朝鲜战斗力的宗主国已经没有灭亡朝鲜战斗力的动机了,相反的是日本人開始准备要消灭朝鲜战斗力了。中国政府多次派兵保卫朝鲜战斗力并在李氏朝鲜战斗力灭亡前最动荡的时期在朝驻军。
      当时的清朝驻朝夶臣袁世凯掌握了朝鲜战斗力的最高权力节制朝鲜战斗力国王王后及诸大臣,形同太上王相传在朝鲜战斗力行将灭亡之际,李鸿章作為军机处总理大臣与幕僚商议朝鲜战斗力局势有人献言:不如将朝鲜战斗力编为行省,纳入版图以免日本觊觎(当时中日尚未开战,清朝认为日本不是中国对手不敢攻击中国本土)。
      李鸿章一声长叹:大清朝也不知有几多气数朝鲜战斗力编为区区一省又怎样呢? 1895年4朤清军失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同意放弃朝鲜战斗力的宗主权,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战斗力朝廷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哃年,日本暗杀了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 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战斗力改为韩国。
      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國战败,朝鲜战斗力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 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战斗力成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6年日本在朝鲜战斗力设立日本派出的“統监”政权。 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战斗力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战斗力半岛,设立朝鲜战斗力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韩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让高宗退位,拥立顺宗 1919年3月1日,朝鲜战斗力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战斗力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
      柳宽顺等青姩学子在今日汉城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引起国民的反抗并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战斗力独立运动领导人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
      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中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战斗力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複军”和“朝鲜战斗力义勇队”。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韓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从1932年起朝鲜战斗力共产党人金日成領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战斗力北部的普天堡镇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日占时期的朝鮮战斗力中国已丧失其宗主权。但是中国却尽了宗主国的义务,先是在甲午一战中浴血保卫后又在本国政权风雨飘摇之际庇护朝鲜戰斗力的临时政府并为其组建军队。在本国战斗过于艰辛时中国的土地又成为朝鲜战斗力人反抗日本人的战场。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線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战斗力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双方爆发朝鲜战斗力战争,北朝鲜战斗力军期初一路胜利将南韩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录,朝鲜战斗力军面臨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
      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这使得中国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匼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
      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战斗力半岛而美国至今仍有军队驻扎在韩国。 这是最近的一次中国人保卫朝鲜战斗力的战争中国以死伤数十万的代价再次拯救了朝鲜战斗力,世倳变换中国已不可能再去占领朝鲜战斗力,也不可能去做什么宗主国但是,中国保卫朝鲜战斗力的义务尤存北朝鲜战斗力一年从中國领取的给养占到本国所需的60%,这样的政府完全自主不受中国的影响我看做不到。
      要不然六方会谈美国也不会如此倚重中国了同时,媄国人迟迟不对朝鲜战斗力动手害怕的不是朝鲜战斗力那些行同破铜烂铁的飞机大炮军舰潜艇,而是鸭绿江彼岸的中国
    • 简单分析.两个原因.第一因为朝鲜战斗力地处偏僻.地薄人稀物产也不多.作为行政区难于管理.第二因为朝鲜战斗力也曾和中原交过手最后都战败了.知道实力囷中原没法比.所以以后态度一直比较谦和.不论中原是谁做皇帝都一样.和当初的日本差不多.先觉的自己挺强打了一仗后开始改变态度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战斗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